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2024-05-05

1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精选8篇)

1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篇1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与黑格尔

实践的定义:实践活动是一种感性的现实的、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最基本方式。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回答实践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

“社会科学研究专从书本子里面讨生活是危险的。”(毛泽东)“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中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 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立足实践需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才能发挥引领社会作用的发展

必须满腔热忱地投入生活,与实践和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真正了解实践的需要、时代的走向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必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我们的自身专业出发,我们的研究如何立足实践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应用心理学?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什么是问题意识?

是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通过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深刻洞察、怀疑、批判等多种方式,产生认知冲突,经过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时,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探索情景的真实问题或想做出发现式创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主体不断地积极思维,直至问题解决。需要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关键。认识对象要适应人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需要或存在于人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成为人们的思维对象,值得人们去“打破砂锅问到底”。

“认识到某种社会的需要是在创造发明活动中迈出的第一步。”(麻省理工教授李跃兹)“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问题意识使我们的研究、写作更有明确的目标

社会科学研究也要具备大关怀,即使是小问题也要有大关照。

费正清 :“当代社会史学界流行一种风气,喜欢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怎样在一起过活。这当然是可欢迎的,对所有历史学者也是一种激励。但是如果认为我们懂得中国历史事件,好象我们懂得欧洲和美洲历史事件那样,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当我们对于中国的政治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制度的历史,还懵然不知的时候,就让社会史吸引住我们的兴趣。这就好象拿法国的农民同江苏的农民,或者拿荷兰和四川的商人作个比较,在他们的耕牛回到家里以前,你完全不会知道它们在外面干了些什么把戏呢。一个人要了解普通人,不在事件和事件领导人的事实基础上去理解历史,是没有别的办法的。”

熊十力:“学问之事,首必自家找得问题,不是泛泛取出一二大名词来。有问题而求解决,必须如古人所谓仰观俯察,近取其身,远取诸物,随处体认道理,久之积测愈多,渐寻得根据来;还要进而曲畅旁通,分条析理,由散殊而得会通,慢慢成为有系统的思想,于是立言才不苟。”(《熊十力论学书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著有《新唯实论》、《原儒 》、《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

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发展逻辑: P1-TT-EE-P2 P: 问题 TT:尝试性理论 EE:有待消除错误的错误见解 “学科导向” “问题导向”

问题的来源

1、来自于生活世界。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歌德:《浮士德》)

人类社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我身心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位参加社会实践的同学说:“深入社会,使我看到了现实。我忽然发现,我对社会的理想图画应该重新构想,重新描绘。以前的理想不是建立在对社会的深刻认识上,而是从书上得到的‘乌托邦’”

2、来自文本阅读和思考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现实,还必须根基于扎实的学术理论和学术史基础之上。必须高度重视文献综述。

要有问题意识,必须善思,敢疑。要十分重视研究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前沿问题。

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 如何总结概括实践经验?

1、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2、总结他人、过去的经验,也要总结自己的、现实的经验。拒绝狭隘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3、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加工改造,形成概念和理论的体系。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恩格斯:《反杜林论》)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而应当从客观实际出发。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恩格斯说:“即使只是在严格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什么是调查研究?

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问卷或访谈调查等方法,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观点、态度、行为等方面系统地收集信息与进行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

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要掌握全部材料的综合。“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列宁)

调查研究包括收集调查资料和分析资料两个大的阶段

1、提出问题。

(1)找到有价值的问题(2)考虑调查的可行性

(3)将调查问题具体化、精确化,明确调查问题的范围,理清工作思路。

2、调查设计。

(1)根据调查目标和内容,确定调查研究的类型和方式方法;(2)设计调查问卷,将调查内容具体化和操作化;(3)制定调查方案和调查大纲、表格,培训调查人员

调查研究有抽样调查和普遍调查两种情况。如是抽样,需明确调查地区、单位、对象,抽样方法。

3、调查实施。

完成收集资料的阶段

(1)自填问卷法:个别发送法、集中填答法、邮寄填答法

(2)结构式访问法:当面访问法、电话访问法(有事先制作好的标准化、结构化问卷)调查人员要懂得引导、发问、追问、记录等技巧,访问心理学知识。可赠送小礼品,使对象更愿意合作。

(问题设计应避免的问题)(3)敏感性问题

例9 您认为您的家庭生几个孩子比较理想?

①一个□ ②两个□ ③三个□ ④四个□ ⑤越多越好 可以改为:“假定 ”(4)含糊不清的问题

例10 您父亲对您的最大期望是什么?

①得到更多的发展□ ②得到较多的发展□③现在这样也很好□ ④无所谓□(5)否定式提问

例11 您是否赞成物价不进行改革?①赞成□②不赞成□

4、资料分析。

5、总结推论。调查问卷设计

1、问卷的基本结构

(1)封面语:说明调查者的身份和主办调查的单位,调查目的,请求受访者合作,承诺资料保密等。

(2)指导语:填表说明(3)问题和答案

开放式问题:只提问题,没有答案,如“您寒假打算如何渡过?”

封闭式问题:既提出问题,又给出若干答案供选择。如:您经常上网的目的是什么?(限选一个答案)A.看新闻 B.收发邮件 C.查资料D.聊天E.看电影F.其他 预编码

为每一个问题及其答案加上数字代码,便于把答案转化为数字,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定量分析。

如:例1,您的婚姻状况是(1)未婚(2)已婚(3)离婚(4)丧偶(5)其他 例2,您的年龄:()周岁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1、问卷设计既要服从调查者的需要,更要为受访者着想。

2、问卷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争取受访者的配合。

长度;隐私;卷面形式;受访者能力

3、问卷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样本的构成、资料处理分析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手工、计算机;定量和定性。封闭式问题及答案设计

1、问题及答案的形式(1)填空式

例1 您每月手机的话费约为多少元? _元(2)是否式

例2 您是否住在本市?(1)是□(2)否□(3)多项选择式

您参加工作前的居住地是)(多项单选)(1)农村□(2)乡镇□(3)中小城市□(4)大城市□多项限选:

