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精选

2024-05-30

白居易诗精选(通用9篇)

白居易诗精选 篇1

白居易的诗歌包括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各种类别的诗各具特点,大体反映了白诗的基本面貌。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讽喻诗是最具价值、也是最有特色的部分。讽喻诗内容上主要是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命在唐代诗人中,很少有人像白居易这样对下层人民的痛苦,特别是农民的痛苦给予足够的关注。如果说,杜甫因其经历遭遇和时代特征主要关心人们的战乱流离之苦,那么白居易却看到了唐代社会平静外表下掩盖着的深刻矛盾。从早年面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光天”的农夫,到《观刈麦》所写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以及《轻肥》中所描写的因为大旱导致衢州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这些都表现出了诗人对民生和百姓的关注和同情。其次,讽喻诗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们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诗人进一步在诗中揭示导致农民痛苦的原因主要是苛重的税赋以及官吏的贪暴,以及在皇帝名义下进行的各种巧取豪夺,如在《杜陵叟》中诗人对于九重天子不关心农民疾苦的进行强烈反讽。表达了诗人对残暴统治者的极大愤怒。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是首句标其目的,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代表作有《新乐府》《秦中吟》。

闲适诗和讽谕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白居易写闲适诗,是为了“独善”,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白居易的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是诗人为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做出的感叹。它在《长恨歌》中描绘了一个“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悲剧,表达了对男女真挚爱情的赞美肯定。

白居易诗精选 篇2

白居易的闲适诗反映的思想情趣, 与人们原先固有的政治观念以及所谓正统的文化意识相比, 明显的有些不雅驯、不入流、不合拍, 不可避免地引来偏见非议。结合时代背景, 以历史发展观看待这些诗作, 给它们以客观评价才是公正合理的。

一、关于诗作粗俗的问题

有人认为, 白居易的闲适诗“有不少几乎堕入打油诗”, 甚至认为是“粗俗”之作。

白居易的《与元九书》《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等文, 集中反映了他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亊而作”, “为民、为物、为亊而作, 不为文而作”。这正是当今人们普遍认可的文学观点。白居易的诗“非求宫律高, 不务文字奇”,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真实扑素, 具有积极的现实主义风格。

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 直歌其事, 易懂易读。相传他作诗以后, 常常念给老妪们听, 听不懂的就修改字句, 直到她们能够听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越是简单、通俗的东西, 人们越是容易接受, 越是喜爱。因此, 白居易通俗易懂的诗作才会代代流传。相比之下, 那些用典生僻、晦涩难懂所谓正统诗人的诗, 其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要逊色许多。

白居易的闲适诗, 来源于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 多方面多角度反映了诗人的社会经历, 抒发了他与亲朋之间的友情, 描绘了大自然景物的美丽风光。在这些诗作中, 颇多俏色巧雕、脍炙人口之作, 如大家知道的写春日湖山之美和游兴之浓的《钱唐湖春行》《大林寺桃花》, 写友情的《问刘十九》《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等, 这些诗言浅意深, 清纯自然, 晓畅明快, 情趣盎然, 读来美不胜收。

白居易与好友还发起了一次文学改革活动, 倡导“新乐府”。他还常常创造出一些新的诗体。他与元稹创造的元和体排律, 为当时青年诗人所喜爱, 正统诗人却不屑一顾;到了宋代, 人们纷纷仿效, 称为西昆体;明代更受推崇, 称为长庆体。又如白居易在寺里亲笔题写的《书天竺寺》一诗:“东涧水流西涧水, 南峰云起北峰云。前台花发后台见, 上界钟清下界闻。”结构新颖, 弄语花巧, 后人称为连珠格, 多人仿作。苏东坡也甚为赞赏, 在47年后也摹仿白诗句法写了一首“香山居士留遗迹”的诗, 以示怀念。再如白居易一直为人赞叹的《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此诗采用三、五、七言的歌行混合体, 人称长短句, 以后逐渐演变成词的形式。

白居易一生勤于写作, 他生平所历、所感, 都通过他的诗歌, 几乎全部无遗地显示给读者。白居易对中国文学史的贡献不可抹灭。

二、关于境界不大格调不高的问题

持这一观点者对白居易诗作贬其一点不计其余, 有失公允。在原先长期的固有意识形态影响下, 所谓大境界、高格调是什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一曰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白居易闲适诗中的寡欲知足、闲适保和的情绪当然与此不相融了, 被批为士大夫逸趣、资产阶级情调。二曰斗争哲学。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自己人斗。与此相较, 白居易恬淡平和、超然物外的性情, 自然成了丧失原则、明哲保身。

诚然, 这里说的只是人们原先的固有的观念, 但是这种观念的改变又谈何容易?就是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 有人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拿出来沿用。

白居易一生奉行“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 在他入仕至贬为江州司马之前, 始终一腔热血, “为民请命”“勿轻直折剑, 犹胜曲全钩” (《折剑头》) , 勇敢地与黑暗势力抗争。白居易在朝廷为官, 以敢谏著称, 正因为如此, 曾三次被“放外”, 吃尽苦头。所以, 诗人的后期, “独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加上道家思想的影响, 使他的思想有了转变。但是, 我们也不应依照原先的政治观念, 贬之以“颓唐消极”的非议。在那个“普天之下, 莫非王权”的封建帝王统治的社会里, 凭借个人的一点力量, 是无法与之抗衡的。既然改变不了社会, 那就只能改变自己。于是, 诗人只有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不争名夺利, 退避于舍, 修身养性, 这种做法是无可厚非的。

当今物欲橫流的社会, 一些人利欲熏心, 况且, 生活也总会存在缺憾与不足。我们如果也能学一点儒、释、道, 像儒家倡导的那样对亊“敢担当, 拿得起”, 像释家那样遇事“不強求, 放得下”, 像道家那样“常知足, 看得开”, 心胸自会豁然开朗, 活得不累, 活得轻松, 活得安逸。就会珍爱生命, 珍爱生活, 感悟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去享受生活的回归和解放, 提高幸福感。

摘要:本文选取白居易部分闲适诗加以分析, 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 形成自己对白居易诗作的观点。

关键词:白居易,闲适诗,境界

参考文献

[1]文艳蓉.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 2009年.[1]文艳蓉.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 2009年.

