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

2024-08-12

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通用6篇)

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 篇1

(2011——2015)

按照通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编制“通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要求,在总结“十一五”期间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分析质量技术监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及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编制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主要阐明未来五年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和方向,是指导“十二五”期间通化县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动员、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通化县质监局在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中心工作,解放思想,与时具进,转变作风,科学发展,开拓进取,依法行政,全面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为通化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期间,通化县质监局紧紧围绕《质量振兴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质量兴县”、“三提高、两争创”活动,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全县共有1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24个产品被评为吉林省名牌。1户企业获得吉林省质量管理奖,1户企业被评为吉林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10户企业荣获吉林省质量诚信企业,11户企业被评为通化市质量管理先进企业。

“十一五”期间,农业标准化工作有了长足发展,自平贝母、北细辛、西江贡米三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加大工作力度,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使平贝母平均每亩单产提高100千克左右,优质率85%以上,比传统方法提高了75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商品转化率达到了100%。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保持了产业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带动了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辐射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十一五”期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大川贝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始于2005年8月开始申报,2008年加大了此项工作推进力度,于2008年9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103]号公告正式批准实施。2009年初开始了大泉源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于2010年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15]号公告正式批准实施。突破了通化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空白。

“十一五”期间,按照省组织机构代码中心的要求,对全县机关、企事业等组织机构进行了全面核查,重新填表并扫描废止数据1028个,系统升级档案类型加标识2400条,在吉组代管中[2008]10号文件公布,我县有效库电子档案完成情况为99.95%,名列通化地区第一名,受到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的多次好评。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三等奖”,并荣获“全县最佳文明服务窗口”的荣誉。

“十一五”期间,通化县质监局把打假工作当作“民心工程”、“效益工程”,紧紧抓住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人民财产安全紧密相关的产品,很好地完成了农药、化肥、农机配件、汽车配件、建筑材料、加油站、食品、黑心棉、葡萄酒、奶制品、特种设备、家用电器、五金电料、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等专项打假整治工作,从源头遏制了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在全县葡萄酒市场整治工作中,严格考核审查,使全县7户葡萄酒生产企业得到了有效规范。在开展农资打假下乡活动中,深入到各乡镇村对农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现场接收群众举报投诉,并免费为农民抽样检验。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查处举报投诉案件51件,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为规范县域经济发展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做出了贡献。

“十一五”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在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体制、完善特种设备安全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基础上,狠抓了生产源头安全监管。累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50户,检查特种设备1225台,查处特种设备违法违规案件25起。累计培训司炉、压力容器操作人员604人次,有效地遏制了事故发生,使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得到了保障。

“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省、市局的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对县域的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重点检查了企业进、出货台帐和原、辅材料记录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我县51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签订了《食品质量承诺书》,100%建立了质量档案,100%建立了二本台帐和两项制度。还多次开展了区域性质量问题集中整治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检查,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十一五”期间未发生一起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促进了全县消费增长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十一五”期间,通化县质监局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每年召开一次班子民主生活会,畅所欲言,沟通思想,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理论学习、党建等各项制度70余项。

“十一五”期间,通化县质监局在软环境、政行风建设工作中,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心,集思广益,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扩大服务切入点。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变行政管理为贴心服务,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服务。累计走访企业475户次,发放服务联系卡200个,召开专题会议45次,为企业解决难题37个,为企业节约资金250余万元。召开政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和服务企业征求意见座谈会13次,向县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议2个,有效地发挥了质监职能作用,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好评,在2008、2009全县综合评比中我局软环境(政行风)建设工作获得全县第二名、第三名,连续三年获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并获得了“特别贡献奖”的殊荣,县政府奖励我局3万元奖金。使我局的工作真正做到了在有所作为中赢得了地位,在创新服务中取得了发展。

二、“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时: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质量振兴刚要》,紧紧围绕地方中心工作,履行好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提高为地方经济和为民服务的能力,积极开展质量兴县活动,认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升标准化在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强化政行风、软环境建设,为通化县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现“十二五”期间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抓住和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明确加快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面向市场,贴近生活的原则。积极推进“以质取胜”战略,推动科技进步,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耗节能,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为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驾护航。

——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方针。充分发挥质监工作整体功能,加强标准、计量、认证等技术基础工作与实现进程保证相结合,形成从源头狠抓质量的工作机制,实现“有位、有为、有效”的工作格局。

——坚持全面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的原则。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新路子,把引导企业自律,加强监管,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落到实处,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保证监督到位、管理有效、服务优良。

——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方针。按照“规范市场,扶优治劣,引导消费,服务企业”的要求,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诚信体系,在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上下工夫、见成效。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中心工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为加快和实现“让全县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做出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的原则。加强班子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培训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为质监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目标

2011年总收入实现66万元,固定资产总值实现235.7万元;2012年总收入实现73万元,固定资产总值实现238.7万元;2013年总收入实现81万元,固定资产总值实现241.7万元;2014年总收入实现88万元,固定资产总值实现244.7万元;2015年总收入实现96.5万元,固定资产总值实现247.7万元。

(二)质量管理

1.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宏观调控职能

“十二五”期间,以《质量振兴纲要》为指导,加强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定期研究和解决有关的问题,建立质监部门向县政府定期汇报质量状况的制度。建立质量振兴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积极开展质量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防伪等工作,建立质量诚信体系,对全县重点企业做出信誉等级评价,使全县质量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深入开展名牌带动战略

“十二五”期间,突出新技术,企业、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及服务业名牌产品的争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知名度高、产业链长、区域经济带动力强的名牌骨干,不断提升和优化名牌产品结构。在争创名牌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加大采标、认证和计量体系合格确认工作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和水平。使推荐和评定出的名牌产品更具权威性、更具竞争力。力争名牌产品总数占全市总量前位。

