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视觉

2024-07-21

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视觉(精选8篇)

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视觉 篇1

【摘要】本文将从视觉修辞性角度对其小说中人物情节语言等进行解构,进而透析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审美态度。

【关键词】冲突之美 沉静安和的审美态度 对比 隐喻 反复

作为一个新文化旧家庭中的知识女性,张爱玲的生命本身便也是一曲新旧文化交融的和弦之歌。她以新的语言方式和其组合的视觉图像来表达一种新旧文化的冲突之美。而她为这种冲突之美所选用的视觉修辞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对比(色彩冲击对比)

(一)心灵与外表的色彩冲击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女性,有一种情感上恨而不能的自我堕落倾向。作者在体现人物这一矛盾理念时,巧妙地运用色彩的内外对照,强调和突出这一效果。如《封锁》中对吴翠远的外形刻画,“她穿着一件白洋纱旗袍,滚一道窄窄的蓝边――深蓝与白,很有点讣闻的风味。她携着一把蓝白格子小遮阳伞。头发梳成千篇一律的式样,唯恐唤起公众的注意。” 作者在刻画吴翠远的外貌服饰时,选用的主色调为轻松年轻的白色,然后加一点宁静的蓝色作为衬托,这种冷色调的组合,一来渲染了周围环境的安静,二来让人从角色身上嗅到一种沉静低调的美。而人物的内心其实是有一种放纵时的冲动,如同热烈激切的火红。“翠远抿紧了嘴唇。她家里的人――那些一尘不染的好人――她恨他们!他们哄够了她。他们要她找个有钱的女婿,宗桢没有钱而有太太――气气他们也好!气,活该气” 作者在描绘翠远的内心愤怒时,选用了一些情感色彩浓厚的词,“恨”“哄够了”“活该气”,她的隐忍的愤怒,如同一团鲜艳跳跃的火焰,即将喷涌而出,将要灼伤人的眼睛。

(二)角色间的各色冲击

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有其独特的音调特性一样,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也是各色各样的,以其近乎绝望的挣扎在色彩斑斓的市井画卷上展现自己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或如红色般冲动激烈,或似白色简单质朴,或像银灰色般沉寂萧条、、、、、、白色是《沉香屑》中初入世道时的葛薇龙,纯粹而年轻,“她穿着南英中学的别致的制服,翠蓝竹布衫,长齐膝盖,下面是窄窄的裤脚管,还是满清末年的款式;把女学生打扮得像赛金花模样,那也是香港当局取悦于欧美游客的种种设施之一。然而薇龙和其他的女孩子一样的爱时髦,在竹布衫外面加上一件绒线背心,短背心底下,露出一大截衫子,越发觉得非驴非马。”初次见多年未见的姑妈时,年轻的葛薇龙是质朴的,那种非驴非马的打扮透着她年少的稚气,整齐严谨的制服装有一种简单纯粹的美。

二、隐喻(画面冲突的隐喻性)

(一)横向画面冲突

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头感和画面感非常强,体现人物间联系的方式如同一个个镜头的切换。在小说《封锁》中,这种手法被反复运用,首先在小说的开始,作者为展现列车上的人物时,用的是一种推移式镜头,作者以吕宗桢所在的角落为切入点,一点点拉伸开来,搓着大核桃的无所事事的老头子,然后是他右手坐着的吴翠远,隔壁坐着的奶妈。整个画面描写以运用微小幅度动词见长,如对吕宗桢的描写使用的都是心理活动描写,老头子的手心搓核桃、吴翠远改试卷,搁下那本卷子等都是一些人物动作细节的描绘,主要表现电车上安静沉闷的画面感。

(二)纵向画面冲突

纵向式的画面冲突是一种成长性的,主要以开头和结尾的剧烈发差来体现主题或反映人物心理变化历程。如《金锁记》中对曹七巧的刻画以一种纵向式的画面形式来展示的。七巧的开场形象是这样的,“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怎怪我不迟到――摸着黑梳的头!谁教我的窗户冲着后院子呢?单单就派了那么间房给我,横竖我们那位眼看是活不长的,我们净等着做孤儿寡妇了――不欺负我们,欺负谁?’” 她的姿势给人一种傲慢刁钻粗俗之感,服饰上却十分精致贵气,而她的语言也是特别能够反映她的性格的,尖酸刻薄。总体上来说还是青春富有生命力的。而最后一段对七巧的描写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觉呈现,似睡非睡的横在烟铺上,手臂已经骨瘦如柴,镯子能推倒腋下。颓丧而年迈。失去了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三、反复(作者在体现这种冲突之美时常用的一种视觉修辞便是反复)

(一)意象和人物内心冲突的反复

如《金锁记》中多次反复出现的意象月亮,月亮的本身是沉静宁和的,然而在与另一情景冲突时便也染上了其他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如是说道:“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 三十年前开始的时候月亮是安静宁和的,正如它本身寓意一样,然而此时的故事情节却并非如此,冲突即将上演。小双和凤萧的谈话揭示了七巧这样一个冲突人物所在。安静宁和的月亮与性格尖酸激切的姜二少奶奶构成一组冲突,这是第一个冲突,“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这是长安决定放弃学业那天晚上时的景物环境描写,宁和的月因了长安内心的激烈彷徨的心理斗争而变得“模糊黯淡”作者再一次揭示了冲突所在,在描写芝寿的心理时也借用了月作为对比,“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一个白太阳。” [7]作者多次以安静宁和的月亮作为对比的冲突的意象,强调主人公的心境。

(二)宁静与喧闹画面的反复

张爱玲是喜欢冲突之美的,正如让他生命所有的矛盾冲突一样,高贵与卑微,恣意与拘谨,癫狂与沉静。胡兰成说:“张爱玲先生的散文和小说,如果那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其阴暗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她是个人主义的。苏格拉底的个人主义是无依靠的,卢梭的个人主义是跋扈的,鲁迅的个人主义是凄厉的,而她的个人主义则是柔和的,明净的。” 作为张爱玲半生的知己,胡兰成是懂她的,这种极致的冲突是一种刚与柔的猛烈碰撞,而她追求的便是那交锋时的热烈激切迅速,而这种意境的塑造她更喜欢用一种画面意象或语言的对比呈现,并非是一种描摹性的,因而也成就了她视觉修辞上的审美独特性。然而,这所有的热烈不过是绚烂烟花下苍凉的夜幕,是为了掩饰她内心的孤创与凄凉。她在这癫狂恣意里书写她不拘一格的纯净和柔和,冲突,是她书写生命的形式,是她自我生命的内容,却并非她追求的自我生命主题。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喜欢素朴,可是我只能从描写现代人的机智和装饰中去衬出人生的朴素的底子。究其根本,她的审美态度是柔和纯净的,她所愿的,或许便是那走过恐怖罪恶,残酷委屈,悲哀欢喜抑或卑微癫狂后的沉静与安和,在这之中,有智者的深悲,有仁者的妙悟。而她,便于那一方自我精神世界里等待解码她心理密码的钥匙。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张爱玲卷》 蓝天出版社 2003年版

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视觉 篇2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一个中篇, 被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曹七巧是她笔下唯一一个彻底的人[1]。“这个彻底我 们可以理 解为……就 是彻底的 破坏。”彻底的破坏者是曹七巧这个人的特征。她破坏一切, 破坏可能喜欢她, 也可能算计她的姜季泽;破坏她儿子, 她的儿媳妇, 和他儿子的小老婆———叫绢姑娘, 儿媳妇叫芝寿, 她们都死了;她的女儿也被她破坏;其实曹七巧最后把自己也破坏了。她戴着黄金的枷锁, “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

