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告白》读后感

2024-07-07

《人间告白》读后感(精选10篇)

《人间告白》读后感 篇1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品尝到真爱,被一个人细心呵护着,并且能嫁给自己的一生所爱?从这个角度看,金鱼是幸运的,让人嫉妒的。但,又有谁能够承受丈夫在孩子尚小的时候罹患绝症,独自一人承担养家育儿的责任,那么想,金鱼是勇敢的,令人怜惜的。

我关注金鱼的微博,发现她是一个容颜姣好,有少女气息的妈妈,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重新开始呢?金鱼会喷这些人,继续表达她对小忽的思念。对于这点,我非常理解,那么刻骨铭心的一段经历,怎么可能说忘就忘?放下那段过往,如同剥离内心的一层皮肉,如果金鱼认定了小忽是自己的挚爱,那反而是怀念容易,放弃艰难。

起码在自己身心疲惫的时候,想着天边还有人守护着自己,心里会生出无限的温暖和勇气,再加上还有花生,他们爱情的结晶。记忆或许会随着时间淡却,但思念不会,只会愈发浓厚。也许金鱼有天累了,想通透了,或者遇到另一个MrRight,才会放下;又或者,这一生都会沉浸在这样一段爱恋中,无尽回味,不觉疲倦。

我想到了唐顿庄园里的大表哥和玛丽,第二季结尾马修在圣诞夜向玛丽求婚的那一幕,让人心神荡漾。然而,马修躲过了战争,却死于一场交通意外,此时玛丽刚生下他们的儿子。失去挚爱如晴天霹雳,玛丽没有哭哭啼啼的,她剪了短发,作为继承人,她开始规划唐顿庄园的未来。她一直放不下马修,马修是独一无二的,她也遇到待她真心,和她门当户对的男人,然而她都一一拒绝了。

直到她遇到了亨利,一个优雅洒脱的赛车手,她被亨利深深吸引,即使亨利和她地位悬殊,她无法抵抗内心的汹涌爱意。最后她选择嫁给他,在婚礼前夕,她来到马修的坟地,安静坐着,短短数语,没有嚎啕大哭,干净利落地挥别。

年轻时候在爱里浮沉,疑惑时会拼命看书,祈求在文字里寻找答案,迄今为止,感情观影响最大的:一个是庆山(安妮宝贝),一个是素黑。很多人会说安妮宝贝的书矫揉造作,不否认她书中一些情境的雷同,但有段话我至今深感认同:在路途上想起爱来,觉得最好的爱是两个人彼此做个伴。不要束缚,不要缠绕,不要占有,不要渴望从对方的身上挖掘到意义,那是注定会落空的东西。而应该是,我们两个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看这个落寞的人间。――《且以永日》

《莲花》以后,她的小说逐渐成熟,每当我需要思想冷静的时候,她是最好的一剂良药。然而那样的`自己,内心过于冷僻,之后我遇到了素黑,她的书,是一缕暖阳,她教会我:真正的爱是美好的,是值得付出和感恩的,以及学会爱自己,是活在世间最重要的事情。真正的爱应不该让人觉得疲惫,让人颓废,好的爱情、对的人,会为我们的生活开启一扇窗。以及认清那些在逐渐消耗你内力的爱情,放下心中的我执和贪念,果断地割舍。读后感m安妮改名庆山后,她书里的爱情也逐渐高尚起来,不在沉溺于决绝,变得柔软和宽容。

《人间告白》读后感 篇2

关键词:左权县;太行奶娘

“一份圣洁高尚、义薄云天的母亲情怀,一个无怨无悔、朴实善良的奶娘群体,一段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人间大爱,一首太行军民、携手抗日的壮丽诗篇”。

歌舞剧《太行奶娘》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烽火硝烟的太行山上,一对年轻的八路军夫妇张团长与向红将刚出生一个月的女儿杏花交给了当地的老乡巧梅和石娃一家收养。八路军转移后,日寇在汉奸的带领下,进村扫荡收缴八路军的后代,奶娘巧梅与丈夫石娃为救杏花,牺牲了自己的一对儿女,奶娘巧梅为此哭瞎了双眼。后来,在一场惨烈的战争中,张团长以身殉国,向红只身回到村里寻找奶娘巧梅和女儿杏花,却看见整个村庄已经被烧光踏平。

16年后,新中国建立,为了报答太行山老区百姓对革命的养育之恩,毛主席派来一支解放军医疗队重返太行山巡回医疗。在左权县的一个乡村,向红遇见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大嫂和杏花,几经周折,却发现杏花正是她寻找了多年的女儿。恩人相见,母女重逢,这意外的惊喜让全家人百感交集,而心情最为纠结的是女儿杏花,一位是十月怀胎把自己带入人间的生母,一位是为救自己献出女儿,有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奶娘,多年来对母亲的盼望,对奶娘的依恋,对奶爹的感恩,对太行山乡亲的深情,这炽热的情感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

作品分为《序幕》、《社火》、《燃烧》、《重逢》、《深情》、《尾声》六部分,全局首先在“元宵闹社火”的军民联欢场景中开始,用秧歌、旺火、花戏来衬托在残酷的战争下,军民携手保卫家园的血肉深情,同时也为“向红战前托女”“巧梅用桃花换杏花”等剧情做铺垫。

