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温水镇散文

2024-08-13

记忆中的温水镇散文(共11篇)

记忆中的温水镇散文 篇1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都自认为一定会不平凡。其实,觉得自己和别不一样很危险,因为欺骗自己是最不值得的行为。当然,觉得自己和别人都一样也不好,生活已经如此幻灭了,我们尽量减少妄自菲薄的次数。

那些优秀又很努力的人类,实在是令人敬佩。上帝在他们手中放了很多砝码,也赐给他们很多不凡的能力。这个世界到底是公平的,还是不公平的?我一直在这两个答案之间徘徊。最后,我想,不管天平往哪边倾斜,天平两边的总质量应该总是守恒的,至于怎么守恒,我们每个人到最后都会找到答案。

天空无限高远。我们每个人都只能是井底的那只蛙。整个世界都是由温水浇筑成的,我们都待在自己那一方温水里,被慢慢熬煮……可悲的是,我们几乎都知道自己是在温水里面,却也乐享其中。世界这么大,也许,我们可以往水温低处游。当然,也可以想方法给自己的温水制冷。

每次发现那些主动跳出温水,或给自己的水降温的人时,总是欣喜,钦佩又感伤的。总会自问,是否也可以多努力一点呢?

,wish less, work more.

记忆中的温水镇散文 篇2

认识鹏钊兄, 缘于我作为陕西省和咸阳市图书馆义务馆藏志愿者, 收集全省境内文献开始的, 当我了解到《华商报》副刊签约作家史鹏钊新著出版的消息, 便迫不及待地通过朋友联系上了他, 第一时间在报纸及文学文化网站播报书讯。遗憾的是, 挂号寄出去的收藏证鹏钊兄至今仍未收到, 我又再次予以重新办理, 我等待着与他重逢时亲手交给他。

当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史鹏钊《光阴史记》, 他笔下的散文取材几乎都来自故乡, 从每一篇, 每一行文字都能感受到他对故乡史家河山水风光、民俗人情等等, 都是刻骨铭心和深深挚爱。《光阴史记》分为光阴史记、似水流年、亲情弥久、大地情深四辑, 用手中的笔为心中浓浓的乡愁、乡恋、乡思画着像。这中间, 有粗壮的《瓦瓮》, 结实的《门槛》, 光滑的《碌碡》, 转动的《风车》, 火热的《大锅台》, 还有《虫子在唱歌》……这些乡间事物, 无不抒写着他对土地的无限热爱和成长中难忘的记忆。对于故乡, 在今年这个城市大发展的背景下, 许多人的脑海中已疏于亲切, 内心守望记忆中的故乡, 比实际意义上的距离还要远。

全书以故乡史家河为创作原点, 以素描式的方式记忆和守望故乡, 用纯净恬淡的笔墨书写亲情、土地、行走、思考、人情冷暖……不一而足, 淳朴的笔意下不失灵动, 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充满哲思, 勾勒出一幅朴实美图。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散文研究所所长、陕西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序言中指出:“史鹏钊的这些素描, 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史鹏钊笔下的故乡史家河, 是他对生活的理解, 对故乡的理解, 一切都自然而平静, 质朴、真实又亲切、温馨。品尝其中的意蕴与韵味, 会自觉地融入更深微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原。时间在不停的运转着, “故乡”仍旧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 著名评论家安武林评价说:“史鹏钊的散文, 是饱含情感色彩的。无论是写人, 写事, 还是写风景, 都饱含了激越和沉郁的情感。他看家乡的目光, 有深深的眷恋, 也有淡淡的忧伤。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 血肉丰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 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 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 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 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 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 在写作中也都忘不了浓郁的乡言和乡土气息, “超大碗的面条, 古老的秦腔, 狂野的私情……”一部关中农民生活秘史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是史家河村田野上的一株白草, 我把根须扎在那里了。”从史鹏钊在写作中, 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 他虽然离开了故乡, 但心灵上反而跟故乡靠得最近, 每一篇饱满的散文都是在给故乡素描, 故乡是他永远的写作主角。

记忆中的春节散文 篇3

春节,是中国人最浓郁、最美丽的乡愁。

春节的帷幕,是从农历腊八那天缓缓拉开的。

吃过腊八粥,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置办年货。小时候,每当春节临近时,我就像个跟屁虫似地跟在我的父亲身后,在如织的人流中穿行在市场和商店中。我的父亲不时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看看预先在上面写好的要买的东西。无论走在大街,还是小巷,你都会从人们怀里抱着的衣服鞋袜,手里提着的鸡鸭肉鱼,或篮子里装着的食品糖果里,感受到沁人肺腑的那种浓浓的年味。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那是春节的一次热身。每到这一天晚上,我都会屁颠屁颠地帮着我的父亲把上一年接来的灶王爷的神像,从厨房的墙上请下来,然后到室外摆上糖瓜等供品,我的父亲虔诚地点上香火,点响几个“二踢脚”,送灶王爷上天“述职”,俗称“辞灶”。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来探查世情的。人们用熬熟的麦芽糖制成糖瓜,“贿赂”灶王爷,拜托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期盼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扫过房子,便开始准备年饭了。比如杀鸡、炖猪头、灌腊肠啥的。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家家户户都要蒸枣馒头、蒸年糕、炸面鱼、炸套环、炸丸子、炸鱼什么的。传统习俗里,讲究馒头要蒸两三锅,能吃到正月初五六,才算圆满。

梦里寻你千百度,春节终于姗姗来迟。孩提时代,我年复一年地板着手指数日子,热切地期盼着除夕夜的到来。

大年三十,无疑是春节的高潮。人们辛辛苦苦忙碌了一年,只为了这一天。虽然那时家里很穷,但童年时的春节是我一生的胎记,镌刻在我心里,成为我最幸福、最快乐、最美好的记忆。记得十一二岁时我就能帮母亲剁饺子馅,准备年夜饭了;下午还要帮我的父亲贴年画、贴春联、贴“福”字。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屋里屋外透着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