那么, 是什么造成了曹七巧的悲剧?曹七巧从一开始就是这样一个人吗?我们先讨论曹七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回答了这个问题, 有利于我们弄清第一个问题, 也就是造成曹七巧悲剧的根源。曹七巧在嫁入姜家之前, 本是一个热情、开朗、富有活力的姑娘, 曾经也有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但这幸福被一桩肮脏的交易破坏了。那就是曹七巧的婚姻, 这也是曹七巧人生、性格转折的关键之处。

原来, 姜家乃一富豪人家, 家中二儿子从生下来就是一个整天躺着, 害骨痨的废物, 是“没半点人气”, “没有生命”的肉体, 正因为如此, 哪一个大户人家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但姜家有的是钱, “用重金把曹七巧娶了来做正头奶奶, 让她死心塌地地服侍二爷”, 曹七巧的娘家人, 包括其父母兄嫂都是极爱钱的人, 娘家人每次来探亲, “金的银的圆的扁的”, “装着满满地出去”。只是把一个青春勃发的少女扔进火坑里了。

在火坑里的曹七巧是怎样变成一个彻底的破坏者呢?造成她变态人格的根源是什么呢?首先, 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是造成曹七巧变态人格的原因之一。封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 曹七巧出身卑微, 姜家家财万贯。这两人的结合就注定了曹七巧的命运。曹七巧嫁到姜家之后, 遭到姜家全家人的轻视与凌辱, 满屋子的人都看不起她, 连丫头们都狗仗人势, 背地里议论她是“麻油店的活招牌”。被人轻视的愤怒像火山岩浆一样压在心头, 但总有一天要喷发出来。其次, 金钱使曹七巧堕落。正因为曹七巧在姜家的被压迫、被歧视的命运, 造成她把金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在她看来, 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地位, 只有手里掌握金钱。爱情生活的缺失使她性的欲望转向金钱, 以致在分家时, 因为兄弟姜季泽亏空大了, 损害了她应得的利益, 她就大吵大闹。当丈夫死去,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后, 攒在手里的钱, 更成了她的命根子。第三, 不幸的婚姻及徒有虚名的爱情生活是造成曹七巧人格裂变、成为一个彻底破坏者的深层原因。如果我们拿曹七巧跟《雷雨》中的繁漪相比的话, 会发现她们有一些共同之处。繁漪嫁给一个虚伪而毫无感情可言的周朴园, 造成她内心的压抑, 而曹七巧嫁给一个有先天身体有缺陷的人, 造成了她内心的压抑。

在现代文学史上, 作家们塑造了众多悲剧女性形象。对于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批判程度而言, 张爱玲所塑造的曹七巧“集封建专制及资产阶级金钱万能的逼害于一身, 且被蚀空灵魂, 泯灭自我, 用黄金的枷角劈杀了他人及自己”。曹七巧的悲剧意义更深沉, 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在这样一个破坏者, 这样一个“恶”得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女人身上, 不但没有母亲的慈爱, 反而显出令人害怕的残酷。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在现代文学女性形象中是少见的。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另一部比较重要的小说。小说主人公白流苏是一个超级赌徒, 是一个以婚姻和青春作赌注获得生存机会的悲剧女性形象。

白流苏原本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 并且是通过法律离的婚。在那个时代, 能通过法律离婚, 应该算作“新女性”了。她离开了丈夫的家, 住在娘家。小说开始时说, 有一天晚上, 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客人, 是徐太太。她是来通知:白流苏的前夫死了。本是离了婚的人, 前夫死了与她并无多大关系,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 “一夜夫妻百日恩”, 白流苏去看一下就可以了, 毕竟夫妻一场嘛。

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白流苏从婆家回到娘家, 在封建社会里, 是不好看的, 就连战国时代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做王后, 每次祭祀时, 她总要祷告:不要让她女儿回来。在封建社会里, 女人从婆家回到娘家好像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丈夫死了, 又没有子女;二是被丈夫休了, 也就是被抛弃了。白流苏倒是例外。她住在娘家, 娘的年龄也大了, 底下哥哥嫂嫂、姐姐妹妹, 侄儿侄女一大屋。特别是还有个七妹没出嫁, 这个七妹的婚事也成了家里人焦心的事。

白流苏前夫死了的消息传来, 她就面临生存危机了, 哥哥嫂嫂逼着她去前夫家戴孝守寡, 说可以继承财产 (其实也没有什么财产) 。说穿了, 就是嫌流苏在家里吃白饭, 碍眼。哥嫂的话说得很难听, 白流苏绝望了, 到夫家去守寡, 她是绝不愿意的, 但娘家也是住不下去了, 只有一个办法, 就是走出去[2]。小说里说:经徐太太提示, 她需要找一个人。找一个人干什么呢?很简单, 吃穿得有一个依靠, 有没有爱情倒是次要的了。虽然白流苏说过:“一个女人, 再好些, 得不到异性的爱, 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在无处安身的时候, 要求也就不那么高了。她已经28岁了, 追求爱已是奢侈了, 这个时候“异性”是爱她这个人, 还是爱她青春尚存的肉体, 她恐怕也没有工夫去考虑了。于是, 她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抢到本是介绍给七妹的范柳原。范柳原喜欢她吗?白流苏是不知道的。小说中说:“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 她名声扫地, 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 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范柳原, 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

从小说后面的情节我们可以知道, 范柳原也不过是一个浪荡子, 玩弄女人的高手。他只不过想让白流苏做他的情妇, 根本没有打算结婚, 他们两人斗智斗勇, 白流苏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张爱玲后来又说:“流苏实在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 有决断, 有口才。”她主动出击, 千方百计, 想和范柳原结婚, 找到一个终身能吃饭睡觉的地方。但白流苏使尽浑身解数, 也没有能让老奸巨猾的范柳原与她结婚, 白流苏还是做了一个守一个大屋子的情人, 一个笼子里的金丝鸟。白流苏眼看是失败了, 结果出人意料, 日本人进攻香港, 城市沦陷, 纷飞的炮火倒成全了她, 她成了范柳原的妻子。她也是张爱玲笔下为数不多的成功的女人。

《连环套》中的霓喜, 与前面两位女性有相似之处, 不过身份比曹七巧低, 所以她不可能像白流苏那样凭机巧和淑女身份去寻到一个好男人, 甚至不能像七巧那样到富家做少奶奶, 张爱玲给她安排的求生之路是姘居。其实张爱玲是赞成姘居的, 她自己也先后与几个男人姘居, 她认为:“姘居比较有人性。”“姘居不像夫妻关系那样郑重, 但比高等调情更负责任, 比嫖妓更有人性。”她认为, 姘居生活只有一种不足, “就是她们的地位始终不确定。”

霓喜的姘居生涯有三次, 这几乎成为她的职业, 每一次姘居, 她都费尽了心思巩固自己的地位, 每一次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第一次年轻气盛, 一心想做印度商人的合法妻子, 给他生了两个孩子, 过了十年还是被逼离了家门。第二次是跟一个在乡下有家室的老头子, 虽无法做正室, 但仍费尽心机作天长地久的打算, 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于是又在第三个男人手里讨生活。这次只剩下用装死的方法来要挟这个男人给她个住处了。

霓喜的处境和遭遇应该说是更可怜的, 这个“以120元钱买来姘居的广东下等养女”, 一生只是把自己的肉体作为诱饵, 以换得男人给她一个安居之处。所以张爱 玲说:“霓喜的故事, 使我感动的是霓喜对物质生活的单纯的爱, 而这种物质生活需要下死劲去抓住。她要男性的爱, 同时也要安全, 可是不能兼顾, 每致以两空。”这个机关算尽的时代弃女最终被时代抛弃了。

通过上面对张爱玲几部中篇小说女性形象的分析, 我们可以总结出她们的共同特点, 那就是以婚姻爱情及肉体换取生存机会[3]。虽然她们出身不同, 方式手段不同, 结果不同, 但她们凭肉体换取物质利益是相同的。曹七巧用爱情、肉体作为条件换来黄金枷锁, 害己又害人;白流苏这个高级调情者和超级赌徒, 也是拿残存的青春换来与范柳原的一纸婚书;霓喜更是不断地同人姘居, 换来男人赐予的物质利益。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张爱玲笔下的 这些女性 呢?对这些女性不能简单地用好与不好、该同情与不同情来概括。这些女性形象是复杂的, 就拿曹七巧来说, 她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 但她对黄金的贪欲和变态人格是让人厌恶的。白流苏也一样, 开始的遭遇让我们同情, 但后来抢夺妹妹的对象, 使尽各种卑鄙手段, 与范柳原周旋, 作为一个高级调情者, 让人憎恶;霓喜也是一个让我们“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我们应以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

摘要: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视角及不凡的艺术才能, 在当时的文坛独树一帜, 而她鲜明独特的女性意识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应以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思.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1) :183-184.

