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运动学练习题

2024-09-08

高一物理运动学练习题(精选9篇)

高一物理运动学练习题 篇1

一、选择题

1.甲是乙重量的的3倍,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比乙先着地

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

C.甲、乙同时着地

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

2.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B.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与末速度和的一半

C.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D.在任何相等时间内位移变化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在任何两个相邻的1s内,位移的增量为 [

]

A.1m

B.5m

C.10m

D.不能确定

4.甲物体的重量比乙物体大5倍,甲从H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高处与甲物体同时自由落下,在它们落地之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在同一时刻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

B.下落1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C.各自下落1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5.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s从同一地点再释放另一粒小石子,则在它们落地之前,两粒石子间的距离将 [

]

A.保持不变

B.不断增大

C.不断减小

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6.长为5m的竖直杆下端距离一竖直隧道口为5m,若这个隧道长也为5m,让这根杆自由下落,它通过隧道的时间为 [

]

7.图1所示的各v-t图象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是 [

]

8.甲、乙两物体分别从10m和20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

A.落地时甲的速度是乙的1/

2B.落地的时间甲是乙的2倍

C.下落1s时甲的速度与乙的速度相同

D.甲、乙两物体在最后1s内下落的高度相等

9.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由落体运动是竖直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竖直方向的位移只要满足x1:x2:x3…=1:4:9…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 C.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2 s 内的路程之比为1:3:5 D.自由落体运动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 s 末的速度之比为1:3:

5二、填空题

10.从高h处自由下落的物体,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是t=_____,落地时的速度v=______,物体落下 h/3时和落下全程时的速度之比是______,各自所经历的时间之比是______.11.自由下落的物体在头ts内,头 2ts内和头 3t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是______;在第 1个ts内、第2个ts内、第3个t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又是______.12.物体从高270m处自由下落,把它运动的总时间分成相等的3段,则这3段时间内下落的高度分别为______m、______m和______m;若把下落的总高度分成相等的三段,则物体依次下落这3段高度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__.13.一物体从45m高处自由下落,在最后1s通过的高度是______s,最后1s的初速度是______m/s,最后 1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

三、计算题

14.一只球从高处自由下落,下落0.5s时,一颗子弹从其正上方向下射击,要使球在下落1.8m时被击中,则子弹发射的初速度是多大?

15.屋檐定时滴出水滴,当第5滴正欲滴下时,第1滴已刚好到达地面,而第3滴与第2滴正分别位于高1m的窗户的上、下沿,如图2所示,问:

(1)此屋檐离地面多少m?

(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

16.一矿井深为125 m,在井口每隔一定时间自由下落一个小球。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开始下落时,第1个小球恰好到达井底,求:

(1)相邻两个小球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

(2)这时第3个小球和第5个小球相隔的距离。(g=10 m/s2)

17.从离地50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 10m/s,求:

(1)经过多少时间落到地面;

(2)从开始落下的时刻起,在第1s内的位移、最后1s内的位移;

(3)落下一半时间的位移.18.气球下挂一重物,以v0=10m/s匀速上升,当到达离地高h=175m处时,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断裂,那么重物经多少时间落到地面?落地的速度多大?空气阻力不计,2取g=10m/s.19.如图所示,A、B两棒长均为 L=1m,A的下端和 B的上端相距 s=20m.若 A、B同时运动,A做自由落体、B做竖直上抛,初速度v0=40m/s,求:

(1)A、B两棒何时相遇;(2)从相遇开始到分离所需的时间.20.一跳伞运动员从350 m高空离开直升机落下,开始未打开伞,自由下落一段高度后才打开伞以2 m/s2的加速度匀减速下落,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为4 m/s,试求运动员在空中自由下落的时间和在空中降落的总时间.(g取10 m/s2)

1、在忽略空气阻力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块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则关于两块石块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B.轻的石块落得快,先着地

C.在着地前的任一时刻,两块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相同的位移和相同的加速度 D.两块石块在下落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

2、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时间图象正确的是()

3、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相隔1秒先后自由落下,在下落过程中()A.两球的距离始终不变 B.两球的距离越来越大。C.两球的速度差始终不变 D.两球的速度差越来越在

4、自由下落的物体,在任何相邻的单位时间内下落的距离之差 和平均速度之差 在数值上分别等于()A.g/2 2g B.g/2 g/4 C.g g D.g 2g

5、有一直升机停在200m高的空中静止不动,有一乘客从窗口由静止每隔1秒释放一个钢球,则钢球在空中的排列情况说法正确的是()A.相邻钢球间距离相等

B.越靠近地面,相邻钢球的距离越大

C.在落地前,早释放的钢球速度总是比晚释放的钢球的速度大 D.早释放的钢球落地时的速度大

二、解答题

6、一个自由落体落至地面前最后一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全程的一半,求它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7、为了测出井口到水面的距离,让一个小石块从井口自由落下,经过2.5S后听到石块击水的声音,估算井口到水面的距离。考虑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用一定的时间,估算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8、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它在最后1秒的位移是35m,则物体落地速度是多大?下落时间是多少?