傍晚,人们要在案桌上供上仙逝祖辈们的牌位,摆上鸡鸭鱼肉、点心水果等供品。年夜饭前要点上香烛,祭天地,祭祖宗,接财神爷、灶王爷……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这不是迷信,而是民族的传统年俗。

当我的父亲陪我在院子里放完迎年鞭炮,回到温暖的家里,大盘大碗的菜肴和热气腾腾的饺子摆上桌子时,年夜饭就开始了。全家老小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说,边喝边笑,大家频频敬酒,相互祝愿,其乐融融,其情绵绵。

“哎哟,我吃出钱来了!”我的父亲惬意地说。他常常第一个从饺子里吃出硬币来,大家便兴高采烈地举起酒杯祝贺我的父亲:“恭喜发财!”这也是全家人共同的心愿。随后有人从饺子里吃出枣、吃出糖、吃出花生……其实都是事先包进饺子里的,旨在庆贺大家新年有个好彩头。这是一年中最丰盛、最温馨、最令人留恋的家宴。

室外鞭炮噼里啪啦,星光闪烁,震耳欲聋;烟花腾空四起,映红天际,硝烟味弥漫着夜空;夹杂着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相辉映,神州大地被淹没在春节热烈欢快的氛围里。

爆竹是男孩子们的最爱。我的父亲年前不定哪一天从外面回来,会突然从提篮里拿出两挂小鞭、几扎滴滴金和几个又粗又大的红皮爆竹,笑眯眯地递到我手里,给我一个意外的惊喜。我常常乐不可支地旋即跑出去,与小伙伴们夸耀上几句。不过,我的父亲总是不放心,每次都要陪着我一起放鞭炮。

爆竹无疑是春节钟情的歌者,它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散发着浓烈的年味,一如雄鸡报晓的啼鸣,它是报春的惊雷,是春节交响曲粗犷高亢、感天动地的男高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描写春节的诗句。诗中典型的意境,鲜活的细节,构成了一幅乡风民俗的绚丽画卷,流传千古,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吃完了年夜饭,便开始“守岁”。除夕之夜非同寻常,“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是古往今来的文化传统,是辞旧迎新最古朴最温存的守望。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喝着茶水,吃着瓜子、水果,抽着烟,拉着家常,彻夜不眠,以待天明。其实,话里话外人们说的都是对过去岁月的回顾,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守岁”时,我和弟妹们会心满意足地换上新衣服,喜形于色地站到镜子前打量自己;我的父亲满面春风地分给我们压岁钱,而压岁钱一定是我的父亲精心准备好的崭新的钞票。那个开心劲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除夕夜,在期盼中人们内心还有一种敬畏。父母常常压低声音神秘地告诫孩子们,不许大声说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得弄坏家里的东西,弄坏了东西会不吉利。我和弟妹们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说错什么或做错什么,说话时轻声细语,仿佛声音一大,就是不敬,就会惹怒无处不在的神灵。

不过,小时候我和弟妹们“守岁”,往往熬不到天明,便脱下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枕边睡去。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要求抓革命,促生产,移风易俗,过革命化春节。然而,一纸通知终究抵挡不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拨乱反正,春节习俗愈加红火起来。

现代社会为除夕夜赋予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始自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亿万家庭所喜闻乐见,电话、短信、微信、微博等沟通方式也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

大年初一清早,人们便踩着一地花花绿绿的炮屑纸,给长辈和亲友们拜年去了。孩子们身上穿着新衣,兜里装着压岁钱,嘴里含着奶糖,脸上挂满微笑。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景象。“过年好!”的问候声此起彼伏,不时地从街头巷尾、这里那里传来。

幸福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的。仿佛新年才刚刚开始,眨眼功夫,初二晚上或有的地方初三早晨的送年仪式便悄然而至。按照传统习俗,吃完送年的饺子,就算送走了新年。小时候我总感觉新年的礼仪太过仓促,还没尽兴呢,就把新年送走了,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其实,古人对新年的安排蕴含着深意。

走娘家,便是春节习俗里最温馨、最甜蜜、最崇高的日子,正如一位学者说的,那“是一个巨大的人伦美丽”。

正月初三,已经出嫁的女儿,要赶在送年后,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给父母拜年,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人家的风雨艰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今,我和老伴已经做了姥姥、姥爷,童年已成为我们遥远的回忆。我们有两个女儿,每到这一天,“姥姥、姥爷”不绝于耳,一家人欢聚在一起,畅所欲言,谈笑风生,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

傍晚,我们恋恋不舍地将女儿、女婿、外孙女们送到门外,在挥手告别那一刻,我突然隐隐地感到,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我敢说,那是任何爱都无法比拟的最博大、最无私、最深沉的爱。

过年真的很累,年前的忙碌已使人精疲力竭,从初一开始,每天除了要接待络绎不绝前来拜年的亲友,还要带上礼品,走亲访友,七大姑八大姨,该去的一家都不能少,只是再累心里也高兴。男孩子们还不时地惦记着回家放上一通鞭炮。这过年啊,过的就是传统,就是味道,就是气氛。

绵延不断的鞭炮声,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可以说,元宵节是行将结束的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然而无论多么热闹,也难掩人们对告别春节的不舍。春节像陈年老酒一样醇香、醉人、绵长,不论你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这浓郁、美丽的乡愁。元宵节则是人们对春节留恋的咀嚼和回味。

