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校园规划

2024-05-19

汕头大学校园规划(共8篇)

汕头大学校园规划 篇1

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人生中最为灿烂和美好的。为了使自己在大学四年不因碌碌无为而后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我要定下我的人生目标:(学习好专业知识,考取研究生,毕业后寻求专业相关的工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决定为四年的大学生活做一个全面的规划:

大一,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简要介绍自己如何学习)

大二,稳抓基础,做好基础课向专业课学习的过渡。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时间准备英语四级考试。

大三,明确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考研或者就业),为了自己的目标为之奋斗。(打算考研应加大力度学习专业知识,扩大英语词汇量,做好考研前的准备;选择就业则应提高求职技能,搜索与自己专业相关公司的信息,多参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活动,与同学交流求职的心得体会,不断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汕头大学校园规划 篇2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交往空间,环境

今天的大学校园规划具有双层含义:它既指一个大学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规划,又包含了在具体建设技术层面上的校园及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大学校园建设的优劣、质量不仅涉及一个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规模标准、经济指标等重要问题,而且还直接与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的水平相关。

由于高等教育事业本身及主体和客体的复杂性,校园环境基本可看作一个“小城市”或“缩微城市”。校园规划建设中既有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的内涵,又有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及地景规划设计涉及的工作。现代城市设计中许多概念、原则和方法手段大体都适用于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如经典的城市空间序列组织原理,“图—底关系”理论,凯文·林奇教授提出的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等城市空间构成要素及其设计原理,芦原义信通过日本武藏野大学规划阐述的外部空间设计原理、环境心理学原理等。但如果将其归纳可有如下特点:

1)形成以图书馆、讲堂群为中心,各学院建筑群环绕布置的格局;2)重视汽车交通对环境的影响;3)重视环境景观艺术;4)充分考虑今后发展和各部分联系方便;5)向社会开放。

传统的校园规划总平面布局一般比较规整,强调轴线、对称布局、横平竖直,行列式排列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控制着整个校园,加上内外都较为封闭的建筑,室内外难以交融,空间闭塞,形状呆板,缺少视觉变化,这样的环境对于培养开放型人才是不利的。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大学不单是一个知识传承的场所,更应是一个培育知识和人才的摇篮。以往师生间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被一种互动的双向关系所代替,封闭、呆板的校园空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因此,现代校园的布局在总平面上更讲究构图的艺术性和形式美,突破常规的矩形平面和行列式布局,追求创造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而不是片面追求形式的结果。从更深层次讲,构图的艺术性和形式美也体现了各种功能有规律的合理组合,反映在布局上,则强调布局紧凑、张弛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简洁大方而又变化丰富。平面构图的变化带来了空间效果的改变,规则、方形的空间被各种形式的空间如圆形、扇形、梯形或其他自由形式所取代,使空间更加丰富多彩。

高校校园总体布局首先要满足现代高校的功能使用要求,保证高校建筑空间环境与教育模式及其在今天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要精心塑造符合城市设计和空间美学要求的校园环境。然而,如同城市一样,校园环境需要人们长期和持续的精心维护,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

校园中机动车(在中国还包括自行车)的数量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迅速发展,从而带来现代大学校园道路新的规划组织特点。从历史发展看,机动车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校园早已出现,对这一问题解决的通常做法是,将校园主体建筑群和核心区安排为步行优先区,以创造一个宁静、安全、充满校园学术气氛的环境。校园中主要的机动车交通和停车则组织安排在人流比较集中的核心区以外乃至整个校园的外围地块。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校园道路规划设计除本身的功能使用外,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校园道路本身应是积极的环境视觉要素。具体说有四点要求,即:对多余视觉要素应做必要的屏隔和景观处理;道路两旁有合适的建筑高度和建筑红线;林荫道和植物;强化道路视觉景观。2)沿道路提供能强化和烘托特定校园环境氛围和特征的景观;并应形成体系性的整体道路标识和视觉参考物。3)应反映因景观、校园不同分区的土地使用而形成的不同级路的等级的重要性。

传统高校校园的后勤服务区只服务于校园内部,布局比较集中,而它的“社会化”发展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和要求,由于市场经济逐渐步入正轨和国家投入的不足,使高校不得不主动出击,拓宽投资渠道,把大学推向社会。后勤服务区的社会化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大学校园的建设,学生宿舍一般是在校内布局发展的;80年代后,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学生宿舍也逐渐紧张起来,基本上是6人~7人一间宿舍;而到了90年代后期,大学宿舍严重紧缺,成了困扰高校发展的最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加大国家在大学宿舍建设上的投资外,还应拓宽投资渠道,把大学推向社会。后勤服务区的社会化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道路,便于社会化管理。两栋学生公寓可以解决1.5万名学生的住宿与生活问题,不同标准的多样化配置可以适应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的需要。

一直以来,校园规划设计的重点放在教学区、生活区等重要区域上,而体育活动区本身的设计则不够深入。一般认为能放下一定数量的运动场和球场就完事,而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传统的体育活动区为了避免噪声干扰,离教学区和生活区都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一来,活动区的使用效率势必大大降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体育活动区的布局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兼顾学生课间和平时的使用。集中布置的活动场地,有较大的噪声干扰,一般都独立出来并且与教学区和生活区有一定的距离,为了便于学生课间能就近活动,可以在教学区内的空地上开拓一些小型的活动场地,如羽毛球、乒乓球、单双杠等,场地可以结合绿化穿插布置。生活区附近也可以如此,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场地的利用率,还可以督促不爱运动的学生参加锻炼,但是必须把握住其中的“度”,在教学区内或生活区内不宜布置大量的激烈性活动场地,如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避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休息。

交往空间是校园环境设计中一个特有的需要,这是由大学生心理需求所决定的。交往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交流,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从属于集体的归属感。因此,在校园环境设计中必须特别重视。

交往空间根据大学生交往活动的不同而呈现多种类型。比如日常的交往,包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三三两两的交谈,这就需要一个适宜的小环境,可以是在校园中师生日常经过的地方,如道路旁、树下、门厅内、走廊上等等安排适当的座位,用绿化或小品提供一定的围合感,可以随时供师生使用;如果师生人数多一些,就需要大一些的环境。随着轴线对称布局的逐渐减少,自由的、几何形式的布局相对增多。

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体现在其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方面,而且还突出反映在其特有的学术氛围上。这些特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环境及其规划设计,不同时代建造和规划设计的校园和建筑,镌刻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校发展轨迹和痕迹,体现了一个学校蕴含的教育传统和文化积淀,也是人们唯一能通过视觉体验感知到并产生深刻印象的历史见证物。城市设计虽然并不直接设计建筑物,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形态的组合、结构和校园空间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评价,尤其是就视觉基本感知途径而言。所以,笔者认为,以城市设计的专业视野并运用其适当的方法来处理校园规划建设中的建筑环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5(9):30-31.

