高校体育教学排球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4-08-05

高校体育教学排球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通用9篇)

高校体育教学排球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1

摘要:排球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排球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阐述了北京林业大学排球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组成及特点,并对结合信息化技术的表象教学方法在排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归纳。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排球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排球运动素质、建立排球运动意识,最终形成对排球运动的兴趣爱好。目前各高校大部分大多采取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排球理论课的教学。本文首先分析当前高校整体上的排球教学现状,之后描述北京林业大学排球教学实践活动,最后加以总结和归纳。

一、当前高校排球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过分强调专业素质

高校体育教师大都毕业于各知名体育大学,有着扎实的体育理论及丰富的实战经验。但拥有体育专业素养也容易使教师在面向普通高校本科生的排球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按照培养排球竞赛运动员而不是排球爱好者的模式进行。大多数高校排球教学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竞技体育的训练理念而指定,专业性强而趣味性不足;教学内容上以竞赛性为主导、强调动作规范性,把基本技巧、排球战术等作为教学核心,而忽视排球教学对学生体育认知能力、身体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单调

教学大纲所限,很少思考“排球运动能够给身心健康带来什么”展开。体育课在教学模式上,“教”是主导,教师身体力行地示范排球要领动作,学生们跟随模仿,常常拘泥于某一个动作的细节规范上,教师一遍又一遍的纠正学生的手型、步法、站位等等;之后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对练,教师在旁边监督检查。教学方法上,一些诸如游戏法、情境教学法、表象教学法、竞赛教学法、领会教学法等很少被采用。由于教学模式的单调,使得学生不能“在玩中学”,难以实现排球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没有提高学生健身意识。

(三)考核手段呆板

多数体育课在考核方法上,和专业课考核方式完全一致。体育教师主要从技术动作规范性上进行考察,排球课期末成绩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排球基本技巧的把握、分组对抗的成绩。使得学生意识里首先产生的不是排球带来的快乐,而是去记忆、模仿基本技术动作,为取得学分而去学习排球,可以说这种评价毫无意义。另外,每一名同学的身体素质都存在差异,同一个尺度的体育课程考核,貌似合理,实则残酷。排球教学活动很少引导学生如何从排球运动中体验运动的快乐,从而无法形成长期热爱、参与排球运动的习惯,修排球课的学生以拿体育课的学分为主。

二、北京林业大学排球教学实践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研组注重体育教学方法创新和信息技术的渗透与融合,这也是当前体育教育普及和推广的重要发展趋势。但同时也要看到,信息化不等同于单单把教学素材、教学内容“搬到”网上,信息化只是辅助手段,教学方法的创新更为重要,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信息化建设

体育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体育教师具有扎实的体育理论基础,但信息化知识储备不够;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对体育理论素养几乎为零。为此,北京林业大学体育教研组和本校的信息学院共同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平台。我们构建的网络平台制作在加工了大量三维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包括社交功能、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动作分解、技战术配合的形象化演示,而不是仅仅制作几张功能单

一、没有互动性差的网页。网络平台主要模块包含:排球基本功模块(发球、垫球、传球、拦网、扣杀)、身体素质练习模块(力量、速度、耐力)、排球战术模块(进攻端战术、防守端战术)、排球规则、优秀排球运动范例(视频素材)等。平台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基本战术讲解和实际比赛录像相结合;二是三维动画技术动作与运动员实际比赛时的现场动作相结合。并且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借助于网络摄像头,可以把自己融入到视频中的比赛队伍中去。以排球战术的教学为例,在三大球运动中,排球运动受规则限制,在强调基本动作技术细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配合,所以丰富而变化多端的技战术体系是排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面临困难比较大的地方。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结合三维动画和实际视频素材,使得跑位、掩护等战术细节更加直观,使得排球教学内容不再抽象、排球战术更令人信服。教学平台以网络化、多媒体形式开展排球运动的教学及知识普及,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联网查阅相关教学资料,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通过多次观摩动画演示,理解动作要领,掌握排球这项运动的魅力,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结合信息手段的表象教学法

表象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篮球、足球、体操等课程教学中去的了较好的效果。表象教学强调大脑的对图像记忆、理解、加工,通过脑海中建立的图像画面,不断强化意识,来控制肌肉的行为动作,最终形成习惯;而行为动作的提升会进一步巩固脑海中的图像意识,形成正反馈。结合我们制作的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为表象教学法提供了更多的动力。和体育教师的示范动作一样,信息化素材在表象教学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输入和反馈,通过针对性的三维动画和实战素材为表象训练提供了鲜活、可重现的数据源。结合信息素材的表象训练无疑会提高学生对基本技术动作的把握。但更为重要的是,排球运动中战术训练复杂多变,单靠一名教师身体力行的讲解和动作示范,难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整体战术系。但结合了信息技术中三维动画和精选比赛录像的跑位、交叉、掩护、扣杀,就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宏观的、鲜活的表象素材。

了验证教学效果,我们选择北京林业大学2012级普通院系某排球理论教学班60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人。实验开始前对全部同学进行基础水平测试,包括排球训练中常规的25米往返跑、立定跳远、原地起跳,之后统计体侧成绩,在分组方式上,使得两组同学各项基础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的教学由教龄、历年学生评价成绩相当的两位教师担任。两位教师遵守同样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考核完全上实行教考分离。实验时间为一个学期。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理论教学方法。实验结束时分析教学效果差异。

最后,使用Excel软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的统计,并得出实验的结果。在同样的测试方法以及评价标准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从统计数据得出,实验班评优8人,占总人数26.67%;良好13人,占43.33%;及格9人,占30%。而对照班评优5人,占总人数16.67%;良好9人,占30%;及格16人,占53.33%。成绩结果表明,采用结合信息技术的表象教学方法的实验组成绩优于采用常规教学方法的对照组。在后续的体育课跟踪中,可以从其他体育教师得到反馈,实验组学生的接受信息能力明显增强,尤其在团队配合、战术演练方面,学生的排球配合意识、跑位路线明显增强。同时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提升,并且能够发现新的战术思路。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信息技术及表象训练法在排球技术课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对排球运动的技术动作要领、团队配合方式、战术体系的理解更加透彻,最终提高了对排球这像运动的兴趣,建立兴趣比记住几个技术动作,对本科生来说更为重要。

