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读论语有感

2024-05-18

大学生读论语有感(共8篇)

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1

高致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的第二章——《为政》。它的大意是:“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使人迷惘,只思考却不去学习道理就容易误入歧途。”

这句话看似普通,但其实相当的贴切。就像我们学习《论语》,若只是通读字面的字句词意,却不去深思其中隐藏的深意,便往往会闹出笑话。

先就“学而不思则罔”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论语》中的一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光看字面上的意思:“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要是人人都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学问一般的不理学问低的,学问高的又不管学问一般的,这样一来大家不就都没有朋友了吗?这明显就是错的。

所以我们需要去仔细认真的思考,查证,这就是所谓的学而思了。在古代,同门的师兄弟之间称作“朋”,有共同志向的才叫做“友”,再想想孔夫子说过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一下就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了——不再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不和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

你看,这就是“学而不思”和“学而思”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孔夫子会说“学而不思则罔”的原因了。

说完了前半句,再来说说下半句“思而不学则殆”,同样用《论语》举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同是出自《论语·为政》,其中的“輗”和“軏”都是古代马车牛车上的类似于承轴的重要部件,没有它车怎么也跑不起来。

现在,我们来看“思而不学”的后果。就这句话来说,如果不知道“輗”,“軏”的意思,那么便不能理解整句话的含义。要是哪天被朋友问起,为了不丢面子只好瞎蒙,万一被识破了,那真是无地自容了。

这为了不丢面子而不懂装懂,胡乱猜测不就像是误入歧途一般吗?这正是“思而不学”的后果。

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2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 含义深刻, 虽然记录的是孔子两千多年前的言行, 但其中体现的思想却丝毫没有过时, 有许多言论至今还被世人传诵并视为真理。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 例如,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1], “温故而知新”[2],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4], 等等。当然, 一种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依据一定的历史时代背景, 这就意味着它必然受历史条件制约, 具有某些方面的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 要很好地去理解并把握《论语》中的思想精髓, 既不能全盘接受, 又不能全盘否定, 而是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 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 这对当代人及其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中, 诚信是人类学会做人的首要条件。下面我就从三方面来阐述孔子关于诚信方面的思想, 并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诚信是立身之道

在《论语》中, “信”一共出现38次, 其中表示“诚实不欺”意思的有24处, 可见“信”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诚”与“信”在古文中是两个词, 但因为其本义很相近, 所以现代人一般把“诚信”看作一个词, 即诚实, 守信用。一个人做到诚实守信, 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一个人得到他人的认可, 存在于他人意识中, 才可以说他具有存活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说:“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5]其意思是说作为人, 如果连最起码的诚实守信都做不到, 那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由此可见, 孔子把诚信作为人应该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品质。一个人要想立足于世, 必须具备诚信的优秀品质, 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 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 那么别人对他所说的话总是听而不信, 久而久之, 别人他就会视而不见。这样, 这个人就会孤立无援, 失去他作为社会人的意义。一个人失去与他人的联系和帮助, 作为目的人的他就很难实现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诚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品质, 不仅如此, 它对个人的修身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是人进行道德修养以完善人格, 提高自身境界时所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论语·学而》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这说明了人要修身, 就要经常地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个人修身的重要途径, 通过反省, 可以检讨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当, 从而更好地纠正自己、完善自己, 而诚信正是每天自我反省的内容之一, 可见诚信也是个人内省修身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 孔子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7]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 言行举止都能以恭、宽、信、敏、惠为原则和规范, 恭敬则不致受到侮辱, 宽恕就能够得到众人的拥戴, 诚信则令人们信任而重用, 勤敏就能够把握机会建立功勋, 施恩惠就能够令人服从, 那么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而“仁”就是孔子所谓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 诚信是一个人完善自我品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 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 诚实守信并不是人生来就懂得遵守的, 是需要后天教育和培养的。这或许就是孔子为什么在其教育思想里灌注诚信思想的原因。孔子在教育学生时, 要求“子以四教:文, 行, 忠, 信”, [8]即从历代文献, 道德品行, 忠心和与人交际要诚信笃实四个方面来教育学生。这表明孔子不仅教授学生知识, 而且教导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立身处世, “信”是不可缺少的方面。

