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看法与感受

2024-07-26

我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看法与感受(共5篇)

我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看法与感受 篇1

我是一名初中英语教师,目前使用的新目标GO FOR IT!这套教材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它是以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的指导思想。在满足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内容灵活多样,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根据我几年来使用本教材的实践,我想谈谈我对它的看法。

一、教材的编写具有发展性和拓展性。

教材的内容和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使用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教材内容体现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有利于学生自我归纳总结、举一反三,有利于他们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规律,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在语言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语言国家文化,有益于对益于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英语就像一门百科全书,内容极其丰富,涉及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教材根据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让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差异有个粗略了解,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材的编写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

本教材的编写符合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低年龄和初级阶段重视语音基础和听说能力的培养,高级阶段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另外教材在内容、目标和要求等方面都有完整的体系。语言技能、语音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意识等内容和目标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三、思想性和趣味性

Go For It!英语教材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材既反应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赛龙舟、中秋节、元宵节、传统食物水饺、粽子、元宵等),又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如餐桌礼仪、见面时的行为举止西方传统节目)。本教材不仅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里发展水平,还提供了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材内容生动感人,能引起学生共鸣,获得成就感。

四、教材的编写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教材内容,教学活动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新目标中很多练习的设计适合学生开展结对活动,活动见容丰富多彩,语言使用灵活,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五.教材的编写具有实践性和前瞻性

这一年多的使用发现,这套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不管哪种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都有时效性。教材能根据发生的事情来弥补教材的不足。本教材易教易学。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设计活动有感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实践意义。

六、它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教材每个单元都列出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需要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A、B 两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语言内容,B部分是知识的拓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每个单元还附有Self check部分。学生不用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另外,每个单元还有语篇输入,总之,这是一套非常优秀的教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优点固然很多,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1、有些对话活动涉及内容没能彰显出地方特色,多是与城市生活相关。学生操练起来有点脱离生活实际,可望不可及,有机械性。

2、个别语篇输入、翻译起来难度太大,读起来也没有朗朗上口的感觉。

是不是可降低一点难度,以便让学生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

3、词汇量偏大一些。由于我们地处农村,小学英语课没能及时开起来,也就是说小学与中学的英语教学是脱节的。以至于使英语学习成为广大师生的家长的 头等难题。有个别生僻单词用得不多,还增加了学英语的难度,是否可以改变方式把词汇放在一些格言、名言警句中呢?

4、学生对话量是不是稍微小了一点呢?把功能语言和语法项目体现在对话中,先机械操作,后有意义自由操练,替换练习内容再丰富一些,对学生的接受有好处。

我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看法与感受 篇2

一、是“蓝色”还是“青色”

当我们上到八年级物理上册光学中《光的色散》一节时, 谈到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时, 仔细的学生就提问了, 不对, 老师不免有点尴尬, 其原因是什么呢?仔细一看,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但课本上图中的“蓝色”有些偏差, 所呈现的颜色比蓝色要深黑一些, 还有点偏紫。图中的“绿”和“蓝 (有色差) ”混合才是正宗的蓝色, 以课本为依据, 比蓝更深点的颜色是“青色”吗?或者说“蓝色”就是“青色”吗?这里所说的问题是课本的相关颜色说法和课本上呈现的图中颜色不一致。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还是“红、黄、青”?教材并没有说明, 而配套的教参资料上的说法“红、黄、青”, 从这里看“青色”就是蓝色了。有苏轼词句“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青天”是否就作“蓝天”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其中的“青”和“蓝”又能否作同意所用。当然不能。

关于颜色的命名教材应该有具体统一的说法, 即“青色”就是“蓝色”, 或者说“青色”不是“蓝色”, 且物理教材中相关颜色的说法和所绘制图的颜色应该相保持一致。

二、是“估读”还是“不估读”

