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2024-07-07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通用8篇)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篇1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教学内容】:2015年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书第60—63面。

【教材分析】: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长度、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单元知识展开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突变和飞跃。教材的编写,一方面是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主动探索建立面积的表象,熟练应用面积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本单元后面的而积计算作充分的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己经建立了长度、长度单位的概念。但是由“长度”概念到“面积”概念。由“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知识跨度大,难度高,抽象性也比较强。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中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往要借助于形象的事物或亲自参与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本节课设计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从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自身体验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突出重点(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面积单位大小的表象),突破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并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面积的含义,在主动探究应用中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观念。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理解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在熟悉的事物中由初步感知到抽象概括出面积的意义。体验知识建立形成的过程。

2.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选择学生身边的可视可触摸的物体,使学生的感性认识生动形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表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自主、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面积含义的理解和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的形成。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数学书;练习本;要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绿色22.5cm*9cm,红色13.5cm*13.5cm),拼摆测量用的正方形卡纸(白色4.5cm*4.5cm)、圆形卡纸(蓝色直径4.5cm)、三角形卡纸(白色:底4.5cm*高4.5cm)若干;教学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用的:紫色1cm*1cm,紫色10cm*10cm;学生2人小组合作用的练习纸(上面有与课件上吻合的长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圆形图样);1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布一块。

【学具准备】:数学书;练习本;水彩笔;尺子;4人用的大学俱袋装有:要比较面积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纸(绿色22.5cm*9cm,红色13.5cm*13.5cm),拼摆测量用的正方形卡纸(白色4.5cm*4.5cm)、圆形卡纸(蓝色直径4.5cm)、三角形卡纸(白色:底4.5cm*高4.5cm)若干;每人用的小学俱袋装有;紫色1cm*1cm,紫色10cm*10cm;2人小组合作用的练习纸(上面有与课件上吻合的长方形、心形、三角形和圆形图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邬老师第一次来给大家上课,作为三年级的小主人,应该用热烈的掌声表示一下对我的欢迎吧!谢谢,大家的掌声很响亮,你们个个都是好客的小主人。

二、合作探究,讲授新课。

1.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大小。

今天的学习就从大家鼓掌的小手开始。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同学们,这是邬老师的手掌面,请你像老师这样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谁愿意举起你的手掌面和邬老师的比一比?这么多同学都愿意呀!同学们看仔细,请问邬老师的手掌面和刚才几位同学的手掌面相比,哪个手掌面大,哪个手掌面小?(师至少点2名同学回答)同学们,你们都是这样认为吗?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像老师这样有序地摸一摸数学书封面,感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大小。请再像老师一样摸一摸数学书的侧面,感受一下数学书侧面的大小。摸好了吗?请再快速地摸一摸你练习本的封面,请问同学们,我们摸的3个面中,哪个面比哪个面大,哪个面比哪个面小?(师边演示边让同学们摸,至少点2名同学回答)

现在请同学们用你亮晶晶的小眼睛观察一下这块黑板的表面,再看一看教室的地面,请问哪个面大,哪个面小?(师点名回答)

那课桌面与大屏幕面相比呢?(师点名回答)

2.揭示物体的面积概念。

师: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比较了许多物体的表面,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师指着黑板表面)像这里,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手掌面的大小是手掌面的面积,那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叫什么?(点名说)你还能像这样说说其它物体表面的面积吗?(点名学生说)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脐橙,它的表面面积在哪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摸给大家看?(点名学生上台摸)

师追问:什么叫脐橙的表面面积?(点名说)

3.揭示封闭图形的面积,区分面积和周长。

师: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是他们的面积,还有什么有面积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点名说)同学们知道的图形真多!

老师这收集了几个平面图形,你能看出这里的长方形和心形相比,谁大谁小吗?(学生回答)同不同意?

那三角形和圆相比,谁大谁小呢?(学生回答)

通过比较,原来这些周围封闭的图形也是有大小的。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里可以说,长方形的面积比心形的面积小,心形面积比长方形面积大。那三角形的面积比圆的面积呢?

前面我们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又知道了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认识的面积。(师板书:面积)

那这些图形的面积具体指哪里呢?你能涂色表示他们的面积吗?下面两人小组合作,请拿出练习纸,两人同时快速地涂色表示图形的面积,看哪组同学涂得又对又快!

师巡视并收集每种图形的涂色作品,全班讲评。

师首先展示长方形和心形面积的涂色表示图:我们来看看这组同学涂色表示的图形面积,这组同学把这整个长方形和心形都涂上了颜色表示他们的面积,跟他们一样涂色的请举手!看看这组同学的,三角形和圆整个图形也都涂上了颜色表示他们的面积?跟他们一样涂色的请举手!老师也同意这两组同学的涂法。请看大屏幕,(然后师在课件上展示。)老师给这些图形涂上了绿色表示他们的面积,再请同学们仔细看到这些图形,老师用红色线条表示的是这些图形的什么?(点名回答)对,是周长,它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看来同学们能够区分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了!

