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2024-09-04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精选9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篇1

江山实验小学四都分校(2012-12)

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分析

大部分同学对基础性的字词知识点掌握得较为理想,但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从整体水平来看,学生受方言和家庭环境影响,语言感觉普遍不佳,口头和书面表达都有待提高。一些学生不会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没有见过的问题,不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阅读理解能力差。

二、复习目标

(一)、总目标:

1.全面复习基础知识。以课本、学习乐园为复习材料,强化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检测复习效果,查漏补缺。以单元过关测试为手段,培养解题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3.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学生的阅读量,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

4、练习阶段。多方面的练习题型,出题形式多样化,既要锻炼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也要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解题习惯。从书写、思考到解答,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

5、做好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辅导工作。优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加大练习力度;优生与差生结对帮助,教师辅导,让差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加大题量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学习水平。

(二)、目标分类:

汉语拼音

1、正确拼读汉语拼音,掌握拼写规则。

2、会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句子。

字、词部分

1、复习本册字词,会写120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2、复习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

3、能懂得常用词语的意义,辨析近义词、反义词,会排列词语,搭配词语。句子部分

1、懂得陈述句、反问句、比喻句、拟人句、等常见句式,并会依据例子照样子写句子,并能运用常用的关联词。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熟练背诵积累运用中的成语、古诗词等。

标点部分:了解省略号以及破折号的作用。

阅读部分

1、能读懂一篇文章,并能回答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

2、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关注人文内涵的同时,学会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作文部分

1、回忆、总结8次习作训练的内容和写作要点,结合课文的的写作方法进行复习。

2、写读后感,读懂文章之后,就主要内容或重点词句写自己的感受,内容要写具体。

三、复习重点、难点:

1、懂得陈述句、反问句、比喻句、拟人句、等常见句式,并会依据例子照样子写句子,并能运用常用的关联词。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熟练背诵积累运用中的成语、古诗词等。

4、了解省略号以及破折号的作用。

四、复习措施

复习初定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课文为单位,抓住课文重点章节及课后习题,并以各地区的检测题为载体,适当练习测验,加深学生的巩固与理解,一课一课进行复习。

2、第二阶段,以字、词、句、篇、习作为单位,以7个练习为重点,分门别类进行复习。将全书中的知识进行归类,循序渐进,适度练习测验,力争学生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阶段,全面检测,查漏补缺。在前两个阶段的复习基础上,对全册教材的语文知识进行全面检测,用相关模拟测验题进行测验,找出学生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

五、复习中的注意点:

1、狠抓学困生:特别是懒学生,要想方设法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力求扎实基础知识,加强训练,落实课本知识的复习。

2、兼顾中等生:进一步扎实基础知识与课本知识,加强课外阅读训练。

3、优等生:拓展知识面,加深难度,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4、减轻学生负担,让每一位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轻松、自如,没有压力。力争让他们真正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乐于复习、勇于复习、勤于复习。

5、转变观念,不单纯看学生的测验成绩,要注重其方法的培养。

六、复习时间安排:

1、以课文为单位,抓住课文重点章节及课后习题,适当练习测验,加深学生的巩固与理解,分单元复习。(第18—19周)

2、以字、词、句、篇、习作为单位,以7个练习为重点,分门别类进行复习,适度练习测验,力争学生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第20—21周)

3、全面检测,查漏补缺,对全册教材的语文知识进行全面检测,用相关模拟测验题进行测验,找出学生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讲解,解决疑难问题。(第22—23周)

4、作文指导(第24周)

5、学生自行进行复习,教师进行考前教育(仔细审题,认真答题,反复检查,独立完成)。(1月28日)

附:

1|、词语盘点、多音字、日积月累过关练习题

2、课文阅读练习题

3、课文内容填空练习题

4、重点课文复习要点

5、重点句子复习题

5、句子转换复习题(陈述句、反问句、把字句、被字句、否定句、转述句)

6、语法知识复习题(陈述句、反问句、比喻句、拟人句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篇2

1.通过表示参议员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2.重点感悟林肯的言外之意,学习林肯的优秀品质。

3.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19世纪,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总统,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纪念馆的墙壁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出示:“对任何人不怀恶意;对一切人宽大仁爱;坚持正义,因为上帝使我们懂得正义;让我们努力去完成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包扎我们国家的伤口。”这位总统有个伟大的名字——林肯。

2.让学生简单说说对林肯的了解。

3.他既是一位伟大的总统,也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板书课题)

二、导学

1.抓情感,理清文章脉络

过渡:就因为是鞋匠的儿子,在林肯第一次当选总统,到参议院发表就职演说时竟发生了这样意外的一幕。出示: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

(1)指导读参议员的话。

(2)参议员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出身卑微、低人一等)。

(3)其余的参议员态度如何?——引读。结合理解:这是怎样的一种“笑”?

这是一种极度羞辱的嘲笑,这是一种完全看不起的讥笑,让我们感觉格外刺耳,异常难堪。

(4)那参议员们为什么会这样对林肯呢?出示:“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鞋匠的儿子。”

小结:就因为新当选的总统是一个鞋匠的儿子,议员们都感到“尴尬”,所以才这样羞辱他。这就是事情的起因。(板书:尴尬)

(5)面对这样的羞辱,林肯是如何应对的呢?这是我们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3~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在林肯演讲过程中和演讲结束后,参议员们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用横线画出关键的词语。(板书:静默、赞叹)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抓住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脉络:参议员“羞辱”林肯,林肯智慧的回应让参议院陷入一片寂静,这就是事情的经过;演讲结束,参议员们的嘲笑声都化为了赞叹的掌声。这就是事情的结果。)

2.品语言,学习人物品质

究竟林肯讲了一番什么话让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如此之大的变化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把目光拉到当时林肯面对参议员们讥讽的场面中,还原那精彩的一幕。

(1)明确学习要求:静心读一读林肯的演讲辞,先找到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圈画出来,再说一说。

(引导学生读出诸多的“意想不到”:本应该是怒斥,却“非常感激”;本是对自己的侮辱,却认为是“忠告”;本应该怕提起父亲,却愿意永远做鞋匠的儿子;本该是高高在上的总统,却愿意为别人修鞋;本是修鞋子的活儿,却认为是伟大、无人能比的艺术……)

(2)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在众多的“意想不到”中,你读出了林肯哪些可贵的品质?点拨学生梳理出林肯宽容、坦荡、真诚、谦虚、智慧等可贵的品质。

特别是平等的思想,要引导学生着重通过后两段话去体会。

1这两段话都在谈什么?

