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静脉置管流程

2024-09-12

picc静脉置管流程(共7篇)

picc静脉置管流程 篇1

1操作前准备:医生下医嘱,操作者初步评估血管情况。开展穿刺前病人教育:向患者讲明置PICC导管的意义、用途、注意事项,并简单介绍操作程序。随时准备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同时做好心理指导,避免紧张。与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2选择导管:根据病人的经济水平,用药方案,血管情况选择导管。在输液流速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最小最细型号的,管腔最少的导管。因为较粗的导管易引起周围血液动力学改变而增加置入后并发症,增加静脉炎或血管阻塞的可能。健康的静脉一般是可容纳较细的导管的。

3备物:PICC穿刺包一个(含PICC导管一条、穿刺导入针一个,BD导管包内有软尺,其他导管需另备软尺)、10ml注射器2支、肝素帽或无针正压接头1个、无菌无粉手套2副、0.9%生理盐水100ml一袋、肝素盐水适量(成人为100u/ml生理盐水、儿童为10u/ml生理盐水)、穿刺术包一个(镊子1把、孔巾1块、治疗巾2块、无菌透明敷贴1块、胶布纱布若干)、止血带、消毒棉签、消毒剂、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手术帽,(BD导管包内有切割器,巴德三向瓣膜管需备无菌剪刀一把)

4病人及环境准备:穿宽松的上衣,上厕所排空大小便,若患者四肢发凉可用热毛巾敷上臂以助血管扩张。彻底清洗术肢,必要时先行沐浴。环境要减少人员走动,尽量在治疗室单独进行。

5操作者准备:洗手、戴口罩、戴一次性手术帽(无菌操作前穿一次性隔离衣),再次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工作。6选择静脉:首选贵要静脉,90%的PICC导管放置于此,因其血管粗直、静脉瓣较少,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和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其位于肘窝前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血管粗直,但静脉瓣较多,分支因人而异,个体差异大,当肘正中静脉加入贵要静脉形成最直接的途径达上腔静脉时可作为首选。第三选择是头静脉,其血管前粗后细且高低起伏,在锁骨下方汇入腋静脉,因进入腋静脉时有较大的角度,导管易反折于腋静脉,所以10%的患者经头静脉穿刺时不能顺利进入腋静脉,引起进管困难或导管易位。另应尽可能避免接受乳房切除术和/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肢,及上腔静脉压迫和颈部淋巴结肿大者。既往有锁骨下静脉穿刺史的一侧手臂不作首选。一般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以免静脉栓塞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选择左右臂各有优缺点,左臂活动少,能减少导管对血管的摩擦,导管折叠次数也少;另因其测量时较右臂长,如果穿刺失败有利于再次修剪,但路径较长。而右臂活动多,血管粗,穿刺路径短,但活动较多易损伤导管,且如穿刺失败,因已修剪较短不利于再从左臂穿刺。

7选择穿刺点:穿刺点常规首选肘窝区肘下两横指处,如果进针位置过下,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回流受阻或导管与血管发生摩擦而出现并发症;进针位置过上易损伤淋巴系统或神经系统,且上臂静脉瓣较多也不宜作穿刺点。8测量长度:测量时上肢外展90度,一般预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二、三肋间注意外臂的测量不能十分准确地显示体内静脉的解剖。如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心包填塞等。

9测臂围:于肘上7cm处测量臂围,用于监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渗漏、栓塞等,新生儿及小儿应测量双臂臂围。10建立无菌区:打开PICC无菌包,穿无菌隔离衣,戴无菌手套,应用无菌技术准备肝素帽、抽吸生理盐水,将第一块治疗巾垫于病人准备插管的手臂下,注意病人的手臂外展90度放置。

11穿刺点消毒:按无菌原则,先用酒精脱脂3次,再用碘伏消毒穿刺点3次,范围应达10cm×10cm以上,待其自然干燥。更换手套,铺孔巾于穿刺部位上,铺第二块治疗巾扩大无菌区。

12预冲导管并修剪导管:用吸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导管并冲洗导管,润滑亲水性导丝。BD导管应剥开导管保护套至预计长度,撤出导丝至比预计长度少1cm处,按预计长度修剪导管。即将PICC导管插入相应型号的切割孔中使切割器的两侧边缘对应的刻度都与预计长度相距0.5厘米时进行切割。注意剪切导管时不要切到导丝,以免损坏导管伤害病人。(巴德管插后再修剪)13穿刺:让助手在上臂扎止血带使静脉充盈,将保护套从穿刺针上去掉(BD导管应握住回血腔的两侧,切忌按压针尖保护按钮。),活动外套管,以15到30度角实施穿刺,一旦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再进少许,以确保导引套管的尖端也处于静脉内,再将外套管送入少许。

14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松开止血带,用左手食指固定导引套管避免移位,中指压在套管尖端所在的血管上以减少血液流出,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

15置入PICC导管:用镊子轻轻夹住导管或用手轻捏导管保护套(贝朗管和BD管有保护套),将导管从导入鞘末端逐渐送入静脉。当导管进到肩部时,让病人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导管进入颈静脉。达到预计长度时可将头转回来。注意不要用镊子过紧夹持导管,以免损坏导管;送管时用力要均匀、缓慢,禁止用暴力置入导管。

16退出并撤离导引套管:BD导管送入至离0刻度10到15cm时(巴德管和贝朗管送至预计刻度),用左手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从静脉内退出导引套管,撕开并撤离导引套管(巴德三向瓣膜管不用撕直接退出就行)。再将导管置入预计刻度,注意移去导引套管时要固定好PICC导管。