教育问题是我们当前乃至相当长时期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教育的导向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孔子在教育学生时, 注重人内在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塑造, 主张因材施教, 这对于我们反思现今的教育模式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我国传统教育过度注重学分制, 在这种制度下, 学生被培养成只懂得死学书本知识去应付考试的机器,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都受到忽视, 从而导致学生道德意识淡薄, 学生之间背信弃义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通过对于这些不良现象的反思, 现代教育已经进行了改革, 提倡“以人为本”, 逐渐废除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 以及老师单一传授而没有师生互动的旧模式;学校不再过度追求高分教学, 而是注重注重学科综合知识的传授与训练, 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努力教育出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和较高实践能力的人才。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课程改革中, 初级中学的政治教学改为思想品德教育, 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 注重对学生优秀人格的教化, 如诚信友爱、宽厚待人、爱国主义等。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制度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反思的结果。

二、诚信是交往之道

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点, 在社会关系中, 它表现为人与人的交往之道。诚信作为交往中的人的内在真挚情感, 是对自己言行承诺负责的品质, 是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的结合。

一个人在他未出生时就已经与父母有着不可抹灭的血缘关系, 所以说, 人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存在物。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是人是社会性动物, 人与人之间因为互相需要而进行社会交往。然而, 一切交往的前提是以信任为基础的, 所以, 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诚信, 必然成为人和人的交往之道。

当子路问孔子“愿闻子之志”时, 孔子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9]这说明孔子的志向之一是对朋友诚实无欺、守信用。朋友关系是个人一生中举足轻重的关系, 因为朋友是人生旅途的伴侣, 是可以和自己分享心情的人, 所以对待朋友, 一定要真诚相待, 互相信任, 维护珍贵的友情。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 社会关系网络复杂繁多,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接触其他各种类型关系的人。这要求我们要一视同仁, 以对待朋友的态度, 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诚信社交关系。

讲诚信不是空喊口号, 在具体行动上要必须注意“言必信, 行必果”[10], 即要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言语和行为的一致性。因此, 我们不可以轻易许下诺言。因为诺言一旦承诺, 我们就要言而有信地去实现它。除此之外, 我们的承诺一定要适宜, 不能超出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 否则, 承诺就会因无法实现而落空, 这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同时又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 并且落下“轻诺寡信”的恶名。所以我们平时说话要讲求慎言, 不可妄语, 只可以说出在现实实践范围内可行的话。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可以说, 只有不轻易许诺的人, 才是最重视诺言履行的人。

我们从孔子对如何“行得通”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诚信对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作用。孔子曰:“言忠信, 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 行不笃敬, 虽州里行乎哉?”[11]这就告诉我们, 只要做到言语忠厚老实, 行为忠厚严肃, 那么一个人的主张就可以畅通无阻, 即使在未开化之地也可以行得通;如果言语欺诈无信, 行为刻薄轻浮, 那么一个人在自己的故土也是很难生存的。这启示我们: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只要能够以诚实守信为原则, 就可以拥有立足之地。

我国古人是非常重视诚信的, 这一点不仅在孔子那里得到很好的说明, 在孟子那里也可以看出。孟子将“信”列为五伦之一, 即“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12]。除此之外, 董仲舒也有“夫仁义礼智信, 五常之道”的表达[13]。

三、诚信是治世之道

诚信也可以运用于政治生活中, 成为治世之道。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曾说: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 没有人们相互之间的普遍信任, 社会本身将瓦解。上述已经提到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 也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对于统治者来说, 诚信还是百姓服从、稳定社会的关键。下面就通过孔子的语录来具体地分析。

孔子认为“道千乘之国”, 应该要做到“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14]。可见, 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国家, 首先自己就要做到诚实守信。孔子认为:“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这就充分说明, 只要统治者以身作则, 率先“好礼”、“好义”、“好信”, 百姓就会“襁负其子”地来投奔你。统治者的言行诚实正直, 才能获得民众对他的依赖和信任,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15], 历史证明, 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并且才能长久地保天下。

当子贡询问孔子何为政时, 孔子是这样回答的:“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16]即粮食充足, 军备完善, 老百姓信任而上下同心。所以, 民心的得失对国家的盛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安定必须先使百姓安定, 取得百姓的信任。

统治者必须做到“取信于民”。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 社会之根基就会动摇, 整个社会就容易处于混乱状态, 国家自然得不到巩固和蓬勃发展, 也就难以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当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经济全球化时代, 各国都在寻求更好的发展之路, 来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努力让自己成为人民依赖和信任的统治者, 从而维持国家和社会长期稳定地发展。