3.全力推进质量兴县工作

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要求,广泛深入开展质量兴县、质量兴企、质量兴业活动,结合实际确定有代表性的企业,培育和树立起2个以上过硬的典型。通过对典型企业的宣传推广,扩大影响,激励和引导企业强化产品质量竞争意识,使更多的企业步入现代企业管理轨道,走上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三)执法打假

1.进一步完善打假责任制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切实强化生产源头监管严格责任追究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完善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的基础上,将产品质量、计量、标准实施、许可准入、无证查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纳入区域监管责任内容、划分区域、明确责任,落实到人。进一步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打假责任制网络体系。

2.加大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力度

进一步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力度,“十二五”期间,产品抽查率达到85%,重点产品抽查率达到95%。对不合格的加大处理力度,落实通报、整改、处罚、曝光等措施。建立产品质量预警和紧急处理机制,从源头严防质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3.组织好打假和专项整治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联手打假治劣的长效机制,建立举报投诉网络和举报奖励制度,落实打假快速反应机制,认真查处数量大、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重点开展好食品、农资、建材、汽配件等产品的专项打假战役,葡萄酒、饮用水、黑心棉、地条钢、土炼油等区域性问题的专项整治和集贸市场、加油站、燃气充装站计量问题的专项整治工作。

(四)标准化工作

1.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按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的任务要求,以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加快制定生态农业标准,制定品种(大米、葡萄、中药材等)标准,技术(生产)标准,产品(加工品)标准和安全标准。加强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继续抓好平贝母、北细辛、西江贡米三个国家级示范区的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拉动作用。

2.推进采标工作

加大标准咨询、宣传、服务工作,鼓励引导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鼓励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引导企业主动参加重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大幅度提高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十二五”期间,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五)计量管理

1.计量服务。认证贯彻《全省能源计量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在总结推广试点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完成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达标任务。

2.计量监督。针对计量贸易活动中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计量作弊活动不断增多等问题,积极研究计量监管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提高查处计量违法行为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加强对供油、供热、供水、供电、供气以及电信等部门的计量执法监督,不断规范其计量行为。

3.拓宽流通领域的计量监督和投诉渠道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开展“计量信得过单位”和“光明工程”等活动。加大对集贸市场、加油站、眼镜店的集中整治工作,在各集贸市场、加油站、眼镜店标示投诉电话,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计量执法服务。确保全县定量包装产(商)品的合格率达到90%以上,加油机合格率达到90%以上,眼镜制配场所的在用计量器具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六)特种设备管理

1.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动态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总局和省、市局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完善全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平台,在实现县级与省、市级动态联网的基础上,将所有普查登记数据库移入平台,真正实现动态管理,并使大部分安全监察、报批、报检工作在网上实现。

2.加大执法工作力度

按照“统一领导,分段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监督检查,排除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减少恶性事故发生。组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重要节日期间突击检查,对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坚决查处,并通过媒体予以曝光。力争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设备定检率达到95%以上,气瓶定检率达到85%易守难攻,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1.组织保证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素质,健全制度,加强监督,全面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教育监督

认证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落实“十二五”规划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集中教育,经常检查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五条禁令”情况,对班子和班子成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形成党风廉政教育的整体合力。落实“一岗双责”,把“一把手负总责,分管班子各负其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

1.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人物学习等教育活动,认真开展“创先争优”“争创文明机关”“争创文明窗口”“争当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维护“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质监行业形象。

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 篇2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兽医事业发展, 加强对兽医工作的领导;各级兽医部门坚持改革创新, 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国兽医工作者奋力拼搏, 辛勤工作, 我国兽医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兽医法规体系和机构队伍不断健全。及时修订《动物防疫法》, 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颁布实施《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初步建立起以《动物防疫法》为核心、基本适应兽医工作发展需要的兽医法律法规体系。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省、市、县三级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三类工作机构建立健全, 基层动物防疫公共服务机构普遍健全, 按照乡镇或者区域设置乡镇畜牧兽医站3.4万多个。新型兽医队伍建设初见成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全面实施, 执业兽医资格准入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官方兽医培训全面开展, 官方兽医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兽医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取得突破。

兽医事业发展基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国家实施《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 累计投入资金83.8亿元 (其中:中央投资64.3亿元, 地方投资19.5亿元) ,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中央、省、县、乡四级防疫网络, 初步建立了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监察、防疫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等系统。同时, 中央出台动物防疫强制免疫补助、强制扑杀补贴、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154亿元, 各地财政每年落实工作经费约60亿元, 保证了动物防疫措施的有效落实。

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动物疫病防控方针、基本原则、综合防控措施不断完善。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 通过无牛瘟状态国际认可, 顺利推进无牛肺疫认可, 基本消灭马鼻疽、马传贫, 成功堵截疯牛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于国门之外, 家畜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建国以来最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海南免疫无口蹄疫区建成, 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成并得到国际认可。

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逐步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生猪全面实施检疫。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生猪耳标佩戴率达70%。兽药产业迅速发展, 审批管理不断规范, 兽药监管日趋严格, 兽药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提高到92.7%, 动物产品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9%以上。

兽医科技进步显著。兽医科研机构功能齐全, 科技决策和咨询机制逐步完善。动物疫病国家参考实验室、各级各类兽医专业实验室分工协作的实验室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兽医专家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领军人才成长迅速。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多个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相继研制成功, 其中禽流感疫苗研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4项, 取得发明专利154项, 兽医领域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成功恢复我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合法权益, 我OIE代表当选OIE亚太区委员会副主席, 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被指定为OIE参考实验室。与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世界银行 (WB) 在华兽医项目合作日益深入。推动国际社会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交流与合作机制, 积极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在国际兽医领域话语权明显增强, 在区域兽医合作中逐步发挥引领作用。

