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设计

2024-07-01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设计(共9篇)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简说】

《白鹅》是人教课标版小语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的特点──高傲。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鹅与狗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与鸭对比,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丰子恺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感受丰子恺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感受反语的写法,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白鹅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但学生不会抓住特点,用三言两语即把白鹅的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白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用词的准确生动,语言的幽默风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感悟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到之处。引导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学准备:

1.学生观察(或查找)家禽──鹅、复习唐朝骆宾王《鹅》、了解作者丰子恺、自学课文。2.教师准备: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分析“白鹅”特点。

2.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难点

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教学突破

加强和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利用辐射教学,引入相关写法的篇目让学生比较、感悟,从而理解并会运用比较手法突出事物特征。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课文

1.请学生观看课件骆宾王的诗《鹅》的动画及歌曲,问学生:诗中描绘了鹅的什么特征?

2.出示白鹅图片,请学生自由说说鹅还有哪些特征?(提示:从鹅的生活习性、叫声、走路姿势等方面说)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看作者是如何抓特征刻画这只白鹅的?

二、诱思导学.梳理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感知文意,勾划生字词。2.幻灯片出示生字词,请学生认读、理解。3.请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1)你认为作者对白鹅的态度是怎样的?用课文中相关的词句回答。

(2)“我”喜欢白鹅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言概括回答。

三、本课小结《白鹅》抓住白鹅的傲慢的特点,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四、板书设计

高傲:叫声步态吃相

五、作业

1、写生字。

1、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4字词语。

2、知道白鹅性格高傲这一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来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教学重点:了解丰子恺先生是怎样写出鹅“高傲”的特点。教学难点:从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读句子导新课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丰子恺先生的――《白鹅》。

2、小声读读课文,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呢?

3、师:刚才好多同学提到了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这不仅是我们的感受,也是丰子恺先生的感受。[课件]“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谁来读一读。4、解释:“好“字。

5、师:对呀,这真是一个特别、非常、十分高傲的动物,那么在以后的相处中,丰子恺先生发现,它的高傲还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课件]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鹅的高傲?(引读、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你是从哪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那么第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总起句”。)

二、感受白鹅“傲”体会作者“情”

这节课,我们就将从这三个方面一起去感受白鹅的高傲。[课件]作者是怎样把“叫声”和“步态”写具体的?

(一)叫声:(第3自然段)

1、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白鹅高傲的词。从这个词你仿佛可以看见白鹅当时在干什么?它好像在说什么?把你的想象就写在这个词 的旁边。

(读完了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象写在旁边或者用图画来表示。)师:你认为这一段中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鹅的高傲?

2、“厉声呵斥”:是啊!平时都是人去呵斥别人、或者小动物,可这是白鹅呵斥“人”,都倒过来了,多高傲啊!你愿意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这句话吗? “厉声叫嚣、引吭大叫”:还想体会哪个词,谁来说说? 想象它说话的语气怎么样?有点凶是吧,那再试试。师引读,重点体会“凡有、必然、甚至”。你听出了什么? 带着你的想象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再回到“严肃郑重、厉声呵斥”:自己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家里的一员了,除了主人,谁也不能进来。多么的勇敢、尽职呀!3、总结叫声的4字词语。

师:你们看,光叫声,丰老先生就用了4个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一下白鹅叫声的高傲。

[课件]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4、师:在这严肃郑重的叫声中,透出一份高傲,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全班齐读。

5、师总结:真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二)步态:(第4自然段)

1、师:鹅不仅叫声高傲,它的步态也是那么与众不同。小声读读第四自然段,你能想像出鹅的步态是什么样的吗? 2、生汇报。

师:什么是“净角”?

“净角”是京剧中的一种角色,也叫“大花脸”。师: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净角出场时的样子呢?

我们的大白鹅走起路来的样子大模大样的,特别的高傲。

想象一下大白鹅走路时的样子。指名读读读这句话。3、分角色表演鹅和鸭的步态,体会白鹅步态的高傲。

师:丰老先生为了突出鹅的步态,还把鹅和谁做了一个比较呀? 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步态有什么不一样?

谁能联系描写鸭子和鹅走路样子的词语,试着来演一演。指名,一人演鹅,一人演鸭子。

师:其他同学请你们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演,一会请你用课文里的词语来评一评。

师:你评价的真好,看来你不仅学会了积累词语,也学会了运用词语。其实,书中的语言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师:丰老先生真不愧是大作家,仅仅用了2个4字词语,就把鸭子和鹅步态各自不同的特点描写的这么准确、形象!