[2]刘志强.现代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景观规划[J].四川建筑,2007(1):16-17.

[3]郑锐锋,邝洋.现代大学校园规划的设计理念探讨[J].华中建筑,2005(4):37.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城市肌理;历史文脉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1-0130-02

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大批新学校、新校区在不断的建立。大学校园是培养高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的殿堂,是人文精神的家园。校园孕育着莘莘学子的希望和梦想,新老校区的整合,应使建筑在功能上的不足得到弥补,整合建筑内外空间,并使不同年代的建筑生动的融和在一起。

1现状概况

揭阳学院是揭阳市唯一的公办高等学校,设有30个专业,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仙桥紫峰山桂竹园风景区,南邻池漳公路,交通便捷。原校区占地面积300 a,因学院快速发展学校拟新征地1 000 a。整个校区东、南片区地势较为平坦,适合用于建设用地;而西北角地块现状为山体,地势陡峭、坡度大,不适合开发建设但可用于学院的植物实践基地及苗圃基地。

2规划理念及原则

2.1尊重自然、生态环保

基于用地现状地形的特点,尽可能利用现有丰富的水系,创造出青山绿水环绕的校园,同时满足校园规划的各项功能指标要求,达到工程的可行性、建设的经济性、空间丰富性的统一和谐。

2.2人性尺寸、适宜空间

摒弃近年来校园规划过渡追求大尺度、大空间的做法,强调适宜校园的人性尺寸和人性空间,自然蜿蜒的道路,水体自西向东延伸,移步易景,形成自然田园诗意般的校园风貌。

2.3时代特色、延续文脉

空间环境与建筑单体设计充分体现新世纪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大学园区的特色,突出自身的形象,突出校园各种不同功能区的自身特点,体现现代大学园区的丰富人文气息,延续原有校园建筑白色为主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脉。

2.4整体规划、滚动发展

实行整体考虑、长远规划、分期建设,提出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形成良性循环、滚动开发的机制。

3总体构思要点

3.1功能分区及用地布局

根据整个用地“哑铃”状地形特点,自然地将学院整体分为东、西两片区。东片区以现有已建学院部分为基础,再适度扩展延伸使其更完整。西片区依据地形地貌特点,充分挖掘已有丰富的水系,合理安排用地,满足各项功能需求。学院根据需求分为八个功能分区:教学办公区、教学实训区、教工生活区、学生生活区、文化活动区、体育活动区、专家生活区以及公园休闲区。

3.1.1教学办公区

教学办公区是学院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东区已建的主教学楼、图书馆、科学实验楼、综合行政楼和西区规划的各系教学办公楼。东区已建的主教学楼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西区的院系办公教学楼空间紧凑,尺度适宜,其中位于西区中心轴线的高12层的图书信息中心必将成为整个校园的地标性建筑。该区占地面积12.20 ha,约占整个校园用地的14.8 %,区内建筑总面积为95 000 m2。

3.1.2教学实训区

教学实训区集中布置在校园西片区的中北部,独立用地,这有助于避免实训活动对教学及生活的各种干扰。教学实训区占地3.20 ha,占校园用地的3.69 %,区内建筑总面积为40 000 m2。

3.1.3教学生活区

教工生活区位于校园东区的西部,结合水体布置,环境优美,这有助于提高学院教、职工居住条件,吸引紧缺人才。教工生活区配套包括医院、幼儿园在内的相应生活服务设施。该区占地面积5.40 ha,占校园用地的6.23 %,区内建筑总面积为39 840 m2。

3.1.4学生生活区

整个学院共分为东区的学生生活一区和西区的学生生活二区。两个区内都包括学生宿舍与后勤服务设施用房。该区占地面积8.50 ha,占校园用地的9.80 %,区内学生宿舍建筑面积就为87 300 m2,后勤服务设施用房20 500 m2。

3.1.5文化活动区

文化活动区包括文化活动中心、会堂、剧场与文化广场,位于学院东、西两片区中心轴线交汇处,与朝阳广场、入口广场、大门构成东区的中心景观轴线;同时又与西片区的中央大道、水体、图书馆信息中心构成西片区的中心景观轴线,是东、西两片区相联的纽带。其中文化广场是结合丁日昌墓这一珍贵历史文化资源而设,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突出和保护这一历史节点。

3.1.6体育活动区

全校分为两个学生生活区,根据活动场地应与学生紧密相联的原则,在东、西两片区各设有体育活动区方便学生使用。东、西两个体育活动区都配设标准运动场、篮球场等场地。该区占地面积11.64 ha,占校园用地的13.43 %。

3.1.7专家生活区

专家生活区位于校园区的西部,背山面水,环境优美。专家生活区位于水系的源头。水从这里发源,由西向东绵延几里,穿越整个校园,寓意智慧之水润泽莘莘学子。该区占地面积2.22 ha,占校园用地的2.56 %,区内建筑总面积为6 500 m2。

3.1.8公共休闲区

公共休闲区的设立对缓解学生紧张学习及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该区主要包括:东校区入口处的朝阳广场、西校区北侧结合现状山体设置的公园绿地。该区占地面积25.9 ha,占校园用地的29.8 %。

3.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3.2.1校园路网

校园主入口位于东校区,面向池漳公路,东校区主干道采用井字形布置,西区干道则采用外环自由曲线形布置以更好的与地势地貌相结合。干道红线宽度既满足校园大流量交通需求,又要考虑到山地道路建设的经济成本。枝状的校园支路连接干道深入各个分区,与网状支路一起完成区内交通要求,构成校园道路系统。校园主干道注重沿路绿化建设,西校区的道路结合水系布置,形成新校区的滨水景观林荫带。校园道路用地面积9.75 ha,占校园用地的11.25 %。

3.2.2停车

为了将机动车交通对校园生活的干扰减少到最小的程度,校园内的机动车停车采用集中布置方式。住宅区停车通过集中停车场结合住宅底层架空解决。自行车停车以地面和建筑内部相结合解决,学生生活区内各组团中间部分宿舍均为底层架空停车。

3.3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校区绿地系统规划本着点、线、面思路展开,结合地形综合布局,绿地率超过40 %,同时充分考虑了揭阳城市文脉肌理,山水校园的特色在此十分鲜明。

3.3.1点:标志性建筑和广场

东校区教学办公区建筑群是东区景观体系的重要标志性地段,在校区的西部,图书信息中心是西校区的标志,由文化中心、水体、教学楼围合的景观长廊形成的一系列节点充分拓展了整个校园的空间。

3.3.2线:绿化带

绿化带包括沿校园中干道设计的景观带和滨河林荫带。多层次的绿化带与山体背景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校园景观,既减轻了相邻功能地块之间的干扰,有效地调节校园内的小气候。