雪花中的记忆散文 篇4

从昨天起,我就开始有了一种兴奋期待的感觉,因为天气预报说嘉兴要开始一场持续不断的大雪的天气。当雪花飘飘洒洒越来越密集的时候,我的心情也跟着翻腾起来。嘉兴的冬天虽很冷,但是没有冬天的感觉,因为对于我这个曾在内蒙古生活了的人来说,没有雪的季节永远算不上冬天。

窗外的雪下个不停,我望着灰蒙蒙的天空,灰蒙蒙的飘雪,是那么纯洁,那么柔情。我脑子里什么都不想,只有一些晶莹的回忆在其间随意的飘着荡着。

那时我已调团部工作,每逢冬天下雪我们就格外兴奋,雪中有情,雪中有乐。

乌兰布和的雪粗犷豪放,率真自然。风雪过后,苍茫的沙漠裹上了银装,好似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这是用套子捕猎野兔的最好时机。

我团部宿舍后面的树林被白皑皑的积雪覆盖了,深度约有三十厘米左右。到了夜晚我们几个好友就用一根细铁丝,弯成一个圈状,圈比拳头大些,大小以刚刚可以容纳一个兔子头过去为宜。一头做一个活结,将另一头从这个活结中穿过,围成一个圈,要保证能很轻松的来回拉动,将穿过来的一头绑在小树上,固定在兔子容易经常通过的地方,俗称的兔子道,在小树林里的雪地上兔子道很好找,脚印十分清晰,找到野兔的脚印后,就可以下套子了。

野兔很笨,从巢穴到觅食处一直是沿着自己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来回的,除非它的脚印被别的脚印踩乱,否则它是不会轻易另辟新道的。所以,在寻找野兔脚印时,也必须要小心,不要踩到野兔的脚印。套子下在野兔脚印踩过的道上。野兔沿着它自己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奔来时,一头撞进套子里,套子就勒在了野兔的脖子上。由于套子的一端被绑在小树上,另一端是活扣,这样兔子一旦经过,在脖子处或身子处就会被铁丝圈卡住,越是用力挣脱就会勒得越紧。当然,野兔要是往后退,套子就会松开,野兔也就能从套子里退出头来而溜之大吉。但是野兔是不知道往后退的,它会一直往前挣脱,直到被勒死为止,到时候就等着你收套了。我们一般一次要下几十个套子,早晨起来收套,总会有收获,很少落空,我的战友有次运气好还套住了一只小狐狸。

只要套到了兔子,别提大家有多高兴了,又可以改善伙食,美餐一顿了。最令人红火热闹的场面是大家围坐在红红的炉火旁,摆放些小菜,上团部军人服务社买上一瓶酒,慢慢地品尝,讲些人世间的乐事,大家在阵阵笑声中驱赶了冬日里的沉闷和孤寂,火炉上的炖肉锅盖滋滋地往上冒着白汽,满屋子飘香。虽然没现在那么考究,放上各种作料来烹调,但对我们这些沙漠上长期“胃亏肉”的人来说,已是极好的享受了。闻着这味道什么都忘了,以至于我伸手就想去夹肉,可肉汤正滚的噗噗响,手还没伸到锅里,被热气一烫赶紧缩了回去。甩甩手,张嘴大口吹散热气,又想去挑肉,引来大家一顿欢笑……是啊,在这个偏远荒漠上,却孕育了这一批不甘寂寞、不怕苦、不怕累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在那里的年青人,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默默地在这荒芜、贫瘠的土地上描绘了可歌可泣的屯垦戌边、寓兵于农、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奋斗长卷,为中国辽阔的边疆构筑起一道屏障,成为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

美好的回忆,让我不时地浮现出战友们一帘帘欢笑、一张张面孔,让人深感怀念。在这飞舞的雪花中,凝视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色,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飘雪中,我看到世事变幻人间沧桑。也许,只有经历了寒冷,才能理解温暖的含义。这份记忆却将成为永恒。

记忆中的回忆散文 篇5

多少记忆的片段就算拼接也不会完整。多少零碎的画面就算修补也不会完美。

爱情离你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其实我一直在你身边,只是你不曾留意,上课时的你背影,默默关注着你迷人的长发,你回答问题的表情还历历在目。你每一个微笑,你每一个动作都会引起我的.紧张。你的不开心总会环绕我的心头,你的一切都浮现在我深深的脑海里。

有些人只能活在记忆里,有些人失去了,再也不会回来,有些人一直在你身边,你真的不知道他爱你,有些事,有些人都停留在我青春的密码里,只是我找不到回去的钥匙了。

一切都已经洗牌,时间总不给回忆的时间,上帝给了忘记的功能让我们忘记不开心的事,可是有些事很想忘记但是忘不了,有些事不经意间我已经忘了,那么干脆,那么直接,等不到你的反应,已经还给上帝了。

松开手,让你走,,,

你回来了,原本我应该高兴,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总是开心不起来。我反反复复问着自己,我还爱着你么,真的还爱着你么?

当我面对你的时候,我真的已经没有了面对你时的那种感觉,那种心跳,就是那种一见钟情的心跳。

你离开的这么些日子,每当看到街上那一对对幸福的情侣,不知不觉就会想起你我那曾经幸福的往事。一个人默默走过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街境,心就会被针刺了一样,一阵阵的疼。

可是亲爱的,你可曾知道,爱情是会一点点被时间摸平,所有的爱都会一点点消失殆尽,我承认我爱你,很爱,很爱,但是当你真正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你可曾知道我早已在等待中随时间的流逝,你的爱一点点消逝,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心动。

松开手,让你走。转身像你曾经的离开那样,消失在人海。

记忆中的小路散文 篇6

雨后,田野闪动着古朴而苍茫的景色。湿漉漉的小草,绿油油的庄稼,在小路两侧轻笑。错落有致的庄稼,沉浸在甘霖滋润的喜悦里。雨后的小路,湿润而柔软,野草如地毯,踩着舒坦而富弹性。比不得如今的柏油路,危险伴随不说,迈一步脚骨酸痛。