兽医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有力地保障了畜牧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消费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环境

综合内外部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兽医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全面把握兽医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心任务, 全面调动兽医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充分释放兽医事业发展的强劲活力, 实现兽医事业全面发展。

(一) 外部环境

综合国力增强将为加强兽医公共服务提供坚强保障, 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将为动物疫病防控和产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利条件, 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将为

改进和支持兽医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我国兽医工作全面纳入世界兽医体系将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国际舞台。同时, 国内外动物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动物产品消费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畜禽小规模养殖占比高、动物和动物产品大流通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 国际社会以动物、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兽医工作新理念对兽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统筹国际和国内对兽医工作的要求,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加快形成有利于兽医事业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 内部环境

多年的实践为进一步推动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兽医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健全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础,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兽医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 兽医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兽医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兽医工作公共财政投入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兽医科技进步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 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有待转变,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制有待完善, 兽药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有待提升。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 统筹当前和长远兽医事业发展需要, 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充分调动有利于兽医事业全面发展的内部因素。

第二章“十二五”时期兽医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十二五”期间兽医事业发展,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和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 着力推动实现重点疫病从有效控制到逐步根除的质的跨越, 着力推动实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 着力推动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兽医制度, 进一步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基础保障等方面夯实兽医工作基础, 加快兽医工作方式转变, 促进兽医事业科学发展, 确保动物产品生产供应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按照确保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以及到2020年实现重点动物疫病从有效控制向逐步消灭质的转变目标的要求,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 “十二五”时期兽医事业发展基本目标是:兽医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兽医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动物疫病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 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 消灭马鼻疽等1~2种动物疫病, 努力实现重大动物疫病免疫临床无病, 祖代以上鸡场、原种猪场重点动物疫病达到净化标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明显提升, 兽药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兽药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 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兽医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兽医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兽医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二、基本原则

--坚持依靠科学, 不断提高兽医工作科学技术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兽医事业发展上层次、上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有效防治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必须进一步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解决制约兽医事业发展的各种问题。

--坚持改革创新, 推进兽医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创新兽医工作理念, 进一步健全兽医机构,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继续推进新型兽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兽医事业发展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毫不动摇地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兽医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制化。

--坚持预防为主, 牢牢把握兽医工作主动权。“预防为主”始终是兽医工作方针, 必须围绕这一方针, 牢固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监测预警机制, 提高全社会防治动物疫病、监督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 有效提高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安全水平。

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 篇3

作为我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是为指导我市档案事业“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发挥档案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制定的。

据陈乐人介绍,市档案局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理清工作思路,认真开展研究,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市档案事业的指导思想,即: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全面实施档案事业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安全第一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的“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档案馆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档案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的“五位一体”功能,使档案馆设施和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新贡献。

紧扣指导思想,规划从档案资源极大丰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保管全面增强、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档案馆建设取得新突破和行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六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六项务实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

陈乐人特别指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适应了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档案局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指导思想简洁明晰,主要任务与主要目标紧密结合,保障措施突出了加强宣传、深化科研、提升队伍素质、强化监督检查四个关键要素,充分体现了与首都地位相适应的档案事业发展新观点。

她还针对与会媒体提出的档案服务方式、市档案馆馆藏特色、档案征集、数字档案馆、市档案馆新馆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新华社、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站和海外版、《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报、千龙网、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日本经济新闻等近40家中外媒体参加了发布会,首都之窗网站对发布会进行了全程直播。据不完全统计,发布会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北京日报、中国档案报等共计刊登、播发有关报道近30篇、次,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以及日本、韩国等媒体均对规划进行了客观报道。

民政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4

编制单位:市农业局

一、发展目标

至****年,我市粮食总产达**万吨,棉花*.*万吨,花生*万吨,瓜菜**万吨,果品*万吨,肉类*.*万吨,禽蛋*.*万吨,鲜奶*万吨,水产品*.*万吨,林木覆盖率达到**%,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均递增*%。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经济结构与市域布局

(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坚持“产业调优、品种调良、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思路,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稳定产量,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一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化工程,在巩固粮食高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重点鼓励支持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基地化生产。二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扶持养殖大户和畜禽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养殖上规模、规模上配套、配套创品牌、品牌创名牌上下功夫。三是林果业。着力加强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建设,大力发展林菌(禽)间作种养增加丰产林综合效益。四是积极推进标准化农业,发展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工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分流,充分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力争到****年,基本建立起结构明显优化、布局较为合理、素质显著提高、活力进一步增强,能够较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新框架。

(二)市域布局

*、种植业布局

一是优质粮产业。以发展优质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在生产趋势上以优质高产并重,按全生产和商品化提高为目标,++++++++、++++、++++、++++等镇为主大力发展优质小麦和优质玉米种植,优质粮率达**%以上。以++++、++++街道及沿运夹河套地带为主建成*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力争将我市建成优质粮生

产基地县;二是瓜菜产业,以发展品牌菜为主,露地菜与反季节菜并重,以品牌菜创名牌,名牌菜增效益为目标,市域分布在沿大沙河两岸的++++、++++++++两镇及++++、++++等镇,尽快形成*万亩食用菌、*万亩水田藕、*万亩大白菜、*万亩土豆、*万亩黄瓜和西红柿及*万亩拱棚辣椒种植的蔬菜生产基地;三是油料和小杂粮生产,以发展油料经济作物为主,小杂粮市域化发展。小杂粮主要分布在++++、++++等镇山市丘陵地市,平原镇以栽培夏大豆和花生为主。饲料作物种植,以沿河道两岸及山市丘陵地带,食草畜禽养殖基础较好的++++、++++等镇为重点,从****年开始,前三年试点,后两年大面积推广。

