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2024-08-03

202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共8篇)

202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篇1

一、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支撑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有效机制的构建为引领,以“三通两平台”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提升信息技术安全保障能力,为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方式

(一)强化应用驱动,促进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变革。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为导向,推动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资源共建共享,支撑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二)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信,完善政策环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制度规范建设。进一步指导各地深化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健全管理体制,强化统筹推进,加强工作督导,强化宣传培训,开展国际合作,为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推进机制创新,发挥市场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坚持政府统筹引导,多部门合力推进,社会各方积极支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政策机制,推动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发挥学校和师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协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格局。

三、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核心目标

一是完成学校信息化条件建设“十二五”目标。基本完成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基本实现每校至少拥有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加快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其中宽带接入50%以上),拥有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2015-2016学年新增参与教师200万名、“优课”3万堂,使参与教师达到400万名、“优课”达到5万堂;进一步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推动“易班”应用覆盖到8个省和1/3的部属高校;推动各地开发本地特色资源,鼓励学校建设校本资源库,实现课堂教学的常态化、普遍性应用。

三是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面大幅提升。师生网络学习空间的开通数量达到4500万,使50%教师和30%初中以上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并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应用。

四是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提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国家平台运行、资源汇聚与服务的政策机制,实现与20个以上省级平台以及若干地区平台、企业平台的互联互通。

五是进一步推进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加快推进支撑高考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等一批重要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普遍应用,形成贯穿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教育机构等基础数据库,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六是扩大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发优质教师培训资源,推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评,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60万人,中小学校长5万人。启动新一轮的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完成培训800人。

七是启动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遴选一批示范点,培育一批骨干学校、教师和课程,形成一批典型应用模式,进行推广示范。

八是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安全责任制度和工作机制。完成部直属机关和部属高校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完善教育系统网络安全通报机制,加快灾备中心和数字认证体系建设,开展信息技术安全培训工作。

四、2015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统筹部署。

1.做好教育信息化宏观指导与部署。

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系统总结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明确“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基本思路,动员部署各地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按照《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部署,研究制订“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责任单位:科技司)

(二)推进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

2.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

深入推进“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学校宽带网络接入机制,列出未接通宽带网络学校清单,进一步加强部门间协同和与企业的沟通,实施分类指导,着力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基本实现全国中小学互联网全覆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保障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逐步将信息化基础设施纳入学校建设标准和基本办学条件,基本实现每所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责任单位:科技司、财务司、督导办、规划司)

3.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

组织开展《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培训交流,规范和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全国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责任单位:职成司、中央电教馆)

4.推进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的推广应用。

在中西部地区完成国家开放大学第二期252间云教室建设,实现与一期云教室的互联互通;总结优质资源快速分发、共享等应用模式,提升优质资源共享服务水平;建设云教室资源管理系统,通过与学习的平台的对接,实现课程资源生成与应用的一体化。(责任单位:国家开放大学)

(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5.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继续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进一步动员广大教师参与,2015-2016学年新增参与教师200万名、“优课”3万堂,使参与教师达到400万名、“优课”达到5万堂;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建立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专家库;完善资源评估准入机制,鼓励企业系统开发与教材配套的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和满足广大师生需求的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形成数字教育资源持续开发应用的新机制;推动各地形成具有本地特色和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逐步实现基础性资源全覆盖、个性化资源日益丰富。(责任单位:基础二司、科技司、中央电教馆、人教社、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加强专题教育资源开发,开展“中国梦—行动有我”中小学生微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和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发布2015年专题教育社区建设与应用报告、国家精品专题教育社区案例与评析,打造一批精品专题教育社区。(责任单位:基础一司、中央电教馆)

指导开展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总结、展示、交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果,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责任单位:基础二司、中央电教馆)

贯彻落实财教﹝2013﹞342号、343号和财教﹝2014﹞47号文件关于“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开支需求”的要求,探索建立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增长机制及用于购买信息化服务的政策措施。(责任单位:财务司、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6.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推动大赛成果广泛共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管理和学习的平台建设,探索有效的数字资源建设、汇聚、推送和共享机制,构建持续运转的信息化建设生态圈。继续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建设;启动面向部分行业的资源开放行动计划。举办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现场观摩活动。(责任单位:职成司、科技司、中央电教馆)

启动国家开放大学第三批100门网络核心课程建设,探索形成网上教学规范和教学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启动20门在线通识课程和2万门微课程建设,构建基于网络自主学习和社群互动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责任单位:国家开放大学)

7.促进高等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完成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的审读上线和资源共享课的结项验收;研究CALIS和CADAL项目发展和运行维护机制;继续建设100个左右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开展资源、平台、队伍和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形成持续服务实验教学,保证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有机整体。(责任单位:高教司、高教社)

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使“易班”应用覆盖到8个省和1/3的部属高校,中国大学生在线共建高校达到500所,设立校园网络通讯站300个。加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资源开发,开展系列网络主题教育。(责任单位:思政司)

8.组织民族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制订实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方案。继续做好新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使用的《数学》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工作。(责任单位:民族司、基础二司、中央电教馆、人教社)

审定整合既有优质维汉双语教学资源,向新疆中小学校免费配发并做好应用培训。(责任单位:中央电教馆)

9.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

继续提升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机制,制订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出台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办法,实现国家平台与20个以上省级平台以及若干地区平台、企业平台的互联互通,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国家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争取覆盖2万所学校、100万名教师、1000万名学生。(责任单位:科技司、中央电教馆)

10.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成果。

完成“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验收工作;组织开展人教版资源更新和一个新增版本资源开发,为教学点配送更多适用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组织模式,增强对教学点教师的业务指导,持续加强教学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支持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开展教学点优秀案例和区域典型经验交流,促进教学点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责任单位:基础二司、科技司、教师司、中央电教馆、教育电视台)

