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2024-08-17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精选8篇)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篇1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 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 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 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 动。第一章被离弃的道路: 人类意志形成世界的形状—现代文明的个人主义基础 —自由主义不是静止不变的教条—但它不被容许得到发展还遭到离弃—德国成 为新背离的领袖。第二章伟大的乌托邦: 社会主义对新自由的承诺—自由一词含义的改变—复 活的恐惧—民主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第三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含义—“计划”的含义—选择一种 不是自由放任而是合理的竞争框架的指导型经济—集中管理和竞争的结合不如 任何一种制度。第四章计划的“不可避免性: 技术上的变化使竞争不可能—垄断增长的原因 —技术上的变化造成的新问题—竞争之不能实现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对计划的 要求在很大程度是专家的狭隘看法。第五章民主与计划: 对经济活动集中管理的一个包罗万象的共同价值准则为 前提—个人的和社会的目标—方法上的一致和目标上的不一致—随着国家行为 范围的扩展,一致的可能性减少—民主“控制”的幻梦—自由而非民主是终极价 值。第六章计划与法治: 法治—形式或实体的法规—法治的基本原理—形式的与 实质的平等二者之间的矛盾—对法治的新威胁—法治与人权。第七章 经济控制与极权主义:政治和经济的自由—对单纯经济的轻蔑—对 生产的控制也造成对消费的控制—计划与职业选择—命令与禁令是价格体系的 唯一选择—丰裕的神话—极权主义控制前所未有的程度。第八章谁战胜谁:自由与财产—计划与收入的分配—公正分配—“平等”— “公道的”价格和“合理的”工资—关于应有地位的矛盾观念—社会主义准备了 极权主义控制的工具—“中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竞争的各种社会主义冲突 第九章保障与自由: 两种保障—在自由社会里不应承受的收入波动是不可避 免的—对某种经济地位的保障只有在一个按军事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才有可能 —经济保障日益造成另外一些人的无保障—对保障日益增长需求的意义所在。第十章为什么最坏者当政: 集体主义的道德后果—最小的公分母产生最大的

同类集团—社会主义固有的完全忠于的倾向—权力崇拜—社会赋予各种手段合 理性—在极权主义国家公众中受鼓励的有用的习惯—领袖的选择

。第十一章真理的终结: 宣传的作用—人们不仅被迫必须接受价值观,也必须 接受对作为计划根据事实的看法—通过以旧的价值名义将新价值引入,使其被人 接受—没有任何知识领域不受到控制—真理与思想自由。第十二章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源:在德国,社会主义的支持使反自由主义 势力得胜—社会主义作为反对自由主义西方的武器。第十三章我们中间的极权主义者: 德国理想的传播—更德国化历史现实主义 —科学家中的极权主义—垄断的资本组织—垄断的劳工组织。第十四章 物质条件与理想目标: 我们这代人的经济恐惧症—在自由社会里,没有一个单一的目标能被容许永久支配其他目标—甚至消除失业也不能—我们 绝大多数的实现依靠迅速的经济进步—英国政治理想的衰落。第十五章 国际秩序的展望:国家计划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冲突—在国际范围 内指导经济活动产生了比在国内范围还要大的政治难题—这将造成仅能通过武 力加以确定各种理想之间的冲突国际当局不能局限于经济—事务—对一个强大 但政治权力有的经济当局的需要—联邦制原则的优劣—国际范围的法治—野心 过大的危险。阅读后的思考:读了《通往奴役之路》一遍之后,感到有许多还不能理解的 地方,觉得一头雾水,读懂这本书不仅需要多次精读,还需要掌握相关的经济、政治、历史等相关背景。而且书中讲述的许多观点也与我们经常了解的一些观点 有些抵触,十分值得推敲。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也应该有自己独立理性的判断。不过哈耶克关于自由的论述还是给我很大启发与触动。哈耶克这样定义自由:自 由即这样一种状态,其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社会所能达到的最低 状态。并进一步明确了自由与其他一些概念的关系:自由仅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 关系,对自由的侵犯也仅来自人的有意识的强制;一个人是否自由,与他可选择 的范围大小没有关系;自由并不等于政治自由;民族的自由不等于个人自由;个 人自由不等于内在自由。我现阶段的理解的自由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法律制定的公平合理,但并不是说 绝对的公平合理,然后个人从事法律所不禁止的活动,即法无禁止即自由,同时 要与乡土、社会融合,符合公认的风序良俗。唯物辩证法,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 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事物都是相反想成的。有时,自由主义的过度泛滥也是极其 危险的。比如北大的一个社会学系的教授提到: “在经济领域,以哈耶克为代表 的新自由主义主张纯粹市场竞争,反对政府干预;在政治领域,新自由主义崇尚

绝对自由,反对

对国家权威;在社会领域,新自由主义追求社会不平等,贬低工人 阶级地位,破坏社会团结和社区精神,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社会不稳定状 态;在价值领域,新自由主义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反对用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教育青少年。”真理越辩越明,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我们也在这方面也走过很多 弯路,犯过许多错误。我们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一些问题,违背人性的东 西总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矛盾。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对资源起基础 性配置作用的机制是市场机制,效果更好,效率也更高。如果实行计划经济,国 家垄断所有资源,配置所有资源,因政府垄断特权的存在,各种寻租现象必然十 分泛滥,其危害也就可想而知,正因国家将一切都安排计划好,个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会收到极大的削弱,即使有想法和主张,也无从施展,个人 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束缚,所以自由也就无从谈起。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后,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在许多领域内起到了配 置资源的有效作用,但这并不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社会、国家干预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讨论的焦点。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关系到全人类福祉的重大问题。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篇2

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改革的深水区之后,关于今后究竟该如何改革的讨论甚嚣尘上。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哈耶克所著的《通往奴役之路》,对集体主义和自由主义以及经济自由等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分析。该书的诸多精辟分析和观点或将为我国经济社会未来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某些启发。

1 集体主义的奴役之路

哈耶克作为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师从于奥地利学派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由于哈耶克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1974年,他和瑞典经济学家缪达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但是哈耶克的成就却并不仅在于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他还被后人称作“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新自由主义的代表”。其中《通往奴役之路》就是哈耶克关于自由主义最为著名的著作之一。

《通往奴役之路》最先于1944年在英国由Rutledge Press出版,接着在1944年9月由芝加哥大学出版。这本书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理论的阐述中最著名而又最受欢迎的书籍之一。

哈耶克在该书中阐述道,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到斯大林的共产主义,都无可避免地会迈向专制极权(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哈耶克认为,实行中央计划的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小团体(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这个小团体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也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分配资源和产品。对于经济计划在实践上的不同意见、加上中央计划者在分配物资上的不断失败,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

哈耶克进一步认为,社会大众会可能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投票支持中央集权,并会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

2 集体、计划与经济自由

作为奥地利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的哈耶克一贯主张经济自由,并确信市场具有自我修复功能,而国家的干预(主要是指超过一定程度的干预,而这个度在哈耶克看来就在于政府对市场最基本的服务功能)大多时候只会破坏市场本身的规律,但是哈耶克却并没有完全反对政府的一定干预。哈耶克在书中论述道,“有意识地创造出一种尽可能有利于竞争的制度”与“被动地接受现成制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为此他强调说:“为了保证创造出正确的制度、释放出个人主义所有能量,我们需要一个积极向上、有所作为的政府。”

