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试模拟试卷A解题思路

2024-09-12

大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试模拟试卷A解题思路(共7篇)

大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试模拟试卷A解题思路 篇1

一、开卷考试的意义

开卷考试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适应素质教育对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由于这门课的内容较多, 闭卷考试学生记忆的任务量繁重,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 题目相对简单, 大部分内容为书上现有答案, 在命题过程中表现出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轻理解、综合运用和深层分析, 致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 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尽管学生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 但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术和经验, 以及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有新观点、新见解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只需要考前猛背, 就能考试过关, 甚至会出现平时认真听讲的学生考不过平时不上课的学生, 所以造成一种错觉:上课不用听, 到时猛突击就行了, 最终学得的知识支离破碎, 考完几天就什么都忘记了, 达不到考核目的。开卷考试省去学生背诵的大量时间, 可以用来拓展课外知识, 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等, 以及拓宽学生视野, 增长学生才干,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卷考试的题目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现实性, 要求学生视野开阔、能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深层次分析现实问题, 要求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它与知识经济对人才思维灵活、视野开放、具有创新能力的要求相适应, 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适应。

2. 开卷考试推动了政治课的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 围绕“应试”这根“魔棒”, 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总是迈不开步子, 缺乏实质性进展。开卷考试的推行, 解除了政治课所受应试“魔棒”的束缚, 让思想政治课教师放开手脚, 大胆地进行各项教学改革尝试,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为实现政治课“知识、能力、觉悟、行为”相统一的目标创造条件。

3. 减轻了学生负担,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风建设。

开卷考试免去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繁重任务,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使学习和考试变得更加轻松,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更加有利于学风建设。

二、开卷考试对教学的要求

开卷考试不但没有对教师降低教学要求, 弱化这门课的地位, 反而对教师管理学生、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开卷考试”。

有些同学听到“开卷考试”的消息后, 错误地认为开卷考试只是照抄书本, 因而放松了平时的学习。任课老师一定要加以正确引导, 教育学生认识“开卷”只是考试形式的变化, 并不意味着教学要求的降低, 考试难度的降低, 反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 所以学生丝毫不能疏忽和放松学习, 平时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监督检查。另外对开卷考试题型的变化, 考查学生能力的变化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要给予必要的引导。

2. 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和敏锐的观察力。

开卷考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为开卷考试的特点之一是开放性, 出题比较灵活, 涉及面较宽, 综合性较强, 联系实际较多, 所以要求教师不但要对基本理论有深刻的理解, 对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 而且要有开阔的视野, 广博的知识面, 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 经常关心时政, 联系现实, 针对某一个问题讲出自己的观点, 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给学生树立起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典范。

3. 注重教材的纵横联系, 变片面教学为整体教学。

在闭卷考试中, 对某一处的知识点考查的内容较多, 因此有些教师注重某一章某一节的教学, 在讲课中对某一章某一节的内容讲得较详尽、透彻。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把握较好, 但综合起来就不知所措。但是在开卷考试中, 综合性的题目较多, 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一变化, 除了讲清单个的知识点外, 还要对教材的前后联系、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讲清楚,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以不变应万变,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4. 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卷考试题目比较灵活, 要求学生灵活多变, 平时养成勤于思考、灵活应变的能力。因此, 要针对教材中能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地方进行研究和探索, 设法让学生多思考, 激起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 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 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教师要注意设疑、质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 以多种方式启迪学生独立思考, 开拓创新, 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开卷考试对学生的要求

开卷考试不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基础知识要扎实。

开卷考试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用背了, 一些基础知识还是要牢牢掌握的, 否则开卷考试就是失败的。基础知识是最基本的东西, 学生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 才能谈得上运用, 谈得上创新, 谈得上独立思考。熟能生巧, 只有夯实基础, 才能运用自如。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 一切都谈不上。

