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山东选调生真题 (申论+参考)

2024-06-19

2008山东选调生真题 (申论+参考)(共4篇)

2008山东选调生真题 (申论+参考) 篇1

总分:50分 时限:10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20分钟,作答8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中国社会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过程中,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冲突成为必然,并且体现为日趋增多的各类信访活动。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不断增多的大规模群体信访和矛盾激烈的个体信访,引发了持续上升的“信访洪峰”,上访者不闹不行,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使我国的信访工作和信访制度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在严峻的“信访洪峰”局面的背后,除了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及其自身权益保护的诉求得不到解决等原因之外,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性矛盾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各级国家机关中的工作人员懈怠渎职等,也是引发信访量剧增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不能不觉察到这样的事实:现行的信访制度虽然是中国公民权利救济的重要渠道,但这项制度的设计及其运作中存在的缺陷也是导致信访量居高不下、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困境一:信访内容的广泛性及复杂性,使得社会矛盾集中体现在信访活动中,信访制度承载了整个社会制度变革及社会稳定的重任,信访机构错位、越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信访的内容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信访是向国家机关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对于推进国家机关依法行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看,信访是中国公民权利意识培育和发展的过程,也是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的渠道。通过信访这种非法治化的方式,政府的行政权力不断受到制约,政府执政的水平不断受到检验,司法体制中的种种矛盾不断得以凸显,最终推进中国法治化的进程。这是信访活动和信访制度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个方面。通过领导的重视和批示,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的信访事项在合法合理的原则下,通过信访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疏导和协调工作得到解决,也能实现一定的社会稳定的目标。

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仍有相当一部分信访事项的处理运用的是法治以外的方式,或强压,或妥协,或哄骗等,成了许多基层信访工作人员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面对大量的群体信访或矛盾激化的各类个体信访,上有领导指令化解的压力,下有群众极端不满的怨气,信访部门在解决信访事项的过程中处于两难的境地。在这种工作状况下,信访机构错位、越位的现象屡见不鲜,执政者预期的社会稳定的目标非但没有实现,反而陷入一种更为可怕的恶性循环之中。极少数信访人吃准了政府要稳定的“软肋”,“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手段在实践中屡试不爽,并为更多的信访人所效仿,带来社会负面效应。

困境二:从法律地位看,信访工作机构并不具有行政的职能和权力,也不是单独序列的国家机构,其处理信访事项的权能有限,不可以也不可能去解决本应由负有一定职责的国家机关办理的社会事务。

那么,赋予信访机构一定的职权是否就能有效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呢?答案是否定的。现行的信访制度早已突破了秘书性质的工作机构的定位,从现行的信访工作模式看,不具有行政权力的信访机构有时权力无限且不受制约,其工作的触角往往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

域,有时甚至替代行使了国家机关的一部分职能;以领导批示为信访督办的依据带有人治色彩,而“传达室”和“邮局”式的归口转处,只能导致多数信访群体对国家和政府产生更大的失望与不满。总之,庞大的信访机构和众多的信访工作人员非但没有彻底化解不断涌现的社会矛盾,反而有可能成为中国走向法治化进程中的一股消解力量。

困境三:从信访人的心态来看,几乎所有的信访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清官情结,即便是面对法院已经判决生效的裁判文书,信访人仍意欲通过信访渠道来改变其败诉的现状。

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来看,这种信访的制度结构及运作方式,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国家体制、文化和民众心理的背景。从封建社会中的击鼓鸣冤、拦轿告状等场景中,都能找到信访活动的许多痕迹。

困境四:党政及人大信访部门在处理涉及不服法院裁判的诉讼类信访时,将各级人民法院作为这类诉讼信访的责任归属单位,也存在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

有些诉讼类信访申诉案件并非没有道理,但是对诉讼类信访的行政化处理模式,导致许多诉讼类信访多年申诉不止。此外,在社会稳定的统一目标下,所有的法院在重大节庆和会议期间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做诉讼类信访老户的稳定工作,在政府、社会和民众的眼里,法院已经成了相对信访人而言的另一方当事人,与政府部门或其他社会组织并没有什么不同,结果导致司法裁判的权威大为削弱。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来看,曾在中国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信访制度不仅陷入了“信访洪峰”的困境,而且正在经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的法治化的挑战。

当前的信访现状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又制约并引导着信访工作的方向,这使得信访制度与法治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当稳定压倒一切时,所有的信访机构都成为社会稳定工作的指挥部,“花钱买太平”、“摆平就是水平”等成为信访工作的实际考核目标。信访制度原有的联系群众、反映社情民意等作用基本上趋于弱化,信访方式亦成了相当一部分民众与政府抗争维权的主要手段,组织化、政治化、涉外化的信访倾向已经对社会和政府构成极大的威胁,如何解决信访难题成为执政党必须面对的现实。对各级国家机关信访部门而言,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让这一非国家序列的机构来承担,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也不符合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由于信访机构及信访工作人员面对的是无法实现的社会稳定预期目标和不断涌现的信访浪潮,信访制度运行过程中又直接或间接形成一股对法治建设的抵消力,这样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政府和民众两方面都陷入了困境。虽然政府为解决信访难题已经付出了高昂成本,却仍然没有化解一浪高过一浪的“信访洪峰”,也未能满足民众对信访制度的过高期许,这其中是否值得我们追问和反思呢?

曾先后任抚顺市信访局副局长、局长的肖林发,近日向记者谈起信访来,滔滔不绝。肖林发说,上访人数的统计方法还远不完善,不同的统计方式会得出不同结果。上访群众量把人数往多说,来了10个说20,来了30说100多,以此给政府部门施加压力。案发单位往少说,自己的单位出群体访了,往少说减轻自己的责任。信访局要往实说,不过这个数字也很难精确。一是很难统计,二是各级都“做工作“,千方百计不让中央有关部门登记,或者请他们少登记。各地上访数量全国排位,排在前面谁也受不了。

根据我的经验,中央有关部门统计的各地上访人数也就是实际数的一半,省里统计数据是实际数字的2 / 3,市里统计的上访人数基本上是实数。同一个地方在不同场合报出的数据也不一样,往少说当反映维护社会稳定这一工作成果时,当我们反映老工业基地的困难时,往往就会多说。

治理信访要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同时要辩证地看待一些复杂的现实问题。对于不符合政策的上访要求,基层信访不能开口子。靠领导拍板开口子解决问题,其效果并不理想。解决一个上来十个,恶性回圈。老是开政策的口子,后来的上访者往往相互攀比,导致信访成本水涨船高。实践证明,有的上访者依靠“闹”,迫使政府部门开了口子,更多的上访者就认为不“闹”不给解决。同时也要看到,有的政策不能与时俱进需要修改,信访部门就应该下情上传,建议上级对政策进行调整。

那么,如何解开这些“结”呢?第一,政府在出台政策时要慎重。第二,社会贫富差距不能太大,要保障好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第三,解决问题既要依法,也要依情依理。比方说,拆迁过程中违章建筑一律推倒,这些老百姓连个窝都没有,政府还是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无理访,信访部门根据信访条例进行三级复查后不应再受理;如果恶性闹事,就应该按社会治安案件查处。第四,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解决信访问题不能没有钱,也不能光靠钱,有的时候需要向群众讲清道理,一点点让老百姓理解,体谅党和政府的困难。

改革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是上访现象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改革是促进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信访问题的根本之道。抚顺有些企业改革较早,走对了路子,现在效益很好问题很少。但也有不少企业迟迟不改,结果偷光、丢光、烂光,最后败得啥都没了,只剩下上访的群众了。

基层信访部门每天一开门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这从上访者的表情心态上就可以看出来。一般而言,接访前“新访”愁眉苦脸,“老访”吹胡瞪眼,“群访”则是人多壮胆,一个劲叫板。接访中,不少上访人第一次来还是通情达理,这时你是“恩人”,有些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一时得不到解决,有的上访者第二次来就不太讲理,上访者不闹不行,再后来就是强词夺理,蛮横无理。信访干部也从“好人”,一步步变成“坏人”,甚至是“仇人”。面对这种情况,干部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二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准。信访部门得给上访人员说清楚政策是怎么规定的,你的要求符不符合政策,能不能办。不管政策能否给予解决,我们都得有个基本的交代,老不说话,往外推不行。

当好“三员”,与群众“心连心”。多年经验表明,群众反复访、集体访、越级访,大多针对干部宗旨意识不端正、工作作风不踏实等。为此,我们要求乡村干部一定要当好“三员”——政策法规的宣讲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公共事务的服务员。

在淅源乡,群众过去是“有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访再说,到了信访局自然有人管”。为改变这一习惯认识,乡党委、政府除刷写标语、出宣传栏等常用形式外,还结合眼前重点工作,每半月印发一期宣传提纲,让干部带下去宣讲,便于群众及时了解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并加大本乡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工作重点等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

机构改革到现在,如果按权定责,乡镇干部可以当“甩手掌柜”了,但我们认识到:群众之间有了纠纷和矛盾找到村委会、乡政府来,就不能总想着把他们往派出所和法院推。因为遇事就找派出所和法院,一来浪费时间花费大,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二来婆媳妯娌之间的口角连警察、法官也理不清。所以乡党委、政府明确规定: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若非触犯刑法,乡村两级要尽可能调解,调解三次以上仍然无法解决的,才能建议当事人去寻求司法解决途径。

淅源是一个自身经济条件非常薄弱的山区小乡,群众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非常强烈。为

此,我们以“向外争取资金、向上争取项目”为抓手,2006年以来争取各类资金2500多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现在的淅源乡,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80%,自然村通车率100%,电信、移动、广电网络覆盖率100%,中心小学、敬老院、侨乡广场等先后建成使用,4公里“侨乡樱花路”、1600亩花果树将使淅源花开四季。

淅源面貌在变,群众眼光在变,干群关系也在变!自2006年以来,淅源乡已连续3年无集体上访、无越级上访,无重复上访,社会稳定,政通人和,逐步走上了和谐发展之路。

三、作答要求:

1.对于基层群众认为“上访不闹不能解决问题”(1)近处看,如何解开“上访者不闹不行”的结?(2)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信访问题?

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重点突出,字数控制在600字左右。(20分)

2.假设你是一名基层信访干部,就基层信访出现的新问题、针对“新形势下信访问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900字。(40分)

四、作答参考:

1.对于基层群众认为“上访不闹不能解决问题”(1)近处看,如何解开“上访者不闹不行”的结?(2)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信访问题?

