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

2024-06-23

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通用7篇)

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 篇1

在教学过程 中,我将分教材分析、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教授新课五个方面来讲。

1)教材分析:《鳟鱼》这首作品是1817年夏天舒伯特20岁时写的一首颇受人们喜欢的活泼的抒情歌曲。(简要介绍一下作品,让学生先简单了解作品)2)组织教学:

①师生问好歌。(12 34 5 — 15 63 54 32 1—,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②听音模唱训练。(再同一个大小调式中,弹奏同根音的大小三和弦,听辩并分别模唱。这是针对基本技能方面来说的)。

③基本节奏训练。(针对在曲谱中出现的节奏练习)。3)复习旧课:

根据老师的钢琴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回顾所学的有关舒伯特的内容。(复习要求:因为本课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所以要对第一课时所学的舒伯特《摇篮曲》进行简单复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所学的知识要有连续性。4)导入 新课(从这一环节开始我将使用教学课件)

①这时在屏幕上出现几张关于鳟鱼的图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在音乐课中学习歌曲中的小动物——鳟鱼。大屏幕出现本课课题《鳟鱼》以及作曲家舒伯特的名字。

②教师开始提问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这首作品以及作曲家的资料,随后在屏幕上出现舒伯特的肖像画以及介绍。

(目的: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作品内容)5)讲授新课: ①由老师介绍总结一下舒伯特更多的优秀作品。(屏幕上出现三首视听作品)②首先来听一遍歌曲,听完后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一下三段歌词。(先从歌词来了解作品内容。屏幕上出现歌词)

③听第二遍时,要在听的过程中思考一下3个问题: ※ 这首乐曲分为几个乐段? ※ 歌词描写是什么样的故事?

※ 歌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现的?

(这时我会播放已经做好的flash动画。本环节要求学生自己分析乐曲,来培养学生视听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最后由老师总结以上问题。)④最后一遍歌曲。

※ 要求学生听乐曲时,在乐段发生变化的时候举手示意老师。(这时本课的重点,因此在老师的帮助提示下完成这个练习)

※ 根据伴奏音型的不同变化,说出情绪情感的变化。(这时本课的难点,这由老师总结)

※ 歌曲的最后两句于第一、二段的两句相同,但表达的内心心情有什么不同吗?(歌词:我满怀激动的心情看鳟鱼上了当)6)学生表演故事内容

分别请两组学生上来,根据故事的情节来编排表演《鳟鱼》。(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一共有三个角色:渔夫、我、小鳟鱼。表演完毕后由学生自己讨论这首歌曲的寓意,最后由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由教师提问这节课所学习的有关于舒伯特以及这首作品的常识问题。(目的: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五、课堂小结

① 教师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要求学生了解即可)② 这首歌曲所揭示的寓意

③ 让学生了解歌曲表现的不同,可以通过伴奏和音乐来表现。

六、布置作业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作者:江 芳 时间:2013-06-15 16:15:14 教学目标:

1、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在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教学重难点:

能够感受、体验《梁祝》的音乐情绪,并能体会音乐中的结构和音乐中表现的要素。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梁祝》音乐片段

师:彩虹万里百花开,花间彩蝶成双对,千年万代分不开,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学们,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家喻户晓,下面请把你们课前收集的有关《梁祝》的资料同大家一起分享。

二、新课教学:

(一)作品简介

1、请学生(分小组)把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梁祝》的资料上台来与大家进行分享(各种传说、故事背景等等)。生:分小组介绍。

师:谁来讲讲你所知道的《梁祝》的故事。生:讲述故事。师归纳引入新课

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过梁祝音乐的人,都永远会为这种千古传咏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撼动,而更让人永世不忘的就是那感人的绝唱。梁祝的化身,就是那翩翩起舞紧密相随的蝴蝶,在云南民间传说中是指美凤蝶。从它诞生以来,就一直成为世人的爱情楷模和民族伟大情操的典范,它深刻蕴育着民族精神和忠贞理想,中国人民深深喜爱梁祝,世界人民也同样是喜爱梁祝!人民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达这种情愫,在其中赋予着高尚的精神寄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用它那优美动听的音乐向世人讲述着古老而优美动人的传说。

2、展示课件

(1)协奏曲的概念。

(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传统的协奏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进入20世纪后,协奏曲的表现形式有许多新的发展和变化。)

(2)乐曲的创作背景。(学生介绍)

(3)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教师简单介绍)。

(二)欣赏乐曲。(出示课件)

教师和学生用生动的语言分别以讲故事的形式结合画面和音乐进行解说。

1、呈示部 :引子—主部主题—副部主题。1).引子:

设问:请同学们注意听,在音乐中有一种乐器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播放“引子”音乐)

明确:引子部分一开始用长笛模仿鸟的叫声吹奏出一段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

2).主部:(播放“主部”音乐)

先是由小提琴奏出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示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不断加深和互相爱慕的深情。

3).连接部与副部:(播放“连接部与副部”音乐)

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

设问:这一部分的节奏与前面的主题有什么区别?由此想象一下,这一段音乐描写了梁祝故事里哪一部分的情节?欣赏完后回答。

明确:这段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

4).结束部:(播放“结束部”音乐)

这段音乐转为慢板,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内在情感。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依依不舍的情景。

2、展开部: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播放“展开部”音乐)

1).“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

2).“楼台会”:

又是一个慢板,大、小提琴的对答,缠绵凄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3).“哭灵、控诉、投坟”:

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3、再现部—化蝶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长笛吹奏出柔美的华彩旋律,与竖琴的滑奏相互映衬,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爱情主题,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下死去后,化做一双蝴蝶在花丛中欢乐自由地飞舞。

(三)出示课件。

1、展示整个乐曲的结构(由学生归纳,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有哪些故事片段。)

2、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想和体会,形式不限。(学生讲述或用歌声表达等等,)(1)学生讲述。

(2)学生演唱《化蝶》。.三、总结

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了美丽的蝴蝶,带着人们美好的祝愿,飞向天空,飞向希望。纷飞的彩蝶,同时也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带给了全世界,如今,《梁祝》已成为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

最后让我们一起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化蝶》,在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欣赏吧。(播放歌曲《化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歌曲《打只山歌过横排》和“兴国山歌”的相关文化及其内涵,深对学生加兴国山歌的热爱。

