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2024-06-06

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题及答案(精选7篇)

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篇1

一、名词解释

1、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亦称:“全息照相”,一种利用波的干涉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信息(振幅、相位)的照相技术。全息摄影是通过一束参考光和被摄物体上反射的光叠加在感光片上产生干涉条纹而成。全息摄影不仅记录被摄物体反射光波的振幅(强度),而且还记录反射光波的相对相位。

2、CG(电影、动画)CG 原为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缩写。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它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几乎囊括了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如平面印刷品的设计、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的建筑设计及工业造型设计等。

3、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本雅明:德国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和哲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麦克卢汉: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文学学者,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世界的“圣人”、“先驱”和“先知”。他是20世纪名副其实的传播学大师,是最富有原创性的传播学理论家。“地球村”“始作俑者”就是麦克卢汉。

尼葛洛庞帝:MIT媒体实验室的主席和共同创办人,并且是媒体科技的Wiesner教授.投资超过40个(包括三个中国的)企业的”天才投资家”。他帮助建立了”2B1基金”,并出任该基金的主席。

二、思考题

1、简要说明什么是媒介、媒体和大众传媒以及数字媒体。

答:(1)媒介:传播信息富豪的物质载体,是信息传播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它扩大并延伸了人类的信息传播能力。

(2)媒体: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质,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

(3)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新闻传播工具(news media),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4)数字媒体: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的信息媒体为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

2、简述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五阶段,及各阶段特点。

答:人类传播活动及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几乎与人类发展同步,与科学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亲身传播时代(符号与信号媒介时代)

传播媒介:表情、声音、肢体动作

特点:开始于从早期人类灵长类动物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二)口头语言时代(说话与语言媒介时代)传播媒介:语言(扩展了传播内容)特点:开始于9万年前到4万年前

优点——丰富性、创新性、灵活性

缺点——传播范围有限、转瞬即逝

(三)文字书写时代(文字媒介时代)

传播媒介:文字

特点:大约开始于5000年前

传播范围更广,容易保存

(四)印刷时代(印刷媒介时代)

传播媒介:印刷品

特点:印刷术和纸张的结合,直接催生了大众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事业

(五)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大众媒介时代、网络媒介时代)传播媒介: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特点:大众化报纸的兴起,为传播媒介彻底进入大众领域奠定了基础;上世纪初,电影、电视、广播的发明和普及开始了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时代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性、双向和全球化。

3、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以及当代艺术的概念有何关系? 答:(1)数字媒体艺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2)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

(3)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

三、A(针对摄影、舞美专业)B论述题(其他专业同学)A、创作方案

B、谈谈你对新媒体艺术理解和认识。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美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从20世纪的下半期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作为主要的方式。尽管作为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对于看听文化禀持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但是显然从文字阅读转向图像阅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电视、电影、网络和集声音、图像和文本为一体的电子读物的出现无疑会对人类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

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篇2

一、新媒体下舞蹈艺术解析

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从事舞蹈的艺术家们逐渐的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价值和重要性。并且,在现代化社会的推动下,有效的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形式,和舞蹈艺术的创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大胆用新媒体的形式,进行舞蹈的编导工作,这便产生了新媒体下舞蹈艺术形态。

1、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含义

从字体的表面含义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新媒体下舞蹈艺术所要表达的含义,就是在传统的形式上,运用了多媒体的形式,对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进行全面的改变和创新,让多媒体技术形式参与舞蹈的编导、创作、表现、传播欣赏等个环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实现了艺术和科学技术的有效结合。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后现代派的代表默斯·坎宁汉首先对新媒体下舞蹈艺术进行全面的研究,将其整个过程中,进行了全面的记录,并且利用三维等模式,将整个舞蹈画面进行全面的呈现。同时,在他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将其元素和舞台舞蹈进行了全面的结合,并且在其原来的作品中进行了全面的创新和改革,为舞台的灯、光、声、空间等各种形态,呈现了不一样的效果,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2、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主要特点

1)虚拟和现实的有效结合。表现形式是新媒体下舞蹈艺术内容的核心,也是其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新媒体下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利用多元化的形式和手段,为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创造出全面的一种空间效果,为其发展的效果,进行全面的延伸,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其实,在新媒体下舞蹈艺术不断的发展的过程中,是舞蹈艺术和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汇总,形成一种现代化舞蹈艺术发展的语言形式,例如:LED在舞台舞蹈的迎新时,完全展现了这一点形式,为舞台空间呈现了一种绚丽的舞台效果。

2)肢体动作的互动性。在传统的舞蹈艺术中,主要是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内容,对其舞蹈的动作展现,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因此,在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背景下,不仅仅是注重舞蹈编导的思想,和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在动作上进行了全面的丰富,将舞者的其每一个动作的形式,进行了全满的延伸,使每一个动作具有良好的关联、互动等性能。

二、舞蹈编导解析

1)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在编导人员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其灵感都是来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的。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发生自己身的人和事,都是重要的创作灵感,通过利用艺术的形式,进行全面的展现。同时,在新媒体下舞蹈编导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电视、网络的形式,对新媒体下舞蹈编导在社会中的定位,进行全面的确定,这样可以为后续舞蹈编导创作工作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优势。同时,在新媒体下舞蹈编导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文化等性能。因此,舞蹈编导工作人员应当与电视和网络的形式,进行全面的结合,从而有效的引起观众感情上的共鸣,这样也对加强人们对新媒体下舞蹈的认知度,这又体现了舞舞蹈艺术的又要高于实际生活。这样对编导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提出了相应较高的要求。所以,舞蹈编导在创作的过程中,应当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全面的积累,并且舞蹈编导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形式,对自己的创作形式,进行全面的记录,这样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化舞蹈编导的形式,使人们在舞蹈欣赏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舞台,通过利用电视和网络,便可进行观赏和交流。同时更加的贴近了实际的日常生活,充分展现了舞蹈艺术的思想和含义。