不可否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科学技术确实突飞猛进。然而在普遍以物质利益为追求的现代化社会里, 到处都充满欺骗、狡诈、伪劣。社会中的造假问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家熟知的商品造假, 现在还出现了科学技术造假、学术造假等。例如, 浙江大学某博士后因论文造假而被开除, 而且牵连其导师被解聘;韩国某学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捏造假数据, 并公开发表这篇文章, 后来问题被揭露出来, 不仅他个人失去尊严和以往的荣誉, 而且整个国家都深感蒙羞。当一个人享有盛名, 成为国人甚至是世界人民瞩目的公众人物时, 个人的形象就自然与国家的荣誉联系在一起了, 个人的荣与辱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荣与辱。所以, 我们要诚信做人, 诚信做学问, 诚信生活。

诚信, 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也是中国人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当代中国所提倡的“八荣八耻”, 其第七条就是讲诚信方面的, 即“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这就说明诚信不仅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受到重视, 在当今社会里, 它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依然为我们所崇尚和提倡。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道德普遍下降的困境下, 我们有必要重新提倡优秀的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家学说中关于重视道德修养的思想。孔子为了维护周代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 而提出“克己复礼”, 强调“仁”、“礼”的作用。在现代的中国社会中, 我们仍然应该强调“克己复礼”, 当然, 这个“礼”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一切言行都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可能, 加快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6][14]论语.学而.

[2][4][5]论语.为政.

[3][9]论语.公冶长.

[7]论语.阳货.

[8]论语.述而.

[10]论语.子路.

[11]论语.卫灵公.

[12]孟子.滕文公上.

[13]汉书.董仲舒传.

[15]孟子.公孙丑下.

读《论语》有感 篇3

细读《论语》,才真正理解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细读《论语》,让人知道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君子;细读《论语》,才明白应该怎样学习,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如何教学。

下面,从做人、学习、教学三个方面,谈谈读《论语》的一些感想:

一、做人:仁爱,诚信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一个普通的人,要把这几点都做好实在是很不容易的。作为老师,就应该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去感化学生,为学生作出行动上的模范。如果一味喋喋不休地对学生做出种种口头上的要求,就不是“爱人”,而是折磨人。

二、学习:谦逊,严谨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人感触颇深的两句话。前一句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句告诉人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深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教学中接触很多人,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有激情勃发的年轻教师,有充满朝气的可爱的学生,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去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善于学习,就是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同时又能发现别人的短处,对照自己,查漏补缺。作为一个学习者,就应该有谦虚向人学习的态度,能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

三、教学:态度温和,因材施教

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诱导的、商榷的口气,这是老夫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处事态度。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像孔老夫子那样用和缓亲切的语气跟学生沟通交流。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4

在我读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时,我体会到了孔子及他的弟子们道德修养很高,反思我自己就没有像他们那样了。我好像从来没有反省自己的习惯,也不能检讨自己,所以没能对自己有新的认识和见解,也不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什么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我们每天晚上都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答应别人的事又是否去认真做了呢?这些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什么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是相信、信用。如何才能令他人相信你呢?认为你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呢?主要在于你所答应朋友的事情能否做到,能否完成;不能做到的事情不能答应,不能应承。所以一诺千金。如果答应别人的事情,就是赴汤蹈火也要完成。如果答允别人的不能完成,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与朋友真诚相待。

什么又是“传不习乎”呢?就是当老师给你技能知识时,你是否只是听、只是看、只是学,但是有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去练习、复习呢?我们在平时没有练习和复习的观念和习惯,所以学到知识很难牢牢地记住,记不住,遇到问题就很难解决了。这就是“传而不习”的结果。我们学习的关键,必须不断地练习与复习。所以“学”与“习”是一体的,不能分离的。而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做到了吗?

读论语有感(论语与修身) 篇5

读论语有感

虽然读过很多遍论语,但其中的为人处事的人生哲学仍然让我回味无穷,下面我就论语中雍也第六中的一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来谈谈我的感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虚浮。文采与质朴配合得当,这才是君子。”

