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2024-06-06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通用8篇)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新区党工委以及**街道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精神,坚定不移转理念、转职能、转方式、转机制、转形态,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落地落实,努力推进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目标

以“社区建设为平台,强化社区功能,拓展社区职能,整合和带动辖区内各方面要素,以此推动工作全面进步”为发展模式,分三步走切实解决与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及城市品质提升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使居民居住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区服务更加高效、基层社会更加和谐,社区居住舒适度、生活便捷度、公共安全度全面提高,努力建成高品质和谐优美生活社区。2019年主要以提高社区服务为突破口,以打造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安全社区为重点,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调动社会各届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以社区党建为核心,打造“3“微治理模式

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协同参与,从“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出发,将党建服务着眼于“微”,为党员、群众提供精巧细致的服务内容,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活动方式,满足了党员群众个性化、共性化服务需求,探索了一条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新途径。

“微”平台:搭建“微平台”实行线上、线下运行,收集居民方方面面的需求,零距离服务群众,依托微信群、qq群、led显示屏、短信平台等,发布各类信息,让居民足不出

户就可享受社区便捷服务,随时随地参与社区管理,随时随地了解社区活动。真正做到便民、惠民、利民。

“微”改造:结合社会保障资金项目,引进社会组织开展社区“微改造”,拟开展“社区轮胎文化建设、开心农场、墙体彩绘”等活动,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居住环境,使社区的老旧街区风貌得到大的改善,使居民的居住环境更漂亮、更宜居。

“微”服务:采取“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搭建以党员干部为骨架、社区骨干居民为支撑、志愿活动为支点的“党群志愿服务队”,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微服务“,通过发挥党组织、党员的引领推动作用,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让社区党员带动影响群众,提升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增强群众共治决心。

(二)全面推行“街长制”,加大城市营造,促进社区品质提升

1、依托网格管理及“一标三实”工作,进一步推进“街长制”管理新方法。一是深化社区与辖区住户、商家沟通交流平台,加强线上、线下联系,并建立“1+3”动态管理档案台账(即一个档案+住户、商户、租住户“一档三户”信息)。二是采取各级街长不定时巡查的方式,围绕市容秩序、广告亮化、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停车秩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检查,并建立“一本账”,逐步解决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多元参与、齐抓共管,逐步转变街长和辖区居民的角色认知,转变街长工作只是上街拍拍照、传传照片的认识,转变辖区居民事不关己的认识,让居民真正的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最终达到街长和群众共建共享的成果。

2、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微信群),构建“一网多格、一格多员(网格员、两委成员、社区民警)”的组织体系,调动居民(房主)、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党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对辖区流动人口实行

“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好、管得住”的动态管理新模式。并结合社区治理工作,引导商家住户参与其中,落实好“门前三包”,打造整洁有序、和谐优美的城市形象;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理念。

(三)创建和谐稳定的平安社区

1、建立社区“大安全”共建体系,切实摸清辖区的人口、房屋、单位底数,利用“1+3”动态管理档案台账,建立健全人口基础信息采集维护常态化机制,把“一标三实”工作做细、做实,夯实“平安”建设基础。

2、进一步增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实效,全面建设平安社区,依托社区“街长制”和“一标三实”工作,入户排查辖区内居民、商家电、气等方面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及群租屋重点人员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形成整改台账,建立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完善消防栓等相关配套设施,消除安全隐患。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以书记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两委干部及小组长为成员的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五大行动”落地落实。

(二)措施保障。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led、微信、qq、短信平台等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并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及驻片企事业单位的支持。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篇2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国家突出强调了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使得从政府管理职能分离出的许多社会职能将由社区来承担。社区作为居民活动的基本单位,将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提高社区治理能力将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城乡社区治理对我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社区及社区治理

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滕尼斯在他的著名作品《社区与社会》中提出的。滕尼斯在其书中指出,社区是具有一致价值观、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相互依存的同质性社会群体组织。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各种学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开始研究社区,使得社区的内涵和实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比如,在社区发展价值理念的引导下,英国发起了邻里复兴战略、社区战略、社区照顾计划等,使得社区服务实践得到了持续发展。[1]在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授权区和事业社区”的法案,希望以重新界定政府和社区的关系为突破口,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福利一体化的发展。[2]在政府的指导下,依赖社区居民、町内会以及社区民间组织的参与,日本社区治理呈现出了民主化、治理化、组织化以及权利多元化的特征,承担了许多原来由政府的提供的服务,减轻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压力。

就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而言,20世纪30年代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将英语“community”意译成“社区”一词。社区就是由一个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一定数量的人口、心理和文化上的认同感及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3]改革开放以来,社区治理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陈伟东认为社区自治应是政府、社区组织、居民合作治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4]政府下放管理权利代社区已成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社区治理体系,主要包括行政型社区、合作型社区、政府推动与社会自治相结合型的治理模式以及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型的治理模式。