(四)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新进展。

11.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

督促和指导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的有效机制,加大与企业交流合作力度,加快推进“人人通”取得新进展,使50%教师和30%初中以上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90%以上高等学校师生和100%开放大学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深入研究和挖掘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将空间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网络教研、互动交流和自主学习,探索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新模式,助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责任单位:科技司、基础二司、职成司、高教司、教师司、中央电教馆、国家开放大学)

(五)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12.加快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根据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支撑高考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等一批重要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深入普遍应用,形成贯穿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学生、教师、教育机构及办学条件等动态基础数据库;完成省级数据中心建设与整合,基本形成支撑教育管理的国家级系统、省级系统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用的云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根据《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大力推进学校和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制订相关标准与规范,加强区域统筹,做好试点示范,探索机制创新;编制教育管理信息化“十三五”建设与应用方案,全面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责任单位: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相关业务司局)

全方位推进“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更新基础数据信息,实现与有关业务系统的有效衔接,完成教育现代化的监测与评价等系列重大专题分析研究成果的植入;推进大数据应用,发挥监测、评价、预测及预警功能,为科学决策、宏观管理提供依据。研究制定教育数据管理与使用办法,规范数据的规划、采集、共享和使用。(责任单位:规划司、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六)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

13.扩大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开发优质教师培训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与测评,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60万人;开展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完成500人的骨干培训和5万人的远程培训。研制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规范并扩大试点,建立教师远程培训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研制网络研修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培训质量标准和培训绩效评估办法等相关政策,全面推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研究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使信息化教学常态化、普遍化。(责任单位:教师司、中央电教馆)

14.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培训。

继续开展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探索建设在线课程,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惠及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责任单位:职成司)

继续开展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工作,丰富培训资源,优化培训平台,促进移动学习,加强对高校教师的个性化培训服务,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教学的融合。(责任单位:高教司)

15.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

启动新一轮的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以新任教育局长为主,计划培训800人;举办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专题研讨班,培训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100名,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能力。(责任单位:科技司、基础一司、人事司)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继续开展本地区教育信息化管理干部专题培训工作,将教育信息化理念融入到教育管理各个方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为教育信息化“十二五”目标的全面完成提供组织保障。(责任单位: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七)全面推进战线教育信息化工作。

16.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示范。

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先期在基础教育领域遴选一批覆盖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应用模式的示范点,组织专家重点指导,培育一批能够发挥示范应用、辐射带动作用的骨干学校、教师、课程,加以推广;鼓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积极开展示范点培育推广工作,形成分层推进机制。(责任单位:基础二司、科技司、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17.加快推进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

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部署,按照《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部门协调、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多方投入、健全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各项重点工作,如期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各地要统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根本解决义务教育学校网络教学环境有无的问题;组织开展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形成教师普遍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良好氛围;巩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建立起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教学点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机制;组织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校长教育信息化专项培训。(责任单位: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八)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支撑保障机制。

18.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

完成《2014年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报告》,督促指导各地工作;制订《2015年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工作方案》,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进一步推动各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责任单位:督导办、科技司)

19.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

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规划、协调指导,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责任单位:科技司、人事司)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行政职能处(科)室职责明确、统筹推进的管理体系。(责任单位: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20.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和专家咨询机构的作用。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的作用,加强重大问题研究和战略咨询。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管理体系、战略研究与技术支持机构建设,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标准研制。组织编制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教育信息化国际进展报告、教育信息化应用案例。(责任单位:科技司)

继续深化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的监测与评估研究,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与发展指数,逐步积累并建立发展监测数据库和可视化系统。(责任单位:中国教科院、中央电教馆)

21.加强教育系统信息技术安全工作。

研究制定部直属机关和部属高校加强信息技术安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健全工作机制。与公安部联合部署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立部属单位网络安全通报机制,指导各单位建立完善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和安全事件监测体制,加快灾备中心和数字认证体系建设,开展网络安全培训工作,推进“网络安全知识进校园”行动,举办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为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责任单位:科技司、思政司、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22.开展教育信息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青岛联合举办首次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对信息技术推动未来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进行研讨,宣传我国教育信息化推进成果与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加快发展。(责任单位:教科文秘书处、科技司、政法司、基础一司、基础二司、国际司、中央电教馆、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23.加大教育信息化宣传力度。

202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篇2

全面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 发挥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标准体系, 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 提高标准水平, 夯实技术基础, 为工业和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

2010年重点开展的工作

1 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 满足调结构、上水平对标准的需求

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紧密围绕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推进两化融合、培育新兴产业、质量信誉建设等重点工作, 加快完善原材料、装备、消费品、兵工民品、电子、软件、通信等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大标准制修订力度, 组织制修订标准3 400项, 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2 继续开展标准复审工作, 提高标准水平

启动标龄满五年的工业和通信业行业标准复审工作。通过标准复审, 修订落后标准, 淘汰不适用标准, 提高标准的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以及标准的适用性, 优化工业和通信业技术标准体系。在基本解决标准不适应和老化的基础上, 建立标准复审的常态工作机制, 使复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重点对比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的差异, 进行水平对比分析, 研究将“与国际标准对标”纳入标准制修订工作流程, 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力度, 提高标准整体水平。

3 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增强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以国际标准提案为核心, 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规划布局, 同步参与国际标准竞争。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提出国际标准提案, 承担国际标准制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工作, 提升我国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结合产业发展实际, 加强对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分析和研究, 及时采用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开展国际贸易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4 推进标准贯彻实施

加大标准宣贯力度, 组织行业协会和标准化机构等积极开展标准宣贯培训活动。会同地方主管部门引导和激励企业贯彻执行标准, 提高企业贯标意识, 增强企业贯标能力, 鼓励企业采用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生产等新技术新工艺标准,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渠道, 及时收集标准实施情况, 组织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作, 推进标准贯彻实施。