17移去导引钢丝:一手固定导管,一手移去导丝。注意移去导丝时动作要轻柔、缓慢。若导管呈串珠状皱折改变表明有阻力,应停止抽取导丝,并使导管恢复原状,然后连同导管一起退出少许,再试着抽出导丝,重复这样的过程直到导丝较容易的抽出,一旦导丝撤离再将导管推进到预计的位置。(巴德管需修剪长度,一般体外留5到7cm为宜,然后装好导管配套的兰色连接器,并将白色固定翼固定在穿刺点处的导管上。)

18抽吸与封管:用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吸回血并注入生理盐水,确认通畅后连接肝素帽,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注意10ml以下的注射器可能造成高压而使导管破裂,建议使用10ml及以上的注射器。

19清理穿刺点:撤去孔巾充分暴露肘部,用消毒棉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必要时涂以皮肤保护剂(注意不能触及穿刺点)。

20固定导管,覆盖无菌敷料: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形弯曲,BD管在圆盘上贴一胶布(巴德管在连接器上),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纱布吸收渗血。覆盖一透明贴膜在导管及穿刺部位,贴膜下缘与圆盘下缘平齐(巴德管与兰色接头平齐)。第二条胶布在透明敷贴的远侧交叉固定导管,第三条胶布再固定圆盘,写上日期时间操作者,再依次固定外露的延长管使病人舒适。注意禁止在导管上贴胶布,容易危及导管强度和导管的完整。21整理用物:整理床单位,使病人舒适。将垃圾分类放置。

22通过X线拍片确定导管位置:导管末端应位于上腔静脉的中上段为宜,解剖位置在第四到第六胸椎水平。注意在没有经过X线验证导管尖端位置前,不得轻易使用此导管。

23穿刺后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臂围,诊断,住院号,置入导管的名称,型号,编号,置入的长度,所穿刺的静脉名称,继往有无穿刺置管史及次数和部位,本次几次穿刺后成功,术中渗血约几ml,术后有无止血措施及其效果,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X线片示导管末端位置,穿刺者姓名,穿刺日期,时间等。

24穿刺后宣教:穿刺后24小时内伤口停止渗血前,减少穿刺上肢的活动,可适当做握拳松指动作,穿刺侧上肢的日常生活如:吃饭,洗漱,更衣等不受影响。置管后置管侧上肢避免提重或做剧烈的运动。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通知护士:手臂出现红肿热痛活动障碍;伤口渗血渗液较多或有红肿,化脓;敷料污染潮湿或脱落;导管渗水,脱出或打折。告诉患者置管后如无输液每周得上医院冲管换药一到两次,发现贴膜被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时应随时更换。如有胸闷、气促、心慌请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穿刺时的注意事项

1穿刺前应了解静脉走向及静脉情况,避免在疤痕及静脉瓣处穿刺 2作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放松,确保穿刺时静脉处于最佳状态

3穿刺进针角度约为15到30度,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进针少许,再送导引套 管

4避免穿刺过深而伤及神经 5避免穿刺入动脉,尤其是幼儿

6穿刺时避免损伤静脉内膜/外膜,以免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或渗漏 7退出针芯前,务必先松止血带,在套管上方加压后再撤出针芯 8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注意加压止血 9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严密观察

注意:在任何时候注射部位下方出现水肿,而这种水肿不是由于衣服或固定胶带过紧产生的止血带效应,则应考虑是导管相对静脉较大导致静脉回流受影响造成,应是拔管的指征。

穿刺时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

送管困难:

症状:阻力感,无法送管,导管皱起或蛇样弯曲

原因:选择的血管小;血管的静脉瓣多;静脉疤痕;静脉硬化;静脉分叉;送管速度过快;病人过度紧张至静脉痉挛;病人体位不当;当选择头静脉穿刺导管进入上腔静脉时易出现导管易位或送管困难等

处理:送管速度不宜过快,可暂停片刻使患者尽量放松;调整位置;嘱病人做握拳送拳动作;调整导丝或撤出导丝;选择粗直及静脉瓣少的血管穿刺;尽量不要在头静脉进行穿刺;在腋窝处扎止血带后送管;一边推注生理盐水一边送管;热敷 导管易位:

症状:阻力感,病人不适,导管可有弯曲打折,无法抽到回血 原因 :异常静脉解剖;继往有手术史或外伤史;病人体位不当;测量误差;在头静脉穿刺

预防:摆好病人的体位再进行穿刺;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当送管达肩部时,病人头偏向穿刺侧,下颌靠肩);准确测量;准确修剪;抽回血

处理: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如导管易位入颈静脉,可用5到10毫升生理盐水快速冲管;改变体位;给予时间通过重力自然下降;照片确认;重新定位

渗血,水肿:

症状:穿刺点渗血,剧痛,红肿,麻木,皮肤冷有斑纹

原因:导入针型号过大,留置导管过细;穿刺不当或创伤性穿刺;选择血管不当;有出血倾向;穿刺部位活动过度 预防:了解用药史及实验室结果;熟练穿刺技术

处理:加压止血;避免过度活动;停服抗凝剂,必要时予止血剂 误伤动脉:

症状:血液颜色鲜艳,回血呈冲击状,推入有阻力感等 原因:辨认动脉失误;穿刺过深误入动脉 预防:识别动脉,穿刺不宜过深 处理:立即拔除,加压包扎止血 导丝拔除困难:

原因:强行送管,导管扭曲所致;在生理角度处;未预冲导管

处理:保持好穿刺时的体位;不得强行送管,如遇阻力,暂停数分钟后再轻轻拔出导丝,穿刺前用盐水冲管 心律失常:

原因:导管尖端位置过深刺激上腔静脉丛;病人体位改变或测量静脉长度不 准

处理:准确测量静脉长度,避免导管插入过长;导管退出少许 刺激神经:

picc静脉置管流程 篇2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7月—2010年7月行PICC置管的危重患者76例, 男52例, 女24例, 年龄24岁~79岁, 平均年龄65岁。包括脑血管意外、各种中毒、休克、心肺复苏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严重多发伤、恶性肿瘤、重症胰腺炎、严重烧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等患者, 均采用Certo Splittocan型BIBRAUN PICC导管。

2 置管时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2.1 误穿入动脉

主要是术者定位不准确或定位后因患者躁动、体位改变使血管移位造成。为预防穿入动脉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体位取平卧位, 穿刺侧下肢外展20°~30°, 稍外旋。 (2) 穿刺点的选择:距腹股沟韧带下4 cm~5 cm, 以左手食、中、无名指触得股动脉搏动较明显处并加以固定, 右手持注射器在股动脉内侧0.5 cm~1 cm处, 针头与皮肤呈45°角刺入。一旦误入动脉, 拔除针头局部压迫止血即可。

2.2 穿刺不成功 (无回血)

(1) 部位不准确; (2) 进针角度小, 几乎与皮肤平行进针, 加之进针点靠上, 易使针尖穿入腹腔或刺破膀胱。除婴幼儿和特别消瘦的患者外, 进针角度一般>30°; (3) 进针角度过大、过深, 针尖穿透血管到达血管下组织内。这时应握住注射器, 边抽吸边将套管退出, 见回血后暂停, 来回抽吸如回血通畅无阻力即可送管。

2.3 导管送入不畅

(1) 针尖刚穿破血管壁, 未完全到达静脉腔内, 可将留置针再送进少许, 用注射器连续抽吸见回血通畅并推入无阻力时再送导引钢丝。 (2) 进针部位太靠近腹股沟, 使针尖与血管几乎垂直, 这时应退出重新正确定位, 穿刺点宜选择在距腹股沟韧带下4 cm~5 cm处。 (3) 体位不当使针尖顶住血管壁, 甚至血管内弯曲, 这时应让穿刺侧肢体伸直, 必要时可在大腿根部垫一小枕, 以减小静脉弯曲度, 加大弧度, 使套管针在静脉内顺利行进。 (4) 穿刺针刺入血管见回血通畅后注射器呈45°角悬空即进入导丝, 造成导丝前端打折。因此, 当穿刺针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应放平注射器再进针少许, 继续回抽见回血且通畅后再送入导丝。

2.4 局部血肿

(1) 尽量避免反复穿刺, 如拔除穿刺针, 应立即局部压迫15 min, 有渗血时或误入动脉应延长加压时间或沙袋压迫6 h, 并随时观察。穿刺2次以上不成功时要暂停选另一侧穿刺。 (2) 穿刺前要了解病情, 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应慎重。 (3) 穿刺针刺破血管后壁。预防措施:首先进针角度不宜过大, 一般<45°, 其次见回血后最好用注射器边进边抽, 见回血通畅, 且推进无阻力时再送入导丝。

3 置管体会

3.1 穿刺点宜选择在距腹股沟韧带下3 cm~4 cm处, 进针

角度30°~45°为宜, 角度过大容易导致穿刺容易而送管困难, 如遇送管困难, 可适当调整外套管的方向和角度;送管动作轻柔, 速度不宜过快, 以防前端盘曲;置管后要进行X线摄片, 确定管道及头端的位置在下腔静脉;股静脉置管穿刺时有误入动脉的可能, 一旦误入动脉, 可局部加压止血。

3.2 对有严重心脑血管病史者, 尽量不行股静脉PICC置

管, 如急救需要应尽量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同侧股静脉导管置入次数不宜超过2次, 以免形成血栓。对有明显下肢水肿、高凝状态、对侧股静脉有其他置管、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 应尽量避免股静脉置入PICC.

参考文献

picc静脉置管流程 篇3

【关键词】PICC;静脉炎 ;防护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33-0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通路。主要适用于婴幼儿、外周静脉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或需要长期进行补液等静脉治疗的患者,以及需输注化疗药等刺激性药物和高渗、粘稠液体的患者[1]。其中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6%—9.7%[2]。如何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是护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PICC置管并发静脉炎的防治进行了综述,为PICC进一步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1 静脉炎预防

1.1 选择合适的血管

目前公认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为PICC置管首选静脉[3]。因为贵要静脉位置较深,解剖结构直,管径粗,且管腔由下至上逐渐变粗,静脉瓣较少,在置管体位下是导管顶端到位最直、最短的途径,利于置管顺利完成,发生静脉炎的机率相对较低。而头静脉表浅,有分支,且管腔由下而上逐渐变细,静脉瓣多,增加了置管的难度,易发生静脉炎。杨浩义等研究结果显示贵要静脉置管所致静脉炎发生率3.8%,肘正中静脉为15.5%,头静脉为32.8%,提示头静脉穿刺更易发生静脉炎[4]。充分表明PICC置管应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为第三选择。

1.2 选择适宜的导管

正确选用导管是减少PICC并发症的第一步[5]。导管型号越大,对血管内膜的损伤越大,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越高。在非高速滴注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小管径的导管,以防止导管过粗引起的血液流速减慢及导管在血管内形成异物刺激,造成静脉炎、上肢肿胀、疼痛;并且选择硅胶类导管,因为硅胶类材料柔软光滑,生物相容性较好,损伤血管内皮程度小,不易出现静脉炎。

