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

2024-09-13

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精选8篇)

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 篇1

一、课题的提出

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就是指幼儿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照顾、管理自己的能力。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这会的建设者,他不不应光有渊博的知识,更应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幼儿期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正是为他们对未来的劳动奠定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

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也是为适应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因为幼儿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动作不灵活,影响了他们的认识和探索,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地蚝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肌肉的发育和完善,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而且由于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幼儿年龄幼儿,对周围事物感到新鲜有趣,他们喜欢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而且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娇傲,从而养成独立性,建立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意志力,获得成功感。可见,幼儿自我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

而在当今现实中,幼儿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的小宝贝,是重点保护对象,特别是小班幼儿更由于年龄小,平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力能所及的事(如穿衣、洗脸等)都被家长们好心地包办了,使一些本应该得到锻炼的劳动技能,都在无形中被剥夺了,从而失去了发展的机会,这样往往造成幼儿自理能力差、不爱劳动、懒惰等不良后果,养成了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能力弱等弊病,这对他们的将来及其不利,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幼儿素质教育的理论

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也是基础教育深入改革的方向与核心。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思潮是针对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而提出和形成的。我国资金短缺,人均占有的资源不足,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地拉,那就必须走提高全民族整个素质的道路。

综合国力整体化的竞争推动着各国的教育改革,从各国的教育改革的趋势与特点看:不少国家都由面向少数、着力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转向面向全体、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从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等。要重视人才的素质,要重视基础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已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的素质按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学龄前儿童所形成的素质,尤其具有基础性的特点,从出生至六、七岁的幼儿是身心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个体发展各种素质结构的奠基阶段。基础素质形成的全面而优质,以后高层次素质建立才有可能。正如,建筑大厦必须有结实而雄厚的地基、基石一样,又如农田作物,只有苗壮,将来结的果实才会丰满。有人说过“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说明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

因此,认真开展并强调对幼儿的素质教育不仅仅是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的远期目标的需要,也是幼儿教育领域自身深化改革,是认真落实与深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促进幼儿发展的需要。

2、幼儿早期教育的理论

所谓早期教育,它的本质特点是0~6岁人脑迅速生长发育期给孩子以丰富有趣的生活,恰当的信息刺激和训练,提高人的基础素质,这是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早期教育是人的智力开发最佳期影响最深远的教育。

这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劳伦茨经过大量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最佳期理论,在世界上发展为一种叫智力发展的“递减学说”。即孩子年龄越小,智力发展可能性越大,而随着年龄增长,智力发展可能性随之递减。

早期教育也是人生性格基础养成期的教育。

人的性格对人才成长极为重要,一个人有优良的性格品质那他将终身受益,相反,如果人养成了不良的性格,或者染上恶习那也必将贻害无穷。

人的性格的基础部分是早期生活中形成的,按照克鲁斯卡娅的话说:早期经验在他的一生中将留下痕迹。井深大则说早期经验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所以有些人一旦从小养成了坏性格、坏习惯,想改要改,但真难。而且年龄越大,人越老,性格习惯和思维模式越顽固,好像一株盘根错节的大歪脖子树,难以从根本上扶直,强力矫正就会折断,造成极大痛苦和伤害。所以中国有句古话:“江同易改,本性难移”正是其真实的写照。有人调查统计人能否坚持早锻炼的情况后说:5岁前懒惰、爱睡懒觉的孩子,一辈子难于坚持早锻炼,这件事使我联想起“3岁看大,7岁到老”这话。

三、研究目标

基于对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确定如下:

1、对小班幼儿进行自我服务的技能训练,使幼儿初步具备生活动自理能力。

2、逐步进行培养教育,使自我服务的意识成为幼儿内在的稳定的素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基础教育面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幼儿教育领域也正在深入地学习、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教界的同行们也对如何进行幼儿素质教育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如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责任感、友爱感的培养等等,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现状分析也略有涉及,但对应该如何训练小班幼儿自我服务的技能形成、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培养以及该如何培养幼儿内在品德的养成等方面的研究涉及不多,而恰恰在现实生活中关于小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水平的高低、意识的强弱,却与我们幼儿园的工作息息相关的,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目前(除了一些规模上档次的、一级一类的幼儿园外)大多数的幼儿园各班中都普遍存在着教师少而幼儿人数多的现象,由于幼儿年幼自我服务能力差,往往教师对幼儿的生活照顾不够,同时由于幼儿样样都靠老师帮助才行,既幼儿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与提高,而且又大大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因此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由于这学期进入了小班阶段,班级人数增多,新加入的一些幼儿在这方面的能力与意识上都不强,而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应该采取何种适合的方法和手段来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才都是我们现在急需要研究的问题,再因为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行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才能使幼儿们真正能在自我服务的能力上与内在的意识上得到提高,因此在这个学期里选择继续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与研究价值。

五、研究内容

1、(1)通过家访、调查等手段,了解小班刚入园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的现状(包括独立进餐;洗手洗脸;穿鞋、裤、袜和简单的上衣;叠被;用过的东西能放回原处;用过的玩具能自己收拾好等)。

(2)调查分析造成的诸多原因。

2、多方面、多形式地来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和内在意识。(1)利用集体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自我服务能力和内在意识方面的培养教育。

如运用具有关于自我服务能力方面教育意义的故事、诗歌、歌曲等,采用集体教育的活动形式,而且注意坚持面向全体幼儿,坚持正面教育。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在情境表演的过程中逐渐地学习自我服务的技能。

(2)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对一些特定的服务技能加以示范传授:如在进餐时进一步地指导吃饭的一些技能与要求;在就寝时教他们穿脱衣服,穿袜子、叠被子等等,在现场进行规范的演示,有利于幼儿的进一步的掌握。

(3)积极开展各类区角、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给娃娃扣扣子、梳头、穿衣等。在美工区中玩折纸的游戏:如供练习扣扣子的菊花扣,大树与果子扣等,给妹妹系蝴蝶结(练习系鞋带);给开口娃娃喂饭(学习使用勺,拿筷)等等,使平时所掌握的自我服务的技能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的机会和条件。

(4)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

平时对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幼儿重点表扬鼓励,对能力弱的幼儿也充分地肯定其点滴进步,同时进行个别培养教育,增强自我服务的意识。也可以经常开展“大帮小”的活动,如在午睡起床后,请大班的值日生到小班来帮助弟弟妹妹穿衣服、鞋子、叠被子等。当小班幼儿说:“谢谢哥哥姐姐”时,不仅使大班小朋友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也在小班幼儿的内心深处播下了要会自我服务的意识。