2谈修鞋怎么会让参议员们赞叹不已呢?林肯其实想表达什么呢?

(3)指导朗读:林肯用自身这些可贵的品质和真情打动了参议员们,赢得了赞叹的掌声。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这是多么坦荡的语言,这是多么大度的风范,这是多么独特的智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

3.扣文本,提升表达能力

正因为林肯这样宽容大度,这样坦荡谦虚,所以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正因为林肯一直践行“人人平等”的思想,所以深受人民的爱戴,曾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同学们,林肯还被称作美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你能从文中的什么地方看出来?

品读林肯的演说:“一个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不希望这个房子塌下去”“我所希望的是它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1)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抓住“裂开的房子”等来体会。

(2)林肯用一种什么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言外之意?

一个生动浅显的比喻就让人民一下子明白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比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赏析例句:

1出示: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两句话表达了什么观点?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2交流读书重要性认识的名言。追问:分别把读书比作什么以说明以读书的重要性?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3练习表达(用一句话说说对勤奋、合作、友谊、诚信、宽容、惜时、谦逊等重要性的认识)。

三、总结

(1)正是这位出身卑微的美国总统,这位处处以鞋匠的儿子自居的平民总统,倡导人人平等的总统,赢得了美国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让我们一起亲切地呼唤他一声——鞋匠的儿子!

(2)正是这位出身卑微的美国总统,这位在国家危难之际,毫不犹豫地维护国家统一的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让我们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呼唤他一声——鞋匠的儿子!

(3)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曾这样评价——出示:“这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的人……这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见的人物……是全世界的一位英雄。”他就是——鞋匠的儿子——林肯。(师指着板书引导学生齐说下课)

[板书设计]

[特级教师周婷点评]

本节课注重七个聚焦,难能可贵,具体表现在:

(1)聚焦核心学习内容——特别欣赏老师那句“静心读一读林肯的演讲,先找到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圈画出来;在众多的‘意想不到’中,你读出了林肯哪些可贵的品质”,这一环节围绕文眼,整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读出了核心价值观,营造了一种对文本既有学生自己的也有老师点拨的“师生共读”的境界。

(2)聚焦核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是为了体现学习目标的,这节课的核心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怎样学语文,怎样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

(3)聚焦核心学习能力——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读出言外之意的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

(4)聚焦核心学习方法——有默读、静心读、品读、有感情读、浏览读、边读边想等。

(5)聚焦思考力的提升——教师的问题很开放,学生各人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教师还注重学生思维深度的引导,特别是对林肯核心价值观的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着重通过后两段话去体会:“1这两段话都在谈什么?2谈修鞋怎么会让参议员们赞叹不已呢?林肯其实想表达什么呢?”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

(6)聚焦悉心思考后的描述:“静心读一读林肯的演讲辞,先找到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圈画出来,再说一说。”因为老师的问题比较开放,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后描述得都比较好,显示出了一种真实的学习状态。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篇3

本单元四篇课文《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都是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作者通过精彩的文笔,细腻的描写,运用大量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带进有灵性的魅力大自然,进行心灵的交融。如何让学生感悟大自然的灵性和美丽,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是我们老师该思考的问题。

美是通过有感情的读才能领悟出来。如何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是关键。《山中访友》作者把古桥、树林、瀑布、山泉、悬崖等当作知己朋友,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教学时,我采取引导学生寻找山中朋友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采取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痴迷与热爱,并进行对话与交流。课文学完我总觉得学生只是初步领悟了作者的情感,没有深刻领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痴迷与热爱

《山雨》,作者全身心投入雨中,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教学时,我吸取第一课的教训,以琴键为引,让学生当琴手,领悟雨中的树木、小草、岩石所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比第一课好了许多。但我忽略了一点,学生是好动的,也许他们关注的世界和成人根本不同,课上完后我好困惑,学生只能体会到作者的一些情感,要他们深入作者的内心,身临其境地感悟大自然的美妙还是达不到。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悟与聆听还是欠缺。

《草虫的村落》,我原以为学生对昆虫是了解的,所以我满怀信心地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不少的,如“草虫的村落在哪里?”“草虫的村落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解决问题时兴致也很高,但我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课后仔细揣度,发现学生还是没能走进昆虫的世界,从作者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用心。

《索溪峪的“野”》,我很想把这种“野”的味道教出来,我在课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想通过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领略出“野”的特点来,也许是学生的理解角度与成人有别,“野”的韵味表现的让我好失望。

纵观整个单元教学,我觉得我是不够成功的。如果仅从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算是成功的话,那么最大的失败就是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上。这点在单元写作指导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在教完《草虫的村落》时,我特意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一种昆虫,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无物,平铺直叙。我发现,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角色的转换,应该让孩子们从昆虫的角度是思考问题,把自己当作是一只昆虫,写出来的东西也许会生动得多。为此,我花近半个课时,对学生进行了指导,结果学生们角度转换了,写出来的片断内容充实了,可千篇一律都写我举的例子——小蚂蚁,边平时写作水平较高的杨**、陈**、龚**也是如此。于是,我在单元作文时,指导学生们放开思维,并从不同的植物或动物去举例。到此,学生们的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写作的内容,选材的对象均得到拓展。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篇4

一、根据本单元学到的知识填空。

1. 我国是一个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已经有的历史。

2.通过收集资料,我还知道了诗歌的分类。按题材分,可以分为边

塞诗、诗、诗和咏物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和诗。

3. 从古到今,我国涌现出屈原、、知道外国的、等诗人。

4、“西江月”是,“夜行黄沙道中”是。

二、把古诗词名句与作者连在一起。

海内存知己凌寒独自开王勃

夕阳无限好天涯若比邻王安石

迟日江山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墙角数枝梅春风花草香杜甫

三、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诗经·采薇》描写对一位姑娘思念的情感。()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春夜喜雨》()