例4 您最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请从下列答案中选择三项)(1)新闻节目□(2)电视剧□(3)体育节目□(4)综艺□(5)讲座类□(6)少儿节目□(7)广告节目□(8)其他

(4)矩阵式 当询问若干个具有相同答案形式的问题时采用。

例5 请在下列有关“文化创新力”的指标中选择其重要性程度(1表示“很不重要”,2表示“不太重要”,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5)表格式

实际上是矩阵式的一种变体。例6 您觉得下列在校表现是否严重(请在相应的格中打“√”)问题设计的要求

(1)提问语言及措词,简洁、准确、易懂

(2)问题不宜过多,篇幅不宜过长。一般以20-30分钟为限。

(3)问题顺序:先易后难;行为性-主观性-背景性;开放式问题最后 答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答案必须与问题协调一致,不能答非所问;

答案必须具有穷尽性,即必须包括所有可能的情况;

答案必须具有互斥性,即答案相互之间不能交叉重叠或相互包含。

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行,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检验还需要注意几个原则

1、社会需要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正视社会问题、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便提供更多实际可用的研究成果。只有真正契合时代的需求,与社会需要不脱节,能为社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社会科学创新才能找到自身真正的位置和发展的空间。

2、学术认同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其成果评定需要由学术本身出场说话,通过相关的学术共同体来评判坚定,坚持在严格完善程序控制下的专家同行评议。如“思勉人文社会科学原创奖”的评选

3、实效检验原则

与自然科学成果不同,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往往是间接效益大于直接效益,甚至很多从表面上看没有直接价值,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或有宏观特性的学科,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不能光看评奖或发表,也要推动其走向社会,扩大社会影响和实效检验的比重。

4、时间筛选原则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所面临对象的复杂性和过程性,人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或者在某一历史过程较充分地展开之后,才能对已经历的过程和已形成的结果进行反观和反思,带有明显的“事后思维”的特征。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社会实践的发展,一方面不断为我们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实践所提供的经验和认识工具又总是有限的,从而又限制着我们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忌。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要统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邓小平)

1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篇2

1 解析循证医学核心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一个临床实践过程,循证医学包括5个具体步骤[6,7,8]: 根据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将其按PICO的原则构建为结构化的具体问题;根据所构建的问题系统全面地检索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寻找来源于科学研究的外部证据;对科研证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适用性进行严格评价;将所获得的科研证据与临床专业知识、经验以及患者的期望相结合,即将科研证据转化为临床证据,继而根据临床证据做出符合患者需求的临床决策,并通过疗效评价、自身临床能力与水平评估等方式监测临床证据的实施效果。因而,循证医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四种技能:即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寻找科研证据来解决问题、进行证据评价的必要技能、把临床证据有针对性地应用到患者身上。在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分析一个临床情境,上网查找与解决特定临床问题最相关的证据;讨论临床证据的优势与不足,并能科学地评价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通过循证医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构建 PBL 的教学方法

2.1 教学方案设计

根据《循证医学》国家规划教材基本内容划分教学模块及其知识结构,构建相应的临床问题,按照循证医学实践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学习。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1教师根据大纲要求选取相应临床案例,案例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当前研究热点问题为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激发学习兴趣。2在每个模块学习开始给出相应的知识要点,如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的评价原则。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相应的临床问题,在分析临床病例的病史、体征以及各种检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病因、预防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4学生按照解决问题的需要,利用教师推荐的临床证据相关网站和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资料收集相关证据。5根据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评价文献信息的真实性和临床价值,根据相应结论提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案。6指导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点评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临床证据的真实性进行分析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资料的设计方案、研究对象的选择、观察指标、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步骤等是否合理。然后对临床研究证据的临床意义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资料准备情况以及对问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引导、评价和概括总结,最后作出临床决策。

2.2 小组讨论

循证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临床证据的检索、质量评价与系统评价的制作等主要教学内容的学习将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循证实践中。将学生组成4~6人小组,根据确定的临床问题,按照循证医学实践的步骤制订学习计划,分工协作,多途径收集相关文献,通过文献阅读、小组讨论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制成PPT为集中讨论做准备,同时记录整个学习过程。授课当日教师给出相应的知识点后,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集中讨论,每组选1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持不同意见者可以进行补充。教师起启发和引导作用,控制讨论的时间及范围。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对存在争议的问题以及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分析,解答构建的临床问题,归纳总结本次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并根据学生是每次的表现情况给出分数。教师点评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临床证据的真实性进行分析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资料的设计方案、研究对象的选择、观察指标、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步骤等是否合理。然后对临床研究证据的临床意义、事件的发生率、相对危险度、预防1例不良事件的发生需治疗的总例数等指标作出分析,最后提出临床治疗方案。

2.3 编制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案例库

为了避免案例重复并开阔师生的眼界,由授课教师共同收集、精心设计、整理编写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案例库,参考国内外期刊的临床论文,如Pubmed、Ovid、Cochrane图书馆 (Cochrane Library ,CL ) 、临床证 据(Clinical Evidence,CE)、美国医师学会杂志(ACP Journal)、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INCLEN资源和培训中心的包括防治性、诊断性、预后和病因(不良反应)4个方面各3~5个临床研究,按研究证据的真实性、重要性和适用性3个方面给出评价要点,并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逐渐更新。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加强循证医学实践的能力,逐步树立循证理念。

3 课程考核方案

采取课堂小组讨论考核、系统评价计划书撰写情况考核和基本知识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在第一次课绪论内容结束后,向学生介绍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表1),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促进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准备相关学习材料。具体内容包括:

3.1 课堂小组讨论考核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资料准备情况、是否积极发言,每次发言情况给出分数,按防治性研究证据的评价、诊断性研究证据的评价、预后研究证据的评价和病因(不良反应)研究证据的评价四部分,每部分10分,共40分。

