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的培养

2024-06-18

初中语文阅读的培养(精选8篇)

初中语文阅读的培养 篇1

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是教育之本.学会阅读才能发展.可见阅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运用正确的.讲授方法,因势利导,渗透对生活的思考,引发写作的欲望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 者:赵朝贵  作者单位:四川省大竹县朝阳乡初级中学,四川,大竹,635100 刊 名: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DUYUXI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初中学生   阅读能力   培养  

初中语文阅读的培养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方法

阅读是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最基本的学习活动, 从接触语文开始, 阅读伴随着终生。通过扎实学习、训练, 学生自身拥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 不仅可以使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等一系列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而且对数、理、化、外语等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因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刻不容缓的事。当前, 大家都在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但选择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从学法指导的角度探讨阅读能力培养问题。

一、着重培养整体阅读能力

整体阅读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具体综合, 也是培养重点。在培养上, 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来进行。两个方面具体是指:读物的整体内容和读物的整体形式。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和读物思想的整体内容构成读物的整体内容。人、事、景、物、问题、主张、见解等方面构成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通过材料整体内容的表达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意义、生活情趣、哲学道理、道德品质等为读物的整体思想内容。读物的整体形式具体包括问题和语言两个方面。整体阅读的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篇的阅读、段的阅读、句群的阅读。篇的阅读范围还可包括单元的阅读、系列丛书和文学巨著的阅读。篇的阅读是这三个层次中整体把握的意义的最关键部分。读物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必须全面、准确、深刻。篇的阅读是关键, 它的问题解决好了, 才能解决段的阅读问题;段的阅读解决好了, 才能解决句群的阅读问题, 这是一个相关联的链条。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所说的“段”是指意义段, 不是行文的自然段。段和句群相对于篇, 都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都有一个整体概念, 都是以“篇”的整体存在而存在的。客观上讲, 段和句群的整体阅读方法与篇的整体阅读基本相同, 关键在于对材料内容的把握, 以及对材料内容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教师是关键, 只有具备了整体阅读意识, 谙熟整体阅读教法, 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受感染, 进而潜移默化, 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习惯。

二、提升分析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是提升分析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二个大层次具体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归纳问题能力和排难解疑能力。通过读物材料内容去认识读物思想内容的能力就是所说的阅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阅读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 并从中找出每部分的本质和所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就是我们所说的分析。在实际阅读过程中, 为了求得对读物某一局部的整体性思想内容的认识, 我们常常采用归纳法, 归纳与分析在此时是一致的。

阅读分析的方法很多, 各有利弊, 通过长期实践, 我们发现哲理审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运用, 是当前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1. 基本的文字分析阅读方法。

(1) 解析法。把整体分解成若干组成部分, 再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剖析, 看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内容和形式怎样结合、统一。

(2) 提要法。把整体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提取出来。具体分析篇、段、句群之“要”所在, 一定要注意确立和掌握“要”的标准, 那就是“段”要根据“篇”的中心思想立“要”, “句群”要根据“段”的中心思想立“要”。

(3) 联系法。分析读物中的字、词、句、段的含义时, 不是将它们孤立地、静止地看待, 而是联系前后左右的内容去分析理解。这是阅读中运用最广、效果最好的方法。

(4) 汇文法。“文”, 既指文字又指文法;“汇”既指汇集又指融汇。文字、文法包括字、句、篇、语、修、逻、文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在阅读分析中的运用。此法是阅读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强调文字、文法的各种基础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要自然地、适当地、综合地加以运用。

(5) 综合法。把上述四种方法综合起来运用。这里把它当作一种阅读分析方法, 是想体现阅读分析方法的综合美育。前面四种方法:解法—提要法—联系法—汇文法, 在阅读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已自然地形成了富于逻辑性的综合美、协调美。我们在分析任何读物的时候, 都不只有一种方法, 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十分重要, 才能把问题分析得全面、透彻、准确。

2. 阅读。

简单而言就是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在阅读活动中,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读物的指导, 这就是阅读的哲理审视的方法。它与文字分析侧重点有所不同。哲理审视的分析方法侧重于对客观世界和事物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 对培养学生阅读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很有帮助。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极为重要。再好的阅读方法如不能养成“学习—运用—总结—提高”的良好习惯也是无用的。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除了自身要有良好的素质, 博学多才, 精通教育之道, 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 得到潜移默化外, 还要在指导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过程中精心设计教案, 严格训练要求。

三、确定培养的目的性, 打造阅读新局面

培养学生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是阅读活动的目的所在。归纳起来要注意两个基点, 抓好五项措施。两个基点是:阅读目的的着眼点和阅读过程的着重点。五项措施:时刻注意将课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处处留心将正学课文与前后已学或将学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时时处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必须注意读物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多样性, 注意技术处理的灵活多变;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 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把握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进一步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确保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艳梅.初中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评价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 2009, 05.

