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

2024-05-22

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通用12篇)

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 篇1

关键词:港口机械设备;技术管理;技术创新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各种机械设备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进行转变,港口机械设备是确保港口货物运输的工具。因此,有必要更加注重港口机械设备技术管理的创新。港口机械设备技术管理的发展由三个主要阶段构成:依靠经验和专业知识来判断设备管理;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设备进行管理;机械设备智能化管理阶段。本研究对丰富港口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的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指导港口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港口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发展史

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 篇2

医疗设备在医院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医疗设备本身的技术状况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同时由于医疗设备的数量众多,技术复杂,带来一系列管理的困难。每年由于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而引起的医疗事故在医院的医疗事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控制势必执行。医疗设备动态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为医疗设备管理、质量控制、安全运行提供基础保障。

1 医疗设备技术管理现状和困难

医疗设备的技术应用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我国二甲以上医院一般都有几千万到几个亿的医疗设备固定资产,数量相当巨大且品种繁多,既有单体价格昂贵的百万元以上的如CT、MRI等医疗设备,也有单体价格1000元以下的医疗设备;有放射类、超声类等检查类设备,也有手术治疗类医疗设备。有的是直接与病人接触,直接用于病人;有的与病人非直接接触,间接用于临床诊断、检查等。由于上述的众多因素决定了医疗设备技术管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一般的医疗机构由于人力物力的因素只关心如何购置医疗设备而缺乏如何管理医疗设备,更是缺乏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一般情况下只能做到医疗设备的品种数量财产管理,或只有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和局部维护管理,更谈不上系统性的质量管理了。如何在现有形势与条件下实施高质量的医疗设备技术应用管理是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管理部门一直面临和困扰的一个难题[1]。

众所周知,由于各医疗机构医疗设备数量较多,品种繁多,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如有的医院在购入设备时均是人工登记财产,或者有的医院已经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固定资产的电子化财产帐册管理,不具备技术管理的功能,不能为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供动态的技术数据,因此无法进行动态的设备安全状态、使用状态的技术评估[2,3]。

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甚至是医学工程师没有理解医疗设备的安全性,没有掌握如何控制和评估医疗设备安全性的具体含义,因此对于一台医疗设备缺乏足够的理解,客观上因为没有给每台设备设立动态档案,所以很难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这可能会给医疗带来隐患。另一方面,无论是设备的直接使用者还是设备的维护保养管理部门,光凭分散零星的设备使用维修维护档案数据也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任一台设备的使用安全状态,同样也不能提供足够的安全评估数据。因此建立一套基于医疗安全质量管理的技术档案系统,才能解决目前医疗设备管理中的诸多问题与困难[4]。

2 动态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思路与涵盖的内容

(1)动态档案管理系统基于设备正常运行和日常使用的情况记录,区别于贵重设备使用科室的日常登记(使用记录),因为使用者登记的是每天设备的状态,主要是登记当日是否正常开机,做了什么检查,是否有故障等简单内容。本文所描述的技术档案记录的是设备验收使用开始后设备的故障状况、检测情况、计量情况、维修维护等更为详细的技术运行状态记录。是记录医疗设备“健康”状况的档案系统。主要为医疗设备安全评估,设备投入、医院决策提供支持,所涵盖的内容有初次验收状态,PM计划执行情况记录、故障维修情况记录、计量情况记录、检测情况记录,及相应的维修费用等情况的记录[5]。

(2)初次验收:医疗设备购入后,首先要进行初次的安装验收,作为一台设备的技术档案,首先要记录设备的购入日期(安装日期、售后服务机构、价格、使用科室等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可以通过系统录入,也可以从医疗设备管理部门财产登记信息共享而来)。初次验收需记录相关的设备技术指标参数,以备作将来设备安全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3)PM计划:许多设备,尤其是贵重设备和抢救设备,在购入初期就应根据要求制定PM计划,以保证设备开启后的正常使用。由于目前医疗机构设备多而工程技术人员相对偏少的矛盾,我们认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PM计划,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采用局部试点、全面推开的模式较为妥当。

(4)计量检测:有些医疗设备按照相关管理的要求需作定期的检测与计量,如超声、放射、血压计等国家计量法规定的强制计量设备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检测和计量,定期的检测和计量都必须纳入技术档案的记录范围,检测计量通过与否可直接决定该台医疗设备是否继续为医疗服务,同时可以为设备风险评估提供准确的依据。

(5)设备维修:设备维修在设备整个服务周期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整个设备的服务周期中,每台设备都有可能出现故障,都需要适当维修,维修的质量、维修的次数可以体现设备的安全运行状况,因此实时记录维修情况很有必要,同时维修时产生的费用也有必要记录在技术档案中,为判断该台设备是否停止服务,是否引入同样设备或同类设备提供依据。

3 动态技术档案系统设计

3.1 应用模式

电子动态技术档案管理系统EDMS(Electronical Document Management System)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应用模式比较合适。服务器端安装有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专门负责数据库的操作、维护;客户机端安装有技术档案管理系统前台软件,负责友好的界面与用户交互。实际上,通过网络传输的只有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语句和结果数据,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和响应时间,C/S结构具有较好的联机事务能力、开放性、可扩充性以及安全性[6]。

3.2 网络连接

EDMS网络应当在医院总的规划下组建,既可以是医院网的一个域,也可以是域下面的一个工作组。由于我院的信息化程度较高,EDMS网络组网利用现有的资源已经足够,网络不设单独域控制器,只建立一个从属于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域的EDMS工作组。EDMS工作组有1个数据库服务器和多个工作站(客户机),工作站承担数据接收、管理、查询等任务。

3.3 主要硬件设备

EDMS网络中使用的硬件设备主要有数据库服务器、工作站、HUB(集线器)、NIC(网络接口卡)等。推荐EDMS按照快速以太网标准组网。

数据库服务器使用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独立冗余磁盘阵列)技术的磁盘存储系统,能增强容错能力,提高传输速率。考虑EDMS数据增长量大但不必实时备份的特点,选择服务器硬盘备份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较为合适。

4 动态技术档案管理系统应用与体会

(1)由于技术档案中已经具有了诸多的与设备相关的参数和数据,因此可以进行质量控制(QC)与质量保证(QA)控制。

医疗设备服务于医疗主要是为医疗提供检查、检测、测量所必需的医疗数据,根据档案所记录的信息,可以进行设备使用质量的评估,使用状态的评估,以及风险评估等等。

(2)动态技术档案系统的信息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如档案中有重要的维修维护情况、维修次数、维修费用、计量值等信息,可以为设备是否继续服务还是中止服务提供参考。