3.2 系统评价计划书撰写情况考核

系统评价是在前面研究工作即证据查找与证据评价的基础上,将资料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比较客观的结论,用于指导循证医学实践和临床科研工作,是循证医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将撰写系统评价计划书纳入课程考核内容将同时考核前面内容的掌握程度[9,10,11]。由教师给出几个独立的临床问题 ,如“阿伦磷酸钠能否降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折发生风险、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能否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长期服用钙通道阻滞剂是否会导致膀胱癌”等。每2个同学组成一个研究小组,随机抽取一个问题,通过学习协作,撰写相关系统评价计划书,总分为30分,教师根据制作系统评价的几个关键环节 :1研究的背景资料,即根据临床医疗实践或通过文献阅读提出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并阐明其临床意义。2检索文献的策略及方法(包括确定检索的数据库、检索词、检索年份等)。3选择合格文献的标准(包括确定研究对象、干预措施、主要研究结果、设计方案等)。4评价文献质量的方法(包括真实性、重要性以及适用性三个方面)。5搜集与分析数据的方法(包括一般资料、质量资料、基线资料、干预措施资料、结局资料等),给出相应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完成的质量评分。

3.3 基 本知识点 的考核

在课程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时,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如临床证据的分级标准、诊断性试验评价的指标、病因推断的标准等内容进行考核,占30分,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4 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

笔者对首都医科大学2010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四个班的143名学生实施了18学时的《循证医学》教学,课程考核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的满意度(表2),各考核组成部分的接受程度以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96.5%(138/143)的学生认为PBL的自主学习模式适合《循证医学》的教学过程,92.30%(132/143)的学生对该教学过程的设计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95.80%(137/143) 的学生认为老师选择的临床案例好和比较好,可以激发学习兴趣;88.81%(127/143)的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有了查找和利用临床证据的意识;90.91%(130/143)的学生认为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应该阅读相关文献;有85.31%(122/143)的学生认为拓宽了获取临床知识的渠道;81.82%(117/143)的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86.01%(123/143)的学生认为可以增进同学间学习上的交流和协作;89.51%(128/143)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合理和比较合理。从学生完成的作业和试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掌握了构建临床问题、查找相关证据,评价证据和系统评价制作的基本步骤,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5 讨论

循证医学是现代临床医疗诊治决策的科学方法学,已受到医学界密切关注与重视,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引入循证医学已成为必然趋势[12,13]。首都医科大学于2009年把循证医学引入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中。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虽然在授课内容中有一些案例,但由于上课方式与时间的限制,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应答率较低,师生互动较差,而考卷多以记忆性内容为主,考点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框架为主,学生在课程考核后很难留下深刻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临床实践。循证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医学实践过程,而实施循证医学课程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意识、循证医学思维、针对临床问题运用循证医学原理与方法查找证据以及应用证据的能力[14,15],因而教师应从启迪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入手开展课程教学,不仅要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应将严谨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并通过对临床证据的真实性、有效性的科学评价,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16]。目前,循证医学课程主要是短期培训课程,课时为18学时,因而探索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技能的有效教学方法是开设这门课程的一项重要目的与任务。

基于以上理念并结合主要教学内容,笔者构建了PBL的自主学习模式 ,PBL就是将要教授的内容 , 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归纳成问题方式予以展现,围绕问题的产生原因、问题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进行讲解,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不是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将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分析 问题解决问 题 ,教授解决 问题的思 路、原则方以及判断评价方法[17,18,19]。这样的教学方式,一开始就将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调动其注意力与兴趣,教与学有的放矢,教学步骤与EBM的循证过程相一致,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因而,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小组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有利于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也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使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等综合能力。此外,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重新整合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知识,打破了学科界限,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与问题相关的学科知识,构建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变单向思维方式为多向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20,21]。

本研究在构建PBL的自主学习模式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课程考核方式,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循证的理念真正得到了灌输,并且能够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应用于解决临床问题。

摘要:为了探索与循证医学理念相符合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临床实践能力,本研究在解析循证医学核心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根据《循证医学》国家规划教材基本内容划分教学模块及其知识结构,构建相应的临床问题,按照循证医学实践的各个环节,有目的 、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学习。并采取课堂小组讨论考核、系统评价计划书撰写情况考核和基本知识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篇3

【关键词】数学 课程标准 教学资源 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04-01

1999 年教育部在发布了《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基本要求》,在通告中“把应用作为目标,以够用为度”这一理念作为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准则,并且根据这个准则来断定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定位与改革。在2006 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把工作和学习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形式改革的着手点。对于高职数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研究,一定要贯彻落实这些文件的精神,并把其作为高职数学课程建设和改革研究的指导思想。

1.目前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势

1.1教学途径与方法不注重更新

结合许多老师的实际课堂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教学思想落后,创新方法不足。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在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环节上,许多老师依旧通过课堂讲授向学生传授知识,把数学理论知识和定义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凸显了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1.2高职数学课程考核制度的简单化,对学生的创新素养的提高起不到促进作用

就已有的课程考核制度来看,对于高职数学教学考核一直还是依照传统考核方式进行,主要参照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这就凸显了课程考核模式的简单化,这使得学生学习数学仅仅是通过课堂知识的记忆与练习来完成,完全忽略了高职数学应用问题探究,尤其是学生对于有关理论与公式的学习上,为应付考试只是对定义、公式进行死记硬背。此种考试制度,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起不到根本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创新意识与综合素养的提高和锻炼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1.3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创新,与高职专业之间不能很好的融合

高职教育目标主要是向社会生产建设与服务经管输送高技能的人才。目前中国许多的高职院校在数学学科的设置上,有本科院校的专业倾向,同时又有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性倾向,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是把本科院校的进行压缩,就是对中职学校的学科设置进行扩充,对于与高职院校具体专业的有效结合这一点上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