9、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0.25s时间内通过高度为2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

10、一矿井深为125m,在井口每隔一定时间自由下落一个小球,当第11个小球刚从井口下落时,第1个小球刚好到达井底。则相邻两个小球开始下落的时间间隔为多少?第3 个小球和第5个小球相隔多少米? 参考答案

1、CD 因为忽略空气阻力,所以两石块的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又因为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所以运动情况完全一样,则CD正确

2、C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表示物体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加减速运动,A错;B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错;C表示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只不过是先向上为正方向,C正确;D做的是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错。

3、BC 既然两球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因为甲球比乙球早出发1秒,从乙开始下落时计时,任一时刻有: ; ;有 g是一定值,所以C正确D错;位移上有:

4、C 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之差是 ;根据平均速度公式

5、BC 题中每个钢球的运动情况是完全一样的:同高度且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唯一不同的是释放时间不一样,同一时刻的速度不一样,但落地时的速度均是一样的。根据第3题的结论可知相邻两球的距离是越来越大的,AD错;C正确;从公式 可知时间间隔越长,两球的距离越大,所以越靠近地面,两球距离越大,B正确。见下图

高一物理运动学练习题 篇2

1.理解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 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遵从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应用频闪照片计算自由落体加速度。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流程:

(一) 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引入, 引起学生对于物体下落的感知和思考)

1.苹果下落的视频。

2.苹果下落砸中牛顿, 引起他对问题的思考, 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

(二) 小组讨论与探究

1.学生猜想, 并分组讨论:

物体下落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重的物体下落快, 轻的物体下落慢吗?

2.小组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备选器材:硬币、小纸条及其他自选器材) 。

目的:验证物体下落快慢与猜想的因素 (如重量、空气阻力等) 有无关系。

方案1:硬币和纸片从同一高度下落。

方案2: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下落。

方案3:硬币和纸团从同一高度下落。

3.小组总结探究成果, 并进行各小组间的汇报与交流。

方案1实验结果:硬币快, 纸片慢 (重的物体下落快) 。

方案2实验结果:纸团快, 纸片慢 (轻重相同的物体下落不一样快) 。

方案3实验结果:一样快 (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一样快) 。

4.思考与讨论:

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对“物体下落快慢” 的研究。

(1) 亚里士多德提出:

物体越重, 下落越快。

(2) 伽利略提出:

把轻重不同的物体连在一起下落, 与单独一个物体下落比较是快了还是慢了?

(3) 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正确, 则有推论1:重的快, 轻的慢, 相互牵制, 它们只能以某个中间大小的速度下落。推论2:两个连在一起, 比原来重的更重, 下落速度应当比重的物体更大。

这两个推论相互矛盾, 由此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学生初步形成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

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结果:在没有空气阻力时, 铁片和羽毛下落速度一样快。

师生共同归纳出物体下落快慢的决定因素: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 是由于空气阻力导致轻的物体下落慢, 重的物体下落快。

结论1: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

结论2:忽略空气阻力, 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相同的。

(三)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1.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1) 概念:

只在重力作用下, 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

在有空气的空间里, 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 可以忽略不计, 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课堂训练:在此举一个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题目。通过讲与练的结合, 体现新课改理念。

2.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

让学生思考与讨论问题: (1) 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特征?

最后师生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 加速度恒定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第一,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知道它的大小方向和特点: (1)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或重力加速度。 (2) 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大小为9.8 m/s2。在粗略的计算中, 还可以把g取做10 m/s2。 (3) 在同一地点, 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是相同的, 地球表面不同的区域, 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略有差别, 纬度越高, 重力加速度越大;海拔越高, 重力加速度越小。

第二,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其运动规律如下:a=gv0=0h=12gt2vt=gtvt2=2gh

四、课堂小结

高一物理习题处理之小见 篇3

【关键词】高一物理;习题;处理

物理是高中学习中比较艰深的一门学科,往往有一些学生对物理不“感冒”,经常处于“物理难学”、“物理学不好”的尴尬处境之中,要在考试中获得自己满意的成绩对他们而言是一件比较艰难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头痛的事情。

我们知道,要改变学生的这这一现状,就必须抓住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三点: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做好实验;练好习题。而其中练好习题是相当重要的一点,通过新授课的习题可以深化学生对于当堂所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通过章节的习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阶段性总复习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下面从习题教学入手,探讨如何真正让高一学生做好习题。

一、新授课中的习题处理

关键:抓基础,降难度

当我们和一些低分学生进行沟通时,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声音:“老师我课上听你讲都能听懂,但碰到题自己做却不会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物理这门课本身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有关,还与一些新授课的配套练习中习题的难度较大有关,让学生在心理上就有这样一种认识:物理题很难,即使碰到一些简单的问题都会将其人为复杂化。因此对于新授课的习题,本人认为一定要抓住最基础的东西,只有在一开始了解概念和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就对于基础常规的习题有十分把握之后,才可能在以后一些比较难的、思路和过程比较复杂的题目分析中抓住本质,理清思路。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静摩擦力的新授课中,我们最关键的是强调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静摩擦力。所以在新授课后的练习中我们应该避免复杂分析题,如图1所示,A、B、C三木块质量均为m,叠放在水平面上,在F作用下,系统处于静止状态,试分析三物体是否受到静摩擦力,方向如何(各接触面均粗糙)。