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重点突出,字数控制在600字左右。(20分)

对于基层群众认为“上访不闹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入手解决这个问题。近处看,解开“上访者不闹不行”的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站在群众立场对能解决的问题尽量依法依情依理解决,对一些暂时难以解决的特殊案件,必须稳控到位。稳控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措施。完善信访制度,严格按照国务院信访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肩负起维护正常上访秩序、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重大责任。

第二,切实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增强干部责任心,转变工作作风。政府工作人员要有责任心,对群众上访持正确的态度,善待上访群众。不管当时能否解决问题,都要本着负责的态度给群众一个交代或承诺。

第三,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第四,政府出台政策要慎重。在出台政策前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和呼声,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劳资纠纷等涉及群众利益比较 敏感的问题上,考虑群众的承受力,保护群众利益。

第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们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保障好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第六,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同时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扭转群众上访的无序状态,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让大家依法有序的去反映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信访问题还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消除社会矛盾产生根源。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做到以民为本,深入群众,倾听民声,积极收集群众意见,从根本上为群众解决难题。

2.假设你是一名基层信访干部,就基层信访出现的新问题、针对“新形势下信访问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900字。(40分)

新形势下如何破解基层信访难题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主渠道,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桥头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加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逐步调整,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信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妥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大局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一名基层的信访干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信访工作:

第一,对工作认真负责,学习宣传贯彻好《信访条例》,积极营造和谐的信访环境。要通过多种途径使人民群众、各部门等深刻领会其精神,了解其内容,理解做好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切实履行职责,极力营造和谐的、高效的信访环境,使信访工作走上健康化、法制化轨道。

第二,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努力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是基层领导干部的优良传统和本色。首先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密切关注群众的思想动向,掌握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解决好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其次要层层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制度,拓宽信息渠道,了解社情民意,及时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上访信息。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问题,制定工作预案,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始。最后要加强对信访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督查,提高工作效率,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减少推、拖、顶、踢现象,改变决而不行、拖而不办、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新户拖成老户的情况。

第三,加强基层信访网络建设,拓宽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的多级调解网络,化解深层次矛盾。积极、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消除隐患,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况。

第四,依法行政,文明执法,防止因决策不当、违法行政等引发的信访稳定问题。全力以赴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从根本上避免和减少群众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群体上访。对无理取闹和非法组织他人上访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和制裁。

2008山东选调生真题 (申论+参考) 篇2

材料一

济南吴家堡镇曹家圈村大学生村官孟帅

“与村支书第一次见面,一双粗糙的大手将我握得生疼。‘小孟书记,欢迎你!’村支书嘿嘿一笑,回头招呼几个村干部模样的人说:‘这就是区里派到咱村的大学生小孟,以后就叫孟副书记。’”这是孟帅自己记录的初到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镇曹家圈村的第一个场景。

从“孟副书记”、“小孟副书记”,到“小孟”、“孟呀”,包村3年,黄河滩边淳朴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孟帅称谓的变化,给人许多回味、许多思索„„

“既然选择了曹家圈,我就决不能轻言放弃”

2004年7月,孟帅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作为选调生,同年他被济南市槐荫区委组织部安派到吴家堡镇工作。

吴家堡对孟帅来说是陌生的。坐上从市里开往远郊的汽车,在近一小时的路程里,高楼大厦逐渐从视线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稻田和稀疏的村落,此时孟帅才真正体会到“偏远”的含义。

报到没几天,槐荫区抽调机关干部包村。孟帅主动找镇党委副书记张亮,要求到困难的地方去:“我年轻,在哪里都是从头干起,您给我安排个穷村吧。”张亮被眼前这位年轻人一脸的真诚打动了:“行,就去曹家圈吧。”

出了镇政府一直往西、往西,不期而遇的黄河大坝让孟帅纳闷:这是到哪儿了?这里就是曹家圈村,地处槐荫区西北角,依临黄河,位置偏僻,属于经济贫困村,村里一部分土地还在黄河滩里。

淳朴的民风吹拂着这个黄河边小村庄170余年,其间几次搬迁,他们为母亲河大坝奉献出了自己大片的良田,目前人均只有6分耕地,许多村民靠劳力在外打工挣钱,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推开村委会锈迹斑斑的铁门,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房屋和堆了大半个院子的物料。孟帅愣了一会儿,告诉自己:这就是曹家圈,自己的生活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到村里后,孟帅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没有任何农村工作经验的他,从此开始了他的村官生涯。

村里没人认识新来的孟帅,来了很多天了,还有村民以为他是来推销种子或卖老鼠药的。村里青年都去城里打工了,他想找个陪自己说话的人都很难。一次,有位朋友去曹家圈,问孟帅需不需要捎点什么东西。他想了想,说:“要是方便,捎几份最近的报纸吧,村子偏,看不到新的报纸,都不知道外头发生什么了。”

那段时间,孟帅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黄河大堤。站在大堤上,面对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渐渐地,烦闷一点点隐退,豪情却不断在胸中涌动——“人总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

既然选择了曹家圈,我就决不能轻言放弃。我要干出个样子来!”

心态摆正了,劲头鼓足了,孟帅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他翻阅了大量农村建设和管理的书籍,与村两委成员彻夜交谈,到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

“既然到了这个位置上,我就要把村里的事儿办好”

曹家圈村是一个只有105户人家、355口人的小村,村集体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两方鱼塘,而每年几千元的承包费连两委成员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

村子虽小但事儿不少。镇领导为孟帅捏了一把汗:这么困难的地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能行吗?曹家圈成了镇领导心头的一个疙瘩。

“既然到了这个位置上,我就要把村里的事儿办好。”孟帅说。进村不久,一项繁重的任务就摆在了孟帅面前——村委会换届选举开始了。孟帅负责向村民们介绍选举情况。由于各家的“主心骨”白天要进城打工,孟帅决定晚上挨家挨户走访。大冬天,农村的夜晚来得特别早,不到8点村民们就关门闭户,早早熄灯休息了。孟帅只好先从亮灯的农户入手,逐家逐户做村民的工作。就这样,一个月下来,孟帅跑遍了所有村民家,对思想上转变不过来的,跑三五趟也是常有的事。有时谈完话已是深夜了,孟帅还要赶回离村十余里的住地。手冻裂了,满是血口子,疼得握不住车把,但想到取得的进展,孟帅的心里热乎乎的。

孟帅的付出换来了村民们的理解,他们私下说:“小孟这孩子不容易,人家吃苦受累的,不都是为了咱们村吗?”最后,曹家圈村的村委选举投票率史无前例地达到100%,村民们第一次选出了自己满意的“村官”。结果一公布,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的村民甚至放起了庆祝的鞭炮。

曹家圈村原来有一条进村的路,由于资金不足,路面没硬化,8米宽的路面就被垃圾、砖头、木材等杂物占去了6米多,村民运送生产生活物资不得不绕道而行,这条路成了村民的“伤心路”。

孟帅决定以修路为突破口,树立村两委的新形象。他天天泡在路上,经过孟帅和村民的艰苦劳动,路面又整修到8米宽,铺上了石硝,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的状况,村民进出村比以往缩短了四五里的路程。

路顺了,老百姓的心气顺了,镇党委领导也对孟帅刮目相看了。

“只要对群众有感情,他们就会实心实意地支持你”

孟帅有两个日记本,一个是大家常见的大本子,记着包村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以及自己对农村基层工作的认识和思考,并经常拿来跟同事们交流。还有一个不为人知、被孟帅视为宝贝疙瘩的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贫困家庭、致富门路、邻里纠纷等道听途说的人和事儿。

90多岁的荣秀山老人,常年卧病在床,身边只有一个孙子,生活非常困难。孟帅第一次去他家,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老人的家就是两间小瓦房,家徒四壁,破烂不堪。老人年纪大了,枯瘦得脱了相,记忆力很差,已经不大认识村里人了。从那以后,孟帅经常从镇上给老人捎些营养品。

村里一直没有公共娱乐场所,孟帅决定利用村委会一间闲置的仓库,办一个村级活动室。由于长期闲置,仓库的铁门笨重、锈迹斑斑,采光、通风不好,散发着一股霉味,需要下大功夫进行装修。由于村委的经费不足,孟帅拿出了自己积攒了半年的3000多元钱,又跟镇里的朋友借了一点,资金的问题解决了,活动室很快就装修完毕,村民们也终于有了自己的活动室。

在曹家圈3年,孟帅与村民们也有过磕磕碰碰的事:他曾经逼掌管账簿的会计交出账簿,曾经跟村两委干部因为通自来水的事情“顶牛”„„尽管如此,村民们却很服他。他们说:“孟帅心中无亲疏,做事念一个‘诚’字,心里有一个‘公’字。”包村3年,曹家圈变了样。用村委会主任刘建玲的话说:“没想到他有这么大能量,全村的干劲都让他调动起来了,他给我们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村民们对孟帅,先是称呼“孟副书记”、“小孟书记”,后来是“孟”、“小孟”,再后来就直接喊“孟啊”了,就像唤自家的孩子一样亲切自然。而孟帅也将曹家圈当成了生活的全部。无论是给领导汇报工作还是和外人交流,孟帅言必“俺村”、“俺们村”。

曹家圈接纳了孟帅,孟帅也彻底地融进了曹家圈。他在日记里写道:“只要对群众有感情,他们就会实心实意地支持你。”

柽柳,是一种耐盐碱、耐沙荒地,极易扎根生存的植物。孟帅最喜欢的就是看黄河滩边的柽柳林,他说:“我从没去想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我只愿做一株柽柳,只要需要,无论多么贫瘠的土地,都能深深地扎根进去,生长出来。”

材料二:

姜春燕1997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当时正逢福山区人事部门和检察院到学校选调当年的优秀毕业生到检察机关工作。在大学表现突出的她,被检察机关选中。从此,这个执着认真的大学生就和检察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她十一年的检察人生也见证了这朵铿锵玫瑰从稚嫩幼苗到

初到检察机关,姜春燕被分到批捕科工作。在办案的同时,她还兼任科里的内勤。在老同志的帮助下,她很快适应了刑检工作,不到一个月就可以独立办理案件。在批捕科工作时,她就在烟台市办案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办案人”称号。2004年1月,院里进行岗位调整,姜春燕被调到反渎职侵权局工作。到反渎局后,这个有着优秀办案传统的集体让她感觉到了压力。由于刑检工作与自侦工作的办案方式和思路不同,她在开始阶段很难适应。一段时间内对如何侦查案件和进行预审没有清晰的思路,常常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姜春燕没有退缩。她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办案第一线,就没有理由做一棵点缀花朵的小草。于是,她不畏艰难,认真学习,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很快就适应了反渎工作。从2004年至今,反渎局共办理各类渎职侵权犯罪案件14件20人,她参与了所有案件的侦查和预审,其中80%以上是有影响、震动大的大要案。如某公安局刑警大队长张某和中队长范某放纵重大案犯的玩忽职守案,某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包某玩忽职守案,某法院法官栾某滥用职权、受贿案,某公安局毛某等四人非法拘禁案,某公安局刘某等三人刑讯逼供案等。特别是在办理某公安局刘某等三人刑讯逼供、造成被害人上肢丧失知觉一案,该案在当地影响较大,被害人家属多次上访。涉案犯罪嫌疑人之一的刘某是刑警队长,反侦查能力极强,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抱定了要和检察机关顽抗到底的决心。而这个案子市院指定管辖由福山区院办理,且案件在接手之前已经被其他单位立查过却没有突破。面对这样的犯罪嫌疑人,面对这样的僵局,姜春燕和其他办案人员积极分析案情,商讨侦查策略,采取利用其他犯罪嫌疑人之间互相猜忌的矛盾心理,奋战三天,终于使犯罪嫌疑人认罪,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正是这些大要案的磨砺,才把一个对自侦业务了解不多的门外汉,历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反渎检察官。

作为一名自侦案件的侦查员,姜春燕深知必须像植物一样,只有把根深植在土地里汲取养分,才能最终迎来芬芳。

为了使业务水平迅速提高,每办完一起案子,姜春燕总是认真总结办案经验,及时纠正办案中存在的问题或漏洞。她总结的办案经验在全市乃至全省检察机关反渎系统中都被宣传推广。她撰写的《提高反渎干警侦查突破案件能力的做法》、《查办行政执法人员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技巧》、《强化渎职犯罪检察职能努力提高渎检案件判决率》、《福山区院自行收集案件线索的做法》等经验材料被市院介绍推广,有的还被编入全市反渎干警培训教材。特别是她撰写的《以“六字”破“三难”成功突破司法人员渎职犯罪案件》,在2007年省院召开的全省第六次反渎工作会议中作为经验介绍。2005年,省院给全省较大的分市院分配撰写反渎重点罪名证据标准的调研任务,她负责撰写《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证据标准》。仅在两天的时间内,她就完成了这篇近万字的调研材料。凭着认真的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她的这项成果受到了省院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被推荐给高检院有关部门。