[2]檀作文.试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年01期.[2]檀作文.试论白居易的闲适精神[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年01期.

[3]肖伟韬.白居易生存哲学综论[D].陕西师范大学, 2008年.[3]肖伟韬.白居易生存哲学综论[D].陕西师范大学, 2008年.

[4]吕国喜.透过白居易闲适诗看其生存状态[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02期.[4]吕国喜.透过白居易闲适诗看其生存状态[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02期.

白居易的“南湖诗” 篇3

南湖晚秋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

惨淡老容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

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当时南湖晚秋的景色。进入农历八月,江南已经是秋天了,冷风至,白露降。而南湖中的水,随着长江秋汛的退去,正好已经干涸了。早晚秋风多起来了;湖中盛夏开放的荷花早已衰枯,并有半数倾倒。诗人手攀湖边苍翠的枫树,脚下蹋着湖边自生自灭的黄芦草,慢慢沿湖边向前走去。而黄芦草,即灰色的荻、芦苇等水草。

诗的后半部分写诗人感叹自己年迈颜老,被冷落在异乡江州深秋怀抱的惨淡处境。类似于作者在《琵琶行》中,借助琵琶女的形象,抒发自己天涯沦落之恨。同时,由。“湖中水”联想到长江,联想到远在淮河边古楚国境内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旁的兄弟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能来江州,和诗人见上一面。烟波浩浩,远隔万里,难啊!

这首诗从一个侧面,描绘了当时南湖晚秋的景况。在这凄清,萧杀的时节,天然的荒芜湖泊之旁,诗人倍感凄惨、衰微、冷漠、孤独,更加思念远隔万里之遥的亲人们。

南湖早春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同样,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当时南湖早春的景色。风回去了,云消散了,雨后初晴的一天;刚刚从南回归线返回来的太阳,照射在南湖的北岸边,既暖融融而又清和明澈。通常认为,杏花开放的时节为春天,故春天又称杏花天。因为是早春,南湖岸边的山杏花,好似乱点的碎红一般,东一枝、西一枝地含苞待放。而南湖的水面上,早已生长了一层萍藻,有如新铺上了一层绿毯。

诗的后半部分是借景抒情。本来应该展翅高翔的白雁,已经飞得很低了,可仍然觉得很沉重;惯于在春天欢声歌唱的黄鹂,也好像是口舌有病、声音嘶哑、涩于言语,一句话都没有说成。白雁,即一种鸥类。现今早春,雨后初晴之时,甘棠湖水面仍可见到低飞觅食的银鸥。诗中白居易是以白雁、黄鹂来自比的。意思是自己既如早春的白雁,不能展翅高飞;又如舌涩黄鹂,也不愿欢声歌唱。可是眼前的这一切,并不是说江南的春色不好啊。江南的春天,本来是很美的。正如杜甫所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只是因为我自来江州以后,年年身心衰老,体弱多病,心情一年不如一年。实际上,白居易当时年仅44岁。

尽管这是一首抒情诗,但诗中短短数十字,已将当时南湖早春的景色,描绘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淋漓尽致了。湖边的山杏林,水面一年一度的绿色萍藻,湖面低飞的银鸥之类以及岸边林木中的黄鹂等等,构成了一幅南湖早春的图画。这本来是非常美好的。只是由于诗人的心情不好,在他的笔下:乍暖还寒的天气,乱点碎红的山杏,行踪不定的水萍,以及翅低白雁、舌涩黄鹂等,既写了环境,又抒发了感情。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叫人触景生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程度。

白居易自己将他一生所写的诗大体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据此,他的这两首有关南湖的诗应属于感伤一类。今天赏析这两首诗,无论是吸收其中的艺术营养还是进一步开发九江的旅游资源,都有其现实意义。

白居易诗两首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五首》(其三)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背诵《放言五首》,熟读《卖炭翁》。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二、,放言五首(其三)赏析

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3、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

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

(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4,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5,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2)课后自读下面这首诗: 放言五首之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 古往今来底是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营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珠

第二课时讲授《卖炭翁》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2.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过程

1.复习前首学过的唐诗,齐声背诵。

2.导入:我们接下来学习乐府诗《卖炭翁》(板书课题)。

补充介绍: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称为“乐府”,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或创作的诗篇称为“乐府诗”。

3.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4.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让学生看注释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明确: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那么什么地方写烧炭,什么地方写卖炭送炭,什么地方写被掠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师生读毕)问文中写了哪两种人?明确:卖炭翁,宫史。

指名读诗的前一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也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

明确:外貌。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先自问,后自答,说明老人艰辛烧炭,为的只是维持活下去的最低水准——“身上衣裳口中食”,即温饱而已。三.小结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读本诗

白居易诗四首(教师版) 篇5

编写:陈诗红 审核:李雪英 适用年级:高二1-19班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诗歌理论。

2.概括《轻肥》的思想内容,指出其对比手法的特点;分析《花非花》中博喻手法的运用;理解《杜陵叟》中通过人称转换来加强社会批判性的手法;掌握《问刘十九》中情景交融的写法。

《白居易诗四首》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轻肥》

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1、写作背景。

《轻肥》为诗人《秦中吟》十首组诗之七,约作于元和三、四年(808、809)。《秦中吟》自序云“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唐代中叶以后宦官专权越来越严重,而且过着骄奢淫逸、豪华糜烂的生活。他们结成一团,操纵朝政,甚至敢于废立皇帝;另一方面,天下民不聊生,苦难深重,元和三、四年,江南大旱,竟至民间有人人相食的惨状。