本人认为与其让学生过早的体会物理的“难”,不如让学生先练一些本质概念的练习,在体会成功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减少物理畏难情绪的出现。相信在牢牢掌握基础,把握好基础题的前提下,学生会在以后的试题中处理好一些多过程的综合题。

二、章节复习中的习题处理

关键:设梯度,重理解

说到降梯度,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将一个复杂问题化解为多个小问题,逐一解决,这固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本人认为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我们还可以利用相对简单一点的题型去引导学生处理相对较难理解的习题。例如:在运动的分解与合成的习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道题:

如图2所示,在岸边有人用跨过定滑轮的绳子(绳子不可伸长)把湖中的小船拉上岸,拉绳的速度为v0且保持不变,求绳与水面的夹角为θ时,船的速度v是多少?

学生在初做此题时时常想法很单纯,也很容易理解:既然是绳拉船运动,那么船速就应该由绳速分解而来。由此进行正交分解,如图3:

错误结论:船速v=v0cosθ

纠正答案很容易,但如何才能有效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呢?

笔者认为可改变题型,降低梯度,从想法上纠正。在做绳拉船习题前,不防先让学生思考如图4的习题:

船与杆间以光滑铰链连接,杆靠在岸边的光滑定滑轮上,当船以速度v匀速靠岸时,请问沿杆方向的速度是多少?由于船的运动而使得杆具有了速度,所以,学生自然会将船速进行正交分解,从而得到沿杆方向的速度。

然后,回到绳拉船的习题模型,让学生分析两种模型的相似之处:绳拉船时,绳子紧绷且不可伸长,此时与杆相似,虽然主、被动关系不同,但速度形式相同。思考该题的解法。

最后:深入分析,注重理解,从思维上纠正。

从学生的知识层面进行分析:

取绳的初始端B和末端A(如图5)。绳子不可伸长,故A、B两点沿绳方向速度相同为v0,而A点的实际速度(合速度)是与船一致的v,可见:v0只是沿杆方向的一个分速度。

解释至此,再由学生对速度进行正交分解时,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正确的分解方式(见图6):

最终结论:■。

三、阶段复习中的习题处理

关键:多补练,理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学生,同一物理模型的习题,反复做反复错,在这种情况下,在阶段性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就要让这类题再次出现,让学生再次进行补练,补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弥补自己在某个知识环节中的不足,通过再次练习让学生关注这个薄弱环节,教师再讲解过程中可以先倾听学生的想法,找到学生在思维上的问题,再通过评讲从想法和思路上纠正学生这个重复性、普遍性错误。

例如:在高一总复习中经常看到这类题:一个滑雪人从静止开始沿山坡滑下,山坡的倾角是37°,滑雪板与雪地的动摩擦因数为μ=0.04,求5s内滑下的路程?

从高一学生的水平出发,该题的做题思路显然是:受力分析,找到合力求出加速度,利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求出位移。由于在接触的练习中经常会出现重力等于支持力的情况,以至于对于这类斜面题,部分学生会误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混淆为与重力成正比。在阶段复习中本人将学生的这种做法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发动大家对该习题的做法进行讨论、评论,通过生生间的探讨,会让发生该错误的学生有更深入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做成全面的评析,力求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的错误,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

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传授和技能发展的过程,希望我们的一点努力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摆脱物理难学的尴尬处境,让物理难学能成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过去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江苏省太仓明德高级中学)

高一物理练习试题答案 篇4

一、选择题、(每个4分,共48分,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AD C C ABD C ACD D BC D A C AC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

13、10 m/s 14、13cm 15、80m/s;400m 16、:1 -1

17、18.20S 19.计时 0.06 5

三、计算题:(本题共3题,共26分。要求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重要的演算步骤,推理、说明过程要简洁清晰,有数字计算的题要写出明确的`数值和单位,只有最后结果的得零分。)

19、(10分)解:(1)由 可得:

(2)

(3)

20、(10分)解:

21.(8分)(1)当警车与货车的速度相等时,两车间的距离最大

设警车发动后经时间t1,速度达到v1,则 =4s

所求最大距离为

代入数据求得sm=75m

(2)设警车发动后经时间t2,速度达到vm,则此时货车的位移为

警车的位移为

因为s1s2,所以警车还要以最大速度行驶t3 时间,有解得t3=2s

高一物理运动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篇5

针对上面看过的录像,老师提出问题:请你描述出一些运动,详细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困难?

足球 向前 球体 滚动

雄鹰 向前 翅膀 上下

发现描述物体运动不容易,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

问:可以将问题简化吗?为什么?

