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24-06-0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用12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1

教育的创新,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住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实施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创造信心和勇气。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如0.28和0.3谁大,我教学生从高位起一位一位比下去的方法,十分位上的3比2大,取么这个小数就大,但也有的同学立刻就想到0.3可以化为0.30元,那么0.30就比0.08大,虽然我觉得加0的方法可能麻烦一点,但想到加0后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所以,也支持他们可用其他的方法。并适当加以表扬这位爱动脑筋的同学,这样,当学生小有成绩时,辅以表扬,是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发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二、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自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现和创新。

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然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2

一、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学生由于学习的环境、气氛等因素的不同,其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一样,学习的效果也会因此出现差异。新课程小学数学教材本身含有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具体生动的教育情境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以较强的好奇心和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让学生玩分小棒的游戏,等把小棒分完后,问学生:“你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转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

二、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解决一些问题的常用方法是有必要的,但不能过于强调解题思路和题型模式,否则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给学生创设各种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和动脑思考,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1.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编完9的口诀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发现后一句比前一句的积多9。”另一个补充道:“我发现积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前一句积的十位比后一句积的十位少一。”正当同学为之叹服时,另一位学生说:“我发现每个积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数的和是9。”其他同学惊叹地说:“啊,真是这样!”……学生沉浸在发现的快乐中,体验到了数学的美感。

2.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只有经过亲身体验的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如商末尾有零的笔算除法教学例2:3424÷6,我先让学生独立做,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学生都提问:“个位上写不写商?如何写商?”我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的问题,得出解决的办法:“不够商1就商0。”并进行知识迁移:“被除数的末尾有0,余数为0或比除数小(不够商1)则商0。”只要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言之有理、有据,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的观念有些偏颇,教师也不能一概否定,反而应该给予适当的肯定,以保护学生的探索知识的热情。

三、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教材,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哪怕是异想天开也不要讥笑学生,而要肯定他们敢想的精神。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木工将正方形木块锯一个角,这个木块剩下几个角?有的学生很快得出:4-1=3剩下三个角,当然很多同学都否定他的结论,而得出第一个答案:剩下5个角,如图1所示。似乎这就是唯一的答案,这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画一画,很快得出其它结论:剩下3个角(如图2所示),剩下4个角(如图3所示)。我启发学生,如果把木板看成立体的,还有更多的结论。这样的引导,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引进了求异思维的天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及时给予赞扬,激励创新

教师的语言及行为对学生的人格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小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抓住每个学生任何一点有创意的表现加以表扬鼓励,让受表扬的学生在探索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有一次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修一条1000米长的路,已修了4天,修了40%, 还需修多少天才能完成?大多数学生列式为:[1000×(1-40%)]÷(1000×40%÷4)=6(天),但有一位学生列为:4÷40%-4=6(天),我立即给予肯定,并表扬他这种想法“妙”。又有一位学生说出这样一个式子:4÷(1×40%)-4=6(天),我又以掌声给予鼓励,并说明了原因。此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为他俩鼓掌,在掌声中我看到了学生羡慕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是的,再完美的模仿还是模仿,有缺憾的创造毕竟是创造。我们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在探索中展示出来的闪光点,并给与大力的赞扬。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创新能力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更应该树立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活动时时是创造之时,课内课外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思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中积极思索,大胆质疑,掌握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长期有意识的培养而形成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之落到实处。现代教育媒体介入教学领域,更使我们可以运用新的手段与方法来实施创新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学习数学的起点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为此,激发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钻得深,钻得深才会有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点新思想、新意识、新观点、新方法等,均可称得上创造。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应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也是最积极、最有效,这样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好奇心的方法:1.创设故事情境。如在讲一节新课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如学习分数的概念时,可从学生熟悉的烧饼入手。2.以游戏导入新课。如果在新课开始时,能引导学生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那么效果会相当不错。3.创设有趣的练习。学以致用,在练习上要多用心,尽量用一些有趣的练习来引起学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知识。4.用激励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激情,带着强烈的欲望,去探索、创新。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课堂上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新景象,学生在这样一个宽松的学习气氛中才能学到知识,发挥创造性才能。在教学中,要构建学生思维活动赖以存在的活动空间,激活思维,竭力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敢于冲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去寻求变异,大力培养学生人人敢想敢说的良好风气和学习习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他们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是有效学习的根本保证。