“文质彬彬”是一种中和之美,它几乎可以涵盖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层面。下面我就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从人的性格方面来看,有的人直率粗犷,说话直来直去,可谓之“质”。这样的人虽然待人坦诚,但是其言语往往过于直率而容易伤人,粗野而不中听。有的人温文尔雅,说话文绉绉的,可谓之“史”。这种人虽然待人温和,但是其言语往往过于修饰而显得虚假。孔子认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应是文采与质朴配合得当,既质朴而不粗野,既文雅而不虚假。二者不可偏废。然而有的人认为君子的“质”胜过“文”,甚至认为君子有“质”就够了,不必需要“文”。譬如:“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意思是棘子成说:“君子质朴就够了,还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质朴,质朴如同文采。如果把虎豹和犬羊皮上有文采的毛都拔去,那么虎豹的皮就如同犬羊的皮了。”自贡所说的话,可谓是深得孔子所言“文质彬彬”之旨。

第二,从文学创作方面来看,有的人注重质朴,有的人注重文采;甚至于一个时代的文学也显现出或重质或重文的倾向。譬如:《礼记·表记》:“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意思是虞和夏的质朴,殷和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致。虽然虞夏也有文饰,但是没有胜过它的质朴;虽然殷周也有质朴,但是没有胜过它的文饰。很显然,孔子是在用文质概念观察一个时代的特征。在孔子看来,虞夏是质胜文的时代,而殷周是文胜质的时代。又譬如:魏徵主编的《隋书》这样总结南朝与北朝文学的异同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则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 1

论语与修身

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南方文学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清绮的风格而偏重于“文”,北方文学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质朴的风格而偏重于“质”。这种有所偏颇的文风都难免其不足,所以魏徵提出他心目中理想的文学风格是“各去所短,合其所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读《论语》有感 篇6

前些天,儿子在做暑假作业,我在他旁边看书。过了一会,儿子指着书上的名人名言问我:“爸爸,温故而知新是啥意思?”我回答说:“复习旧知识会知道新知识。”儿子点点头继续做作业。此时,我忽然觉得自己的回答好像欠缺些什么,但又说不出来是什么。

孔子是大教育家,《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自己虽然是教师,但对孔子和《论语》的理解还停留在学生时期。除了在上学时学习的,自己并没有认真的看过《论语》,对它的所提倡的思想理解很少。作为教师自己是不是应该向孔子学习些什么呢!于是,我从书架上找出那本被自己闲置很久很久的书——《论语》,抱着诚恳求知的态度读了起来。

通过自己几天的阅读,对比自己以往的教学、教育,才发现自己的知识是那么的浅薄,自己的教学还有很多过失。现将自己的感受谈一谈,与诸君共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学要有反思,但是我们在教育学生、课堂教学中是否真的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呢?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吾日三省吾身’,“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愿我们的教师都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为自己的成长、成功奠定基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古时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我们提倡教育德为先,但是有很多学校为了最求学生的高分数,高升学率对德育教育往往忽视或者是忽略不计。孩子在高分数的光环下做着吸烟、喝酒、上网、赌博、打架等肮脏之事,更有甚者:拦路抢劫的有之,大学生杀人者有之,父母不随其愿杀父母者有之。这是教师的失败,学校的失败,教育的失败。

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7

孔子作为教育家如此重视学生的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说明他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学习者而言,奋发好学的精神是学习的重要条件。但是现在,通过我们调研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语文课变成了学生们不喜欢的、枯燥无味的课程。本文就此做出两点分析。

首先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我们教师常常身不由己的讲得很多,把学生们放在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有时候,整整一节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严格遵守课题纪律,一言不发的听老师讲。课后作业更是课文背诵多,抄写多,默写多,这样一来,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上去了,但学习的兴趣是否得到了培养,学习的能力是否上去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而孔子所大力倡导的那种奋发乐观好学的精神更是无从谈起!不论是备课、教学、复习过程,学生才是主要的,学生应该是我们教学环节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了解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知识,学生更倾向于怎样的学习方法,他们的不断发展的时代观念,时代精神,才能去创造适合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模式,才能建立“老师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才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语文就有趣了。

其次是我们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考虑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很少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学习。只有把学生纳入整个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占主导位置,他们才能在合作学习中感受愉快同时取得较显著的进步。就拿《皇帝的新装》为例:这篇课文中情节比较生动,人物也比较丰富,而且人物性格也很鲜明。很适合课本剧教学方式。因此,我们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们小组内自由讨论剧情的发展。教师指导学生们先表演课本内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会投入自己的感情,掌握了文章的剧情发展后,学生就会顺着思路往下想,骗子们骗得了钱后会怎样嘲笑满朝文武大臣以及皇帝,他们的语言神态甚至会有创造性的表演。剧情表演完后让学生们进入讨论阶段,讨论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加入以前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的言说”,自主的表达自己观点,这时的文学阅读就是融入学课本剧教学方式上主体和个性见解的过程,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去把握课文。像这样,如果我们真正地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充分的体验合作学习。学生如果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快乐,才能进一步得到创造性的发展。整个课堂的气氛可能比较自由松散一些,但这种松散实际上是形散而神不散,学生们的注意力都在课堂中。教师有时候会担心教学进度问题,但如此形式活泼的课堂,学生学习过的内容肯定会深深印在脑海中,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会好许多。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