2、字音识记 朱绂(fú)紫绶(shòu)樽罍(léi)果擘(bài)衢州(qú)

京畿(jī)蠲免(juān)醅酒(péi)脍(kuài)切 天池鳞(lín)

2、思考

1、“轻肥”是什么意思(教师陈述:是“轻度肥胖”?“减肥”?还是其他意思)? 明确: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喻指豪华生活。

2、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皮衣的人是谁?请从诗中找出。

明确:指内臣,即宦官。

二、课堂探究展示

1、这些内臣要去做什么? 明确:这些内臣要去军中赴宴。

2、他们赴宴前是怎样的情况?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

分析:先写神态,骄、照 → 写出了宦官们骄横跋扈之状。后点身份:内臣 → 令人惊异,也令人愤愤不平。揭示原因:皆、或→大权在握,怎能不骄。进一步描绘,夸 → 写出了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之态。如云 → 一大帮人,旁若无人的骄横之态,令人触目惊心。明确:他们赴宴前骄横跋扈,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从“骄”、“照”、“夸”、“如云”等字词可以看出来。

3、作者是如何描绘内臣赴宴场面的?

分析:铺陈菜单: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 豪华奢侈。夸张、渲染气氛:溢、罗、擘、切 大吃大喝。

明确:作者通过铺陈、夸张和渲染来描绘内臣们所赴宴会豪华奢侈,大吃大喝,酒酣足食。

4、概括诗的主题。明确:本诗通过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5、白居易这首诗与杜甫的一句诗可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强烈的对比,是哪一句?

明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由此可见,本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明确:本诗运用对比手法。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白居易诗四首》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杜陵叟》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此诗属于《新乐府》五十首,自序说是“伤农夫之困”,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前后,当时江南长安周围遭受严重旱灾,诗人时任左拾遗,上疏奏陈民间疾苦,请求“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皇帝批准,并下了罪己诏(实际上不过是笼络人心的把戏而已)。为此,白居易写了《轻肥》和这首《杜陵叟》。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十公里少陵原上,秦代为杜县之地,汉代宣帝葬于此处,故称杜陵。

2、熟读《杜陵叟》。

3、思考:

1、杜陵叟是什么身份?他遇到了什么难题?官府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明确:杜陵叟是个农民,今年干旱,禾苗大多枯死。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使得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二、课堂探究展示:

1、本诗描绘了几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画面一:千里灾情。

开头七句“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出了百姓的处境。

画面二:官吏之恶

接下来四句“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3、面对此情此景,诗歌的人称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农民死活的“长吏”,其作用是增强批判的力度,体现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4、请分析本诗塑造的“杜陵叟”形象的意义。

明确: 杜陵叟是一位守着薄田,衣食不继,受尽剥削的贫苦农民形象。高度概括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不屈的反抗精神,至今仍有很高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小结:本诗的社会批判性。

白居易用极其悲愤的情感,写出了农夫之苦,揭露和控诉和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极为精练的概括了封建时代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尤其是对 “双簧戏”的揭露,增加了诗的讽刺力度。

四、当堂检测:背诵《杜陵叟》全诗。

《白居易诗四首》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花非花》

一、自主学习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介绍其背景,作者于何时、在何种情况下所写不详,但从诗的内容与风格看,当属于白居易后期作品,诗人想表达什么呢?请反复诵读《花非花》。

2、思考

本首诗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来润饰,这些喻体分别是什么东西,各自有什么特征?暗示了本体有些怎样的特征? 明确:喻体是“花”、“雾”、“春梦”、“朝云”,“花”很美丽,但容易凋谢;“雾”很轻灵,但很朦胧,捉摸不透;“春梦”很美,是美梦,但时间短促,容易醒过来;“朝云”灿烂,但容易幻灭。所有的这些喻体都暗示了本体有这样的特征:美丽多姿,但却容易消逝。

二、课堂探究展示

1、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是花又不是花,是雾又不是雾。夜半时分来了,天明时分又离去了。来的时候像春梦一般,能有多长时间呢?去的时候像朝霞一样,很快就无处可寻了。

2、这首诗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

明确:①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人“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首是《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②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③今人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花非花”两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总之这首诗主要表现对某种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白居易诗四首》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鉴赏《问刘十九》(根据各班情况选用)

一、自主学习

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刘十九,名不详。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有句“唯共嵩阳刘处士”,可知其为河南登封人。有人以为即隐居庐山的刘轲。十九,兄弟间的排行。

二、自主思考:

此诗语浅而情深,你是如何理解它的内容的?

提示: 一二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 3 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三、合作探究展示(技法学习): 本诗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本诗是如何把情与景融合起来的?

明确:此诗语浅而情深。酒逢知己干杯少。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

3、小组总结本诗特点: 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四、当堂检测:背诵《花非花》、《问刘十九》

五、拓展阅读 :阅读《暮江吟》,然后回答问题。(7分)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①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更准确、形象。(2分)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2分)

白居易诗四首 教案[最终版] 篇6

7.白居易诗四首

课文剖析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一路上飞扬跋扈任骄横,雕鞍肥马返照空中飞尘。请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人们都称呼他们是内臣。佩红绳大印的都是大夫,佩紫带印绶的全是将军。带夸耀神气去军中赴宴,一帮人骑着马涌动如云。意气:神态。内臣:这里指宦官。按唐代的官制,宦官属内侍省,因在宫廷之内伺候皇帝,故称内臣。但实际上,他们的权力远远超出他们本职之外,也有正式被任命为外廷职务的,有的还被授予高级武职。朱绂、紫绶:绂、绶都是官僚系佩玉或印的丝带。唐代官员所佩绂、绶的颜色是因官阶不同而有所区别的。朱绂、紫绶是高级官员的标志。大夫、将军:指高级的文官和武官。夸:夸耀。军中宴:指禁军中的宴会。唐代中期,禁军分为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六军,其统帅权都掌握在宦官手里。因此他们去赴“军中宴”便自以为很得意。]