[2]姚昌美.张爱玲小说中的几种女性形象剖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 :230-231.

论张爱玲散文中的女性观 篇3

1张爱玲的散文研究状况

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她的小说《金锁记》、《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等令众多读者深深着迷。同时,作为一名出色的散文家,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等,同样颇具魅力,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近年来,关于张爱玲散文的研究甚多,本文研究的是张爱玲散文中的女性观,系统地分析她的女性观及其形成原因,并对其女性观作出一定的评价。

2散文中的女性观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在散文创作中渗入了自己独特而又敏感的性别体验。这位天资聪颖、性格孤傲的才女,以其独特的精神体验创立了一个属于女性文学的空间。

2.1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张爱玲对她散文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主要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既为她们苦难的命运而生出深深的怜惜之情,又为她们的不觉悟、不抗争而慨叹、痛苦。在《更衣记》里,张爱玲写中国旧式女性:“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通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女人要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太触目的女人会遭到社会集体的反对,不论男女都在指指点点;胳膊被男子拉了一把便要砍掉,这样的行为被视为美德,张爱玲用冷漠的笔调揭示了这种“美德”的荒唐,在这样的“美德”下女性所遭受的不仅是肉体的摧残,更是心灵的折磨。对于女性自身的弱点,张爱玲有很深刻的体察与感悟,她用一种近乎可以说是残忍的笔调来挖掘女性身上潜藏的劣根性。

2.2依附与反抗并存

张爱玲说:“用丈夫的钱,如果爱他的话,那却是一种快乐,愿意想自己是吃他的饭,穿他的衣服。那是女人的传统权利,既使女人现在有了职业,还是舍不得放弃的。”(《苏青张爱玲对谈录》)女人即使自己能养活自己,但仍然身体尾随于男人,心灵依附于男人。所以,女性不自觉对男性的依附和潜意识层面深藏的奴性是张爱玲女性观的重要的一面。但是她并不甘心于这样的依附,对于女性理所当然地将自己定位在附属位置,她倍感痛心,深以为憾。张爱玲寄希望于女性自身的改造与解放,女性要反抗,就要拥有独立的人格,而这不仅仅需要社会的解放与经济上的独立,更需要女性心灵的独立。

2.3追求男女平等

在张爱玲的生命中,母亲对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的母亲容貌出众,喜欢打扮。爱美的天性使张爱玲十分羡慕她的母亲。简直等不及自己长大,她向母亲宣告:“八岁我要梳爱司头,十岁我要穿高跟鞋,十六岁我可以吃粽子汤团,吃一切难于消化的东西。”(《童言无忌》)可见张爱玲从小就发现了女性风韵秀雅的特性,她认为女性可以如此的美好。张爱玲在《私语》中说:“领我弟弟的女佣换做‘张干’,裹着小脚,伶俐要强,处处占先。领我的‘何干’,因为带的是个女孩子,自觉心虚,凡事都让着她。我不能忍耐她的重男轻女的论调,常常和她争起来。”可见张爱玲这种男女平等的思想从这时候就萌发了。

3女性观形成的原因

3.1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

封建没落的贵族之家,父亲旧派绅士的气派与恶习,母亲新派女性的独立自由,最终使这个家庭走向分裂,父爱与母爱缺失的经历极大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父母离婚后张爱玲跟随父亲生活,生病时父亲不管,肉体与心灵遭受着虐待。完全没有温情的家庭再加上张爱玲与生俱来的天赋,使得她对于各种问题能够冷静思考。

张爱玲人生际遇中的人和事对她女性观的形成也有重大影响。首先,是她的父亲。张爱玲的父亲是满清遗少,抽大烟,打吗啡针,娶小老婆。他对张爱玲的才华很是得意,却并不关心女儿,还痛打她,把她关到小房子里声称要关到死。张爱玲最终逃出来了,但她却离不开父亲,还得靠父亲养活,尽管对父亲恨到骨子里。这种与家庭的复杂关系是她形成依附与反抗并存的女性观的重要原因。其次,张爱玲的母亲是一名受西方思想影响追求个人与自由的新女性。从小到大,张爱玲所体验到的母爱稀薄而甚微。虽然如此,母亲对于张爱玲一生文学气质的培养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成年后她的爱情与婚姻也是不幸多于幸福。她有过两次婚姻,这两次婚姻都是以不幸而告终。从小在家庭中的遭遇以及两次坎坷的婚姻经历让她更加意识到女性对男性的依附甚至是奴性。

3.2时代与受教育背景

在人类发展史上,自母系社会解体以后,妇女的地位就一落千丈,她们成为男子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役使的对象。“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女性的觉醒,新文化带来了新思想,提倡妇女解放,大胆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反抗一切的不平等。然而“五四”以后的数十年中,女性解放运动并没有明显进步,到了张爱玲所生活的40年代,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沦陷区的女性,她们往往深受封建伦理道德根深蒂固的影响,被束缚在旧式传统家庭的锁链中,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张爱玲清晰地看到,她们的生活是痛苦的,她们唯一的目的是嫁人,依附于男子,受了屈辱,但却不反抗,她们是可怜可叹的,但却又自轻自贱,让人痛惜不已。所以张爱玲的女性观形成了,她所描述的都是女性的真实写照,她的女性观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参考文献】

[1]周惠珍. 在神性与奴性的解构中重建女性的光辉[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28-31.

[2]胡永喜. 张爱玲散文的女性视野[J].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5,(1):24-26.

[3]张爱玲. 流言[M].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篇4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红极一时、极富传奇色彩和神秘魅力的著名作家,当时她母亲为她上学匆匆起就的名字,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名字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天,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处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认识张爱玲,是为了认识她的小说,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①唯有小说中女性形象才是意义中的核心。翻开小说,就是阅读一部“爱恨情愁”的历史。张爱玲第一次在传统通俗文学的形式中,展示了时代崩溃与转折的过程“小说是以它自己的方式,通过它自己的逻辑,依次发现了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纬度。”②以女性的纤细与敏感从生活中发现真谛,从男女性爱、亲子之爱的感情细微处揭示出人们的生存状态,展示了沪、港、洋场高等华人的空虚、腐烂、堕落、变态的灵魂,因此写尽了人世沧桑、人情世态。于青曾在《张爱玲全集》书中写道: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她的作品为我们文学宝库又增添了一批独特的女性形象。给当时的精神食粮匮乏的读者以一种新鲜 的滋味。

对张爱玲的小说作品进行考察,我们能够发现,两性关系,婚嫁迎娶是她揭示生活底蕴的切入点和主要视角,“欲的自由”和“生的苦闷”是她自己作品的主旋律,描写的是“香港”和大上海“十里洋场”社会的“现代文明”和封建文化交织渐变的文化背景下的普通女性,她们的生活、心理、感情寄托着作家无限的情思。综观她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形象。

