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2024-07-11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通用7篇)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古诗词相关意象的内涵

2、掌握景物形象分析题答题技巧

二、学习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预习】 知识储备:《导学P226---267常见诗歌意象》

三、教学过程 ㈠理解概念

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㈡考点分析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㈢、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㈣、理解探究

1、诗中赏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①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例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型一:意象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②明确意象的作用:

A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B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C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D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 “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E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F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G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③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问】: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答案】:(1)晚:归艘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题型二: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3.答题步骤: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等。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4.答题示例:

例1

西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例2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例3: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例4: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清空幽眇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例5:

秋夜独坐(节选)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问】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参考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答题示例:

例1: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答案】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例2: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例3: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答案】

(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例4: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1)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感的把握,离不开意象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

例1: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分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①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例2: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分析: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2)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例3:

谢亭送别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分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例4: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㈤强化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暮①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余干 旅舍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地名,今属江西。摇落:草木凋零。【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诗歌描写了暮天、青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尚钺等意象。这些意象的作用:交待时令景象(秋景),烘托诗人凄清悲秋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相思。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柔桑、嫩芽、蚕种、平冈、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的是乡村初春时节的画面: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生机盎然。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喜悦、欢快之情。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作者喜悦欢快之情跃然纸上。

4、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山环水绕,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清幽恬静。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闲适自得。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的雅致情怀。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昨夜深沉,北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阴沉凝重,暗示边境局势的紧张。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

【答案】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昨夜深沉,北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暗示着边境局势的紧张;也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

㈥课后作业(课堂导练及课时作业相关习题)1.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2.老 树

[金]元好问 3.屡出

张謇

4.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5.淡黄柳

姜夔

6.冶春①绝句(其一)

[清]王士祯 7.水上盥手

高启 8.唐多令·.惜别

破解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密码 篇2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表现的是一个执著追求、忠君爱国的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可以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王维的《观猎》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既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又是作品中刻画的其他人物,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公瑾”是作品中人物,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既蕴含了诗人对年轻有为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含蓄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而“多情应笑我”的“我”既是作者自己,又是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

在近些年的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中,对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因学生未能掌握正确鉴赏诗词的方法,并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作答时不规范、不完整,而导致失分较多。

一、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古诗词一般都短小精悍,文字精炼,有限的文字给学生的赏析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抓住有效信息去降低赏析的难度。所谓“言为心声”“诗言志”,指的就是诗歌的思想情感表达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所以了解作者的个性、文风以及所处的朝代,对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涉及的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已经学习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这对解题是有利的,考生千万不可忽略这一信息。另外,关注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极其重要,大多数时候,在诗词后面会附注释加以暗示,降低学生的赏析难度。

如陆游的《诉衷情》,人:陆游;世:南宋,抗金;知人论世,这是一位学生非常熟悉的诗人,看到作者就应该联想到他所处的特定时代——南宋,北宋被金所灭,统治者苟且偷生,偏安一隅,国破家亡,诗人陆游一心想收复失地,其忠贞爱国之情在其《示儿》中尽情展现。知人论世,通过作者及其所处的朝代,首先不难明确他是一位抗金爱国诗人。关注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诗人真的如此悠闲?胡贼已灭?静心推想,定是遭受奸臣排挤,被免官退隐。原来满怀收复河山热情的陆游却是报国无门,有志难酬,领会了注释的深层含意,词中的人物形象就比较具体丰满了,他是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2抓意象,关注环境描写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重要元素,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古诗词之所以晦涩难懂,含蓄蕴藉,就是因为诗人总是将内心的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说明,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要想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就必须抓住典型意象来探究其承载的人物情感,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在诗词中,诗人常用象征手法来含蓄地展现人物坚毅的性格、高洁的品行等,另外还常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从侧面凸显人物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

比如王冕的《墨梅》,借梅花这一意象描写了一位不向世俗献媚,孤芳自赏,独善其身的人物形象。《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松柏意象象征了孤傲正直,具有耐寒品格的人物形象。