(二)建议

高校体育教学排球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2

1当前高校排球教学现状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学校体育的属性,要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提高人的潜能,增加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随着高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随着高校体育选课机制的实施,逐渐出现了分极化的现象,像健美操、足球、轮滑等一直都是受学生追捧的项目,而排球则往往处于萧条状态。

排球虽然在我国已经历史悠久,却始终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开展不理想,其实是与排球自身的特点分不开的。排球在中国的发展远不及篮球、足球、羽毛球之类的,排球的大众普及率很低,很多高校学生之前是没有接触过排球的,零基础学习一门新的项目,很多学生是不愿意尝试的 。

高校学生对排球的兴趣远不及其它普及率高的项目那么受欢迎,再加上没有积极的引导,就造成了高校学生对排球不感兴趣的现状。另外,目前很多高校依然采取的是中规中矩的体育教学方式,按照规定的教学目标或者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进行体育教学,这就会使学生普遍失去兴趣,只是为了修学分而迫于选择体育项目,这不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严重偏离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设想轨道。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2]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以“教” 为主,只注重学习练习,枯燥无味。

2高校排球发展迟缓的原因

2.1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排球教学中都存在师资匮乏的现象,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的师资方面都存在问题,很多高校的领导对体育教学往往没有那么重视,从而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师资力量跟不上,高校排球教学训练也不例外,一个学校可能没有几个专业的排球老师,甚至有的老师同时带好几个不同的训练项目。

高校排球教学师生比例不合理是一方面,另外,很多高校的排球老师缺乏专业的业务能力和体育修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是一味的简单重复训练,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机械学习,难免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 。

2.2缺乏娱乐性

排球传统的比赛竞技模式通常缺乏娱乐性,对环境、场地的选择也比较苛刻,如果继续按照传统训练模式,会产生很大的负荷。采用国际比赛标准场地、规则、要求不利于在高校广泛的开展排球运动[3]。

随着终身体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大家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的娱乐休闲功能,不仅要求体育训练可以锻炼身体,而且也更加重视参加体育运动的心理感受。高校排球教学训练不像健美操、瑜伽等体育项目,运动量不是很大且趣味性强,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

2.3教学环境有待完善

环境优美,设施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教学训练的热情和动力,不仅如此,良好的教学环境也是师生在进行体育教学训练时的安全保障。目前很多高校的排球训练场地不符合排球训练的标准,很多排球训练设施都已非常陈旧,甚至有的还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削弱了学生学习排球的热情。

2.4课程设置不科学

由于很多高校在体育改革选课制度方面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的高校甚至不限制每门课程的学生数量,通常就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体育教学训练出现集中化或者边缘化的现象,相对来说,趣味性没有那么强的排球往往会受到排斥。

另外,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的不完善和老师专业水平的不达标,在排球教学中,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考虑学生本身的排球基础和身体素质,从而使得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慢慢脱离队伍,自暴自弃。

3改善高校排球运动发展的措施

3.1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开设排球课程的高校很多,但高校排球教学训练的发展却很缓慢, 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高校排球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跟不上。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其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成败。[4]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师,一定要有专业水平,不能浑水摸鱼,所以,高校排球教学训练要想取得突破和发展,要将老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提升作为关键点。

一方面,高校排球教师的数量要满足要求,避免出现师生比例不均衡,导致教学训练的质量下降的情况;另一方面,要引进具有专业水平的排球教师,加强和完善排球师资的配备,很多引进的排球教师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接触过正式的专业培训,很多想法或者能力都处于一个 “过时”的阶段,这就需要高校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保持及时充电的状态。

3.2激发学生对排球的兴趣

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你才能有做好的信心,目前高校排球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而造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高校排球教学训练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排球并且慢慢被排球吸引,才有可能按照高校排球改革设想的轨道前行 。

学生不喜欢被动的接受老师古板的教学模式,“你教我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高校排球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开创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 。

3.3改善排球训练场地设施环境

目前很多高校的排球训练场地并不完善,只是简单的凑合使用,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不管是体育教学还是其他的工作学习,环境氛围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排球教学训练对环境、场地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虽然高校排球教学训练不以正规的竞技比赛规格为标准,但是最起码要有一个舒适和相对安全的训练环境,如果地面坑坑洼洼,或者尘土飞扬,都会影响学生和老师排球训练的心情,只有在安全、 舒适的环境下,学生才有可能感受到排球的魅力。

4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排球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3

[关键词]物流学 教学改革 思考 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业务实践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日益增加。物流学课程作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也直接关系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但从高校的理论教学现状来看,由于物流学课程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仅靠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教学要求,现有的物流学课程教学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本文对如何改进物流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

一、丰富教学形式

现代教育理论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因此,教师应该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变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物流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笔者主要采用以讲解为辅、讨论分析为主的形式。首先,我对基本概念和业务流程进行简单讲解,然后针对这些知识点提供案例供学生讨论,最后由我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讲解知识、学生讨论案例、教师总结分析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能增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接受信息,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吸收了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除采用上述的案例教学法外,还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双语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每开始一个新课之前时都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带着任务进行学习并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各项任务的设计主要是从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规划设计、运作管理和其他方面的动手能力来考虑的。

双语教学法是讲课中涉及一些关鍵概念和术语时,同时采用中英文两种表述方法。在实际的物流业务中,经常会涉及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的缩略语,为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实际工作,我不仅讲解某个术语的中文意思,而且要写出该术语的英文名称及其缩写。如讲到集装箱运输中的拼箱货时,我列出拼箱货的英文“LESS THAN ONE CONTAINER CARGO LOAD”和其缩略语“LCL”。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好表现,求参与的心理需要出发,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讲解某个业务流程后,由教师选取几个学生进行角色岗位分配,再由这几个学生模仿物流业务中的实际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各个岗位的职责与特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更新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多媒体教育系统,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与其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等)共同作用,构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标。着眼于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能动的信息加工者,人的认识是由外界刺激和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可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信息的多媒体化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刺激,可促使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教育传播系统地研究与探索教育信息传播现象、过程和规律性。因此,只有用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作保证,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物流学课程自从开课以来,一直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提高课堂效率,节省理论的讲授时间,才能有时间保证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内容简洁、精炼,并要求做到文字、图片和视频结合,尽量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避免其仅成为传统黑板板书的替代品。同时,也要发挥黑板的作用,一些要重点强调的概念或词汇,一些多媒体课件中没有的概念,我则利用黑板进行板书。