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在开展问题时,可以重组小组,可以热烈讨论;2.尊重学生,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意见;3.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允许学生出错。

三、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放在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根据不同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多给学生动手、动脑、参与与创新的空间,激发他们探索学习新知的欲望。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教师也应该从多方面下手,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知识素养及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应该尝试各种教学手法,多与其他教师交流,提高教学水平。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4

中江县回龙镇中学校钟旭

数学课堂教学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当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已引起很多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更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常常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经常处在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于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这样,我们的课堂“一言堂”、“满堂灌”还是屡见不鲜。教师永远是主角,学生则被动的听,教师经常采用“机械模式”、“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被塑造一个个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确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把教学过程当成学生主动探究,师生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贯彻活动性,即把活动性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重新的积极性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首先,课堂教学应注重问题的趣味性。教师可经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问题的背景,可以增加问题的魅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如我在讲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后,就列举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提出问题:在2012年全国足球中超联赛的前二十七轮后,贵州人和队胜11场,平7场,负9场,积40分;上海申花队胜7场,平13场,负7场,积34分;北京国安队胜12场,平5场,负10场,积41分。问每队胜一场,平一场,负一场各得多少分?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又如在进行“数的乘方”的这一节的教学时,我首先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同学们,给你一张足够大的报纸,你能把它对折32次吗?大部分学生认为能,而且才对折32次,一会儿就能完成。我却故作神秘的说:同学们,未必能吧。你们知道对折32次后,报纸的厚度怎么计算吗?最后该多厚呢?对折32次后,报纸的厚度可能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呢!这下学生全傻眼了。这样就达到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探讨,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就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从而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创造力。例如:“过三点的圆”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过一点可作几个圆?过二点可作几个圆?圆心和半径怎么确定?通过尝试,绝大多数学生能探求出圆心及半径,接着老师可因势利导:“过三点A、B、C能作一个圆吗?三点的位置有哪些可能?如果能,能作几个圆?”学生受到上面的启发,个个信心十足,整个班级出现了热闹的场面,有点学生作了圆,有点学生作不出圆,有点之间在议论、探讨,学生思维的火花已被点燃,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积极进行。教师及时做适当的点拨:看一看A、B、C三点的位置,同学们之间比较一下,为什么能作圆?为什么不能作圆?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问题,积极探求,互相质疑,通过比较,顺利地得出结论。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创新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式,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触类旁通。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示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的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可贵的创新性思维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的趋势,而创新性人才才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该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该加于保护和培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5

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宽松的探究问题的环境,教师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烈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点看法: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宇宙间最美丽的花朵。” 科学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长期探索、研究的成果。

邓小平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 历史 ,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 自然 规律 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 经济 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 发展 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的东西的具体应用。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1、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表达方式而决定的,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

用心

爱心

专心

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及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 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 艺术 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在美国教学中,教师认为好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 发展 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主体作用,能有效地推动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挥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演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 科学 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主。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用心

爱心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 篇6

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前不久,县教研室李主任在我们学校上了一堂初一数学观摩课,内容是“同类项”这一节,这堂课首先由问题:小李有长方形(长为a,宽为b),正方形(边长为x),正方体(棱长为y)各2个,小刘有同样的图形各5 个,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

(1)2×4Χ+5×4Χ或(2+5)4Χ

(2)2ab+5ab或(2+5)ab

(3)2Y3+5Y3或(2+5)Y3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以前我们都是先把同类项的定义、合并的方法提出,然后讲解例子。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听来枯燥无味,不能体会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而李主任这堂课最大的创新就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过程反馈。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

例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

应用性、探索性、开放性试题在中考命题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这是考察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试题,也是时代赋予的特色。

例如:一个钢筋三角架在边长分别是20厘米,50厘米,60厘米,现要再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而且有长为30厘米和50厘米的两根钢筋,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两边,则不同的截法有几种?