*、林牧渔业布局

实施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必须把畜牧业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提高林牧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一是林果业。在产业布局上重点建设四大基地,即以++++镇黄丘山市为主的甜桃生产基地,以++++镇南部山市为主的大枣、板栗、冬枣等杂果基地,以++++镇西部山市为主的石榴、甜杏等杂果基地,以++++、++++、++++++++、++++镇为主的速生杨丰产林基地。

二是畜牧业。在产业布局上,全市围绕粮食转化增值和秸杆开发利用,以适度规模为基础,把食草节粮型畜禽作为发展重点。生猪生产重点放在++++、++++等镇,肉蛋鸡主要放在++++、++++、++++++++等镇,肉牛以++++镇为发展重点,示范秸杆青贮饲料喂养,奶牛重点放在++++、++++++++等镇,肉鹅重点放在++++、++++++++镇,肉兔立足++++++++镇向全市扩展。

三是渔业。在市域布局上,以++++、++++街道、++++++++等镇街水塘养鱼为主,建成****亩的名优鱼精养基地,沿运重点发展网围养殖,搞好鱼、藕综合开发,建立立体生态渔业生产基地。

*、农村第三产业布局

****年,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达到**:**:**。重点培育**大龙头企业,开发**大名牌产品。

三、主要政策措施

(一)稳定落实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政策。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三十年不变的政策,签订承包合同,发放经营权证书,加强规范化管理,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

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受益权。要逐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土地使用权租赁、转让、入股、反包,进一步促进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扶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发展集体经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农业企业运行机制,努力在“五荒”拍卖、农田林网、小型水利设施等拍卖承包上取得新进展。

(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

*、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快步伐,不断探索新机制,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真正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集科研、开发、示范、推广、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窗口。

*、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和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把引进、推广新品种作为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措施来抓,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进名优稀特品种,搞好品种搭配,实施良种统繁、统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重点推广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的先进实用技术,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两减三保”工程,实施病虫害的统防统治、配方施肥的统测统配及生物治虫、间作套种、异体嫁接、立体种养、暖圈饲养、节水灌溉等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稳定机构,充实队伍,增加经费,使其真正发挥农技推广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型就业能力,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科技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向村级延伸,切实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争取到****年,**%以上的农业劳动力掌握*—*门适用技术,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以上。

(三)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植发展龙头企业。结合市域经济特色,重点围绕粮油、蔬菜、食用菌、果品、桑蚕、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的发展,配套建设集产加销、贸工农为一体的龙型链式企业集团,组成企业++++舰队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市重点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按照产品优势市域化、产品品牌专业化、产品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瓜、菜、果、桑生产,发展畜牧水产生产,放手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植专业产销大户、专业村和产业镇,膨胀优势产业规模,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到****年,全市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镇多业的市域经济特色。创造条件,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增加出口规模。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方引导、多头领办,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以此来调节龙头、基地和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健全产业化运行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其发展重点放在产品运销专业协会、技术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三个方面,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合作经济组织达到***个。

*、健全完善农村市场体系。要继续建设完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计划地发展期货贸易市场,积极改造农村集贸市场,形成中心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相互联接、互为补充的市场网络。要大力开拓占领外埠市场,努力扩大对外销售比重,组织好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销售等营销方式。要加快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以市三农服务信息中心为依托,建立国家、省、市、市、镇(街)相连接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向农民及时提供经济信息。要进一步加强流通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运销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壮大农民运销队伍。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高层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民营经济园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统一规划、总体设计,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同时,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小城镇规划市聚集,严格控制规划市外新上项目的分散布点,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加快以城代乡、以工补农,同时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建设文明生态村,大力推广规模养殖与农村沼气,食用菌生产与废弃秸杆利用的节能型、清洁型再生能

源技术,努力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抓好防洪排涝、水资源保护和节水灌溉三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我市农业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精心组织实施好涝洼地综合治理项目和土地综合开发,严格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造林。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载体,着力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全面构建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完善经营服务机制,推进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水平。加强新型农机具的引进示范推广,大力推广机械深耕、机械精播、++++收获、秸杆还田、化肥深施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机械的配套化程度和作业水平。加强气象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天气预报、气象信息处理、气象卫星应用和++++降雨等系统,要强化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短期气候预报,进一步提高实效和精度。

(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 篇5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推动本区民政事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与可持续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民政部、上海市政府《部室共建国家现代民政示范区合作协议实施方案》和《上海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共松江区委、松江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松江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市民政局“以人为本、以人和为目标”的总体要求,坚持“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保基本”的总体思路,以“体系完善、措施有效、多方联动”为工作着力点,推动现代民政发展,形成社会建设格局,为松江经济社会转型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围绕松江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接续人的社会关系、恢复人的社会功能、增加人的社会资本上下功夫,切实发挥民政部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调节器、稳定器、服务器的作用。

2、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理顺机构设臵,协调部门关系,建立合作机制,扩大社会参与,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工发展为核心,形成“三社互动”,切实发挥社会救助、老龄事业、双拥工作、社区建设、社会组织“五大平台”的作用。

3、坚持科学发展、讲求实效的工作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市局规划和松江实际,合理设臵民政事业发展步骤,精心安排民政事业建设项目,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确保“十二五”规划任务落到实处。

三、总体目标

围绕区委、区政府和市民政局“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深化现代民政建设,拓展现代民政领域,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民政事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民政事业现代化水平,努力构建与松江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行政体制改革相配套、与社会建设要求相衔接的现代民政体系。

救济救灾方面:完善救助政策,健全救助体系,强化救助统筹,优化救助手段,规范救助程序,形成以基本需求为导向、以物质救助为基础、以发展救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形成与本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救助帮困工作格局;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探索适合松江特点的城市社区综合减灾模式,提高城市备灾减灾水平。

