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

2024-05-23

「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精选12篇)

「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 篇1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离婚率不断攀升,单亲家庭逐渐增多。以济南为例,,登记离婚和起诉离婚者共7000余对;而这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还是低的。一些夫妇离婚时,往往只顾自己,甚至以孩子为筹码,在探视、抚养等问题上大吵大闹。许多孩子因此感到恐惧和痛苦,继而变得愤怒,对父母产生怨恨;有的孩子还因此产生严重的暴力倾向。杨青告诉记者,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单亲儿童大多心理封闭、敏感且攻击性强,在受到同学的嘲笑时,更是自卑苦恼,性情会越来越孤僻,有的还厌学、逃学,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我所知,单亲儿童犯罪已有逐年攀升迹象。”采访中,某地一看守所所长这样告诉记者。他说,单亲儿童因为缺少家庭关爱,一旦接触到犯罪群体或者不良诱惑,很容易误入歧途。从部分未成年犯罪案例看,很多成员来自单亲家庭,他们长期有家不回,脱离家庭管束,以网吧、浴池和租住房屋为落脚点,盗窃、抢劫来的钱物几乎全部用于吃喝嫖赌和网络游戏等。

“从我接触的几百个案例看,单亲家庭的儿童年龄越小,形成消极性情感的可能性就越大,调整或诊治就越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对家庭破碎的孩子及时给予科学的心理疏导和治疗,通过心理干预帮他们走出阴影,积极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杨青呼吁说。

「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 篇2

一、单亲家庭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种种原因更容易表现出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倾向, 犯罪率也较一般人群高出数倍, 目前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他们主要存在下述几方面的问题。

(一) 情感方面

1. 孤独感和抛弃感:

父母离婚后, 孩子最明显的感受是寂寞孤独, 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父母陪伴的时间减少, 孩子在心灵深处有父母一方或双方都不爱自己的感觉, 易产生被抛弃的感受。

2. 自闭自卑心理和自尊心扭曲、逆反、仇视心态:

离婚使父母亲的情绪发生变化, 这种负性情绪会使孩子变得敏感、畏惧, 导致他们自我封闭。其他孩子也带着好奇、甚至鄙视的表情去观察评价离异家庭的孩子, 没有爸爸或妈妈的孩子在同学面前常常抬不起头来, 觉得低人一等, 因此他们不愿与同伴沟通, 长时间下去造成自卑、封闭等心理。自尊心扭曲和逆反仇视心态随着自卑心理的加强, 对外界的反应开始敏感, 慢慢发展为即便是没有特别含义的话也会被歪曲为别有用心的神经似的反射, 这样的儿童表现出不友好、倔强、攻击性高, 很多儿童出现逆反情绪, 甚至仇视心态。

3. 自责感和不安全感:

父母离异的原因是儿童特别是幼儿很难明白的, 有的孩子还会认为自己是父母分开的主要原因, 由此产生自己不是好孩子的想法, 并且出现深深自责。这种自责是对自己的否定, 会使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胆怯不安情绪, 慢慢地转化成强烈的不安全感。

4. 猜忌心理和不信任感:

在缺乏正常家庭应有的温馨和关爱中, 孩子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情感反应, 具体表现为对亲情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情感脆弱, 没有幸福感, 不信任他人, 在潜意识中对感情持否定态度, 对未来的家庭生活充满不安恐惧, 甚至发展为对所有事物的猜疑否定, 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精神分裂症。

(二) 性格和行为方面

完整家庭中家长会在互补中不断完善孩子的智力发展, 而单亲家庭中, 部分家庭环境被剥夺, 父母角色缺失对子女的智力完善和行为发展极为不利。单亲儿童具有高精神质、偏内向、情绪不稳定、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个性特点, 严重的进一步变成仇视心态, 有的甚至会从仇恨父母发展到对社会的仇恨, 甚至发展为反社会的病态人格。有研究显示, 随父亲生活的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 易退缩、明显偏执、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单亲儿童会出现性格不完善和性别角色移位。

(三) 智能发展

单亲家庭除了会影响子女的性格等方面外, 还可能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研究显示, 离异家庭儿童的智力发展明显落后于完整家庭儿童, 学习成绩从总体上显著差于完整家庭儿童。另外Deborah Dawson的研究表明, 与家庭稳定的孩子相比, 来自离异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语言缺陷的侵扰。

二、单亲家庭对儿童教育的积极作用

有文献显示, 单亲家庭的影响并非都是消极的。有调查显示, 单身女性家长的家庭如果不遭受贫困的骚扰, 多数孩子就像双亲家庭的儿童一样, 都会有所作为, 特别是相对于充满冲突、争吵的家庭来说, 单亲家庭对子女往往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 (1) 孩子的自立愿望得到加强; (2) 有利于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 (3) 部分子女的生活技能更多, 因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从父母方面得到的帮助相对少, 只能依靠自己, 因此多数单亲家庭子女经历一段单亲生活后, 都会在一定程度对单亲家庭生活有所适应, 并培养起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4) 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单亲家庭对大多数单亲家庭子女来说是不利的, 但对那些尽管结构完整却家庭环境非常恶劣的孩子来说则不然。

三、处理单亲家庭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单亲家庭的儿童存在个性和行为缺陷, 这对他们以后的人格形成和社会交往会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需要及早进行干预。因为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特殊性, 绝大多数人对于单亲家庭存在一定偏见, 人们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 不会去主动接受干预, 只有当单亲家庭的儿童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功能时, 才去接受干预。其实,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单亲儿童或家庭的心理干预策略, 而对于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防患于未然是最重要的, 这就需要离婚父母、其他家庭成员、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单亲儿童提供一个稳定、健康的环境。

(一) 离婚父母方面

1. 恢复和调整家庭的功能, 给予孩子关爱, 创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离婚的父母双方尽快调整心态, 从婚姻失败的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以积极的心态和生活态度来面对自己对婚姻的选择, 重建新的家庭生活, 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 尽力给子女健康和完整的爱。

2. 帮助孩子正确面对现实。

3. 改善教养方式,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独立性。

抛弃过分溺爱或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 采用民主、平等、疏导的教养方式。根据孩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把他们的心思和精力转移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使孩子尽快地从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中走出来, 逐渐养成开朗自信的性格。同时, 尝试让孩子学会自己决定一些事情, 并在他做选择的时候提供参考和支持, 让孩子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独立地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摆脱由父母离婚导致的家庭生活的恐惧与阴影。