四、改进考核方式

关于物流学的考核,我所设想的是:变纯理论考试的形式为综合考核,因为物流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物流各个环节的简要介绍,并无复杂深奥的原理。考核主要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能力。对此我认为考试应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课堂的案例讨论和参与情况,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第二部分为基础知识,考核方式为闭卷,占总成绩的30%,这部分全部采用选择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考核方式为闭卷,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学排球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4

摘 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强化实践教学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结合南京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建设的实践,阐述了该站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其建设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试验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81-03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则是解决实践教学场所、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农业高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既要培养学生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更强调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农业高校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南京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建设的实践,总结了该站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了该站建设所取得的成效,进而就农业高校如何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南京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建设的主要内容

南京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高校,历来高度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先后建成了农学试验站、园艺试验站、畜牧试验站等近30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农学试验站占地65hm2,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一)建立标本园与标本室

通过申请教育部修购项目“植物生产类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改造”,建成了200m2标本室和1.5 hm2标本园,在标本室内征集、完善、充实主要农作物的近缘种属标本和作物主要病虫害标本,主要用于植物生产类专业低年级本科生进行作物形态观察、考种及考察等科目的实习。在标本园内种植主要农作物观察圃和病虫害观察圃,主要用于农作物的近缘种属标本的种植、形态观察及农作物常见病虫害的观察、防治等科目的实习。同时,标本室和标本园也用于其他专业作物学通识教育。

(二)开辟班级试验田

通过规划专门地块,开辟了以班级为单位、5―6人为一组的“班级试验田”,并指定专门技术人员负责。植物生产类10余个专业的本科生,通过自己动手种植小麦、水稻、棉花、大豆、油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进行农作物生育进程观察和农艺措施的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防治及新型农药药效的观察,作物需肥规律的研究与实施,农作物有性杂交技术、选种圃、产量鉴定圃的田间布置等教学实践和生产实习以及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课程实习、有机食品田间生产流程实习等。

(三)科学设置实习内容

根据专业和季节特点设置实习内容,如依托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材料进行实习,掌握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方法、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调优栽培措施;通过将水稻、棉花、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分四期播种、种植感病品种、抗病品种等措施,保证植保专业学生能观察到主要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针对7、8月份水稻、棉花、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长的黄金季节和病虫害发生最重的季节,安排学生30天的教学生产实习,通过病虫害系统调查、资料整理和分析,进行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和防治适期预报训练,使植保专业的学生能辨认常见病虫害,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方法。

(四)基地科研向学生开放

要求基地科研项目尽可能对本科生开放,使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现代作物研究的各个领域。如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小麦区域创新技术中心的小麦遗传育种教学科研基地,学生可以利用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小麦近缘种属识别、生长发育进程观察及品种辨认,进行小麦主要农艺措施与调优、节本栽培技术措施研究,进行小麦品质性状、信息技术在小麦育种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小麦常见病虫害识别和发生流行规律研究,进行小麦新品种选育中亲本圃、杂种圃、选种圃、产量鉴定圃、良种繁育圃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新型农药、肥料的药效、肥效试验研究等,充分满足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教学实习尤其是毕业实习的需要。

此外,还通过设立展示窗,展示新成果、新技术,如转基因抗虫棉、彩色棉,基于信息的精确农作技术,大豆种质资源征集,从小麦近缘种属向普通小麦导入有益基因利用研究等,让学生了解学科最新进展,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他们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南京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建设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建设,农学试验站已成为“作物栽培学”、“作物遗传育种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15门课程实习的重要基地,成为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主要基地,成为教师、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及与企业合作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场所。

(一)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农学试验站建设针对植物生产类专业特点,科学规划和设置实践内容,强化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效果,注重学生熟悉农业生产环节,增强专业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农学试验站,学校成功申报了植物生产类“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区”、“国家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生产类(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专业获批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立项建设,近五年来,获批“国家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66项,“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38项,南京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SRT)项目435项,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49篇,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5篇,南京农业大学优秀毕业论文75篇。有50名研究生获“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立项资助,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篇,提名奖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优秀硕士论文7篇,获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1篇。

(二)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高校体育教学排球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对改革目标描述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新课程下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显然,中学地理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有它极为独特的一面,是其它任何学科替代不了的,而尤其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的今天,中学地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但是,由于人们对地理学科存在着认识上的偏颇,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上高考取消地理,致使中学地理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学生对地理知识知之不多,掌握甚少,中学地理教育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殊不知,许多教师在抱怨学生不爱上地理课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许多地理课堂的“地理味”不够浓,地理课本身的特色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与体现。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爱因斯坦讲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谓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直接内在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彼。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质,近及家乡,远及全球。如果教师能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则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怎样才能形成兴趣呢?一个稳定的兴趣,总是在社会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兴趣则是来自教师的积极诱导,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端正他们学习地理的态度,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采取以下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每节课运用多样的引言,是抓住学生的关键。一个好的引言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地理教师应平时注重收集一些与地理有关的素材,选择要恰当新颖,具有启发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例如:

1、“地理谜语式”:由“容千山万水,纳五湖四海,藏中外名城,装绚丽多彩”猜一“地理名词”引入“地图”一课。

2、“地理诗歌式”:在讲“天气与气候”时,引导学生背诵岑参的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提问:“这两句诗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3、“数字警醒式”:在讲我国人口问题时,可用缓重低沉的声音朗诵一则材料:1995年2月15日,作为一道历史的分水岭将永远载入我国人口发展史册。1

