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2024-08-25

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共10篇)

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篇1

引言

电子病历是美国麻省总医院于 1960 年开发并投入使用的, 目前电子病历档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临床决策、医疗教育、科研文献检索、 患者服务、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规划、医疗保险、远程会诊等方面。 1980 年我国开始出现了有关“电子病历”的概念, 年起电子病历的试点工作开始陆续开展[1]. 如今电子病历的实施和应用已成为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工作重点。 我国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但由于数据不在一个平台上,缺乏规范,很难实现信息共享。 本文旨在通过相关分析了解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希望能对研究者探究方向提出改进建议, 进而对电子病历的发展瓶颈提供帮助。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 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信息来源,检索式为:关键词=“电子病历”并含“医疗信息化”,检索时间为 年 4 月 28 日。 检索出 666条结果,剔除掉期刊简介、征稿启事等与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文献 239 篇,最后得到核心期刊论文 427 篇。

以此作为本文研究分析的基础。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研究文献的年代、作者、期刊来源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首先收集相关文献,导出作者、年代、关键词等字段,利用 Excel 工具进行预处理并完成作者、年代、机构及期刊的数量统计, 再利用 Ucinet 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中心度分析, 最后采用 Netdraw 进行可视化展示[2].

2 我国电子病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1 发文作者分析

2.1.1 高产作者分析427 篇论文统计出作者数量为 422 人。 其中发文量为 1 篇的作者数为 390 人,占总数的 92.4%,说明在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尚未形成。 高产作者发文量如图 1 所示。 根据普赖斯定律,高产作者最低发文量N=0.749× Nmax姨[1],其中 Nmax是统计年限内最高产作者发文量,该领域最高产的作者为庞涛,发文量为9 篇,经计算高产作者最低发文量为 2.247 篇。 因此发文量大于 3 篇的即为高产作者,共 13 人,占总数的 3.08%. 高产作者累计发文量 64 篇, 占总数的14.99%,所占比例较小。 其中,庞涛,《中国信息界(e医疗)》副主编,研究方向:通过对医疗信息化相关产业和人员的访问探讨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与未来。 研究领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和电子病历。 朱杰,北京嘉和美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研究方向:临床医生的工作流程和临床数据处理,从电子病历、临床路径开始架构信息化对临床医生日常业务操作的支持,研究领域:移动床旁医嘱和电子病历。 陈钧,《中国信息界(e 医疗)》主编,研究方向:中国医疗改革与和谐医疗研究领域:中国医疗改革,电子病历。 分析发现,高产作者人数占总作者人数的比例较小,仅占总数的 14.99%,这一现象表明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者相对较少,没有形成较大的研究规模,因此对于我国电子病历的研究需要得到更多相关学者的关注,形成一个规范的研究体系。

2.1.2 合作度与合作率分析文献的合作度和合作率是反映某学科研究者合作智能发挥程度的重要指标, 是考察智力合作劳动组织的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重要参量[2],合作度反映合作的广度, 是指在确定的时域内某领域科技论文的篇均作者数;合作率则揭示合作的深度,是指在确定的时域内某领域的合着论文数与论文总数之比,二者数值越高,表明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 电子病历的研究从 年起大幅增加,因此笔者选取1999--- 年的论文进行合作度和合作率的分析,其结果如图 2 所示。合作论文数量为 110 篇,占 1999 年以来总论文的 24.94%,整体合作率较低,说明我国近十几年来知识组织领域的合作研究较少,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研究深度的加大,该领域的合作率会增加。

由图 2 可知, 合作度和合作率都呈波浪上升趋势,有上下浮动,但是总体水平逐渐增加。 年合作率达到最高峰。 - 年期间,合作度大幅增加,2009 年达到峰值 2.074. 年合作度有所减少,可能的原因是研究的范围增大,研究人员增加,研究方向增多,导致合作的广度有所减少。

2.2 文献来源分析

文献来源统计主要是通过分析领域文献主要的期刊来源状况,为读者、学者获取信息、发表论文提供指导,方便主办方把握办刊方向。根据文献来源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中国信息界(e 医疗)对电子病历的研究期刊发布最多,其次是中国数字医学、中国医院院长,大部分的发文机构的发文数量在五篇以下。 说明我国电子病历相关研究比较少。

经过筛选、合并,统计出国内刊载“电子病历”有关论文的期刊共 262 种。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载文的核心区期刊载文量应为总载文量的 1/4, 统计出的载文量大于 6 篇的.期刊共 8种(见表 1),总载文量为 168 篇,占总载文量的 38.09%,所以这 8 种期刊为核心区期刊,基本可以代表国内“电子病历”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这些期刊的来源均为医药、卫生领域,统计出的其他期刊也大多来自该领域, 少部分来自计算机领域和教育领域。

2.3 发文年代分析

文 献 年 代 分布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某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发展速度以及受关注程度,揭示研究的纵向规律。

我国“电子病历”领域文献的年发文量及增长率见图 3.从图示可以看出,我国在“电子病历”领域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九十年代末,但并未得到广泛关注,子病历“的概念得到更多注意,但并未持续,核心论文发行量变化大。 原因主要是当时人们对电子病历了解十分少,电子病历系统也有安全泄露、 输入不方便等诸多弊端。 可以看出 年是一个稳步且较大幅度增长的阶段,说明在这一阶段”电子病历“高速发展。

原因是在这一阶段,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资金、人才的投入。 在一些试点的医院硬性规定安装电子病历系统,这为电子病历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2.4 关键词分析

论文中所标引的关键词能够较准确地表达论文所涉及的相关主题。 笔者通过对整理出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后得到全部共 540 个关键词, 经过筛选排查后利用得到共 70 个关键词建立共现矩阵,继而用 Excel 生成数据透视表, 导入 Ucinet 中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得到基于节点在网络中作用大小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 4 所示。 图 4 中的箭头指向的圆点代表高频关键词节点,箭头越密集越大,代表节点在网络中的作用越大。节点之间的关系用实线连接,实线越密集,代表相互之间的关系越强。

从图 4 中可以看出, 高频关键词网络以电子病历、数字化医院、区域医疗、医疗信息化为核心,这四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联系最紧密, 是该领域的核心关键词; 此外与其他节点联系较紧密的节点有质量控制、数据挖掘、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反映出电子病历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重点。 剩余大部分关键词密集度较小,彼此之间联系较松散,说明电子病历的发展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处于发展初期。

