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2024-07-07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篇1

铁的重要化合物庾志成广东广雅中学,广州

一、教材分析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介绍金属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本节课的知识是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从铁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为引入,以及在介绍铁的氧化物时,列举了氧化铁作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说明了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意义与价值。在介绍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时,以实验探究为手段,重点介绍了Fe(OH)2的、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2.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例如: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笔带过,没有安排相应实验来介绍。(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Fe3+与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强还原剂、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正是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对反应类型进行判断。3.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教材介绍Fe(OH)2的制备与性质、Fe3+离子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做好几个教材安排的几个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2)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3)知道溶液中Fe3+的检验方法。(4)知道Fe3+与Fe2+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转化发生的条件。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2)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3)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4)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2)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1.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2.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本节课安排了3个实验,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Fe3+离子的检验以及Fe3+与Fe2+的转化。相对而言本节课实验的内容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质或是Fe2+与Fe3+的转化,均涉及到+2铁元素的还原性这一特点,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为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把“Fe(OH)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Fe3+离子的检验”和“Fe2+与Fe3+的转化”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情景,以起到优化课堂效率,形成知识系统的作用。同时,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过程【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填写以下表格:Fe2O3FeOFe3O4俗称铁红磁性氧化铁化合价+3+2+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篇2

一、精致教学准备

1.设置整体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进程,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程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此基础上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和有效落实,有利于引导中学化学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优质的化学教学准备策略首先要凸显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设置优质化、整体性的教学目标是实现优质教学的基础。

“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设置的三个维度表述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二价铁和三价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知道氢氧化亚铁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操作流程;

(2)知道Fe3+的检验方法;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形成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4)巩固用分类观学习金属化合物性质的方法;

(5)初步体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变价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6)在铁的化合物的性质探究学习中体验提出假设猜想、实验设计、探究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7)通过生活中铁的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探究,进一步感受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8)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提升合作意识及与人分享的精神品质。

以上三维教学目标和谐统一,它代表了一种整体的知识观,给本节课教学活动设计指明了方向,表明教学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关注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和情意品格等综合素养的提升转变。

2.创造性处理教材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机械地“教教材”,对教材内容做合理的加工与改造。因此,实施优质教学要把握教材意图,“深入浅出”地把教材钻研透,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明确各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还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这样才能带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让教材真正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与介质为教学服务,彻底改变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参考教材内容,选择探究生活中常见补血药物“硫酸亚铁片”说明书的有关内容,以学习硫酸亚铁性质为起点,通过安排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从二价铁化合物Fe SO4学习引出Fe(OH)2制取与性质的学习,再通过二价铁化合物性质解释硫酸亚铁片制成“包衣片”的原因,最后过渡到三价铁盐性质与Fe3+检验的学习。通过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合作探究解决学习问题,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编排顺序,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自主发展。

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做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精心选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实际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这是实现化学优质教学的重要途径。

3.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解读、处理和加工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容忽视。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只思考教什么和怎样教。而对学生学习状态缺乏必要的关注与重视。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基于自身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化学教学的重要前提。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句经典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因此,优质化学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如在本节课学习开始,教师通过PPT展示Fe O、Fe2O3、Fe(OH)2、Fe(OH)3、FeS O4、Fe Cl3等图片,使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铁的世界,再通过板书引导学生对这些化合物进行分类,并让学生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入教学,初步分类,并引导学生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的角度进行感知认识,落实教学目标(4)。

二、优化教学过程

1.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引发思考、启发思维,这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优质教学的积极追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探究式学习”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或某个教学环节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要蕴含能让学生发现并有效地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要体现学科特色,通过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感悟学科知识的内涵,体验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形成持久的学习热情。

例如,对二价铁还原性的学习,通过创设生活中常见补血药物“硫酸亚铁片”说明书的阅读,引导学生获取有关Fe SO4的颜色、状态等信息,并思考、交流:从中获得哪些信息?还有哪些问题?这为下面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让学习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从生活中走进化学,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2.合理设计教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实施优质教学要创设适当的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思维的发展。

在设计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启发性原则。问题设计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让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互联系,引起学生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悬念,唤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第二,层次性原则。问题设计要注意难易适度,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又要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分解成若干个成一定梯度且相互联系的问题串,帮助、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第三,开放性原则。设计问题要有开放性,让学生通过多条途径找到不同的答案,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根据上面创设的学习情境,提出“为什么制成包衣片”“为什么与维生素C同服有利于吸收”等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观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已有的知识提出“盐与碱的反应和低价物质具有还原性”的猜想预测;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硫酸亚铁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落实教学目标(3)、(4)、(7)和(8)。

3.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转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问题情境,以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并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第二,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自主选择探究方法,实施探究活动,不追求“范式”思路或结论。第三,以探究活动为突破口,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是开展科学探究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个体的能动性,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第四,交流合作是探究活动中落实“究”的结果,构建新的认知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使探究活动更有成效。

续上,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实验方案总结出探究硫酸亚铁的实验步骤。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合作、实验探究,并观察现象、形成结论,写出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解释、回答“硫酸亚铁片制成包衣片的原因”。通过实验探究获得Fe SO4与碱反应、与氯水(或双氧水等)氧化剂的反应事实,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总结方法、体会乐趣。落实教学目标(1)、(6)、(7)和(8)。

4.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动态生成”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新追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她认为:“必须超出和突破‘教学特殊认识论’的传统框架,从高一个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就是说,新课程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在优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在前面二价铁性质学习活动中, 学生会提出“为什么氢氧化亚铁沉淀的颜色会由灰绿色然后再变成红褐色?”与教材中出现“白色絮状沉淀”不一样,通过观察、质疑及讨论交流,认识Fe(OH)2的制备方法,并运用已有知识合理解释操作,感知Fe(OH)2的还原性,落实教学目标(1)。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为课堂中出现的错误而懊恼。然而,反过来想,对课堂教学中“错误”的价值引用却又是一道亮丽的景观,捕捉良机,巧妙地将“错误”进行到底,教师将会受益匪浅,学生将终身受益!