[课件]局促不安

大模大样

小组对读。

4、请你再来放声自己读读第4自然段,边体会白鹅步态的高傲,边感受这精炼的语言吧。(自己放声读一读)

5、师:你们看,这鹅连走路的样子都那么的高傲,难怪丰老先生要感慨它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了。”

(三)吃相:(5-7自然段)

1、师:鹅的步态和叫声够高傲的了,但和它的吃相相比不算什么。[课件]作者怎样仔细观察鹅的吃相?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默读第5-7自然段,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使你感受到了它的高傲呢?可以动笔画一画。2、师:如果让你用一个4个字的词语来形容鹅吃饭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

[课件]1.“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哪些地方使我们发笑?最可笑的是什么? 2.鹅吃饭时为什么“非有人侍候不可”?是怎么侍候的? 默读第5自然段。

[课件]鹅的吃法,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师:“三眼一板”在词典中是什么意思?(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这里指鹅的吃法刻板,从不改变。)

那你能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从哪儿最能表现鹅吃法的“三眼一板”。(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生:从“一日三餐”(吃饭的时间固定)

从“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吃的东西是不变的。)从“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吃饭的顺序是不变的)(评)是啊!你们看,它吃东西必须是这个顺序,先„再„然后„,错一点都不行,多有趣呀!你能再把它吃饭的顺序清楚的给大家读一读吗? 看他读得多好呀,还有谁愿意按顺序给大家读一读呀!

(评)你看,他特别的聪明,抓住了表示时间的词语。就能读清楚,还有谁想试一试。

师:你们瞧,鹅吃饭的时间不变,吃的东西不变,就连顺序也一点都不能变,多有趣呀!谁能读读这一段,把它吃饭时三眼一板的样子读出来。

3、师:这鹅三眼一板的吃法,常常让我们发笑。你还能从那看出特有意思呀? 快来读读第6自然段,把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地方读给同桌听听。

师:我刚才听好多同学读得都特别的好,你们能想办法,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鹅吃饭有意思的样子再现出来吗?

你们可以同桌想象它当时的样子,说一说;也可以分角色读一读,也可以自己读读„„我们看哪组同学表现得最精彩。

生准备、汇报

A第一种情境:(一组汇报——师评——1人读)师:(评)唉,听出来了吗?连附近的狗都发现鹅老爷吃饭的规律了,看来鹅吃饭三眼一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一直三眼一板,谁能再把这部分读一读。

B:第二种情境:(一组汇报——师评——2、3人读)师:(评)想想,这鹅就连见了路过的生人都要厉声叫嚣,那它的饭被狗吃了,他得气成什么样呀?

每个人都读读。

C:第三种情况 师:(评)如果人不在旁边侍候呢,想想我们的鹅老爷会怎样?你想想它在昂首大叫什么? 孩子们,我从这里真真正正地体会到了这只大白鹅真是个高傲的动物了,你们体会到了吗? 4、那为了让我们的鹅老爷能吃好饭,我们把它的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不就行了吗?

生:不行,说理由。

[课件]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师:真是太高傲了,谁能把它的高傲读出来。5、师:你会不会每天都坚持去侍候一只这么高傲的鹅去吃饭呢?为什么丰子恺先生却能不胜其烦呢地这样做呢? 师:喜欢它什么了 生:喜欢它的高傲,生:喜欢它的脾气

师:作者就是喜欢它,喜欢它的高傲,怪脾气。板书:喜爱 6、[课件]真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师:此时,当我们再来聆听丰老先生的这句感慨时,你想怎样把你心中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呢? 谁还有不同的感受给大家读一读。全班齐读。

三、总结概括、积累好词。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你觉得文章中的哪个词语最有趣,你最喜欢,就把它工工整整地写在课题的旁边。在我们这一单元的作文中你就可以用到它。(评)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积累词语了,其实书中的语言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同学们课后你还可以继续抄你们喜欢的词语,也可以是句子。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下节课,咱们再一起去认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白公鹅吧,同样是白鹅,让我们看看他们的描写

四、作业

1、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设计 篇2

案例一:

出示词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师:这组词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写鹅的叫声。

师:它们都是写鹅的叫声, 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不出来。

师:老师查了词典, 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 (出示) : (1) 用严厉的声音大声责备; (2) 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叫喊、吵喊; (3) 放开喉咙大叫。你们能不能把词语与解释对应起来?

生:厉声呵斥的意思是用严厉的声音大声责备;厉声叫嚣的意思是用严厉的声音大声地叫喊、吵喊;引吭高歌的意思是放开喉咙大叫起来。

师:都答对了, 真棒!来, 我们把这些词语送回句子中, 一起读一读吧。

出示课文片断, 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案例二:

师:鹅的叫声是怎么样的?

生:嘎嘎嘎!

师:鹅生气时会怎么叫?

生: (生气地) 嘎嘎嘎!

师:高兴时呢?

生: (高兴地) 嘎嘎嘎!

师:骂人的时候?

生: (大声地) 嘎嘎嘎!

师:我们来再现一下这只白鹅, 老师读课文, 老师停下来的时候, 你们就学鹅叫。鹅的叫声——— (生:嘎嘎嘎) , 音调严肃郑重——— (生:嘎嘎嘎) 。凡有生客进来, 鹅必然——— (生:嘎嘎嘎) 。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 它也要——— (生:嘎嘎嘎) 。老师这段话写得怎么样?可以代替课文吗?

生:不可以。课文用了三个成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没有重复。

生:课文里的三个成语都是鹅大声叫唤, 但是没有重复, 这样写起来很生动, 您改写后感觉很单调。

师:好的, 老师接受你的意见。我们再来看看, 课文中这三个词意思一样吗?能不能前后调换呢?