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特别是物体各部分的详细运动情况,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物体本身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并不一样.

师:在刚才看过的录像片中,我们见到了杨利伟,看到了“神舟”五号.据报道,“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舱长7.4m,直径2.8m,用长58 m、重达480t的“长征”2号火箭发射.升空后,显示在指挥部荧光屏上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光点.科学家研究它在空中的位置、离开地面的高度、飞行的速度、运动轨道等问题时,需要考虑它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吗? 生:不需要,我们可以用荧光屏上的小光点代替这个“庞大”的飞船呀!

引入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板)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问题得到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引子;乒乓球小而轻,直径仅4cm,质量约2.7 g.运动员研究各种旋转球的打法时,要关注球的受力部位和受力方向对旋转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到球的大小和形状,不能把它简化为一个点.

[讨论与交流](供参考)

1.地球是一个庞然大物,直径约为12 800km,与太阳相距1.5Xl08 km.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能不能把它看成质点?研究地面上各处季节变化时,能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参考答案:若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本身的大小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小得多,则可以把地球看作质点;但若研究地面上各处季节变化时,则不能把其看作质点.

2.撑杆跳高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一般来说可以把撑杆跳运动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过横杆.讨论并思考后回答,在下列几种情况下运动员能否被看作质点,从中体会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

(1)教练员针对训练录像纠正运动员的错误时,能否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2)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3)测量其所跳高度(判断其是否打破纪录)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参考答案:(1)不能,纠正错误动作时不能忽略运动员的姿势及动作,也就是说不能忽略运动员的形状和大小.(2)能,分析助跑速度时,可以忽略运动员的姿势及动作.(3)能.

3.物理中的“质点”跟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为:都是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不同之处为:质点是实际物体的抽象,它具有一定的物理内涵,不仅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而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几何学中的点没有质量,仅表示一个位置,而且应该是“绝对得小”.

师:请同学们对质点进行小结:

生:对质点小结:

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这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即使是同个物体,在研究的问题不同时,有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有的情况可能不可以看作质点.

(课堂探究)

亲自做一做、试一试,书本在下列情景中能否被看成质点.

1.沿一个方向推动桌面上的书本,如果测量书本移动的距离,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

2.如果测定书本经过桌面上方某一定点所需要的时间,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

3.还有什么情况下书本可以被视为质点?什么情况下书本不能被视为质点? 参考答案: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1.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书本时,书本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可以将它视为质点.

2.相对桌面上方的某一定点来说,书本本身的长度(或宽度)不能忽略,并对经过该定点位置所需要的时间起决定作用,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能将书视为质点。

3.答案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情景,老师进行准确恰当的点拨). 说明:将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1)平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一般研究物体的转动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

(2)物体有转动,但物体的转动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时,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已变成了次要因素.

高一物理运动学练习题 篇6

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图3-2-1中,正确表示大洋洋流模式的是( )

图3-2-1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思路解析:首先要清楚世界大洋洋流的分布主要是由全球风带决定的,其次根据风带分析出正确选项。我们可以把大洋洋流模式图巧记为:8/8,在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是北顺南逆,中高纬为北逆南顺。所以正确的图示应为③④。

答案:B

2.海水运动的主要表现形态( )

①风浪 ②潮汐 ③洋流 ④波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海浪、潮汐、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表现形态,其中风浪、波浪、海啸、风暴潮等形式都属于海浪。

答案:D

3.欧洲西部是世界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最大的分布区,请问它的形成与哪个洋流的作用密不可分?

思路解析:欧洲地处西风带内,其西部濒临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的经过对欧洲西海岸起了增温增湿的作用,加上欧洲西部漫长的海岸线,加剧了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的影响程度。所以形成了世界面积最为广阔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答案:北大西洋暖流。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读图3-2-2,完成1—3题。

图3-2-2

1.若AB线是30°纬线,则这个海域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思路解析:在纬度30°,且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符合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的模式。

答案:B

2.若AB线是30°纬线,且位于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则丙洋流的名称分别是( )

A.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B.日本暖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C.千岛寒流、拉布拉多寒流、加那利寒流

D.秘鲁寒流、本格拉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思路解析:北印度洋最北达不到30°N,因此,AB线为30°S纬线。因此,丙洋流在太平洋应是秘鲁寒流,在大西洋应为本格拉寒流,在印度洋为西澳大利亚寒流,故选D。

答案:D

3.若AB线是60°纬线,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是( )

①风海流 ②暖流 ③寒流 ④补偿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思路解析:如果AB为60°纬线,则此海域是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图中洋流又呈逆时针,所以为北半球中高纬大洋环流。乙处的洋流为暖流,是受西风影响产生的,为风海流。

答案:C

4.暖流对所流经海区及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减温减湿 D.减温增湿

思路解析:暖流温度高,对流经地区的环境有增温增湿作用,故选A。

答案:A

读“某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图3-2-3),完成5—7题。

图3-2-3

5.图中①②③④⑤五处所在海域中有世界著名渔场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思路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确定该海域为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区,所以图中①处为秘鲁渔场。