2:引导学生用优美豪放的声音演唱《打只山歌过横排》,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方法,来创作、表现“兴国山歌”,进而表现、感受和体验“兴国山歌”的意境、情绪和风格。

3:参与创作“兴国山歌”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品味客家人的生活气息

教学重点:学会用有感情、优美豪放的声音去演唱歌曲,采用合作与交流的方法来创作、表现“兴国山歌”,进而感受和体验“兴国山歌”,的意境、情绪和风格。

教学难点:唱好歌头“哎呀嘞——哎”,掌握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弱位起唱拍的演唱方法,唱出歌曲的特点、风格。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文化悠久,五十六个民族的艺术异彩分呈,今天赣南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兴国山歌”成为了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瑰宝,这不仅是兴国人的骄傲,也是江西人的骄傲!我们作为江西人,应该做“兴国山歌”的火炬传递者,为“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接上一棒。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兴国山歌”的资料。你们去查找了吗?

二:展示有关“兴国山歌”的资料 请学生举手来宣读自己准备的资料内容。

2.老师总结并补充

“兴国山歌”简介

三.学唱歌曲《打只山歌过横排》

1.学唱歌谱(老师对难点如:倚音、波音、滑音、连音、弱位起唱等进行辅导)

2.带入客家方言读歌词并理解歌词意义。[打——唱;横排——两山之间崎岖的山路,石(sa)、禾(wo)、鞋(hai)]

3. 学唱歌曲并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联想歌曲的意境。

4. 欣赏《打只山歌过横排》。

四.曲式分析及歌曲处理

(一)分析设问

1.歌曲的曲式结构?(一段体)

2.歌曲中用了哪些装饰音?(倚音、波音、滑音)

装饰音在歌曲中[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取到了什么作用?(体现出典型的山歌风格和特征。)

3.找出最能体现“兴国山歌”风格特点的那一句?(哎呀鳓——哎)

有什么特点?(曲调高亢悠扬,先声夺人)

仿佛联想到了什么?(仿佛人们面对着美丽的大自然深情呼唤,悠扬的歌声在回荡山谷,余音绕耳不绝,令人浮想联翩,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该如何来演唱这句?(用高位、激情、圆润的声音来演唱)

4.歌曲的风格特点(曲调高亢悠扬,亲切感人,生动地表现了客家人明快、朴实、爽朗、豪放的山野气息。);联想歌曲的意境。

5.歌曲中除了第一句,旋律落差大吗?(不太大)用了几个音?(“1、2、6”三个音)

(二)设计演唱方案并演唱

五.“兴国山歌”创编评价小舞台

(把学生分成四小组合作交流创作)

(一)、创编歌曲

提示:可用改变《打只山歌过横排》歌词或曲调来完成,还可以根据兴国山歌的特点来创编词曲。

(二)、表演与评价

提示:演唱形式可以是独唱、对唱、轮唱、小合唱等

六.小结

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 篇2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的基本理念,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水平四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的要求, 结合本校小场地条件特点, 以往返跑为载体, 通过各种往返跑的形式和比赛, 让学生体验耐久跑呼吸方法、控制速度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耐久跑的能力。通过分层教学, 关注学生差异, 注重个体的自我学习评价。努力营造一种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 激发运动兴趣, 提高运动技能, 使每名学生都能感受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 保证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耐久跑在田径运动中是以较长距离为单位的计时跑, 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 运动负荷较大的有氧运动, 其动作特征是两腿不间断地交替的周期性运动。耐久跑对心肺能力的有效提升决定了其健身性;技术相对简单, 对场地器材没有过高的要求决定了其普及性;机械地重复练习, 技战术变化和运动环境变化的单一决定了其枯燥性;练习初期的生理特殊反应及应对方法决定了其教育性。本课选择往返跑教材, 其理由有三:一是受学校场地小、多班级同时上体育课的客观资源和事实所限;二是往返跑完全能够承载耐久跑的呼吸方法、控制速度的方法等教学内容;三是往返跑技术在球类等多种运动项目中也经常用到, 可以形成技能迁移。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水平四 (八年级) 的学生, 正值青春期的他们, 身体处于快速的发育期, 对技术概念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但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他们意志品质和忍耐性较差。加之耐久跑的形式枯燥、过程“痛苦”而使众多学生有抵触情绪, 大多处于被动练习。学生整体耐力基础薄弱, 水平参差不齐, 差别较大。以上这些都为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丰富练习手段、实施分层教学、进行差异化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设计流程和思路

准备部分的移动技能游戏恰巧结合了往返耐久跑中的加减速和变向转身技术, 使学生在快速移动中提高灵敏与反应能力。

基于对本课内容和目标的分析, 在课的基本部分, 设计了三个环节—“往返体验跑”、“往返跑 (pac e跑) ”、“往返接龙跑”。25米往返体验跑是定量跑, 每名学生练习10个往返, 每个往返限定在15秒之内即可。本环节除了让学生体验耐久跑的呼吸方法和跑步节奏之外, 其核心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往返跑临近终点时, 如何节省体力, 用惯性降低自己的速度并且合理地完成转身, 改变学生盲目地加减速所带来的体能消耗。为此, 在起跑线和终点线之内又设置了2个显著的标志,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学生到达什么地点应该合理地加减速。这种加减速, 是显性的和可观察的。之所以采用团队集体跑, 其意图是减少弱势群体的心理压力, 增强信心, 使他们专心投入到学习之中。

同质分组往返跑 (p ac e跑) 是本节课的重点, 其启示是贾齐教授介绍的日本山本贞美“往返耐久跑事例”。依据本单元前一次课的测试结果, 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同质分组并计算各组本次课往返的单程距离。其规则是:当教师发出信号时, 学生应该正好到达端线, 并且开始折返。如果在信号发出时学生尚未到达端线, 则应该加速到达端线后折返。如果学生在信号发出之前已经到达端线则等待信号发出后再进行折返, 以准确到达端线次数的多少作为自我评价的尺度。主要意图在于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发展学生对速度的有效控制能力, 注重自我的纵向比较, 而不是单一的横向比较。摒弃了田径项目仅仅以高、远、快作为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