小路上有很多野草,蒲公英,猪耳菜,蔓儿草.....叫上名的,叫不上名的,杂而碎的小草,夹杂着细而碎的花,在人们脚下挣扎着存活。也许,你一辈子也叫不全小草的名称,但是,小草认识你,认识村中每一个人,认识村里每一个孩子,还认识村里每一头牛、马、驴、羊,还有在村口戏耍的鸡鸭猫狗。小草世世代代,一茬茬,一年年,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子,繁衍生息。虽然,野草卑微,但它们不甘心,它们顽强生活在自然的夹缝中,点缀自然的景色。它们当然想去大田里,那儿是所有野草向往的优裕之地,就算飘,也要扬眉吐气一次。是呀,那儿土地肥沃,吃喝不愁,但是,那却不是野草生活的地方。蒲公英不是飘去了吗?蓟草不是飘去了吗?菅草甚至将根深扎地下,最后呢,还是无影无踪了。那里的野草最先被清除,想着就会心惊胆战。还是在小路边安家栖身,扎下根吧,不起眼,不为人注意,命运就是这样安排,小草认了。

雨水遍洒,滋润了庄稼,也滋润了草。小草平时蹭水习惯了,委屈无由向人诉说,而今,终于敞开了憋屈的胸怀。经过新雨的洗礼,翠绿,碧绿,深绿,浅绿,绿色世界,姿态万千,自然无敌,魅力无限。走在这乡村的小路上,趟着露水,嗅着泥土的气息,闻着青纱的清香,心为之动容。静风扑面,酣畅而惬意;脚步轻缓,松软而舒适。与泥土的亲密接触,地气顺着脚心直达头顶,谁不为这茁壮动情呢。轻轻侧头,不时地躲开绿纱的撩拨;小心挪步,不时地绕开低洼的积水,鞋子,裤腿粘满了泥点儿,这回归原始的趣味,不一般,谁人领?

曾经熟悉的小路,走过无数次的小路。结伴打草,扛锄下地,拿镰收麦,小路上刻下了青少年的脚印。多少次微风吹起长发,吹动青涩少年五彩的梦想,吹动有志青年打拼天下的雄心。行走在这狭窄的田间小路上,有时会沐浴雨丝,你会尽享那别致的感受,老天会如此惠顾,让你清凉和清醒。你还会微闭双眼,仰头任雨洗面,静下心倾听点点滴滴的尘封记忆。有时你会身披阳光,让影子在小路上伸展拉长,你会舞动拳脚,想象巨人的力量。有时你会静立思索,让春风拂面,清风如佛手,摩挲路边的草禾,无声无息,你会感觉自然的.爱抚。一些鸟儿在草丛禾海穿过,不时鸣叫,或追逐情侣,或招呼幼仔。

田间小路神秘而又深邃,静谧气息笼罩着你,你脚步轻轻,好似怕惊扰大自然遥远的梦境。傍晚,田间小路幽静,小路上隐秘着故乡的历史,挡不住好奇的目光,想去探觅。太阳西沉,小路上响起此起彼伏的虫鸣,万籁俱响,田野顿时热闹起来。虫鸣,是催促回家的乡音土语,熟悉也陌生。小路上,弥漫着牛粪味,土腥味,青草味,还有丰收的麦香味。春耕秋收,夏长冬藏,一年四季,小路见证了生命的开始和结果。小路通向村边,鸡鸣狗叫,牛走羊跑,漂浮于小路上空,萦绕在人们心头,醉了。

小路与青纱帐划上了等号。幽深的小路,曲曲弯弯,宛如苍穹的黑洞,走近去,立刻被吞噬。两侧是密不透风的绿墙,青禾叶划伤了面庞和胳膊。抬头,只有蓝色的天空和漂浮的白云。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小路承载着生命的嘱托。小路承载着欢乐和乡愁。小路躺卧在那里,一年复一年,一日复一日,似无怨艾。自然生物自然而生,自然而灭,而小路却世世代代任人践踏。我不知道小路的来龙去脉,我就知道小路是先人踩出来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先人伟大,小路更伟大。我想与小路相依相伴,天长地久,小路欣慰,而我却失信。小路会不朽吗?七月,闷热让人烦躁,也会有风吹过,禾叶刷刷作响,如有千军万马。那风也是一阵凉一阵热,让人想逃离,出路杳茫。汗滴小路,魂落土里。

小路的空气中,所有的音符无不在耳畔,回响于心间,驻足静听,优雅的,悠扬的,低沉的,哀怨的,透露出来的有兴奋也有感伤。小路上人来人往。走近了,几句熟悉亲切的乡音留下不尽的韵味,传递着热络。小路上的牛马迈着悠闲的步子,啃着路边的青草,冷不防也会伸长脖子,偷吃庄稼的叶片。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多少情感纠结不清?童稚的欢笑、呼喊甚至啼哭,都为小路添彩,让小路与乡村紧密连接。小路是村里抻出的一根根线,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被柔韧牵回故土。

夏秋之际,走进小路,那是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般小路边都会有一条垄沟,流着清凌凌而凉丝丝的井水,水面或飘着水花或草屑,跟着水走,看水渗透在干渴的土地,有轻微的滋滋响声;假若有心,晚上来听,还会听到禾苗拔节的嘎吧声。那是比任何音乐都动听的声音。不用拿着书本走田间小路,也不用矫情地装腔作势,回顾四周的青纱帐,油然升腾的情感,即使一声呼喊,也是对大地的挚爱。大抵就是一部读不尽的大书,脚踩着字符,心里流淌着历史。谁不想在此时此地,聆听天籁之声,发思古之幽情呢?

