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的文化功能

2024-08-15

大众传播的文化功能(通用8篇)

大众传播的文化功能 篇1

广告1201宋小顺 1219200111 大众传播就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有很多功能,拉斯维尔认为大众传播有三种功能,即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和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我来论证其中的一点即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的,前人的智慧通过口头传播,文字,图片,声音,符号等各种方式记录下来并传给后代,后代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在古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还不发达的时候,社会知识的传承主要靠书本和师徒教授,传播范围小,内容变化大,很多知识因为受古代传男不传女思想而湮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到了近代,随着报刊,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来临。

大众传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就是指社会遗产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传播下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它与古代的文化传播有很大的区别。

1,大众传播产生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它服务于资产阶级,而这个阶级比较广泛,而古代的文化传播是产生于农业经济时代,服务于王公贵族阶层,受众面小。

2,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让文化遗产传播的成本更低,因而可以传播到普通民众家里,这也是大众传播的“大众”之意,而社会遗产就产生存在于民间,因而社会遗产的传承度能更高。古代文化传播一般只有上层阶级才能享受,很容易产生断层。3,大中传播因为面向大众传播,所以传播内容丰富多彩。4,大众传播能保存大量的社会遗产,并转化为各种形式,保存效果好。

上面四条是大众传播的特点,可能你会问;为什么大众传播要有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呢?下面我来详细介绍。

1,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而人类要延续发展,文化就要能传承发展,大众传播面向的是大众,大众需要什么媒介就会传播什么,社会遗产是先辈知识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瑰宝,深受大众喜爱。

2,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标志,通过大众传播能起到凝聚人心,弘扬爱国精神的作用,在战时更是如此,因此政府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治理一个国家。国家推广普通话,写汉字就是大众传播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的应用。通过大众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

3,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依靠文化创意产业,而文化创意来源于社会遗产,因此大众传播就是更多的传播社会遗产。

大众传播的文化功能 篇2

年画是农历新年 (春节) 时粘贴于门板上或室内墙壁上以祈福纳祥、驱灾避邪或装饰用的绘画, 因主要是在过年时购买、粘贴而被称为年画。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民间年画是指木版年画, 不包括剪纸画和胶印画, 即过去曾风行广大农村地区的最普遍、最常见的木版年画, 而不是现今被当做高档礼品赠送的年画。“民间绘画负载下层民众的愿望, 年画为其重要表现形式。” (1) 既然年画承载着底层民众的愿望, 我们便不能不重视年画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作用, 尤其是民间信仰和道德规范的维系和教化作用, 因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年画的大众传播功能。

年画的肇始可以追溯到汉代, 最先是驱邪的门画和种种神像。《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 造桃符著户, 谓之神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 左神荼, 右郁垒, 俗谓之门神。”桃符在后来的演化中, 逐渐分化为春联及门神画, 春联向文字方向发展, 门神画向绘画方向发展, 慢慢变为岁时专用的张贴于门上或室内的各类图画, 这就是年画的起源。宋代雕版印刷术的兴起, 在技术上为年画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 年画逐渐进入历史上的繁盛期。明末清初之际, 南北年画各个产地全部形成。河南开封朱仙镇年画、江苏苏州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北武强年画等主要年画产地地域特色明显, 各领风骚数百年。流传至今的一句顺口溜对南北画风做了精辟的概括:“南桃北柳论画庄, 农家年画看武强。”“南桃”即指苏州桃花坞, “北柳”即是天津杨柳青, “南桃北柳”的年画以市民生活为表现重点, 而河北武强的年画则更多地带着乡土的淳朴与率真。

我们以武强年画为例来看年画的兴盛过程。武强地处燕赵腹地, 地势低洼, 春旱秋涝, 土壤乏力, 百姓的生活历来很艰难。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深州风土记》说:“武强地瘠人贫, 物力稍绌, 民往往画古今人物, 刻版杂印五色纸, 入市鬻售。”这段记载非常有趣, 靠耕种土地不能维持生活, 武强人倒发明了一门手工技艺, 让这块贫瘠之地散发出民间艺术的芬芳气息, 似乎与晋中票号业的勃兴有异曲同工之妙。武强年画在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发展至巅峰期, 武强的年画印制与集散地——南关有画店144家, 县内68个村庄内有年画作坊1587个, 全国各地建立业务关系的批发店近200个, 年产量最高达到1亿对开张。 (2) 一个小小的县城, 能吞吐如此之大量的节庆用品, 那景象也真够壮观的!“山东六府半边天, 比不上四川半个川。都说天津人马厚, 不如武强一南关。一天唱了千台戏, 找不到戏台在哪边。”这是前清时期流传于武强一带的歌谣, “戏”是指武强的戏曲年画, “千台戏”是说戏曲年画的品种和印制数量之多。

年画是农耕社会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

自宋代到明清时期, 农耕时代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播方式几乎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是最稳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年画在这种超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凸显其大众传播功能, 成为农耕社会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大众传播媒体。而且, 年画不仅于岁末腊月大量出现在乡村集市和城镇街巷, 就是在平时的喜庆节日、婚丧风俗中, 也可见到各种不同题材形式的年画。年画之所以能成为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 其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 古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稀少, 导致年画大众传播功能的凸显。古代没有广播电影电视, 也没有报纸杂志, 更没有网络, 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享受不到基本的文化娱乐生活, 缺乏可靠、有效的消息来源。虽然书籍、《邸报》早在唐、宋已雕版印刷, 但受众必须具备基本的文字阅读能力才能接受, 而绝大多数农人是文盲, 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书籍和《邸报》的受众群体。年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乡村普通民众的生活, 绘画素材既取自乡间关注的内容, 作品样式又能为农民所接受, 且浅显易懂, 售价低廉, 自然销量就大。晏阳初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推行平民教育运动即从识字教育入手, 极好地说明了广大农民识字水平低下的现实;而上个世纪头几年彭翼仲在京畿地区提倡改良年画, 也正是看中了年画的巨大宣传价值。

第二, 年画的题材广泛, 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 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人群的审美需求。综观各产地的年画, 吉祥均是唯一的表现主题, 蓬勃的生命活力和乐观主义精神充盈其间, 符合中华民族朴素的情感诉求。但是, 在表现吉祥这一主题的艺术追求中, 年画的题材却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佛仙神像、田园农耕等传统题材的作品一贯占据主流, 明清两代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晚清以降还产生了以反映时事变革为主题的年画作品。在这顺次出现的题材形式序列中, 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不仅没有泯灭, 反而更加得以彰显, 并承载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信息。

第三, 南北年画产地的形成为年画的大量销售奠定了基础。农耕社会的交通运输能力低下, 年画又非生活必需品, 更不是官府和士绅人家必用之物, 况且销售期相对集中, 产地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就成为影响年画销售的关键因素。各年画产地的形成缩短了年画的运输距离, 有力地扩大了年画的覆盖面。以往的研究多关心各产地年画的艺术风格, 而忽视各年画产地形成的社会经济意义, 不利于对年画的伦理教化功能进行深入揭示。由于缺乏相关实证资料, 各个年画产地形成的社会机理未能完整剖析, 影响了对年画历史价值的全面评估, 但点状分布的年画生产格局确实促进了年画的市场占有量, 这是不争的事实。