在这部歌舞剧,围绕着母亲巧梅的“三次选择”展开,第一次是国难当头,外强入侵,她选择了抚养八路军的后代杏花,第二次是在日寇进村猎杀革命后代时,舍弃了自己的女儿救了杏花,第三次是在16年后革命胜利,杏花的母亲重回太行山时,她放弃了自己多年难以割舍的亲情把杏花送回到自己母亲身边。三次选择,三次的精神升华,舍小家顾大家,“情”字贯穿全剧,党群情,军民情,母子情,整场演出荡气回肠,触及灵魂,在不经意间冲击着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让人们为人性的善良和母爱的伟大而震撼落泪,从而记住“太行奶娘”这一伟大的全体,牢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歌舞剧中一直出现的歌曲《桃花红,杏花白》,“桃花你就红来,杏花你就香,望见那太行就想起娘啊,想—起—娘”歌曲感人至深,让人听之落泪,全局从这里出发,一路感情饱满,充满张力,表现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歌舞剧《太行奶娘》在剧本、唱词上即传承了山西左权传统艺术形式“小花戏”及“开花调”音乐等原汁原味的表演特色,又加入了现代时尚色彩“大型歌舞剧”的艺术形式,把“中国的民间艺术歌剧化”,使之中西合璧而又不露痕迹。这是在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经过对艺术的提升、融合、创新而后融入西方歌剧的特点而形成的新的艺术形式。在舞台呈现上保留了民间小花戏中的彩服、彩扇等道具,沿袭“蝴蝶扇”等基本舞蹈动作,每场之间分别用一段“间离”出来的舞蹈《倔强的树》、《母亲的树》、《生命的树》来承上启下,推动剧情的发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音乐创作上以左权传统艺术形式“小花戏”“开花调”等原汁原味的民歌作为素材进行了全新的创作。使之既有民族地方色彩,又通过全新的音乐创作在节奏和曲式上推进剧情,使人耳目一新。在伴奏上,采用大型的交响乐队与山西地方特色乐器板胡、竹笛、锣鼓镲等乐器的融合呈现,使得这部歌舞剧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歌舞剧《太行奶娘》在传承“小花戏”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对左权县丰厚的文化艺术和历史积淀加以整合放大,在艺术表现运用上对原有的小花戏的基本元素都加以放大,使戏剧结构更加完整,表达方式也更加丰富,再加上现代的舞美、灯光、道具的综合使用,使得整个剧目场面恢弘、效果震撼,特色鲜明、感染力强。

这是一部革命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地方戏,感人至深。主题鲜明又极具传统教育意义,之前只是听说过太行奶娘,并不了解,而这场歌舞剧,把这么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串联起来,一幕一幕、一曲一曲的民歌和原创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不禁为之震撼。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太行奶娘》用一种艺术的形式再现了这种军民鱼水情,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小走向强大的一个有力的证明。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刻,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人民群众全民抗战、一致对外,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一個弘扬爱国

主义、弘扬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军民双拥关系最好的一部生动的教材。

【参考文献】

[1]《太行奶娘》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太行奶娘》演绎人间大爱、花戏歌舞诠释鱼水情深[N].晋中日报,2013(/11):003版

[2]袁建华.杏花白桃花红杨柳青青——丰富多彩的左权民歌简介[J].黄河之声,2013(06):102-103

[3]高厚.太行山,英雄的山———《太行奶娘》编撰故事[J].先锋队,2012(28)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3

拿到这本书时,已经是腊月了,所以当时就没有准备读的打算,为了准备期末考试,只能将自己最喜欢的书籍置之高阁,转头没入专业的书籍,本人虽然是喜欢看书,但凡事都有个度,所以我一把看的书比较杂,基本上都是基本不同类型的书籍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避免一本书看着看着就觉得枯燥的原因了。武汉的三月已然是一片的春和日丽,和我的家乡时有个千万个不同的风情,身处异地,有时将自己埋藏在小说中也是一件乐事,不习惯看着大学里的同学整日的啃专业知识,我深情的敬佩他们,但我是绝对不会去亦步亦趋,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所以我觉的这样的生活很好,虽然有人说这样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但生逢当时,痛快自在。

和书名不一样的故事,看着无声告白,总会让人联想到与爱情相关的情节,但是这本书正好相反,故事大概是关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代沟,以及文章中时刻能发现的种族歧视,看着杰克这样的叛逆少年,总有人会认为这样的孩子就是个没有人情的坏种,有些人甚至是以人渣来简称,总有人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但事实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每个人的一生以及他所生活的环境都是诗歌一般的存在,最有些让人难以理解,这里的难以理解不是指超出我们正常人的思维方式,而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有一定的独立权利的,并不是每一个子女都要按照自己父母的意愿去过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不喜欢用固执而又直白的故事梗概的方式来写,随意的带过这样能让自己更好的把握书中的人物情感与自己情感的相互照应。

作者伍绮诗就是想通过这本书来告诉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书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死亡来像那些逼迫自己的人来表示不满与抗议,虽然我本人也是很认同作者的观点,莉迪亚的死亡就是个意外,我们在深深的表示不幸的同时,也应该明白,要不是自己的家人该自己过于沉重的压力的话,她是不会没事跑去湖边的,当然也不会在明知自己不会游泳的前提下依然将小舟划到湖中央。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一个处在学习关键期的孩子,父母的压力是正常的,但是相信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要解决的不仅仅再只是可口的饭菜和一个可以生孩子的女人,随着人么的认知程度的不断发展,我们一直都在思考我们自己来到这个世界到底是想要什么,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刚刚进化改变茹毛饮血的原始生物,我们的要求是在不断的变得更加高级。

兴趣是每一个人最好的导师,时刻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内心,这样你才能够感觉你自己的心跳,也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并且还活得很健康。

莉迪亚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母亲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莉迪亚的尸体发现后,她的父亲内疚不已,母亲则一心报复。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杰克铁定脱不了干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的一清二楚,而且,他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李先生本来就是华人,他来到美洲是出乎意料的,但同时又是意料之中的事。内心的胆小怯懦让这个初来乍到者感到很自卑,尤其是发现这里的人们会用看某种稀奇的动物的眼光来观察他时,这样的生活就像是没有意义的奴隶为主人整日劳累,但好在李先生是个比较有上进心的人,在将自己主动脱离周围的环境以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到了哈佛大学得以深造。原本以为这样就能不再让自己的肤色和黑色头发引起别人的异样眼光,但他发现自己错了,可能此时的李先生已经没有了少年时的血气方刚。所以生活过的很平淡,但是李太太的出现让他的生活突然有了生机和希望。

李太太是他的学生,但是和他不同的是她是个蓝眼睛的女孩,但这样的事情让他并没有多大的波澜产生,但是这个时候的李太太就显得有些心动了,可能是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他们两个人很快就陷入了爱河,尽管李太太是很有上进心的人,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是她两辈子的愿望,因为莉迪亚也是为了完成李太太的梦想而生活的。突然的结婚生子,一切似乎过的很荒谬,但这一切的暂时平静让李太太开始接受眼前的一切,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起居而奔波,为了面包整日守着烤炉,等待着早晨的牛奶工的摇铃声。