2.增进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案

2.1对教材内容的选取

第一点,对《微积分应用基础》、《工程应用数学》和《经济应用数学》等的编写,要与高职特色的系列教材相适应,融入“案例驱动”的内容,把MATLAB软件与课程内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更好的使用数学技术。《微积分导学》和《微积分辅导教程》等辅导教材可实现对系列教材深化与巩固,促进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并实施自主复习。

第二点,教材要趋于立体化,其中可以包含试题库、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自测题、资料库、案例库等等。试题库是结合教学实际需求而设计的,其主要的特点是容量比较大、题型很全面,覆盖整个教材内容。

2.2打造一个多元化课堂的评价模式

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动,考核的方式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往的那种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评价的方式,打造一个多元化课业的评价模式,即把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期末考核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把上机实验与基础理论学习有机的融合,把案例分析独立完成与小组讨论相融合,把卷面考试与实际活动相融合,这样对学生的数学课程成绩的评定才会更合理。

2.3以案例驱动为基础打造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对于案例的设计可以是跨章节的,也可以是参照数学内容体系而设计的,例如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案例和专业相关的应用案例等等;对于情景教学的选择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真实情景教学(与生活、教材有关的)。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点全部来源于生活或是专业实例,经过使用案例驱动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之后在实际的生活或专业案例中,可以有效的实现学以致用。比方说在机电类专业之中,设置了九个综合案例(项目),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这些项目,从而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对于不一样的专业所设计的案例也可以是不相同的。不同专业所需的案例设置也不一样,但是案例运用的基础步骤是一样的。此种模式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促进了专业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体来说,对于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我们一定要以“应用”作为目标,对于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做到科学合理,使用分层教学与多元化考核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可以更好的为社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海玲.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53-155.

1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篇4

1.介绍

自归国后,我在所教学的三个班全力推行以“读听”为基础的讨论课。半年过去了,是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时候了。

以“读听”为基础的讨论课,核心是讨论。然而,这种讨论不是毫无根据,漫无目的,拍着脑袋就上,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讨论,而是紧紧扎根于“所读和所听“。在外语教学中,”听说领先“经常被提及,然而这事实上是一个悖论(paradox),因为当提出”听说“领先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是”听什么、说什么的问题“。在外语教学中,尤其要解决”说“什么的问题。我们不能重复”How are you? I am fine.Thank you, and you?“这种实际上交际意义不大的练习,更不能把口语教学上成语音练习课。字正腔圆,在实际上也并没有那么重要(见马拯 2013)。如此培养的所谓口语交际能力是很难用于交际的,因为在真实交际中,本族人说的可能是”How are you doing?“而不是”How are you“,回答也可能不是”I am fine“,而是”I am good.“(哦,天啊,怎么可能是I am good!)。答案很简单,没有”读“何来说?如此,又何来”听说领先“之说?

我一直坚持认为,对交大的学生,最好的最理想的英语课就是”读听“为基础的讨论课,因为它有深刻的二语习得及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同时又以交大学生的现实语言水平为依据。成功地推行以”读听“为基础的讨论课,将会是多么令人鼓舞和兴奋的事情。然而,临近学期近结束时,一个学生在来信中说“我觉得老师有点理想化”为这一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注脚。2.“读听”为基础的讨论课的理论及现实根据

krashen理论,美国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模式,中国语言教学的流弊

3.实施的结果课无法实施

4.失败的原因探讨

(最深刻的原因在于以测试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班级规模;与通识教育面临相同的问题市场化下选课很多,无心认真阅读)

5.结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篇5

“全省司法行政工作示范市”的实践与思考

嘉兴市司法局课题组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过多年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产物,对司法行政工作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以来,嘉兴司法行政系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履职,保障民生,为嘉兴的经济建设发挥着独特作用,是建设和谐嘉兴、法治嘉兴的重要力量。为更好地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2009年初,嘉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通过三年时间,把嘉兴创建成为‚全省司法行政工作示范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更大发展。本文拟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践,就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全省司法行政工作示范市‛创建工作(以下简称创建‚全省示范市‛)作些粗浅思考。

一、创建“全省示范市”,是司法行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一)创建“全省示范市”是司法行政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创建‚全省示范市‛的目标、任务、要求充分体现了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总体要求 是‚整体示范、单项领先、工作创新、基础规范‛。‚整体示范‛,就是要实现整体工作率先、全面发展,在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中起到引领作用。‚单项领先‛,就是要协调发展,各单项做到机遇‚抢先‛,快走一步;工作‚争先‛,勇于超越;成效‚领先‛,优势更优。打造工作精品,形成特色工作品牌。‚工作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创新工作理念,推进司法行政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工作机制的科学发展。‚基础规范‛就是要可持续发展,使基层工作网络更健全,机制更完善,保障更到位,保证司法行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这四项工作要求创建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总体发展、整体示范与重点推进、单项领先的关系,既要总揽全局、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争创特色。这是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方法和要求,正确处理好司法行政各项业务的关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整体作用,使全市司法行政工作通过创建工作科学发展,引领全省,率先示范。

(二)创建“全省示范市”是司法行政聚新合力、创新业绩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嘉兴市司法行政系统发挥优势,充分履职,为嘉兴的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获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荣获了集体二等功、部级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在省厅首次对11个地级市的年度司法行政工作综合目标考评中,嘉兴市司法局被省厅评为2008年度优胜单位,两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部门,呈现出业务能力 强、服务质量高、干警素质好、群众实惠多的良好局面,为嘉兴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了一定贡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司法行政工作要聚新合力,创新业绩,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就必须突破固有模式,找准新的切入点,进一步提升司法行政工作。创建‚全省示范市‛就是一个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体现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的有效载体。通过创建示范这个载体,按照‚整体示范、单项领先、工作创新、基础规范‛的创建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各项工作的差异性,注重各项职能之间的关联性,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协调配合,把司法行政各项职能资源优化配置起来、有机整合起来,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效能,从而更好地发挥司法行政工作在科学发展中的职能优势,进一步树新形象、创新业绩、聚新合力、求新发展。