2. 要系统复习, 做到融会贯通。

有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再系统复习了, 只要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就行了, 实际上开卷考试不但要复习, 而且要系统复习。因为开卷考试的题目较大, 一个题目往往会跨几个章节, 如果不进行系统复习, 所学知识凌乱琐碎, 遇到大的综合题目就会束手无策。所以, 开卷考试更应该注意知识体系的构建, 理清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这个问题与那个问题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样遇到题目才能迅速找出所需要的知识, 答起题来才能系统有条理。

3. 要具备更开阔的视野, 学以致用。

开卷考试的特点之一是开放性, 题比较灵活, 知识面比较广, 联系现实生活较多, 所以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 平时大量阅读与这门课有关的文献资料、时事政治, 多看新闻、报纸, 多进行思考, 尤其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学会独立思考。

此外, 为了使考试更加开放, 除了卷面由闭卷改为开卷外, 还可以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分值和比重。这样就能做到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轻最后的考试结果, 而不是一考定结果, 有助于加强学风建设。但是加大平时成绩的分值, 要求教师有责任心。平时成绩的给分一定要有根有据、要具体, 比如出勤占多少分, 实践教学占多少分, 讨论课占多少分, 课堂表现 (即听课状态) 占多少分等, 制定出具体的指标就能做到给分有据, 不失公平, 不流于形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开卷考试不但没有降低要求, 弱化这门课的地位,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 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教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也起着导向作用, 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尤电土.开卷考试呼唤开放式教学[J].陕西教育, 2003, 10:20.

[2]杨卫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探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2, 20, (4) :140-142.

[3]陈荣坚.开卷后的政治课教学[J].陕西教育, 2004, 9:30.

[4]裘东明.浅谈思想政治开卷考试及教学[J]科教文汇, 2007, 2, (下半月刊) :109.

[5]史增强.思想政治课“开卷考试”的思考[J].山东教育, 2000, 35:45.

大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试模拟试卷A解题思路 篇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辅导资料一

主题:

论指南。

3.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

(1)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2)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3)马克思主义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分析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而且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同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一种发展着的科学,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教条的、僵死的学说。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至多只能指出最基本的、最一般的东西,而不可能指出各具特色的复杂的具体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确立。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道路,制定正确的方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

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这些历史经验加以认真的概括和提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加了新的内容。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之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去粗取精,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创立,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章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2)时代特点——战争与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主要国际背景。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解决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推动力。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同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遵义会议以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分析和批判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并且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

1943年7月8日,王稼祥的文章《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中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

(1)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除了上面讲的这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从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中,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这些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的伟大功绩:

(1)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

(2)创立和发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3)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三、重要考点

(一)选择题

1、毛泽东在全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是在()。

A、八七会议

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B

解题思路: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2、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答案:C

解题思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实验总结,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知识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D、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

答案:A

解题思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此外,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大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试模拟试卷A解题思路 篇3

_______________

_号__学_ __ __ __________________人_批__审_ _____名_姓_ _ _ __ ________________人__题_出____级班_ _______________)部(系…

………沧州师范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2012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卷(本)(C)

……………………

……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答题表格内)……密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B、革命和战争仍然是时代主题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横行D、已形成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形势 ……

2、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是在党的()。……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

3、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以人为本B、公平正义C、统筹兼顾D、优先发展

……

4、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是()。……A、党的十二大B、党的十三大C、党的十四大D、党的十五大 ……

5、我党正确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封…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与时俱进D、求真务实 ……

6、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封建社会B、殖民地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7、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指()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8、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线

A、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B、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发展生产力和共同致富D、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9、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

……A、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B、一项权宜之计

……C、在现代化建设中实行的政策D、在实现现代化后就不必实行的政策 ……

10、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上 ……A、投资总额B、生产规模C、利润率D、控制力 ……

1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第1页(共8页)………

A、民主集中制B、统一战线C、人民当家作主D、依法治国

12、()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B、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D、社会主义荣辱观

1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科学发展B、公平正义C、以人为本D、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1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环节是(),这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A、生产发展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D、村容整洁

15、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

16、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称之为()A、人治B、德治C、以德服人D、道德感化

17、非公有制经济是()

A.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主体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D.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18、我国的政体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我国的民主党派是()

A.执政党B.参政党C.在野党D.反对党 20.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A.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B.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

