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2024-06-20

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共16篇)

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1

星期天,我和妈妈在公园里打羽毛球。打着打着,爸爸也来了,爸爸先来了一个乌龙球,我用拍子往上面打,不好,爸爸要跳起来了,从我的前面打了上来,我眼睛闭起,自己只好乱打,万一眼睛睁开来,把球打在我的眼睛上。我一打,看见球在上面,我跳了上去,用全身的力气打了过去,爸爸可真强,用拍子从裤裆里面大过去,我有用左手打过去,好重的球,我的拍子正在往后退,我再怎么用力也不行了。后来,我咬着牙齿,用力往下打,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了出去了。我又开始发威了,我在网的前面,想把球往后打一点点,让爸爸跑来跑去,让他消耗体力。后来,我以九比六大胜爸爸,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强了,没有谁比我强的`,我后来懂得了一个启示。

启示是:做什么事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争取,自己不能做到一半,要做就要做到底,做得好,不能半途而废,时刻响起心里的十二个字:成功到底就是胜利,就有希望。

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2

一、生活作文及其价值

朱建人先生认为:“生活作文”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 以现实生活需要为作文能力培养目标, 从关照学生真实生活, 拓展学生作文内容与作文形式入手, 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 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与此同时, 发展学生思维, 提升学生人格的一种作文理念及教学策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叶圣陶先生说, “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程度, 自然要说某种的话, 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 “教学生作文, 老师先要自己明白为什么写作, 作文不是为了考试, 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生活作文实质上是从学生写作的内容入手, 鼓励学生写真实的生活, 并且从写作训练中获得生存所必须的基本写作能力, 这是生活作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目标。

生活作文教育对于中学生写作具有许多积极的影响。首先, 生活作文教育有利于消除学生畏惧写作的心理。从实际生活出发, 学生才能抒写真情实感, 做到有话可说, 不会苦于不知如何下笔, 从而消除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的写作流弊;其次, 生活作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写自己的生活, 可以从写作中认识自己、反观自己, 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形成自己独立的个性;再次, 生活作文写作促进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生活, 从而增长见识, 思考人生, 形成实事求是的作风;最后, 实用性原则是生活作文教育最鲜明的特色, 也是对写作教学的最深刻启示。当今社会, 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字的交际性和实用性, 因此, 写作教学也应该顺应社会的需要, 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生活与工作的写作能力。

二、中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中学生写作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类问题:1.言之无物, 内容空洞。许多中学生的作文内容比较单一, 选题大同小异, 难以出新;2.为考试而写作。学生写作文只为在考试中能得高分, 至于写的是否真实并不重要。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讲评课上给学生讲解一些考试范文, 指导学生写哪些句子能够得高分。为了应试的需要, 许多老师也会教学生一些应试之策, 例如让学生背诵优秀范文与段落。因此学生的作文逐渐变得毫无新意, “异口同声, 千人一腔”, 学生极力敷衍、应付了事。这样的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并厌恶写作, 从而抹杀了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在这样的应试教育下, 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不能得到根本的提高;3写作轻视真情实感, 形式化倾向严重。好作品就要用宏大叙事风格, 正面人物就用“高、大、全”, 写负面人物就是“贼眉鼠眼, 猥琐不堪”, 人物描写被格式化、框架化, 难以贴近现实生活、突显有血有肉的人物性格。写荷花就用“出淤泥而不染”来形容, 写竹就想到“高风亮节”, 形容时间过得快得用“日月如梭, 光阴似箭”, 这些标签化的词语早已不能给人新鲜感。原本一些生动的好词被使用得太泛滥, 也会显得庸俗不堪, 清人赵翼写道:“预支五百年新意, 到了千年又觉陈”,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 对于中学生而言, 考试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 高考作文类型离不开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 “命题作文训练系列的一个特征就是作文的内容范围、表达的动机、思想中心是外加的……命题作文训练系列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圈定了学生表达的范围, 束缚了表达的自由。”从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材料作文, 虽说放松对写作文体的限制, 但基本也是在一定框架之内的发挥, 考生写作之前要仔细审题, 决不可偏离题意。在这样的选拔人才的机制下, 教师平时的作文教学很难离开应试需要;其次, “文以载道”思想的深远影响。北宋周敦颐认为:“文所以载道也。轩辕饰而人弗庸, 徒饰也, 况虚车乎。”写文章就是要阐述道理、弘扬精神的。若想文章广为流传, 就必须宣扬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文以载道”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影响, 一篇文字优美、随兴而作的小散文, 在他们的过度诠释下, 也能变成道德教化的工具, 有形之中夸大文学的教化目的;第三, 对“真实情感”的误解。“真情实感”是什么概念呢?我们认为真情实感首先是健康、积极、引人向上的一种情感、情绪, 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一些中学生误认为不留余地、不加掩饰地写自己心中所想、所思就是真情实感, 在作文中流露出一些偏激、消极、愤世嫉俗的言论。由于中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 他们的思想还未发展成熟, 许多感情还未经历与体味, 作文思想单纯、片面在所难免, 有极端的思想存在实属正常, 教师了解到以后必须要正确引导、纠正, 让学生了解到错误的原因所在, 并且给他们指出正确的写作方法。第四, 学生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 写不出好文章, 与教师个人的文学素质有关, 也与教师的作文教学的态度与方法有关。有些教师连自己都不喜欢写作, 怎么能让学生爱上写作呢?还有许多教师教起写作来照本宣科、枯燥乏味, 也不管学生能吸收多少;最后, 学生个人阅读的限制, 中学生要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 课业负担重, 很难抽出充足的时间阅读。而且中学生人生的阅历有限, 生活经历简单而重复, 也很难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