然而人总是会在平静中选择爆发,李太太也是先后两次直接撇下自己的家庭与不顾,想要通过自己的挣扎来满足昔日的愿望,但是家庭和年龄不止一次的让她不得不放弃。

转眼莉迪亚出生了,家里收入稳定,不算富裕,但是丈夫作为一名教授,妻子每天送孩子上学,为家人准备可口的饭菜和饭后甜点。看上去没有什么不好的。

李太太看着自己的二女儿,长得和自己一样,所以从出生开始,李太太就决定让这个孩子来变成自己心中的昔日优秀。但也正是这样的美好愿望将一个美丽的年华断送在了湖水中。

莉迪亚喜欢天文,但是不能得到父母的支持,虽然父亲变现的总是很关心她,但让莉迪亚感到窒息的不仅仅是父母的不停逼迫,以前小的时候总会有个哥哥,也就是这个家庭中最大的孩子,但是当哥哥收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以后,她再也没有了以前的样子,看着整个家庭中的人们的不理解,以前的她开始变得不理人情,也许就是生活和父母的期望让她对这个世界变得不再留恋,就连自己唯一的朋友,至少在她看来是杰克就时自己唯一的朋友,虽然他是个名副其实的坏孩子,没有父亲,母亲繁忙的工作让杰克变得不受他人待见,但不合群的莉迪亚和古怪的杰克正好是难兄难弟一般的存在,曾经莉迪亚以为自己和杰克就时无话不谈的好友,其实她有时又会对杰克产生一种依赖的情感,莉迪亚开始学着抽烟,开始学着开车,但是没有通过驾照考试等等的琐事压塌了她的最后一层支撑。

人的天性似乎就是这样的不愿承受寂寞,看着这样平淡无奇的家庭,表面上是一片的宁静,但其实只要一点点的催化剂就可以将这个家庭毁于一旦,父亲的出轨似乎被作者安排的很平淡,但小说的前部分也将这样的平淡做了很好的铺垫,毕竟没有人会愿意相信就是这样一个胆小、怯懦的不知名的教授成功的和自己的助教睡在了一张床上。这样的矛盾只有在平静中被缓缓的解开才会有种出乎意料的反应。

就在一周以前,李太太还在为自己的莉迪亚是多么的听话、多么的聪明而感到骄傲,并且还在苦苦的相信这自己用伟大的梦想换来的爱情,她也从来没有想到这么美好的景象会在一瞬间变得烟消云散,哥哥内斯总是感觉自己的妹妹的死亡就是因为杰克,是杰克欺骗了自己无知并且苦苦哀求爱情的妹妹,那个可爱的聪明的莉迪亚,但是没有人会去想到底莉迪亚想做什么,莉迪亚的尸体为什么会出现在离家较远的湖水中。而小小的汉娜就不一样了。她喜欢去用姐姐的眼光去看所有的事物,可能是与年龄有关,但也是作者安排在书中的唯一的线索。

汉娜偷偷的进入到姐姐莉迪亚的房间,看着她房间里的一切,从来没有动过的物理化学书,上面满是灰尘的医疗仪器。但是莉迪亚总是在自己的床底放着自己最喜欢的天文书籍,只能是偷偷的藏在床底,汉娜摊在床上,想象这自己此时就是姐姐莉迪亚,然后她慢慢的爬向了窗户,看着远处,她想知道自己在晚上看到的身影是不是自己的姐姐,这一切是那样的模糊,但又是那样的自然。

莉迪亚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爸爸就是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没有女儿能够看着自己的父亲在自己的眼前被判自己的母亲,包括莉迪亚,李教授在送给自己的女儿唯一不是书籍的礼物后,虽然让莉迪亚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期待,但知道自己脖子上的项链与那个和自己爸爸又关系的女人有关系之后,莉迪亚就决定再也不愿去看到它。

葬礼上所有人都很清楚莉迪亚是确确实实已经死了,但每个人对莉迪亚的死都各执己见,故事的悲剧让我为之一振,难道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错误的,父母有什么资格能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凌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在莉迪亚没有选择之际,她选择了这样的告白方式,莉迪亚的死并不是最可悲的,而让人难过的事她的死没有让父母意识到自己的错,也没有改变自己的父亲在失望时候继续去踏上别人的床铺。莉迪亚的死是可悲的,但是造成莉迪亚死亡的各种事情是更加的可悲,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优秀本来就是一件好事,作者并不是错,错就是错在了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孩子也是有权力来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没有人会愿意整天戴着面具去生活,哪怕是为了自己心爱的人也不可以。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4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知道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别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合适。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应该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集体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5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最喜欢的是徐沪生在知乎上的回答――人生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成为了别人想让你成为的人,而非你自己想成为的人。

《无声告白》中就有一个可悲的女孩――莉迪亚,在如花的年纪经历了这件最可怕的事情,死在了十六岁的边缘。

莉迪亚原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哥哥的疼爱,有妹妹的羡慕,因为长得像母亲,成了父母毕生夙愿的传承者,可是年轻的她不堪重负,在一个夜晚投湖自尽。

读完全书,我一直在想,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愿望到底是什么?是爱情之间再无种族之分?还是女性能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可是倘若只因这些愿望便剥夺莉迪亚自由成长的空间,是否有些太过残忍?将自己的志愿强加在子女身上,用道德和爱压制子女的反抗,是否有些太过自私?