与关键词电子病历相连接最多的关键词有医疗信息化、临床医疗、远程医疗、信息系统、诊疗系统、信息安全等。 表明电子病历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信息技术和医院信息管理,探究改进诊疗系统、个人信息安全和医学影像系统等方面和讨论对数据库管理、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电子病历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对临床医疗和远程医疗的研究, 探究如何通过电子病历改进医疗模式为病患公众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服务。

与关键词电子病历相连较多的关键词有业务流程、区域卫生信息、医疗服务市场、卫生资源分配等, 表明电子病历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区域医疗统筹规划体系,建立公平的就医环境,合理分配使用现有医疗资源, 以避免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的现象。

与关键词移电子病历相连较多的关键词有医疗保健、医疗保险、法律、中医现代化第三方认证机构等, 表明电子病历的研究也倾向于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电子病历与保险业、金融业、公共卫生业等其他社会基础行业的关联, 从关联中探究建设发展电子病历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关于现状

国外电子病历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 1960年,而国内首次正式出现电子病历的概念是在 1994年[4].截至 2015 年经过近21 年的发展,我国电子病历已有很大的进步, 对于电子病历的研究越来越专业化与多样化, 但由于目前电子病历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瓶颈导致了电子病历发展与研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1)核心期刊关注度有限。 发表有关相关文献的医药卫生类的44 个核心期刊中只有三个期刊的发表量超过了 5%,文献的发表期刊的分布较为分散。 由此发现近年来电子病历发展迅速, 但是只有少数核心期刊注意到了其重要性, 多数期刊并未将这方面的文章作为重点关注。 可见该领域尚未形成固定的核心期刊来源群。

(2)缺乏稳定的研究队伍。 在统计出的第一作者中高达 92.4%的作者发文量都仅为 1 篇, 根据普赖斯定律所统计出的高产作者也仅为 13 人,高产作者的累计发文量也仅为总数的 12.94%即 64篇, 说明在在我国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并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在对高产作者进行进一步分析时,发现以部分高产作者为核心形成了一些研究团体, 但这些研究团体并不固定,同时团体间信息也不共享。可见在我国电子病历的研究中缺乏稳定的研究队伍, 各方各行其是,沟通不畅,研究内容重三迭四,踌躇不前。

(3)研究局限化。 Ucinet 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电子病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基本服务形式及内容,更加关注其管理与技术, 但对其使用和模式的多样化关注不多, 对政策改革和基础设施等基本方面的问题关注度较低, 即侧重对电子病历的顶层设计和研究,而对电子病历具体实施和支撑较为薄弱。

3.2 关于趋势

(1)建立系统体系。 电子病历建设的过程需要建设者、 使用者和政府能够对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进而做出切实可行的改善, 建立系统的研究体系有利于纵观全局。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研究者对电子病历的研究并不少,但过于零散。针对这种现象,权威作者或机构应当建立专门的研究组织,使各研究者在这个组织中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研究的重复性, 加快研究的步伐。 同时,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多数作者都是独自完成一项研究,合作作品较少,高产作者作为这一领域的核心研究者,如果能够加强合作,不但能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更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更多研究者的加入以形成庞大的研究团体。

(2)转变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重复率较高,是研究局限化的本质原因,必须转变研究观念,从分散状态转向系统,从理论逐渐向技术转移。 例如,公众在使用电子病历时遇到的如信息泄露、 检索太速度慢等技术问题,研究者应该有针对性地确定研究目标,探究能够实现用户需求的技术[5]. 在技术研究成果方面,我们的技术设备还不够完善,与国外研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国内学者可以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或类比研究,引导技术人员明确开发研究方向。

另一方面,分析表明,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电子病历发展意义等的理论性内容, 这并不是用户最终需要的。研究者应该加强对实质性服务的研究,加快电子病历检索速度、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统一平台医疗方案共享等创新型服务的实现步伐。

4 结语

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法, 分别从发文作者、期刊、年代、机构、关键词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了我国电子病历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够集中化, 没有特定的组织团队针对这方面进行深度研究。本研究由于更侧重定量的研究,对文献的内容没有进行更深层的讨论, 但本文对关键词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对电子病历研究的方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保真 ,刘志国。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14(6):105-108.

[2] 孙雨生 ,陈卫。 我国网格服务研究进展 :基于 CNKI(-2012)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J]. 现代情报,2013(7):102-111.

[3] 谢彩霞。 科学合作方式及其功能的科学计量学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4] 汪春亮。 基于 XML 的电子病系统的设计及数据交换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篇2

关键词:电子病历,发展,应用,管理,病历质量

0 引 言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医院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医院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医院需求,电子病历系统就随之出现,并且成为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1],在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以及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2]。电子病历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应用,这些国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并组织医疗单位实施和普及[3]。与此相关,成立了各种政府的和民间的标准化机构开展这方面的标准制订工作。2010年9月,我国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电子病历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就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与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1 电子病历的定义

电子病历EMR(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也叫计算机化的病案系统或称基于计算机的病人记录[4]。它是用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的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取代手写纸张病历,是对个人医疗信息及其相关处理过程综合化的体现。它是将传统的纸张病案电子化,不仅包括纸张病案的所有内容,而且包括声像图文等信息,其完整资料、数据处理、网络传输、诊疗支援、统计分析等,是纸张病历无法比拟的。美国国立医学研究所将其定义为: EMR是基于一个特定系统的电子化病人记录,该系统提供用户访问完整准确的数据、警示、提示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能力。通过电子病历实现关键医疗信息的共享,已经成为医疗卫生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成为了医院信息化的核心[5,6]。

2 电子病历发展历程

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由于基础和现实环境较好,电子病历发展起步早,已经形成阶段性的成果,发展了一批区域性的电子病历系统。同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病历起步较晚。从建设水平看,电子病历的发展经历了纸质病历电子化、结构化电子病历、完整的电子病历等阶段[7]。20世纪90年代各家医院开始对病案首页实行计算机管理。1995年,我国卫生部提出了“金卫工程”,其中军字1 - 3号工程相应启动[8]。随后,临床和科研界对电子病历进行了各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分析[9],开展了一些局部范围的实验性电子病历工作,自1999年起在部分城市的医院运行。《“十一五”卫生信息化建设设想》明确提出推进电子病历等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2010年9月,国家卫生部下发《卫生部关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用1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部分医院和部分区域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2011年1月,卫生部颁布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国家对于电子病历的推动,的确促进了它的快速发展。