这一天,我国人口达到12亿!相当于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如果中国人手拉手站立在赤道上,可绕地球50圈!“12亿人口日”的到来再一次向我们亮出了人口问题的“黄牌”。从而警醒学生正确认识我国人口问题,引入新课。

4、“新闻报道式”:如讲地震时,可播送新闻材料:“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空前的、惨绝人寰的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无辜的唐山人民正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中,却毫无察觉地陷入了这场劫难。仅仅几十秒钟,地震释放的能量使24.2万多人罹难,16.4万人终生伤残。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这时,学生都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地震有何特点?怎样才能预报地震?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5、“设疑探究式”:由“据科学观测,日本列岛逐年靠近我国大陆,每年西移2.6厘米,上海地每年东移1厘米,中间间距每年合计缩短3.6厘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入新课“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

总之,引言要“新巧”,即要有“新”意,要“巧”妙入题,趣味盎然,才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二、认真提炼、组织教学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学语言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科学、严密、符合逻辑,应当通俗流畅,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应当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化抽象为具体,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对知识才会易于理解,乐于接受,印象深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1、巧借古诗文:能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如讲气候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地球公转、自转时用“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讲地形地势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如讲长江三峡时,可共同吟诵李白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联想其水流湍急的情形。

2、引用歌谣谚语:恰当引用,则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如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子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感受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

3、自编顺口溜:如讲“中国的疆域”时,为记忆我国领土的四端,可编成顺口溜:头上顶着黑龙江(漠河),脚踩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便于学生加深记忆。

4、穿插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增强学习兴趣。如讲国界时,可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在欧洲荷兰和比利时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两国的边界线正好在这里通过。于是这个只有8000人的小镇,设有两个市长,两个警察局和两个税务机关。更有趣的是,比利时有一家的住所正处在这条国界线上,厨房属于荷兰,卧室却在比利时境内。于是就出现了吃在一国,住在另一国的奇特现象。“题外话”的恰当引入,富有情趣,学生也心智大开,思维活跃,兴趣大增。

5、形象的比喻:如在讲到“日本”时,因其是世界经济强国,但同时又资源缺乏,需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进口工业原、燃料,所以把它喻为“穿着西装的‘国际叫化子’”是再恰当不过了。又如在讲中国政区轮廓时,可把广东省的轮廓看作“火腿”;湖北省象一顶“大沿帽”;陕西省象一位跪在地上的“秦始皇兵马俑”;黑龙江省则象“天鹅”;云南象“火鸡”,等等。这就充分发挥师生的想象,贯以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学生就自然生趣,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形体语言的形象表述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讲我国西部的主要地形时,可将左手掌心朝下,五指分开,左手腕上戴的手表比作“帕米尔高原”,拇指比作“喜马拉雅山”,食指比作“喀喇昆仑山”,中指比作“昆仑山”,无名指比作“天山”,小指比作“阿尔泰山”,其中拇指和食指、中指间为“青藏高原”,中指与无名指间为“塔里木盆地”,无名指与小指间为“准噶尔盆地”。

当然,教学语言还应清晰直观,幽默诙谐,音量适度,语速适中,有节奏感,富有音乐性,才能增强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合理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

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就是利用挂图、标本、模型、投影、幻灯、录像、光碟、电影乃至电脑等媒体,将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优化组合而成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其图、形、声、色吸引学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优点,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图等直观教具,或借助电教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重视地图。(包括教学挂图,课本插图,板图板画,填充图等)。

地图是按一定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概括地将地球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它不仅能以其特有的符号和注记直观地展示整个地球,且还能据需要表示小区域的具体细节。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因此,教师应当教给学生读图识图、用图填图的方法,通过师生双边共同活动,如抢指图、指图抢答等,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现实化,通过指图竞赛,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养成在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习惯,变“学会”为“会学”,把“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要学”。所以,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是地理教学的成功之母。

2、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利用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幻灯、投影、计算机等)进行教学,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有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的特点,新鲜,生动,省时,方便,直观,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一改传统教学的单调、死板,可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景,如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既有助于地理理论与地理实际的结合,又有助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通过把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和学习情绪,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精神集中与愉悦并存的境界,为兴趣教学增加了生机。如播放美国黑人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的《拯救地

球》MTV的背景画面,让学生感受巴西的热带雨林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令人震撼的歌声中使人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课型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一下子就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起到了独特的教学效果。

四、以学生活动促进地理兴趣教学:

“兴趣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保证一定长度,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睛看地图、动脑筋想问题,练习笔头、语言,练习双基。

1、指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主要方式。课堂教学要切实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法,采用开放的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嘴、动眼,通过歌曲、舞蹈、相声、小品、诗词、猜谜语、做游戏、编顺口溜或用地理知识改编语文课文等艺术表现形式在地理课堂中恰如其分的运用,让学生增加对书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增强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我校从1997年以来开展的“奇趣地理”课前三分钟知识演讲”就是学生自主参与地理课堂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事例。每位同学人人参与(可独立也可合作),时间三分钟左右,内容为学生感兴趣的与地理有关的所有知识,如简介国家或城市、观光旅游、民风民俗、佚闻趣事、环境保护、考古、世界之谜、天文、科幻星球太空、军事战争等。资料来源可网上下载、图片(照片)或实物传阅、剪报、明信片、邮票、各类书籍及杂志,各种光盘(如Discover)、电视节目(如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等)、或者亲身经历的人和事等等。要求选题奇、趣、新,参与者既演又讲,富含幽默感,仪态自然大方,表演得当,语言简洁明了,声音宏亮,形式多种多样,可采用新闻报道、节目主持,可播放录像、VCD、DVD、幻灯片等,可讲评书、相声,猜地理谜语、讲地理笑话,导游、知识竞赛、快板、小品表演等。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此项活动已成为地理兴趣教学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同学们感叹道:

“有了课前3分钟,全班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对地理这门不大好理解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内容不仅与课堂内容有关,而且还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如日本、万象等一切的一切都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但课前3分钟把这些知识搬到了教室,搬到了自己的脑海中,满足了我们对地理学习的要求和愿望,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好伙伴。”

地理课前3分钟真的很棒!一可调动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使大家能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轻轻松松地就学到了地理知识。二可通过每堂课接收一个地理小知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可谓积少成多,这样我们就可以贮藏好多好多的小知识,不断吸收地理课前3分钟的“营养”,逐渐成了“博学”的“小百通”啦。且会使我们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更轻松,更容易。还能锻炼口才,增加胆量,学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做人的道理。可谓“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它使我在课内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中得以解脱,让我在平常繁重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刚开学时,我对地理一窍不通;可到了后来,增加了课前3分钟,同学们五花八门的介绍,令我耳目一新,原来地理也是那么的生动有趣,一点儿

也不枯燥,就像一道菜一样,尝了才知道是那样的深奥、趣味,真是味道好极了!”