民间年画负载着伦理教化的功能

年画虽然出现得比较早, 但是“年画”的名称却出现得比较晚, 现在一般认为清道光二十九年 (公元1849年) 李光庭撰写的《乡言解颐》一书中首用“年画”一词。在这本书中, 李光庭还对年画的价值做了浅释:“扫舍之后, 便贴年画, 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家忙》, 令小儿看之, 为之解说, 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并配诗曰:“依旧葫芦样, 春从画里归。手无寒惧碍, 心与卧游归。赚得儿童喜, 能生蓬荜辉。耕桑图最好, 仿佛一家肥。” (3)

李光庭把贴年画视为“稚子之戏”, 所以他把年画的伦理教化价值解释为蒙养之一途, 未免使年画的价值大为缩水。在那个大部分农家子女享受不到基本启蒙教育的传统社会里, 年画因其直观鲜活的形象而成为儿童发蒙的非正式教材, 但年画的价值决不仅仅限于未成年人。宋神宗熙宁二年 (公元1069年) 闰十一月二十五日, 监察御史里行张戬奏:“切闻近日有奸佞小人, 肆毁时政, 摇动众情, 传惑天下。至有矫撰敕文, 印卖都市。令下开封府, 严行根捉造意雕卖之人行遣。” (4) 这则禁令一方面反映出北宋东京民间雕印坊铺和书肆的普遍, 也反映出民间印刷品的繁盛, 借助当时的记载可以看出另一方面的端倪:“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5) 年画产生后不久, 便已经带上了道德教化和传播时事的功能, 以至于引起了政府的恐慌, 不能不说是其对成年人的大规模影响所致。

对年画的价值认识比较深入的最早是晚清著名报人彭翼仲。彭翼仲于1904年8月16日创刊《京话日报》, 意在对民众进行启蒙。他不断发表社论, 提倡改良旧俗, 其中之一就是提倡改良年画, 作为文化宣传教育的工具。他的主张引起了天津巡按使教育司的注意, 设计用年画作为改良人们旧思想和旧道德伦理观念的工具, 出版了《鸡能司晨》、《团结御侮》之类的改良年画, 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但是, 彭翼仲提倡的这种改良年画革新尚不够彻底, 画工上有些不伦不类, 画出来的女学生形象不够真实, 削弱了宣传的效果。但由于年画的印数多、销路广, 对那些穷乡僻壤的广大农村还是起到了增长见闻的作用, 间接地推动了道德观念的变革。

流传于东北地区的一首民谣反映出民间对年画价值的不自觉认识:“今天二十二, 明天二十三, 辞灶在眼前。糖瓜称几两, 黄面烙几盘, 烧香供纸马。……想着请门神, 画儿捎几联。先买对子纸, 丹红砂绿全, 花笺共黄表, 锡箔不用言。蜡烛称几斤, 鞭炮买几盘, 要把新年过, 衣服都齐全。旧岁既除走, 迎接新一年。做事和求学, 都要认真干;不良旧沾染, 一一要改变。” (6) “辞灶”是指过去农村柴灶的墙壁上都贴有一张木刻的“灶王”神像, 腊月二十三把它烧掉, 叫做“辞灶”。“神马”同“灶王”性质相似, 是用木版印刷的各种神佛和各行各业的祖师像 (比如木工供的鲁班) , 今天这些都已经绝迹了。“灶王”、“神马”都属于年画的范畴, 是年画的早期形式, 也是流传历史最久的年画题材形式。下面“想着请门神, 画儿捎几联”的“画儿”就是晚近人们公认的年画, 而“门神”也被看做年画的一种。供奉这些年画的目的只有一种, 即民谣中所说的“做事和求学, 都要认真干;不良旧沾染, 一一要改变”。伦理教化的意图十分明显, 可见民间对过新年的期盼之意义所在了。

郑振铎的描述从另一个侧面注意到了年画的人伦价值:“商贩们叫卖年画, 总在岁尾年头。他们大量地流行于广大的人民之间, 为他们喜爱喜见。山巅水涯无不到, 穷乡僻壤无不入, 是流传的最为普遍深入的东西。”“这样的艺术品, 带回家后, 常常引起了全家妇孺老人们的欢呼, 拥挤在一块, 欣赏着、批评着, 家庭里顿时现出无限的生气与喜悦。那一年也过得十分的愉快、幸福。” (7) 围绕着年画带来的欢乐表现出中国传统的阖家欢乐的观念, 年的意义于此充分彰显无遗, 年画对心灵的慰藉作用也彰显无遗。

摘要:古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稀少、题材广泛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南北年画产地的形成等因素, 使年画成为农耕社会最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年画的伦理教化功能早已被人们所认识, 不同题材类型的年画反映出不同层面的伦理教化功能, 维系着农耕社会的传承秩序。

关键词:年画,农耕社会,大众传播功能

注释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第247页。

2王长征、彭秀良:《年画:消失中的文化符号》, 《中国社会导刊》, 2008 (2上) , 第52页。

3李光庭:《乡言解颐 (卷4) 》,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版, 第66页。

4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34》,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 1976年版, 第6512页。

5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卷10) 》, 北京:中华书局, 2004年版, 第249页。

6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4) 。

浅谈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功能 篇3

摘要: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衡量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尺,在很大程度上和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密切关联。从文字的诞生.到现如今的电子传播,媒介的变革始终伴随着社会、科技手段的发展,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并且随着无限放大。

关键词:大众传播媒介;娱乐;大众文化

大众传播媒介自诞生伊始,其主要功能在于信息和文化知识的传播,而作为刺激受众感知觉器官的娱乐功能仅仪占据很小的一部分,并且由于历史局限性,很少有人对其关注,更无法谈及其形式的多样性。

在文字印刷时代,人们对书籍和报纸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是后人无法想象的,通过文字的阅读,进而著书立说,传播、讨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思想学说从此诞生并流传开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世界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将印刷机统治思想的时期称为“阐释年代”,认为那是一个拥有逻辑的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的时代,但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娱乐业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这种局面。

作为人类天性的娱乐,在“前电视时代”是一种在“精英文化”操控下的奢侈品,并不由人人平等享有娱乐的权利。大众传播媒介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很少拥有娱乐功能,这时的娱乐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更多地是被看做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随着电视的必起与发展,媒介的娱乐功能被逐步地释放开来。电视媒介降低了娱乐的门槛,使得普通人都可以享有娱乐的权利,人们的感官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放纵”,“精英文化”的垄断地位与权威受到了来自“平民文化”的挑战。