3 电子病历框架功能及应用水平

3. 1 电子病历框架组成

根据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 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 ) 的电子病 历模型[10],电子病历主要由临床数据仓库CDR( Clinical Data Repository)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 Clinic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受控医学词汇表CMV( Controlled Medical Vocabulary) 、计算机化医嘱录入系统CPOE( 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 、电子药物管理记录e MAR ( Electronic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Record) 、临床文档架构CDA( 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 、以及企业级病人主索引EMPI( Enterprise MasterP atient Index I) 等组成。整个电子病历系统的核心是临床数据仓库( CDR) ,它是一个真正用作归档的无纸化电子病案室。CDR周围是受控医学词汇表( CMV) ,它是一个数据语言规范,保证所有人对于保存于CDR中的数据理解一致,以提高CDR的数据质量。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CDSS) 和临床路径CP( Clinical Pathway) 是临床工作流程引擎,工作流引擎与计算机化医嘱录入系统( CPOE) 和电子药物管理记录( e MAR) 相结合可以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支持,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减少错误。所有这些系统结合在一起,并在EMR统一架构下规划建设,就形成EMR。

3. 2 电子病历主要功能

电子病历以数字化方式记录患者就诊的信息,它包括: 首页、病程记录、检查检验结果、医嘱、手术记录、护理记录等等,其中既有结构化信息,也有非结构化的自由文本,还有图像信息[11]。它涉及病人信息的采集、存储、传输、质量控制、统计和利用。电子病历软件应当整合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并实现以下功能: 一是病历信息采集功能。电子病历软件能通过手工或设备采集门( 急) 诊病历信息、住院病历信息和其他电子医疗记录信息。二是医疗工作流程的管理功能。为满足临床工作需要,电子病历软件应使用工作流技术对医疗工作流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可在软件中嵌入工作流引擎。三是监控监管功能。病历数字化后提供了大量真实、实时的信息,可为病历质量监控、医疗卫生服务信息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和医疗保险费用审核提供技术支持。四是查阅与复制功能。提供在权限时限允许范围内的查阅病历信息、复制和打印病历内容的功能。五是安全与加密功能。电子病历软件必须有管理数字证书、支持签名记录的功能,还应提供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存储的功能,并可保存历次操作痕迹和历次修改痕迹。六是设置与维护功能。提供设置用户、设置操作权限、设置病历框架、维护病历模版、维护有关规则和格式等功能。

3. 3 电子病历采纳模式

HIMSS于2005年开发电子病历采纳模式EMRAM( EMR ADOPTION MODEL)[12],用来评价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进展和影响。通过跟踪其完成8个等级( 0 - 7级) 的进展,如表1所示,可以审查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实施和利用状况,目标是达到7级水平,7级代表着先进的电子病历环境。对功能评价是EMRAM的主要目标,EMRAM为每个等级定义了一个概念和一组指标。当医院的信息系统达到相应指标时就能够通过评分达到对应的等级。从整个数据收集与产生的报告看,这项评估体系通过分析收集的数据得出电子病历应用等级与医院的经济和人员等方面投入的比较,能产生许多有价值的市场分析研究报告[13]。

3. 4 目前国内应用水平

2011年10月,国家卫生部颁布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 法及标准 ( 试行) 》( 以下简称《方 法及标准》)[14],与HIMSS电子病历采纳模式类似,评估系统分为8级( 0 - 7级) ,最高级别的医疗机构能实现与其他医疗机构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卫生部根据《方法及标准》对电子病历试点医院进行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参加国家首次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的医院共29个省的178家,其中电子病历试点医院165家,非电子病历试点医院12家。评估结果显示,178家医院中达到6级、5级标准的各有1家,4级标准的12家,绝大多数医院未形成统一的数据管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此后,卫生部邀请美国HIMSS对全国11家医院进行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测,有3家医院的电子病历采纳模式达到6级水平。尽管很多大型医院已经拥有了医护工作站、LIS、全院PACS等系统,可以实现部分界面和工作流程的集成,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HIMSS第5阶段的闭环管理。但由于缺少第2阶段要求的受控医学词汇表以及支持临床决策的临床数据仓库,使大量临床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中,很难实现高效方便地获取病人完整和准确的诊疗信息。

4 电子病历的特点及其管理

4. 1 电子病历与传统纸质病历的区别

传统纸质病历是被动的、静态的、孤立的。手写病历字迹潦草,格式不规范,无法保证数据完整; 无法进行知识关联,不易进行分析对比; 翻阅慢,检索难,利用费时费力,不能保证及时获取、不能共享; 纸张在管理上造成其原料的消耗和浪费,不利于环保; 时间一久,纸质病历会因虫蛀、霉变等其他原因损坏,难以长期保存。而电子病历内容全面充分、书写标准规范、检索使用便利、存储更加简易,能辅助临床诊断治疗,对远程医疗更有帮助,为其提供了快速、便捷、准确的病人资料[15]。电子病历加速病人信息流通,使病人信息随时随处可以得到,可以提供传统纸质病历无法提供的服务,并可实时监控诊疗过程,从而起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的作用。

4. 2 电子病历存在的问题

电子病历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电子病历的法律认定不明确。纸张病历是有形的,电子病历是由计算机处理生成的,是无形的,但它能够以各种有形的形式出现,包括能够生成有形的纸质病历。电子病历具有许多纸张病历不具备的优越性,但目前并未被国家的相关法律所认可[16]。二是电子病历的真实性难以确认。电子病历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等特点,电子病历中的电子签名没有得到确认和落实[17],它的原始记录性和真实性难以确认。在医疗纠纷过程中,医方所提出的证据就是病历,患方经常是因为病历的真实性产生疑义。三是电子病历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电子病历是患者就诊过程的完整记录,所有病人信息都存放在计算机系统中,涉及患者的隐私,是否有完善的系统安全措施,以及使用分级保密体制来保证任何用户都不能越权查看和修改电子病历数据至关重要。四是电子病历的标准需进一步推进。电子病历的核心价值在于共享,这种共享不仅发生在医院内部的各部门、科室之间,而且更有价值的共享是发生在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而统一标准是实现电子病历信息共享的重要基础。