答案:A

6.关于地球上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低纬海区东岸为暖流 B.中高纬海区西岸为暖流

C.非洲南部西海岸为加那利寒流 D.南极洲大陆沿岸洋流自东向西流

思路解析:在中低纬度海区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南非西岸为本格拉寒流。

答案:D

7.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因降水减少气候变干,导致农业减产的区域濒临的海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思路解析:此题首先理解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进一步明确对不同地区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该海区西侧的③处,即澳大利亚沿海地区因降水减少导致农业减产。

答案:C

8.读图3-2-4,完成下列问题。

图3-2-4

(1)在图中线段处用箭头标注洋流的方向。

(2)假如是太平洋,则洋流名称: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候类型:A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A处有一油轮出现石油泄漏,则B处海域海水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成因来讲,c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吹拂形成的,d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吹拂下形成的。

思路解析:第(1)题,解题时根据23°26′和40°的纬度标值,可以确定这是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其洋流系统在反气旋的控制下,a、b、c、d呈顺时针方向流动。第(2)题,假定它是太平洋海域,即可联想到 a是日本暖流,b是加利福尼亚寒流。第(3)题,再联想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考虑到寒暖流的影响,即可判定A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B是热带沙漠气候。第(4)题,考虑到洋流对环境污染(水污染)有稀释和扩大污染范围两种影响,B附近海域必然受到来自A附近海域污染的扩散影响。第(5)题,从成因上分析,c是在西风带控制下,d受东北信风带控制。

答案:(1)图略(顺时针方向流动)

(2)日本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3)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4)受到污染 来自A附近海域污染的扩散

(5)西风 东北信风

快乐时光

头发更年长

史密斯先生到法国巴黎旅行。一天,他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奇怪的人。此人头发长得雪白,而胡子却黑漆漆的。他好奇地上前问道:“您为什么头发这么白,而胡子却这样黑呢?”那人回答:“这有什么奇怪?我的头发比我的胡子年长20岁,能一样吗?”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某洋流位于大陆东岸,是呈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的一部分,该洋流是( )

A.东澳大利亚暖流 B.日本暖流

C.加利福尼亚寒流 D.西风漂流

思路解析:呈逆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和南半球中低纬度。B、D选项均属于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该洋流位于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其中C项还属于大陆的西岸,所以不符合题目要求。西风漂流属于东西流向,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A

2.在下列海水等温线图3-2-5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暖流的是( )

图3-2-5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流流向、性质与水温的关系。解答此题需要掌握两点,一是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二是由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的洋流为暖流,反之,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洋流为寒流。图中洋流的方向都正确,但A、B应为暖流,C、D应为寒流,A位于北半球,B位于南半球。

答案:A

3.图3-2-6中甲、乙分别表示两支洋流的海水表面温度分布,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图3-2-6

A.甲是南半球暖流 B.乙是大陆东岸的寒流

C.甲是自低纬向高纬的暖流 D.乙是暖流,为赤道逆流

思路解析:从表面水温的分布来确定南北半球,再根据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来判断寒暖流,最后根据图中等温线的数值来辨识是中高纬度海域还是中低纬度海域,从而判断出是否在大陆东岸;根据寒暖流的定义和在世界大洋中的分布来判断它们是从高纬流向低纬还是从低纬流向高纬。从两图中等温线数值的排列看出,甲图表示北半球,乙图表示南半球,因为北半球是越往北温度越低,南半球是越往北温度越高,从而判断A项错误。图中洋流流向,甲、乙两图中洋流均是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为暖流,故B项错误。根据寒暖流定义得出C项是正确的。根据世界洋流的分布,赤道逆流分布在赤道附近,而且是自西向东流,而乙图中洋流是自北向南流,故D项也是错误的。

答案:C

读“北印度洋洋流图”(图3-2-7),读图后完成4—6题。

图3-2-7

4.据图中所示的季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巴西草原草木枯黄 B.正值南极考察的好时机

C.沙尘暴正肆虐我国的北方 D.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

思路解析:图示北印度洋海区海水顺时针流动,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巴西高原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此时正值干季,草木枯黄。

答案:A

5.某油轮在11月份经过20天时间,从波斯湾驶向日本横滨港,油轮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航程中,航向与洋流的关系为( )

A.先逆行,后顺行 B.全程顺行

C.全程逆行 D.先顺行,后逆行

思路解析:11月份北半球为冬季,北印度洋地区盛行东北季风,海水向西流动,故先逆水航行,经太平洋西侧顺日本暖流。

答案:A

6.一艘海轮从伦敦出发,按最短路线航行至新加坡港。当开普敦正值炎热干燥时,海轮的航行情况是( )

A.先顺航,再逆航 B.先逆航,再顺航

C.顺航→逆航→顺航 D.逆航→顺航→逆航

思路解析: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当南非开普敦炎热干燥时,正值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海水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当海轮从伦敦出发时,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为逆航,在进入地中海时为顺航,进入印度洋后又为逆航。