电视媒体的诞生肯定了娱乐的文化内涵,也充分挖掘了文化的娱乐性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功能与传播功能然开始分庭抗礼。因此,传播学家赖特在探讨大众传播的功能的时候,在继承了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的基础上加入了大中国传播的娱乐功能,并将其视为最显露、最有力的功能。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美国社会在20世纪电视普及后不久,娱乐就开始成为电视媒介的重要节目内容和形式,从竞技体育、游戏、音乐、肥皂剧到各式娱乐节目占据了美国家庭中的绝大部分休闲时间,娱乐风潮从“好莱坞电影梦工厂”转向普通人的电视收看行为。

电视媒体视听兼备的传播手段、近距离的视听形式以及兼容开放的传播内容,使得它可以更好的发挥其娱乐功能,显然,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电视这一媒介形式更有利于娱乐功能的传播。

人们通过电视这个娱乐优势载体接收信息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工具性需要:即把电视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并借此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所给予自己的不安全感。而电视娱乐由于缺乏严格的价值约束,因此更加自由,更加适合情感和表达释放。电视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与世界取得联系,体验日常生活中难以或者無法体验到的感受。尤其是当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后,媒介的娱乐功能更是将媒介的商品特性提高了首要议程,并将此视为媒介市场竞争的利器。美国《时代》杂志称,到2015年前后,休闲娱乐经济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有一半份额,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娱乐时代。可见,今天的媒介娱乐背后受着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

同时,我们要看到媒介娱乐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媒体的泛娱乐化”实际上就是当今世界对过度娱乐化现象的一种批判。它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对传播内容、传播手段的低俗化、平庸化,从而过于强调媒介的娱乐内容,而忽视其教化功能。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波兹曼给沉醉在泛娱乐化中的人们描绘了一幅画面,在这幅画面中,电视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只是麻木不仁地把自己窝成了一个沙发土豆,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成了任电视摆布的玩偶。在这其中,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作者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媒介娱乐的负功能。

随着媒介娱乐的发展,什么都可以成为娱乐的对象,“被娱乐”成为一种常态,不仅明星绯闻可以成为娱乐的主题,甚至连政治、法律都可以在娱乐外衣的包装下呈现到受众面前。

在传播学领域,很多学者就针对媒介的泛娱乐化做出了思考,“电视人”、“容器人”、“拟态环境”这些理论都是针对于媒介的负面功能所提出的。电视的低门槛、直观的表达等特点使人们在长期观看电视的过程中,逐渐接受媒介的把关人按自己的意图有意地或隐瞒或夸张或编造出各种情景,受众在这些场景中看到他们误以为真实的世界,实际上却是被蒙在鼓里浑然不知,离现实真实越来越远。

如今的媒介泛娱乐化现象比起波兹曼所在时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传播范围也随着扩张到了全世界。在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与经济发展水平持平的是随之而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媒介早期的教化功能越来越淡薄,“超女”、“快男”等选秀节目带来的“全民娱乐”风潮,“间谍门”、“艳照门”等“门事件”无处不在,并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配合早先的电视媒介,让受众感觉到,没什么是不能娱乐的。

炒作现在已经成为了媒体泛娱乐化的一种常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要能引起受众兴趣、有卖点就能成为媒介竞相追逐的对象,更不用说处于新闻风口浪尖的名人消息、重要事件了。炒作使人们逐渐厌倦了媒体的报道,媒体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媒体娱乐大众的行为日渐为人们所诟病,进而对媒体的职业道德产生质疑。

大众传媒对高雅经典文化的传播 篇4

摘要:大众文化渐渐成为了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主要文化。在这其中,大众传媒的作用和影响力最为显著。而本应在大众生活中起时代引领作用的高雅文化却相应呈现衰落趋势。本文试图从大众传媒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来分析高雅文化在当下遭遇的困境和生存趋势。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传媒、高雅文化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文化传播形式,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生产形式,因此能够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的文化消费形式,大众文化成为现代都市大众普遍的消费品,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大众文化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受众,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

大众文化首先是文化,它应当成为当代大众精神文明的象征,然而不可避免的商业化操作介入大众文化,有可能使文化消费与一般的商品消费等同起来,使大众文化偏离文化在社会中的本来位置。大众文化在媒介的大力传播作用下常常以流行的方式蔓延,各种大众文化产品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全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也造成不正常的舆论趋同,它的非理性和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膨胀而使消费大众失去冷静。

与此同时,高雅经典文化在按照市场原则运作规律下的文化消费者面前成为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真正能够深刻理解或欣赏高雅文化的人毕竟是很少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高雅文化向来都是在高高的“象牙塔”中,只属于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范围狭小的文化圈子,并没有大规模的主动走下神坛,与广大普通民众进行亲密接触。当前,在艺术上趋向相对的精致化,突出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同时提供生活理想和精神境界的接受高雅文化渗透的大众文化产品,即文化精品尚且不多,高雅文化产品更是少数,这对于高雅文化在现代大众中的普及是极为不利的。

然而,过去时代“文化应当具有教育意义”的记忆并没有立即忘却。这种记忆,以及习惯性的文化消费的实务态度,往往使人自觉不自觉地从文化作品中映照人生世态,寻找“收获”,挖掘“意义”。因为面对社会的变动,人们希望能够有所把握,希望得到时下境遇、未来前景的说明,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精神依托。娱乐给予的是瞬间的快慰,提升精神境界则是永恒的。人在消遣之外,潜意识里亦需要找寻生存的坐标,需要一种境界,一种恒定的精神寄托,这只能由高雅文化提供。

大众文化的兴起,高雅经典文化的衰落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承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媒介在普及大众文化方面虽然功不可没,也要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被一再放大而造成社会精神灾难承担责任。这就要求媒体在雅俗不同的文化形态当中做出必要的平衡。

在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给予普罗大众的自由和权利,人民大众已然成长为了社会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大众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情趣进行自由选择,不能强迫人们只接受什么或不接受什么。那么在这样的市场中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产品的主要载体,理应认识到并且看清当下普通受众中对于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文化产品的需求,并对这类需求加以引导。例如,《百家讲坛》的改版再推出就是在电视媒体上将原来的高雅经典文化重新包装后在向大众进行传播,将一大批观众吸引到对高雅经典文化的关注上来,掀起了新的国学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另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在大众传媒的舆论当中是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舆论分流的。大众的爱好和情趣是无限多的,不同的舆论会冲谈可能造成的文化“时狂”,文化消费依旧,但消费者多了一分清醒。本身就是一种舆论的引导。现在,主动在媒介上参与文化批评的人多起来了,各种出自他们之手的毫不客气的文章净化着文化市场,对正在流行的文化产品发表各类意见,既显示主导意见,又讨论其思想、艺术方面缺陷,并不寻求最终结论,让人们在感受到一种正确的趋向性意见之时,领悟其他意见的可取之处(《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与《色戒的世界》这两部著作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层次上对这些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剖析,在广大受众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使一部分原来不明所以的观众重新认识了电影艺术)。同时在主流媒体中,报道和评论文化精品为主的内容渐渐多了起来,已经在引导大众追求相对高雅一些的文化享受。