分析:此题是开放发散题,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题中截法似乎较多,实质上只有两种,即12厘米,30厘米,36厘米和10厘米,25厘米,30厘米。

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 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 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创新。

3. 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师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教师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再次,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最后,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注意培养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3)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教师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 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第二辑) .课程改革发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8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创设创新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创新意识萌芽的土壤。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这一节时,我先给学生讲:一个哲学家泰勒期旅行到埃及,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长陪同去参观金字塔,泰勒期问司祭长:“有谁知道金字塔有多高?”司祭长告诉他:“没有,我的孩子,古代书中没有告诉这个,而我们今天的知识使我们不可能大概地判定这金字塔有多高?”泰勒期说:“可是,这是马上可以测算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来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泰勒期随即从衣服上取出一条结绳,在他助手的帮助下,测得塔高131米。故事讲完了,学生沉浸在故事中,即问“谁能说出泰勒期是如何测出塔高的”?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要极限于传统的观点,用自身的不懈创新精神,树立创新榜样,激励、鼓舞学生不断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时不时地穿插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看法,大胆破格,只要不太离谱、太肤浅,那么是对还是错已经不是很要紧,要紧的是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如讲到“黄金分割”时,老师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报幕员在报幕时,站在舞台三分之二的地方,而不是站在最中间?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一道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做好铺垫。

其次,在课堂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激发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正多边形时,提问学生用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拼地板时,问有哪些不同的拼法?应该如何拼地板才没有缝隙?学生可以从他们身边观察到的地砖入手,引导他们为什么地砖如此拼可以?学生掌握方法后,课后有这样一题练习题:试以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为例,说明即使满足“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种正多边形的内角和为一个周角”的条件,也不一定能铺满地面。这类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忽视。诸如此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鼓励学生探索,发表独特(哪怕有错误)的见解,不迷信“标准答案”,保护创新欲望,开发创新潜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动手越多,学生的创造空间就越宽广。同时,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和表扬,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有这样一道几何题目:若将一根绳子对折后从中剪一刀,绳子断成3根,如对折两次后再从中剪一刀,绳子断成5根,对折三次后再从中剪一刀,绳子断成9根,请大家动手做一做,如果对折四次后再剪一刀,则绳子断成几根?若折n次呢?情况有如何?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是奇妙的科学,它的变化是无止境的。在教学中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灵活解题的技巧,使学生养成善于用观察、联想、类比的方法解题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如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十一章中《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的教学中有这样的一游戏: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这个游戏规则是这样的;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个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个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同学们很快得就和同桌玩起这个游戏,而且很快就知道这是一个偏向第二个人的游戏,分析的策略是;要抢到“30”先要抢到“27”;要抢到“27”,先要抢到24……这个游戏结束后老师立即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1)抢“30”的游戏改为抢“50”,结果又如何?

变式(2)游戏规则改为第一个人先说“1”或“1,2”,或“1,2,3”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数,这样两个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个人说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四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结果又如何?

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适当地暴露、再现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特殊化、归纳、猜想、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展开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思考,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使他们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从而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数学教育的本质功能。另一方面,要注意有效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弄清他们解题过程中真正的思维障碍,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例如,课本介绍“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测定池塘的宽度的方法。我们不妨让学生尝试测量高楼、大树、旗杆,提出测量方案,完成测量任务,撰写测量报告。这样,既巩固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通过思维,学生从中学会: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时,应如何多角度地分析其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架起“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桥”,当一条解题思路受阻时,应该如何变换思维角度,进行有效的类比、联想或把原问题作等价转换,或先将问题特殊化或一般化,如此等等。

六、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解题后的反思,奠定学生创新的基础

提倡解题后的反思,完善知识结构,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奠定其创新的基础。如我在讲解轴对称时,碰到下面一题:如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牛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牛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居民区A、B到牛奶站的距离之和最短?

在学生做题后,出现问题较多,此时可让学生自查,归纳出以下常见几种毛病,从而既完善知识结构,又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出现的可能错误归纳如下:

(1)只考虑距离最短,直接连接AB,没有考虑到在街道上建牛奶站。

(2)有的同学连接AB后,画AB的垂直平分线,找与街道的交点,没有考虑最短。

(3)还有的同学虽然有找A的对称点,但没有画垂直街道的直线,去找对称点A。

以上几种都是学生较会犯的错误,通过上面三种可能情况的分析,不仅能够及时找出自己的错误,弥补知识的缺陷,加深学生对所犯错误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9

创新教育的日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形成创新人格,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以形成创新性学习相伴随。这是创新教育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创新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更是现代人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鉴于本人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逐步实现创新教育的目的,谈谈自己的几点策略。