当然,学生对所学科目是否有兴趣,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老师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老师课讲得精彩,讲解的条理清晰,讲话的节奏徐缓适度,讲课的情绪高昂; 或在学习过程中被老师关注,表扬、鼓励都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学科本身的吸引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学科内容恰好是学生满怀好奇,希望深入了解的知识,学生就会自觉地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一学科的学习中去。语文学习尤其如此,逐步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很大。因此坚持阅读就会逐渐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由于这种原因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中去,学习的过程自然而然会变成一个愉快的过程,因为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的过程也就不那么容易产生疲惫了。所以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为核心一改往日以“教”为核心的做法。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着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小小的优点也及时鼓励,首先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极大的兴趣,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由学生在探讨中掌握我们的教学目标,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成长的过程。由于学习是怀着这样的愉快心情,学生的成长也就是快乐的过程,孔子所说的那种怡然自得的乐观主义精神也就潜移默化的形成了,进而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自信心也会得到树立。所谓教书育人的初衷也就能实现。唯有如此,才能让知识恰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灵。

摘要:在学习过程中拥有乐观好学的精神,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表现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倾向。对自己有兴趣的学科,会主动、愉快、深入地学习。由于满怀兴趣学习的过程学生自然会乐此不疲,往往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好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被极大地调动,同时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并会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结果使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成绩不断提高,成为自己的优势学科。

读《论语心得》有感 篇8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论语心得》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论语心得》有感1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

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们也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

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生活中愉快地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读《论语心得》有感2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句话是于丹《论语心得》对《论语》的总结。那么要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就要有一个好心态,不然,尽管你富有,你也不会快乐。这是我读了《论语心得》后的最大收获。

生活中,总是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使的事,可用不同的心态去对待可能会出现出人意料的结果。这一点,从《论语心得》中的例子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比就可以体现出来。

于丹《论语》心得中举例说“一个外国足球明星,小时候他妈妈去医院拔牙,因为心脏病突发,死在了拔牙椅上。这一切,儿子都看在眼里。小男孩长大后,变成了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只是,妈妈死在拔牙椅上的阴影在他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他不敢去看牙医,牙痛时自己默默忍受。但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有一天,他终于忍受不住牙疼了,它把牙疼的事告诉了家人。家人对他说:“那快点把那颗牙拔掉啊,总疼也不是事啊!”可他却说:“我妈妈死在了拔牙椅上,我会不会也和她一样。”家人安慰他说:“不必担心,我们把牙医请到家里来,我们在一旁陪着你。”尽管他很不情愿,但还是勉强答应了。当那个牙医到他家准备拔牙工具时,那个足球明星已经死了。”牙疼,本是一个人人都会有的小病,可他却用对拔牙的恐惧心理,杀了自己。我爷爷20xx年年底查出被人们称为不治之症的胃癌。爸爸妈妈一开始瞒着爷爷,怕影响爷爷情绪,可爷爷却心知肚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很快做了手术,还在20xx年3月开始化疗。在第三阶段化疗中,由于药物的作用使爷爷变的满头白发。每天早上起床枕头上满是掉落的白发。一天,爷爷去医院抽血化验,身体虚弱,本应好好休息,可爷爷却依旧顶着烈日去学校接我妹妹,爷爷回到家,只见头上大汗淋漓,面无血色,竟险些晕倒。家人都劝告爷爷:“化疗不行就做到这,不往下做了。”可爷爷选择了坚持,最后爷爷圆满完成了常人不可完成的化疗。不仅如此,爷爷还天天坚持早锻炼,一个星期还到郊外钓一次鱼,再加上奶奶的精心调养,爷爷的身体越来越硬朗。是好的心情好的心态让爷爷战胜病魔,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从足球明星和我爷爷的事对比不难看出,心态的好坏决定事的成败。