又如分析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这句是诗的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这些意象,描写了李凝居处环境的荒僻,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邻近周围亦无居住人家。因此抓住这些意象,感受其幽静、荒芜的意境,我们不难得出李凝隐士的身份。“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这句是诗的颈联,是写归路所见,诗人用“桥”“野色”“石”“云根”这些意象,巧妙地借助“分”和“动”两个动词,描写李凝居处的清幽、色彩斑斓的迷人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通过自然恬淡、幽美迷人的环境渲染,我们又读懂了李凝是一位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

3抓细节,关注人物描写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只要是分析人物形象,就一定离不开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探究。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塑造由于字数的限制,不可能像其它文学作品那样刻画得那么具体形象、生动丰满。人物一举手、一投足的细微动作描写,尤其能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的心理,突显其性格。心理描写则是直接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从人物的思想窥探其形象。而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则更为直接传神地告诉了我们诗中人物的身份、品质和性格。

赏析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在鉴赏这首诗的人物形象时,就要抓细节,关注人物的描写。“金带连环”的“金”字描写的是战袍的颜色,而透过这一穿着,战袍上配上金黄色腰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位雄姿英发、光彩夺目的将士形象。下面两句的“冲”“过”“卷”“劫”,这些细微的动作都极其精炼而传神,描写了将士骑着骏马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卷旗”,是避免惊动敌人,生动地写出了夜间偷袭敌人阵营的景象。“乱斫胡兵缺宝刀”中的“斫”“缺”字用得好,写出了与敌人拼杀的过程,血战的场面是很激烈的。宝刀砍到缺了刃口,说明和敌人肉搏拼杀的时间很长,厮杀得非常激烈,其奋勇杀敌、一夫当关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二、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答题模式

任何一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规律和答题模式可循,揣摩总结平时的训练,就鉴赏古诗词人物形象而言,其一般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一个什么形象。格式一般是总体特点(两三个词语)+身份。身份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隐者、英雄、爱国诗人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诗句分别体现了这个形象的哪些性格特点。首先从诗中找到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然后围绕形象的特点进行阐述(可融入表达技巧)。

第三步,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思想主张、观点态度等。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教案) 篇3

新化一中高三语文公开课 萧 燕

一、考纲解读

1、新课程语文高考说明及考纲对诗歌鉴赏有三个要求: 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是在诗歌鉴赏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拓展延伸。

2、古代诗歌鉴赏属于文学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二、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呈现法、实践法、发现法、强化法。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二、导入

命题趋势、直击高考

三、概念释疑—关于意象与意境

四、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题型: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展现不同类型答案)请你打分(学生实践)——发现规律

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三: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范式】

描图景+点氛围+析感情(景——境——情)【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一般为四字短语)

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五:课堂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②泠泠:形容声音清越 ③楹:房屋的柱子。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6分)【解析】解答分析古诗意境试题采用“描→点→析”三步法。

【答案】半夜,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泉水轻声作响,山中的鸟儿不时传来一声鸣叫。(步骤一)作者描绘出月下西园凄清寂静的景象,(步骤二)抒发了自己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的情怀。(步骤三)

六、课后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美酒。②元:同“原”。

(1)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2分)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描写了词人饮酒、竹林漫步、读书、卧榻看山等生活画面。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答题技巧 篇4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 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 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分析词人的自我形象,可深入分析词的上片。这首词上片共四句话,前两句写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面带病容,颧骨凸起,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要奇怪。三、四句写词人的心却仿佛终南山石缝中的一根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由此不难看出词人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却坚韧不拔的形象。分析上片可知,词人刻画自我的外在形象时,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刻画自我的内在性格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韧不拔。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分析景物描写所渲染的环境特别要注意“北风”“白草”和“胡马骎骎”等意象。

答案: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解析:赏析写景的特色当然要先明确景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再据此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答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静景是傍晚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等;动景是江上渔船飞、灯火闪烁等,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 瓦