实际上,哈耶克所反对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府的积极作为,而是反对那种完全抹杀个人自由的全面干预。对于市场竞争可能带来的贫困无助的问题,哈耶克从来就不是不予以关注,而是力主政府采用市场以外的手段予以解决。在其著作中,哈耶克不厌其烦地耗费笔墨论述了社会保障、政府服务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释了这种“有所作为的政府”之存在的必要性并对其职能范围和作为方式做出了更为严谨的界定。

不过,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最主要就表现为在集体主义原则下进行的经济计划,而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中,意味着废除私有企业,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中央的计划机构取代了为利润而工作的企业家”。

如果说中国建国初期采取的那些强制性经济措施是基于当时稳定社会和经济的迫切需要的话,那么之后出现的类似于“人民公社”、“大跃进”之类的“大干快上”就是在“集体主义”名义下的非理性运动,从而才导致了一系列灾难,将中国经济带入了短暂的停滞甚至是倒退。

不过幸运的是,中国在随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从此放宽了对经济以及社会的计划,将发展的自由和权利部分地还归于民众和企业,最终实现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

然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至今,尤其是在当前,依然可以说是依靠政府高度集权这一优势,中国才取得了应对2008年的金融风暴的阶段性胜利,并出现了所谓的“中国模式”的大讨论。但同时也为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埋下了隐患,为中国今后的改革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将近4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这也是在一个最为基本的前提下取得的———那就是官方高度集权、靠政府的大规模投资,同时下放些许的权利到地方和普通民众,从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3 集体、计划与个人自由

如果说当前中国政府对于自然资源的垄断和大规模控制,是为了保证政府的大规模投资从而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在计划体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则可能对个人追求自身发展带来不可预测甚至非常明显的危害。在当前的改革过程中,究竟如何才能在坚持党的基本领导和基本政策前提下,保证人民的权利得到最为充分的发展和保障,将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哈耶克作为20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和思想家,他继承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并从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由。这种自由包括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和经济自由等。

在哈耶克看来,经济自由是所有自由的基础,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因此,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这一点同目前国家所倡导的“大力推进市场经济建设,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不谋而合。

不过同时也必须指出的是,尽管从宏观层面,党和政府正在从很多领域不断退出,并将权力下放给企业、将经济发展还给市场,但是在一些围观层面,政府权力依然没能做到真正的“服务型政府”,依然对经济社会发挥着直接作用。

事实上,哈耶克对于自由的执着追求与精确分析,明确指出了个人自由和集体主义计划的矛盾所在。哈耶克在书中写道:“自由主义的观点,是赞成尽可能地运用竞争力量作为协调人类各种努力的工具,而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根据一个单一的计划对一切社会活动加以集中管理,规定社会资源‘有意识地加以管理’,以便按照一种明确的方式为个别的目标服务。”

4 集体主义的“中国梦”

哈耶克之所以宣称把他的《通往奴役之路》献给“所有政党中”的社会主义者,是因为虽然各种派别在目标———如民主或独裁、自由或压迫等———的取舍方面绝对存在着差别,但是一种要有更多计划经济成分的共识占据着统治地位。而且他还警告说,即使在以自由主义标榜的英国同样蕴藏着走向德国或俄国集权主义的危险。

此外,在哈耶克看来,“如果基于人道考虑的社会主义者所追求的目标从根本上看与自由主义者同出一辙,那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尽管根据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的经济理论,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不可能避免,同时从一定程度上说,该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也成功预测了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而根据该周期理论,如果当前社会不改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府的干预的话,未来更大的危机也许同样不可避免。

然而事实似乎总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中国。虽然中国从建党到建国乃至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大多时候都是学的苏联,但是中国在建国初期不但和苏联前期一样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而巩固了共产党的统治,同时还在苏联解体后,中国的经济奇迹一直延续至今,甚至现在对于中国模式的呼声和讨论更是甚嚣尘上。

那么以集体主义为主要原则的社会主义是通往真正的自由之路还是通往奴役之路?不可否认,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与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然而问题同时也随之出现,尤其是到了目前人均收入到达3000到4000美元的时候,各种社会矛盾更是日益尖锐。中国经济要想保持之前的发展模式和速度是越来越困难,同时改革的难度和阻力也越来越大。那么,如今的中国改革到底该怎么走,是为了更好地改革而进一步扩大政府权力还是限制政府权力还权利于民呢?

如果在了解了《通往奴役之路》过后,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对问题的正确回答并不等于问题的真正解决。中国和西方社会最大的不同点可能就在于:贯穿西方哲学的一个最为基本的观点就是理性、自由还有就是上帝;而经历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中国则充满了等级制度以及宗法制度思想。因此,不管是继承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的哈耶克还是其对手凯恩斯,尽管他们对于经济的观点有分歧,但是在追寻人和自由的发展方面却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对于深受儒家文化和封建制度影响的中国而言,更多却是君权思想和中庸之道。

如此一来,就不难看出,不管是当前掌权的政府还是普通百姓,对于自由的迫切需求和愿望都不及西方历史悠久,更没有西方实行自由主义的条件和土壤。如果把中国高度集中模式的高效率、高控制在抗震救灾以及应对上次金融危机乃至建国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比作集体主义的天堂的话,那么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其中所蕴含的隐忧则可能导致其走向奴役之路。

不过,正如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摆脱了哈耶克所谓的“集体主义的奴役之路”一样,中国政府正在以更大力度、更广范围的改革,推动中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集体主义”道路。

为了应对当前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危机,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伟大中国梦”的远大理想,更是做出了“壮士断腕”式的改革决心,并先后出台了众多涉及政治体制关键性问题的改革措施。尽管最近一两年世界和国内经济遇到了很大困难,但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经济依然保持着较高水平的增长,尤其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是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党和政府能够坚持不懈地推动改革,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英国)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王明毅,冯兴元,等译.通往奴役之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通往奴役之路 篇3

按说,这样的人,天生不服管。但是,这样的人,往往又总是怕着一个人,服着一个人的管。李逵在江州牢城营做牢子时,就服一个人管:戴宗。

宋江刺配江州,与戴宗相见,二人在江州临街的一家酒肆吃酒。才饮得两三杯酒,只听楼下喧闹起来,过卖(旧称饭馆、茶馆、酒店中的店员)连忙走入阁子来,对戴宗说道:“这个人只除非是院长说得他下,没奈何,烦院长去解拆则个。”

戴宗问道:“在楼下作闹的是谁?”

过卖道:“便是时常同院长走的那个唤做铁牛李大哥,在底下寻主人家借钱。”

戴宗笑道:“又是这厮在下面无礼,我只道是甚么人。兄长少坐,我去叫了這厮上来。”

戴宗便起身下去,不多时,引着一个黑凛凛大汉上楼来。就是李逵了。

他为什么如此服戴宗?为什么只有戴宗说得他下?因为,戴宗是他生计的来源,是罩着他的人。

李逵看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告诉李逵:“这位仁兄,便是闲常你要去投奔他的义士哥哥。”

李逵冲口而出:“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

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等几时?”

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

同一个人,站在面前,若是宋江,便是哥哥;若不是宋江,便是鸟。

可是,为什么不是宋江就是鸟?