读《论语心得》有感3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读《论语心得》有感4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在此书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每个人理解的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们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社会是一所大学校,要想在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的胜任本职工作,就要多听、多想、多看、多思、谨言慎行,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孔子所言的“修已以安百姓”那样的一种高尚的信仰、情怀和社会担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是没有能力顾及,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始于足下,做好自己的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对“益者三友”及“损者三友”进行了深刻的详细的解释,其内涵令人思考!人生难得一知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地位等是一些人衡量交友的标准,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的打开了一个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些安宁,我们国家的理想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读《论语心得》有感5

读了《于丹〈论语〉心得》之后,才突然发现两千五百年前的哲学思想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原本晦涩深邃的宏篇巨著原来传递的是这样一种简单、朴素的人生态度;原来我们也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解读《论语》,并从中获得心灵的快乐和生命的从容淡定。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纷繁复杂、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各种思潮交替激荡的时代。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大背景下,《于丹〈论语〉心得》的出现犹如一缕清风吹开了眼前的迷雾,吹进了迷惘的心灵,让更多的人以更简单、朴素的方式得以再次聆听那久远的心灵之声,重新走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并重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个人坐标。

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总有一个活动的圈层,现代人交友之道,择友标准,应是怎样的呢?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肯定地说 “《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这就是孔子所言的,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想即算在今天一个人,如能以孔子“益者三友”标准为参照,去选择朋友,那么用于丹的话说无疑就是选择了一种有品位的生活方式,一种趋向高尚的人生境界。

因为,“道不同,不相与谋”,一个人有什么样朋友圈层,就有什么样的情趣与爱好,不如此,总是无法聚在一起,结成圈子的;再则环境改变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浸润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其品行相应就会有某种倾向,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古人说,择交如求师,当慎之又慎。

对于孝顺,我过去有过误解,就是赡养好老人,使他们衣食无忧,按照我们的意志、想法,提供好的环境,营养的食品,足够的零化钱,就叫孝顺。读了《于丹<论语>心得》后,才知道,这不叫孝,《论语》上孝就二个字:无违。就是顺着他(她)。每一个人的此刻,都是他历史的总和,爱一个人,就要尊重他的所有习惯,包容他的所有历史。想想生活中,明明是关心老人,却经常惹得他们不愉快,甚至生气,我们自己也觉得委屈。现在知道了,顺着老人,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常在身边,常与之聊天,这才叫孝,所谓“常回家看看”是老人最大的心愿。《论语》在讲到孝时,又说了二个字:“色难“。色就是脸色,满足老人的物质需要并不难,难的是老给长辈一个好脸色。在这个世界上,值得尊敬的,除了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还有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那怕是一只小蚂蚁,一棵小草,也有它生存的权利和存在的意义。我们最终所要建立的和谐世界,便是这样一种天、地、人共荣共生、和谐快乐生长的状态。读《于丹〈论语〉心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是处世为人、修身齐家的方法,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敬畏万物、顺应自然、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最后,我们要把《于丹<论语>心得》,作为我们心灵的鸡汤,让心得到滋养,在宽容别人、帮助别人、给予别人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在自己的内心中,拓出一片乐土。心态决定状态,思维决定行为。当我们给予别人、帮助别人、温暖别人的时候,真正受益的是我们自己的心灵,你会感到周围的人都是你的朋友,人们因信赖你而把你作为托付,回馈你真诚、友谊、热情、尊敬。你会因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因为他人的幸福而幸福,这时我们会感到心中有一座教堂,这教堂与我们的名誉、地位、财富无关,它关乎我们的内心,关乎我们的生命,关乎到我们一生,活出了多少好时节。

读《论语心得》有感6

在如今社会因为和谐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如生财走偏道,提干靠迎合,升官靠金钱……人们内心深感不满。《论语心得》成为医治人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于丹的《论语心得》打破了《论语》的政治意义,另辟蹊径,提出了半部《论语》修自身,她通过两千多年的经典来给年轻人进行“心理按摩”。让年轻人从“交友之道”、“心灵之道”、“君子之道”到“理想之道”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年轻人的生存发展寻找支点。这就是心灵的呼唤。