300条短信告白 篇6

唐立勇是西安某大型国企的工程师,在2004年8月的一次大学同学聚会上,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杨力告诉他一个消息:他的初恋女友张馨可能在安徽淮南的一家夜总会坐台。唐立勇大吃一惊,忙问究竟是怎么回事。杨力说当时看到有个女人很像张馨,可他过去刚开口说话,那个女人却说认错人后便急忙走了。那顿饭唐立勇吃得特没滋味,问清夜总会的地址后,他很快就离开了。

时年32岁的唐立勇月薪五千多元,还有一套单位分的福利房,有这么好的条件但他一直没有结婚。因为他心里一直有一段隐痛,怎么都无法忘记初恋女友张馨。在这种心态下,他先后谈过的几个女友都吹了。

那是1995年夏天,唐立勇和张馨在学校的一次活动上相识了。当时唐立勇和张馨一起出演了一个节目,在排练的过程中,唐立勇喜欢上了这个比他低两级的女孩,等演出结束后,他已经和张馨谈起了恋爱。唐立勇的家在陕西礼泉的偏僻农村,家里经济困难,而张馨的家在湖北恩施,父母都在做服装批发生意。相爱后,张馨给唐立勇买了几件新衣服,冬天还亲手给他织了毛衣。平时吃饭,张馨都到食堂买可口的饭菜等唐立勇一起吃,唐立勇觉得不好意思,他不愿意接受张馨的施与,而张馨却为他打气:“等毕业了咱们一起好好工作,肯定会过上好日子的!”

而那个夏天自从和张馨分别后,唐立勇就再没有得到过张馨的消息。本来他们约好了要互相写信的,但唐立勇写了好多封信都没有收到回信,打她家的电话也没人接。后来,唐立勇按照张馨给的地址到恩施去找,但邻居们说这家人已经搬走了,不知道去了哪里。开学后张馨也没回学校,她仿佛从这个世界消失了。

大学毕业后,唐立勇多次利用出差的机会到恩施去找张馨,但一直没有发现关于她的任何线索。十多年来,唐立勇从单位普通的技术员做到了工程师,收入成倍增加,家人和朋友们也不断地给他介绍对象,可在他心里没有哪个女孩能替代张馨,他相信张馨总有一天会回来的。

这次听到老同学杨力说起张馨,唐立勇的心里顿时不平静起来。8月底,他向单位请了假,乘车前往安徽淮南。他想不管能不能找到张馨都得去一次,不管她是不是坐台女都要当面问个清楚。

2004年8月30日,唐立勇找到那家夜总会,问有没有叫张馨的女孩。可服务员说没这个人,唐立勇不死心。

他一连在那家夜总会等了三天,第三天晚上10点多,唐立勇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过来。是她!虽然多年不见,但唐立勇还是一眼认出了那个浓妆艳抹的女人就是张馨!他快步上前拉住了她的手:“张馨,你看看我是谁?”那个女人定定地看着他,突然挣脱了他的手:“对不起我不认识你,你找错人了!”说完撒腿就跑了。唐立勇确信没认错,张馨脖子上还戴着自己以前送的那条项链!他在包厢里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他情绪激动,非要老板把她交出来,几个保安把他一顿暴打后,赶出了门。

唐立勇被打得头破血流,可他还是不甘心。两天后他又去那家夜总会找张馨。没有办法,老板亲自出来劝他,说那个女的当天晚上就离开了,不知道去哪了。

那天晚上,唐立勇第一次喝得酩酊大醉。他躺在夜总会门口痛哭流涕:他从来都是个安分守己的人,却不明不白挨了暴打。难道自己十多年的等待换来的竟是这么个结果?即使张馨做了三陪女,她也总得向自己解释一下原因吧?

后来,夜总会里有个好心的女孩偷偷告诉他可以去一家叫太阳城的夜总会看看,说张馨有时候也去那里。

当面诉衷情,他发誓要挽救心中最爱的女人

9月5日,唐立勇来到了太阳城夜总会。他掏出五百元小费给一个服务生,在描述了张馨的外貌后,让服务员把张馨约到一个包厢里。张馨一进门,唐立勇就把门锁上了。

原来,当年张馨暑假回家后,家里正遭受一场翻天覆地的变故。她的父母做生意被人骗了,留下一堆债务,讨债的人天天上门。没办法,家里只得把房子卖掉,一家人搬回了乡下。

看着家里的变故,张馨心里特别难过。她想自己如果还想上大学的话,就得靠自己去挣钱。她没有把家里的变故告诉唐立勇,因为她知道唐立勇的家境也不好,说了会让他更担心。后来,一个熟人说在长沙做生意要人帮忙,等她开学了再让她回去上学。

谁知道一到长沙,那个熟人就变脸了。原来那个女人是 “鸡头”。张馨想跑已经来不及了,她被关进一间没有窗户的房子里,一个男人当天就奸污了她。张馨的激烈反抗招来了一顿顿的毒打。经过一个多月生不如死的折磨,张馨终于屈从了。

一年后,张馨患上了严重的妇科病和性病,这才被那些人像垃圾一样给扔了出来。他们还恐吓张馨:“回去后不许乱说,否则就杀了你们全家。”那段生活成了张馨至今不能摆脱的噩梦,她回到老家后经常在噩梦中惊醒。

后来就有风言风语说张馨在外面做小姐,得了性病才回老家的。她的父亲脾气暴躁,听到这些话后一定要将张馨撵出门,说如果女儿不走的话,他就死给她看!张馨的妈妈哭着给了女儿一沓钱,说等爸爸的气消了再回家。

可是张馨又能到哪里去呢?她走出家门后心如死灰,她觉得自己的命运太坏了,先是被坏人骗,后被父母遗弃,似乎这世上已经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她也想过和唐立勇的恋情,可一想到自己现在已经被摧残得面目全非,她又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了。

她随便买了张火车票便开始四处游荡,等身上的钱花光后,她又走进一家发廊去当按摩小姐。这一次她是自愿的,她说既然这就是自己的命,不如就这么混下去!几年里她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娱乐场所干过,半年前又来到了安徽淮南。

唐立勇听完张馨的经历,涕泪满面:“你怎么这么傻?你为什么不找我?”张馨却是惨淡地一笑:“你还是对我死心吧,回去找个好女孩结婚!”

虽然心中极度悲愤和难过,但唐立勇一再坚持:“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找你,一直没结婚在等着你。你跟我回去吧,我不在乎你的过去。”张馨也哭了:“我们已经不可能了!”唐立勇紧紧拉住张馨的手:“我要跟你结婚,给你一个幸福的家,相信我!”