大众传媒下的传统文化传播与开发 篇5

——以《云南印象》为例

摘要:

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本民族自己独特特质和风貌的民文化,是一个民族繁衍生息根基成长发展的灵魂。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今天,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泛滥已经对我们古老的传统民族文化产生了严重的侵蚀。然而《云南印象》的成功不光是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股民族文化的风潮,更是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借助了大众传媒这个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与手段后依然可以发展壮大,源源不断的传承下去。本文将以《云南印象》进行案例剖析,得出在大众传媒为社会主要传播手段的背景之下如何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启示及措施。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national collection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a reflection of the nation into their own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of the people is the foundation of a nation live and breathe the soul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However,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globalization, the prolifer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have on our old tradition of culture had a serious erosion.However, “Yunnan Impression” is not only the success of the land in China has stirred up a wave of na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o demonstrat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ith the mass media in the moder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ools and still be able to grow, continuously be preserved.This will “Yunnan Impression” for case analysis, obtained in the mass media, the mai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for the social context of how to develop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Enlightenment and measures.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大众传媒文化产业 标准化 产业链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全球化的到来,全球各种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碰撞,然而这种看似公平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却只是掌握着先进传播技术及工具的发达国家想发展中国家的单方面的文化输出。传统的民族文化在这场实力不对等的文化较量中,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侵蚀,日渐呈现出萎靡之状。一时间,传统文化何去何从一时间成为了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然而,在传统中华民族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进攻下,纷纷丢盔弃甲之时,《云南印象》的成功,给我们展示一条以古老传统民族文化为内涵,同时运用现代大众传媒为工具,让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完美结合的文化发展的新模式。

一《云南印象》的成就

2003年8月8日,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在昆明首演大获成功。该剧分为“太阳”“土地”“家园”“神祭”“朝圣”“尾声”六场。原汁原 1

味的少数民族舞蹈,富有色彩的乡土歌舞,气势磅礴的鼓阵,动听的人生和音乐给人以心灵的触动。【1】

在2004年中国专业舞蹈最高奖项--第四届中国舞蹈 “荷花奖” 的比赛中赢得十项大奖中之五项奖项:舞蹈诗金奖、最佳编导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服装设计奖、优秀表演(打鼓设计)奖。

2005年,《云南印象》入选第三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使云南告别了舞台作品在全国舞台艺术作品工程的评选中落选的历史。从2003年8月8日在昆明开始公演到2004年十月在全国首轮巡演结束,《云南印象》先后在昆明、杭州、上海、绍兴、北京、广州、南宁、成都、重庆等25个省、市,30余座大中城市进行了演出,创造了中国舞坛上的奇迹。,在后在巴西、阿根廷、美国演出700余场,行程10万余公里,观众多达70余万人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云南印象》成功所带来的启示

(一)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要符合民族的审美标准,植根于本民族的民间文化土壤。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是民族审美习惯和审美情感 一种体现。无论社会发展 如何之快,受外来文化冲击又多大,这种审美的传统性是不会一下子就消失,而是带有相当长时间的延续性。只有符合了民族传统文化,符合了民族的审美习惯的文化产品才会被大众所接受。同时传统文化作为不同民族的独特代表,在展现民族个性的同时又体现出了民族文化之间的共性,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都属于人类进化史的一部分,虽然各个民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在其真善美追求上都是一样的,情感是相通的。这样的话,放到到艺术上,艺术形式虽有不同,但是表达的艺术情感是一样的。正是那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也是为什么几千年来世界不同语言风俗的各地区音乐舞蹈可以相互流传的原因。以《云南印象》为例,其所有的元素都是由云南民族民间文化构成,整台歌舞共分七段落,序幕(混沌初开)、太阳(包括太阳鼓、芒鼓、铜芒、铜镲舞、象脚鼓、神鼓)、土地(包括月光、花腰歌舞、烟盒舞、女儿国、打歌)、家园、火祭(包括甩发舞、葫芦笙舞、纹身、面具舞、东巴舞、牛头舞、涅磐)、朝圣(包括藏族舞、玛尼石、转经筒、童谣)、尾声(雀之灵)。从歌舞的内容到表现形式,从演员的服饰到舞台道具,甚至演员本身都是来自野地乡村,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情。所有的这些都是杨丽萍历经15个月在云南民间收集来的,构成了《云南印象》最基础的艺术元素。【2】这些植根于丰厚民间沃土,源于劳动群众生产、生活的文化元素,使《云南印象》获得了勃勃的自然生机和生命的活力让人领略到了原生态文化的魅力和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生命,爱情 信仰 抗争都是人类共同的原始的情感,也是世界通行的沟通“语言”,文艺团体通过民族歌舞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最古朴的歌舞语汇将其诠释和 表达。同德情感的诉求无疑是最能触动观众内心深处,迎合受众在经历都市快节奏,单一机械运作的生活生活之后,追求原始复古,崇尚自然心理,回归文化自然传统的心理。可以说《云南印象》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艺术魅力的内在品质,为它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准确的文化市场定位,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为《云南印象》提供了保障。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了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的矛盾不断凸现,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人们更是面对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充斥着浓厚商业气息的社会氛围给社会大众造成很大的压力与困扰,而传统的娱乐节目和文化产品要么充满了商业气息,要么是粗制滥造,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演出市场上对于真正能够满足大众空虚心灵的文化产品可谓是少之又少,原生态文化产品 市场前景广阔。《云南印象》的主创人员对于它的市场定位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从一开始,《云南印象》就被定位为艺术产品,而不是艺术作品。对此,杨丽萍面对媒体时坦言:“我把《云南映象》定位为艺术产品。在我看来,有价值的艺术也要有商业价值。”必须要产业化,产业化的意思就是不能单靠演出来养活自己,要做大,做成文化产业。别的音像制品,书籍,一旦成了品牌就会派生出许多东西。《云南印象》并不满足于目前在演出市场上的成功,它的产业化之路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宏伟的计划。【3 】

经过杨丽萍三年间精心打造,费劲心血的大型歌舞集《云南印象》的出现无疑是让大众感到眼前一亮,仿佛一阵来自田野的清风,给长期以来充斥着华而不实、浮艳轻佻的晚会舞蹈的舞台带来勃勃生气,也给因终日沉浸在光怪陆离的声色娱乐中,感觉和心灵逐渐麻木的城市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刺激和心灵冲击,形成了一道与流行文化、时尚文化风情迥异的文化奇观。让人真正体会到了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同时庞大的演出队伍和宏大的演出气势让观众的心灵真正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原生态文化的震撼。

(三)运用现代大众传媒作为制作与宣传工具,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人类文化的传播在经历过语言,文字,印刷术之后已经进入了大 传播媒介为主流的时代,其快速,便捷的特点已经成为前几种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云南印象》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是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民俗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特定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产物,那瑰丽多彩的自然风光、笼罩着浓郁的神秘色彩的宗教仪式、异彩纷呈的节日庆典以及那天、地、人、神共同在场的文化语境,就是民族传统舞蹈赖以展开的舞台,它们是民族舞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存在的基础。