4.用观察法、重叠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些图形,(师手指大屏幕),他们中谁的面积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最大,师多点2到3名同学说)?你们其它同学呢?哦,大家都一致认为三角形面积最大。看来面积相差比较大时可以直接观察出面积的大小。

那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张图形(课件出示红色和黄色两个面积相差不大的长方形),你觉得哪个面积大?点名学生回答。大家意见不一致,看来,光用眼睛观察是确定不出来的。到底哪个面积大,谁想到了好办法?(点名回答,课件演示重叠法。)师引出:这位同学很勤于动脑,想到了用这样的重叠方法来比较面积相差不大的图形,是不是所有图形面积的大小都可以直接观察或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呢?

师:(师举起绿色卡纸和红色卡纸)这两个图形谁能一眼能看出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那邬老师用重叠的方法试一试(师演示重叠法),能比出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吗?

5.小组合作,用测量法(数面积单位)比较面积的大小,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用这些方法都不能很确定地比较出他们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还想到了重叠后切割多余的部分,再重叠比较的方法,在这确实可行,你很会开动动脑,有没有不破坏原有图形,更形象、更直观的方法呢?)老师这有一些学具(师提袋出示):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蓝色圆形纸片,如果利用这些图形学具来摆一摆,拼一拼,能否检验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哪位同学想到怎样摆吗?(师点名说)这位同学说选用一种正方形学具,这张上摆正方形,这张上也摆正方形,再数出摆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有不同意见吗?(点名说)你认为选两种学具,这张上摆三角形,另一张上摆正方形,再数出摆的个数多的面积就大!到底哪种能比较出正确结果呢,选一种还是选两种呢,下面进行4人小组讨论并合作,看哪组能很快讨论合作出正确结果,别着急,讨论合作之前请看清合作要求(师出示合作要求,点一名同学读要求)

小组合作要求:

1.从学具袋中拿出要比较面积的红色和绿色长方形卡纸,再拿出三种学具:白色正方形、白色三角形和蓝色圆形纸片。

2.小组4人商量选定用哪种学具摆,把不用的学具放回学具袋中。

3.分工:每2人摆一个图形,以最快速度摆好。

4.思考讨论出结果:我们这组选用了()形学具,绿色卡纸上摆了()个,红色卡纸上摆了()个,所以()色卡纸面积大。

同学们,看清要求了吗?好,开始吧!

看哪组摆得又好又快,能很快得出正确结果!

师巡视小组探究情况,并做指导!

师问:哪组同学愿意根据大屏幕上第四条要求说一说自己组是怎样摆的,结果是谁的面积大?

师根据汇报结果贴出摆的图形。

(用正方形测量的:绿色卡纸摆了10个正方形,红色卡纸上摆了9个正方形,所以绿色卡纸面积大。用圆形测量的:绿色卡纸大约摆了10个圆形,红色卡纸上大约摆了9个圆形,所以大致比较出绿色卡纸面积大。用三方形测量的:绿色卡纸可以摆20个正方形,红色卡纸可以摆18个正方形,所以绿色卡纸面积大。)

师问:有哪组同学选用两种学具摆的?像这样,红色卡纸上可以摆18个三角形,绿色卡纸上摆10个正方形,得出结果是可以摆18个三角形的红色卡纸面积大,你们同意吗?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回答原因后师追问:在选用学具测量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得出:要选用一样的学具来摆,这样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再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课件出示图):大家想一想,是拼摆了6个正方形的图形面积大吗?(师点名回答)得出正确结果:不能,因为选用拼摆的正方形学具大小不同。

师再次追问:像这样都用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拼摆的,不能得出正确结果,那在选用学具比较测量两个图形面积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点名回答得出):必须要用大小一样的学具,也就是面积要一样的学具进行测量拼摆。

师:我们知道了测量时必须要用大小一样的学具,也就是指要用统一的标准。这里统一的标准就是指统一的面积单位,像刚刚用到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都表示一个面积单位。同学们在测量这张卡纸面积的时候摆了10个正方形,说明这张卡纸的面积就是10个这样的面积单位,测量这张卡纸可以摆18个三角形,说明这张卡纸的面积就是18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这里摆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所表示的面积单位是邬老师给定的,当然还可以定大一些的或小一些,或其它形状,那请问通过刚才的拼摆,如果要准确地测量图形面积的大小,你们认为哪种形状最适合做面积单位?为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讨论得出:圆形没铺满,有空缺部分;三角形摆时受方向限制,很不方面,也有空缺;而正方形不管横着摆还是竖着摆都不受限制,最适合做面积单位。

现在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把刚刚摆的学具和两个比较面积的卡纸放回学具袋中。

6.学习3个常用面积单位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正方形最适合做面积单位,国际上就是规定用正方形作面积的单位的,为了方便测量和比较,规定了3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课件同时出示,师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同学们,这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里找出最小的紫色小纸片,举起来,让老师看一看,对,就是这一个,(师举起纸片)这就是1平方厘米,抓紧时间用尺子量一下它的四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量完后请举手!