生命短暂,而小路也不能永远。走了几辈子的小路,跟人的生命一样,慢慢淡出了视野。变迁如白驹过隙,转身回首,小路已消失不见。高楼林立,厂房遍布,柏油路,水泥路,让小路无处遁藏。田园的小路已成过往,人们捡拾记忆的碎片,连缀碎片的故事,寻觅故事的开始和终结。那已经是后来人了。而后来人早已习惯了现代生活,小路,小路管我底事?

散文:记忆中的画面 篇7

这些天一直在头脑里搜寻着那些所谓的的回忆,从记忆开始的地方。

本想着记忆的积淀里会有很多的事情会牵起我的心弦,甚至为一些事开怀大笑,或是显露不尽的悔意。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情是,当我再次将记忆里的画面描绘出来的时候,虽然有些事情仍然如悬目前、清晰可见,但更多的事情给我的感觉是那样的不完整,很多事情都变成了模糊清淡的轮廓,更多的则是回忆不起来就如同一张惨白的白纸,好像未曾做过任何纹饰,为曾发生过一样。这样的感觉让我想起了郭敬明在他的作品——《幻城后记:回忆中的城市》里的一段话“One is always on a strang eroad,watching stranges cenery and listening to strange music.Thenoneday,you will find that the things you try hard to for get areal ready gone.——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劲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或许真的是这样,很多事情不管自己想不想忘记,有了时间的距离,再鲜艳的色彩也会再记忆的视角里淡去,甚至消逝。

回味的时候想到那些开心的事情,到现在还是忍不住在嘴角留下笑意,真的好像觉得那就是终生骄傲,那些事情温存在记忆里真的`是一种幸福,可能是我一直在潜意识里很相信“快乐才是永远的”的这样的观念吧。因为大部分时候都觉得快乐才是生活继续下去的资本,才是人生命的支撑。如果真的少了快乐也许就成了双眼空洞,步履蹒跚,四肢无力,毫无生气的行尸走肉。曾今很多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压抑,直到一次和一个陌生人谈话的时候才改变我的看法,那位中年的陌生人说“一二十岁的年轻人在哪里来的压抑?只是缺少了快乐,或么是没有找到寻找快乐的途径而已,真正压抑的是三四十岁的人,是你们的父母那一代的,上有老下有小”听了以后我觉得很有道理,回去了就用笔记下了。大概就是这样的。过来人的话多少是可以信一些的。

关于触碰到那些在当时感觉很委屈,伤心,遗憾的部分的时候,这次我没有回避,我最好了准备去接受那些在情感上给我带来的冲击,当然不是去死,那样就太可笑了。但是这一次,我自己又被自己嘲笑了,因为当我回忆起那些曾今一直回避的东西的时候,这一次,在心里居然真的是一笑了之。之前做的准备实乃多余。或许这就是一种坦然。这种心态的慢慢的养成,应该得益于曾在一篇杂志上看到的一个短篇,故事是这样的“女主人公有一天在她和往常一样在镜子前面梳妆打扮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下颌处的一块多年的伤疤不见了,然后她想到‘其实在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磨难也会一样在你平滑的身体上留下这样那样的“伤疤”我们害怕伤疤被别人看见是因为我们太在意我们身上的“伤疤”如果相反,或许那块“伤疤”就会在时间的打磨下不经意间隐去了。”看完后,才明白这是一种对待生活的坦然,这种心态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学会,坦然就是一种解脱。把自己解脱出来了,快乐也就不远了。想想古往今来,多少人事,在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选择逃避,去勇敢的面对,可是依旧在失败后闷闷不乐,受到深深的伤害。我想他们缺少的或许就是一种道家的情怀,缺少的是坦然面对的心态。其实很多时候理性范围内坦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宽恕,人行世上,总会被别人伤害到的,在被别人伤害的时候不应该低低级的想着要再去伤害别人,但是不能忘记的是别忘了尽量的去宽恕自己,因为往往自己对自己的后伤害比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会更深。对自己好一点,大都不会错的。

记忆中的雪地风景散文 篇8

姐姐和一群孩子在雪地上玩耍嬉闹,五岁的弟弟躲开了母亲的视线,偷偷的跑出了房间,趔趔趄趄的走在雪地里去寻找姐姐,小小的身躯在厚厚的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一个不小心,弟弟的整个身体跌落进了雪堆里。弟弟趴在雪地里大声哭叫,姐姐听到了弟弟的哭声,便迫不及待的跑了过来,急忙将弟弟扶起。只比弟弟大一岁的姐姐,用一双冻红的小手,一边为弟弟扫去身上的雪花,一边哄着弟弟说:“好弟弟!别哭!你是小男子汉!要学会坚强!姐姐领你堆雪人,一会还给你买糖吃。”听了姐姐的话,弟弟残留泪痕的脸上笑成了一个小花猫。姐姐摘下自己的手套给弟弟戴上,然后牵着弟弟的手向伙伴们走去。

空旷的雪地上,一帮孩子正在那推雪人,只见一个大孩子拿着一把铁锹把雪堆切成一个雪人的身子,另一个小伙伴在雪地上抓起一把雪,揉成一个团,然后拿着这个雪团在雪地里面轱辘,雪球逐渐变大,直到变成一个和人头大小的雪团为止,再把它放在雪人的身上,姐姐捡来两个黑色的小煤渣按在雪人的面部当眼睛,不知是哪家的淘小子拿来了一个干红辣椒,把它插在雪人面部的中间处当鼻子,再把一根小弯木棍按在鼻子的下方当嘴巴,小小的雪人便活灵活现的出现在雪地里,孩子们高兴的在冰天雪地里面手舞足蹈。