2)与思想感情相融合。在上面我们讲到,舞蹈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是舞蹈编导的真实流露,包含着舞蹈编导的感情世界,也只要这样才能有效的引起观赏者的内心共鸣,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享受,和全新的舞蹈艺术形式。因此,舞蹈编导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应当和自己的真实感情进行全面的融合,这也是舞蹈艺术应当具有的一项内容。那么在新媒体下舞蹈编导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舞蹈编导人员可以利用短信、微博、微信、论坛等形式,加强与观众的互动,通过利用网络的先进和全面等性能,有效的实现舞蹈编导信息化的形式,达到感情山脉的交流。其实,换句话说,在新媒体下舞蹈编导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借用信息化的形式,开始自己的网络讨论平台,这样可以使舞蹈编与观众进行全面的交流,从而达到感情等方面的交流,为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成为我国舞蹈艺术发展中一种全新的形式。

3)具有独特的审美能力。其实,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舞蹈编导在创作的过程中,应当对于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地方,从而达到艺术来源生活的特点。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舞蹈编导就有独特的审美能力。并且,在舞蹈编导创作的过程中,观察和审美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舞蹈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舞蹈编导只有具有独特的审美能力。并且,在新媒体下舞蹈编导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的音乐台的形式,来满足人们对舞蹈需求的多元化,同时也可以在网络上,设立专门的交流平台,这样人们可通过这样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为舞蹈编导人员提供了全面的构想。除此之外,在新媒体下舞蹈编导发展的过程中,舞蹈编导人员善于在日常生活的中,发现美的地方,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舞蹈的质量,为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是人们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共鸣。

另外,独特的审美能力是舞蹈编导应当具备的一项能力。那么,在新媒体下舞蹈编导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舞蹈编导人员可以借用一些信息化的形式,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元素,进行全面的搜集,从而有效地提升舞蹈编导的认识度,也在其中发现美的地方,从而将其感情进行全面的转化,变成舞蹈编导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素材,将舞蹈中感情变得更加的丰富。

4)具备良好的创作能力。其实,舞蹈编导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是舞蹈创作过程中重要的形态。但是,在舞蹈编导创作的过程中,这些往往是不够的。因此,舞蹈编导在这些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创作,将自己的情感完全的添加到其中,这样才能真正的打动欣赏者。并且,在新媒体下舞蹈编导发展的过程中,舞蹈编导人员可以通过利用微信、短信、电视、网络论坛等反馈出来的意见,对舞蹈进行全面的改进和调整,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新媒体下舞蹈编导的创作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媒体下舞蹈编导的艺术形式。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只有通过良好的创造能力,才能使舞蹈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充分的展现出来,和欣赏者产生一定的共鸣。

三、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发展对策

在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舞蹈的看法,同时对舞蹈的发展形式,也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和界定。其实,在新媒体下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说新媒体下舞蹈艺术对传统的舞蹈形式,进行了全面的颠覆,更不如所新媒体下舞蹈艺术是传统舞蹈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下产物,并且也是我国现代艺术发生的主流形。因此,在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我国的舞蹈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对其发展的形式,也进行了不断地延伸和扩展,下面就对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1)自由发展形态。新媒体下舞蹈艺术就是在将传统舞蹈艺术形式,和科学技术进行融合,并且进行不断的创新。其实,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主要的形式就是创新,使其编导人员在对内容和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同时,在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背景下,也为编导人才的发展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为舞蹈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因此,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对传统的舞台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的改进和创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注入现代化元素。只有舞蹈编导对其技巧和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掌握,通过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形式,将其原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行全满的扩展和延伸,从而带来一个全新的舞台形式。另外,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也为舞蹈艺术的形式,带来全新的发展形式,并且对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2)为舞台编导人才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其实,在新媒体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艺术的融合,所产生的艺术形式也非常之多,其中新媒体下舞蹈艺术也是这个情况下的产物。并且,在新媒体下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其复合人才的需要,也是非常之大,这样为舞蹈编导人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在这样的背景,既懂舞蹈编导,又懂科学技术的人才,不断的展现出来。总的来说,新媒体下舞蹈艺术专业编导人才的不断涌出,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发展形式,为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领域。

3)舞蹈本质的发展形式。其实,不管是何种艺术形式,都是有内容和形式等这两个方面组成的,内容也是舞蹈编导的创作形式,形式也就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舞蹈编导不仅仅是对艺术内容的一种表达,也是对舞蹈精神和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然而形式就是对舞蹈内同、编导思想、安全的一种表达手段。同时,在新媒体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的艺术领域的一种形式。新媒体下舞蹈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舞蹈编导的创新形式,是非常重要,与舞蹈的表现形式,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舞蹈编导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这样对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发展形式,也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无法也欣赏者产生共鸣。这主要是因为,舞蹈编导和舞蹈艺术表达,是相辅相成的,更是相互包含的。换句话说,舞蹈编导决定舞蹈艺术、舞蹈艺术决定着舞蹈编导,这也是舞蹈艺术本质发展的主要规律,在创作和选择过程中,都是围绕着内容展开的。在新媒体下舞蹈艺术本质发展的过程中,一旦脱离这个主体,一切的表现形式,都将变得形式化。因此,在新媒体下舞蹈艺术本质发展的过程中,要对舞蹈编导和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全面的发展,将其两者进行充分的调和,从而进一步的促进了新媒体下舞蹈艺术本质的发展。