4.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单亲父母要学会赏识孩子, 鼓励孩子走出去, 重建社交圈, 支持孩子带同学、朋友到家里聚会, 调动社会资源, 让孩子与双方亲戚保持经常往来, 但是要特别关注孩子对这些交往的诠释, 保证他们对互动关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

5. 给予孩子合理的期望。

有些单亲父母把孩子作为唯一的寄托, 对孩子抱有强烈的期望, 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 使一些孩子走向反面, 不思进取, 有些孩子虽发愤图强, 但如果超出负荷, 其潜在的心理创伤不容忽视。

(二) 子女方面

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 也应为解决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做出努力。首先,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 能够帮助自身应付挫折, 增强应变能力,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其次, 积极主动地克服自身所遇到的困难, 正确看待父母离异问题, 采用积极的心态来应付;第三, 为自我创造尽可能多的高峰体验机会, 以此来提高成就感和自信心, 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弥补自己情感上的一些不足;第四, 多参与各种活动, 可以帮助他们更多地与他人接触, 以便产生更多的共鸣。

(三) 学校和社会方面

学校不要把单亲家庭子女特殊化, 对他们进行的教育也应是正常的, 老师要做到对单亲家庭孩子一视同仁, 正确引导其他孩子对单亲孩子的认知。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时, 明确地指出:学校应当领导家庭。那么, 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是有导向和指导作用的。学校要发挥好这种作用, 必须与家庭和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 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要求的轨道上来,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 篇3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2-01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婚姻观点的改变,离婚率不断上升。加上其它一些不可测因素(如疾病、意外伤亡),导致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引发的教育方式不当、经济状况差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单亲家庭教育现状堪忧。本文旨在分析类似这样的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以积极地态度从正面探索单亲家庭学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手营建有利于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考。

一、 单亲家庭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原因一: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有的家长沉溺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把孩子当成包袱和拖累,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对孩子的成绩从不过问,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

原因二: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有些离异方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谋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经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与监管,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无业农民或下岗职工者多属这一类。

原因三: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单亲家庭父(母) 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教育的真空,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

原因四: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根据上述现状和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进行教育

1、单亲家庭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表现及对策

问题:抑郁粗暴、自卑狭隘、放任对抗、严重厌学。

对策:

(1)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进行教育

思想教育,在生活方面多陪陪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让孩子试着去接受即成的现实,正确面对人生;

(2)注重将关爱和教育结合起来

对单亲学生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思想教育上,教师的关爱还更应该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能体会到别人的爱,从而恢复自我对爱的理解,由表及里;

(3)注重环境的营造

特别学生在班集体中生活,班级的力量有的时候能让孩子走出阴霾的天空。学生的人格教育、集体观念、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应该是班级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集体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摆脱发泄的情绪,有利于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转变;

(4)心理健康教育

以学校为例,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利于学生行为的转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正迁移,用不同的单亲孩子成功的例子来激励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朝目标奋斗。

2、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

问题:

(1)自卑、孤僻、乖戾、嫉妒、冷漠等,情绪波动较大,甚至形成带有反抗性、攻击性特征的行为。

(2)敏感、多疑,很难与别人建立起融洽的关系,甚至逃避与他人接触,逃避社会。

对策: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单亲大学生社会化成长中的功能和作用。

(2)引导单亲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交礼仪教育

(4)大力开展和谐家庭建设

(5)建立针对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因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必将呈日益增加的态势,由此产生的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广大单亲家庭和教育培养机构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只是对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做基本探究,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多观察、多总结、多探索,为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 玲,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教育对策,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李晓杨,中国单亲家庭研究述评[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4(20)2:37;

[3] 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2005,5:42-43;

[4] 邓志军,张贺青,单亲家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5):81;

「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 篇4

1.这个孩子的家庭条件很优越,但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管孩子的学习;

2.这个孩子从小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总想过的很舒服。

杭州徐老师徐老师:

这个问题好难回答,现在社会上结婚离婚都很随意,导致了许多单亲孩子的出现,没有了正常的家庭环境,出现问题是很普遍的。

这个孩子的家长要求有点高,把一切问题都推给了学校和老师,我能体会着您的辛劳,在此向您表示崇高的敬意!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一定要多跟孩子的家长沟通,让他(她)意识到要多跟孩子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您可以给这个学生家长一些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的书,也可以推荐我们《家庭百科报》。

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 篇5

实施方案

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话题,为此,解决“留守儿童”的关爱与帮扶问题是当务之急。本学期,我校共有49名留守儿童,其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5人,占全校的留守儿童的10.2%,为了促进我校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同步进行,根据桐梓县教育局和马鬃乡中心学校办公室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桐梓县教育局和马鬃乡中心学校办公室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关心下一代工作机制,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组织机构

成立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长:令狐孝 副组长:刘文才

成员:娄方永、杨小芳、万昌敏、王显国、牟劲松、王维娟、项正平、杨绍明、令狐新强、吴光林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教师办公室,由刘文才同志负责日常工

作。

三、工作目标

通过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问题的摸排、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健全机制,强化责任,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一是各班要仔细摸排,建立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分别于9月11日前上报马鬃乡中心学校,学校汇总上报教育局和相关部门。

二是要结合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并根据学校实际,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工作。

三是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教师包户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通过层层抓落实,内外联动,确保所辖范围内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生活有人照料、学习有人辅导、困难有人帮助。

(二)真情关爱,做到“四优先”。

一是学习上优先辅导。根据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实际情况,任课教师要明确帮扶的时间、内容。学校对任课教师的帮扶效果采取不定时抽查,定期检查和考核。

二是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在教师中开展敬业精神和师德师风培训,增强教师的同情心、关爱心。要求教师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对留守儿童做到“四多”: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拉一把,多处一会,精心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在教师值班的时候要求值班教师做到多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时刻把他们挂在心中。

三是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为了让这些孩子享受到更多的关爱,让他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校在活动上优先安排,甚至特意安排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如各校组织开展以下活动:

1、观看励志片:《让生命充满爱》之一——爱祖国;《让生命充满爱》之二——爱老师;《让生命充满爱》之三——爱父母;《让生命充满爱》之四——爱自己。

2、每期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过一次集体生日,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四是安全上要优先监督,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三)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一是加强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学校尽可能专门向电信局申请安装一部电话爱心电话,免费向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开通,遇到重大事情或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身上发生可喜变化,班主任老师及时和家长通气。通过亲情电话的开通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提供了一个桥梁,方便了学校、班主任与家长的定期沟通。