因此,要本真而完整地呈现舞蹈的魅力,仅仅把舞蹈的动作和音乐从云南民间的田间地头搬到大城市的舞台是远远不够的。一旦脱离了其原生语境,那些舞蹈动作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将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人工搭建的舞台上,最大程度地再现民族传统舞蹈的整体意蕴,是关系到这台舞蹈能否成功的关键。云南的山水田畴、人文景观当然是无法搬到舞台上的,但是,现代技术发达的电子复制手段却使在舞台上最大程度地再现民间舞蹈的感观氛围成为可能。《云南印象》表演过程中运用了一百多万的帊尼灯,用尽五百盏灯营造出各种各样的,并通过民族服饰,祭祀道具礼器的运用使的整个舞台变得空灵,为观众创造了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整个舞台将原生与现代,自然与人类的相融合,创造出时空错位的感觉。《云南印象》耗

资千余万,充分调动了当代最先进的电子音、视频和多媒体舞台设备,最大程度地地再现了民间舞蹈的空间氛围,从而让城市观众坐在剧院里也能获得一种亲临其境的亲切感和现场感,满足了城市观众对于原生态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好奇心。《云南印象》可以说是这个电子复制时代的一次成功尝试,现代化的电子媒介与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的和谐共鸣、无缝对接,为电子传媒时代民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足资借鉴的技术范。

(四)品牌也是硬道理

在《云南印象》的市场推广中,企业和剧组可谓是充分发挥了品牌效应的威力。在《云南印象》的宣传中杨丽萍 作为这个节目品牌代言人,一反往日的低调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云南印象》的商业推广活动,和整个团队一起,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个公众场所,出席新闻发布会,接受电视台专访,上网站和网友聊天,一抛其往日的冷傲和矜持,笑容可掬地面对媒体和公众,不厌其烦地解答着各种各样的提问和质疑。显然,杨丽萍的出场是《云南印象》的市场推广的最好品牌,也是任何其他人所无可替代的。其次获奖无疑是最好的广告宣传,《云南印象》在首演之后,相继在各省市上演,取得了强烈的反响,成就斐然,这些都成为了它的主打品牌。

三 大众传媒时代对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传播措施

(一)建立政府扶植、市场为主导、企业来运作的产业开发运作机制。

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经验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起步晚,经验少,是在被动的外来文化产业的冲击下开始萌芽发展的。直到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仍未能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体系,国内文化市场也还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国内庞大的文化市场越来越受到国外文化产业公司的重视,并不断对中国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和侵蚀。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环境中,中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尤其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面。目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植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着手起草《文化产业促进法》,推动尽快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4】但是我们也知道如果要想让文化产业真正能够健康发展只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植与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该必须要打破原有的旧体制,让其由企业来运作,以市场为导向,自负盈亏,将原有的输血模式变为造血模式。《云南印象》在其成功的发展过程中云南政府对其的支持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剧组聘请了专门的经济演出公司帮其策划推销。正是这种政府扶植、市场为主导、企业来运作的产业开发运作机制保证了其运营的成功。

(二)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工具,实现传统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广泛地运用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之中,在文化领域掀起了新科技革命的旋风,促使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媒体革命不仅仅是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文化本体的革命,创造了崭新的现代文化。广播文化、电影文化、电视文化、音像文化乃至网络文化,成为新兴的主导文化形式,新闻产业、广告产业等相继诞生,文化不断经历创新扩容。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这些新兴文化的特点在于,利用网络特性拓展传播内容,不满意于简单复制传统媒体,而是走上了自主发展的新路。文化产业一旦与信息数字化、现代通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迅猛扩展以往的表现空间和表现能力,创造出人们前所未见,甚至想所未想的视觉奇观和虚拟现实,从而将文化生产带入一种新境界。在这种、大众传媒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让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新的展现,为其插上走出地域飞向世界的翅膀,就成为我们开发发展传统文化产业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云南印象》的歌舞作为原汁原味的云南少数民族的田间舞蹈,如果没有现代电子技术的帮助其本真而完整地呈现舞蹈的魅力,仅仅把舞蹈的动作和音乐从云南民间的田间地头搬到大城市的舞台是远远不够的。一旦脱离了其原生语境,那些舞蹈动作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将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人工搭建的舞台上,最大程度地再现民族传统舞蹈的整体意蕴,是关系到这台舞蹈能否成功的关键。云南的山水田畴、人文景观当然是无法搬到舞台上的,但是,现代技术发达的电子复制手段却使在舞台上最大程度地再现民间舞蹈的感观氛围成为可能。《云南印象》耗资千余万,充分调动了当代最先进的电子音、视频和多媒体舞台设备,最大程度地地再现了民间舞蹈的空间氛围,从而让城市观众坐在剧院里也能获得一种亲临其境的亲切感和现场感,满足了城市观众对于原生态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好奇心。《云南印象》可以说是这个电子复制时代的一次成功尝试,现代化的电子媒介与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的和谐共鸣、无缝对接,为电子传媒时代民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足资借鉴的技术范例,也为人们展示了传统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三)发挥名人效应,借鉴国外标准化,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在今天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名人不光是新闻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品质的保证。在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里,各个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往往带有其地域性的特征。民间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的一个规律,任何一个民间文化要想得到大众的认可,需要有一个身怀绝技又被大众所知晓的中心人物来向大众展示其艺术的魅力,让大众所熟知接受,喜欢。东北二人转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期间赵本山可谓是功不可没。赵本山在央视的宣传与表演让二人转这个原本流行于黑土地上的民间艺术得以迅速火遍全国,并在能够在09年将《刘老根大舞台》建到北京,打入北京这个竞争激烈文化市场。《云南印象》表演初期,大部分观众就是冲着杨丽萍这个品牌去观看演出。

另外,艺术品产业化意味着其是可复制的,大众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文化的复制得以成为可能。《云南印象》虽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相对于国外已经成熟的表演,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云南印象》的表演过分的依赖杨丽萍这个舞蹈天才,存在 “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的风险性。在这一点上,《云南印象》需要向国外的《大河之舞》、《猫》等剧目学习其标

准化的表演模式。《猫》自从1982年第一次上演以来,已经以14种语言,在全球超过150个城市近300个剧院上演,演出版本超过40个,拥有观众超过6500万。《猫》剧今年春天在北京上演时,其舞台总监蒂姆•麦克法兰司自豪地说:“现在大概有6个剧团在全世界演猫。【5】音乐剧《猫》的演出模式的标准化让我们看到文化产业的传播速度与创造的效益。