3、“路转溪桥忽见”中“见”是出现的意思。()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个诗句是描写秋天的。()

四、按顺序排列下面词语。

1、诗经、元曲、唐诗、宋词

2、雨雪霏霏赤日炎炎凉风习习杨柳依依

五、我能灵活地运用古诗。

1、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来劝他:“。”

2、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的诗

句:。

3、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

4、当我们浪费粮食里,老爷爷经常会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一句是“。”

六、我向大家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叫。我还能把它默写出来

呢:;

我推荐的理由是:

七、走过《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综合学习活动,请你谈谈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

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课文中心思想 篇5

1.《山中访友》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3.《草虫的村落》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4.《索溪峪的“野”》 同样的风景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感受。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5.《詹天佑》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

6.《怀念母亲》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7.《彩色的翅膀》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在从黑龙江探亲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8.《中华少年》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9.《穷人》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0.《别饿坏了那匹马》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11.《唯一的听众》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12.《用心灵去倾听》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13.《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这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响亮口号,本文以此为题,采用科学小品文(文艺性说明文)的形式,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14《鹿和狼的故事》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讲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16.《青山不老》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17.《少年闰土》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19.《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20.《有的人》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21.《老人与海鸥》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故事使我们懂得了: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22.《跑进家来的松鼠》文章写的是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后,在我们家接二连三发生的一些趣事。作者以儿童的视角观察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用充满童趣的笔触描写松鼠的习性。文章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有趣。松鼠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着荒唐事,可在作者一家人的眼里,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是那么可爱,课文处处充溢着对松鼠的喜爱。

23.《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24.《金色的脚印》课文以主人公正太郎的观察视角为明线,用“老狐狸夫妻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和“老狐狸入„虎穴‟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两个具体的事例体现了老狐狸爱子情深,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爱的力量。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类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好!

25.《伯牙绝弦》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26.《月光曲》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27.《蒙娜丽莎之约》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的卢浮宫有三件宝,其中之一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蒙娜丽莎》让人百看不厌。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恬静、淡雅的微笑让我们感受到了永恒的美。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篇6

一一、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 大体上指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方法和数学史知识四类。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间包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 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经历着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 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过于抽象地学习知识。我们必须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感性经验, 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从而更好地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获得新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一样多》一课中, 怎样才能比较两群物体的数量多少呢?我采用了游戏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首先设计了“抢凳子”的游戏。并要求小朋友边玩边思考:你知道了些什么?游戏结束后, 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 (1) 每个小朋友是不是都抢到了一张凳子? (2) 有没有小朋友没有抢到? (3) 有没有凳子是空着的?这三个问题看似简单, 甚至还有些重复, 但是却能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小朋友对应一张凳子。这时再让学生来回答前面要他们思考的问题, 学生很自然地就发现:小朋友的人数和凳子的张数一样多。这时,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出现了两种回答:有的说:“我是数出来的”。这时马上就有小朋友反驳:“我不要数, 因为我发现每张凳子上都有一个小朋友, 所以他们是一样多的。”瞧, 回答得多好啊!这正反映了他对“一一对应”的策略的体验。学生为自己能不数就解决这个“难题”感到骄傲, 从而对下面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二、经历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所谓数学思维, 就是以数和形为思维对象, 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 并以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这节课中, 做完游戏后, 出示了几个和现实生活联系的例子,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一对应”的策略。这几个例子就分为三个思维发展的过程。第一层次:包括比较牙刷的把数和杯子只数与比较小白兔的只数和萝卜的个数两个例子。在这一层次的思维过程中, 小朋友通过观察多媒体上的图, 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牙刷的把数和杯子的只数不一样多 (因为有两个杯子中没有牙刷, 所以杯子比牙刷多) ;小白兔的只数和萝卜的个数不一样多 (因为有三个萝卜跟前没有小白兔, 所以小白兔比萝卜少) 。第二层次:是电影院里的问题。画面上只有一个电影院里的场景, 其它什么也没有。这时, 教师问:“小朋友, 猜猜看, 这个电影院会有几张座位呢?你能确定吗?”小朋友们讨论起来, 有的随便猜一个数, 有的紧锁眉头。教师见状:“我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 我把电影院所有的电影票都买下了, 共300张。现在你知道这个电影院有几张座位了吗?”小朋友们稍稍停了一下, 马上举起了一只只小手;“300张!300张!”“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 有的学生说:“因为有300张票!”还有的说得更准确:“因为一张票只能有一张座位, 有300张票就代表有300张座位”。小朋友都自主地为这位同学的发言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 要有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是机器启动一样, 是慢慢展开的。像上面这位同学的语言描述, 正好是很好的思维过程的展示。最后学生一致得出, 要知道两群物体的数量是不是一样多, 只要把它们一个对一个对起来, 看是否正好对完就行了。第三层次:比较树的棵数和花的盆数是不是一样多。这幅图完全是从生活中来, 小路是弯曲的, 并不像前面的例子那样一对一很清晰, 树的棵数和花的盆数也很多, 不可能用数或者一下子能看出来。怎么比较呢?刚看到这幅图时, 学生有几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认为是一样多的;有的说树多;有的说花多;那么到底怎么样呢?教师这时请学生再仔细观察, 看看能发现什么?不一会, 有几个小朋友举起了手, 他们认为, 是树多。我们来听听他们的解释吧:“我看到两头都是树, 因为种的时候是一棵树一盆花这样按规律种的, 如果两头都是树的话就说明树比花多。”这位同学的发言, 进一步地展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这三个层次, 也正体现了学生在寻求比较的方法时的思维过程, 经历了这三个层次之后, 大多数小朋友都对“一一对应”这一策略有了更深的体验和认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形成发展的过程, 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三三、经历数学能力应用的过程

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数学学习本身来说, 数学能力直接参与其中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必要前提, 同时, 它又是在数学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因此, 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展数学能力, 就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而要通过对它们的运用, 使学生亲身经历运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 才能有利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月考 篇7

转眼间十一月份已结束,相信你一定收获了许多,那么就来考考自己吧!