随着社区这一概念的广泛传播和发展,社区治理问题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所谓社区治理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公民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活动”[5]从这一概念出发理解,社区治理要求以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为社区治理的主体,管理着社区的公共日常生活事务活动。

因此,十六大以来,中央全面规划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十七大正式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社会体制改革正式提上日程;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和政府突出强调了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这些国家政策的相继提出,使得社区治理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承担的职能主要包括有:利用社区各种资源建设文化设施如敬老院、幼儿园、福利院等等,对老年人、儿童等实行社区照顾,组织社区居民保护社区环境,维护社区治安等。这些社区管理职能的实施对促进社区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提高社区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2 当前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现状

2.1 城市社区治理现状

在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中,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获得了不小的成绩。一是城市社区组织体系发展的较为完善;大部分城市社区都建立了居委会基层自治组织、志愿者组织、残疾人组织和老年人组织,为社区居民服务。此外,为了更好地为居民群众生活服务,也加大了对城市社区委员会资源投入,优化了办公环境。二是构建了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治安、社区养老保障、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等服务已在有效开展,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和安全需求等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三是城市社区工作者数量正在逐步增加;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人们普遍受教育水平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城市社区工作的人员的质量也在提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到社区基层单位积累经验,这些变化都在整体上提高了社区工作质量。

虽然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也突显出来,主要表现为:

一是城市基层政府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定位不准,承担着过多的行政职能,对城市社区公共事务有着过分的干预,结果城市基层政府包揽了大量本应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管理职能,而居委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这都不利于改善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也不利于发动民间力量去开展社区治理工作。政府职能常常包办了社区的事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职能弱化,导致了政府常常越位,政社不分。具体而言,现有的街道办事处作为区政府的派出机构,“应该是监督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具体工作,现在倒是变成了相关职能部门直接命令街道办事处落实工作并监督。”[6]这样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量过大,该办的事没办好。

二是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发展慢。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社会组织在社区利益协调、矛盾化解、服务供给、拓宽就业等方面可发挥独特的功能。[7]城市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能够对政府作用的发挥起到一种补充作用,节省政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但由于我国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资金来源不稳,还有部分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形成规范化管理,无法承担从政府和企业分化出来的社会管理职能。

三是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缺乏。社区治理的目的是通过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协商和讨论,使政府能够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并进而制定出符合人们利益要求的公共政策,最终达到改善民生和稳定社会的目标。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里,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不高,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社区治理的主体,甚至还有部分居民认为城市社区治理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即使有些居民愿意参加社区活动,但因其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只是从事卫生打扫、文体活动等一般性事务,未能参加较正式的社区事务如社区选举。

四是城市社区工作人员队伍质量不高。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社区大部分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多数人的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不能够有效率地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和提供服务。虽然近年来基层政府已经认识到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素质达不到要求这一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改变这一状况,但是其效果不是很理想。

2.2 农村社区治理现状

农村社区治理是以优化配置农村社区资源,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和政府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使得农村社区治理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起来,有社区图书馆、社区体育社会等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农村的社会管理机制也在逐步完善,让村民参与基层管理中来实现农村的有序化管理。比如,村民可以通过参与村委会实现对本村公共事务的有效监督和管理,通过协商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

虽然农村社区在逐步发展,但是农村社区治理也存在一些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政社关系不清。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乡政府和村委会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基层政府利用自身的权力直接干预社区服务事务,而村委会无法真正的行使自治权利,而是听取乡镇政府的指挥和领导,完成上级政府交代的各种指标,导致社区组织对社区事务管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能从根本上维护村民的权利。

二是村民缺乏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农村社区治理必须让广大的农民有效地参与农村的选举、决策、监督和管理。[8]正是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等途径才能使村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维护自身的权益。但由于大多数村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加上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对社区的政治民主建设参与度和热情并不高,尤其是在选举时村民投票缺乏主见,受人左右,使得选举的意义不能落到实处。

三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政府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够,各种体育文化设施缺乏,使得社区村民对社区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再加上一些低俗的文化产品进入农村市场造成农村的文化活动出现畸形发展。

四是农村社区治理资金不足。与城市社区治理相比,农村社区治理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资金来源单一,再加上政府的资金主要以城市优先,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就相对不足,不能满足村民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需要,制约了农村社区的进一步的发展。

之所以将城市和农村的社区治理进行比较,是因为针对不同的地区的社区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而不是盲目的采取同样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治理的效果。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城乡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城市社区的发展较之农村相对较好,农村的治理情况有点落后,需要政府加重对其的重视和投入。

3 改善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对策

3.1 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和制度

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政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社区自身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居委会和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承担管理职能的同时却没有相应的权力。因此要完善社区治理,需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将社区自治的权力真正交由社区居民行使,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那样,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使政府的管理方式从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间接的宏观管理,减少政府对社区的直接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规章政策等方式为社区自治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此外,政府还要在社区治理中定好位,将从自身分离出的社会管理职能交由社区承担,增强社区管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政府的作用是通过完善社区自治等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市场和法制环境来促进社区的发展。