5 创新工作机制, 完善工作体系

继续探索建立“分工合作、职责明确、联手推进”的标准化运行机制, 研究制定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促进形成部门、地方、行业协会、标准化支撑机构和企业良性互动的工作体系。一是深化与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会商机制, 认真落实形成的各项共识, 积极稳妥推进会商合作, 努力做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有机衔接。二是组织召开地方主管部门标准化工作座谈会, 研究确定与地方在标准化工作方面的互动工作思路, 加快建立部省标准化互动机制, 推进在标准制定、标准贯彻等方面的合作。三是继续完善部行业标准管理机制, 分行业制定行业标准制修订管理细则, 逐步建立可查询的责任制度。四是加强对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的管理, 研究制定规范行业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 统筹规划指导、理顺工作体系、明确规则程序, 打造高水平的标准化组织。

6 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引导企业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 推动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标准化人才。加强对标准化从业人员的培训, 培养具备标准化知识、专业技术、掌握规则的标准化人才, 并形成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人才梯队。注意培养和选拔国际标准化人才, 力争产生一批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的标准化高端人才。加强对科技人员标准化知识培训, 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科研、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的效能, 促进标准化与科研、产业化的互动。

7 加强标准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加强标准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资源数据库、计划项目管理系统,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建立高效、及时、准确、权威的标准化服务平台, 形成互动的沟通渠道, 提升标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8 完成工业和通信业标准体系现状分析, 做好“十二五”标准化规划编制工作

组织开展工业和通信业标准体系现状分析工作, 完成标准体系现状分析报告。做好前瞻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标准化共性课题研究。开展“十二五”标准化规划的编制工作, 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标准化工作发展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 指导标准化工作。

2010年工业和通信业各行业 (领域) 标准制修订重点

汽车行业:重点开展新能源汽车标准、汽车电子及电磁兼容标准、汽车关键零部件标准、汽车安全标准、汽车节能标准、车辆报废与回收再利用标准的制定工作。

电子信息行业:围绕《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落实和质量安全年活动的开展, 推动重点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电子基础产品领域:重点推进半导体照明、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动力电池、电子测量仪器、印制电路板等系列标准的制修订;电子整机产品领域;重点推进地面数字电视配套标准、数字家庭、数字音视频、网络电视机、立体影像、高性能计算机、内容保护等系列标准的制修订;信息技术应用领域:重点推进电子标签、北斗卫星导航、信息技术产品能耗、物流等系列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软件服务行业:研究软件服务业标准体系、工业软件标准体系以及面向云计算、物联网的软件标准体系等, 研究制定信息技术服务、U O F 2.0、版式文档、S O A和工业软件等领域相关标准, 积极推进S O A、云计算、服务外包等国际标准化工作;继续做好中文信息处理标准化工作, 主导当前国际标准制定;制定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标准。启动游戏机、网络游戏等领域有关技术标准制定工作。

通信行业:围绕泛在网体系结构、业务应用等, 研究提出标准体系, 制定网络互通、M 2 M、无线城市等重要技术标准。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手机电视、IPTV等三网融合国家标准。研究制定T D-L T E标准, 做好4 G国际标准化工作。开展I P v 6、P 2 P、云计算等互联网网络及业务应用标准研制。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标准制定, 完善电信网和互联网信息安全、安全防护等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宽带接入、互联互通、信息无障碍、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共建共享、应急通信、移动支付等技术标准。

202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篇3

《要点》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确定的“三通两平台”重点工作部署,狠抓工作落实,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要点》确定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具体包括:

一是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间信息化基础设施差距。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重点,完成8.5万所中西部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全国80%以上中小学基本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

二是形成资源开发应用新机制。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和学校、教师的作用,探索建立系统推进基础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开发应用的新模式;提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与水平,初步形成教育资源云服务框架,国家平台形成为全国3300万名师生提供服务的能力。

三是探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总结推广“一校带多点” “一校带多校”的应用模式,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基本覆盖全国所有教学点和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的中小学。

四是提升“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规模。师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人数达到1800万,探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

五是全面完成国家、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完善一批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日常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教师、办学条件等主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服务,制定出台教育基础数据管理办法。

六是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各地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完成150万名以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5万名以上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完成2000人左右县级及以上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

七是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工作。加强教育系统信息技术安全的统筹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工作机制、完善防护体系。

(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具体内容参见“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08年松江信息化工作要点 篇4

松信„2007‟36号

2008年松江区信息化工作要点

各镇、街道信息科、区政府各部门办公室:

2008年,我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松江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机遇,破解难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推行电子政务为重点,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区建设,显现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支持信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发挥信息化在改善民生、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和谐松江等方面的作用。依据上述指导思想,2008年主要工作包括:

一、以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区建设为契机,推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完善区域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按照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要求,结合松江实际,努力实现“对外服务多样化、内部运作规范化、政务监管透明化、电子政务一体化”,实施“四个面向、三个渠道、一个平台、两个体系”的松江区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内容。

完善区政务信息平台。建设统一的政府办公门户,整合分散和数量繁多的应用系统,形成统一的登录界面。建设统一的认证授权平台,推进数字证书的应用,实现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电子印章等安全应用。继续推进法人库、人口库和空间地理信息库的开发开 1

放,建设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在法人领域积极探索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信息资源库之间、各条块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建设统一的基础服务平台,集中公共应用模块功能,提供事务管理、公文处理、系统监控等基础服务功能。建设完善两大体系,从完善法人领域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和建立法人领域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入手,完善法人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加强信息资源一数一源和共享交换管理工作。

二、深化电子政务应用,促进效能政府建设

集中力量建设统计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国有资产监管信息系统、建筑企业安全质量协同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公务卡和医疗健康信息化系统等一批重点跨部门信息管理系统。支持和建设“三个更加注重”涉及领域的信息化项目。配合市相关部门推进800兆数字集群政务共网在民防、水务、公安等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