往返跑接龙是本次课的竞赛部分, 因为评价的标准是各组最终轮换人数, 各同质组的跑动距离不同, 结果实难预料, 竞争会相当激烈。又因比赛持续的总时间较长, 即便是每组学生的逐一轮换, 其间隔休息时间仍然很短。所以, 这个比赛既能发展学生个体的绝对速度, 又发展了学生的速度耐力, 而这些都是耐久跑必备的基本素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课采取每一环节练习之后学生自己进行自测心率, 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直观数据的支撑下结合主观体验, 根据不同负荷强度的心率变化来合理地控制跑步速度。这也是《课标》运动技能目标下对水平四学生“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基本要求。

五、预计运动负荷

预计本次课学生的运动强度为最高心率170次/分左右, 平均心率130次/分左右, 练习密度为50%左右。

在尝试中发展, 在交流中提升

一、前期准备

为了上好试讲教案, 笔者首先是细读教案, 将设计说明、课时计划、单元计划、课后反思等进行了认真研读。该课时计划受启于北京师范大学贾齐教授的《sports教材化方法的研究—以山本贞美的教材事例为中心》一文中介绍的“往返耐久跑 (pace跑) 事例”, 笔者将贾教授的文章和课时计划结合研读, 对该课时计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按照单元教学安排, 该课时是《耐久跑》单元教学的第4课时, 前3次课需要学生了解3分钟25米往返跑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还要采集学生3分钟25米往返跑的原始成绩。正常情况下一周多的时间无法完成这些课时, 笔者打破常规, 将3分钟25米往返跑的学习和成绩的测试安排在1节课内完成。为了上好这节课, 笔者对基本部分的3个内容实施了片段化教学尝试, 通过试讲发现, 学生对于团队匀速跑 (50%~60%速度绕标志物跑) 缺乏基本体验, 总是和比赛一样, 快速地奔跑, 经过几次调整和提醒纠正, 情况有所好转;对于控制速度的编队pace跑, 学生习惯快速跑到折返点等待, 一般经过3次往返跑和教师的提醒, 学生基本能够做到10秒返回到折返点。在折返跑沙包接龙比赛中, 个别学生存在投机现象, 选择距离短的一组, 导致距离短的组人数太多, 经过笔者的动员和调整, 基本实现小组人数的平衡。

二、整体试讲

经过前期的准备, 笔者决定对教案进行整体试讲, 在前2次的试讲中, 队伍的调整和各环节的衔接出现了问题, 尤其是基本部分团队往返体验跑和控制速度的编队跑, 由于分别采用了异质分组和同质分组2种形式, 学生不能按照要求快速分组, 浪费了较多的时间。第3次试讲, 笔者课前事先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说明, 在异质分组时让学生根据自己3分钟25米跑的测试成绩选择组别, 这样就节省了学生分组调整的时间, 练习密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第4次试讲, 笔者上了1节展示课, 邀请了学校的体育教师观摩并组织了课后评课, 评课时, 热心的同行们为笔者指出了很多问题, 对于教学中场地利用不足、教师讲解过多、练习密度低等问题, 也提出了许多建议。笔者根据观摩教师们提供的建议进行了重新设计, 对于学生的分组也做了适当的改变, 如, 折返跑沙包接龙第2环节“3名学生1组3分钟往返跑”, 针对各组人数不均的情况, 要求每组自由组合成4个小组 (因为每组大约在10个人左右, 分成4个小组, 基本保障每组有2~3人) , 这样的安排也保证了3分钟团队接力各组的跑动距离基本一致。在第5次试讲时,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学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 多数学生心率测试达到了165次以上。

三、试讲感悟

1.充分体现《课标》思想。教案选用具有较高价值的3分钟25米折返跑教材对学生实行耐久跑的教学, 将单调、枯燥、机械重复的耐力跑改为学生感兴趣的往返跑、控制速度跑、往返跑和接力跑,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标》思想。

采用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相结合的形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组别, 实现了分层教学, 体现了《课标》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的教育理念。

2.学情准, 实用性强。教案设计学情分析准确, 针对水平四阶段学生身体快速发育、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 分别采用异质分组团队往返跑、同质分组控制速度编队跑、有差距的折返跑沙包接龙等形式, 让学生在不同场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基本部分的3个练习环环相扣, 充分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 让学生通过递进性学习, 实现教学目标的逐个达成。针对学生体质有差距的现状, 设计中采用了差距跑, 学生可以各取所需, 让优秀者能提高, 后进者有目标。由于充分地考虑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学生实际, 教学的设计实用性强, 试讲教师经过简单的准备就可以拿来就上, 并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3.启迪思考, 体现创新意识。各地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体育场地小和体育设施、器材不足等实际问题, 于老师的教学设计就给笔者一个很深的启迪:在现有情况下, 如果教师能够坚持进行改革创新, 仍然可以呈现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耐久跑教学习惯于让学生绕操场跑圈或到野外进行练习, 跑圈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越野则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于老师巧妙地抓住耐久跑对速度的控制是第一要素这一特点, 利用小场地变“跑快”为“跑准”, 学生通过不断获得“距离、时间”的信息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步频和步长, 最终学会耐久跑呼吸与步伐协调配合, 掌握合理分配体能, 有效控制速度的方法, 可谓创意十足, 亮点频频。

四、建议

1.尽量提供课堂实录。对于试讲教案, 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体现设计者的意图, 建议附上教案设计者的课堂实录, 这样有助于深入了解教案, 了解设计者的设计初衷, 对于一些文字简略的环节有清晰的了解, 如, 在准备活动中移动体能热身游戏 (快走—单脚跳—慢跑) 3种方式如何变换, 每名学生可能有自己的安排, 但是慢跑和单脚跳完毕后测试的心率却是不同的。再就是放松整理“我俩有默契”, 笔者没有找到相关的游戏内容, 只好改成“发电报”游戏, 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心率的测定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 笔者建议对于试讲教案最好能够提供一份设计者的课堂实录, 这样能更快地帮助试讲者理解设计意图, 发挥教案的最大效用。