如果综合维护、维修消耗费用高于设备投入运行所产生的价值,可以决策考虑是否需要更新;如果一台设备计量不合格,则强制中止服务;如果某公司的产品都存在相同的质量问题,则在将来购置设备时要注意避免风险。动态技术档案系统同样可以为医院节省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如有些使用科室因为局部利益需购新设备,而申请购置的理由是因为在用的设备故障率太高,而事实上该台在用设备应用情况良好,使用科室只想使用新设备,有了动态技术档案系统提供的准确而全面的信息,医院决策层可以很容易否决这种没有必要的投资。

(3)由于建立了动态技术档案管理系统,设备管理主管部门可以进行科学管理。对档案系统的各类数据作统计分析,如可以统计不同类型设备的服务寿命差别,比较同一类型不同生产厂家设备之间的差异性、故障率、完好率、价格成本等因素,一方面可以为再购设备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可以为设备管理部门如何制定设备维护方案、PM计划调整、解决故障提供快速有效的保证,从而为提高医学工程科的技术服务质量,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例如,表1是我院2003~2009年医疗设备故障分类统计表,根据此统计数据结果,我们可以作出相应的临床工程分析结果和解决策略。

5 结果与讨论

(1)动态技术档案系统的建立很有积极意义,通过该系统使设备管理部门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系统真正为设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提供科学数据和有效方法,彻底改变了原先设备模糊管理的现状,使医疗设备技术管理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2)动态技术档案系统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部。设备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及医院的临床工程师对设备管理要有新的认识,要站在医学工程的高度上来认识这个问题,用发展的思想来理解和掌握。通过应用与实践,本文所提供的医疗设备动态技术档案管理系统符合医院医疗设备的技术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唐通军,黄良谋,罗韶辉.医疗设备管理面临的新挑战[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673-675.

[2]仝青英,李振华,范铁锤,等.对医疗设备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6):678-679.

[3]种银保,齐悦国.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0):174-175.

[4]刘海峰,张强,杨鹏飞.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医疗设备信息,2006,22(2):23-24.

[5]谢松城,徐伟伟.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16-169.

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 篇3

关键词:自来水厂;机电设备;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TV6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4-0097-02

自来水厂机电设备技术的管理具有技术性、综合性、随机性的特点,是对设备从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等进行全过程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机电设备自动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对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机电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机电设备的管理直接影响着自来水厂的安全生产、成本效益。为此,运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对设备实行综合管理,采取新技术措施,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科学管理显得非常重要。笔者结合在自来水厂多年工作的实践经验,对机电设备技术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与大家共同探讨。

1完善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

自来水厂机电设备技术管理问题的源头在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因此要想做好设备技术管理首要的是强化管理意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要积极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检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使得设备技术管理的全过程、各个环节的行为规范化、流程闭环化、控制严密化和管理精细化。第一,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体系,制定或完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规定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建立标准化的设备管理体系,使设备管理在使用、维护、保养、修理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工艺可执行。第二,机电设备管理制度的内容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具有可操作性,能落实到各级管理者的岗位责任制中,设备运行必须按制度或规定进行,各部门和个人必须遵照有关设备管理的规范标准、规定和制度严格执行。同时,以规范化解决制度变革问题,以规范化解决传统管理冲突问题,让管理从“人治”走向“法制”。第三,为了调动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要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完善各项考核指标,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阶段性考评。

2加强培训学习,提高人员素质

自来水厂机电设备管理必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设备管理包含了机械、电子、液压、光学、计算机等诸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设备管理需要多种技术作为基础,不懂技术就无法管理、使用、维修设备。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中高级机械技师、工程师和富有经验的操作维修人员的缺乏,是制约设备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自来水厂机电设备管理的关键在人员的素质,设备管理水平关键取决于设备操作、维修、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再好的设备也需要人来控制,要加强对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第一,经常对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树立设备安全管理永远是我们的薄弱环节的思想,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理论水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充分调动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意识。第二,支持和鼓励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岗位学习考试、技术技能培训,加强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教育,提高业务技能。有计划地对机电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分期分批送到外地培训、参观学习,吸取先进技术,借鉴先进经验,增强综合技术能力。也可采取对岗位操作和设备维护人员进行应知应会的培训,以及现场模拟设备事故处理等形式,使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业务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

3精心保养维修,提倡主动维护

机电设备管理及维修已不仅是设备维护及零件修理,它已成为生产、质量、安全与环保的综合。自来水厂机电设备管理要树立综合管理的观念,日常维护极为重要,设备维护工作搞好了,可以延长设备的检修周期和使用寿命。设备的维修工作实际上是现行的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要重视保养,在建立机制的基础上,把维护保养的内容和标准溶解到设备管理活动中去,使维护和保养工作做到有质、有量、有形、有效的开展,做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经常化。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日常保养检查,杜绝违章操作,发现隐患立即进行维护,做到了及时发现并彻底排除故障隐患,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第二,提倡主动维护和预防性维修,主要是以定期系统检查为基础的维修,通过磨损检测、振动检测、温度测试等各种现代技术的综合运用,利用各类仪器对不同设备系统进行全面检查,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安排维修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降低机电设备磨损,减少或避免设备故障,达到减少故障维修的目的。第三,及时抢修重点设备维修,在重点设备出现故障时,要求维修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抢修,对现场进行监督,确保维修质量,顺利完成各项抢修、维修工作。同时,要对全厂的机电设备配件进行统计和管理,随时保证重要配件的库存,保证维修及时性。

4创新科技发展,科学规范管理

科技创新是设备管理永恒的话题,是设备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很多自来水厂设备技术管理方法相对落后,无法与发达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相匹配。现代的自来水厂机电设备朝着高速化、连续化、电子化、多能化、精密化方向发展,对设备技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设备技术管理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设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为了对现代化设备搞好管理,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必须掌握专门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一是设备技术管理方式不能停留在过去传统的经验上,还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科学的创新管理,不断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模式。二是信息管理与新兴技术相结合,深化信息化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加强对现代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与研究,积极组织行业间的技术经验交流,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进行考察、学习、引进、移植、总结、推广,使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与设备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才能实现机电设备技术管理过程的标准化、数字化、科学化。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自来水厂机电设备技术管理,需要全体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使机电设备管理迈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设备管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管理过程,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管理能力,积极探索设备技术管理的新形式、新方法,与时俱进,使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大创新管理力度,才能全面提升设备技术管理水平。

Waterworks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Technical Management Ponder and Practice

Chen Yubin

Abstract: The waterworks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technology’s management has the technical nature, the comprehensive nature, the random characteristic,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technical personnel’s specialized quality,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s management immediate influence waterworks security and benefit. The article unifies own experience, how analyzed from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training of manpower, the maintenance service, the innovation to manage several aspects to do well the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technology earnestly the supervisory work.