一、读拼音,写词语,我能行。(8)

Fán zhí zhîu yǔ nüâ shā diān pâi liú lí()()()()Bō li cuī huǐ zhàn lì jīn piāo dài wǔ()()()()

二、用“ ”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8)羡慕(xiàn xuàn)韧劲(rân râng)择菜(zã zhái)悄然无声(qiǎo qiāo)畏怯(qiâ quâ)跋涉(sâ shâ)潜游(qiǎn qián)惟妙惟肖(xiāo xiào)

三、根据要求写出下列词语。(7)

1、小明的爷爷是个“京剧迷”,一有空就哼上两句。小明见了爷爷的样子,想起了、、、等与戏曲有关的成语。

2、看到草原,你想到的成语有、、。

3、“风”和“雨”是一对好朋友,请写出有“风”有“雨”的四个成语:、、、。

4、安塞腰鼓是陕北独特的民族舞蹈,整个舞蹈场面让你想起的词语有、、。

四、按要求写句子。(7)

1、把下列句子写具体。

例:这山可真高,快把青天刺破了。

早晨的雾真大。今天真冷。

2、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造句。回味(味道):。回味(事情):。

3、用上合适的关联词改写下列句子。

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4、读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你眼前出了这样一幅画面:。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9)

1、“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这句话出自《 》一文中,作者是,这句话让你想起了一个成语。(2)

2、“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好在,好在。这一句话在文中反复使用是为了。(3)

3、《草原》一文中的作者是,在他笔下,草原是 的,你最喜欢的描写草原的句子是。这句话给你的感受是。从文中,我们还了解生活在内蒙古草原的少数民族,他们住的是,吃的是,喝的是,最喜欢的运动是。(7)

4、“命运给予它的是几乎是

,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这句话不仅是在写柳树,同时也是在写人。它让你联想到的人物有

、,你从中获得的启示是。(5)

5、东北有三宝:、、。(2)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让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吟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恋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树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就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扬的柳絮飘落到海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3)

婀娜多姿: 急骤:

艰苦卓绝:

2、历代诗家词人为柳树柳絮倾洒过不少墨汁,你知道的诗句有(两句)(2)。。

3、用“ ”画出描写灞河柳的句子,你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3)

4、“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这一名改为陈述句是。这一句将 与 对比,衬托出。(3)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jiàn jiān)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她已经死亡,又冲(chōng chîng)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边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 费力地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 摸了几下 他高声喊 有个孩子 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的庇护,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却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1、划去文中错误的读音。(1)

2、给第二小节空白处加上标点。(3)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

安然无恙()探索()保护()恬静()

4、给文章拟定一个题目,写在开头横线上。(1)

5、“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边喊‘快过来’”是因为。(2)

“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人们落泪的原因。(2)

6、请用“ ”画出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并写一写自己的感想。(不少于30个字)

。(2)

7、读了文章,你最想对谁说?说些什么?

。(2)

人教版小语第十一册期末复习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汉语拼音,掌握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

(二)掌握拼音方法及拼写规则。n

(三)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的音节。

(二)掌握ü上两点的省写规则。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声母、韵母、整体认读的音节。1.声母。

普通话语音有声母21个。小学汉语拼音教材根据儿童实际,为了避免更多地讲拼写规则,把y、w当作声母教,共学习23个声母。声母的发音是无法用汉字来表达的。例如,在声母b后面如果写出“玻”字,并不是b的发音等于“玻”,而是表示“玻”这个音节起头的音(声母)是b。

23个声母如下: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韵母。

韵母共有24个:

单韵母6个a o e i u ü

复韵母9个: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鼻韵母9个:an en ang eng ong in ing un ü 特殊韵母:er

3.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共16个: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

(二)读准声调。8 声调是指汉字读音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普通话里有4种声调,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习惯上也称为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相同的音节,标上不同的声调,就有不同的读音,并表示不同的意思。因此,我们在拼读音节时,一定要注意读准声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复习汉语拼音,掌握字母表。

(二)掌握拼音规则,学会独立拼读音节。

(三)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大写字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

(二)学会拼音方法,看见音节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拼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母表。

字母表是按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次序排列的,是《汉语拼音方案》的组成部分。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规定了字母的顺序,字母名称和书写体式。掌握了这个顺序有利于查音序字典,编索引等。我们要会认读字母表,并按顺序背诵、默写小写字母。

字母表排列四行,第一、二两句是7言,第三、四两句是6言,句句押韵,便于学生记忆。

字母表如下:

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Kk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二)复习大写字母的书写规则。

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除了要学会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以外,还要学会字母表,能按顺序背诵,默写字母,认识大写字母。大写字母共26个。前面我们已经复习了字典中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就是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的。为了引起同学们对大写字母的重视,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大写字母的用途如下:

1.文章每一段、每一句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诗歌每一行开头的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字母。

2.国名、地名、姓名、书报名称等专有名词开头的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字母。

3.一篇文章的标题、封面上的书名可以全部用大写字母,或在每个词的开头用大写字母。商标和商店等处的招牌、广告一般可以全部用大写字母。

4.按照顺序记熟大写字母,有利于查音序字典。

(三)复习拼音基本规则。

拼音就是把声母和韵母一口气很快地连读就成为一个音节。1.直呼音节:

直呼音节是把声母、韵母连读的结果,简化了拼音的过程,是学生的一种迅速拼读音节的能力。把两步拼读简化为一步直呼。在直呼的过程中要做到,看着声母做口形,看着韵母带调读,一个音节一气呼出。

2.拼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y、w作头母用起隔音的作用。凡i、u、{开头时韵母自成音节的时候,要用y、w。