三、生活中的两种写作

李海林认为写作分为两种:“生存写作”与“生命写作”, 前者是指规范的实用写作、交际写作等, 写作目的在于交流;后者是指自由的、理想的、率性的写作, 目的在于自我表达。黄厚江指出, “简单地说, 也可以分为两种写作, 即内驱力写作和外驱力写作, 或者指令性写作和自由写作。”两种写作的观点为众多教学研究者所广泛认同, 在中学写作教学中, 我们将这两种写作称之为实用写作和文学写作。实用写作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将来工作学习中所必须的各种交际表达技能, 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谨记各类实用文的格式与结构, 写好实用文就不会很难。文学写作, 通常被认为需要天赋与才情, 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远不足以成就一位作家。许多语文教师都认为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绝不是培养作家, 那些知名作家也没有谁声明过自己的文学造诣得益于学校的写作教学, 因此, 他们都认为作家是不可培养的。这种观点难免存在偏颇, 有效的写作教学是可以培养出作家的。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写作教学的内容与任务。“写作教学的内容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写作训练。”因此, 写作训练是有章可循的, 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写作训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学生的写作处于初级的技能训练阶段, 但它也是真正文学创作的开端。

四、对写作教学的几点建议

从生活作文教育出发, 有这样几点值得在写作教学中实施:1.鼓励学生记录下日常的观察成果。鲁迅先生在《致董永舒》的信里谈到:“此后如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 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 但不可专看一个人的作品, 以防被他束缚住, 必须博采众家, 取其所长, 这才后来能够独立。”在写作之前, 要做足准备功夫, 观察就是首要的一步。观察不只是观察生活的表面现象, 更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生活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从而获得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2.必须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完成词汇和语句的积累。杜甫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阅读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有写作上质的飞跃。阅读课是学生文学积累的过程, 是写作的前期准备。由于学生课业繁重, 学习生活简单而重复, 因此难以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阅读是学生获取间接生活经验的最好途径, 那些名篇佳作既能带给学生美的文学熏陶, 又能给他们提供学习写作的绝好参照。模仿是学习的重要形式, 是学习的基础。但是模仿不等于机械学习, 我们提倡在模仿中思索, 在模仿中学习, 在模仿中创造。模仿范文不是照抄字句, 而要体味作者的文气。要多读范文, 只有多读才能有语感。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而言, 模仿是他们练习写作的必经之路。

3.学生多写多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构思过程, 写作之前要做大量的、辛苦的准备, 这些工作都需要学生亲力亲为。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写多练, 在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写日记、写周记、做摘抄等都是增加日常积累的好办法。但学生习作量的简单增加不能直接决定写作质的提高, 必须在写作中善于思考, 注重对个人写作做出发展性评价。

4.从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到重视学生个性人格的提升。一篇文从字顺、富有文采的作文, 可以在考试中拿高分, 但如果看不到学生个人生活的影子, 那就会让人怀疑文章的真实性。但文学的真实并不等于生活的完全照搬, 为了追求审美的意义, 必须对生活中的真实做必要的艺术概括与创造, 使作文达到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因此, 教师要教导学生在真实的基础上锤炼词句、润色辞藻。

5.把作文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师要确定作文为生活的教学目标, 以此来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生活的范围是广泛的, 学生将视野拓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做生活的有心人, 将看到的转化为情感, 再从情感到文字, 这样就不会感到选题困难。生活的每一方面都需要作文, 订合同之前要写合同方案, 做社会调查要写调查报告, 等等, 这些工作都需要用语言来表达, 强化生活处处有作文的观念, 指导学生从自身感兴趣的话题入手, 深入了解学习, 做到“我手写我口”。

日本生活作文启示 篇3

生活作文教育在日本有较长的历史,它产生于日本近代的学校教育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次复兴。日本生活作文教育是以大量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改革作文的内容与表达方法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它提出的背景与我国当前学校教育状况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我国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背离的情况也是相当普遍的,作文教学的“形式训练”倾向明显,借鉴日本生活作文教育运动的成功经验,让作文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改革作文教学的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

一、回归生活引发真情实感

日本写作教学十分注重回归生活,“它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它是以儿童自主地、能动地表达为出发点的,它是主体作用于对象同时又深化对自我思考。它是一种完整的对象性活动。”①也就是说,生活作文使写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互为因果。生活阅历丰富有助于写作表达,它可以改变以往写作与生活脱离的情况,写作也有利于提升生活品味,因为写作介入生活之中,可以使生活丰富和深邃起来。学生写作时,在真诚地拥抱生活亮丽的同时,也真实地反思生活,这样就使写作成为生活必需的一个部分,成为促使人格形成的活动形式,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其实,日本生活作文的教学思想与我国一直倡导的“写作与生活密切联系”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的确,学生生活就是一座原始金矿,而习作应是经过矿厂提炼的产品。应该让学生的习作走入生活,写生活的喜怒哀乐,写生活的酸甜苦辣。《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但多年来,我国的写作教学虽然也一再强调学生的写作应该反映生活,应为反映生活而写作,但由于习惯于两节课内交卷,这种写作实际上只可能是思考辨析,或者干脆是为作文而编造生活。有的教师不断地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有些教师则制造一些“生活体验”,如为了写“擦鞋”,就要求学生把鞋和鞋油带到课堂上,实际擦一遍,然后写,即所谓“为作文而生活”。但诚如一个学生所说:“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去春游,临行前老师对我们说回来每人要交一篇作文,到了那里要仔细观察。结果没玩好,作文也没有写成。”作文本来应该是为了反映生活的,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变成了“为作文而编造生活”,甚至是伪生活,本末倒置的方法不会产生真正的好作文。且先来看一篇日本中学生的习作,如下:

父亲的白衬衫

那天是父亲换新工作后第一天上班。父亲换上了以前不大穿的西装,西装下雪白的衬衫配上了鲜艳的领带,已经好久没有看到父亲这样的打扮了。

知道父亲要换工作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他从工作了二十五年的电报科被调到了一个不合他性格的推销科,母亲好像对父亲换工作的事非常担心。从父亲开始新工作的那天起,我们家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父亲每天工作回来,都要读两三个小时的书。一到父亲打开书,在一旁的母亲、我和妹妹连忙去把电视机、收音机的声音关小了。这个动作后来成了习惯,父亲稍稍翻阅有关推销的书,我们就会冲到音量旋钮旁,引得父亲笑了起来。

还有,母亲在家务中现在增加了一个小项目,就是洗父亲的白衬衫。因为放在洗衣机里洗不干净,母亲一直是用手搓的。母亲从不耽误洗衣的事,父亲的白衬衫一直是雪白的。

有一天父亲终于得到了第一笔订单,看着他的努力终于迎来了成果,我们全家人都为他感到高兴。现在已是八月,盛夏的季节,父亲干推销员以来已过去了半年。就是在这种酷暑中,怕热的父亲每天这样衬衣领带肯定很难受,但父亲嘴里却没有抱怨的话,我从父亲的这种态度中看到了他对工作的热情,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坚持到底、决不服输的人。

我桌上的钟已经过了十一点,父母房里灯还亮着,父亲好象还在看书,“爸爸要注意休息呀!”我在心里轻轻地呼唤着!