二是加强与村组配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沟通。学校搞好干群工作,每年定期与村组进行沟通,建立鱼水般融洽关系,竭力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做一些实事。

三是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四)明确职责,形成制度(三个制度、一个机制)。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一般情况下没人监管,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为此,学校要结合实际,建立一系列制度。

一是学校领导、党员、教职工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帮扶责任人行使代理家长权力,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的困难进行及时解决,并定期(每月至少一次)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二是教师、优秀学生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结缘制度。(1)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表,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涉嫌

违法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优秀学生与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结对帮扶,让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三是建立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应急制度。应急预案三步走: ①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校遇到突发事件,班主任、学校将采取救助措施,及时处理。

②第一时间与外出家长联系。

③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汇报。

四是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直接影响学校对外的形象,学校把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列入学校的教育发展重要部分,并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有具体体现。学校还将其列为对教师、班主任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签订管理责任状,纳入绩效考核。因工作不力造成失职,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关爱不够,被学校测评为不满意的,年度(学年度)评优选先、晋升晋级等一票否决;问题严重,情节恶劣并造成不良影响的,将给予严肃处理。同时,加大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校园广播、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报道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进展情况,抓好典型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关注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动员引导全社会力量都来关心、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舆论和关爱氛围。

(五)注重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单亲家庭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励志教育活动,着重培养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在欢乐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五、工作要求

(一)学校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意义,领导亲自过问和参与其中,带领广大教职工从办人民满意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和高度出发,扎实抓好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工作。

(二)学校要结合本方案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或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做到制度健全,组织保障,工作到位,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三)广大教职工要积极配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活动收到实效,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让学校所有单亲家庭留守学生都得

到温馨的关爱,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四)学校要不断总结经验,突出特色,大力宣传,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让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参加到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的工作中。

(五)学校要做好该项工作的过程材料收整工作,并及时将工作开展情况报送马鬃乡中心学校办公室。

马鬃乡中心学校

二〇一五年九月一日

关爱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工作

实 施 方 案

正确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心理 篇6

对于生活在单亲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如何运用正确的教育和亲切的关怀,来弥补孩子心灵的创伤,使孩子能健康成长极为重要。

1.给孩子充分的爱抚

有些家庭解体后,抚养孩子的一方拒绝另一方来看望孩子。有些父母还告诉孩子:“是你爸爸不要你了,他走了。”或“是你妈妈不要你了,她走了。”这些做法不但剥夺了另一方对孩子的探视权以致爱的权利,而且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有位母亲离婚后把自己的仇恨转嫁给孩子,从小教育女儿,男人不是好东西,离他们远点。结果这个女孩从小到大不敢和男性接触,恨男人,厌恶男人,最后导致性变态。母亲自私的感情,毁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负起对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爱抚中健康成长。要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离婚了,但并不改变对他的爱。无论父亲或母亲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要甩掉他,不爱他。

2.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竞争的牺牲品

有些父母离婚后都想要孩子,于是,双方争着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以讨孩子的欢心。有的父母相反,谁都认为孩子是负担。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的孩子学会了控制父母,利用父亲的力量去控制母亲,利用母亲的力量去控制父亲,变得自私、虚伪、爱说谎。父母在离婚后,仍应注意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一贯性。并用挚诚的爱心赢得孩子的尊敬与回报,而不应让孩子成为彼此竞争的牺牲品。

3.不要让孩子充当丈夫或妻子替代角色

离婚后的父母,往往感情上孤独、寂寞,容易把孩子作为精神上的寄托,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同时也希望孩子能陪伴自己,慰藉自己。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对父母不健康的依赖性,无法独立。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越来越重,使孩子感到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超越了孩子能力所承担的程度,扮演了替代爸爸、妈妈的角色,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

有一个男孩,自幼父母离婚,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和母亲盖一条被子,母亲在儿子身上得到了慰藉,儿子也习惯在母亲的怀抱中进入梦乡。母子在睡前总是爱抚一番才入睡,这在孩子幼年是无妨的。但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终于有一天,和母亲发生了性关系。事后,这位男孩由于忍受不了心理压力,导致神经错乱。母亲畸形的感情替代,给孩子带来了终身痛苦。

夫妻离婚后,应和其他朋友一起出去散散心,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不要因此影响了孩子独立生活、健康向上的个性品质。

4.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离婚,孩子往往心情不好,不喜欢社交。父母应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根据他们的年龄,送进托儿所、幼儿园或学校,让他们和伙伴们在一起游戏、学习,使他们变得心情舒畅、开朗、活泼。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如让孩子去学乐器、唱歌、绘画等。孩子有了兴趣爱好,精神生活充实了,也会尽早从父母离婚所造成的阴影中走出来。

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父母们一定要意识到,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一、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老人要体谅小辈,小辈要孝敬老人。婆媳不和是常见的家庭矛盾,需要双方多多努力,相互谅解,夫妻俩更要相亲相爱,同心同德。

第二、父母之间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吵吵闹闹,甚至打架。这样会让孩子受到惊吓,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第三、民主是良好的家庭气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重要的决定,应该由全体家庭成员,包括孩子,一起协商后作出,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若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

第四、要力求使家庭的气氛保持一种轻松的状态。若家庭气氛太沉闷、太压抑,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如父母在外面有什么不顺心、不愉快,不应该将它带回家里来,更不应该将它朝孩子发泄。父母对孩子学习方面的压力也不要太大。孩子放学回来,作父母的也要和孩子一起聊聊天,活动活动,看看电视,这样看起来好像耽误了时间,实际上调剂了生活,活跃了气氛,终究是得大于失的。

最后,父母们应注意加强自身修养,注意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一个人文化修养好,有较丰富的内涵,才会有文明的举止,高雅的爱好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成为一个有修养、讲文明的人。

总之,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祥和、文明的家庭气氛。强行止哭为什么不利于儿童心理发育

「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 篇7

随着社会心理以及伦理道德环境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家庭稳定性的重视程度和维护能力也相对有所下降, 离婚率逐渐升高。另外,由于天灾人祸的降临,部分孩子会逝去母亲或者父亲。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亲离异家庭便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了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提升教育的质量,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学校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从而对学生相应地心理变化进行分析。从经验以及笔者观察来看,来自单亲离异家庭的初中学生存在相对较多的消极心理,这不仅会对其学业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对其性格形成以及未来人格的完善都造成危害。接下来,笔者将对此进行分析, 希望能够对相关教育和辅导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调查基本情况