完善和推广“一站式”企业服务和管理系统在区企业服务中心和街镇经济小区中的应用,实现企业服务和管理系统与工商税务办证系统及经济小区业务管理系统的整合,实现企业审批电子监察功能。发挥信息化社区“三个中心”建设中的有效支撑作用,按照“一门式”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市民服务系统建设,推进与社保卡、计生等业务系统的整合。

积极推动门户网站群建设,按照“统一主网,单位主栏”方式带动各部门的应用。进一步拓展政府门户网站办事功能,实现内外门户互动,在企业审批预审、政府信息公开、市民服务和网上信访等方面进一步实现网上互动应用成效。建设“一线式”呼叫服务中心,实现热线合并、统一接听、按类受理、即时分派、限时处理、回访复核和

有效监督的机制。

完善信息化项目审核制度,探索梳理区级信息化项目效果指标,探索项目绩效评估制度,提高项目应用成效,完成全区信息化水平测试工作。加强业务培训,加强信息化应用推广的制度研究,总结和推广一批信息化应用优秀成果和应用先进单位。完成公务人员信息化操作技能全员培训,完成信息主管业务培训,建立业务系统操作人员培训管理及考查办法。

三、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农村效果

发挥三级政务网络在应用支撑方面的作用,建立农村基层网络设施共享机制。完成所有街镇与区电子政务平台对接工作,加快推进镇村管理与服务信息化。联合涉农部门建立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科技、文化、政务等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合力推进市民服务内容通过信息化手段延伸到村委会居委会,将政府服务切实落实到基层。配合主管部门在试点基础上完成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东方农村信息苑等重点工程的落实。做好电子健康档案与区人口基础信息库的共享工作,为农村和社区卫生建设提供支撑。开展“千村万户”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对村干部、村工作人员、信息员等农村基层工作者及农业大户等重点人群开展信息化培训,培训人数2000人,普及人数10000人。

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松江新城服务能力

按照松江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全区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完成佘山旅游度假区、新城区、老城区和东部工业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工作。规范信息基础设施的管理,继续推进信息管线、通信局房、无线通信基站的集约化建设,以及信息通信架空线

入地、无线通信基站的景观化改造。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3G)试验网络建设。适时推进松江新城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制定并完善政务网络管理办法,制定公务网络管理责任制度,在技术、运行、应急等方面制定相关的规范和制度,完善综合防护和监控体系、容灾备份和密码技术的网络信任体系。

五、服务信息产业发展,助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开展对本区范围内信息产业各领域企业情况的摸底工作,结合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音视频、平板显示器等重点技术和产品,支持集成电路、软件行业、外包服务等行业的发展。继续推进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认定工作,对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统计工作做出计划性安排。完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普及银行卡应用,根据上海市税控收款机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积极配合业务主管部门,做好推广应用的宣传工作,并在饮食、娱乐、商贸零售等行业全面推广应用。加强本区域产业特征研究,贯彻落实《关于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精神,开展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实施计划编制工作,认真组织实施。

六、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显现政府公信力

建立和完善区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制度,各政府部门建立适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的工作手册。组织政府部门领导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精神,开展相关业务培训。编制区政府信息公开实务汇编。重点推进公共资金使用、行政处罚结果、土地使用权出让、城市规划、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完善档案馆、图书馆查阅点建设,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建设与建设社区“三个中心”工作结合起

来,设立多渠道政府信息公开的查询点数量,方便市民群众查询政府主动公开信息。继续建设完善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网上和现场受理方式。在叶榭镇政府信息公开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街镇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按照市的有关规定,将信息公开工作向公共企事业单位延伸。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对各单位在公文类政府信息公开流程的处理情况进行检查,规范对“三公”部门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评价方式,试行政府信息免予公开审查和备案机制、责任追究制度。积极落实公文类信息目录编制备案系统的推广应用。继续做好政府信息公开情况月通报制度。探索信息公开发布机制,促进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使用。

七、扩大联合征信范围,打造诚信松江软实力

建设并开通区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信用信息归集责任制,规范和完善政府信用信息的归集。积极培育信用市场需求,加大各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推广使用信用记录和征信产品。建立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各行政机关制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政策措施,加强“松江诚信网”建设,强化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热点、重点问题的信用监管。加强市场主体的信用建设,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开展诚信宣传活动。

八、持续做好实事项目及重点工作的推广应用

继续做好社保卡、学籍卡、居住证的办理工作,特别是要配合落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社会保障卡申领发放工作,加大社保卡的覆盖面,并完成70岁以上老人优惠服务专用卡的申领发放工作,继续做好居住证制卡发证工作。以社区为载体,逐步完善社保卡、居住证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应用功能。拓展“家校互动”、市民信箱等实事项目的应用和服务功能。做好区内重要会议信息化保障

工作。

上海市松江区信息化委员会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主题词:2007年信息化要点

抄送:市信息委、区政府

上海市松江区信息化委员会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202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篇5

2011年3月,郑州新区局开始筹建工作以来,在省局信息中心的正确领导下,新区局积极准备,认真筹划,服务大局,结合我局实际工作认真开展信息化工作。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理清思路,结合实际做好信息化准备工作。

1、开展学习调研工作。一是在局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赴新洲区局考察学习了信息化管理工作,对其“一书三证”信息管理、档案信息化管理、土地登记发证信息化管理、二调成果的管理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二是结合区情,到我区几个信息化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学习考察,例如:区国税局、区法院、区人防办等;三是通过书本、网站等途径学习了解信息化服务和运用知识。

2、起草信息化工作计划。按照市局信息化建设有关要求,结合其他区局经验做法,根据我局实际情况,于年初起草了全局2011信息化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局实际情况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一张图”系统建设、开展局档案信息化工作、做好新办公楼的信息化基础工作、做好日常内外网、电子政务的管理与维护、信息网络安全与管理等。