高职仪器和设备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篇4

张谢明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资产部,江苏常州213022)

摘要: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物质载体,对提高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管理好仪器设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确保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延长仪器设备的寿命,从而提高使用率,提高学校经济效益。本文结合笔者工作职责,分析了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有效途径、方法和运行机制等,确保仪器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教学和科研系统的良好运转。

关键词:仪器和设备管理架构;运行机制;网络管理系统

作者简介:张谢明(1974-),女,江苏常州人,本科,科员,研究方向:高校仪器设备管理。

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是现代科学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晶。高校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是高校存在的基本意义,我们必须确保其正常开展进行,这就要求我们要使用正确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管理技术对设备进行维护,以便能够更好地为教育教研工作服务。仪器和设备的科学化管理是高校教学和科研正常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

国际上已经把仪器设备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系统研究和运用,国外一些教学科研单位非常重视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和利用[1,2]。对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提到相当的高度,并采取了多种手段和方法,建立了一套严格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在管理方法上,仪器设备虽然是共同使用,但要进行专人管理,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共同的开发。近年来,我国不少学校和科研单位也在提高仪器和设备的利用率上进行了不少探索[3-5],但多数院校和科研单位对仪器设备的管理还缺少科学研究。因此,作为设备管理人员,我们应该尽职尽责,积极研究更好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去维护各项设备仪器,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为教学、科研提供有效服务。

一、先进的仪器设备管理架构

高校设备管理是高效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石,设备管理部门要依据一定的管理方法对仪器设备进行分类、维护、协调、控制,从而为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高校设备管理应遵循适应性、效益性和服务性的原则。仪器设备配置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一项重要投资,必然追求效益,应尽可能充分发挥设备仪器的利用率。由此可见,要想管理好高效的设备仪器,我们必须构建先进的管理架构,加强仪器设备购置的统分兼顾,仪器设备管理的便捷高效,仪器设备维护的及时有效。

校区资产管理部建立初期,就注重校区管理架构的建设。资产管理部下设仪器设备中心,专门负责管理各学院和各个教学部的仪器设备管理分中心,再由各个学院和教学部的分中心负责管理所属的各个实验室。校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贯彻“统一领导、归口分级管理、管用结合”的原则。主管领导统筹策划、协调,各实验室与资产管理部有所侧重地负责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各个院部由一名同志担任兼职设备管理员负责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负责保管本单位所属仪器设备的账及设备验收、报废、报失、转移、调拨的原始单据,负责本单位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资产管理部门每学年定期与各部门设备管理员进行一次账物的核对,确保固定资产做到账物以及与数据库的完全相符。

高校仪器设备分层次管理模式一方面使各单位的仪器设备管理落实到人,任务到人,规划设备仪器管理,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投资、闲置浪费或人为损耗;另一方面,有利于随时掌握仪器设备的动态数据,并及时进行调配、采购和维护,提高了仪器设备的高效科学管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设备仪器的`使用率,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

二、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法

(一)加强仪器设备购买的监管

为了使仪器设备的购置适应现代化、高科技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现有的资源,使仪器设备发挥更大的效益。仪器设备的管理部门和各个学科负责人必须加强对现有该类仪器设备的信息情报工作的学习了解,掌握本领域中当今国内外的先进仪器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在购置仪器设备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各个学科单位和使用单位对仪器设备的需求评价,即该仪器设备的技术经济分析,重点考虑有无经济承受能力,技术使用管理能力,其次是环境条件,设备场地环境等是否具备,()是否有可替代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是否匹配等问题。第二,认真分析、辩证处理通用常规仪器与专用高精尖仪器、国产仪器和进口仪器、单一学科仪器设备与其他相关学科仪器设备的技术评估和购置过程,必须组织有关学科专家进行论证,对该仪器设备及同类产品的技术性能、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进行比较,做出决策。

(二)加强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

由于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基础薄弱,经费紧张,教学和科研的投入不足,仪器设备更新周期长,且严重短缺。此外,有些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和浪费现象十分普遍,其主要原因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造成资源不能共享。设备管理部门要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出来,必须通过科学的组合,合理的规章制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开发更多的功能,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其使用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某些精密昂贵的进口仪器设备本来就不多,拥有这些仪器设备的单位自身的利用率又很低,而没有这些仪器设备的单位一些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又无法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管理出现问题。这些高精尖、大型仪器设备集中于某一学院的某一实验室,或某一专业,于是该仪器设备成为部门所有的资产,造成该仪器设备长时间闲置,或间断性工作。而这类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又很快,闲置不用更加容易耗损。另外,个别仪器设备形成某些人“专用”的局面,别人不能使用,若要使用就必须收费等,宁肯让仪器设备闲置,也决不“降价”让别人使用。种种不正常的现象,与仪器设备管理不科学而导致资源不能共享有关。

此外,由于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变动,常常使原有的实验设备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而造成了闲置。这些闲置的设备和备件尚有使用价值。因此作为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学院、专业之间的协调沟通,或拓展与企业的联系渠道,调剂闲置设备,盘活资产,利用设备“余热”发挥效益,达到设备资源利益的最大化。

在“资产部”统筹下,我们建立了通用仪器设备组,统一管理各个分中心、实验室的常用仪器和专用仪器设备。如常用的示波器、计算机、螺丝刀和万用表等,这些仪器和工具在各个实验中会在不同的时间段中使用,为了节省资源,“仪器设备中心”进行统一调配使用。“仪器设备中心”在人员和仪器调配使用中,形成了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方法,真正做到高效、节约的仪器设备管理运行机制。

三、开放的仪器设备网络管理系统

高校为了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设有众多实验中心、实验室,拥有大量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种类繁多,其使用和维护管理情况又各不相同,单纯的依靠管理人员进行日志式管理,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也不利于管理的高效性和资源信息的共享。因此,构建一个管理信息平台,形成仪器设备信息数据库,实验、管理人员信息库;搭建设备采购、设备管理和实验室建设“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针对大型仪器设备建设校院两级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等。通过仪器设备管理网络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不仅能实现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的及时更新和资源共享,而且能减轻工作人员日常维护的负担,提高仪器设备管理的效率。