(注:[日]佐伯梅友编《现代国语》,转引自方明生著《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第165页。)

《父亲的白衬衫》以一个初中女学生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对父亲及其工作的观察。虽然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学生对父亲工作的观察、体验的机会是十分稀少的,但这位同学还是在生活中捕捉、勾勒出了父亲的工作形象。并由此可以感受到女儿对父亲深深的爱以及家庭中暖暖的亲情,这种真情实感难能可贵。平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着重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立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发写作的真情实感。

二、着眼于跨领域学习

日本生活作文“它是一个促进人格形成的主体活动同作文表达活动融为一体的完整的活动,它是学科教育同生活结合的一种形态,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教育”。②作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学生的观察、认识、思维、想象、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写作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从日本的生活作文教育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日本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教学实践。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的一种实践形态——“生活调查作文”提倡以科学的态度去观察、研究生活,它以单元学习的形式展开,其中包括自我定题、收集材料、查阅资料、以作文形式总结和班组讨论等步骤,以及查阅资料、图表的应用、内容归纳的条理化等方法上的学习。且看日本教材第三册第7单元《走向未来》中的一段引语:

在本单元中,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文章。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人类与社会的现状,并重新探讨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式和我们社会的现状。……[课题三] 确立主题,汇编文章。(1)站在人类之外的动物或植物的立场上,以小说的形式描述周围的人或人类社会。(2)21世纪将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在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动态的基础上,总结列举的事物,写一篇论述文。……

(参见洪宗礼主编:《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江苏教育出版社,第211页。)

学生如果根据教材的上述要求写成一篇作文,不仅仅需要写作能力,还需要学生查阅大量的课文以外的科学文化资料,并能够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和表达,整个过程完全是一个跨领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习作的最终产生可以说是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所以说作文学习不仅仅是语言运用的学习,也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是一种封闭式的语言训练,学生静坐在教室里冥思苦想。似乎作文就是作文的事,与其他学科领域毫不相干。我们的作文教学亟需确立这样一种跨领域、综合性学习的观念。所以,要采取多种渠道打通课堂内外,充分发掘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读好社会和自然这两部大书,特别是要让他们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感受社会跳动的脉搏,汲取更为丰富的写作营养,将单纯自我表白式的笔触转向对各种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品评,转向对地球村事态百相的深层观照。这种“转向”的意义,不仅在于放大了生活的外延,扩充了学生写作的源泉,而且在于它能使学生作文的过程变成到生活中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成为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

三、在关注生活中认识自我

生活概括了人的全部活动,日常生活包含着多个侧面,如与自然相关联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相关联的日常生活,与人的社会相关联的日常生活等,而学生每天经历的日常生活则是一个最为贴近人的生活事实。由于十分平常无奇的日常生活每天如此,毫无变化,学生习惯于这样的生活而从未去回顾、深思这样的生活。然而,正是这样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课题,才值得关注和思考。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关注和思考来认识自我,因为认识自我的目的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展现自我,树立信心,增进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从而对促进学生形成健全、成熟的人格,健康地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所以,学生应从周围生活出发,在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家庭成员的交往、同龄人的交往中,自主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产生认识、表达的要求,而不是在空洞的观念上构筑对自己的想像。

在日本的生活作文教学中就安排了一个“依据事实,重新观察生活”的作文单元,这个作文单元要求学生找出并记录一天的生活中特别有兴趣的事、产生疑问的事、留在心上的事。一位学生在做了一天的记录以后,发现了平时没太注意的问题,写了一篇作文,如下:

把家庭当作后台就行了吗?

(日本中学二年级学生的作文)

在我的生活中,家庭成员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呢?对我来说,家庭、家庭成员意味着什么呢?我,可以说整个日本的中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即使回到家里,当天的作文、复习,明天的预习、准备就把大部分时间花去。那么,家庭就只是中学生学校生活这个舞台的后台吗?

现在的我,在家庭当中,对待家里人,几乎都是采取自我中心的行为方式的。家里人为我做事,我都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来接受,而我自己却不为家里人做任何事。有一天,晚饭之后,父亲在辅导弟弟功课时把弟弟骂哭了。我在一旁听着,说父亲教法不行,母亲则说要我来教。我便没有做声。但心里也在盘算:教弟弟他连感谢的话也没有,对我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再加上又不是他来问我,教他纯粹浪费我的时间。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但心中确实是有一种非常寂寞的心情。

我是这么一个打小算盘的人,细想自己也感到羞耻,我还没有很好的理解家庭、家庭成员的意义。晚上,母亲催着两个弟弟早点睡。家里人就这么没有什么交谈,一天就结束了。这太没劲了。家庭就是一个后台,至少,现在这样的生活只能这么来形容了。我感到应该更认真地想一下家庭、家庭成员的问题。

平时,弟弟们从不为我做点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为我做什么,那么我也不为他们做什么。这样家庭、家庭成员就毫无意义了。在期望别人做什么之前,自己应该先养成主动地交谈的态度。这天我想到了这些事。

母亲开始算钱,今天是发工资的日子。大家都睡了。我一个人在做明天上课的准备。

(注:[日] 石森延男编《国语》,转引自方明生著《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第162 页。)

教材要求学生通过“一天的生活记录”重新关注日常事实,发现问题,据此来写作。要使学生在关注生活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形成认识自我的作文,最主要是考察学生的习作是否正确地把握了事实,围绕事实、思考、看法是否深入。在作文教材中介绍的这篇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习作,实质上反映了现代日本家庭生活的基本结构,正是通过“一天的生活记录”,这位学生从平常的事实中发现了问题。她用了“舞台”、“后台”的语词来比喻这种生活结构,形成了自己对“家庭”这个问题的看法。