二、鼓足干劲,扎实做好信息化基础工作。

1、“一张图”系统建设工作。该项工作已经开展,前期资料收集已基本完成,且分类清理工作也基本完成,目前正在对该系统的框架结构进行建设。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推进,我中心还专门派遣一名信息化工作人员赴市局参与到我局“一张图”系统建设工作中,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局信息化工作管理和运用水平。

2、新办公楼信息网络整体设计工作。根据新办公楼的施工进度,已基本作好了对楼体的网络布局初步的设计,特别是大楼的布线、多媒体和视频会议室、大显示屏设计、监控等部分。

3、“一书三证”网络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该项工作一直使用的是市局业务内网,整个流程实现全网络化,目前这项工作运行稳定。在上半年对其网上数据检查时仅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项目中9幅核位红线图没及时上网,现已告知补充完整了。

4、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建设。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已获得省厅预检通过,该数据库的建立已近尾声。目前汉南区二次土地调查农村部分数据库已建立完毕,纱帽城镇部分数据库待其二调成果正式验收后即可完成。

5、局档案数字化工作。为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今年来,在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中心协助局办积极开展了局档案数字化工作,拟对全局2010年的所有业务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建立档案数字化信息系统。目前已制定出档案数字化工作方案,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列出了工作时间表,前期档案清理工作也基本完成,计划到今年12月中旬完成成果验收。

6、信息化工作日常管理和维护。积极做好全局信息化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正常运行。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半年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工作刚刚起步,信息化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工作经验也不够丰富;

2、信息化基础资料比较欠缺,而且收集困难,有些资料虽然收集了但不是完整的;

3、网络硬件设施老化,整体网络运行速度较慢,对全局信息化工作效率有较大影响。

(二)下半年打算

1、积极主动学习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技术及国土规划业务知识,逐步达到信息化技术与国土规划业务相衔接相融合;

2、严格落实局制定的绩效工作目标做好全年各项目标工作,并加大全局信息化技术的宣传和运用工作力度;

3、积极认真完成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2010年,在总局和省局总体工作思路的指导下,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 按照“服务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税收”和“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税收质量和效率”的要求,2010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服务税收核心业务,夯实基础建设,优化系统支持,深化数据应用,完善运维体系,强化信息安全,以信息化为推手,为提高税收质量和效率提供支持和保障。根据总体思路,2010年税收信息化日常管理工作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支撑能力

(一)继续做好机房日常管理、日常监控和维护工作;继续做好主机、存储设备日常监控和维护工作,保障设备安全运行。

(二)继续做好网络监控、维护与故障分析工作;完成省局局域网设备更新工作;开发网络故障自动报警系统,实现故障短信告警。

(三)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和完善我省信息化及信息技术部门制度体系。重点包括: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网络管理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电子数据监控管理、处理、应用(含:培训、操作、数据应用等)制度、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根据总局部署,启动远程数据灾备系统建设,制定数据备份和恢复方案,并择机进行预演;建设部属在PC服务器上应用系统和数据的统一备份系统。

(五)继续做好视频会议系统的运行保障工作,适时对省局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冗余备份改造。

(六)实施IT设备资源优化配置项目,分别启用和调整小型机的分区资源,部署车购税数据库和中间件,与旧车购税数据库应用分区形成双机,提高车购税数据库服务器性能,保障数据安全。

二、加强技术手段,提高数据分析应用水平

(一)以综合征管软件为核心,实现各系统数据互联互通,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整合应用,深入做好征管状况数据分析应用。

(二)进一步规范数据管理与操作规程。合理规划电子数据存储模式,规范数据结构、数据标准,加强数据质量管理,为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继续做好各项基础数据集中、比对和下发。

(三)加大与第三方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力度,为优化纳税服务、加强税收征管提供技术手段和数据支持。

(四)提高应用分析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发挥数据应用的作用。择机启动建设多维数据分析平台,提供及时、灵活、多角度、多层次、准确的查询和分析,使业务人员通过友好的界面定义各种报表,并按需求设计统计报表;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拓展数据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为各级领导和基层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平台。

三、加强运维工作,提高保障能力

(一)继续做好各项应用系统的升级、完善和推广工作。做好税收业务管理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和外部信息交换系统的升级完善和推广工作;重点保障综合征管系统、增值税管理系统等关键业务管理系统的升级完善、以及税收纪检监察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的推广上线,确保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二)进一步加强运维体系建设,完善运维机制,逐步建立“高效、快速、顺畅”的运维流程;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数据质量;协调各业务处室及时掌握政策新动向可能引起的应用变化,做到早预测、早分析、早应对。

(三)切实加强系统监控工作,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利用总局部署的“税务信息系统省级管理平台”,加强对网络、主机、数据库和中间件运行状况的远程监控管理;有续开展核心系统的健康检查,完善问题跟踪落实;建立应用系统快速恢复机制,保障税收业务正常开展。

四、加强安全管理,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一)加大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信息安全教育师资力量,继续开展信息安全专项技术培训。

(二)做好税务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和管理。继续加强网络监测与运行维护管理,继续实施安全体系监控、管理和通报制度。

(三)建立网络准入控制机制,加强终端安全管理,防止非法访问;加强移动介质的安全使用管理,重点解决移动介质失泄密和传播病毒的问题;在部分重要应用系统和数据库上采用专用加密技术,实现授权访问和信息加密;开展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库系统安全、运行环境安全、数据应用安全、数据传输环境保护等工作。

(四)继续推进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管理标准等工作。配合总局完成我省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评测、整改工作;加强信息安全监控、检查,对关键应用系统和敏感数据的进行安全保护,防止信息失窃和泄密,使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

(五)组织实施信息安全第三期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包括:数据库审计系统和网络准入控制系统。