9月22日,唐立勇带着张馨回到了西安。他陪着张馨去医院做了详细的身体检查,所幸的是张馨除了有妇科病外,并未感染性病和其他疾病。唐立勇非常高兴,带着张馨去拍了婚纱照。虽然唐立勇对她非常好,但她还是怕他会后悔娶了自己。在登记结婚前,张馨又一次问唐立勇:“你一定要考虑清楚,我怕你以后会有心理阴影。”唐立勇说他早就考虑清楚了。最后唐立勇同意了张馨的方案:只领结婚证,不举办仪式。

婚后,唐立勇对张馨呵护有加。但张馨还是忐忑不安,她反复问自己:这一切都是真的吗?唐立勇告诉她:在他心里,她永远都像初恋时那么美。

一次,唐立勇带张馨去参加聚会。大家都对这位神秘的新娘子很好奇,围着她问个不停,张馨生怕说错了什么。一个举止优雅的女性问张馨做什么工作,张馨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来。还是唐立勇为她解了围:“她以前做销售,现在辞职了,在家休息。”

2005年8月的一天,张馨和女邻居秦芳去超市买东西,回来时在路上她被一个女人叫住了。张馨一看竟是她在深圳坐台时认识的坐台女路小娅。路小娅很热情地说:“我在前面那条街的洗头房上班,你有空过来玩!”路小娅边说还边指着方向示意。张馨顿时变得脸色惨白——那条街是众人皆知的“红灯区”,她再看邻居秦芳的表情更是目瞪口呆。张馨忙说身体不舒服,匆匆拉上秦芳往回走。秦芳很好奇地问她:“你怎么会认识三陪小姐?”张馨急忙辩解:“我不认识她!”

300条短信告白,执着男人赢来爱的回归

人常说,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被坐台女路小娅认出就成了压垮张馨的那根稻草。从那天起张馨再也不敢出门,她不敢去想邻居秦芳会怎么对别人说起这件事,她甚至觉得整个家属院里的人都知道她以前的经历了。原来张馨还经常到楼下去散步,现在她每日都躲在家里,连每天出去买菜的活她都推给唐立勇。

秦芳平时最喜欢说别人的家长里短,张馨认识三陪女的事很快被她说了出去。经过好事者的传播,很多人都知道了张馨可能当过三陪女。后来,唐立勇专门找秦芳谈了一次,让她以后不要再胡说,但张馨从此变得精神不振。偶尔下楼,张馨总觉得别人在议论她……

在压抑的日子里,张馨的情绪变得越来越糟。一天,唐立勇见她面色苍白,问她是不是生病了。张馨终于忍不住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我给你丢人了,我不想活了!”唐立勇这才意识到她有心理问题,就柔声劝她:“没事的,现在没人乱说了,我带你去看心理医生。”张馨情绪激动,大叫:“我不去,我不去!”

第二天晚上,张馨在洗澡的时候用剃须刀片割破了自己的动脉。唐立勇见她洗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出来,敲门也不答应,就撞开了浴室的门,立即打120把她送进了医院。

十几天后,张馨出院了。唐立勇很认真地说:“你要是不喜欢这里,咱们就把房子卖了重新买套房子,我也重新换份工作。你想想咱们以前的感情,我怎么会不好好对你呢?”张馨点点头没有说话。

2005年12月底,就在唐立勇到处寻找合适商品房的时候,张馨离家出走了。她走时给唐立勇发了个短信:“谢谢你给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可是我真的配不上你,我走了,你不用再找我。”唐立勇看到后立即请假回了家,但张馨已经走了。

唐立勇请了长假到处找张馨,还发动所有的亲友帮忙。唐立勇仔细回忆了张馨说过的话,找遍了她所有去过的城市。每到一个城市,他就扮成嫖客四处打听。在深圳的一家小发廊里,唐立勇扮成嫖客找来了所有的小姐,一看到没有张馨,他推说“不想玩了”就要出门,却被几个年轻人拉住暴打一顿。

找了一个多月还是一无所获,唐立勇瘦了20多斤。几个知道真相的好友都劝他放弃,但唐立勇坚定地说:“不,我一定要找到她!”

惟一能跟张馨联系的就是她的手机,可唐立勇打了无数次都是关机。他只得给她发短信,他相信张馨肯定会再开机的,会看到他的短信。唐立勇含着泪一遍遍摁动着手机:

“你知道你这么做有多傻吗?你知道我的心有多痛吗?你究竟在哪里?”

“我找你找了十来年,你怎么还不懂我的心呢?相信我从来没有看不起你。”

三个月里,唐立勇发了三百多条短信。他坚信张馨肯定会看到这些短信的,她会明白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会回来的。想到张馨不愿意回到熟悉的环境里,唐立勇卖掉房子在一处新开发的楼盘买了新房,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装修。自从张馨走后,唐立勇的手机从来没有关过,他一直在等待着奇迹的到来。

2006年8月的一天,唐立勇收到了张馨发来的短信:“你来接我吧,我在五台山。”原来,张馨从家里出走之后,一路来到了五台山,她想出家,但住持劝她不要冲动,可以先住下来散散心。在五台山的半年多时间里,张馨仔细回想自己的过去以及和唐立勇的交往,她终于意识到应该树立起信心,也明白了唐立勇是真心爱她的人。

两个人一见面,就紧紧拥抱在一起。张馨动情地说:“你发的短信我都收到了,我也一直在想你!”唐立勇轻声地说:“我们以后再也不分开了,再也不了……”

回到西安后,夫妻俩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历经风雨的张馨,不仅精神振作,还应聘到一家商贸公司做文员。2007年1月8日,记者采访张馨时,她说目前她已经怀孕了,准备在猪年生一个小宝宝……

(责编/朱茂星)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7

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小女孩落入湖中死后,她的家人对此展开的一系列的回忆与反思。插叙倒叙穿插其中。对于此书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我看得不是很透彻,但是给我感触很深的有三点。第一,父母们没有实现的梦想,不能强行塞给下一代,他们只顾着在孩子身上找回当初那个年轻的自己,那些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并没真正的问过孩子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强大的压力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忍耐着负重前行,只会适得其反。第二,父母不能总看重和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也应该关注孩子的社交和课余的生活,引导和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结交朋友,不至于感到那么孤单,不至于一个人默默承受内心的煎熬与痛苦。第三,父母应该学会聆听,聆听家中每个孩子的内心想法,无论他们是否优秀,都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痛苦,哪怕只是一次成绩的进步,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注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不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父母再也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处。