1.3 摆放正确的体位

传统方法在置管时术侧肢体外展90°,置入导管至肩部位置时,嘱患者下颌靠近术侧肩膀,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之间形成一锐角,导管顺利通过后,头恢复原位,有一定的预防导管异位的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患者体位配合不佳,或者血管存在变异,异位仍时有发生。复位时可将患者穿刺侧上肢上举与颈部角度<30°,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成锐角,同时加大锁骨下静脉与上腔静脉的角度,有利于导管顺血管方向进入上腔静脉,而不易进入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腋下静脉反折。也可在插管时使患者取半坐卧位,使肩部高于心房平面,床头抬高约45°,以增加上腔静脉的回流血量及流速,导管可以依靠重力的作用下行,避免进入颈内静脉及对侧无名静脉。

1.4 提高置管的技巧

护士的穿刺技巧与静脉炎的发生率正相关,即穿刺次数越多,静脉炎的发生率越高。一次穿刺成功可减轻穿刺针头对血管壁和血管内皮的损伤,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因此,应熟练掌握置管技巧,护士资质准入制度是减少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环节。自1994年起,美国有55个州开始对PICC技术培训学员的资质,利用多种形式、培训资源、培训内容、一定的时间完成护士PICC的资质培训。要保证PICC安全有效顺利地发挥治疗作用,主要依靠护理技能的支撑,资质准入制度是保证穿刺者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的手段,这也是促进PICC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与国际护理接轨的基础。置管后X线摄片确定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即导管头部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为宜,一般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处最佳。穿刺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5 提高置管后护理

置管后24h常规消毒更换敷料1次,以后每周消毒局部并更换敷料2次.肝素帽每周更换1次,保持局部干燥清洁,穿刺术后立即预防性应用增强型透明贴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置管后24h内给予湿热敷,可以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局限,解除疼痛。在静脉用药前后,应使用10ml以上注射器以10~20ml生理盐水脉冲方式冲管,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湍流,清洁和漂净管壁;封管时使用肝素,亦采用脉冲方式,注射最后0.5~1.0 ml时。边推注边撤注射器,以达到正压封管;建议使用具有自动正压腔功能的可来福接头,可有效减少血栓的形成。输注化疗药物、高营养物质、酸碱药物等刺激性药物后,应及时以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

2 静脉炎的处理

护士应熟悉静脉炎的分级标准,即0度:无临床症状(体征); I度:红(疼或不疼)、肿(疼或不疼)、静脉无索条改变、触摸无硬结;II度:红(疼或不疼)、肿(疼或不疼)、静脉有索条改变、触摸无硬结;Ⅲ度:红(疼或不疼)、肿(疼或不疼)、静脉有索条改变、触摸有硬结。依此标准可早期识别静脉炎的发生。一旦确诊为静脉炎,如为机械性静脉炎,立即停止输液,抬高穿刺侧肢体以利于血液回流,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3次/d,每次30min,间歇期可用喜疗妥涂擦或以金黄散加蜂蜜加地塞米松调成糊状外敷,效果较好;换药时勿用酒精棉球消毒穿刺点,以免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则应回抽血凝块或以尿激酶、链激酶、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注入导管,待导管通畅后再应用局部治疗等对症处理;感染性静脉炎以抗感染治疗为主;化学性静脉炎亦应用局部治疗。若以上治疗无效,应及时拔管。

3 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落实PICC维护相关健康教育,指导病人进行穿刺侧肢体适当活动,可做手指曲伸锻炼和腕关节的活动,避免剧烈活动、负重、避免长时间压迫穿刺侧肢体。穿刺侧肢体避免测血压及做静脉穿刺,淋浴时用保鲜膜包裹穿刺点上下至少10cm,淋浴后检查贴膜内有无浸水。患者及家属出院前学会对置管侧肢体上臂臂围、导管外露长度、穿刺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渗出等情况的观察,偏远地区的患者家属要学会换药。同时为患者建立热线咨询,告知患者,PICC管以及周围一旦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如红肿热痛等不适,可以立即撥打医院热线电话,并与相关护士联系,告知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

4 小结

近年来PICC在临床输液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之出现的并发症阻碍了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特别是静脉炎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临床工作中,如何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尤为重要,应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学习防治静脉炎相关知识的进展,掌握新方法、新理论,有预见性观察和护理,早预防、早处理,是防治PICC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王建荣,李冰.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10.

[2] 廖建鄂,谷小燕.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原因分析与防治[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0):152.

[3] 邹勤,谢娟,陈民宵.PICC置管后肢体肿胀的护理及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9):1367—1368.

[4] 杨浩义,丁 蔚,乔美珍.肿瘤患者化疗中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8):2324-2325.

PICC置管安全管理 篇4

启东市中医院 黄红玫

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使其尖端位于腔静脉内的导管。该项护理技术操作方法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带管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自2006年广泛应用于我院临床以来,已成功置管47例,它既解决了中长期静脉输液治疗重复穿刺的痛苦,又能解决长期以来化疗药物、高渗性药物等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利激。随着PICC新技术的引入,我院对该技术安全管理高度重视,并不断规范,保障了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质量,降低了操作风险和不安全因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仍处于摸索阶段,但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内容介绍如下: 1.PICC新技术准入

我院PICC护理新技术的开展,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进行讨论和审批,护理部在充分了解此技术开展的意义和风险之后又邀请各临床科主任一起展开了新技术引入可行性讨论,征求意见。然后由护理部提交PICC护理新技术引入申请报告至院医教科,再由医教科提请医院新技术、新业务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审核,最后由院部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诊疗项目申报,经批准后向当地物价部门进行定价申报,获批准后方可开展该新技术项目。2.PICC护士资格认定

介于目前我国尚未开展全国性的PICC护士资质认证,故我院参考PICC技术比较成熟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参阅有关文献,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我院PICC护士资格认定的标准和程序。