姜春燕不仅办案是能手,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起到了骨干作用。由于上级院要求自侦部门在办案中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福山区院在全市率先实行了这一制度。这就要求办理的所有案件都要对法律文书和讯问、询问笔录进行微机录入。由于反渎局仅有三人,这项任务就落在了姜春燕的身上。从2005年起至今,反渎局所有的案件讯问、询问笔录和法律文书均为打印件,而且这些文件95%以上都由她一手完成。福山反渎局率先在全市自侦系统实现了笔录打印化,姜春燕又总结了自己在实行打印笔录及文书制作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对这项工作的许多合理化建议,在全市会议上得到推广介绍,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特别是省院要求实行网上办公办案后,她不仅要完成实际办案工作,还要在网上完成所有案件的流转工作。在系统软件不健全的情况下,姜春燕仔细学习使用说明,对照培训录像每一个步骤进行研究,最终完全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情况,并能熟练地进行网上办公办案,真正成为各项工作中的多面手。

工作要靠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进步,姜春燕在长期的工作中深刻感悟到了这一点。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她在2005年积极报考了在职法律硕士,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和办案间隙认真

学习各门课程。特别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她利用在大学里学习的有利条件,研究学习了渎职犯罪案件的相关知识。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她选择了与自己办案工作密切相关的题目《玩忽职守罪的法律适用及其完善——中外经验及其借鉴》。在学习和工作的双重积累中,她顺利完成了近3万字的学位论文,并通过了论文答辩。同时,姜春燕还认真学习各类反渎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研读了大量相关案例。在最新的反渎职侵权案件立案标准出台后,她对新立案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学习,并在全市反渎系统举行的相关知识竞赛中,和其他两位同志一起努力,一举夺得全市第一名,为院里争得了荣誉。

在上大学期间,姜春燕就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手持正义之剑的执法者。而做一名检察官,正是她无悔的人生选择。

战斗在反渎一线,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就是对一名男同志而言,工作强度也不算小。但姜春燕在工作中从没有叫过苦喊过累,从不计较得失。2007年办理某公安局刘某等三人刑讯逼供一案时,她和其他二名同志一起冒着酷暑,连续奋战,终于突破案件。在办理某公安局毛某等四人非法拘禁一案时,她和其他同志又顶着严寒一起连续奋战,有时一天就要找十几名证人,并且连续做笔录,她从不叫屈退缩。她不但参与办理每一起案件,还兼任局里的所有内勤工作。2007年省院检查组下基层院检查各项工作时,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姜春燕在办公室里彻夜加班整理卷宗档案,保证局里的各项工作都没有漏洞。省院领导检查后对她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检查组对她装订卷宗的评价是:“我们找不出毛病。”

正是她如此倾心忘我的努力,才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她所办理的案件,都被法院以渎职侵权罪名判决,有罪判决率达到100%。她所在的反渎局已连续四年被评为烟台市检察机关先进集体,并在2007年被省院授予“全省十佳反渎局”;她个人也两次受到市院嘉奖,2007年又被市院评为“优秀侦查员”。

姜春燕——这株成长在检察沃土中的铿锵玫瑰,正凭着对人民检察官的不懈追求,绽放在共和国的检察战线上。

材料三

1998年夏天,阎冬梅从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毕业,被安排至仪征市公安系统工作。她人生的第一站,是城北派出所。她所从事的具体事务,是基层派出所最基本的户籍、财务、档案等内勤管理工作。看似普通、琐碎的工作,阎冬梅没有按部就班地做下去,她发现每周五天的工作制适合于机关事业单位和本地人,但对于一些在外地工作或在外打工的人,想利用双休日时间回来办理户口迁移、户籍证明等相关手续就不够方便了。工作最初的一年里,阎冬梅关照派出所值班人员:如果休息日有人来派出所办手续,等得急,你们给我打电话,我就来,没关系!1999年7月起,阎冬梅在全市基层派出所首家推出“星期天便民服务日”,从此后再也未中断过,辖区内的居民星期天也可以来派出所办事了!而阎冬梅首创的这一做法,目前已在仪征真州、新城、新集、马集等城区或近郊派出所推广开,并一直被坚持。

谁说女子不如男

哪里需要自己,阎冬梅就坚决服从组织上的安排。2002年10月至2003年9月,阎冬梅被临时抽调到仪征市公安局国保大队参与一些案件的侦破。组织上的信任是压力,更是动力,阎冬梅以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过硬的政治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了大家认可。2003年在侦破5•6**功案件中,专案组5个人,阎冬梅是唯一的女同志,她不顾“非典”肆虐,和男同志一道,到大仪镇走访,到安徽天长取证,到当事人农村老家调查,为迅速侦破这起案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当时,阎冬梅留在家中的女儿才一周岁多一点,丈夫在扬州军分区某部服现役。因为成功侦破这起**功案件,阎冬梅所在的侦破小组集体荣立三等功一次。

2003年9月,阎冬梅回城北派出所担任副指导员,分管户籍、内务和一个社区,协助指导员抓队伍管理。当时曹山派出所刚刚并过来,两所合一,人员多,年轻人多,大家思想活跃,有民警忙于日常事务的处理,疏于内务管理。针对这一情况,阎冬梅在所里设立“内务曝光台”,每天上午

召开晨会时向大家反复强调:事情增多了,但派出所的对外形象、我们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不能丢!所里的许多老同志是阎冬梅刚进公安机关时的“师傅级”人物,有人认为阎冬梅“新官上任三把火”,说说而已。但从设立“内务曝光台”的第一天起,阎冬梅就动起了真格的,从接处警不规范到着装不整洁,等等,列出了三四条;严重的,指名道姓。大家这下子严肃对待起来,认真对照规范要求,自我检查。每天公布的“曝光”内容逐步减少,只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内务曝光台”就成了“空白板”。而随后的10月12日下午,省公安厅黄明厅长在事先不通知的情况下,带领政治处的一班人来仪征公安局城北派出所暗访,对暗访结果给予了高度评价。那是一个休息日,天上飘着小雨,阎冬梅正在所里准备一份材料。城北派出所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次年4月举办的全省派出所所长、刑警队长、交警队长“三长”培训学校,以及其他场合,黄明厅长多次予以高度赞扬。并要求省警官学院管理系傅冰钢教授专门来仪征到城北派出所实际调研,把城北派出所的经验作为一个成功典范在更大的范围宣讲。

2004年4月,通过局里的公开竞聘,阎冬梅调至仪征市公安局交巡警大队任副教导员。班子里7名同志,阎冬梅是唯一的女同志,也是唯一跨警种交流的成员。她分工负责信访、纪检、考核、党建等工作。在此之前,大队没有专人负责信访工作。前来投诉的,多是被处罚的驾驶员。在通常的认识里,管理与被管理永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想在执勤交警和违章驾驶员之间驾起一座沟通与理解的桥梁,那几乎不可能。阎冬梅没有把认识停留在这个层面,她认为,无论投诉者是什么样的身份、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公心,客观公正地调查取证,对当事人该解释的解释,对应用条文不适合、态度出问题的交警该处理的处理,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2004年,阎冬梅处理信访案件60余起;2005年,大队信访案件不足50起;2006年,降至30多件。2006年,民警有责投诉为零。2005年8月,镇江某高校一名女教师,途经大仪镇时因超速被处罚,在执行过程中交警因使用方言引起这位女教师误解,随后写信到大队反映该交警执法不文明。阎冬梅经认真调查核实后多次打电话给当事人,向她解释并告知处理意见,直至对方表示理解、接受。

当年一块儿从大学毕业的同学,大多当了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而自己,穿上一身警服,英姿飒爽,阎冬梅一开始自我感觉无疑是很好的。但走上实际工作岗位之后,繁琐、重复、单调的内勤工作一下子让她没了新鲜劲儿。甚至有老民警对她说:你这内勤工作,一个初中生跟班一个月,做得不一定比你差!阎冬梅陷入了思考:组织上这样安排我,是让我从最基本的业务锻炼起;城北派出所是全国一级派出所、全省优秀派出所,组织上能把我放在这样优秀的平台上锻炼,正说明了组织上对我的信任与期望;我所做的工作虽然平常、程序化,但对群众却是十分重要的;我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也许无数次,但对群众,也许这辈子能进派出所办事也就一两次,这一两次我的工作态度就是公安机关留给对方的印象……正因为大家都在做、都能做,所以我要做得最好,做出特色,做出新意来!阎冬梅成功战胜了第一次心理落差。

2007年1月,阎冬梅经组织上推荐,参与仪征市陈集镇人民政府副镇长职位选举,成功当选。一个从小到大生活在城里,自己、爱人双方大家庭中连农村亲戚也很少有的女同志,现在一下子来到乡镇工作,阎冬梅多少有点不习惯。工作的环境变了,工作的对象变了,工作的条件变了,工作的内容变了,工作的节奏变了……唯一不变的是阎冬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当年年底,政府班子换届选举,到基层工作一年时间不到的阎冬梅,以得票排名第二的支持率再次成功当选为副镇长。经过这次考验,阎冬梅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比起在公安部门,到乡镇工作,使我对农村人口的艰辛与不易有了更深切的感触,在工作中我渐渐明白,农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你真心为他们做事情,诚信公正地对待他们,就等于在干群关系中注入了粘合剂。两次克服心理落差,阎冬梅像是两次经历凤凰涅槃般的考验与“重生”,她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基层干部。务实、果断、高效、亲和,这成为她身边人所共知的工作作风。

在陈集镇,阎冬梅主要分管教育、卫生、科技、计生等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事之一,农村改厕是令许多分管干部头疼的工作之一,就连一些村干部,对这项工作也不够理解:管天管地,哪管得了人家尿尿屙屎放屁!这么多年的习惯„„但阎冬梅没有被困难吓倒,她让村干部带着自己,一户一户上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这个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生、省委党校区域发展和社会学研究生学历的年轻女子,也学会了“茅厕靠厨房,苍蝇两头忙”这样的群众语言,推心置腹向

群众宣传农村改厕“三格式”化粪池的好处。首次上门,许多群众不认识走在村干部前面的阎冬梅,会热情地招呼:“这丫头来干什么?坐下子!”五六月农忙,随后农闲,也是天气最热的时节,阎冬梅没有守在空调间里,走村入户忙工作。2007年,陈集镇农村改厕任务完成率在仪征11个乡镇、两个办事处中排名第三;2008年的任务数要求9月底完成,7月底、8月初陈集镇便全面完成。同时,教育上,陈集中学2007、2008年高考上线人数分别完成市局下达任务数的292%和187%,初中部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由2006年的“光头”变为2007年的6人、2008年的13人„„全镇6所公办学校,每所学校每个学期阎冬梅至少要上门八九次。到陈集镇上班的前两周,她抽空跑遍了所有的村部;随后又利用两天时间,集中把学校跑了一遍。2007年,阎冬梅分管的陈集镇科技工作被评为全市二等奖。

