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2024-06-15

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应该怎么做?(精选7篇)

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篇1

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家中长辈对年轻一代或者家庭成员进行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家庭教育的最突出特点表现在它的启蒙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所养成的性格习惯是与家庭息息相关的,家庭环境的好坏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上起到定势作用。乐事与人分享,喜悦双倍,难事找人分担,痛苦减半。家庭教育在情感上最多体现了其感染性,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会传递给身边的人,并与其产生共鸣。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子女间的情感体验当然也是无时无刻的。家长的兴趣习惯,常常也决定了子女的行为举止,所以,在教育子女时,父母更是模范和表率。家庭环境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远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重要。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毋庸置疑的长辈。因此孩子对于父母一定是带着尊敬和依赖的。除了贴心的照顾孩子外,父母还承担着一些社会责任,凭借自身工作被大众承认,这些经历都使得孩子对父母怀有崇拜之情。带着这样的心理,孩子在潜移默化里就会去信任父母,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劝导,按照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相对于社会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更具有专一性。孩子出生,成长,父母可谓无时无刻不相伴左右,同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相处的时间也最长,因此只有父母能够全方位地“读懂”自己的孩子。将心比心,孩子因为信任父母,在父母面前更能毫无保留地表达个性,这也帮助家长全面的了解孩子。这样,家庭教育才凸显出它自身独有的特色:实事求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进行专一性的教育。从孩子的出生到成家,处处有家庭教育保驾护航。即使在孩子长大后,家庭教育依然发挥着作用。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可以帮助家长持续的观察孩子的优缺点,适时进行教育,长此以往,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魅力。相对于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及有利条件,但也应当注意到其不可避免的有缺憾及局限。这方面则主要表现在零散性,随意性等。不排除一些父母未能尽到其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研究心理学发现,子女和父母在平等的环境中互相讨论、争辩,既是一种友爱磨合,也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对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绝佳帮助。因此,家庭教育时,父母要把孩子当作平等的独立个体,与之沟通。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良好的沟通是消除隔阂的最好方法,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当保留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孩子的情感力与认知力。过于严格的管教孩子,不是一个明智的方法,反而适得其反。家长需要做的恰恰是相信孩子,给孩子一个任其适度发展的空间,让他感受到具有约束力的自由,更能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做到与社会、学校教育的统一。言出必行是诚信的主要表现,只有诚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守信的孩子。作为家长要宽容地对待孩子的过错,帮其分析错误原因,避免再次犯错。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孩子,引领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在孩子的教育中,提倡家长多多给予孩子鼓励,言语或者物质上的都可以。当孩子受到鼓舞后,往往会加倍努力,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但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四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后备力量。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们更应当树立全局观念,能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世界观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完善。孩子会从父母为其建造的象牙塔里走出来,接触外面更加纷繁的世界。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也将给孩子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孩子心智不成熟,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对于不可避免的社会丑陋现象,家长要给予及时的指导,不能一味地逃避,要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也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榜样。古语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指只有家庭好了,国家才会更加繁荣昌盛。学习为生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教育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朋友、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家庭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古谚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长过程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心灵的呼唤--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成长的摇篮,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心理辅导。

一、 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我国教育家谢觉哉曾经引用古人说过的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其原意虽然是为了说明择友之道,借用来说明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我们认识到,家庭气氛中有一些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一) 父母言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摇篮,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密,最可信赖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些家庭家长感情不合,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独与无助。父母争吵时,言行粗鲁,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会使他变得急躁,情绪不宁,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家长情绪极易波动,会无原则地随意乱发脾气,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会在孩子的心里蒙上阴影,会使孩子产生敌对、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应,有些甚者会使孩子有样学样,影响孩子以后在人际交往中的待人处世。

有一些家长,会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决定对孩子的亲疏远近。高兴时就对孩子又亲又抱,事事满足;若是在不高兴的时候,就对孩子冷漠以待,不闻不问。这样容易使孩子显得神经质、冷淡、在与别的孩子交往时喜怒无常,变换不定。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1、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圆的希望与梦想。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

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就按自己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就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除了在学校的学习之外,父母连孩子的双休日都给霸占了,送孩子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体育……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家长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成败,如果过分强调孩子的成绩,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对孩子说:“考试考不好就揍你。”这些话往往令孩子心里更加紧张,一紧张什么都忘了,还能考出好成绩吗?其实,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应该在乎孩子的每个过程,而不是只盯着那个结果。用一颗平常心,培养一个平常人。