C.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A.精神文明建设B.思想道德建设C.党的建设D.全民素质的提高

22、衡量某种所有制形式是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的标准是()A.是否能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B.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C.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是否能与其他所有制形式相兼容

23、“一国两制”的构想开始是为了解决()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西藏问题

24、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C.和平与革命D.发展与革命

第2页(共8页)

…………

25、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独立自主C.不称霸D.维护世界和平D、经济效益好E、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_

_______________

_号__学_ __ __ __________________人_批__审_ _____名_姓_ _ _ __ ________________人__题_出____级班_ _______________)部(……26.在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C.各国在文化上的差异D.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27.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广大从业人员是()……A.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B.职业和身份比较固定的弱势群体……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D.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28.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表明,如果执政党不能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时代潮流的密…变化,不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就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始终放在……首位的是()

……A.加强党的思想建设B.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 C.加强党的作风建设D.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建设 ……29.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A.工农联合专政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联合专政 ……C.共产党***D.无产阶级专政 ……30.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A.实行股份制B.实行股份合作制C.实行承包制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封…

……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E、知识分子 ……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统一 ……C、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D、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统一..线

E、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民主B、和谐C、富强D、文明E、生态文明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

……A、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E、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5、我国所选择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以下显著特征()……A、环境污染少B、资源消耗低C、科技含量高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同等富裕。

2、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4、“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是指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5、既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当今世界的任何战争和动荡也就不复存在了。6.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人权,人权高于主权。

7.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

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8.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执行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一边倒”的方针,意味着放弃独

立自主原则。

9.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1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四、简答题(回答问题条理清楚、简明扼要,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是什么?

2、、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4、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_______号_

……………………………………

材料1:

五、材料分析题(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所提问题进行分析回答,共2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如何深化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0分)

六、论述题(10分)

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注: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计分)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批姓审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_题级出班_ _______________)部(系…………密…………………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材料2:基尼系数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按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封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就算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社会**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

……据测算,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早在1994年已经超过警戒状态的临界点……(当年为0.434),随后继续攀升,98年、99年和2000年分别达到0.456、……0.457和0.458,每年上升0.1个百分点。

……1980年,我国大陆的基尼系数在0.3之内,整体收入差距不大,到1988年,基尼……系数上升到0.382,仍然在正常状态之内,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基尼系数进入…..警戒状态,拿2000年与1980年相比,基尼系数上升了十几个百分点。

线

…材料3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1)根据材料1,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动的基本趋势。(4分)…

…(2)根据材料2,谈谈如何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6分)

__________

………………………………

沧州师范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2012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卷(本)(C)答题纸

4、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五、材料分析题:

(1)根据材料1,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变动的基本趋势。(4分)

______

_号__学_ __ __ __________________人_批__审_ _____名_姓_ _ _ __ ________________人__题_出____级班_ _______________)部(系……… ……

…密

(2)根据材料2,谈谈如何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

…… ……

……

……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

2分,共10分)(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如何深化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0分)…… ……

………

封…

……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用√、×、表示)

………

六、论述题(10分)…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

四、简答题(回答问题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每小题5分,共20分)..线

1、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纲领是什么? ……

……

……

2、简述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 ……

……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

大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试模拟试卷A解题思路 篇4

一、简答论述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

答:有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简述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对党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所作出的科学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它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邪路上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4.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答: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第三,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5.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

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三步走”的内容

答: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7.什么是“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

答:马克思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这是中国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和总结。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9.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0.如何理解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11.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答:

一、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源;

二、灵活及时的传递信息;

三、自动的调节供求关系;客观地进行价值评估

1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不是唯一经济成分,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但为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要与这种状况相适应。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所以我国公有制经济只能在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唯一形式,这就需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和发展已经是我国目前经济的客观事实。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3.试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心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14.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5.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6.简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件主要武器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形象比喻;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17.简述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答:①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③革命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还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④革命发展和群众发动的深度、广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⑤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但最终果实被窃取,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在这一意义讲是最终遭到了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⑥所属的革命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18.试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答:邓小平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他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各国政治上应互相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互相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互相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9.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答: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21.分析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答: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定的。②这是由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二、名词解释