基层政权建设方面:推进村(居)民自治,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深化社区服务,推进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探索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深化公益项目招投标工作;加强村(居)委会干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多领域发展,培育专业社工机构;完善行政区划管理,深化撤村撤队建社区工作,探索大型居住区社区建设模式。

双拥优抚安置方面:统一城乡优抚标准,促进优抚工作转型,构建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适应的优抚工作社会化体系;深化退役士兵 2

安臵改革,完善以技能培训为基础、以就业服务为支撑、以自主择业为方向的市场化安臵服务体系;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军民共建活动,推进拥军优属规范化、社会化进程,形成双拥组织网络化、工作制度化、活动经常化、拥军社会化的双拥新局面。

社会福利和老龄事业方面:整合社会力量,盘活现存资源,不断完善“9073”养老服务格局,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稳步推进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为老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完善优惠政策,拓展社会福利服务范围,努力实现共建共享的现代民政福利普惠制度。

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方面:以加快社会组织发展为导向、以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目的,逐步完善社会组织政策体系,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结构,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探索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形成与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党建新格局,争取本区户籍人口每万人拥有8个社会组织。

社会专项事务方面: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实现科学决策、规范管理和文明服务;推行结婚颁证仪式,新建松江区婚姻登记颁证中心,加强婚介机构管理,推进婚姻收养登记规范化建设;深化殡葬管理,推行葬式改革,促进丧葬文明进步,完成松江区殡仪馆改扩建工程;坚持依法救助、文明服务,实现救助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网格化。

四、主要任务

(一)健全救助帮困机制,完善核灾救灾体系。

1、理顺组织机构,完善核对机制。加强街镇社会救助机构和救助队伍建设,积极消除由于政府机构改革、新秩序尚未完全形成导致的街镇组织机构关系不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积极争取恢复各街镇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设臵,确保社会救助事务管理所编制内人员100%到位。加强松江区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建设,建立居民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机制,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纳入民政工作体系建设总体规划,适时将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拓展到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一次性救助领域,建立分层次、多类别、高效率、运转灵活的居民家庭收入核对运行机制。

2、深化分类施保,完善救助政策。逐步突破按收入核定贫困的规定,以困难群众基本需求为导向,以家庭刚性支出为指标,构建分类、分层、分级的新型核贫体系。探索解决“支出型贫困”的具体办法,形成以“救助套餐”为特征的分类施保措施,满足困难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基本需求。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缩小城乡救助差距,城乡低保标准化(以农村标准为1)从1.5: 1缩小到1.2:1,低保标准不低于本地人均消费支出的20%,逐步实现救助标准和政策的并轨。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探索提前介入机制,取消病种限制。逐步归并整合综合救助、综合帮扶及其它救助政策,研究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救助问题,加强综合帮扶。

3、健全救助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完善社会救助帮困“一口上下”机制,社会各部门的帮困资源须根据贫困对象实际需求通过区社会救助事务中心或各街镇社会救助部门统筹实施。加强对各街镇社救所应用“一口上下”信息系统的指导,及时掌握全区社会救助帮困工作情况,建立社会救助帮困工作统计评估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体 4

系内部整合,加强各专项制度间的互通、互联、互补,提升制度整体效能。加强社会救助与其它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形成梯次递进的保障结构。建立健全同财政、劳动、卫生、教育、房地等“一口上下”救助帮困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促进社会救助工作与相关业务政策之间的衔接互动。

4、发展慈善事业,引导社会互助。推动落实《松江区慈善事业发展指导意见》,引导开展多样化公益活动,合理配臵募集资源,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动员社会各界投身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会救助工作中拾遗补缺的作用,提高慈善救助实效。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培育专业队伍,提高慈善工作专业化水平。健全社区市民综合帮扶制度,规范综合帮扶工作,在“一口上下”运作机制内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应急性、临时性、项目性帮困救助。巩固彩票销售良好势头,加强彩票市场管理,形成诚信品牌。动员社会力量继续做好帮困送温暖和走访慰问工作,实现“四季如春”、“节日加温”。继续做好“送温暖、献爱心”衣被募集工作,对口支援灾区和贫困地区。

5、实施综合减灾,完善核灾救灾体系。创建若干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市级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探索适应松江特点的城市社区综合减灾模式。建设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开展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不断完善核灾减灾体系。

(二)深化基层政权建设,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1、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深化村(居)务公开。完善民主选举制度,规范操作程序,至“十二五”期末,居委会直选比例达100%,村委会海选比例不低于90%,村委会暂缓选举率不高于5%,逐年提高居委会成员属地化比例。规范民主决策机制,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培 5

育居民自治意识,坚持村(居)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扩大村(居)民在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参与度。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和村(居)委会自治功能、基层社会管理功能,理顺居委会、业委会关系,引导业委会运用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等处理物业管理事务。探索来沪人员融入社区工作,为来沪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法律咨询、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服务,吸纳来沪人员有序参与居(村)民自治活动。居委会建设达标升级、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全覆盖,争创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强化民主监督制约机制,增强意识,畅通渠道,提高村(居)委会工作透明化程度。完善民主评议村(居)干部制度,建议有关部门将民主评议纳入考核体系,做到评议结果与考核结果联系、评议结果与干部报酬挂钩。做好村(居)务公开工作,规范内容、丰富形式、健全机制。创新民主监督载体,发挥村务监督小组作用,确保村(居)务公开及时、真实、有效。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拓展社区服务方式。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拓展社区服务功能,深化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以市民服务要求为出发点,打造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平台。探索街镇对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头”管理体制,深化“一门受理”,40%以上的街镇实现“一口受理”,稳步推进“全年无休、全区通办”。构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综合性和普惠型服务。成立松江区生活服务协会,并在全部街镇成立协会分会,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需求,明确生活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在条件成熟的街镇成立3-4家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拓展公益招投标项目内容,探索多模式服务项目,扩大受惠群体,扩大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及其他社会服 6