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涉及到一部分对华人的歧视,混血黑发蓝眼睛女主与周围黄头发的美国同学存在差异,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在学校没有朋友,女主的哥哥内斯,也是黑发,学游泳时被周围的小伙伴嘲笑,在游泳课后被同学捉弄,这让其父亲想到了自己年少时的遭遇,感同身受。而女主的死也让她的白人母亲和华人父亲反思了他们遭到反对的婚姻是否正确?最近刚看过的一部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中宗教信仰的歧视,给生活在美国的穆斯林教徒khan一家人带来了永远的悲伤与痛苦,影片中女主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后,也开始质疑自己与穆斯林教徒的khan的婚姻是否正确,怀疑正是khan 这个后缀,这个穆斯林的代表,让自己失去了心爱的孩子。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只有好人和坏人。如果这个世界能少一些种族歧视,少一些宗教信仰歧视,多一些关心和爱,这个世界一定是和平美好的。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8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种族歧视的问题,男女平等的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等等,但我认为最核心的是,每个个体的自我实现。所有这些社会问题当集中发生在1970年代一个美国混血家庭中时,并没有太多的普遍性,但书中反应的每个人不断在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却不分时代,不分家庭,一直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整本书读来,好像这个家如一口冰冷的地窖,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极力想逃脱,因为他们想要挣脱这个家的束缚去追求内心的自由。

母亲玛丽琳,本来是要在自己母亲的规划下从哈佛找个理想老公,然后从事医生这让人羡慕的职业,但是由于她从小与众不同的心理和环境,让她对与众不同的“中国”教授一见钟情。不管是对凯瑟琳或者是詹姆斯,他们的相遇好像对彼此都是一种解救。就这样,玛丽琳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母亲断绝了关系,开始了全职太太的生活。在母亲去世之前,她自己的理想被遗忘,但母亲的突然离世,让她心底里的曾经的梦再也不能压抑,她决定离开这个家,离开丈夫,抛下两个孩子,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她为什么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呢,的确,她在家庭的角色不允许她有自己的理想。她每天要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研究食谱,打理家务,打理孩子。终于,她迈开了追求自我的第一步,但是就在此时她又怀了第三个女儿,她必须回家。这是全书中她唯一一次追求自己的自由,但她被现实又推了回来。

第二个书中明显想逃脱的就是他们的大儿子汉斯,他总是被父母忽略,不管是他的学业,还是他的交际,他的爱好,他的理想,基本没有在父母的口中出现过,父母只关心他们的女儿。就这样,他默默的坚持着自己的爱好,为了他的理想和自由。只有两次,他打破了往日的沉默去勇敢的表达自己,第一次是他终于接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第二次是他不顾妹妹的阻挠去找杰克逼问真相。在父母眼中,他唯一的成功就是去哈佛读书,除此之外,家人不关心他任何事情。作为哥哥,他是妹妹在学校唯一的依靠,但他自己不知道,他的离开,带给妹妹多么大的恐惧。

第三个逃离过这个家的是他们的父亲,詹姆斯。作为第二代移民,他哈佛名校毕业,大学终身教师,但始终摆脱不了“中国佬”的称号。在女儿莉迪亚死亡之前,他是这个家最稳定的守护者。但女儿的离开,让他情不自禁的想要逃避眼前的一切,妻子的无理取闹,儿女的期待,现实的残酷,就这样他投入了另一个女人的怀抱去忘却需要面对的一切,但刚开始他也没有想过要离开这个家。真正在自己的太太说到,是他的与众不同,才让家庭遭遇了所有的这一切的灾难时,他对这个家动摇了。这是他一直深藏内心的自卑和自尊,他自己从来不敢提及,现在从他白人太太终于还是说出口了,他绝望的离开了家。最后,当他终于又回归时,他明白他和太太之间,需要把彼此真正想要表达的正确表达,只有这样,他才能拯救这个家。

家里最小的,只有五岁被所有人忽略的小女儿汉娜,恰恰是最了解在这所房子里发生的一切。她知道姐姐在向母亲欺骗她不读书的事实,她知道邻居杰克对哥哥的爱慕,他知道他在家里需要做的,就是去了解真相并且不能告诉任何人,她居然做到了。真是讽刺,当所有大人在以为他们了解事情时却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们知道的到底是对是错。最后,当姐姐去世,父亲和汉娜再次玩和姐姐曾经的游戏时,仿佛这个家再一次的洒满了阳光。

最后,是家里的大女儿,莉迪亚。书中以她的死亡,一层层的揭开了这个看似平静的一家人的内心世界。当莉迪亚去世之后,母亲坚持说的一句话是,必须有人要对她的死负责。到底是谁呢?这个悬念在书的最后两章揭开了,莉迪亚终于承受不了母亲给她的学业压力,父亲给她的社交压力,哥哥即将离他而去的现实,她每天生活在恐惧中。就这样,她平静的走进了湖中。谁应该对她的死负责?母亲,父亲,哥哥,朋友,好像所有人,都是把他推向湖中心的凶手,但好像这些人又都是受害者。父亲的童年遭受种族歧视,母亲的毕生理想是做以男性为主导的医生,男性好朋友居然一直爱慕自己的哥哥,当这个刚刚十六岁的小女孩在父母之爱,兄妹之情,男女之爱都将失去的边缘,在这些恐惧中,她选择走向湖中,“无声告白”她所承受的这一切,她终于不用再承受其他人对他的期待了。正如作者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爸爸的告白 篇9

他们回首过往,有愧疚、有痛苦、有思念。才发现。和儿女们相处的那段时光,是人生最美也最幸福的回忆。

害怕变成你负担

我从小弱视,医生说:“总有一天会失明。”大学毕业考前,突然什么都看不见了。我好惊慌,失明之后失去空间感,连平衡都有困难,老觉得头晕晕的、走路会跌倒,花了一年才适应。