[2]王静怡.初中语文阅读自主学习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06.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90-01

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阅读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各科知识的学习也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收集信息,接收知识,开阔眼界。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即使有一天学生离开了课堂,也能够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但是,大多数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却存在种种问题,很多初中生仍然不会阅读,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给学习带来更大的乐趣,兴趣能够给学习带来更大的动力。优秀的老师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组合,把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很好的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充满情趣的课堂得以构建。

二、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基础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的阅读想象能力

通过简单的语言文字,使读者与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是一篇优秀的文章的价值所在。因此,对学生进行阅读想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使学生能够透过文章表面的文字,通过发挥丰富的想象,看到作者的精神,抓住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构造的意境,真正体会到文学所蕴含的艺术之美。

2、培养学生的阅读批判能力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直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作答,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自主解疑,并让学生对疑问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亚里斯提卡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意指读书是很必要的,但是读好书更加重要。富斯德也说过:“我们可以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之前,必须先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够明辨哪些是有用的书,哪些书是不适合看的。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上电子书大行其道,其中不乏劣质的书,学生如果阅读这些书,不仅对学生的时间是极大的浪费,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寒暑假是学生进行阅读的极佳时期,所以,为了避免学生走弯路,教师应该给学生列出一个种类丰富的书单,学生可以从中选择感兴趣的进行阅读。有的学生在阅读时有点好高骛远,想要读完名家之作,但是有些名家之作也未必适合初中生进行阅读,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是很重的,因此,笔者建议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所取舍,抓住重点,多读好书,多读适合初中生读的书。

三、在读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识字、阅读处于学生知识形成的起步阶段。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一,语文阅读课堂要实现师生的互动,教师要把对文本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第二,阅读教学不能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课本远远达不到阅读要达到的“量”的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到图书館去进行自由的阅读,图书馆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汲取丰富的课外知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学生要建立良好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会习惯性的先去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会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作者的这篇文章重在哪些方面进行表现,如矛盾、环境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对这些方面进行关注,并不自觉的想要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

阅读速度对学生的阅读也很重要,学生刚开始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应该耐心、细致的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的习惯,尤其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的时候,可以跳过去,不必深究。因为,每一篇文章的上下文之间的逻辑结构性都是很强的,跳过不理解的地方,不会影响到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反而会起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2、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

读、写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记下文章中的重要信息,一边阅读一边记笔记,这样读者的阅读思路可以清晰地得以呈现,这种方法对长篇阅读和考场阅读有很好的效果;二是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为以后的写准备素材;三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好习惯。

3、指导学生养成对段落和章节进行总结的习惯

由于初中生所处阶段能力的限制,还不具备对较长的文章进行总结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对文章的段落和章节进行总结,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对文字进行总结的能力,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

初中语文阅读的培养 篇4

略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课堂实践中培养并提高初中生的语感能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累直接生活经验,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在诵读中积淀语感,并在应用中强化语感.

作 者:周凯明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县中洲乡中心学校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2010 “”(7) 分类号: 关键词:语感   语文   阅读   应用  

初中语文阅读的培养 篇5

为学贵慎始。清代文学家刘善在《习惯说》一文中讲述了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他住的一间屋子里,“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屋里有坑,每走到那儿,脚总要被绊一下,不自在,难受。然而,时间久了,习以为常,没什么感觉了。后坑填平,刘善“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坑填平,刘善走在上面反倒被绊了一下,吓了一跳,好像屋里地面突然高出一块,过了一会儿,走在这里仍然是这种感觉,时间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于是,他感叹地说:“习之中人甚矣哉!”习惯一旦养成真厉害呀!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习惯具有巨大的惯性,一旦养成,就成为人的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行为状态;二是习惯可以改变;三是“养成”与“改变”的条件都是时间——“久”,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的。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语文的阅读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认真读书的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读是读懂的前提条件。在阅读时,不能浮光掠影,只求大致了解,字的读音,笔画,与前后字的搭配等,要仔细的思考,认真的推敲,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而要逐字逐句地看,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地看,以提高阅读速度。