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地理知识的有心人,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及创新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上台的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不少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掌声和赞叹声中找回自信;此外,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当“小老师”的辛苦,更加懂得应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与老师和同学间的理解、信任,缩短彼此间的距离,使师生都受益匪浅;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一把钥匙,希望藉此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课外活动:

中学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活动两方面。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环节,是系统传授知识的基本形式。然而,仅有一种形式是不够的,它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从而使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技能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二课堂活动。

开展二课堂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举办地理科普讲座,地理知识竞赛,做地理游戏,进行天文和气象观察,并通过世界环境日、无烟日等宣传地理法规,办好地理园地,地理墙报等,或者进行地理小制作,地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和环境监测以及绘制校园平面图并为校园绿化和美化提出合理建议,撰写地理小论文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环境,接触社会,力求把书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但是从目前地理教学现实来看,地理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偏重书本知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精神世界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内在体验和感悟。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我们认为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参加社会活动。主要是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主的活动。地理新课标指出“要紧紧抓住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作为中学地理教育的主线,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明确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此,我们组织指导学生自由选择课题,自由组建课题小组,师生共同设计研究方案,制定实施研究计划,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自主进行课题试验、资料收集,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全过程,并撰写课题进展报告,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和计划,通过问卷调查、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现象观察、实地考察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收集相关资料,获取详实的数据和信息,将资料、数据汇总后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究检验,修正归纳,然后形成研究结果,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地理环保小论文,我们选送了其中部分优秀论文参加2004年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的评比,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其中《纸飞机背后的危机》、《电池自传》均获全国特等奖;《南河整治的后续调查与分析》、《成都人的休闲娱乐》等十余篇荣获全国一等奖。组内三位老师均荣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地理组也因此获得全国团体组织一等奖。

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对家庭节水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举行了“家庭节水方案设计与实施”大赛,让学生真正“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样的地理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炉,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诱发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前提,理想的地理教学应该是智

高校体育教学排球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6

新课程下英语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成为了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评价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学评价的原则、内容、方法等几方面阐述了教学评价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评价有利于学习者的发展,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构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探索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

作 者:杨桂兰 YANG Gui-lan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外语系,吉林通化,134001刊 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7(1)分类号:H319关键词:新课程 英语教学评价 测试性评价

高校体育教学排球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7

双语教学的意义在于通过双语的教与学, 培养学生的双语学习环境与意识, 双语教学的实践对高校教师来说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模式的探索。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对学生进行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 使其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双语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 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也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教学实践

1.1 在双语教学主管部门的规划指导下进行立项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主要在高校双语教学专家组的指导下, 通过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方式分期分批地开展双语教学工作, 专家对双语教学进行规划、指导、教学质量监督、教学评估等工作, 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到目前为止, 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已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双语教学课程6门, 主讲教师外语水平和表达能力均达到教学要求, 学生评教分数符合学校的要求。

1.2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情况各异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授课对象的差异性。由于专业设置的要求, 本专业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的学期也有所不同, 授课对象差异大, 有大二至大四学生, 有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也有没有参加或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 有个别同学还是学俄语等小语种的。

二是双语教学的引入深度不同。按照学校要求与双语教学开展的客观现实,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在进行双语教学时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使用外文原本教材, 教师用汉语和英语各占50%的比例进行讲授;二是使用外文原本教材, 教师板书或课件以外文为主, 讲授以汉语为主, 部分内容用英语讲授。

三是双语教学的效果差异大。通过与学生交流, 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对英语阅读、听力和理解较好的学生还是有促进和提高作用的, 这类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能做到课前预习, 查阅相关资料, 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对未过四级考试和听力、理解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 双语教学会使他们觉得更累, 和主动参与的同学相比, 积极性会极大的减弱, 只在教师用汉语讲解时听课, 不但降低了听课效率, 还使双语教学变得画蛇添足, 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效果反不如母语教学。

2 高校开展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制约因素

目前许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都已经开展了双语教学, 但教学效果不一。纵观双语教学的开展情况, 有以下主要因素制约了双语教学效果的发挥:

2.1 难易适中的外文原版教材的选取

双语教学选取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由于专业教师非英文教师, 选择教材前很难将整本教材通读进行比对, 若教师边教边译, 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学生也会失去阅读教材的兴趣。因此选择难易适中的外文原版教材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2.2 师生的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由于缺乏语言环境, 绝大多数双语授课老师也没有接受专门的语音发音培训, 学生和教师口音各异, 和平时进行训练时听的标准美语和英语差异过大, 彼此需要很长的适应时间和过程;表达能力也因人而异, 中国式的表达方式更是在课堂中频繁出现, 汉语和英语混在一起表达;教师在讲授中也是曲高和寡, 基本只在讲授汉语时互动效果较好。由于师生的英文听说能力不同, 为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对于双方在交流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和沟通障碍, 没有有效办法来解决, 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2.3 学生缺少对双语课程开设的认识严重制约了双语课堂效果的提升

现实情况下, 是否开设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课程结业、四六级尤其是就业影响不大。因此, 相比较普通专业课程的开设, 双语课程的开设意义就更不会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法有效参与到教学中。