(2)ü跟声母j、q、x相拼的时候,ü上两点要省写;跟n、l相拼的时候不能省写两点。

(3)iou、uei、uen和声母相拼时,省写为iu、ui、un。当它们自成音节时,应写成you、wei、wen。

(四)隔音符号。

当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要用隔音符号(’)隔开。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汉字。能比较熟练地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查检汉字,能用数笔画的方法查检难字,逐步提高查字典能力,要达到熟练程度,养成自觉

2 运用字典的习惯。

(二)复习本册要求掌握的9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三)通过复习能辨析学过的形近字、同音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94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二)辨析形近字、同音字。

三、教学目标

(一)查字典。

当我们在识字、阅读、作文的时候,遇到读不出字音,写不出字形,或者不懂字义时,怎么办呢?我们就要查字典。字典,是小学生必备的工具书,学会查字典,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要求熟练掌握三种查字法: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笔画查字法。

1.音序查字法。所谓“音序”,就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26个字母的顺序去查字。在字典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或“音节表”)中,以汉字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次序排列,在第1个字母相同的情况下又按第2个字母、第3个字母„„的次序排列。如果遇到音节中的字母完全相同,就按声调的阴平“-”、阳平“ ”、上声“ ”、去声“ ”的次序排列。要熟练运用“音序查字法”,必须掌握汉语拼音,知道字的音节,记熟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字母顺序。

2.部首查字法。部首查字法,是以汉字的部首作为查检标准的方法。即按部首本身笔画多少排列先后,同一部首的汉字又按其笔画多少排列先后。当知道字形,却不知道它念什么或说不出它的意思的时候,部首查字法可以帮助我们。要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必掌握字的笔画,确定汉字的部首。

3.数笔画查字法。

数笔画查字法是以汉字的笔数和笔形作为查检标准的方法。即按汉字笔画的多少编排和查检的。有些字,当我们既不知道读音,又不容易确定部首,数笔画查字法可以帮助我们。比如遇到“屯”字,你既不知道它的读音,又不会确定它的部首。那么,数一数“屯”字的总笔画是4画,翻《现代汉语词典》前边的“难检字笔画索引”,在“四画”中找到“屯”字右边的标码是“1158”,翻到字典正文的第1158页,就可以查到“屯”这个字。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复习本册要求掌握的94个汉字,注意抓住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

(二)注意纠正错别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辨析形声字、形近字、多音字。

三、教学过程

(一)掌握字的形、音、义。

每一个汉字都有一定的形体,一定的读音,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我们说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我们学习汉字,必须从形、音、义三个方面来了解汉字的特点,把形、音、义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汉字。

1.独体字与合体字。

3 从汉字的结构上分,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只由一个构件组成的字是独体字。如:人、手、马等。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组成的字是合体字。合体字又可分为:

上下结构:峦、恋、翁、咨、翡 上中下结构:曼、享、冀

左右结构:汇、泽、锦、绅、楷 左中右结构:挪、揪、撇、暇 半包围结构:匪、勾、厦 全包围结构:固、团、困

品字形结构:晶、磊、淼、森 2.形声字。

形声字有一个表示“形”的部分,叫“形旁”,有一个表示“声”的部分,叫“声旁”,形声字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这两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思。形声字按形旁和声旁组合的情况,基本可分为以下几种:

左形右声,如:锈、熄、歼、控 右形左声,如:删、雅、魄 上形下声,如:管、旱、简 下形上声,如:奠、咨、忽 外形内声,如:厦、疾、围

内形外声,如:闷、辩、闻

一般说来,形声字根据声旁,就可以读出字音;按照形旁(也叫意旁),也可以了解字的含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基本字(字旁)注音,偏旁(形旁)表意。“掌握形声字的这个特点,对我们学习和运用汉字是很有帮助的。但是,由于汉字在不断地演变,形声字也就随着变化。声旁不一定就是形声字的准确读音,形旁表示的意思也不一定十分准确。所以,我们在学习形声字时,还要勤查字典,避免读错字音或弄错字义。”

3.多音字。

在汉字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叫多音字。多音字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用是一个读音,与别的字组成词是另一个读音。例如:难,单用读“nán”,这道题很难。组成词时读“nàn”,灾难,难友。

(2)不同的读音,表示不同的意义。例如:差(chā)是不相同,不相合,组成差点儿,差劲等词语。差(chāi指派遣或被派遣去做的事,组成差遣、差使、差事等词语。

(3)读音不同,意义相同,用法有差别。饮,用于人喝水时,读饮(yǐn)水;用于牲口喝水时读饮(yìn)水。

(4)口头和书面语的读音不同。例如:血,在口语中读(xiě);在书面语中读“xuâ”。

(二)纠正错别字。

错别字是说读错、写错或写了别的字。产生错字的原因有几种情况:增加笔画,改变结构,偏旁写错,还有些同学自造简化字。别字的产生是同音字辨析不够,都应引起我们重视。

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词语。掌握本册中学过的词语,并要求大部分词语能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运用。

(二)理解词语的本义和在句子中的意思。

(三)能按要求把词语归类和进行正确的搭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正确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词语能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正确运用。

(三)懂得词语的意思,能结合上下句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三、教学过程

(一)正确理解词义。

词义,就是指一个词所含的内容。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把词的内容揭示出来,就是解词。掌握一个词语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词的意思。

汉语中有的词是单义的,即只有一个意思,如:上海,窗户等。有的词是多义词,包含几个相互关联的意义。一个词不管有几个意义,总有一个最常用的,最基本的,这是词的本义。由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是词的引申义。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意义叫比喻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叫转义。例如:高,是一个多义词。在“他俩一样高。”一句中,“高”指高度,高矮程度。这是“高”的本义。“有志不在年高。”这里的“高”指岁数大。“同学们兴高采地玩游戏。”这里的“高”指热烈。“他是高年级的同学。”这里的“高”指等级在上的,后三种意思就是词的转义。因此我们在理解词语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体会同一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

(二)同义词和反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叫做同义词。

在汉语中意义相同的词是少数的,意义相近的词在汉语中是多数的。这部分词虽然意义相近,但运用上一般不能任意代替。例如:夸奖——夸耀;果断——武断;自信——自满;时代——时期。