下了一夜的雪还没有停息,勤快的邻家阿哥就起来扫雪,铲雪的声音像一首美妙的音乐,惊醒了寂静的乡村。未过门的媳妇背着自己的阿妈,悄悄的溜到阿哥的身边,将亲手编织的围巾围在了阿哥的脖上,感动的阿哥一下子把阿妹搂进了怀里,并在阿妹的额头印下一个深情的吻痕,阿妹羞红的脸庞深处荡漾着两个绽放的酒窝,恰似这寒冬里盛开的梅花。这一幕恰巧被出门倒水的妈妈看在了眼里,羞愧的阿哥牵着阿妹的手就跑到后院的树林里。阿哥踮着脚尖往院里看,直到妈妈走远了,他才从兜里掏出一个红红的苹果,用手在上面擦了擦,然后递到阿妹的嘴里,阿妹羞羞答答的咬了一口,又抓住阿哥的手把苹果送到阿哥的嘴里,就这样你一口我一口,让真爱的暖流温暖着彼此的心房。

叮铃!叮铃!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像一群刚放出笼的小麻雀,从教室里面飞奔出来,于是操场的雪地上便热闹起来,有堆雪人的、有踢毽子的、有打雪仗的等等。不知是哪个冒失鬼,一不小心就把雪球撇在了恰巧从此路过的老师身上,命中额头,雪花散落,老师变成了白胡子老头,还来不及发作,这帮淘气鬼便吓得一窝蜂似的溜进了教室。

回到教室的座位上,孩子们的心还在“怦怦”的乱跳,生怕被老师认出来罚站。这时老师抱着书本走了进来,额头上残留的雪儿弄湿了头发,一绺顺着脸颊往下滴水,看到这滑稽的场面,孩子们捂着嘴在偷笑。而善良的老师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讲他的之乎者也。

寒冷的冬夜寂静无声,皎洁的月色透过窗纱照在床上,疯了一天的孩子们把衣服、鞋子一撇,就都钻进了温暖的被窝。父亲悄悄地走进了孩子的房间,给这个孩子扔在外面的腿放回被里,给那个孩子裸出的肩膀掖掖被角,然后再把甩在地上的鞋子捡起来,掏出里面弄湿的鞋垫,拿到火盆上面烘烤。母亲则端坐在煤油灯下,用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将孩子们划破的衣服用针线缝好,然后叠放在床头。密密的针脚饱含了父母对子女的浓浓爱意。

雪是我童年的欢欣,也是我童年的梦想。我喜欢一个人在雪中漫步,更喜欢将温润的思绪在雪天里蔓延。

记忆中的你的散文 篇9

明天或者后天。

我会想起

今天或者昨天。

其实是带着恨的吧!

但是又有什么值得记恨的呢?没有爱的人,没有恨的人,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天长地久的友谊,没有大放异彩的成绩,没有携带终身的惩罚。

只是,三年的青春。

如果,那三年也能称之为青春的话。

时间,试着时间最珍贵的最残忍的.最公平的。

这一秒的快乐和痛苦都是你上一秒亲手种下的因所结的果。

我翻遍了所有的脑细胞,没有找到一个华美或者恶毒的词语来形容所谓的高中生活。

第一眼看见,第一次走进的时候。

是欣喜,是雄心壮志。是吧?谁又知道呢?

在经历重大的变故之前,心理的成熟速度总是比生理上的慢半拍。

吧啦说,她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呵呵,任性的孩子,每个人都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同样,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必须要用血肉之躯去承担所谓的任性带来的结果。无论吃到嘴里的果实是甘甜多汁或是苦涩难咽,我们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吞下去,谁让我们早已任性过了呢?

我不知道是不是拆一座楼很容易,但是我知道忘记一个地方很容易,只要清除关于这个地方的记忆,便可。清除记忆?人又不是计算机,可以格式化或者重装一下系统。但是人是有思想并且自私的,规避伤害是我的本能,那些没有用却可能伤害自己的记忆,为什么要残忍的留着呢?

离开的时候,不要回头。

忘记的时候不要犹豫。

放弃的时候,要舍得。

记忆中的青春抒情散文 篇10

青春像远逝的风筝,被风刮得无影无踪。而我们却痴痴地凝望着风筝远逝的方向,发着呆,做着梦,跺着脚,笑着哭。我们不甘心被年轮圈起来,可是,年轮仍然固执地将我们的思想禁锢了起来。我是笔墨,在一个叫青春的地方,做了一场客……”光阴的逝去,总是会留下痕迹,那些回忆,是最深刻的痕迹。在流年的深处,淌这我们唱过的歌,印着我们许过的愿,封着我们传过的情书……

在青春里,我们像夏花一样的绚烂。这里有描写青春的小说,有成长,有欢乐,有悲酸,看那美好的青春,收藏青春中的点点滴滴。 拉开抽屉,岁月给青春的日记铺上了一层灰。翻翻相册里从前的照片,看看以前写过的日记,恐怕自己都不记得一些事情了,但它就是那么切实的发生过。于是,我们日益顽固不化。彼时,我们是那么地面目可憎而不自知。依然徜徉于美好的往昔岁月里,而不知老之将至。

青春,一半明媚,一半忧伤。它是一本惊天地泣鬼神的着作,而我们却读的太匆忙。 于不经意间,青春的书籍悄然合上,以至于我们要重新研读它时,却发现青春的字迹早已落满尘埃,模糊不清。时光染白了寂寞,揭去花的颜色。年轻的脚步去而不返 ,醉人的心跳留不住故事 。回忆总离不开从前 ,朦胧的已无法再清晰。白天, 就能听到梦碎的声音 ,理清负担 ,原是那几缕放不下的思念 ,弄清负担 ,却没有勇气面对。