开头八句为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从而引出“是内臣”的回答。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如此跋扈呢?原来这些宦官居然都佩带着朱绂和紫绶。做了高官,大权在握,怎能不骄?“军中宴”的“军”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宦官们拳握了神策军的军权,盛气凌人;“夸赴”,写出耀武扬威之态;“走马去如云”,写出旁若无人的骄横。而宦官不是一个两个,“满”“照”“皆”“夸”“如云”等字眼,告知人们这是一大帮,令人触目惊心。这里语含讽刺,暴露了贞元、元和之际宦官、藩镇、官员相互勾结的畸形的社会现实。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杯里壶中溢出各种美酒,盘盛碗装罗列海味山珍。水果吃的是洞庭的名橘,鲜切的鱼片带天池鱼鳞。吃饱了心满意足闲中坐,喝醉了精神亢奋发噪音。樽、罍:古代盛酒的器具。九酝:《西京杂记》:“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日九酝,一名醇酎。”这里泛指醇酒。水陆:指水产、陆产的各种食品。八珍:指珍贵的食物。擘:用手把东西分开。洞庭橘:江苏太湖洞庭山上出产的橘子,是远道运来的新鲜水果。脍:细切的鱼、肉食品。天池:指大海。鳞:泛指鱼类。心自若:心里很自在,很舒服的样子。]

接下来的这六句为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宴会是相当奢侈的:九酝、八珍、洞庭橘、天池鳞均为天下美味,而“溢”“罗”“擘”“脍切”等词,表现了宴会之奢靡。“食饱”二句,呼应首句,赴宴时已是“骄满路”,如今酒酣足食,更是不可一世了。

以上二层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为下文表现主题作了充分准备。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今年江南可是遭了旱灾,衢州的饥民已经人吃人!是岁:这一年。衢州:今浙江衢县一带。据历史记载:元和三年冬至四年三月,江南大旱。当时白居易和翰林学士李绛,曾上疏请求减免租税。食:名词用作动词,吃。]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据《旧唐书•宪宗纪上》记载,元和三年,“是岁,淮南、江南、江西、湖南、山南东道旱”。四年,“浙西苏、润、常州旱俭”。这一乐一悲,令人惊心动魄,这与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

名家赏评他往往先尽情摹写统治阶级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突出一个对立面,反戈一击,这样来加重对统治阶级的鞭挞。如《轻肥》„„

《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一吟悲一事”,集中暴露了官场的腐败、权贵们的骄横奢侈及其对劳苦民众的多重欺压。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是花吧,可也不是花;是雾吧,可也不是雾。]

首二句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非花”“非雾”虽系否定,却有着一个肯定的比喻:如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从后二句的补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喻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夜半来,天明去。[半夜里,它从黑暗中悄悄来临,天刚明,又在晨曦中飘然离去。]

这二句颇使人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看,明显的又不是说梦,“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再生发出两个新鲜的比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来的时候,仿佛如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几多时,去了以后,却像那早晨飘飞的云雾,全无从找寻它的去处。几多时:时间短促。一作“不多时”。觅:找寻。]

尾二句实在又是比喻。以“来”“去”关联,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夜半来”者是春梦,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发出疑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又发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名家赏评这首诗,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部分。这部分中另有两首诗与此诗情调极为接近,一为《真娘墓》:“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惟见真娘墓头草。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首是《简简吟》,其中有:“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作品,末句的比喻,如“易消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花非花》诗末的比喻如出一辙,音情逼真,都表现出一种对已经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念与惋惜之情。《花非花》紧编在《简简吟》诗后,这也可能是作者想表达的一种意思吧。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杜陵叟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贫瘠的田地一顷多。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多枯黄而死。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薄田,贫瘠的土地。不秀:没有扬花。青干:未成熟就已干枯。]

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长吏:指县令等地方官。申破:奏明(皇帝)。考课:按一定标准分别等级、考核官吏,以定升、降,唐代由吏部考功司掌管。典桑:典当桑园。何如:怎么办。]

接下来四句,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像钩、牙齿像锯一样地吃人肉!虐人:侵害百姓。]

再四句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具有相当典型意义的。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张贴在乡村中。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恻隐:同情、不忍。白麻纸:用白麻纸写了恩诏。唐代诏书,凡重要的都用白麻纸写,一般性的用黄麻纸写。德音:诏书的一种,多半是免租、赦罪等有关施“恩”的事,犹如后代的“恩诏”。京畿:靠近京城的地方。唐代设京畿采访使,管长安周围四十多县。放:免。里胥:里正。唐代一百户为里,设里正。方:才。敕牒:皇帝下的命令,此处指免租的命令。榜:作动词用,张贴、张挂。蠲(juān):免除。]

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无论是官员们的“求考课”,还是“里胥”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都是统治者们惯演的把戏而已:“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

名家赏评对农民的深厚同情使诗人在《杜陵叟》中爆发出这样的怒吼:“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农民的反抗,也是诗人的鞭挞。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我有刚酿成还没有过滤的绿蚁酒,正暖在红泥抹成的小火炉上。绿蚁:酒名。指浮在新酿米酒上面的酒渣,因细小如蚁,微现绿色,故称“绿蚁”。醅(péi):酿造。] 一、二句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快黑了,一场雪马上就要飘洒下来,此时你能来和我共饮一杯酒吗?天欲雪:天要下雪了。雪,名词用做动词,下雪。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么”或“吗”。] 三、四句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

名家赏评岂非天下第一快活人。

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

结构巧解

《轻肥》

全诗共分三层。

第一层,写宦官们赴宴时骄横跋扈之状。

第二层,写军中宴会的豪华场面。

第三层,与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花非花》

首二句给人一种难以说清、捉摸不定之感,三、四句颇使人疑心是在说梦。尾二句以“来”“去”关联,生发出两个新的比喻。“夜半来”者如春梦,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发出疑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去”如朝霞,朝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又发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捉摸不定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杜陵叟》

全诗共分四层。

第一层,写出灾情之严重。

第二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

第三层,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

第四层,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问刘十九》 一、二句写酒香袭人。

三、四句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

写作特色

《轻肥》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惊心动魄,确是十分精彩的一笔!