三、多元教学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由此可见,从评价的功能看,建立在新课改基础上的评价,在关注学生发展状况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优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多元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1.主体多元化课堂教学过程评价

课堂教学过程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在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中轻松自然地进行活动表现性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可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元主体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是处于重要地位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发展状况,还要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评价出每个学生的个性,使教师评价成为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Fe3+的检验的学习过程中,完成教材61页“实验3-10”, 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如何检验药片的包衣层中[氧化铁(Fe2O3)]有铁元素?”设计实验并动手检验。教师通过对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掌握Fe3+的检验方法,并通过运用这一知识解决问题(先向包衣层物质中加入稀盐酸,充分振荡后加入几滴KSCN溶液)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实现教学目标(2)、(3)、(7)和(8)。

学生之间的评价。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于师生、生生互动交往的过程,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互评也就是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了解彼此的兴趣和爱好,交流讨论可以进一步加深彼此的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同伴与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进行有效的相互评价,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与优点,找出同伴的优越之处,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同时,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

在三价铁的性质学习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讨论“Fe Cl3会有哪些性质?如何运用实验方法验证并得出结论?”借助前面学习硫酸亚铁的方法预期Fe Cl3的性质(与碱反应、与铁粉等还原剂的反应),利用Fe3+的检验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并回答“与维生素C同服有利于吸收”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1)、(5)、(6)、(7)和(8)。通过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自我反思,更是对他人的欣赏,在这样和谐愉悦的评价氛围中,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学习动力会更足,学习效率会更高。

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使学生不仅仅被动地接受评价,自己也能主动地参与其中,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同时,这个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可增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激发创造和自我评价的动机。利用课堂总结,让学生谈收获、谈学习体会是学生自我评价最常见的方式。

在本节课堂总结环节,让学生自我总结三价铁的氧化性,以及二价铁和三价铁的相互转化,交流、汇报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通过自我评价自主形成对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整体认识,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中体验合作学习,在应用中感受化学学科的价值,全面实现本课时教学目标。

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情感态度方面的体验,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有助于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2.目标多元化课堂教学结果评价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单一教学目标适应不了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由此新课程标准构建了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的多元化教学目标,强调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社会、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教学结果的评价中,既要关注知识获得,又要关注能力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创新精神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具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九种智能,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不同学生的智力结构不同,存在个体差异,如用统一的指标评价,必定会抹杀学生个性,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上要实施目标多元化评价,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及原有的基础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利用各自的智能优势最后都达到了学习目标,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如“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课我们设置了三个维度八个具体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目标达成的结果进行评价,让评价成为学习过程中激励学生发展与改进的手段。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持续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让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实施多元化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潜能开发,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和合作学习意识,发掘学生潜质与个性特长。

摘要:通过“铁的重要化合物”一课的具体教学实例,探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优质教学的内涵,优化教学系统中诸要素,构建高中化学优质教学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课程改革目标。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篇3

氯化铁的熔点为306℃,而氯化亚铁的熔点为672℃,这是因为9~17电子结构的离子,有效核电荷数大极化力较强,Fe3+相对于Fe2+,电荷数多,半径小,Fe3+使Cl-发生变形的程度大,从而引起电子云重叠,由离子键趋向于共价键。晶型也由离子型变为共价型,因此氯化铁为分子晶体,其熔、沸点较低。

【问题2】为什么高炉炼铁增加炉高并不能提高一氧化碳的利用率?

CO还原氧化铁是可逆反应,且是开放体系,反应一旦发生并达到平衡后各组分的分压保持不变。增加炉高不能改变平衡的转化率,因此不会提高一氧化碳的利用率。

【问题3】铁和氧气及水蒸气反应为什么主要产物是四氧化三铁?

从热力学数据手册查到铁的氧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见表1。

当氧气量或氧化剂的量足够的时候从热力学角度,四氧化三铁是热力学最可能的产物,所以铁丝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与高温水蒸气反应、甚至是与熔融的氢氧化钠反应产物主要是热力学更稳定的四氧化三铁。

【问题4】铁锈的主要成分为什么是Fe2O3·xH2O?

铁锈的生成主要是因为发生了吸氧腐蚀,Fe先变成Fe2+然后氧化成Fe3+,随后变成Fe(OH)3并部分脱水,在此过程中,如果保持空气流通,生成的氢氧化亚铁很难存在,也就不易与氢氧化铁结合生成四氧化三铁。

【问题5】为什么会存在磁铁矿和菱铁矿?

当在氧气很充足的情况下,铁在高温时会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当铁被腐蚀后空气的流通性较差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高时则会产生FeCO3。

【问题6】铁碳合金容易发生析氢腐蚀还是吸氧腐蚀?

【问题7】锌比铁活泼为什么铁比锌与硫酸反应放出氢气速率快?

锌排在铁的前面,氢锌原电池的电动势E1=0.76 V,氢铁原电池的电动势E2=0.44 V,故锌与稀硫酸溶液反应的趋势较大,但在相同情况下,氢在锌上析出的超电势(0.70 V)比在铁上析出的超电势(0.15 V)大,所以氢在铁上析出的速率反而快。

【问题8】铁离子及其化合物在水中的颜色?

铁作为过渡元素其化合物主要的颜色来源于d-d电子跃迁,但Fe(Ⅲ)离子的基组态电子结构为3d5,其电子跃迁都是自旋禁阻的,产生跃迁的几率很小,导致水合铁离子[Fe(H2O)6]3+呈淡紫色。但当遇到Cl-、OH-等易极化的阴离子时,离子的极化又导致对光有很强吸收的电荷跃迁。因为Fe(Ⅲ)离子在pH=4时就水解完全,因此常见铁的溶液中一般都会存有较大量的氯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配合物,所以是黄色的。

【问题9】硫氰化铁稳定如何?为什么是红色?