(5)利用环境进行濡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活动室的四周布置一些相关主题的墙饰进行濡染,如布置着小朋友爱自己做事的图片(穿衣、吃饭、穿鞋、叠被、扫地、洗手帕等),也可以布置一些有关服务技能的操作顺序等图例(如穿衣服的步骤图等),使幼儿在无意中、在潜意识里自我服务技能和意识得到培养和熏陶。

(6)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个案跟踪观察,记录下对他们所进行的一些研究方法与手段等,以用来进行个案的研究。

(7)密切家园联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幼儿是日托制的,相当一部分的时间是生活在家中,教师不便于具体的指导,可以把一些学习的内容与要求告之家长,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有些家长的育儿观念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可以利用开家长会,设置“家园之窗”专栏等,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或介绍一些培养的经验和方法等。

平时也可利用家访、电话联络、平时的接送机会或其他一些可行的方法多交流有关看法,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六、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将选择和运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借鉴和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调查法:专门设计一些内容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并加以记录和分析。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别自我服务能力较弱的幼儿进行跟踪培养观察,了解记录其能力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4、行动研究法:通过在日常的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活动,来进行小班幼儿自我服务技能的训练和内在意识的培养,以达到研究的目的。

七、研究对象、研究步骤与实施计划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本园小班三周岁的新生80名。

2、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一学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2010年8月~9月(准备阶段),组织研究队伍,选出研究的课题,确定研究对象,制订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为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2010年10月~2011年6月(实施阶段),认真组织实施,采用调查法、文献检查法、游戏学习法等,加强对研究过程的调控并及时做好资料的积累分析、研究工作。

1、编制调配查表,进行家访,并取得数据及造成原因。

2、积累相关内容的教材与活动材料。

3、查阅文献资料,积累相关的理论基础。

2002年7月(总结阶段),对一学年来的实践研究进行全面的理论总结,并鉴定其理论价值与应用阶段。把经验结果上升到理论,写出实验报告。

八、研究成员与分工

课题组长:王雨燕:幼儿园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的总体构思,问卷的设计,资料的查局、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

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 篇2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部分家长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自我服务的能力大大下降,幼儿过分依赖,没有独立的个性,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体力、智力的发展,以及良好个性的形成,甚至对孩子一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尤其是幼儿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实施过程

我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园小班的幼儿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与家庭情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幼儿的自理能力的发展关系到幼儿的独立性和生存能力的发展。

三、调查结果

(一)自我服务意识

许多家长虽然在平时帮助幼儿做许多事情,但实际上还是希望幼儿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我通过“家长对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看法及百分比”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家长赞成幼儿做力所能及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学习自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自我服务能力

生理方面的自我服务能力主要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体现出来,看幼儿能否自己照顾自己,我们从独立吃饭、独立睡觉、独立如厕、独立穿衣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和比较,发现小班幼儿在生理方面的服务能力还不是很高,有所欠缺,他们需要家长的鼓励和支持,以促进自理能力的提高。

四、影响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从幼儿角度看

1. 从幼儿生理角度看,3—6岁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之际,各方面机能还不完善,特别是小肌肉群尚未发育成熟,动作协调性差,给幼儿的生活自理带来了困难。

2. 从幼儿心理角度看,幼儿期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才刚刚发展,因而自理意识未能达到自觉的程度,这也是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差的原因。

(二)从家长角度看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现状使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知识教育,对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的培养却马马虎虎,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殊不知,幼儿事事依赖他人,就会形成“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应当为我服务”的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对孩子的将来是非常有害的。

(三)从教师角度看

从幼儿教育现状来看,教师往往比较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即使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在不断改变,也仍不能摆正“幼儿生活自理”的位置。

五、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前提下,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让幼儿参与实践活动,掌握方法,获得经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是十分迫切的。

(一)从教师角度谈

1. 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我服务的方法。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

2. 根据差异个别辅导。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对于幼儿的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我服务能力较强的幼儿,要用较高要求;对于自理能力较差的幼儿,要求相对降低。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出不同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

3.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

当幼儿获得初步的自我服务技巧后,要注意帮助幼儿提高做事情的速度和质量。

4. 贵在坚持。

自理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教师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对孩子的教育应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在操作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这时,教师应多鼓励,少指责埋怨,以保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表扬孩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从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二)从家长角度谈

1.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会影响现代的家庭教育方式的选择。

2.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时,家长一定要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长发育的规律。一要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方面的习惯,多关心多鼓励指导,时间久了,幼儿自然就能自觉地满足大人的要求。二是要对幼儿严格要求。幼儿很有灵性,会抓住家长的弱点提出各种各样的不合理要求。家长在情绪上可以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们约束,绝不能有任何迁就的表示。三要适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利用幼儿易于被其他新鲜的事物吸引的心理特点,把他们的注意力从不合理的事情上转移开,以免受到错误的诱导。

3.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必须重视在生活中的培养。家长要对孩子放手,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培养的过程中,家长要正面教育,否则会伤害幼儿的自尊,从而使教育起到反作用。

(三)家园结合

家长在家中对幼儿实施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同时,要与幼儿园老师保持沟通,这样可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进度及幼儿在园的一些表现等,从而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达到家园同步教育。高尔基曾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所以说爱要具备理性,有一定的度,绝不能对幼儿溺爱。

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篇3

一、在游戏中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好习惯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幸福的源泉。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小班幼儿特别喜欢边说、边玩、边做,掌握了这一特性,我们就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让孩子在游戏中自己动手操作,培养独立自理的良好习惯。

1.“大手拉小手”、“穿衣大比拼”游戏活动。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一个月后情绪基本稳定,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慢慢地能自己吃饭,虽然饭菜撒得到处都是,但是基本上能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不过对于穿衣服、鞋子,他们就显得手足无措,前后不分、里外不分、左右不分,因此很多孩子便不愿意动手穿衣服,孩子们总是排着队一个一个等着老师帮着穿。针对这样的情况,必须想办法解决。根据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从兴趣方面着手,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大手拉小手”、“穿衣大比拼”游戏活动,请大班能干的哥哥姐姐在起床时来帮助弟弟妹妹穿衣穿鞋,组织观看大班幼儿精彩的穿衣比赛。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让他们感到哥哥姐姐的能干,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启发引导,激发他们学习、模仿的兴趣,便有想动手自理的欲望。

2.生动、活泼的区域游戏活动。

现在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小太阳,几代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渐渐使孩子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因此,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生动、活泼的区域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穿衣能力。