笼中鸟u000B 心甘情愿地被囚禁被封闭在家庭的城堡之中,依附于丈夫或依附于“物质”,以“物质金钱”为第一位作为择爱的目的与标准。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成为了一只又一只“绣在屏风上的鸟”,囚禁在家庭的牢笼之中。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留情》中的敦凤、《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狠毒、残忍的母老虎梁太太等。“现代婚姻是一种保险,由女人发明的。”③或有意或无意,张爱玲笔下的许多女人都仿佛如笼中的鹦鹉,从不想高飞,也不尝试高飞,还竭力避免飞翔,甚至是在笼门大开的时候。

《留情》中的女主角敦凤出身于旧式的家庭,寻找一个能给予她饮食依靠的男女就是她生活的全部目的。经过冒险的婚姻,这个36岁的寡妇,“完全是为了生活”嫁给了59岁的米先生,在乘车时“和自己的男人挨着肩膀,觉得很平安”,回到可靠的人手中,“很快乐”她以青春、爱情、幸福为代价,换来了衣食生活的无忧。正如敦凤心里想的“我还不都是为了钱?我照应他,也是为了我自己的打算,反正我们大家心里明白。”一纸婚书维系着他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结婚及再婚之后敦凤的想法是“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对杨太太这件事很感兴趣,现在她本身的情形与以前不同了,已是安然结了婚,对于婚姻外的关系不由得换了一副严厉的眼光。”这严厉的眼光其实就是在物质第一的基础上,别无所求。在灰色的老式洋房,阳台上挂着一只大鹦哥,凄厉地呱呱叫着,敦凤想着,经过邮局对面,不要忘了告诉那鹦哥。敦凤何尝不是那社会大牢笼中的一只鸟呢?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也不例外。她虽然受过西洋教育,在骨子里面仍是浓厚的封建意识,逃脱不了“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旧式婚姻模式,把寻找经济靠山作为择爱的目的和标准,资产阶级的金钱观、价值观与封建婚姻观竟然奇特地吻合了。她与浪荡公子范柳原邂逅而坠入爱河。范柳原是一个饱经世故、狡猾凶残的婚姻场上的赌棍,他只是想寻找情妇偷欢,而不是愿承担丈夫的责任,而白流苏则是窥视着他的金银财富要永远嫁给他,二人同床异梦。在金钱和色相的等价交换之中,白流苏牺牲了“淑女”身份和青春投入了范柳原的怀抱。白流苏在权衡利弊后认为“在这动荡的世界里,财产,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还是“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可靠,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使她无暇顾及到心灵。”她的目的只是为了经济上的安全。《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因言先生贫穷而他嫁,“抑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日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任时代之光在她们身上掠过,除却攀援住这束短暂的光亮,看清她们的目标,以继续苟延于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了的心灵监狱里。”不用多说,冯也是一个束缚在物质的绳索中的笼中鸟。④

变形虫u000B 在张爱玲的笔下,此类形象也很多,他们的心理发生了扭曲,如有恋父情结,不允许他人与自己的父亲好一点儿,甚至对自己的母亲也采取了敌视的《心经》中的许小寒,又如被金钱侵蚀毒害的,成为金钱的奴隶、有着强烈的占有欲望和复仇愿望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的“恶”是对命运畸形的反抗。

弗洛伊德在他的论著中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和最原始的部分,在这个层面中充满了不容于社会的各种本能和欲望,并时刻想冲出来。能在喧嚣中,辨认出电梯“工隆工隆”声并说出是谁来了,在聚会上说的那一番话,打断别人说自己的父亲年纪大的言语,满口爸爸长爸爸短,在父亲面前如情人似的撒娇,正是她潜意识的无意流露。在她的潜意识中,许峰仪就是她这一生的依靠,她对峰仪的爱,根本不是女儿对父亲的那种爱,想占有支配的那种,想一生都与之在一起的恋人。这正是她心理变态的表现。

许小寒的家庭条件优越,可感情生活却是寂寞的,没有正常的父母之爱,而有渴望能得到爱,在这其中她迷失了自我,错误地把自己的父亲当作了自己心中的恋人,但又恪于伦理道德,正如她说的话: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有一天我老了,人家都要说,她为什么不结婚?她根本就没有过结婚的机会!没有人爱过她!谁都这样想——也许连你也这样想。我不能不防到这一天,所以我要你记得这一切。许小寒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想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有正常人的爱情,另一方面她又疯狂地恋着她的父亲,不允许任何人与之争夺,甚至自己的母亲也不行。当她的母亲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自己的丈夫稍微露一点感情,就嘲笑讥讽用自己的年轻美貌去嘲笑母亲的人老珠黄。钢琴上母亲的照片只是在自己和父亲照片的另附。她疯狂地破坏绫卿和她父亲之间的事,在这时力劝她母亲注意丈夫的行踪,又动用各种手段拦阻绫卿,要裘海立去游说迫不及待找绫卿的母亲,用出她的最后一着。可惜的是这全然失败了,她也只好黯然离去。

曹七巧本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有着“滚圆的胳膊”、“洁白的手腕”、“丰满的身子”也曾在心中编织过一幅五彩缤纷的彩图,在姜家的生活,使她变成了“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外貌的巨大变化尚在其次,内心的扭曲变形甚至到了“毁灭人性”的地步,她的心灵被蛀蚀,被毒化,她又去毒人。七巧被娘家人卖给姜家作了二房“奶奶”,却只能伴着一个成天躺着,害了骨痨的废物,生命萎缩,仿佛是一堆“腻滞的死去的”“没有半点人气”“没有生命”的肉体。被剥夺了正常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连我也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样生出来的!”强烈的性欲望,使她的窥淫欲与施虐欲疯狂增长追根究地地盘问儿子房中“秘闻”,还在牌桌上“略加渲染,越发有声有色”地散布,从中得到宣泄和欲望的满足。还别有用心地把一丫鬟给长白做小,从而把媳妇折磨至死,姨太太吞鸦片而亡。在这些变态的举止后的动机就是她“那受到压抑的性”。⑤对女儿的摧残,是她对这个世界疯狂的报复的又一种方式,在她扼杀了她自己的希望的同时,也扼杀了她周遭人的希望。因她的脚是缠过的,就把十三岁的长安的脚也裹了起来,“痛得长安鬼哭神号”且不可能完恢复原状了,在姜长安的学校因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闹,千方百计阻止女儿的恋爱,更恶毒的是设圈套,在童世舫面前诽谤自己的女儿,断送了女儿长安的婚事,让长安从此断了结婚的念头,手段是低下的,心底极其阴暗,令人毛骨悚然。曹七巧的不幸婚姻的受害者,但又导演了儿女不幸的婚姻,她的畸形性格与遭遇使她堕落到万劫不复之境。

生活的浮萍u000B 浮萍无根,任凭雨打风吹去,在看似顽强的生命意志背后,是对无法把握的生命的无可奈何。悲剧却在于我们的主人公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有了那一份能填饱肚子的东西便苟且于世上。如《连环套》中的霓喜一生都是在动荡——安稳——动荡中度过,最终落得个孤孤零零,苦度光阴,内心“里面仿佛有点什么东西,就这样破碎了。”