2、保护过度

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父母对孩子的过渡溺爱,使得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想要什么就应该得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使得孩子一步入社会受到一丁点打击就会萎靡不振,产生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等心理障碍。例:妈妈对明明说:“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是妈妈的一切,妈妈愿意为你做最大的牺牲。”结果,明明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儿园了,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这样下去渐渐地会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逃避应负的责任,使他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父母对孩子千依百顺,当发现他们存在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防预措施,仅仅只是从物质上不断地给以补偿。这样的月积日累,孩子心理障碍逐渐恶化,随之也就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开展有效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氛围 真诚沟通

1、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

我记得有一位名作家说过:“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过高的要求和不断的批评下,有些孩子反而失去了信心和毅力。久而久之,甚至疏远自己的父母,喜欢与同龄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玩耍,与父母没有太多的沟通,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也渐渐少了。父母越来越不懂得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孩子也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一点也不理解自己,处处地管束着自己,觉得自己像那笼中鸟一般。其实,到了这种时候,父母与子女就应该需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抛开那浓重的“火药味”,好好地交谈一次,把各自心中的话说出来,才能彼此得到理解,才能重新拥有一个更温馨更知心的家庭!

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2、要学会宽容与约束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学校提倡“多鼓励、表扬学生”,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接触大自然 接触社会生活

亲近大自然是孩子们十分向往和感兴趣的事。现代家庭中几乎只有一个孩子,加之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住楼房者居多,无形中造成孩子与同龄人缺乏交往的机会。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庭,从群体生活进入独户生活,心理上难免产生一种孤独感,而且学校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和郊游是集体活动,不能替代学生个体的社会活动,所以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弄一身泥,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回顾成人走过的孩提时代,恐怕没有什么比大自然对孩子更有吸引力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很多佳作都是写他的童年趣事。这些往事几乎都饱浸着大自然的浓墨重彩,叫人难以望怀,铭刻于心。家长们不可忘了自己的童年,也不可记忘了让孩子们渡过自己最喜爱的那段时代。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伦德伯格认为,人们在生理上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一种发展人自身潜力的需求,一种追求美感刺激的需求,一种创立人们自己个性和性格的需求。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最早接受的也是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附:故事一与启示:“静”下来才会有“结果”

有一个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干活,他的生意非常好,每天从早到晚,院子里锯子声和锤子声响成一片,地上堆满了刨花,堆满了锯末。一天晚上,这个木匠站在一个很高的台子上,和徒弟两个人拉大锯,锯一棵大树。拉来拉去,拉来拉去,一不小心,他手上的机械手表表带甩断了,手表就掉了地上的刨花堆里了。

当时手表可是贵重物品。这个木匠赶紧下来找。可是地上刨花太多了,怎么也找不到。当时正是晚上,他的很多徒弟也过来打着灯笼帮他一块儿找,大家伙儿一块儿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那小小的一块表。木匠一看,也没办法,算了算了,不找了,锁上门,等明天天亮了再找吧。这个木匠就收拾收拾,准备睡觉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小儿子跑了过来:“爸爸,你看你看,我找到手表了!”木匠很奇怪:“我们这么多大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一块小小的手表,你怎么能找到的呢?”

小孩说:“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就在院子玩。没人干活了,这院子里静下来了。我忽然听到嘀嗒、嘀嗒、嘀嗒的声音,我顺着声音找过去,一扒拉就找到手表了。”

启示: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赶鸭子上架的攀比、不动脑筋的盲从……这些现象在一些家长中越来越突出,形成一股可怕的社会风气。但是,孩子的成长是有“花期”的,教育孩子一定要心静,就像找手表的那个孩子,会动“脑筋”,只有“静”下来才能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故事二与启示: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错过便不再有

19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左右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孩子受挫家长应该怎么做? 篇2

文文天性活泼,喜欢到处玩乐,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在孩子不小心磕碰时总是特别紧张,有时还会拍打着玩具说:“它是大坏蛋,把文文弄疼了,”

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一般会有消极的情绪与表现,这时他们会寻求亲人的安慰。教养者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如果不予理睬,孩子会觉得孤独而没有安全感;过于关注,则可能使孩子产生依赖,不利于抗挫能力的培养。

当孩子受挫时,家长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安慰孩子,对孩子的痛苦表示理解,然后遵照“教育三步曲”与孩子一起直面挫折,即:一认,二想,三做,

资料

新课改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篇3

自从在班级中开展了“谈天说地五分钟”活动后,我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们一改过去上课沉默不语的现象,逐渐地活跃起来。

今天一上课,贺建强就出语不凡:“我们对哪一门学科的喜好,是不是与任课教师有很大关系?”我一听就愣住了,是不是我有哪些地方做得欠妥?这时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交流。仔细一听,与××科老师有关。本来这一门学科学生十分喜欢,但自从换了任课教师之后,学生逐渐地失去了学习兴趣。原来,这门课的老师自己的业务水平很高,但对学生的要求似乎太严格了一点,学生稍微达不到老师的要求,她就大发脾气,有时为了一个同学的小错误一说就是一节课,耽误全班同学的宝贵时间,直说得同学们在下面皱眉头。最后,我那些可爱的学生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喜欢哪一个老师,我们就愿意学他教的学科。听完学生的发言,我在庆幸自己还不被学生讨厌的同时,感到内心无比的沉重。