大学毕业后我决定结婚,妈妈很担心:“娶明眼人才能照顾你啊。”我说:“又不是找帮佣,个性相投最重要。”就结婚了。

婚后,同样失明的太太生下大儿子,幸好视力没问题,他两三岁起便随着我们到处去,购物、搭车、旅游……他沿路形容看到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我再解释那是什么。有了他,好像又有了眼睛,能看见这五彩缤纷的世界,真好。

隔了6年,我们又生下健康的女儿。看不见孩子,管教加倍困难,幼儿时期,我们在孩子身边亦步亦趋,不敢让他离远一点。长大点,我不时问一声:“你在哪里呀?在做什么?”小孩做功课,我也在旁盯着,虽然看不见他在读书还是看漫画,但每隔一段时间,我会要求他把刚刚念过的书讲一遍给我听。

幸好儿女都乖,被太太责打时不会跑,家长会也要我出席,还跟同学炫耀:“我爸超厉害,什么都懂!”但我不愿让他们被同学笑,只跟老师联络,从不出现在学校。

2009年,女儿嫁人了,儿子也搬到公司附近租屋,他说在家连衣服都不用洗,想学习独立。小孩离家初期,恐慌的感觉又出现了,就像当年失明那样,好不习惯。儿子36岁了还没结婚,我曾问他:“你是不是怕爸妈没人照顾?”他很贴心说不是。我跟他说,爸妈已存好老本,老了可以住赡养院。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做爸爸的,不该成为他们的负担。(戴老师62岁台北市退休教师)

后悔说不出口

子宁读初中时,有次我要她从3楼跑到32楼。我在19楼家门外等她。却没见人影。我骂她:“为什么偷懒搭电梯?”她辩说没有,我更气了,揍她一顿、叫她重跑。她哭着去重跑,我才想起大楼有两条楼梯,到另一条去等,果然看见她。我很后悔,却拉不下脸道歉。从此,我不再打她。

我40岁结婚,太太生下第一个女儿,但我开文具行太忙,女儿托给别人带,4个月就病死了。49岁有了子宁,说什么我也要自己带,为了她的健康,我运动时就带着她一起去。

子宁才4岁,就能做5000个伏地挺身,一直跑也不喊累,我发现她有天赋,就训练她长跑。很多路人骂我虐待小孩,还有人要拉我去派出所。她6岁开始参加马拉松赛,主办单位以年龄太小为由不准报名,我据理力争:“法律有哪一条规定小孩子不可以跑步?”

长跑很苦,每天清早我骑脚踏车,陪着女儿练上四五个小时。但子宁上初中后,因为出名常被挑衅,又因缺课交不到朋友,开始排斥跑步。上了高中,同学怂恿她反抗老爸,她更提不起劲。我想练那么多年了放弃多可惜,加上担心她学坏,干脆把她送去大陆的体工队训练。

我是严格的教练,却不是慈爱的爸爸,她跑步成绩进步我才夸一下,其他从没一句赞美。到现在,她对我还是有点敬畏,父女间也没很多话聊。

其实,她小时功课不错,如果不练长跑,也可能有其他发展,但说后悔没意义,人生不会再重来,而且她小时是真喜欢跑的啊。

女儿拿到体育硕士后,在运动用品店当业务,两三年前搬出去租房子住,周末才回家。我知道她是不想爸爸管,怕晚回家被我念。她妈妈担心她32岁了还没嫁,但我不会再给她压力,只要她平安健康,我就放心。(苏少峰81岁台湾长跑小将苏予宁之父)

想再见你们一面

我是台东阿美族人,高中毕业后没钱升学,只好到高雄当司机。24岁恋爱结婚,生了3个儿子,太太带小孩,我认真工作养家,一个月有一半时间在外奔波。

开车时,我们习惯听无线电躲警察,却听到其他司机在聊八卦,说有个司机的老婆不守妇道,红杏出墙什么的。我下班回家补眠,好几次被男人打来的电话吵醒,对方听到我的声音,就说是打错。

我开始起疑心,但太太抵死不承认有外遇。我这么努力,她为什么背叛我?越想越生气,我就动手揍她。就这样,吵架、打架成了家常便饭。老大上初中后,哭着抱住我,求我不要再打。我42岁时,太太去验伤向法院提出离婚,法院把17岁的老大、15岁的老二判给我,小儿子给前妻。

我情绪跌到谷底,无心开车,还为小事痛打儿子。儿子们住了一个多月就去找我前妻。我心灰意冷,外出打些零工,从此失去孩子的消息。好几次,我打去前妻娘家想找儿子,却被挂断:“你是我们家不要的女婿,不要再来打扰。”

浑浑噩噩过了15年,我没再找过伴,没钱时,就去济助游民的教会领餐。路上看到别人一家和乐融融,我就忍不住掉眼泪。过去我也有温暖的家庭,有空时跟太太小孩一起弹吉他唱歌,好快乐,为什么我要胡乱猜疑、毁掉一个好好的家?

无声告白读后感推荐 篇10

篇一:《无声告白》读后感

我读了这本书后,有很多感触,这本书回忆了一个混血女孩离开人世前一家人的生活,讲述了她离开人世后一家人发生的事,这本书也揭示了种族问题、性别歧视、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影响、社会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家人之间的相处和沟通等问题。

在这个生活在美国的家庭中,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詹姆斯儿时随着谋生的父母到了美国,从小就感受到了别人对他与对其他人的不同,他处处怕别人知道他的不同,处处想和别人一样。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玛丽琳由她母亲一人抚养长大,被她母亲教育最重要的是管理好丈夫、孩子、房子,于是放弃了继续深造,成为医生的机会,她听到女医生便会有惊讶的反应。

当玛丽琳嫁给詹姆斯的时候,她母亲认为她不对,她应该嫁给一个和她“更像”的人,她和詹姆斯“不像”。我认为,如果玛丽琳听了她母亲的话,或许后来就不会有她女儿莉迪亚的悲剧,她儿女的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无奈和困扰,她的家庭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事,但根源在于种族问题。