汉语中有大量的同义词。我们在平时要注意辨析同义词,准确使用同义词,可以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确切、细致、严密,使语言丰富多彩,在写作文时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单调。

在运用同义词的过程中还要善于辨析同义词,注意同义词的词义轻重不同,使用的范围不同,词的搭配和词的适用对象等等的情况,恰当地运用同义词。

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组词。例如:高——矮;远——近;熟悉——陌生;表扬——批评。恰当地使用反义词,可以使语言生动、鲜明。

在使用反义词的过程中,也要对反义词进行辨析,应注意词性相同才能构成反义词。例如,亮度和黑暗,不能构成反义词。因为“亮度”是名词,“黑暗”是形容词。一个词和它的否定式不能构成反义词。例如:“高大”和“不高大”不是反义词。另外,有些词只有一个反义词,有些词不只有一个反义词。

反义词在语言的表达上具有特殊的修辞作用,它经常被用做修辞上的对比手段,使文章具有更加鲜明的色彩和更加强烈的说服力。

正确理解和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是我们学习词语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正确理解词义,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词语褒贬的感情色彩。

(二)复习成语,歇后语。

(三)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词语的褒贬的感情色彩,正确使用词语,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二)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认识歇后语。

三、教学过程

(一)辨析词义的褒贬。

在汉语中,有些词基本意思相同,但是在感情色彩方面是不相同的,带有强烈的褒贬意义。如“武断”、“果断”;都作决断,不犹豫之意,但是感情色彩不同。再如,“赞成”、“附和”,两个词都有同意、支持别人意见的意思,但是赞成是经过独立思考,表示同意别人的主张或行为的主见,含有褒义;“附和”是指自己没有思考,没有主见随声应和,含有贬义。

在同义词中,表达对事物的喜爱,赞成和肯定的感情,含有褒义色彩,这样的词叫褒义词;表达憎恶、蔑视和否定的感情,含有贬义色彩,这样的词叫贬义词。

(二)成语。

成语是长期以来人们经常运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的结构和组成部分都是固定的,整个结构不能随便改动。各个组成部分也不能用别的词去自由替换。如“七手八脚”不能说成是“八脚七手”,“半斤八两”不能说成是“八两半斤”。

成语来源于“口语”和“书面语”。成语来自口语,就是说成语是从人民群众口头语言中流传下来的,如:“三心二意”、“雪中送炭”、“七上八下”等等。成语来自“书面”,是说不少的成语是从历代书面语中来的,例如,有的来自寓言故事,有的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古典作品等等。

成语,大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结构比较严谨,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有些成语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必须知道它的来源或典故才能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同学们要学好使用《汉语成语词典》,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帮助自己积累更多的成语,并能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更准确地运用成语。有些成语有典故和出处,可以通过熟记它们的故事内容,来了解它们的本义和引申义,更便于我们记住这些成语。

(三)歇后语。

本册教材中出现了歇后语。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是一种形象、幽默、妙趣横生的现代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说明、指出本意。运用歇后语,有时只说出前一部分的比喻,不说出后边的解释,把后一部分省去,这样反而使人理解得更深刻。

恰当地运用歇后语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活泼幽默。但使用歇后语要注意选择,还要注意场合。

(四)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在教材中,有许多关联词语要求同学们理解并学会运用。同学们要学习表示六种关系的关联词语。掌握表示因果、转折、递进、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从感性上认识表示选择、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在使用关联词语时千万要记住前后搭配要恰当,要先呼后应,要“成双配对”地出现。

第七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掌握几种常见句式并按要求改变句式。

(四)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懂得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课文中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理解其意思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通过句式变换的练习,培养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意思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关于理解句子含义的练习。

同学们往往感到理解句子的含义这项练习较难,其实这是有一定方法的。体会句子的含义,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分析句子的含义。那么怎样理解句子的意思呢?首先,要深入理解课文,要根据全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去分析句子的意思,特别是紧密联系句子上下文的内容去理解句子的意思。不能脱离课文孤立地看一句话,要很好理解每个词语,尤其是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和标点符号的作用,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除此之外,体会句子的含义,还要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句话所要说明或揭示的道理,它与全文思想内容的联系。

对于那些直接表达中心思想的句子,如《一夜的工作》中,“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草原》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样的句子,更要加深理解,通过这些句子更好地掌握全课文的内容。

(二)按要求改变句式。

语文教材中句子变化的样子是多样的,一个句子,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一个意思,也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句式变化了但意思不变。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句子的过程中掌握句式的变化,只有这样,我们在读的时候才能读得更明白,写的时候才能写得更清楚。

1.描写句与陈述句。例:张华说:“这期《少年报》的内容真好,我全看过了。” 改:张华说,这期《少年报》的内容真好,她全看过了。

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但是句式不一样,这是人物语言的两种表达方式。例句是描写的方法,用了冒号和引号。改的句子是叙述的方法,冒号改为逗号,表示停顿,说话的内容不用引号。由于叙述方法不同,人称由“我”改为“她”。

2.陈述句与反问句。

反问是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有的时候,一个句子可以用陈述句表达,也可以用反问句表达。两种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意思相近,语气不同。

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例如,“叶圣陶先生要见我这样一个中学生,我自然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和“叶圣陶先生要见我这样一个中学生,我怎能不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呢?”这两个句子,句式不同,语气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

用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感情强烈。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进行比较,体会反问句的这个特点。

第八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二)了解句子的类型。

(三)学会修改病句。

(四)关于造句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比喻、排比、反问、设问、夸张几种常用的修辞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句子的类型。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根据句子的表意作用和句子的语气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四类:

1.陈述句:

用来告诉别人一件事情,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叫陈述句。陈述句语调是平的。句末加句号。例如: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2.疑问句。

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询问一件事情或表示疑问的句子是疑问句。句末用问号。例如:你喜欢小英雄雨来吗?为什么?

3.祈使句。用来表示命令、请求、禁止或劝阻等意思的句子,叫祈使句。祈使句书面上,句末一般用感叹号。例如:请把这本书借给我看看吧!