生:边长是1厘米。

师:每条边长都是1厘米吗?(是)

师:说明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

师:也就是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师板书并贴上学具)

现在用你这个1平方厘米量一下,你的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抓紧时间量一量,有的同学已经量出来了。(至少点2名学生说)。每个同学指甲盖面积大小有差异,其实同学们每个指甲盖面积都很接近1平方厘米。

谁来说一说,生活里面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师讲解并课件出示图:小奖贴,电脑按键,田字格等)

刚才我们认识了1平方厘米有多大,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下1平方分米,请同学们拿出这张紫色学具:对!这就是1平方分米,谁知道它的边长是多少?

点名学生说: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师:那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师板书贴上学具)

请同学们用你的手掌面和这个1平方分米的学具比一比,手掌面大约多少平方分米?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手里数学练习本的封面,估计一下大约有几个平方分米。看出来的请举手。点名学生说!

到底是多少平方分米?请用你的1平方分米的学具量一量。谁来边演示边说你是怎样测量的!3平方分米,和你们测量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我们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分别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那怎样的面积是1平方米呢?谁来说说看。点名说。

师引导:边长是多少,什么形状的面积是1平方米?生得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师板书)

请同学们张开手臂,请问你两个手臂张开的长度大约是几米?(师请4位同学伸直手臂并围成近似的正方形)那这四个同学张开手臂围成的图形面积大约就是1平方米。再请同学们们看到老师手里的这块布,它就是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大不大?先估计一下:如果老师请同学站到1平方米面积的布上,大约能站下几个?点名说。到底能站下几名同学呢?咱们就按同学们说的站一下。师点一小组(8个)同学上去站,不够就再点。

我们来数一数站下了几名同学。(大约12个同学)

师对估计的情况作评价。

7.新课小结:

师小结:通过刚刚地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还了解了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师完善板书)

三、拓展应用。

同学们,你能用所学的三个常用面积单位解决大屏幕上的问题吗?谁来回答第一个:

课件出示检测练习:

一.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名称。

1.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4()。

2.一张课桌面的面积是24()。

3.一个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50()。

4.昌北二小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7000()。

四、归纳提升。

师: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同学们都填对了,下面再来个难点的,愿意接受挑战吗?(愿意)那请问: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怎样不同的物体表面面积呢?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师出示课件让同学填空),点名学生说。

三个面积单位分别用于测量不同的物体面积:

1.测量较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邮票、橡皮檫的面积等,用()做单位。

2.测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黑板、教室、操场的面积等,用()做单位。

3.测量一般大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手帕、课桌面的面积等,用()做单位。

五、全课小结。

接连几个问题都没有难道大家,看来同学们学已经和这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成为好朋友了!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的是什么,学到了什么呢?(点名学生说)

同学们这节课学得还真不少,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在数学书第60至63面,课后请同学们温习并完成书上相应的练习,希望今后的学习同学们能积极动脑,深入思考探究,我相信你们将收获更多的知识。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

面积和面积单位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篇2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学具、教具准备】

教师要准备课件和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准备边长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这样3个提问。

展示课件一。

1. 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 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师板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想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让同学们看个短片,还要请同学们当个裁判。展示课件二(短片内容:两个同学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手里各自拿着自己小长假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小明说:我的照片是2平方分米。小强说:小明我的照片有198平方厘米比你的大,我的大我的大……争论不休)。

师:请同学们给他们裁判裁判,是小明的大,还是小强的大?

生:小明的大,小强的大。(意见不能统一)

师: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我们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待会儿再说行不行?

二、探究新知

1. 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能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4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10=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生2:我们用直尺去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边长正好是10厘米,所以它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生3:老师告诉了我们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就是……

生:100平方厘米。

师: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

2. 迁移类推,理解进率

师: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从上面的试验中选择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来加以说明)

学生汇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这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分米)。

师: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总结概括,掌握进率

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在课题后板书100)

三、应用拓展,巩固进率

师:我们了解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又知道了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下面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 出示例3: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面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个人的推想过程。(1平方分米是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所以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2. 做一做:(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 小结:以上几道题都是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这样的题首先想到进率,(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100)有几个高级单位的数就有几个100。

四、综合训练

1. 练习二十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练习二十的第5、6题。(1、2组做5题,3、4组做6题)每组抽一生在黑板上做。

3. 找三组一生评讲第6题。

五、课堂小结

1.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

师:这堂课你学会什么?学生说,教师小结。

2. 师:现在我们能给小明和小强当裁判吗?(在齐声回答之后请一生裁判)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篇3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面积的含义》,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将以教材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生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1)教材简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此前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学习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奠定基础。(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当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以知识技能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点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基于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比较平面图形大小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探索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难点确定为: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大小。(4)、教法、学法