因为除宋江外,他全不服。为什么就服宋江?为什么李逵闲常总说要去投奔宋江?因为宋江是“及时雨”。及时雨者,及时银子而已。

李逵拜了宋江,大家坐下吃酒。

宋江问道:“却才大哥为何在楼下发怒?”其实,这宋江早已知道。他只是要挑起话头,以便及时送出银子。果然,李逵说是为了向别人借十两银子,别人不借。宋江马上便去身边取出十两银子,把与李逵——及时雨。

李逵得了这个银子,马上去赌钱。只两把,就把这十两银子输掉了。输掉了,却不服输,要赖账,直至大打出手,他就地下掳了他输掉的银子,又抢了别人赌的十来两银子。急得十二三个赌博的一齐上,要夺回被李逵抢走的银子。李逵指东打西,指南打北,打得这些人没地躲处,然后一脚踢开了门,便走。

那伙人随后赶将出来,都只在门前叫喊,没一个敢近前来讨。

正在这时,李逵却突然满脸惶恐,非常害怕。

他的面前出现了两个人:戴宗和宋江。

李逵惶恐满面,便道:“哥哥休怪,铁牛闲常只是赌直,今日不想输了哥哥的银子,又没得些钱来相请哥哥,猴急了,时下做出这些不直来。”

宋江听了,大笑道:“贤弟但要银子使用,只顾来问我讨。”笑声大,口气大。

笑声大,让周围的人听,显示自己。口气大,是要把自己说得很有身份。那就显得李逵很没有身份。这句话,明显地已经显示出宋江在李逵面前的心理优势。这个优势建立在什么基础上?银子。

宋江又说:“今日既是明明地输与他了,快把来还他。”这口气,是命令,又是哄他。双方的身份关系出来了:我是老大。

刚才还蛮横无理的李逵,一下子特别乖,从布衫兜里取出银子来,都递在宋江手里。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

按说,李逵应该把钱直接还给小张乙,可是,他却交给了宋江,再由宋江交给小张乙。在心理上,李逵已经完全臣服宋江,把他看做自己的主人了。

铁牛瞬间成小猫。十两银子,宋江就买到了一个奴隶。十两银子,李逵就丢掉了尊严。

宋江叫过小张乙来,把银子给他。小张乙只拿了自己的,把原先李逵的十两原银不要了,他怕李逵报复。宋江坚持给了小张乙,道:“兄弟自不敢来了,我自着他去。”

这是当众宣布:我可以支配李逵。

如果一个人有自尊心,有平等意识,如此被人在人前埋汰挤对,一定很不高兴,但李逵却毫不知觉。

他甚至还觉得很温暖:又有人罩着他了。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篇4

200839001 虞俊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总是存在着所谓的经济控制者或集权者,他们极端自负,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们对社会上的调控与分配总是表示出让人诧异的不满,并自认为凭借自己的知识可以使社会更平衡,更均等----事实上他们一直在努力证明这点-----但是历史的发展中所有的萧条与腾飞似乎无一例外地证明着,这些人难以令人信服,虽然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总是尝试着对人们的自由活动采取集体性强制,经济的发展却总是有悖于他们的初衷。不难证明,只有以非集中的方式来解决适应问题,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哈耶克的观点,在今天同样是适用的。

首先我们提出自由的真正概念,即哈耶克在《自由宪章》中重申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自由即这样一种状态,其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社会所能达到的最低状态。下面以自由的概念为基本依据来分别分析这本著作的每一章节。

在第一章里,作者讨论了两种自由主义的定义和区别。在自由主义思潮中,一种是以笛卡儿为代表的,哈耶克所认为的“假个人主义”:在笛卡尔那里,理性是统治一切的法则和最高权威。他眼里的世界就像一架精巧的机器,而人类的理性不仅能窥透全部的奥秘,而且人类社会可以经过理性的规划、设计而臻于完美。笛卡尔不仅坚信社会是可以用理性来规划、设计,而且还认为,如果有统一的目标、由绝对权威的理性来规划、设计,一个完美的社会就会摆脱愚昧而展现在你的面前。在这里,任何自发的、非理性的因素都是有害的,都应加以摒弃。可是哈耶克却没有这么乐观。根据他的看法,以英国经验主义为传统的思想里,始终对理性的这种能力保持怀疑。

当上述两种思想反映在经济学中,就形成哈耶克所认为的两种对立的经济思想。前一种思想认为,人类理性的计划完全可以代替自发、盲目的市场竞争机制,用有形的手代替那双该死的看不见的手。他们坚信统一的计划要比杂乱的市场干得更出色,借助理性可以形成完美的经济秩序。而后一种思想则宣称,他们发现了一种自发的、非理性的、至今尚不为人们所掌握的力量——市场竞争机制。哈耶克认为,这一发现不仅成为我们理解经济生活而且也是理解绝大多数社会现象的基础。这种自发的力量不仅形成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并且这种秩序要比任何一个权威机构或天才人物所设计的社会更加合理和符合人的需要,因为人类事务中所发现的绝大部分秩序都是个人活动不可预见的结果。

将第二章和第三章作为一个篇幅来理解。这两章可以看作是对第四章中对个人认知-----全书的核心论据-----的阐述的理论基础。

作者提出了均衡分析的限制问题,由此延伸到对预见假设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理论这一特殊领域。在开篇提出主要论题:标准的经济分析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传播了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哈认为,对于均衡分析的理论,只在局限于个人的分析时才有意义---一个人的行为仅仅在他的预期证明是正确的时期内才构成均衡关系。假如人们知道一切事情,他们就处于均

衡当中,作者是这样定义均衡的。因为每一个人的预期不可能完全脱离于社会与其他个体而单独存在,所以“对不同计划的协调来说,一个人的计划恰恰包括那些形成另一个人计划的论据行为”据此作者提出了完善市场假设。显然不会存在一个人通晓所有尚未发生的事情,即预期,所以我们需要明晰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个体必须拥有多少知识以及何种知识才能够谈及均衡呢?因为总会有新的事实发生,所以计划经常改变。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为使均衡成立,一个人必须拥有的有关的知识,是因他起初的地位而必然获得的知识以及他后来制定的计划。我们必须需要一种不可能由单个的人所拥有的而表现为指导思想的知识。综述:“均衡要么不存在,要么被扰乱。”

由于一定没有一种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使我们认识到这些事物存在的所有不同的物质属性。任何这些种类的要素所拥有的共同特征并不是物质的属性,而一定是别的什么东西。在讨论我们怎样看待别人有意识的活动时,我们总是会依据自己的观念来结实别人的行为,我们只能把别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对象纳入到根据我们自己脑中的知识来规定的种类或范畴中去。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历史理论的基础上的,历史事实不能告诉我们,任何特殊性质结构都拥有不是随定义而来的特性。我们只能讨论借助我们的模型做出的有选择部分。在第三章中,作者对所谓的历史主义---“把科学偏见误用到历史现象的一种结果”进行了批判。

这一章是全书的核心,也是作者所有主要观点的重要依据和理论根基。重点论证了个人认知的局限性。总结为以下几点:人类对所处的世界的知识不可能了解全面;个人只能掌握知识中的微小部分,不存在所谓的“专家”,可以将所有知识都了解;不存在认知永远正确的人,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存在着偏差,预期不可能绝对正确。以上三点就是作者认为的有限理性的知识观。他从个人认知的局限论证到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认为政府干预经济必将引领经济走入集权主义,从而丧失个人自由,社会资源不可能达到最大效用,个人的愿望不可能自由得到发展,所以整个经济社会一直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如果社会主义要用中央计划取代市场,那就必然要建立某种机构来负责制定计划,哈耶克将其称之为中央计划局,为了贯彻计划、控制资源的流动,中央计划局就必须拥有对于经济事务的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央计划局并没有市场价格作为决策的依据,也就是说它没有办法知道何种生产计划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哈耶克说,没有价格系统,将被证明是社会主义的致命缺陷。