笔者在相关领导和同仁的帮助写,对所在Y市的W镇的4所初中进行走访调查。在调查中,共有145名学生来自单亲离异家庭,占学生总数4.82%。在这些学生中,被老师或者同学评价为“表现良好,心理正常”的有42名,占调查对象的28.96%;剩余的103名学生在同学或者老师的印象中存在程度不一的“心理消极”。这103名学生来自18个不同班级。笔者在调查中也对这各个班主任进行了走访, 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三、初中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消极心理表现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消极心理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偏爱独处以及情绪抑郁等方面。

1.缺乏自信,态度消极。在调查中,有42名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占被调查对象的28.96%。在这些学生中,父母离异或者过世以后, 会觉得自己本身有缺陷,害怕学生提到“家庭”、“父母”、“父亲”或者“母亲”等词汇。在正常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害怕与同学或者朋友竞争,认为失败了会被人更加嘲笑。这种心理持续时间过长,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并缺乏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2.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在调查中,发现有78名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性格孤僻,占被调查学生的53.79%。 家庭变故会让学生突然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会觉得精神支柱被推倒。这就会使得学生“突然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喜欢独自一人思考问题而不愿与同学、朋友、家长或者老师分享。 持续一段时间以后,会变得颓废而不善言语,并对生活感觉缺乏热情,意志消沉而不愿参与任何活动。

3.自控力差,容易冲动。在调查中,有69名学生存在多次与同学或者老师爆发冲突的情形,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47.59%。在父母离异或者其中一方过世以后,学生会对同学或者朋友的眼神、言语等作过度解读,以为自己被嘲笑或者排挤,因而发火, 甚至动手打架。另外,部分单亲离异家庭的初中生会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认为自身的存在没有价值,因而缺乏坚持学习的毅力,并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放弃自我。

四、初中单亲离异家庭学生出现消极心理的原因

初中单亲、离异家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以上消极心理,其原因很多, 可以被大致分为以下三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成长最为重要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感情来源以及教育素材。单亲离异家庭会让这些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爱,也让其缺乏相应的教育形式。事实上,这些家庭很多是父母吵架、大家所致, 家长本身态度暴烈,对孩子经常打骂,在离异以后则对孩子漠不关心, 这自然会让初中阶段的孩子产生心理阴影。至于父母过世的家庭,则会由于变故来的太过自然,学生心理短时期内难以接受,这也是其消极心理产生的来源。

2.社会因素。一方面,一部分亲戚朋友或者同学会对家庭变故的学生产生嘲笑、排挤现象,甚至会出现歧视、欺压的情况,这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暴躁等现象也就不足为怪。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理脆弱的时期,社会不良文化及不良人士的诱惑,威胁也会让学生染上不良习惯,并进一步地放弃自己。

3.学校的因素。对于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而言,如果家庭不是治疗心理问题的地方,那么学校就是最后一个安全栅栏。然而,很多教师缺乏心理辅导的意识,也缺乏为学生着想的责任感,在学生遭遇家庭变故以后并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疏通及心理辅导。 事实上,很多老师还缺乏心理辅导的技巧,认为只要不挖苦或者为难学生即可,因而不仅与学生家长缺乏有效联系,甚至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更大的压力。可见,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消极心理,学校和老师也要负上一定的责任。

「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 篇8

关键词:单亲家庭;调查分析;家校结合;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5-0009-03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所在高三年级有810个学生,其中54人是离异或一方死亡类单亲家庭,170人为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类单亲家庭(本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农村家庭孩子较多)。

首先对所在的高三年级810个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统计,结果如下:

通过将单亲家庭的学生和正常家庭的学生在学业和心理方面进行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来自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是明显存在的,而且心理问题也是导致他们学业不济、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这一切的根源也就是家庭的不完整。总结起来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性格心理有如下的特点。

1.自卑感。对于离异家庭,由于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涉世未深,根本无法了解父母的苦衷和处境,所以无法面对事实,有一种被抛弃感。对于一方死亡的家庭,突然之间失去了父亲或母亲,孩子脆弱的心灵也是无法接受的,尤其当这两类家庭的孩子看到同伴与父母那么亲热,那么幸福美满地玩耍时最容易回忆起之前快乐的生活。两者的反差会让他们的心理受到挫折和冲击,产生极大的失落感,从而有悲伤、失落、忧虑甚至自卑等心理疾病。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孩子在这方面要好一点,因为毕竟家庭是完整的,但是父母双方的角色由一个人扮演,终究是有缺陷的。

2.孤独叛逆。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融合感会进一步加强。长期积累,孩子会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不和老师沟通,脾气暴躁。有时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如奇装异服、泡网吧、抽烟喝酒等。他们可能是想证明还有人关心他们,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还有些孩子会因为不理解父母而有憎恨情绪。两年前,在笔者班级有这样一个女孩,父母离婚后和母亲生活,可是在与母亲的接触中,孩子经常辱骂母亲,对母亲态度极其恶劣。最后, 这位女孩无法融入集体不得已转学。就一方死亡或在外打工的家庭而言,另一方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行,多与孩子沟通。

3.焦虑情绪。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内心觉得没有完整的依靠,容易产生挫败感、失败感、失落感和拒绝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很大的焦虑,表现为坐立不安、情绪不稳、内心急躁、对自己和别人缺乏应有的信心;与人交往感到焦虑,不能放松,缺乏安全感。

4.内心抑郁。失去完整家庭的孩子,家庭的温暖没有了,自己本身有自卑感,加上会遭受别人的冷眼,或受到别人的怜悯,这些对于本来就敏感的孩子来说是雪上加霜。有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愿将自己的想法向别人倾诉,长此以往,孩子感到恐惧和害怕、感到压抑、郁闷、烦躁等,心理困扰无处排解就产生了抑郁。笔者曾经遇到过两个此类的孩子,每天看不到他们的笑脸,心事重重,要经常与他们沟通,才能看到他们的年龄应该有的状态。

5.嫉妒心重。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的都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特别当他们与完整家庭孩子比较时,自卑、焦虑、压抑的负面情绪统统跑出来,慢慢从羡慕会演变成嫉妒,有的还会有憎恨感。他们希望家长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当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距离感,心理上就犯嫉妒,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此外,这些孩子也不会主动去关心别人,还会敌视集体和社会。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中看到关于一位女少年犯的报道,父母离婚后,她跟爸爸生活,做尽了一切叛逆的事情,最后帮着不法分子去找“小姐”,看着自己的朋友被人欺凌,她的自述是“没感觉”!这种漠然的态度出现在这样花季少女身上真是太可悲了,深究原因是直接和她的家庭有关的。