一、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其特殊的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考虑如何求解、诱导学生大胆猜想。在原问题的基础上创作新问题,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事实上,正如徐利治教授所说: “很多数学定理最初是猜出来的,而证明不过是后来补上的手续。”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问题上,教师直接切题,这节课我们将引入一个新概念:三角形中位线就是三角形两边中点连成的线段。下面,我们将来证明一个命题: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这节课教师讲得非常圆满。许多细节都进行了讲解,课堂很安静,大部分学生都规矩地望着黑板。下课铃声一响,很少学生再谈论课堂上的内容。若教师采取另一种教学的方法,在一块小黑板上画好一幅图。(如图1所示)并说,这节课请大家解决一个问题:在图中A、B是两个地方,中间有座大山相隔,为了测量AB间的距离,测量者如图另选了一点C,使A、二、鼓励大胆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学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求异,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鼓励大胆设疑,培养创造能力

“学须教有疑”,大胆设问、勇于解疑是有所创造的前提。爱恩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题的过程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是提高创造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提问,并教给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让学生乐于提问,养成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和意识,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10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启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师的创新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身心等各方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应该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寻找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新的实验教材给了教师在授课中拥有广阔的发挥空间。授课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针对教材内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首先要端正对创新意识的认识。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合乎逻辑、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认识、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被别人提过、用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过程相对于这个人的知识结构来说是否新颖。教师要通过挖掘教材资源,熟练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新观念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是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指出:“应该把学生看作是人,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现在的学生处在信息时代,思想活跃,个性张扬。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发挥思维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认真、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再次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激励手段来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既要敢于质疑教材的内容,更要敢于质疑教师的讲解。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表达出具有个性的独特见解。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求知欲和创新欲是指每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是推动人们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的动力。带有这种欲望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

好奇是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当好奇心转向探求科学知识的时候,好奇心便会升华为求知欲,变成一种对知识追求的内在驱动力,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内在动机。学生的内部动机水平高,就会主动

地提出问题、提出任务,在活动中坚持不懈,努力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即使有外部刺激的干扰,学生仍会保持开放心态,在解决问题时敢于各种尝试,并能觉察到情境中那些与问题毫无关联的重大线索,从而创造性地将问题加以解决。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人的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这种好奇品质却是永驻的。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往往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的每件事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预备定理时,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谁能用简单可行的方法测出我们学校教学楼的高度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将教给你们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表现出的好奇行为应给予充分肯定,它的突出表现是质疑问难。鼓励学生的好奇心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个乡镇(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地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教学中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一些集体讨论、查遗补缺、分组操作等内容,以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还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以总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即集中思维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炼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科学性。

三、学生的持久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源泉。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加以维持,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比如对初一新生讲解为什么学习数学,可以作如下介绍:“数学与人类文明一样古老,有文明就一定有数学。数学在其发展的早期就与人类的生活及社会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食物、牲畜、工具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的分配与交换,房屋、仓库的建造,丈量土地,兴修水利,编制历法等。随着数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的应用逐渐扩展到更一般的技术和科学领域”。这样的介绍能够避免学生感觉数学与现实的割裂,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产生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和爱好也是教学中常用的做法。学生会因兴趣而学习、思维,并提出新的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同时合理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兴趣的手段。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所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以教师的评价来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所以,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好的成绩和点滴进步表示肯定和赞许,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不错!”“太棒了!”“很好!”“进步很快!”“祝你下次取得更好成绩!”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这些赞扬对学生的学习

兴趣的提高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1

【关键词】创新能力 学习兴趣 方法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因此要把创新教育充分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潜能达到充分开发,从而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要学会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努力实现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以鼓励表扬为主,激发创新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致力于进取、探索、创造。只有没有偏见的教师,学生在他的课上才能敢想、敢说,对知识的获取是积极主动的,创新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绽放。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合理的,恰当的动手操作活动,能调动学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认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倍的认识”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先操作,在第一行摆4个三角形,第二行摆4个圆片,比一比三角形与圆片的个数,谁多?(同样多),再在第二行接摆4个圆片,第二行与第一行比,就可以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三角形的2倍,再在第二行添4個圆片,现在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再让学生操作另外的学具,边摆边说,在操作中使学生直观地体会到把小数看做一份,大数里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就可以说大数是小数的几倍,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造思维活动,让学生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想象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热爱知识,热爱学习。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两个大小相等的梯形。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自己动手拼一拼,能不能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一种平面图形。让每个小组展开充分的讨论、研究,人人动手操作,学生很快地发现了用这两个梯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原来是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推导出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还有两种剪拼法,用一个梯形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梯形一腰中点与另一腰平行的线剪开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沿梯形顶点和一腰中点连线剪开可拼成一个三角形,还可以通过割补拼长方形等。几个不同的剪拼法都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这样通过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学生动手动脑发现了公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成为创新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小组学习,发挥合作优势