4)展现了舞蹈艺术的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在很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舞蹈艺术发展也是不例外的,不仅仅是将新媒体下舞蹈艺术价值的一种展现,也是将舞蹈编导和新媒体下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结合的重要手段,将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价值进行的中充分的展现。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表现主要是将舞蹈编导的创新形式、感情等形式,进行充分的表达,为欣赏者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尽管舞蹈艺术是通过利用身体的形式对舞蹈,在充分结合情境和气氛等形式,带来一种柔和之美的感觉。因此,在新媒体下舞蹈艺术价值发展的过程中,只有舞蹈编导和新媒体下舞蹈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充分的结合,从而提升了新媒体下舞蹈艺术的意义等性能。另外,在舞蹈编导和新媒体下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充分结合的过程中,主要是是将科学和技术的充分结合,这也是新媒体下舞蹈艺术价值的重要形式,更是舞蹈编导展开艺术工作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新媒体下舞蹈艺术和舞蹈编导往往是伴随着产生的,也是新媒体下的重要发展形式,这样不仅仅的展现了新媒体下舞蹈艺术价值,也将舞蹈艺术的带来一种全新的发展形势,推动了舞蹈艺术领域的发展,与欣赏者产生了艺术共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新媒体下的舞蹈艺术发展形式,和舞蹈编导,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其实,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舞蹈艺术进行了全满的诠释,从而舞蹈具有丰富的感情思想,和欣赏者产生相应的共鸣。并且对新媒体下舞蹈艺术和舞蹈编导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网络、微信、短信、论坛等形式,全面的加强与人们的交流形式,与人们产生思想上面的共鸣。另外,在新媒体下舞蹈艺术和舞蹈编导发展的过程中,

对其动作和空间,都进行了全新的诠释,通过利用网络、电视、微信、微博等不同的媒体形式,使舞蹈艺术和舞蹈编导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更带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发展领域。

摘要:新媒体下舞蹈艺术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舞蹈艺术形式结合下产物,为人们带来生动、美感的视觉效果,给人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形态,更是艺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发展形式。并且,在新媒体下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其舞蹈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原始的形态上,舞蹈编导更是利用的自己独特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其舞蹈形式,进行一种全新的诠释,使人们对于舞蹈艺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其实,从舞蹈编导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舞蹈编导是创造价值的重要核心,使新媒体下舞蹈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形式。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及影响 篇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影响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他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1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和重要性

1.1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点

连接性:超越时空限制、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中,在这个网络中使用者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找寻远方的信息档案,渗透到各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

互动性:无论是显示在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统或环境式结构,使用者或关于经由作品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定义。艺术家不再是创作人的内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

1.2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他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联结性乃是超越时空的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联系在一起。在这些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搜寻远方的数据库、信息档案,了解异国文化并产生新的社群。

艺术是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形成的,特别是现在。新媒体艺术不仅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同时也将传统艺术和新时期的艺术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在融合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其中,使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以新的形势体现出来。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載体,能准确地反映出现代艺术的特点:信息密集、时空缩略、群体作用增强等。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媒体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其不再是一种艺术,而渐渐成为人与信息之间的桥梁,成为当代文化不可替代的一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艺术手段将会越来越发达,与人们日常生活也将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未来的新媒体艺术中,文化将会成为人们交流的重点。只有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新媒体艺术功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在新的形势下,可以使人们对新媒体艺术更加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反复琢磨,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去选择、诠释它。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将会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不仅对艺术领域有所影响,对其他领域也会有所影响。

2 新媒体艺术与中国

有关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研讨对于推动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面向新媒体艺术的本土化梳理,对新的艺术观念的延续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从观念上看,新媒体艺术本无国界。在艺术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下,它虽不乏本土化的特质与闪光点,但毕竟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论是西方当代艺术还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及艺术观念,对中国的艺术界来说都是一个(在影响的基础上)不断认识、理解、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算起来不过二十几个春秋,但它却和产生它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声、光、电和IT产业一样,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的起点。”

3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思考

新媒体为艺术带来了全新的科学技术、观念思想、行为方式,也为艺术带来了一些弊端,某些艺术的创作逐渐被大众同化,逐渐变为“快餐”、简单、无脑,可供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少。因为对个性的追求,人们对自己的喜恶也愈发明确,在选择信息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个人口味。如果无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辨别,可能在接收的过程中因为个人的差异选择更多的垃圾信息,从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无法收获有益的资源。

对科学技术的过度依赖也可能导致艺术本质的偏离,从利用客观事物表达主观情感进行思考变为单纯为表现客观事物的技术样态,从而忽略了人的主观思想的重要性。在这个信息爆炸、各种想法纷至沓来的时代,对与错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准或目的到底是什么,这又是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4 新媒体艺术的展望

在我国,新媒体艺术经历了从模仿到原创、从局部到整体、从单媒到多媒以及从技术的跟踪到观念的升华的探索。1996年,在杭州美院举办了名为《现实与影像》的国内第一个录像艺术展;1997年,北京出现了纯粹的个人录像艺术展。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

90年代末,随着IT产业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编辑设备的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繁荣,更多的艺术家开始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和网络作品。在各种大型艺术展览上,越来越多地出现新媒体艺术的身影。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联结性与互动性。联结并融入其中,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

对中国艺术家来说,新媒体艺术也是将本土化与全球化进行融合的渠道。21世纪,影像与媒体必然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语言和理解方式。没有媒体艺术家的存在,中国的艺术就无法真正进入世界,无法为世界艺术带来鲜明的血液。

5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

虽然新媒体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我们依然要建设自己的新媒体设计专业。新媒体艺术已成为国际热门专业,各设计艺术学院都有数字媒体和新媒体专业,新技术还将迅猛地发展下去。对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和参与,也会越来越深入,艺术与科学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或者说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这可能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把艺术变成科学,或者让科学成为艺术。技术追求统一性、标准化、定型化,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我们可以把一种新技术作为创造艺术的手段,但却不能把一种新艺术当成技术发明的方法。我们应该欢迎新媒体艺术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汤时宇.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0(08).