资产管理部建立了一套“资产综合管理系统”(如图1所示),形成网络化、开放化的仪器和设备的管理模式。该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校区所有资产的网上登记、预约使用、维护维修记录、设备使用状态的评定等功能。同时还对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建设、日常办公等内容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不断完善了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管理人员的考核方法;增加了仪器设备使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如网上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交流、答疑等活动。开通了网上仪器设备使用预约的系统,为师生提供一个开发、自主、创新的教学、科研平台,为广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课余时间自主使用仪器和设备进行各种创新实验创造良好的使用环境,为教师的科研提供良好的设备保障,健全了仪器设备的开放运行管理机制,保障了开放实验室的建设。

四、结语

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资产管理部通过构建先进的管理体系,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建立起了仪器设备网络化系统,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管理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提高了仪器设备管理效率,满足了学生和教师对实验仪器设备的需要,对校区教学、科研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忠,张玲等。借鉴国外管理模式浅谈高校使用要求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5(11)。

[2]黄新华,齐俭军。入世后高校国外仪器管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2(7)。

[3]刘素祯。高职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报废管理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8(6)。

[4]陈晓燕,余顺火,马道荣。 浅谈高校仪器设备维护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0,(33)。

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管理制度 篇5

1.总则

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是设备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 生产工艺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是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一项重要工作。

2.立项依据

2.1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以更新或技术改造。

2.1.1经过监测,大修后技术性能仍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和保证产品质量的。

2.1.2设备老化,技术性能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经济效率差的。

2.1.3大修后虽能恢复精度,但不如更新经济的。2.1.4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与健康的。2.1.5国家已规定的淘汰产品。3.组织机构

3.1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工作在主管经理领导下,由设备工程管理部管理,施工单位具体组织与施工加以实现的。

3.2设备工程管理部是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工程组织实施的主管 部门,负责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方案的审查、立项、工程发包、合同签定,监督工程质量和进度,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组织工程的验收及工程的预、结算等工作。

3.3公司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项目均采取招标(或议标)形式发 包。

4.计划管理

4.1根据工艺要求和设备技术状况,各单位必须在每年6月15 日前向设备工程管理部申报下设备更新与改造申请计划。

4.2各单位在申报设备更新、改造计划的同时,要附上更改项目建议书,重大项目要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否则不予立项。

4.3设备工程管理部接到申请计划后,要认真进行审核落实,汇总后报主管经理及有关部门,由公司领导组织有关部门会审,确定下更改项目。

4.4设备工程管理部依据更改计划对立项工程进行发包。4.5施工单位接到工程发包通知后,5日内作出项目的预算,材料、备件计划,一式5份,报设备工程管理部。

4.6设备工程管理部接到预算后,根据图纸按“国家定额”及公司有关规定审查预算,严格控制工程费用。签定工程合同。

4.7施工单位具备施工条件时,提出开工报告,经设备工程管理部批准后,方可开工,否则不得开工和动用资金。

5、工程管理

5.1施工单位签定施工合同后,开工前必须作好施工方案,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5.1.1施工的主要内容、进度及劳动组织。5.1.2质量标准及保证质量的措施。5.1.3安全措施等。5.2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计划内容施工,无特殊情况不得超计划范围,因隐蔽工程与计划不符,需增加或变更材料、备件计划及施工工作内容时,应及时报告设备工程管理部,在主管领导同意下,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5.3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及时通知设备工程管理部及使用单位,由设备工程管理部组织使用单位、施工单位共同验收。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单位。

5.4验收后,交付使用的设备保修一年。在保修期内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由施工单位负责,过保修期后出现的问题由使用单位负责。

5.5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必须作好原始记录。原始记录作为验收文件内容之一。

5.6施工单位在竣工后三日内写出验收文件供验收使用,文件内容包括:

5.6.1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所属单位、施工单位、开工及竣工日期。

5.6.2原始记录。5.6.3隐蔽工程记录。

5.6.4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解决的措施及方法。5.6.5改造项目的图纸及数据。5.6.6试运转记录。

5.6.7工程验收后,由施工单位填写工程验收证书一式5份,使用单位签定盖章后,由施工单位与工程结算书一并报设备工程管理部。

5.6.8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将所有图纸、技术资料交设备工程管理部归档。

5.7更新、改造后,原设备残值可充减施工费,剩余部分由设备工程管理部回收后上缴公司,或在工程结算中扣除。

5.8工程竣工后,施工中产生的废弃物,由施工单位妥善处理,否则不予结算。

设备工程管理部

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 篇6

1医疗电子设备故障类型分析

医疗电子设备故障类型的梳理,有助于引导技术人员在思维层面形成系统认知,这对于故障诊断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维护管理体系的设置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1.1机械结构故障

受到使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医疗电子设备在机械结构部分极易发生损伤,具体来看,机械结构在运作过程之中,极易发生受潮的情况,如果没有进行恰当的应对手段,极易发生结构失灵的情况。

1.2电气结构故障

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 篇7

一、课程目标对接岗位

《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课程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装配维修方向) 的一门主干专业课。通过企业调研与课程组的深入研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培养面向的岗位是机械装配、维修岗位;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设备装配和维修必须的基本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课程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使学生熟悉装配维修现场的6S实施规范,养成遵章守纪、严谨细致、整洁规范、手脑并重的良好岗位职业素养。掌握机械产品装配、维修的相关专业知识,学会常用零部件及常用机构的拆卸、清洗、装配、维修的基本工艺方法;能熟练使用常用工具,具备对常用机械装置进行拆装、调整的基本能力;初步掌握机械设备故障分析与诊断常用方法,能根据不同零件材料和性能要求选择使用机械零件修复技术;学会设备安装调试方法,能完成一般设备的几何精度及运动精度检测。

二、职业素养贯穿始终

高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企业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我院在《机型装配与维修技术》课程设计中,把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对企业装配、维修技术工作岗位的调研,将“遵章守纪、严谨细致、整洁规范、手脑并重”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重点。

“遵章守纪”就是要求学生养成遵守法规、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的良好习惯;“严谨细致”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做什么都要养成一丝不苟、细致认真的学习和操作习惯;“整洁规范”是要求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场所的干净、整洁、整齐、有条理;“手脑并用”是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操作和思考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际教学中,针对本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场地,制定了一系列与企业生产现场要求类似的场地、设备、工量具管理制度,装配和维修岗位的操作规范,6S实施规范和具体的实施要求。每次课都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通过贯穿始终的规范训练,使90%以上的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岗位操作习惯,职业素养明显提高。