与此同时,社区居民是社区自治的主体,必须要依靠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才能促进社区建设的完善。通过开辟多渠道让居民有机会参与社区事务的协商和讨论,建立维护居民权益的体制和机制,使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

3.2 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社区治理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各种力量来提高社区的服务水平,以真正实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目的。由于城市社区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只需要利用社区闲置的资源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农村由于经济较城市落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而言不够完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的基础服务设施的财政投入,同时乡村社区也要完善自己的财政管理制度,提高乡村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此外,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要根据对村民的需求调查来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服务的满意度,从实质上做到为人民服务。除了提高物质服务水平之外,城市和乡村社区还需要提供精神服务,如多开展社区娱乐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在提高居民参与主动性之外,还联系了人们之间的感情,促使社区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符合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3.3 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对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要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参与机制,使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进而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居民的参与热情,从而促进社区治理能力的提高。而当前我国农民缺乏系统性的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不成体系,处于“碎片化”状态,原有的农民意识虽日益“边缘化”,但现代公民意识还不够强,同时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9]针对这样的问题,首先,通过宣传教育使农民意识到参与社区治理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主人翁的思想。其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且一般而言,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追求高层次的需求。因此,要提高农村社区治理水平,必须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只有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才会有参与社区民主建设的欲望。

3.4 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治理的本质是实现公共权力从政府向社区的回归,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因此,社区治理的主体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应包括各种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10]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政府应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模式,有效地实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而对于政府办不好或办不了的事务转由社会组织承担,因此需要培育社会公益性组织和中介性组织来举办社区的公益性活动。为了更好完善社区服务,在政府的政策法规的引导下,各种社会组织按照市场机制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人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农村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要明确界定乡政府和村委会的职责范围。在政府部门的指引下,健全村委会的规章制度和程序,保障农村社区居民的合法权利能够在制度化的环境中得到保障和实现。

3.5 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建设

社区治理离不开人的参与,社区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对社区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年龄偏大和数量不足等问题都限制了社区的发展。因此,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必须建立起社区人才培养制度体系,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吸引外来人才,并且通过培训体系的建设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此外,还可以鼓励社区居民自愿组成志愿性服务组织,组织本社会的社区活动。也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来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如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等等,充实基层队伍。更重要的是,社区的领导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建设,首先要从思想上给予重视,将社区治理看成社区的首要任务,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社区建设。其次,要构建合理的领导班子,如年龄结构要老中青结合,气质结构要互补,知识结构要科学等。最后,基层社区组织领导要协调好政府组织、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社区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治理研究越来越多的得到重视。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组织、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相互协调配合的情况下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我国通过这些年的建设在城市社区建设方面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社区经验,而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相对而言比较缓慢,农村社区治理可以借鉴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来促进自身的建设,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通过对城市和农村社区治理现状的比较研究分析发现,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和农村社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成果,改善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社区建设中城市和农村也存在一些问题,既有相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意见,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城市和农村社区的完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韩央迪.英美社区服务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与改革,2010(3).

[2]刘志鹏.城市社区自治立法:域外比较与借鉴[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3).

[3]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陈伟东.城市社区自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与制度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1).

[6]何艳玲.都市街区中的国家和社会:乐街调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史云贵.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若干思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8).

[8]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J].学习与探索,2005(7).

[9]王国胜.农民的公民意识问题及其增强[J].理论与探索,2010(2).

古今中外城乡社区治理的几个案例 篇3

案例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并明确中央相关政府部门为责任主体。1848年,英国通过《公共卫生法案》,设立中央卫生部,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卫生标准,要求中央政府部门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时做到全国城乡一视同仁,一个标准。

案例二:在中央政府层面设置一个强有力的专职部门,以切实维护乡村社区的合法权益,并协调中央与各级政府对乡村社区事务的职责关系。澳大利亚在中央政府层面设有澳大利亚政府“区域澳大利亚、地方政府、艺术与体育部”,日本在中央政府设立有“中央与地方纠纷处置委员会”。

案例三:政府鼓励民众、学生、企业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一是政府成立专门的基金,支持志愿者服务活动。二是倡导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服务的制度。在美欧等国,不少地方的学校都要求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有的还开设专门的“服务学习”课程,还有的硬性规定学生毕业必须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三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目前约有40%的世界500强企业集团向非盈利性组织提供志愿服务活动赞助。