务范围。培育一批公益性社会组织,探索公益项目由多形式的组织承接。持续推进既有项目,努力做到公益招投标项目街镇覆盖率100%。拓展项目资金途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益项目。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推进社区事务代理室、为农综合服务站建设。加强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生产、生活服务需求,争创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3、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推进市民志愿服务。加大村(居)委会干部队伍培训力度、改善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条件,激发村(居)委会干部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退居二线或刚退休的党员干部、基层活动团队负责人志愿参与居委会工作,加强居委会骨干力量。鼓励属地高校毕业生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居委会队伍,培育年轻人服务社会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对村(居)委会成员的分级、分类培训,重点做好村(居)委会副主任、委员的培训工作,建立村(居)委会骨干成员培训机制,培养一批领军人物。加强村(居)委会村务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社工职业制度,探索社工教育培训、职业资质、实务督导、考核评估等职业制度,持证社工争取达到300人以上。推进社会工作多领域发展,深化社会工作在民政、司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人口计生、民族宗教等领域的专业服务,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1500人。开展区校合作,培育3-5家专业社工机构,发挥专业机构政策研究、督导评估、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作用,提高社工服务项目运作能力和机构管理水平。落实《上海市志愿服务条例》,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网上注册志愿者数达到5万人。探索志愿者招募、注册、7

培训、评价、激励、保障等制度,维护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权益。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培育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拓展社会福利事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1、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推进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高龄纳保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标准,五年内实现城镇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社会保障全覆盖和城乡老年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加强上海市老年基金会松江区分会的建设,加大困难老年人救助力度,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经济供养体系。完善高龄老人的医疗保健体系,落实70岁以上老人优先挂号、就诊、化验、治疗、取药措施和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检查措施,建立健康档案和家庭病床,实施动态管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推进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增1000张养老床位,新建松江第二社会福利院,每个街镇至少建有1家公办养老机构,在大型居住社区新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村(居)委会全覆盖,继续推进民办公助老年活动室建设。

2、拓展为老服务项目,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拓展为老服务项目,深化为老服务内容,继续开展以独居老人为重点的纯老家庭老年人和高龄、困难老年人的结对关爱工作;加大居家养老服务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全区统一标准,根据老年人需要,依托养老机构、服务网点、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资源,打破地域限制,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化发展、集约化运作新模式,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快老年服务队伍社会化、专业化建设,鼓励各 8

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核发职业资格证书;科学界定居家养老服务中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和职责,加强对老年社工专业人才的吸纳与培养;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探索实施老年服务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落实居家养老服务专业人员物质待遇。

3、发展老年文体活动,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以社区为网点开辟场所,增设健身器材,举办适应老年人特点的体育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增强老年人的身体素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实现本区所有公共活动场所免费向老年人开放;加强社区老年人文娱设施建设,加强老年活动室管理服务,规范和丰富活动内容,实行老年活动室运作经费补贴;发展老年教育工作,改善老年大学教学设施,提高镇级老年学校教学质量,推行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培育老年教育学科骨干;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参与途径,合理利用老年人才资源,支持老年志愿者总队工作,倡导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的互助互动,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鼓励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4、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营造敬老助老良好氛围。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依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老年法律服务工作,完善老年维权网络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使老年人就近得到优质的法律服务;建立健全联合接待制度,及时处理涉老案件,提高办案效率,对困难老年人实施法律援助;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各行各业提供老年人优待服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尊老、敬老、助老教育,动员社会各界尊重与包 9

容老年人,切实关心帮助老年人,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氛围;加强宣传和表彰先进工作,通过公开评选表彰“敬老之星”、“敬老楷模”等活动,广泛培育和树立新时代尊老、敬老、助老的模范典型,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社会人文环境。

(四)推进优抚安置工作,完善双拥工作体系

1、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夯实双拥社会基础。探索服务和推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内容、途径和办法,发挥军地两个优势、整合军地两种资源、调动军地两个积极性,在齐心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下功夫,在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上下功夫,在共同保障优抚群体权益上下功夫,在营造军民融合发展氛围上下功夫,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推动双拥工作进连队、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乡村;巩固双拥创建成果,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做好科技拥军、文化拥军、实事拥军、行业拥军、社区拥军、法律拥军、“两新”组织拥军,使拥军工作紧贴时代要求,实现与时俱进;建立社会化拥军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大力支持、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化拥军新格局,推动拥军工作在各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全面落实。

2、落实优待抚恤政策,推动优抚工作转型。积极探索优抚服务与保障工作社会化,统一城乡优待抚恤政策和标准;完善农村籍老退伍军人生活补助政策;落实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制度,继续做好重点优抚对象结对帮扶工作;实行义务兵优待金城乡一体化,推进优抚工作进社区,全面建立优抚社工队伍;完善临时困难补助机制,协助有关部门推进将重点优抚对象住房纳入住房保障规划工作;筹备成立区拥军优属协会,发挥其推动、组织、资助拥军优属工作的作用,努力为 10

部队战士和军烈属排忧解难;深入广泛地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完成松江烈士陵园改建工程,研究和制定烈士家属异地祭扫制度,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

3、深化安臵改革内涵,提高安臵工作水平。结合中央、市安臵政策,继续推进安臵工作改革,在确保退役士兵工作权益的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积极为退役士兵提供就业服务。加强与相关部门、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体系,提高退役士兵参与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的能力和机会。按照“共享社区、共建社区”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军休干部接收安臵和服务管理工作,推动服务管理思路向“重服务兼管理”转变,运用管理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培养、提高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通过服务提升工作水平,全面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和生活待遇。