6.厌学严重。从表1中看出,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差于双亲家庭的学生,这也是与他们不健全的心理有关的、没有自信心,没有安全感,焦虑叛逆,这些负能量困扰着这些孩子,阻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笔者继续对本高三年级所有单亲家庭的家长(224位)做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孩子的表现和心理受家庭影响巨大,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责无旁贷。更何况家庭是不完整的,只有一方父母在承担这个责任,那么更需要思考如何去教育好孩子的问题了。笔者对本高三年级的单亲家庭的54位家长(离异或一方死亡的)做了家庭发生变故后心态的访谈:乐观开朗的占 15% ,情绪稳定的占25%, 心理失衡(如消沉、沮丧、烦躁易怒等)占60%,考虑重建家庭的占 65% ,已经重组的占20%。

二、单亲家庭学生家校结合心理干预的建议

目前,中国的学校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还是不完善的,建议可以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跟踪记录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轨迹

也就是说,学校单独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建立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成功体验等。老师要多给他们机会,当他们回顾自己的成功档案时,会有很强的成就感,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还可以给这些孩子配备心灵导师,在他们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并且给予及时正确引导。现在每个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人员可以帮助做类似的工作。

(二)让孩子学会“爱”

整个班级、整个学校都要营造和谐的氛围,像一个大家庭,使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人与人之间能够理解、支持、鼓励。老师有意识地让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热情善良的学生与自卑、孤独的学生进行交往,带动他们摆脱自己内心的阴影,融入大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遭遇而受到冷眼。教师更要创造平等、尊重的班级气氛,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真诚的爱,言传身教,给学生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赞许的微笑,一句贴心的鼓励,融化学生心中的冰山,化自卑为自信,化孤独为热情。

(三)让孩子学会接受“挫折”

现在会提到“逆商”(AQ),简单说就是面对逆境时的表现,已经作为很多大企业招收员工时必测的项目,是表明一个人是否有潜能晋升及成功的标志。如今的孩子多在顺境中长大,所以畏难胆怯。进行挫折教育可以锻炼孩子坚强勇敢、迎难而上的品格,这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而言,怎样面对不顺、怎样坚强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孩子时,老师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同时要跟踪观察,学生成功时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泄气时,要正确引导,暗中帮助克服困难。但是,不能包办太多,因为我们的初衷是要培养学生坚韧独立的性格,让他们面对现实、勇于接受挑战、 勇于承担责任。

(四)老师定期家访

家访,听起来似乎已经过时的字眼,但是确实很有用,它可以使教师更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工作。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不愿意打开心扉与老师交流的,老师可以亲自到他们的家去看看,到他们的房间看看,可以得到很多信息。笔者家访了现在的一位学生,是和妈妈生活的,学生的房间整齐干净,母亲口中的她是听话懂事,但是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在与妈妈交谈中震惊的得知,孩子的爸爸就是10年前轰动当地的谋杀案的受害者!这就是孩子性格内向的原因,这件事肯定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家访回来后,笔者久久不能平静,想着怎样与这位不幸的孩子交流,怎样帮助这位无助的母亲。

(五)学校与社会机构进行合作

学校向社会呼吁,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质等方面的帮助,给单亲子女机会参加集体活动,展示他们的才华。由笔者学校发起的“311”黄丝带爱心小组,给家庭困难的优秀学子资助,其中有10%是单亲家庭子女;还有以“311”爱心小组为基础创建的江苏省连云港教育公益网也为很多单亲家庭解决了燃眉之急。此外,学校也可以和社区合作,利用社区资源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从各方面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帮助;思想上,经常走访,了解家长和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联系,共同商量研究。

三、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这块大理石要雕琢成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主要依赖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尔出现的因素。这六位雕塑家必须配合得当。所以,要教育好孩子,特别是教育家庭不完整的孩子,需要合力。我们坚信:只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鼎力配合,单亲孩子的教育是可以做得好的。有很多身边的例子,笔者接触的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心理健全,进入理想的大学,成为有用之才。最后笔者还有一点发现:单亲家庭中,和妈妈生活的孩子成才的较多,可能是因为妈妈心思细腻,对孩子的生活和心理照顾周到,及时教育;爸爸生性马虎,粗枝大叶,对孩子心理不能及时把握,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这一点,以后会以另一个课题来研究。

参考文献: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问题综述 篇9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包括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课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会由于对象群体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针对中学女生,剥离出由单母亲环境抚养下并产生一定心理问题的部分群体进行专项的分析,找出产生问题共性并研究教育疏导策略。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心理学领域,美国发展至今大致分为四个体系:

1、认知心理学体系,主要研究机构有: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卡内基梅隆大学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代表期刊《Cognitive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science》(认知科学)、《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杂志)、《Neuropsychology》(神经心理学)、《Psychobiology》(心理生物学)、《Brain and cognition》(大脑与认知)、《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记忆与语言杂志)、《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知觉与心理学)、《Brain and language》(大脑与语言)、《Memory and cognition》(记忆与认知)等;

2、发展心理学体系,组要研究机构有: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弗吉利亚大学心理系。代表期刊为《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比较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婴儿行为与发育)等;

3、实验心理学体系,主要研究机构有: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密歇根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系和耶鲁大学心理系。代表期刊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和认识)、《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实验心理学杂志.人类知觉与行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y Animal behavior processes》(实验心理学杂志.动物行为过程)等;

4、工业与组织管理心理学体系,主要研究机构有:密歇根州立大学心理系、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心理系、宾州大学心理系、俄亥俄州保龄格林大学心理系、马里兰大学心理系。《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应用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杂志)、《Psychological medicine》(心理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身心医学)、《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药理学、生物化学和行为)、《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精神鞠理学公报)、《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酒精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临床儿童心理学杂志)等。

目前国外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包括:

一、设计型实验或设计型研究。设计型实验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基于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得到的教育设计。它采用了“逐步改进”的方法,要求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然后根据效果和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从而形成更为可靠有效的设计。这种设计型实验需要在现实的学习情境(如学校)中进行,其中会涉及到许多无法 控制的因素。研究者并不去努力控制各种干扰变量,而是在自然情境中考察设计方案中的各个要素的实施状况,从而实现学习环境设计的最优化。