考试的材料大体就是这个样子,有所更改

山东选调生考试申论真题问题部分

问题一是,大多数到基层工作都有一个适应期,结合孟帅的感受,写一下开展工作从那几个方面着手 300字左右

问题二是,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敬业与敬业 400字以内

问题三是,结合三个材料,以也谈基层工作的干头与奔头 900字左右

材料一:

我愿做黄河滩边的一株柽柳

——记济南吴家堡镇曹家圈村大学生村官孟帅

“与村支书第一次见面,一双粗糙的大手将我握得生疼。„小孟书记,欢迎你!‟村支书嘿嘿一笑,回头招呼几个村干部模样的人说:„这就是区里派到咱村的大学生小孟,以后就叫孟副书记。‟”这是孟帅自己记录的初到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镇曹家圈村的第一个场景。

从“孟副书记”、“小孟副书记”,到“小孟”、“孟呀”,包村3年,黄河滩边淳朴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孟帅称谓的变化,给人许多回味、许多思索……

“既然选择了曹家圈,我就决不能轻言放弃”

2004年7月,孟帅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作为选调生,同年他被济南市槐荫区委组织部安派到吴家堡镇工作。

吴家堡对孟帅来说是陌生的。坐上从市里开往远郊的汽车,在近一小时的路程里,高楼大厦逐渐从视线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稻田和稀的村落,此时孟帅才真正体会到“偏远”的含义。

报到没几天,槐荫区抽调机关干部包村。孟帅主动找镇党委副书记张亮,要求到困难的地方去:“我年轻,在哪里都是从头干起,您给我安排个穷村吧。”张亮被眼前这位年轻人一脸的真诚打动了:“行,就去曹家圈吧。”

出了镇政府一直往西、往西,不期而遇的黄河大坝让孟帅纳闷:这是到哪儿了?这里就是曹家圈村,地处槐荫区西北角,依临黄河,位置偏僻,属于经济贫困村,村里一部分土地还在黄河滩里。

淳朴的民风吹拂着这个黄河边小村庄170余年,其间几次搬迁,他们为母亲河大坝奉献出了自己大片的良田,目前人均只有6分耕地,许多村民靠劳力在外打工挣钱,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推开村委会锈迹斑斑的铁门,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房屋和堆了大半个院子的物料。孟帅愣了一会儿,告诉自己:这就是曹家圈,自己的生活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到村里后,孟帅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没有任何农村工作经验的他,从此开始了他的村官生涯。

村里没人认识新来的孟帅,来了很多天了,还有村民以为他是来推销种子或卖老鼠药的。村里青年都去城里打工了,他想找个陪自己说话的人都很难。一次,有位朋友去曹家圈,问孟帅需不需要捎点什么东西。他想了想,说:“要是方便,捎几份最近的报纸吧,村子偏,看不到新的报纸,都不知道外头发生什么了。”

那段时间,孟帅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黄河大堤。站在大堤上,面对滚滚东去的黄河水,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渐渐地,烦闷一点点隐退,豪情却不断在胸中涌动——“人总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

既然选择了曹家圈,我就决不能轻言放弃。我要干出个样子来!”

心态摆正了,劲头鼓足了,孟帅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他翻阅了大量农村建设和管理的书籍,与村两委成员彻夜交谈,到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

“既然到了这个位置上,我就要把村里的事儿办好”

曹家圈村是一个只有105户人家、355口人的小村,村集体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两方鱼塘,而每年几千元的承包费连两委成员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

村子虽小但事儿不少。镇领导为孟帅捏了一把汗:这么困难的地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能行吗?曹家圈成了镇领导心头的一个疙瘩。

“既然到了这个位置上,我就要把村里的事儿办好。”孟帅说。进村不久,一项繁重的任务就摆在了孟帅面前——村委会换届选举开始了。孟帅负责向村民们介绍选举情况。由于各家的“主心骨”白天要进城打工,孟帅决定晚上挨家挨户走访。大冬天,农村的夜晚来得特别早,不到8点村民们就关门闭户,早早熄灯休息了。孟帅只好先从亮灯的农户入手,逐家逐户做村民的工作。就这样,一个月下来,孟帅跑遍了所有村民家,对思想上转变不过来的,跑三五趟也是常有的事。有时谈完话已是深夜了,孟帅还要赶回离村十余里的住地。手冻裂了,满是血口子,疼得握不住车把,但想到取得的进展,孟帅的心里热乎乎的。

孟帅的付出换来了村民们的理解,他们私下说:“小孟这孩子不容易,人家吃苦受累的,不都是为了咱们村吗?”最后,曹家圈村的村委选举投票率史无前例地达到100%,村民们第一次选出了自己满意的“村官”。结果一公布,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的村民甚至放起了庆祝的鞭炮。

曹家圈村原来有一条进村的路,由于资金不足,路面没硬化,8米宽的路面就被垃圾、砖头、木材等杂物占去了6米多,村民运送生产生活物资不得不绕道而行,这条路成了村民的“伤心路”。

孟帅决定以修路为突破口,树立村两委的新形象。他天天泡在路上,经过孟帅和村民的艰苦劳动,路面又整修到8米宽,铺上了石硝,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的状况,村民进出村比以往缩短了四五里的路程。

路顺了,老百姓的心气顺了,镇党委领导也对孟帅刮目相看了。

“只要对群众有感情,他们就会实心实意地支持你”

孟帅有两个日记本,一个是大家常见的大本子,记着包村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以及自己对农村基层工作的认识和思考,并经常拿来跟同事们交流。还有一个不为人知、被孟帅视为宝贝疙瘩的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贫困家庭、致富门路、邻里纠纷等道听途说的人和事儿。

90多岁的荣秀山老人,常年卧病在床,身边只有一个孙子,生活非常困难。孟帅第一次去他家,就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老人的家就是两间小瓦房,家徒四壁,破烂不堪。老人年纪大了,枯瘦得脱了相,记忆力很差,已经不大认识村里人了。从那以后,孟帅经常从镇上给老人捎些营养品。

村里一直没有公共娱乐场所,孟帅决定利用村委会一间闲置的仓库,办一个村级活动室。由于长期闲置,仓库的铁门笨重、锈迹斑斑,采光、通风不好,散发着一股霉味,需要下大功夫进行装修。由于村委的经费不足,孟帅拿出了自己积攒了半年的3000多元钱,又跟镇里的朋友借了一点,资金的问题解决了,活动室很快就装修完毕,村民们也终于有了自己的活动室。

在曹家圈3年,孟帅与村民们也有过磕磕碰碰的事:他曾经逼掌管账簿的会计交出账簿,曾经跟村两委干部因为通自来水的事情“顶牛”……尽管如此,村民们却很服他。他们说:“孟帅心中无亲疏,做事念一个„诚‟字,心里有一个„公‟字。”包村3年,曹家圈变了样。用村委会主任刘建玲的话说:“没想到他有这么大能量,全村的干劲都让他调动起来了,他给我们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

化。”

村民们对孟帅,先是称呼“孟副书记”、“小孟书记”,后来是“孟”、“小孟”,再后来就直接喊“孟啊”了,就像唤自家的孩子一样亲切自然。而孟帅也将曹家圈当成了生活的全部。无论是给领导汇报工作还是和外人交流,孟帅言必“俺村”、“俺们村”。

曹家圈接纳了孟帅,孟帅也彻底地融进了曹家圈。他在日记里写道:“只要对群众有感情,他们就会实心实意地支持你。

柽柳,是一种耐盐碱、耐沙荒地,极易扎根生存的植物。孟帅最喜欢的就是看黄河滩边的柽柳林,他说:“我从没去想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我只愿做一株柽柳,只要需要,无论多么贫瘠的土地,都能深深地扎根进去,生长出来。”(本报记者 通讯员 刘天东)

材料二:

铿锵玫瑰 检察情深——十佳女检察官姜春燕

胶东在线网3月6日讯(通讯员 福检)近年来,烟台市检察干警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以“立检为公,执法为民”为宗旨,通过认真履行检察职能,为全市社会的发展、稳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广大女检察官,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爱岗敬业,勇挑重担,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认真,在维护司法公正、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为表彰先进,激励广大女检察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人民检察院的职能作用,烟台市人民检察院与烟台市妇女联合会研究决定,授予姜春燕等十名同志“十佳女检察官”暨“„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福山区人民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是近几年来活跃在烟台市反渎系统中的优秀集体。在这个仅有三人组成的集体中,有一位不让须眉的女检察官。她,就是被誉为“铿镪玫瑰”办案高手姜春燕。

姜春燕1997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当时正逢福山区人事部门和检察院到学校选调当年的优秀毕业生到检察机关工作。在大学表现突出的她,被检察机关选中。从此,这个执着认真的大学生就和检察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她十一年的检察人生也见证了这朵铿锵玫瑰从稚嫩幼苗到绚烂绽放的每一个瞬间。

扎根办案 挑战自我初到检察机关,姜春燕被分到批捕科工作。在办案的同时,她还兼任科里的内勤。在老同志的帮助下,她很快适应了刑检工作,不到一个月就可以独立办理案件。在批捕科工作时,她就在烟台市办案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办案人”称号。2004年1月,院里进行岗位调整,姜春燕被调到反渎职侵权局工作。到反渎局后,这个有着优秀办案传统的集体让她感觉到了压力。由于刑检工作与自侦工作的办案方式和思路不同,她在开始阶段很难适应。一段时间内对如何侦查案件和进行预审没有清晰的思路,常常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姜春燕没有退缩。她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办案第一线,就没有理由做一棵点缀花朵的小草。于是,她不畏艰难,认真学习,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很快就适应了反渎工作。从2004年至今,反渎局共办理各类渎职侵权犯罪案件14件20人,她参与了所有案件的侦查和预审,其中80%以上是有影响、震动大的大要案。如某公安局刑警大队长张某和中队长范某放纵重大案犯的玩忽职守案,某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包某玩忽职守案,某法院法官栾某滥用职权、受贿案,某公安局毛某等四人非法拘禁案,某公安局刘某等三人刑讯逼供案等。特别是在办理某公安局刘某等三人刑讯逼供、造成被害人上肢丧失知觉一案,该案在当地影响较大,被害人家属多次上访。涉案犯罪嫌疑人之一的刘某是刑警队长,反侦查能力极强,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抱定了要和检察机关顽抗到底的决心。而这个案子市院指定管辖由福山区院办理,且案件在接手之前已经被其他单位立查过却没有突破。面对这样的犯罪嫌疑人,面对这样的僵局,姜春燕和其他办案人员积极分析案情,商讨侦查策略,采取利用其他犯罪嫌疑人之间互相猜忌的矛盾心理,奋战三天,终于使犯罪嫌疑人认罪,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正是这些大要案的磨砺,才把一个对自侦业务了解不多的门外汉,历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反渎检察官。

深植业务 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自侦案件的侦查员,姜春燕深知必须像植物一样,只有把根深植在土地里汲取养分,才能最终迎来芬芳。

为了使业务水平迅速提高,每办完一起案子,姜春燕总是认真总结办案经验,及时纠正办案中存在的问题或漏洞。她总结的办案经验在全市乃至全省检察机关反渎系统中都被宣传推广。她撰写的《提高反渎干警侦查突破案件能力的做法》、《查办行政执法人员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技巧》、《强化渎职犯罪检察职能努力提高渎检案件判决率》、《福山区院自行收集案件线索的做法》等经验材料被市院介绍推广,有的还被编入全市反渎干警培训教材。特别是她撰写的《以“六字”破“三难”成功突破司法人员渎职犯罪案件》,在2007年省院召开的全省第六次反渎工作会议中作为经验介绍。2005年,省院给全省较大的分市院分配撰写反渎重点罪名证据标准的调研任务,她负责撰写《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证据标准》。仅在两天的时间内,她就完成了这篇近万字的调研材料。凭着认真的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她的这项成果受到了省院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被推荐给高检院有关部门。