基本条件:爱岗敬业,大专以上学历,45岁以下,5年以上临床护理经历,有丰富的静疗经验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历年三基考核合格,如曾代表科室或医院参加业务竞赛者优先考虑。

培训考核:经初步选拔后的护士参加PICC第一阶段培训,然后经理论和实例操作考核通过的护士进行第二阶段培训,经考核通过后,由院部以文件的形式确定我院PICC资格护士,有效期2年,目前我院有5名PICC资格护士,每年接受PICC继续教育和考核。3.多层面系统培训

多年的实践证明,有针对性的系统性培训是培养合格PICC护士的保障,是防范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也是进一步提高PICC置管质量的有力措施。

3.1 PICC护士的培训是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分二个阶段进行培训和考核。第一阶段的培训主要由导管生产企业,邀请PICC临床护理专家和护理部组织三者结合负责理论讲解及操作示范。理论培训内容包括生理,血管系统及解剖、输液技术与临床应用,PICC置管观察要点、液体和电解质平衡、感染控制、胃肠道外营养、药理学、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评估,穿刺部位的评估,输液工具的正确应用,PICC适应症和禁忌症,护理记录方法和护患沟通技巧,以及了解PICC护士的职责,PICC置管的相关程序和制度,不良文件的报告及处理等。实践操作培训包括:PICC穿刺操作流程、冲管、封管、拔管方法、更换敷贴、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经第一阶段培训考核合格的护士进入第二阶段的培训。第二阶段的培训是以巩固其专业理论基础,接收最新护理技术信息,满足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前提,以组织专题查房、病案讨论、个案分析、文献报告,经验总结、不良事件的分析和预防及了解国际静脉输液新领域包括异常体位的穿刺、原位置换等有一定难度的操作,以达到更全面的掌握和运用新知识及护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全院护士的培训:由于我院患者较多,相对PICC护士有限,所以全院PICC患者的日常维护,大多由病房护士执行,为了保证质量,定期由PICC小组对全院护士进行培训,显得尤为必要。理论培训主要包括静脉治疗的新理念,无菌观念与无菌操作,PICC的记录方法,健康宣教内容等。实践包括冲管、封管、更换敷贴,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等,并结合录像资料了解置管流程和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3.3 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1]: PICC患者大部分带管回家,他们对PICC的认识和护理意识相当程度上决定PICC置管的寿命和质量。所以对他们进行沟通和教育显得很重要,一般的健康内容包括,PICC置管的目的和意义、与普通输液相比较的优缺点、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定期维护的必要和重要性、异常不适或现象的体会与观察,并配合发放一些宣传资料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并由PICC小组定期组织举办健康宣教讲座来确保置管安全。4.PICC管理与持续改进

4.1 建立PICC组织管理体系,本院自2006年始成立了由护理部、PICC管理小组、PICC护士、全院护士组成的四级组织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可以垂直领导,指挥和督导,自下而上可以反馈各类信息。PICC管理小组包括年资较高的医生和操作满5例以上的有经验PICC护士组成,主要承担四个方面的职能:制定制度和规范、组织培训和考核、指导和质控与信息管理。4.2 明确职责 [2]

4.2.1医生的职责:下达置管和X线摄片等医嘱;术前谈话;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了解操作过程并及时正确记录;协同处置各类意外事件及并发症;决定拔管时间等。

4.2.2 PICC护士职责:了解PICC置管的目的和意义;正确评估患者的治疗方案;患者病情及血管情况并按标准和操作规程完成PICC置管任务;每日观察及定期维护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同医生共同处理问题;负责病人的健康宣教;负责拔管和导管尖端细菌送检和培养;负责门诊病人的导管维护和记录。4.3 发挥PICC管理小组职能

4.3.1 流程制度的规范化、具体化:成立PICC管理小组后首要任务就是制定一系列有关PICC置管的规章制度,如PICC置管操作流程,导管维护流程及标准,设计PICC护理记录单及书写要求,各类并发症的处理流程,知情同意书的设计,确定置管前、中、后及出院带管期间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置管前的病人评估要求及不良事件的上报程序等都进行了规范,并形成书面文件加于学习和落实,有效保障了PICC技术的开展,使患者能得到全程标准化护理。

4.3.2 培训考核的系统化、持续化:负责PICC护士的选拔、培训和考核,年初制定各层次人员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及方式,定期组织考核,以达到不断巩固和更新知识的目的,为PICC有效实施提供了条件。

4.3.3 指导和质控:PICC管理小组有质量监督和指导的职责,为此专门制定了PICC置管检查评分标准,每季度督导一次。PICC管理小组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控:案例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对PICC知识的知晓率,患者的满意度,现场查看病人置管维护的情况,护理记录,提问责任护士对PICC维护知识的掌握情况,PICC置管的收费情况等方面来检测PICC护理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分析、反馈指导并采取措施,为PICC置管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保障。4.3.4 信息管理:PICC管理小组还负责PICC患者信息的录入,不良事件的处理及PICC置管质控情况记录等,以便及时进行总结和分析,最终达到不断改进PICC管理及为护理科研提供有力的事实与数据支持。

5.总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及治疗护理安全的期望越来越高,使得护理内涵的拓展,新业务、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和使用成为必需,这对我们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护理管理水平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值得庆幸的是,本院自开展PICC技术以来由于组织健全、管理规范、培训到位,没有造成不良事件和医疗纠纷。应该说我院通过新技术规范准入、操作人员进行选拔和培训、医护人员的职责明确及系统化护理管理的模式等,为PICC新技术的安全实施和持续改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PICC置管的护理技术及应用 篇5