仔细想一想,在我们周围这种想象还真不少。有的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几年之后,对周围事物都变得漠不关心;有的学生本来很喜欢学习语文,可是一换了老师,就感到语文索然无味了;有的学生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但换了老师后,对数学逐渐地有了兴趣。这样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这些足以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老师有很大关系。

如今的学生已非同以往,他们接触信息的面广,自尊心强,喜欢独立思考,遇事总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因此他们对一个老师的评判有他们的标准。北京四中每年都开展“学生评教活动”,有个班级的学生这样评价他们的老师:“她有一种人格魅力。她的可贵在于能很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她显得年轻,最根本不在于她的外表,而在于她有一颗充满希望、充满善良的心。她在你需要倾诉的时候,是忠实的听众;在你需要信心的`时候,给你各方面的鼓励;在你放松、懈怠的时候,她会约束你,但从不在别人面前羞辱一个学生;在你遇到不公的时候,她会站在正义一方与你一道鸣不平、讨公道……”看来一名教师得到学生的认同是多么的重要。如今,我们的仪表着装已基本得到学生们的认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对于外表的认同越来越忽略,而对老师人格魅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不被学生认同的教师,他会对你产生抵触,抵触你所有的东西,包括你的教育,你的授课,从而使学生对你逐渐地失去兴趣,对你所教的学科也越来越不喜欢。少年时代的苏步青,曾经一连三个学期成绩到数第一,后来来了一位陈老师,上第一堂地理课陈老师就征服了苏步青的好奇心。从此,他迷上了地理课,也特别喜欢陈老师。他喜欢陈老师,因此能听进陈老师对他的教育,而陈老师的教育成了他日后成为科学家的动力。相反,另一位国文教师,他对苏步青的斥责,使本来国文功底很好的苏步青一下子对国文没有了兴趣,甚至连国文课也不上了。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名学生。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注意倾听学生的呼声。同时教师要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要走近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想方设法得到学生的认同,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成为学习群体中平等的一员,让每一名学生都认同你,喜欢你,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从而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和学生一道步入知识的殿堂。

&nbs

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篇4

1、营造爱的家庭氛围

一个家庭的氛围,对孩子是有一辈子的影响的。比如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就会非常叛逆;父母很恩爱,孩子大多都很温柔。在一个有爱的家庭氛围里成长的孩子,性格都会好很多,也会很听父母的话,做事情也不用被赶着跑。父母恩爱的时候,孩子内心也会深受触动,会自己去找事情做,而害怕自己做得不好破坏了父母的关系,所以营造有爱的家庭非常重要。

当然父母恩爱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父母要一起做好榜样,让孩子知道父母都这么做,孩子更应该向父母一样。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2、建立合理的家规

俗话说“没有家规不成方圆”,这句话放在哪个国家哪个家庭都是很受用的。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建立合理的家规,让孩子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孩子几点要起床,几点要睡觉,出去玩几点要回来。家规可以放松一点,但是也要帮助孩子养成这些好习惯。

3、学会表扬和批评孩子

很多的父母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要么对着孩子猛夸,要么对着孩子猛打,这两种方式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要知道,表扬孩子和批评孩子,都是对事不对人,不能因为这是你孩子,就不表扬;也不能因为这是你孩子,就一直批评。表扬孩子的时候要告诉孩子哪里是做得好的,不要笼统的表扬就算了,要让孩子知道他的长处,他才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批评孩子的时候,也要告诉孩子哪里是错的,你为什么会批评他,这样他才会意识到错误。

4、承认错误

为人父母,不要把自尊放在特别高的位置。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比如不小心踩了孩子的`课本,不小心弄掉了孩子的玩具,都要去道歉,不要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和孩子约定好的事情但是你没有做到,也要及时跟孩子道歉。你会发现,如果你一直做一个敢于承认错误的父母,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用你歇斯底里,他也会跟你承认错误。

5、制定目标方案

想要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制定目标方案。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比如在期中考试班级前十名会受到表扬,并且会有一份精美的小礼品。比如每周写一篇周记,比如一个学期下来,没有被老师批评超过五次等等。不要给孩子制定那么远大的目标,先给孩子每个阶段制定一个小目标,让他觉得这些目标都是可以达到的,这样他就会很有动力去行动。

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篇5

当你的孩子受到欺负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01

清楚孩子被“欺负”的原因

家长要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诱导、鼓励他将学校发生的事,遇到的困难说出来。听孩子讲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然后才知道应该怎样做。