4. 3 计算机技术在电子病历中的应用

作为病案重要资料的病历,它具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个是资料作用,另一个是法律依据即法证作用。可靠电子签名和可信时间戳的使用是解决电子病历法律效力的关键[18,19]。电子病历的签名是不可能采用传统的手写完成,只能采用合法的第三方电子认证机构提供的电子签名技术来实现对电子病历的签名[20]。电子病历如果同时采用了可靠电子签名和可信时间戳作为技术保障手段,这样便可以确定其唯一性。一旦出现医疗纠纷,采用了正确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的电子病历便可作为有效的法证,以保护医院和患者的合法权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病历归档存储将采用虚拟打印技术,通过业务系统的虚拟打印功能,将患者的病案资料从各系统中调出,以PDF格式按ID号集中存储于电子病历归档服务器中,改变传统的将患者出院病历打印、整理、装订、上架的归档模式[21]。如果对电子病历归档系统进行合法的电子认证,实现电子病历无纸化存储,将节省大量的成本和开支[22]。归档后的病历采用权限控制、硬件密钥等安全技术,能更有效地控制病历的修改和打印,提高病历传输的安全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 4 电子病历的管理

病历是重要的医疗文书,是反映患者病情的原始记录,也是反映科室和医院医疗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病历系统必须设置专人审查、修改,确保病历数据安全,从而保证电子病历的真实、完整、有效。通过建立电子病历安全保密制度,完整流程的签收、追踪、归档、借阅、复制、更改等制度及合理的使用机制,设定医务人员和有关管理人员调阅、复印、打印电子病历相应的访问权限,以管理来保障电子病历安全性。同时做好数据备份,并按规定异地保存,防止病历信息遗失和遭到破坏。传统的医疗管理主要是终末式管理,也就是各种医疗指标在事后统计出来,然后再反馈回医疗过程管理,这样的管理滞后于医疗过程。实现了电子病历系统,各种原始数据可以在医疗过程中及时地采集,形成管理指标并及时反馈,达到环节控制的目标。采取可行的技术途径来整合各种资源,通过统计、分析、预警、三级质量评定等事前控制手段,有效提醒和督促医务人员按时、按质完成病历书写工作,提高电子病历质量,提升甲级病历合格率,从而增强医院综合竞争力[23]。

5 结 语

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篇3

[关键词] 威客威客网站运营模式现状发展趋势

威客网站是一种通过悬赏机制解决用户问题的网上互动信息平台,是继博客网站之后的又一种新兴互联网应用形式。实际上,与博客网站类似,威客网站模式也脱胎于BBS的应用。人们在BBS上可以完成发布新闻,发布交易信息,发布个人感想,提问与求助这样四类功能。后来,从这四类功能分别延伸发展出:新闻类网站,电子商务类网站、博客类网站和威客网站。以“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为代表,由BBS的提问功能发展而来的互动问答式威客网站被称作A型威客网站,而由BBS的求助功能发展而来的任务竞标式威客网站英文叫做(Bid Witkey website)。因此,竞标式威客网站也被称作B型威客网站。本文主要探讨国内B型威客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国内B型威客网站的发展现状

国内B型威客网站的发展现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下面分别对其发展规模、发展环境、面临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1.发展规模

威客概念和威客网站萌芽于2002年,迅猛发展还是开始于2005年百度等网站推出互动问答平台之后。就国内B型威客网站的数量而言,有人估计在40家以上,也有人认为至少有上百家。估算其当前的准确数量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威客网站的数量正在爆炸式的增长。

B型威客网站,整体实力通常比较弱小。甚至于许多这种类型的威客网站的实际拥有者并不是一家公司,只是几个人的团队,或者干脆就是一个人。虽然其中有个别网站建立比较早,在威客圈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总体而言,公众认知度都还比较低,还没有哪一家已经取得业内绝对领先地位。连比较知名的威客网站,如“K68”和“任务中国”其各自的累计总悬赏金额也不过几十万元的水平。可见,目前的B型威客网站领域还是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是威客网站整合和繁盛期的前夜。

2.发展环境

威客网站的发展速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情况:互联网应用发展规模和威客模式的社会认知度。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2006年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1.3亿,并且仍然在迅速增加。庞大的网民数量为威客网站的发展奠定了重要而坚实的基础。所以,当前制约威客网站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就是普通网民对B型威客网站模式的认知度还很低。

虽然2006年来,权威媒体开始关注威客网站的发展。但相对来说,媒体对威客网站的报道仍然较少。因此,目前多数网民还弄不明白什么是威客网站,了解威客网站的通常只是那些懂得较多网络知识、电脑知识的资深网民。这就使得B型威客网站的任务类型多数与电脑和网络知识相关,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多数普通网民参与到B型威客网站中来的热情。不过,这种不利的情况会随着人们对威客网站的认知度的加深,而加速改变。

3.存在的问题

抛开威客概念公众认知度比较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B型威客网站的发展,在运营模式上遭遇了以下障碍:

(1)悬赏额度问题。威客平台上发布的任务多数为偶发的、临时性的任务。任务的发布者往往不了解任务的难度和恰当的市场行情,任务的悬赏金过高或者过低。

(2)任务的分类问题。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发布到威客平台上的任务也就千奇百怪无所不包。对发布的任务进行恰当的分类很难。分类过细或过粗都会使任务双方在发布任务和搜索任务的过程中感觉不便。

(3)诚信问题。威客平台上进行的交易活动,由于是通过网络进行,任务双方也并不面对面进行交易。这就给产品的展示和试用带来了困难。任务的完成者会担心将成果交付给任务发布者以后,能否真正得到任务发布者的酬金,因而不愿意先将成果交付。而任务的发布者在未看到成果时也不愿意先支付酬金。部分网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悬赏金的代管服务。但是对于新兴的威客网站而言,网站本身的信誉状况就难以得到人们的信任,这种担保显得是非常苍白和无力。

(4)竞标模式的过度竞争问题。发布的任务有许多人竞标对于任务发布者来说,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对于竞标人来说可能就面临过度竞争的困难局面。比如某任务发布者发布的任务是设计一个企业网站LOGO,这时可能有几十个或者更多的威客提供了作品,但真正入选的最终只有一件作品。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人力浪费,也打击了威客们以后继续参与的积极性。

(5)对不同任务采取不同处理模式的问题。网站上发布的任务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网站有必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考察以下四个任务:任务一,为企业起名字;任务二,为企业设计LOGO;任务三,为企业设计网站;任务四,让北京的朋友代买奥运门票。对于任务一,适用竞标模式,而且参与竞标人数越多越好。对于任务二,适用竞标模式,但需要控制竞标投稿者数量。对于任务三,则需要由任务发布方事先根据投标者的实力选定一个最合适的任务承接者。对于任务四,也需要由任务发布方在众多承接任务报名者中,根据报名者的信誉情况选定一个任务承接人。

对于不同任务采取有差别的处理方式,虽然理论上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用户,但是在实际中也会带来问题:网站的功能设计更为复杂,用户理解网站运作模式的难度加大,网站的使用门槛提高。