《花非花》

博喻手法的使用

此诗诗意朦胧,带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之情。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环环相扣,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这种手法为博喻,主要表现为以多个鲜明的喻体表现一个并未说明的主体。诗词中用“博喻”的例子很多,但一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之间用作比喻之物,不只被比喻之物,好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正因为如此,诗意也就“朦胧”了。

《杜陵叟》

直陈现实的讽刺手法

诗人运用直陈现实的讽刺手法,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暴行的深刻揭露。“长吏”明知天灾却不奏报,仍然强征暴敛;一个小小的“里胥”一直等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才慢腾腾地宣布“免税”的“德音”,背后明显有官府的支持;皇帝一直等到有人奏报后才下诏“免税”,此前却一直不闻不问,装作不知,虚假伪善。这种“双簧戏”的演出,封建统治者演起来驾轻就熟,时机控制得恰适其时,可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样的把戏不止一次上演,诗的讽刺力度可见一斑。人称的变化写出诗人愤激的情感。如对“长吏”的控诉时,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变成直抒胸臆:“剥我身上帛„„”而诗中这一“我”的形象,极为精练地概括了封建社会千百万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体现在他们身上不屈的反抗精神,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问刘十九》

语浅而情深

此诗语浅而情深。酒逢知己千杯少,杜甫《对雪》有句“无人竭浮蚁,有待至昏鸦”,这是有酒无朋之憾。诗人此诗本为在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诗中先景后情,情与景相得益彰。室外虽然天寒地冻,室内却温暖宜人,生活在一刹那时泛出令人沉醉的温馨,引人浮想联翩。

主旨探究

对这几首诗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轻肥》

.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2.《轻肥》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出两种根本对立的阶级生活。揭露和控诉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榨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处境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同时,在揭露和控诉中也表现了作者要求改革封建弊政的革新思想。

3.《轻肥》着重暴露那些为皇帝所宠信的宦官,他们不管人民的死活,整天过着穷奢极欲、豪华糜烂的生活,诗中还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

《花非花》

.这首诗,有人以为是悼亡之作。白居易自编集时,将此诗编入“感伤”部分。

2.这首诗是感伤身世之作,白居易晚年家庭迭遭变故,对其打击颇大,再加上其病眼几至失明,故此诗写其难言的伤痛。

3.施蛰存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

《杜陵叟》

.这首诗写农夫之苦,并对统治者玩弄权术剥削人民的恶行表示强烈的愤慨之情。

2.诗人对封建统治者用“双簧戏”方式剥削农民的暴行进行了深刻揭露,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厚同情。

《问刘十九》

.这首小诗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安于闲适快意生活的心境。

白居易用诗记录薪水变化 篇7

贞元十六年, 白居易中进士。初入官场做校书郎的时候, 白居易的月薪是一万六千钱, “俸钱万六千, 月给亦有余”。升为左拾遗, 薪水大幅度提高, “月惭谏纸二千张, 岁愧俸钱三十万”。兼京兆户曹之职, 薪水又大涨一次, “俸钱四五万, 月可奉晨昏”。月薪达到了四五万, 一年下来, 就能余粮满仓了, 所以他又说, “廪禄二百石, 岁可盈仓囷”。

元和十年六七月, 白居易越职言事, 被当权者贬出京城。官是贬了, 但是, 薪水却不减反升。“散员足庇身, 薄俸可资家”, 这薄俸到底是多少呢?《壁记》上说:“岁廪数百石, 月俸六七万。”究其原因, 可能是唐代外放官员薪水远远高于同级别的京官所致。任杭州刺史期间, 虽然有“三年请禄俸, 颇有余衣食”, “移家入新宅, 罢郡有余资”等诗句, 表示俸禄是足够用的。不过, 任同级别的苏州刺史期间, 是有具体数额的, “十万户州尤觉贵, 二千石禄敢言贫”。月薪十万, 可见, 刺史职位, 薪水比江州司马期间又提高了不少。

穆宗时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 (分管东都洛阳) , 因为是京官, 职位虽然升了, 但薪水反而略有降低, “俸钱八九万, 给受无虚月”。或许, 在做地方官时, 薪水是有拖欠现象的。

官升太子少傅, 薪水又略有提高, “月俸百千官二品, 朝廷雇我作闲人”, “又问俸厚薄, 百千随月至”。

致仕 (相当于离休) 后, 薪水减半, “全家遁此曾无闷, 半俸资身亦有余”, “寿及七十五, 俸占五十千”, 可见, 白居易退休后, 每月仍然有五万钱的薪水。

因为一直在做官, 俸钱始终有结余。因此, 白居易一生也积攒了一些财产。临终前不久所写的《达哉乐天行》有这样一番话:

先卖南坊十亩园, 次卖东郭五顷田, 然后兼卖所居宅, 仿佛获缗二三千。但恐此钱用不尽, 即先朝露归夜泉。

在死前, 将其田宅财产出售殆尽。可见, 白居易不是守财奴, 在钱财上相当看得开。

略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篇8

论诗赋用讽喻一词并不始于白居易,前代已有,班固《两都赋序》云:“或以抒下情而通讽喻”,钟嵘《诗品》评左思诗“得讽喻之致”。白居易立“讽喻诗”一名,《与元九书》云:“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