(三)创建“全省示范市”是实现司法行政服务经济、保障民生的现实需要。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法治的规制和保障。司法行政部门虽然权力性执法职能较少,但也有其他部门所没有的服务性职能资源丰富的优势,这就决定了司法行政事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地把自身工作放在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中来定位、来谋划、来推进。当前,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转型升级处于关键期,司法行政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其在服务经济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好‚双重职能‛,积极参与、主动融入经济建设主 战场中。通过创建‚全省示范市‛,将司法行政系统的各项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求紧密相联,最大化地体现出司法行政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夯实大稳定基础,做建设平安的示范;构建大法宣格局,做推进法治的示范;培育大服务体系,做服务发展的示范;提升大法援平台,做保障民生的示范;建立大管理机制,做创建文明的示范。通过‚五大示范‛,将司法行政工作积极参与、融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为经济发展创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嘉兴司法行政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创建‚全省示范市‛是在不断总结前几年工作经验、成效的基础上,对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来的总目标和总规划,是一个继承与发展、巩固与创新的持续过程。近几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增创特色,较好地发挥了司法行政的职能作用和整体作用,取得了很好成效。嘉兴市司法局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考核为‚市级优秀部门‛,被省司法厅荣记集体二等功,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被国家人保部、司法部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被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表彰为‚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尤其是2009年初创建‚全省示范市‛以来,各项工作整体推进,重点突出,成效明显,省、市有关领导给予了充分关注和肯定,进行了10 次专门批示。主要表现在深入实施‚六个工程‛,全力打造‚六个第一‛:

(一)实施基层工作“基础工程”,打造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第一平台”。全面推进派驻司法所建设。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深入开展‚基层基础年‛活动,不断激发工作活力。通过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工作保障,统一形象标识建设,基层基础得到切实加强。目前,全市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省定C类标准‚全达标‛,派驻司法所建设‚全覆盖‛,创新了派驻司法所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了派驻司法所建设的‚嘉兴做法‛。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面实施‚人民调解质量工程‛,探索建立专职人民调解员、市、县级专业调委会,扎实开展归正人员帮教安置工作,规范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近五年的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为98.5%,全市归正人员重新犯罪率每年都控制在3%以下,全市矫正对象再犯新罪率为0.15%。嘉兴‚平安大市‛建设实现‚四连冠‛。‚名所名长‛不断涌现。深入实施‚名所名长‛工程,涌现出平湖市当湖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标兵人民调解委员会‛,南湖区东栅司法所‚全国模范司法所‛,‚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一等功获得者吕萌国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秀洲区王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7家调委会和12名调解员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

(二)实施法制宣传“素质工程”,创新弘扬法治、传播文明的“第一课堂”。全面启动“五五”全国先进创建工作。“四五‛普法期间,认真实施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嘉兴市被中宣部、司法部授予‚全国‘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五五‛规划启动以来,围绕‚‘五五’全国先进城市‛目标,通过认真组织‚法律七进‛,广泛开展社会法制宣传,‚普宣与专宣‛相结合,在全社会形成了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依法治理不断推进。深入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实践活动,在各行各业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营造出全民学法、守法的氛围,以地方依法治理为框架、行业依法治理为支柱、基层依法治理为基础以及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重点环节的依法治市工程得到了整体推进。‚嘉兴做法‛特色明显。嘉兴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做法在‚全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经验交流会‛上交流,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纳入市级机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依托‚文化示范户‛推进‚法律进乡村‛工作被省司法厅授予2008年度‚全省司法行政工作创新奖‛。嘉兴市司法局荣获‚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嘉兴市实现建市25年来市级领导无一人违法犯罪,市、县两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处于全省低位,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市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8.3%,位于全省前列。

(三)实施法律服务“服务工程”,拓展维护权益、构建和谐的“第一需求”。深入实施“法律服务助推发展”专 项行动。嘉兴市司法局成立了‚法律服务助推发展专项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推进法律服务工作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八个做‛的工作重点。推进各级政府法律顾问体系建设,深化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加强行业协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积极组织律师开展法律体检,通过建立‚法律健康档案‛,出具‚法律风险提示函‛,发放《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提示与建议》,切实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推荐优秀律师积极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重大建设项目,为沪杭高铁、两分两换等重点项目提供法律保障。不断规范执业行为。在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方面,始终坚持拓展与规范并重,通过开展‚法律服务年‛、‚律师合伙所规范化建设年‛、‚公证队伍教育规范树形象‛等活动,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服务工作者服务资源,加强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着力构建适应嘉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法律服务‚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职能作用。队伍形象不断提升。成立了嘉兴市律协党委,加强党对律师工作的领导,注重发挥律协作用,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行业文明创建。全市律师事务所现有省级优秀所4家,市级文明所15家。冯震远律师被授予‚全国百名优秀律师‛、‚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称号。全市1家公证处被授予‚全国文明公证处‛,2家公证处被授予‚省级文明公证处‛。

(四)实施法律援助“民心工程”,提升关注民生、促进公正的“第一窗口”。完善服务网络。五年迈出五大步: 2004年通过实施市政府实事工程,实现打基础、扩影响。2005年,着力提升扩容法律咨询平台,实现援助网络全覆盖。2006年,拓展非诉讼援助援助领域,实现应援尽援。2007年,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实现优质高效。2008年以来开展法律援助‚三级服务平台‛建设,2003以来全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7000多件,为6万多名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深化窗口建设。深化法律援助‚文明窗口‛创建工作,全市按照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四化窗口‛建设目标,积极开展星级群众满意办事窗口创建活动。全市各法律援助中心普遍实行‚三结合‛的窗口值班制度,建立了法律援助条件公开、援助程序公开、援助人员公开、便民服务公开的‚四公开‛制度。2007年,嘉兴市法律援助中心及5个县级法律援助中心被嘉兴市纠风办授予嘉兴市‚群众满意(办事窗口)‛。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加强法律援助管理规范、服务规范和机构规范建设,提高法律援助质量。各地按照‚九有‛建设目标,加强农村法律援助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实现了‚法律咨询零距离、援助受理零等待、服务质量零投诉‛的目标。嘉兴市2起法律援助案件被评选为全国‚百件优秀法律援助案例‛,占全省入选案件的50%,1个法律援助案例被评为全省优秀典型案例,4个案例被评为全省典型案例。嘉兴市司法局连续三年被省厅评为‚全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市法律援助中心被司法部评为‚第三届全国法律援助先进单位‛。