国内的任务竞标型威客网站,也就是B型威客网站,基于对上述问题的不同认识,为解决或规避这些问题,就在网站的具体的运作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有所不同的运营模式。

4.运营模式

依据网站对任务双方劳务交易的介入程度不同,可以将B型的威客网站运营模式,划分为三类。

(1)网站只作为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出现,完全不介入任务发布方和承接方接触后的交易活动,网站只是收取少量的信息发布费用。这种形式的好处是对网站的建设和管理相对简单,缺点是由于网站为任务双方提供的服务比较少,从而使得劳务交易过程对任务双方来说都充满风险,相应的网站能取得的收入也较少。

(2)网站除了作为劳务信息发布的平台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到任务双方的交易活动中来。任务的发布者在发布任务的同时,将悬赏金交给网站,网站提供竞标服务并在任务双方交易完成后将悬赏金支付给任务完成者,同时网站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对任务双方提供的服务比较完备,威客网站也能取得较多的中介收入,缺点是需要网站介入到任务双方的交易过程中,对网站的功能要求以及信誉要求比较高。

(3)网站不强制要求任务发布方将悬赏金在发布任务的同时交付给网站代管,而是依据任务发布方是否先交付悬赏金给网站,对任务有两种处理方式。先交付悬赏金给网站代管的,网站就介入到交易过程中来。对未交付悬赏金给网站代管的任务,网站则仍然只发挥一个劳务信息平台的作用。

这三类网站一般都拥有积分系统,对经常发布任务和承接任务的会员,予以积分奖励,但是这种积分奖励通常并不具有实际的经济意义,只是给予会员的站内荣誉,仅能起到精神奖励和提高会员信誉的作用。

二、竞标型威客网站的发展趋势

竞标型威客网站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互联网应用,它使电子商务的范围扩大,从实物交易为主向智力成果、劳务成果的交易发展。对于个人而言,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通过智力、能力和各种资源的有偿共享,拓展自身解决生活中各种难题的能力的平台。对于社会中的各种组织,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其提高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对于整个社会,还能够提供一些灵活就业的岗位,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一定的作用。威客網站的社会意义,必将随着威客网站模式的逐步成熟、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而变的更加显著。在B型威客网站未来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趋势。

1.大型网络企业涉足任务竞标型威客网站领域

目前,任务承接型的威客网站规模实力有限。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太久。随着网民对威客模式认知度的提高、网站运营模式的成熟,威客网站的生存空间将得到不断的拓展。当运营威客网站可能获得的潜在收益,足以引起大型网络公司的兴趣,或者到了有必要阻止现有威客网站领域竞争出具有绝对领先地位的威客网站时,大型的网络公司就会进入这一领域,从而后来居上。在这些大型网络公司中,百度无疑是最具潜力也最有可能进入这一领域的网络公司。

2.威客网站介入任务双方劳务交易过程的程度加深

随着威客网站实力增强、信誉度提高,威客网站将越来越有能力在任务承接活动中发挥中介担保作用,从而降低劳务交易双方的风险。任务发布者可以放心的把悬赏金交付给网站代管,任务承接者则可以不再担心任务发布者的诚信度。

3.与悬赏金挂钩的积分悬赏制度逐步成为主流

当前威客站的悬赏积分制度,通常与货币无关,只是一种荣誉奖励。货币悬赏通常是采用任务双方私下商谈支付方式,或由网站作为进行转移支付的支付中介。未来,当大型网络公司进入任务承接型威客网站领域后,威客站将具有极高的信誉度,其悬赏制度有望向与悬赏金挂钩的积分悬赏制度转变。此时,任务发布者先用货币向网站购买积分,然后发布以这种积分为悬赏的任务。任务承接者则在完成任务后自动得到网站转移支付的积分,并可在需要的时候,将自己拥有的积分向网站兑换回货币。这种新的积分悬赏制度,对于网站来说不仅可以尽可能的将货币留在网站内部,还可以方便收取费用;对于用户来说则不但消除了与陌生人进行劳务交易的风险,而且悬赏金以积分形式转移也更为方便。

4.B型威客网站经过相互竞争和淘汰,形成业内绝对领先的威客网站

胜者全得是网络商务的法则之一。威客网站作为一个有偿互助的平台,已有的用户越多则自身价值越大,从而对新用户的吸引力也越大。因此,经过竞争和淘汰,优势者的地位会日益增强,劣势者将逐渐趋于消亡。这种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搜索引擎领域的百度、即时通讯的腾讯QQ、门户网站的搜狐、网易和新浪。因此,无论是从现有的威客网站竞争出一位王者,还是其他大型网络公司进军威客网站领域后来居上,未来都必然会产生出具有行业领导地位的威客网站。

三、结语

威客网站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应用,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威客网站在我国发展的还不成熟。任务竞标型的威客网站普遍过于弱小,且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不过,随着威客概念的普及,以及威客网站模式的逐步成熟,威客网站的发展空间将最终被打开。现有的威客网站经过竞争和淘汰,所产生出来的优秀网站将和未来强势进入威客网站领域的少数大型网络公司一道,划分国内网络劳务交易的市场版图。

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篇4

21世纪的高等教育肯定是会有巨大的变化,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它会如何变化?这又是一个难以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

信息革命给传统高等教育思想带来巨大的冲击,那么未来高校的任务和功能是什么?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如何消除教育界的“数字鸿沟”,高校信息化是否可以给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带来更多的和同等的教育机会。教师在未来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新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学校的正规教育与面向社会的大众教育,精英教育与普及教育,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等等。理顺这些问题,就可明确未来高校的任务和功能。

●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基于信息(特别是网络)技术产生出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新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灵活性与方便性,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等,但它缺少面对面的交流,新的陌生的学习环境造成的困难等不利因素。因此未来的教育应当是多种模式并存的。

目前已提出各式各样基于网络的教育

模式,如e-学习(e-learning),e-学院(e-college), e-大学(e-university),e-学位(e-degree)等。那么这些模式又该如何相互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这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的采用