“交友之道”,是指与朋友相处要注意分寸。与朋友交往时,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自己要有尺度。如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燥”,叫做话还没有说到那儿,就发表意见,叫做毛毛躁躁,应等待众望所归,你再徐徐道来,才能合适。另一个极端是“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就是话题已说到这里,本应自然而然地往下说,你却吞吞吐吐,不跟别人说心里话,朋友会觉得彼此心里还有隔膜。不是自我保护,就是故作矜持。第三种,孔子说:“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字说严重一点,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插话,这叫做“睁眼瞎”,不了解对方,随意插话,这是朋友之间的不尊重和顾忌。无论是父子、夫妻、朋友之间都有一些顾忌,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触及他人的隐痛,才能给朋友间营造一个宽和友好的气氛,以便互相交流、沟通。正如孔子对子贡说的,向人进谏时,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对朋友提出忠告,只需要循循善诱地说明道理,无需当头棒喝,否则就会自取其辱。

“心灵之道”即如何解决心灵困惑。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为: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

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 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就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生活所剥夺,不会因富贵而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的彬彬有礼的君子。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便是心灵的呼唤。

“君子之道”:彬彬有礼的君子是与小人相对而言,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历史上的.小人是指与君子相对应的不道德的人。于丹则解释为“小孩子”,女人和小孩子都是依附于男人的人,或者将其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既从满月到周岁的婴儿是最难养的,说明女子与小孩子都有共同的心性,你对他:“进则不逊,远则怨”这就是你对他好,他不知道恭敬,你疏远他,他反而抱怨的合理解释。

“理想之道”:怎样才是最理想的呢?于丹在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时说:孔子提倡人生效率和人格尊严,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休无止。以德报怨,不可取,你献出太多恩惠慈悲,用不值得的仁厚。面对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是一种人生的资源浪费。第三种,用你的公正耿介和磊落,以及高尚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不仅要避免资源浪费。更不能忽视心灵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总之,心灵呼唤人们要想做到四十不惑,就要学会用减法去生活,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愿望,不断舍弃那些不是心灵需要的东西。人的内心,其实就像一栋空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总想着要把所有家具和装饰都摆在里边,结果最后发现,这个家拥挤得像胡同一般,反而没有地方放自己,这就是被物欲奴役了。选择自己需要的,放弃心灵不愿的,心灵就会快乐和安宁,身心才会健康。

读《论语心得》有感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感谢机关团委能够提供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人生如书,书伴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书籍,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嗜书如命,有的人读书为消遣,愉悦精神。宋代诗人黄庭坚认为“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

可憎。”现代文人林语堂则认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读书必须出于完全自动。”因此,每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借此机会,就我个人的一点读书心得,向大家作个简单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触,现在的社会,面临着竞争、就业、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焦虑、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样始终围绕在现代人的身边。如何在这个全面加速度的社会里,合理释放压力,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认为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自己浮燥的心灵得到一次彻底地放松。古人云:开卷有益。英国学者科利尔曾说:书籍,在青年时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后就是娱乐。这句话,可以说将书籍的两重身份说的十分透彻,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每一本好书都是我们良师益友,它不但可以给人以愉悦,还能给人以启发,让人受益良多。因此,我们应该把读书当作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就是这样一个良师益友。对于《论语》,学生时代曾学习过一些,特别是对一些经典章句也曾背诵过,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却很肤浅。作者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用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通过读《论语心得》,不仅让我重温了那些经典语句,而且了解了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更对如何运用《论语》面对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于丹教授所说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读者怎样才能过上自己所需要的快乐的生活。

时下,很流行测算幸福指数(或快乐指数)。所谓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从《论语心得》我们可以感受到:幸福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感悟。你幸福,你快乐吗?谁都觉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要认真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对快乐的理解却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升了职,做生意赚了钱,买了房,买了车,就快乐了;有的人则认为这世界变化太快,生活节奏,整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享受快乐,认为只有今后赚了钱或达到某一个成功的目标后,自然就会很快乐了。这些理解,就是认为只有那些有钱人或成功人士,才是幸福快乐的。但据有关方面调查,财富和幸福没有太大关系,经济更为发达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也总结到: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因此,一个富翁不一定就会比一个擦皮鞋的幸福指数高。可能有些人会说,如今天天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读书呢?想想,似乎确实这样,但人们都在忙些什么?没时间读书,却有时间喝酒、打麻将,其实,忙只是个借口而已。我们对读书的理解,其实就是我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因此,于丹教授说: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读《论语心得》有感8