4.感叹句。

用来抒发强烈的感情,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厌恶等,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叫感叹句。感叹句句末用感叹号。例如:这里风景真美啊!

(二)常见的几种修辞方法。1.比喻。

在比喻句里,被比的事物是本体,作比的事物是喻体。在本体和喻体之间,用上“好像”、“像„„一样”、“犹如”、“仿佛„„似的”、“如同„„一般”这些比喻词。

2.拟人。

是把物当作人来描述,使之具有人一样的情态、状貌、动作、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法。拟人和比喻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3.排比。

在说话或写作时,把两个以上字数不一定相等,但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联的词组、句子和段落,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方法叫排比。排比的句式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

4.设问。问句有两种,一种是真有疑问,希望得到回答,叫疑问句。一种是没有疑问,而是故意而问,不需要回答,自问自答,目的是激发别人思考,起强调的作用,叫设问。

5.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的修辞方法。反问的答案在问句中,不需解答。一般说,从肯定方面反问,结论是否定,从否定方面反问,结论是肯定。

6.夸张。

夸张是有目的地把话说得“言过其实”或扩大些,或缩小些,以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表达鲜明的情感,使人印象深刻。

(三)修改病句。

同学们在造句或作文时,往往出现一些有毛病的语句,怎样去修改这些病句

8 呢?首先要认真读原句,找到病句的毛病出在哪里,针对句子的毛病进行修改,最后再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是否正确。

常见的病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句子的成分残缺不全;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合理;词序混乱;重复啰嗦;指代不明;前后矛盾等等。找到病句的具体毛病是什么,然后再认真对病句进行修改,这样才能写出正确的句子,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有关造句的练习。

造句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通过造句,可以加深孩子对词语的理解,培养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造句是一项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

造句可分步进行,首先要读词,弄清用什么词造句,正确理解词意。造句时要多动脑筋,也要像作文一样认真选材,做到一词多用。组织好前后的语言,使词序正确。造句后,要细心地检查,检查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完整,有没有错别字。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九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阅读短文。掌握读懂一段话并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学会给短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要掌握回答问题的方法。

(四)体会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出读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读懂短文的方法,并会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会给短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三)阅读短文后,能按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学会读懂短文。在基础训练中,常常出现阅读短文的训练,本册教材中七个基础训练中每个都出现了这项练习,足以证明阅读短文的训练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有的同学感到这项练习很难,其实只有我们认真分析,掌握一定的方法,就好办了。

短文有时是一段话,有时是几段话。如果是一段话,那么我们首先要读出这段话,共有几个句子组成,句子与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哪几句话说的是同一个意思。把表达不同意思的话分开就是分层。先说每层的意思,然后把每层意思合起来或抓住主要的,就是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如果短文是由几段话组成,那么我们用上面的方法把每段话的主要意思搞清楚了,然后把每段话的意思合起来或者抓住主要的,就是这篇短文的主要意思了。

2.几种常见的段式。

为了更好地读懂一段话或一篇短文,我们要掌握几种常见的段式,那么,在小学阶段有几种常见的段式呢?

1、顺承式

顺承式是常出现的一种段式。它是按时间顺序和情节的发展一层一层地写下来的。在分层时要认真阅读,读后把顺序或情节搞清楚再动笔划分。

2.总分式(包括先概括后具体)。

9 这种结构形式有三种情况:总分、分总、总分总。这种段式比较容易掌握,它的特点是先把要说的意思概括地说一下,然后再分别一一具体地叙述,也可以先一一分别叙述,最后再总的概括一下,还可以先总说,再分说,最后再总说。这种段式很常见,应注意的是不管分述部分有几种情况或几件事情都应算做一层,因为不论它有几种情况或几件事情说的都是“总”的意思,也就是说都是一个意思,所以不应再分层。

3.并列式。

在一段话里的几句话或几层关系是并列的,是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几种情况,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的,它们分不出主次或轻重。

4.因果式。

这种段式的特点很明显,就是一段话里有两层意思,一层写原因,一层写结果。有时因在前果在后,有时果在前因在后。

掌握几种常见段式,不但对阅读有好处,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大有好处的。

(三)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文,把握短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然后,要审清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是什么。细读原文,抓住要点,组织好语言,要表达准确、完整、条理清楚。

第十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中自然段的意思,学会概括自然段段意。

(二)掌握分段的依据,学会给文章分段。

(三)学会概括段意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给文章分段。

(二)学会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概括自然段段意。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无论文章是长是短,它都由若干个自然段组成,这是作者对文章的思路和材料安排的基本想法。当我们读文章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各个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把这两个问题考虑清楚了,我们才能进一步更深入地学习这篇文章。

概括自然段的段意并不难,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总分段式可以用总说部分做段意;并列段式可以把层意串连起来做段意;因果段式可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像:因为„„所以„„)把两层意思串连起来;顺承段式可抓住主要层次的意思来概括全段的意思。有时也可以用段中的中心句来概括段意。

(二)学会给文章分段。

一篇文章是由若干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是按照一定的线索连接的,这线索就是分段的依据。当我们明确了分段的依据,就掌握了分段的方法。

1.按时间顺序分段。

在我们小学阶段里,我们接触的文章,基本上是记叙文,有的是记事的,有的是写人的,也有的是状物的。这些文章中不少是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叙事为主的文章大都依据事情的发生——经过——高潮——结果的顺序来安排材料,而且很大一部分文章是没有“高潮”这个阶段。我们在阅读中注意分

10 析,有“高潮”的就分为四段,没“高潮”的就可分为三段。

3.按空间位置的转移分段。当我们在读游记、参观记或写活动的文章时,我们会发现作者往往以空间位置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给这类文章分段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内容,是从远到近,从外到内,还是从上到下,或是从整体到局部等。

其他还有如,按不同内容来分段,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总之要因文而异,认真阅读,抓住文章的线索,逐步掌握分段的方法。