霓喜一生跟过三个男人,却“按照律师的观点,始终未曾出嫁过”,十四岁的时候被人牙子养母以一百二十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开绸缎店的印度人作妻,更准确的说买个女人是为了省钱、省麻烦,兼做保姆“什么粗重活都得干,弄成黑眉乌嘴上灶丫头,”“谈不上什么地位”店里的伙计用“楼上”二字代表她,后来改称“二姑”。受尽印度人的凌辱,时时见主人的脸色说话,稍微不如意,“兜心脚飞去,踢翻在地”,生下了一男一女之后,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后被赶出家门,除了随身的东西收拾起来,什么也不准带,此时离她十四岁已经过了十二年了,霓喜竟不由“疑心她还是从前的她,中间的十二年等于没有过”寄宿修道院离在尼姑们难看的脸色下,竟赖住不走“打算绣好桌围角上的一朵百合花再动身”浮萍在尼姑院住了不久,又跟了一个五十七岁的“把家眷送下乡”的同春堂的窦老板,生活暂时安顿下来,过了五年,又生下了两个女儿,窦老板死后又被窦家人扫地出门,生活再次陷入了困境,背一个,抱一个,一手牵两个,紧接着跟了个英国人汤坶生,畅意日子又过了一段时间,无根的浮萍暂时又稳定下来,好景没有维持多久,英国人结婚了,一张五千元的支票把她打发了,此时,她已带着六个儿女,生活是那样的孤苦。一个女人从十四岁到三十多岁被一群男人先后抛弃(如果加上崔玉铭的话,至少是四个),最初是“立志要成为一个有身份的太太”其结果却依然随波逐流,以此终老一生。在这一生中,她从未深刻地思考过自己的命运,也从没有打算要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她的精神已经麻木了。对这样的生活已是深深地习惯了。

白流苏也可归在此类。在娘家守寡七八年,又遭逢乱世,兵荒马乱的时代与一个不相信婚姻的范柳原相识,两人逢场做戏,可最后在生活利益的驱动下两个不相信爱的人成就并维持了一段姻缘,得到了相互的慰籍。

四、红颜命薄或命苦人u000B 自古红颜多薄命,张爱玲笔下的有些女子有那么一点情致,然而造物弄人,她们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霸王别姬》中的虞姬虽是古代人却具有现代人的感情,她的美貌,我们姑且不论,单说虞姬跟着叱咤风云的项羽南征北战,外表柔弱而内心坚强,只是时运不济,项羽兵败,她自刎而亡。她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项王得胜,或许她能够裹上一件宫廷的外衣,她爱的是项羽,项羽爱的是他的大业。当得知四面楚歌的境地之后,为了自己不至于成为累赘,用一把小刀深深地刺进了自己的胸膛,自杀而亡,她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红颜却如此多情和命薄,大义与苟全面前,虞姬选择了前者杀身成仁,让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叹。尽管她是在对命运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把握的时候,选择了自杀的方式了断自己。可她心中有着对项王最真挚的感情,能够为了他做出一切的牺牲。老实、柔弱、带几分情致的《花凋》中的川娥,是几个姐妹中最小的一个,“爱音乐、爱静、爱父母”虽穿着蓝布长衫,却依然透出遮盖不住的青春美丽。本可能有着美好的姻缘,“预期着还有十年的美、十年的风头、二十年的荣华富贵”,然而不幸得了痨病,未婚夫还算是有耐心,两年之后才另有女人。我们不能苛求一个年轻男子这样的做法,只能为川娥叹息。川娥在命运的折磨面前,还强撑着不露出来,但依然忍受不了内心的痛苦与折磨“终日郁郁地自思自想,她的自我观念逐渐膨胀”,想来一个多情的了断,诗意的死,动人的死,五十块钱却买不来安眠药,只好“茫然坐着黄包车兜了个圈子,在西菜馆吃了一顿饭,在电影院里坐了两个钟头。”她希望能在不多的日子“重新看一看上海”。更让我们感到可怜的是在她生命的最后,还要设法减轻体重(本来已是瘦骨嶙峋,悲啊!),扣着点吃,光吃胡萝卜和花旗橘子,早晚做柔体体操,用一些徒老的办法在自不量力的挣扎。用一只脚试皮鞋,还道:“这种皮看上去倒还很牢,总可以穿两三年”病魔在三周后夺去了她的生命结束了对她的折磨。这世界的人其实早就放弃了她,连她的父亲也不愿意去看她,即使来了也“浓浓喷着雪茄烟,制造一层防身的烟幕”。一天吃两个苹果也成了家人的说嘴,更不提买药的钱了。川娥的一生是一出柔弱女子对命运抗争的悲剧,年少时受到姐姐们的欺负,好不容易熬到了出头的这一天,却和骨痨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最终病亡,就连张爱玲笔下其他女子那种苟活也得不到,真可谓红颜命薄。《十八春》中的曼桢,简单,可遇上了有心机、狡诈的投机倒卖商人祝鸿才就注定了她的悲惨的那一段经历。曼桢是一个朴素、善良的、略带有点害羞、漂亮、年轻的女孩,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围着一条红蓝格子的小围巾,衬着深蓝色罩袍,倒像一个高小女生的打扮,蓝布罩袍已经洗得绒兜兜的泛了灰白,那颜色倒有一种温雅的感觉,为了养家做着几分兼职。本来有一段美满的婚姻,然而在姐姐的私心下(为了栓住祝鸿才),不辛成了她想借之生孩子的工具,假装生病,骗来了曼桢,从而把曼桢推进了火坑,在祝家度着一段幽囚的岁月,可惜又没有勇气与祝作不屈的斗争,又舍弃不了孩子,在蔡霖生夫妇帮助下逃脱出来,仍然在心中牵挂着,希望(听一听)“她长得有多高了,怎样顽皮”,在曼璐死后,竟会令人诧异和祝鸿才结婚了,强扭的瓜不甜,在这其中,曼桢充满了痛苦。最终还是离婚了。一个女人,就在命运的安排下,过了一段悲惨的生活。

五、精灵天使u000B 王安忆在《世俗的张爱玲》中写道:“张爱玲小说力的人真是很俗气……《留情》里,米先生、敦凤、杨太太麻将桌上的一伙……《琉璃瓦》中的那一群小姐也是无聊……”通读张爱玲的小说,笔下的人物大部分是她要否定的,或许只有《茉莉香片》中的言丹朱是清纯有如泉水,可爱有如小鸟一般,感到很快乐,没有什么忧愁,喜欢和人交往,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信心。先看看小说中对言丹朱外貌的描写:u000B“眉眼浓秀,个子不高,可是很丰满”,斜眼瞟去“一件白绒线紧身背心把她的厚实的胸脯子和小小的腰塑成了石膏像”,晚春天气,上课时的言丹朱“在旗袍上加了一件长袖子的白纱外套……她那活泼的赤金色的脸和胳膊,在轻纱掩映中,像玻璃杯里潋滟的琥珀酒……并不仅仅引起一种单纯的美感”。“她的脸庞的侧影有极流丽的线条,尤其是那孩子气的短短的鼻子,鼻子亮莹莹地略微有点油汗,使她更加像一个喷水池里的湿濡的铜像”小说中的这几处描写,活脱脱地勾画了一个有着娇好面容,让人赏心悦目的年轻女子形象,有着让人窒息的清纯。言丹朱还有纯洁童真的心灵。她对于任何事物都感到广泛的兴趣,既读科学、又抽时间读文学史等。她善于观察人,在每个年轻人都渴望憧憬爱情的年代,尽管不缺乏追求者,却从不和别人有比友谊更进一步的关系。她并不缺少朋友,可依然把少言寡语的聂传庆当作了朋友,希望和任何人都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且孩子气的把别人写给她的恋爱信告诉了他,还劝传庆试着交几个朋友,邀请朋友到家里去玩,试图改变聂传庆那性格中的致命的缺点,因那些缺点聂传庆交不到朋友,内心饱受着精神的折磨和痛苦,想调和他与老师的关系,想帮助他克服心中的死结,然而言丹朱太天真了,她不明白她的力量、影响并不是 万能的。最后险些被聂传庆弄死在山上。尽管在《茉莉香片》中,言丹朱不是主要的人物,但是她的光辉使小说因此而增添了一抹亮色,使我们看到了在一片乌云后面藏着的一颗闪光的星星。它带给了我们许多的希望。