姜春燕不仅办案是能手,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起到了骨干作用。由于上级院要求自侦部门在办案中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福山区院在全市率先实行了这一制度。这就要求办理的所有案件都要对法律文书和讯问、询问笔录进行微机录入。由于反渎局仅有三人,这项任务就落在了姜春燕的身上。从2005年起至今,反渎局所有的案件讯问、询问笔录和法律文书均为打印件,而且这些文件95%以上都由她一手完成。福山反渎局率先在全市自侦系统实现了笔录打印化,姜春燕又总结了自己在实行打印笔录及文书制作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对这项工作的许多合理化建议,在全市会议上得到推广介绍,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特别是省院要求实行网上办公办案后,她不仅要完成实际办案工作,还要在网上完成所有案件的流转工作。在系统软件不健全的情况下,姜春燕仔细学习使用说明,对照培训录像每一个步骤进行研究,最终完全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情况,并能熟练地进行网上办公办案,真正成为各项工作中的多面手。

沉淀心智 厚积薄发

工作要靠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进步,姜春燕在长期的工作中深刻感悟到了这一点。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她在2005年积极报考了在职法律硕士,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和办案间隙认真学习各门课程。特别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她利用在大学里学习的有利条件,研究学习了渎职犯罪案件的相关知识。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她选择了与自己办案工作密切相关的题目《玩忽职守罪的法律适用及其完善——中外经验及其借鉴》。在学习和工作的双重积累中,她顺利完成了近3万字的学位论文,并通过了论文答辩。同时,姜春燕还认真学习各类反渎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研读了大量相关案例。在最新的反渎职侵权案件立案标准出台后,她对新立案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学习,并在全市反渎系统举行的相关知识竞赛中,和其他两位同志一起努力,一举夺得全市第一名,为院里争得了荣誉。

倾情奉献 无怨无悔

在上大学期间,姜春燕就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手持正义之剑的执法者。而做一名检察官,正是她无悔的人生选择。

战斗在反渎一线,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就是对一名男同志而言,工作强度也不算小。但姜春燕在工作中从没有叫过苦喊过累,从不计较得失。2007年办理某公安局刘某等三人刑讯逼供一案时,她和其他二名同志一起冒着酷暑,连续奋战,终于突破案件。在办理某公安局毛某等四人非法拘禁一案时,她和其他同志又顶着严寒一起连续奋战,有时一天就要找十几名证人,并且连续做笔录,她从不叫屈退缩。她不但参与办理每一起案件,还兼任局里的所有内勤工作。2007年省院检查组下基层院检查各项工作时,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姜春燕在办公室里彻夜加班整理卷宗档案,保证局里的各项工作都没有漏洞。省院领导检查后对她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检查组对她装订卷宗的评价是:“我们找不出毛病。”

正是她如此倾心忘我的努力,才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她所办理的案件,都被法院以渎职侵权罪名判决,有罪判决率达到100%。她所在的反渎局已连续四年被评为烟台市检察机关先进集体,并在2007年被省院授予“全省十佳反渎局”;她个人也两次受到市院嘉奖,2007年又被市院评为“优秀侦查员”。

姜春燕——这株成长在检察沃土中的铿锵玫瑰,正凭着对人民检察官的不懈追求,绽放在共和

国的检察战线上。

材料三:

今年32岁的阎冬梅,看上去是个普通而恬静的女子,很难把她和近十年的公安工作经历联系在一起,也看不出她现在是一名乡镇女干部。与同样是选调生、进大机关的同龄人相比,阎冬梅在政治上的成长与发展也许算不上很快,但十多年来,她始终扎根在基层工作一线,一步一个脚印。她在锻炼自己的同时,坚持以一流的工作业绩,真诚地回报组织的培养。

有了“星期天便民服务日”

1998年夏天,阎冬梅从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毕业,被安排至仪征市公安系统工作。她人生的第一站,是城北派出所。她所从事的具体事务,是基层派出所最基本的户籍、财务、档案等内勤管理工作。看似普通、琐碎的工作,阎冬梅没有按部就班地做下去,她发现每周五天的工作制适合于机关事业单位和本地人,但对于一些在外地工作或在外打工的人,想利用双休日时间回来办理户口迁移、户籍证明等相关手续就不够方便了。工作最初的一年里,阎冬梅关照派出所值班人员:如果休息日有人来派出所办手续,等得急,你们给我打电话,我就来,没关系!1999年7月起,阎冬梅在全市基层派出所首家推出“星期天便民服务日”,从此后再也未中断过,辖区内的居民星期天也可以来派出所办事了!而阎冬梅首创的这一做法,目前已在仪征真州、新城、新集、马集等城区或近郊派出所推广开,并一直被坚持。

谁说女子不如男

哪里需要自己,阎冬梅就坚决服从组织上的安排。2002年10月至2003年9月,阎冬梅被临时抽调到仪征市公安局国保大队参与一些案件的侦破。组织上的信任是压力,更是动力,阎冬梅以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过硬的政治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了大家认可。2003年在侦破5•6邪教案件中,专案组5个人,阎冬梅是唯一的女同志,她不顾“非典”肆虐,和男同志一道,到大仪镇走访,到安徽天长取证,到当事人农村老家调查,为迅速侦破这起案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当时,阎冬梅留在家中的女儿才一周岁多一点,丈夫在扬州军分区某部服现役。因为成功侦破这起邪教案件,阎冬梅所在的侦破小组集体荣立三等功一次。

动真碰硬的女副指导员

2003年9月,阎冬梅回城北派出所担任副指导员,分管户籍、内务和一个社区,协助指导员抓队伍管理。当时曹山派出所刚刚并过来,两所合一,人员多,年轻人多,大家思想活跃,有民警忙于日常事务的处理,疏于内务管理。针对这一情况,阎冬梅在所里设立“内务曝光台”,每天上午召开晨会时向大家反复强调:事情增多了,但派出所的对外形象、我们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不能丢!所里的许多老同志是阎冬梅刚进公安机关时的“师傅级”人物,有人认为阎冬梅“新官上任三把火”,说说而已。但从设立“内务曝光台”的第一天起,阎冬梅就动起了真格的,从接处警不规范到着装不整洁,等等,列出了三四条;严重的,指名道姓。大家这下子严肃对待起来,认真对照规范要求,自我检查。每天公布的“曝光”内容逐步减少,只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内务曝光台”就成了“空白板”。而随后的10月12日下午,省公安厅黄明厅长在事先不通知的情况下,带领政治处的一班人来仪征公安局城北派出所暗访,对暗访结果给予了高度评价。那是一个休息日,天上飘着小雨,阎冬梅正在所里准备一份材料。城北派出所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次年4月举办的全省派出所所长、刑警队长、交警队长“三长”培训学校,以及其他场合,黄明厅长多次予以高度赞扬。并要求省警官学院管理系傅冰钢教授专门来仪征到城北派出所实际调研,把城北派出所的经验作为一个成功典范在更大的范围宣讲。

群众信访逐年下降

2004年4月,通过局里的公开竞聘,阎冬梅调至仪征市公安局交巡警大队任副教导员。班子里7名同志,阎冬梅是唯一的女同志,也是唯一跨警种交流的成员。她分工负责信访、纪检、考核、党建等工作。在此之前,大队没有专人负责信访工作。前来投诉的,多是被处罚的驾驶员。在通常的认识里,管理与被管理永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想在执勤交警和违章驾驶员之间驾起一座沟通与理解的桥梁,那几乎不可能。阎冬梅没有把认识停留在这个层面,她认为,无论投诉者是什么样的身份、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只要我们抱着一颗公心,客观公正地调查取证,对当事人该

解释的解释,对应用条文不适合、态度出问题的交警该处理的处理,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2004年,阎冬梅处理信访案件60余起;2005年,大队信访案件不足50起;2006年,降至30多件。2006年,民警有责投诉为零。2005年8月,镇江某高校一名女教师,途经大仪镇时因超速被处罚,在执行过程中交警因使用方言引起这位女教师误解,随后写信到大队反映该交警执法不文明。阎冬梅经认真调查核实后多次打电话给当事人,向她解释并告知处理意见,直至对方表示理解、接受。

两次克服心理落差

当年一块儿从大学毕业的同学,大多当了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而自己,穿上一身警服,英姿飒爽,阎冬梅一开始自我感觉无疑是很好的。但走上实际工作岗位之后,繁琐、重复、单调的内勤工作一下子让她没了新鲜劲儿。甚至有老民警对她说:你这内勤工作,一个初中生跟班一个月,做得不一定比你差!阎冬梅陷入了思考:组织上这样安排我,是让我从最基本的业务锻炼起;城北派出所是全国一级派出所、全省优秀派出所,组织上能把我放在这样优秀的平台上锻炼,正说明了组织上对我的信任与期望;我所做的工作虽然平常、程序化,但对群众却是十分重要的;我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也许无数次,但对群众,也许这辈子能进派出所办事也就一两次,这一两次我的工作态度就是公安机关留给对方的印象„„正因为大家都在做、都能做,所以我要做得最好,做出特色,做出新意来!阎冬梅成功战胜了第一次心理落差。

2007年1月,阎冬梅经组织上推荐,参与仪征市陈集镇人民政府副镇长职位选举,成功当选。一个从小到大生活在城里,自己、爱人双方大家庭中连农村亲戚也很少有的女同志,现在一下子来到乡镇工作,阎冬梅多少有点不习惯。工作的环境变了,工作的对象变了,工作的条件变了,工作的内容变了,工作的节奏变了„„唯一不变的是阎冬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当年年底,政府班子换届选举,到基层工作一年时间不到的阎冬梅,以得票排名第二的支持率再次成功当选为副镇长。经过这次考验,阎冬梅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比起在公安部门,到乡镇工作,使我对农村人口的艰辛与不易有了更深切的感触,在工作中我渐渐明白,农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你真心为他们做事情,诚信公正地对待他们,就等于在干群关系中注入了粘合剂。两次克服心理落差,阎冬梅像是两次经历凤凰涅槃般的考验与“重生”,她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基层干部。务实、果断、高效、亲和,这成为她身边人所共知的工作作风。

群众称她“这丫头”

在陈集镇,阎冬梅主要分管教育、卫生、科技、计生等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事之一,农村改厕是令许多分管干部头疼的工作之一,就连一些村干部,对这项工作也不够理解:管天管地,哪管得了人家尿尿屙屎放屁!这么多年的习惯„„但阎冬梅没有被困难吓倒,她让村干部带着自己,一户一户上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这个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生、省委党校区域发展和社会学研究生学历的年轻女子,也学会了“茅厕靠厨房,苍蝇两头忙”这样的群众语言,推心置腹向群众宣传农村改厕“三格式”化粪池的好处。首次上门,许多群众不认识走在村干部前面的阎冬梅,会热情地招呼:“这丫头来干什么?坐下子!”五六月农忙,随后农闲,也是天气最热的时节,阎冬梅没有守在空调间里,走村入户忙工作。2007年,陈集镇农村改厕任务完成率在仪征11个乡镇、两个办事处中排名第三;2008年的任务数要求9月底完成,7月底、8月初陈集镇便全面完成。同时,教育上,陈集中学2007、2008年高考上线人数分别完成市局下达任务数的292%和187%,初中部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由2006年的“光头”变为2007年的6人、2008年的13人„„全镇6所公办学校,每所学校每个学期阎冬梅至少要上门八九次。到陈集镇上班的前两周,她抽空跑遍了所有的村部;随后又利用两天时间,集中把学校跑了一遍。2007年,阎冬梅分管的陈集镇科技工作被评为全市二等奖。一点点、一滴滴,像一粒粒果实,在阎冬梅走过的路途中,在她留下的一个个脚印里,生根、发芽、开花。

1、给定资料表明:选调生到基层之前,大都有一段“不适期”。请你结合“给定资料1”提供的孟帅做法,谈谈工作局面从那几方面入手。

要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字数掌握在300字左右。(7分)

2、请你结合“给定资料2-3”介绍的姜春燕和阎冬梅先进事迹,谈谈在基层岗位上,如何才能做好“敬业和精业”这篇文章?