如在“乐乐我家”中,我们采用这样的方法:为了能激发幼儿穿衣的欲望,给幼儿准备了颜色鲜艳又可爱的布娃娃(未穿衣),看到了它们,幼儿一个个都爱不释手。这时站在一旁的我就主动问:“哇,这个娃娃真可爱,可是它少了什么呢?”“衣服,要是给娃娃穿上了衣服就更美了,我会更喜欢它。”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我们展示了穿衣的步骤图,请幼儿主动尝试给娃娃穿不同的衣服,幼儿又津津有味地一件又一件地给娃娃更换衣服,还比赛看谁给娃娃打扮得更漂亮。班级中有较多的衣柜,我们巧妙地在活动区中也安放了些衣柜,并丰富衣柜里的服装、鞋帽,幼儿看到了种类繁多的物品,很快注意力便全部转移过来,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实物,开心地进行着游戏。当然,幼儿还可以选择相应的物品打扮自己,在一旁我还摆放了一面安全的镜子,这样孩子可以通过它感知美。在游戏中不仅增进了同伴间的感情,而且也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幼儿进入该区域需要换鞋,很多幼儿分不清鞋子该如何正确摆放,常常乱摆放在鞋柜上。为了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我们在鞋柜边绘制了左右两只脚印,幼儿可将脱下的鞋子先正确地摆放在脚印上,再一一对应送入鞋柜。经过几次的练习,幼儿会很乐意脱下自己的小鞋子,轻松送入,有时还会听到:“我摆的鞋子真好”、“我还想脱鞋子”等之类的话语。

由于小班幼儿的情感脆弱,能力差,畏惧感较强,在日常活动中,对于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们都不应该忽视,应该及时鼓励。如幼儿自己扣上扣子,但是位置却扣错了,我们首先肯定他,表扬他:“你的小手真能干,能自己扣上扣子啦。”接着纠正:“只是一颗小扣子进错了家门,重新扣一次好吗?”这样既能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幼儿的自理能力也逐渐提高了。

二、“我是小能手”——穿衣服比赛

据观察,我班25名幼儿中,有20名左右的幼儿能够独立穿衣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扣纽扣,其次是拉拉链和穿套头衫。不过,孩子们都很懂礼貌,不会的时候都能用礼貌用语请老师们帮忙。大部分幼儿能积极参加穿衣比赛,为自己赢得老师的手工花朵而加油。

其实,“我是小能手”的手工花朵奖励和比赛穿衣都是通过鼓励幼儿的形式来帮助幼儿主动穿好衣服,这也是培养幼儿生活能力的竞赛。这两种形式的确让我们班级幼儿的穿衣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得到老师手工花朵多的幼儿可以向老师兑换一些小礼物:如卡通贴画、纸飞机等,这些措施都是以奖励的形式进行的,更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因此每次我们发手工花朵的时候,总是能听到孩子说“我的花朵比你多”之类的话,这就说明他们在乎这些小奖励。我们班级的很多家长,都支持孩子参加这样的小比赛,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能力。

三、家园共育促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指出:“家长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关心,学校的培养,更离不开家庭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需要家长与幼儿园在教育上要求一致,为此,我们在家长会、QQ共享、班主任日志上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意义和本周的重点、目标、计划及其家长配合的事项等,希望家长尽量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家长工作中要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是有具体形象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故事、儿歌、歌曲等文艺作品所塑造的榜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充分发挥这些文艺作品的作用。另外,父母的表率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在家庭中扮演榜样作用的年轻爸妈们更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家长自身做起,事事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另外,要注重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一个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

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矩,如规定孩子按时起床、进餐、游戏、入睡等。开始时孩子可能不习惯,有时遇上好看的动画片、好玩的游戏就非要看下去,父母应坚持要求,不能退让。有的孩子因此会哭闹,家长可以不予理睬,进行冷处理,孩子意识到了哭没用,慢慢也就能接受事实。所以,只有坚持要求,才能帮助孩子自己穿衣。当然,在放手让孩子自己穿衣的同时一定要教会幼儿穿衣的技巧,有困难时,家长可以帮助,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应该合理适当,不能太高。

一致性则体现在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一致,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要注意祖父辈之间对孩子要求的一致性。如果家庭成员对孩子所提出的要求不一致,就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听谁的,还可能会使孩子养成在不同的人面前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等坏习惯。如吃晚饭了,妈妈要求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奶奶心疼孙女,说小孩子整理起来太费劲,就全权包办,自己代劳。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又怎么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因此,家庭中家长应教育意见一致,即使有不一致的地方也应当私下进行沟通,取得一致意见。

还记得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追求好的习惯。”幼儿期正是人生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不仅能使幼儿掌握一些生活的技能,而且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能明显增强,还能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幼儿园小班实习自我总结 篇4

在忙碌和快乐中结束了这一学期的工作,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真是有喜也有忧。我由衷地感到幼儿教师工作真是实实在在、默默无闻、不求索取的工作!这使我更深地感到教师职业的崇高,责任的重大,使我更对这份工作加深了热爱。

今年我带的是小班,与孩子们朝夕相处共同生活的的日子里,有悲也有喜,有累也有汗,但更多的是快乐与幸福。这份快乐与幸福是孩子们给我的,我爱孩子们,孩子们也爱我。正因为有爱而满心欢喜,也正因为有爱让我与孩子的心交融在一起,让我对班中的每个孩子也有了更深地了解。虽然有时也会因孩子的调皮而埋怨、烦躁,也会因他们的不听话而失态、发脾气。虽因工作的忙碌而感到很累,但对孩子的爱让我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比如我会想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孩子引路,像妈妈一样爱护他们、教育和保护他们。这种强烈的爱不断激励着我去真心拥抱每一个孩子。与他们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在爱的校园里。我始终想着他们都是还未加修饰的好玉、等着我去雕饰,他们虽表面不光滑但内心纯洁无邪。我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加以百般的责任感去教育他们。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责怪,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爱护。我想只要我用自己的心认真地去爱,那么孩子们将是最最最棒的。

在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幼儿园的各项制度,与同事和睦相处,不懂的就问,做到不早退、不旷工。还积极参加园内外的各项活动,服从领导安排,努力用幼儿教师职业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因小班孩子年龄小,刚入园时,很多孩子都哭闹不止,生活自理能力也较差,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稳定幼儿情绪,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我们的精心教育下,孩子的自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例如原来大部分孩子经常穿错鞋,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这一学期以来,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班幼儿学会了自我照顾:例如会正确使用自己的毛巾、杯子、养成垃圾扔进垃圾桶的习惯等等、懂得与小朋友之间友好相处、懂得与老师及长辈打招呼等等。