记忆中的青春,一个被赋予太多憧憬与希望的词汇。在很多人眼里青春如火,燃烧着激情与活力;青春如花,绽放着智慧和希望。但在我的眼里,青春就如一只迷途的鹿,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路是满布的荆棘与彷徨。 黑夜,又会看到放大画面。“一些人真的就在记忆中慢慢褪色了,在你离开的时候,或许还自信满满的以为过,这些人,这些事,我永远不会忘记。翻看到接近陌生的面孔,内心几乎是震惊的,这人,曾经那么熟悉。

如果时代的青春,无法被发掘,无法被品味,无法被正值青春的孩子们深深地印在脑里,刻在心里。人们强调青春的美好,却忘了美好的青春,若不细细品味,那与垂暮之年又有何分别呢?青春,最可怕的就是你依然二十几岁的`容貌,却有了三十几岁甚至四十几岁的心态,容颜未老心先衰,即使在青春的年纪,也已然老了。弄枝枝头梨花漾,笑说蒹葭又苍苍。在颓唐的梦境里,我看见纷飞的蝴蝶从花间跌落。回忆青春,或是初冬暖阳,或觉是道明媚的忧伤。

没有哪一种胭脂能涂抹时间,没有哪一件服装能掩饰灵魂,没有哪一套古籍能装潢空虚。 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年轻意味着无限希望。岁月无语,青春有言,时间无声无息的带走了多少人的青春与生命,青春真真实实的映照了多少人的苍老与无助,岁月永不会支付任何人的青春,然而青春却给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与悔恨的交响曲!记住,青春路上,必须勇敢地迎接逆境,即使不能实现最初的梦想,也会打开另一扇梦想的大门。

青春,我拿什么等你?青春,是一支笔,谱写着我们的大好年华;青春,是一本书,吟唱着春秋朝夕;青春,是一幅画,描绘着人生的大好蓝图。谁的青春,在似水流年的时光里,跌跌撞撞的成长,留下一抹醉人的风景线。青春的书籍色彩斑斓,书打开了,却不曾合上过,将一幕幕画卷展现在眼前。青春如一片丰收恬淡的庄园,硕大的希望与幸福等待着一闪而过而采撷满怀。

那记忆中的童谣散文 篇11

“红萝卜,呡呡甜,看到看到就过年。筷子拈尕尕(肉),调羹舀汤汤。”

耳畔响起的这首儿时的童谣,如空谷回音,如梦幻的月影。

儿时的冬季,天寒地冻,竹林依然青翠,山村弥漫着旧历年黏稠的气息,那打满补丁的毛兰布小棉衣,那流淌着的清亮的口水,那纤小瘦弱似黄麻杆的童年,都融入了“红萝卜,呡呡甜,看到看到就过年。筷子拈尕尕(肉),调羹舀汤汤。”这首童谣里,来自胃里的希望随袅袅炊烟升起。

那年月,濡染着寒伧酸辛和无奈。一如乡亲们的脸色。

我们坚强的胃比那双像榆树皮的手还要粗糙,能消磨任何粗粝的食物。榆树皮香,花生叶香,槐树花香,牛皮菜香,玉米面香,红苕棒香……,在那饥饿的年代,凡能进食的,胃都会觉得“香”。我们得感谢强大的胃,是它让我们渡过了那艰苦的岁月。

“鸡鱼蛋面”是我们心向神往的美食。

小春后,父母便将生产队分得的小麦,撮出十斤,换得五把面。从此,家里便能吃上五顿面了,这可是只有过节走亲戚时才能吃到的。

我只要一听父亲说晚上吃面,马上刹住飞往生产队大晒坝的心,像退潮般消隐了能压过四周竹林的麻雀喧哗那小伙伴的嬉戏声。在那个年代,对我们小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美食更有吸引力了。美食就是节日。面是美食,吃面就是节日。

我一心一意地围着锅台转。看着母亲划燃火柴,把点燃的第一把柴禾塞进灶堂,我就亟盼着那火能熊熊燃烧,很快就把那口三水锅里的一大锅水烧开。母亲本已羼了大半锅水了,父亲还叫母亲再多羼两瓜瓢。然而,这火并未遂我愿,它老是烧不开锅里的水。我直催母亲把锅盖打开,看水开没有。母亲笑笑说:“水还没响边,哪就开了呢?”我要看过心甘,就拗着要母亲打开看看。当母亲的,事事都愿依顺着儿子,便站起来,把锅盖揭开,叫我看锅里的水,然后对我说:“你看嘛!这水还没起灯盏窝呢!”

过了一会,我听到锅里的水响起来了,比唱歌还好听。我又叫母亲打开锅盖来看,说是水开了,可以下面了。母亲告诉我:“没开,这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呢。”我不相信母亲的话,我怕她说的方法失灵,万一开了呢?母亲见我拗着她,就又站起来把锅盖揭开,说:“你这下相信了哇!”

哥哥他们见了,就笑着说我:“老弟,你硬是等不到场合了嗦!你过来,让我们看看,你那喉咙里是不是伸出爪爪来了。”

父亲告诉我:“幺娃儿,莫老是打开锅盖,打开一次,又得多烧几把火嘞!”