由于社会主义被认为是不可行的,哈在接下来的两章里着重论证了自由竞争机制。完全竞争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同种商品由大量较小的销售者供应或购买者需要,其中无人能以其行为对价格施加可感受到的影响;能自由进入市场,并且没有其他限制价格和资源流动的阻碍;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完全了解相关因素。

显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每个市场参与者完全了解市场的每一件事这个标准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才能使现有的知识尽可能被利用起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弄清,市场参与者所掌握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尽管生产者被假定充分了解各种情况,但是这些情况不能完全看作是一直的事实,而应看作是通过竞争过程才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完全

竞争意味着没有一切竞争活动,完全竞争理论明确地完全地排斥当事人之间的一切人际关系。它促进整个市场在完全自然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可达到的最大效率充分运转。但是如果在当局存在调控的情况下,也即缺乏自由的情况下,不但各种东西不可能由那些最懂得如何生产因而能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东西的人来生产,而且所有消费者喜欢的东西也根本不可能生产出来-----完全竞争是实现社会充分平等的唯一途径。为了保证有效竞争秩序,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作者提到了契约自由,而且认为“并不是一种解决方法”,因为“在当今这种复杂的社会中,没有一个合同能明文规定不发生偶然事件”作者提到重要的一个恢复自由经济的方案是限定工会权力。并且税收被认为是抑制自由竞争的一个原因。一方面它使成功者不能积聚财富而崛起从而使社会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它近乎于消灭任何自由社会中最重要的---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独立业主。这是对自由竞争的一个威胁。

最后三章都在论述社会主义的不可行性。第一章讨论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将完全摒弃通过价值形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取而代之的将是本质上建立在能量单位或某些物理量基础上的某种计算方法。第二章论述了这样一个建议:价值应该由运用数理经济学方法的计划权威通过计算程序来发现,而不应该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第三章论证分析重新引入竞争来解决决定价值问题的论点。

三章结合在一起为了抨击社会主义中所谓中央计划局的不可行性以及因此扼杀竞争机制的种种弊端。在这里作者的观点显得过于偏激,由于对中央集权的排斥,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即是“极少的社会注意和很多的计划,或者很少的计划和很多的纯粹社会主义”,在他眼中,所有社会主义的中心目标是资产在少数权威手中的集中化与独占。这无意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极大误解和扭曲,真正的“中央当局”其实只是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着眼整体并尽力做出资源的最优配置,而非“导致越来越多的控制手段,直到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被置于一个中央权威控制之下”作者混淆了资本主义中与社会主义中计划的具体含义。社会主义并不遏制个人的自主能力与自由,相反,它恰恰是对个人需求在社会条件下所能给予的最大范围的解放与满足。并且自由竞争在社会主义同样极为广泛的存在。在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作者的根本错误在于将中央计划看作是一种独裁,而这显然是狭隘而错误的。

尽管如此,作者对于自由主义的整体论断依然发人深省。综观全书,他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仍然是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的。

哈耶克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和计划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读《通往奴役之路》完全是因为它的名字,我好奇于何谓奴役之路,为何《通往奴役之路》是属于经济类范畴,它讲的又是怎样一种经济。后来了解到,是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的崛起,促使哈耶克写作了《通往奴役之路》的。一直以来,作为中国学生我们都学过并接受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最好的方法这个观点。那么为什么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与民主不能并存,并且更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呢?

哈耶克是这样论证的:如果社会主义要用中央计划取代市场,那就必然要建立某种机构来负责制定计划,哈耶克将其称之为中央计划局,为了贯彻计划、控制资源的流动,中央计

划局就必须拥有对于经济事务的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央计划局并没有市场价格作为决策的依据,也就是说它没有办法知道何种生产计划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哈耶克说,没有价格系统,将被证明是社会主义的致命缺陷。这种缺陷不仅是经济的。控制经济就是控制生命,从长程的观点看,统制经济与民主程序是不能并存的。统制经济必然造成无孔不入的全面压制,因而导致现代最为严酷的政治控制——极权主义。计划经济与民主是不相容的。作者指出,计划经济也不能与民主相容。各种各样的集体主义有一个共同之处,首先在于他们都坚持一个高于一切的共同社会目标;其次,在他们达到目标的方法,他们都要将整个社会组织起来,控制社会的一切资源,以达到其单一的目标;第三,他们都拒绝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独立自主的领域,拒绝承认在该领域内个人自身的目标是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而要推行作为理想的这种统一价值体系,独裁制度乃是最有效的制度性工具。因此,这种中央管制的计划经济,是最典型的极权主义。其对个人自由的摧残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专制政治。只有在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内,民主政治才可能实行。然而,当民主政治受到集体主义教条支配时,民主政治将走向自我毁灭。在计划经济下,也不可能有思想和学术的自由。思想的国有化正是工业国有化的伴随物。哈耶克指出,极权国家集中控制宣传,一切宣传工具都被用来朝一个方向影响所有的人,隔绝外界,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天长日久,任何人都难免受其影响。民主国家虽也有众多宣传机构,但它们相互独立互相竞争目标各异声音多元,二者截然不同。极权政府宣传的主要技巧之一,就是仍然使用旧字眼,但换上新的意义,如自由、民主、真理等。其次,则是控制一切信息来源,实施资讯垄断。决定一则新闻是否发布的唯一标准,是其是否会影响国民对政权的忠诚。第三,是严厉压制任何怀疑和不同见解。如此,在没有任何不同声音的环境下,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萎缩,在长期单一的垄断的声音的灌输下,统治者的思想就成了全体国民的思想,统治者的目标也就成了全体国民的目标,这一现象扩展至一切精神领域:科学、法律、历史、文学、„„。政治权力与真理划上等号,真理也就死亡了。

有人指出,《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的重要性,与其说在经济学方面,不如说在其政治哲学方面和政治思想史方面。该书的意义,是在社会主义思潮横流于世之时,以一种决绝的姿态挽狂澜於既倒,以先知的洞见指出它对自由事业的根本性危险。从而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其次,在经济学上,它雄辩地证明了,取消私有财产制度的中央计划经济,不仅会导致经济的毫无效率和停滞不前,并且,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必定导致思想的国有化,即从根本上取消个人自由,建立极权主义统治。因此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和计划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的确,不可否认,读罢此书,我被深深震撼了,虽然说书中有些内容是极端和片面的,但依旧无法忽视计划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想来,若国人早先就拜读了这本著作,建国初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看来是可以避免的了。

但是,我觉得,无论如何,计划经济是需要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也是需要的。这一点,我想通过了几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再说近点的,海地地震中的政府处理方