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详略得当,字数在400字以内。(8分)

3、请根据你对全部资料的理解和感悟,以“也谈基层工作“干头”与“奔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在900字左右。(35分)

说明:以下材料是考试之后凭借印象整理归纳的,网上沈浩的事迹很多,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有什么不足之处,还望见谅。

2010年山东省申论考试材料内容总结如下:

整个材料围绕[size=-1]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沈浩同志展开。

材料一:小岗村村民对沈浩的印象:反应沈浩关注孤寡老人,重视教育,深得民心。村民三次集体按手印请沈浩留任

材料二:沈浩从省财政厅相应党组织的要求,主动到农村任职,并将在基层工作视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

材料三:沈浩的工作日记。分三段:

(一)刚刚上任以来的工作阻力,突破村民的抵触、负面情绪,理解小岗村状况。

(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小岗村发展中的问题,更加坚定带领村民致富,搞好村庄建设的信心。

(三)工作中虽然身体疲惫,但是仍然放不下小岗村的发展,依然时刻注意廉政奉公,杜绝腐败。

材料四:沈浩同志的精神值得学习。

申论问题:

1.结合材料,说明是什么把沈浩留在了小岗村

2.沈浩的精神价值

3.作为新一批选调生的代表,写一封倡议书,省派遣干部向沈浩同志学习。

本次考试主要说的是现在富人的家庭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

材料一:

列举了一大堆如何溺爱孩子,如何教育不当,如何让孩子过早的介入一些社交场合,过多的介入孩子的个人生活缺乏挫折教育等。

材料二:

列举了几个事例,几个是溺爱孩子,用几十万给孩子请家教等等的事倒.有的企业家,重金让孩子进重点高校,要么就出国留学,等等,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平台。

最后一个事例是举了个正面的事例:一个企业家虽然家庭很有钱,但是却不给孩子太多的零用钱,家庭教育相当正确。

这一次考试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富人教育孩子与正确的教育有着一定的差距,请简要说各自的表现.不多于80字(8分)

第二个问题:列举了五个富人的观点,请选择出两个不正确的观点,并对其中一个进行详细说明。

这个问题呢,很容易就能看出来,我也就不说了,我选了:富人把孩子送进名校或者国外留学,是孩子成功的前提。200字

2008山东选调生真题 (申论+参考) 篇3

总分:50分 时限:10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20分钟,作答8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材料一: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双脚就踏上了黄河岸边这块土地。他用质朴和真诚赢得了村民的拥护。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的孟帅是一名选调生,2004年,他来到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镇曹家圈村,用自己的坚毅和执着追逐着青春梦想。

执 着

到村后,孟帅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官”生涯开始了。曹家圈村是一个只有355口人的小村,依临黄河,位置比较偏僻,经济贫困。进村不久,村委会换届选举任务就摆在了他面前。

他介绍选举情况,村民们却说:“小孟你讲得挺好,也挺对,但是村里无论选谁不都一样?都是吃喝,都是糟蹋老百姓。”从村民的话里,孟帅知道,老百姓的心凉了。他很清楚,再选不出一个好班子,这个村会一直衰落下去。

可是选一个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村委谈何容易!几天走访,孟帅隐隐感觉到了选举背后巨大的障碍和沉重的压力。

由于各家的“主心骨”白天要进城打工,孟帅决定晚上挨家挨户走访。大冬天,不到8点村民就关门闭户,早早熄灯了。孟帅只好先从亮灯的农户入手,逐家逐户做村民的工作。开始,孟帅吃过闭门羹,遭过训斥,甚至被狗将棉衣撕了个大口子。可他抓住一切机会和村民沟通:“我是镇里下派包村的,咱们村这么穷,我和你们一样着急。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选出一个称职的村委会班子,我们一块想想办法!” 就这样,一个月下来,孟帅跑遍了所有村民家,对思想上转变不过来的,跑三趟、五趟是常有的事。有时谈完话已是深夜了,孟帅还要赶回十余里外的住地。手冻裂了,满是血口子,疼得握不住车把,但想到取得的进展,孟帅的心里热乎乎的。

那是一个让人“意外”的日子。本来被镇政府列为五个“问题村”之一的曹家圈村,投票率却史无前例地达到100%,村民们第一次选出了自己满意的“村官”。结果一公布,会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村民们燃起了庆祝的鞭炮。

真 情

孟帅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贫困家庭、致富门路、邻里纠纷等“道听途说”的人和事儿。

小本子上记录着这样两位老人:一位叫赵光水,70岁了,一生未婚,非常孤独。老人脾气倔强,说话心直口快,与以往的村干部关系紧张,因此五保户政策一直没落实。孟帅就主动找老人聊天、拉呱,在与老人的接触中孟帅发现他心地善良,只是过于封闭,不愿跟大家交流。为使他和村民们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孟帅就请他到村活动室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老人工作非常负责,把房间和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逐渐地,老人得到了两委和村民的认可,在村集体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村委会也很积极地落实了老人的五保户政策。

另一位是90多岁的荣秀山老人,常年卧病在床,家徒四壁,破烂不堪,生活窘迫。去年春节,镇上发给孟帅一桶油,孟帅就给老人送了过去。从那以后,孟帅经常从镇上给老人捎些营养品。去年中秋,村里走访困难户,老人对村两委的成员已经叫不上名字来了,可一提起孟帅,老人却落泪了。

参加工作后,镇政府发过3次过节福利,可孟帅除了给家里拿过一次木耳外,把东西都留给了这两位老人。

曹家圈接纳了孟帅,孟帅也彻底地融进了曹家圈。曹家圈发展的蓝图正逐步展开,跟村民们一样,孟帅的心中也澎湃着愉悦和激动。他在日记里写道:曹家圈很美,垂柳依,白杨绿,稻花飘香,一片江南好风光„„

孟帅最喜欢到河边看夕阳下的黄河和柳林。他说:“我从没去想作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我愿做黄河岸边的一株柳,只要需要,无论多么贫瘠的土地,都能深深地扎根进去,生长出来。” 材料二:

福山区人民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是近几年来活跃在烟台市反渎系统中的优秀集体。在这个仅有三人组成的集体中,有一位不让须眉的女检察官。她,就是被誉为“铿镪玫瑰”办案高手姜春燕。

姜春燕1997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当时正逢福山区人事部门和检察院到学校选调当年的优秀毕业生到检察机关工作。在大学表现突出的她,被检察机关选中。从此,这个执着认真的大学生就和检察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她十一年的检察人生也见证了这朵铿锵玫瑰从稚嫩幼苗到绚烂绽放的每一个瞬间。

扎根办案 挑战自我

初到检察机关,姜春燕被分到批捕科工作,在办案的同时,她还兼任科里的内勤。在老同志的帮助下,她很快适应了刑检工作,不到一个月就可以独立办理案件。在批捕科工作时,她就在烟台市办案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办案人”称号。2004年1月,院里进行岗位调整,姜春燕被调到反渎职侵权局工作。到反渎局后,这个有着优秀办案传统的集体让她感觉到了压力。由于刑检工作与自侦工作的办案方式和思路不同,她在开始阶段很难适应,一段时间内对如何侦查案件和进行预审没有清晰的思路,常常有不知所措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姜春燕没有退缩,她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办案第一线,就没有理由做一棵点缀花朵的小草。于是,她不畏艰难,认真学习,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很快就适应了反渎工作。从2004年至今,反渎局共办理各类渎职侵权犯罪案件14件20人,她参与了所有案件的侦查和预审,其中80%以上是有影响、震动大的大要案。如某公安局刑警大队长张某和中队长范某放纵重大案犯的玩忽职守案,某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大队长包某玩忽职守案,某法院法官栾某滥用职权、受贿案,某公安局毛某等四人非法拘禁案,某公安局刘某等三人刑讯逼供案等。特别是在办理某公安局刘某等三人刑讯逼供、造成被害人上肢丧失知觉一案,该案在当地影响较大,被害人家属多次上访。涉案犯罪嫌疑人之一的刘某是刑警队长,反侦查能力极强,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抱定了要和检察机关顽抗到底的决心,而这个案子市院指定管辖由福山区院办理,且案件在接手之前已经被其他单位立查过却没有突破。面对这样的犯罪嫌疑人,面对这样的僵局,姜春燕和其他办案人员积极分析案情,商讨侦查策略,采取利用其他犯罪嫌疑人之间互相猜忌的矛盾心理,奋战三天,终于使犯罪嫌疑人认罪,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正是这些大要案的磨砺,才把一个对自侦业务了解不多的门外汉,历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反渎检察官。

深植业务 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自侦案件的侦查员,姜春燕深知必须像植物一样,只有把根深植在土地里汲取养分,才能最终迎来芬芳。

为了使业务水平迅速提高,每办完一起案子,姜春燕总是认真总结办案经验,及时纠正办案中存在的问题或漏洞。她总结的办案经验在全市乃至全省检察机关反渎系统中都被宣传推广,她撰写的《提高反渎干警侦查突破案件能力的做法》、《查办行政执法人员渎职侵权犯罪案件技巧》、《强化渎职犯罪检察职能努力提高渎检案件判决率》、《福山区院自行收集案件线索的做法》等经验材料被市院介绍推广,有的还被编入全市反渎干警培训教材,特别是她撰写的《以“六字”破“三难”成功突破司法人员渎职犯罪案件》,在2007年省院召开的全省第六次反渎工作会议中作为经验介绍。2005年,省院给全省较大的分市院分配撰写反渎重点罪名证据标准的调研任务,她负责撰写《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证据标准》,仅在两天的时间内,她就完成了这篇近万字的调研材料。凭着认真的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她的这项成果受到了省院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被推荐给高检院有关部门。

姜春燕不仅办案是能手,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起到了骨干作用。由于上级院要求自侦部门在办案中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福山区院在全市率先实行了这一制度,这就要求办理的所有案件都要对法律文书和讯问、询问笔录进行微机录入。由于反渎局仅有三人,这项任务就落在了姜春燕的身上,从2005年起至今,反渎局所有的案件讯问、询问笔录和法律文书均为打印件,而且这些文件95%以上都由她一手完成。福山反渎局率先在全市自侦系统实现了笔录打印化,姜春燕又总结了自己在实行打印笔录及文书制作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对这项工作的许多合理化建议,在全市会议上得到推广介绍,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表扬,特别是省院要求实行网上办公办案后,她不仅要完成实际办案工作,还要在网上完成所有案件的流转工作。在系统软件不健全的情况下,姜春燕仔细学习使用说明,对照培训录像每一个步骤进行研究,最终完全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情况,并能熟练地进行网上办公办案,真正成为各项工作中的多面手。