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大女儿莉迪亚没有朋友,因为她和别人“不一样”,玛丽琳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于大女儿,希望她成为一名医生。莉迪亚在家人面前假装自己有朋友,对妈妈的要求无条件服从,因为她爱妈妈,希望妈妈开心,而不是因为爱科学,不是因为想成为一名医生。玛丽琳却没有发现年少的女儿内心背负了这么多,同时,她还忽视了小女儿汉娜和儿子内斯,这三个孩子的内心都发生了问题,在他们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中,悲剧就发生了。

当莉迪亚永远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的时候,在他们受尽煎熬后,才渐渐发现了一些东西,想挽回一些东西,可是,有的却再也回不来了。

终于,玛丽琳知道了自己应该早早地关注莉迪亚真实的想法,应该给另外两个孩子多一些关注,应该更坦诚地和丈夫交流。詹姆斯后悔没有在犯错之前醒悟,内斯后悔没有早早地说出该说的话……最后,他们明白了这些,玛丽琳终于去拥抱了那个一直渴求母亲关注的小女儿,原谅了丈夫,詹姆斯终止了错误。

在失去了一些过后,他们终于懂得了,应该让一个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人,珍惜值得珍惜的人,及时说出该说的话,不然,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后悔。

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常常因为交流不当的问题产生隔阂甚至是冲突,也造成了令人遗憾的事,我们需要用正确的方式交流,我们需要相互理解。

这本书让人反思种族问题,反思性别歧视,反思怎样与家人沟通,反思怎样做真正的自己。

篇二:《无声告白》读后感

不爱看悲剧,每每读这样的书都有种心塞塞的感觉,也许这是我个人在心理上躲避着什么吧?不讨论我的心理轨迹,还是来看看我们仁慈的作者吧。

伍绮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毕业于哈佛大学。父母均为科学家,是香港移民第二代。

文章的开篇就这么写着――“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她已经为这部作品定下了调子,这是一部真真正正的悲剧。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在寻找自我的路上要么找到、要么死!如此恶狠狠的开篇……

一个个体的终结可能会导致家庭的终结……继而整个社会……。如果照这个线写下去,我们看到的画面将是一个晦暗的如雾霾笼罩的大地!那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一丝希望。

然而,作者是仁慈的。当我读到莉迪亚不幸离世并非是她对人生的绝望而是为了给自己勇气找到真正的自己时,当这样的悲剧仅仅是一个懵懂少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的失误时,我感叹……

“还不算太晚。莉迪亚在码头上许下新的承诺,这一次,是对她自己许的。她将重新开始。她会告诉她的母亲,够了。就算她物理不及格,就算她永远当不成医生,那也没关系。她还会告诉母亲,还不算太晚。一切都不晚。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她再也不会把只有拨号音的听筒扣在耳朵上,她再也不会假装成另一个人了。从现在开始,她要做她想做的事情。”

但悲剧就是悲剧,一朵被期待、被憧憬的美好而年轻的生命终结了。带着父母双重梦想的生命……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不和谐的节奏。书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实际行为如此的不协调,甚至相反。他们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表达真正的自己。詹姆斯一家或者说有这么一个群体。这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活在自我的安逸状态下,自己创造了一个封闭的一个自己想像出来的空间。并把自己的想像及爱强加与那个被爱的人身上,或者孩子或者伴侣。有那么一天,当真相打碎了这个梦……悲剧……来了。

好了,回到伍绮诗的无声告白的世界——在部作品里即将肢解的家里还有爱。大家都爱着彼此却又用这份爱伤害着彼此。也许正因为有爱才会看到这儿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天使,小小的汉娜就如一个小小的暖暖的火苗。她想温暖周围的一切,却能力不足。但她依然是暖暖的。汉娜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家人……也同样温暖了我的心。有了汉娜这部悲剧才有了希望……也有了活下去的可能。

我不想说那么沉重的话题。我只想说找到自己并展示给爱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学会沟通并坦诚的交流才是避免悲剧的根本。在有爱的世界里……告诉他你需要什么就好。

还有一个题外话。我一直在想,在被畸变心理的父母关爱下如何成长为心态正常的孩子?“被有着畸变心态的父母忽视才成就了汉娜?这算是幸运?那么同样被忽视的内森选择了强大自己准备逃离又算什么?”

篇三:《无声告白》读后感

《无声告白》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会比《岛上书店》多很多,为什么要拿这两本书对比?因为看的时间很接近,也因为有人说这两本书类型相似。

像亚马逊编辑推荐所说的那样,这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关系,而是玛丽琳的梦想与家庭羁绊的矛盾。她一直都有一个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也付出了许多,特别是处在女性的地位还比较低的社会时,她是有多大的勇气要做到“与众不同”。可是,她遇到了他,一个与她不同国籍的教授,在她看来他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后来因为怀孕结婚了,婚后她或许暂时忘了她的梦想,后来她意识到自己没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接着她母亲去世了,想起了母亲过的生活,她对自己发誓,决不能活得像母亲那样。她想去实验室当助手,那个人却笑着回复她说,不知道她是认真的,因为她还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顾。看到这里,我为她感到悲哀,同时我也恐惧我可能的婚后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缚,自己的追求怎么办?自己想做的事情还能去做吗?因为就算在现代,多半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做“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并不是我追求的生活。看到她最后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事情,她觉得不可思议,她觉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实施她原计划的时候,我为她感到高兴,觉得她做的特别棒。可惜最后,她却因为怀孕等束缚放弃了她的计划,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托在了她女儿身上。我想,这很悲哀,却很现实。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你曾经爱的那么深,怀有那么多的期望,最后却一无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后只剩下你自己,还有空荡荡的房间。”这很凄凉,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种状况,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只有空荡荡的房间,我也要过的快乐、愉悦。可能因为这个跟我生活比较相关,所以印象最深刻。

对于家庭关系,我想的比较多的是以后对于孩子的相处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为我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没有这么多的危机,我一直觉得很温暖,只是我们比较缺乏交流吧。当然,我也不是没有不满过,因为可能存在的“重男轻女”和他们的传统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读大学是出自于我自己想读,还是由于他们想让我读。其实我想过放弃的,可现在却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可能这也有利有弊吧。

还有好多好多感触写不完,就再续吧。很晚了。晚安。

上一篇:对职高计算机教学的几点见解下一篇:关于情与法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