于丹教授是这样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说明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这三种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而那三种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该怎样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其实,人这一生中,有什么样的朋友,就能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因此,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的环境中,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论语中鼓励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很简单,孔子说:在这个世界上,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先来说说三种好朋友。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友多闻。第一种是友直,也就是这个朋友为人要正值,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这是一种好朋友。因为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种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或有时候过分的苛刻,还有一种是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第三种叫做友多闻。在先秦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有电脑,有这么发达的信息,有铺天盖地的媒体。那个时候,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交个好朋友,让你朋友把所读的书的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自己的直接经验系统。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所以,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翻开一本辞典一样,我们总能从他人的经验里面得到自己的一个借鉴系统。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宽容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这就是孔老夫子所称道的三种好朋友。那孔老夫子所说的三种坏朋友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什么是友偏辟,就是性情暴躁的朋友。那当然,每一个人的生活不一样,遇到的情况也不一样,很有可能遇到一件事,你还迷茫的时候,你的朋友先怒了,先告诉你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这个正好相反,是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我们发现,过分优柔寡断,他其实在浪费你的生命能源。可能你要去辞职了,你说有一个机会要下海或者跳槽,你去问朋友.朋友说,想想吧,你现在的工作也不错呀,你要是万一走了,你什么什么就丢掉了。

至于第三种,所谓友便妄,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大家都知道佞臣之说,佞,就是那种心怀鬼胎的,有心计的,要以一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去谋取个人利益的这种小人。他们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但是,这种人往往会打扮出一副善良的面孔。由于他内心有所企图,所以,他对人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好几十倍。如果你一不小心被这种人利用的话,那么,你就给自己的一生套上了枷锁。如果你不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个朋友是不会放过你的。这其实在考验我们自己的眼光和知人论事的能力。

损者三友,益者三友,它告诉你,人这一辈子,做的所有事情,内心是应该以朋友作为一个坐标的。这种标准,有可能是防微杜渐的,不见得这个朋友作出多么伤大雅的事情来,哪怕就是一个苗头,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做我的朋友,可能是我的危险。

读《论语心得》有感9

随着百家讲坛这样一个面向大众的学术交流平台的推出,让我们认识了易中天、于丹等文学大师,他们用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刻划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为我们重新定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地位,正如于丹所说: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象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于丹用这种朴素的心态为我们描述了孔子的思想在当今也能普遍适用的法则。

仔细回想起来,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也是离不开这些生活的理论的。尤其是在工作方面,孔子主要提出了几大建议:

一、做事要有分寸,要有公正的心态。

在做事分寸上,孔子认为“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过犹不及”嘛!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待所有人的过失,“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正是一种分寸的体现。如何保持分寸呢,就是用公正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

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需要有一种习惯,去问问自己,这样做合适吗,这样做公平吗?有时候为了完成个人工作,而破坏公司的规章制度,表面上看是为了让工作更有“效率”,实际上则是对公司制度的践踏,破坏了现有的工作流程,将会让更多的人失去应有的“效率”。

二、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

孔子鼓励的是少说多做,其实也是避免“言多必失”。

在当前以服务为主的技术型公司里,需要我们随时保持积极的工作作风,对于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去世处理,因为同处一个团队中,无论问题是否是由自己的原因引起,事不关己的作风只能导致团队竞争力的丧失!

三、做事要谨慎。

在软件开发中,谨慎是一种必需具备的工作态度。因为在开发中,实现最终结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各种方法都会有自己的优缺点,认真恒量每种方法的缺点,并找出弥补的方法将会使开发过程逐步成熟而易于控制。

记得前不久公司举行拓展训练,其中就有个“过电网”的项目,在同一个队中的十多个成员,需要钻过大大小小的网孔而不能触网,而我们队幸运的全部过关,不得不说这是团队全体成员齐心配合,谨慎行事的结果。

四、做事要尊重别人。

不尊重别人而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就象小男孩钉在木板上的钉子一样,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了。所以,做事前,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取得别人尤其是客户方面的认同才会得到相应的肯定。

事实上,孔子带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无论何时,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带给我们的将是真正的成功和内心的愉悦。

读《论语心得》有感10

D是一把竖琴,是快乐!我们同是龙的传人,长着乌黑的头发,黄色的皮肤。快乐在哪里--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作文一个明亮的星球又被那人类遭蹋。800字作文我会像杨利伟一样环绕地球十圈,!同学们庆贺着,好象李先永的成功就是大家的胜利。我们看见操场外边有着一圈冬青树,它们像一位位正待检阅的士兵,排得整整齐齐。

《论语心得》主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悄悄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他人的错误行为,机能体现出自己博大的胸怀,又能感受到在宽恕了别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爽。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上一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下一篇:古风唯美句子8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