三、课程内容任务化引领

由于本课程的岗位针对性极强,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在企业现场专家的帮助下,选定了具有典型岗位特点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将岗位职业技能和岗位职业知识有机融合,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互动,使学生体验到了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学以致用的乐趣,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在学习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工作内容的代表性,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例如,机械零件的连接、配合、密封是机械装配中极具代表性的常见装配任务,我们分别在第四、五、六个学习任务中设置了“固定连接组件装配”、“轴承装配与调整”、“密封组件的装配”三个独立的学习任务。在每一个学习任务中,把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按完成工作任务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归纳、汇总,不仅有与岗位职业能力紧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有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过程性知识。例如,“轴承装配与调整”学习任务,根据上述要求,我们设计的学习内容如表1所示。

四、教学场地模拟现场

我们在教学场地设备的配置上尽量向企业装配、维修岗位的现场要求靠拢。按小组工作模式设计,以每4~5名学生为一组,每组按企业装配岗位常用装备配置装配工作台、工具箱、工量具、装配训练组 (部) 件一套。学习载体选取典型机械设备的部件或组件,以小组方式组织学习、训练。部分利用率相对较低的设备 (如台钻、砂轮机、加热设备等) 和工具设置在公用区,供各小组轮流使用。这样既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也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和场地的占用。各种操作规程,工作规范按企业6S要求进行布置,使教学场地从布置到氛围都尽可能地模拟企业的工作现场,创造出机械装配维修岗位工作氛围。

五、教学模式做学合一

本课程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实用性,适合采用边学边做的一体化教学。为此,我院专门建设了《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一体化教室。根据班级人数较多的实际情况,课程教学由一名理论课教师和一名实训教师合作完成:理论课教师主讲,实训教师现场操作指导,共同进行6S实施督察和课堂考核。由于有工作现场感,有可操作的实物,直观性好,能够学以致用,教师讲完理论、方法后学生马上可以亲手操作、验证,学生感觉所学的东西有用、实用,还能体验到完成工作任务的成就感,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整个课堂形成了学生想学、教师愿教的良性互动。

《机械装配与维修技术》课程改革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学懂了专业知识,学会了岗位技能,培养了职业素养。理论与实训教师在合作教学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升了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 篇8

关键词 独立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19-02

1 前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课,为学生提供机械制造技术所需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该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对于理论知识缺乏、工程感性认识薄弱和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教师只凭教材和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学生的特点决定 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同于一本、二本学生,他们大都是第三批录取,学生入学分数比较低,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比较差,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但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充分利用自身灵活的思维能力,开创性地做好。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他们内在的潜能,把“要我学”变为“喜欢学”最终到“我要学”是尤其重要的。

培养目标决定 结合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要是适合市场和企业的需要、适合未来职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了适应人才的培养,课程教学要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教学内容实际性、实用性和技能的适用性。

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强,课程内容常常被学生认为枯燥和艰涩,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无法通过演绎和推理寻求问题的准确答案。传统的课程教学存在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毕业后无法达到和企业零距离接触,无法短时间适应实际岗位工作的需要。

诸多问题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因此,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3 课程改革的措施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四部分内容。学生普遍感到机械制造工艺部分与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部分的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金属切削机床部分与机床夹具部分实践性太强,难以掌握。学生对该课程学习兴趣不高,影响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为了适应学生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在教学方面要优化教学结构,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淡化原课程体系,适应现代制造工程新模式。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出教学重点,侧重机械制造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综合掌握机械制造系统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突出体现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对必备的制造基础知识予以保留,对课程中的陈旧部分或脱离现代实际应用的部分予以删除,对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最新的制造理论知识要不断更新,给予增加和补充。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内容的安排上要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要有机械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现机械加工知识和概念的完整性和有机联系;增加机械相关企业在产零件的制造工艺,用实物和案例教学,真正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增加高速数控加工、精密加工、微细加工等高新技术和方法的内容,把数字化制造软件引入教学内容中。同时及时把国内外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及时按照市场需要对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改进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成绩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强,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完成和实现,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课程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填鸭式讲授方法,要结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教材中讲述比较清楚、全面、简单的内容,可以采取学生自学或者是学生讲授的方法;对于难于掌握、理解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的方式,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于教师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直观教学、现场教学和电化教学等教学手段;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带学生去工程训练中心,去机床和加工现场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于课程中涉及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要通过录像或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基础差别比较大,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不利于教学活动开展和进行,不能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注重因材施教,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逐步达到教学的要求和教学目的是尤其重要的。

强化实践教学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学习缺乏真实的工作环境,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际操作对理论学习的促进作用。强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工程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加以实现和完成。

一本、二本院校的工程实训一般实习为6~8周,而且是一次性安排完,学生对实训内容基本遗忘,对机械加工的各种机床和加工方法已经记忆模糊甚至混淆,难以将实习和基础理论课联系起来。为了强化实践教学,学校安排16周,分四个学期完成,每次四周,包含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个层次,是层层递进式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验教学中,为了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着重对实验原理进行简要介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与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做到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课程设计环节中,调整设计内容,内容和实际加工紧密结合,努力做到真题真做。注重过程指导,即将整个设计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设计任务,教师都应对学生的设计情况做好记录,及时指出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错误。改革成绩考核方式,采用自评、教师置疑和小组答辩三个环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

参考文献

[1]王维.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刘春景,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运城学院学报,2011(10).

[3]陈本德.《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三江学院学报,2011(3).

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 篇9

1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产生背景及其发展

CAD/CAE/CAM集成就是为实现各CAD/CAE/CAM系统之间完整的产品数据交换,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为此应采用统一的标准来实现产品数据的定义,ISO制订了《SO10303一产品数据的表达与交换》,又称STEP标准。该标准根据集成要求、内容以及数据量,有如下四个层次的集成方式。

1.1基于中性文件的集成方式数据存放在有专门格式规定的STEP文件中,各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经过前/后置处理程序处理为中性文件进行交换。这种方式实现简单,但存在数据冗余度大,数据独立性差、难于扩充的缺点。

1.2基于工作格式的集成方式工作格式是产品数据结构在内存中的表现形式,它利用内存数据管理系统使要处理的数据常驻内存,对它进行集中处理,产生STEP文件。其特点是处理数据的速度快,可以不必考虑数据的存储方式,实现简单。缺点是由于内存空间的限制,当处理大量的数据时要设置页交换文件,而且也存在着数据冗余,难于扩充的问题。