2.教学分组由4组变成6组。教案中教学组织的形式基本上是按照4个组别展开, 笔者建议改为6组, 一是因为初中阶段班额较大, 一般在50人左右, 分成4组, 每组10人以上, 在团队跑时易发生安全隐患;且折返跑接龙阶段学生活动量较少, 3分钟折返跑每人只能跑2~3次, 量和强度不足, 无法实现发展学生体能、提高运动负荷的目的。将组数调整为6组, 每组学生人数减少, 减少了安全隐患的发生, 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负荷。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王志强

(山东省滨州市滨州高新区中学)

设计亮点纷呈实践瑕不掩瑜

一、设计亮点

1.理念清晰。该设计秉承《课标》理念, 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执教者以往返耐久跑为载体, 通过改变耐久跑的练习形式来增强学生的体能, 引导学生在接龙游戏中合理运用耐久跑技术, 巧妙地融合了“技术、体能、运用”3个维度。这样的设计不仅简洁、有趣, 还切实解决了场地小、学生多的问题。

2.分组合理。执教者在体验跑中采用异质分组, 旨在减弱少数学生的心理压力;在pace跑中采用同质分组, 利用距离变化和信号提示让学生做自我纵向比较;在接龙比赛中采用了分组轮换强化学生的速度耐力。

3.计划完整。课时计划源于单元计划, 执教者的单元计划规范、完整, 所设计的6课时内容明确、合理, 单元目标定位比较准确, 制订的课时目标、重难点针对性较强, 设计的学习策略简单、实用。

4.自测心率。学生通过自测心率及时了解锻炼情况, 学会了利用心率变化来控制跑的速度, 达成了水平四运动技能目标中“掌握运动强度和密度、靶心率、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等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基本要求。

二、改进建议

1.课时学习目标不够具体、明确。执教者的课时学习目标稍显笼统, 尤其是技能目标没有具体的观测和操作要求。可修改为“通过往返耐久跑练习, 90%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利用惯性来节省体能, 能在3分钟内完成10次往返, 其余学生能合理分配体能并完成6次以上往返。”

2.沙包的使用效果不明显。执教者在准备部分和接龙比赛环节都使用了沙包, 其设计意图可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或突出一物多用, 但设计中的文字表述比较模糊, 笔者不清楚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导致预期效果不佳,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徒手类的热身练习, 还可以借助标志盘设计一些新颖、有效的辅助练习。总之, 耐久跑的辅助练习应尽量简洁、实用。

3.基本部分稍显臃肿。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 基本部分是明显超时的, 如果按要求完成往返体验跑、编队pace跑和接龙比赛, 至少需要28~30分钟, 这将导致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缩减时间;如果按照设计中的时间预设, 那么完成3个部分的学习仅仅是走个流程, 实际效果不理想。建议往返体验跑1次, 大致时间3分钟;编队pace跑为重点, 时间可安排为12~15分钟;接龙比赛5~6分钟, 先向学生明确接龙比赛的要求, 然后体验1次、比赛1次, 可以采用击掌的方式代替接力棒等器材。这样学习内容重点明晰, 效果明显。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王志强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

人教版八年级《奇妙的克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晓“克隆”的相关知识。2、学会快速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3、进一步学习说明方法和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教学理念: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各采众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有一绝招,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和它一样的猴子来妖魔作战。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作家吴承恩独特的设想。他想像的依据是什么呢?(克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际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部分所写内容,把相关内容画出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全文分四部分:(四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什么是克隆;第二部分:怎样克隆;第三部分:克隆的意义;第四部分:克隆的作用。

请同学们说说你找到这些信息的依据是什么?第一和第四个信息是小标题直接告知的,第二个信息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来提炼,第三个信息是要根据总结段落,即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来提炼。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1、根据小标题筛选;2、根据文章的总结段落来筛选;3、根据文段内容筛选。)

三、研读探究

1、克隆是什么

(1)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直接告诉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找到后,大声念出。

①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②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③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④(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⑤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们把这种说明的方法叫做下定义或作诠释。

学生说出如何找到什么是克隆这一表概念性句子的。(根据判断性词语:是、就是、叫做、叫等找到的。)

(板书:根据判断性词语来筛选。)

(2)如何区别下定义和作诠释?

下定义是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作诠释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事物进行阐释。

说明:正说反说都成立的一般是下定义,否则是作诠释。下定义:甲是乙等于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不等于乙是甲。此外,下定义不加任何描写修饰。

(3)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

本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下定义:对克隆一词进行科学的阐述。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作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怎样克隆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后,更想知道怎样克隆。快速读第二、三两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

(1)作者在文中列举科学家对哪些动物做过克隆实验的?(请用说明对象来简单表述)并为它们分类列出:鲫鱼、鲤鲫鱼——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绵羊。

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哺乳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说说科学家们对这些动物如何克隆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①鲫鱼的克隆步骤方法是:用鲫鱼……经过……与此同时②蟾蜍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用……然后……经过……终于有一部分长出了活奔乱跳的爪蜍。③黑斑蛙的克隆步骤方法是:……④绵羊“多利”的克隆步骤方法是: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然后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

这些表示步骤过程的信息是如何提取的?(板书:根据表示前后顺序的词语提取信息。)

(3)“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请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是什么?(板书:根据总结性段落提取。)

3、克隆技术的作用

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2)挽救珍奇动物。(3)防治疾病、延长寿命。说说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板书:根据总起句、总结句、段落意提取)

四、拓展提升

展开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发展的尖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克隆给人类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何其宝贵,它绝不只是一个生物个体那么简单。生命因其唯一而宝贵!要想让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唯一办法不是克隆,而是:珍爱生命。

五、总结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知晓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方法步骤及克隆对人类的好处等相关知识,还进一步明确了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更主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还学会了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板书:筛选提炼有效信息的方法:

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有没,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做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

运用音乐要素表现歌曲以及歌曲的节奏节拍的把握。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情景导入

1、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的交响乐,你听是什么声音? 是海浪声。是啊,是海浪冲击岩石的声音,但是海上还有一些战士,他们在海上航行,保卫我们的祖国,对海军来说,大海就是故乡的声音。(图片出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海,学习《大海啊故乡》这首歌。

2、作者及歌曲介绍

【活动】聆听歌曲,感受旋律

1、仔细聆听,听完说说这首歌曲情绪如何?速度是怎样的?(速度稍慢、深情舒缓地)

2、你能告诉老师这是几拍子的歌曲吗?什么特点?(三拍子,抒情,荡漾)【讲授】新课教学,参与实践

1、作品中音乐要素的分析 节拍 速度 情绪 节奏

2、用lv模仿海风声进行模唱,提示学生注意二分音符和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与唱法。

3、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4、填词纠错。

5、、这首歌中模仿游子声声呼唤故乡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问:这两句的音与前两句相比较怎样?表现了歌者情感怎样的变化?