(六)完成报税平台的网络安全设备更新工作。对目前性能较低、故障率较高的网络安全设备进行更新,并根据安全风险评估建议,对报税平台的安全架构重新进行规划,确保报税平台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一)根据信息化发展需要,全面加强信息技术队伍建设。推进建设有利于信息技术队伍发展的环境,继续加强和完善技术人才管理工作,在分层次、有侧重的开展培训的基础上,考核选拔不同类型技术人才,做好人才分类分层次储备和合理利用工作。全力做好人才库建设。

(二)根据金税三期建设和当前工作需要,结合信息中心工作特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分专业强化信息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培训,为我省信息化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1.省局技术人才的培训。选派不同专业的骨干参加总局相关技术培训;邀请总局或权威机构的专家针对我省特点,重点对软件设计开发、网络安全管理、数据库管理、数据处理等进行培训,提高信息中心人员的知识结构,努力打造一支专家型的人才队伍。

2.加强对基层人员的操作培训。以应用为重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网络安全、设备管理等技术培训;对各应用系统的操作进行全员培训,切实提高操作水平。

3.以信息化管理知识为重点,抓好对各级领导、机关各部门及信息中心主任的培训。不断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了解和掌握信息化的内在规律,积极适应并组织领导好信息化工作,促进信息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省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按照总局的工作部署,结合我省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实际,全省国税系统当前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服务核心业务,优化系统支持,深化数据应用,完善运维体系,强化信息安全,推进管理创新。根据以上思路,当务之急要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前沿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把握税收信息化的规律和走势。现代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比如:IBM提出了智慧地球,今年两会又炒作物联网、三网合一,还有云计算、人立方关系搜索、即时网络、虚拟化技术、多点触摸技术等等,我们应该研究新技术对目前、或是不久将来的全省税收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研究我们的信息化战略该如何调整,研究如何把握它的规律和走势,进而把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

二是要加强统筹规划,严格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确立“一体化”的理念,必须确立“一盘棋”的思想,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的原则。我认为,目前全省的信息化建设要着眼于运维,不要乱铺摊子,要保稳定,改变目前项目管理不严格、项目管理比较粗放的局面。上周在省局信息化领导小组例会上,我强调了“六不上”:一是急功近利的项目不上,二是作秀的政绩工程项目不上,三是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内容已经涵盖的项目不上,四是超出我们经济承受力的项目不上,五是能够在现有系统整合、优化的项目不上,六是不符合 “一体化”要求的项目不上。借此机会我重点强调,今后市州不要研发建设信息化项目,不要再开发新的软件系统,今天作为一条纪律提出来。如果实在认为有建设的必要,有全省推广的需要,按程序报省局审批立项。有好的点子,统一报省局,省局来做。

三是要加强应用支持,强化技术保障。技术保障的重点要放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为税收征管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保障。要认真的做好总局部署的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测试、升级任务,满足加强征管、堵塞漏洞的需求。在制定需求的过程中,要制定一种技术部门提前介入的机制,来逐步解决软件滞后于政策,需求响应不及时的老问题。第二,要为数据挖掘、分析利用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目前,在数据挖掘工作上我们还没有什么路子,面对数据库里一大堆数据,只能望洋兴叹、毫无对策。我认为,总思路要按照“联析、联评、联查”这一互动机制工作的整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拓展、调优税收分析预警和纳税评估系统,建议全系统上下的业务和技术部门联合起来,大力开展行业建模工作,按行业使分析评估指标体系标准化,按行业使分析评估模型标准化,为数据挖掘利用提供一个平台,提高互动机制的效率。同时,要拓展“第三方”信息来源渠道,积极推进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来进一步完善外部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研究外部信息的加工办法。第三,要为“信息管税”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保障。要认真研究下阶段防伪税控器具的推广工作,对税控收款机的完善,提供更加持续的技术支撑。要完善电子侦查取证分析系统,提高电子化反偷税能力。要攻破财务软件的技术难关,使信息管税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关于企业财务软件的技术瓶颈问题,安亭局长非常关心这个事情,目前征管法上对这项工作有明确要求,去年我们也制定了相关的方案,下发了几个报备的文件,但是企业报了后我们还是不懂财务软件,也不研究,这和不报备没有什么区别。我建议由信息中心牵头,征管处配合,做好这个事情。去年8月中旬在全省国税征管科技会议上程局长已经把这个事情提出来,要了解财务软件的技术陷阱和技术漏洞,掌握主流财务软件的技术漏洞和数据路径,提高反偷税能力。这项工作既是今年征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中。第四,要为纳税服务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继续拓展网上办税厅功能,加快内外网系统和资源整合,进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提供流程考核,创造条件推行“一窗通办”和单点登录,要对各级税务机关税务网站和12366纳税服务热线的技术进行规范。

四是要完善运维体系,夯实运维基础平台。省以下各级税务机关信息中心的工作重点就是运维,总要求是“网络不能断,系统不能停,数据不能丢”,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工作。第一,全省上下要树立大运维的理念,形成大运维的格局。运维工作绝对不是信息中心一家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是各个处室、科室共同的事情。每一个使用该系统的部门都是运维工作的责任主体,每一个使用该系统的个人都是运维工作的责任人,运维工作是层层有责,人人有责,谁使用,谁运维。第二,全面完善三级运维体系。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流程、平台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覆盖应用层、系统架构层、基础设施层的运维制度,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流程管理,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运维队伍,构建起“以省级运维为主,省、市、县三级联动”的运维体系。第三,加强系统日常运维。继续做好对各大应用系统环境的定期检查、系统参数的定期优化和系统数据的定期备份,健全应急演练制度。建立对基层应用系统性能的数据采集制度,前期将在长沙、湘潭、邵阳等市州共计选取7个区县局作为应用系统性能的数据采集点,掌握一线应用情况,进一步优化系统运行性能。第四,加快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新的办公楼要建立大容量的省级数据中心,信息中心要积极协助省局基建办做好相关工作。第五,探索建立容灾备份系统。目前总局建设了容灾备份系统,主机在北京,备份在广东南海,有的省份也建立了同城异址、同城同址备份中心,如江西,但我们省目前还没有容灾备份系统。