[2] 刘云玲.新媒体视觉传达的特征理论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艺术概论试题及答案 篇4

生活体验、艺术构思、意象物化三个基本阶段。

3.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有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艺术个性、审美性。4.艺术作品主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二是作者的情感上的偏爱。

5.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6.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7.艺术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8.《思想者》雕塑的作者是法国艺术家罗丹。

9.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了的“隐含的读者”概念。

10.艺术典型主要包括典型环境、典型形象等。(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或典型性格,自己选着写吧

11.王朝闻早在50年代就首先提出艺术接受中“再创造”、“再评论”的理论。术家和欣赏者个人的私人情感,而是通过艺术语言符号化、客观化、普遍化的人类共同的情感。12.中国画独特美是形式美与意境美相结合。

13.罗丹的“巴尔扎克”属于艺术中的雕塑美术。14.马克思主义的起源说是劳动说。

15.艺术创作方法主要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

16.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的著述,是中国最早的绘画理论专著。

二、名词解释: 1.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7.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8.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

艺术、书法艺术等。

9.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可想象会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所以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的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另外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不佳,肯定会影响对内容的鉴赏。所以,在接受活动中,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形式确是具有先行性的,而且也是有决定性的,另外,从接受角度来看美术,电影,音乐等作品它们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就是说这些作品形式不但体现了作品的内容,同时它们也决定了自身的内容。已完成的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紧密结合的,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P-398】2.简述道德、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艺术与道德:有些艺术作品能体现一定时代的道德准则,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在意蕴等表现出来。艺术家的道德观也会影响他的艺术创作。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网搜】同时,道德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既然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当然就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

生活时,必然融入艺术家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2宗教对艺术:第一,表现在艺术被宗教用来宣扬和传播自身,同时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自身的题材与内容。其次,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艺术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第三,表现在宗教具有阻碍艺术发展的作用。它把艺术限定于宗教所规定的范围和式样中,以理论的形式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在一定程序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

3.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P448】

艺术展览馆新闻媒介艺术出版社艺术博物馆艺术市场艺术 院校

4.辨析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一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格调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艺术作品的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它们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立意方面。对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作格调的高低。一般来说,进步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理想以及创作上的社会责任感是创作高格调的艺术作品的基础和前提。俗与雅是衡量作品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格调的艺术作品一般来说有着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也就是说,它能触及生活的本质,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给世界和人生以新的解释,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在

格调高的作品中还能体现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地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二艺术作品既有格调高低、俗雅之分,也有不同品位之别。这两个概念的第一个差异在于,格调是一个从作品价值的两极(如高低、俗雅把握作品不同属性的范畴,品味则是从作品中再细分出差异、层次和等级的范畴。格调和品味的第二个区别是,格调虽然与艺术表达方式相关联,但更多地设计到作品的思想内容。

5.简述“艺术世界”的构造。

所谓“世界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他们把欧洲和北美洲的艺术称作“世界艺术”,否认和抹煞其他民族尤其是东方民族艺术的特点和价值。世界上一切不存民族偏见的理论家和艺术家都鄙弃这种观点,他们恰如其分的评价东方东方民族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6.简述艺术活动中的共鸣现象。

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着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与作品的人物共命运,爱其所爱,恨其所恨,这种现象,就称其为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它主要的特征就是在欣赏着和艺术作品之间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达到了相互融合和亲密无间的契合。当然,在艺术欣赏中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同时具备主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从客体方面来说,艺术作品本身必须在艺术水平和思想内容上是优秀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从主体方面讲,则需要具备相应的艺术修养、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1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会因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方式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2在艺术欣赏中,共鸣现象的产生还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条件和因素,其中包括生活在不同文化传统、社会阶层中的民族和阶级对共鸣的影响。(3在艺术欣赏的共鸣现象中,一方面不同的阶级、民族和阶层的人确实存在着差异和矛盾,另一方面,某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阶级、民族和阶层的人来说,又都能产生共鸣。

7.简述如何认识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 所谓艺术的商品属性,是它作为劳动产品和交换物双重属性的统一,缺一不可。作为商品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特殊尚品。首先,它是一个欣赏的对象,是精神的产品,具有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其次,艺术作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地方还在于它受到传统文化和当时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风尚的影响。由于这两点,艺术作品的价值在艺术商品的交换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真正得到实现。

8.什么是艺术思潮?研究艺术思潮有何现实意义?

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变革和政治斗争的发展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在艺术领域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潮流。它是社会思潮的构成部分之一。现实意义:首先,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其次,能够有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再次,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明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9.论艺术的功能,举例说明。

关于艺术的功能,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考虑和归纳。但就艺术的社会功能或社会作用而言,一般的艺术理论大都将其分为三种,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1艺术的认识功能:认识自然、社会、人生,主要是指人们

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的热闹是自然和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例如:(别全写,选择或自己举例我们可以从《诗经》中认识两三千年前我国奴隶社会的生活情景,了解当时人民的苦难与追求、婚姻和爱情以及他们的智慧、反抗和斗争;也可以从马王堆汉墓帛画中认识我国早期封建社会的文化、信仰、和统治阶级的奢侈豪华的生;更可以从敦煌艺术宝窟中比较全面的认识从十六国到宋元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以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民族生活的情况。(2艺术的教育功能:艺术作品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功能。例如:孔子曾经用绘画比喻礼,用雕刻比喻教育,用诗和音乐来比喻他的政治思想,希望以艺术为手段,通过诗教和乐教达到克己复礼的政治目的。再比如一些文论诗论作家都非常强调艺术的政治和道德教育功能。(3艺术的审美功能:艺术除了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之外,还有审美功能。艺术能使人认识形象的真理,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和感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家也非常重视艺术的审美价值,如宗柄的“畅神说”,姚最的“悦情说”,张彦远的“怡悦情性”说,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了艺术的审美功能。

10.如何理解形式的含义。

形式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内容要素的组织构造和外在形式。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并举,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在任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构成艺术形式的要素有:结构、体裁、艺术语言、表现手法等。

四、论述题

1.论述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情感性是艺术的审美特性之一,在艺术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就是情感,在艺术形象特别是典型形象中,无不渗透着和凝聚着创作主体真挚的情感,情感的真挚与强烈,可以增添作品的美感和感染人心的力量。情感在审美欣赏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使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完全迷恋,而感到非常兴奋满足,也可以说是陶醉。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2.结合中国艺术的现状,试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1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状况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与此相适应,民族艺术的交流和影响,在地域和时间上也受到影响。在东西方碰撞中,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的闭关自守,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就在中国艺术家放眼世界的时候,欧洲艺术家逐渐摆脱了“欧洲中心论”的狭隘眼光,看到了欧洲之外五光十色的艺术世界,他们哀叹求真写实的传统艺术没落的同时,赞叹非洲及东方艺术的勃勃生机。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是东西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是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的伟大时代。(2世界艺术。世界艺术并不