二、网络实验。在网络发展的早期,研究者所设置的在线实验室可以随时招募被试以分派到处理 条件中接受测验。而现在的在线心理学实验则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不同实验。电子邮件经常被用来传递实验处理和记录那些通过传统渠道所获得的被试的反应。电子邮件和其他匿名交流技术也能用于实验室或教室范围之外的研究。如,在另一项通过言语说服来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由指导者设计用以激励自我效能感的电子邮件短信既能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也能提高学生随后的考试成绩。

三、交互式学习环境。结合多媒体信息呈现和超级链接导航的交互式环境当前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用于考察能增强自我调节学习效果的教学条件。这些环境将信息分布在一个虚拟空间中,学生通过随后的超级链接进行导航搜索。在学生搜索所需要的信息来完成任务时,他们的学习策略、动机和信念就可通过他们的导航活动表现出来。另一项交互式学习环境的重要技术就是提供支撑自我调节行动的软件工具。学生使 用这些工具的方式和他们所进入的内容能显示出关于他们的学习策略、信念和动机的大量信息。

四、学习兴趣的任务内测量技术。教育心理学家大都将学习兴趣看作学习活动与成绩的调节者。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题兴趣(诸如选择并阅读课本某些段落)实际上是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的混合物。而个人兴趣是一种指向特定信息与事件类型的相当稳定的个人倾向,情境兴趣是对情境属性的短暂情感反应(如新异性或歧义性),后者往往很难得到准确测量。研究者最近已开发了新的研究方法来考察情境兴趣的变化。在Ainley 等人的研究中,除了在让被试阅读之前自我报告主题兴趣,他们还使用了 一种软件来测量被试对四段主题为科学和流行文化的说明文的阅读选择、情感、坚持性和回忆成绩。每篇课文由3个250词的段落组成。在选择了主题之后,给被试呈现相应课文的第一段。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能选择转换到不同主题课文或继续阅读当前课文的下一段。对继续阅读一篇课文的选择是通过对该课文主题有关的坚持性进行计分的。如果被试选择继续,在呈现下一段内容之前,就要求他们通过选择不同情绪(诸如悲伤、感兴趣、不确定或厌烦)来表示自己的感受。如果他们选择转向另一个不同主题,或完成了当前主题的最后一段,都要对选择离开的主题完成一个由三道题目组成的保持性测验。对数据进行的结构建模发现预先给出的主题兴趣自我报告能预测任务内情感,情感能预测坚持性,而坚持性则预测了学习成绩。

五、认知负荷测定技术。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完成某项任务时所需要的心理资源(基本上是工 作记忆)的数量。其大小依赖于个体与任务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知负荷已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解释为何不同教学设计会产生不同学习效果,它也被视为学习后果的中介因素之一。

六、概念图技术。概念图(concept map)技术主要解决知识在头脑中是如何表征的,在教育中作 为教学、学习和研究的工具发挥着作用。由学生构建的概念图或由教师呈现的概念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它能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便利的交流辅助。通过比较学生在某种具体学习体验前后所构建的概念图或不同成绩水平学生群体的概念图之间的差异状况,研究者们就能及时揭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变化。

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产生于欧美国家对当代婚姻现实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促成了大量离婚式单亲家庭的出现。国外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研究目前来自美国的资料较多,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大致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为其早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为探索与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以来为走向成熟的时期。研究方式一是与一些系统的社会学理论联系起来,有了较明确的理论指导;二是能把这些理论操作化,使其所涉及的因素在调查问卷的具体问题中反映出来;三是对由此得到的数据进行精严的统计分析。例如,麦克拉娜罕与桑德在其所著的《成长于单亲家庭———问题与对策》一书,先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假设:单亲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成长及长大后的生活境况会有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一部分是由于单亲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单亲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引导不足,或者说孩子缺少亲职资源(parentalresources),及缺少利用各种社区资源(communityresources)的渠道。在此基础上,美国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大多处于社会范畴,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已经高度细化,二者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心理学体系的应用层面并已趋于成熟,已由数字统计分析发展到心理学分析及社会学分析;由单亲家庭问题的现象研究转向对其本质的研究;由单纯实证分析转向了系统理论分析;并且,各项研究由描述性转向对应策略的寻求。其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单亲家庭的两种极端认识,一是夸大了单亲家庭的负面影响,将所有发生在单亲家庭的问题均归咎于单亲家庭的结构;另一种认识是对单亲家庭状况的估计过于乐观,认为单亲家庭形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和未来性。这两种倾向为正确对待单亲家庭、解决单亲家庭问题设置了障碍。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心理学的研究经历了上世纪野草式发展后,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和分类。目前常用的两大领域,一种是应用领域,分为:异常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演化心理学、数学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正向心理学、精神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理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另一种是应用领域,分为:临床心理学、辅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法医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预防心理学、工业及组织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较为权威的研究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国家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等。

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由此而引发了单身父母的心理状态、生理问题、生活状况,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成长及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为社会学家、心理卫生学家和政府等有关方面所关注。随着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传统婚姻伦理观念的不断变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单亲家庭逐渐增多,这些家庭面对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困扰较多,由此而引发家庭成员的行为异常和非正常心理案例不断产生,继而带来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犯罪、吸毒、失业等。这不仅是一个摆在单亲家庭成员面前的严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国内对单亲家庭问题研究虽有高度的重视程度,但在研究上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对单亲家庭问题的研究多偏重于离婚式单亲家庭,而对分居式、未婚式、丧偶式单亲家庭的问题研究较少,对单亲家庭子女影响研究较多;相对而言,对单亲(父)母主体的研究则明显不足,根据资料显示,离婚后,孩子大多和母亲同住,人们可能认为母子关系会更密切些,而事实上只有不到50%的母亲能保持离婚前那种融洽的母子关系。比如,对单亲家长婚姻观念的研究就很少有人关注,但其研究对控制单亲家庭的数量,减少由其衍生而来的社会问题有一定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单亲家庭问题研究上的一个缺憾。二是单亲家庭的研究中过于强调单亲家庭给子女带来的负面影响,完全忽略其正面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单亲家庭所形成的不良环境只是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大小,还取决于家长本身和孩子的互动关系。而生活中,也不乏单亲家庭中的儿童在某些方面优于完整家庭之中的儿童。因此,对其研究有利于正确对待单亲家庭和解决单亲家庭问题。三是关于单亲家庭社会问题的对策研究较空洞,而且带有倾向性,过分强调对单亲子女的保护和对单亲家庭的资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观点起了一个不好的暗示作用。一方面加重了单亲家庭成员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单亲家庭对社会福利的依赖。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面临困境和存在诸多问题,也有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过着十分正常和健康的生活。我国从心理学角度对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目前处于立意分散、观点各异状态,只有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大量的研究成果经过社会实践的论证后,才能够逐渐沉淀,形成一定的体系或者知识板块。