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2.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求她所领导的国家事业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求她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不断推向新的发展境界,而不是因循某些原理、结论、章句,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削足适履。7.实事求是:“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力是前进的目标。8.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基本内涵包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9.“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0.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2.工农武装割据:是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的总概念。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这三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途径和必由之路。13.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14.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大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试模拟试卷A解题思路 篇5

一、“概论”课教学的地位和流行文化内涵解析

(一) “概论”课教学的地位。“概论”课是中宣部规定的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心,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内容, 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通过“概论”课旨在使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人生, 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 流行文化的内涵。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 它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 成分比较复杂, 包括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奢侈文化、都市文化、物质文化等。流行文化不是亘古不变的, 它有产生的特定时间和地点。流行文化现象, 主要体现在产品、产业和话语三个层面上。因为流行文化具有大众性、市场性、娱乐性、周期性等特点, 尽管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群体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并据此指导生活实践, 但流行文化的行为主体主要还是青年这一年龄层群体, 而其中大学生是流行文化青年接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流行文化引入“概论”课堂就具有实践性和可行性。

二、流行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概论”课本身比较枯燥, 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无论思想素质或者专业知识基础都相对差些的特点, 他们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氛围。所以在课堂中应该采取立体式、多维互动地把社会生活展示给他们, 把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针对性加入流行文化与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教学方式, 这样做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形成健康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和思想情操。如果教师能选取优秀的流行文化贯穿到“概论”课堂中,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之后再结合高职院校普遍基础差的特点, 在学生熟识的领域联系教材, 抛出问题, 让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内容运用课本知识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求知欲, 也是对课本知识的一种有益的补充, 更可以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于丹《论语》文化普及的成功, 不正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潮流解构, 从而具有了极强的实用性与时代性, 因而广受共鸣吗?可见, 能否在“概论”课堂当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至关重要的, 流行文化的引入可以切实给相对枯燥的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带来新鲜活力。

(一) 歌曲与“实事求是”的思想。在讲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这一知识时, 利用曾经流行的歌曲导入, 从歌词中反映出的时代背景引出“歌声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这样一个主题。例如, 《祝酒歌》歌词就实事求是地反映了1976年10月6日这一天, “四人帮”被粉碎, 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形成“八亿神州举金杯”的感人场面;《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词也实事求是地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新青年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农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蓝图, 短短几年中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场景。再如, 《我的中国心》《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北京欢迎你》等等歌曲都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歌曲产生时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与思索中展开实事求是知识的目标学习。

(二) NBA文化与经济学知识。在讲授经济全球化这一知识时, 利用广受学生欢迎的美国NBA职业篮球锦标赛做导入, 介绍NBA用42种语言向224个国家的7.5亿家庭播放, 是文化产业的全球市场表现。在赛场视频中, 引导学生寻找中国最著名的家电企业海尔在NBA的赛场广告, 顺利引出海尔文化建设全球化的的新走向, 学生自然识得经济全球化基本要点。寓教于乐, 教学效果卓然。

(三) 流行电影文化与文化生活常识。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章节的内容时, 利用学生喜爱的好莱坞电影《速度与激情》《哈利波特》《阿凡达》等打开课堂帷幕, 引导学生回答“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以及影响, 怎样去提高文化软实力, 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 综艺节目与改革开放。认真梳理改革开放30年来综艺节目形态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一阶段是晚会类综艺节目, 例如每年一度的春晚;第二阶段是益智答题类综艺节目, 例如《幸运52》《开心辞典》;第三阶段是娱乐类综艺节目, 例如《快乐大本营》;最后一类是真人秀类综艺节目, 例如《奔跑吧, 兄弟》《爸爸去哪儿》。通过深入细致的考察分析综艺节目变迁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从中概括出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三、流行文化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由于流行文化被青年群体广泛关注这一特性, 在课堂教学使用流行文化做实例时, 又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因为熟悉而迅速找到自信, 因为自信而勇于表达见解, 因此为赏识教育的适时进行提供了先决条件。奥里森·马登说:“对自身来说, 一个人成就的高度绝对无法超过他自信所能达到的高度。”在青年学生所熟悉的流行文化这一氛围中, 更能容易地获得自我认同与进步意识。