3.3.3面:普遍绿化

整个校园以绿化为底,每隔200 m~300 m设置一个景观节点形成普遍绿化。紫峰山桂竹园风景区作为大背景,为整个校园定下了绿色生态的基调。

3.3.4建筑景观

东区已建教学楼群采用整体感较强的群体形式,依山而立。西区教学办公楼、实训楼采用庭院式围合布置,力求创造出宜人的空间环境。东校区已建楼为白色,为与之呼应,西区建筑色彩基调以白色为基底,再结合揭阳传统民居的特点,点缀些儒雅的灰色,将呈现稳重又具有揭阳地域特色的校园气氛。

3.4竖向规划

3.4.1现状分析

学院校园地势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大部分用地自然标高在海拔8 m~28 m之间,地势较平坦。经过对地形地势的认真分析,以高程、坡度、坡向为限制条件,可知现状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68.17 ha。

3.4.2竖向规划目标

本次竖向规划的目标是提高整个地块的适宜建设用地比例,为市政工程建设创造合理的基础条件,为以后的各项建设节约大量的基础投资。根据山地的地貌特征,土方整理后的挖方地比填方地具有更为理想的基础承载力。因此力求将大多数建筑基础设置在承载力更为理想的挖方地上,而填方则主要集中在对基础承载力没有特定要求的大片运动场地及景观绿地上。

3.4.3土方平衡

竖向规划原则为削峰填谷,即将山地适当削低,挖方堆填于低洼地带,提高可用地比例,尽可能实现土方相对平衡,依照不同地段的高程和地势设计,巧妙安排各项用地。

4结束语

校园建筑创作不但应满足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更应强调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体现和弘扬校园自身的特色。这需要从校园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入手去不断挖掘,通过建筑的语言来塑造。大学校园植根于具体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从地方传统中寻根,才能使校园融入所在环境,形成校园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色。在新老校园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展现校园建筑应有的典雅、简朴的品质。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 On the Jieyang College Campus Features

Zhang Yiying

Abstract:From the geographical and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topographical features of situation to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planning and design college model.

大学校园规划调研报告 篇4

区位分析:昆明理工大学新校区位于昆明呈贡大学城的东偏北的方位,用地规模约 2100 亩。用地内地势较为平缓,相对高差 25——30 米,属丘陵缓坡区,一条源自松茂水库的东西向水渠捞鱼河穿过用地,向西注入滇池。

设计理念:1、人文校园——高等教育改革呼吁人文素质的回归,作为校园文化载体的校园环境和建筑应该在人文素质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得到美的享受,外在美的思想下潜移默化养成美的行为、美的语言、美的性格。我们在新校区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中努力营造出一个明快、活泼、健康的校园氛围,以人为本创造环境,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并考虑了无障碍设计,为体现人文素质的培养作出了尝试。2、信息化、产业化校园——我们很重视校园信息的资源共享,对内,建筑的组团院落式布局与多条信息轴相连,为校内的信息共享提供了空间。对外,在规划分区中尽可能将图书信息中心、体育服务中心、科技产业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与社会共享文化设施资源。3、生态化校园——自古书院往往“择胜地”、“依山林”,选择“文物荟萃”的名山胜地,作为治学的理想场所。因此新校区在设计中因承中国文人顺乎自然的审美情趣,于清幽山水之间陶冶人的情操,结合绿地、树木、广场、小品设计成长长绿轴的景观大道,将入口处的盎然绿意一直延伸到中心区,并且渐显开阔与自由。总之,由水面与绿化相结合构成的这一生态绿环使新校区在生态环境成为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系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舒适健康、多姿多彩的外部休憩空间。4、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结合生态的校园设计。在宏观上,校园要结合地形地貌,不破坏原基地生态环境。在微观上,通过建筑遮阳、通风、利用太阳能等生态手法,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创造宜人的室内环境。(2)弹性生长的可持续校园设计。为了校园未来的发展,在校园设计中预留一些用地留给未来的发展是明智之举。(3)结合地域文化的校园设计。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文化,只有用现代化的技

术手段,对地区文化传统予以尊重和改造,才能在预防一个生态荒漠的同时,预防一个文化荒漠。

规划结构:方案特别重视对现有场地特征的保留和校园特色的塑造,以中央人文景观带组织串联教学区、运动区、办公区、科技产业区等,组合建筑群体形成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规划形成“一心、两轴、多景点、组团式布局”的规划结构。“一心”规划利用位于基地几何中央位置用地,布置融图书馆和科技信息中心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在功能上构成学校各科教学的信息交流共享中心,在景观上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两轴”以共享中心为核心,均匀的向外延伸出纵向人文景观轴和横向公共信息轴,将校园空间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文景观轴中,把广场、小品、雕塑等景观节点组织起来,结合绿化,形成富有层次的绿化景观系统,是同学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佳场所。在公共信息轴中,图书馆和科技信息中心形成了一个信息资源中心 核,与人文景观轴相辅相成。“多景点”中心人文景观轴的绿带渗透到校园内各组团之间,并形成亲水空间,东部高处的森林公园与水廊形成对景。通过道路的联系,把中心广场,中心水景和山体景观贯通为“山、校、河”的整体。“组团式布局”为大学的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可能。它有利于设施集中、资源共享,由于各教学建筑间的联系紧凑,集中,避免了教学设施的重要建设;有利于大规模建设中的分期建设实施,形成功能布局的弹性,从而节约了土地资源与经济投资;有利于各学科师生的交流,营造学科交流的共享场所。

道路交通组织:校园主入口的设置充分考虑到整个区域景观轴线与校园空间轴线的关系,次入口的安排方便了校园的对外交流。道路分为三大系统——(1)贯穿全区中心,连接各功能组团的主干道系统;(2)以自行车、人行为主的次级道路,即非机动车道路系统;(3)专用景观步行道,中间穿插有小品、广场和绿地,供学生在此晨读,休憩和交流。这三大系统相通,但在功能上对车俩的类型有严格的区分和限制,加上人分流的设计,大大提高了大学城交通的整体性、有机性、安全性。

功能结构:横向中轴线上布置有图书馆和科技信息中心,与竖向的人文景观轴相呼应,更增强了校园学科的交叉,相互交流的可能性。考虑到校园活动的特点,把教学区集中设置到地块的上方,将图书信息中心,体育服务中心,科技产

业等功能组团设置在邻近城市道路,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与社会共享文化设施资源和对外的信息交流。总的来说,中心与两轴集合了各种大型公共建筑与场所,成为大学城的“核”,是高效率的资源共享区域;而各个分散的功能组团相对独立,完整,满足各自功能上的需要,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绿化景观分析:人文景观大道的设计紧密结合大学城的构思理念,绵延的林荫大道体现了学子们对知识的不断求索和创新,而各个节点空间的细部设计则表现出知识积累与升华的过程;公共信息轴作为集中的信息交流中心,在图书馆的建筑形体上朝气蓬勃,突出了大学城的个性与魅力,成为了中心区的地标建筑;大片的水面从建筑中扩展出来,形成的亲水空间一直延伸到东部高地的森林公园,公园上的钟楼与水面的玻璃廊子形成对景,由高到低形成一条绿色视廊,把地标建筑——钟楼突显了出来。校区摒弃了围墙,代之绿化带,形成亲切的自然分离,通过道路的联系,把中心广场,中心水景和山体景观贯通为“山、校、河”的整体。