题目:PICC 置管的护理技术及应用 一.PICC置管方法

1.物品准备 皮尺、止血带、无菌手套、PICC导管包(德国贝朗公司生 产、棉签、碘伏、生理盐水、5mL、20mL注射器各 1付、敷贴 1张、弹 力绷带 1个等。

2.穿刺部位及血管选择 首选鹰嘴上 4cm~6cm贵要静脉 , 次为肘正中静 脉、头静脉。

3.操作步骤 ①测量置管长度 :嘱病人平卧 , 上臂外展 90°, 测量穿刺点到胸 锁关节下第 2或第 3肋间的长度即为置入的长度。②建立无菌区 , 打开PI CC导管包 , 用生理盐水预冲导管与连接器 , 消毒穿刺部位 , 范围以穿刺点为 中心 , 直径 20cm , 消毒 3遍。③穿刺与置管 :穿刺回血后将可撕裂鞘一起向 前送 , 直到可撕裂鞘很好地处于血管内 , 沿可撕裂鞘送入导管;嘱病人头偏向 穿刺侧 , 以防导管进入颈内静脉 , 将导管推送至预定位置 , 拉出导丝 , 用注射 器连接导管尾端抽回血 , 见回血后用足够量的生理盐水冲洗管腔 , 导管尾端 接正压接头 , 固定导管。③常规X线检查确定导管头端的位置 , 记录术中情况 和导管置入的长度。

二.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置管前向患者解释中心静脉置管的目的 , 告知置管过程中配合要 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等 , 取得患者理解与合作。置管后告知患 者在翻身活动时注意保护置管 , 避免过度牵拉将置管拽出 , 对于意识不清的 患者应加强看护 , 必要时给予双上肢约束 , 防止自行拔管。

2.病情观察 :置管后 24h 内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疼痛、硬结 , 如发现患者局部渗血较多 , 可用冰袋加压冷敷 3~5min, 一般多可止血 , 同时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 , 判断有无出血、气胸、血胸等并发症。

3.局部皮肤的护理 :按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常规护理。每日更换穿刺部位的敷料 , 观察局部有无疼痛、肿胀、发红等感染迹象 , 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原则。每 周更换敷贴 2次 , 如有渗血、渗液、敷贴脱落应及时更换 , 消毒穿刺点及周围 皮肤用碘伏棉球 , 由穿刺点向外旋转消毒 , 同时注意导管外露部分的消毒 , 使 用 3M 敷贴覆盖穿刺点可延长更换敷料的间隔时间。

4.预防导管栓塞 , 保持导管通畅 :导管管腔堵塞是长期应用静脉治疗遇到的一 个重要问题 , 常常因此而需要换管或重新穿刺 , 一般认为引起导管堵塞的原 因包括血块、纤维素血栓形成和药物沉积。预防堵塞的方法是输液结束后 , 使用稀释的肝素钠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输注生物制品、脂肪乳、粘稠度大 的药物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再封管 , 对于输液速度过慢的患者每隔 4~6h 用 生理盐水冲管 1次。如是血栓堵塞导管 , 用负压技术溶栓方法 , 严禁强行推注 , 以免导管发生破裂或将血凝块推入血管。

5.妥善固定防止导管移位 :长期化疗患者可将导管出皮肤的出口处用丝线缝合 双道结扎固定在皮肤上。更换敷贴时 , 应顺应导管穿刺方向 , 撕揭动作轻柔 , 并以无菌棉签按压固定穿刺点导管 , 以免导管送入或滑出血管 , 当发现导管 外移时 , 切不可将外露部分重新送入 , 应用注射器抽回血 , 以确认导管是否在 血管内 , 一般多能经重新固定 , 继续维持治疗。如确定已滑出血管外应立即拔 出导管 , 必要时重新置管 , 若发现导管自行进入体内 , 应按无菌操作要求退出 相应长度并妥善固定。

6.预防空气栓塞 :静脉空气栓塞极少见 , 却是最严重的并发症 , 一旦输液装置脱 落空气 , 将随着患者的呼吸快速进入血液 , 造成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 , 因此 护士应加强巡视 , 及时更换液体 , 应用肝素帽及三通接头时要衔接牢固。7.预防感染 :

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 , 加之多程化疗 , 骨髓功能受抑制 , 白细胞降 低 , 抵抗力下降 , 应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 , 必要时要戴口罩 , 保持病室空气新 鲜 , 每周空气消毒 2次 ,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 尽量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 , 每日 紫外线消毒病室 2次。

8、置管后导管的维护:① 置管后详细记录使用 PICC 导管的名称、长度、置管过程、患者情况及测量臂围(肘窝以上 4横指处测量臂围 , 术后健康教 育内容是否完善。② 置管后 24h 内观察穿刺局部有无出血和渗血 , 疼痛等 症状 , 如有出、渗血及时更换敷料并纪录。③规范操作更换 PICC 敷料(透明