(音区更高,情绪越来越激动,不断升华,就像翻滚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问:后半部分演唱力度与情绪应该相应的有些什么变化呢?(更加强烈有力、情绪更激动,才能表达呼唤的真切)

6、、完整的演唱歌曲。

7、、艺术处理

共有六个乐句,前两个乐句质朴、深情、亲切、如叙家常,属叙事性,低 吟轻叹,后两个乐句情意深长,感情稍饱满、有起伏感。重复的后两个乐句感 情饱满、情绪激动、有种呼唤的感觉。

8、、分组比赛

男女生分组比赛,对比一下音色的变化及演唱效果,并略作评价。(可让学 生互评)

9、、视谱练习

先学词后学谱,学生先视唱后老师教唱两遍,再弹琴让学生随琴唱。

10、、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视屏

【活动】知识拓宽,发挥想象1.问: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大海啊故乡》,那么关于大海的歌曲你能举两个例 子吗?最好现场演唱一下哦

如《大海》、《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深深的海洋》、《渔光曲》、《大海摇篮》、《海鸥》、《海的魅力》、《赶海的小姑娘》等。带海的乐曲如《大海》、(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蓝色的爱》。

另外还有那些带海的文学作如《海的女儿》、《老人与海》、《大海的歌》、《海洋里有什么》、《蓝色的诱惑》、《奇迹的海》、《至东海》、《东海》等。2.创编舞蹈《大海啊,故乡》(课后作业)

【测试】重温收获,结束课堂

1、各个音乐要素的表现方式与作用回。

2、结束语,大海是宽阔的、又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源于海洋、音乐源于生命。同学们,让我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共同歌唱大海、赞美大海宽阔的胸襟吧!

3、下课礼式 学生在《大海啊,故乡》的音乐声中和老师说再见。【作业】课后作业创编舞蹈《大海啊,故乡》

☆大海啊,故乡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大海啊,故乡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情景导入

1、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的交响乐,你听是什么声音? 是海浪声。是啊,是海浪冲击岩石的声音,但是海上还有一些战士,他们在海上航行,保卫我们的祖国,对海军来说,大海就是故乡的声音。(图片出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大海,学习《大海啊故乡》这首歌。

2、作者及歌曲介绍

【活动】聆听歌曲,感受旋律

1、仔细聆听,听完说说这首歌曲情绪如何?速度是怎样的?(速度稍慢、深情舒缓地)

2、你能告诉老师这是几拍子的歌曲吗?什么特点?(三拍子,抒情,荡漾)【讲授】新课教学,参与实践

1、作品中音乐要素的分析 节拍 速度 情绪 节奏

2、用lv模仿海风声进行模唱,提示学生注意二分音符和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与唱法。

3、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4、填词纠错。

5、、这首歌中模仿游子声声呼唤故乡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问:这两句的音与前两句相比较怎样?表现了歌者情感怎样的变化?

(音区更高,情绪越来越激动,不断升华,就像翻滚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问:后半部分演唱力度与情绪应该相应的有些什么变化呢?(更加强烈有力、情绪更激动,才能表达呼唤的真切)

6、、完整的演唱歌曲。

7、、艺术处理

共有六个乐句,前两个乐句质朴、深情、亲切、如叙家常,属叙事性,低 吟轻叹,后两个乐句情意深长,感情稍饱满、有起伏感。重复的后两个乐句感 情饱满、情绪激动、有种呼唤的感觉。

8、、分组比赛

男女生分组比赛,对比一下音色的变化及演唱效果,并略作评价。(可让学 生互评)

9、、视谱练习

先学词后学谱,学生先视唱后老师教唱两遍,再弹琴让学生随琴唱。

10、、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视屏

【活动】知识拓宽,发挥想象1.问: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大海啊故乡》,那么关于大海的歌曲你能举两个例

子吗?最好现场演唱一下哦

如《大海》、《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深深的海洋》、《渔光曲》、《大海摇篮》、《海鸥》、《海的魅力》、《赶海的小姑娘》等。带海的乐曲如《大海》、(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蓝色的爱》。

另外还有那些带海的文学作如《海的女儿》、《老人与海》、《大海的歌》、《海洋里有什么》、《蓝色的诱惑》、《奇迹的海》、《至东海》、《东海》等。2.创编舞蹈《大海啊,故乡》(课后作业)

【测试】重温收获,结束课堂

1、各个音乐要素的表现方式与作用回。

2、结束语,大海是宽阔的、又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源于海洋、音乐源于生命。同学们,让我们热爱大海、热爱生活,共同歌唱大海、赞美大海宽阔的胸襟吧!

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和谐明快、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

2、通过学唱歌曲《踏雪寻梅》,体会歌曲高雅的意境,品味歌曲风格的韵味,学习梅花的高贵品质。

3、了解作者黄自生平,感知其艺术歌曲的风格。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重点难点

1、准确演唱歌曲旋律(注意休止符)及其情感的表达。

2、运用强弱对比、连音与断音对比、附点与非附点的对比等表现手法来演绎歌曲。

3、尝试二声部合唱,注意各声部的和谐(注意速度、力度、情感的处理)。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创设情境