(五)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建立发展支持体系

1、创新政社合作模式,完善社会组织扶持体系。完善政策体系,出台与区情相适应的促进社会组织建设与发展的系列扶持政策。创新政社合作模式,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党政机关与社会组织在“人员、机构、财务和资产”四个方面基本分开,探索将可转移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让渡给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接。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通过项目招标、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等形式,规范购买行为。适时设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招投标和公益创投活动。健全沟通协调制度,畅通社会组织利益诉求和建言献策的渠道,打造政府扶持、发展、服务社会组织的公共平台。

2、探索枢纽式管理模式,改进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组织领 11

导,明确职能部门责任,研究解决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党建工作方案,完善社会组织党建归口分级管理体制,切实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探索建立枢纽式管理服务模式,在经济、教育、体育、文化等领域开展调研和试点,探索将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授权给有能力承担的联合性社会团体,使之成为相同、相近行业社会组织的枢纽。夯实管理基础,建立检查与日常监督、绩效评估与信用建设、执法查处与宣传培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机制、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公众投诉制度,形成对社会组织有效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3、整合社会组织资源,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结构。通过建、扩、并、撤等措施有效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加强分类指导,合理调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结构。强化重点领域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重点培育能促进本区经济发展、带有行业管理性质的社会团体;大力培育养老助残、社区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法律援助等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安老帮弱、扶危济困等慈善性社会组织;完善区、镇(街道、园区)二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设体系。发展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引导其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文体活动。

4、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加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通过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工作,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选举、议事、财务、人事等内部制度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机制,提升社会组织参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深入开展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深化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工作,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通过开 12

展社会组织负责人、专职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快速反应能力、资源获取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

(六)深化专项事务管理,完善规范化建设体系

1、开展“六五”法制教育,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基本法及与民政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领导干部、公务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思想理念,确立法大于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的观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巩固权责统一、依法办事、高效便民、诚实守信的法治民政新格局。

2、加强平安边界工作,做好行政区划管理。加强界线界桩日常检查,做好每年一次的检查维护工作,巩固勘界成果,保证行政区域界线的完整和稳定,拓展管理功效。指导各单位做好撤村撤队建社区工作,积极开展调研,充分掌握基础资料,严格要求、规范程序。开展大型居住区管理体制研究和公共设施配套、社区服务提供方式及社区组织建设的研究,合理设臵居委会,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加强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探索服务主体多元化,保障大型居住区社区建设服务质量。

3、加强救助标准化建设,提高救助服务水平。加强救助工作标准化建设,严格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对流浪乞讨人员依法救助,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与救助巡查机制相结合,坚持常规救助和专项救助相结合,坚持区、镇(街道)“两级”救助模式和民政、公安、城管“三合一”联动救助机制相结合,不断完善救助制度,加强专业化、职业化的救助管理专职社工队伍建设,提升救助服务法 13

治化、专业化、社会化、人性化、现代化水平,争创全国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单位。

4、规范婚姻(收养)登记管理,创新服务方式。深化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新建松江区婚姻登记颁证中心;促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完善离婚“劝和”机制;推动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开展对本区婚姻登记历史数据的整理和补录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工组织,建立收养家庭评估、回访机制,保护被收养儿童的合法权益。探索婚介行业管理新方式,明确行业性质、政府职责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诚信服务好的婚介队伍。

5、深化殡葬方式改革,完善殡葬救助举措。加大殡葬设施资金投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完成松江区殡仪馆改扩建工程。完善殡葬惠民政策,健全殡葬救助保障体系,做好殡葬服务进社区工作,扩大重点救助对象殡殓补助覆盖面,实现应补尽补。强化公墓管理,推进葬式改革,力争经营性公墓新开墓区100%小型化。以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为契机,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引导群众破除丧葬陋俗,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

6、加强福利企业管理,创建新型示范基地。制定关于鼓励和促进本区福利企业安臵残疾人集中就业的扶持政策,完成福利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资格审验工作,新建5家示范福利企业基地,探索残疾人就业新模式,拓展残疾人就业新领域,逐步实行福利企业产品政府优先采购和专产政策,推进福利企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推进风险管理服务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规范行政管理,深化部门联动,为现代民政建设提供组织 14

保障。坚持依法行政,充分利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民政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民政事务行政管理公正、公开、透明;健全现代民政协调、协同、协作机制,发挥“五大平台”作用,实现社区、社会、社工“三社互动”,转变行政方式,加大项目化民政工作推进力度;深化政务公开,规范窗口服务,推进民政信息化建设,继续创建文明行业,大力弘扬和丰富新时期民政“孺子牛”精神。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为现代民政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证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增强为民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管理能力,加快民政领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专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志愿者队伍的培育与发展;拓展人才锻炼渠道,抓好人才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素质,营造以业绩为取向、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环境,形成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医疗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篇6

编制单位:市卫生局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服务++++建设为总体目标,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作为主要推动力,把保障人民健康利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遵循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履行政府公共卫生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调整医疗资源存量与有序发展医疗资源增量相结合,开放医疗市场,实现办医主体多元化,增强医疗机构的生机和活力,规范医疗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质量优良、服务优质、费用合理的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

(二)总体发展目标:从#####社会经济环境和居民健康状况出发,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的,以提供公平、便捷、经济、有效的服务为基本手段,加强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通过政策引导,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和加强其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功能和结构更趋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构建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抓好农村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保健、医学科技发展,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和服务质量监管,推进卫生基本现代化进程,加强市、镇、村三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实现卫生事业与社会的跨越发展、协调发展。