教 法:教是为学服务的,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

①观察:通过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面,体会面积的含义。

②比较:通过对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认识面积是有大小的,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③直观演示: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例2中的纸片、纸条、透明方格纸等,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学 法: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在设计中是这样预设:

①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解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②合作交流:如果自主不能解决的,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小组内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拔指导。(5)、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摸、比、说3个方面活动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

摸:让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桌面等身边物体体会物体面的存在。

比:比一比数学书封面和黑板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说: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摸、比、说等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二)动手操作比较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由具体物体的面的大小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大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出示一个长方体把它的某一个面画下来就得到一个平面图形——长方形,学生充分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物体表面的大小

平面图形的大小

面积

我还通过把这个长方形涂色和画边线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进一步深化面积的含义。

2、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设计时本着放手给学生,教师出示例2中的两个图形,提了2个问题:

①你们看一看,猜一猜谁的面积比较大?

②你有没有其它办法能验证你的猜想呢?

在这我通过提出这个问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把探究的时间和过程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袋中提供的材料,也可利用自己身边其它材料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在组织学生汇报时让学生带着材料到讲台上来,把自己比较的方法直观地演示给大家看。

我预设了以下几种方法:

1、重叠

2、长方形纸条测量

3、透明方格纸测量等

当然也可能会有其它的方法,只要学生演示的方法合理都给予肯定表扬。随后我对学生比较方法进行小结并用课件演示,进一步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在这三个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了练习,想想做做

1、第2题:这一题的处理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大小的同时结合时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第3题:这一题主要指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学生在汇报时这也用课件演示裁剪的过程。为今后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埋下伏笔。

3、第5题:这一题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比较,对于其中有些面积相近的图形只要能说出面积大小差不多就可以。

我选择以上3题作为本节课的新知实践运用,让学生在不同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几种面积比较方法的理解,并体验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生活。

四、全课小结、反思提高

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这里的小结归纳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还应是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体验上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关注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需要为主题,从生活情境创设到整个展开过程的立体安排,到重难点突破,以及所学知识的拓展应用,都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层次不一,教师要层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次教学,对于教学中出现的突发情况要应势利导,随机应变,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努力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篇4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1、感受物体的表面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观察法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篇5

本节内容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提供了思维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来展开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3、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表象。

2、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学法。

1、活动教学法:

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行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2、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识的起点。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直观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两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来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观察身边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红旗、桌椅、书本等,让学生指出他们的表面在哪?

(2)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便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课件出示各种规则及不规则封闭图形,让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

(2)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和封闭图形大小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识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比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②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指定不需要学生的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封闭图形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篇6

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2.能力目标:

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3.情感目标:

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形成正确的“面积单位”概念。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学具,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相片一张,药盒、树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创设情境:幼儿园要举行涂色比赛,请你帮帮聪聪小朋友,他该选哪张纸?(出示三张大小不一的纸片),说说你的理由。

2.提问:你所说的“大”是指纸片的什么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物体表面的大小。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物体,请大家看一看放在你们面前的有哪些物体?

(课桌、铅笔盒、课本、练习本、药盒、树叶)

(2)请同学们摸摸自己课桌的面,再摸摸课本、练习本等物体的面。(3)课桌面、作业本面、树叶面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4)物体都有它的表面,谁还能举例说说哪是物体的表面?

(5)比一比,课桌和黑板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桌面和书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练习本的表面和药盒的表面哪个大,哪个小?你怎么知道的?(板书:观察)(5)(出示两片叶子)谁能摸摸他们的表面在哪?比一比,哪片叶子的表面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重叠)

(6)刚才我们用观察和重叠方法,知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板书:大小)2.平面图形的大小。(1)(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这些都是平面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2)这些平面封闭图形一样大吗?

(3)他们的大小指的是他们的哪部分?(指名学生摸)(4)明确: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3.概括面积含义。

(1)根据板书整理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整理完成面积概念板书)

(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两个方面,也可以分开解释为:物体表面比较大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大,物体表面比较小就说他的面积比较小;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封闭图形的面积。)

(2)谁能说说什么是面积?指名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3)阅读课本概念。4.认识面积单位。(1)设疑:(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他们的大小。

(2)数格比较大小(将两个长方形背面展示出来,他们的背面画有相同的方格)谁的面积大?为什么?(3)同一格子标准:(发给三名学生每人一个画好格子的长方形,让他们各自背对同学数出格子数,并告诉大家他们各自手中长方形内的格子个数)

谁手里的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展示各自手中图形)你们发现了什么?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使用统一的标准。国际上规定这个统一的标准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4)认识面积单位。带着问题自学课本73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完成板书: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5)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形成大小概念。①各自比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③出示1平方米的纸,估计一下能站上多少个同学?