是凌驾于民族艺术至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它的特征是:A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B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是为民族艺术 C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3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联系: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差别:并非一切世界的都是民族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4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艺术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社会主义艺术继承本民族的一切优秀艺术的传统,创造为本民族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其次,坚持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政策,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艺术领域。

3.试论艺术美。

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题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未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艺术美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美相比,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艺术作品的美即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美的现实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另有一些丑的现实也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根据或根源。即是说,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如在文学、戏剧作品中,这种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例子有很多,莎士比亚的《奥赛罗》、《麦克白斯》,歌剧《白毛女》等。

4.论述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

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的统一,正如李可染的一句名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是继承,“打出来”是革新。他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革新是继承的目的。离开革新的继承是复古主义,只有以革新为目的继承才是科学的批判继承。第二,继承是革新的基础。离开继承的革新是虚无主义,只有

在继承的基础上的革新才是成功的革新。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是在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同一中向前发展,这是艺术自身运动的一个普遍规律。

5.论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举例说明。

所谓艺术修养,就是指在取得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平,并熟练自如的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的艺术作品,如果能达到他所处的时代的历史应有的艺术高度,那就成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艺术家。(一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2深厚的文化素养(3丰富的生活积累(4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A.发现的目光和独到的感受力B.丰富的艺术想象力C.独特的记忆力(5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二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6.论艺术欣赏的性质和特征,举例说明。

艺术欣赏是一种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也是其他一切艺术接收方式的基础。(1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互渗的。艺术作品虽然是以感

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篇5

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 单项选择(将正确序号写入答题纸相应位置)

1、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是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向外国学习

D、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无产阶级的领导

B、人民大众的参

C、工农联盟的巩固

D、人民军队建设

4、中国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A、知识分子

B、小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5、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

A、政权建设

B、军队建设

C、土地革命

D、党的建设

6、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动力是()

A无产阶级

B农民

C工人

D民族资产阶级

7、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B减租减息

C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D耕者有其田

8、()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

A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人民战争原则

C政治工作生命线原则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9、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A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

B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实现对资本主义手工业的改造

D实现对农业的改造

10、周恩来在1956年9月()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设想。

A一届人大

B二届人大

C三届人大

D四届人大

11、新民主义主义革命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A无产阶级领导权

B资产阶级领导权

C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

12、以下属于近代中国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1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14、1981年6月,中共()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做了进一步的更为完整和准确的概括。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二大

D十二届三中全会

15、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是在()时期。A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D土地革命战争中期

16、建国初期对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利润上采取的政策是()。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 公私兼顾 D 四马分肥

1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A既有社会回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B 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既有社会主义经济又有个体经济 D既有工人阶级又有资产阶级

18、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 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19、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B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D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20、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在科学、艺术领域内实行的基本方针是()。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D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22、区分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A、革命路线不同 B、革命方法不同 C、革命纲领不同 D、革命领导权不同

23、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民主革命

C民族民主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24、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加强了我国的()。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B、新民主主义经济基础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民主主义经济基础

25、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是在()时期。

A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6、1945年6月,中共()确定了毛泽东思想是全党的指导思想。

A六大

B 七大

C五大

D十一大

27、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化”是指()

A工业化

B机械化

C电气化

D现代化

28、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

A、无产阶级的一个阶级专政 B、工农联合的专政 C、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D、共产党联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联合专政

29、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造成中国共产党内党员出身占绝大多数的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D、革命的民主分子 30、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土地政策是()。

A、没收一切土地B、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C、抽肥补瘦,抽多补少 D、减租减息

二、多项选择题(将正确序号写入答题位置)

1、标志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毛泽东同志的代表作为()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井冈山的斗争》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

A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提出

B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 C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

D统一战线理论的提出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4、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点是()

A科学性 B独创性 C 独立性 D完整性

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A土地革命 B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D武装斗争

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有()。A、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C、发生在受过国民革命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的地区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E、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

7、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了包括以下阶级在内的政治联盟,它们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E、开明地主阶级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以下特点()。

A、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B、双方都有政权和军队的合作

C、无共同纲领也无共同组织,遇事协商

D、处在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下 E、党内合作共事 9、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讲话中指出,我国正处在转变时期,主要表现在()。

A、由阶级斗争到跟自然界作斗争

B、由政治斗争到经济斗争

C、由革命到建设

D、由对敌斗争到人民内部矛盾斗争

E、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10、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特殊困难是()。

A、党的建设处在小资产阶级包围之中,小资产阶级对党的建设影响比较严重

B、中共党成立后,集中忙于工人、农民运动和国民革命,在理论上准备不足

C、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主义思想意识对党的建设影响比较严重

D、党的建设包括政治、思想、组织、制度、作风等诸多方面的建设,是一个系统 的伟大工程

E、党的建设要在党内党外阶级斗争中进行

11、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主要有()。

A、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B、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 C、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左”倾错误理论观点

D、经济建设上的右倾错误理论观点

E、教条主义思想

12、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有()。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E、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

13、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就必须()。

A、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 B、实现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C、建立一只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 D、坚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E、实行机动灵活的政策,该让步的就让步

1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基本特点是()。

A、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

B、主要的斗争形式是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

C、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先取农村,后占城市

D、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E、不以夺取一城一地为主要目标,主要在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15、工农民主专政政权中包括()。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开明绅士 1

6、民主革命时期,我国的人民大众包括()

A农民 B工人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

7、“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C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D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1

8、以下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的是()

A集体经济 B国营经济 C合作社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

9、()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A古为今用

B洋为中用

C 百花齐放 D百家争鸣 20、中国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方针是()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联合执政 D 肝胆相照

21、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A、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B、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农民运动的实践

C、辛亥革命的斗争和实践活动 D、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实践活动 E、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22、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A将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加以区别 B将民族资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加以区别 C将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加以区别 D将开明绅士、一般地主与大地主加以区别

23、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走群众路线

C理论联系实际

D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B敌我矛盾 C人民内部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5、建国初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

A、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统筹兼顾

C、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D、自力更生为主

E、争取外援为辅

26、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三三制”政权的人员组成为()A 共产党员 B农民 C非党进步分子 D中间派及其他分子 27、“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C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D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28、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无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29、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

A、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没收四大家族官僚主义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这是因为()。

A、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

B、农民人口最多,是无产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

C、农民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

D、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开展游击战,根据地建设、农村包围城市、人民战争的实现都靠农民

三、简述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是什么?