流行文化既然存在, 必然有其存在的基础。面对流行文化与政治教学的碰撞, 老师必须介入其中, 正确引导学生。这对老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老师需要不断筛选跟教材内容契合的积极的流行文化, 不能墨守成规, 要持续不断地从各种途径和渠道补充自己的一桶水, 不能游离于学生之外, 确保跟上时代的潮流, 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在改革中谋发展, 在改革中求进步, 将积极正面的流行文化合理地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概论“课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老师要充分发挥主流流行文化的育人功能, 用流行文化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 这样学生感兴趣, 才能更有利于教师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育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实现, 也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学习“概论”课, 了解国家政策, 用政治思维指导人生, 同时也为学校和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摘要:流行文化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课教学中应用具有可能性, 但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应用原则, 实现流行文化与教学目标的契合, 从而放大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驾驭力, 更好地发挥“概论”课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流行文化,“概论”课,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荣翼.关于当代流行文化特征的思考[J].文艺研究, 2001, 5

[2]孙湛宁.流行文化对青年农民工城市化历程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 2005, 9

大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试模拟试卷A解题思路 篇6

第3、4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偶像的变迁

偶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崇拜的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从中国人的偶像变迁中,我们可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变化,也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变化。回顾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偶像变迁,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的巨大变化。岁岁年年,他们留在一代代人的记忆里,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每个时代总有每个时代的标志性偶像,五六十年代的标志偶像是雷锋、保尔柯察金、王进喜等,七十年代的标志偶像是陈景润、邓丽君等;八十年代标志性偶像是张海迪、中国女排、港台明星等;九十年代的标志性偶像是罗大佑、崔健、王朔、周星驰、王菲等。偶像的变迁能大致发映出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那个时代的背景。回顾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以来偶像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的巨大变化。经过大量的资料查找,现分年代概述下他们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偶像伴随着一代代的人成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雷锋、陈景润、邓丽君,上世纪80年代的张海迪、北岛、三毛,上世纪90年代的罗大佑、崔健、周星驰,新千年以后的“小燕子”、超女、周杰伦、姚明、刘翔、“许三多”……这些名字已经成为不同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

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当前的青少年多崇拜艺人,那么如果将时光分别回到上世纪70年代、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各个年代中的青少年又崇拜哪些偶像呢?

上世纪70年代

陈景润、邓丽君风靡一时

在刚经过“文革”浩劫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处于百业凋敝的可悲境地。陈景润的事迹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对科学的无比热情。在陈景润的感召下,许多年轻人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领域。当时的孩子们被问到长大做什么时,大多会坚定地回答“长大当科学家”。一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陈景润都是年轻人们的精神偶像。

另一位来自宝岛台湾的邓丽君,他的歌曲在当时是一种具有颠覆效果的符号。长期以来,整个社会的歌曲都是以表达集体主义、革命主义情感为要义的,人们从邓丽君那里得知原来歌曲还可以倾诉个人情感。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歌曲迎合了当时人们对于集体主义的厌倦,以及对个体生活的向往,从而迅速在年轻人当中广泛流传。

八十年代

一个响亮的名字也在一夜之间传遍了神州大地,激起了无数青年人的崇拜与向往,那就是张海迪。张海迪虽然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知觉,却依靠顽强毅力自学小学到大学的课程,学习外语,学习中医治病救人,写小说、画画……她那种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深深打动了投身于改革开放洪流中的年轻人,鼓舞他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张海迪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升学、就业、理想、前途等困难和矛盾,正是许许多多青年人所真实面临着的。因此张海迪作为偶像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她鼓舞了整整几代中国青年去努力、去奋斗,去战胜困境。与张海迪同时代激励青年人顽强拼搏的另一偶像中国女排的姑娘们,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女排的辉煌成就为中国人争得了世界级的荣誉,也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女排姑娘们的顽强拼搏精神鼓舞了无数青年人的奋斗激情,女排姑娘们成为当时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的民族英