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那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第74页“做一做”。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给下面物体的面积选用合适的面积单位。数学书封面()操场()黑板()教室门()邮票()文具盒()

四、整理回顾,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一说,比划一下)2.先观察、欣赏75页数学游戏:图案设计大赛。

3.课后作业:设计比赛:你还能拼摆出更多、更新颖有趣的图形吗? 要求:(1)图案面积都是5平方厘米。(2)给自己设计的图案起个名字。

五、课堂作业: 1.填空: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和()。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教室面积大约是48()书签面积约有60()手帕面积4()球场面积400()

一台电视机的屏幕是20()一扇门的面积约是2()

一枚5角硬币面积大约15()

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6340()3.选一选。(1)()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①指甲②粉笔盒底面③课本封面④方凳面(2)度量操场的面积应选用()作单位。①平方厘米②平方米③平方分米 4.判断对错。

(1)课桌面的面积约36平方分米。()(2)床的面积约4平方厘米。()(3)方桌的桌面大约有1平方米。()

5.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数一数,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平方厘米()平方厘米()平方厘米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52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合作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3.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认识、理解面积的意义,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认识并建立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体验、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纸片各一张。

学具准备:每组一张蓝色纸板(长:12厘米、宽:6厘米)、红色纸板(边长8厘米)、黄色纸板(长:11厘米,宽:4厘米);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活动一:前置孕伏。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家用一张硬纸板剪一个图案,大家都做好了吗? 生:做好了。

师:有谁想到前面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学生展示。)

师:你做得真不错,老师能把它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吗?(留下两幅作品,一大一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和智慧做出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那这些图案在今天的课堂上能不能用上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吧!同学们请准备好,上课。

【评析:这一片断中教师通过布置前置性的作业:用一张硬纸板剪一个图案,即为面积的学习建立了表象,也为面积的学习做了铺垫。】

活动二:操作感受,认识面积。1.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这是刚才大家展示的两幅作品,现在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幅作品的面上进

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择哪幅作品?为什么?

生1:我想选择小的那个,因为它的面小。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

师:哦,大家都在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一起看。(课件展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

师:这里有一些规则的图形,还有一些图形的边是不规则的,这些都是平面图形。它们有大小吗? 生:有。

师:你能举例比较一下其中任意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生1:长方形比正方形大。生2:圆形也比正方形大 生3:平行四边形比三角形大。生4:平行四边形比正方形也大。

【评析:从学生前置作业和课件展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图形出发进行教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2.小结面积的含义。

师:我们发现了这些封闭的平面图形是有大小的。大家看:长方形(长方形闪烁一次),圆形(闪烁一次),不规则图形(闪烁一次)等图形涂色部分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也就是说这些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除了封闭的平面图形有面积,那物体有没有面积呢? 生:有。

师:大家真善于思考。物体也是有面积的。比如:我们的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你还能再举例说明别的物体的面积吗?

生:文具盒… 生:桌子… 生:窗户… ……

师:(拿出一个皮球。)皮球有面积吗?

生1:没有。生2:有。

师:(指着生1。)来,你说说为什么皮球没有面积? 生1:它是圆圆的,不是平平的,所以我觉得没有。

师:哦,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们再来听听别人的想法。(指着生2。)来,说说你的理由。生2:物体都有面积,皮球也是个物体,所以它也有面积。

师:对啊,刚才我们说过物体都有面积,所以皮球也是有面积的。可是皮球是圆圆的,它的面积是指的哪里?

生:就是它外面。

师:这是一个曲面。皮球外面这个曲面的大小就是皮球的面积。像数学书、黑板、皮球等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下什么叫面积吗?

生汇报完后师小结面积的含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评析:通过观察、比较,获得多种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面积概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活动三: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既然面积有大小,我们来比较-下怎么样?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都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纸板,让我们先来比较一下蓝色纸板和黄色纸板的大小。

师:大家比较好了吗?。来,请这位同学下来交流一下?

生:我们是把两张纸重叠在一起来比较的,比较的结果是蓝色纸板的面积大。师:很聪明,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了两个面积的大小。师:大家都是这样吧? 生:是。

师:再来比较一下蓝色纸板和红色纸板。(半分钟。)怎么样,比较出来了吗? 生:没比较出来。师:怎么回事?

生:重叠法比较不出来,想撕又怕给撕坏了。师:那这种情况下该怎样比较呢?

师:有些同学有想法了。老师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小学具,大家也可以利用这些小学具试试,看能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学生合作。)

【评析:教师有意安排了两张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纸片,抓住了“那这种情况下该怎样比较呢?”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小学具,大家可以利用这些小学具试试,看能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这样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学生探究到底谁的面积大的欲望,这样设计给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师:现在有结果了吗?哪个同学下来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生1:我是用小正方形来测量的,这张红色纸板一行能摆4个,摆了4行,一共摆了16个正方形;这张蓝色纸板一行能摆6个,摆了3行,一共摆了18个正方形,所以蓝色纸板大。

师:这个同学用同样的正方形量出了大小。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是用小长方形来测量的,蓝色纸板一行能摆3个,摆了3行,一共摆了9个长方形;红色纸板一行能摆2个,摆了4行,也是摆了8个长方形,所以蓝色纸板大。