2、简述革命统一战线中的联盟及其相互关系。

3、为什么说帝国主义是中国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

4、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及其性质。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6、建国初期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7、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和任务有哪些?

8、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9、简述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必要性。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四、论述题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2、论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3、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哪些重要战果?

4、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

5、结合实际论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单项选择:

1-5:

D B A C C

6-10:

A B A A A

11-15:A C D B A 16-20: D A B B A

21-25:C D A C B

26-30: B A C B D

二、多项选择:

1-5:

AB、AB、BCD、ABD、BC 6-10:

ABE、ABCDE、ABCD、ABCDE、ABC 11-15:

ABC、ACD、ABCD、ABC、ABCDE 16-20:

ABCD、ABCD、BCD、CD、AB 21-25: ADE、BD、ACD、BC、ABDE 26-30:

ACD、ABCD、AB、ACD、ACD

三、简述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条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并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领导。动力是人民大众,即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软弱、妥协的一面。帝国主义是中国一切祸害和灾难的总根源,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官僚资本主义具有封建性、买办性和垄断性,是帝国主义豢养的走狗,是打击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但是它是特殊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前途是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国体是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有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方针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革命统一战线中的联盟及其相互关系:

1)、革命统一战线中有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工农联盟是基础。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2)、在这两个联盟中前者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是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其中工农联盟为主体的联盟是最基本的、主要的。第二个联盟,在一定条件下,还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3)、必须依靠第一个联盟,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发挥两者作用,使他们互相促进。

3、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是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又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是中国一切灾难祸害的总根源。这是因为:

1)、帝国主义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控制和操纵中国,最终从中国获得了最大的经济利益。

2)、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大肆割占中国领土,践踏中国的主权,攫取了中国的海关权、司法权和外交权等诸多权益;它们支持并勾结中国反动势力,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而帝国主义成为统治中国的“太上皇”;它们与封建势力一起区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也正是帝国主义的支持,使中国反动势力苟延残喘,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在经济上,帝国主义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特权,攫取高额利润;排挤、打击民族工商业,使中国资本主义企业无法与其竞争,甚至倒闭,帝国主义的侵略破坏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学校、报纸,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

5)、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长期不统一,连年战争,造成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是近代中国社会一切灾难与祸害的总根源。在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只有推翻这个最凶恶的敌人在中国以统治,中国人民才能解放,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强。4、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构成:

1)、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它是整个社会经济的领导力量。它代表着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方向。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是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资本家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为基础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4)、个体经济,它是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经济,它是个人私有经济。

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国家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能够充分发挥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行使当家做主权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既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又使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既能保证中央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协商和表决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保证国家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6、建国初期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个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2)、由低级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把农业手工业者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发展到初级农业合作社、在发展到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逐步过渡的形式。

3)、在合作化过程中,贯彻正确的阶级路线,建立贫下中农的优势。4)、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7、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和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和任务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利。2)、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他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场所。通过它,反映、倾听人民的呼声,通过民主程序,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进而变成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党团结各方、听取意见、7 协调关系的重要渠道。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各民族人民能更好地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自主管理和决定本区域各民族的内部事务。第五,依法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不断扩大基层民主,让人民直接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扩大基层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实际体现。第六,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各种法律,使人民民主权利具有严肃性、权威性,把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一些原则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9、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必要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外部没有完全的民族独立,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没有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罢工的合法的斗争权利,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3)、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的多次奋斗说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而广大农村却是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共产党人与可能而且必须占领农村,积蓄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先进和巩固的革命阵地,使之成为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

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能够充分发挥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行使当家做主权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既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又使国家机关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既能保证中央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协商和表决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保证国家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四、论述题答题要点:

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1)毛泽东思想是读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武器。新民主主义理论正确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的生理发展的道路。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战胜了国内外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顺利实现了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他们与毛泽东亲自领导建立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其重要思想在后者那里得到继承和发展。4)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所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作风,所培育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教育了几代中国人民,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武器。

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吩咐和发展。它孕育和启迪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2、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准备,没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就不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实现工业化,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的特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装配农业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建立起强大的国防。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迫切需求。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改全面完成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在利用与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通过调整、改组、“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统购统销等措施,把混乱畸形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导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3)、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大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农业综合建设,不利于大兴水利,不利于制止两极分化,抵御自然灾害,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与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求。广大农民在土改后,普遍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4)、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正确得到巩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物质保障。(5分)

3、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1)、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答案,也没有现实经验可以借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分)2)、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如: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思想;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思想;

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思想;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若干重大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思想;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要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等观点;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

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观点;

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的观点;

在农业中实行多种经营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矛盾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想等等。3)、这些思想、观点的理论成果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

1952年底1953年初,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借鉴苏联的经验,在认真总结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

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的特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装配农业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建立起强大的国防。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迫切需求。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改全面完成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在利用与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通过调整、改组、“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统购统销等措施,把混乱畸形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导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3)、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大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农业综合建设,不利于大兴水利,不利于制止两极分化,抵御自然灾害,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与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求。广大农民在土改后,普遍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第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分别为转变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物质保障。