范成大

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日即景,写得井然有序,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解析:这首诗通篇写景。第一、二句中的“碧瓦楼”“绣幕”“赤栏桥”是人文景物,以下“绿溪”“杨柳”“棠梨满地花”是自然景物。四句诗就是四幅画:绣幕遮掩的碧瓦楼,桥外斜横的绿溪,漫天飞絮的杨柳,落花满地的棠梨。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花香水气,仿佛从画中溢出,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问中含有“怎样”“哪些”两个答题点。

答案:诗人是依照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写景的。近景有绣幕垂挂的碧瓦楼,远景有赤栏桥外横斜的清溪,空中有烟柳飞絮,地上则是棠梨落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绝 句

道 潜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的突破口是抓住鸟的生存环境和叫声,尤其是诗句的后两句,是鸟这个意象人格化及其所蕴涵的意义所在。“百舌黄鹂”善鸣“方用事”,在朝中受宠,专权用事,而“高岩有鸟”“复谁听”,受到排挤,无人欣赏。

答案:诗中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

答案:诗的前两句借助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情与景紧密相连,分析时抓住景物意象和抒情语句就可以。

答案:这首词的上阕描述了往昔送别的场景,暮春时节,杨柳依依,行舟远去,江水空流,表达出作者送别时依依不舍、无限惆怅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①,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 ①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前两句所描写的意象及意象特征。“海浪如云去却回”,由此见浪卷云涌之势;“北风吹起数声雷”,由此闻海风呼啸,闷雷滚滚之声,景象壮美。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篇5

2013届高考古诗词鉴赏复习教案系列之三

【高考考点】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在每一个考点上都有不同难度的考查,既可以单独考,也可以综合几个考点来考。

一、分类鉴赏诗歌的形象

文学作品离不开形象塑造,诗歌也是这样。《高考考试说明》有关诗歌鉴赏要求的第一条第一点是鉴赏古诗的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景象和物象,也可是人物形象。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对诗中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四类: ①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泼、伶俐俏皮靡不毕现。唐代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塑造了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从容自适的渔父形象。

②诗人自己的形象。如《山居秋暝》,通过山村清幽明丽的景色的描写,我们也窥见了诗人闲适超逸的隐者形象。

③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景物,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④诗歌中的物象。如托物诗中的物象。A、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试题分析】

西

楼(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答题步骤】

①根据景象(意境)特点;②描摹诗歌图景;③剖析作者思想情感。【方法指导】 这类题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分析。

1、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①物象的组合方式;②画面色彩;③动态;④静态。如:

句(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给人深远的联想。同时表现了作者开朗坦荡的心境。

2、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指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

词(刘禹锡)

别(杜

牧)自古逢秋悲寂寥,多情却是总无情,我言秋日胜春朝。

惟觉樽前笑不成。晴空一鹤排云上,蜡烛有心还惜别,便引诗情到碧霄。

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上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3、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上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看下面一首诗:“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乌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明月、风灯、宿鸳、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儿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B、鉴赏古代诗歌的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梅(张

渭)

一树寒梅自玉条,迎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迎”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马诗(李

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2)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白鹭图(刘

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2)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G、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乌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乌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①什么形象;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二、金题透视