式和效果也绝对是个很好的反例。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心得体会 篇5

初看这名字,常常会错以为是《通往自由之路》,因为哈耶克是一个坚定的市场经济支持者。从人类社会近现代思想史来看,19世纪之前,曾出现了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部伟大政治经济学著作:一部是1776年出版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另一部是1867年出版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前者揭示了人类社会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则和国家富裕之道,而后者构成了20世纪世界范围的中央计划经济的巨大社会工程试验的主要思想来源。进入20世纪以后,有两部著作对当代人类社会产生了至深和至远的影响:一部是众所周知的凯恩斯的《就业息和货币通论》,另一部则是1944年出版的哈耶克的这本《通往奴役之路》。对于一部这样的大作,直到今天才读,实是遗憾,但是终究没有错过,感觉幸甚。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之后,整个世界陷入了惨烈的战争杀戮和剧烈的经济动荡。在经历了共有上亿人伤亡的一战、二战以及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之后,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学家均相信中央计划经济可能是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正是在那样一种世界格局和流行的思潮中,哈耶克出版了这部书,向世人和世界大声疾呼:大家先不忙努力走向计划经济之路,那是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首先,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放弃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用中央计划和政府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过程和进行资源配置,会导致“用通向天堂的美好愿望来铺设一个国家通向地狱之路”,而且必定会在政治上走向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其次,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密切相关且前者构成了后者的基础和条件。由于计划经济中中有国家的强制权力决定谁拥有什么,唯一值得掌握的权力就是参与行使这种命令权。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将会全面丧失。

第三、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保障。“只有在竞争制度下,穷人才有可能致富,且才能单凭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掌权者的恩惠致富,才没有任何人阻挠个人致富的努力””一个富人掌权的世界仍然比只有那些已经掌权的人才有获取财富的世界更好些。”

第四,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一个人不需要服务任何人而只服从法律,他就是自由的。法治并不意指当权者或政府以法律的手段来治理社会,而首先就意味着政府本身和任何公民一样需要受预先制定的法律规则的约束。

第五、自由放任理念是对自由与法治的最大危害。自由主义的观点,是赞成尽可能地运用竞争力量作为协调人类活动的工具,但不是主张让事务放任自流。自由主义的论点基于这样的信念:只有能创造出有效的竞争,就是再好不过地引导个人努力的方法了。

第六,民主本质上是实现自由和保障社会安宁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民主政府可能和最坏的政府同样暴虐,哈耶克相信民主的控制可能会防止权力变成专断,但并非仅仅存在民主的控制就能做到这一点。

通往奴役之路经典语录 篇6

2. 如果从长远考虑,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那么,从短期着眼,我们就是我们所创造的观念的俘虏。我们只有及时认识到这种危险,才能指望去避免它。

3. 总是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们试图将其变成天堂。

4. 民主在自由之中寻求平等,而社会主义则在约束和奴役之中寻求平等。

5. 民主本质上是一种手段,一种保障国内安定和个人自由的实用手段。它本身绝不是一贯正确和可靠无疑的。

6. 在社会演进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

7. “社会主义者肯定会证实,至少在其开始时,不是通往自由的道路,而是通往独裁和反独裁、通往最惨烈的内战的道路。以民主手段实现并维持的社会主义,看来确实属于乌托邦世界。”

8. 最能清楚地将一个自由国家的状态和一个在专制政府统治下的国家的状况区分开的,莫过于前者遵循着被称为法治的这一伟大原则。

9. 我们认为我们个人排列各种价值的顺序不仅是个人的排列顺序,而是在有理性的人们的自由讨论中,我们会使别人相信我们的顺序是正确的。

10. 现代的计划者和他们的反对者之间的争论,不是关于我们是否应当在各种可能的社会组织之间明智地选择的争论,也不是关于我们是否应当运用预见和系统思考来计划我们共同事务的争论。它是有关这么做的最好方法是什么的争论。

11. 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信念将把我们引向何处,并不是某一党派的问题,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是一个有着最重大意义的问题。

12. 通过赋予政府以无限制的权力,可以把最专断的统治合法化;并且一个民主制度就可以以这样一种方式建立起一种可以想象得到的最完全的专制政治来。

13. 只有竞争普遍发生时,也就是说只有在个别生产者必得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价格的变化但不能控制价格的变化时,价格体系才能完成这种职能。

14. 当代种种事件不同于历史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它们会产生什么后果。

15. 竞争和集中管理二者如果是不完全的,都将成为拙劣的和无效率的工具,它们是用来解决同一问题的只能任择其一的原则,把两者混合起来就意味着哪一个也不能真正地起作用,其结果反而比始终只凭借二者之一的情况还要糟些。或者换一种说法:计划与竞争只有在为竞争而计划而不是运用计划反对竞争的时候,才能够结合起来。

16. 只有在自由主义时代,法治才被有意识地加以发展,并且是自由主义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不仅是自由的保障,而且也是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

17. 试图指导私人以何种方式运用其资本的政治家,不仅是其本人在瞎劳神,也是在僭取一种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心地授权给枢密院和参议院的权力;由一个愚蠢和专断到幻想自己是适于行使这种权力的人掌握它,是再危险不过的了。

18. 过去50年中垄断组织不断发展,竞争法则的领域愈来愈受限制,这个历史事实当然是无可争辩的——虽然这种现象的程度常常被大大地夸张了。重要的问题是,这一发展是技术进步的必然后果,还是大多数国家所遵循的政策的后果。我们不久就会看到,这种发展的实际历史强有力地使人想到后者。但我们必须首先考虑一下,现代技术的这种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使广泛领域中垄断的发展不可避免。

19. 如果民主制度决定了一项任务,而这项任务又必定要运用不能根据定则加以指导的权力时,它必定会变成专断的权力。

20. 从纯粹的并且真心真意的理想家到狂热者往往只不过一步之遥。虽然失望的专家的激愤强有力地推动了对计划的要求,但如果让世界上每一方面最著名的专家毫无阻碍地去实现他们的理想的话,那将再没有比这个更难忍受和更不合理的世界了。

21. 钱是人们所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在现存社会中,只有钱才向穷人开放一个惊人的选择范围——这个范围比在以前向富人开放的范围还要大。

22. 经验和利益的偶然结合,往往会向人们揭示出事件中人们还很少了解的方方面面。

23. 只要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被认为对所有人有约束力,即大多数人关于是非曲直的信念能够阻碍个别发明家的道路,少数企图把机械发明更广泛地应用干工业的尝试,尽管其中有些非常先进,仍很快地被压制了,寻求知识的欲望也被窒息了。

24. 经济变化往往只能影响我们的需求的边缘或“边际”。有许多事情远比经济上的得失可能影响到的事情来得重要,对于我们来说,它们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受经济波动影响的生活上的舒适品,甚至超过许多生活必需品。和它们相比,“肮脏的金钱”,也就是我们在经济上是否拮据一些或是否宽裕一些的问题,似乎没有多大重要性。

25. 对财富生产的控制,就是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控制。

26. 在共同目标对人们并非一种终极目标而是一种能够用于多种多样意图的手段的地方,人们才最可能对共同行动达成共识。

27. 无论何处,只要除去自由运用人类天才的阻碍,人很快就能满足不断扩大的欲望。虽然标准的提高不久便导致发现社会的最阴暗的污点,而人们不再愿意容忍这些污点,但是或许没有一个阶级没有从普遍进步中获得显著的好处。

28. 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的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人们还想象得出比这更大的悲剧吗?