由于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难以预料。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又将带来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将使网上教育真正实现4A(Anyone,Anywhere,Anytime on Anything),即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为任何人做任何事情。智能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使智能化、沉浸式的网络教育与面对面的现场教育缩短了距离。未来的高等教育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篇5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课堂互动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关注。课堂上为什么要进行提问,在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运用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孔子的启发式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重提问要注意时机的选用。美国人伊凡〃汉耐尔认为可以帮助“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确保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教师的集中注意力;应用答案并给予即时反馈。”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认为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在全社会呼唤要积极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环境中,课堂提问是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课堂组织教学的极重要的一环,教学贵在导,而引导之法关键在于善“问”,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那么一定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竞争的课堂气氛,一个个闪烁着奥秘神光的问号会转化为学生的智慧火花,创造出灵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一种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多角度,多系统的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智能,拓宽学生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展示想象力和创造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社会发展到今天,素质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肩负着培育“四有”新人重任的光荣的人民教师,更需要牢固地树立育人观念,掌握育人的各个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灵活地运用教学规律,通过课堂教学提问这一有效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是大有裨益的。

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本课题立足被学校现实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解决我们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通过课题的研究要使教师学会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不仅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通过分析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形成一套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有效提问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过研究不但要使教师转变思想观念,而且还要促进教师课堂提问效率及课堂教学效率。

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篇6

一、国内个人用品市场现状

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0-2012年中国个人护理品市场评估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是目前全球个人用品消费增长最迅速的市场,但就各品类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而言,增长状况有着明显的差异。我国个人用品消费市场目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呈现出以下不同的市场特征:

1、洗发、护发类市场容量渐趋饱和,增长速度开始缓慢,市场销售依靠的几乎都是大型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名牌产品,像“飘柔”、“ 力士”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及指名购买率均已达到60%左右。市场竞争也由以前的多品牌竞争演变为目前少数几个品牌的竞争,新进入市场的 品牌很难对它们形成强有力的威胁。此外,男性使用的洗发护发用品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近年内仍无法形成较大的市场气候。

2、护肤类产品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不大稳定,仍处于多品牌竞争状态,起伏较大。目前,中高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开始大幅度上升,具有较好的市场开发前景。国外进口的名牌护肤品正大量涌入市场,特别是适应东方人皮肤特征的护肤产品更是受到消费者青睐。

3、彩妆类产品市场容量远未趋于饱和,增长速度较为稳定,市场竞争表现为多品牌竞争格局,尚未出现明显领先的品牌,消费者的指名购买率亦较低。综合资料统计表明,中外合资产品较受欢迎。另外,消 费者喜欢选择同一品牌的系列产品,而不喜欢分别购买不同品牌的单件产品。中国由于存在消费能力从低到高的大群体分布格局,仍有相当消费群最需要的是价廉物美,物有所值的个人护理用品。未来应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赢得消费者,事实上,买得起清洁日用品的农村区域,竞争也达到了白热化。

4、防衰抗衰用品:本世纪中国将步入老龄社会,抗衰老化妆品必将更受欢迎。

5、运动型化妆品:为了显示整体美,众多盲好体育运动和形体健美的消费者希望防止水分流失、防臭、防汗、便于携带、保湿、杀菌等运动型产品的出现。

6、天然个人护理用品 :消费者对天然活性物的反应都是积极的,因此,天然个人护理用品是一个有明显增大潜力的领域。美国Goldwell公司的Hilger小姐说:“消费者正在认识应用天然成分的好处”,商人也同样,两方面结合在一起,这是一次走向天然的竞赛。

二、个人用品行业发展趋势与方向

1、随着中国美妆和个人护理用品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时随着渠道的挤压、萎缩,个人护理用品行业开始注重终端的建设和管理,从形象的打造和品牌文化概念、市场渠道、价格体系、销售团队、培训系统的健全管理,要做品类市场龙头,做大做强才能走得更远,市场口碑才能传播更快,市场效果才能快速发展。

2、企业要做到长线的规划发展,不要只顾着眼前,要放眼长远,从市场的长远角度考虑问题,要做到“知此知彼,百战百胜”。

3、男性保养品市场正在崛起.男士产品正在个人护理市场迅速增长起来,特别是洗发水和面部清洁产品。主要男性个人护理品牌(例如妮维雅,碧柔,以及欧莱雅)通过扩大零售店铺的铺货和在店内的促销陈列,正在推动着男性护理市场的发展。主要品牌的男性产品正成为近年来最令人瞩目的新产品推广的主角, 其中包括希望通过针对男性细分市场的洗发水品牌清扬和海飞丝等。

4、个人用品在产品品牌选择上可以侧重于健康方面的产品,在渠道运营上更侧重于消费者的体验,包括品牌的产品以及店面的体验等等。

5、面对着销售渠道的多元化,个人用品公司在渠道的选择和取舍上要:

A、变渠道多元为主次分清。化妆品企业往往追求市场覆盖率和进场率,各种渠道都想有所覆盖,其理论依据是“以百货专柜树形象,依靠中小型卖场和专营店出销量、产利润”,所以渠道越多越好。但目前状况却是“形象工程”的成本越来越高,出销量的地方产出越来越小,利润没求到,亏损却经常,以前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如今不再灵验如常。所以在渠道的选择上必须有所侧重,选择实施公司产品品牌的渠道为主打。同时,辅以其他渠道,不断做大做强。

B、变区域经营为渠道类别经营。过去的中国市场往往采取大杂烩的运营方式,一家商场所售卖的产品五花八门,既有超市产品,也有专柜产品;既有高档产品,也有低档产品;甚至超市产品、美容产品也在专柜销售。近年来,这种零售格局正逐渐被专业化的运作所取代。高档商场成为专柜品牌的鏖战点;超市逐渐演变成为大众化妆品销售的主渠道;专营店以其专业化的经营模式蓬勃发展;美容院在经历蜕变成长之后逐渐规范;药店则找到药房化妆品这一新的增长点。

C、实行品牌引导下的渠道专业化。归根结底,品牌是竞争的核心。面对化妆品新的渠道变化特点,我们有必要提倡渠道专业化的概念。在品牌定位的指引下,专卖店、药房、网络等等都是可以发展的专业化方向,集中资源在一个符合定位的渠道,建立品牌竞争力,这是国外已经形成而中国正在发展的未来之路。

浅谈国内教育软件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7

一、教育软件发展现状

我国的教育软件的开发起步于20世纪的90年代的初期,但是产品单一、形式死板,开发的产品往往是确定的、程序式的、封闭的教科书内容,因此发展得极为缓慢。随着教育信息化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教育软件开发商开始向多媒体教育软件和教育网络化和智能化开发转型。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并且一大批有实力的教育软件企业和知名品牌脱颖而出。

(一)当前教育软件的种类

1.教学环境或教育软件平台类:电子教案系统、电子黑板、教育网络系统、校园网平台等。这类软件主要用于局域网、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的辅助教学。现在部分软件和硬件系统结合以取代传统的电教室和语音室。例如,基于web的电子教案系统: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表现方式,支持HTML、FLASH、GIF、文本等目前比较流行的媒体格式。