根据软硬酸碱理论Fe3+是硬酸,氮原子属于硬碱,所以NCS-与Fe3+形成稳定的配离子,且配位数随着配体浓度的增大从1递变到6。但配离子的稳定性与配体场强有关,在光谱化学序列中NCS->H2O>F-,但与CN-相比仍为弱场,Fe3+形成配离子属于高自旋(外轨型)配合物,晶体场稳定化能CFSE=0 Dq,不够稳定。Fe3+在配体NCS-的影响下,发生能级分裂,主要发生了d-d电子跃迁,吸收20000 cm-1的光,所以配离子呈现其互补光的颜色——红色。

【问题10】傅-克烷基化为什么可用氯化铁作催化剂?

苯的电子密度均匀,取代需要的活化能较高,因此需要加入催化剂,铁离子作为硬酸很容易与硬碱氯离子配位,使烷基正离子游离出来,软酸R+容易与软碱苯核结合完成烷基化的过程。

铁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篇4

对于《铁的重要化合物》这一节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实验验证性质,锻炼学生实验能力

铁的化合物常有不同颜色,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实验直接感受化学中的颜色美,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颜色证实物质的存在及检验物质的性质,也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特色。

动手实验前,看清试剂瓶的标签,间接性地让学生从颜色上区分亚铁盐和铁盐。

动手实验时,让学生先制取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再制取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受定势思维的影响,用常规操作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则以失败告终。教师导疑Fe2+有什么性质?学生顿时醒悟,重新操作,但生成白色沉淀很快就变色。教师再问,成功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关键是什么?还有什么好办法吗?个别学生想到用煤油隔离空气,再将滴管伸入液面下操作,实验效果非常好。这节课的难点是在失败的实验中找到灵感而取得成功。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是成功的保障。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完善实验,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和解决一些相关实验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问题,还要提高实验能力、实验成功率,使知识不易遗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时间的原因,未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一课时,在下一课时可以这样导入。

在铁的化合物教学中,用有趣的颜色及实验将知识串联,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良好的学科学习方法,提高化学学科素质。对每一堂课,教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明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了解什么知识,理解并掌握哪些技能,会解决什么问题,避免犯什么错误,在哪些方面还可以进行拓展、创新等。

2、注重学生书写技能。

这节课放在高一第一学期,所以应一开始就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要让学生多写、多动手、多思考,正是基于此,学生任务很重,很是花费时间。对于绝大数学生而言,书写方程式很困难,尤其还要写出离子方程式。

这节课没有预想的好,有教师原因,也有学生原因。

教师原因:(1)教师状态不佳。大奖赛的课,教师应该富有激情,开心地面对陌生的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受感染,才会积极配合教师。(2)语言不够精炼。作为理科教师,语言切勿啰嗦,表达一步到位,准确无误,不能出现低级错误,简单来说,基本功要扎实。(3)点评单

一。要求多琢磨,多听、多学习。(4)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好。要充分备课,认真领悟教材,多看教辅,多看相关文献。

通过两次的大奖赛的课,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向老教师学习,不能偷懒,多听老教师的课,多问老教师,尤其在课件的设计上多听取他人意见……但不能依赖依赖别人,自己要有想法。

高中化学 铁和铁的化合物 教案 篇5

1、使学生掌握铁的性质。(学会)

2、通过学习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学),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德育渗透)

3、培养学生由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综合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学)

4、通过新旧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扩展能力(会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乐学)

5、通过介绍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渗透)教学重、难点:

Fe的还原性、Fe与稀HNO3、水蒸气的反应。实验设计:

1、增加“铁丝与稀硝酸反应”的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2、增加“铁丝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教学用具:

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等仪器;铁丝、铁粉、稀硝酸、蒸馏水等药品;多媒体教学设备、Flash4.0电脑软件支持。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 :

一、设疑激趣。

【引言】人类使用铁已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了,目前已发现的金属虽然已有90种,但其中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多的仍然是铁。小到铁钉,大到桥梁、铁道、舰船、车辆和各种机械等,都需要大量的钢铁来制造。就连动植物体内也含有铁,人体内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钢铁的生产和使用是人类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那么,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首先使用铁呢?

【电脑展示】我国的劳动人民在春秋时期就会冶铁,比欧洲早近2000年,并且我国铁矿石的储量居世界第一,从1996年开始我国年钢产量连续超1亿吨,居世界首位。我们为我国悠久的炼铁史和发达的钢铁工业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铁和铁的化合物。

二、实验探究。【板书】第三章

第一节

铁和铁的化合物

(一)一、铁的物理性质: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实物、联系生活实际(如铁锅导热),回忆总结出铁的物理性质。(指明讨论一种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

【引入】铁的原子结构有哪些特点?

【电脑展示、讲解】对照元素周期表,指出铁位于第四 周期第Ⅷ 族,这一区域还有哪些元素呢?这里还有代表财富的“金”和“银” ;最硬的金属“铬” ;最难熔的金属“钨” ;“太空金属”“钛” ;象水一样的“汞” ;以及电器工业的主角“铜”。它们的单质、合金及重要化合物在祖国经济建设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可见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间区域,是含“金”纳“银”、藏“铜”卧“铁”之“宝地”。(引出过渡元素的概念)

象上述的金、银、铜、铁等从ⅢB到ⅡB共10个纵行(包括镧系和锕系)共68种元素,叫做过渡元素。(注:新元素周期表已列出了112号元素)。【板书】

二、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导分析】从原子结构示意图上看,Fe的次外层电子未达到饱和,和主族元素不同,不仅最外层上2个电子是价电子,而且次外层也有价电子,当铁与弱氧化剂反应时,只能失去最外层上2个电子形成Fe2+,当跟强氧化剂反应时,还能进一步失去次外层上的一个电子而形成Fe3+。