物理学中具有刻度的仪器在使用时都要求估读。九年级物理教材中关于《长度的测量》, 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但在初中学习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又不要求估读, 因为在初中的学习中, “估读”这一知识点要求过高了, 分度值涉及到“奇偶”问题, 特别是分度值不是0.1或1的, 估读起来更不靠谱。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页和第13页中的电压表的指针示数就不在整刻度线的地方。如第7页中的电压表示数是0.65V或3.25V (量程没有确定) , 当接大量程时, 分度值是0.5V, 0.5V是精确值, 0.2V和0.05V是估读数, 因为小数点后面的两位都是估读的, 不符合估读要求, 读记着3.25V自然是不对的。如果换着是电流表, 又该怎样估读呢?这些都是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果是在初中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 最好还是不误导学生。教材的改革目的是“从简不从繁、从易不从难”, 留给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和教师的教学创新空间也应该遵从这一原则, 也就是说教材编写时考虑到量程的选择但不考虑记数的估读就够了。

三、是“取平均值”还是“找规律”

九年级上期《长度的测量》一节要求理解“误差”一词的概念和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此节书中谈到“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是长度测量减小误差的方法。只要提到多次测量, 学生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回答, 作用都是“求平均值减小误差”。“多次测量的方法”在初中生学习中得到错误的推广。初中的教材中除上述一种情况外, 其余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一概而论。对《影响电阻的因素》得到复习补充和巩固。

如《探究平面镜成象》的实验中, 多次测量的作用是总结规律, 增加结论的可信度, 绝非偶然。《探究电阻中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关系》时, 也要求对实验进行多次测量, 其目的是要求寻找“当电阻不变时, 电阻中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一规律。《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中也用多次测量, 目的是让学生能用伏安法测电阻, 知道影响小灯泡阻值的变化不是电压和电流, 而是阻值受到温度的影响。所以这里“求灯泡的平均值, 减小误差”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实验中的“小灯泡”换成“定值电阻” (定值电阻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 就可以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了。关于“测阻值”中的多次测量的意义, 很多资料上的说法不一, 主要是要看教材的版本。如果是过去老教材或不是人教版的物理教材, 把“小灯泡”换成“定值电阻”, 不仅电路图与《探究电阻中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关系》实验中的电路一样, 还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但多次测量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改成《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一实验中, 采用小灯泡确实好得多, 一是发光时直观, 二是便于对结论的分析评价。

从以上所述来看, 多次测量的物理意义, 不尽相同, 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

四、是“6颗”还是“7颗”

听完课后, 教研会上, 讨论激烈万分。这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电功率》一节书后的“想想议议”的第一个问题 (第44页) , “一种彩灯的额定电压是36V, 要接在220V的电路中, 要串联多少颗这种相同的小灯泡, 才能正常工作?”讨论的焦点是“6颗”好还是“7颗”好?

我们将电路中的220V除以额定电压36V, 结果是6.1颗。但实际生活中没有0.1颗的说法, 有4舍5入的, 有进1法, 去尾法等到, 那么这里是选取“6颗”好还是“7颗”好呢?首先要从额定电压是36V上去理解, 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压是36V, 实际电压越接近36V电压的就越接近正常工作, 实际电压值远离36V电压大的, 就越不能正常工作。其次比较实际电压。将220V除以6颗时, 每一颗的实际电压是36.7V, 大于36V, 相差0.7V;将220V除以7颗时, 每颗灯实际电压是31.4V, 小于36V, 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相差4.6V。单从实际电压大于36V就不能正常工作, 小于36V就可以工作, 这种判断是不正确的。应该是从“能否正常工作”和“是否接近额定电压”去区分, 实际电压接近额定电压36V的, 才算是正常工作, 所以应该选择6颗才是正确的。

五、是“独立”还是“合并”