其实“生活作文”就是围绕着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生活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摆脱习以为常的思想方式,关注真实的生活事实,从中发现生活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在关注生活中形成的思想、看法,将引导学生形成克服生活中困难的力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和学习日本生活作文教育思想,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作文教学与研究具有参照性。作文并非仅是语言符号的操作,离开生活,作文就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面对应试教育对作文教学的种种扭曲现象,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及其正确的方法,积极探索更有效的作文教学新路径。

————————

注释:

①②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98届博士学位论文。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300字 篇4

今天天气十分好:阳光明媚,天空蔚蓝。这种天气正是远足的好时机。所以我爸爸和我妈妈就强行把我带了去远足。

来到远足的地方后,我被迫下车。我虽然不想爬山,但是我看见了有许多小朋友也在爬,所以我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火。我用匀速来爬,上坡用劲,平路慢慢地走留气上坡。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一个小亭,我歇了一会儿。我抬头望见了一棵大树十分高,于是我就把这棵树当我的目标。我爬呀爬,过了一会儿我就累得气喘吁吁。可我依然坚持着,我看着那棵树已经离我不远了。我坚持着,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了山顶。我来到了这棵树附近,那棵树在众树最为突出,而且这棵高大挺秀。

经过这次的远足后,我明白了两个道理:一、只有目标才会胜利。二、要做就要做最好的。

生活中的启示作文300字 篇5

那天早上,妈妈把我送到幼儿园后就走了。我自己坐在座位上有无聊又孤单。因为那时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是老师。

到了中午,我们玩耍过后回到教室。老师就叫大家都拿出自己的小扇子来扇扇风。我这才记起自己今天早上忘记带扇子的事情,要不是老师提醒,我早就把这件事情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下好了,我的脸不由的红了起来。我向旁边的人借,他们都不肯,想想也是:每个人只有一把扇子,他们自己也要扇,怎么会多出一把扇子来呢?我恼羞成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三下并作两下就把扇子抢了过来。我刚抢过来,那人便号啕大哭起来。

我心想:这下惨了,这下惨了,一定会被老师骂死的。

果然不出我所料,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清瑶,你在老师的眼中一直是个好学生,你怎么能去抢别人的扇子呢?对不对?你没有就要来跟老师说,老师会给你。还有,以后拿别人东西前,一定要跟别人说,知道了吗?”我用力的点了点头。老师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6

那天是中秋节,商场里人山人海,我也被人群包围着。突然,我感到脚被一样东西砸到了,条件反射地低下头一看,原来是一个人的手机掉到我脚上了,还是最新款的苹果6。我第一反应是迅速捡起来,放到口袋里。不过,这是谁掉的呢?我环顾了下四周,大家还在一个劲地往前挤,我脑袋里一闪过一个念头:我不是正想要一台手机嘛,这个手机还是最新款。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四处张望,大家都没注意到,我赶紧拾起手机放进口袋,握紧口袋往商场的洗手间走去。我走进卫生间把门反锁,连忙把手机打开:竟然没有密码,我心中窃喜着。可是,我的脑海中又闪过一个念想,刚刚好像看到一个人在到处找东西,非常着急。我的脑子里好像有两个小魔鬼在打斗,到底是归自己所有,还是交到商场的服务台找寻失主呢?

我一直在原地呆呆想了许久,如里不归还手机我可以拿着这个手机使用。归还手机吧,爸爸不会给我买这么新款的手机,到手的鸭子又飞了。我思索了好一会儿,想起爸爸平时嘱咐过我:一个人做人要诚信,不能有贪心和私心。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标准。想到这,我果断地走出厕所来到商场的服务台,正好一个年轻的女孩慌慌张张的找服务员播放遗失启示。我走上前问她,是不是丢了手机。她说,是一台白色的苹果6。我立马拿出手机,她说:就是这台。她的脸上一下子喜笑颜开,抓紧我的手说:小妹妹,太感谢你了,我昨天刚买的手机,如果掉了多可惜,真的谢谢你。我摆摆手,冲她笑了笑,说:不客气,应该的。这个时候的我,心里比吃了蜜糖还甜。

生活给予概率和统计的启示 篇7

一、生活现象中的概率和统计

概率和统计是两个严谨的数学概念,同时也是两个简单的生活常识。推及到生活中来讲,概率是研究事物规律的科学,是一件事物发生与否的可能,而自然界的事物有些是必然发生,而有些是可能发生,其具备确定性和随机性的两面性;统计是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科学,是对未来做出预计的基础,在生活中一件事物的发生可能基于对之前的数据的统计,是期望发生与否的基础。

明确了概率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开展中,可以以生活现象为引入,对概率和统计进行介绍:例如对于概率来说,自然中存在着太阳的东升西落、落叶归根、阴晴雨雪,这些都是生活中必然发生的自然现象,发生的概率是100%。但是一天内上述现象全部发生的概率又是微乎其微的,如能发生也是个小概率事件,可见概率只是一个事物发生的可能;再例如对于统计来说,自然现象的规律的总结就是一个统计的过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惊蛰、芒种等气候对作物的影响,这都是建立在古人对气候和自然现象的总结和积累之上的。

可见,通过上述生活化的现象导入,同学们对两个数学概念和特性有了清晰的理解和准确的认识。此刻老师再结合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述,使得原本生涩和枯燥的概念,浅显且具体的传授于学生。生活化的概念讲解更加的切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思考热情,最大程度上的帮助教学的开展和深入。

二、生活现象中的抽样

抽样调查是指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的过程,是一个数学的调研过程,同样也是生活中的常用生活技能。推及到生活中来说,是一个由小见大的过程,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一叶知秋”就是这样的道理。抽样的部分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整体的特点和规律,最大程度上的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和消耗。当然抽样的过程中有科学的方法和规律,这是我们需要在数学层面研究的内容。

大体上了解了抽样过程和生活的关系,在抽样相关的数学知识讲解中,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经历进行数学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帮助同学理解。例如在家常煮饺子的过程中,对于锅中的饺子是否已经熟了,我们通常需要尝一下。这其实就是一个抽样的过程,这一锅的饺子是考查对象的全体,数学中称为总体,锅中的每一个饺子称为个体;试尝的一个,在数学中称为样本,如果参与煮饺子的3个人每人都尝了一个,那么这三个饺子都是样本,这个数目称为样本的容量。以上是一个简单的随机抽样过程,此外扩展开来,还有对于生产批次中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