调研对象二:湖南工业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区位分析:新校区毗邻环城高速环道与规划中的轻轨线路,周边是新城区的主干道,交通联系方便快捷,具有校园建设的良好基础,并且与东校区联系为整体的高校教育链。

规划设计概念:(1)创立与城市紧密结合、共享及高效的校园景观环境及功能体系,促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以贯穿地段的东西向绿轴为核心,构建校园景观空间网络,连接地段两侧城市绿带,使校园景观生态体系成为城市空间的完整组成部分,同时积极利用穿越校园的城市道路,促进学校部分功能区与城市的融合及社会化管理,形成高度开放共享、高效的功能体系。(2)营造传统人文气息浓厚的现代校园。注重空间的人性尺度及形态,通过景观空间节点与重要公共建筑的契合,营造宜人的活动交流场所,并将主要联系路线控制在步行距离以内,形成易于引发交流、和谐的传统人文型新校园。(3)整体校园空间形态呈组团空间沿主轴生长、山水楔入的基本格局。

功能结构分析:规划功能布局的核心概念在于“效率”与“共享”。“效率”体现在各功能组团之间的明确的划分与便捷的联系,明确的分区有利于降低相互的干扰,而便捷的联系则有利于校园的合理运转。校园的功能分区包括教学区、教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学术交流接待区、科研区、行政管理区、体育运动区、绿地景观环境区域及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区域。规划中校园中心区——包括基础教学、各学院建筑、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居于基地中部,而宿舍区各组团、科技产业园等皆环绕其布置,校园中心区与其他功能区的联系十分便利,多在步行10 分钟距离以内。为创造人性化场所,中心区规模被控制在步行尺度之内,通过安排活动区域距离与日常行为联系,使校园主要功能区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形成高效的交通组织。校园中心区:在 800 米直径步行区以内,10 分钟步距。公共教学楼与图书馆区:在 400 米直径步行区以内,5 分钟步距。“共享”体现在校园公共设施的对外开放程度,达到节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的目的。而科技产业园作为与生产、社会高度结合的设施,设于几乎独立的城市街区中,更有利于其市场化的运作。教工宿舍区的独立性也较强,以便于向社会化管理发展。

道路交通分析:本校园规划的交通组织结合主环路分支、“环上生环”以及局部格网等路网模式,既满足了校区内部交通系统的要求,也能满足大学与城市交通接驳的需要,合理、互利而高效。流量较大的城市车流及部分校园车流被引导至半环状城市道路,而校园内部则布置较小尺度的支路网,采用人车公行的模式,既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率,亦能增加校园道路空间的活力与安全性。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 篇5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

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历史及现状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坐落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滨的郑州市,是水利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河南省重点建设骨干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学校前身为北京水利学校,曾三次搬迁,四易校址,历经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河北水利水电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时期。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水利和电力为特色,工科为主干,理、工、农、经、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家对水利建设人才的需求,在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由当时的水利部部长傅作义于1951年主持创建了学校的前身--水利部北京水利学校。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并入,成立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隶属水利部管理。1960-1978年19年中,著名水利专家、新中国水利科技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长先生担任学校校长。1965年,学校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省,先后在岳城水库和邯郸市办学,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并在原北京校址成立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部。1990年学校迁至河南省郑州市办学,2000年,实行水利部与河南省共建、以河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9年,水利部与河南省签署共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协议,成为河南省第三所省部共建院校。2011年,成为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计划高校。2012年入选国家教育部中西部100所工程大学。

目标定位:水利电力优势突出、工科理科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有花园校区和龙子湖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33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00多万册,仪器设备总值2.1亿元。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5个本科专业,58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0 074人,以工学为主干,工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和农学等6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

学校现有水利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机械学院、电力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软件学院、体育教学部、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水利部水务研究培训中心、水利部开放教育试点办公室设在我校;学校还设有黄河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院、城市水务研究院、钢结构研究院、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光谱哲学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30多个研究机构。

二、设计理念及思想

本校园规划方案以“自然、人文、传承”为设计理念,本方案结合规划用地的规模与范围,在进行整体布局与规划时采用核心放射模式、以图书馆和中心休闲游览区为中心,以“公共教学楼-各院系教学楼-各院系学生宿舍”为各个放射线形成放射带,这种布局模式充分诠释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同

时,也对规划用地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分区。

本方案内部主要道路为自然的弧形与规则线形相结合,次级道路多为规则的/

3方格网状布置。同时,规划用地内部引入了自然水系,内部人行道路依自然的水系而布置,在满足中国传统人文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在进行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的建筑规划布置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围合形式,在建筑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围合空间,满足了学生的日常交流与活动。引入的两自然水系构成了校园内部的两条景观带,贯穿于整个校园内部。两条主要景观带把整个校园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将整个校园规划在有机的分离的基 础上形成了统一。

系统是形成校园空间秩序的重要方法,集成高效的组织原则是进行功能分区,道路网络和空间使用设计的准则。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新校区的规划中,不仅仅关注校园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亦关注校区内部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贯彻在内外功能的组织,景观地貌的利用和肌理联系等方面,力求使新校园与周边城市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形成了较好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和景观系统等。

设计中重点强调分割线对区域景观的控制性,即通过北区入口景观区、教学楼图书馆景观区、升旗广场、过渡空间、学生公寓、食堂、体育场、等区域组成整体景观带,形成警官学院的北区,为了加强警官学院的特殊气质,在入口广场西侧绿地设置迷彩主题长廊。分部入口西侧绿地地块景观整体的控制与渗透,我们在主轴线与横轴线之间引入了景观步行系统,形成景观辅助轴线,以加强各个区域景观的互动与衔接。在场地中,我们按照等级分别设置2.5米、2米、1.5米、1.2米的景观园路,构成层次分明的道路交通体系。通过“主轴”、“横轴”、“辅轴”的搭建形式,结合道路的穿插与组织,形成系统的布局,辐射综合教学区、校园生活区、训练健身区和湿地生态休闲区,形成全局性的景观策略框架。

三、校园景观设计

各功能区的绿化景观布置。学生生活区绿地该区一般沿着建筑、道路分布,比较零碎、分散,主要包括学生宿舍、食堂、浴室以及商店等服务设施及其周围绿地,该区设计在充分满足学生生活需要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区内各要素之间不能相互影响。在本次的校园整体规划中,学生宿舍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围合形式,围合的空间形成了学生的交流与休息场所。同时也提高了整个校园的绿化率。