关于九年级《压力和压强》一节书长期以来, 都是合并在一节书中, 没有分开独立成一节, 其原因是压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是影响压强的一个因素, 合并在一起逻辑性要强些。在实际的编写中, 突出的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固体压强, 而压力只是提出了压力的概念, 一笔带过, 是略写。实际的教学中, 要讨论压力三要素 (大小、作用点和方向) , 本节书中特别要探究压力的大小。这样一来, 学习压力的知识就要一课时,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也要一课时。如果是按现行教材的结构去教学, 在一课时内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只能进行到一半的内容时间就结束了。如果是一课时内强行探究完成要学习的课程, 就谈不上科学探究, 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建议把《压力和压强》分成两节书《压力》和《压强》, 而且对压力内容的编写要适当详写, 便于指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索。

我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看法与感受 篇3

一、人教版英语教材(PEP)内容偏多,生词量大,造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课堂效能低下

七年级(上)教材编排了小学与初中接轨与过渡知识的3个预备单元,12个教学单元,2个复习单元,共17个单元;七年级(下)与八年级均包括12个教学单元和两个复习单元,分别14个单元,其中八年级集中了主要的英语语法现象,要求学生记忆较多的词汇与功能话题。在能力培养上,英语阅读能力要求加大;九年级有15个教学单元,两个复习单元,共17个单元;每一单元又分Section A. Section B与自主阅读共三部分;内容上有集中了对句法现象的教学,如宾语从句、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的运用,要求学生学会与记忆较多的中考词汇与短语等;而自主阅读部分,我想编排者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但在对学生的检测与练习中,又有其中的语法现象与短语出现,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与记牢,也只好详细讲解,让学生的成绩好点,分数高点,成为名义上的自主阅读,这就造成了“教师教学时间紧,赶进度”的现状。

在词汇教学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要求掌握单词约3300个,习惯用语与固定搭配360条。初中阶段将从原来800个单词提高到1500~1600个单词,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但八、九年级的教材中都编排有《新课标》以外的词汇,如earring(耳环),pierce(打耳洞、刺穿),funky(时髦的),frustrate(使失望)等。另外,属于《新课标》中的单词,但却超出7~9年级阶段的单词就更多了。当然,《新课标》也未明确哪些是初中阶段应该学会的,哪些不应该在初中阶段学,这么多的词汇,难免出现“到头来成了夹生饭”的教学现状!

二、教材中选用的部分较生涩的人名与地名,主观上为学生的顺利阅读设置了障碍,增加了学习难度

如八年级教材中的人名Katrina(卡特莉娜),Martina. Hingis(马丁娜·辛杰斯),九年级教材中的Notre Dame Cathedral(巴黎圣母院)等,这些人名、地名,学生阅读起来很拗口,学生不能流畅地朗读,对阅读有畏难情绪。

三、教材中选用的部分练习与学生自主完成的内容及本节内容脱节,内容偏难,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难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仅举一例予以说明,如八年级教材第61页的GROUPWORK,题目要求学生做什么样的事情来帮助同学保持“Olympic spirit alive”,让学生使用“be going to...”造句来填写一个表,试问,有多少农村初中学生能记住奥林匹克精神呢?且前面的内容中也没有学习过,如老师投入时间来引导讲解,要占用多少课堂时间呢?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又如何完成!

当然,不是说这教材就是问题多多,其中有的编排我个人认为就比较好。渐进的课程编排,有意识地对前面内容的及时复习,逐步增加知识的深度,贯穿文化背景知识等。如对人的描述,七年级(下)教材中对外貌进行描述,到九年级过渡到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描述;在饮食文化上,从七年级的中国饮食习惯文化过渡到八年级的外国饮食习俗與文化,就让我们在教学后面的内容时,很轻松地就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知识点与功能话题。

综上所述,对初级中学一线教师来说,尤其对农村中学的师生来说,英语教材中有的内容应删繁就简,适当降低在词汇记忆与阅读朗诵方面的难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这才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作者单位 贵州省仁怀市冠英中学)