雄和偶像。港台娱乐明星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大陆,使国人形成了早期的明星崇拜,周润发,beyond,张雨生、费翔等等。与六七十年代相比,八十年代的“偶像”概念更加宽泛:它越出了传统学习型偶像的范围,增加了爱慕型的偶像。另外一个特征是,偶像的作用不再像昔日那样一呼百应,全民崇拜。从这一时期开始,偶像已经走向多元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满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的一些文化也开始影响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在思想解放浪潮下,社会文化的叛逆者成为年轻人崇拜的对象。罗大佑和崔健是早期的叛逆者,他们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以“愤怒青年”的形象对现实社会发出了批判的声音,表达对时代的清醒思考,因此很快成为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同时他们也是整整一代青年人在充满向往与迷惘的成长岁月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九十年代中后期,最能体现青少年精神面貌和价值观的偶像是周星驰,周星驰因为一系列搞笑无厘头电影深受青少年欢迎,《大话西游》成为流行于大学生中的经典。周星驰的电影,在玩世不恭和调侃中,宣泄化解了年轻人的逆反情绪和在现实社会中的生存竞争压力。周星驰被被追星族们称为“星爷”。实际意义上周星驰或许不能称为偶像,因为他一直是一个“搞笑”的小人物角色,与传统的偶像形象相差太远。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走向纵深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精英式价值观日益式微,全社会缺乏主流价值观引导,在全球消费主义文化的入侵下,青少年们的偶像也被娱乐工业商业化生产着,年轻人的文化生活里除了反叛和娱乐,找不出更显著的符号。

21世纪

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得到迅速发展,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文化娱乐方式,也改变了娱乐明星的生产方式,这一时期,除了传统包装方式生产的明星外,互联网造就的一批网络红人吸引青少年追逐模仿,互联网促成了草根明星的崛起,也使偶像进入“秀”时代,只要你敢于惊世骇俗、标新立异“秀”自己,你就能成为明星或偶像,因此许多明星也利用互联网不惜各种手法炒作自己,提高知名度,互联网的炒作便捷性使各类娱乐偶像“走红”期缩短,也加剧了青少年追求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态。伴随着秀场的蔓延,一批批新生代偶像诞生了,与网络红人成名的“秀”自己路径相似,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利用与网络互动,通过“真人秀”来谋求一夜成名,“超级女声”是其中代表。超级女声打造的偶像李宇春们引发无数少男少女们疯狂的追星热潮!“超女”、“快男”自不必说,娱乐圈成了偶像发源地,体育界也成为偶像高产行业,姚明、刘翔成为很多青少年的偶像。“粉丝一族”的出现也让一批人成为专业追星族,在喧嚣中,很多人开始静下心来思考:新一轮的偶像会是谁?

偶像崇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类进化历程和个体社会化过程必经的历史阶段。人格的社会化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人格偶像崇拜,人格偶像阶段以及独立人格阶段。各个时代有不同的偶像,偶像也是一种精神激励,和精神追求,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树立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的精神旗帜,铸就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激

大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考试模拟试卷A解题思路 篇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结课作业

学生姓名 邹祺 学号 201209341560

专 业 工商管理

学习中心

年级层次1209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期末试卷

注意:

本学期所布置的结课作业,请同学一律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1)提交截止时间:2012年12月9日23:59;

2)结课作业课程均需通过“离线作业”栏目提交电子版,学院不收取纸介的结课作业,以纸介回寄的作业一律视为无效;

3)截止日期前可多次提交,平台只保留最后一次提交的文档,阅卷时以最后一次提交的结课作业为准,截止日期过后将关闭平台,逾期不交或科目提交错误者,按0分处理; 4)提交文档要求:提交的文档格式为doc、rar,大小10M以内;

5)必须严格按照每门课程的答题要求完成作业,没有按照学院要求来做的结课作业,将酌情扣分。本门课程大作业由10道论述题组成,每道试题10分,共100分。请仔细阅读题目内容,认真回答。