我听了,便不做声,心里却急得很。水终于烧开了。我在灶头下拍着手直跳高。母亲便把那早已放在灶头上的一把面拿起来,然后下到锅里去。

我们一家六口人,就吃这说是两斤,其实足秤只有斤四五两的一把面。像这样一把面,我的哥哥一个人轻轻松松就能吃完。所以,那时我们吃面,只不过是安慰安慰一下自己的胃而已。

我把自己的碗端着,伸到母亲面前,叫母亲跟我拈。母亲这回没依我,说:“哪有刚下下去就好了呢?得多煮几把火哚。”我不信,母亲便把面拈给我看,我看到母亲用筷子拈着的面,一根根横起直起,一副宁折不弯的样子。母亲逗我,想把筷子上梆硬的面条放我碗里。我马上把碗从灶头上端下来,冲母亲嚷嚷:“不吃,不吃,快拿去煮。”这时,一家人都笑了。

当母亲说“熟了”时,我在灶边一蹦多高,嘴里直嚷嚷:“哦,吃面罗,吃面罗!”哥哥们就对我说:“老弟,莫跳,高兴鸡婆打烂蛋噢。”父亲对母亲说:“莫忙拈起来,多煮几下。”我听父亲这么一说,那高兴劲一下子就蔫了下去。哥哥他们幸灾乐祸地说:“看哇,我说高兴鸡婆要打烂蛋哇!”我嘟囔着嘴,一副哭兮兮地样子,对父亲不满地说:“好都好了,哪么还要煮嘛!”父亲说:“幺娃儿乖,多煮下涨份大些。”

母亲见不得我这样子,就从锅里拈了几根面起来,放到我碗里,对我说:“幺娃儿先吃到来哈!”我一下子又高兴起来了,端着碗,跑到哥哥他们面前,用筷子拈着面,在他们面前一晃一晃的,逗他们说:“噢,你们看光光哦!”哥哥他们说:“老弟,你先吃哇,等你吃完了,你看到我们吃。那时候,你才像十五晚上月亮坝坝的狗——望光光呢。”我不相信哥哥他们的话,就扭回头对母亲说:“妈妈,我还有,嘎!”母亲回道:“有有有,哪里少得了我幺娃儿的嘛!要是少了,这天都要翻呢!”大家听了母亲的话,又笑了。

灶头上一字排开七个大碗,碗里的作料是母亲做的酱海椒,有时连海椒也不放,因为面里有盐。母亲把面拈到每个碗里。我踮起脚看着母亲拈面。母亲对我说:“你盯到那么紧干啥子,哪回不是你吃的面最多。还生怕跟你拈少了。”父亲叫母亲不要跟他拈面,说他不喜欢吃面,只喜欢喝汤,说是汤比面好吃些。我觉得面哪么都比汤好吃,就对父亲说:“爸爸,你吃嘛,面好吃些!”父亲笑了笑,说:“我不吃面,幺娃儿好多吃点嘛!”母亲还是给父亲拈了面,父亲端着面,就责怪母亲,说他说了不吃面,怎么还要跟他拈起来。然后,父亲就叫我和三个哥哥把碗端过去,他要把面拈给我们四弟兄。我听父亲一说,一下子就把碗端了过去。哥哥他们拿眼恨着我,吼我:“老弟!你也是……”我看到哥哥他们的眼色,就迟迟疑疑地把碗缩了回来。

父亲见了,就对我三个哥哥说:“你们把兄弟恨到做啥子嘛?我说了我不吃的哒。幺娃儿,把碗端过来。”我看着哥哥他们,不敢把碗端过去。父亲对我说:“你看到他们做啥子嘛?看到我这里。你们三个也把碗端过来。”哥哥他们说:“爸爸,你吃吧!我们不吃了,我们吃够了!”父亲听了,冒起了火来,说:“够了,老子看到才够了!跟你们说了,我不喜欢吃面,只喜欢喝汤,你们硬是不信。难道连老子的话都不听了?”母亲也对我们说:“爸爸要拈给你们,你们就接到嘛!”我们这才把碗端过去。父亲把碗里的面全拈给了我们,我们都劝父亲留点,父亲硬是不留。我想不通,这面哪么会没有汤好吃呢?我就拈了一筷子面,喂到父亲嘴边,要父亲吃。父亲说不吃,我说要吃,还劝父亲说:“您吃嘛,您吃了就晓得面好不好吃了。”父亲强不过我,就把这一筷子面吃了。我问父亲:“好不好吃?”父亲把面吞下去后,说:“我觉得还是汤好喝些!”

父亲一顿能喝下六七大碗汤。那时的碗都是大粗碗。这让我很是吃惊。父亲还叫哥哥他们喝,哥哥他们也喝了两大碗。我问哥哥他们好不好喝,哥哥他们就直点头说:“好喝!好喝!不信,你喝一下就晓得了嘛!”我就叫母亲跟我舀一大碗来。母亲见我当了真,对我说:“幺娃儿,哥哥他们是逗你的。”我不信,还是要喝。母亲便跟我舀了来。因为这面少汤多,像母亲说的,这面连汤都没打浑。我看着眼前这一碗清汤寡水,对父亲和哥哥他们说好吃有点将信将疑。我喝了一大口,这汤淡而无味,一点儿都不好吃。我差点吐了。我直嚷嚷:“你们骗人,这汤一点儿都不好喝!”哥哥他们就在一旁直发笑。父亲没笑,仍然说汤比面好吃。我就跑到父亲面前喝他那碗汤,结果还是不好喝。我想吐出来,父亲却叫我吞下去,说是汤里有营养。我对父亲说:“爸爸,你那汤还是不好吃!”父亲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这各人的口味不一样。”父亲说的“口味”我听不懂,但我相信父亲的话。原来我与父亲是口味不一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鸡鱼蛋面”已不再是奢求,而是普普通通的食品,时时都能吃上。这时,父亲吃面了,不喝汤了。我问父亲。父亲仍然以口味答对,说他现在的口味又变了。那时,粗心的我并未深入领会。

“红萝卜,呡呡甜,看到看到就过年。筷子拈尕尕(肉),调羹舀汤汤。”这首让我差点淡忘了的童谣,唤醒了我的童年。想不到那记忆的碑石上,镌刻着的全是父亲不吃面,只喝汤这件事。我幡然醒悟,原来父亲在那荒寒而贫瘠的岁月,不吃面,只喝汤,完完全全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们能多吃一点面啊!只是如今这深沉的父爱,已化作故乡的山,浑厚凝重、含蓄缄默。

上一篇:分手信插曲下一篇:2023年初中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