【板书】Fe-2e-=Fe2+

; Fe-3e-=Fe3+

【讲解】所以,铁在其化合物中通常呈+2价或+3价,在实际反应中是否遵循这一规律呢? 【板书】

三、铁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它列在氢的前面。【电脑展示】Fe+S ===(△)FeS ;2Fe+3Cl2 ===(△)2FeCl3

3Fe + 2O2 ====(点燃)Fe3O4

【阅读】在高温下,铁还能与碳、硅、磷等化合,例如铁跟碳化合而生成一种灰色的十分脆硬而有难熔的碳化铁。【板书】

2、与化合物的反应: Fe+CuSO4=FeSO4 +Cu ; Fe+2HCl=FeCl2 +H2↑ ;Fe+H2SO4=FeSO4 +H2↑

【启发】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均生成+2价铁,那么,铁和稀硝酸的反应呢?

【探索实验】把稀HNO­3溶液吸入装有细铁丝的长胶头滴管里,并迅速放入试管内并塞紧,观察每一过程的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观察后分析】

(1)液面为什么会下降?

(2)为什么到液面全部下降后有红棕色气体产生?(3)为什么溶液变成棕黄色?(4)为什么一定要把塞子塞紧?

(5)我们知道,稀HNO­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而铁具有还原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1)与稀HNO­3的反应: 稀HNO­3过量时:

Fe +4HNO­3(稀)=Fe(NO3)3 +NO↑+2H2O 【设疑】铁与稀硝酸反应在任何情况下都生成的是Fe3+吗?铁粉过量会出现什么情况?

【分析】Fe3+具有氧化性,Fe具有还原性,还有中间价态Fe2+,所以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板书】铁粉过量时,2 Fe(NO3)3 +Fe =3 Fe(NO3)2

总结:3Fe +8HNO­3(稀)=3Fe(NO3)3 +2NO↑+4H2O 【设疑】在常温下,铁与稀硝酸能发生反应,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也能和铁反应吗? 【讲解】常温下,铁遇冷的浓硝酸和浓硫酸发生钝化,但在加热的情况下仍能发生反应。

【小结】由实验可知,铁遇强氧化剂可失去电子被氧化成+3价的铁,说明铁有还原性。因反应生成NO、NO2污染物,所以应设计该实验放在密闭容器里进行。

三、实验创新。【板书】(2)与水蒸气的反应:

【演示实验】增加铁粉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收集气体,做爆鸣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有H2生成。

【板书】3Fe+4H2O(气)=(高温)Fe3O4+4H2

【课外思考】该反应的实验装置能否作更一步的改进?

【讲解】在常温下,铁和水不反应。但在水和空气里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铁很容易生锈而被腐蚀。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学习。

四、练习反馈。【投影练习】

1、铁片投入下列溶液后,金属片质量减少,但无气体放出的是: A、冷、浓HNO3

B、Cu(NO3)2 溶液

C、稀HNO3

D、Fe(NO3)3溶液

2、下列各物质中,不能由组成它的两种元素的单质直接化合而得到的是: A、FeS

B、Fe3O4

C、FeCl3

D、FeCl2

3、根据下列反应:(1)Fe+CuCl2 =Cu + FeCl2 ;

(2)2FeCl3 + Cu =2FeCl2 + CuCl2 判断Cu2+、Fe2+、Fe3+、氧化性的顺序是: A、Fe3+> Fe2+ > Cu2+

B、Fe2+> Cu2+> Fe3+

C、Cu2+> Fe2+ > Fe3+

D、Fe3+> Cu2+> Fe2+

五、讨论深化。

【讨论、小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铁具有较强还原性,过渡元素常有变价。弱氧化剂〔I2、H+、Cu2+等〕 强氧化剂〔Cl2、Br2、HNO3等〕 Fe

Fe(Ⅱ)Fe(Ⅲ)O2、H2O

【板书】小结:〔1〕铁具有较强还原性。

《钠的化合物》教学反思 篇6

-----《钠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生火、灭火、着火为贯穿始终的线索,以实验和生活用途激发学生兴趣和探求欲望。发挥实验的功能,本节课实验较多,开头可以反问:大家都知道水和二氧化碳能灭火,你知道他们能生火吗?提出了违背常识的问题,更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让学生把水滴到脱脂棉上的过氧化钠上,发现脱脂棉着火了,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到此为止学生积极性被调动,教师易如反掌的进入角色,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就轻而易举的完成了,学完后再接着问,如果真着了火,用什么制取二氧化碳最好呢?又引导了碳酸钠个碳酸氢钠的性质上,探讨与盐酸的反应,一气呵成,学生驾熟就轻的完成了他们的性质的学习。再诱导学生如果不慎着火了,燃烧的东西火焰的颜色是一样的吗?比如春节的放的烟火,又引导焰色反应,总之,本节课以生火、灭火、着火为线索,把各个内容贯穿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二、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教法的成功:

本节课中,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以积极的态度、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本节课多处创设生活情境,如新课以违背生活常识的滴水生火实验引入;讲述灭火器原理引入Na2CO3、NaHCO3与酸的反应;以人们在制造苏打饼干、焙制面包时,常往面粉中掺进小苏打粉的事例引入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对滴水生火实验的解释是让学生提出假说、设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实验,并对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又如,关于Na2CO3与NaHCO3的热稳定性比较实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特地将全班分两大组进行对比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主探索的乐趣,同时也学会了合作学习。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不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是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的。

(二)课堂尾声,让探究的情境在学生头脑中延续 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厨房里,我们不小心将盛有纯碱和小苏打的瓶子弄混了,该怎样区别它们呢?学生活动:对一堂课的活动从提问的质量、思维的活跃度、创新度以及学习收获等方面给予自评和相互评价。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篇7