在教研活动中,我认真投入,认真学习。并认真学会很多的东西,如: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做到规范、正确的操作演示,教具的设计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等等。通过自我反思与实践,我觉得自己只要坚持认真学、认真做,并阅读一些自己订的幼儿读物,去图书馆翻阅一些有关幼教资料,我一定会把幼儿工作越做越好的。

作为新世纪、新时期的教师,我认为还要继续学习增长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只有思想的切实转变才能确保教育改革的持久和深入。尊重幼儿,关注每个孩子的教育发展,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理念我都要时刻记心中。去捕捉幼儿有价值的热点,我必须进一步深入学习、探讨研究。

在家长工作方面,我还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利用早、晚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进行谈话。这样既让让家长及时了解了孩子在园的表现,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幼儿现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生活中我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班里的每一位幼儿,留意他们穿脱衣服等情况,细心照顾幼儿,并注重为幼儿营造一个舒适、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以减少孩子们对家长的思念,并让孩子们能够身心愉悦、健康、快乐的成长。正因为实实在在的付出,不仅得到了家长的认可,还赢得了家长的信任。

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 篇5

内容摘要: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主体对于自己以及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它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初期,他们主要通过亲身经历、重要他人、环境等获得自我意识。帮助小班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笔者的实践,介绍一些促进幼儿萌发良好自我意识的途径。

一、萌发小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必要性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心活动,并且能够恰当地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由此逐渐形成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支持性等性格特征。镜像研究⑴表明,自我意识的出现是在婴儿24个月以后。我国研究者对学前儿童的自我发展进行了协作研究后提出3―4岁幼儿是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即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初期,他们主要通过亲身经历、重要他人、环境等获得自我意识。因此,帮助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帮助幼儿萌发积极自我意识的几种策略与方法

1、在教学和生活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①建构有效的主题活动,了解个体自我与客体

小班入园阶段是幼儿从家庭环境过渡到幼儿园环境的关键期。幼儿入园前在家中倍受呵护和关爱,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比较模糊。在幼儿园新生入园时我们常常发现一些不适现象:哭闹不止、神情紧张、坐立不安,有的甚至自由散漫、不受约束。

对于小班特殊期的孩子,教师可以创设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让幼儿对个体自我和客体有所了解。

如,《我》:介绍我和我的家庭;认识自己的身体;《我的物品》:认识自己在幼儿园使用的物品;《我的朋友》:认识同伴及一起玩游戏;《我的幼儿园》:认识幼儿园、老师、医生、食堂的叔叔阿姨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他们认识自己,对自己与幼儿园的人、事物的关系建立初步的概念。与此同时,教师请幼儿将自己最喜爱的照片和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使他的自我情感得到满足,从而进一步悦纳周围的环境。

②抓住日常生活契机树立幼儿自信心

由于家长过分溺爱,生活小事也一味包办代替,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幼儿园的日常生活非常琐碎,却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相当多的时间,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对于小班孩子树立自信尤为重要。

如,在进餐中,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少盛一些饭,鼓励幼儿很快吃完,教师及时给予表扬:你真能干,真棒!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后,幼儿马上会添第二碗饭。又如:为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生活能力锻炼,在班级中可以开展“能干宝宝”评比活动:自己吃饭奖励红五角星、自己穿脱衣服奖励绿五角星、自己整理玩具奖励黄五角星。通过适当的鼓励让每个孩子得到不同的五角星,久而久之,自信心也随之树立,自我意识会逐渐强化。

2、在游戏交往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使其正确认识自己,并能正确认识别人。

小班幼儿对角色扮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只关心自己扮演什么角色,而不能与他人协调角色分配,他们所处的是“自我中心状态”(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那么,如何设法改变这种自我中心状态,帮助幼儿合理分配角色,使自我主体与集体相互协调?

开始游戏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幼儿互相协调分配角色,启发幼儿制定轮流交换角色的规则,让每个幼儿都能机会均等的担任自己喜欢的角色。对于有谦让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小红花等给予强化表扬,而对于特别“自我中心”,不能协调的幼儿则采取一些必要的“惩罚”,如取消他想得到的奖励(五角星、小红花),同时告诉他为什么得不到奖励,在下一次游戏角色分配前再提醒他争取得到想要的奖励。通过这样正反两方面的强化,有助于帮助幼儿逐步学会协商、合作,学会克制自己,明辨是非。

在交往中,我还发现小班幼儿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什么都是我的,因此在同伴相处中常常出现一些纠纷。

全托小班的阿伟正想拿玩具柜上的毛绒小熊玩,豆豆走到他跟前,一把夺过小熊,阿伟毫不示弱想夺回来,两人开始争抢玩具,边抢还边说:我的,我要玩的……。这样的事情在小班幼儿中屡见不鲜。在他们的意识中以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

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运用移情教育法让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如:让幼儿体验玩具被抢走时的难过心情,遇到困难时焦急心情,分享同伴的快乐时的愉悦心情,从而,体验他人的感受,让幼儿从自我中心中摆脱出来,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3、在良好的环境中,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

刚进入小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发生时期,他们通过镜映(looking―glass process)形成“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的过程,即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非常重要。

我发现,教师在表扬某个幼儿时,没得到表扬的幼儿则会认为自己不乖,很沮丧;教师在对一个幼儿做出亲热拥抱时,在边上的其他幼儿则也会要求教师抱抱,没有被抱的幼儿还会回家告诉父母说:老师不抱我,不喜欢我。因此,教师要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尽可能关爱每个幼儿,用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语言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老师最喜欢我。

小六班的毛毛年龄偏小,开始来园时情绪不稳定、自理能力差,总是和集体“格格不入”。对于这些个别幼儿我进行了个案追踪。一开始,我总是找机会和他聊聊,摸摸他的小脸蛋儿。起初毛毛总是以审视的眼光注视我,一段时间后,我和毛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一看见我便会主动的向我问好,我便适时地表扬他,如:“毛毛真是有礼貌的好宝宝”、“毛毛吃饭真干净”,使他渐渐融入班集体中。耐人寻味的是,有时在毛毛面前一句赞扬的话会引起其他孩子的极大反应。有的孩子甚至跑到我的跟前对我说:我也是有礼貌的好宝宝、我也是”,一些孩子还亲热地抱住了我。

孩子的行为表现说明他们非常需要借助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获得自我满足。反之,如果教师忽视给进步的幼儿予以表扬,那幼儿从中获得的就可能是较低的自我评价“我不聪明、我不行、我不是好孩子”。因此,教师的正面评价对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帮助小班幼儿萌发积极自我意识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帮助小班幼儿获得积极的自我意识的途径应来自家庭、幼儿园、社会各方面。