(五)实施劳教场所“安全工程”,落实教育挽救、巩固安稳的“第一责任”。全面启动“部级文明所”创建工作。嘉兴市劳教所在巩固‚省级文明劳教所‛和‚部级优秀劳动教养学校‛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部级现代化文明劳教所‛创建工作,制定创建工作规范,落实保障措施,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确保场所持续安全稳定。加强党对劳教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劳教场所安全‚首位‛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强化一线管理,严格安全防范、安全生产和生活卫生安全制度,加大督查力度,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全面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制,保证场所持续9年安全稳定。劳教工作特色明显。在提高教育挽救质量方面,不断巩固‚部优学校‛成果,深化教育矫治特色,实行校园式教育模式,成立全省劳教系统首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听课、评课教研活动,完善‚六室三场二中心一公寓‛,营造集‚社会化、开放化、人性化‛于一体的管理氛围。在所区文化建设方面,不断完善系列式所区文化,丰富所区文化建设内涵,全面体现时代特色浓厚、个性特色明显、育人作用突出的劳教文化体系。

(六)实施队伍建设“系统工程”,强化提高本领、树新形象的“第一保证”。班子建设率先垂范。局领导班子按照‚政治坚定、团结协作、廉洁奉公、群众公认‛的要求,率先垂范,从严要求,认真落实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党委议事、中心组理论学习、基层联系点等制度,开展重点课题调 研、蹲点联村等,不断强化班子建设,充分发挥局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表率作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加强干警队伍建设,完成嘉兴市司法局第三轮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加大队伍教育、管理、考核力度,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和群团组织建设,组建嘉兴市司法局团委,成立局机关支部法律援助志愿者大队。落实《嘉兴市司法局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要点》,健全教育、监督机制,加强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创建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加强对重点环节、重大工作的监督,加强财务内部审计监督。文明创建卓有成效。全系统通过认真开展‚形象建设年‛、‚效能建设年‛、局机关文明单位、‚五型机关‛创建等活动,加强干警队伍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形成‚领导班子坚强有力,业务工作实绩明显,思想道德风尚良好,环境优美、环保达标,治安安全状况良好,创建工作扎实有效‛的良好局面。嘉兴市司法局先后被命名为‚市直文明机关‛、‚市级文明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2009年初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实现了‚文明单位六年四级联创‛的目标。2009年,又提出登高望远,再进一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的更高目标,与‚全省示范市‛创建工作有机结合,整体推进,实现司法行政文明创建工作的新发展。

三、全面推进“全省示范市”创建的几点思考 如何巩固扩大前一阶段‚全省示范市‛的创建成果,进 一步深化创建活动,实现‚整体示范、单项领先、工作创新、基础规范‛的创建目标,我们认为重点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新形势,明确新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司法行政工作‚创建示范、科学发展‛的一大法宝。我们要以解放思想争先科学发展,以解放思想创建‚全省示范市‛。解放思想,前提要‚想‛。只有勤思敏想,才能敢为人先、超越自我。我们必须大胆地想,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多做一些看似条件不成熟但努力后做得很成功的事情,多做些历史性、有特色、成影响,经得起后人评说的事情。解放思想,着力要‚破‛。只有反骄破满,才能打破现状、开拓创新。这些年,我们司法行政工作建设和发展呈现极好的态势,但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无论是思想观念上的不适应、不符合,还是工作做法上的不完善、不到位,以及体制机制上的影响和制约,或多或少地存在。尤其是有些同志思想上有道‚箍‛,必须着力破除。解放思想,重点要‚放‛。只有放开眼界,才能集聚力量、争先创优。要跳出司法行政看待司法行政,实现围绕中心,向上争力;要跳出‚一时一域‛审视行业资源、职能优势,实现加强协作,向外借力;要跳出单位局部放眼系统,实现上下联动,内部聚力。放开眼界,就是要从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到工作举措,各个层面、各个条线在创建示范中坚持学先进、超先进,创示范、作表率。解放思想,关键要‚干‛。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创建示范、实现跨越。解放思想贵在行动,提升素质根在干部,创建示 范重在创新。解放思想关键要见诸行动,做到点滴养成,岗位实践,从具体工作干起。在推进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创建示范、科学发展‛过程中,必须把解放思想贯彻于全过程、多层面、多环节,把抬高学习标杆、提高工作标准贯彻于全过程、多层面、多环节,抓落实、见成效,让‚创建示范市‛成为科学发展观在嘉兴市新一轮司法行政工作的生动实践,努力实现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示范发展。

(二)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对照创建示范标准,进一步理顺“四个关系”。一要处理好总体和重点的关系。‚整体示范,单项领先‛要求创建工作要重点推进,争创特色,也要注意平衡发展,全面协调发展。司法行政工作业务种类较多,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职能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很大的相通性。根据这个特点,要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一些具体关系,加强各业务部门工作的衔接与配合,在系统内通过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二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工作创新‛要求创建工作勇于出新,在创新中尤其要注意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不能一概抛弃过去的成果,而要随着形式的发展而发展,在继承推广好的做法中,科学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工作面临的形势,按照因地制宜、重在实效的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创新服务载体、创新服务内容,使司法行政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 力。三要处理好大局和局部的关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司法行政机关履行职能必须坚持的原则。在创建示范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选好切入点和结合点,在服务大局中体现司法行政部门独特的职能优势和作用,以作为赢地位。另一方面,‚基础规范‛要求在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中,还要正确处理全市司法行政和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全面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的同时,加强市、县级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的发挥。要把市、县级法律服务的职能资源整合起来,着力构建市、县级法律服务集群体系和协作机制,形成法律服务的综合优势,进一步激发市、县级司法行政工作的活力。四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创建示范要求司法行政工作具体做好‚五大示范‛,以引领全省,做出表率。要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处理好近期创建目标和司法行政长期科学发展的关系,要科学决策、总体部署、长远规划,按照创建目标和长期发展规划开展工作。在创建过程中要注重工作的连续性,积累推广富有成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加强落实与有关部门协作机制,实现司法行政重点工作、民生工程的长效化。