2.知识类、培训技能类:计算机基础教育、家庭教育、学生教育、职业培训类等多媒体软件。这类软件集知识或技能和趣味于一体,注重知识与技能教育。例如,仿真化学实验室:在计算机中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化学实验室。用户可以自由地搭建实验仪器、添加药品,并让它们进行反应。用户可以完全自由地搭建各种实验设施。它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使其对化学现象的印象更加深刻,对化学定律的理解不再枯燥。学生更可以用此软件仔细研究化学过程,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设想,探索未知世界,它是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的好工具。

3.教育管理类:学校教务管理,学生档案及学习成绩管理、排课及考试题库等。这类软件应用于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的辅助教学与管理。例如,学校学生档案及学习成绩管理,学校学生档案及学习成绩管理系统。提供丰富的查询、打印、登记、修改功能及报表导出引擎,适合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详细情况的记录备案、同样也适合任课老师对学生成绩的综合分析和对班级、学生的名次编排。

4.素材库类:这类软件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文字素材和多媒体素材(声音、图片、影像)。

(二)当前教育软件的优势

1.市场需求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我国有小学生约1.4亿人.初中生约5300万人。高中生约850万人,全国有中小学约70万所。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软件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

2.政府将加大管理力度,市场将逐步得到规范。为了推进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营造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教育软件得到信息产业部、教育部、新闻出版署、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教育软件鉴审和推荐的一系列办法正在制定或将出台。政府将加大对教育软件管理的力度,教育软件的市场必将逐步得到规范。

3.学校与产业的联系与合作正在加强,必将产生一批教育软件的精品。学校是教育软件研制开发的源头活水,也是教育软件试验完善的肥沃土地。随着电脑在学校的进一步普及,掌握电脑技术的教师会越来越多,教师研制开发的教育软件也会越来越多,教育软件的研制开发与实际的教学活动必然会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教育软件发展趋势

1.教育软件向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当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电视、国际互联网技术、宽带网技术、人工智能以及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构成了计算机教育软件多元化发展的技术基础。教育软件属于应用软件,不同的软件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最,没有一种万能的软件。因此,教学中使用软件资源要广收并用,充分利用不同软件各自的优点,以促进教学。

2.教育软件向网络化发展。目前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网络教学不断发展,我国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开发了不少的网上的教学软件,并开设了网上课程、网上学校以及网络远程教育等。

3.教育软件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ICAI)则是传统CAI的高级形式。在这种教学系统中,ICAI根据每个学生建立的认知模型,确定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进度及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智能分析系统进行搜索、判断、决策,动态产生与其相适应的学习策略,从而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生的错误,通过智能诊断机制进行动态分析,分析错误的原因,提供合理的改进方案,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4.教育软件向虚拟现实方向发展。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人工交互世界,在这种人工交互世界里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为了和虚拟世界交互,要进入虚拟现实的环境需要带上特殊的头盔、衣服和数据手套。

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篇8

我国人均耕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

长江流域冬季采暖能耗较低的原因不包括(采暖能源供应较少)

我国2020年的用能规划中,用能最少的是(交通)

世界上人均建筑面积最多的国家是(美国)

我国能源供应状况里,生产量逐年减少,需要依靠进口的是(石油)

多选题

第1题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ACD)的生态文明理念。

A.尊重自然

B.控制自然

C.顺应自然

D.保护自然

第2题

采用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需要以自然界能够提供的上限为约束条件,下列属于自然界能够提供的上限的有(ABCD)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能源资源

D.环境容量

第3题

中外建筑能耗巨大差别的原因主要有(ABCD)

A.建筑通风的风机能耗

B.运行时间/天

C.空调系统结构

D.空调系统的运行方式

判断题

目前全球碳排放量304.9亿吨,中国碳排放为全球第一,占22.3%,人均碳排放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正确)

我国南北方水资源情况中,北方主要是水体总量不足,南方主要是水质性缺水。(正确)

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篇9

机械电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左成亚

班级:B机电092班 学号:0910106226 摘 要:机械电子工程又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高度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技术。首先讨论有关机械电子工程的一些名词定义和涵义,其次,以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以及柔性自动化系统为主线,介绍机械电子工程发展历史;第三,阐述机械电子工程的共性关键技术,特别强调了电子测控系统的作用;第四,探讨机械电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五,提出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技术要求和设计原则。关键词:微电子传感器;调理电路;测量系统;系统数学模型;系统动态响应;系统频率响应;控制器;伺服系统;步进电动机运动;微处理机;输入输出接口;计算机网络;PLC控制器;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1. 机械电子技术的概述

“机械电子工程”来源于英文名词“Mechatronics”。这是由日本人首创的一个新词,它取了“Mechanics(机械学)”的前五个字母和“Electronics(电子学)”的后七个字母组合而成,X涵义是机械与电子的集成技术。在我国通常译为“机电一体化”。欧洲经济共同体内部,普遍把“Mechatronics”定义为“在设外产品或制造系统时所思考的精密机械工程、电于控制以及系统的最佳协同组合”。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于1981年提出:“Mechatronics心这个名词乃是在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上引进了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总称”。这—提法体现了“机械电子工程”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

2. 机械电子技术的研究现状

2.1国外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又称初级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并使之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第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第三阶段,各国均开始极大关注和支持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

1989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先进机电一体化学术会议,是机电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标志,各国政府也开始有计划地推动和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目前,日本和美国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和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商务部曾发表过一份关于日本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报告,对日美两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研究、超前开发与形成产品等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除机器视觉与软件外,日本的基础研究与美国是可以比拟的。当前,他们都将智能传感器、计算机芯片制造技术、具有触觉和人机对话功能的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等列为高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发展相关技术。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得以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机电一体化产品几乎遍及所有制造业领域。在工业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占机床总数的30%~40%。工业机器人正向智能化和智能系统的方向发展,数量在未来十年将以25%~30%的速度增长。智能机器人将逐步进入办公、管理、娱乐、家庭等各个领域。

(2)机电一体化从单机向整个制造业的集成化过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CIMS的实现是全局动态的最优综合。

机械电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3)激光技术进入机电一体化领域。光机电一体化是激光技术与机械、电子技术相结合,不仅大大扩展了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而且使一些行业出现重大变革,是当今信息业与制造业的最佳结合点。

(4)微细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迅猛。微电子技术及其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大量高新技术的兴起,微细加工技术和装备不仅支持了电子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微机械的诞生和发展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2国内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①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②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③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3. 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3.1智能化