——摘自学习时报《中外城乡社区治理经验》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篇4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强化组织为基础,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建立组织体系。完善镇、村(社区)两级组织体系,成立以党委书记x同志、镇长x同志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及xx个村级社治工作小组,强化组织保障。二是制定方案计划。将社区发展治理工作纳入了计划,提前谋划,主动出击,制定《x镇“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三年行动”xxxx重点任务清单》;建立x镇xxxx社治工作重点项目台账;收集村(社区)xxxx社治工作计划xx份。三是强化工作责任。每月召开专题例会x次;征求群众意见建议xxx余条。

(二)以摸排底数为载体,实施宣传动员

一是摸清底数,掌握情况。深入辖区内xx个村(社区)进行走访、摸底,掌握了各村(社区)基本情况、居民生活基本情况、服务设施基本情况,为助推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实施xxxx年综合体打造等项目提供依据;二是考察学习,提振精神。组织镇、村(社区)干部代表到崇州、x等多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三是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通过镇村干部大会传达社区治理相关文件精神,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我镇工作成效及成果经验;悬挂宣传横幅、海报及各类宣传标语余xxx份。

(三)具体做法

一是推进重点项目,让城市空间更开敞。推进“厕所革命”,我镇已完成改造x座公共厕,另一座正在实施招投标程序,预计投入xx.x万元;污水处理厂管网铺设已完成;场镇道路、桥梁、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规划,道路维修投入x万元;污水沟整治投资x.x万元;路灯改造投入x万元。

二是加强城市营造,促进村(社区)品质提升。倡导家庭种花植绿,开展x镇“最美阳台”、“最美院落”评选活动;通过开展图书漂流、读书会、优雅市民大讲堂等活动,将天府文化带进村(社区)。

三是挖掘特色典型,彰显x魅力。发现身边好人好事、贤人能人,建立好人榜、贤人榜,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挖掘x文化根源和特色产业,编制大美乡村宣传册;正在创建文明村x个,三美示范村x个。

四是坚持党建引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推进村(社区)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深化村(社)务公开和院落事务公开;以支部为中心,组织发动村(社区)干部、党员、群众共同参与辖区内专项治理,主要对村(社区)安全隐患、违规搭建、矛盾纠纷等问题进行排查和化解;完成x个贫困村办公地点提档升级,切实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建立xx个村(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实现“人人参与”的服务理念,上半年共开展志愿者活动xx次,专题培训x次。

五是实施平安村(社区)创建,让城市秩序更规范。完善“雪亮工程”建设,综合调度网格员,实现“大联动 微治理”;开展“以案说法”、法律进村入户宣传活动,活动中共发放普法宣传资料xxx余份。

二、存在问题

一是通过整合优化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志愿服务队伍已建成,但没有完善的社区志愿服务激励办法,志愿者推动服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因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完工投入使用时间不详,场镇污水存在排污难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品质。三是收入待遇偏低,没有稳定的薪酬保障体系和工资增长机制,造成社区工作队伍的不稳定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党建引领,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治理格局。

一是全力配合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作,按照“六有”标准,建设“两新”党员活动场地。二是严格落实村(居)民议事会制度,继续抓好村(居)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工作和场镇小区事务公开。三是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村霸”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四是提升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工作,切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设立社区志愿服务日,倡导一月一主题,努力实现“周周有活动”,“人人可参与”。五是加强培训,提升社区党组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能力和引领发展能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注重环境提升,加快促进社区品质提升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篇5

按照要求,现将社治办xxxx年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机会概括如下。

一、xx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1.强化组织保障,落实工作职责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仲明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强化组织保障。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制定《寿安镇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三年计划实施方案》,梳理xxxx年度社区发展治理重点工作台账,挂图作战,强化工作落实。

2.实施“五大行动”,确保工作实效

(1)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行动。一是以产业新城重大项目带动城中村成片改造,完成了工业大道一期xxx亩xx户和德蒲路一期及城市生活配套区xxx亩xxx户的征地拆迁;完成了门户公园项目xx.xx亩和xx间门市楼房近xxxxx㎡征地拆迁工作。二是推动重要节点风貌改造,高效完成了寿卧路口、新车站路口、邛蒲交界口、高速路口、成新蒲沿线路口等景观节点打造,新增绿地面积xxxxx余平方米,有效改善了社区环境。

(2)实施背街小巷整治行动。一是实行精细化管理,健全完善了“镇党委+社区党支部+公司+协管员”的联动工作机制,成立了一只能打胜仗的协管员队伍,协助社区开展背街小巷整治工作。二是健全了“街长制”管理制度,开展背街小巷“治乱”“治脏”“治堵”三治行动,投入人工xxx余人次,处理积存垃圾x吨,清除“牛皮癣”xxx余处,规范车辆停放xxxx余辆,规范出摊占道xxxx处,取缔违规设置的固定广告牌x个,清除移动店招xxx个,清理横幅标语xxx余幅,规范整治工地“乱象”xx处。三是在利民路、正街、政府街沿线开展了垃圾收集处理袋装化试点,探索垃圾分类处理新模式。