1、幼儿园

①教师应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他们每时每刻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认识。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及发展状况,提高自己的评价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鼓励,少批评,让幼儿在鼓励中健康成长。同时我认为,对于发展状况不同的幼儿应给予不同的关注。帮助个别胆小幼儿克服胆小、自卑心理尤为重要,帮助其找朋友,使他们建立良好的个体与群体关系,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②用多元智能的理论来建立多重评价标准。了解和发现每个幼儿都有不同与他人的长处和特点,使评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如:有的幼儿在绘画方面有天赋但语言发展却不好,有的幼儿音乐天赋好而数学逻辑智能却不行,因此给予每个幼儿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③加强开展区域活动有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提高。在区域活动中,分层次制定目标,教师可以及时关注到幼儿目标完成的情况,给予鼓励、肯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于没有完成目标的幼儿则鼓励他们在下一次活动中继续努力。由于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不同,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师眼里应该没有完成不了目标的幼儿,这些幼儿通过第二次、第三次的活动一定会完成目标。

④建立幼儿成长记录袋。记录袋中是“我”的.作品、“我”的活动记录,教师、家长、自我的评价。通过记录袋让幼儿体验自我的成功,形成初步的自我成就感。记录袋还能让教师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检查对每个幼儿的关注程度,及时纠正自己的教育行为。

用自画像或照片创设“心情墙”、“心情角”,让幼儿“我不开心”、“我生气了”“我很高兴”的种种心情在那里流露、表现,教师亦可以借此了解幼儿心理,便于疏导。

2、家庭

①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认识帮助幼儿形成积极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②教师经常和家长进行交流,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定完全一致,因此通过交流、家园联系、家长观摩、家访等形式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园表现,教师了解孩子在家表现,家园可以共同配合进行教育。

③正确评价孩子的行为。幼儿常常会以成人的评价去评价自我和他人,有些孩子说不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即使说出也是平时成人在表扬或批评他的。因此,家长要纵向地评价孩子,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予支持与鼓励,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3、社会交往

幼儿是一个独立个体,同时又是一个社会人。虽然小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尚处于发生发展阶段,影响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他人”多为家长、教师或同伴,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多参与社会交往。社会交往不仅会通过重要他人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发展,而且对幼儿自我整合过程也有重要的作用,带幼儿(特别是中大班)走进社会中,参与社会、社区活动,使之从自然(科学)人走向社会人。如:到社区进行环保宣传,开展我为社区服务、到超市购物,和福利院儿童联欢等活动都能让他们获得来自社会的信息,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幼儿构成协调的自我意识。

附:

一、幼儿个案:

这是机关幼儿园小班的新生入园第一个月中,在教师的帮助下,渐渐摆脱“自我中心”的案例,在这里,只截取了一部分幼儿行为表现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情况分析:

嘟嘟在班里年龄偏小,入园前曾上过4天托儿所,由于不合群,家人因心疼怕孩子吃亏而未坚持下去。入园以来,嘟嘟对幼儿园的抵触情绪很强,不愿意与老师小朋友在一起,宁愿一个人缩在墙角。拒绝参加一切游戏活动,总以审视的眼光来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时还采取抵触情绪,不愿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动手能力弱,且不愿意学。

行为观察及措施:

片段一:第一周

事件:入园的前几天,嘟嘟情绪相当低落,虽然没有象其他孩子那样号啕大哭,但却不声不响地缩在墙角,一动也不动,任凭大小便解在裤子上,既不吃饭也不睡觉。

分析:嘟的个性既内向又倔强,教师几次让他回座位,但都遭失败。以后,教师采取“软攻”,先带他到图书角,任由他看书(发现他很喜欢);中午不肯睡,也没有勉强他,而是坐在他的边上给他讲书上好听的故事,渐渐消除他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终于肯回座位坐下。

片段二:第二周

事件:通过前一周的接触,嘟嘟与老师之间已建立一点信任感。对集体生活有了一些适应,愿意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去厕所解小便,吃饭时还会说:“嘟嘟要吃这个,不要喝汤了”。虽然始终不愿意自己动手,但还会自言自语“嘟是黄星宝宝”。

分析:每天都是老师喂嘟吃饭,评吃饭能干的“黄星宝宝”总也轮不上,妈妈来接时会问:嘟今天是黄星宝宝吗?嘟有些羡慕别人,所以才会自言自语说自己是黄星宝宝。老师针对嘟的这种心理状态对他说:今天嘟要当“黄星宝宝”了,一半自己吃,一半老师喂。嘟开始自己吃了,吃得满天满地都是饭粒,终于当上了“黄星宝宝”,老师大大表扬了嘟,嘟自己吃饭的积极性也大了很多。

片段三:第三周

事件:已经玩过了好几次滑梯了,可嘟都不愿意玩。又玩滑梯了,老师对嘟说:滑梯多好玩呀,你去试试。嘟摇摇头不肯去。第二天又玩滑梯,嘟看见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也在一边手舞足蹈,却不敢上去。

分析:由于家庭中过份的保护和他内向、胆小的个性,造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不愿参加自以为害怕的活动,。其实,从他的行为外显看,心里还是很想玩的,应该让他尝试一次。老师抓住他的心理特点对他说:上去试试,真的很好玩。顺势把嘟抱上滑梯,嘟快要哭了,但还是滑下来了。还好,感觉并不是那么可怕。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又试了一次,又成功了,嘟尝到了奇妙的滋味。

片段四:第四周

事件:这些天,嘟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战胜了自己,敢玩滑梯了,和同伴玩得可起劲了,终于融入了集体之中。午睡了,老师到处找嘟,原来嘟在教室帮老师放凳子,老师表扬嘟,他越干越有劲,喜欢听老师的表扬,说明他有上进心和自信心了。

评析:曾让老师担心不已的嘟变化很大,已经能开始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首先,老师采取尊重他的意愿的方式,允许他不入座、不午睡,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这些方法排除了嘟对上幼儿园的抵触情绪,给予他安全感。其次,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采取激励、表扬的方法帮助嘟克服了胆怯心理,树立“我不怕,我能行、我喜欢”的想法,大胆参与集体活动,一步一步摆脱“自我中心”,树立了自信心。

二、活动案例:促进小班幼儿萌发自我意识的系列活动

小班幼儿开始经历从家庭到幼儿园的环境变迁,他们从家庭有限的人际交往活动转向更广泛更兴趣地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以下系列活动的设计引导幼儿喜欢和同伴游戏,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技巧,懂得一些集体规则,使之逐步从“自我中心”摆脱出来。