沉淀心智 厚积薄发

工作要靠不断地学习积累才能进步,姜春燕在长期的工作中深刻感悟到了这一点。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她在2005年积极报考了在职法律硕士,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和办案间隙认真学习各门课程,特别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她利用在大学里学习的有利条件,研究学习了渎职犯罪案件的相关知识。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她选择了与自己办案工作密切相关的题目《玩忽职守罪的法律适用及其完善——中外经验及其借鉴》。在学习和工作的双重积累中,她顺利完成了近3万字的学位论文,并通过了论文答辩,同时,姜春燕还认真学习各类反渎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研读了大量相关案例。在最新的反渎职侵权案件立案标准出台后,她对新立案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学习,并在全市反渎系统举行的相关知识竞赛中,和其他两位同志一起努力,一举夺得全市第一名,为院里争得了荣誉。

倾情奉献 无怨无悔

在上大学期间,姜春燕就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手持正义之剑的执法者,而做一名检察官,正是她无悔的人生选择。

战斗在反渎一线,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就是对一名男同志而言,工作强度也不算小。但姜春燕在工作中从没有叫过苦喊过累,从不计较得失。2007年办理某公安局刘某等三人刑讯逼供一案时,她和其他两名同志一起冒着酷暑,连续奋战,终于突破案件。在办理某公安局毛某等四人非法拘禁一案时,她和其他同志又顶着严寒一起连续奋战,有时一天就要找十几名证人,并且连续做笔录,她从不叫屈退缩。她不但参与办理每一起案件,还兼任局里的所有内勤工作。2007年省院检查组下基层院检查各项工作时,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姜春燕在办公室里彻夜加班整理卷宗档案,保证局里的各项工作都没有漏洞。省院领导检查后对她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检查组对她装订卷宗的评价是:“我们找不出毛病。”

正是她如此倾心忘我的努力,才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好成绩。她所办理的案件,都被法院以渎职侵权罪名判决,有罪判决率达到100%;她所在的反渎局已连续四年被评为烟台市检察机关先进集体,并在2007年被省院授予“全省十佳反渎局”;她个人也两次受到市院嘉奖,2007年又被市院评为“优秀侦查员”。

姜春燕——这株成长在检察沃土中的铿锵玫瑰,正凭着对人民检察官的不懈追求,绽放在共和国的检察战线上。

材料三:

1998年夏天,阎冬梅从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毕业,被安排至仪征市公安系统工作。她人生的第一站,是城北派出所,她所从事的具体事务是基层派出所最基本的户籍、财务、档案等内勤管理工作,看似普通、琐碎的工作,阎冬梅没有按部就班地做下去,她发现每周五天的工作制适合于机关事业单位和本地人,但对于一些在外地工作或在外打工的人,想利用双休日时间回来办理户口迁移、户籍证明等相关手续就不够方便了。工作最初的一年里,阎冬梅关照派出所值班人员:如果休息日有人来派出所办手续,等得急,你们给我打电话,我就来,没关系!1999年7月起,阎冬梅在全市基层派出所首家推出“星期天便民服务日”,从此后再也未中断过,辖区内的居民星期天也可以来派出所办事了!而阎冬梅首创的这一做法,目前已在仪征真州、新城、新集、马集等城区或近郊派出所推广开,并一直被坚持。

2003年9月,阎冬梅回城北派出所担任副指导员,分管户籍、内务和一个社区,协助指导员抓队伍管理。当时曹山派出所刚刚并过来,两所合一,人员多,年轻人多,大家思想活跃,有民警忙于日常事务的处理,疏于内务管理。针对这一情况,阎冬梅在所里设立“内务曝光台”,每天上午召开晨会时向大家反复强调:事情增多了,但派出所的对外形象、我们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不能丢!所里的许多老同志是阎冬梅刚进公安机关时的“师傅级”人物,有人认为阎冬梅“新官上任三把火”,说说而已。但从设立“内务曝光台”的第一天起,阎冬梅就动起了真格的,从接处警不规范到着装不整洁等等,列出了三四条,严重的,指名道姓,大家这下子严肃对待起来,认真对照规范要求,自我检查。每天公布的“曝光”内容逐步减少,只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内务曝光台”就成了“空白板”,而随后的10月12日下午,省公安厅黄明厅长在事先不通知的情况下,带领政治处的一班人来仪征公安局城北派出所暗访,对暗访结果给予了高度评价,那是一个休息日,天上飘着小雨,阎冬梅正在所里准备一份材料。城北派出所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次年4月举办的全省派出所所长、刑警队长、交警队长“三长”培训学校以及其他场合,黄明厅长多次予以高度赞扬,并要求省警官学院管理系傅冰钢教授专门来仪征到城北派出所实际调研,把城北派出所的经验作为一个成功典范在更大的范围宣讲。

当年一块儿从大学毕业的同学,大多当了人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奉献自己的青春,而自己,穿上一身警服,英姿飒爽,阎冬梅一开始自我感觉无疑是很好的,但走上实际工作岗位之后,繁琐、重复、单调的内勤工作一下子让她没了新鲜劲儿。甚至有老民警对她说:你这内勤工作,一个初中生跟班一个月,做得不一定比你差!阎冬梅陷入了思考:组织上这样安排我,是让我从最基本的业务锻炼起;城北派出所是全国一级派出所、全省优秀派出所,组织上能把我放在这样优秀的平台上锻炼,正说明了组织上对我的信任与期望;我所做的工作虽然平常、程序化,但对群众却是十分重要的;我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也许无数次,但对群众,也许这辈子能进派出所办事也就一两次,这一两次我的工作态度就是公安机关留给对方的印象„„正因为大家都在做、都能做,所以我要做得最好,做出特色,做出新意来!阎冬梅成功战胜了第一次心理落差。

2007年1月,阎冬梅经组织上推荐,参与仪征市陈集镇人民政府副镇长职位选举,成功当选。一个从小到大生活在城里,自己、爱人双方大家庭中连农村亲戚也很少有的女同志,现在一下子来到乡镇工作,阎冬梅多少有点不习惯。工作的环境变了,工作的对象变了,工作的条件变了,工作的内容变了,工作的节奏变了„„唯一不变的是阎冬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当年年底,政府班子换届选举,到基层工作一年时间不到的阎冬梅,以得票排名第二的支持率再次成功当选为副镇长。经过这次考验,阎冬梅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比起在公安部门,到乡镇工作使我对农村人口的艰辛与不易有了更深切的感触,在工作中我渐渐明白,农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干部!你真心为他们做事情,诚信公正地对待他们,就等于在干群关系中注入了粘合剂。两次克服心理落差,阎冬梅像是两次经历凤凰涅般的考验与“重生”,她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基层干部。务实、果断、高效、亲和,这成为她身边人所共知的工作作风。

在陈集镇,阎冬梅主要分管教育、卫生、科技、计生等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事之一,农村改厕是令许多分管干部头疼的工作之一,就连一些村干部,对这项工作也不够理解:管天管地,哪管得了人家尿尿屙屎放屁!这么多年的习惯„„但阎冬梅没有被困难吓倒,她让村干部带着自己,一户一户上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这个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生、省委党校区域发展和社会学研究生学历的年轻女子,也学会了“茅厕靠厨房,苍蝇两头忙”这样的群众语言,推心置腹向群众宣传农村改厕“三格式”化粪池的好处。首次上门,许多群众不认识走在村干部前面的阎冬梅,会热情地招呼:“这丫头来干什么?坐下子!”五六月农忙,随后农闲,也是天气最热的时节,阎冬梅没有守在空调间里,走村入户忙工作。2007年,陈集镇农村改厕任务完成率在仪征11个乡镇、两个办事处中排名第三;2008年的任务数要求9月底完成,7月底、8月初陈集镇便全面完成。同时,教育上,陈集中学2007、2008年高考上线人数分别完成市局下达任务数的292%和187%,初中部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由2006年的“光头”变为2007年的6人、2008年的13人„„全镇6所公办学校,每所学校每个学期阎冬梅至少要上门八九次。到陈集镇上班的前两周,她抽空跑遍了所有的村部;随后又利用两天时间,集中把学校跑了一遍。2007年,阎冬梅分管的陈集镇科技工作被评为全市二等奖。一点点、一滴滴,像一粒粒果实,在阎冬梅走过的路途中,在她留下的一个个脚印里,生根、发芽、开花。

三、作答要求

1.作为初到基层的选调生,有一段的不适应期,根据材料一孟帅的材料,谈谈在基层工作怎么打开工作局面。

要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字数掌握在300字左右。(7分)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在下派工作岗位上,如何做好“敬业和精业”这篇文章。

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详略得当,字数在400字以内。(8分)3.以“也谈基层工作中的‘干头’和‘奔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在900字左右。(35分)

四、作答参考

1.作为初到基层的选调生,有一段的不适应期,根据材料一孟帅的材料,谈谈在基层工作怎么打开工作局面。

要求: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字数掌握在300字左右。(7分)

作为初到基层的选调生,应该这样打开工作局面:

首先,应该了解当地情况。可以采用挨家挨户走访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开会的机会,了解当前百姓的生活情况,心里想的什么,有什么愿望等等。

其次,要执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初到基层,很多问题摆在面前,如不能融入农民生活,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不明白他们的想法等等。因此,一定要有执着的精神,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放弃。

再次,要具有坚强的意念。事情多、杂,是基层工作的特征,因此,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完成工作。

第四,要对老百姓充满真情。只有对老百姓好,他们才会支持工作。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在下派工作岗位上,如何做好“敬业和精业”这篇文章。

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详略得当,字数在400字以内。(8分)

敬业和精业是对选调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选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下派工作岗位上,做好“敬业和精业”这篇文章,就要做到:

第一,打通思想关节,进入工作状态。姜春燕和阎冬梅初到岗位都曾心理不适应,但她们都没有退缩,而是努力从大局着眼,从组织爱护,群众需要,部门决策角度考虑,从提高自己,锻炼能力的角度入手,快速地克服了心理落差,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兢兢业业地开展工作。

第二,努力学习钻研,提高工作能力。首先确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业务专业知识学习。正是通过刻苦钻研—大案磨砺—总结经验这样的业务铸练,姜春燕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反渎检察官。其次,业余时间积极充电。通过在职培训等各种方式加强理论素养和业务知识补给。再次,向群众学习。阎冬梅通过向群众学习诸如“茅厕靠厨房,苍蝇两头忙”这样的群众语言,为其工作增色良多。第三,坚持敬业奉献,创新工作模式。敬业奉献,需要克服个人得失计较,树立群众观点,更需要坚定信念,严以律己。同时,一定要从工作实际出发,抛却按部就班的藩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以“也谈基层工作中的‘干头’和‘奔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在900字左右。(35分)

也谈基层工作中的“干头”和“奔头”

既要有“干头”,又要有“奔头”,这是基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的两个方向。对于基层工作人员来说,需要从自身品格铸就,能力提升,群众观点等方面来做出努力。材料中选调生孟帅,姜春燕,闫冬梅等人的实例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首先,要努力打通思想关节,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姜春燕和阎冬梅初到岗位都有过心理不适应,但她们都没有退缩,而是努力从大局着眼,从组织爱护,群众需要,部门决策角度考虑,从提高自己,锻炼能力的角度入手,快速地克服了心理落差,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干头”就从这实实在在的岗位认同中来。