2.4 引入双语教学后的教学方式并无改革

由于增加了双语教学, 专业教师的备课任务加重, 而学时并无增加甚至没有增加, 教师只能在原有教学方式基础上, 做好双语教学工作。学生原本就对专业课程缺乏参与, 如此一来, 更是被动接受, ,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 课堂参与性很低, 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3 高校开展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思路与建议

高校培养人才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 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双语教学的目的即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型的管理人才。双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尝试, 因此双语教学必须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下, 着眼于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3.1 加大开展双语教学的力度, 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

使用双语教学, 的确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 对师生双方都具有挑战性, 但由于学生缺乏对学习双语课程的认识, 难度倾向了教师, 学生无法成为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因此在学生走入校门的时候, 就应该强化这种认识和理解, 并把双语教学的开设情况加以调整, 多数专业均以双语教学的方式开展, 考核方式也严格以双语方式考核, 以此转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校方应当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教师增强业务水平和素质;对于学生要提高其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把专业英语作为其入学必修课, 以此为今后的专业课双语教学提供语言基础, 而不单单是为获得英语四、六级证书而进行的应试英语学习。

3.2 选择好双语教学的原版教材

原版教材所呈现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是与国内学者孑然不同的。使用原版教材对于教学本身来讲, 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挑战。选择知识体系合理的原版教材甚至一些相关资料网站不但会改变教师的视野和惯有的思维定势, 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改变我国学生被动学习的惯性, 为培养高素质开拓创新型人才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真正达到素质教育之目的。因此最好选取能反映专业领域最新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 能代表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外文原版教材, 这对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相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难易的取舍只能由教师在选取之前多读多看, 但是英文原版教材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艰难晦涩, 相反, 它们多是以白话英文写就, 而且在讲授时也不需要每一章节全都涉及, 要留有余地,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选好教材的同时, 也要求学生做到预习甚至翻译专业材料, 在课堂上对热门话题进行即时交流、讨论与总结, 课下引导学生就某专题展开调查研究、撰写论文。

3.3 根据课程难度调整教学计划

双语教学增加了学习难度, 为了真正落实双语教学的目的, 培养学生运用双语思维的能力, 要放慢教学进度, 使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 有用外文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 同时也要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外文完成作业, 进行充分的预习, 在压力下加强对外文的应用和对专业课的理解, 对于一些热门的或学生感兴趣的专题可结合课下时间, 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 也可因学生而异调整教学计划,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4 改革教学方法创造双语教学的良好氛围

教学多数是以教师备课为主, 在双语教学的要求下, 师生都要充分备课, 为组织一次成功的互动的教学做好充分地准备。教师备课的重心应放在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如何深入浅出的阐述知识点, 大量准备教学素材, 以增大授课中的信息密度, 同时储备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常规语式, 以提高口语的准确性。学生备课的重点应是事先对课程有初步的了解, 主要通过教师每节课结束前布置的讨论题目或作业来完成, 如实施难度大, 也可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引入案例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办法, 在双语教学中, 更加提倡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案例教学本身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双语教学中引入案例, 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案例, 提高外文阅读水平, 增强案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程度, 相关资料的搜集也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了进一步地提升。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成果和观点, 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互相交流讨论结果, 提高外文思维与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5 改进考试方法改进双语教学的质量

通常的双语教学考试方法, 大多数是在传统的考试方法上进行改进和综合的结果。虽然也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但依旧没有改变以分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观念。通过改进考试方法带动学生主动学习, 这将是较为理想的结果。目前有些院校采取了诸如:课堂讨论、专题综述、课后写小论文等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还有的院校对双语课程期末实行开卷考试, 促进学生查阅外文资料;有的课程增加了口试环节, 以促使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及交际能力;建议, 不要把考试环节局限在某一项内容上, 通过教学各环节的测评来改进双语课程的考试方法, 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讲授效果起到推进作用。

摘要:通过对双语教学实践的分析, 以及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旨在找到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思路, 来满足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制约因素,建议

参考文献

[1]江爱情.提升高校专业课双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9, 10.

[2]王丽萍.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制约因素实证分析与对策建议[J].扬州大学学报, 2004, 2.

[3]吴慧芳等.高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09, 5.

高校体育教学排球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女排 排球教学

一、结合游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强化排球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结合游戏展开教学,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中营造出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排球课上一般的准备活动是慢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游戏活动代替传统的慢跑,如听数抱、拉网捕鱼、传球触人等游戏。除了适合的游戏之外,教师还可以把排球和舞蹈结合起来,编制专属于排球教学的体操动作,上课时随着动感的音乐声做出不同的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排球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游戏展开教学。以垫球的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熟悉垫球时需要使用的关节部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开展相关的游戏,在学生两个手臂腕关节以上10厘米之内用碳素笔画上一条直线,学生垫球时要保证连个手臂上的两条直线保持重合。教师发布口令,学生进行垫球的活动,教师观察学生在垫球时是否又快又稳地停在直线上。学生熟悉了怎样垫球之后,将每两个学生分成一组,一名学生向下大力气的抛球,球弹起后另一名学生做好垫球的动作,将球垫回。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哪组学生垫球时的姿势最正确,垫回去的球越多,哪组的分数就最高,这组的学生就可以向分数最低的小组提出一个惩罚的要求。分数最低的小组根据获胜小组的要求,当场进行惩罚。课堂教学时利用游戏的方法,使学生之间产生竞争感,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游戏过程中引进惩罚措施,使排球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应当掌握的知识。

二、创新排球活动方式和评价方法

在排球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创新排球活动的方式,利用乒乓球桌进行排球比赛。利用乒乓球桌进行排球练习前需要体育教师向学生介绍乒乓球比赛中的相关规则,学生按照乒乓球比赛的规则进行排球比赛。开球时学生可以利用排球中的发球,学生若是要获得分数则需要发球时过网并击打在另一边的桌面上。学生在回击对方的发球时,只能接一次球,不能对球进行连续击打。利用乒乓球桌进行排球比赛,将学生的活动区域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降低学生的运用量。这样的活动方式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可以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一般的排球比赛的人数是七名,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四人排球、九人排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比赛人数中体会不同位置的不同作用。