敷贴、无菌纱布 方法 , 避免揭撕贴膜时拉出导管。首次更换敷料于 24h 后 , 以后每周更换透明敷料 2~3次。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方法 , 穿刺点旁 1cm 范围内不要用酒精消毒。每次更换贴膜需用碘伏消毒体外导管 , 可有效防止 穿刺点的红肿感染。④ 冲管方法 :每次使用前先用 0.9%氯化钠溶液 20ml 脉冲式冲管(冲管手法用大鱼际推注射器 , 再接药液。每次输液完毕及化疗 间歇期的每周 , 用 20ml 的注射器抽吸 20ml 的 0.9%氯化钠溶液以脉冲式冲管 , 最后肝素盐水 10ml 正压封管。(肺癌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 ⑤ 封管药液 的配制 :肝素 12500U 加入 100ml0.9%氯化钠溶液中 , 抽取 10ml 封管 ,1次 /d,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以用 0.9%氯化钠溶液 10ml,3次 /d。导管的输液端接可 来福 G2000正压接头 , 可来福 G2000正压接头处可用纱布包裹 , 胶布固定 , 既 保持接头清洁 , 又能安全固定导管 , 接头每次应用前须严格消毒 , 减少污染机 会;可来福 G2000接头每 10d 更换 1次。不要用止血钳夹住连接管 , 以免影响 正压。⑥ 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 , 避免置管侧肢体做过度外展、旋转 运动 , 使导管随肢体运动的增加而产生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性刺激 , 易导致机 械性静脉炎;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 , 导致导管堵塞。⑦ 肿瘤患者化疗常是联合用药 , 在输液时应注意药物之间 的配伍禁忌 , 防止发生药物浑浊、沉淀致导管栓塞;对输注黏滞性较高的液体 及血制品和抽血后 , 要立即用 0.9%氯化钠溶液脉冲式彻底冲管。⑧ 嘱患者 在置管侧肢体出现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 , 以便及时处理。置 管 24h 后常规局部热敷 3~5d, 预防出现静脉炎。⑨指导患者置管侧手臂多 做松、握拳运动 , 勿提重物。

9.拔管的护理 :用无菌注射器连接导管 , 边抽吸边拔管 , 以防导管末端附着的血栓 脱落形成新的栓塞。拔除后按压穿刺点 3~5min, 消毒皮肤后覆盖无菌纱布。重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肿瘤科护士的重要任务 , 而预防和减轻化疗毒副 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

PICC 一次置管最长可保留 2年 , 既避免了化疗药物引起的外周静脉炎及渗透 性损伤 , 又消除了每次化疗的穿刺痛苦 , 而且 PICC 导管还可以为部分血液检 查提供标本 , 减少对静脉的破坏及局部感染 , 减轻患者紧张心理 , 而且护理技 术满意度大大提高 , 为保证化疗计划的完成 ,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静脉炎 静脉炎是 PICC 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 可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 , 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 现发红、条索状改变、局部硬结、肿胀和疼痛。机械性静脉炎一般发生在 置管穿刺时机械性损伤 , 置管后期并发静脉炎则与化学性刺激及患者的特 殊体质有关。嘱患者抬高患肢 , 避免剧烈运动 , 给予 TDP 照射穿刺点 , 硫酸 镁湿热敷 ,20 min/ 次 ,4 次 /d, 或者给予喜疗妥软膏外敷 ,2 次 /d,3 d 后 效果不佳或更加严重 , 应酌情拔管。

2.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的发生与药物的配伍禁忌、未正压封管致血液反流、脂肪乳的沉淀和血液的黏稠度有关。当导管发生血液堵塞时 , 可用尿激酶边 推边抽的方式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块 , 严禁将血块推入血管内。

四.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 , 告知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 不要擅自撕下贴膜。贴膜如有卷曲、松动 , 及时更换 , 带有 PICC 管的患者 不影响从事一般性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体育锻炼 , 但要避免使用带有 PICC 管的一侧手作引体向上、托举哑铃等持重锻炼 , 并需避免游泳等会浸湿无菌 区的活动。治疗间歇期每周 1~2 次更换贴膜及肝素盐水冲管 , 肝素帽定期 更换 ,1 次 /月。注意观察针眼周围有无发红、疼痛、肿胀及渗出 , 如有异常 应及时返院处理。

五、携带 PICC 出院患者指导:

1、保持穿刺肢体局部清洁、干燥 , 贴膜卷边、贴膜下潮湿 , 及时到医院更换贴膜 , 不要擅自撕下贴膜。

2、留置 PICC 导管的 患者可以淋浴 , 避免盆浴、泡浴。淋浴前用保鲜膜包裹穿刺处 , 淋浴完毕后 , 注意观察贴膜是否受潮、卷边。

3、指导患者注意观察穿刺处周围是否疼 痛、肿胀、有无渗血 , 导管是否返血。若出现上述情况 , 及时到医院就诊。

4、指导患者定期到医院冲管 , 更换贴膜。更换透明敷贴时 , 应沿血流方向轻撕揭 敷贴 , 防止导管带出。

5、患者带管不影响从事一般日常工作、家务劳动、体 育锻炼等 , 只要避免带管侧手臂提过重物品、做引体向上等;①患者带管可以 洗淋浴 , 避免盆浴、泡浴 , 淋浴前用塑料保鲜膜在肘弯处缠绕 2~3周 , 上下边 缘用胶布贴紧 , 淋浴后检查贴膜下有无进水 , 如有进水 , 及时请护士更换贴膜;②患者带管出院时认真评估患者导管情况 , 并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③

picc静脉置管流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6月所接诊的100例留置PI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排除出凝血异常患者, 置管后留置时间<1周患者, 预定置管部位存在放疗时或静脉血栓史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为首次PICC置管, 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观察组男28例, 女22例;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 (45.6±7.1) 岁;对照组男30例, 女20例;年龄22~68岁, 平均年龄 (45.7±7.4) 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均行临床常规护理:依据常规PICC置管方法, 对患者进行置管, 护理人员在进行置管过程中应注意动作轻柔, 以免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痉挛, 若患者出现此症状, 则要暂停置管, 待3 min后再行置管, 置管成功后采用贴膜进行固定, 并注意置管区的皮肤护理。