师:你们为什么不用圆形来测量呢? 生:因为圆形摆在纸的面上,周围还有空隙。

师:看来我们要选用没有空隙的学具,还要注意选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表示面积单位。

【评析:本活动通过学生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自己发现:比较两个物体面积的大小,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师:为了研究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们想不想知道有哪些面积单位啊?请大家拿出学具袋中最小的正方形(师同时也出示1平方厘米的学具)。人们把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规定为1平方厘米?字母记作cm²。(板书。)

师:观察一下,1平方厘米跟我们哪个手指的指甲大小差不多?(大拇指的手指甲。)你还能找出一些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吗?(1分硬币、衬衫上的扣子、电灯的开关等。)和老师想得差不多,我们看看还有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课件出示1分硬币、衬衫上的扣子、电灯的开关等。)

师:请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我们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估一估,大约有几平方厘米?

师:怎么啦? 生:太小了,没法量。师:那怎么办呢?

生:我想,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师:你们认为呢?

生:肯定有的。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思考。长度单位有厘米,比厘米大一点的有分米。面积单位也有比平方厘米大一些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平方分米。

师:多大面积是1平方分米?善于思考的同学在头脑中肯定想象出了1平方分米的大小,谁来说说看?(学生试着说。)

师:大家拿出学具中的大正方形,这是一个边长1分米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字母记作dm²。(板书。)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课件演示电灯开关,烟灰缸,粉笔盒,光盘等。)

师:老师碰到了一个难题,我想测量一下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可是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来测量太不方便了,老师该怎么办呢?

生1:用平方米。生2:用大的正方形。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学生在想的同时,教师展开1平方米的大正方形。)师:睁开眼睛,与这个正方形比一比,是这么大吗? 生:哇,真大。

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米,面积是1平方米。用字母表示是m²。(板书。)老师测量了我们教室的竖着摆,大约能摆8个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横着摆,大约能摆6个平方米的正方形。大家算一算,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生:48平方米。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师板书课题。)

师:接下来让我们利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活动四:巩固练习。

1.测量以下三个物体表面的面积用什么作单位。(1)测量橡皮表面的面积。()(2)测量课桌表面的面积。()(3)测量黑板表面的面积。()

师:根据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非常重要,选不好会闹笑话的。

小明就是因为粗心大意,所以写了一篇让人啼笑皆非的日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明写的日记。

2.小明的日记。

清晨,我从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床上起来,拿起牙刷刷牙,吃完早饭来到学校,在100平方分米的操场上参加升旗仪式,看到鲜艳的50平方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旗杆上,心里真高兴。回到50平方米的教室,坐在40平方厘米的课桌前准备上课。

你能找出日记中的错误吗?

师:哪个同学来读一下?(找一个学生朗读。)

师:大家为什么笑啊?你能帮组小明找出日记中的错误吗? 生:2平方厘米的床不对,应该是2平方米…… 师: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在生活中,我们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可千万不能犯小明这样的错误。大家能做到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练习题,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看谁填得又快又对!

3.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6()。(2)作业本的面积大约3()。(3)单人床的面积大约2()。(4)谋桌面的面积是24()。(5)黑板面的大小是4()。(学生交流。)

活动五:小结,结束全课。

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篇8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

《圆柱与圆锥》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阶段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后一个单元的知识。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特点,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基础。而《圆柱的表面积》这个内容又是《圆柱和圆锥》这个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面的旋转》了解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和认识了圆柱和圆锥及其基本特征后安排的一个具有探索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想象,操作等探索活动运用迁移规律把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新知识转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即圆的面积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另外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2,《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材十分注重把学生的视野拓宽到自己生活的空间,注重以现实世界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使学生经历用观察,操作,想象,思考等多种方式探索图形的性质,运动,位置,度量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结合《圆柱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教学:

①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的含义,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

②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训练: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

(3)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为抽象,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各部分同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本课由于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探索的可操作性难把握。为了化解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主体,以探索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点拨为副线,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旨”。即以教师的引导带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辅之以小组合作交流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等,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为教学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活动全面,全程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强化,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说学法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教师设计的多媒体演示为依托,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突出《空间与图形》这个内容的教学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引新巧妙入境

这个过程我用课件展示4个方面的复习内容:

(1)我知道圆柱的特征是……

(2)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说一说,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3)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4)我会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两个小题:一是计算圆的周长,一是计算圆的面积。)

以上设计让学生逐题完成,通过个人汇报——集体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完全与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有关,为下一步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作好铺垫,让学生体验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二)设置悬念,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在此我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同学们,你想当设计师吗”“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纸盒,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一个模型,现在我请大家帮助我设计一个和你手中的模型一样的圆柱形纸盒,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吗”(让学生沉思一会儿后请学生起来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这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进而引出新课,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圆柱的表面积》”这样设计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动手操作合作研究汇报交流发现联系总结方法

1,动手操作。“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什么面吗你能想办法让它成为我们认识的图形吗请你用手中的长方形纸,剪刀动手做一做,试试看”