在教学设计中,我力争让学生多动手。采用实验、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物质的性质,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我采用了探究实验、验证实验、趣味实验等多样化的实验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大量知识点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过程来进行,这样使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补充了两个趣味实验,先让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的知识解释“滴水生火”的原理,这样有助于理解“吹气生火”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物质性质的目的。这样设计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另外,我将焰色反应作了一些改动,用浸有酒精的粉笔替代了酒精灯和铁丝,这样排除酒精灯黄色火焰的干扰,现象更为明显,操作更加简单、易行。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也存在了一定的不足。首先,由于教学容量较大以及实验的不可控制等因素,时间控制上略有不足。其次,在实验过程中也体现出不同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不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氯气及其化合物300字教学反思 篇8

在题目筛选方面,以小高考真题为标杆练习,再以变式训练为辅,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最后是一道实验探究题作为深化,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角度,引导学生思维习惯,重视学生对现象的把握;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考察方面,强化学生的基本功,结合推断题展开训练。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篇9

一、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必修一有关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内容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二是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由此可见,必修1元素化合物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一些认知性学习目标,且层次相对较低,主要是了解和认识一些基本的或典型的化学事实,如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及物质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等,并不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而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基于此,教师不应盲目拔高教学目标,更不应“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化学学科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按原来的课程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置合理、清晰且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下表是笔者所设置的部分章节教学目标:

表1 必修1元素化合物部分章节的教学目标

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

①学生能说出金属钠、铝等金属的典型物理性质,如硬度和密度等;②学生能说出金属钠、铝、镁、铁等金属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实验现象以及能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③学生能在实验的基础上描述金属钠、镁、铁粉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以及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与综合形成有关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 ④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写出铝与强碱溶液反应时的化学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 ⑤学生基本掌握将物质的量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①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常见金属氧化物进行分类;并知道Al2O3是一种两性氧化物,能写出Al2O3与强酸、强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学生能在小组实验后说出Fe(OH)

3、Fe(OH)

2、Al(OH)3等氢氧化物的典型物理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这些物质的常用制备过程和典型化学性质;③学生能在小组探究实验后说出Na2CO3、NaHCO3的主要物理性质如水溶解性、色态等,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它们与盐酸反应的过程,能说出它们性质的异同;

④学生能在实验后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三价铁的氧化性和二价铁的还原性以及能说出这两种离子的检验方法;⑤学生能说出一些常见离子的焰色,并能鉴别一些常见离子。

第四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①学生能说出氯气的水溶性、密度和颜色等主要物理性质;

②学生能写出氯气与H2、Cu、Fe、H2O、NaOH等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写出次氯酸见光或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能用化学方程式描述漂白粉变质的原因;

③学生知道氯气有毒,但也能结合氯气的有关性质以及次氯酸的性质提出一些实用的预防氯气中毒的方法;

④能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新制氯水中粒子的种类;

⑤进一步认识非金属元素单质和化合物性质学习的一般思路。

硫和氮的氧化:

①学生能说出SO2、NO2、NO的主要物理性质如水溶性和色态等

②学生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SO2的主要化学性质,如与H2O、NaOH、O2等物质的反应;并能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解释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③学生能用化学方程式描述NO2与H2O、NO与O2反应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酸雨的来源;

④学生能说出酸雨的来源以及危害和预防措施

由于这些明确且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目标的设置,一方面使得学生能较快地明确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同时也能及时、有效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适时调整教学过程或策略。

二、学生初三原有知识出发,重视新知识的形成与获得机制

依据认知教学心理学的知识观,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是一些陈述性知识或下位概念,即一些基本、常见或典型的化学事实性知识,教学反思《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反思》。这类知识不同于化学实验技能,也不同一般的化学问题解决方法,它有它自身的形成机制与贮存形成,它在人脑中主要是以命题、图式(实验场景)等形式贮存,但的形成依赖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通过初三和高一前段时间化学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或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分类、金属活动性、原子结构、酸碱盐反应规律等理论知识,也接触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氧气、碳元素的单质与常见含碳化合物如CO、CO2、CH4、CaCO3等、铁和铜等金属单质的性质以及酸碱盐的反应规律等。可见,学生头脑中已经贮存有了一定的化学概念或理论性知识、元素化合物事实性知识和化学学习的策略性知识等,具备了化学学科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基础。因此,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学习大体上就是一种下位概念的学习,即充实、拓展原有的知识结构,更新或丰富原有层次相对较低的观念、理论的内涵。这样,寻找新旧知识的同化点,搭设新旧知识之间的“梯子”,是实施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效教学的关键。下表是我们在部分章节的教学中设置的“梯子”。

部分教学中设置的“梯子”:

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①Na、Mg、Al等金属的物理性质

②Na、Mg、Al与O2、H2O等物质的反应

③Al与NaOH溶液的反应Al在纯氧中的燃烧、几种常见的合金;

Mg、Al、Fe等活泼性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金属活动性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①氧原子的结构与氧气的化学性质

②氧化还原反应

③强酸与弱酸盐反应的规律

④质量守恒定律氧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的相似;质量守恒定律和氧化还原反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①金属氧化物的分类

②Fe(OH)

3、Fe(OH)

2、Al(OH)3的化学性质及制备方法

①生石灰与水的反应②NaOH、Ca(OH)2等常见碱的性质

③难溶性碱的性质碱的通性氧化还原反应

第四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①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②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

③次氯酸的主要性质

④漂白粉、漂粉精的有效成分

硫和氮的氧化物:

①SO2、NO2、NO的主要化学性质

②SO2、NO2、NO等氧化物与环境的关系①CO2的组成与性质②大气污染的有关常识③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溶液反应的规律CO2的组成与性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从上可以看出,设置的“梯子”可以是比较性的物质,它与将要学习的物质在组成上是相似的,且学生又是比较熟悉的。如在进行SO2的教学中,就可以将CO2作为SO2学习的“梯子”,具体设置过程如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SO2的组成进行分析,得出SO2是一种非金属氧化物,然后要求学生从头脑中搜索出符合这一特征的物质,即SO2的“原型”,学生很自然会想到CO2,此时,教师可以顺水推舟罗列出有关CO2的主要信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推断或猜想SO2可能的化学性质,同时也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毕竟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它们化学性质的某些不同,最后,指导学生自主从实验活动中找到答案。当然,“梯子”也可能是某一内涵丰富的理论知识或抽象的观念,它与新学习的物质之间有一种类属关系。如在进行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时,就可以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作为金属学习的“梯子”。具体设置过程如下:教师首先提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阐述有关的知识要点,同时罗列出已学过有关金属如铝、铁等的化学性质,接着,提出问题,金属活动性比铁强的金属钠能否与氧气反应呢?反应的现象是否会更剧烈呢?生成会是不类似铁、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物质呢?……然后,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最后学生形成得出结论,获得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化学事实。

总之,基于原有的化学知识,设置促进新知识形成的“梯子”,这一策略能使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一种认知的矛盾,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并不困难,并不神秘。

三、重视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其中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学习是否愿意学习的问题。因为学习动机虽然不会影响知识的形成与获得过程,但它能提高学生的努力、专注程度以及改善学习的准备状况,换而言之,学习动机就好像是学习的“催化剂”,不改变学习的结果,但能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

1.紧密联系社会与生活

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尽可能地促进知识的迁移。教师若能从化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和关注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身边常见物质的组成和功能,进而使学生在关注民生的同时,能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意义、拓展学科视野,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学习热情,提升生活品质,最终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如在进行氯气的教学时,就可以联系起二次世界中的化学武器、氯气泄漏事件、以及家居生活中能用来吸收氯气的物质(绿茶、苏打片、尿液等),在进行SO2的教学时,就可以联系起“酸雨”、“劣质雪耳”、“劣质湘莲”、“劣质霸王花”等物质,在进行SiO2的教学时就可以联系起光纤、石英、蓝宝石、红宝石等物质,总之,结合身边的现象、物质或事实,让学生感到熟悉,感到亲切,最终达成“从社会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目标。

2.精心创设问题情景

良好的问题情景能引起学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或好奇,产生学习的愿望或意向。化学问题情景可以是某一似是而非、一知半解或不确定的化学问题,也可以是某一新奇而又变幻的实验现象,还可以是一组相似的实验活动。以下是我们在不同章节中所设置的一些化学问题情景。

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

①铁能与氧气反应,但还有一定的条件,可能是在纯氧中,或者是在潮湿空气中。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因此钠与氧气反应时,条件应该更容易,现象应该更剧烈,是否真是这样呢? ②指导学生观察金属钠与水的现象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金属钠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发出嘶嘶的响声?为什么金属钠会熔化成一个光亮的金属小球?……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①往AlCl3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溶液,直至过量;往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AlCl3溶液;往AlCl3溶液中逐滴滴入浓氨水,直至过量;往浓氨水中逐滴滴入AlCl3溶液,直至过量;

②往一定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FeCl3溶液;将一吸有FeCl3溶液的长胶头滴管伸入NaOH溶液液面下

第四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①Cl2如果能与H2O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能会产生哪些新的粒子呢?你能设计实验方案一一证明这些粒子的存在吗?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析题、快速解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概括总结和语言表述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化学现象和化学本质辩证认识。科学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抽象、概括整理、归纳总结、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规律的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这节课我们复习有机实验,这部分内容需要大家掌握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板书】重要有机物的实验室制法 【投影】

例1.1,2-二溴乙烷可作汽油抗爆剂的添加剂,常温下它是无色液体,密度2.18g·cm-3,沸点131.4℃,熔点9.79℃,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在实验室中可以用图4-3所示装置制备1,2-二溴乙烷。其中分液漏斗和烧瓶a中装有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试管d中装有液溴(表面覆盖少量水)。

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本题中制备1,2-二溴乙烷的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2)安全瓶b可以防止倒吸,并可以检查实验进行时试管d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瓶b中的现象______。

(3)容器c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学生活动

回忆有机实验的有关内容,明确任务,做好知识准备,并记录笔记。阅读、思考、讨论。学生进行分析:

制1,2-二溴乙烷需用乙烯和溴的加成。通过观察实验装置,可知a是制乙烯装置,b是安全瓶防止液体倒吸。锥形瓶的水中插有一直玻璃管,主要作用是检查试管d是否堵塞。当d堵塞时,气体不畅通,则在b中气体产生的压强将水压入直玻璃管中,甚至溢出玻璃管。c中盛氢氧化钠液,其作用是洗涤乙烯;除去其中含有的杂质(CO2、SO2等)。乙烯在d中反应,最后一个锥形瓶的作用是吸收Br2(气),防止空气污染。

解答:(1)CH3CH2OHCH

=CH2↑+H2O

CH2=CH2+Br2→CH2BrCH2Br

(2)b中水面会下降、玻璃管中的水柱会上升,甚至溢出。(3)除去乙烯中带有的酸性气体或答除去CO2和SO2。

(4)某学生在做此实验时,使用一定量的液溴,当溴全部褪色时,所消耗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的量,比正常情况下超过许多。如果装置的气密性没有问题,试分析其可能的原因_____。

【组织讨论】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并做答。

(4)原因:①乙烯发生(或通过液溴)速率过快;②实验过程中,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没有迅速达到170℃(答“控温不当”亦可)。

【讲评】此题第(1)问多数同学能答对,而后三问有很多同学答错或答的不够准确,原因在哪儿呢?