唐王朝自安、史乱后,中央政权日渐削弱。藩镇拥兵割据,对抗朝廷。宦官掌握禁军大权,专权贪暴,无恶不作,甚至皇帝的废立也出于其手。封建官吏之间的派系斗争日趋激烈。这一切都使得唐王朝的政治更加黑暗。元和年间,唐宪宗在政治上的一系列措施又给日薄西山的唐王朝带来了一丝光明。白居易的讽喻诗创作就是在这种满目疮痍又有一线光明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的。他在《与元九书》中叙述了写作讽喻诗的这种时代背景,“自登朝以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史书,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疾病。仆当此时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補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歌咏之。”元和二年(807)秋天,白居易被召回长安,自集贤校理充翰林学士。第二年四月改授左拾遗,仍充翰林学士。中唐以后的翰林学士是替皇帝草拟机要文件的差使,地位非常重要,后来的宰相多半由其中提拔,又称“内相”。左拾遗是谏官,负有向皇帝进谏的职责。这时是白居易一生中政治生活最活跃的时期。一方面,唐王朝的确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另一方面,现实又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身为左拾遗与翰林学士的自己是有责任向皇帝提治理国家的建议的,而新即位的宪宗也颇希望恢复大唐盛世气象并且作了相当努力。白居易的“惟歌生民病”的辉煌组诗《秦中吟》、《新乐府》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代表。他重视向朝廷谏诤讽喻还和唐代的政治历史传统深有联系。唐太宗即位后,鉴于隋朝的统治顷刻灰飞烟灭,十分注意虚心听取臣下的谏议。《贞观政要》一书中,有《任贤》、《求谏》、《纳谏》等篇,置在全书的重要位置中。《贞观政要》于开元年间形成以后,成为唐代列朝君臣的重要政治读物,唐太宗的许多做法也为列朝君王所遵循。白居易在《策林·採诗》一篇后,接着就是《纳谏》一篇。其《新乐府》五十首,首篇为《七德舞》,歌颂唐太宗的功德。又有《道州民》篇,赞美道州刺史阳城敢于谏诤、抚恤百姓的行为。这也促进了白居易的讽喻诗创作。

白居易讽喻诗的创作目的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他把这类诗篇是当作谏书来使用的,以自己的诗歌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用简洁概括的语言直接指出了自己的创作目的:“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就是说白居易自己写的讽喻诗是供朝廷施政参考的。他把自己看到的民生疾苦和种种外界事物,感而成诗,供皇帝和有关当政者取为鉴戒;不是为了追求诗歌文辞之美。这一概括虽然是指的《新乐府》诗,但大体上适用于他的全部讽喻诗。白居易在写作《策林》时就已经强调诗歌创作要能反映现实、达下情、起讽喻的作用,主张统治者应当採诗以補察时政:“且古之为文者,上以纽王教,系国风;下以存炯戒,通讽喻。故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補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策林六八·议文章》)白居易的这种诗歌创作目的正是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的经典《毛诗序》的观点,强调了诗歌的战斗作用,强调了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为现实而作,用来“裨補时政”,使诗歌成为一种改造现实社会的工具和武器,决不能为艺术而艺术。白居易推崇杜甫的《石壕吏》、《新安吏》、《留花门》等诗篇正是基于这样的诗学认识。白居易把目光对准了一切社会的黑暗进行了犀利的讽刺。《重赋》、《杜陵叟》、《黑潭龙》、《卖炭翁》、《宿紫阁山北村》讽刺唐王政府的横征暴敛与爪牙的贪污强暴。从《与元九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白居易这些讽喻诗的现实斗争性:“凡闻仆《何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脈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

对于讽喻诗的思想内容,白居易提出了以“六义”作为标准,见于《与元九书》。白居易的风雅比兴之论源于汉儒的言论,如《毛诗序》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与繘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远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在风、雅、颂三者中,白居易更强调风、雅二者,这同他提倡採诗和写作讽喻诗来规劝当权者、裨補时政的创作目的是一致的。他对于美、刺二者,更强调刺。他所写的讽喻诗中讽刺的内容占了大多数。少数的颂美之作,目的往往是在提供榜样,希望当权者效法,从侧面进行了讽喻。如《七德舞》中对唐太宗功业的赞扬,“饥人卖子分金赎”、“三千怨女放出宫”、“剪须烧药赐功臣”等既是对太宗功德的赞扬又可看作是对当今皇帝的期望,希望宪宗能够发扬先帝的圣德,再造大唐的盛世。白居易讽喻诗的内容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广泛地反映了中唐时代的种种政治现象和社会民生,尤其是对民生疾苦的反映,所谓“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继承了杜甫的诗歌传统,特别注意表现人民日常的辛劳和受压迫的苦难生活,如《轻肥》、《买花》、《村居苦寒》、《采地黄者》等。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相当明确地指出了其讽喻诗的艺术特点,“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词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敷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虽然是对新乐府诗而言,实际上是指出了其讽喻诗的艺术特点。所谓其词质而径,是说其诗的文辞质朴和直接了当,通俗明白。质朴是说其诗采用古体,不像近体诗那样讲求辞藻、对偶、声律,倾心于语言声色之美。其言直而切,是指诗的语言刚直激切,突破了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其体顺而肆,是指体调流畅,便于歌唱。我们读一读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诗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其讽喻诗的这些特点。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的形成与其诗歌的内容和创作的宗旨是密切相关的。

作为中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讽喻诗的创作继承发扬了《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传统,他的讽喻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财富。

白居易诗歌诗创作及其传播 篇9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之一的白居易,即存在着大量歌诗作品,且在当时有着广泛的传播。