生:我认为不可以, 厉声呵斥就像我们做了错事, 爸爸妈妈严厉地教训我们;厉声叫嚣是说声音大, 很吵, 而且态度非常不好;引吭大叫是说鹅伸长脖子大叫, 叫声非常响亮。

师:你真了不起, 帮我们理解了三个词语。丰子恺更了不起, 把鹅的叫声写得生动有趣, 我们写作时, 也要学会这样运用词语。让我们再好好读读这段话吧!

出示课文片断, 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案例中两位教师都关注了文本中三个描写白鹅叫声的成语“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教学方法却截然不同。第一个案例的教师引领学生学习了三个成语的意思, 每个解释都是从词典中查阅而来, 是词语解释的标准答案, 教师一丝不苟地引领学生进行辨识和记忆, 并把词语带入课文进行朗读, 巩固记忆, 做到词不离句。学生真的能理解这三个词的细微差别吗?诚然, 这样的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学生能读准三个词语, 并且掌握词语意思, 但是词语的温度在学习过程中荡然无存。这种学习方式仅仅是学习的初级阶段———习得。此阶段学生的学习往往将精力集中于获得知识数量的多寡上。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为四类, 其中一类就像海绵, 看似都吸收了, 然而挤一挤, 又原封不动地流出来了。这种学习实际上就是简单的获得, 或者说是简单的“习得”, 就像案例一中的学生, 只是简单记忆词语的字音和意思, 力求最大化地维持外来知识的“原始风貌”, 而没有在教师引导下把知识整合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

教的秘诀在于“度”, 学的真谛在于“悟”。案例二中的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 让学生学习鹅的叫声, 再把“嘎嘎嘎”的叫声替换成三个生动的词语, 学生非常容易进入思辨: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换一个角度, 学生看到了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原来鹅的叫声“嘎嘎嘎”竟然能用这么多丰富的词语来表达, 作者用词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表达方法, 才能把小动物写得惟妙惟肖!学生在探究、感悟文本的言语内容的同时, 自己把文本的言语形式巧妙“挖掘”出来了。案例中的教师用了有限的“教”, 引领学生进入无限的“悟”。知识是外在于人的, 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 只有在“悟”的过程中, 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 悟有所得, 才能成为素养。

如果说“习得”是一种接受, 是一种训练, 那么“悟得”就是一种思想的生成, 生成了学生自己与知识之间的内在链接, 使外在的知识成为学生身心的一部分;如果说知识可以习得, 那么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价值, 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方能悟得。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设计 篇3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而且是“自古以来”,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如同一个双响爆竹,“噼啪”震天,清脆响亮,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是“平静”的,这是一种静态描写,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逐渐拉长”,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一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静一动一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生动形象,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气韵贯通,如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给它的特定称号,是说它枝条繁多,浓荫密布,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非常快活,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乌,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是太夸张了,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造出了“倾斜的隧道”,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

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而“唯”则是说“只”,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要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细细品读,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是热情,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老师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是理解,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如果不“沉思”,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如果不“沉思”,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以至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巧妙地呼应开头,显得圆活自如,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使“我”心驰神往,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色彩各异,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谁也没见过,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设计 篇4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白鹅的视频)师: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白鹅很美丽。

师:有没有想起一首古诗—— 生:背诵《咏鹅》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白鹅”这篇课文。读课题。(介绍丰子恺先生)

师:昨天预习了课文,生子都认识了吗?生字离开了课文,大家还能认识吗? 生:能。(认读生字,提示多音字读音——“供”)师:这些字大家能读正确吗?(出示两字词语)生读。

师:什么是净角?(出示净角脸谱)(出示四字词语)继续认读生字。

师:基本上读懂了,打开课文,大声把课文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多读几遍。想一想,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课文。

师: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非常喜欢白鹅,因为它太淘气了!

师:很有趣,我们来看看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文有联系句子,划下来。生勾画。

师:你划了哪些?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师:为什么要勾画这里?

生:因为整篇文章都在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的。师:找到这句话再读一遍。(师板书)

师:第二自然段更重要,不仅联系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还告诉了我们全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鹅的高傲的? 生:叫声、步态、吃相 师:(板书)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词。生读。

师:怎样写高傲的?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个最能表现白鹅特点的词,在旁边写写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画一画。生默读,师巡视。师:你找到了哪个? 生:我划了“厉声叫嚣” 师:这是“厉声叫嚣”,这是古人写的“嚣”„„厉声说明鹅怎么样? 生:“凡有生客进来„„” 师:“必然厉声叫嚣”(教读)分组练读。

师:不错。还有谁是用图画来表现? 生:我画的是一只鹅。

(师把学生画的展示给其他学生看)

师:带着你的想象,也来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一生读。

师:就像她这样,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你还找到了哪个词语? 生:厉声喝斥。师:为什么找这个?

生:这个词好像是说:这是我的地盘,你走开!师:带着心中的感受,再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进步。好了,刚才大家展开了想象,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体会到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以后学习中要多多体会。

师: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白鹅是一种高傲的动物,请再读一读第一、第三自然段,看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己读一读。生读。

师:想好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我觉得白鹅非常“凶”。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这是我的地盘,快走开!