(四)不断完善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

文化产业与别的产业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求大,二是高附加值。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是别的物品不能替代的,这种需求有排他性,而且还具有无限性,比如好歌可以不断出新、一直出品,人们百听不厌。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体现在内容为王、产业链形态的延伸,一本书出版后,可拍电影,可制成DVD、影碟、游戏,还可授权,其价值会延伸。美国动画大片《超人特工队》,里面有300多种产品卖(授权)出去,而票房只占总收入的20%。一般好莱坞电影其全球票房只占其总收入的25%-27%,动画片的票房则仅占20%左右。【6】我国文化产业从自主发展的角度来说,程度是相当粗放和原始的,不仅没有反映出文化产业强大的创意和想象力,体现“内容为王”的特点,而且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很低,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形成产业链经营的格局。一个文化产业作品的成功,能取得的价值不止仅仅是在演出的剧目,还包括对其衍生品的开发和制作,逐渐形成产业集群,这样容易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和区域文化品牌的建立。《云南印象》的成功不仅仅是单个剧目的成功,也是云南文化产业以后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云南地区的旅游及其他产业也将带来巨大的收益。

结语

在今天这个大众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之下,信息传播的快速和便捷极大的方便了文化的传播,同时也给当前处于强势的西方文化的扩张提供了巨大的优势。在我们只有保护好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才会让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发展开发传统民族文化不能仅仅依靠老的传统模式 和技术,只有学会利用现代传媒技术的优势,实现传统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让我们的文化发展,壮大,传承给子孙后代,才能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1】豆丁网《论原生态舞蹈的发展与保护——以<云南印象>为例》

【2】载于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大众传媒时代的民间文化传播——以原生

态舞蹈云南印象为例》

【3】新浪网 杨丽萍专访

【4】摘自李斯屈 李涛《文化产业概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

【5】摘自维普资讯《猫》的成功对于文化产业的启示

【6】留学生论文网 《中美动漫产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参考书目:李斯屈 李涛《文化产业概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

刘玉珠 柳士法著《文化市场学》上海文艺出版社

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研1范文 篇6

摘要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衡量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尺,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这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对信息、社会、娱乐、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

信息

社会

娱乐

文化

一、大众传播媒介达到信息交流的效果

经济

效果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非是认识和改造世界,要认识世界就要获取信息,要改造世界就要利用信息,而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利用信息,都须臾不能离开大众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革命实际上也就是媒介革命。①大众媒介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各种事件的信息,对于那些即将来临的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大众媒介能够及时地向人们发出警告,促使人们能够及早防御,如天气预报。除此之外,大众传媒还提供有关人们生活环境的信息,比如关于公共事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消息,这也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日常信息需要。大众传播媒介还具有环境监视的效果,可以把那些有违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媒介上公开,激起社会的谴责,使社会规范得以巩固和加强。

对于大众传播来说,大众传播都必须依赖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书籍等传播媒介。离开了现代的传播技术手段,大众传播是不可想象的②。对于一个人来说,大众媒介是他的感觉器官的延伸,例如看报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时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两种感觉的延伸。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大众媒介的是否发达也非常重要。很难想象在一个大众媒介十分落后的国家,它的工业、农业、商业、国防等会是先进的。“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体现与应正,那时的中国大众媒介十分落后,信息堵塞,人们对于外界的信息不了解,导致了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所以说信息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而大众传媒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但是,大众传媒的信息也有其消极的负功能。对个人而言,人们花很多时间去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以了解社会时局、形势。但是,当他们接受信息以后,很少会有更多时间去从事社会活动,人与人的交流会变得生疏,大部分人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出去。人们绝大部分休闲时间都被大众传媒所占据,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及邻里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 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交往被人与机之间的交流所取代, 人际关系日渐淡漠, 这会降低社会的凝聚力。对社会而言,有些不真实的信息被宣传以后,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人们的不安,比如那些恐怖事件、迷信思想等。这些不利的信息通过大众传媒以后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的效果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的进步主要依靠学校、家庭、和大众

媒介的传播这样三种力量,大众媒介是社会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保证之一。社会的进步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进步,人类只有能够继承过去创造的一切文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向前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媒介无疑具有其他媒介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发挥其他媒介不具备的作用③。大众传媒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人们通过大众传媒了解时事政治,大众传媒可以及时的宣传国家的政策方针,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励和动员群众投入当前的事件中,样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更好的建设。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些先进人物事迹的报道,可以起到一种激励人们的作用。

但是,因为大众传播具有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性,它的解释有触及现存社会秩序以至社会弊病的方面,都会引起广泛的反响,如果处理不妥当,就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样,大众媒介对新闻所作选择和解释可能削弱社会或个人判断能力。由于新闻已经加工处理,观点和意见都已被现成地提供,个人无须再去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久而久之,作为信息接受者的个人,主动的判断精神就会减弱。.大众传媒在丰富人们知识和阅历的同时影响了其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大众传媒, 人们固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学习古今中外的知识、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教训、丰富自己的阅历与见闻, 在家里就可以了解天下事。但人们通过大众传媒接收到的知识毕竟是零乱无序的, 而且人们的注意力始终追随着大众传媒所报道的,全神贯注于大众传媒所构建的报道中, 因而无暇分辨信息的真伪, 也无法及时对大众传媒传播的众多知识进行消化和思考, 这必然导致人们的思维能力的降

低,特别是青少年。青少年的思想还不成熟,对于信息的筛选还不能很好的把握,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例如大众传媒所塑造电影明星,那些人的魅力对青少年一代更具影响力。他们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另外,受大众传媒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会或多或少的染上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过多的追求物质生活而不注重精神建设,“拜金主义”的出现就是过度的追求物质造成的。同时,大众文化的世俗性使青少年的审美趣味走向低俗,青少年审美的低俗化在青少年审美对象的选择上表现为古典严肃的文学艺术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在青少年中流行,牛仔裤、文化衫、艳情光碟、迪斯科等成为时尚;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从学术专论走向随笔漫谈;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如在当代大学生中流行速食主义的爱情观,大学生的爱情减少了浪漫情调,而更具“快餐”特色,这些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娱乐效果

随着文化的发展和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不断增多,人们越来越需要娱乐,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越来越被重视。人们在闲暇时间,看报纸、看电视、看电影等并不一定都是为了受教育,大部分都是为了放

松一下心情。在日常生活中,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们一项非常重要的娱乐活动,看小说、杂文要通过报纸、杂志,听音乐要通过广播,欣赏电视剧、歌舞要通过电视,大众传媒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大量的娱乐性服务。而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飞速发展,使娱乐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所以娱乐性越强的大众传播媒介阅读率、收听率、收视率也就越高。所以现在企业或不同的组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会举办一些活动,如歌唱比赛、各种评选等。