可见,通过生活中的“煮饺子”过程,我们对统计中的抽样有了初步的理解,对抽样中涉及的数学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随即,老师再利用传统的数学模型(如抽签)进行系统的讲解和分析。生活化的引导过程,帮助同学从生活出发,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帮助同学理清学习的思路。

三、生活现象中的独立性

概率中事件的独立性是指两个事件没有关系,可以说两个事件的属性没有任何的交集,在生活中同样也蕴含着这样独立的思想。推及到生活中来说,古人口中的“水火不相容”“方枘圆凿”就是这样的道理。生活中很多事件的发生与否都是结合独立性判断的过程。独立性的掌握可以有效地帮助同学对事物进行准确的识别,在概率的计算中可以利用独立性的判断对可能发生的概率进行反向的逆推。

通过了解独立性和生活现象的关系,在进行独立性的讲解和判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经历对独立性进行阐述,例如在火车站周边的纸牌比大小的骗术,一张“A”和一张“K”,路人和庄家各抽一张,抽到“A”的赢。很多被骗路人,第一次抽到了“K”并不收手,认为下把肯定会抽到“A”,一次一次加大赌注,反而屡屡被骗,导致血本无归。其实在每一次比大小的过程中,抽到“A”和“K”的概率是一样的,各占50%。而很多路人错误的认为每次的比较过程有一定的关联,其实不然。

可见,纸牌比大小的小骗术,其实是抓住了路人贪图利益的心理,庄家也是和运气在赌博。输赢其实是各为相对独立的事件,老师可以在帮助同学揭露这个小赌局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崇敬感。所以说,数学和生活是相互关联且密不可分的,数学原理是对一些想象的科学解释和披露。

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8

蜘蛛是一种很弱小的动物,但它在很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它依然存在呢?下面,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蜘蛛的童话故事吧。

从前,有一只蜘蛛找到了森林中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它慢慢地爬上了树干,当它找到两根适合织网的树枝时,它开始吐出丝来。它一边吐一边后退,从上面那根树枝退到下面那根树枝,银白色的细丝在清风中轻轻摆动,美丽极了。这时一只小松鼠跑了过来,说:“你看你这么半天才吐了两根丝,多辛苦呀,快别织了,和我一起玩吧”,蜘蛛看了小松鼠一眼,说:“正是因为慢,我才要坚持,不能偷懒”。

这时,风来了。它好象故意要和蜘蛛作对似的,“呼”的一声,就把蜘蛛刚吐出的两根丝吹断了。蜘蛛一下子掉了下来,幸好被刚刚吐出的细丝粘住,吊在半空中。它划动着八条细腿,顺着细丝漫漫地爬了上去。小松鼠吓得躲在树洞里,哆哆唆唆地说:“你看,多危险呀,你还是像我一样,找一个树洞,多好呀,别在自己织网了”。蜘蛛摇摇头说:“不!我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生命的启示作文300字 篇9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我”看见了飞蛾那种升之欲望的精神和看见了小苗瓜不屈向上的,昂然挺立的生命力使作者感动,表现了小苗瓜、小飞蛾那种珍惜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好好使用生命,使用生命更有意义的精神。

这篇课文最使我感动的自然是第3、4、5自然段。每当我读到:“这就是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在我的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可我却没有对我自己负责。在小学的七年里我白白糟蹋它,我没有好好的使用它。高兴的时候就努力地学习,不高兴的时候就不听课整天在玩耍。到了现在我才发觉我自己在小学的七年里是白白度过的,我没有在七年里负起责任,也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七年,在这四千多的日子里我没有让它过得有意义,我的心里真感到后悔!

读了这篇课文,从这一刻开始,我不该再让自己辜负生命。我不会裸露裸到这世界也裸露裸地回去。我愿奋斗。让自己度过一个有意义的、精彩的人生。

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10

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1]因此,教育就是要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儿童生长或生活的条件。“教育即生活”强调了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杜威认为人类生活需要教育。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开篇明确提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并断言“教育在它最广的意义上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2]。在传统教育中,教育与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教育发生在神圣的学校殿堂之内,而生活游离在殿堂之外,无法登教育的大雅之堂。学生进入学校就是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生活的科学世界里,所学的知识也仅仅适用于这一世界,与生活无关。杜威正是基于这一点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教育就是生活,就是生长,就是对经验的改造”。而生长和经验的改造一定是在具体的生活中进行的,它们不是自动完成的,而是需要教育的引导,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生长、发展和经验增长的过程。作为生活中的人,他不能没有教育,教育是人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人是为了生活才需要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的[3]。

其次,教育必须奠基于现实生活,关注现实生活。杜威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割裂了儿童现在的生活经验,没能为儿童充分生长创造必要且适当的条件。他认为传统学校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它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4]。因此,在传统学校里,“求知”变成了纯粹的智力性活动,知识的获得纯粹是一种量的积累,知识的掌握主要表现为准确的记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成为应付标准化考试的行为训练。而在杜威看来,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基础和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也就没有教育。生活是一个时间过程,它是动态的,它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存在的方式,教育只能是面对每个生命个体的教育,教育的目标也只能是追求人的生命的发展和延续。“教育即生活”并不是说教育与生活意义等同,而是强调教育对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注重教育对生活的影响。

二、对当今英语教学的启示

我国目前英语教学普遍存在“费时多,收效低”的现象。如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学往往是脱离生活实际,只关注形式,不重视生活意义;强调语法结构,而忽略了语言的功能。结果,学生一旦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却出现“聋子英语”(听不懂)和“哑巴英语”(说不出)等现象。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要求教学关注学生整个生活世界,赋予教育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他认为,“语言主要是一种社交的事情,是我们把经验传递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取得经验的工具。当人们使语言离开了它的固有目的时,语言教学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困难问题,为语言而进行语言教学是多么荒谬啊。……如果以社交的方式求助于语言本能,就会不断实现与现实接触,结果是儿童心理总有事要讲,有话要说,有思想要表达。当儿童有了各种材料和事实要求谈论时,他们的语言就变得更优美、更完整,因为它是来源于现实的”[5]。这给我们当前的英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