29. 自由主义者对社会的态度,像一个照顾植物的园丁,为了创造最适宜于它成长的条件,必须尽可能了解它们的结构以及这些结构是如何起作用的。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篇7

自由是有代价的,自由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如果你要安稳,你要保障,不但不能增加自由的机会,反而构成了对自由的最严重的威胁。我们的自由是有限度的,限度就是自己接受的安稳。安稳也是有代价的,就是自己放弃了的自由。比如工作机会,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束缚。

我这里说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讲更多的不确定性。比如对未来的很多预期结果有很大的确定性,那么也意味着未来也会更加安稳。比如你在某一个城市买下了房子,那么对未来的确定性就会提升,也会更加安稳。相反,如果你把房子卖掉了,那么不确定就在增加,相对来说,自由度也在提高。

对未来有更大期待的人希望更自由,对未来不太乐观的人希望更安稳;敢于拥抱甚至喜欢未来变化的人希望更自由,恐惧甚至躲避未来变化的人希望更安稳;大多数的年轻人更希望自由,大多数的老年人更希望安稳。在我认识的人里,有人把房子卖了,他们希望房子不要成为自身的束缚,有更多的人一直都希望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希望生活可以安定下来。

自由与安稳,不可兼得。我们要认清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篇8

金融新自由主义的“通往奴役之路”--新自由主义的嬗变及与金融霸权的逻辑关联A-A+

作者:祁洞之 禹钟华 时间:2016-05-04 所在专题

分享到:

【摘要】我们首先需要清楚辨识哈耶克的理论起点、理论诉求和从起点达之于诉求的论证逻辑工具。显然,哈耶克兼具自由主义和人类主义两种情怀:如果没有个体充分的自由,就社会而言无疑是“通往奴役之路”,因此,基本的个体自由是哈耶克的理论起点;反之,站在人类共命运体的整体性角度而言,如果人类社会没有一个和谐的良序结构,那么将罔谈什么个体自由,人类将共同走向“通往死亡之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向牙买加体系的嬗替,根本性地重塑了国际金融的运行基础、机构与规则,在美元霸权体系版本升级的同时,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的浪潮交相呼应、并驾齐驱、愈演愈烈。作为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也于这一时期兴起,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而成为西方世界普世原理,并逐渐形成全球化观念传播的“文化殖民之思想标本”。这一波“理论与实践”于2008年方开始由盛转衰,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后来的美债、欧债危机迫引发了人们最广泛和深切的反思,有对金融霸权体系运行机理及金融霸权本质的揭示,有对新自由主义就事论事的批判,有对新自由主义理论思潮和意识形态剖析等等。然而,少有研究能够深入到新自由主义从理论发生及演化到形成与资本主义文化相契合的意识形态、直至脱变为金融霸权新自由主义的全过程。我们需秉持这一全景视角解析其学术理性、学术倾向、逻辑继承和逻辑偷换的理论节点,唯如此方能对其进行公允的解析和批判,方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国际金融领域的残酷现实。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诉求

哈耶克以逻辑学家的清晰理路,把一个属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人与人类合理的协调方式以什么途径才能有效获得”这一现实形态的社会综合问题,通过秩序发生与演化,特别是通过对“自组织发生与自组织秩序生成可能性”的逻辑期待,将之转化归结为“‘个体的自由之满足’与‘整体的良序结构之获得’这一两元理论诉求究竟在何种逻辑前提下才能互为满足”这样一个衍化逻辑的核心问题。

我们首先需要清楚辨识哈耶克的理论起点、理论诉求和从起点达之于诉求的论证逻辑工具。显然,哈耶克兼具自由主义和人类主义两种情怀:如果没有个体充分的自由,就社会而言无疑是“通往奴役之路”,因此,基本的个体自由是哈耶克的理论起点;反之,站在人类共命运体的整体性角度而言,如果人类社会没有一个和谐的良序结构,那么将罔谈什么个体自由,人类将共同走向“通往死亡之路”。因此,一个于衍化中保障个体自由的良序(或制度)结构,是新自由主义不可或缺的、几乎唯一的理论诉求。在此基础上,哈耶克的理论研究宗旨是从反(破)正(立)两方面论证“马克思自由主义”之失以及“新自由主义”之立。

于反或破的方面论,哈耶克的检讨对象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我们认为哈耶克并不纯然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反思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他所关注的恰恰是马克思的理论起点、理论诉求和从起点达之于诉求的论证逻辑理路。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对哈耶克的批评注定是浅薄的,因为这将忽略哈耶克理论的学术正当性。正是因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结构勾勒的无比清晰,才深刻地凸显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对自由的扼杀:通过资本对无产阶级个体剩余价值的榨取“褫夺了作为社会个体的无产者的自由”;通过资本的私人占有性和生产的社会性的矛盾不可破解性“破坏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本有的良序结构”。这里展现了哈耶克与马克思理论前提和理论诉求的相同部分:都是对个体自由及社会良序结构的尊崇与向往。所不同的是,哈耶克通过将“希特勒的纳粹体系”、“斯大林的苏联制度”与马克思理论的穿凿与混淆,认定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向注定走向理论“前提”和“诉求”的反面,即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实践意欲实现的“自由主义”,实则“通往奴役之路”。中晚年的哈耶克则全身心着意于“通往新自由主义之路”的“立”。其理论诉求与理论前提没有改变,只不过是不断完成论证方式之“逻辑工具论”的体系更新。他执着地坚信于“完全自由的行为个体间组成的自衍化的整体一定能自我生成与个体诉求一致的秩序结构及制度”。尤其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自然科学领域中耗散结构理论(普里高津)和协同学学科体系(哈肯)以及相应的自组织理论逻辑理论(科学)及思潮(哲学)的活跃,哈耶克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自认为自衍化的工具必定能够达成宏微观共轭的良序整合体。[1] 需要指出的是,正是因为哈耶克对马克思的整体批判立场,导致他一方面过分渲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通往奴役之路”,另一方面对马克思深刻揭示的现实主题“资本主义是通往奴役之路”避重就轻、顾左右而言他。但是我们万万不要忘记哈耶克的理论起点和理论诉求的刚性关联:个体自由之路与良序社会结构两者的不可或缺。这意味着哈耶克的个体自由之路绝非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鼓吹者所扭曲的资本或金融的绝对自由之路;社会良序结构也绝非金融或资本霸权操控全球经济与社会命脉的宰制“良序”。因为显见,资本和金融霸权一旦形成对社会个体自由的宰制,个体连“旧的自由”(基本人权)都无从获得,那还妄谈什么“尊重个体理性选择的自由”的“新的自由”。

哈耶克的学术正当性是应该获得理论尊重的,作为一个思想家级别之学者的哈耶克是在寻求制度与演化、个体自由与宏观良序、人性绽放和人类和谐之间“恰到好处地共存”可能呈现的种种逻辑道路。因此,识别所谓后哈耶克新自由主义者如何篡改、否定、背叛了哈耶克的学术精神和理论要义,是一件不可或缺的有待完成的理论工作。

二、“金融新自由主义”的偷梁换柱与模型转换

我们笼统地把后哈耶克新时代,以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称为“金融新自由主义”,因为其理论主要关注于金融领域,而且被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认定为直接引起美、欧金融灾难的罪魁祸首。

(一)偷梁换柱:用“资本自由”置换“个体自由”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的国际金融历史实践证明,真实的西方政治领域(意识形态)和学术领域(金融新自由主义的制度创新)高举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大旗,绝不是在哈耶克意义上的“真”新自由主义,而是把哈耶克“个体自由”的理论起点移花接木地改换成“资本与金融的绝对自由”。这种有意误导的“个体”和“资本持有个体”间的概念偷换,致使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完全变了口味,仅只是谋求西方垄断资本的单向自由。在这一旗帜下构建着的金融自由与金融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了西方金融寡头通过国际金融体系严密控制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霸权机制,一旦这个机制系统性地构建完成,将直接埋葬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真实理想——社会每个个体的充分自由,而使整个人类面临被资本彻底奴役的命运。打着哈耶克旗号的所谓后哈耶克主义者以移花接木的方式,谈笑间将哈耶克的学术正当性涂抹的满目狰狞。里根主义与体现为99%对1%的反抗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之间的因果关联便是典型的例证。