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教师进行巡视,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想办法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或者用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的侧面,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

2,合作研究。“你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什么图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呢请你和你的同伴说说看”

这是让学生明白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形成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得到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得到长方形,在什么情况下得到正方形。

3,汇报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的展开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同时又让学生明白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这样来化解教学的.一个难点。

4,发现联系。

首先用课件演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有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现在我以电脑中的圆柱形为例同大家一起来研究研究”课件展示展开后的图形“你们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正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这一过程是让学生明白,不管展开成什么图形,圆柱的侧面积是不会变的。

其次,用课件把圆柱展开成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开展讨论交流:“你发现展开后的长方形各部分与圆柱体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了吗请和同伴说说看。”然后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也就是圆的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也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理解了之后再用课件进行演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5,进行推理,总结方法。

学生理解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因为有了上述的探究过程,学生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概括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乘高,也就是圆的周长乘高。学生概括出公式以后让学生写下来,并读一读,用课件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思考:“要求圆柱的侧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

接着出一道尝试题(课件展示):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3厘米,高是5厘米,求圆柱的侧面积。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方法。

6,归纳新知:“你现在知道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先自己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再和同伴交流交流,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全班汇报——课件演示来完成。(这一环节,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这样能够更好的突破难点。)

7,及时练习:课件展示求圆柱的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然后全班评价,结合实际进一步理解求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和方法。

(四)联系生活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因而我设计的练习题在注重知识运用的前提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这一过程我安排了三道大题,都是用课件展示:一是填空题,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二是两个图形题,分别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三是解决问题,有四小道,(一)是计算油桶的表面积(教材23页2题),(二)是计算通风管需要铁皮的面积(教材23页4题),(三)是计算无盖水桶的表面积(教材24页6题),(四)是计算5根立柱的油漆面积,并计算要用油漆多少千克,需要花多少钱。在内容上注意采取秩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这样即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又能兼顾大多数学生。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实际进行计算。

(五)全课总结促进构建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人教课本数学六年级第十二册第一单元《圆柱的表面积》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掌握圆柱基本的特征,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材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因而要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运用转化、迁移的方法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另外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形体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教材分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计算方法和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三部分内容。

2、学情分析:

为了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情,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了调研,这是课前调研的内容和统计的结果: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圆柱体是有一定认识的,70%的学生知道圆柱体的表面积指的是哪,但是全班只有10%的学生会求圆柱表面积,而且这些孩子都是在外面上过奥数的。由此可知,学生对圆柱的表面积了解的比较少,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

因此,依据教材和学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向学生渗透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能应用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探究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教具准备:每组一套学具(包括能组成圆柱体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多个圆及其他图形)

六、教学主要环节: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本节课中,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激趣导入,初步感受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四)回顾整理,总结收获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初步感受

平面图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求了,而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课前,我发给每组学生一份材料袋,并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圆柱体?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四人合作,制作一个圆柱。柱体部分的接缝可用胶条粘好,上下两个底直接搭在柱体上下就可以了,不用粘上。在制作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这样一来,把学生理解上的难点“由曲变直”,转化为“由直变曲”,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由直变曲”会容易的多。通过他们自己制作圆柱,直观了解曲面和平面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带着兴趣,开始尝试,兴趣有了,自主探究的欲望自然也就强烈了。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求新知:这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重、难点所在,我主要通过4个层次来完成,使学生在小组探究的活动中,归纳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一层次:小组探究,自主发现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想到用长方形或正方形卷起来做成圆柱的侧面,然后选择合适的圆作为两个底,但对于学生能否想到利用平行四边形做侧面,学生的认识可能仍不清晰。因此,在小组探究时,我会到小组中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启发引导,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学生不仅对圆柱体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也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及观察、概括的能力。

第二层次:小组汇报,总结归纳

在小组探究的基础上,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共分三种情况

分别选择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作为圆柱体的侧面把它卷成圆筒,再选正好能和圆筒对上的同样大小的两个圆。

在学生汇报完后,我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上下两个底面的圆必须是大小相等的两个圆?不相等行不行?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从感官上加深对表面积的认识,为总结圆柱表面积公式打下基础。

然后,我直接提出问题:你会求它的侧面积吗?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这里还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很有可能无从下手去思考,我及时点拨学生引导他们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能够找到这两者的内在关系,学生汇报时,由课件配合,让学生从视觉上进一步感受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如果展开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是圆柱的高;如果展开的是正方形,正方形的一个边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另一个边长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就是底面周长×高。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获取中,真正理解了公式的由来,感受到重新创造数学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研究完圆柱侧面积的推导后,我又让学生来摸摸这个圆柱的表面,然后小结:我们摸过的所有这些面的面积和就是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这里让学生摸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表面积的认识过程,由于前面已经做了足够的铺垫,在学生理解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独立想办法求出圆柱体的表面积。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在本环节中,在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中,探究的精神得到了张扬,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实在的体现与培养。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的亲历探究实践中得到了突破。