生:我觉得白鹅很霸道,但是也可爱、天真。生:我觉得它非常勇敢。(师板书:勇敢)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陌生人来了它引吭大叫,不像小鸡小鸭一样。

师:所以,养鹅也能看守门户。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白鹅的勇敢高傲,但是学课文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从字里行间体会感情。作者表面上在写白鹅的高傲勇敢,实际上是在夸白鹅勇敢尽职。(板书尽职)

师:谁能带着感情来读一读。生:好一个高傲的白鹅!一生再读。

师:你强调了“好一个”。一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建议,速度慢一点,我们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生再齐读。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生词。学生认读生词。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步态的特点? 生读。

生:第四自然段是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出了白鹅的特点的。生:我觉得第四自然段是用比喻的方法来写白鹅的。师:„„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说像净角一样出场?

师:谁见过净角出场?想不想看净角出场的样子?(播放净角出场的视频)

师: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表现净角出场的样子? 生:大模大样 生:„„

师:谁能联系文中描写鸭子和鹅的句子,表演大白鹅和鸭子走路的样子。两生表演。

师:谁能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走得时候很高傲。

表演鸭子的学生:她(表演白鹅的学生)、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们刚才再一次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再读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生读词语。

师:作者用准确的词语,生动的字眼,给我们描绘了高傲、勇敢„„的白鹅。你愿意把自己当成一只怎样的白鹅介绍给大家。能用上文中的两三个词,加上自己的想象更好。师提示:可以看着屏幕来练习。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的白鹅 学生练习说。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读写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

教具:

生字、词语卡片

教法:

引—读—议—悟

学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背诵古诗《咏鹅》,激发学生兴趣。

2、导入,揭题板书:白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要求:①大声朗读读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标画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边画边读新词,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

③读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自主学习。

3、检查自学情况,并相机纠错、点拨。

① 认读生字词语.指导书写“餐”“脾”“蹲”.② 学生汇报: 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讨论: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鹅的高傲?(姿态、叫声、步态、吃相)

2、快速读文,标出文中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白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吃相。白鹅的姿态(第1自然段)白鹅的叫声(第3自然段)

白鹅的步态(第4自然段)白鹅的吃相(第5—7自然段)

3、认识过渡段(第2自然段),并了解其作用。

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四、积累: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设计 篇6

单位:英山县方家咀中心小学 姓名:黄开炼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296328342@qq.com

一、设计思想

叶老先生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老的这个教学思想,揭示了阅读教学中抓文章思路的重要性。为此,我在摸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合理设计自己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探究课文,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最佳境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如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学会理解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7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的世界遗产。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本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打开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编选本篇课文的意图有二,其一是使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说学情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学生们可比比较准确的把握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渗透写作方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设计好理解句子的坡度,是大多数学生可以准备把握句子的意思,积累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理解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的原因,感受民族的

自豪之情。

四、说教学法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格外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新课标也指出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图片欣赏、词句品读、以读代讲”,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突破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质疑问难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五、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两个字——长城。一起来读。

2、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

(二)自读感知,反馈交流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长城?(师生交流,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接下来老师请几位同学接读课文,其它同学注意倾听,想一想,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相机板书)远看 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

设计巧妙 奇迹 血汗智慧

3、作者为什么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让我们再来细细地品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有和作者相同的感受。

(三)深入品读,感受长城的魅力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品读第一句“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我们先来看“崇山峻岭”这四个字,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带着感受读读这个词语。

(2)长城就是在这样的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那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所以作者把弯弯曲曲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比作„„(一条长龙)带着感受齐读这句话。

(3)想不想亲眼看看这条长龙?(播放录像)能说说你现在的感受吗?

让我们齐读第一段,读出龙的气魄。

(4)欣赏了远处的长城,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过渡:刚来我们从远处欣赏了长城的壮美雄姿,现在让我们走近长城,走近它的一砖一石,来触摸它,感受它。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对长城又有了怎样的印象?(2)感受高大坚固的特点

①学生汇报划出的相关语句,交流体会。

②补充资料:八达岭长城建于海拔约六百米高度之处。城墙的平均高度为约为八米,上宽约六米,下宽近七米,其墙基全由千余公斤重的花岗条石砌成,上部采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因此墙身高大坚固。

③齐读描写高大坚固的语句。(3)感受构思巧妙的特点

①刚才我们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你还有什么感受? ②学生汇报交流,随机学习理解“垛口、瞭望、屯兵、堡垒”等词语。③你能在图中找到长城的这些部位吗?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出示长城近景图)

④想不想看看古人是怎样依靠长城来作战的?(播放城台场面录像,进一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目的。)

⑤面对这样的设计,你想说点什么?

⑥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奇迹。

过渡: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欣赏了长城的雄伟壮丽,领略了它的精心设计。此时此刻当作者站在长城之上,踏着平整的石砖,摸着巨大的条石。他想到的又是什么?