5、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我国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剥削阶级消灭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大量的普遍的,基本的人民内部矛盾。因而,1957年,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是因为

1)、在三大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解决以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就表现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随着敌我矛盾的逐渐解决,大量的、基本的、普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关系到能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重大政治生活问题。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3)、人民内部矛盾应采取不同的方针解决。政治上,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经济方面实行统等安排和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兼顾的方针;科学文化事业上,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篇6

请以“群山拥抱着巫山镇”为基本句式,按要求变换出下列句子,并写出变换所用的手段。

(1)以“群山”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

(2)以“巫山镇”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3)以“巫山镇”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

答案以下以例

请以“现在顾客们对大屏幕电视机都很感兴趣”为基本句式,按要求变换出下列句子,并写出变换所用的手段。

(1)以“大屏幕电视机”为疑问点的特指疑问句。

现在顾客们对什么都很感兴趣?(替代)

(2)以“大屏幕电视机”为中心语的名词性非主谓句。

现在顾客们都很感兴趣的大屏幕电视机。(移位,删除,添加)(3)以“大屏幕电视机”为全句主语的主谓谓语句。

大屏幕电视机现在顾客们都很感兴趣。(移位,删除)

二、简答

1、语言具有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这能说明语言是自然现象吗?为什么?

答:(1)不是自然现象

语言作为一种物质性的结构系统,有一定的自然属性,例如语音材料是由音波构成的,语义要素是大脑加工过程的产物,整个说话的过程是一连串生理、物理、心理的过程。

从语言三要素语音、语义、语法来看,语义与语法非自然现象。语音有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看似自然现象,但关键:音位是社会现象。如n与l。所以从本质上讲,语言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两方面,但是,这一切都是为社会交际服务的,是构成语言这一工具的物质基础,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

2、“美”与“丑”有无明确的界限?应如何辩证地看待词义中的这类现象?

答:语言中的概念是模糊的。“美”与“丑”也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且不论审“美”与“丑”观念不同,就是审美观念一致了,承认不承认她“美”与“丑”,也不很容易达到一致。

所谓语言的模糊性,同“含胡”不是一回事。它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它表明了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词义是概括的,所以概括和综合的结果只能包括一个共同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具普遍性部分,而还有很多边缘用法没有概括进来。边缘区域是模糊的,中心区域是明确的。所以,模糊性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边缘地带,这个地带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但不能过分,一过分,说这种语言的人就不承认了,如八十岁的老人不管怎么也总不能说是青年,零下十度总不能说是热。所以,词义的模糊性也不等于没有任何界限。3、、1990年6月,巴基斯坦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安妮塔•阿尤布代表巴基斯坦参加在菲律宾举行的亚太小姐选美比赛。一次,记者采访问及巴基斯坦的风俗习惯问题,安妮塔•阿尤布笑着评说道:“既然穆斯林男人可以要四个女人,那么穆斯林妇女也应有权同时拥有四个丈夫,这样才公平。”这话见报后,传到巴基斯坦。请设想引起了什么样的结果?并用语境理论加以分析。

答:

三、论述

如何辩证地看待语言符号在使用中的规范与不规范,试举例具体阐述。(P50)

答: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承认,而社会的组织和成员都要求语言有稳定的成分,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否则就会影响交际。因此,语言规则在语言稳定中起了“语言纠察”的作用,人们使用语言得遵守语言规则,一定的语言规则得维持相当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会发生重大变化,这就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新媒体艺术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篇7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虚拟作品;交互性

新媒体艺术,是艺术与社会进步共同发展下的产物。新媒体艺术的情况与旧有艺术情况表现不同,它是依靠科学的进步所创造出来的数字技术。在近十年间,我国数字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发展趋势良好,这为我国将来新媒体语境下的艺术传播奠定了稳定的发展基础。扩大研究的范围,增加新媒体艺术传播研究的广度、深度探索,增强新媒体艺术传播的虚拟化作品研究。双管齐下,深入思考新媒体语境下艺术传播的交互性。

一、 新媒体环境艺术传播交互性概述

(一)新媒体艺术含义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也被称为数码艺术。作为新学科艺术门类,新媒体艺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到现今有着5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这50年之中,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计算机成功融入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新媒体网络、手机、数字电视为新媒体环境下艺术传播做出了技术上的支持。新媒体艺术是对过去常规艺术发展和升华的结果,这代表了以后艺术发展趋势。受新时期新媒体快速发展境况的影响,我国艺术必然在新媒体影响下产生更多方面的改变。

(二)新媒体艺术交互性分析

我国新媒体艺术发展中包含着很多特征,这些特征经过总结也体现在新媒体艺术的内涵之中。在这其中,包括技术性、互动性、连接性和虚拟性这四大方面。

1.技术性分析

新媒体艺术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技术性是最根本的保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世界上很多新媒体艺术的展现形式都无法实现。视频装置的设置及电子作品的使用,究其根本都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支持。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效果,在技术的指导和帮助下,新媒体艺术进入了数字发展时代,并通过各种媒介将它们的独特性展现在大众眼前,人类迎来了全新的新媒体艺术思潮。

2.互动性分析

原有媒体互动性较弱,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很大的不同点就是可以实现艺术家与观众、智能机器以及科学家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就缺少交流,缺少交流的作品是很难富有生机活力、受到受众认可的。社会不断发展,受众需求也更加多样,人们不再只是满足于单一的艺术作品内容,而是对作品空间、环境上都有着不同的要求。互动性正是实现了受众观点向作者的传达,作为中间沟通的纽带,新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作用更加明显。

3.连接性分析

连接是新媒体创作过程中的组成环节之一,与呈现、转化、交互、融入一样,连接正是这五个环节之一。为了增加新媒体艺术下作品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就要发挥连接的作用,也就是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将受众的角度纳入到创作之中。

4.虚拟性分析

虚拟是新媒体语言最显著的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虚拟性在新媒体情况下艺术传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虚拟大多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利用技术手段对现实进行虚拟。这样一来,受众与作品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依赖性也更强。