观察组患者均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 (1) 在进行置管操作前, 为患者置管血管上涂抹双氯芬酸二乙胺凝胶, 置管当日对患者进行穿刺点局部紫外线照射, 1 次/d, 6 个/ 次生物剂量, 连续使用3 d。在紫外线照射后对穿刺肘部以及上臂进行脉冲磁疗, 1 次/d, 20 min/ 次, 0.5~0.8 T/ 次, 连续使用5 d。 (2) 沿着穿刺静脉走向为患者使用肝素钠乳膏 ( 美得喜乳膏) , 并进行按摩, 按摩时间为10 min。叮嘱患者穿刺肢体尽可能不做大动作, 维持3 d。另外在进行输液或患者入睡时要将其适当抬高, 维持3 d。 (3) 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相关知识宣教, 促使其了解置管要求以及置管后需要注意的各项事宜, 同时将遵医嘱对治疗效果的重要性告知患者, 以此提高患者的诊疗配合度。

1. 3 观察指标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 满意率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 ( 非常满意+ 满意) / 总例数 ×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中2 例患者发生静脉炎, 静脉炎发生率为4.0%。对照组患者中9 例患者发生静脉炎, 静脉炎发生率为18.0%,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护理总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患者中33 例对护理工作表示非常满意, 16 例表示满意, 1 例表示不满意, 总满意率为98.0% ;对照组患者中26 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非常满意, 17 例表示满意, 7 例表示不满意, 总满意率为86.0%,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类型, 经学者研究发现其主要与置管过程中或置管后导管在血管中移动损伤了血管内膜或对静脉瓣造成刺激等因素存在较大关系[2]。导管的处理不当、置管静脉选择不当、置管部位未做好皮肤护理工作等均可能引发静脉炎。该病症不仅为患者带来一定痛苦,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代艺等[3]的研究显示, 对PICC置管患者实行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4.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 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留置PICC患者实行置管前预防、紫外线局部照射、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对策有利于降低静脉炎发生率, 减低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 临床应用效果理想,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置管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对策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留置PICC置管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采取临床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及护理总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留置PICC患者实行置管前预防、紫外线局部照射、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静脉炎发生几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 临床应用效果理想, 值得推广。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静脉炎,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尤从香, 张丽华, 张桂珍.预防性护理干预降低PICC导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评价.临床护理杂志, 2014, 17 (3) :70-72.

[2]王丁花.联合护理干预对PICC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效果观察.当代护士 (下旬刊) , 2013, 10 (4) :111-113.

picc静脉置管流程 篇7

【关键词】picc、血栓、原因分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57-02

1临床资料与处理方法

刘明华,女,45岁,直肠癌,于2014年3月2日选择左侧贵要静脉置入picc导管,置入巴德5F导管,长度40CM,臂围25CM,置管过程顺利,拍片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补液流速正常,于第15天后自诉左肩部疼痛,查体:肩颈部无肿胀,臂围正常,回血良好,给予硫酸镁湿热敷,于第16日输注化疗药后,左肩颈部肿胀疼痛,抽回血正常,行血管造影提示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钠1500u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同时,患肢制动,给予硫酸镁湿温敷,百多邦外敷,局部水胶体外敷,观察有无器官栓塞症状,备好抢救药品,及时和病人沟通,心理护理。3天后肩颈部肿胀消退,于日复查血管造影,无血栓,遵病人意愿拔管,出院。

2发生血栓的原因

(1)患者系肿瘤患者,恶性肿瘤通过多种机制破坏了机体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平衡,使机体处于“易栓状态”,抗肿瘤的一些治疗会加重上述失衡状态,同时,机体的这种“易栓状态”对肿瘤的生长、转移起促进作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本例患者体质虚弱、活动量少、食欲差、手术后卧床时间长、血流速度缓慢、血液滞留、血液粘稠度高,容易导致血栓。(2)picc作为血管内异物,会直接引起血管内膜损伤,从而诱发引起血栓。导管直径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3F以下的导管不易形成血栓,置4F导管发生率为1%,置5F导管者为6.6%。本例为5F置管。

3临床护理

(1)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30度,促进血液回流。(2)注意患处保暖,保持室温25度左右,不得按摩或做剧烈的运动并应制动。以免血栓脱落,每日观察对比患处肿胀情况、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3)避免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再加上制动,容易引起肢体麻木。(4)抗凝治疗:运用抗凝药物需注意出现倾向,如皮肤有无瘀斑,口腔黏膜。牙龈、鼻子有無出血。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预防肺栓塞的形成。(5)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变化,如出现突然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等,听诊闻及肺部啰音,甚至休克,是肺动脉栓塞的表现,如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平卧,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给予抢救。(6)心理护理:及时向患者交流血栓形成的原因、结果、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紧张及恐惧感,获得信任,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7)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8)拔管:经过抗凝或溶栓治疗后检查,确认血栓已经溶解或机化附着血管,然后才可以拔除导管,拔管时先回抽血液2ML,抽出导管内导管末端可能存在的血栓,防止拔管后栓塞。(9)加强导管护理,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进行任何导管相关性操作均严格无菌技术,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

4小结:picc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肿瘤病人应用picc化疗,不仅避免了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也有效的预防了输注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肿瘤病人对化疗的耐受性,但肿瘤病人的高凝状态,化疗药物及picc导管的影响,picc并发症血栓的形成值得我们关注。

通过本例的护理,根据病人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发现静脉血栓,采取正确的措施治疗,对于尊重患者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慧杰、张湘茹。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癌症进展杂志 20064(1):39-46

[2]王绍霞,恶性肿瘤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于防治干预 中医学报 25(149):622-623

[3]张秀丽 、罗燕、杨响梅 血栓前状态的检测对picc血栓形成的预警意义 西南军医HLJJ2009-02

上一篇:我国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下一篇:省文明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