四、大众传播媒介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传播的作用,而传播媒介对文化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通过传播媒介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就加速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大众传媒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相互间的影响和联系。在当代社会,几乎很难脱离大众传媒来想象人们文化生活。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无不纷纷利用大众传媒作为传播渠道。不管是品位高雅文化还是流行通俗的文化,这些都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渠道。知识性的文化内容还是娱乐性的文化内容,这些都可以从中找到。同时社会沟通也越来越依赖于作为传播工具的大众传媒,无论是政府、组织、群体还是个人都将媒体作为表述自己观点进而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最重要的渠道。这使得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许多大众传媒因为过多的追求经济利益,就会投其利益所好,投某些趣味所好,出现了庸俗化倾向。而传媒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人们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上学之前,除了父母的影响,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孩子的言行很多都是从电视中模仿来的,从电视机前泡大的一代,他们的思维、行动都受到电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良的信息会助长认识社会的片面性,把传媒描绘的世界当成全部。这些传播媒介放弃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视而不见,而热衷于追逐低级趣味和时尚、流行的东西。文化消费过分追求趣味的通俗,而它对文化权威的瓦解,使得高雅文化支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成为过去,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再无明确的阶级界限。而许多的东西因为在大众传播媒介上都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转载复制,这会使人们失去学习的独创性和想象力。这种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的文化也会生消极的影响。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经济效果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众媒介可归入大型信息产业,它的发展与进步无疑会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价值越来越高,大众媒介属于“知识产业”,它所传递的信息已与物资、能源并重,成为一大资本,被称为“信息资本”或“传媒资本”,越

来越受重视④。而信息的接收是越快越有经济效果,越快越值钱,这就符合了大众传媒的时效性,大众传媒可以把消息快速的传播出去,人们也可以第一时间接受到信息。现在许多的商家就利用这一点,在电视上、报纸、杂志上宣传自己的产品,吸引人们的注意,让人们购买自己的产品,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购买需求。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了产品的流通,鼓励了竞争,活跃了市场经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土地广,市场大,假设没有大众传播媒介,仅仅依靠销售员的推广手段的话,那么要打开全国市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大众传播媒介的公开性,可以逾越许多界限,使信息很快的家喻户晓,到达各个地方。从而达到推广的作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大众传播媒介也促进了人们的就业,人们可以通过报纸、广告、电视等上面的信息来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才有能力去购买更多的东西,从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所以说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效果,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六、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各种传播媒介的依赖越来越强,传播媒介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正变得越来越强大。它对社会的影响效果是多方面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好 的有坏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大众传播媒介所带来的信息,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发展。

七、参考文献

①赵浦根等主编《 公共关系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14页

②陈新,杨继明主编《实用公共关系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第75页

③赵浦根等主编《 公共关系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第113页

大众传播的文化功能 篇7

一、大众传播的消极功能

美国社会学家H.拉斯韦尔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角度出发, 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 概括为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我国新闻学者李良荣的《新闻学导论》里也提出了新闻媒体具有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进行宣传、整合社会、实施舆论监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赢得利润等功能。这些说法一方面概括了大众传播的功能, 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肯定了大众传播活动对受众的积极影响, 但是大众传播活动也具有消极的、负面的社会功能。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从现实的大众传播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效果或客观效果出发, 从批判的角度提出了大众传播具备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以及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这里我们着重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的负面效益以及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告诉我们,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人物或社会活动, 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 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而这种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同样,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 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 即对受众的麻醉作用, 表现为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 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减弱了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消极功能对受众的危害

大众传播对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通常是在无声无息的状态之下进行的, 而大众传播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和麻醉作用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各种信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人们常常花大量时间上网、看电视、读报纸, 有意无意地浏览各种信息。于是受众身边的亲人仿佛成了“最陌生的熟悉人”, 大众传媒里常常曝光的明星却成了受众“最熟悉的陌生人”, 他们给予这些“最远的人”最密切的关注, 他们对明星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了如指掌, 受众在大众传播制造出的明星的榜样作用的强大影响之下, 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会失去理性地给予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认同, 并将这种认同转化为现实生活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曾因一部电影《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而名声大震的柯震东, 媒体给予了高度的地位赋予, 致使他青春年少便具备很高的知名度, 成为受众追捧的偶像;青年演员文章因与小自己9岁的女星结婚以及逐渐提高的演技而获得了观众的熟悉与喜爱。可是, 作为公众人物, 他们身上都有我们社会普遍倡导的价值观所摒弃的行为方式, 如前者吸毒、后者有婚外恋。吸毒和婚外恋都属个人的行为, 吸毒违法乱纪, 婚外恋则违背了伦理道德, 理智的受众都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可是在大众传播如影随形的时代, 公众人物的形象不仅仅靠公众人物个人维护, 对这些公众人物的评论与判断也并非只凭受众自己的理性来判断。大众传媒在公众人物和受众之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在某种利益趋势之下, 利用大众传播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对吸毒后的柯震东以及婚外恋后的文章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即媒体总以吸毒和闹婚外恋作为报道他们的视角和焦点, 企图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 但这样的报道视角可能会让受众误解——吸毒或婚外恋的行为可以成为提高知名度或成名的砝码。进一步讲, 大众传播或许会达到这样的传播效果:受众认为社会和传媒已经不必去用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去批评或评价吸毒或婚外恋这种行为本身了, 在获取名利面前, 违反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行为是可以谅解的。由此可见, 大众传媒造成的如此传播效果, 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有着多么可怕的导向。

据前文所陈述的大众传播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再结合当前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达, 我们看到了受众被麻醉的现象日益严重。以我国电视剧为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制作电视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电视观众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我国电视剧很多体现了传播者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以都市剧为例, 很多都体现了剧作主题积极的导向, 但为了收视率, 或引争议, 或为刺激受众的感官, 或为了给受众解压, 五花八门的都市剧里也呈现了这些元素——男女主角有玲珑的身材、近乎完美五官、身着知名品牌的时装、住着豪华装修的房间、演绎着超现实的情节、说着神一样的语言, 使受众沉溺在这些表层的信息和通俗的娱乐里, 这些包含了超现实的元素, 会悄无声息地麻醉着受众, 让他们缺乏独立的、冷静的、理性的思考与对生活严谨的态度, 他们会被这些元素所刺激、所影响, 他们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被刺激, 他们对生活、对爱情, 冷静、理性的认识, 被电视剧里的美好展现所干扰, 他们被电视剧弄得分不清现实与媒介环境。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指出, 媒介拟态环境里的人和事会在受众以某种程度或方式认同后, 被受众内化为现实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 现实中人们对物质的极力崇拜, 对爱情和婚姻的超现实幻想不得不说一定程度是被大众传播所麻醉的。

三、大众传播消极危害的原因

针对上文提到的大众传播消极功能的种种危害, 我们或许从这个角度能够窥探到个中原因:大众传播时代, 作为大众传播的传播者, 大众传媒有一个组织目标即经济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对很多媒体而言, 受众即市场, 于是点击率、发行量、票房是他们关注、权衡的重要方面, 而由此引发的消极的社会影响则被忽视。于是, 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要能提高票房带来经济利益, 大众传媒可能会毫无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地利用大众传播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大量营造明星、制造绯闻、策划新闻、制作假新闻, 以此获利, 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混淆了大众视听, 模糊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 就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而论,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 无论传播者有没有主观意图, 他们所从事的传播活动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结果, 即大众传播活动对受众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 包括有意无意、潜在和显在、直接和间接。如上文分析, 电视剧对受众物欲的刺激和爱情幻想的营造, 这些消极影响都属无意, 这种无意的传播效果往往在传播者主观传播意图之外。