初中英语人教版教材分析 篇4

(一)教材编写理念与思路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继交际教学思想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途径,近几年来逐渐成为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任务为中心,在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会、掌握语言。

《英语(新目标)》的改编,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以“合理引进国外语言教育理念,适应我国英语教育实际状况”为宗旨,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初中英语教育的现实情况,力图把基于生活任务的语言教学模式引入到我国的英语教学领域中来。本套教材的基本编写思路是: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

(二)教材主要特点

1、语言与文化

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本身,同时还要了解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本套教材在系统编排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并由浅入深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在实际情景中恰当而灵活地运用语言。这套教材语言地道,有很多原汁原味、反映西方文化的文段;在第4、5册的每单元之后设计编写了阅读专栏,所有内容均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

2、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本套教材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评价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并尊重个体差异。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突破传统的单层次的教学编写模式,每个单元分为Section A和Section B两个部分。Section A为本单元教学的基本词汇和语言结构;Section B是在Section A基础上的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运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基础,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不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情况下,自主地补充或取舍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学生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地调整学习进度。

3、发展学习策略 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过程。本套教材在编写的体例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等方面,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的每个阶段均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包括帮助学习者做出决策,即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同时,在教师用书的编写中,我们详尽地指导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编写模式

任务型语言教学,其核心思想就是要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从事的各类活动,把语言教学与学习者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应用结合起来。简言之,就是用所学过的语言去做事情。但它并不排斥语法教学,而是在准确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所从事的活动。因而,在本套教材的编写中我们遵循以下几点。

(1)语法知识结构的有序呈现。

本套教材力图在保持话题系统的合理呈现和保持任务型设计体例的同时,力图做到有序地安排语法结构的学习内容。

① 设置话题次序时充分考虑语法项目学习的合理性以及相关难度。

② 在每单元的第2页设置表格,呈现应知应会的语法结构(呈现的方式以实例为主,不作语法分析)。

(2)教学内容的真实性。

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是进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因而,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中学生所关注的人、事件和事物,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内容,如讨论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谈论个人的嗜好等;提供符合真实生活的输入信息,如,采访谈话或记录,咨询书信,实用表格等;激发学生参与真实语言活动的动机,如,列举学生们不同的衣着习惯,引发学生谈自己的衣着习惯,并询问同学的衣着习惯;引导学生做真实的事情,如,让学生探究算盘、雨伞、照相机等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写一封应聘学校报刊记者的自我推荐信等。

(3)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活动是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任务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本套教材对于活动的设计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每一个单元设计了相应的结对活动和小组活动,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互动。并优化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提供合作学习的语言示范,充实合作学习的真实内容和实施合作学习的行动指导,使教师能够从这些活动设计中得到具体的启示,学生能够在小组活动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从学习活动的具体方式上看,本套教材也尽量做到多样化,其中包括:朋友交谈、新闻访谈、电子邮件往来、调查、互致书信、回答问卷,表达对活动的观感等等。

(4)任务链(Task Chain)的编写模式。

本套教材采用任务链的编写模式,旨在解决有限的语言知识和完成真实任务之间的矛盾。由于在编写设计中不可能保证每一个任务百分之百的真实性,特别是在初级语言训练阶段,所以我们设计一些过渡型的任务,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准备地进入真实任务。具体程序是:a.提供听觉或视觉的输入信息引入主话题,作为真实任务目标的示范;b.提供本单元要完成的各项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相关语境和训练形式;c.设计完成任务的输出形式(如,填表,做笔记,进行小组讨论,集体做游戏等);d.完成任务,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5、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在于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树立自信,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本套教材评价方面的编写中,我们尤为注重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同时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性,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在学生用书每单元后的Self Check部分,我们设计编写了对本单元的词汇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的学生自我评价内容(评价活动主要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参与并指导),每册书还配备了评价手册。