活动一:好听的名字

目标:通过活动,使幼儿喜欢自己的名字,并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名字。

准备:布袋木偶小狗一只。

过程:1、幼儿围坐在教师身边,教师手持布袋木偶小狗向小朋友问好,介绍自己的名字叫小花狗。

2、教师以小花狗的口吻告诉幼儿,它的鼻子特别灵,只要闻一闻,就能猜出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小花狗闻闻幼儿,猜出三个幼儿的名字,并请这三个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大家为小花狗猜对了拍拍手。小花狗闻闻幼儿,故意说错两个幼儿的名字,请两个幼儿响亮地说出自己的名字,小花狗请全体幼儿教它。

3、 小花狗夸小朋友真能干,都知道自己好听的名字,小花狗就和谁亲亲。

活动二:我带“小动物”去玩

目的:愿意与同伴友好玩,不争先,一个挨着一个轮流玩。玩时能照顾好自己的“小动物”,不碰坏同伴的“小动物”。

准备:每个幼儿一只哥哥姐姐送的自制“小动物”。

过程:1、教师告诉幼儿:“小动物”想到操场上去玩,这么多小朋友和“小动物”一起玩,怎么玩才能玩得高兴。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

2、请每个幼儿牵抱好自己的“小动物”,一个挨着一个走到操场上去玩。幼儿可以抱着自己的“小动物”滑滑梯,可以和同伴一起牵着“小动物”散步等,教师注意提醒幼儿遵守必要的规则。

3、教师以“小动物”的口吻表扬不争先、一个挨着一个轮流玩的幼儿,表扬照顾好自己的“小动物”、不碰坏同伴“小动物”的小朋友。

活动三:小小手印叠一起

目标:让幼儿通过手印画,初步感受与好朋友合作画画的愉快。

准备:装有浸各种颜料小毛巾的盆子若干只。

过程:1、教师以小小手印握握手来引起幼儿与好朋友一起印手印的

兴趣。

2、两位教师当场示范印画,教师请一位幼儿做好朋友,教幼儿印画的步骤:伸出一只小手按在浸有颜料的小毛巾上,使手掌心和手指都沾有颜料,用力按在白纸上,不移动,放开小手,手印便印画好了。两个好朋友一个印好后另一个再印,两只小手印叠在一起,就像两个好朋友握握手。提醒幼儿保持衣服桌面干净,印画后即去洗手。

3、幼儿先找好朋友,然后选自己喜欢的颜料印画。画好洗干净小手后,请小朋友说说哪只小手印是自己的,哪只小手印是好朋友的。

延伸活动:请幼儿与好朋友一起说说两只小手印叠在一起像什么,教师根据幼儿说的添画几笔就成了一幅画。例:两只手印叠在一起可以像蝴蝶,交叉叠可以像小狗等,并可以剪下来布置教室。

活动四:表达愿望

目标:会使用人称代词:“我”,“你”,能用完整短句表达自己的愿望。

准备:设置五个娃娃家,准备玩具、食品等给娃娃的礼物;幼儿常见的玩具、物品图片及玩具食品。

过程:

(一)游戏“给娃娃过生日”

1、 放录音:“祝你生日快乐”,告诉幼儿娃娃要过生日。

2、 逐一出现教师准备的礼物,请幼儿说是什么,注意纠正幼儿不正确的发音。

3、 教师问:“你想送娃娃什么生日礼物?”

4、 送礼物。幼儿每人拿一件礼物到娃娃家送礼,送时要说:“我要把XX送给你”,“我送你XX”。要求幼儿用完整句子表达愿望。

(二)游戏“买东西”

1、 教师扮演售货员,请幼儿来买食品、图片或玩具,买时讲清楚,我要买图片XXX或我要买XX。要求幼儿用完整句表达愿望。

2、 幼儿表达愿望完整清楚,发音正确,就可以买给他。

3、 教师可以提问题如:“你要买几张图片?你买这个想干什么……”要求幼儿回答。

(三)日常对话

1、在活动区游戏中,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表达自己的愿望。

2、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条件启发幼儿交谈。教师保证每天跟几个幼儿谈话。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常规 篇6

张家口市宣化区幼儿园 王莉楠

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加上幼儿园的小班幼儿年龄小、依赖性强、对一切都感到陌生、新奇,也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顽皮,一旦整天生活在一个班集体里,势必很不习惯、很不适应,在幼儿园中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有了良好的常规,幼儿才能建立良好的习惯,教师也不要用太多的精力来维持秩序而感到十分的劳累,也促进了教学的质量,对老师组织的一日活动也会有所提高。所以说幼儿园幼儿常规培养是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幼儿园一日常规是幼儿成长、学习的基础前提。常规不仅是幼儿一日活动正常开展的保证,更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因此要求我们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工作一定要做精做细,不能有一丝马虎。

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其一,幼儿进入小班改变了在家原有的生活习惯,在新的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其二,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其三,小班常规建立好了,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常规, 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法进行:

1.常规的制定首先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尊重幼儿的要求。幼儿一日常规的培养,要注意趣味性,例如:认识小水杯、毛巾的标志时,如果由教师指定,幼儿就不容易记住,效果就极差。我们要注意从幼儿兴趣出发,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图案贴在小水杯、毛巾架上,再经过教师平时检查、询问进行强化,幼儿便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认识自己的物品,因此常规的制定从兴趣出发很重要。

2.让孩子形成一种规则意识。首先让孩子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一些小细节不能忽略掉了,例如要教育幼儿玩活动区。我们有特定的时间去玩,不能想玩就玩,玩具玩完了要把它们送回家;排队有先来后到,不是说你想站哪就站哪,要有秩序;大家都是好朋友,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可以找老师,你总是打小朋友,以后你就没有好朋友了,就没有人和你玩了。让孩子慢慢形成一种规则意识,久而久之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3.运用榜样示范法,让幼儿自觉遵守常规,富浅显的.道理于榜样事件中,为幼儿提供正确范例,引起幼儿模仿,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有限,只有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才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学习模仿的兴趣。要大声地批评一个人还不如笑着表扬另一个人。

4.儿歌的妙用。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它极其短小精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培养时, 可以使用一些小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我们可以编一些常规儿歌有:《洗手歌》、《睡觉歌》、《吃饭歌》、《喝水歌》等等,让幼儿在进行各个活动时,边做边说儿歌,加深常规意识的培养。例如:我班编的《洗手歌》:小朋友,来洗手,