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合作学习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使学生在独立探索中,通过互相讨论、研究、去探讨知识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了个人与等体的潜能。在学习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想法,进而提出新思想,新方法,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商不变的性质时,我出示商相等的一组竖式提问,先从下往上看,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怎样变化的•简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围绕这一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思考、讨论,发现了变化的规律和不变的道理。学生主动参与了研究的过程,也体会到了自己学习所取得的成功的快乐,教学中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

五、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小学数学大纲提出探索简单的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将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的意识的培养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数学并不是一些知识与技巧的汇集,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生活的经验。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励学生发挥想象。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对怎样计算类似乒乓球的物体的体积发生了兴趣。我不直接告诉解决方法,而是把它看作一道实践操作题,让学生先自己尝试解决。这种生动、创造性的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12

一、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 是数学课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 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内部动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

1. 创设情境,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一些有趣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使学生有兴趣动脑思考, 有兴趣主动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1:有一小池塘, 若不通过池塘, 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测出A, B两点间的距离。

师:这是一个大家很熟悉的话题, 大家有什么办法?

生1: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

师:很好, 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 就能在陆地上量出池塘的长度, 有无其他方法呢?

生2:利用勾股定理。

师:不错, 勾股定理确实可以算出池塘的长度, 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我通过预习, 我觉得利用相似三角形也可以求出池塘的长度。

师:不错, 这位同学能够用未学过的知识来回答, 很了不起。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学生认识到相似的用处, 激起了对知识的渴望, 使学生能积极动脑思考, 主动探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案例2:相传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有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向部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草地喂饱马后, 要到河边给马饮水, 然后再回到军营, 该如何走最近?

师:如果你是那位将军, 你该怎么办?

生1:连接两点之间的各种线中, 线段最短。

师:还用到什么知识?

生2:轴对称的知识。

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将大大激发学生求知欲, 从而积极开动脑筋。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思维因此在趣味性问题中展开, 教学活动也成了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兴趣, 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心情, 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

2. 积极提高学生猜想能力

猜想, 是由已知原理、事实, 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做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进行猜想,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 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 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 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 去想, 猜想问题的结论, 猜想解题的方向, 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 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

案例3:现在有长为6, 8, 14, 20 (单位:厘米) 的四根小棒, 从中任选3根拼一个三角形, 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 任选三根小棒, 有多少种选法? (2) 哪些小棒可以拼成三角形, 哪些不能拼成三角形? (3) 你认为满足哪些数量关系的小棒能组成三角形?

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有意识地应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将学生这种内在的强烈需求激发出来, 让学生亲身感受猜想的威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认真观察, 敢于联想, 是数学课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 任何思维, 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和多么理论, 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 是思维的前哨, 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 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 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想的套路求解, 而要深刻观察, 去伪存真, 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而且, 也可能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联想是指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来考虑问题, 从一事物想到与其密切相关的不同事物, 进行由此及彼的思维。这种能力也可称为运动思维能力, 它经常突出地表现为侧向思维与反向思维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

思维的侧向运动就是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刻联系到与它相似的现象, 受到一定的启发。

反向思维运动就是自觉地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方法, 注意去做与习惯的思考方法完全相反的探索, 也即发现一个问题后, 立即联想到它的反面, 这是一种重要的训练, 往往能有助于新的发现。

案例5:计算:2-22-23-24-25-26-27-28-29+210=________。

分析:本题若按常规从左到右的顺序逐步进行计算, 会比较麻烦, 但运用逆向思维, 改为从右到左反复利用2n-2n-1=2n-1进行运算, 反而容易得解。

三、一题多解, 变式求异, 是数学课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与倡导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我们要鼓励学生奇思异想, 即使想法不正确也应给予积极的评价,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在异想天开之中。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变式教学,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有些问题需要我们改变常规的思路, 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任何成功的契机, 都需要活跃的思维, 机敏的感受, 这样才会有科学的顿悟。因此, 在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是特别重要的。一题多解, 正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途径, 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发现新方法,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通过这样的训练, 我们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活跃学生的头脑,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案例6:平行四边形ABCD中AD=2AB, 点E, F在直线AB上, 且AE=BF=AB, CE交AD于M点, DF交CB于N点, 求证:DF⊥CE。