一、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答:(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个代表”三句话,党的十六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答:第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一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须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客观事物。二是做到科学的创新精神与求真务实精神的统一。解放思想是为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勇于探索、大胆试验的敢闯敢干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一番新的事业。敢闯是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闯”就会到处碰壁。三是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不断的实践达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只有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倾听群众的呼声,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防止思想僵化,才能发现新的规律,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现这一根本要求,达到主客观相统一,是做到与时俱进的前提与基础。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顺应时势,开拓创新,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如果不能从时代变化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审时度势,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发展规律,就会把握不到“时”。因为“时”在本质上是客观事物发展中的状态。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科学认识变化中的事物。因此,坚持实事求是是把握“时”的基本方法和基础条件。

由于“时”是发展的、动态的。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跟上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与时俱进。就必须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充分看到时代、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才敢于在新的变化面前创造新的适合时代发展的理论,才会主动地和积极地应对变化,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使解放思想成为与时俱进的基础。

其次,与时俱进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1.与时俱进反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在走向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从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与时俱进的理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当今世界的变化剧烈而深刻,“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与时俱进就是着眼于发展了的社会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其根本用意就在于必须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只有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前头,用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新局面,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思想方法上提出与时俱进,赋予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鲜明的时代特性。

2.与时俱进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品质

与时俱进突出了不断发展的社会实际,强调了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深刻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品格和科学精神。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这就决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要始终如一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也就是说,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不可缺少的品质。与时俱进的思想实际上已经逻辑地蕴涵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精神之中,但我们党把它明确的提出来,就更加完整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是对思想路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3.与时俱进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新精神

与时俱进思想的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这是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目的相一致的。与时俱进则进一步突出了创新在思想路线中的地位。一方面,它强调通过创新来应对时代变化和新的实践的发展要求,通过创新来解决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凸显了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揭示了以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的创新规律,使思想路线的创新精神和内容更加鲜明,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时,邓小平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深刻地道出了这些科学理论的真谛。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新认识。它反映了思想方法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邓小平理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也从方法论的高度来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三、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

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可能性。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四、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1953年,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重要论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五、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党的基本路线中包括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所谓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这两者是互相区别的,又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两者互相区别、各有侧重。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它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第二,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如果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来谈改革开放,会失去正确的方向,造成社会**,改革开放就搞不下去;离开改革开放来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可能使我们陷入空洞僵化的教条主义,不能真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今天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破除旧体制和旧观念,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而我们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入地健康发展,又在于它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反复告诉我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它们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六、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发展首先是经济,但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改革是动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前提,是发展和改革必备的政治社会条件。

七、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这是由我国现阶的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的。

包括按劳分配这个在公有或集体或混合经济体中的分配制度,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每个人付出的劳动价值不同,收入也就会不同。

多种方式即包含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管理要素,信息要素等等,每个人占有的这些要素量的不同,也会造成每个人的收入的不同。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必然会出现收入差距。

八、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规定表明,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赋予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将加速推进法治,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2)意义: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江泽民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九、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强力支撑。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迫切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正确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整体上精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领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我们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迫切需要。社会风尚是指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它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把重要标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是非善恶界限混淆、美丑荣辱不分的现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阐明了在我们的社会里,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肯定和褒奖,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应当受到否定和贬斥,有利于激励人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升华精神境界,进而形成学习先进、抵制邪恶的良好社会风尚。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造就时代新人,事关民族的繁荣昌盛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培养千百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思想,把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江泽民同志也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并结合发展了的实际,进一步丰富了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思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合格公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指引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行动指南。

十、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答: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

第二,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具备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是我们党决定用二十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党制定2020年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重要论据。《决定》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从国际上看,一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在新世纪,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军事干涉主义仍然存在,诱发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各种动因没有消除,世界仍然不太平,但是,各国人民要和平、求稳定、谋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和平力量继续增长,特别是大国关系进入新的一轮相对缓和期,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新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上一篇:有关多彩的活动作文800字下一篇:造价实习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