3、品读第三自然段

(1)指明读第3段,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2)品读体验:

①“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凝结是什么意思?

凝结的是什么?(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②作者为什么说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这万里长城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生汇报。

③(课件出示第2句)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相信你能找到答案。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谈感受,体会重点词语。

A “没有„„没有„„”有的只是什么?(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块巨石就有两三千斤重,这巨石压在了一双双肩膀上,这是怎样的肩膀?怎样的手?

B “一步一步”“陡峭”

八达岭有多高?相当于300层楼高!C.“数不清”“两三千金重”

(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人们怎样把巨石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谁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3)补充文言文《孟姜女寻夫》及故事。想一想,他们还会遇到什么样的艰难? 齐读第三自然段。

(4)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它不仅震撼着我们,也同样震撼着全世界。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课件出示)

长城不但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 让我们一起自豪的对全世界„„

(四)拓展延伸,赞美长城

1、同学们,长城带给我们的是骄傲和自豪。然而强大国力的本身,就是一 4

道令人望而生畏、难以逾越的万里长城。老师有这样一个想法:希望长城永不再发挥它的战斗作用,希望和平之花永远盛开,也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力量去筑起新时代的长城。

2、作业:面对长城你们一定有自己的思考,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它记录下来。

八、板书设计

长 城

远景:像一条长龙

观察长城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王口、射口、城台-----互相呼应

联想人民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赞美工程雄伟奇迹

九、作业设计

1、《生字抄写本》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设计 篇7

一、扣题引思,知“内容”

课文的题目一般都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或重点。引导学生揭示课题,从课题入手,对掌握文章思想内容、体裁和题目范围,把握篇章结构都有好处。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猫 》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让学生读题几遍并质疑问难。 师:你读了题目后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猫怎样抓老鼠以及猫的生活习性。 师: 我们写动物一般都这么写,是吗?生: 是的。师:默读课文,看看老舍笔下的猫是怎样的。 生:是性格古怪的。 师: 有问题需要帮忙解决吗? 生: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些方面?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抓住精读点,引导学生一步步探讨、自主学习、自读自悟。

二、开拓思路,议“疑难”

所谓“议”,即“认真研读、感悟、 交流和议论”。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自读 、感悟 ”变换思考 的角度 ,敢于质疑,善于释疑,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 把课文读懂,并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再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 互相启发、补充,加深理解和感受。

如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猫》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老舍先生写猫的性格是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猫高兴时温柔可爱,不高兴时一声不吭;猫胆小而又勇敢,这些地方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肯定了学生的钻研精神,并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生与文本的对话、师与生、生与生的讨论交流,互相启发、补充,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使学生懂得了:这些地方看似很矛盾,但正是作者细致观察了猫,它的似乎矛盾又统一于一身的性格,恰恰突出了猫性格的古怪。 通过讨论,大家的认识不断深化,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解决一两个难点、疑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将他们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发现”。 这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设置悬念,悟“情感”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是启发式教学时机把握的原则。教学中带着启发性的问题去认识文章中所叙述的事物, 去体会作者喜怒哀乐的感情,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

如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猫》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中,全班同学都能异口同声说出:“表达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我是这样进一步设置悬念追问的:“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能举例说一说吗? ”片段如下:

生1:我从“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和“绝不会责打它”这两句话中看出作者有多喜欢它,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脏兮兮的猫爪印”比作“小梅花”,猫搞破坏作者还不忍心责打它。

生2:我从“丰富多腔”“长短不同” “粗细各异 ”“变化多端 ” 这四个成语中体会到作者把“猫”当作“歌唱家” 来写,可以看出作者喜欢猫。

师:作者除了把“猫”当作“歌唱家”来写外,还把它当作什么来写?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1:把 “猫 ”当作 “小孩 ”来写 。 我从 “它的头撞 在门上 ,桌腿上 ,撞疼了也不哭”看出,可见作者特别疼爱它。

生2:把“猫”当作“家人”来写。我从“出去玩”“不回家”看出作者把猫看作家里的一个成员,可见他是多么喜爱这只猫呀!

师: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老舍先生把猫当作孩子、 家人、 朋友来写,可以说,全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那么,猫对老舍先生有没有感情呢?

生1:有感情,而且还很亲呢!

生2:有感情,而且还撒娇呢!

师:从哪里看出猫撒娇的样子?

生:“比谁都温柔可亲: 用身子蹭你的腿, 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

师: 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很准确,写出了猫对主人“温柔可亲”还“撒娇”的样子?

生:“蹭”字。

师:请同学们翻开字典查阅“蹭” 字是什么意思。

生:“摩擦”的意思。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 “蹭”? 你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吗?