1.3基于工程数据库的集成方式应用系统通过工程数据库来统一管理和操纵数据,进行数据交换。这种方式简化了信息交换方式,适用于数据量大、数据管理规模大,可满足数据共享性、独立性、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它不仅可描述数据本身,还可通过存取路径来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通过工程数据库存取所需信息,达到数据共享和一致,减少了数据的冗余度,节约空间,缩短存取时间。这是实现系统集成的一种理想集成方式。

2CAD/CAE工程数据特点及对数据库功能要求

2.1CAD/CAE工程数据特点在CAD/CAE集成过程中要利用和生成的大量的工程设计和分析数据。其中一部分是各种设计规范和标准以及产品的技术参数,这些数据是设计过程选用的静态数据。另一部分是设计过程中生成的数据,如产品的结构分析、性能分析、图形、尺寸公差、技术要求、材料热处理等数据,这些数据具有高度的动态性。与一般的商业数据相比,CAD/CAE工程数据有着与其显著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①数据结构复杂。机械产品设计中的数据不仅包括结构化数据,它还包括图形、长文本、表格、线图、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而且在设计过程中数量不断增大,类型不断增多,且要不断修改和补充。②数据联系复杂。在数据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其中一对多、多对多的联系比较普遍。这种密切的联系,构成复杂的网状结构,从而使数据模型十分复杂。③数据的一致性。工程数据中存在着从产品的初始模型推导出的二次数据,一旦初始模型被修改,导出数据也就失效,需要重新计算,用新的数据取代失效的数据,以保持数据库中数据的一致性。④模式的动态修改。工程设计过程中工程设计人员建立的几何数学模型的结构会经常修改,要求工程数据库模式能支持这种动态修改,能进行动态数据的定义、删除和恢复等。

2.2 CAD/CAE工程数据处理对工程数据库的功能要求由于上述CAD/CAE工程数据特点,对用于CAD/CAE工程领域的工程数据库提出如下要求:①能描述和处理复杂数据类型。由于工程数据结构复杂,语义关系丰富,因此EDBMS不仅要支持用户定义复杂的类型,而且还要支持多对多关系、递归关系等复杂数据结构的描述。②动态处理模式变化的能力。由于设计过程和工艺规划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是不断变化的,要求EDBMS能支持动态描述数据的能力,使用户既能修改数据库中的值,又能修改数据结构的模式。③版本控制管理。设计是一个设计——分析——再设计的反复过程。设计者经常要对设计过程进行回溯,并重新进行新一轮的设计。版本管理应能记录设计过程中的历史数据,使设计回溯到一个合理的阶段,不致使整个设计推翻重新开始。同时设计对象的版本管理应能提供多个设计者并行更新同一设计对象的机制。④支持工程设计事务。工程设计事务是长达以小时、天或周计的长事务。长时间封锁某一设计对象,将严重影响设计的并行性。在EDBMS中必须解决工程长事务中对设计对象的封锁、恢复和共享问题。采用基于Web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原因

3.1Web技术与工程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关系工程数据管理系统(EDBMS)作为一种应用框架,其对开放性和扩展性的要求与web的开放系统结构相互补充。在web技术上构建EDBMS可充分享受到Web开放体系带来的优势,增强EDBMS异构环境下的应用。并且随着网络化虚拟设计模式的迅速发展,产品的设计过程在并行和协同中完成,对于异地的并行协同设计过程,己有的工程数据管理技术不能很好满足现在全球化产品开发战略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新的形式,通过web技术扩展其功能,使之适应网络化虚拟设计的产品数据和过程管理,使之能够支持异地和异构环境的设计与制造。

3.2Web-basedEDBMS的优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系统平台B/S(Brow—ser/Server)模式,B/S模式把传统的c/s模式中的服务器部分分为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从而构成一个三层结构。本文的数据管理系统就是采用这种三层结构模式。WebbasedEDBMS的优点如下:①易于分散用户交流、同步。② 简化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3)较强的跨平台性,用户界面统一、友好。

4CAD/CAE数据管理系统与PDM的关系

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DataManagement,PDM),是以软件技术为基础,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CAD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的技术。PDM技术是对工程数据管理、文档管理、产品信息管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信息管理、图像管理以及其它各种名目的管理技术的综合概括和扩展。PDM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概念上看PDM技术可以管理与产品相关的工程数据,CAD/CAE数据管理系统可以看作是PDM系统的子集,但成功实施PDM却并非易事。实施现有PDM产品存在的问题。

5结论

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与实践应用 篇10

摘要:文章通过总结东城区网络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等项目的实施经验,基于中国建设部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行业的标准化要求,提炼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思想,兼顾不同城市(地区)个性化要求。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管理,应用系统,管理流程

Abstract: the intension of digital c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ity briefly introduced in the pape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digital cities in PRC, the overall framework, especially the technological framework of digital city,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produce-consume model of information, the principles of the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ity and the key cont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ity i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 the paper.Keywords: digital city, general framework, construction strategy

前言

城市作为人类的聚集形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进入21世纪,伴随着信息化带来的全球一体化进程。城市化作为承载人类现代化生活的最重要的社会文明方式,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的集中体现,其管理水平也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现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管理,因其日益凸现的重要性,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城市管理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伴随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益完善,机构分工不断细化。相对于我们的城市硬件的现代化进程和人民群众对城市市容的整洁,绿化,美化,卫生,有序等要求,我们管理明显滞后,呈现以下特点:1)管理信息获取滞后;2)城市管理个专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3)管理方式上过多的依赖突击和运动式管理。长效管理机制亟待进一步建立;4)管理粗放,效率低下;5)缺乏管理的监督评估机制;6)缺乏统一调度。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等。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城市的投资环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东城区政府经过精心组织,充分研究,率先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即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想数字城市技术。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通过数字城市建设,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数字城市的建设贯穿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通过体制创新。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高效能服务。从发展的角度,创建城市管理新模式,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来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实现城市管理的新突破。为城市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条件。研究表明,项目的实施,使得城市管理深度、管理广度、管理精度、管理效率都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效益。

1.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发展历程

2.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本内涵

3.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管理流程

4.东城区项目运行效果

5.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构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应用系统通常由9大系统构成5.1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

系统的信息采集终端,主要用于现实监督员在自己的管理单元网格内巡查过程中向监督中心上报城市管理问题的信息。该系统依托移动设备,采用中国移动的GPRS数据传输技术,通过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系统、地理编码系统、完成城市管理问题问本、图像、声音、和位置信息实时传递。