唐代有所谓歌诗,对于歌诗,吴相洲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就与音乐关系而言,可以将唐诗分为两类:一类不入乐,只供人们诵读;一类入乐,像歌词一样可以歌舞。这种入乐入舞的诗,我们称之为‘歌诗’。”可见,所谓歌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入乐入舞,即能够演唱。元稹《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云:“怜君诗似涌,赠我笔如飞。会遣诸伶唱,篇篇入禁闱。”说的就是唐代歌诗被传唱的情形。因此,从歌诗的角度研究唐诗是很有必要的。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之一的白居易,存在着大量歌诗作品,在当时有着广泛的传播。本文即探讨白居易的歌诗创作及其传播情况。

一、白居易歌诗创作考察

白居易《伊州》诗:“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亦应不得多年听,未教成时已白头。”(《白居易集笺校》卷25,下简称《笺校》)谢思炜注引《大唐传载》:“天宝中,乐章名以边地为名,若《凉州》、《甘州》、《伊州》之类是焉。其曲遍繁声,名入破。后其地尽为西蕃所没,其破兆矣。”可见是歌诗无疑。又《微之到通州日,授馆未安,见尘壁间有数行字,读之,即仆旧诗,其落句云:渌水红莲一朵开,千花百草无颜色。然不知题者何人。微之吟叹不足,因缀一章,兼录仆诗本同寄。省其诗,乃十五年前初及第时,赠长安妓人阿软绝句。缅思往事,杳若梦中,怀旧感今,因酬长句》:“十五年前似梦游,曾将诗句结风流。偶助笑歌嘲阿软,可知传诵到通州。昔教红袖佳人唱,今遣青衫司马愁。惆怅又闻题处所,雨淋江馆破墙头。”(《笺校》卷15)从诗中“昔教红袖佳人唱”不难发现,那首诗原本也是歌诗,可惜全诗已难见了。

“唐代为我国妓 nv 制度发展的鼎盛期,按其归属分,有宫妓、官妓、营妓、家妓之别;按特长分,则又有乐妓、歌妓、舞妓、饮妓、诗妓之名(实际上往往一专多能)。”白居易就蓄养了很多家妓,在《醉吟先生传》中,白居易说他“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歌《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童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情自娱,酩酊而后已。”(《笺校》卷70)他集中有《杨柳枝辞八首》《杨柳枝二十韵》等多首同调歌诗,可见所言不虚。

元稹于白居易《重赠》诗,曰:“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⑤题下注“乐人商玲珑能歌,歌予数十诗”,诗中的商玲珑是一个官妓,白居易与她相当熟悉,他有一首《醉歌》就是写给商玲珑的,题下注曰“示妓人商玲珑”,诗云:“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谁道使君不解歌,歌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笺校》卷12)商玲珑既能唱元稹诗数十首,且多是与白居易往还之作,推测起来她所演唱的白居易的作品肯定也不在少数。

白居易《残酌晚餐》诗云:“闲倾残酒后, 拥小炉时。舞看新翻曲,歌听自作词。鱼香肥泼火,饭细滑流匙。除却慵馋外,其余尽不知。”(《笺校》卷33)“舞看新翻曲,歌听自作词”,这堪称是最直接的告白,再联系上面我们所举的例子,白居易创作歌诗的情况应该是不言自明了。又白居易《送萧炼师步虚词十首卷后以二绝继之》之一:“欲上瀛洲临别时,赠君十首步虚词。天仙若爱应相问,向道江州司马诗。”(《笺校》卷17)关于诗中所说之“步虚词”,白居易有《江上吟元八绝句》诗云:“大江深处月明时,一夜吟君小律诗。应有水仙潜出听,翻将唱作步虚词。”(《笺校》卷15)《乐府诗集》卷78:“《乐府解题》云:‘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唐诗纪事》卷11“李行言”条:“中宗时为给事中,能唱《步虚歌》。帝七月七日御两仪殿宴会,帝命之。行言于御前长跪,作三洞道士音词,歌数曲,貌伟声畅,上频叹美。”可知《步虚歌》为道家曲。白居易所吟元稹绝句可入《步虚歌》调演唱,而白居易亦曾作10首以赠萧炼师,故属歌诗无疑。

那么白居易到底有多少歌诗作品呢?任半塘与王昆吾共同编定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收录了一系列有材料证明入乐演唱的唐代齐言和杂言诗歌。我们首先据此来看一下白居易的歌诗数量。《歌辞集》“附录一”《声诗集》收录了白居易歌诗51首,《歌辞集》“正编”收录白居易歌诗33首,“副编”收录32首。此外,白居易集中还有《柘枝词》(《笺校》卷25)、《乌夜啼》(《笺校》卷26)、《杨柳枝词八首》、《杨柳枝二十韵》(《笺校》卷32)等,这些都很明显是歌诗。

白居易《劝酒十四首》序曰:“予分秩东都,居多暇日。闲来辄饮,醉后辄吟。若无词章,不成谣咏。每发一意,则成一篇。凡14篇,皆注于酒,聊以自劝。故以《何处难忘酒》、《不如来饮酒》命篇。”(《笺校》卷27)从序文来看,这14首诗显然是歌诗。

白居易还有《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吴相洲认为:“元白的新乐府诗应是能唱的,他们创作新乐府,不是要作一种什么特别的与时下歌诗无关的东西,而是要作能够入乐入舞的新歌诗。”⑧我们认同吴相洲的观点,所以这些应该都是能够演唱的.歌诗。

白居易还有著名的歌行《琵琶行》和《长恨歌》。《琵琶行》结尾说:“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这里的“翻”和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王灼《碧鸡漫志》:“《乐府杂录》云:‘白傅作《杨柳枝》。’予考乐天晚年,与刘梦得唱和此曲词,白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又作《杨柳枝》二十韵云:‘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注云:‘洛下新声也。’刘梦得亦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盖后来始变新声,而所谓‘乐天作《杨柳枝》者,称其别创词也。’”⑨《杨柳枝》无疑是包含着歌词和曲调因素,可以拿来演唱的,那么这个“翻”就和音乐与歌词联系起来了,所以《琵琶行》应该是可以演唱的歌诗。