对古诗形象的考查,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主要包括意象分析、人物分析以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图画分析等。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广东卷)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该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木芙蓉”是两首诗共同题写的物象。首先应当从诗歌的内容着眼,明确把握诗中“木芙蓉”形象的特征;然后结合诗中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作深度分析。吕本中的诗写木芙蓉开在小池的南边,在雨后霜前开得艳丽无比,它不像桃李一样,凭借东风才能开放。诗人以“木芙蓉”自喻,表达出自己的生活态度。范成大的诗写木芙蓉冒着微寒,在秋天孤独开放,它不像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样,而是不畏艰辛,不惧寒冷,向霜神致意。该诗突出了“木芙蓉”在困境中的坚强。回答上述问题,包括推断、概括、分析三个过程,其答题核心是对形象特征的揭示。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持取,捻弄。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主要是对词上阕意象的分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人往往借助典型意象来渲染或张扬个人的情感,阅读古诗要抓住诗中典型的意象,通过意象的开拓,理解和把握诗人的情感。该词的上阕,“无奈春归”直抒胸臆,点出了诗人的情感;“落红”、“小雨”、“杏园”、“杜鹃”这些典型的意象,再加以“铺径”、“霏霏”、“憔悴”、“啼”相关词语,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画面。该词是一首婉约词,表达了春归伤怀之情,这一点不难看出。回答这类问题,基本方式是先指出所用意象,然后通过意象分析开拓意境,最后揭示诗人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宁夏、海南卷)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解析】该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主要是对诗作(画面)景物形象的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是诗作情感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分析景物形象,就是看诗作中描写的景物,呈现出怎样的色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就画面而言,这首诗是这样构思的:有水,使人仿佛听到潺潺的水流声;有树,秋风瑟瑟,摇动树木,落叶纷纷;有人,有人抱瓮汲水,让人想到附近有村庄居民;有寺,山上古寺隐约,又使人想到富有韵味的钟声。画面有动有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极富感染力。回答这类问题,先说出画面由什么组成,然后指出呈现出怎样的景象或氛围。

【参考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主要是对诗作景物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王诗写诗人在秋天的夜晚,独自静坐,慨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后两句借景物渲染,以动写静,以环境的幽寂突出孤寂。周诗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点出自己独坐灯下苦读;后两句转换空间写景,由室内到室外,写夜读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情状:春雪已停,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腰,门前溪水悄然成冰。回答上述问题,先要明确每首诗歌所写之景与诗人之情,然后通过比较找出相异点,作答的核心在于明确指出“不同”。

【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

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

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0高考福建卷)

访隐者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参考答案】

(1)踏(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3)A.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高考四川卷)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 ;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参考答案】

(1)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3分)

(2)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没有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5分)

7.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高考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① 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②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1)早春 黄鹂刚刚啼叫,毛毛细雨,小草刚发芽(2)对早春的喜爱;“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作者一种珍惜时间,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时光的感慨!

三、知识小结

准确把握诗歌的形象是正确解读诗歌的关键,也是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高低的体现。因而,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也是高考试题的常规题型。

1、解读意象要结合诗意

古典诗歌中,某些客观事物具有特定的内涵,成为特殊意象,诗人常用一些特定事物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借助这些特殊意象,可以探究诗人的情感。比如,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意,梅象征高洁等。在高考备考中,可以对一些特定意象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认识和了解。在解读诗歌时,抓住诗歌所选用的特定意象,无疑是找到了一把钥匙。比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行舟”、“乡书”、“归雁”等意象表达了羁旅在外而神思故里、想念亲人的感情。以意象为切入点解读诗歌,再依据诗歌的内容反观意象的作用,这样回答有关意象分析的试题才能准确到位。

2、分析景物要开拓意境

“意”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诗中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开拓意境要立足于诗中的景物描写,分三个层次:一是在脑中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二是把画面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那一部分靠想象补充出来,三是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比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描写阴雨、江草、鸟鸣等,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一切景语皆情语。”分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离不开对意境的分析。

3、推究人物要知人论世

诗中的人物形象是复杂的,或不慕权贵、豪放洒脱,或心忧天下、忧国忧民;或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或矢志报国、献身边塞;或爱恨情长、缠绵悱恻等。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要关注时代背景、人生境遇,做到知人论世。比如南宋的一些诗人,鉴于国土沦丧、偏安江南的现状,诗中多有矢志报国、收复失地的情怀;陈子昂、李商隐等人因不为世重用,故诗中多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另外,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还要抓住诗中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等的描写。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念”、“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与心理,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怀才不遇的孤独激愤的士大夫形象。

4、整合答案要运用术语

解答鉴赏诗歌形象的试题,先要明确试题设置类型,然后有的放矢整合答案。其实,每种命题形式都有一定的解答规律和答题方式可循,这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揣摩总结。就诗歌形象而言,回答此类试题,基本的原则是要明确是什么形象,要结合诗意分析形象特征,有时还要揭示形象意义。就诗歌人物情感而言,只笼统回答“乐观”、“感伤”等是不行的,必须结合诗歌内容说出原因。为使答案鲜明规范,要恰当运用一些鉴赏术语。比如说明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恢弘高远、宁静恬淡、清净幽远、雄奇瑰丽、苍凉悲壮、冷森幽僻、凄清悲凉等。景物描写不能简单地只用“画面优美”,诗词意境也不能简单地只用“凄清悲凉”,术语的使用要和相关的分析密切结合起来。