其次,要努力学习钻研,提高工作能力。首先,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正是通过刻苦钻研—大案磨砺—总结经验这样的业务铸练,姜春燕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反渎检察官。其次,业余时间积极充电。通过在职培训等各种方式加强理论素养和业务知识补给。再次,向群众学习。阎冬梅通过向群众学习诸如“茅厕靠厨房,苍蝇两头忙”这样的群众语言,为其工作增色良多,能力上去了,工作开展起来顺水顺舟,“干头”渐增,“奔头”也就自然地来了。

再次,要坚持敬业奉献。敬业奉献,需要克服个人得失计较,树立群众观点,更需要坚定信念,严以律己。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姜春燕从没有叫过苦喊过累,在农村基层工作开展中遭遇部分干群观念滞后,阎冬梅就一户一户地做工作,而且使用从群众那里学来的语言,推心置腹地摆事实讲道理。孟帅更是一次次地冒着严寒骑着自行车去说服那些对村委选举表现淡漠的村民。爱岗敬业是道德标准,达到这种标准,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才会有村里老人记得孟帅的名字,阎冬梅则两次高票当选副镇长。这是基层干部“干头”之源泉,“奔头”之基点。

2008山东选调生真题 (申论+参考) 篇4

第一题、就襄樊停捐事件社会上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不知道感恩谢恩的人应批评,另一种观点认为感激是感恩的一种方式而已,不能强行要求。问题:两种观点的共识是什么?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广州新东方解析:这道题目相对属于比较简单的一道题,其实两种观点的共识都在于“对他人的帮助应该感恩”,而争论的焦点是在于感恩行为是“自愿”,还是“必须”。即是否应该“硬性”地要求接受帮助者“必须”感恩。

第二题、谈谈对“附加条件的感恩”的看法。

广州新东方解析:对附加条件的感恩的看法,戴斌老师认为考生在回答的时候一定要辨证地看待,不应该片面地认可,或片面地反对。以下是几个参考的答题角度:(1)对附加条件的感恩这个点,考生必须明确的是,即使是“附加条件的慈善行为”,它依然是属于“慈善行为”的范畴之内,依然是值得肯定的事情,因为毕竟这种行为还是有利于社会的。(2)这里需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即“附加条件的慈善行为”不能以侵犯受助人的自尊心为前提,倘若这种“附加条件”伤害了受助人自尊心,则不应该提倡。(3)其实“感恩”本身就是一种“份内之事”,其实根本不需要“附加条件”来限制。(4)社会应该努力营造氛围,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被迫”的行为。

第三题、就大学校长的亲笔信引起的争论来评析感恩的匮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广州新东方解析:为什么说感恩的匮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呢?这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展开:(1)不感恩的风气蔓延开来,将极大挫伤许多慈善捐助的行为,而且我国目前的慈善事业是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程度,一旦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导致社会“冷漠感”的剧增。(2)“不感恩”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态度,一个“不感恩”的人基本上也就不大可能主动“施恩”于别人。实际上,教育一个人懂得“感恩”的同时,也是在教育其应该主动“回馈”社会。(3)“感恩”同时还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纽带,缺少了感恩将加大损害社会的稳定性。

第四题、谈谈应该如何增强感恩意识。

广州新东方解析:对于如何增强感恩意识,其实对策还是很多的,主要还是集中在“宣传教育”和“营造氛围”这两大角度,考生可以围绕这两个角度思索很多的细节对策出来。这里戴斌老师不建议考生采用立法手段去硬性规定“必须感恩”。因为“感恩”毕竟还是属于道德领域的问题,不大适宜采用“强制性的法律手段”去调整这一社会关系。

第五题,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目展开论述,体裁不限:

1、让世界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阳光

2、守候期待感恩

广州新东方评析:今年的山东省采用了完全开放性话题的考察方式,这是申论考试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革,未来的申论的命题趋势值得探究。戴老师一直以来都在提倡“探究式申论范文”的写作方法,强调的是申论文章不能仅仅围绕对策而展开,更多的应该是强调文章的“说理性”,戴斌老师认为,申论写作未来必将做大的改革,只备考单纯的对策性文章将不足以面对未来难度越来越大的申论考试。建议考生在未来的备考过程应该更多地训练自身的“说理能力”,以应对不断改革的申论命题模式。关于这个话题的范文,之前戴老师就曾就《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这一新闻,以探究式申论范文的写作手法撰写过相关的评析文章,与今年的山东省考题比较相近,可供考生参考:

申论热点评析:在“滴水之恩”与“涌泉相报”间的徘徊

近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一则新闻——《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此文一出,立刻引来了大量的评论和争议。

评论和争议的焦点其实主要集中在一个焦点上:“这些贫困大学生不知道“感恩”,在受助的一年多里,他们没有主动给资助者们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也没有感激的话语。五名贫困生该不该为此付出被取消资助的代价?”

其实对于这个点,戴斌老师认为首先要分析贫困大学生不知道“感恩”的原因所在,正如《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一文中的“张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多数贫困生并非不知道“感恩”,不少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卑,不敢和“大人物”平等交流。对于这个原因,戴老师认为,其实我们应该抱着“理解”的角度去看待。一方面,不少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很多时候缺乏足够的“自信”。或许会有不少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会有人认为“自信心”更多地是和人“性格”有关,而人的性格和“贫困与否”关系不大,很多“没有钱的人”也可以很自信,而很多“家境富裕的人”也可能毫无自信可言。诚然,由于存在“个体化的差异”,很多时候不能“一概地”认为“贫困大学生”就缺乏“自信”。但我们要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贫困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贫困”始终是一个“不利的环境因素”陪伴其左右。当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奔波”、“焦虑”的时候,“自信”又怎能“油然而生”呢?而且自信是在“成功的经历”中“不断”“堆积”起来的。

同时,戴老师很想问的是,“被别人帮助的经历”能积累自信吗?“为生存而焦虑奔波的经历”能积累自信吗?答案是不能。但什么能“积累”“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呢?“回报社会”,用“涌泉相报”的方式 “回报社会”,就是最大的“自信”来源。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贫困大学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或者是“愿意”用这种方式去找回自己的“自信”呢?

或许说到这里,不得不谈到的一个问题是,当我们要求“贫困大学生”们要用“涌泉相报”的方式“回报社会”时,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社会中的其他成员都能做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或许很多人都做不到,但为什么我们要把焦点或目光集中“贫困大学生”身上呢?这里其实有着我们自己潜在的“思维误区”。

我们总是潜意识地认为“贫困大学生”,尤其是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是“必然”“优秀”的,是“必然”“高尚”的,是“必然”懂得“自动感恩”的,是“必然”会“感激涕零”的。坦诚地说,我们要走出的思维误区时,其实大部分的“贫困大学生”都不是“我们潜意识中”的“德智体都完美无暇”的“高才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和我们其他“大学生”一样,更多的只是一个高中毕业后踏入大学校门的普通大学生而已。他们都有着许多的不足,许多人生的“道理”还需要我们去“教”会他们。

所以当我们希望这些“贫困大学生”拥有“我们所希望他们拥有”的各种良好品质时,我们需要问的是,当社会给予“经济资助”时,有无想过也应该给予“思想上的资助”呢?而我们从《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一文中看到的,似乎除了“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外,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思想上的资助”。

对此,我们不禁要思考:人的品格尤其是高尚的品格是“与生俱来”的吗?不是的。高尚的品格需要在外界的教育与环境影响中逐步形成的。当社会的“热心人”把“自己的财富”中一部分拿出来资助这些“贫困大学生”时,我们当然要赞扬这些“热心人”的“善心”和“善举”。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这并不足够,远远不够,甚至说这仅仅只能算是“滴水之恩”。此言并非存心“抹杀”资助者对社会的贡献。

因为我们必须认识到,困扰“贫困大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外在的贫困状态”,而更多的是“内在的贫困状态”。我们除了物质上的资助外,心理上的引导似乎更为重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必然存在的贫富差距下,我们需要教育“贫困大学生”们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认识到“贫困”的“短暂性”和“可改变性”,认识到“资助”的“非必然性”,认识到“接受资助”是为了将来的“回馈社会”,认识到“被帮助”也需要履行“社会的义务”,认识到“感恩”其实并不“难堪”„„

而对于资助者来说,资助并不是一种义务,如果认为“被资助者”并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或者是做人应该有的道德和品格,当然有权力取消资助。而目前的现实是,在“滴水之恩”与“涌泉相报”之间,我们常常会徘徊于其中,不知道该不该在要求“涌泉相报”,就戴老师的观点来看,其实我们“可以”也“应该”要求“涌泉相报”。但需要注意的是,“涌泉相报”的主体不应该狭隘地局限于“资助者”,而应该是“整个社会”。“涌泉相报”也不应该是形式性的“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或者是感激的话语”,我们真正需要看到的应该是“被资助者”用“实际行动”所体现的“涌泉相报”。

其实我们退一步想,当我们的善心人用“滴水之恩”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行动,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社会的“涌泉相报”呢?

附新闻稿件的来源:

鄂五名贫困生受资助不知恩被取消资助资格

(2007年08月30日来源:《北京青年报》)

新学期尚未开始,湖北襄樊的五名贫困大学生却被告知:他们原先每年可以得到的1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资助日前被资助者取消,资助被取消的原因是这些贫困大学生不知道“感恩”,在受助的一年多里,他们没有主动给资助者们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也没有感激的话语。五名贫困生该不该为此付出被取消资助的代价?此事引发了人们的争论。

■五名贫困生被取消资助

8月12日,在襄樊市总工会、襄樊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去年此时,襄樊市总工会开展第八次“金秋助学”活动,22名贫困大学生与襄樊市女企业家协会的19名女企业家们结成了帮扶对子,顺利进入大学。当时企业家们口头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

而在今年,襄樊市总工会组织女企业家们再次捐赠。可是,当工作人员征求部分女企业家意见时才发现,接受资助的部分大学生让资助者寒心。一年多来,他们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从未汇报过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期间,这些大学生曾按市总工会要求,给资助者写过一封信。其中一名学生在信中频频谈到自己的困难,并再度向资助者“求助”,却没说过一句感谢的话。

■资助并未有书面协议

贫困生被取消资助一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负责组织助学一事的襄樊市总工会女工部部长周华玲昨天一整天都忙于接受各媒体关于此事的电话采访。她认为,当初女企业家们决定资助贫困生时,双方并没有签订相关协议,只有相关的口头承诺,现在没有继续资助贫困大学生也是情有可原。

襄樊市总工会在一些企业家取消资助后,也曾经做过协调,但还是没有说服一些寒心的企业家。周华玲告诉记者,一些企业家取消了资助这几名不知道“感恩”的大学生后,转而资助其他学生。

此前,在这批受资助的大学生入学前,该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记者试图采访这几名企业家和贫困大学生,但周华玲告诉记者,她们因为有心理顾虑,不愿意接受采访。

■中止资助引发争议

五名大学生该不该被取消资助?此事被曝光后引发了人们的广泛争议。河南南阳的张先生在湖北襄樊出差时得知此事,他特地找到襄樊市总工会了解情况。

曾经有过助学经历的张先生电话里告诉记者,他觉得应该给予这些贫困大学生以更多理解。张先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表示,多数贫困生并非不知道“感恩”,不少贫困大学生因为自卑,不敢和“大人物”平等交流,同时他们因为贫困也往往很少具备电话等物质条件,所以往往造成沟通不畅。

上一篇:财务人员转正总结下一篇:青岛版二年级数学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