二、数字媒体艺术交互的特质

(一)多种媒介的融合

在数字媒体的大前提下,多媒融合机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传统艺术上艺术领域的区分更加明显,联系也不紧密,数字媒体的出现,让许多的传统艺术形式向着更加融合的方向发展。文学、话剧等艺术表现形式由于受到数字技术发展的影响,联系更为紧密。多种媒介参与到新媒体艺术中来,发挥了多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合的作用之外,还在作品与受众之间的发挥互动交流的作用。交互机制的运用,使作品在最后可能转变为一个平台,使得作品与受众更好地交流。艺术作品在受众中受到欢迎,艺术传播的力量就更加强大,新媒体对艺术传播的作用也就能够更加有利地通过多种媒介融合这一机制体现出来。

(二)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性

在传统的艺术审美中,受众作为审美主体在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活动时,由于没有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对于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只是单纯的艺术审美,具有很大的距离感,受众与艺术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交流鸿沟。在这个时候,作品就像是在湖中心的亭台,审美主体受众与作者在湖的两岸,看似三者之间有着联系,却没有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条件。然而在新媒体叙事方式下,作者艺术作品的创作将会受到受众的影响。传统审美中的影响符号已经完成了由“物”向“过程”“事件”的转变,使审美的客体变成对现实的模拟。

(三)审美虚拟体验

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性转变,使审美客体产生了向现实模拟的转变,让审美活动转移到审美虚拟体验中。如今,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都为虚拟体验的实现创造了物质条件。虚拟体验中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点就是在受众进入虚拟体验之中后,能够营造出最仿真的情感效果,让受众能够感同身受,仿佛身临其境,进入一个全新的审美领域。

三、 新媒体构建虚拟的交互途径

(一)视觉元素的信息交互

与其他艺术相比,虚拟艺术在视觉元素中有着很多不同,根据对不同点的研究,可以总结出虚拟艺术视觉交互发展的有利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直观性

受众对艺术品的审美很多时候都是受到了艺术品对自己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力对受众有十分强烈的诱惑性,人们对富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更加欣赏,而这种缺少直观的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却很难引起受众的共鸣。尤其是现在的数字网络时代,人们对视频影像的需求更是如此。当人们坐在沙发上拿着遥控器看着电视,如果电视节目在你看了几十秒或者几分钟之后还是无法简单明了地使你明白所要表现的中心,人们就必然会换成其他电视台的节目或者索性关掉电视。只有看到直观性强、冲击力强的艺术作品,受众的互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

2.增强多变性

交互形式是虚拟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交互形式所带来的内容多具选择性,图像的变化性,这也是虚拟艺术能够受到广泛喜爱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手机影像、数字电视的出现,也就带来了另一种图像的表现形式——影像。虽然都是二维的表现形式,但是影像与传统绘画不同,影像呈现出很多的嵌套形式,它会把受众带到无数种变化的空间之中,改变并突破静止的画面。这种改变以技术为基础,重视艺术的创新,使虚拟艺术在视觉文化备受重视的今天占有一席之地。

3.强调娱乐性

娱乐性是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交互性的艺术作品,娱乐性更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属性。根据分析,受众喜爱互动艺术的主要原因就是参与互动的时作品受众会产生很大的愉悦性;所以无论是以娱乐为目的的互动艺术作品还是不以娱乐为目的的互动艺术作品,想要在虚拟艺术中有存在感,就不能忽视娱乐性的存在。视觉上互动艺术的娱乐性就是受众参与艺术作品互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艺术作品也通过视觉上娱乐效果的体现得到了受众最大化的关注。

(二)听觉元素的信息交互

1.作为互动艺术作品形式的声音

在传统互动作品艺术之中,视觉元素是主要的形式,所以在虚拟作品之中,听觉元素很多时候会受到轻视。这并不是说听觉元素不重要,相反,可以为虚拟艺术作品增加声音来提升作品的魅力。虚拟艺术中可以增加声音的设计和植入,将受众的情感互动用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更深刻地体现与受众的互动。

2.作为互动艺术作品内容的声音

并不是所有的互动作品都以视觉元素为中心内容,增强虚拟艺术的互动,还要强调多样性。以声音为内容的虚拟作品就是多样性的体现,如语音输入的软件、音乐或者歌曲检索系统都是以声音为主的虚拟作品。与影像虚拟作品相比,声音虚拟作品并不会减少其趣味性的体验。声音成为虚拟作品的主要内容,可以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可以从声音内容中感觉到虚拟作品的主旨,并且以声音为主的虚拟作品在视觉的呈现上可以不受太多限制,更加随意,从而让作品表现更为生动。

3.触觉元素的信息交互

相对于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的传播,触觉的研究,让受众能够明显感觉到肌肤的触碰,实现艺术作品与受众真正的互动,是虚拟艺术创造者的新领域。和传统艺术相比,触觉设计是虚拟艺术最受关注的一点。无论虚拟艺术在视觉和听觉上做得如何完美,虚拟触觉都是无法被替代的,因为这种感觉才让受众真正感受到互动,让受众沉浸在艺术作品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艺术作品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念。虽然现在我国受技术限制,触觉互动还不够完善,但是在以后一定会有更好的虚拟作品出现。

四、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帮助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帮助了我国新媒体事业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不断改变着我们对于传统媒体的固有印象,在网络快速发展、手机被广泛使用、数字时代,我们不仅要接受新媒体带来的变化,更要在适应之后加快学习新媒体,以便更好地发展。对于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研究,我们更要认识到这种交互的作用,在交互中实现虚拟作品与受众的真正互动,从而促进新媒体艺术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王海燕,黄永文.新媒体语境下艺术传播的延伸[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08):72-75.

[2]姜修宜.新媒体语境下艺术传播的交互性研究[J].大舞台,2016,(02):75-76.

[3]段似膺.国内新媒体艺术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15,(01):13-22.

作者单位:

上一篇:出差及差旅费管理办法下一篇:犯错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