四、2012高考真题讲解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作用。解答这两字,要立足诗歌,从修辞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答案示例:“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赏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此从《全唐诗》本”。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答: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解析】“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五、重点难点题型测试(课后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1)“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描绘出怎样的图画?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①戍,南浦清江万里桥②。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指松、维、保三城,是唐与吐蕃之界,是蜀边陲要塞。②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三国时,蜀遣费祎访吴,费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名其桥为“万里桥”。③涓埃:比喻微小。

(1)“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一联,展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

(2)尾联是怎样扣题的?对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无题(其一)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①。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②一点通。隔座送钩③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④。嗟余听鼓应官去⑤,走马兰台⑥类转蓬。

【注】①画楼、桂堂:指富贵人家的屋舍。②灵犀:古书记载,犀牛角名通天犀,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灵异之物,故称灵犀。③送钩:古代宴会中的游戏,暗中传递钩让人猜,猜不中就罚酒。④分曹:分组。射覆:古代游戏,在器物下覆盖东西让人猜。⑤应官:犹上班。⑥兰台: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时李商隐在秘书省任职。

(1)诗的首句连用两个“昨夜”,重复吗?谈谈你的理解。

(2)“转蓬”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请说说本诗中“转蓬”的含义。

附:参考答案 1.(1)菱叶、荇菜在水面漂浮,青葱翠碧,随波荡漾,摇曳多姿,清泠泠的水面倒映着芦花苇影。该句以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天然绝妙的水中图画。(2)该诗融声、色、形、影于一体,色调鲜明、声情并茂地描绘了青溪和谐完美的图画,景为情使,物我合一,表达了对青溪风光的喜爱,寄托着诗人淡泊闲适的情怀。2.(1)写自己已经迟暮多病,还没有点滴功德报答圣皇,展现出忠君爱国、伤己忧民的诗人形象。(2)“跨马出郊”点出“野”字,“极目”点出“望”字,而“人事”即指上两联中的国难家愁和人生忧患;该联是全诗情语的总结,把诗人因野外所望而生忧国忧民的情怀推向极致。

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篇6

诗人为什么要塑造人物形象呢?是为了更好的表情达意。有的诗是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表现自己的是非爱憎、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如陆游的《书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有的诗词是作者设置一个“代言人”,来抒情言志,或表现自己对某事的看法、态度。如金昌绪《闺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作者借助闺中怨妇,表达对连年征战的痛恨之情。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呢?这就需要弄懂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的。一般来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的手法,或者说是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神态描写等,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情志,使之血肉丰满。侧面描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他人言行等,起烘托或衬托作用。诗词中更多是运用景物来侧面烘托人物,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并不像小说、散文中那么详细、具体、鲜明、直白,在篇幅短小、寥寥数语的古代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一个肖像描写或情感字眼,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神态、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要善于明辨和决断,应迅捷辨认出诗中描写人物形象的字词。如《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就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前两句重在写形,后两句重在写神,刻画了一个天真可爱、聪明伶俐的山村小孩形象。诗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有的诗中写形像的词语并不明显,就需要我们去深思挖掘出描写人物形象的“隐性”词语。如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解读这首诗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表现动作神态的词语,如首句中的“逐”,就刻画出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的形象。次句中的“立”字,勾勒出诗人在春风中、夕阳里欣赏美景的姿态。其次也要善于抓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如第三局中“最爱”,则是直抒胸臆,把是人陶醉于自然美景中的悠闲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通过解析这些信息,我们对这首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除了正面描写外,古诗中还常用侧面描写,如衬托、烘托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就借童子的回答,借助苍松、深山、白云的景物描写,把隐者的超凡脱俗、品行高洁的形象烘托了出来。若用“‘花’下问童子”,则形象大跌了。在柳宗元的《江雪》中,创设了这样一个环境: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寥廓寒江,一叶扁舟。作者借助这样一个自然环境,塑造了一个形体孤寂却又卓然独立的老渔翁形象。这正寄寓了柳宗元革新失败后不屈又孤愤,渴望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此手法在托物言志诗中也常见。如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的开头三句:“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天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借以表达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除了掌握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之外,要想准确的写出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还应积累一些常见形象的术语。如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孤寂落寞、愁苦幽怨、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等。这样才能避免赏析诗歌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