洗手先要挽袖口,洗手心,洗手背,洗手指,洗手腕,再用清水冲一冲,抱起小手甩三下,看谁洗得最干净。儿歌把洗手的步骤都包括了,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操作,幼儿很快通过儿歌学会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5.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就拿角色游戏来说吧,教师可以以一种角色的身份参与在幼儿的游戏中,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对幼儿的游戏规则进行指导。另外,可以让幼儿通过相互间的讨论来解决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需充当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6.发现问题及时与幼儿进行讨论,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不足,集中突破。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在某一具体行为方面出现问题。有的是不讲礼貌,有的是午睡习惯不好,还有的是吃饭挑食……这就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来解决。通过对他们的问题讨论加强幼儿对常规的巩固。

7.家园联手,争取家长的理解、配合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幼儿巩固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习惯,不要在园、在家两张皮。

常规的培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一日各个环节都要进行渗透的的:

一、早来园环节:

1.教师要用饱满的精神迎接幼儿,热情地和幼儿打招呼,并要求幼儿主动问好。

2.结合本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创设早来园的主题墙饰。

3.利用晨间活动进行简单地晨间谈话,提示幼儿要有序做事。

4.安排一些操作方便的晨间活动。

二、进餐环节:

1.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

2.让幼儿安静进餐。

3.教师应随时提醒幼儿的进餐习惯,如坐姿、饭菜搭配吃、对于个别幼儿的问题应蹲到他们旁边去说。

4.用照片或图式的形式提示幼儿餐后按顺序做事,如:进餐完,擦桌子、再插椅子、送餐具、擦嘴、漱口。

三、盥洗环节:

1.利用儿歌或步骤图提示幼儿洗手、入厕的要求。

2.教师要有检查,对于小班幼儿洗手、喝水、入厕还要有指导,逐渐养成好习惯。

3.对于小班幼儿要创设情景来进行,让幼儿感觉到洗手、喝水既有意思又很必要。

四、午睡环节:

1. 让幼儿按顺序脱衣服(找拖鞋―换鞋―脱裤子―脱上衣)并叠整齐,小班可用短小的儿歌进行。

2.教师可以放轻音乐或讲故事,使幼儿尽快进入梦乡。

3.幼儿午睡的时候,教师要巡视(给幼儿盖被子,纠正幼儿不良的睡姿)。

4.对于不爱睡觉的幼儿,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来吸引,如:把自己快快藏起来;或给惊喜:当谁睡着了,就悄悄的在枕头下放个小贴画或贴脑门上。

五、起床环节:

1.教师拉开窗帘,在音乐的伴奏下,幼儿做起床操。

2.幼儿按顺序穿衣服和鞋。

3.通过激励措施,让幼儿抓紧时间做事。

4.教师检查,幼儿鞋是否穿反,扣子是否系错等等。

六、吃加餐环节:

1.教师可以根据加餐水果的特征,来让幼儿边吃边讲解它的形状、味道。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水果吃完。

2.吃完加餐后插椅凳,把果皮倒到垃圾桶,把加餐盘放好后去盥洗室洗手。

3.洗完手后,要安安静静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七、离园环节:

1.开展”赞美时刻”:表扬幼儿在园的一日表现。

2.可以组织幼儿看电视或看书。

3.为第二天做计划。

4.教师要检查幼儿的衣服,看看幼儿的脸是否干净,有鼻涕及时擦干净。为幼儿抹油。

5.要求幼儿在家长来接时,没有被叫到的幼儿不能随便下座位。

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 篇7

一、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表现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源于本能驱使, 然而, 这并不能代表幼儿自我心理的全部。从外在表现来看, 幼儿的自我行为是多种多样的, 幼儿心理学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一是生理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如痛了会哭、累了会休息等等;二是思维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即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 或接受他人的观点;三是语言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具体表现在以自己为主的表达方式, 如“我要吃饭”“我的玩具”等等;四是社会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 有些叛逆, 不听话。而在小班体育活动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自我现象是以上述四种类型为内驱的, 具体表现为:第一, 在体育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选择伙伴, 对于不喜欢的伙伴往往不配合;第二, 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 我行我素, 表面听从教师的指挥, 但却有不情愿的直观表现;第三, 情绪变化大, 反复无常, 易怒、爱哭, 经常会因过于自我而扰乱秩序;第四, 极易被生理因素所左右, 如累了、饿了、困了等等;第五, 对活动环境、活动材料、玩伴行为和活动方式等有着强烈的自我倾向, 固执, 或执意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综合来说, 小班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以自我为中心既是一种陋习, 又是影响活动的重要因素, 教师必须通过一些措施来防止幼儿的自我行为, 消除他们的自我心理, 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并构建高效课堂。

二、小班体育活动中幼儿自我行为的矫正策略

1.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

大部分幼儿之所以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是因为他们对与错、是与非的概念模糊, 难以辨别, 不能分清哪些是对的, 哪些是错的, 即便做错了, 也要以自我为中心, 坚持自己的见解。许多幼儿在家庭教育中也接触过一些是非观念的教育, 但受幼儿心智和家庭溺爱等因素影响, 这种教育很难发挥实际作用。在小班体育活动中要消除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心理, 幼儿教师就必须配合幼儿家庭, 强化培养幼儿的是非观。

在实践中, 教师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这一目的。

(1) 要让幼儿看到对与错的后果。例如, 当幼儿主动配合老师的指挥和玩伴来参与体育活动, 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 则需明确告知幼儿这是对的, 同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当幼儿坚持以自我为中心, 不配合玩伴、不参与活动, 或执意要求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则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惩戒, 如冷落他十分钟、将他从集体活动中分离出来, 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单独进行活动, 等等。

(2) 用规则来约束幼儿的言行和自我心理。小班体育是一项集体活动, 幼儿的表现关系着整体活动的开展, 而规则是不能触摸的底线, 其中不仅要幼儿遵守规则, 教师更应以身作则, 遵守规则, 给幼儿树立榜样。在活动中, 大多数幼儿遵守规则会对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形成影响, 会让他们感受到规则的权威, 并由此而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 最终消除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2.顺应差异, 激发兴趣, 将幼儿的以自我为中心消于无形

个性差异是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重要因素, 在小班体育活动中, 教师在努力消除幼儿自我心理的基础上, 也需要客观对待幼儿的自我行为, 顺应差异, 利用兴趣激发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消于无形。

了解幼儿个性差异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 在体育活动开始之前, 准备数张形状、颜色和内容各不相同的小卡片, 让幼儿分别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卡片, 而选择了同一种卡片的幼儿即可以组成一组。进而在了解了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 设计不同的体育活动, 如有些幼儿喜欢小动物, 教师则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让幼儿扮演各种小动物来做出体育动作。而对于一些不喜欢体育、个性好静的幼儿, 则需尽量照顾他们的个性, 教师可设计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 并根据他们的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 但规则必须整体一致。