五是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建立信息安全保护屏障。信息安全工作不容小视,目前信息安全工作存在以下问题,如:全系统上下有点麻痹、松懈,安全意识淡化、安全制度不落实、不完善,存在一些泄密风险,因此要加强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总体要求如下:第一,全省上下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从领导层到最底层要树立信息安全人人有责,信息安全无小事等安全理念。第二,要逐级建立信息安全责任制,强化每个环节的安全责任,要实现安全责任的全覆盖,人人都是安全责任的主体,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按这个来追究相关人的责任,同时强调信息安全是一把手责任工程,一把手是安全责任的总负责。第三,加强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定期评估和定期检查,排查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同时要制定我们的信息安全预案,强化我们的响应机制。第四,加强安全制度建设,从制度上确保安全不出问题,如加强对移动介质、口令密码、涉密计算机的管理,加强对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等。

六是继续狠抓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生命线,必须继续秉持“零差错”的数据质量管理战略不动摇,把住数据的入口关,严格控制数据质量,对数据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要继续把数据质量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列入各级优秀领导班子的考核范畴中,逐级加以考核。对于“两个减负”,我是很赞成的,但是数据考核必须坚持下来,对数据质量问题要常抓不懈。今年安亭局长在年初的国税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定了5个工作目标,其中之一就是80%的县市要实现零差错,全省数据质量差错率要控制在十万分之三以下,这是一个刚性目标,和税收计划一样要确保完成。

七是要做好与金税三期相衔接的准备工作。总局的金税三期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项目的需求分析、项目的整理都正在进行,很多基础工作都已经完成,第一阶段的主体建设任务是完成软件的开发和硬件的部署,在全国共选取了6个试点省份,估计在年底或明年初完成。第二阶段是全面推广。对此,我们要做好些准备,迎接金税三期的到来,主要是宣传、学习,了解什么是“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还有一个就是广域网的迁移工作,要配合金税三期工程,按照“网络链路新建,网络设备部分利旧,部分新购”的原则,尽快完成对现有广域网,特别是区县局广域网的改造,做好对可利旧网络设备的统计和网络实施配套资金的预算编制,确保现有广域网向三期新建广域网的顺利迁移。

八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学管理。要强化知识更新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通过岗位锻炼、专业培训、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来造就一批安全管理、项目管理、软件开发等专业化人才。要建立信息队伍人才库,优化人才结构,对现有技术人员实行包括综合管理、系统管理、运维管理、网络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分工,分类别制定培训计划。建立技术人员省局统筹调配制度,打破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划,使技术人员在全省范围内有序流动和科学配置。这项工作要请各市州支持,工资归你发,人员归省局信息中心统一调配,市州局要有全局观念。要科学建立省、市、县三级岗位职责考核体系,形成“省级运维为主,省、市、县三级联动”这样一种既分工、又协作的运维工作机制,对运维工作总的要求是:省局抓统筹,抓规划,抓后台运维,区县抓制度的执行、到位,抓前台一线的运维,市局负责上传下达、督查督办,帮省局、下级共同搞好运维。另外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包括项目管理、机房管理、资金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运维管理、综合管理、绩效管理、乃至廉政风险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内部的规章制度。

九是要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市州局要把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信息中心和征管以及其他业务部门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各市局党组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信息化工作汇报,解决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信息化工作给予一定的倾斜。各市州局党组要多关心技术人员的成长,技术人员往往工作敬业,有能力,但不善于表达,属于“内秀型”干部,对这些干部要按照张春贤同志所说的三个“不吃亏”精神,多给技术干部培养、锻炼的机会,让能干事的技术人员有地位,想干事的技术人员有机会,干成事的技术人员有舞台,通过多种手段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013年教育工作要点 篇6

1、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提高教育质量,继续解放思想,谋划发展,深化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开展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宣传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成就,总结经验,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强化政策措施,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3、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通过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的形式开展学习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依法治教意识和能力,大力推进依法办学和治教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动。

4、推进“六个转变”,全面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转变教育工作的立足点。转变作风,降低工作重心,解决制约教育发展和质量提高的紧迫问题;转变工作测重点。由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发展,强化教育职能管理;转变教育观念。把思想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转变到适应新的教育政策和发展形势上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确立“质量就是教育工作生命线”的思想;转变工作方法。按照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办事,追求效率,提高效能,避免形式主义、花架子;转变评价方式。以形成性、发展性、成长性评价基本点,逐步建立具有我市特色的、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价系;转变管理方式。实现学校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增强管理效能。

二、改革评价机制,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5、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全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6、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举办全市第四届中小学生科技节,提出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指导意见。继续加强校外教育工作,指导凤县、麟游、陇县完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任务,完成设施配备。出台校外教育管理办法。开展校外教育交流研讨活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进一步探索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建立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框架。通过观念重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引导全系统、全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合理的教育评价观。

7、继续实施“教育质量振兴计划”,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抓好教育教学管理和高三复课工作;开展“名校孵化”行动,规范高中招生和办学行为,强化学校精细化管理;制定加快高中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政策措施,创建4-6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加强民办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开展民办高中教师观摩公办学校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8、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努力提高幼儿入园率和教育质量。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取缔非法办园和不合格幼儿园,开展达标升级活动,促进有条件的幼儿园进一步提高保教质量和办园水平。研究制定加快以公办园为主体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大发展。

9、继续做好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工作。以应用为核心,加强工作指导,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快县区电教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10、学习宣传和实施《教育督导条例》。积极实施教育质量评估316工程,完成评估任务。继续推进“双高普九”、教育强县、教育强镇建设。指导渭滨区、金台区创建省级教育强县,抓好岐山县的“双高普九”工作,力争年内通过省政府验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示范学校评估标准和办法,启动教育质量优秀学校评选工作。加强县区督导机构建设。