证法一:如图1, 连接MN, CF, BD。易证CD=BF, 且CD∥BF, 故四边形BFCD为平行四边形, 则CN=BN=AB, 同理, DM=MA=AB, 故CN=DM且CN∥DM, 则四边形CDMN是平行四边形, 易得CD=DM, 故荀CDMN也是菱形, 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结论成立。

证法二:如图2, 连接BM、AN, 可证△AFN中, BN=BF=BA, 则△ANF为直角三角形, 即DF⊥AN, 利用中位线定理可知AN∥CE, 故DF⊥CE。

证法三:如图3, 作DG∥CE交AE延长线于G, 则EG=CD=AB=AE, 故AD=AG=AF, 从而DF⊥DG, 而DG∥CE, 故DF⊥CE。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 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

四、关注过程, 加强探究, 是数学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过程”体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 “结论”表现为探究的结果, 二者是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的关系。可以说没有过程就谈不上探索, 没有探索就没有了创造。

要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学会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 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其次, 在解决问题中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会到解决问题是可以有不同策略的, 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这种个性意识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才会成为可能。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思维活动要有非模仿性和独特性, 这一切都是在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案例7:教学“截一个几何体”之后, 设计如下问题:用小刀截正方体, 截面的形状怎样?

分析: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好多种, 学生可能会漏答。可让学生用小刀截萝卜, 在实践中理解截面, 并探索截正方体时截面可能的形状。通过实践与交流, 可得出截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梯形) 、五边形、六边形, 但不可能出现七边形。

五、共同论辩, 加强训练, 是数学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一个未解决的问题面前, 人们往往会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分析筛选出几个可能性较大的方案, 经过讨论和争辩得出结论。提倡论辩, 强化逻辑思维, 讨论和争辩有利于打破习惯的思路, 另寻新径, 可以强化人的逻辑思维。思维一旦具有逻辑性, 则表明人的思维过程目的明确, 有针对性, 思路清楚、连贯, 不但解决问题, 而且能清楚地表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 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灵活多变, 经常出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 让学生讨论、争辩, 在此过程中达到强化逻辑思维的目的。

案例8:数据2, 2, 3, 3, 4, 4, 5, 5的众数是多少?

分析:这是数学教材“中位数和众数”课堂设置的一个问题。围绕着该题目的中位数, 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是2, 有人说是3, 有人说是4, 有人说是5, 也有人说没有众数。教师请他们阐述各自的理由, 经过激烈的争辩, 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众数, 这是很多学生没有预料到的答案。这样的答案是学生通过论辩得到的, 自然地加强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个人一旦拥有较强的论辩能力, 就说明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就必须有逻辑思维能力, 没有周到的逻辑思维, 就很难取得成功。

六、归纳演绎, 启发教学, 是数学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支撑

数学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数学教育,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担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重要使命。而正是数学教育的这一特点, 使得数学成为大部分初中学生觉得较为难学的一门学科。因为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还比较薄弱, 此时就需要教师开展启发式的教学, 启发、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的大门, 展开想象的空间, 实现思维能力的飞跃。所谓的启发式教学,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多种方式,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案例9:梯形的概念教学

梯形的相关概念小学就已经接触过, 但并不深入, 在研究梯形的概念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加深对梯形相关概念的理解。

(1) 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不是梯形?

(2) 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3) 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4) 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边不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5) 对角线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6) 有两个角是直角的梯形是不是直角梯形?

(7) 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

(8) 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

上述问题的解决, 既可以组织小组合作交流, 也可以同桌之间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制作的梯形学具有效地帮助理解,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直观演示。教师根据学生的解决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指导,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 思维的大门被打开, 实现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 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创新与发现, 而不是单调地重复与模仿, 唯有教师主动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创新之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刘增利.倍速课时学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12.

[3]张思明.让数学的教与学成为学生创造力的舞台[J].北京教育 (普教版) , 2009 (1) .

上一篇:防震减灾知识谚语有哪些下一篇:如山的背影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