(一)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工具理性的支配。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有对书本的认识,缺乏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体验;只强调知识的传授,没有交往和实践;只有封闭的班级和课堂,没有丰富的课外生活;只强调学校的教育,没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这种英语教学远离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也就远离了学生所处的英语语言交际圈,远离了学生已取得的生活经验,远离了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改变英语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在一切语言活动中学习英语。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是建立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丰富的文化现象和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基础上的,而不再是仅仅将语言的句法、结构、词汇的记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包含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更多的语言实践。生活化的英语教学将英语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突破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课本和课堂的限制,到现实生活中去发掘更多更丰富的材料。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要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还可以适当地选用国外的教学资料,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外,生活化的英语教学还积极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促进学生交流学习资源。

(二)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设置

杜威主张在思维的开始阶段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生活化的英语教学正是提倡在生活背景下进行情境化学习,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来进行知识建构,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开始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的建构作用。教学的过程就是将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情境化再现的过程。这样,新学习的内容很容易与学生的原有经验发生联系,使之能较快地同化或顺应,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活情境的再现,可以促进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情境中,从而能够学以致用。生活化英语教学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不是达到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而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也即“用语言做事”。

(三)创设一种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模式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灌输,教师常以知识权威和社会代言人自居,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自己,教师控制着课堂,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结果,“双向交流”变成了“单向传递”,教代替了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最终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生活化的英语教学要求创设一种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建立起“我—你”对话式的平等关系。在对话中,师生双方的生活经历、体验、感悟都作为教学出发点,师生作为活生生的人共同投入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在对话中,师生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而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学看作是师生人生的一部分,一段生命的历程。

杜威这种回归生活的教育主张是在批判当时教育脱离生活的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时至今日,它依然对当今英语教学有极大的启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是为生活服务的。这种教育思想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条回归生活之路,教学要适应生活的需要,适应人的需要,要为人的生活服务。我们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使得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经历生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赵祥麟, 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158.

[2]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3.

[3]翟楠.教育·生活·课程——杜威教育理论的生活化倾向[J].兰州学刊, 2005, (1) :310-311.

[4]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 (第5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300.

游泳的启示300字作文 篇11

那天天气炎热,太阳高高的挂在天空上。天上蔚蓝一片,万里无云,我很高兴。

我们乘坐着火车,没用半天功夫就到了“热带风暴”。我非常兴奋。

我换上昨天刚买的泳衣,跟着姑姑走进去。

我们先进了“几流水域”我们到了。我睁大眼望着那里,来这的人大多数是多不可数!有大人,有小孩。大多数都是大人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游泳的。在大声喧哗中,我打起了退堂鼓……

在姑姑和哥哥的鼓励下,我和哥哥爬上了高高的楼梯,我和哥哥双洞气垫被推下了长长的滑梯。到了最底下要摔下水的`那一刹那溅起了很大很多的水花……我喝水了我还以为我快死了呢!但是事实并没有那么恐怖……

骑车的启示作文300字 篇12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一句名言不停地在鞭策我,是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迎难而上,努力去想去做。

有一次,我见同学都会骑自行车,看着同学的身影闪现在树木的遮掩下,我的.心不由痒起来,于是,我便向我爸爸提出要求:我要学骑自行车。

在我提出要求的第三天,爸爸便给我带来了一台崭新的自行车。于是,我立刻带着自行车冲下花园······

经过两次尝试,我不得不承认,学习自行车真是一件麻烦的事。我一起上自行车,便立刻倒在地上,我抚摸着摔疼的手臂,挣扎着爬起来,进行第二次尝试,我骑上去后行走了几米,便摔倒在地上。于是,我便想:干脆我不学了。可是,一句名言在我耳边响起,把那种想法抵消了,那句名言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于是,我再次扶起自行车,坐了上去骑了起来。我都记不清我摔倒在地多少次了,终于,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13

一、“蚁族”的自我冲突折射“中国生活学”教育的缺失

“蚁族”因其恶劣的生活环境和矛盾的思想状况受到全国甚至海外媒体的关注, 成为轰动一时的媒介事件。其实, “蚁族”群体就是一个典型的矛盾体, 最大的矛盾在于一方面他们拼命赚钱攒钱, 但另一方面他们有着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却非常忽视自身日常的生活质量, 宁愿牺牲健康和快乐来换取金钱和名誉的积累, 以至于生命和生活没有可持续的长远规划和动力, 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享受当下生活的幸福。虽然这种极其不人道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自己选择的, 但是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却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 于是有可能把这种自我冲突转化为其他类型的冲突, 这是“蚁族”成为社会问题的根源。“蚁族”是高校毕业生, 他们目前的生活方式不过是曾经经历过的高校生活方式的延续。高校社区除了专门的知识生产和传承的功能, 还有日常生活的功能。目前我国一线城市里的高校社区生活质量最是堪忧的。由于我国高校扩招政策, 一些大学的后勤保障跟不上, 许多大学生在学校根本没有足够的学生宿舍安置, 他们只能在校外租房, 但是他们却为了能够留在一线城市而付出了高昂的学费。恶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只为了换取一张文凭, 无法充分地享受学校的教育资源, 更谈不上良好的教育质量, 于是毕业后也无法通过接受的教育经历改善生活, 从而获得留在这个城市的资格。这种“文凭获取金钱, 金钱改变命运”的刻板思维, 从大多数“80后”一代人的读书生涯开始, 就是以延迟享受为代价的, 而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也没有改变, 反而日益强烈。现代管理学从人才集聚效应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化解和消减人才自我冲突的方式, 把人才聚集现象中的自我冲突分为:个性冲突、价值观冲突、个人目标冲突、利益冲突。[2]但由于这种分类过于宏观和抽象, 不能完全满足在中国民族文化背景下, 对广西“蚁族”本地化研究的需要, 也不便于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操作。因此, 可以从广西壮学的思想瑰宝———“中国生活学”教育思想的角度分析广西城镇化进程中“蚁族”的自我冲突问题。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生活为本的物质观、文化观和价值观。黄现璠在《试论“中国生活学”的构建》一文指出, 人们“往往忽视了近在身旁、习以为常、休戚相关的人类日常生活对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本质性重要作用和意义。”[3]