生1:“蹭”的感觉很轻、很温柔。

生2:有“撒娇”和“耍赖”的意思。

师:你们的感悟还很特别,一个不起眼的“蹭”字蹭出了人和猫之间的真情来。

以上环节,我紧紧围绕“人爱猫” “猫亲人 ”这一情感主线 ,设置悬念 , 教师不作简单的答复,而是在学生疑而不解,思而不得其解时,稍作引导, 让学生自己去再思求解,达到自读自悟的目的。

四、拓展实践,练“表达”

“练”即“导写”,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

如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猫》一文,我是这样安排练习的:先利用课后的“阅读链接”,引导学生独立对比阅读,让学生悟出:一位作者是通过写一家人对小猫的态度来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另一位则是通过写猫的外貌和神态表达喜爱之情。接着出示课文中心句式,即总写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教师引导学生悟出:作者通过细致观察似乎矛盾又统一于一身的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总—分关系),使猫的形象丰满、鲜明,从而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后,因势利导学生去联系和捕捉猫生活中的“古怪”,让学生先仿说再写:1做仿写文本句式的拓展练习;2用第一人称写 老舍笔下 的猫 ———《猫的自述》,做改写文本内容的拓展练习;3结合课文第1、4自然段的写法, 多媒体出示“胆小”“勇猛”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想象,让学生联系语境,先说后写, 进行补写文本空白的拓展练习。这样通过拓展导练,将学生的读、 悟、说、写融为一体的语文实践落到实处,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设计 篇8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设计 篇9

1.《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因此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上,主要强调学生的自读理解的能力,与上一课不同的是,我讲资料图片的欣赏放在入题之前,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一个具体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初读置疑时就能结合自己脑海里对大峡谷的印象来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3.在课堂一开始,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调动起学生兴趣,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位置。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

4.直观教具照片,增强了阅读兴趣,从看照片感受课文内容,理解词句,做到了现实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不断提高阅读效果,同时培养了阅读能力。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两点: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第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做不够。

语文园地一

本次习作重在作文的二次生成。教学时以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我认为,在开放的作文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唤醒自我、提升自我、解放自我──“我手写我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用真实的笔触表现生活,表现自我。以生活为主线,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

5.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有许多环节没有把握好:如何带领学生品味字句,领会意境,获得美感?“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当学生的熟悉没有统一,或是没有达到教师认为的高度或深度时,教师不必端出正确的答案,更不必马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当学生有了新的见解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6.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凭借教材,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3)、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回过头来,再看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还是有不少的缺点: 1)、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

2)、第一课时的容量比较大,所以在讲解完课文第一部分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去让学会写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内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后要多思考第一课时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以读为本,自觉得读得还不够到位。

7.上课时,我主要围绕解决“这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从课文中哪里看出来的?”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这一问题来理解文本。反思这节课,虽然相较于之前的课学生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1)、课前准备还是不够充分。2)、课堂不够紧凑。3)、还需要更加紧贴生活,回归自然。

8.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我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语文园地二

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懂得应该做到以诚待人,并从具体事例中知道以诚待人应该怎样做.从这节课来看,学生积极较高,平时不愿说的现象在这一堂课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是,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有的同学在课堂上仍表现得不感兴趣,别人交流讨论的时候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听,不知道怎样发言。

9.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提出要让学生“积累语言,向课外延伸”。因此,在本课教学我设计了“让学生背诵描写花园变化的句子”这一环节,让学生多积累语言。课外拓展练习,我又让学生想象,后来巨人的花园会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小组互说,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课下又布置了写话练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了积累语言来应用的目标。

10.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每次课后自己总能够从课堂中发现不足之处。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找出重点句理解,不很妥当。如在学生了解文中三个孩子寻找和认识幸福后,再交流对幸福含义的理解,这时对课文中重点句理解就水到渠成。总之,教学本课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的人生更为灿烂,更有意义!11.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也是十分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在文章结尾处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写下要对小鸟说的话,一开始我还担心学生会无话可写,没想到学生滔滔不绝,写了很多,有安慰小鸟的,有赞美小鸟的„„学生各有各的想法,效果挺不错。

12.本堂课的教学课文是《小木偶的故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趣味性强,学生理解课文并不难。因此我本打算教这课时,采用以下教学流程: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读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积累词语,丰富语言---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但是为了调动学生情趣,我把中间的分角色读课文,变成演童话。其实学生就是需要点拨的精灵,他们内在的潜力无穷大,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又何愁学生不爱学语文呢?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中学到各种语文知识,让学生深深地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语文课堂,也是我们理想的教学方式!

语文园地三

按语文园地三的要求,我安排了口语交际──讲童话,可以讲自己编写的童话,也可以讲课外读到的童话。当时大部分学生都是讲课外的,我没意识到有何不妥。其实现在回想,当时我就应鼓励他们多讲自己编的。在他们讲完童话故事之后,我就趁热打铁,简单的进行了作前指导,给了一些内容提示,就让他们动笔了。因为对“学情”估计不足,学生动笔之前,我也没严肃强调:一定是自己创编,严禁抄袭。我想这也是问题关键所在。另外,当初给了内容提示之后,我也不应着急,还应再给时间学生,让他们去想去编,而且一定要他们讲。后来的习作他们出现那么多人去搬去套去仿去改他人童话,估计是他们自己编童话故事时想不开去,苦于编不出编不好,于是他们为图省事,就走上“邪路”了。说来说去,应该是我在指导学生“想开去”方面做的工作不够吧。在新课程中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对于低年级的积累,可以从好词着眼,逐步提高到好句的摘录。一方面积累学生积累的兴趣,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的方法做具体的指导。