张爱玲笔下塑造了这许多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女子形象。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遭遇,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与经历,为我们广大的读者、评论家展现出一个让人神往而有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她们的痛苦,她们的呼吸在震撼着我们的神经。透过这些或一辈子囚在笼中的霉变的鸟似的女子、或已丧失了人性的、心灵扭曲的变形虫似的女子、或随波逐浪漂泊的浮萍似的女子……我们或许能多的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物。对她笔下女性形象的关注,可以趋进人类精神本质的特殊领域,重新审视社会喝人生,获得全新的认识。

────────────────────────────────

①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

②米兰·昆德拉《论小说中的艺术》

③ 张爱玲《谈女人》

④ 参阅和转引周芳芸的《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研究》第211页、第212页。

⑤参阅和转引周芳芸的《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女性形象研究》第216页、217页。

张爱玲笔下的几类女性形象 篇5

张爱玲的小说经久不衰,常在评论界掀起热潮,她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

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传奇作家――张爱玲。她自1943年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杂志上连载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后,一夜成名。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更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张爱玲苍凉而绮丽的小说流传至今,非但没有因岁月的洗刷而失去魅力,反而在当代文学家园里大放光彩。笔者认为,这与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许多类型迥异的女性形象有关。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将这些女性形象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结婚求生型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出现了许多以结婚来求生存的女性。对于这些女性来说,爱情不能成就婚姻,它只是女人谋生的一种方式罢了,即便爱情与婚姻相背离,她们也会孤注一掷,因为物质、金钱才是她们择爱的首要标准,结婚也只是为了生存下去。《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留情》中的敦凤等都是这一类型的女性。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娘家是中产之家,她原本可以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过着普通幸福的生活,但对钱财的过度艳羡改变了她的婚恋观。只要能嫁给有钱人,即便是做妾她也毫无怨言,最终她不惜与娘家闹翻,做了香港富豪梁季腾的第四房姨太太。在丈夫死后,她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一笔财产,这笔数目可观的收入是她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爱情、用自己的一辈子换来的。但她似乎从来没有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后悔过,因为在她心里,是婚姻让她能够衣食无忧的生活下去,纵然生活是凄凉孤寂的,她也依旧知足。可以说,是金钱桎梏了她,让她甘愿在婚姻的牢笼里打转。

《留情》中敦凤,她的家族在当时的上海是屈指可数的大商家。苦命的她在二十三岁时死了丈夫,面对自己的第二次婚姻,敦凤可以选择的空间很大,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出身富足的小姐,最后也是为了生存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几岁的米先生,即便是当二房她也甘愿。敦凤的生活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寻找一个能给予她经济安全的男人,于是,从守寡到再嫁,为了生存她甘愿再次跨进婚姻的围城。

(二)狠心恶毒型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还有一些不能被众人理解的狠心恶毒的女性,张爱玲对这类女性的刻画,多集中在母亲这一角色身上。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母亲常常被描写为好意而无能的角色,她们善良、慈祥、温柔,为了儿女可以付出自己的全部。而张爱玲笔下的母亲却颠覆了我们对母亲的一贯理解,她把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作了反常的描写,她笔下的母亲深受环境的制约,她们或无情、或自私、抑或是冷酷,在她们身上,读者很难找到醇厚温馨的母爱,狠心恶毒成了这类女性的代名词,如《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

《倾城之恋》中的白老太太算得上是一位狠心的女性。流苏离了婚回到娘家,心里很难过,又常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而白老太太却从未给过女儿精神上的安慰。在流苏受尽了兄嫂的欺侮时,白老太太也没有站出来对他们的丑恶行为加以阻止,反而替他们说话。而当走投无路的流苏跪在她床前向她哭诉寻求帮助时,她非但没有表现出作为母亲应有的心疼与怜悯,反而给女儿指出了一条可怕的“出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倒是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几年,总有你出头之日。”这根本就是要流苏牺牲后半生的幸福,这样狠心的母亲让流苏不再对母爱抱有任何幻想,所以,身心疲惫的流苏不得不离开母性缺失的母亲,不得不离开已经没有温暖可言的家,不得不再次选择婚姻。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则是恶毒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对子女非但没有正常的母爱,反而用子女的幸福来为自己的不幸陪葬。对于儿子长白,她纵容他吸毒、纳妾、逛妓院;她要儿子整夜地陪她抽烟;她探听儿子与媳妇的房事并当众羞辱儿媳,她的恶毒最终把儿子前后两任妻子都折磨至死,长白也不敢再娶。对于女儿长安,曹七巧怀着一种忌恨的心理,她看不得自己的女儿拥有正常的爱情,于是她咒骂女儿,讥笑女儿的感情、并想方设法破坏女儿的婚事,她的狠毒使长安近中年还困守在她的身边,最终彻底失去了作为一个正常女人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个母亲,温情脉脉的舐犊之情在曹七巧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儿女们的疯狂残害,其狠毒程度令人乍舌!

(三)软弱顺从型

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如《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十八春》中的顾曼桢等。她们像提线木偶一样无条件地受人摆布,虽然她们也有过不满和反抗,但是顺从总是多于反抗,而且在反抗受到镇压以后,她们也就不再努力了。张爱玲是个进步的女性,对“社会顺从”有着强烈的不满,她正是通过展现这类女性在婚恋生活中一味妥协与退让的悲剧来表达自己的这种不满。

《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可以说是一个甘愿被男权摧残压制的软弱者的代表。她其实也进步过,她在父亲为她定亲之前,曾与言子夜自由恋爱,可性格懦弱的`冯碧落后来却违背自己的心意,放弃自己的爱情,而嫁给了父亲为他挑选的聂介臣。虽然她内心抑郁,却没有抗争过,而是慢慢的、卑微的蜷缩在了丈夫的樊笼之下。张爱玲在小说里对她的形容十分精辟到位:“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羽毛暗了,霉了,给虫子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十八春》中的顾曼桢,性格上的软弱使她在面对最亲最近的人的陷害时,没有勇气站出来与之作斗争,她选择了默默承受这一切,顺从地在祝家过了一段悲惨的生活。后来,她虽在他人的帮助下从祝家逃离出来,可心中却依然牵挂着孩子。在曼璐死后,曼桢竟会不可思议地和当年强暴自己的姐夫祝鸿才结了婚,这都是性格上的懦弱在作祟。曼桢是不幸的,她的不幸在于她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挣脱传统的女性思维模式,从而一度迷失自我,向责任低头,向生活妥协。

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篇6

其次,能够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性小说创作注入全新血液。可以说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新时期女性思想的觉醒,诸多女性作家群体开始争相去寻找与肯定自我价值,努力想要去摆脱传统封建社会中的腐朽思想强加给她们的思维模式,并且通过不断的审视自我、发现自我、发泄自我的形式来体现自我的价值。而在这一时期的张爱玲,也与其他女性作家一样,借助自传体的文学体裁来进行真正的女性创作尝试。在我们细细品味张爱玲的作品时,能够看到一种深度解剖了的人性自私面,并且因为有自己生活经历的原型,所以能够超越别的作家,到达其他人无法超越的高度与深度。可以说,小说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就是张爱玲的内心感受,从整体上覆盖了她的主观色彩。

结语

对于张爱玲文学创作中所凸显出来的女性意识是不能被我们忽略的,这位女作家站在了一个相对深度的层面来对女性群体进行了剖析,对作品中女性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融入了自己的深刻同情,并且也能够用相对客观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女性群体应当具有的性别观念。但是我们从客观角度而言,纵观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依旧存在着局限性,尽管小说中凸显出浓郁的女性意识,但是却并没有实际为女性群体指明了一条全新的解放之路。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是张爱玲依旧以自己的作品为平台,用文笔为女性群体们斗争,也为读者与世人提出了醒目而清晰的指示。