教学科研区绿地是高校校园绿地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行政办公楼等建筑及其周围绿地,教学科研区绿地的布置要考虑校园的整体布局,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此区绿地设计保证环境优美的前提下,还得尽可能的保证安静,为正常的教学、学习提供好的环境条件,由于现在高校的主要的楼体大多都相对比较高,师生课间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少能到达绿地中,所以此区绿地在设计时,大多还得考虑平面线型图案的组成效果,以及植物配置的色彩效果。本次规划方案中,教学区周边的景观主要一块状呈现。每一块都有不同的植物构成,这样满足了师生的心理要求,在繁忙的学习与工作之后,可以进行适当的远眺来缓解疲劳。

校园主入口是中心景观轴线的起始点,也是展示校园风貌的地块。从大门进入校园首先看到的是一组“智慧之窗”雕塑,它放置在车行道与中央景观道交汇处,白钢构架,它抽象的造型暗示着美好的未来,设计为红色,富有激情;周围是旱喷泉广场,水柱喷起,生机盎然;景观道中间设计一个长条形的喷泉水池,两侧伸出平台放置花钵,雀跃的水声、芬芳的花朵,迎接四方友人;两侧绿地规则整齐地种植模纹大树,体现了校园规整洁净的环境,谕示着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严谨态势。

入口与综合楼距离的中心点是校园主次轴线的交点,也是前校区的中心位置,设置升旗台,几步台阶上去,作为此空间的最高点,从主入口进入校园就能看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旗,提升人们心中的爱国心。南边设计放射形的花坛,北边是一处大的铺装广场,作为学校的大型集散广场,用于集会、升旗等活动。广场中间位置布设旱喷泉,是水景在轴线上的体现;广场两边也设置旱喷泉,布设长条座凳,两侧种植应季花卉。喷泉飞洒,汗水浇灌着祖国的花朵。放射的花坛、散植花灌木,谕示着桃李满天下。高大的雪松,谕示着教师形象的伟岸。

体育活动区绿地也是校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体育馆、操场、游泳馆以及各类球场及其周围绿地,该区一般与教学科研区有着一定的距离,若距离比较近的时候,可以考虑种植植物带进行适当的隔离。

休息游览区是校园绿化的重要部分,由于大学师生一般没有严格的8小时工作制,同时又是属于强脑力劳动的群体,在学习之余,他们也需要质高境幽的环境休闲放松、陶冶情操。在本次的大学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中,着重设计了中心景观节点,此次的中心休息游览区主要以两条自然水系布置。使水景观充分运用到大学校园整体规划设计之中。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现在很多的大学校园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将水系引入到校园内部,应该是水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的原因。在大学校园这片圣土中,水自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篇6

活动经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批准,接受四川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宣传思想工作处指导,由四川教育报刊社、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联合举办,旨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举措,发现、寻找、推广一批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成效突出、特色鲜明的学校,引领、带动全省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大成网急聘广告AE ·IT英语出国教育直通车

活动设立省级组织委员会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分别负责全省活动的组织推进、活动的专业评审。各市(州)、县参照省级组织办法成立相应的组委会和评审机构,负责当地活动的组织、评审、推荐工作。

组委会将对全省所有公、民办中小学(含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两个项目的展评。其一是“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指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积淀深厚,卓有成效的优质学校;其二是“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指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在某一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优质学校。

活动将组织专家对所有申报这两类项目的学校进行评审。评审标准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建设过程5个一级指标,办学目标追求、行政管理制度、教师行为、校园环境等56个二、三级指标。所有入选典范学校或特色学校均需达到较高或高水平标准,且学校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育人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社会美誉度。

活动将根据学校提供的先进事迹材料和活动展示,采取县、市(州)教育行政部门层层推荐,专家评审、网络投票、读者投票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组委会鼓励社会各界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方式直接向省级组委会推荐候选学校(包括学校自荐)。最终确定出2012年“文轩教育杯”四川省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和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组委会将于2013年1月在成都举行盛大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颁奖典礼。

所有获得“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学校”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展评活动入围学校”都将获得由组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奖杯或奖牌。所有“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还将获聘为《教育导报》特约支持学校、新华文轩教育研究院支持学校、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重点联系学校。组委会将选择部分获奖学校,组织专家团队协助学校重点打造典范学校和特色学校,并在全省、全国宣传推广。

金秋开学以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创设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雅高雅的育人环境,引领学校发展。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中国校园文化网了解更多案例和方案

逍林教办结合第14届推普周活动,组织教师举行“书香十月”青年教师汉语竞赛,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碧海小学、逍林镇东小学、文棋小学、横河实验小学等开展教室环境布置和教室文化评比,让教室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心灵家园。崇寿教育工会开展下棋文化活动,润德小学别出心裁举行“火眼金睛”改错别字比赛、主题板报评比,行知职高举行别开生面的“淘宝达人”讲座,掌起初中举行“我爱科普”纸折飞机比赛,白云小学召开“一班一特色,人人有体验”、“特色班级”交流会,第二实小评比各班展示栏,龙山雁门小学、徐福小学等的“环境”手工制作大赛、书法作品展、班牌设计大赛、心理健康手抄报评比等,五丰小学等的书法教育,崇寿镇中心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金山初中、凤湖初中、鸣山小学等开展“世界清洁地球日”志愿活动,胜山实幼开展“废旧材料装扮新家园”活动,桥头镇小开展班级环境设计,鸣山小学开展“建设生态浒山,共建美好家园”社区共建活动,杭州湾小学“成长足迹”、“我能行”等特色内容的创设,有力地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走进新学年的阳光实验学校,崭新的外墙、雅致的廊厅墙绘,让人耳目一新。每层楼分别以学会健体、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为主体,配以不同的主色调和画面,真正让墙壁、廊厅说话。楼廊文化凸显特色,成为胜山教办对各校校园文化考评的一项要求。文棋中学以构建环境文化、丰富活动文化、创造精神文化为载体,形成学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底蕴。庵东西二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掌起中心小学有序组织学生看课外书,以书香校园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发展趋势简析 篇7

1.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含义

landscape最早见于希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原意是表示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汉语中的“景观”一词既包含了“风景、景色、景致”之意,又用“观”字表达观察者主观感受。景观规划是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学校园景观不仅包括自然景观,如山地、湖泊、天然矿地等最容易形成校园环境特色的因素,还包括了人造景观,如广场、道路、庭院等大学师生们日常活动的主要区域与独特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些物质内容细化来分可分为:广场景观、水景观、绿化景观、道路景观、景观设施等面。而随着人们的鉴赏力和需求的日益提高,对于大学这样神圣而又充满生机的地方,普通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已不再能满足现代校园的要求了。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该建立在对校园使用者生活需求、精神需求的探索上,关注环境与人、环境与自然、使用者的需求与体验以及精神与物质相互协调的关系等。