至于《长恨歌》,白居易《与元九书》说:“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娉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笺校》卷45)任半塘认为:“此妓之诵,仅背诵而已欤?揖且有韵节之诵?传说未详。此种诵之音乐性比较最淡,固不如歌,且不如吟。”⑩不过据《旧唐书元稹传》:“穆宗皇帝在东宫,有妃嫔左右,尝诵元稹歌诗以为乐曲者。”{11}其中将“诵”歌诗与“乐曲”联系起来,因此解释为唱更合适。

另外,白居易还有《清调吟》(《笺校》卷8)、《闺怨词三首》、《残春曲》、《长安曲》、《期不至》、《长洲怨》、《忆江柳》、《南浦别》、《三年别》、《后宫词》(《笺校》卷18)、《闻夜砧》、《板桥路》、《青门柳》、《梨园弟子》、《暮江吟》、《思妇眉》、《怨词》、《寒闺怨》、《秋房夜》(《笺校》卷19)、《听歌六绝句》(《笺校》卷35)之《听都子歌》、《乐世》、《水调》、《想夫怜》等多篇,也极有可能是歌词。

这样算起来,我们大致认可的白居易歌诗前后有250首左右,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数目,而且这不过只是他歌诗创作的一部分。因为资料比较匮乏,白居易的一些歌诗作品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确认了。他诗集中一定还有更多的作品可以被归入歌诗,这很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地发现。

二、白居易歌诗的传播

白居易的诗歌在当时社会上流传非常广,在《与元九书》中,白居易就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者,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哉。”(《笺校》卷45)不过这都是就其诗歌整体而言的,是不是具体指歌诗并没有说明。实际上,白居易的歌诗同样传播很广。

晚唐杜牧在《唐故平卢军节度使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中,引了李戡(即李府君)评论元、白的一段话:“诗者可以歌,可以流于竹,鼓于丝,妇人小儿皆欲讽诵。国俗薄厚扇之于诗,如风之疾速。尝痛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 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从这段话中首先可以看出元、白诗歌在当时社会上的确流传非常广泛。其次,我们注意李戡开头说的“诗者可以歌,可以流于竹,鼓于丝”,这很明显说的就是歌诗。李戡应该不是随口说说而已,他必然是针对元、白诗歌在当时流传之情形而发。虽然李戡是从反对的角度来谈的,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信息,如果再联系上面所列白居易自己的叙述,我们就可以明确地说:白居易有着大量的歌诗,它们在当时的流传非常广泛,受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层群众的广泛欢迎。

白居易的歌诗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欢迎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呢?其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能够传唱自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传唱行为使诗歌更具有流动性,这是结集、题写等相对静态的传播方式所难以企及的。当然,传唱只是一个基本条件,白居易歌诗广受欢迎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特质。

首先,白居易的歌诗重情。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本来就很注重情,在《与元九书》中他说诗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笺校》卷45)不过对白居易歌诗中的“情”还要有所分析。他的讽谕诗中被认为也有一些歌诗,主要是《新乐府》和《秦中吟》等。这些诗歌是表现兼济之志的讽谕诗,是他关心国事民生之“情”,与民众有一定距离,在社会上传播并不广泛。白居易为广大民众喜爱并接受的应该主要是他表现日常生活之情的歌诗。他有《杨柳枝词八首》其三云:“依依 青复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的柳枝,雪白的杨花,轻轻拂面的春风,柳间穿梭的黄莺,充满了暮春时节的情趣,真切地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又其七:“叶含浓露如啼眼,枝 清风似舞腰。小树不禁攀折苦,岂君留取两三条。”用的是惯常的折柳送别,但翻出新意,将重点放在柳上,春风春柳最妖娆,请求送行之人高抬贵手,将这份美丽留住,爱怜自然之情跃然纸上。

白居易还有一首《离别难》,写别情也很有意思:“绿杨陌上送行人,马去车回一望尘。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泪可沾巾。”(《笺校》卷35)“望尘”者,回首见尘而不见人,“无泪”者,别时泪如泉涌,此时已欲哭无泪,送别之苦,斑斑可见。又《浪淘沙》六首其四曰:“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浪淘沙》本是南方水边民歌,诗里用谐音双关写出妾与小妇对于君和小郎的爱和怨,语短情长。又如《采莲曲》:“菱叶 波荷 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笺校》卷19)生活中浪漫的一刹那被高明的诗人敏捷地捕捉到,情深无限。

其次,白居易的歌诗语言清新流丽,明白自然。浅近作为白诗语言的特征之一,曾被认为是其短处,如南宋的张戒在其《岁寒堂诗话》卷上就说:“然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馀韵,此其所短处。”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涵盖白居易诗歌创作特征的全部。白居易的歌诗中就有很多富有情趣、意境宛然的作品,而且这些歌诗的语言往往都比较流丽明白。“流丽明白”是“浅”,但如果“流丽明白”的语言和诗歌中的“情”结合起来,能够产生更强的感染力,那么这种“浅”就应当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歌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听者在听后能够明白歌中之意、歌中之情,并为之深深感动。做不到这一点无疑就是失败的作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在歌诗的语言上下工夫。白居易的歌诗中很少用典,也甚少生僻艰涩的语词,这对听众接受起来很有好处。前面所举的白居易的歌诗,在语言上都具备这个特征。再举两例,他《杨柳枝词八首》之五、六两首,其五曰:“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其六曰:“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两首诗的节奏都非常明快,写苏州风情,清新恬人,令人向往。

上一篇:哈工大公派研究生录取数全国居首下一篇:重庆师范大学2018年教育学研究生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