金融创新加之通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形成了以西方资本为核心的国际金融超导网络,这一虚拟的超导网络通过原生金融产品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与实体经济发生联系,并强行站到社会经济系统之上,夺取整个经济系统的定价权。同时谋求打碎一切组织、打碎社会的一切有机联系,使“散户”碎片化地、分散地、孤立地面对这一万能的超导网络,从而完成超导网络对人类社会的控制。这个系统显然是为资本开着后门的,资本对其具有最大程度的操控力,进而人为制造可控的繁荣与危机。我们视这一操控力为超导系统中资本自由的本质体现,只有在资本能够制造一种可控的危机的时候它的效益才是最大的,而这些就不在它的系统安全性讨论范围之内,因为金融新自由主义的风险分析都是基于微观视角的。如此的超导网络就形成了一个资本对人类社会的牢笼式的控制,在这个层面上,哈耶克和金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逻辑矛盾是本质对立的,这种对立也是马克思《资本论》所讲的资本与劳动的对立的延伸。

显然这一超导网络具有反人性和反人类性的属性,反人性体现于其剥夺了个体的自由,反人类性体现于——我们可以证明:按照它的非道德效率原则,一定得适时制造定向爆破式的金融危机。

如此看来,打着哈耶克旗号兴资本或金融新自由主义之实的理论家和实践者,完全不能与哈耶克的理论起点和理论诉求同日而语,而走上了另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二)模型转换:用“庄家—散户” 模型替代“供给—需求” 模型

在金融新自由主义的理论语境当中,传统的充满自由选择的供求关系体系不再是“自由市场经济”的讨论话语,“供求曲线”所赖以存在的坐标系被另一种新的坐标系所取代,名之为“造市者”和“场外客户”。据莫顿·米勒和圣福·格罗斯曼(2002)的阐述,场外客户是急于把自己拥有的资产在未遇到恰当买主时卖出去这一“直接需求”(demand for immediacy)支配下将未卖出去之前的等待价格风险转嫁给造市者;而造市者“向直接抛售者提供一个稳定的价格后,造市者自己承担了价格风险,因此他要向抛售者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总的来讲,这笔费用比抛售者推迟抛售所涉及的费用要低。……这种为维持市场交易连续性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在模型中被当成固定成本)在决定直接供给(the supply immediacy)和提供造市服务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可见金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毫不隐晦其理论范式从“供给-需求”模式向“直接供给-直接需求”模式的转变,这既深刻地标示出市场功能的转变——等价交换的市场功能蜕变为风险交换的市场功能;又本质地标示出市场结构的转变——由平等交易方互探价格的市场结构蜕变为风险价格定价权由“造市者”独家垄断的、赌局式的“庄家-散户”两行市场结构。通过这种偷天换日,把本质上是庄家对散户的掠夺模式描绘成平等的、自组织式的供给需求模式,进而混淆视听、瞒天过海。这些理论构造者还不忘粉饰一下垄断价格形成的“公正性”:“但总的来讲,这笔费用比抛售者推迟抛售所涉及的费用要低。当然,推迟抛售其间所预期的价格上升就成了造市者在扣除提供服务的成本之前的毛收入。”(米勒莫顿·米勒,2002)这种庄家—赌徒之间的定价“公正性”,在任何一个赌场中都不陌生。庄家1:N的实际计利公式背后运行着“庄家盈利逻辑”,但在教科书中的“金融新自由主义”的“交换公平”却是在庄家与散户1:1的供给需求交换公式下完成的。稍有理智和良知的人都能够在个中一窥金融新自由主义论证逻辑的一斑:以宏观结构的态函数与微观结构关系函数(或相反)进行概念偷换是他们的基本理论伎俩。[2]以这样的角度来观察,这一涵盖全球的金融超导网络更像一个庄家通吃的大赌场。这说明,后哈耶克主义的金融自由主义创新实践的理论起点,逆行哈耶克理论起点十万八千里。

(三)金融创新的动力与条件

金融新自由主义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条件问题更值得精心研究一番。据莫顿·米勒勾勒出来的逻辑,金融创新的动力来自于“摆脱税收和管制”及其一切交易障碍,直接谋取最大“效益”(以庄家效益与社会总效益混同的逻辑起点论);而金融创新的条件恰恰是金融运行过程独立开真实经济运行系统能够自成一体地、有效地“虚拟符号化运行”。

关于金融创新的动力莫顿·米勒(2002)在曾明确指出:“现代金融理论告诉我们,证券能使一种形式的收入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收入,特别是可以将高税率的收入转变成低税收的收入。……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为了挫败纳税人设计出的一些成功的创新活动,政府(或者更恰当地讲是那些希望保护和好处的各种利益集团)往往更愿意不断地改变税率结构,从而造成了国内各种税率之间差异被改变,并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新机会。……尽管我强调了税收的改变会引发金融创新活动,但是,实际上政府在金融领域对各种有利可图的交易的限制以及最近实施的利率上限的措施都会给创新以强大的动力;而且,正如我们最近看到的,即使那些所谓的金融自由化措施所造成的变化结果往往都是政策制定者始料不及的。”

综观这些论述,我们清晰地了解了新自由主义金融创新与真实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那就是,由于真实经济系统是带有社会化集体行为的类经济行为——可以从狭义到广义遍及企业组织行为、利益共同体行为、国家行为乃至人类行为,如果以命运共同体的观念理解,经济秩序是需要以整体理性的再组织实现公平与正义的。税收和管理无疑是这种公平与正义的公共行为体现。如果丧失了这两条,社会将进入完全无控的自组织状态。

金融创新的毫不隐讳的口号就是以效率优先为借口摆脱政府的控制及避税,新金融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没有避税的问题就没有金融发展(创新)。这样金融创新有两个敌人:国家利益和整体性,简而言之组织就是它的敌人,它要超越政府管理,以损失国家利益为代价,直接把社会经济成果与金融超导系统相连接,因此,金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口头禅就是:小政府大社会。同时各种组织体也被视为阻碍,因此强调市民社会,使松散的市民社会直接面对强大的超导网络,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运行阻力。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撒切尔夫人在1987年接受专访时的那句名言:“根本不存在社会这种东西,有的只是单个的男人和女人以及家庭。” 金融新自由主义虽然貌似抱有与哈耶克同样的诉求,但其出发点绝非如此。因其誓与税收和管理对抗的实践动力并非否定税收管理乃至国家的正义性,而是打着“交易成本最优化”的幌子,利用“对策”相对于“政策”逻辑后应性的优势,消解与解除政府的控制,达到庄家资本凌驾于政府乃至人类利益行为之上的“庄家通吃”目的。