(三)充分整合资源,不断激发活力,进一步发挥司法行政更大职能作用。内部要聚力。要始终把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积极练好‚内功‛,摆在队伍形象建设的首位,加强司法行政公务员、劳教人民警察、法律服务人员‚三支队伍‛建设,加强文明创建,不断激发全体干 警的工作热情。要注重发挥全系统的整体作用。重视加强上下工作联系与指导、定期工作交流和督查,健全领导干部‚两类管理‛、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在全系统不断形成‚良性竞争,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向上要争力。要积极争取省厅、党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通过争取重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点督办工作,要求人大审议、政协视察,请求分管领导参与一些重大活动等,更好地提升司法行政工作地位。横向要借力。要充分重视各办事机构的参谋、协调作用,不定期地走访成员单位、职能部门,发挥各方优势,借助各方力量来推进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齐抓共管。领导要发力。市、县两级局领导班子要首先‚发力‛,用心工作,带一流班子,育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进一步形成‚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局风。通过加强‚四个力‛,最终形成一股合力,更好地发挥出司法行政职能优势,体现出司法行政工作在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组 长:孙建良 副组长:陈善忠

成 员:王林飞 曹 霞 徐平蒋 科

1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篇6

利用遥感应用软件,对SPOT5遥感影像进行纠正,在Photoshop和Geoway等软件支持下,叠合卫星遥感影像与航空影像,确定变化区域,进行遥感影像与矢量数据同名点的`配准,矢栅叠加,再结合外业调绘,进行数据库更新.

作 者:赵云昌 丁莹莹 梁坤 ZHAO Yun-chang DING Ying-ying LIANG Kun 作者单位:赵云昌,丁莹莹,ZHAO Yun-chang,DING Ying-ying(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济南,250013)

梁坤,LIANG Kun(济南市勘查测绘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13)

1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篇7

1∶5 000比例尺地形图是城市管理和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资料,为做好青岛市基础测绘成果的保障服务工作,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组织实施青岛市所辖七区五市约12 000 km2的1∶5 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测绘工作。

1 工作内容与流程

1.1 工作内容

完成所有像控点的布设、选刺、测量与整饰工作;采用VrtuoiZoAAT3.3结合PATB-NT软件完成区域网的空三加密工作;采用VirtuoZo3.5完成DLG数据采集工作,通过调绘、补测和全野外测高,并采用CASS2008中小比例尺数字测图系统,完成DLG的编辑工作;采用VirtuoZo3.5完成DEM,DOM数字地图的生产工作;采用网络RTK QDCORS方式,完成高程点的野外采集工作。

1.2 工作流程

地形图测绘与建库涉及多专业、多工序,科学的工作流程使各专业充分配合,便于各工序间的衔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作业质量。

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已有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组织方式方法的实验,在此基础上编写技术设计书,详细的技术流程图。

2 技术应用

2.1 测量技术应用

控制测量是在原有C和D级GPS网成果基础上,依据作业要求,经实地踏勘,选取测区7个已知点作为本次各工序测量的起算点,通过网络RTK获取各点的WGS-84坐标并求得测区的统一7参数。高程为青岛市2004年观测的二等水准控制网及其加密网成果,高程基准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2.2 航测技术应用

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进行3D数据生产,外业进行像片控制点的布设和联测;内业空三加密后,导入空三数据进行立体采集;前期调绘工作采用先外后内的方法,即采用放大片作为调绘底图进行全要素调绘,当线划图批量生产出来后,把线划图作为工作底图,进行外业核查补调;最后根据调绘成果,编辑生成DLG,同时进行数据建库;DEM,DOM制作在空三加密后经匹配、编辑生成。

3 数据处理过程

3.1 像控测量

1)像控点的布设。本次像控点布设采用区域网布点法与全野外实测高程相结合的作业方式布设区域网和保密点,为增强像控点的可靠性,方便内业空三加密,在每一个像控点周围选择合适的位置,又布设了1~2个备用像控点,如果原点位精度不高,则将备用点设为像控点,这样虽然增加了部分工作量,但是能确保内业空三加密一次成功。

2)像控点的选刺、编号与整饰[2,3]。像控点的判刺以规范及设计书为依据,选刺目标时对像片进行了认真判读,以满足刺点目标符合布设要求为主,同时也兼顾到实测方便。像控点编号前一律冠字母P,编号以刺点片航线号、片号后加序号表示,若上下航线点位能公用,则以下一航线的航线号、片号后加序号1表示,原则上点刺到哪一张片子上,就应以此片子的航线号和片号命名。

3)像控点的测量。选取测区的7个已知点作为本次像控测量的起算点,通过网络RTK获取各点的WGS-84坐标并求得统一7参数。

网络RTK具有显著的实时、快捷的优点,但作业中缺乏必要的检核条件,个别点可能会出现粗差,因此,为了保证像控点的测量精度,作业过程中笔者非常注重成果的复核,并采取了科学的复核方法。

3.2 空三加密

1)空三加密流程。根据像片分布情况及外业像控选点情况将该测区分为14个加密分区,采用了武汉适普公司的VirtuoZoAAT3.3加密软件结合PATB-NT平差软件完成测区的加密工作。

2)空三加密精度情况。此次原始影像为DMC数码航摄的数据和扫描的真彩色影像,DMC加密测区不存在变形,所以无需进行内定向,即内定向误差为0。真彩色影像加密测区的内定向均小于0.015 mm,满足规范的要求。