答案:D

7.图3-2-8为“海洋表面等温线和洋流分布示意图”,其中表示北半球副热带大陆东岸的是 …( )

图3-2-8

思路解析:该题依据洋流模式图来完成。北半球副热带大陆东岸为暖流,且洋流是由南向北流动,四图中C是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应为寒流,不符合题目要求。选项 A、B、D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所以为暖流。但A、D均是由北向南流,所以方向是错误的。

答案:B

8.图3-2-9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图3-2-9

A.降水 B.暖流 C.寒流 D.径流

思路解析:影响盐度大小的因素有蒸发与降水的关系、洋流、径流等,但具体到长江口附近的海水等盐度线向外海凸出(弯曲程度增大),则意味着主要受长江径流量的影响。

答案:D

9.图3-2-10表示“某海陆等温线图”,其中①②位于同一纬度,且①位于海洋,②位于陆地。图中的海陆位置可能分别位于( )

图3-2-10

A.大西洋、欧洲 B.亚洲、太平洋

C.地中海、亚洲 D.太平洋、北美洲

思路解析:本题重在结合经纬度位置分析等温线。P处温度偏低,可能受寒流或地形影响,若该地是30°N、120°E,则应是中国东部,这不可能;因①位于海洋,故图中经度只可能是120°W,而30°N、120°W位于北美西部海洋。

答案:D

10,在“世界洋流模式图”(图3-2-11)中,A、B、C、D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大洋环流。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3-2-11

(1)环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2)环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经大陆西岸时应为寒流。

(3)在环流B的________________部是形成大渔场的理想海区。假如该图为大西洋,此时应是________________渔场。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世界洋流模式的理解。从世界洋流模式中可以看出,A为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B为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C为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D为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从洋流的性质看,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海区的洋流是暖流,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是寒流。渔场的分布与洋流密切相关,尤其在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大渔场。

答案:(1)B D

(2)B C

(3)西北 纽芬兰

11.读“某海区纬线和等温线分布图”(图3-2-12),完成下列问题。

图3-2-12

(1)该海区位于(南、北)________________半球,如果等温线数值分别是24 ℃、26 ℃、28 ℃,则A所在的等温线为________________℃。

(2)A处的.洋流按性质来讲属于________________流,如果该海区是太平洋,那么相应的洋流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从成因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每隔几年,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往南流动,迫使该洋流向西流动,这一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它对沿海国家渔业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还导致________________发生剧烈变化。

思路解析:本题把等温线知识与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与厄尔尼诺现象结合起来,涉及知识面广,对能力的要求较高。第(1)题,要根据北半球纬度自南向北升高,南半球纬度自南向北降低来确定南北半球;再根据温度分布的一般规律,北半球温度自南向北降低,南半球反之,来确定A点所在等温线的度数。第(2)题,首先要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确定A处与同纬度海区相比温度的高低,从图中可看出,A处温度比同纬度海区低(A处为28 ℃,其他海区均大于28 ℃),因此确定有寒流经过;然后,根据已知温度推知其在中纬度,按洋流的分布模式属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的环流系统,结合已知条件“太平洋中”得出该洋流为秘鲁寒流,属于补偿流;再进一步根据文字叙述,联系秘鲁沿海情况,得出该现象为厄尔尼诺,分析其对沿海国家渔业及对世界气候异常的影响。

答案:(1)南 28

(2)寒 秘鲁寒流 补偿流 厄尔尼诺温暖的海水 “杀死”了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使秘鲁渔业严重受损 天气

12.读“某海域等温线图”(图3-2-13),图中箭头表示流经该海域的洋流,读后完成下列问题。

图3-2-13

(1)该海区属于________________半球,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按性质分,该洋流是________________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该洋流位于大陆的________________岸,它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影响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受其影响,沿岸地区形成________________环境。

思路解析:第(1)题,由海水温度曲线数值判断,该海区属于南半球。第(2)题,根据海水等温线弯曲形状判断,弯向热的方向为寒流。第(3)题,根据洋流分布规律判断,该洋流位于大陆西岸,如果位于太平洋则洋流名称为秘鲁寒流。

答案:(1)南 水温从北向南递减

(2)寒 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水温比同纬度海区低(或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

(3)西 降温减湿 荒漠

13.读图3-2-14,完成下列问题。

图3-2-14

(1)图中I—Ⅳ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分别是:

Ⅰ________________洲,Ⅱ________________洋,Ⅲ________________海峡,Ⅳ________________河。

(2)图中大陆东岸的洋流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西岸的洋流流向为________________,其洋流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C、D四处海水盐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水温最低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①②③洋流,________________洋流沿岸有荒漠景观,________________洋流附近有大渔场。

(5)若在C处有一艘油轮发生石油泄漏,B、E两处受污染较严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该题为一综合性题目,首先对区域进行确定(主要依据轮廓)。洋流按性质分寒流和暖流,判别依据是洋流的流向。盐度高低的确定:首先看纬度位置(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高低纬递减),受寒流影响,沿岸易出现荒漠景象。