二、“中国生活学”的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生活学”的教育思想由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黄现璠提出, 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 其独特之处在于:在中国首次高度肯定了日常生活的学术价值。黄现璠认为, 生存是人类历史的中心, 生活是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人类的历史, 就是一部永无休止的生活史。日本教育界基于传统“家政哲学”弘扬的“人间守卫”理念, 不断谋求现代人的生活充实和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 相继在一些大学或短期大学设置了“生活学部”和“生活学科”。可见, 以人类的日常生活作为研究对象, 不仅可以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 也是“世上所有学问的母体”, 是“认识人类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 “中国生活学”应尽快转化为教育的实践。黄现璠指出, “中国生活学”可以让受教育者感受到人们日常食衣住行的乐趣, 努力去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领悟生活哲学和伦理, 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黄现璠对“中国生活学”的研究对象、定义、学科设置以及研究方法或手段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提出了框架构想。参照国外经验, 结合中国食衣住行内容广泛和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他指出:“中国生活学”是研究中国人食衣住行生活的起源、相互关系、变迁发展和规律的科学。他的初步设想是将“中国生活学”的研究分野和学科设置划定为“生活理论”、“生活环境论”、“生活史” (即食衣住行史) 三方面的主要学科, 并指出了这些学科的主要课程内容和终极目的。在研究方法上, 黄现璠主张“重点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角度, 利用多学科的科学有效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解明日常生活的内核外延和相互内在联系, 解析食衣住行所体现出的人的精神与物质的综合文化价值观念及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3]

三、“中国生活学”的教育思想的启发

黄现璠的“中国生活学”教育思想启发我们, 针对防范“蚁族”出现的自我冲突问题, 学校教育今后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生活为本的物质观、文化观和价值观。

1. 以生活为本的物质观。

在现代社会, 经济及金钱现象无处不在, 人们对金钱的态度, 获取和管理金钱的能力, 对于人们生活的幸福影响越来越大。金钱思想能具体呈现一个人的智商、情商、财商、逆商 (遇到逆境与挫败时的承受力) 。在人的一生中, 财商、智商、情商形成的最佳时间段是青少年阶段, 应在学校教育中予以重视。在“中国生活学”的教育思想中, 把人的生活提高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物”为本的教育。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发现自身和家庭的存在, 懂得量入为出, 适当享受, 学会满足和感恩, 保证自身和家庭生活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而不是为了“光耀门楣”“衣锦还乡”。

2. 以生活为本的文化观。

大学生的生活能力并不会随着毕业自然而然地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学会认识生活, 理解生活, 创造生活和享受生活。比如大学生自己做饭的问题, 如果仅仅从一时的校园安全角度考虑, 很可能是简单地一禁了之, 以绝后患, 对学生的厨具反复收缴, 对其行为严加处罚。但如果从民族文化和高校文化共建的角度考虑, 尊重学生的饮食习惯, 引导学生安全使用能源, 弘扬地方饮食文化, 与特定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为学生创造烹调食物的环境, 这未尝不是一种更好地结果。因为大学生毕业以后总是要进入社会, 进入家庭的, 如果在学校没有学会如何安全地烹饪食物,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也必然会给社会、家庭和自身带来安全隐患。从更长远地来看, 如果学生在校不能科学地认识生活的各种需要, 学会用合理的方法满足自身的需要, 而是一味地压抑或者放纵, 那么当他们步入社会, 面对人生的挫折和重压时就难以生存。事实上, 生活本身就是文化, 就是知识, 就是技能, 需要专业地, 系统地学习。但目前高校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是高度政治化和经济化的, 缺乏人文关怀, 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 家庭和个人的生活权利是缺席的, 这种状况亟需改善。

3. 以生活为本的价值观。

当今中国的高校教育已经普及化, 高校教育关系着整个中国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应是教育学生去追求“颜如玉”和“黄金屋”,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珍惜生活, 面对不同的条件和命运仍然能够过好每一天。

本文通过回顾黄现璠“中国生活学”的教育思想, 探讨广西城镇化进程中“蚁族”的自我冲突问题的启发和实践价值。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确需要“工具人”, 但社会的和谐发展更需要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以黄现璠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先驱在探索科学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道路上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我们可以好好利用, 并发扬光大!

摘要:“蚁族”成为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方面他们拼命赚钱攒钱, 但另一方面他们有着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却非常忽视自身日常的生活质量。这种自我冲突如果得不到化解, 有可能转化为自我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冲突。本文从广西壮学的思想瑰宝“中国生活学”教育思想的角度分析广西城镇化进程中“蚁族”的自我冲突问题, 提出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生活为本的物质观、文化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黄现璠,中国生活学,蚁族,自我冲突,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韩继园“.人才汇集机制”纵横谈[J].中国人才, 2003, (2) :4-9.

[2]牛冲槐, 张敏, 接民, 李刚.人才聚集中自我冲突的消减与人才聚集效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8) :148-154.

梅花的启示作文300字 篇14

梅花诗一种在春天、夏天、秋风都不会开的花,而冬天它才会开花,而且天气越冷,梅花就开的更加鲜艳了。

梅花有许多种颜色,比如说: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玫红色的、粉红色的。梅花不与百花争光,不和群芳斗艳丽。每到百花凋零的时候,严寒刺骨的冬季,梅花便如婀娜多姿的仙女,悄然生长在山岭坡间、园林径旁……有的青春洋溢,热情奔放,似亭亭玉立般可爱;有的超凡脱俗,端庄大方,如持重贵妇般可敬。她们或仰、或倾、或倚、或思、或语、或舞、或倚戏冬风,或笑傲冰雪、或昂首远眺……奇姿异态纷呈,美不胜收。让我想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给了我一个启示: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更要保持有这样的精神,做有骨气、有原则的`人。