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篇7

意象类知识梳理

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注释]飐:zhǎn风吹颤动。赖:亏得,幸好。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桃花分割线

【解析1】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解析2】

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并在一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解析: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这首《采莲词》另辟蹊径,生动地塑造了一伙采莲女勤劳勇敢的形象,表现了她们为了采莲,朝出暮归,遇到险情,相互依靠,齐心协力地去战胜困难的独特风姿。

答案:

(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相同: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不同: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而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题型解析: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重点关注这两首诗的三、四句。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二)鉴赏景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即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所谓“意象”主要指的是这类形象,因而也是高考重点。高考设题,一般考查景象(意象)的含义及表情达意的作用。

鉴赏景物形象,首先要感知景象特征,它的形、声、色、动、静,进而体会深层含义;其次要与感情结合分析。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释】[1]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

[2]鸠(jiū):鸟名,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3]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4]觇(chān):探测、察看。泉脉:地下的泉水。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觇(chan)泉脉:查看泉水的通路

[5]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6]觞(shāng):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御:进用,饮、喝的意思。临觞忽不御:(诗人)面对着杯中酒,忽然又停住了喝。

[7]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翻译】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题目】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示下,满怀憧憬,追求美好的未来,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解析】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到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成功地表现了浓郁的春天气息。先要整体感知基调,然后再具体到每一个意象。

(三)鉴赏事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高考设题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鉴赏物象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句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分析诗中的描写,再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深层分析。

做题的思路为: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陈 亮①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②正主张。

注: ①陈亮:南宋爱国诗人。②东君:司春之神。

【解析】

翻译:稀疏的梅树枝条横斜着,洁白如玉,刚劲有力;花萼上点缀着颗颗雪珠,反射出晶莹的光彩。有一朵梅花竟然先开了,竞吐芳香的百花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呀,要把春天到来的信息传递,又哪怕那雪压冰欺!玉笛呀,不要再反复吹奏《梅花落》的曲子了,因为春神正在主宰着人间。萼:è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颂扬了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诗人以颂赞梅花的口吻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伤感的“梅花三弄”曲调了,春神就要来到人间,主宰大地。表达了诗人爱梅、惜梅之情,请东君为梅花作主,让玉笛不要再吹“三弄”了,留住春天,不要让梅花凋谢。

陈亮一生极力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梅花》一诗,表达了他的爱国之志,对抗金的胜利、国家的前途,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诗是诗人情感发展的产物,既然玉笛演奏的《梅花落》曲子阻挡不了在春天阳光哺育下的梅花茁壮成长,那末,投降派的种.种苟且的言论又怎能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呢?进一步以颂赞梅花的挺然独立来表达对投降派的强烈谴责,寄托了自己一生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

【题目】

(1)这首诗着重表现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你认为诗中梅花的形象和作者本人有着怎样的联系?

(2)“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已成为千古名句。在本诗里,这一联写的是什么意思?后人引用这一联,可用来表达什么意思?

【答案】

(1)开花早,报春信,不畏严寒。作者以梅花自比,梅花的形象寄寓着作者坚强的性格、高洁的品质。

(2)梅开花早,竞吐芳香的百花都落在了梅花的后面。敢于首开风气,敢为天下先。

解析:(1)梅花的特点从二、三两联可以看出。

上一篇:柑橘与柠檬啊读后感下一篇:初入职场,面对劳动法“漏洞”是否要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