如果孩子情绪没有完全调整过来,后面的建议就可以先不说。支持、保护孩子,使他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理解。

02

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法

家长不能鼓励孩子以暴制暴,要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解决:在学校可以报告老师,回家可以告诉家长。当孩子遭到欺负时,鼓励孩子往人多的地方跑,尽量保护自己。

适当教他一些防御本领,例如:保持自信。当孩子面对欺凌的人,要站直、勇敢地直视对方,说话时语气坚定。让孩子知道,被动只能挨打,让对方得寸进尺。


03

从情感上支持孩子

孩子遭欺负,心情肯定会很失落,家长不要数落,让他的心灵遭到二次伤害。应该及时抚慰孩子,接纳他的悲伤、生气。

和孩子进行恰当的交流,让他们知道:孩子间争吵、打架是正常的,非原则性的小问题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协商解决。

04

鼓励孩子化敌为友,让他们变强大

孩子之间没有太多利益冲突,打打闹闹一起玩,都是很正常。家长要鼓励孩子尽量宽容,不结仇。

孩子遭欺负往往是因为胆怯、懦弱。要让孩子内心变强大,可以通过挑战性的游戏、户外运动让他变得勇敢坚强。


05

教孩子自卫逃生的本领

教孩子学习一些防身的本领,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帮他们克服内心的恐惧。让他们学会在什么情况下、如何逃跑。最大限度地避免身体上的伤害、避免激化矛盾,也是很重要的防身手段,应该让孩子学会。

06

若有必须可以考虑转学

有些时候,周围没有好的伙伴,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心理上的问题一旦产生,解决起来要难得多。所以必要的时候,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可以考虑转学。


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孩子被欺负时,爸妈要认真地看待,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尝试让孩子慢慢学会面对人生中的一切,静候孩子一步步成长。

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篇6

为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以增强综合国力,不同国家都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和推行了相关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由于文化国情,政治制度和发展目标的不同,中国和其他国家对“文化软实力”内涵和功能的认识存有差异,学习和借鉴他们的一些做法与经验,对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注重发展大众文化,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发展大众文化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的商业利润,而且能够提高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增进他国公众对自身的好感与认同。2.积极推行文化外交,提升文化影响力。大力开展对外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是文化外交的主要途径。同时利用各种媒介,积极向其他国家的公众宣传本国的价值观念,展示本国形象借此赢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同。3.大力扶植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组建得力的领导管理机构,扩大投资渠道,加强文化创意和质量,培养和挖掘文化管理人才。

二.增强文化软实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下硬功夫:1,建设文化强国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2.建设文化强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3.建设文化强国是要在全世界前树立一种全新形象

三.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正确理论引导人。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加强公民对国家的忠诚感和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二)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三)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1。积极稳妥的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2。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直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总体规划。3.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

4.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剧终去思考部署坚持。

(四)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1.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肥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在国内进行驾驭传授,去国外参与文明对话。2.在全社会进一步培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文化的氛围,建设红疙瘩的文化人才队伍。

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我们应该怎么做? 篇7

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教学之余,我又常常在想:在我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到底能给予学生什么呢?

我是做一个目光短浅的老师,只盯住学生眼前的成绩,只要学生在我带的这段时间成绩好就可以,还是从孩子的今天出发去关照他的未来,用关爱生命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成长呢?答案是肯定的,我选择的是后者。我要做一个背负孩子一生责任的老师。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我坚持带领孩子们诵读《日有所诵》,坚持每天给孩子们讲故事,现在我给我的孩子们已经读完了三本经典故事《新365夜故事》《中国神话故事》和《木偶奇遇记》,接下来我准备讲《海底两万里》《稻草人》。每当看着孩子们听故事时沉醉的脸庞和幸福的微笑,我就知道这一切努力做法都值得!我就是要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为孩子们播下语文的种子,播下读书的种子,播下母语的种子,播下生命的种子。

作为一个20多年的班主任,我常常想:什么样的班主任才是优秀的班主任呢?

经过多年思考,我觉得一个优秀的班主任需要多方面的条件。首先要做有一颗爱心的老师,这颗爱心大到爱祖国、爱教育事业,小到爱自己的学校、爱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其次还要做终生学习、不断充电的老师,因为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里,知识也日新月异,特别是在教育这条路途中,你不能止步,止步就意味着落后,就意味着倒退。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除此之外,还要做有不懈的追求的老师,对事情不拘泥于眼前的现象,而是能高屋建瓴地看问题,而这种不懈的追求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以及将来的人生态度。

做一个背负孩子一生责任的语文老师,做一个影响孩子一生的优秀班主任,这是我一生的不懈追求。

上一篇:《凝聚力量、奋力开拓,扎实做好团支部工作》下一篇:绥棱农场中学养成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四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