其次,阅读离不开读,朗读是体会文章思想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应用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时要求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时要求学生用舒缓赞叹的语调展现优美的景色,有时要求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抒发作者的情感。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掌握朗读的方法,培养朗读的习惯。如在教学冰心《谈生命》一文时,我把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会。但是这里的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形式、多层次的,横向来说有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评价读、配乐读等形式;纵向来说有以下几个层次:初读要求读通课文、整体感知,再读理清思路、质疑问难,三读理解课文、把握文意,四读充分领悟、美点寻踪。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体会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激情的目的。

再次,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宋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如果“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显然,读书要眼、口都聚焦在“心”上,用心专一,字才识得真,文章才读得顺,才能真正理解,有所收益。因此平时就要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脑子一定要跟着眼睛的看和口

用心爱心专心 1的动一起到位,用心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在边读边想中体会文章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把文章读懂。如在教学《变脸》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把自己当文中的小主人公——狗娃,想一想狗娃在受到一次又一次被卖时痛苦而又欲罢不能的复杂内心,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情境,深刻体会狗娃对家庭的渴望和对水上漂深深的爱。这样通过经常化的训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二、培养勤于动手的习惯

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不是很好吗?因此,在阅读时,我要求学生用圈、点、划、记、批等方法,更扎实地掌握阅读内容,提高阅读的质量。(1)圈: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和难解字词,以便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予以解决。(2)点:点出体现文章中心或主要内容的重点字词,以便在阅读中快速地把握文章的重要内容。(3)划:划出文中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反复朗读和背诵,以便从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语言的表现手法。(4)记:记下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以便请教老师和同学,养成虚心好问的习惯。(5)批:在书上有些地方可批上自己的读后感想,以便更好地体会文章思想,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平时总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做到至少读三遍书:一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了解词义;二读课文,点出重点词句或优美词句,并在旁边用铅笔批一批感受和体会;三读课文,记下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上问老师或同学。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学生借助工具书就能自行解决许多阅读中的疑难,从而提高自学的效果,在阅读中,要培养学生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以增强主动求知的自觉性。新课标中也明确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1)勤用字典扫清阅读障碍。在阅读教学前的预习和读课外书时,我一贯严格要求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务必自行翻阅字典解决,决不允许障碍跑,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解词能力和阅读能力,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2)勤查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新课前,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阅读新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又能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受到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如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他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就能很快地理解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一文后,学生通过查找其它乡愁诗歌,丰富了知识,加深对诗的理解。查阅资料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通过书报杂志查阅资料,还可以上网查阅。平时要经常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提高查阅资料的能力,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查阅资料的习惯。

三、培养勤于摘抄、练笔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我常常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及时摘抄文中的好词佳

用心爱心专心

2句,反复诵读,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所教的两个班中,每名学生都有一个积累本,每天摘抄一百字左右的美文并背诵,读完文章后还要求学生写一写读后感(一般每周写一篇),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几段话,还可以是仿写、改写或续写。只有多写,才能使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宋朝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环境的创设,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既可在讲课之前质疑,也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质疑,还可在讲完课之后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从而使学生敢问、爱问,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作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应该认真对待、善意对待,激发学生敢问的热情,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给质疑方法,指点质疑途径,提高质疑质量。(1)从课题入手质疑。课题是一篇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往往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指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眼”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如阅读《不朽的失眠》一文,我就引导学生抓住“不朽”一词进行质疑:文章的题目是“不朽的失眠”,用“不朽”修饰“失眠”似与日常用语相悖,从文章内容来看,“不朽”的是什么?(2)从重点词句入手质疑。如《孔乙己》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从课文前后知识或新旧知识的联系、矛盾入手质疑。

4、从篇章结构特点入手。

5、从标点符号入手等。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思维始终处在积极状态,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开拓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一辈子受用不尽。

初中语文阅读的培养 篇6

一、要特别重视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整体阅读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两个方面是:读物的整体内容和读物的整体形式。读物的整体内容又可分解成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和读物思想的整体内容。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是指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问题、什么主张、什么见解等。读物的整体思想内容是指通过材料整体内容的表达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意义、生活情趣、哲学道理、道德品质等。读物的整体形式也有两个方面:文体方面和语言方面。