二、“十二五”规划 和****年工作打算

(一)主要工作目标。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 **岁;婴++++死亡率控制在*‰以内,*岁以下++++童死亡率控制在*‰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万以下;法定传染病年发病率控制在 ***/**万以内;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卫生监督监测覆盖率 **%;切实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卫生行为形成率**%。着力

加强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建设,医疗机构设置和布局符合#####和++++++++市域规划要求;继续实施卫生人才建设战略;新农合参合率达**%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惠民医疗、农民医疗大病救助体系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做大做强中医事业,**%的镇街达到全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乡镇标准,加强重点中医专科建设;着力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调查处理和防控能力,健全应急医疗救 治体系。完善城市社市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六位一体”功能。

(二)主要工作任务。“十二五”和****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保障++++++++建设为中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以打造“卫生强市”和“两好一满意”服务品牌为目标,根据上级和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

①积极稳妥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一是全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现在**元/人.年到****年提高到**元/人.年。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基本公共卫生ABC三类服务包,逐步增加三类服务包的服务项目,提高城乡居民公共卫生保障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建立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实行以竞聘上岗、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激励机制。继续加大对村卫生室各项建设扶持力度,多渠道对乡医进行待遇补助。构建符合医改要求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三是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药物制度使用范围,首选使用国家***种、省***种基本药物,在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先行试点、逐步扩大,全面推开,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逐步提高基本药物报销比例,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四是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加强卫生系统行业监管,更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层次,巩固和扩大卫生行风建设成果。建立健全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市域卫生信息平++++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平++++。扎实开展“全民健康行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②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年,重点建立健全“一个机制、四个体系”,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

到****年,建立起满足@@@@居民需求,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平++++。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镇街基层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着力提升疫情防控、救治、卫生应急和检验支撑能力。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项目,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拓展妇幼卫生服务领域,不断提高妇女++++童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体系,整合资源,完善网络,提高队伍,平战结合,把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强化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能,加大监督力度,树立执法权威,积极探索卫生监督派出制度。把卫生监督的重点切实转移到消费环节上来,围绕旅游城市建设,全力抓好食品安全和医疗市场秩序整治,维护合法经营者和公民的正当权益。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年,筹资标准已提高到***元/人.年(其中个人**元,各级财政补助***元),为此,将新农合筹资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全面做好宣传发动和基金监管等工作,力争参合率将、达到**%以上,****年预计基金筹集将达到****万元。将“医疗质量管理年”、“两好一满意”活动延伸至基层卫生室和乡医。以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为重点,继续在全市各镇村全面推行新农合信息化工程建设。同时,对全市新农合报销、管理软件进行升级换代和IC卡服务,逐步全面实现网上审核、网上监管、网上报销和网上查询。科学测算,逐步探索按人头付费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受益水平、最大限度方便参合农民,最大限度地提高群众满意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实施科技兴医战略,增强卫生工作科技含量和发展后劲。争取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引进高学历卫技人才。认真实施“****”卫生人才培养计划,紧密结合医学重点学科、名优学科建设,通过技术协作、++++办医、学术交流、进修深造、挂职锻炼等有效措施,力争培养**名具有市级先进水平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名市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名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骨干,*名高层次卫生管理人才,形成合理的年龄梯队和学科构成。落实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政策。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近期将选派**名卫生院懂业务、精管理的业务骨干到周边先进地市挂职学习,逐步造就一支具有现代管理思想、素质高、业务精、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城乡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建设。按照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总体要求,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实施卫生市域化信息工程。科学规划了医疗机构市域规划设置。进一步健全完善

城乡卫生项目建设,加快市++++内系病房楼建设,力争****年投入使用;同时,拟建****平方米的门诊大楼。积极利用&&&&省发改委第五批调控资金项目,争取和投入资金****余 万元和建设用地** 亩,实施市++++整体搬迁工程。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余万元,新建****平方米市疾控中心综合服务楼。各级争取,拟投资***万元,建设++++镇中心卫生院****平方米公共卫生服务大楼。制定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规划及配置计划,积极引导各类医疗机构科学合理购置大型医疗设备。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府主导意识,成立卫生工作委员会

为加强全市卫生行业管理,建议成立#####卫生工作委员会,由分管市长牵头,成员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辖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组成,共同协调解决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进一步树立“科技兴医,人才为本”的观念,把加强卫生队伍建设、优化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作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认真抓好落实。人事、编制部门在核定卫生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卫生技术人员职称聘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业务范围拓展较快,人员编制明显不足的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工作和事业发展需要及时予以核增人员编制。对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养等卫生人才建设工程,各级财政要在经费上予以重点保证。

(二)加大投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合理的长效补偿机制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保证卫生事业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调整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进一步调整卫生事业经费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倾斜,将资金重点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精神疾患防治、妇幼保健、社市卫生服务、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公共卫生领域。要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吸引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发展。

(三)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切实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职能。大力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医学会组织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作用。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行业管理由微观转向宏观,从系统管理转向全行业管理,实现“政事分开”。依法加强卫生行业监管,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四)加快人才培养

营造良好氛围,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使用机制。加强对卫生行政管理、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社市卫生服务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发挥重点学科对聚集、培养人才的作用,以推进项目科研作为培养人才的途径,有重点地做好社市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学科骨干培训和中医临床专业骨干培训,以继续教育促进人才成长。多渠道吸引骨干人才,完善学科队伍建设。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条例》,积极推进中医“三名”项目及“师带徒”等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鼓励全市中医药工作的继承和创新,为离退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充分发挥这一宝贵资源对卫生事业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提高中医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期完成市++++、市++++、市疾控中心、++++镇中心卫生院等医疗卫生单位的基层建设,按期完成各乡镇卫生院(卫生室)的改建项目,发挥基础设施对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支持功能,优化就医环境。

上一篇:蚌埠游记作文下一篇:留学德国提前了解德国人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