13.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主题,达到了教学目标.到了中年段,理解词语和句子仍然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低年级所学的一些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迁移,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的词句,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白鹅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叫声, “三眼一板”指白鹅任何时候吃饭顺序都不变的规矩,这都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另外,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白鹅走路的姿态,我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的净角出场的录像,把这些抽象的和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形象而直观地感受“白鹅”走路的高傲,就达到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效果。

14.学习本课的宗旨是让学生能从作者的描写中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并借作者的思路走一走,也来写写自己熟悉的鸡,鸭、鹅、鸟等。教学时,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比刚学的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我把在这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利用插图与生活中实在的鹅,逐步引导学生看着插图发挥想象,然后对文本的写作方法的体会,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动笔写起来,提醒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顺序,从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上,一定要通过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白公鹅》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的派头,表达了作者对白公鹅的喜爱之情。

15.反思这节课,学生们学得兴趣较浓,猫的可爱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完全归功于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进行揣摩体会。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怎样将一个事物的特点写具体方面收获甚微。这到底该怎么办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实践与努力探索。16.在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了母鸡的母爱后,让学生比较老舍写的《猫》和《母鸡》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在比较欣赏后,让学生进行改写,带着对母鸡的喜爱之情来写一写,随机出示老舍描写“猫”中的语句,让学生进行仿写,这一设计,我认为是本节课的亮点,突出了爱的主题,让学生从感悟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体验,很有必要。

语文园地四

这一组课文是关于对动物的描写,因此在教学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们生活中的小动物,发现它们的特点。通过对课文中所描写动物的认知,我让全班同学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具体说说不同动物的特点,还开展关于动物成语的积累比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汲取知识。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根据已学课文进行仿写,同时使用课文中出现的写作技巧,对其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评议,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7.《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18.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展开。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在第一课时,我原本设计重点学习“长廊”部分,透过让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语言的美以及感受长廊的美,但在实际引导时往往有所欠缺,而且读的时候,目标不明确,有几次纯粹是为了读而读,没有给学生明确的朗读要求。所以,在单纯的读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颐和园的美丽,这是我以后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9.课文4-9自然段介绍了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描写各种兵马俑的句子,感受各种兵马俑的特点,用词语概括。然后组织交流,并把全班同学认可的词语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俑的下面。学生学习兴趣高,思维活跃,写了不少词。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环节过后,我让学生为你最喜欢的兵马俑作代言,这时学生的兴趣更高了,从他们的描述中,我清晰地感受到这样的研读是有效的,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同时在理解表达的过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词得到了积累与运用。

语文园地五

语文园地以复习的形式出现,不像其他课文的内容有趣味。所以创设情境很重要。在本单元语文园地的教学中,我别出心裁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们成立“导游团”带领外国友人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以此激发学生的乐趣,快乐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通过努力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在习作过程中,注意出示范文,范文是一篇导游词。先通过交流景点的资料,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再读范文,体会其写法,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20.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疏通诗意,体会感情;二是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融入诗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同时,拓展了各方面的能力。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21.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 “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让学生在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感悟到风景的自然之美,感悟到景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感悟到朴实的为人之美。

22.1).充分的预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前布置了学生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画出难读的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到台上板书这些词的时候有很多学生都要写。这样,在课堂上就省去了不需要教师指导的读书画词的时间,从而相对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在教学中,对中心的理解始终蕴涵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最后的解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指什么,是什么架起了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时候,显得很粗糙。因此我想,如果在这个问题“那涓涓流出的只是台湾青年5%的骨髓吗?”的处理中,可以挖得更深一些,花的时间可以更多一些,把李博士、海峡两岸医护人员对的爱心都理解得更透彻一些„„那在最后的解题中就水到渠成了。

2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其训练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已经形成或者本单元获得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略读课文是课内检查或者巩固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重要凭借。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敢于放手。针对这篇自渎课文,在实施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明确本单元或者近几个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学生掌握了哪些阅读方法,这样有利于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二是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当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是不可少的。学生课内读书提倡有目标的自主性,反对无目标的自由化,无目标“自主”不仅不能达到训练目的,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漂浮的读书习惯。三进行有效地交流,有效地交流要做到四个适度:交流的内容要适度,教师的指导要适度,学习小组的形式适度,不同的学生目标的达成要适度。四要注意拓展。

24.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教学中,老师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文章很美很感人,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语文园地六

《语文园地六》的内容比较多,“我的发现”我拓展了不少,教会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而教《过故人庄》时,虽然教学任务里没有要求学生理解诗意,但我觉得理解诗意是背诵古诗的最好方法。所以,我还是给出了部分难理解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因为诗中的难写字较多,学生在默写中出现的错别字还是比较多的。口语交际是“感谢与安慰”,这次,我觉得最成功的一个环节是回到现实,你想要感谢谁?学生都很踊跃,在课堂上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最大的问题当然还是习作。这次是看图写作,我觉得《胜似亲人》这幅图太旧了,图中人物的生活环境离学生实在是太远了。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根本就看不出图中的两个人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抱在一起。但如果引导得太多,又很容易禁锢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得写作模式雷同,没有新意。这是一个问题,还是一问题是学生不会观察,在写作时抓不住重点,对图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都太简单了,表达不出人物之间的真情。但在评讲后,有的学生学会了抓住细节描写,加上环境的烘托,突出了“胜似亲人”这个主题。以后在堂上写作时还是要多关注后进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