1.实施特色街区创建行动。一是与寿安电信、移动、天然气、供电等管线单位联系,合力对城北社区二条街、各新村聚居点不规范的网线进行了清理规范。二是完成了xxxx米利民路改造工程,对街道两旁立面风貌、人行道、绿化道进行整治,社区整体形象得到大幅提升。

2.实施社区服务提升行动。一是实施“区域化党建”,成立了x镇区域党委,x社区区域党委和x社区区域党委。二是构建了“区域化党委+企事业党支部+特色党小组”的社区党建模式,以及“社区+驻区单位+商家代表”的民主协商机制,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三是实施认领服务,通过与驻区单位、商家代表签订共驻共建协议,认领党建服务、社区事务项目,实现了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四是成功引入一家社会组织—x光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在x社区开展社区营造工作。

3.实施平安社区创建行动。一是常态化治安巡逻,充分发挥“雪亮工程”作用,群防群治网络基本形成。二是实施“大联动·微治理”,各村(社区)综治中心实现常态化运行。三是开展“法律七进”“法治大讲堂”,完善居民公约,利用文化站、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展法治宣传,提升居民法治意识。

4.实施新村治理专项行动,解决新村“顽疾”

务实重干、攻城拔寨,顺利完成新村治理专项行动。提升公共绿地xxxxx平方米,整治乱搭乱建xxxx处,清理标牌标识xxx个,规范标牌标识xx个,清除乱堆乱放xxx吨,清理私拉乱接xx处,恢复公共空间xxx平方米,建立新村管理公约 x个,新村管理制度xx个,实现新村物业费收取全覆盖。

(二)特色亮点

1.插旗山村坚持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证、德治为支撑,争创乡村治理示范标杆。明确“湖山乡旅,橘香插旗”发展定位,主动融合华夏产业新城和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统筹推进散居院落整治和新型社区治理,“一核多元”治理机制持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取得新突破,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特色产业、社区服务、生态环境等进一步提升,以“橘香”为主题的“四态”融合特色新村初步呈现。

2.实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六个一”。在各村(社区)大力实施“x个x”,即:制定x套村规民约、聘请x名法律顾问、配置x名专职社工、培育x批社会组织、打造x个特色文化、建立x支乡贤队伍。

3.坚持新村治理“六到位”。在新村治理中,充分挖掘村民主人翁意识,以自组为基础,小区实现了管理人员、管理制度、资金保障、公约执行、矛盾排查、氛围营造“六到位”。

4.围绕打造“六型社区”,推动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深化共建共治、互联互动理念,着力推进“服务型”“平安型”“法治型”“应急型”“人文型”“生态型”社区建设。

(三)机制创新

1.新村 “三号”分房机制。即:分房大会当天,业主通过签到确定一个顺序号,根据顺序号依次抽取选房号,最后按照选房号依次抽取房源号,确保新村业主参与到位,分房公开公平公正,减少因分房产生的矛盾纠纷。

2.在新村实施“楼长制”。按照“选一人,连一片”的思路,采取村民自荐、群众推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新村楼长。楼长是连接业主和物业的桥梁,同时还担任八个角色,履行八大职能,即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采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平安楼栋巡查员、环境卫生监督员、邻里守望帮扶员、文明行为引导员和居民权益维护员。

3.推行“x+x+N”专群协作联动机制。即“社区民警”+“一村一警、辅警、网格员、综治巡逻队”+“街长、楼栋长、单元长、平安志愿者”,充分发挥志愿者、网格员、五老调解等多支队伍的作用,推动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落到实处。

(四)工作建议

1.开展试行社区事务听证制度。增加社区管理的透明度,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治理的认同感,鼓励和引导居民自觉参与社区管理。

2.大力培育本土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中的作用。

3.镇村干部服务和管理社区的能力尚显不足。建议一方面加对社区的投入,引进或培养高素质社工人才;另一方面,强化监督,增强现有社区干部管理服务意识。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抓好“四美”评选创建活动工作。实现“最美庭院、最美阳台、最美小区、最美家庭”四美评选创建活动全覆盖。坚持把“四美”评选创建活动作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创新实践和重要抓手,发扬传承优良家风、邻里和睦、守望相助、乐于奉献精神,营造人人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的良好氛围。

(二)抓好社会组织引进参与新村治理工作。综合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宣传寿安新村建设成效,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双畅通,积极与优秀社会组织沟通对话,引入一批社会组织在寿安“生根”,激发一批本地社会组织内生“发芽”。目前,城南、城北社区成功引入了社会组织入驻,社会组织参与寿安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初见成效。

(三)抓好争创乡村治理示范标杆建设工作。继续抓好插旗山村以“橘香”为主题的“四态”融合特色新村示范点打造,盘活汪场村川西民风“散居院落”特色村落建设,探索城南社区新型社区发展治理新思路。统筹“一核多元”治理机制持续深化,共建共治共享取得新突破,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特色产业、社区服务、生态环境等进一步换挡提升。