一、教师演唱歌曲《梅花引》片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歌曲描绘了哪些景物?(梅花、白雪)通过音乐的描述在你的头脑中勾勒出一副画面,然后说与老师和同学们听!老师也画了一幅画,同学们想看看吗?从画中我们看到:洁白的雪花漫天飞舞,远山、房屋、树木、小桥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而梅花却在这静谧的世界里悄然绽放,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梅花欢喜漫天雪、梅香浸雪、雪色映梅、皑皑的白雪衬托着点点梅花,构成了这寒冬季节最美最雅的一段风景。”同学们,这景色美吗?(美)那面对着此情此景,大家想不想到画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呢?(嘘!)听!远处隐约传来“叮当”之声!原来有人已经迫不及待了,远远的骑驴而来,小毛驴的脖子上挂着两只小铃铛,不听“叮当”作响;猜想一下,他在做什们?原来古人有“踏雪寻梅”的雅趣,今天就让我们效仿古人,追随铃声去“踏雪”去“寻梅”,去感受一下“踏雪寻梅”的乐趣……(板书:踏雪寻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歌曲“踏雪寻梅”

【讲授】感受歌曲、熟悉作者、作品

二、教师范唱、简单介绍作者、作品

1、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感受歌曲的节拍、歌曲描述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学生谈论并回答问题。

2、介绍歌曲《踏雪寻梅》的词曲作者

a、刘雪庵: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四川铜梁人;主要作品有《踏雪寻梅》《飘零的落花》《菊花黄》《枫桥夜泊》《红豆词》等。

b、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品:《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活动】学唱歌曲、演绎歌曲

三、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俗话说:东西好吃要亲口尝一尝;好听的歌曲要亲自唱一唱)

1、学生朗读歌曲(生僻字释义:霁:ji、雪后放晴;灞ba桥:有扶手的石拱桥)

2、问题:歌曲描写了怎样画面?(骑驴踏雪赏梅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兴奋喜悦、怡然自得、)

3、mf—p—mf力度符号的处理(用中弱的力度以叙事的口吻来演唱;力度变化要表现出来。)

4、“骑驴灞桥过”一句中“骑”字的处理(骑字的弱起、其前面的八分休止符可做换气)“骑”字要一带而过、强拍要落在“驴”上。这是歌曲的第一乐段,生动地抒发了作者骑驴赏梅的兴奋心情,而铃儿响叮当之声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生动的场景。

5、四个“响叮当”处都有断音记号,要怎样处理?(学生讨论回答)(师):短促跳跃、力度渐强、表现驴儿由远而近的清脆铃声;同学们可以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接唱,来体验一下演唱效果。

6、“好花采得瓶供养”是歌曲的高潮,力度要强、感叹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好”字之前的八分休止符的处理(可做深呼吸来处理此处)。

这是歌曲的第二乐段,用“叮当”之声生动地描绘了骑驴赏梅的情景,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

7、学生齐唱歌曲,重温歌曲,为歌曲打节奏(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手和脚来配合,注意速度和力度的掌控)。

【活动】了解“踏雪寻梅”之典故

四、古人缘何“骑驴踏雪寻梅”这源于一个典故: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自幼酷爱梅花,敬仰梅花的铮铮钢干,坚贞高洁的品质;后来她巧据官位,隐居山林,经常在大雪纷飞时节,骑驴在灞桥赏梅,寻找作诗的灵感;有诗为证:“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这也成为古代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向往高洁生活的精神寄托,也演绎成千古佳话。

古代读书人善有读书意境,听乐吟诗、抚琴诵词、骑驴观景、采花赏心,这些确实与今人有别!现代人已经很少骑驴、听乐吟诗了,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有了更为开阔视野的条件,这是古人无法比拟的,我们要从歌曲中领悟和理解的就是古人这种特有的情韵意境……但是不管古人、今人都喜欢有自然的意境去陶冶情操,只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欣赏美和感受美的方式在发生着变化而已。

【活动】鼓励尝试、体验感受合唱的魅力

四、鼓励尝试、体验、感受合唱的魅力(何为二声部演唱:就是两个声部各自按各自的曲调演唱同一首歌,要求两个声部的声音要和谐、音要准;即:和为重、音为准)

1、学唱低声部旋律(通过聆听、教师范唱来学习低声部的旋律;教师纠错并加以校正)

2、尝试二声部演唱(分男女声部)

a、慢速练习、注意各声部音准、二声部的和谐。b、中速练习,注意歌曲情感的表达。

【活动】课堂拓展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古诗词融入音乐、画面中,即实现诗情、画意与音乐的韵律整合,也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既有了审美体验,开阔了视野,又拓展了知识……

【活动】课堂小结“雪映梅花是天景、踏雪寻梅是人趣”自古以来,古代人不为高山险阻,去追寻、踏访梅花;为的是寻找一种生活情趣,生活的美,这也是他们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同学也能够学到梅花不畏严寒、傲雪怒放的高贵品质。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生活……

踏雪寻梅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踏雪寻梅

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创设情境

一、教师演唱歌曲《梅花引》片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歌曲描绘了哪些景物?(梅花、白雪)通过音乐的描述在你的头脑中勾勒出一副画面,然后说与老师和同学们听!老师也画了一幅画,同学们想看看吗?从画中我们看到:洁白的雪花漫天飞舞,远山、房屋、树木、小桥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而梅花却在这静谧的世界里悄然绽放,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梅花欢喜漫天雪、梅香浸雪、雪色映梅、皑皑的白雪衬托着点点梅花,构成了这寒冬季节最美最雅的一段风景。”同学们,这景色美吗?(美)那面对着此情此景,大家想不想到画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呢?(嘘!)听!远处隐约传来“叮当”之声!原来有人已经迫不及待了,远远的骑驴而来,小毛驴的脖子上挂着两只小铃铛,不听“叮当”作响;猜想一下,他在做什们?原来古人有“踏雪寻梅”的雅趣,今天就让我们效仿古人,追随铃声去“踏雪”去“寻梅”,去感受一下“踏雪寻梅”的乐趣……(板书:踏雪寻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歌曲“踏雪寻梅”

【讲授】感受歌曲、熟悉作者、作品

二、教师范唱、简单介绍作者、作品

1、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感受歌曲的节拍、歌曲描述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学生谈论并回答问题。

2、介绍歌曲《踏雪寻梅》的词曲作者

a、刘雪庵: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四川铜梁人;主要作品有《踏雪寻梅》《飘零的落花》《菊花黄》《枫桥夜泊》《红豆词》等。

b、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品:《花非花》、《长恨歌》、《抗敌歌》、《旗正飘飘》、《玫瑰三愿》等五十余首。