军训的启示作文300字 篇15

“抬头!挺胸!收腹!立正!向右——看齐!”随着教官干脆利落的口令,我们的军训生活开始了,动作虽然不怎么熟练,但万事开头难嘛。

“同学们!我们相信,严格的`队列训练,能养成你们良好的纪律!”教官一脸严峻,没有一丝是因为我们都是“被宠惯的宝贝”而放松。“三连注意!齐步——走!,一二一!一二一!……立定!”教官满脸怒气,“脚步要求是落地生风,整齐划一!怎么松松跨跨的?三连全体站半小时军姿!”教官斩钉截铁地说。同学们如同触电一般,一惊便站好,背后像插了根棍子。十分钟过去了,有人撑不住了,刚一弯腿,教官上去就是一脚,拉出队伍,全体加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又一分一秒地加上了……我的腿像灌满了铅一样酸极了,麻木得快失去知觉,我刚想偷偷地活动一下,教官一句“昂头!就算前面射来的是子弹!你也这么给我挺着!”又让我浑身充满了力量。二十分钟过去了,几位同学有点撑不住了,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我们咬着牙,相互用眼神鼓励着:再撑一下,再顶一会儿,不能让教官小瞧了……

启示作文300字 生活的启示 篇16

一、“生活教育”思想对我国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启示

回顾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内容, 它所强调的“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 课程是学生的课程, 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 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的理念, 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1]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引下,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理念, 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地理应当是生活的地理。地理课程必须关注学生本身, 必须“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生学习的地理课程要“反映全球变化形势, 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 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 从而拓宽学习空间,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这些理念都空前强调了地理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 在教育中促进人的发展”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目前地理课程改革中的体现和落实, 反映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二、“生活教育”思想对我国地理教材编写的启示

纵观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 其指导思想清晰地体现为从注重“知识内容的系统性”到注重“人地关系”, 再到注重“可持续发展”三个阶段。本次课程改革的主题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在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一点上, 陶行知先生是有远见卓识的, 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主张从现代社会出发, 通过普遍的生活去教育、培养学生, 促使学生和谐、持续地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引下, 人们欣喜地看到目前地理教材的形式和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内容的选择不但富有生活气息, 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选择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材实践活动丰富多彩, 启发性、探究性、开放性、可参与性强, 且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下面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为例, 看看新、老教材编写的不同。老教材 (199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以文本的形式讲述了什么叫太阳高度角, 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时间、空间变化的特点, 然后呈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以及公式的运用方法。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没有任何说明, 教材呈现的只是一个结论, 学生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按照课本呈现的顺序把教材内容背熟记住。而新教材 (2009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没有以文本的形式给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 而是以“活动”的方式出现, 通过给出“简易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和“图解法求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 要求学生根据测量示意图的方法, 测量所在学校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根据“图解法求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求观察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之间的关系, 并归纳求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通用公式。

从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看出, 旧教材更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 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知识, 而不是用于解决生活问题。而新教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热爱生活, 体现了“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学生学习的是对生活有价值的知识, 对提高生活质量有意义的知识。新教材让学生通过对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实践, 不仅理解了太阳高度的推导过程, 而且以后可能会将太阳高度的变化运用于生活实践。例如,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计算出物体的影长在一年中的变化, 以确定楼房间的合理距离;确定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倾角等。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深受陶行知“在做中学”“知行合一”和“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影响。

三、“生活教育”思想对目前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启示

理解和把握了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后, 关键是如何运用这些理念。课程标准再好, 毕竟只是写在纸上的文件, 只有把这些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思想, 并将之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观念才被赋予意义。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实践, 他认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做是学的中心, 也是教的中心, 生活教育必须是教、学、做合一”的。他始终把实践活动作为主线, 强调以实践为中心, 强调教学与实践、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活动中求知。

目前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地理教师仍然“穿新鞋, 走旧路”。教师还是把学生当做统一规格的产品, 把知识看做可以灌来灌去的现成东西。在这种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练习, 学生掌握的仅仅是一些呆板的知识, 一些只有在测验和考试时才活跃起来的知识,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来看学生对教材中地理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得如何。而在实际生活中, 学生大多数已忘记了从课本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不能在生活情境中将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学科与生产、生活、生态关系紧密,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 引领学生留心生活, 用心观察周围地理事物, 教师应在生活中寻找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这样通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技能的培养, 又获得了情感态度的培养。例如, 在教授城乡规划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自己的规划方案, 让学生表述其规划依据, 探讨后再向学生展现本市的城乡规划图, 让学生分析政府主管部门规划的合理性以及存在的不足, 最后再将学生自己规划的方案与政府部门的方案进行比较找出不足。笔者于2011年10月在讲授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高中教材《城乡规划》后, 组织学生到绍兴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采访设计师, 与他们探讨城市规划的原理及注意的主要问题, 了解绍兴市的整体规划方案。这样的实践活动, 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生活教育”思想对目前高考地理测评的启示

高考地理测评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 也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 其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目的, 以及相关的评价实施、评价方法等都是由评价的价值取向来决定的。为了切实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应充分发挥高考的评价导向功能。

2011年安徽文科综合卷地理试题就很好地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 试卷非常注重安徽省的省情,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联系生产实践与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 将地理学理论和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融入、渗透到高考试题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分析解决日常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第29、第30两题考查了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第34题第 (3) 小题的野营时防范自然灾害和开展自救的措施等都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 解决现实问题, 秉承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理念, 更好地引导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践行新课程理念, 同时也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2. 联系社会热点

生产实践与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 如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快速发展而日趋严重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问题及相关的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的建设等一直都是高考命题的钟情点, 2011年安徽文科综合试题也是如此。例如, 第27、第28题考查的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采取的措施;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 D P重心变化轨迹;第33题的上海市产业转移与安徽产业的承接等都是以热点为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3. 联系区域发展

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视角看, 区域发展中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区域发展规模问题、区域间的产业转移问题也是2011年高考的考查方向。例如安徽卷第34题第 (3) 题“从产业转移角度, 分析部分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这就涉及区域的协调发展问题, 在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有很多方面的优势, 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安徽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机会增多;与上海相比, 安徽的生产生活成本较低, 劳动力资源丰富, 能源、原料充足;安徽政策优惠, 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返乡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 积累了资金, 具有乡土情感。

从近几年的我国地理高考试题看, 问题情境基本都是距离考生很远的学科背景, 而不是解决考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虽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但在高考试题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所占的比例尚不大, 大多数只是提供一个背景, 而不是解决现实问题。如果能以带有一定现实的素材、具有现实情境的试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这样不仅符合学生心理,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也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实践与应用、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新课程理念, 并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的地理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上一篇:寿春中学第五届一次教代会主持词2012.12。2下一篇:3000字外贸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