思考、分析并回答:

(1)对b装置的功能理解不透,而导致失分;

(2)对乙醇和浓硫酸混合液加热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由无色到棕色最后到黑色的原因不清楚;

(3)题中第(4)问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分析评价能力,学生往往理解不了,而感到无从入手,从而导致失分。倾听,坚定信心。

【讲评】由大家的分析我们可看出高考题离我们并不遥远,难度也并不是深不可测,只要我们基本功扎实,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此题考查了乙烯的实验室制法,除此之外,还要求大家掌握甲烷、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

(一)气态物质:CH4 C2H4 C2H2 【投影】CH4、C2H4、C2H2的实验室制法比较 回忆、查阅、填表、记笔记

【讲述】请大家再次看例1,重新体会一下高考题确实离不开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另外,从整体上看,大家对气体的制备、除杂、验证及有毒气体的吸收能分析清楚,而对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根本想不到或思考不到位。通常设计化学实验时,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保障实验如期顺利进行,往往要设置安全装置;一般在涉及气体的实验中最为常见,请大家看投影上九个装置,涉及到的安全问题有哪些?

【投影】

讨论、分析并回答:涉及到的安全问题有:防倒吸、防堵塞、防爆炸、防污染等安全问题。【提问】上述九种装置哪些是防倒吸安全装置?哪些是防堵塞安全装置?哪些是防爆炸安全装置?哪些是防污染安全装置?请大家对号入座。

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1)防倒吸安全装置

①隔离式(图①)原理是导气管末端不插入液体中,导气管与液体呈隔离状态。制取溴苯的实验中设置这一装置吸收HBr。

②倒置漏斗式(图②)原理是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当水进入漏斗内时,烧杯中液面显著下降而低于漏斗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制取HCl气体的实验中设置这一装置吸收HCl尾气,高考实验试题设置这一装置吸收HBr尾气。

③接收式(图③)原理是使用较大容积的容器将可能倒吸来的液体接收,防止进入前端装置(气体发生装置等)。高考实验试题设置这一装置接收可能倒吸的水,防止进入灼热的硬质试管中。

(2)防堵塞安全装置

④液封式(图④)原理是流动的气体若在前方受阻,锥形瓶内液面下降,玻璃管中水柱上升。该装置除了检查堵塞之外,还可防止倒吸。

⑤恒压式(图⑤)原理是使分液漏斗与烧瓶内气压相同,保证漏斗中液体顺利流出。1995年上海高考实验试题设置了这一装置。

(3)防爆炸安全装置 ⑥散热式(图⑥)原理是由于内塞金属丝能吸收分散热量,使回火不能进入前端贮气或气体发生装置。

(4)防污染安全装置

⑦灼烧式(图⑦)原理是有毒可燃性气体(CO)被灼烧除去。

⑧吸收式(图⑧)原理是有毒气体如Cl2、SO2、H2S等与碱反应被除去。⑨收集式(图⑨)原理是用气球将有害气体收集起来,另作处理。【板书】

(二)液态物质:硝基苯 溴苯 乙酸乙酯 【投影】

例2 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如下:①配制一定比例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液,加入反应器中。②向室温下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荡,混合均匀。③在50~60℃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④除去混合酸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NaOH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⑤将用无水CaCl2干燥后的粗硝基苯进行蒸馏,得到纯硝基苯。

填写下列空白:

(1)配制一定比例浓硫酸与浓硝酸混合酸时,操作注意事项是__________。(2)步骤③中,为了使反应在50~60℃下进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3)步骤④中,洗涤、分离粗硝基苯应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_。(4)步骤④中粗产品用质量分数为5%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___________。(5)纯硝基苯无色,密度比水______(填大或小),具有__________气味的液体。【组织讨论】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派代表回答。记录笔记。

阅读、思考、讨论并分析回答:

本题涉及浓硫酸的稀释应将浓硫酸向水中注入,由于稀释过程中放热,应及时搅拌冷却;控温在100℃下时,应采用水浴加热;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应使用分液漏斗分液;产品的提纯应根据其杂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

答案:

(1)先将浓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和冷却;(2)将反应器放在50~60℃的水浴中加热;(3)分液漏斗;

5(4)除去粗产品中残留的酸;(5)大,苦杏仁。

【讲述】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表扬和鼓励。本题通过硝基苯的制取,考查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仪器的使用,希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投影】硝基苯、溴苯、乙酸乙酯的实验室制法比较,请同学们根据记忆及查阅课本,完成此表。

倾听。

回忆、查阅、填表、记笔记。

【投影】

例3 已知乙醇可以和氯化钙反应生成 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有关的有机试剂的沸点如下:CH3COOC2H5 77.1℃;C2H5OH 78.3℃;C2H5OC2H5 34.5℃;CH3COOH 118℃。

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粗产品的步骤如下:

在蒸馏烧瓶内将过量的乙醇与少量浓硫酸混合,然后经分液漏斗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得到含有乙醇、乙醚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1)反应加入的乙醇是过量的,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边滴加醋酸,边加热蒸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粗产品再经下列步骤精制。

(3)为除去其中的醋酸,可向产品中加入(填字母)

()

(A)无水乙醇;(B)碳酸钠;(C)无水醋酸钠

(4)再向其中加入饱和氯化钙溶液,振荡、分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5)然后再向其中加入无水硫酸钠,振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将经过上述处理后的液体倒入另一干燥的蒸馏瓶内,再蒸馏,弃去低沸点馏分,收集沸程76~78℃之间的馏分即得。

【组织讨论】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派代表回答。阅读、思考、抢答,讨论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合成乙酸乙酯;同时还要精制乙酸乙酯。首先考虑有机物的合成是可逆反应,需采取什么措施使合成酯的平衡向右方向进行。根据平衡原理,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的浓度使平衡向右方向移动。另外根据各物质的特殊性质,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杂质,而增加乙酸乙酯的产率。由此可得到正确结论:

(1)加过量乙醇:即是增加一种反应物,有利于酯化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2)边加热蒸馏的目的:因为乙酸乙酯的沸点低于乙醇和乙酸,蒸出生成物,有利于酯化反应平衡向正方向进行。