【活动】学唱歌曲、演绎歌曲

三、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俗话说:东西好吃要亲口尝一尝;好听的歌曲要亲自唱一唱)

1、学生朗读歌曲(生僻字释义:霁:ji、雪后放晴;灞ba桥:有扶手的石拱桥)

2、问题:歌曲描写了怎样画面?(骑驴踏雪赏梅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兴奋喜悦、怡然自得、)

3、mf—p—mf力度符号的处理(用中弱的力度以叙事的口吻来演唱;力度变化要表现出来。)

4、“骑驴灞桥过”一句中“骑”字的处理(骑字的弱起、其前面的八分休止符可做换气)“骑”字要一带而过、强拍要落在“驴”上。这是歌曲的第一乐段,生动地抒发了作者骑驴赏梅的兴奋心情,而铃儿响叮当之声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一生动的场景。

5、四个“响叮当”处都有断音记号,要怎样处理?(学生讨论回答)(师):短促跳跃、力度渐强、表现驴儿由远而近的清脆铃声;同学们可以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接唱,来体验一下演唱效果。

6、“好花采得瓶供养”是歌曲的高潮,力度要强、感叹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好”字之前的八分休止符的处理(可做深呼吸来处理此处)。

这是歌曲的第二乐段,用“叮当”之声生动地描绘了骑驴赏梅的情景,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

7、学生齐唱歌曲,重温歌曲,为歌曲打节奏(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手和脚来配合,注意速度和力度的掌控)。

【活动】了解“踏雪寻梅”之典故

四、古人缘何“骑驴踏雪寻梅”这源于一个典故: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自幼酷爱梅花,敬仰梅花的铮铮钢干,坚贞高洁的品质;后来她巧据官位,隐居山林,经常在大雪纷飞时节,骑驴在灞桥赏梅,寻找作诗的灵感;有诗为证:“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这也成为古代文人雅士淡泊名利、向往高洁生活的精神寄托,也演绎成千古佳话。

古代读书人善有读书意境,听乐吟诗、抚琴诵词、骑驴观景、采花赏心,这些确实与今人有别!现代人已经很少骑驴、听乐吟诗了,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有了更为开阔视野的条件,这是古人无法比拟的,我们要从歌曲中领悟和理解的就是古人这种特有的情韵意境……但是不管古人、今人都喜欢有自然的意境去陶冶情操,只是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欣赏美和感受美的方式在发生着变化而已。

【活动】鼓励尝试、体验感受合唱的魅力

四、鼓励尝试、体验、感受合唱的魅力(何为二声部演唱:就是两个声部各自按各自的曲调演唱同一首歌,要求两个声部的声音要和谐、音要准;即:和为重、音为准)

1、学唱低声部旋律(通过聆听、教师范唱来学习低声部的旋律;教师纠错并加以校正)

2、尝试二声部演唱(分男女声部)

a、慢速练习、注意各声部音准、二声部的和谐。b、中速练习,注意歌曲情感的表达。

【活动】课堂拓展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古诗词融入音乐、画面中,即实现诗情、画意与音乐的韵律整合,也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既有了审美体验,开阔了视野,又拓展了知识……

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 篇6

教学目标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导入新课教师跟随音乐表演舞蹈片段,引入今天课题。

【讲授】讲授新课

1、观看图片,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芭蕾舞的基本特征。开:“开” 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肢体的线条。

绷:“绷”是指将膝关节和踝关节绷直,使舞姿更加舒展。直:“直”能使舞姿舒展、优美,达到完美的长线条视觉造型。

立:“立”不单指脚尖的直立,更多的是要求整个身体的直立、挺拔。

2、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欣赏《四小天鹅》视频,思考:这段舞蹈以身体的什么部位为主? 做了哪些动作?这些动作有什么特点?

找到芭蕾的另一基本特征——“轻“,“轻”是指舞姿优美、轻盈、自如,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和心灵愉悦。

(2)欣赏《四小天鹅》视频,思考:这段舞蹈以身体的什么部位为主? 做了哪些动作?这些动作和四小天鹅相比有什么区别?

找到芭蕾的另一基本特征——“稳“,“稳”是指动作要做的不仅准确而且稳健、扎实。(3)欣赏《黑天鹅变奏曲》视频,思考:这段舞蹈都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找到芭蕾的另一基本特征——“准“,“准”是指每个动作都要做到准确无误。(4)欣赏《双人舞》视频,总结:芭蕾是一种什么样的舞蹈?

找到芭蕾的另一基本特征——“美“,“美”是要求一举一动都极具美感,也是的芭蕾最终落脚点

稳:“稳”是指动作要做的不仅准确而且稳健、扎实。美:“美”是要求一举一动都极具美感。

3、总结芭蕾舞的基本特征:

“开、绷、直、立、轻、准、稳、美”这8个字也是芭蕾艺术的审美标准。

4、体验尝试,学习芭蕾舞的七个基本手位,感受芭蕾艺术之美。一位:双手下垂,放于体前,指尖相对,相距一拳的距离。二位:在保持一位的基本上,向上抬起手臂,和腹部平行。

三位:在二位的基础上,继续向上抬起,放于额头的前上方。体会我们刚才所说的头顶天、脚踏地的感觉。

四位:右手不动,左手回到二位。五位:右手不动,左手继续向旁打开。六位:左手不动,右手回到二位。

七位:左手不动,右手向旁打开,两只手臂有一种怀抱大树的感觉。翻转手腕,眼睛看着你的右手,手指向远方延长,慢慢回到一位。【活动】知识拓展

1、我来比,你来猜。

教师示范舞蹈动作,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动作都是由芭蕾的几位手发展变化而来的。

2、比一比,赛一赛。

“中国好芭蕾”——最美舞姿大赛,请同学们按照课前分的小组,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将“开、绷、直、立、轻、稳、准、美”八个字融会贯通于动作之中,创编或模仿自己喜欢的舞姿。

【作业】课堂小结亲爱的同学们,芭蕾——优雅的艺术,其实她离你一点都不远,只要伸伸手,你也能和她交朋友。下面,请同学们起立,伸出你的双手,和我一起学习芭蕾的谢礼,结束今天的课程!