论张爱玲的女性主义视觉 篇7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对这门课兴趣不高, 甚至存在抵触心理。众所周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学生不可能自觉、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中去, 当然就会出现出勤率不高、课堂气氛沉闷等现象, 教学效果当然也得不到保证。通过对学生的采访调查, 我们发现导致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学生没有充分明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视觉心理学》课程的目的, 很多学生认为视觉心理学课程对他们今后的创作没有太大帮助, 也就是说, 实际的教学远远偏离了之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2) 视觉心理学是心理学和视觉艺术的交叉学科, 涉及多学科的相关知识, 如心理学, 神经生物学, 物理学和美学, 内容太过庞杂, 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细致生动的讲解, 因此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的知识晦涩难懂、枯燥无味, 也就慢慢对它敬而远之了。

二、建构主义学习论的理论渊源和内涵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个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 毋庸置疑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控者和主导。不可否认, 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快速地教授系统的知识是效果显著, 但是如果长期单一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课堂将成为教师自娱自乐的舞台, 学生慢慢沦落为记忆知识的机器, 学习的过程也就成了学生背知识的过程, 当然学习兴趣被打磨得消失殆尽。随着课程的结束, 这些强行被储存在大脑里的知识将一点一点地流失, 另一方面学生的应用及创新能力也得不到任何提升, 最终整个教学将徒劳无功。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强烈反对这种教学方式, 他认为这种机械的教学用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取代了理解, 大大限制了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他曾大声疾呼“Never memorize something that you can look up” (“绝不记忆任何可以查阅到的知识和信息”作者译)

信息化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举手可得, 于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也就显现不出来了。这个时代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能够深度挖掘、吸收、剖析和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人才, 具备了上述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一个人在学业和未来的工作中大有作为, 对于他漫长的人生都是一劳永逸的。因此, 传统的教学方法被一种能够培养出具备上述能力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取代成为必然的趋势。

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的理论根源就是让·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论。相对于基于行为主义学习论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新型的教学方法最大的突破是将学生转变成为教学环境中的中心角色,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同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主体理念发生变化, 亦即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皮亚杰曾明确提出了认知并不是对外在世界被动的简单的反映, 学习者是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是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调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这种建立在人的认知规律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学习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思想,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逐渐流行, 成效显著,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也开始将建构主义学习论引进到教学当中。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视觉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国内外的《视觉心理学》专著或教材内容庞杂, 在之前的教学中, 我们专注于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大量的知识快速地灌输给学生, 最后,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无力消化这庞杂的知识, 结果导致“消化不良”, 一知半解, 等考试结束之后, 这门课提供给学生的“养料”几乎都流失了。与此同时, 学生对这门课也逐渐敬而远之, 形成了强烈的排斥心理。对学生的尊重是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大前提, 这种尊重首先体现在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重新调整教学内容。《视觉心理学》课在第六学期 (大三下学期) 开设, 于是我们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对前五个学期的专业课进行深入的调研, 删减重复的内容, 重新调整教学重点。比如, 原来的教学内容里用六课时重点讲授光线, 因为光线不仅仅是视觉产生的外部条件, 而且对于视觉艺术来说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光线对视觉艺术的创作来说至关重要, 因此早在大一、大二开设的《摄影技术与艺术》、《导演艺术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上就已经重点讲授过光线, 另外大二下学期还开设了《照明基础》这样一门专门讲授光线的课程。因此, 我们做了以下调整, 第一, 将课时从六课时减到两课时, 删减掉重复的内容;第二, 重点讲述光线在视觉艺术中起外部引导和内部引导作用的心理学依据, 尤其是阴影对于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通过案例了解阴影在视觉艺术中的运用;第三, 布置课后作业, 通过学生阐述作业, 教师讲评作业, 教师学生之间的讨论复习巩固相关知识。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之后, 学生们能够接受到新鲜的信息, 自然会对这门课产生兴趣, 另外, 在充裕的课时内, 教师完全能够把过去的章节式通讲转变成专题式精讲, 学生也有了充分的时间消化、思考, 建构新的知识,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新型的案例教学模式

引入案例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 而且能通过介绍一些热门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案例教学法备受广大教师的青睐。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是理论点—案例研究, 即先介绍某个知识点, 然后引入相关案例进一步说明该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理解并记忆知识点, 并不能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建构新的知识, 因此, 学生获得的只是知识本身, 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会得以提高。在多年的摸索中, 我们把案例教学模式调整为案例———理论点———案例, 即首先给学生抛出一个或多个案例, 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对其分析研究, 教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提示, 最后分析出来的结论便是后面即将介绍给他们的新的知识点, 有时候, 以往的知识并不能将案例分析透彻, 学生的思维即将进入一条死胡同, 教师此时引入新的知识点便让学生豁然开朗。最后再补充多个相关案例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新的知识, 并启发他们今后在创作中合理运用知识。比如在介绍韦伯定律之前, 先给学生看了一个案例:

实验A:假设你所光顾的文具店计算器的价格是20元, 而有人告诉你其他商店的价格是15元。

实验B:假设你所光顾的文具店计算器的价格是120元, 而有人告诉你其他商店的价格是115元。

那么, 在哪种情况下你会改变到其他商店去购买?在A实验中大约68%的人会换一家商店去购买, B实验中大约29%人会愿意换一家商店去购买。

然后让学生讨论可能是什么原因在同样便宜了5元的情况下, A实验中愿意换一家商店购买的人要远多于B实验中的人。同学们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分析到可能是与计算器本身的价格有关, 在A实验中, 计算器只卖20元, 如果便宜了5元, 感觉便宜的很多, 而B实验中, 计算器卖120元, 如果便宜了5元, 也没觉得便宜太多, 所以就懒得换一家商店去购买。于是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韦伯定律, 即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 不取决于一个刺激增加的绝对数量, 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最后再补充一些影视作品片段补充说明韦伯定律, 学生们也明白了影视作用要在感官上震撼观众, 就是要引起观众的视听感觉的差别感觉, 不仅仅要增加刺激量, 还要减低原刺激量。由此可见, 关于韦伯定律的内容以及韦伯定律对影视作品创作的启示, 不是教师传输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借助于教师的帮助主动建构的结果。这种能够刺激学生主动建构的案例教学模式不仅仅能够让知识的力量延续地更加长久,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主动建构中学会思考, 并从中提升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 PBL实践教学

PBL全称problem-base dlearning, 它让学生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而教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 而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建构主义学习论。PBL已经在西方国家实践了四十多年, 最近一些教育学家对其进行了包含了43项研究的考核。数据分析表明PBL虽然对于学习知识来说作用不大, 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收效显著。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Eric Mazur在他的课堂上尝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 他给予了PBL高度的评价“Data obtained in my class and in classes of colleagues worldwide, in a wide range of academic settings and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show that learning gains nearly triple with an approach that focuses on the student and on interactive learning” (“在我的乃至全世界的大学课堂上, 以及在各个学科领域中获得的数据, 都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收效是传统教学方法的近三倍。”作者译) 。