答案:(1)南美 太平德雷克 亚马孙

(2)暖流 自南向北 秘鲁寒流

(3)D C

(4)③ ③

高一物理“低起点”教学策略 篇7

笔者认为,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学习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基础出发, 切实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 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 选择适合的教学“低起点”, 逐步扩展和加深, 科学创设教学台阶, 循序渐进, 扎实推进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

“低起点”是相对于超越学生认知结构的“高起点”而提出来的, 特指在讲授知识、培养能力时, 应在分析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适当降低教学起点, 运用学生所熟知的、浅显易懂的、直观形象的方法, 揭示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的产生和发展。在解决那些起点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时, 教师要重视铺垫与过渡, 以便降低难点, 把一切教学起点都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

一、确定恰当的“低起点”

1. 重视教材研究

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研究初、高中物理教材, 了解初、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 了解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 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 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然后, 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 分析研究高中教学的难点、重点。高中物理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 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以降低“阶差”, 并逐步扩展和加深。只有选准恰当的“低起点”, 才能切实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重视实际研究

教师应通过谈话、预习检查、口头或书面提问、诊断性测试等方式, 摸清学生在相关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准备情况, 如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解题能力, 等等。随后, 教师要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坚持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原则, 把教学起点确定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 让学生经常处在“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欢乐之中。

二、实现“低起点”教学的策略

1. 设置思维台阶

在新知识导入过程中, 恰当地保留一两个条件留给学生思考, 再因势利导, 直至学生弄懂满足全部条件下的物理规律。

2. 面向实际生活

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面向实际生活, 密切联系当前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状况, 如能源、交通、环境等问题, 引导学生从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从更多、更广的视角认识物理学, 探索物理现象和规律。

3. 类比新旧知识

在新知识导入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点, 了解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找到新旧知识的转化点, 在创设情境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4. 分解物理问题

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篇8

一、复习提问

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知识。

速度公式: vtv0at

12at 2位移公式: sv0t速度位移公式:vt2v022as

推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一恒量。s1=

2s2=…= aT

二、导入新课

举例:用手握住的石头处于静止状态,松手后石头的运动情况如何? 思考与讨论并猜想。

V0=0,石头竖直下落。

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石头下落时做V0=0的竖直方向的直线运动。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认识这一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一:

石头与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问:我们可观察到什么现象?(看到石头比纸片下落得快)。为什么石头比纸片下落得快呢?(石头重一些,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教师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对落体运动的观察、研究,得出“物体下落快慢由物体重力决定”即“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不对)这种从表面上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错误的。

2、演示实验二:

取半张纸与一张纸,把半张纸揉成一团,两者也分别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下落。问:我们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半张纸比一张纸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快)。

过渡引言:轻的物体下落快,这不是与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相矛盾吗?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3、演示实验三:

取两张相同纸,把其中一张揉成团,两者也分别从同一高度 同时由静止下落。问:我们可观察到什么现象?(纸团比纸片下落得快)。上述现象说明重力相同的物体也不能同时落地,所以物体下落的快慢和轻重的关系比较复杂,既不能说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也不能说轻物体的比重的物体下落快,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3)方法:利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 s1= s2=…= aT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活动,测量计算并得出结论,相互交流。

(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重力加速度g(1)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2(2)大小: g=9.8m/s,粗略计算可取g=10m/s

我们看课本36页的一个表格,表格中列有9个不同纬度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由表格可以看到: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相同。(为什么?我们可以用刚做的牛顿管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两个物体由同样高度同时由静止下落,同时达到地面,由s12at可知,2它们的加速度必定相同)

(3)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不同.g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赤道g最小,两极g最大),g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它具有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同时它也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v= g t

11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Svtathgt22

222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vt-v0=2aS vt=2gh

我们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和规律,下面我们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应用

1、测定反应时间

操作:一位同学捏住尺子的上端,保持直尺竖直不动,你用一只手在直尺的零刻度处做握住木尺的准备。当看到那位同学放开手时,你立即握住木尺.读数:直尺下落的距离,即为你所捏处的刻度值。处理:根据位移公式可计算出直尺下落的时间。12h hgtt 2g

结论:直尺下落的时间就是你的反应时间。若你的手握在20cm处,你的反应时间为多长?若招飞时对飞行员的反应时间要求达到 0.16s,2你能当飞行员吗?(g取10m/s)

2、测高度。(比如测一口井的深度,测楼房的高度等等.)