场景音乐 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曲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场景音乐 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曲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导入】导入新课教师跟随音乐表演舞蹈片段,引入今天课题。【讲授】讲授新课

1、观看图片,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芭蕾舞的基本特征。开:“开” 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肢体的线条。

绷:“绷”是指将膝关节和踝关节绷直,使舞姿更加舒展。直:“直”能使舞姿舒展、优美,达到完美的长线条视觉造型。

立:“立”不单指脚尖的直立,更多的是要求整个身体的直立、挺拔。

2、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欣赏《四小天鹅》视频,思考:这段舞蹈以身体的什么部位为主? 做了哪些动作?这些动作有什么特点?

找到芭蕾的另一基本特征——“轻“,“轻”是指舞姿优美、轻盈、自如,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和心灵愉悦。

(2)欣赏《四小天鹅》视频,思考:这段舞蹈以身体的什么部位为主? 做了哪些动作?这些动作和四小天鹅相比有什么区别?

找到芭蕾的另一基本特征——“稳“,“稳”是指动作要做的不仅准确而且稳健、扎实。(3)欣赏《黑天鹅变奏曲》视频,思考:这段舞蹈都做了一个什么动作? 找到芭蕾的另一基本特征——“准“,“准”是指每个动作都要做到准确无误。(4)欣赏《双人舞》视频,总结:芭蕾是一种什么样的舞蹈?

找到芭蕾的另一基本特征——“美“,“美”是要求一举一动都极具美感,也是的芭蕾最终落脚点

稳:“稳”是指动作要做的不仅准确而且稳健、扎实。美:“美”是要求一举一动都极具美感。

3、总结芭蕾舞的基本特征:

“开、绷、直、立、轻、准、稳、美”这8个字也是芭蕾艺术的审美标准。

4、体验尝试,学习芭蕾舞的七个基本手位,感受芭蕾艺术之美。一位:双手下垂,放于体前,指尖相对,相距一拳的距离。二位:在保持一位的基本上,向上抬起手臂,和腹部平行。

三位:在二位的基础上,继续向上抬起,放于额头的前上方。体会我们刚才所说的头顶天、脚踏地的感觉。

四位:右手不动,左手回到二位。五位:右手不动,左手继续向旁打开。六位:左手不动,右手回到二位。

七位:左手不动,右手向旁打开,两只手臂有一种怀抱大树的感觉。翻转手腕,眼睛看着你的右手,手指向远方延长,慢慢回到一位。【活动】知识拓展

1、我来比,你来猜。

教师示范舞蹈动作,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动作都是由芭蕾的几位手发展变化而来的。

2、比一比,赛一赛。

“中国好芭蕾”——最美舞姿大赛,请同学们按照课前分的小组,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示,将“开、绷、直、立、轻、稳、准、美”八个字融会贯通于动作之中,创编或模仿自己喜欢的舞姿。

初中八年级音乐教案 篇7

关键词:七八年级;历史课堂;反思分析;知识目标;课堂秩序

历史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发展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更好发展。但是,我们必须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认识。很多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重视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却忘记了注重历史教学的实质,这样一来,就会使历史课堂中出现一些假象。下文是笔者对初中七八年级人教版历史课堂教学的反思分析。

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情感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在尊重学生历史基础的前提之上开展,在发展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着重促进他们综合情感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比如,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有教师在讲述“春秋战国纷争”这部分知识时,要求学生把课本里的成语故事或历史典故,如“烽火戏诸侯”“围魏救赵”等用自己最简洁的方式进行表达,可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历史基础知识不够,他们对于故事的表达往往不够完整。

我个人认为,要想帮助学生学好初中历史知识,必须从夯实他們的历史基础知识入手。学生只有对历史发展、线索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才会对整个历史知识体系有一定的认知度,从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产生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的态度,还具备人生观、价值观的理念。所以,注重历史基础知识,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才是培养初中七八年级历史课程的新目标。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只走形式

历史教师在改善教学方法的同时,不但要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要经常组织一些有创新色彩的教学活动,力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比如,一些课堂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组织的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这对学习历史更有帮助。在活动当中,学生也可以跟教师调换位置,体验一下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从而学到更多的历史相关知识。

可是,很多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比如,历史课本剧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课堂表现形式,但教师在对这些活动指导的过程中,没有想到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也没有想到学生参加这个活动从中得到了什么,只是享受在活动中的那一份快乐,活动的内容表演得也比较简单,而且很单一。所以,想要实现课堂教学多样化,就不能只走形式,要将教学计划和目标落到实处。

三、遵循师生互利的同时定要维持好课堂秩序

在新教育观点上,教学遵循的是师生互相学习。在初中历史课程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观点都在不断更新,也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不管是在历史学习上,还是在其他问题上,都是遵循着师生互利的原则。可是在师生学习的同时,我们还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有些混乱,没了秩序,学生自己说自己的,似乎与历史课堂探讨的内容并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且这种问题不光是在历史课堂中出现,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也会经常出现。对于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秩序、规则尤为重要,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在历史课堂学习当中探讨问题是避免不了的,可是这个探讨的内容一定要注意,是跟课堂内容有关的,教师在秩序、规则上一定要加大管理力度。

四、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走入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在初中七八年级历史课程开发当中,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越来越突出,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例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点来创设一些比较富有情趣的情境,还要提供一些真实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这对学生的历史思维的形成也有一定帮助。

可是,很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却走入了误区,也就是说多媒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不难发现,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教师将视频、音频、图片等各种材料都运用在了教学中,学生很被动地、不加思考地接受这些事物,换句话说,学生是在被教师强硬地灌输历史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表面看着很有成效,其实效果并不是那么明显,这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很被动,也容易形成审美疲劳。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不是无所不能的,对于目前状况来说,它只是一种比较普通的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要在多媒体辅助的同时,还要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发挥出理想效果,不能只一味地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而忽略了多媒体教学所处的位置。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对于初中七八年级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其他课堂问题,教师还要进行详细的思考,以解决现存的问题,给学生有历史学习气氛的课堂环境。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说:“教师的成长规律是经验+反思=成长。”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并在行动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名“反思型”的历史教师,使我国的历史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 新疆林业厅子女学校)

上一篇:法学类专业学生阅读书目下一篇:楚庄小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综合实践等级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