(3)为除去醋酸,应加入(B)碳酸钠粉末。

(4)再加入氯化钙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乙醇。(因为能生成CaCl2·6C2H5OH)(5)然后再加无水硫酸钠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的水。(因为能生成Na2SO4·10H2O 【板书】

(三)固态物质:酚醛树脂

【投影】

例4 实验室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酚醛树脂。制备时,应先在大试管中加入规定量的__________,再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______作催化剂,然后把试管放在沸水中加热。待反应不再剧烈进行时,应继续一段时间,做完实验应及时清洗_____________,若不易清洗,可加入少量______________浸泡几分钟,再进行清洗。生成的树脂是_____________态物质,呈______________色,试管上方单孔塞连线的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请一名学生回答前几问,另请一名学生板演化学方程式。阅读、思考、讨论并回答。

答案:苯酚和甲醛溶液;浓盐酸;加热;试管;酒精;粘稠液;褐;导气、冷凝。

【投影】

例5.A~D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几种温度计装置示意图。

(1)请从①~⑧中选出必须使用温度计的实验,把编号填入最适宜的装置图A~C的空格中。

①酒清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乙烯 ②电石跟水反应制乙炔 ③分离苯和硝基苯的混合物 ④苯和溴的取代反应

⑤石油的分馏实验

⑥浓盐酸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氯气 ⑦测定硝酸钾在水中溶解度 ⑧食盐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氯化氢

阅读、思考。

(2)选用装置D做苯的硝化实验,D中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提问】通常,温度计在实验中有哪些功能呢? 请分组讨论,认真分析并派代表回答本题各问。思考、讨论并归纳:

(1)测水浴温度,如制硝基苯;(2)测反应液体温度,如制乙烯;(3)测物质的溶解度,如测硝酸钾等;

(4)用于沸点不同,互溶且相互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液体混合物的分离,如石油的分馏。首先要明确哪些实验必须使用温度计,其次对所需温度计的实验进一步明确温度计水银球所放的位置,对D中长玻璃导管作用,要把熟悉的制溴苯、乙酸乙酯的实验进行联想,完成迁移。

答案:(1)A① B③⑤ C⑦

(2)减少苯的挥发(或答起冷凝器的作用)。

精选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不能与Br2水反应而褪色的是

()A.SO2

B.C2H5CH=CH2 C.C6H5—CH=CH2

D.C6H5—CH2—CH3 2.关于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容器(烧瓶)加入少许碎瓷片

B.反应物是乙醇和过量的3mol·L-1H2SO4混合液 C.温度计应插入反应溶液液面下,以便控制温度 D.反应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管

3.实验室制取硝基苯,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将苯和浓HNO3混合,再加浓H2SO4,冷却 B.将苯和浓H2SO4混合,再加浓HNO3,冷却 C.在浓HNO3中加入浓H2SO4,冷却,再滴入苯

4.下列各组物质中,只用溴水一种试剂不能加以区别的是)

A.苯、己烷、甲苯 B.硫化氢、SO2、CO2 C.苯、苯酚、乙醇 D.煤油、乙醇、CCl4 5.用饱和NaHCO3溶液能把括号内杂质除去的是

A.CO2(HCl)

B.

C.CH3COOC2H5(CH3COOH)D.HCOOH(HCOONa)

()

()10

(6.能鉴别己烯、己烷、乙醇、乙酸和苯酚溶液的一组试剂是

()

A.Na、FeCl3溶液、NaOH溶液 B.Cu(OH)2悬浊液、紫色石蕊试液 C.Na、紫色石蕊试液、溴水 D.溴水,Cu(OH)2粉末

二、非选择题

7.在实验里制取乙烯时,常因温度过高而发生副反应,部分乙醇跟浓H2SO4反应生成SO2、CO2、水蒸气和炭黑。

(1)写出该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用编号为①~④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验证上述反应混合气体中含CO2、SO2和水蒸气。所用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流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的装置①中,A瓶的现象是____;结论为____。B瓶中的现象是____;B瓶溶液作用为____。若C瓶中品红溶液不褪色,可得到结论为____。

(4)装置③中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以验证混合气体中有____。装置②中盛的溶液是____以验证混合气体中有____。

(5)简述装置①在整套装置中位置的理由。

8.实验室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备的乙炔气体中含有少量H2S气体,为了净化和检验乙炔气体,并通过测定乙炔的体积计算电石的纯度,按下列要求填空(注意:X溶液为含溴3.2%的CCl4溶液150g)。

11(1)试从图4-8中选用几种必要的装置,把它们连接成一套装置,这些被选用的装置的接口编号连接顺序是_________。

(2)实验室能否用启普发生器制乙炔,其原因是_______。(3)为了得到比较平稳的乙炔气流,常可用________代替水。

(4)假设溴水与乙炔完全反应生成C2H2Br4,用Wg的电石与水反应后,测得排入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mL(标准状况)。则此电石的纯度计算式为: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D 2.A C 3.C 4.A 5.A C 6.C

二、非选择题

7.(1)CH3CH2OH+4H2SO4 4SO2↑+CO2↑+7H2O+C;(2)④→③→①→②;(3)品红褪色;混合气中有SO2。溴水褪色;将SO2吸收完全。混合气中已无SO2。(4)无水CuSO4,12 水蒸气。饱和石灰水,CO2。(5)装置①不能放在③之前,因气流通过①会带出水蒸气,影响水的确证,装置①不能放在②后,因为将有SO2、CO2同时通过②时影响CO2的确证。

8.(1)C→I→J→G→H→F→E→D(2)不能,因为反应剧烈,放出热量多,生成Ca(OH)2呈现糊状物易堵塞球形漏斗的下端。

上一篇:作文 我向往的大海下一篇: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十起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