如果把金融创新上述分析背景扩大到全球范畴,则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所引起的国际货币的符号化、虚拟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汇率自由浮动机制成为金融创新得以展开的必要前提,金融创新这一紧紧围绕着国际货币展开并以汇率差异的利用和管理壁垒的突破为动力源泉的程序操作,离开金融全球化是难以完成的。因为金融自由化创新的终极使命就是利用全球范围内的体系差异和体系间壁的突破垒,制造波动、博取价差同时消除交易成本,谋取“庄家体系”财富的最大化。庄家体系盈利的前提的海量散户的存在,诚如米勒(2002)所说,“任何现存的、成功的创新都必须能够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扩大市场容量。…… 一种创新要想称得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活动的话,它不仅自身要显得重要,而且还必须能够激发大量的其他创新活动。拿目前的情况打个比方,那就是它必须能够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这才真正是问题的结症和核心。如果庄家林立而不能引来赌客如云,并能通过“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赌客进入庄家所设计的游戏系统,那么金融创新就必然失效而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遗憾的是庄家的欲望是无限的,而散户资源却相对稀缺,而且散户在频发的金融危机中不断获得启蒙而开始逐渐认清这一超导网络的食物链结构。

三、新金融自由主义与金融霸权的高度契合性

金融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把金融创新的动力描述成在微观层面上的规避税收和管理而谋求效率的努力,进而使其看似一种常规的经济活动而呈现为所谓直接供给和直接需求的形态,如前文所述,在这一表象下其理论范式在本质上已经完成了向赌局式的“庄家-散户”模型的蜕变,因此,理论上解释金融创新的微观供给需求模型已经成为欺骗世人的幌子,在金融全球化的前提下,金融创新注定是基于全球范畴的货币模型,绝非基于微观的规避税收、管理的模型。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在汇率的起伏中,庄家和散户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主动与从动的货币关系便凸显出来了,形成霸权货币与附庸货币的两分,而温情脉脉的供给与需求模型仅只是教科书中的绝唱,残酷的现实是金融霸权与金融控制的不断升级。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真正自主浮动的货币仅只限于欧美,或者勉强加上日元,而多数国家都如附于骥尾之蝇,不得不调整自身经济结构、政策而被动地适应汇率不断变动国际经济环境。庄家—散户模型在理论上本身就是一种控制论模型,因此与西方资本的金融霸权谋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成为其事实霸权的工具论的逻辑基础。以两行逻辑展开的观点看,按照新自由主义金融创新的终极理想,是要构造这样的全球化局面:

——所有基于组织、集体、国家、国际的“类共同体诉求”的对金融资本的干涉或不自觉阻碍,都成为金融新自由主义利用并冲破的对象。在金融创新的新自由主义操作逻辑视域下,全球化的、与“货币或商品”逻辑关联的一切(人与自然)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准场外客户群”这一完备逻辑视域。——金融新自由主义将“交易成本的最低化”演变成“造市者”利益的不尽源泉,等同于在真实的全球经济生活之上构造一个虚拟的“超导利益沟通网络”。如果把该系统网络之外形成的任何阻力(类税收、管理或交易成本者)都统一化成“入网阻力”,那么,这个“金融新自由主义超导网络”就是要实现消除一切阻力,并且把网络触角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而我们经常不严格称之为“金融霸权”的东西,正是这个网络延伸所形成的感性后果。

——这个金融霸权的“金融超导网络”于真实全球经济的意义内涵,其实就是以“可符号化控制操作”的“庄家运行逻辑”来垄断指定真实经济系统内一切商品与活动的“虚拟但本质的定价权”。这样,经济活动的主旋律就被“金融超导网络”的“可符号化控制操作”的“虚拟系统”伴随起舞地被操控了。如果不能辨识和破译“操控系统”的“庄家母程序”,则在子系统中再高超的“局部施展”,也只能像米勒所说的“税收和管理”一样,成为这套母系统的“逻辑展开依托”,通过金融创新实现金融自由主义自我愿望的达成。——事实上,金融新自由主义与哈耶克人类学新自由主义之间,只是暧昧地完成了一个技术性的概念偷换或范畴转换,“宏观达之于微观的逻辑节点”,譬如价值、效用、效率、风险、信用、供给、需求、系统稳定性等等,莫不以微观叠加代替整体态函数;又莫不以将整体态函数分解为微观关系变量,特别地分解为单一的关系变量。只要进行宏微观之间的视角切割转换,包括哈耶克在内的新自由主义者都会陷入逻辑迷茫——误以两行逻辑问题可以籍一行逻辑分析讨论解决。如果说哈耶克在逻辑上犯方法论或技术性错误,那么不论金融新自由主义者们是否承继了先人逻辑错误的惯性,有一点必须指出,他们宁可以最低级的错误误导世人,如将“庄家-散户”模型蜕化为“散户a-散户b”模型。不惟不知,实惟瞒天过海,挟普世原理之名,施理论欺骗之实。

四、现实与应对

中国历经几十年的自身社会改革和国际化的金融改革与实践。其间,新自由主义思潮伴随着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以金融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内容对中国的知识界、教育界、经济界乃至政治界轮番轰炸,或为思想、意识形态与哲学上的新自由主义,以哈耶克为代表;或为教科书意义上的、传播“普世原理”的金融新自由主义,以弗里德曼等一批诺奖获得者为代表;或为国际关系上的新自由主义,推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金融新自由主义,以撒切尔夫人、里根、大小布什、克林顿等政治家为代表。至于高举新自由主义大旗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貌似公正的超主权的国际组织对中国有悖良知的综合施压,则逐渐让国人警醒:即便在同一面“新自由主义”的旗帜下,所倡导的“自由”原来内涵如此丰富。

今天,金融霸权已经近乎不需要“新自由主义”这面招牌了,随着中国将于2016在“世贸组织”这个平台上真正获得“自由”,以及俄罗斯正式踏进“世贸组织”,“新自由主义”则以“版本升级”(如TPP等新的“造市者”版本)操作使“世贸组织”这个自由平台盛装谢幕,从而再一次对中国社会及其所有“南方世界”进行一次启蒙教育。

“战争是应对战争最好的教材”,最起码在“逻辑路径”层面上“金融新自由主义”已渐现原形,那么就没有必要把哈耶克的思想与金融霸权混为一谈了。如果寻找应对国际金融霸权的解决之道,我们不妨还是回到哈耶克原始意义上、尤其是回到马克思意义上的人类自由解放观念上(对狩猎文明的反思),以及回到中国文明中“人类共命运体”(礼乐文明的诉求)的逻辑前提意义上,用实体经济所赖所依的“名正言顺而非虚拟飘渺”金融运行,逆向构造与金融霸权体系异质的“国际金融”价值共享之路,并在真实的全球经济与金融衍化中,检验这“虚”与“实”博弈交锋的力度。作为实体经济联盟的金砖国家、上合组织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国也建立了体自身为主导的区域金融机构——亚投行,因此上述理想已经在现实层面得以践行,这一举措同时也是结束美元霸权的必由手段——多极化的实质进展,中国作为这一历史潮流的主要推手,要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准备,努力构建国际金融的民主与正义。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现在终结萧条[M].中信出版社,2012 年 [2]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年 [3]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哈耶克文选[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哈里·马克威茨.资产选择——投资的有效分散化[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5]莫顿·米勒.金融创新与市场波动[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6]祁洞之.两行逻辑论初稿[M].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 [7]禹钟华,祁洞之.国际货币体系演化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背景——兼论国际货币体系与资本 全球化[J].国际金融研究,2012(9):4-10 [8]禹钟华,祁洞之.对全球金融监管的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3(3):41-48

[1] 哈耶克在自组织衍化逻辑研究中奉行的“一行逻辑论”是有明显缺陷的。鉴于此结论的论证结构过于庞大、逻辑专业性强,且与本文研究宏旨之间关联度较弱,故而在此略而不谈。

上一篇:日语学习经验谈:一点日语学习的心得技巧下一篇:开展雨季三防活动文件

热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