25.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之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1)、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2)、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结束了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激发学生的情感固然重要,但是在本课教学中如何让这种情感延续下去更重要。整堂课上学生带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去朗读、去感悟感觉还有欠缺。

26.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评价一节好课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又一个语言训练的机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小结,又利于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悬念的设置,费时不多,但却是必要而且心须的,教师巧妙设计的两个联想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内容,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27.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调动了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快速默读,有的小组合作读。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读书声,大家读得兴致勃勃。当学生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我再引导他们反复阅读和思考,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然后,分小组议论乌塔的种种特点,同学们讨论十分激烈。同学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听着他们的发言,我感到欣慰与激动。虽然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经过讨论,彼此互相启发,都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水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达到了教与学的目的。

语文园地七

《语文园地》的教学,既能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点,夯实基础,同时又能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拓展学习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语文园地七》紧扣成长的故事的主线,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展示台),主线+展示台这一灵动的结构模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的同时,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在“我的发现”板块,编者都以“对话”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在展示台板块,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展示台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课内的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做的就是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去自己发现,去创造。

这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整合在一起编排的,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三个活动建议中都包含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都是以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确定的,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或是成长中的问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可以从以下两种做法中选用一种。

一种做法是引导全班学生共同交流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要求之后,商量一下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然后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的交流。

另一种做法是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从教材提供的三个话题中自由选择交流的内容,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再全班相互交流。

习作的内容也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准备写什么,交流一下各自的写作打算,然后学生分头习作。在进行习作讲评时,要兼顾教材中的三个话题,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另外,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写信,所以在讲评时应适当突出书信格式的学习,使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应该怎样写信。

28.学习略读课文,老师要敢于放手,才有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先从自身去找长、短处,当学生知道了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自然就会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更好的理解了。学生通过这个小故事的学习明白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也有自己的长处,每当遇见别人,我们就应该去发现并学习他的长处,而并不是发现他人的短处并去嘲笑、讽刺。

29.教学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对文中出现的新事物名称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知道了作者路甬祥。这些对上好这篇科普性文章是很有帮助的。课堂上,我主要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这节课上是相当踊跃的。科普性文章,老师在教学时对朗读的指导不必太过分要求,因为它不同于其他文章。但是,今天,我在教学中,抓住了课文第一段“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和另一句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着重进行了朗读的指导和点评。我认为这两句话,很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学生在朗读时也是激情飞扬,自豪满怀。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恰当否?

30.身处信息技术时代,学生们对电脑非常感兴趣,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创造,设计自己理想中的一栋电脑住宅。让学生从理解基础上迁移到写话上,不仅是对课文的提升与拓展,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话水平。不足:由于本课是略读课,教学时间只有一课时,朗读不是很到位,对课文中精确词语的学习,不够深入,在最后环节,学生的想象力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只是简单说了一下大概思路,没有达到实用性的效果。

31.在教授这篇课文时,老师采取了“质疑课题”的方法,根据课题孩子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极大地激发出了孩子们阅读课文,寻求答案的兴趣。教了这课,我觉得语文课文的教学还需要大量补充课外阅读资料,让课文有关的内容和信息尽量地丰满起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尽可能多的书面资料。

32.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将来我们不用教学生就能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因此,在我们教学之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清醒的认识,你想教会孩子什么?为什么?实际上又教了什么?我们既要在教前有准备,又要在教学中有思考,教学后有总结,这样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语文园地八

我们的奇思妙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开展这堂口语交际课的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既能言之有序地表达自己所设计产品的特点功用,又能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讨“我们的奇思妙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开展这堂口语交际课的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二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既能言之有序地表达自己所设计产品的特点功用,又能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讨论。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上好口语交际课:

一、创设和谐氛围,进行快乐交际

上课伊始我通过一个小物件的出示,猜猜它有什么功用,使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为学生进行交际训练创设愉快和谐的氛围,为交际创设一个良好开端。为了让学生说得自如,我力求以一个参与者投入到学生交流中去,并不断鼓励他们发言,让学生交流起来会更加无拘无束,更加快乐。

二、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学生的说非常的关键,那其中就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了让交流能更加地行之有效,我安排了“生产厂商”这一环节,让有相同想法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在交流倾听的过程中,学生的设计得到了完善,学会了在交流中获取资源的共享。

整个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学生在介绍自己产品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还未能有一个层次的提高,那就是把自己的产品所具有的特点功用等清晰完整地说出来。在学生表述能力的指导上,我做得还不够。另外,在学生分组交流讨论这一环节上也存在商榷的地方。大范围的分组讨论,动作是否过大,在时间的安排上是否合理?

上一篇:郑州最新地铁规划下一篇:企业内刊总经理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