二、国内外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发展沿革

在欧美近代的大学具有强烈理想主义色彩的民主自由精神,这种精神也渗透到校园规划之中。此时的高校往往形成严肃的建筑形象和自然的环境景观,在自然美的震撼和人文主义的熏陶下,学子们接受全面教育,树立崇高信念。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始自19世纪末。这一时期是我国高校的主要景观规划特点表现为充分利用地形,形成别具一格的校园环境气氛,如凯尔斯规划的武汉大学和墨菲设计的燕京大学。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校迅速发展时期,此时的校园景观格局大多学习苏联大学特别是莫斯科大学的模式,追求对称、雄伟的风格,典型代表是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等。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超过2000万人。在我国校园的这个大发展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校园景观规划作品,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特出问题包括:尺度夸张、忽视地域文脉与校园内在文化延续性、景观节点品位不足等等。

三、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路

尽管我国当代校园景观规划仍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不少学者也提出了许多景观规划中的新思路。

1. 城市景观延续

在城市的景观系统中,大学校园是一个独特的子系统。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该确保校园中多个景观要素能与城市景观体系形成一个整体。因此,校园边界景观设计极为重要,这是最能体现校园与城市互动协同的区域。

2. 大学人文气息

校园是教学、研究的场所,培育人才的环境,环境对学生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校园景观规划应该重视人文环境的塑造,使校园环境实现对人的关怀与文化的气质。大学本身就是继承与传播文化的场所,校园景观自然也就是为文化教育的传播提供物质基础,而文化性是校园景观区别于其它景观显著的特征。

3. 大学园林风格

大学园林的思路是从我国古典园林传统思路中汲取元素。由于中国古典园林以中国古代道家的“出世”哲学为基础,强调在有限的建筑环境中寻求无限的空间意境,采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对自然的模拟手法,通过借景、空间对比、造山营水、曲径通幽等细部园林处理手法的应用,取得建筑与园林绿化空间密切结合,相互渗透,遥想呼应,绿化也成为组织空间的一个要素。前人优秀的造园手法为当代的校园景观规划寻求到借鉴和创造的思路和手法。

如古典园林中建筑并不一定统率园林,是园林的构图规则统率着建筑,而自然环境本身还随着湖石、竹树、流水等等渗透到建筑物里去,迫使建筑“园林化”。因此,校园的景观设计也可以随高就低、打散体形,并且向自然敞开。自然是最好的景观。规划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神韵,将中国园林中的借景手法运用于校园规划中,以校园用地格局为画框,融校园景观与其中,两者的景观空间相互渗透,并形成不同主题、尺度适宜的园林,同时强化了园林空间的丰富性。利用校园中心区中常常出现的水景或绿地作为主题园林风格,水面、绿地的边界有收有放、有曲有直,大大开拓了校园空间。而校园建筑之间的小园林,则利用相似尺度和收放节奏,产生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

4. 现代构图元素

现代构图元素也在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中常常出现,具体体现在规划组织于节点设计上。在校园景观规划组织中,轴线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轴线往往与校园的主体关系相结合,将各种主题的景观串接起来。轴线在突出景观重点的同时,也强化了校园的标志性和庄严感。

轴线在景观组织中呈现两种方式,即实轴和虚轴。实轴在于其直观性,景观各要素沿轴线依序排列所形成的轴线;虚轴是人的视觉感知,是对轴线两侧景观物体斥力平衡点的感觉,景观各要素沿着某一空间带依序排列,空间带两侧景观要素对应连线的平衡点所决定的虚线。实轴和虚轴往往在景观组织中相互转换,得到丰富的外部空间序列。

在现代构成审美观的指引下,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在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注入具体的象征内容,引起观者的联想与共鸣。这个特点在艺术院校的校园景观设计中显得极为突出。崇尚自由与浪漫气息的艺术院校中,往往会诞生出大胆、夸张、富有想象力的景观氛围。

5. 绿色生态环境

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最终会形成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因此,校园景观规划应配合校园内的自然要素。景观规划应划定出独特的自然景物,规划多样的自然空间,顺应校园原有的植物植被、自然景观,并遵循当地气候特征形成景观格局。通过这些方式,形成校园的绿色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存与活动要求,创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空间环境。

事实上,在许多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中,地理环境成为校园特色的灵感来源。设计者将独特的地理特征转化为设计特点,形成自然式的布局,创作出动人的设计。例如,在设计中可以用水体再现自然界水景,形成自然曲折的水体轮廓;还可以通过植物种植模仿自然界的植物群落;而利用道路随地形变化的走向,能产生轻松自然的氛围。

此外,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还要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域,特别是城郊边缘地带,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可通过树林与水系的巧妙布置来保持或提高生物多样性。例如沈阳建筑大学的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了保护生态的多样性和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保留稻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校园特色。

6. 宁静学习气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大学在整体氛围上应是宁静的。宁静校园环境便于人体察内心、自我修炼,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因此,宁静的学习氛围,成为了大学景观规划的突出特征。

培育学习气氛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可以通过大面积的绿化和水体甚至人工吸音设备对城市背景噪音进行隔绝;通过降低校园内车速、避免建筑朝向主要道路等方式减少车流及交通噪音的校内干扰;可以巧妙设计学习设施,避免规则对称的布置,宜结合自然式的道路布置,利用树木等隔离出封闭和半封闭的空间,提供一个人独处,两三个人学习,十几人讨论等不同场所。

四、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节点设计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的节点的构成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并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甚至成为校园规划的起点,校园文化立意的根源。

1. 大学校园内道路节点景观设计

校园的道路节点一般是线形景观。规划中设计的步行系统往往是移动的景观,通过适当布置树木、草坪、喷泉、雕塑和休息椅,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优美环境和休息空间,更是形成步移景异的效果。校园道路的铺地形式多样,其色彩、图案与纹理可以加强环境的特点。而在道路的节点处,通过标志物可以强化节点的标志意义,成为统领校区的控制元素。这个特点在各个大学的校前区表现的特别显著。

2. 大学校园内广场节点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规划中的广场宜结合地方特色和建筑风格考虑,并保证大部分面积有日照和遮风条件,内部与周边可以适当种植庭荫树和布置休息座椅,为师生提供休息、活动、交往的场所。还可以在不干扰邻近师生休息的前提下,考虑广场的夜景设计。

3. 大学校园内景观设施设计

景观设施是校园景观的重要组成,呈点状分布于校园景观规划体系之中,是环境中最具亲和力的要素之一,是校园景观中公共性和交流性的产物。校园景观的利用度和受喜爱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观设施设计的细部。具体包括,户外活动的座椅、收纳、灯具、标志牌,已经静动结合的雕塑、喷泉等等。

参考文献

[1]高冀生.高校校园建设跨世纪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0(6):14-16.

[2]沈杰.论校园规划之景观生态观(J).建筑学报.2005(3):19-22.