5.2 呼叫中心受理子系统

该平台专门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服务,使用人员一般为监督中心接线员。通过信息传递服务将“无线数据采集系统”报告的问题信息传递到接线员的工作平台,接线员通过系统对各类问题消息接收,处理和反馈。完成信息收集、处理和立案操作,为“协同工作子系统”提供城市管理问题的采集和立案操作,保证问题信息能及时准确的受理并传递到指挥中心。

5.3 协同工作子系统

它是基于Browser/Server 体系构架,采用工作流,WebGIS技术,通过浏览器完成城市管理各项目业务的具体办理和信息查询。协同工作子系统提供给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各个专业部门以及各个领导使用,系统提供了基于工作流的面向GIS的协同管理、功罪处理、监察督办等方面的共享查询工具。可以根据不同权限编

辑和查询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编码信息,城市管理部件(事件)信息,监督信息

等,实现协同办公,信息同步,信息交换,各级领导,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可以

方便查阅问题处理过程结果,可以随时了解各个专业部门的工作情况。并对审批

流程进行检查、监督、催办。系统将任务派遣、任务处理、任务反馈、任务核查、任务结案归档等环节关联起来,实现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各专业管理部门和区

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和系统督办。

5.4 城市部件在线更新子系统

该子系统依照部件编码规范,提供管理工具用于在部件编码规则发生变化时的快

速更新:提供专业的权限控制模式以满足权限专业部门能通过IE浏览器来对部件

数据进行简单的更新和维护。

5.5 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

为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服务,该系统通过大屏幕能够直接显示城市管理相关地图

信息、案卷信息和相关详细信息等全局情况,实现对城市管理全局情况的总体把

握。

5.6 城市管理综合评价系统

为绩效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服务,系统按照工作过程,责任主体,工作绩效。规

范标准等系统内置的评价模式,对数据库群中区域,部门和岗位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计算评估,生成以图形表现为主的评价结果。

5.7 地理编码子系统

为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等提供地理编

码服务,实现地址描述、地理查询、地址匹配等功能。

5.8 构建与维护子系统

负责整个系统的配置、维护和管理工作。该系统采用工具化思想组织机构

5.9 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 篇11

课程设计理念以培养学生具备机电设备操作及机械加工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在工程材料和工艺方法方面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及改造创新的能力。课程教学目标服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适合课程教学内容需要。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课程内容引入行业标准,依据岗位的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将生产实际的项目融入课程内容中。课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内容,以学生获得中高级钳工、车工、铣工等职业资格证为目标,以岗位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依据进行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依据企业专家座谈和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分析确定学习领域;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引进企业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实质性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坚持以生产实际过程设计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以任务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知识与能力并进。课程内容选取及组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打破传统学科限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课程内容模块化,突出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使学生掌握有关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其成为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选取合适的教材,以机电产品零件的加工过程为主线,将工程材料、热处理、毛坯成形、测量技术基础及部分简单的切削刀具和机床、各种表面加工等内容及现代制造技术的内容整合序化,既有传统制造基础的知识,又有新技术、新知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简明扼要。课程中还配以大量生产中的图片及视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配有真实的零件、工具以及模拟真实加工的虚拟仿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根据传统教学,一般按照常用的机械工程材料——热处理的原理和工艺——毛坯成型方法——几何量公差——各类金属切削机床加工——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的顺序进行讲授,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学生抓不住主线,缺乏学习兴趣。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将材料时,介绍所有的材料,将毛坯时介绍所有的毛坯成型方法,讲车削时讲外圆和端面的加工,讲铣削时讲键槽的加工……使有机连续的机械制造过程被分裂开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具体的零件加工为背景,以达到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为核心,以实施过程为主线,围绕零件的加工过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把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不断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作为课程载体的典型零件来自校企合作的真实产品,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到企业学习和了解现代制造企业常用的制造技术、设备,并能真实接触和了解企业的工艺管理、生产运作、质量管理等知识,从多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企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对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

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教学模式设计。实现由单纯讲授的传统模式向教师指导下“基于项目的探究式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中教师所占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多半,采用学生独立完成项目、随堂讨论和专题讨论的形式,给学生充分的发表见解、自主锻炼以及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机会。

以案例、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以生产实际的案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多为条件不充分或者无标准答案的实际问题。

采取多种形式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运用。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情境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案例教学法。以生产一线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与启示作用。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如对45号钢圆柱棒料外圆表面加工方案分析等。情境教学法。利用《机械制造技术生产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掌握机械制造的相应技能。启发式教学法。如在“纯铁同素异晶转变”内容中,启发学生回忆碳的同素异晶转变(金刚石和石墨),学生在中学学过这个概念,思维就会比较活跃,就可加深对纯铁同素异晶转变的理解。

教学手段运用。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教育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配以生产实际的图片和视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感官意識,掌握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在例如车刀的几何角度测量课程中,可采用实物教学,通过测量真实的车刀的几何角度,掌握刀具几何角度的测量方法。构建虚拟实训和仿真工厂,对于不同的加工工艺,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以动画形式展现虚拟加工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对设备进行操作。

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课程的技能考核内容。将原来的终结性考

核方式改为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注重过程考核,并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作为成绩参考。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以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重要依据的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校企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

机械设备技术管理创新与实践论文 篇12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企业的产品正朝着全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工程产品的设计目标与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高质量、短周期的设计过程。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优化学院课程设计,并做出快速反应的网络设计模式。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将不同工作组连接在一个平台上,提供机械通用零部件的优化设计支持系统,这样可以在学院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设计平台,摆脱繁琐重复的设计工作。同时利用网络数据库技术可以实现机械设计信息的查询与访问,建立一个数据库,将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存储在数据库内,使前、后台信息传输快捷,方便交互。

1 网络技术对通用零件设计的影响

在传统设计中,工程设计要经过调查分析、方案拟定、技术设计、结构设计、试制与试验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的工作都是由学生手工完成的,所用的设计方法大都是基于经验公式和经验数据的类比设计和经验设计。显然,这种设计方法不可能使设计质量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机械设计过程中很多通用零件的设计,规范性强,标准化程度高,过程繁琐,特别是涉及试算的数据,常常需要反复多次的计算,才能选择出合理的数据,增加设计周期。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机械工程学科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出现一批新的设计学科和一系列新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诸如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有限元分析等。这些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可以将各种不同设计目的的设计方法,各种不同的设计手段综合起来,以求得系统的整体最优解。使得各个工程领域的设计工作从形式到效果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零件设计开发网络化的大环境下,通过网络实现各个分系统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形成一系列接口方式和数据库系统,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的集成。用户只需通过Web页面,输入已知相关数据,即可实现机械产品零部件开发中涉及的大量理论化、规范化的设计,同时还可以共享一些共性的基础信息。因此网络设计既可以减少各种工作量,实现设计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加速设计进程,提高设计质量。