我们明确了大众传播的消极功能的存在, 知晓了消极功能的危害, 也找出了导致它危害的原因, 作为大众传播活动的每一个参与者, 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 都从自身的角度去反思、去调整, 或许能减少或防止大众传播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第2版

[2]汉诺·哈特著, 何道宽译:《传播学批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3]新闻学概论编写组:《新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版

韩剧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攻略 篇8

中图分类号:I20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98-02

摘 要 “韩风”依然猛烈地吹着,女孩们穿起了可爱短上衣、扎起了斜歪歪的辫子;男孩们穿得松松垮垮,跳起了街舞。OL们开始穿着端庄却不失性感的服装上班;年纪稍大的女性开始学做韩国菜,立志要向长今一样温柔体贴。以上形象都可在韩国电视剧中找到模型,可见韩剧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到达率之高、传播效果之好。本文从韩剧的人物形象、剧情等方面来分析韩剧的传播攻略。

关键词 韩剧;人物形象;唯美画面;传统文化

1997年,讲述保守家庭和开放家庭之间联姻故事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极大反响,打响了韩剧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枪。此后,《星梦奇缘》、《天桥风月》、《蓝色生死恋》等剧在全国相继热播,而几乎每一部播出后都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韩剧传播的深入人心不禁让人思考:韩剧为什么能达到这么高的传播到达率?

1 人物形象符合大众审美

《蓝色生死恋》中的宋惠乔、宋承宪、元斌,《明朗少女成功记》中的张娜拉,《爱上女主播》中的张东健、蔡琳,这些韩剧人物形象,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韩剧中人物形象又通过以下几方面来体现。

1.1 外貌气质。具有美好外表的人物不一定对电视剧的成功起决定作用,但一些“不成功”的剧集却能凭着美好的外表吸引一定的注意力。韩剧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女主角的姣好面容、苗条身材、时尚打扮和男主角的阳光帅气、高大英勇。收看韩剧所带来的身心的愉悦正好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爱美心理。

1.2 服装首饰。韩剧的流行带动了韩版服装、韩版首饰在中国的销售,使“韩版”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看了《浪漫满屋》,人们学会了在T恤外面罩一件短上衣,《My Girl》中李多海佩戴的可爱耳环,《天国的阶梯》中的情侣项链,都成为观众们模仿、消费的对象。韩剧中所透露的对于时尚与美的阐释,为大众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这也成为大众喜欢韩剧的一个因素。

1.3 性格语言。韩剧虽然在剧情方面稍嫌庸俗老套,但剧中人物的个性化弥补了这一缺陷,《红豆女之恋》中的杨松儿调皮却真实,《浪漫满屋》中韩智恩小事糊涂大事清楚,《我的名字是金三顺》中金三顺没有美貌却有着挑战世俗的勇气。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赋予韩剧不同的味道,反映出丰富多彩的人生形态,让观众依然对韩剧乐此不疲。

以上三个方面与观众在心理上、生活中都有一定的接近性。如审美需求、穿衣打扮的借鉴等,都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韩剧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心追捧也就不足为奇了。

2 故事情节符合大众口味

2.1 韩剧所描述的大多是普通人的生活,尽管所表现的都是小人物和小事件,有时甚至是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琐事,但它却是与大众生活最相似的,这就少了说教味多了平易近人。能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剧中人物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2 韩剧成功地利用了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将爱情主题进行到底。韩剧中的爱情不一定宏大叙事、轰轰烈烈,但男男女女的爱与不爱、喜欢与不喜欢和吵吵闹闹、分分合合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恋人的一个眼神、一束鲜花、一个感动或惊愕的表情等,都可能成为特写镜头,放大给观众看,让观众细细欣赏与体味。这样一种真切得可以触摸的感觉,使韩剧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在收看过程中,观众脑子里常会出现自己恋爱时的美好与温馨。

2.3 如今在中国电视荧屏中唱主角的,或是宫廷争斗,或是官场搏弈,或是商战风云,或是警匪拼杀;韩剧则通过描绘韩国的城市面貌、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点,折射出一种现代而又简单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泡菜文化”。而且韩剧情节大多“卫生、干净”,剧中人物斯文有礼,谨言慎行,即使是热恋中的情人,也没有那些过火的激情镜头,可以放到任何时段,这也正符合很多中国家庭一家齐聚观看电视节目的生活习惯。

3 唯美画面提供视觉享受

收看韩剧的观众除了被其动人的故事吸引外,唯美的电视画面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韩剧追求如诗如画的影像风格,田园小镇、浓雾雪原、湖滨山庄、枫林小路等自然美景,通过镜头的完美呈现,带给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例如《蓝色生死恋》中美丽的海滩、碧绿无垠的庄稼、铺满金黄色落叶的小路,犹如梦想中的世外桃源;《冬日恋歌》中平静的湖泊和秀丽如画的滑雪场,衬托出冬天的诗情画意,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更显得爱情的纯真无邪。韩剧还大量运用近景镜头,突显演员自然生动的表演,并在后期制作上进行精雕细琢,使每个镜头都充满了艺术感、朦胧美,每一部韩剧就像是一本精美的画册。

在社会快速进步发展的时代,人们被高速的生活节奏压得透不过气,出门旅行、欣赏美景、放松心情更成了一种奢侈。韩剧中所展现的唯美风景画面正是很多人所渴求的生活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审美期待。

4 剧中文化激发大众思考

韩剧特别注重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关系,如“长幼之序、孝悌之义、夫妇之伦、儿女之道”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义和平”等传统儒学基本理念,也是韩剧中所隐含的精神基石。对当代中国观众来说,这些传统文化既熟悉又遥远、既亲切又匮乏,这也成为韩剧能很快地进入中国市场,为广大观众所接受的因素。

韩剧中也不乏一些与主人公作对的反面人物,工作上的勾心斗角也常出现,有时甚至让观众看了恨得直咬牙,但其强调的并不是人心叵测、社会险恶,而是突出主人公如何用真心打动“敌人”,最终使他“改邪归正”。韩剧很少提到用武力、暴力来解决是非恩怨,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平和、宽容大度的心态来化解双方的过节。大众对和平安详的追求心理,正与韩剧所反映的思想、态度相一致。

韩剧在中国流行的同时,也遭到国内来自各个方面的争论,有人喊韩剧庸俗无趣、有人说韩剧太过娱乐化、有人认为韩剧太过超现实、也有人发出“狼来了”的惊恐。韩剧本身当然存有缺陷,故事老套、情节缓慢等,但韩剧作为大众文化能在观众熟知甚至被人认为“炒冷饭”的剧情中找到出口,牢牢抓住观众,其剧中人物的刻画情节的捕捉、传播中的“攻心术”等,是值得国内电视界冷静思考的。

参考文献 

[1] 许建:《从传播学视角探讨韩剧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传媒学术网

上一篇:insist的过去式和用法例句下一篇:广东高考3A录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