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篇6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使治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根据党工委办事处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安排部署,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领导

经社区党总支研究决定,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成员单位:辖区城管中队

二、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

(一)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迅速解决小区院落、背街背巷“脏、乱、差”现象,努力塑造整洁、优美、文明、和谐的新形象,有效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

2、长期目标

针对小区院落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绿化带保洁、“牛皮癣”清理、等工作,分别落实管理人员,按照分片包段、责任包干、严格检查、奖惩逗硬的原则。按照建立的管理制度要求,抓好各项工作、各个片2-

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下,我社区通过一系列的整改措施,积极提升辖区公民素质,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实行常态化管理,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进行。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篇7

关键词:社区银行,农村,中小企业,经济发展

目前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 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同时, 重庆作为“国家级城乡统筹实验区”。这就要求重庆从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市情出发, 在金融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优化城乡金融资源配置, 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以促进重庆城乡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本文试图分析社区银行在重城乡统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并提出发展重庆市社区银行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社区银行的定义及特点

1、社区银行的定义

社区银行 (Community Bank) 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农户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这里的“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一个省、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

2、社区银行的特点

(1) 规模比较小。在美国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百万美元至数十亿美元之间, 平均每家的资产总额仅1.11亿美元。 (2) 目标客户为当地社区的中小型企业、居民及农户。 (3) 经营地域很集中。主要是从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面向该地区的客户加以运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4) 经营决策快捷经营特色个性化。通过细分市场能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而使自己的经营更具特色。 (5) 产权和组织结构特色鲜明。社区银行的经营资本主要来源于社区居民和社区中企事业单位并按照《公司法》设立。 (6) 关系型融资。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一般都是十分熟悉社区里的客户的他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取客户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 还有一些客户行为、信誉以及业主个人能力、品行等软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而减小融资风险。

二、重庆发展社区银行的现实意义

(1) 有利于改善重庆二元金融结构问题。重庆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与之相对应金融的二元结构问题也相当突出。建设“1小时经济圈”以“一圈”带“两翼”统筹城乡发展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经济转换问题。从近几年金融资源的配置情况看“一圈”中的城市核心外延区信贷投入明显不足, 其存款仍有较强的流向城市核心区的趋势。截止2006年末城市核心外延区的存款市场份额在20%以上, 但贷款市场份额却只略高与10%且有下降趋势。社区银行由于具有立足于当地的显著特点, 将从本地市场吸收的资金主要运用在本地市场, 在减少资金外流的同时可以填补大型银行撤出后金融服务的真空, 从而能够缓解“资金虹吸”现象, 消减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由资金短缺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有效地促进了重庆“一圈两翼”战略的实施。 (2) 有利于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重庆的农村现行金融体系功能错位现象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机构规模与服务对象规模不匹配。二是金融机构服务功能与农村经济结构不符合。具体而言在量上农村地区金融供给的资金严重不足;在结构上金融供给的结构单一, 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服务, 与农村地区日益发展起来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不相适应。 (3) 有利于缓解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重庆“一圈两翼”战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关键是提高“一圈”城镇核心外延区的城镇化率, 支持区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在区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占据主体地位的是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2005年重庆市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030亿, 占GDP比重为33.6%。但是中小企业因自身发展欠稳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缺乏必要的担保和抵押等原因, 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瓶颈”。

三、重庆发展社区银行的对策建议

1、发展社区银行的路径选择

发展社区银行既可以是“新设”也可以是“改造”。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应引入市场公平竞争机制, 坚持把社区银行办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在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破产清算等方面坚持按照市场化原则及时建立社区个人信用制度为服务对象提供规范、快捷、方便的服务。改造主要是将现有小银行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 即对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进行重组改造, 也可以在国有商业银行的部分机构网点进行重组和改造的基础上设立。

2、建立发展社区银行的制度基础

社区银行在发展的过程必须要有相关的制度做保障及各方面的关注和扶持。 (1) 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为社区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基本的法律保障。 (2) 建立规范的社区银行准入和退出制度。 (3) 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 (4) 建立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 (5) 加强金融生态建设。

3、创新金融产品促进社区协同发展

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 因此各个地方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有很大的不同。社区银行立足当地社区在金融产品开发自主权上就有很大的优势。社区银行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社区银行自身也能够从中获得无限的发展空间的发展途径。目前重庆作为“国家级城乡统筹实验区”, 社区银行应该针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实际金融需求坚持正确的市场定位、功能定位和差别化原则及自身特有的优势条件进行金融产品、业务和服务的创新, 如探索多种担保方法扩大中小企业和农户小额信贷和担保贷款的覆盖面, 充分发挥社区银行支持重庆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爱俭.《我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金融出版社2006年第1期。

[2]、康卫华.《大变革下的当代美国社区银行》, 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6期。