此外, 在小班体育活动中, 兴趣激发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兴趣激发能够消除幼儿的以自我为中心表现, 满怀兴趣地参与活动, 对此, 教师可深入揣摩幼儿心理, 从优化环境创设、活动方式和丰富活动内容上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升幼儿的积极性, 消除幼儿的自我心理和行为。

“全则必缺, 极则必反。”对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行为的控制也是如此。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应掌控好对幼儿引导的力度与频率, 否则, 过度介入幼儿的成长, 矫正幼儿的心理, 会造就幼儿叛逆的个性, 导致幼儿自负、养成爱钻牛角尖的坏习惯。此外, 如何处理好个性成长与生活养成的同步关系, 也是值得教师深思的, 而这一问题所涉及的内容也是较为系统和复杂的, 如家园合作、是非观、价值观的树立等等, 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 篇8

综观当前小班新生的自我服务能力,笔者展开以下分析和反思。

关键词:能力培养;小班新生;自我服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38-02

一、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弱的集中表现及原因分析

综观当前小班新生自我服务情况,时时可见到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生活环节中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反思。

1、午餐环节

在用餐环节中,小班新生的以上现象尤为普遍,究其原因在于:第一、源自家长的无限宠爱和不正确的教养心态。如今独生子女居多,家中长辈尤为宠爱,往往是亲自喂养,许多家长抱着只要孩子能将饭吃完,喂喂也无所谓的心态。第二、孩子在家长们长期的不正确教养方式下,久而久之于无形中被剥夺自己动手用餐的习惯,独立用餐的意识越来越淡薄。

2、午睡环节

午睡环节中,小班新生的自我服务能力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家长事事包办,久而久之幼儿失去自己穿脱衣裤的权力和意识。依赖性越来越强,认为应该由长辈帮忙。第二、许多家长没有引导孩子将衣裤脱下后折叠好并放在固定位置的意识和习惯。第三、小班新生手部小肌肉发育尚未完善,穿脱衣裤时解纽扣、拉拉链等环节对于该年龄段的幼儿来讲确实具有一定挑战。

3、盥洗环节

盥洗环节中,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的原因大致如下:第一、大部分家庭,在孩子入园前,没有培养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洗手的意识,故而,大部分新生不会也不懂得用正确的“六部洗手法”。第二、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穿着美观,往往为孩子购买牛仔裤、打底裤等比较紧的裤子,孩子需要大小便时,便由家长包办,而缺乏教会孩子自己独立大小便的意识。

二、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1、家园合作是前提

有效的家园合作对孩子教育和发展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专家讲座与班级家长会——强化家长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意识。

小班新生九月入园的第二周,邀请专家来园对所有小班家长进行相关讲座,通过专家在理论和经典案例的解说,帮助和强化家长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意识。第三周由每位班主任组织家长进行班级家长会,在会上,再次进行强化。班主任和配班老师还可以根据开学以来的三周对幼儿观察的情况进行相关反馈,让家长近距离了解孩子离开家庭后自我服务能力的基本情况,从而为家长树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意识提供更有效的现实依据。

(2)个别家访——促进父母和祖辈之间教养观念的统一。

家长树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意识的基础上,还应帮助祖辈和父母之间在教养观念上进行有效统一。实践中,部分家庭爷爷奶奶的教养方式和父母有着非常大的分歧,这不仅导致家庭中矛盾的时常产生,而且对培养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老师可以进每家每户,针对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家访,真实描述幼儿在园的基本情况,对爷爷奶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站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角度进行沟通,从而帮助父母和祖辈之间形成一致的教养观念。

(3)多途径、多维度的有效沟通指导——帮助家长了解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具体方法。

老师与家长沟通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当面沟通、电话沟通、网上沟通。选择什么方法则可以根据每位孩子和家长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每天亲自由父母来接孩子的家长,可以采取当面沟通的形式;对于祖辈接送比较多的家长,建议电话沟通;对于经常喜欢网上沟通的80后家长,老师也不妨采取网上沟通。

2、儿歌教学是途径

为提高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开展了《以儿歌教学为途径,提高小班新生自我服务能力》的研究。认为以下策略颇为有效。

(1)教研团队为力量,精心汇编《小班新生自我服务儿歌集》。

基于小班新生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生活环节中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弱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所在园小班教研组团队老师的力量,针对性地汇编了《儿歌集》。操作过程中,以省编幼儿用书为主要参考用书,结合《教师资料手册》等专业书籍,同时请组内文学功底较强的老师作为领头人,多次筛选、精心汇编了《儿歌集》。

(2)多种途径为载体,有效落实儿歌教学。

借用教研平台,指定《儿歌集》中的几首,进行集体教学观摩研讨。将《儿歌集》中的其中几首,以一学期为单位,请小班教研组内的老师进行教学公开课观摩活动,教研形式可以是“一课多研”,也可以是“同课异构”。例如笔者所在园的小班教研组以儿歌《穿衣服》为教学内容,请3为老师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每位老师针对该教学题材,结合班级幼儿具体情况设计了教案并进行教学展示。

借用游戏功能,将所教儿歌进行有效巩固。小班幼儿最喜欢游戏,情境性的游戏往往能牢牢吸引小班新生的眼球。在儿歌教学后,日常活动中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的身份和孩子们进行游戏,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对所学的儿歌进行巩固。例如:小班区域游戏《娃娃家》中,教师提供了娃娃和几件衣服,请幼儿当成妈妈,为娃娃穿衣服,边穿边念儿歌。教师只需要在旁边做同样游戏,吸引幼儿在游戏中模仿学习。

3、实践操作是关键

(1)生活环节是平台,切实给予小班新生自我服务的机会。

在《儿歌集》教学一一落实的同时,幼儿自己操作就变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在午餐、午睡、盥洗等环节,一一引导幼儿边念边做。比如:引导幼儿正确为自己洗手,在幼儿进盥洗室前,教师用情景游戏的形式和孩子们一起听、念《洗手歌》,边念边引导幼儿做相关动作。

随后分组请幼儿进盥洗室洗手。需要注意的是小班幼儿因为在记忆特点上属于短时记忆,刚刚做的动作,在真正操作的时候未必能一一落实,这就需要保育员老师或者配班老师在旁提醒,可以是语言提醒,也可以是请幼儿模仿的形式进行落实。

(2)多方展示是舞台,切实强化小班新生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待《儿歌集》中儿歌一一在教学中落实,孩子们基本掌握独立穿衣、穿裤、叠衣、叠裤、进餐、洗手、如厕等生活基本技能后,可以为孩子们创设多方展示的舞台,以便强化小班新生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上一篇:预备党员思想汇报:积极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下一篇:甘孜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事务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