[3]庄逸苏,潘云鹤.论大学园林(J).建筑学报.2003(6):8-10.

[4]何镜堂,郭卫宏,马明华.校园与山水共生——重庆工学院花溪校区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2005(11):16-18.

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 篇8

[摘要]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是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但大学校园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成为大学生犯罪的重要谤因。目前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为:人文精神缺失、物质文化建设落后、制度文化存在薄弱环节、低俗文化滋生蔓延。针对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内在联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生犯罪;预防遏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3-0108-07

我国大学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与其相适应的大学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系,即大学校园文化。这些年大学校园文化可谓丰富多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违法犯罪亦呈现出多发态势。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违法犯罪有无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有,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才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增多?弄清这些问题,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和特征

弄清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关系,必须对二者的内涵和特征有个正确的把握。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指在大学校园区域中,由大学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学习和生活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以及创造这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本身的总和。一般来讲,大学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大学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科研条件和各种教育服务设施等,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凝聚;制度文化包括大学校训、行为规范、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责任制度等,它集中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要求;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的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校园精神、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它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面貌,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中,物质文化处于低层次,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也是核心层次。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教育性。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通过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实现的。大学校园文化教育的隐蔽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和哲理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教师的精辟讲授、在图书馆博览群书、网络信息的传递以及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和课外活动等,使大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形成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品质,有效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使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大学校园文化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如同一只无形的手,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环境保障和政策导向。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大学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所以,大学校园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建立客观的社会认知,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并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互动性。大学校园文化存在于群体互动之中,反映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文化追求。互动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一种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够在大学中存在并成为潮流。原因就在于主体对这种特定文化活动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相当的智力因素,相近的学习环境,相仿的生理心理结构,相似的人生阅历,相同的社会背景,使大学生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容易对许多“热点”问题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依附感,从而使“热点”成为一种潮流。如从前几年此起彼伏的“老乡会”、“追星族”到近几年方兴未艾的“洋节热”以及持续升温的“考研热”、“考证热”等,都是大学群体成员之间所达成的默契和互动的明显体现。当大学校园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能为全体成员认可时,就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凝聚力,把全体师生团结在一起,使其具有不可低估的感召力。

3.规范性。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规范和校规、校训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学校中的物质环境、校风班风、师生交往等都渗透着学校的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育人环境。它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大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他们自觉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规范等已经形成T--种纪律和规范,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创造、认可并必须遵守的评价是非曲直、调节约束行为规范的标准。可见,规范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二)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和特征

明确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必须要准确界定大学生的范围。所谓大学生,是指在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这里的高等教育层次包含大专、高职、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大学生犯罪是指由大学生实施的具有反社会的严重危害性的行为。最近10年来,大学连续扩招使我国大学教育总规模迅速增长,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等教育迅速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呈现出“三多”的新倾向:一是贫困生群体日益扩大,二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三是“双差生”增多。尤其是“双差生”的问题非常突出,随着大学的入学门槛降低,生源整体质量下滑,大学校园内学生来源越来越复杂,降分录取的学生、成人教育的学生、民办大学的学生、各类培训学院的学生都云集大学校园。这些学生中,文化素质差、思想道德素质差的学生占了相当比例。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已经不全是过去经过严格考试选拔的精英型群体,而是逐渐向大众型群体转变。由此使大学生犯罪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犯罪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开始不断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7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

目前,我国大学生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犯罪类型多样化。过去,大学生违法犯罪以盗窃犯罪为主,小偷小摸者居多,大约占大学生刑事犯罪90%以上。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类型逐渐呈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据统计,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10类400多种犯罪中,大学生犯罪已涉及到5类数十种。可以说,大学生犯罪的种类几乎无所不有,涵盖了政治、经济、刑事等各个方面,除了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由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渎职罪、贪污

罪等)外,大学生犯罪的类型主要有:以盗窃为主的财产型犯罪,以谋财渔利为目的的传销、诈骗型犯罪,以强奸和卖淫嫖娼为主的性犯罪,以报复凶杀为主的暴力型犯罪,以抢劫、绑架和敲诈勒索等为目的的侵犯人身型犯罪,以封建迷信和“法轮功”等邪教为主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以放火、投毒为主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以营利为目的的赌博犯罪以及计算机违法犯罪和毒品犯罪等。此外,大学生自杀案件亦时常见诸报端,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在大学校园里也哨然出现。可见,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犯罪类型呈多样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应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关注。

2.犯罪主体扩大化。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主体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状况。从学历层次上看,由专、本科发展到研究生,甚至不乏博士研究生,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的28件34A中,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从性别上看,不仅有男生,也有女生,女大学生犯罪明显增加,在对2002年被抽取的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名。在高消费和攀比风的影响下,少数女大学生追求享乐、爱慕虚荣之心逐渐膨胀,以追求高额金钱为内在驱动力、以享乐为目的,走上违法犯罪之路;从学校情况看,起初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现在来自重点大学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以及2008年震惊全国的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皆说明大学生犯罪已经不再局限于普通大专院校以及私立院校;从政治面貌和平时表现看,以前的违法犯罪大学生大多是平时表现不好、不求上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目前“尖子生”以及优秀党员学生堕落犯罪的已不少见;从家庭出身和经济条件来看,犯罪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好的也有坏的,富裕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是领导干部家庭出身的大学生犯罪的比例在增大,且以暴力、吸毒或者性犯罪为主,而贫困大学生或者农村大学生犯罪更倾向于侵害财产犯罪和参与卖淫活动等。

3.犯罪手段智能化。由于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一般都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的智商普遍比同龄人要高,因而使他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更容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犯罪手段上表现出高智能性。他们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很注意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充分运用心理学、逻辑学和科学技术在犯罪中的作用。某大学一名医学博士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实施毒品犯罪,以其所学知识大搞制毒技术革新,在1993-1996年生产冰毒3吨;有的大学生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银行账号及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向好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有的大学生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破坏现场,作案手段狡猾、隐蔽,妄图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大学生犯罪手段的智能化,加重了犯罪后果的严重性,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4.犯罪性质严重化。从很多情况看,目前,大学生犯罪性质严重化日趋明显。近年来,已经由过去的一般性偷盗、打架斗殴和寻衅滋事发展成为杀人、抢劫、强奸、绑架、投毒等恶性暴力犯罪,并表现出野蛮、凶残、疯狂报复的特点。大学生犯罪性质的严重化具体表现为:(1)犯罪手段残酷。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缺少仁爱之心,往往使用惨绝人寰的手段实施犯罪,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影响极其恶劣。如2003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故意杀人案,2004年发生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罗卡娜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等。(2)犯罪突发性突出。大学生犯罪常常因为受到外来刺激而心血来潮,一时冲动,或者有机可乘时恶念顿生,冲动冒险、手段凶狠且不计后果,犯罪动机主要是为了逞一时之快,维护所谓的“自尊”和“人格”。(3)犯罪数额增大。以盗窃为主的侵财型案件在大学生犯罪中居于首位,以前大学生盗窃只限于生活用品及少量现金,近几年来发展到盗窃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有的还利用网络技术盗窃银行账号或伪造信用卡向银行提取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人民币。这种犯罪数额大幅度增长的情况,给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4)犯罪后果恶劣。很多大学生实施犯罪不再局限于满足享乐和刺激,而是逐渐转变为报复社会及他人、发泄心中的不满和积郁,所以犯罪的恶劣性越来越突出。如2008年云南某高校发生的罕见的侵害人身民主权利案件,对受害人造成的身心伤害难以想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原因