在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中,教师总是先提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缺点,在新的条件下,教师要注重在排球教学过程中,利用激励教学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促使学生保持学习排球的信心。以排球的传球练习为例,教师需要到学生中,在学生们练习的同时纠正学生姿势、手指形状、掌心位置不正确的地方,并向学生说“动作挺好的,保持这种感觉,继续加油”等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充满信心。除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利用激励法展开教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女排在比赛时的视频,利用视频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在这时用高亢的语言说:“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拼搏,女排队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刻苦训练可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同学们,你们认为通过在体育课上好好练习,可以提高自己的排球水平吗?”利用视频和高昂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对排球学习充满激情,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利用比赛整合学生的排球知识

排球课堂的学习的成果是需要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体现的,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比赛机会。比赛过程中首先让各位学生分别站好位置,一方学生发球,另一方学生利用传球、垫球等方式将球打到对方的场地,成功落在线内则得一分,落在线外不得分,同样另一对也可以利用垫球等手段将球再次击回。两组学生之间的一个来回击球可以判定为一轮,一轮之后顺时针变换各组队员所在位置,开展新一轮的比赛。排球课堂上利用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排球比赛时位置轮换的方法,并在轮换过程中找到适合的位置。课堂上利用打比赛的方式,让每名学生都动起来,教师在学生进行比赛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各项动作是否标准,动作不标准的当堂进行纠正,并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进行应用,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的排球教学,教师要注重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游戏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利用新型的活动展开方式和评价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排球的信心,在比赛过程中促使学生综合利用学到的知识,强化排球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学排球课程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9

一、我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做法和体会

秋季,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实验。我省大连市旅顺口区的12所初中承担了国家级化学课程改革新教材的实验工作。在接近一年的实验工作中,化学教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加强学习,转变课程改革教师的理念

1.进行通识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通过培训,教师从宏观上了解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理解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对教师评价等问题。为使广大教师深入消化理解,开学后利用每周五下午组织教师继续学习有关文件、领导讲话,观看专家讲座录象等。并组织教师进行认真讨论一些热点问题,如为什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需要哪些转变?为什么要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什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等等。

2.进行学科培训,转变教师的课程理念

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化学课程标准辅导、化学实验教材辅导、化学教学评价、科学探究学习方式等。通过培训,教师对化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有了系统了解。

(二)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1.制定化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

根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旅顺口区的实际,制定了《旅顺口区化学课程实验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措施。与此同时,又要求各实验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制定相应的课程改革实验方案,把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新课程的教学研究

为了使用好新教材,每月进行两次全区化学新教材引路课,组织教师进行观摩、交流、研讨。每个月还进行一次教师教案、学生学习成长档案、教学心得体会的展示交流。通过这项工作,教师加深了对实验教材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了如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把握和驾驭新教材,起到了集思广益,少走弯路的作用。

3.重视新课程的课题研究

我省化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依托,以科研促教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确定化学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课程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1.教师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

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体会中写到: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问题,而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课程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这位教师的体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些”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2)工作重心的转变

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新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研讨文章中说:“我现在工作的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这反映了实验教师工作重点转变的普遍性。这些变化都是以“人”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训为着眼点的。

(3)教师眼中学生地位的转变

同样是课堂里的学生,课程改革中的学生的地信和作用就是和从前不一样。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化学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改变了过去的做法。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研讨中发自肺腑地说:“我一直以为和学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但反思以前的教学,对一些考试中常考的所谓重点知识,一味地强化训练,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学生瓮?桓鲋?兜慕邮芷鳎??档卮游艺饫锏玫焦嗍涞闹?叮?峁?惶每蜗吕矗?约河掷垩??址ξ叮?曰??涣诵巳ぁP陆滩氖凳┮岳矗?易⒁饬擞胙??慕涣鳎?⒄雇???暮献鞴叵担??嗟氖强悸茄??男枨螅?寡??晌??暗闹魈澹?浞址⒒恿搜??南胂罅?痛丛炝Γ?ü?约汗匕?⒐睦??寡??艿阶鹬兀?ü?酝?晃侍庖蚬鄣悴煌???械恼??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十多种方案,研究各个方案是否可行),使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这段话深情地提示了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现在,化学教师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富于朝气、有个性、有自己思维的个体。

实践使课程改革教师深深体会到,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

2.学生的转变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空前的兴趣。现在,学生普遍反映,他们比从前更喜欢化学课了。

(1)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由、多向交流和探究性为方的方向转变。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状态。由于探究学习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面粉爆炸实验中,学生探究了诸如面粉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燃吗?为什么要把面粉吹起来等问题。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

在探究性学习中,广大教师还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这一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之间的`配合,更注意小组之间的合作,互相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承受失败的失望,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2)学习形式的转变

在学习形式上,课程改革打破了一本书一本作业的多年一贯的僵化模式,变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有的教师设计“家庭化学小实验”,有的教师密切结合现实,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调查来家乡海洋资源的变化,让学生分组去污水处理厂考察,去著名的老铁山拣矿石,调查日本人为什么到当地投资等许多问题。在这一开放的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公民素质。

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作业的千篇 一律。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学生对知识章节总结或图、或文、或诗、或小报,种类繁多,即使是作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趣的小插图,这些得益于新教材新颖形式的启发。

有的学生的档案中,收集了近四十份材料,有实验设计,有对某一节课的感受,有实验报告,有搜集的资料,有科普文章,有调查报告,有自我评价,有个人总结经验,有讨论材料,有章节知识整理与归纳等。

综合以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转变,可以概括为“五多五少”: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照本宣科的少了,设计实验、备课的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少了,课外实践多了;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教师批评少了,鼓励、表现多了。

3.评价方式的转变

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 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重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

(四)课程改革实验中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的转变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2.教师工作量大,任课班级过多,班额过大,学生实验探究和交流不能充分展开。

3.由于缺少专职实验员,牵涉任课教师过多的工作精力,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4.由于学校和家庭客观条件(物质、资料和时间等)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在搜集资料上遇到困难。尤其是新教材更注重开放性,所以这方面问题更为突出。