[3]、陈庆华.《信息不对称与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 经济师2005年第2期。

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篇8

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城乡结合部社区商业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从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商业发展特点出发,对北京管庄地区社区商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针对管庄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商业发展特点,提出了其社区商业发展的具体模式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社区商业 管庄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对社区的研究一般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部分,对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第三类社区研究较少,而这第三类社区一般被称为城乡结合部。这类社区兼有城市和乡村的特点,但由不完全等同于城市和乡村,因而从概念上存在一定的争议。

美国社会学家罗吉斯和伯德格①指出,围绕着城市边界和城郊之外的区域,是既有农村用地又有城市用地的区域,农牧用地与建筑用地交错,城市与农村在这一地区出现交汇。该地区没有城市与农村的明显界限,而是两个区域的结合。

周婕等②认为严格意义的城乡结合部应符合三个条件:首先是该区域与城市建成区连接,同时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功能与特点,但是在行政管理上属于郊区乡镇管理。其次是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在其经济收益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再次是人口密度高于农村,但与城市核心区相比仍然较低。

一般来说,城乡结合部应该在城市中心10—50英里的地方,或者在居住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的5—30英里的地方,但这一数字会随城市人口和面积规模的变化而变化③。

依据以上界定,北京的城乡结合部主要集中在以五环路为主线,五环路两侧的区域,包括五棵松、丰台五里店、卢沟桥岳各庄、四季青镇、清河到西三旗、北苑、来广营、朝阳管庄、南苑西红门等地区 ,地域分布较广。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这些地区从原本的乡村逐步发展为城市,大量新的社区出现,社区商业也随之出现,但是由于其城乡结合部的特点,其社区商业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城乡结合部社区商业发展特点

(一)需求落后于城市,但领先于乡村

城乡结合部经济上落后于城市,各类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更是差距较大,在经济发展方面,该地区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经济结构的二元性。经济欠发达,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造成这一地区商业需求与城市相比不够旺盛的情况。但是与乡村相比,该地区对商业设施的需求又更为旺盛,原因在于区域内居民结构的二元性。乡村居民的习惯是自给自足,而城市居民则对商业设施有明显的依赖。

(二)社区商业需求以生活服务业为主,但发展缓慢

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大多为新建社区,一部分居民从城市核心区拆迁而来,一部分居民则被较低的房价和生活成本所吸引。新建社区往往商业设施不够完善,家政服务、维修服务、餐饮服务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缺乏,而这又恰恰是社区居民迫切需要的。需求旺盛,自然会吸引商家的到来,但是与农村相比,城乡结合部的房屋租金不具有优势,而城市核心区较为成熟的社区服务商家认为新建社区人气不旺,不愿意进驻,造成该地区的社区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三)商业业态仍然保留着农村集市的特征

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需求旺盛,但受到经济发展不足的影响,购买力不强,居民需要的更多的是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对蔬菜、水果 、粮食等的需求处于首要地位。城乡结合部距离农村较近,交通便利 ,一部分居民直接到村中的集市进行采购,一部分农村居民也会到城乡结合部的集市销售自家出产的蔬菜和粮食等产品,因而城乡结合部的集市贸易仍然大量存在,而且非常兴盛,乡镇企业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周转快、成本低,能够取得高于一般乡村的收益。

(四)城乡结合部的商业发展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

城乡结合部呈现城市农村与城市建筑的交叉和并存,城市居民与农村村民混居,城市、乡村风貌并存交叉是城乡结合部的一大外观特征。城市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商业业态在城乡结合部不断出现,如大型的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大型超市等,这类商业业态一般比邻新建高端社区,满足高端社区的消费需求,但同时,就在大型商业设施周围也散布着一些定期集市和庙会以及农贸市场。两种极端的商业业态和谐共存,这也是城乡结合部商业发展的特征之一。

二、管庄地区社区商业发展的模式及建设方案

社区商业由社区中心向外围延伸,其成型的模式有三种类型,分别为社区底商发展模式,社区商业街发展模式和购物中心发展模式。管庄地区老旧小区较多,一般没有配建底商设施,而新建小区已经配套了较为完善的底商设施,因此根据管庄地区社区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建议采用商业街和购物中心发展模式。

(一)管庄地区社区商业街发展模式及建设方案

目前管庄地区现有的社区商业街较少,主要分布在管庄路、朝阳路及双桥东路。朝阳路以北社区密集,但商业街匮乏,管庄路商业街发展较好,但其他商业街发育严重不足,导致社区居民购物相对集中,这也造成了管庄路的拥堵。给社区居民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在商业街的发展上,应考虑以管庄路为中心,发展纵横商业街网络。