三、研究基础

论文研究初期,主要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学习阶段。当前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较为成熟,国内外有大量的可参考文献。部分心理学研讨技术和方法能够通过权威机构专业人员的指导,快速准确的获得相关数据和材料。另一方面,无论乡村或是城镇,单亲家庭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依托学校和社会婚介机构,获取社会调研对象人群信息且得到调查结论难度不大。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放自己融入社会的意愿逐渐强烈,尤其是单身带子女的女性由于对外界依赖性更强的特点,会使得本项研究得到更高效的支持。

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研究当中,研究过程和成果普遍趋于文科,凭借主观思维得出结论和解决方案的成分较大。但这种方式很难系统的去观察一个普遍类问题,也无法准确的证明问题的共性。而一部分心理学研究人员从生理、数学角度研究心理学,将很多心理变化以量化数据的方式体现,又不适合跟教育这种以主观经验为主的研究领域相结合。因此,本文根据目前教育心理学和单亲家庭现状,计划将主观的现象和客观的数据相结合,采用调查法,通过各种问卷配合一定量的测谎问题,获得不同家庭较为真实的的个案表征。将共性和个性剥离,转化成数据以曲线方式体现,女生较为正常的心理状态所对应的曲线将会成为基础指标,而曲线偏离将意味着形成心理障碍的趋势。心理学结合简单的数学知识,能够给心理研究人员或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较为显著的参考依据。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由于人们的心理会受到社会、家庭、自身生理期、个人素质和矛盾冲突而有不同的表现和发展规律,形成图标曲线难度会很大,但仅仅将范围缩小到单母亲家庭中学女生这个群体的话,相对信息量较少,操作具有可行性。这也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将是论文主体研究阶段的重心,也将是主要的成果。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分析 篇10

一、单亲家庭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据《中国妇女报》最近一篇文章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占呈上升趋势,80年代初单亲家庭占所有家庭的百分之五,90年代末上升到十二。随着单家庭的形成,产生了单亲家庭孩子这一特殊群体。由于特殊家庭环境,形成他们较为特殊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这些孩子显然是我们实施赏识教育应充分关注的重点。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状况分析

单亲家庭是指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和其它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对于单亲家庭孩子这一特殊的群体,研究其心理规律,探索实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单亲家庭是脆弱的,也是动荡不安的,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或母)疼爱的孩子。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和家庭,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或母)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了。有研究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很难愈合。经过调查、研究,我认为单亲家庭学生主要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一)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作业拖拉,学习成绩下降、产生厌学情绪,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律。

(二)单亲孩子情绪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三)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七种:

1、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对失去父或母后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母)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同学在父母面前非常欢乐,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但几乎又是人人皆知,学校的人际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影响是难以想象的,在这个“小社会”中,长期怕接触,情感、意志、情绪脆弱,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中心”对周围的人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最严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

2、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或母),或站在父母之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其他人,甚至对社会的不满、冷淡,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

3、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家庭的缺陷,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攻击性比较强,所以会出现打架、骂人、斗殴等行为。有调查表明,反抗攻击特点比较突出的和遇事冲动不计后果的人数,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相比,分别高4%和16%。

4、内向自卑。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学生觉得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同学、邻居们看到,听到都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经济不如以前,自觉矮了许多,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有的孩子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也就表现得越来越差,甚至于有的孩子会常常萎靡不振,破罐破摔。我班一位来自单亲家庭的女生,在学校常常蓬头垢面,萎靡不振,闷闷不乐的样子,在班里几乎不与任何同学交往。

5、多疑嫉妒。单亲家庭孩子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显得突出一些。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对比,具有较强多疑、嫉妒心理特征的前者比后者高约3%。其表现为对别人的议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猜疑老师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假如一个活动没有让他参加就会胡思乱想,对胜过自己的同学产生嫉妒,不服气,于是会

「家庭教育」单亲家庭儿童亟待“心理干预” 篇11

这类学生的内心世界相当脆弱,他们最容易受到伤害,一句不相关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甚至一个随意的眼神,都有可能使他们的神经受到触动。残缺的家庭给他们造成的心灵伤害是永远都不能消除的。他们怨恨自己的父母和家庭,继而迁怒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他们感叹自己的身世和命运,继而坚信尘世的炎凉与不公。一句话,世界在他们眼里永远都是灰色的。家庭的支离破碎及父母(离异)的漠不关心诱发了他们对社会的仇视和对别人的憎恨,为了遣散这种阴暗的心情,他们的内心升腾起对人与社会的强烈报复欲和破坏欲。于是,他们就在这种毫无目标的行动中追求一种心理满足,从而达到内心暂时的平衡。

正是处于以上的原因,单亲家庭学生往往由于交友不慎,从而走上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面对这类学生,我的教育策略是:对诊下药,用爱心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人间真情,唤回他们对人的基本信任。

一、给予他们父母一样的关爱

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是缺爹就是少娘,或离异、或离家、或辞世,残缺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并让孩子承认并接受这种事实。父母双方的离异原因很多,感情不能维系,家庭不能保全,这类事情父母本人尚且难以控制和调和,作儿女的又能何为?而父母一方的辞世更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到了这一步,怨天尤人没有,悲观失望也没有,既然消极的情绪不能带来任何好处,那又何必耿耿于怀呢?让孩子面对现实,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给予他们父母一样的关爱。在感情上接近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们,在学习上支持他们,一心一意为他们着想,真真切切地走进孩子的心中,实实在在让孩子感受到人间真情,满足他们被爱的需求,唤回他们善良的本性及生活的信心。

二、给予他们朋友一样的真诚

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大多数人的性格表现为孤僻、内向、多疑,他们喜欢一个人独处,且有意封闭自己生活的圈子。他们不相信任何人,也不愿接近任何人。在他们眼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骗局、一个陷阱,避之惟恐不及。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除了真诚地帮助他们,还能有什么能赢得他们的心呢?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尽到教育的职责,成为他们的良师,而且还要去感化他们,作他们真诚的朋友。要尽可能地抽出点时间主动和他们交往、沟通、谈心,顺着他们的意愿去感受生活,以一种完全不一样的视角体察人间万事万物,零距离的感知他们对生活的内心体验。只有两颗心贴近了,我们才能顺势利导,让他们认可并接受我们对生活的诠释,进一步感受人生的真谛,夯实他们善良的本性及生活的信心。