(三)学会概括段意。

如果自然段就是逻辑段(也叫做“结构段”)时,那么自然段的段意就是这一逻辑段的段意。有时候,一个逻辑段有几个自然段,那么就先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段意,然后把各个自然段段意中的与全文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意思归并在一起就是这个逻辑段的段意。在归并时要注意取舍得当。取对表达全文内容起主要作用的,舍次要的。第三种归纳段意的方法,就是指,如果在逻辑段中有中心句可直接用中心句做段意。

在概括段意时要注意要概括具体内容,不要去概括这一段说明了什么。概括段意的句子要完整不能是词或词组,也不能是疑问句,应是陈述句。段意的语言是通顺、准确、简炼。概括段意对小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只要坚持训练,是可以掌握好的。

第十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二)学会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必须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理解了主要内容,才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从中学到知识,受到思想教育,并从中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什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呢?一般来说,主要内容就是文章的主要情节。这主要指的是记叙文。记叙文主要是指写事的、写人的、还有状物的,还有一种说明文,主要是介绍自然、地理、历史、生物等知识的说明文,我们也称它是常识性的文章。这种文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地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这些文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基础科学知识。那么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一致的。

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是指通过主要内容所要说明的道理,所以我们在读一篇文章时首先要把握主要内容,进一步领会中心思想。

(二)学会归纳主要内容。

学习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为了提高分析文章、概括文章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可用下面一些方法:第一种方法,当我们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出各段段意后,我们把各个段意连起来归纳,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但要提醒同学们注意,段意的简单相加不等于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组织语言。

11 第二种方法,当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时,课后往往有一些带有指示性的思考题,阅读课文之后,根据课后有关思考题的要点进行归纳,也能得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三种方法,详细阅读课文,在抓住重点段内容的基础上,把事情的起因、结果补充进去,就得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另外还有一些方法,例如,有些课文课题的本身就高度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课题稍加扩展,全文的主要内容就有了。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阶段阅读训练的重点之一,希望运用以上的方法认真进行训练。

(三)概括中心思想。

阅读文章时,只有概括出中心思想,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受到思想教育。抓好这一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这也是小学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训练项目。

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呢?从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有些课文有中心句,我们可以抓住中心句,直接概括出中心思想。第二种方法,认真审题,从课文题目中体会归纳中心思想。第三种方法,从段意入手,把各段段意联系起来由部分到整体地想一想,作者是围绕一个什么主要意思来写的,这个主要意思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第四种方法,注意分析文章具体内容,抓住那些含义深刻的重要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五种方法,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往往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表达中心思想。第六种方法,有些记事的记叙文,有时记叙的是一件事,那么通过这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些文章记叙的不止一件事,每件事都有各自的中心,那么把每件事的中心都列出来,综合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一般来说,在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之前,先要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看课文歌颂什么,反对什么,说明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十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关于默读、复述和背诵。

(二)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认识预习是提高自学能力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默读、复述、背诵的方法,认识它们在学好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二)引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关于默读、复述和背诵。1.默读。

小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应该在学会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默读。由于默读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再加上默读主要是用视觉去读书,不发声音,因而便于思考,所以,默读是读书的主要方法。

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音,不动嘴唇。要求眼到,心到。所谓眼到,就是认真用眼睛去看。所谓心到,就是边看边思考,分析课文中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另外,在默读时,最后手中拿一支铅笔,边读边画,可以画出文中的重点语句,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标示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默读的能力,不是一下子可以具备的,要在平日加强训练。

12 2.复述。

复述是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孩子运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复述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培养分析和综合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中,复述形式一般可以分成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高年级学生可以更多地训练创造性复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背诵。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熟读就已接近背诵。背诵可以帮助积累好词佳句,积累好的表达方法,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好处。另外,对于丰富自己的知识,养成认真读书、勤奋学习的习惯,培养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也大有好处。

在背诵中要强调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背诵要有一定的方法,例如可以了解文章的线索,根据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熟读后进行背诵,还可以用一些重点词语做提示等。

(二)课内外结合,提高阅读能力。

课文的学习是必要的,语文书中的课文,都是精选的名家名篇,认真学好每一篇课文,打好坚实的语文基础,对学生学好其他课程都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仅仅靠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从课外阅读中广泛吸取营养。

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在读书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好的写作方法,可以补充课内的不足。要让学生课外多读书,读好书。

(三)学会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的能力。

能独立预习课文,是小学阶段应具备的能力。预习时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结合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还要试着给课文分段,说出每段的意思,进一步说出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结合课后的预习思考题,认真自觉地进行预习。每篇课文前的预习提示部分要仔细地默读,体会它在学习课文中的引路作用。另外在预习中,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不理解的问题,要带着这些问题到课堂上去质疑,去解决。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自学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 篇9

一、看拼音,写词语。

shen yuanmi manwu aipu xieji chibao faxuanlu

()()()()()()()

manqiang yi man yan kung bei fen yu jue yu shi chang ci

()()()()

qilingmiliu zhijiqin zhula zhugai lianyin fu

()()()()()()

二、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1.绝:①断掉;②尽,没有了;③极,最;④气息停止,死亡。

悲愤欲绝.()滔滔不绝.

()2.辞:①告别;②请除解除自己职务;③解雇;④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

与世长辞.()辞.

职()3.际.

:①边;②相互之间;③时候。④弥留之际.()无边无际.

()

三、根据拼音,填上合适的字。

bang 兴国安__________助_____忙

cui_____人奋进_____人泪下_____促_____毁 chi 松_____奔_____坚__________塘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请求,表达了他。我国也有这样的音乐家,如:。

2、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重描写了三个

镜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___________送别曲《》。埃斯内尔紧紧地_________说:“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____________________,深情地对肖邦说:“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请收下吧!”肖邦再也_________,激动的________________。

埃斯内尔是______的老师,他送的礼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这段送别的场面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作简要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这段话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彻夜”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由这个词语还想到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弥留之际,肖邦_____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________带回去,我要_____________。”肖邦就这样带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时他才岁。(1)“弥留之际”的意思是,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上一篇:教务处主任工作总结201下一篇:奖学金评审表填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