例、为了测出井口到井里水面的深度,让一个小石块从井口落下,经过2s后听到石块落到水面的声音。求井口到水面的大约深度(不考虑声音传播所用的时间)。解:由题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t=2s,g取9.8m/s2

高一物理教学“三部曲”浅析 篇9

一、注重实验探究理解物理概念和定律意义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物理定律的意义、联系及其区别, 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解决问题时, 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这方面的实验探究。我们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对问题加以探究分析说明。比如牛顿第一定律, 这是一条既“简单”而又“深奥”的定律。许多学生都有这种看法, 认为静止的物体, 用力推动它时, 它才会运动, 力停止作用时, 它就会停下来, 为什么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为什么物体没有力的作用还可以保持匀速运动?我们可以和学生探究这样的实验:足球在草地上和水泥地板上滚动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足球在水泥地板上滚动得远, 那是由于水泥地板摩擦力较小的缘故。如果把水泥地板做得更平滑, 摩擦力更小, 甚至没有摩擦力, 那么足球就会运动得更远, 甚至不会停下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运动物体停下来是由于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 由此表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从亲身经历去感悟, 例如, 汽车突然启动或刹车, 汽车上的乘客将会怎样?在匀速行驶的列车上, 竖直上抛一串钥匙, 钥匙将落在何处等,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即物体的惯性。

物理学上有许多物理概念, 或相近、或相似、或抽象, 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学生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 区分不清, 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或混淆。如表示物理量大小和表示变化快慢的两个量, 学生就容易混淆, 以速度和加速度为例, 二者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而加速度则是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有的学生认为, 物体的加速度大, 速度就大, 加速度变小时, 速度也随之变小。要克服这种概念性的思维障碍, 可以抓住两个概念的相似和差异,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和区分, 可以通过探究具体事例, 深化概念, 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例如, 子弹在枪堂里发射时, 子弹的速度几乎为零, 但子弹的速度变化很快, 即子弹的加速度很大, 子弹飞出枪口后, 子弹的速度很大, 而子弹的加速度为零 (忽略重力阻力) 。又如讲位移和路程时, 可以根据“形似”问题, 同中求异, “神似”问题可以异中求同。这样, 通过对照和比较, 学生就容易理解接受了。

二、加强探究物体受力分析的教学

力学部分的知识, 就像一根红线把整个高中阶段有关的知识板块有机地串联起来, 如电磁学、热学、碰撞和动量守恒等, 无不应用到高一所学的力学部分的知识, 所以学好力学方面的知识是学好物理的一个关键。学生在做有关力学部分的习题时, 往往感到难度大, 甚至无从下手, 究其原因是不懂得分析受力, 或者分析不透彻, 错误地套用定律。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探究物体受力分析的教学, 帮助学生探究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 总结起来难点有三:一是在确定研究对象时, 学生通常分不清或把握不准哪个是受力物体, 哪个是施力物体, 很容易把受力画成是施力,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例如, 水平桌面上的物体, 受到的支持力为什么是竖直向上的呢?可以把长刻度尺两端垫高, 中间放一小物块, 轻压小物块后放手, 小物块被竖直弹起, 说明小物块受到的弹力竖直向上的。二是如何判断力存在与否的问题, 这也是学生往往感到最困惑的问题。当不容易确定某力有或无 (或方向) 时, 可用假设法, 即先假设该力有或无 (或方向) , 看引起的结果是否符合给定的运动状态或形变效果。三是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对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则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其中的概念不求甚解或囫囵吞枣, 是造成摩擦力方向判断失误的症结所在, 在教学中可以多举事例, 多总结经验, 加深学生对“相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理解。例如, 运动员沿竖直竹竿匀速上攀时, 运动员向上运动而受到的静摩擦力也是向上的。

三、培养探究物理方法和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教学

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 其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 无论是适应教学环境、掌握学习方法, 还是解题能力和技巧, 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通常缺乏整理, 或者不懂整理, 因而是分散零碎的, 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 共同探究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 培养他们掌握知识运用能力以及自学知识能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等形式,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利用知识内在的联系、空间时序或时间顺序等, 进行整理和归纳, 形成具有一定的知识脉络和纵横联系的知识体系等, 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 以致牵一发动全身, 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 就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知识:

(1) 求加速度。通常分为求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和距天体表面高h处的重力加速度; (2) 求第一宇宙速度。有两种推导方法; (3) 求卫星绕天体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或周期; (4) 求天体的质量。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已知卫星运行的轨道半径r和公转的周期T, 二是已知天体半径R和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5) 同步卫星和双星问题等。在分析过程中, 以不变应万变, 抓住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或重力来提供, 就可以列方程求解。以上或其他情况, 通常是下面两条等式的进一步展开和延伸及其灵活应用。

GMm/r2=mg…… (1)

GMm/r2=mv2/r…… (2)

可见, 使学生掌握课本内容, 并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以一定的规律、一定方式的再现,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是关键。

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 每部分知识均由若干知识点构成, 而这些知识点又是所有习题的发源地。由不同知识点相互结合构成的习题又反映了各自组成的特点, 抓住这些特点加以分类,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类型题目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 形成一定的解题模式, 使学生碰到某类问题就知道从何处入手, 切中要害, 而不是生硬套用公式或定律。例如, 解有关力的平衡问题, 可归纳成四种方法: (1) 力的分解法; (2) 力的合成法; (3) 力的正交法———直角坐标系法; (4) 作图法。

上一篇:浅谈对银行基层网点风险管理的认识下一篇:小老鼠的理想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