第三层次:及时巩固,内化知识

在教学重难点基本突破后,让学生根据材料中给出的信息,计算本组制作的圆柱体的表面积,然后全班交流,因为学生利用的材料不同,因此涉及到的信息比较全面,侧面展开图有长方形,有正方形,还有平行四边形。这样就使学生巩固了对圆柱体表面积的理解。

第四层次: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应用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不仅有不缺面的圆柱体,而且还有只有侧面的圆柱体和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体。能够准确的判断所求圆柱的表面积共几个面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我利用学生手中的圆柱体进行了一系列的拓展练习,首先我拿出一个学生做好的圆柱,把其中一个底拿走,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为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个圆柱体的表面积就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就可以了。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跟这个圆柱类似?(如水桶、圆柱体的笔筒)在这里我安排的一道求水桶表面积的练习。

这样一来,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主解决了只有一个底面的圆柱体类型的实际问题。

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解决只有侧面的圆柱体这一类型的实际问题。同样还是拿出一个学生做好的圆柱,把其中两个底都拿走,问学生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生活中哪些物体跟这个圆柱类似?(烟囱,钢管内、外部的表面积)我也安排了一道求烟囱表面积的练习。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经历了自主观察并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区分他们,于是我引导学生按照圆柱体的面给圆柱体分分类:第一类是不缺面的圆柱体、第二类是缺一个底面的圆柱体、第三类是缺两个底面的圆柱体。为了更好区分,更好记忆,我又引导学生分别给它们起个名字:不缺面的就叫它全面圆柱体,缺一个底面的最典型物体就是水桶,我们就叫他水桶圆柱体,缺两面的最典型物体是烟囱,我们就叫他烟囱圆柱体。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三种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求法:

在这一系列的总结、概括、归纳中,学生完善了认识,全面了解了各类圆柱体的区别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根据以上内容,我准备在实践练习中安排四个层次的内容。

1.一组已知底面半径、直径、周长和高求侧面积、表面积的对比习题,加深学生对圆柱表面积的理解,提高求表面积的技能。

2.一道求烟囱圆柱体表面积的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后,追问:为什么只求侧面积就可以了。

3.求一个用塑料薄膜覆盖的蔬菜大棚表面积的习题,追问:为什么求完全面圆柱体表面积后还要除以2。使学生养成灵活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的习惯,培养实际应用的能力。

4最后安排的是一个拓展题,求帽子的表面积。这个表面积是由一个水桶型的圆柱体和一个环形的表面积组成的。把圆柱体表面积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环形面积及组合图形的知识揉和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回顾整理,总结收获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的过程,学习时运用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不仅有知识上的积累,还能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以上就是我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谢谢各位老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教材上看,教材先安排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认识,然后圆柱的侧面和展开图的比较,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就是它的长方形。还要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思考圆柱的表面积,就是由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圆的面积。通过侧面展开图的操作,学生了解了圆柱的侧面积相当于长方形面积。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表面积,要先求侧面积,再求圆的面积。这也就突出了重点。难点就是理解表面积的计算后,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键是通过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概括思维能力、分析综合等数学能力。

二、教学程序

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让学生积

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实验导课;沟通知识、探索新知;应用求表面积、解决问题;巩固练习、逐步深化。

1、复习旧知、实验导课。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问题:

A、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B、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通过上节课认识了圆柱,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与圆柱有关系吗?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2、沟通知识、探索新知。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2)动手操作寻找计算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

A、学生通过看展开图后,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得到的。B、学生通过看展开图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让同学们找出它们的对应关系后,然后同学们自己动手计算圆柱的侧面积。C、分析圆柱的表面积又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同学们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通过课件侧面展开图,找出这个图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圆柱底面积是如何求的。让同学们自己讨论计算结果。

3、应用求表面积、解决问题。

出示例3,让同学们找出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具体分析

水桶是无盖,说明什么?如果这个水桶展开,会有哪几个部分?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

4、巩固练习、逐步深化。

做41页“做一做”1、2题。

5、完成作业、强化新知。

练习十第2、3、4、5题。

三、说教法

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主要通过实验法、练习法、启发谈话法、课件来完成教学目的。

1、课堂首先通过启发谈话导入新课,解答例题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练习法。

2、通过侧面展开图的实验,使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长方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算出来了。

3、教学例题,都让同学们自己讨论、分析、解答。

四、说学法

实验操作,每个同学通过自己动手做侧面展开图分析圆柱的表面积,直观感受到圆柱的侧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的关系,为下一步计算表面积,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由直观演示,让同学自己动手计算圆柱的侧面积,然后联系到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分几进行。

2、通过实验直观了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3篇】相关文章:

1.《圆柱的表面积》小学数学说课稿

2.小学数学《圆柱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3.圆柱的表面积数学说课稿

4.《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5.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

6.《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范文

7.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8.圆柱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上一篇:北京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顶碗少年》教学设计下一篇:石城乡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