整体阅读的三个层次是:篇的阅读、段的阅读、句群的阅读。篇的阅读范围还可扩伸到单元的阅读、系列丛书和宏篇巨著的阅读。在这三个层次的阅读中,就整体把握的意义上看,最关键的是篇的阅读。篇的阅读是读物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必须全面、准确、深刻。

篇的阅读问题解决好了,段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段的阅读解决好了,句群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段”是指意义段,不是行文的自然段。段和句群是相对于篇来说的,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都有一个整体概念,都是以“篇”的整体为存在前提(基础)的。段和句群的整体阅读方法与篇的整体阅读大致相同,仍然着重于对材料内容的把握,仍然要注意村料内容的观察了解。

要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一方面教师应首先具有整体阅读意识,谙熟整体阅读教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受熏陶感染,得到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中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习惯。比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立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

二、分析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阅读能力的第二个大的层次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归纳问题能力和排难解疑能力。

阅读的分析问题能力,就是通过读物材料内容去认识读物思想内容的能力,而读物思想内容的显而易见,只有通过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才能得之。分析,是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本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有时为了求得对读物某一局部(如段和句群)的整体性思想内容(即本质)的认识,又得用归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归纳也是分析。

在分析、归纳问题时、阅读的难点在于读物的内容(主要是思想内容)与形式是怎样结合、怎样统一的。比如,茅盾的《风景谈》;通篇以谈风景的材料内容来表达自己对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生活之向往、崇敬的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怎样结合、怎样统一的呢?第一,读物中选取的六个风景片断有五个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第二,在描述每一个风景是真正的风景——人类,有崇高精神的人们的活动创造的第二自然;第三,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来写真正的风景中的那些具有陕北黄土高原的地方特色及时代氛围的风土人情。这样就把内容和形式结合、统一起来了。

阅读分析的方法很多,但从使用方法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文字分析的层次和哲理审视的层次。前者是较低级的层次,但却是最基本的层次;后者是较高级的层次,但却较难掌握这个层次的分析方法。而如果阅读只停止在文字分析的层次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难于提高水准。所以,哲理审视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应成为当前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三、认准阅读能力培养的目的性,高屋建瓴,打开阅读新局面就阅读能力而言,阅读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如何培养这两种能力呢?归纳起来要注意两个基点,抓好五项措施。两个基点是:阅读目的的着眼点和阅读过程的着重点。阅读目的的着眼点如前所说,一定不要把教材内容的理解作为阅读的目的,只把教材当作阅读的例子、教学的工具、达到目的的手段、到达彼岸的船或桥梁。要注意对阅读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手段的转变。阅读过程的着重点是指阅读能力的第二大层次上的分析理解能力,特别是哲理审视能力。此外,培养阅读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教学上还须注意采用五项措施:

第一、从纵向上,时刻注意将课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从横向上,处处留心将正学课文与前后已学或将学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第三、从读写上,时时处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读,以读助写,用读与写的有关知识的角度变化和结合来培养阅读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提高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亲历语文境内,手、眼、耳、心教调动起来,和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同时代沟通。

初中语文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篇7

关键词:情感体验,读书氛围,个性化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比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重要, 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一个人终身受益。《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学习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围绕这一总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 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 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中的感知和体验, 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理解”。而在学生的感受、体验中, 更宝贵、更能体现出学生思维个性的是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我们认为, 从学生阅读原初体验出发, 是激发并保持浓厚阅读兴趣的基本要求。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而培养阅读习惯思想, 是贯串于整个课题研究之中的, 课题研究本身就要立足于对学生原初阅读体验的尊重情感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 阅读教学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 不是一种被动的等待和接受, 不是一种简单的认同, 而是一个主动引发的过程, 并且对学生原初体验的引导, 要做到不着痕迹, 要“引而弗牵”, 否则, 采取强势引导, 就失去了“原初”的真味。事实上, 科研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必须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 否则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 就会犯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 就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创设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

一是各班开辟读书角, 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建立学校与班级读书的文化氛围。二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 讲故事比赛, 格言比拼、诗歌、散文朗诵比赛, 演讲比赛, 手抄报比赛, 读书之星评比, 组织学生积极投稿等等。三是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其他报纸杂志, 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 供学生传阅 , 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四是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抽10分钟, 安排两位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 其余同学评议。这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 还能借同学的口, 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