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性、互动性、规范性特征表明,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就其主流来说是健康的,是控制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这是其正面功能。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大学校园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正是这些消极因素成为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这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负面功能。我国著名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认为,犯罪是“文化的产物”,“为了了解犯罪,必须了解犯罪发生的文化”。所以,只有弄清大学校园文化的消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内在联系,才能有效地遏制大学生犯罪的发生和发展。从大量情况看,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缺失:大学生犯罪增多的深层次原因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文化层面,它是由人文精神凝结而成的。人文精神关心人的需求,引导人从本质上去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并赋予其合理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关注人的道德修养,倡导个体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祈盼人的主体眭的发挥,重视人健全的个性发展,关怀人对生死、信仰、幸福的终极意义,而这些都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所倡导的最终目标。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它的好坏决定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败。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因而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控制或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

然而,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人文素质偏低;重功利轻理想,精神信仰贫乏;重个人轻集体,道德水平滑坡;重文凭轻文化,科学精神缺乏。由此造成大学生中功利主义盛行与社会责任的冷漠,缺乏为公的思想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感到空虚无聊,没有充实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只想混个及格,求得毕业。失去精神寄托,这使其很容易寻求庸俗卑劣的刺激,促使罪恶的邪念侵入,当特定的条件出现时,就会造成犯罪行为发生。人道关怀精神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源所在。它要求人们关爱他人,珍视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强调无私奉献精神,缺乏人道关怀精神,是缺乏“人性”

的表现。有些高校由于只重视专业知识灌输和智力开发,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大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浸润与引导,缺乏人道关怀,漠视生命的珍贵,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最终放弃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走上犯罪道路。正如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谈到刘海洋伤熊事件时指出的:“不少学校目前更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还不够,以德育为例,从习惯上说,这门课更多的是只被看作一门成绩,而非指导自己的活动的信念。我们的教育应该把他律变成自律。”可见,人文精神缺失是当代大学生犯罪最深层次的思想意识根源,应当予以重视。

(二)物质文化建设落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

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的,主要指大学有形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环境等。大学生群体是充满活力、精力旺盛的群体,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易出现身心疲劳,产生情绪波动,心理压力加大。先进的教学设施、齐全的生活条件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身心健康,能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烦躁情绪和不良心理压力,无疑可以堵塞犯罪空间。近年来由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很多大学现有的教学设施已满足不了在校学生的快速增长。有些学校教学设施紧缺,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恶化,相关娱乐设施更是缺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正常需要。这种物质文化环境会导致大学生情绪失控,心理压力加剧,由此产生违法犯罪问题。

有些大学内部及周边环境“脏、乱、差”,建筑物密集而杂乱,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极易产生烦躁情绪,导致激情犯罪发生。由于校内宿舍拥挤,很容易引发学生冲突,出现大打出手伤人的事件。现在在校外租房居住已成为大学很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宿舍条件太差,学习和生活太不方便。由此导致学生过早接触社会不良环境,容易引发违法犯罪。有些高校运动场所狭小,娱乐设施匮乏,促使学生转而寻求其他不良活动方式,如沉溺于上网、打牌赌博等,因而引发不少犯罪的发生。还有不少高校无法提供足够的自习室和图书阅览室,保障不了学生基本的学习环境,不仅束缚学生增长知识,而且增加了大量不安定因素,为大学生犯罪造成隐患。大学的保安措施不到位也是其校园物质文化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大学根本不配备监控设施,不能及时掌握校内治安情况,使很多大学生犯罪之后成功地逃脱了法律的追究和制裁,由此纵容了大学生犯罪的侥幸心理,这是造成大学生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制度文化存在薄弱环节: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又一重要原因

制度文化是由大学的法律形态和组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生文化,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实践证明,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值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周密考虑,需要引导和管教。但由于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生源素质差别大,学生流动性增大,学校管理弱化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大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使管理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如考勤制度,不准夜不归宿制度等。现在,有些大学生经常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甚至彻夜不归。有些管理人员及相关负责人对此却不闻不问,疏于管理。由于不能做到防微杜渐,使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防线走上犯罪歧途。还有些大学只片面强调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管得了当面,却管不了背后,不能从思想上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学生以各种形式抵制管理工作。长此以往,校纪校规自然丧失尊严和约束能力,令少数学生有恃无恐,不断作出违纪乃至违法犯罪行为。教育管理者未尽职责可以说是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出现的一个漏洞。

现在,不少大学的辅导员都是刚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他们大多用心于考研,或者在职读研,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管理。在教学岗位上的老师又只注重教学和科研,更是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由此常使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真空”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少数品质上有缺陷的大学生就会因失去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而作出越轨行为,甚至触犯国家法律而走上犯罪道路。

另外,学校治安管理人员对在学校发生的打架斗殴和盗窃行为不予重视,未及时调查处理,未将大学生的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实际上是纵容了犯罪,必然使犯罪状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上的疏忽。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漏洞、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纪处理随意性较大,都是造成大学生违法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

(四)低俗文化滋生蔓延:大学生犯罪增多不可忽视的原因

健康活泼、清新高雅、蓬勃向上的大学校园主流文化是营造和谐校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文化元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大学校园有一种低俗文化正在肆无忌惮地滋生蔓延,由此严重破坏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健康与和谐,造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正面功能弱化,引发了大学生潜意识中一些阴暗的东西,造成了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不断增多。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结构性的变革,大学校园也打破了原来相对封闭、有序的状态,走向变动、开放和无序。由于实行开放性办学,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公共娱乐场所以及农贸市场遍及大学校园内外,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社会上的腐朽没落的低俗文化乘虚而人,犹如瘟疫弥漫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腐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易引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在许多大学周围遍布歌舞厅、网吧、游戏厅、录像厅,这些娱乐场所的经营业主们往往利欲熏心,深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迎合部分大学生低俗趣味的要求,大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反动等毒害腐蚀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暴力文化和色情文化,由此刺激了一些大学生争强好胜、崇尚暴力及性渴求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和畸变,使他们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和通过与他人交欢释放性快感的观念中,这是导致大学生犯罪日益增多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上一篇:关于古风小说经典句子下一篇:队伍建设年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