二、对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学的实施与评价的思考

(一)对化学教学实施的思考

1.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的发展应包括知识、情感、态度、能力、个性、创造性等,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全面考虑。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

2.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

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期,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

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

对于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提供帮助和指导,发现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的鼓励。

3.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鼓励学生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要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对他人的观点持合理的怀疑态度,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可能是错误的)观点。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4.要把创新观念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教学目标上,要突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满好奇和兴致;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破旧立新,师生互动。

(二)对化学教学评价的思考

1.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评价使学生成为成功者、积极参与者和自我反思者。特别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强调学生自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建立化学学习档案的方式。

2.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

要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评价既注意过程又要注重结果。

3.改革书面考试的命题方式

在书面测试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而不仅仅是考查知识的简单记忆和重现。试题要设置一些实际问题的情景,以利于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中要有适量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以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对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认识

化学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是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体现。化学探究式教学是使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来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课堂教学中突出探究式教学,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亲身体验科学的方法,进而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化学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主要步骤及其教学功能

化学教学的科学探究过程既要遵循人类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人类一般的科学认识活动。

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一般步骤是:①抉择和准备(确定课题,提出研究假设)②资料和事实的搜集(搜集文献资料,观察和实验)③资料和事实的加工整理(运用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以及各种数学方法或其他方法,对研究现象和变化规律做出解释和说明)④提出假说、建立科学理论(如果研究任务是验证一个假说,事实与假说相符,那么,假说就可以上长为理论。假说和理论都是科学成果)⑤成果评价与推广应用。

技术开发研究的一般步骤:①规划(制订产品研制方案,包括生产、市场、资源、环境等可行性研究论证和前景预测)②研究与试验(关键性技术的试验)③设计(产品性能稳定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造可能等的综合设计)④试制⑤成果评价。

以上二者的一般步骤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①问题②资料收集③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或方案④实验(试验)探索⑤科学解释与结论⑥成果评价与交流应用。将这些共同要素优化整合,就是与科学探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

化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主要包含六个基本步骤,每个步骤体现一定的教学功能。

1.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者积极投入到问题探究之中。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产生于怀疑。怀疑――问题――思考是学有成就的必要条件。

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当前探讨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而又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创设问题情境通常要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学生能否在先前经验基础上觉察问题存在;②探究的内容对学生来说一定是新的未知,由此产生对解决未知的需要;③能否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经过努力是可以解决的。能否引发学生的探究的需要和期望,是问题情境构建的好与不好的首要标准。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问题情境的构建方法:

(1)用实验方法构建问题情境

(2)用学生自己的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3)从社会问题提出问题情境

(4)通过科学史中科学探究事例设立问题情境

(5)利用讨论或争论引起的矛盾冲突设置问题情境

(6)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和学过的知识构建问题情境

2.收集资料和事实:提供探索问题的背景材料,使学习者努力寻找解决总是问题的线索。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符合教学内容的多种资料和信息,架设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和桥梁,让学生有选择的可能。信息的载体可以是文字、文献资料、化学实验,也可以是网络资源或师生交流过程。在化学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自动收集事实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验、实践的观察和体验中或社会调查中获得信息和资料并从多角度的信息分析比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目标和切入点。

3.提出猜想或假设:用假设方法,有根据的进行猜测、联想,明确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全每个学生能有机会表达与自身水平相适应的见解和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假说,或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提出假说。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的方法主要有:

①归纳式假设:运用归纳法提出和建立假设,是一种从特殊、个别事实,所获得的认识或规律,提高到一般的认识和规律。

②演绎式假设:运用演绎法提出和建立假设,是一种一般的认识或规律、原理运用于特殊、个别范围内,以验证规律、原理的适用性。

③类比式假设:类比是一种在一类情况下已被证明为正确的理论运用于与此相类似的情况,提出和建立假设,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或相似属性,推出一个研究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属性为假设。

④分类式假设:运用分类的方法,对已有的现象或资料,按照某种重要的特征将其分类整理,提出和建立假设。

4.对假设进行实验推理和验证:重实证,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实验、实践和体验过程。

假设提出后就要想方设法去检验它,用实证性材料去推翻或支持假设。这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步骤。因为学生要达到对所学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或其他人的介绍和讲解。因此创设诸多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进行实验观察、控制条件、记录现象,或作社会性调查或作资料实证性研究,教师要适时引导合作与交流、反思,增强情感体验,调控探究进程,强化成功欲望。

5.发现规律,得出结论:重过程,使学习者积极思考,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科学解释。

这一步是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与思维水平提高的体现,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步骤。

6.反思与评价、迁移与应用:学习与创新,合作与分享,成就与自信。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经解决课程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为结束。合作、交流、表达始终贯穿于活动中,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培养乐于合作,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这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1.化学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应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于:

(1)要用科学探索的方法自主参与构建知识的过程;

(2)需要学生主动去搜集、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p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应的事情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2.化学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成为参与者创设情境,提供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自觉性;

(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3.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可概括为:

(1)强调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科学探究的关键作用;

(4)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学习。

4.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

(1)教学目标分析:对化学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化学知识的“主题”。

(2)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3)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化学信息资源和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4)自主学习设计:进一步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上述主题的多种化学情境,以便供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情境去学习。

(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本学习主题的内容。协作学习的环境的设计内容包括:(1)能引起争论的初始化学问题;(2)能交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的后继化学问题;(3)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4)对于学生在讲座过程中的表现,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7)强化练习设计:设计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

6.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几个基本观点:

(1)探究是一种多侧面、多形式的活动,无论何种形式,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

(2)探究活动设计应考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3)探究活动可以是部分的,也可以是完整的

(4)探究活动的指导与开放程度可以不同

(5)探究活动不一定都要亲自经历实践的环节

(6)探究活动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①发份材料②看录象③演示实验④学生实验⑤讲故事等

总之,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设计应是有魄力、有情境、有问题、有方法、有过程。设计也应是有多条路、有可探性,但每条路不能黑,学生努力努力能探到。

(三)化学探究式教学课例

上一篇:冰心的经典名句下一篇:我学会了聆听叙事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