鉴于PBL在国外课堂上效果显著, 在这次教改中, 我们也尝试着将它引进到视觉心理学的课堂上。在每堂课上我们设置了一些任务和问题, 这些难题往往是同学们在之前都会碰到的。比如同学们在创作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不知道如何用具象的画面去表达人物抽象和捉摸不定的心理过程。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 我们在第一堂课的时候就布置了以下任务:我们从一本小说中找出其中的几段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文字,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段“翻译”成视听语言。在今后的每次课上我们会结合相应的内容给予一定的提示, 比如在介绍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时候, 我们会告诉学生心理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就像个“黑箱子”看不见摸不着, 难以捉摸, 但行为是外显的, 很好把握。然后放映电影的片段, 逐个分析演员的肢体动作。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在完成上面那个任务时,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设置好演员的肢体动作。此后每一次课他们都会获得新启示,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越来越多, 最后在创作中提升运用视听语言表达的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 我们发现PBL在《视觉心理学》课程当中体现了以下几点优势: (1) 学生们在短片的准备阶段会遇到各种难题, 走投无路的时候自然就会回忆起课上的内容, 慢慢尝试着利用它们去一一解决问题。当成效不错的时候, 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这些方法对于解决长期困扰他们的难题也有很大帮助时, 自然就会明白这门课的意义了。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曾经在报告中指出“Ideas are best introduced when students see a need or reason for their use—this helps them see relevant uses of knowledge to make sense of what they are learning.” (“当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和原因时, 他们就能更好地接受知识, 也能够帮助他们使用知识进一步了解学习的内容。”作者译) 于是, 他们就会以更大地热情投入到后面的课程学习中并积极主动地建构所学的知识, 这样学习效率和效果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2)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 在实际情境学习, 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我们给学生布置的任何形式的任务, 不论是拍摄照片和短片, 还是以游戏的方式完成某个任务, 其实都是在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 甚至这些情境就是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某个真实情境的重现。逼真亲切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动力和激情, 而且通过亲身体验调动起他们全身信息通道的配合。我们学习是通过我们所看、我们所听、我们所尝、我们所触、我们所嗅、我们所做这六种主要通道, 其中“我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 听到内容的15%, 但亲身经历内容的80%”。由此可见实践才能出真知, 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论的核心内容, 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PBL实践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亲身经历和体验的情境。 (3) 每个学生的天赋、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 因此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并不擅长的地方。在准备阶段, 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分工。有的同学文字功底扎实, 他们会带着其他同学一起去解读小说, 仔细分析需要翻拍成短片的那句话, 然后完成文学剧本。有的同学镜头感特别强, 他们就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 完成分镜头剧本。有的同学可能专业学的并不好, 但是他们中有的平时喜欢收集一些小玩意, 有的擅长手工, 他们为片子提供和制作道具, 有的擅长沟通, 他们可以寻找拍摄场地, 协调人员, 等等。后来, 学生们都发现他们每个人都为任务的完成付出了智慧和劳动, 从而在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自足中获得了自信, 这将成为他们今后在专业领域中不断奋进的推动力, 这种力量是分数、奖学金等外在鼓励所无法匹敌的。另外, 在与同学、老师的密切沟通、合作中, 不仅原有的知识结构能够不断打破、不断完善, 而且一些学生、老师的严谨、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也会影响到别人, 从而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良性的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 不仅是为了取得一分知识的行囊, 而主要是获得聪明, 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在记忆上, 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要形成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有效的教学环境, 首先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人际交往来说, 互相的尊重和欣赏尤为重要。在本次教改当中, 我们做了深刻的反省,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 教师往往处于一个比较自我的状态, 没有充分顾及到学生的需求、想法与情绪, 这是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 甚至形成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建构主义学习论强调了学生在教学环境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建立和谐的教学当中的人际关系给予了很大的启发。只有当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 他们才会认为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才能从中获得自信, 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并建构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发生认识论.商务印书馆, 1990.

[2]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3][美]珍妮特·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著, 顾瑞荣, 陈标, 许静译.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 1998.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解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篇8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

一、《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微龙

葛薇龙是破落家庭里的千金小姐,一开始非常的清纯,投靠富姑母之后,她仍坚持自己的理想,但三个月之后,她对这里的繁华上瘾了,成为了姑母的工具。她变了,先前的价值观瓦解了,享乐观让她成了第二个梁太太。中途她想过要追求新生活,但是只怕回不去了。葛薇龙不安的心已被物质所蒙蔽了,她逐渐成了社交圈里的花蝴蝶,后来她爱上了乔琪,而乔琪却玩了葛微龙,使她丧失了对人生、对爱情的憧憬,但她却又无法改变当前的状态,离不开他。终于,葛微龙为了留住乔琪乔的爱,只能妥协,用青春换金钱,用人格和尊严换爱情,成为交际花以取悦丈夫。葛薇龙的悲剧是其个体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时代和物欲横流的社会将其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二、《金锁记》中主人公曹七巧

曹七巧是一个略有姿色的女子,却被哥哥贪图利用,嫁给了一个患有萎缩症的丈夫,她只有服从,只能度过自己漫长的余生。在这样的社会里,已经失去了爱别人和被爱的权利。她整日守着病低低的丈夫,她的心灵空虚,导致自己被金钱欲望充满,同时,她爱上了姜家三少爷姜季泽,但她必须压制这种恋爱欲,在这两种极端引诱下,她开始心理变态,以致最终走向极度报复的道路。她在丈夫和婆婆死后,抓住金钱,心理完全扭曲,她将自己的不顺变本加厉地发泄到子女身上。七巧只能抓住金钱,为自己而活,因此逐渐成为了所有人都恨的对象。为了阻止儿子出去混,她就逼自己的女儿吸毒,折磨媳妇到死,牺牲儿女的幸福来满足她黑暗的情绪,当作她先前苦难的补偿。曹七巧还说很多恶毒言语,打击女儿对于婚姻的信心。这不是一个母亲应该对女儿做的事情,而是疯狂的女人仇视同性的报复。张爱玲冰冷地描绘出魔鬼母亲的变态行为,将慈母形象推翻,令人毛骨惊然。母亲本应温柔慈善,但是张爱玲笔下的母亲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她们这样做是因为对生活的敏感,所以才会渐渐的毁灭人性。曹七巧几乎丧失了人性中几乎所有正常关好的感情,不仅是对爱的要求,还有亲情,她的一生都在挣扎,她的全部的人性都被磨灭了。

三、《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白流苏是平凡的家庭里长大的卑微女子,是一个“克夫”的扫把星,她在摆脱了第一次不幸婚姻之后,无法再嫁,遭到家人嫌弃,她的亲人都要把她赶出家门。与范柳原的相识算是一场意外,原本有差距的身世和背景,注定了流苏一直要小心翼翼,她知道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久地抓住一个男人是非常难的。白流苏想找到依靠,而范柳原却把她当做情妇,流苏想要是依靠一个男人摆脱家庭,结束漂泊,通过婚姻来获得现实里的安稳,然而,香港的沦陷使范柳原改变决定,使白流苏最终如愿获得她想要的婚姻,但这注定是功利性的婚姻,是为了生存而存在,这是白流苏的悲剧。

张爱玲的作品不仅使女性认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的,还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状态——病态的:充满着人性的自私、冷酷、虚荣、相互排挤等等,她向读者揭示了女性自身所存在的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些病态的存在是真实的,是那个阶段的女性无法避免的。但是现在来看,张爱玲的作品中反映的某些问题也依然存在。张爱玲所展示的女性生存状态让人惊心,也引起了女性对自身的关注的。女性只有认识到自身固有的缺陷,进行深刻的自审和反省,才能实现女权主义者所谓的女性解放。不管是什么样出身的女性,他们作为传统意义上毫无生存能力的个体,为了维持自身基本的生存,不得不做出各种费尽心机而饱含痛苦的艰难努力,或借助机巧苦苦挣扎。不幸的情感经历让张爱玲深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这样一个时代,只有女性自己独立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在她的笔下还有一大批新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欧阳钦.一曲女性自我解放运动的悲歌——钱钟书与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49-51.

[2]朴桂伶.张爱玲与崔贞熙小说女性形象与作家的女性观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

[3]甘婷.浮世悲欢中的繁华与苍凉——张爱玲与白先勇笔下的女性角色解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5,01:18-20.

[4]毛海莹.江南女性民俗的文学展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赵秀敏.张爱玲电影剧本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6]曹文凌.论张爱玲小说女性人物生活中的西方因素[D].湘潭大学,2012.

[7]林莺.张爱玲文学語言中的隐喻[D].复旦大学,2010.

上一篇:如何提高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一篇:我眼中的男生魅力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