目前,符合商业街发展条件的包括三间房东路北段、管庄路与管庄中心小学交叉道路、杨闸环岛北、京通苑社区主干道、朝阳路辅路与建国路和双桥东路交叉道路、通惠河南路与双桥路交叉道路东段等。这些街道地处社区中心地带,有一定的商业氛围,但商业发展还不完善,各类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提供社区居民所需的全部商业服务。管庄地区社区数量多,居住成分复杂,既有新建商品住宅区,也有老旧平房区,在社区商业街的建设上,应因地制宜,分期推进,逐步发展。表1中列出了新建商业街道发展的具体建设规划。

三间房东路北段。三间房东路属于新建小区底商自然形成的商业街,但其商业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主要的商业服务设施为房地产中介、养生馆等,由于其发展条件相对成熟,可以考虑优先发展。

管庄路与管庄中心小学交叉道路。该条街道较狭窄,道路两侧商业发展欠缺,但由于该道路连接了建东苑社区、管庄东里社区和管庄西里社区三大社区,其商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条街道西段是建东苑社区内干道,有一定的商业发展基础,但层次不高,多为低质量商业设施,在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应注重新型优质社区商业资源的引进。该条街道的东段地处管庄东里社区,区内有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等科研机构,对商业设施的要求不高,且过多的、喧闹的商业设施对科研机构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东段的开发应以与管庄路的交叉路口为主,其他区段可以考虑暂缓开发商业设施。

杨闸环岛北、京通苑社区主干道。该条道路相对狭窄,但发展潜力巨大。该条街道紧邻中百世贸杨闸环岛店,以及朝阳路商业街,在社区商业的发展上,应注意体现特色。由于朝阳路19号院为回民聚居区,但周围回民商业设施非常欠缺,因此该条街道应朝着回民特色商业街发展。在建设上应考虑配套建设回民超市、回民餐馆、回民小吃店及回民幼儿园等设施,与朝阳路南侧的回民餐饮店相呼应,形成回民特色商业街。

朝阳路辅路与建国路和双桥东路交叉道路。该条道路的东段地处瑞祥里社区,连接建国路、瑞祥路和双桥东路,已有社区商业设施包括超市、诊所、幼儿园等。该条商业街道路两侧店铺相对老旧,亟待改造,且由于其紧邻京通快速路,在建设中应注意提高商业街建设档次,引进优质社区商业服务资源。

通惠河南路与双桥路交叉道路东段。该条道路商业发展基础较好,附近有大型社区商业中心——永辉购物中心以及富华堂购物广场。由于其临近通惠河,水岸景观是该商业街的重要卖点。且该商业街已有商业用房等设施,道路条件良好,只要根据实际情况引进相关社区服务资源即可迅速发展。该商业街可以打造成为管庄地区最具特点的水岸商街,成为周围社区居民休闲购物的首选。

(二)管庄地区社区购物中心发展模式及建设方案

根据国际购物中心协会的分类,从商圈辐射范围看,购物中心可分为四类:邻里型购物中心、社区型购物中心、区域型购物中心、广域型购物中心。管庄地区现有的商业中心包括适佰家大卖场、京客隆管庄店、万鑫佰隆购物广场、富华堂购物广场、中百世贸杨闸环岛店、华联常营购物中心和长楹天街等七处。这其中,京客隆管庄店、万鑫佰隆购物广场属于邻里型购物中心,适佰家大卖场、华联常营购物中心属于社区型购物中心,富华堂购物广场、中百世贸杨闸环岛店、长楹天街属于区域型购物中心,但同时也部分承担了社区型购物中心的职能。

管庄地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正是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型阶段,社区商业发展水平较低,社区商业中心发展数量有限,但受建设等条件的影响,新建社区商业中心相对困难,因此可以考虑对原有社区商业中心和邻里中心加以改造,使之适应新的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如针对管庄路上的京客隆管庄店以及万鑫佰隆购物广场,可以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服务设施,引进更多的商家,完善服务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管庄地区还有大片的处于转型初期的村落,如咸宁侯村,地处双桥东路南延长线,交通便利,居民稠密,但该地区商业设施严重缺乏,如果能在咸宁侯地区利用相对便宜的土地新建大型社区商业中心,这对管庄地区社区商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补充。

注:

①埃弗里特·M.罗吉斯/(美)拉伯尔·J.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②周婕,邹游.大数据背景下的城乡规划研究思考[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6大数据与城乡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人民政府,2015:5

③Dolores Hayden. A Field Guide to Sprawl. W. W. Norton,2004

参考文献:

[1]赵立华.北京社区商业发展探讨[J].商业时代,2005(23)

[2]齐童,白振平 ,郑怀文.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功能分析[J]. 城市问题,2005(2)

[3]辛宁.北京城市社区商业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08(5)

[4]康健.北京社区商业提升的主要路径[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4(2)

[5]付建羽.北京城郊社区商业发展问题研究[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1)

[6]付承伟,陈明星.国内城乡结合部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本研究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的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编号:2013BAK

04B01)资助〕

上一篇:做李清照一样的女子美文下一篇:中秋节给领导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