三、介绍方法, 引导阅读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 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 也不懂得积累知识, 吸取技巧, 用到写作上。因此, 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 而且会“读”, 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 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选读法, 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二是浏览法, 即对所读的书报, 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三是精读法, 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四是美读积累法。教师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 自然而然地主动积累语言。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美读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些语言材料。五是背诵积累法。首先是多动口, 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一定时间的课外读物, 同时某些片段要求做到熟读成诵。六是摘录积累法。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或感兴趣的东西, 而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其对作品的瞬间领悟和理解, 需要及时记录, 以防稍纵即逝。

四、还学生宜人的阅读空间

目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 随之而来的是行色匆匆的人们, 开足了马力运转的城市。网络、电视、漫画等各种快餐文化充斥了文化市场, 整个社会是一个喧嚣的社会, 中学生们正睁着迷茫的眼睛看着纷乱复杂的世界。他们静不下心来去读书, 去体会, 去感动, 去憧憬, 去追求。更何况, 目前的公共设施不够完善, 不能更好地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虽然学校也有图书馆, 但图书的质和量都不够, 让借阅受到一定的限制。再加上家庭对阅读的投入与关注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孩子缺少宜人的阅读空间。

五、关注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绝不能把“个性”与“阅读”割裂开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个性:热衷于文本解读花样翻新, 钟情于多媒体声像的异彩纷呈, 小组合作形式上殚精竭虑……这些所谓个性化阅读, 容不得学生目光的片刻停留, 让思绪舒展开来, 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浮光掠影, 一知半解, 甚惑不解。于是, 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大多为肤浅的应景式对答, 很难碰撞出个性的思想火花, 使阅读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我们体会的个性化阅读应该是一个涵濡浸润的读书过程, 这应该是个性化阅读的基本样式, 它是摒弃了一切外在浮华形式的本真阅读。个性化阅读需要一种平静从容的阅读心态, 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 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 或驻足观赏, 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 心心相印。当读者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 蕴含在读者个性中的一切都会结合着当时的心境被调动起来, 实现读者对文本个性化的阐释。在此过程中, 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唤醒以往的生活体验, 强化心灵参与, 使文本内容与学生内心的记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接触、碰撞交流, 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 并有可能超越文本。

总之,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 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教师要指导初中学生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 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真实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叶圣陶.论写作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初中语文阅读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求学生能够“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能够“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对学生来说,阅读教学是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一、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阅读是培养语感的首选方法,是把握文章感情的基础。如教学吴晗的《谈骨气》时,先引用了这样一则情境:一位打工青年孙天帅在珠海瑞进电子有限公司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通过以上,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增强了学生对骨气的认识又能鼓起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劲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掌握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所谓“授人以渔”就是指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的能力。

如游记的正确表达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顺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让我们读后明白作者先到了什么地方,后到了什么地方,确有如临其境之感。一般说来,游记的顺序与观察方法有关,主要有下面四种:一是以感情的变化为顺序,如《春》以昐春、赏春、颂春为序,并在“赏春”中,根据感情发展的需要,依次出现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这种写法往往与时间、空间关系不大,主要是感情起着主宰的作用。二是以游览访问为顺序,如《山中访友》依次写到山中见到的种景象:古桥、树、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蚂蚁等,层次一目了然,脉胳清晰分明。同学们初学写游记,宜采用这种顺序。三是以视线的推移为顺序,如《济南的冬天》。这种写法有别于“移步换景”法的地方是:立足点不动,只是视线在移动。视线推移的顺序,也正是描写景物的顺序。教学时正是针对不同的游记形式,指导学生在阅读的技巧和技能的提升。

无论阅读哪种文体,都离不开品读语言。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断改变授课方法,并在变中求新,以新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就应当抛开古文翻译直白讲授方式,用逐步提问题的方法:如本文描绘了岳阳楼的哪些景色?作者通过写哪些具体事物来写景的?为什么同样写了岳阳楼的景色,给人的感觉不同呢?写景的目的是为了什么?等等,学生为了找准找全答案,就会在阅读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自己去寻求答案,学生的创造力也得以提升。这样做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效果自然显而易见了。

三、紧扣文本材料,增强学生的人文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去是要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知道文章想传达的意思,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得跳出教材,将文本中读到的、看到的、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将文章中的人文关怀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体味生活。

上一篇:宿舍文化节晚会新闻稿下一篇:感动护士个人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