(三)教材结构和体例

1、教材结构

《英语(新目标)》是一套以学生用书为核心,以配套用书和音像制品为支持的立体化配套教材,具有整体规划、整体设计、整体编写的特点。本教材的配套系统有学生用书、教师参考书、练习册、评价手册、教学挂图等。

2、教材体例

本套教材的学生用书分别由10~14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6页)、2个复习单元(学生用书第1~5册)、阅读专栏(第4、5册)这些主要部分组成,书后还设计有补充材料,如复习所用游戏、词汇学习记录表、英美语音对照表和词汇表等。其他配套用书以学生用书为核心,从各自的功能出发来设计编写。以下是对本套教材第1~5册话题的分布统计。

一、人教版(新目标)教材分析

我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看法与感受 篇5

【摘要】电学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项基础性内容,考虑到初中生性格特征、学习兴趣等因素,在电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较多的物理实验,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掌握教学内容。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物理教师没有及时转化教学思路,物理电学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对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效率的优化提升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学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64-01

一、物理电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沿用传统授课模式,缺乏课前知识引导

初中物理中的电学内容相对简单,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具有极高的关联度,例如电流、电压、电功率等,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列举生活实例,提升学生对电学内容的兴趣程度,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但是多数物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概念理论、公式推导等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接受能力,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对于刚刚接触电学内容的初中生来说,由于电学内容不像光学、声学、热学那样具有可观察性,因此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如果不进行课前知识引导,学生将很难建立起学习兴趣,后续教学工作也就难以顺利开展。

2.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课堂内容枯燥乏味

由于受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的影响,大多数中学教室都引入了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一方面能够在网络上下载海量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满足现代中学生对网络的好奇与喜爱程度。但是从实际应用效果看,多媒体在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方面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首先,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制作电学课件往往需要耗费较多的办公时间;其次,由于课件内容不够丰富,课堂教学收益不明显,学生学习效率难以显著提升。基于上述原因,部分物理教师仍然固守传统的“说课”教学模式,由于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大打折扣,加上物理电学内容涉及较多的公式、概念以及计算,都导致学生电学学习兴趣不高。

二、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学教学的优化建议

1.电学教学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自控能力较差,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工作将很难高效开展。初中电学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常识,营造活泼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联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向学生讲授电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串联与并联”这方面内容时,教师首相向学生讲解串联、并联的概念定义,让学生明白串并联的特点。随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串联、并联现象。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或独立思考,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显著提升教学效率。

2.以物理课标教材为主,充分发挥电学教学的作用

要想更好地实施电学教学,就必须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和思考物理课标教材上的知识,了解教材中各种知识和物理现象的关系,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做到学以致用。初中物理教学始终要以物理课标教材为主,充分发挥电学教学的作用。例如,对于“滑动变阻器”的讲解,学生很难从教材上有一个直观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电学教学,学生在电学教学中更容易发现难题,以便教师解答。

3.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初中物理电学计算主要包括:欧姆定律、电功率、电能、电热等四部分内容。在实施电学教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式、牢记公式,并熟悉电压、电流、电功率等规律,学会准确地分析电路。例如,在对并联和串联电路进行判断时,可以让学生遮住电路中的电压表的,简化电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电流流向法”和“移除法”。

4.充分利用电学实验

在初中物理中,实验的地位举足轻重,实验能够呈现事实、辨析真伪、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研究,随着教材内容的改革,现行物理教材的试验形式、试验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初中物理电学实验具有规模小、操作简便、数据采集容易、成功率高等特点,通过开展电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加探究信心。正是具有上述种种优势,不仅初中物理的电学教学,其他诸多教学内容都是围绕实验进行开展的。

本文结合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情况,运用科学的指导方法,对初中物理课标教材电学教学提出将物理教材与电学教学有效地结合、以物理课标教材为主,充分发挥电学教学的作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等实施意见,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上一篇:西宁公务员笔试培训下一篇:带蛇的成语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