2 基于网络的课程设计关键技术

2.1 网络服务器

网络服务器是一种具有解释执行Web页面文件功能的软件,网络服务器软件种类多达十余种,其中常用的有Apache、IIS、Tomcat、Resin等。

Web页面包含静态页面和动态页面两部分,其中静态页面文件一般以.html、.htm为扩展名,动态页面文件一般以.asp、.jsp为扩展名。静态页面是用html脚本语言编写的,不具备和数据库交互的功能,不能连接数据库并动态生成结果。动态页面是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能够与后台数据库产生交互,既能够动态查询后台数据,又能将数据库信息返回客户端。因此,网络服务器的功能可分为两个部分:

(1)静态页面解释功能:解释执行以.html、.htm等为扩展名的静态页面文件,它不与数据库服务器发生联系,只能直接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的浏览器。

(2)动态页面解释功能:解释执行以.asp、.jsp等为扩展名的动态页面文件,需要借助数据库中间件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进行交互,并将交互结果返回到客户端的浏览器。

网络服务器的功能如图1所示。

2.2 网络数据库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基于网络的在线设计服务,保证数据在传输、处理过程中的正确性,要求系统服务器中的软件以及相应的应用程序应该能够访问共享数据库。本文建立的网络数据库采用的是强健的JSP技术,由于其拥有平台无关性,因此适用效果良好。

JSP开发技术是一种具有较大潜力的网络技术,其最大的优点是不管计算机是什么样的操作系统,只要有适当的Web浏览器,用户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浏览器界面,方便使用浏览、文件传输等有效的信息交换工具来完成信息交流。JSP使用的是类似于html的标记语言和Java语言代码片断,JSP引擎可以将Java代码片断编译成虚拟的字节码,与具体的服务器运行平台无关,只与浏览器是否支持Java虚拟机技术有关,因此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靠性。要运行JSP时,用户必须在服务器上安装JSP的最新的引擎软件,如Tomcat等。综合考虑系统的平台性、操作系统的差异性、兼容性等特点,本系统将采用Tomcat+JSP方案,实现基于网络的课程设计过程。

2.3 远程计算的数据传递

进行远程设计计算时,如何保障数据被准确快捷地传递是一个关键问题,要求系统采用一定的技术。本系统采用的是VC++和JSP协作的方式来实现复杂的计算与数据传递。一方面是由于设计过程常常涉及到比较复杂的数值计算,而且计算量庞大,虽然Java语言具有卓越的跨平台的性能,但是其进行复杂数值计算的执行效率却远不如VC++、C、Fortran等语言,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比较多的程序已经是由VC++或C语言编写好的,而且计算过程是在服务器端被调用和执行,与系统平台无关。但是为了避免由于语言的冲突带来的诸多问题,在Java程序与VC语言之间需要一定的接口技术来实现功能协作。所以系统选择使用了Java Runtime Interface的中间接口技术,使用Runtime实例来和运行环境外的C或VC++程序进行交互。

在数据传递过程中用到的技术有两部分。一是网页上的数据提交,它属于JSP技术的范畴,JSP实现了http,那么就能提交数据,用户看到的效果就是点击“提交”就能把数据提交到服务器上。二是数据提交到服务器上后,数据被取出来再传递到C程序里。这里用到的就是Runtime对象。它属于Java中J2SE(Java 2 标准版)的特性,因为Runtime对象是J2SE的核心类。这个类本身提供输入输出流,完成Web服务器与Runtime类之间的数据的输入输出,另外Runtime能够直接操作由其它的高级编程语言(比如C、C++)编写的应用程序或库,因此利用JRI接口技术可以实现应用程序与客户端的数据传递问题,这一方法也为网络设计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设计计算过程中所需要的初始数据均来自于动态页面的表单,表单数据被提交给服务器,数据以参数的形式提供给Java核心类库中的一个类Runtime类的输入流(input. jsp),经过后台的应用程序处理后得到计算结果,返回给Runtime类,然后再将结果从此类中的输出流(output. jsp)返回给服务器,这个最后结果通过服务器返回到客户端的网页上。

通过网络设计系统,学生只需在一台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上安装必要的浏览器,便能够方便、准确地进行产品的设计计算。整个计算过程在服务器端完成,大大地减少了设计工作者的设计时间,修改设计也变得十分方便。

3 课程设计实例

3.1 设计目标

(1)根据课程设计的方法和特点,为学生提供简单、方便、友好的访问界面。

(2)为课程设计提供相关机械通用零件的数据库,能够实现主轴的优化设计,建立基于网络的设计系统。

(3)系统能够安全可靠地运行,尽量减少人、机交互的中间过程,提高运行效率。

3.2 系统中网络结构的建立

系统的体系结构应是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应用模式,具有可移植性、易用性、可扩展性。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应用程序的各个部分之间如何进行交互,以及每部分实现的功能。本系统以TCP/IP、HTTP为传输协议,客户端通过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访问Web服务器以及与Web服务器相连的后台数据库或应用程序。系统将每一种技术服务分别作为具有独立功能的模块。当启动系统时,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选择用户要执行的模块,使设计过程变得简洁、清晰,检索更加灵活、方便、迅速。其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3.3 系统页面简介

本文建立的是一个关于机械课程设计工程中进行通用零部件设计的支持系统。当学生访问页面时,应该能够按照提示信息轻松地完成某一通用零件的设计并得到相应的数据和信息。系统首页概括介绍了整个系统的内容,而其它的页面则提供了某个方面的更具体的计算和设计内容,学生可以通过首页中的链接来访问其它页面。

系统的主页如图3所示。

4 结束语

建立轴承、联轴器等轴系通用零件的数据库及网络设计的支持系统,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方便地利用网络共享大量的机械工程资源及研究成果,而且还提供了各种复杂的实时计算和知识共享,实现了在Internet上为用户提供零件设计的技术数据服务,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为远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与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刘亚忠.轴系部件的网络设计[J].煤矿机械,2005(3):9-10.

[2]陈庆贵,高志,刘向峰.基于网络的机械设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3(5):24-26.

[3]王春洁,曾福明.基于Java技术的机械零部件网络设计软件开发[J].机械设计,2002(8):7-9.

上一篇:助学金征文--别具一格下一篇:中小学美术教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