3.3 DLG的制作

DLG的制作步骤包括:利用航空影像进行像控联测,通过空三加密软件生成加密点,将成果导入测图系统,在全数字航测工作站上恢复立体,内业进行DLG立体数据判绘采集,外业调绘、地物补测及测高,最后进行编辑与检查等。

3.4 外业调绘、补测、全野外测高

由于工程工期要求较高,外业人员在完成像控后,内业人员无法及时提供回放线划图,所以此次调绘采用像片调绘和线划图调绘2种方式进行。

像片调绘除了应将像片影像显示的信息判读描绘出来外,对于影像没有显示或者影像不够清晰而地形图又需要表示的地物地貌要素,还需要按其形状位置补绘在像片上[4]。

3.5 数据编辑

图形编辑主要为回放线划图进行野外调绘后结合野外采集的高程数据及补测数据,由内业利用CASS2008(中小比例尺)软件进行编辑,对图形数据及其属性数据进行确认、补充、修改、增加和删除。

3.6 DEM,DOM的制作

在进行匹配编辑前,首先进行匹配预处理,即特征地物量测。

利用匹配预处理中量测的特征地物作为约束来进行影像匹配,匹配结束后,在立体模型上进行匹配结果的检查及编辑,计曲线等值线间距设置为2.5 m。

3.7 DEM检查

1)接边检查。DEM生成后,对测区内所有DEM进行了接边检查。标准幅DEM生成后,采用VirtuoZo3.5的立体显示功能,检查显示是否存在异常,同时比对地形图,看是否和实地一致,对于发现的问题重新检查单模型,查明原因,有问题的重新编辑后裁切。

2)正射影像的生成及编辑。当单模型DEM生成后,即生成单模型正射影像,单模型正射影像经检查有变形、模糊的及时进行DEM的修改,直至单模型正射影像符合要求。此次影像拼接以加密分区的单航线为单位进行自动拼接,当单一测区拼接完成后,由作业员采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影像明暗及色彩的预处理,使影像在匀色前整体色调一致,然后采用匀色软件Colorpro1.3以提供的匀色模板为基础进行全图匀色,匀色完毕后交作业员进行二次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单一测区影像生成后,采用ImageXuite1.2软件将全测区影像调入后进行影像裁切,生成标准图幅正射影像图,再采用Colorpro1.3软件分块调入DOM标准幅影像,检查最终的接边情况,存在问题及时处理纠正。

4 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生产活动的不断变化,航测理论和设备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传统的航测技术具有了新的活力。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采用数字航测技术测绘地形图,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成果质量,与传统的作业模式相比,具有突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万永红,刘东旺.1∶1万航测数字化地形图编辑[J].江西测绘,2008(4):33-34.

[2]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GB/T 13977—1992.1:5 000、1:1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

[3]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GB/T 13990-1992.1:5 000、1:10 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

1以实践为基础的方法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47-01

改革開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下,引发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对于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校企合作”、“开放办学”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然而,高职院校如何使校企走向深层次合作而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深层次校企合作着力破解的难题。

1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是学校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和直接载体,是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的基础和依托。职业能力需求的校企课程开发观是指要以提高从事某一职业的专门技术和综合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使企业和个人得以稳定发展,实现各自价值的目的。它是校企联合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在全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IT行业的人才不断涌现,而高职类学校由于实训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培养的人才不能与相关的岗位实现零距离接轨,形成了毕业生找不到适合工作的困境,结合本地区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与思科公司合作成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并以此为平台,利用思科公司提供的E-Learning学习平台及PT项目模拟平台,与企业工程师合作共同开发《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并将行业认证标准标准融入教学全过程,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考核评价标准,为此,我们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以解决一系列校企共建课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2 围绕职业能力分析进行课程开发

职业和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中,两者是紧密相关的。课程建设必须与职业建立紧密的关系,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建设中我们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

依据所面向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和设计,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需要通过行业分析得出,因此课程开发必须建立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把职业的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依此开发专业课程。在《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建设中通过对网络工程组建与施工相关职业岗位需求的调查分析,通过实践专家访谈及召开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方式,我们总结出职业岗位对本课程的知识、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

(2)突出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

陈旧的教学方法集中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学生头脑应是一支被点燃的火把,而不是一个被动填充的容器。以能力需求为基础的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综合的职业行动中,具有自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能够自由的使用学习资源,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3)采取“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围绕学生主体性发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构建新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三位一体”即将课堂、实训室和实习企业融为一体。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问题,在实训室中解决“应会”技能问题,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熟练问题。

(4)校企共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建设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程资源建设中,课程建设组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制定和完善课程大纲、共同编写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教材,发挥兼职教师在企业工作的优势,将企业在网络组建与互联项目中的方案设计、实施、测试及故障判断与排除等案例,经过课程组成员加工、整理和优化,形成本课程的案例,在教学中教师将与工作任务相关的案例提供给学生充分利用现有厂商资源进行仿真环境的部署和实践,同时课程组经过多年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和企业合作,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发了大量基于动画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涉及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方便学生加强记忆和理解,提高了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5)以能力为中心的多元过程考核

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经得起任何方式的检验,因此在本门课程的考核上,我们首先鼓励学生教考分离,参加全球统一的CCNA或网络工程师考试,通过该认证考试的学生我们承认成绩,同时我们也根据“能力为中心的”原则制定自己的考核标准,教学的评价采取以过程评价为主体,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单元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着重考核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全程参与评价过程。

3 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的实践成效

实施校企共建《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课程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教学质量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1)保障和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品质。

在校企共建核心课程的推动下,专业开发和课程建设均从职业岗位和行业标准入手,有效培育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

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为师资培训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加速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静.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建设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2]吴群力.高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模块化与多样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8).

[3]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上一篇:7月份安全工作会汇报材料下一篇:呼啸山庄电影英语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