机械电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3.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3.3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义举人么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 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3.4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3.5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

机械电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3.6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花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

4. 总结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以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为主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机电一体化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成为机械工业的主角,在各方面均可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机电一体化是在与其相关的基础学科的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一种新型技术,它是许多科学技术相互交叉,互相融合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各种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各学科相互融合进一步深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空间也将越来越广阔。要学习好机械电子工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掌握乃至精通这门学科,才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就业渠道才会广泛,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专业技能,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邱自学,姚兴田.王君泽.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群建设UJ.机电工程,2005,22(12):60~63 [2]王福元 倪骁骅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办学现状与分析 2007•07•3

[3]冯晓云 电气工程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94~96 [4]苏文平,薛永毅、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Ⅱ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121~124 [5]徐创文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改革探讨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6(1):32~33 [6]黄莜调 吴玉国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课程结构的探索 中国冶金教育 2005.4 [7]姚莉,陈炯 机电工程学科的特点与人才培养机电工程2005年第20卷第5期

机械电子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8]Lyshevski S E.Mechatronic curriculum—retrospect and prospect[J].Mechatronics,2006,12:195—205.

国内电子病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 篇10

国内网络教学优缺点发展趋势在现今时代,随着教学工具的越来越现代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网络学习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当前时代里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国内网络教学发展至今,是否对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是否存在缺陷,而网络教学又会有哪些发展新趋势,从而使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受欢迎,更有效率,笔者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阅读了相关文献,希望能对网络教学有更深入的了解,能找到使国内网络教学模式进步的方法。

一、网络教学简介

1.网络教学定义

所谓网络教学(也称远程教学),是运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主要技术手段实施的一种全新的开放式教学系统。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形成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学双方可以从全国乃至全球信息网络中获取所需资料。随着网络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不断普及,将逐步构成以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为目标的新时代网络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全民素质,满足信息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而最大的特点则是学习者可以自主从全网络搜寻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将会具有更多的活力。

2.网络教学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在中国,网络技术的起步与发展都较晚,直到1996年,全国范围内的网络互通才真正建立,而网络教学这一模式则发展更晚。从1999年开始,网络教学才真正开始腾飞。这一年国家教育部批准了68家高等院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这些高校培养的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后,国家予以承认。这一批准的公布使得网络教学获得了春天般的增长。到了2000年,新东方网校开始上线运行,这表明了传统线下的教学机构开始了线上教学的竞争。

但直到2012年,网络教学都只是默默地增长,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在2012年,美国三大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的大规模融资强烈冲击着人们的心理预期,导致国内在线教育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在线教育作为互联网产业的一个细分行业,开始受到互联网巨头(腾讯、网易、百度、新浪)的重视,数以百计的新兴互联网教育企业进入这个市场,仅2013年全年就新增近千家在线教育机构。

尽管至今中国国内的网络教学比起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不少的差距,但随着国内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教育普及的期待和政府的扶持帮助,网络教学在今后应当会不断发展,同时带动各大教育企业和传媒机构,推动在线教育经济的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优劣分析

1.网络教学的优势

网络教学可以让学习者强烈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学习者对于自己学习的内容,资源,教学者甚至教学地点和时间都能自主选择,这样学习者就占据了主动方,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者决定教学方向内容等。这对于学习的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有利影响。

网络的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交互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次,网络是信息社会最为有效的信息获取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

2.国内网络教学展现出的缺陷与问题

尽管网络教学有着许多的优点,却掩盖不了当今状况下的一些缺陷。最突出的例如教学资源问题,由于技术的不充分等其他原因,可能会产生资源的重复与劣质等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问题将被解决。但网络所具有的原本问题很难解决,如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问题,尽管网络教学在教学资源的提供上占据了优势,但仍然很难迅速解决学习者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很难解答的问题,当前的网络教学常见的解决方法是在课后留言等待教师解决,而这个过程往往会较慢,且以留言的方式很难有效率地解决。假如学生的问题比较复杂,那么教师将会花费大量时间在写留言上,而非现实中口头讨论问题。因此,网络教学中,互动仍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平台方面,目前高等院校中普及最广的是慕课网站,但在许多职业院校中,学校中的资源90%以上是直接从书上“搬”到网络之中,没有将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形成了一个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各个职业学校的资源存在着重复建设,学校各自设计自己的资源,没有资源共享,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教师们还提出,学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很多的资源不能达到教学的需求,对于学生的学习帮助较少。

在国内高校的网络教学方面,发展其实比较滞涩,很大问题存在于政策方面。例如,网络教学的教师奖励和学校重视等方面。网络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需要教师更多的精力投入,而现今高校对于教师网络教学方面的成果显然不如其他方面,因此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

在其他方面,也存在教学设施,教学培训和学术诚信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术和社会的持续关注,才能有所改善。

三、对国内网络教学缺陷可能的改进趋势及发展方向

1.制度与政策

首先应当是制度方向。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制度与政策的帮助。上文提到的关于教师奖励制度等问题,需要有关部门或各学校建立相关的政策,以提升教师对网络教学的精力投入,推进高校网络教学的发展。在高校方面,希望能将教师激励的重心转移到教学上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

2.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学生不再把网络学习当作一种敷衍,而是如同线下教学一样认真对待,学生是网络教学中的主体,网络学习中一切都以学生自主进行,自主练习,自主评价等,只有学生自身的观念转变,才能让网络学习更有效率。

3.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将会具有多样性与创新性,各高校的自主平台也需要进行优化建设,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网络学习的效率。

4.建立新的教学互评系统

新的评价系统将会将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局限于作业与期末考试,而将重视起教学互动方面,不再让学生对论坛讨论和提问敷衍了事,這样也会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估。同样的,在学生评教方面,也会让教师与学生互动方面变得更重要。

四、结语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教学作为与网络息息相关的技术,一定会产生飞速进步。对比国外的网络教学进度,国内网络教学想要更进一步,显然应当进行学习与借鉴。笔者虽总结了一些网络教学可能的发展趋势,但这些方向仍需要实践来实现。国内网络教学发展仍需要时间。希望国内相关人士尤其是高校方面能够重视这些问题,也希望这些策略能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邵杰,端木祥展,时秀芳.网络教学——信息时代的教育新趋势\[J\].教育与人才,2009,(04):85-86.

\[2\]陈琪琳,鲍浩波.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的历程与现状\[J\].学园,2014,(26):184.

上一篇:2016年江苏省安全员B证试题下一篇:咨询专员英文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