三、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及个性特征

浅谈单亲家庭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 篇12

1 单亲幼儿生活现状及心里需求

据调查统计, 单亲家庭的孩子倚靠祖辈生活者居多, 或跟着祖父母, 或跟着外祖父母, 有极少的单亲家庭孩子也跟着叔叔、姨妈过日子, 单亲家庭的孩子跟着生活的对象, 很多都是出于道义或情意上原因, 收留他们, 让孩子随着吃、喝、住。孩子生理上除了吃、喝、住的要求之外, 还有亲昵, 爱抚的需求;其次、爱护子女就是动物都会, 所以说,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其实, 有父母的孩子还真的是一块宝, 母亲呵护, 一心一意地照料孩子的生活起居, 如果孩子生病什么的, 母亲多半会像孵蛋的母鸡, 把孩子遮掩在自己的双翼之下, 如果孩子受到一点惊吓, 父亲多半会挺身而出, 保护孩子。孩子的安全需要才能得到保障。而单亲家庭的孩子恰恰丧失了这些, 他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自然得不到满足。

马斯诺的心理需求理论提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 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 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 如此逐级上升, 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单亲家庭的孩子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 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

2 单亲家庭包括家长和孩子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必须以博大的爱为基础才能真正化解。

2.1 单亲家庭要建立起和谐融合的家庭气氛

在幼儿园里, 我们常常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性格内向、恐惧、悲伤、焦虑、冷漠或攻击性强等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 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大哭大闹, 而且很难制止。这些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 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将会出现偏差, 轻者表现为胆怯、孤独、固执和不合群, 重者会产生对别人的妒忌和仇恨等不良心理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不良心态。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 给儿童充分的爱抚、更多的爱护, 以补偿孩子失去的爱, 使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得以愈合, 使他们身心健康。父母给孩子的爱是真挚无比的, 能给儿童无限的力量。

2.2 单亲家庭要正视问题, 摆正心态

有些单亲家庭会回避孩子提出的关于父亲或母亲的问题, 回避亲戚亲友, 感觉子婚姻的解体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长期以往造成孩子性格的孤僻, 孩子虽小但也有知情权, 理解力也在逐日增长, 家长应和孩子一起直面问题, 解决问题。孩子教育 (包括心理) 要建立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 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 不要把单亲看得过重, 自然些。

2.3 让孩子承担家务

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一些单亲家庭觉得孩子没有了父爱或母爱, 就觉得孩子特别可怜, 对孩子加倍宠爱、溺爱, 或者是怜悯。其实这样的态度往往只会产生反作用, 只会加重孩子对自己的怜悯, 认为生活对他极不公平。这种自怜情绪只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损害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因此单亲家庭的家长要让孩子了解自己家庭的各种情况, 正确面对家庭的现实, 使孩子认识到这样的家庭情况是无法预料的, 要勇敢的面对现实。告诉孩子家里现在少了一个人, 你就要和妈妈或爸爸一起来分担家里的责任, 照顾家里的人, 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或者孩子大一点的, 必要时可请他对家庭的重大事情一起参与决策等等。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 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2.4 注意孩子的性别培养

如果男孩缺父爱, 女孩缺母爱, 那么可以在亲戚, 老师, 朋友中找合适的适当代替一下来培养。教师要有责任心、同情心。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精神上都会受到很大打击。想想看, 父母在闹离婚的过程中吵过多少架, 他们在打架的时候, 根本就顾不上考虑孩子的感受。其实, 这时的孩子是最恐怖、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 可以说, 孩子的精神世界几乎达到了崩溃的地步老师就要填补这个孩子情感世界的空缺。有了对孩子真诚的爱, 一切都好办得多。

3 如何在幼儿园实施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

3.1 摸底调查

幼儿入园时,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 了解幼儿家庭状况。对问题幼儿进行摸底。以班级为单位, 对问题幼儿进行个案跟踪。

3.2 不要当众公开孩子的隐私, 让他成为正常的人

对单亲孩子的教育, 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感受, 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们的立场实施心理疏导。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孩子, 他们的心里非常脆弱, 他们不愿因为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而遭受他人的鄙夷和歧视, 他们往往心里很自卑, 心里很纠结, 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早熟”。他们需要的是一视同仁、不漏声色的帮助。

3.3 关注问题幼儿,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作为老师, 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应充满爱心,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一日生活中与孩子多沟通, 对孩子的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每天尽量地亲近这些孩子, 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 当天气变化的时候, 及时提醒他们增减衣服;他们生病的时候在不来园, 教师可以打电话关问病情及恢复情况。孩子最困苦时的援助, 最无助时的温情, 最孤独时倾心交流, 这才是最真的关爱。

3.4 培养单亲家庭孩子的独立意识

教师在给予单亲家庭孩子关爱的同时, 还要培养他们独立的意识。他们的不幸遭遇注定了他们的人生之路比别的同龄的孩子要坎坷一些, 他们的人生之旅总会与孤独、无助相伴, 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的承受与担当一些他们的无奈。作为教师要帮助孩子学会坚强、学会独立, 乐观地面对, 快乐的生活。

3.5 创设情境, 让单亲孩子体验成功, 快乐成长

单亲家庭的孩子感受最多的是孤独。解决孤独的最好方式就是融入集体、融入游戏活动, 让这些孩子和所有孩子一样在活动中获取知识, 在活动中不再寂寞, 在活动中忘掉烦恼, 感受友爱。这样, 当他们生活中遇到困难, 当他们心中充满烦恼时, 就有了正确的发泄方式。教师要有意识的让他们多参与活动, 体验成功,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3.6 与单亲孩子家长的沟通

家长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成长。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讲座、家访等形式与问题孩子的家长多沟通, 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经验, 以便家园共育, 共同教育好孩子。

处在单亲家庭的孩子通常都处于感情的半饥渴状态。他们通常表现在待人接物冷漠无礼;性格孤僻, 内向自卑, 桀骜不驯, 抑或胆小怕事, 心理脆弱;情绪波动较大, 喜怒无常;不合群, 自控力差。但同时他们作为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 他们和这个社会的息息相关已经牵动了很多教育界专家的高度重视。在理论和实践的配合的同时, 我认为有必要让天下所有的教育者和为人父为人母的大众关注他们, 理解他们, 爱护他们, 帮助他们, 让他们身心健康快乐的度过懵懂无知的青少年时代, 让他们有一个健全的个性和人格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Z].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Z].

上一篇:描写心情的词语都有下一篇:物业人事主管述职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