11、研究制定县区实施素质教育质量考核评估办法,开展对县区教育质量评估考核工作。

12、制定职业学校考核评估办法,组织专家小组,开展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评比活动。改革县区民办教育目标任务考核办法,完善考核制度。

三、整合教育资源,实施义务教育提升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3、切实做好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提高补助标准和享受补助学生的比例。认真做好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严格核定享受对象和人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测算单价标准,保证校舍维修改造的资金需求。

14、结合学校灾后恢复重建,扎实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切实抓好学校灾后重建,完成首批学校灾后重建项目建设任务,启动实施第二批灾后重建项目,推广太白、凤县、眉县学校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加强教育工程项目实施的规范管理工作,坚决纠正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实施和管理的现象。年内撤并高中8-10所、小学200所、初中20所。取消复式班135个,力争实现全市没有复式班的目标。

15、继续实施义务教育提升工程。认真组织实施“阳光体育设施保障”工程,加强学校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初中建设工程,完成XX年工程项目建设任务。提早安排xxx年工程项目,力争在年内建成投用。启动实施农村学校生活设施改造项目,重点解决农村学校取暖问题。

16、继续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努力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子女就学的问题。进一步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各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师资配备大体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7、全面落实资助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学。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和贫困家庭高中毕业生高等教育入学救助办法。继续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全面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四、强化管理服务,实施“民生工程”,推进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18、强化工作措施,努力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任务。坚持把职教招生做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巩固生源存量,开发生源增量,坚决制止职业中学举办综合高中班,完成2.7万人的招生任务。

19、以“民生工程”为重点,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继续积极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加大人、财、物的投入,计划安排好“民生八大工程”职业教育项目和目标任务重点建设项目,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指导、督促陈仓区、千阳县、凤县职教中心新校建设和眉县职教中心扩建,争取年内基本建成;指导、扶持渭滨区职教中心建成省级重点职业中学,创建省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指导岐山县职教中心创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安排、指导金台、凤翔、扶风、千阳、凤县等县区开展市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和职教中心实训基地创建活动。

20、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主体,推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省市教师培训计划,指导县区和学校广泛开展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业务培训和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做好特聘岗位专业教师的选拔和聘用工作。鼓励职业学校选派教师到省外、国外进修学习。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21、以服务为宗旨,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活动。按照省、市“人人技能工程”和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完成1万人以上的培训任务。认真总结、推广“一网两工程”的经验和做法,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3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完成省教育厅下达的13所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任务。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培训活动。

202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篇7

一、继续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1.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研究制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实施意见》, 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工作推进会议, 展示交流体育教学经验和成果, 推广“一校一品”教学模式, 实施学校体育示范引领项目。印发全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规程。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2.加强高校体育工作。印发《全国高等职业学校 (专科) 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研制《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指导意见》。积极推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贯彻落实, 研制《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达标工作专项评估检查办法, 组织开展高校达标专项评估和检查工作。组织开展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换届工作。

3.加强学校体育运动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推动落实《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 加强校园运动伤害风险防范, 研制学校体育运动保险制度, 鼓励各地在实施校方责任险的基础上, 政府购买学生意外伤害险, 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4.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深入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落实, 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继续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复核工作, 发布2015年学校体育年度工作报告。开展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工作, 验收各地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二、加快推进校园足球的普及

5.深化足球教学改革。推动各地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 积极推进足球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发布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标准, 规范指导校园足球教学。研制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大纲, 指导学校合理组织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依托有条件的单位遴选和建立5-6个校园足球运动研究基地, 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资源库, 启动450节校园足球教学示范课和365集面向中小学学生的足球技能示范视频的开发工作。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教学交流活动。

6.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竞赛。积极开展2015年-2016年赛季校园足球四级联赛, 组织实施学生夏 (冬) 令营活动, 拟选送一批优秀足球运动员出国培训。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方案。试点推动竞赛体系改革, 搭建完善校内、校际和选拔性竞赛体系。完善竞赛监督制度, 严肃赛纪, 规范青少年观赛行为, 形成良好的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风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学生足球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 推进学生注册共享机制。

7.加强足球师资队伍建设。制订校园足球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骨干师资专项培训, 开发相关培训资源, 拟培训5000名足球教师、1000名足球教练员, 200名优秀退役运动员, 着力提升足球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继续实施引进外籍足球教师支持项目, 支持地方聘用150名左右的足球外教。选派部分优秀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管理人员、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到国外参加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

8.加强特色学校及试点单位建设。推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试点单位加强建设、深化改革、提高水平和办出特色, 发挥其在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中的骨干、示范和带动作用。研制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单位考核评价与管理办法, 并组织遴选第二批特色学校。

9.加强校园足球场地建设。推动各地落实足球场地建设规划, 把校园足球活动的场地建设纳入本行政区域足球场地建设规划。加强校园足球运动伤害风险管理, 推动各地试点校园足球保险基金的做法, 提升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

10.破解改革难题, 形成良性工作机制。会同中国足协共同研究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中的急需完善的政策, 处理好校园足球和青训体系的关系, 对接好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和U系列竞赛及选拔机制, 建立健全足球运动员注册共享机制, 研制一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行业标准, 加强对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指导。

11.鼓励社会参与, 总结各地经验。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积极性, 启动全国校园足球接受赞助和收益分配管理办法的研制。开展校园足球调研工作, 总结各地经验做法, 积极筹备全国校园足球推进会议。

12.加强典型引领, 强化宣传工作。加强正面宣传, 做好政策解读。大力宣传校园足球改革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及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 鼓舞士气、提振信心。争取中央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等对转播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和有关大型活动的支持。继续组织校园足球先锋和校园足球神州行。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足球科学研究和科普知识宣传, 向社会、家长和学生广泛进行宣传, 形成全社会关心、热爱和支持校园足球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全面推进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 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

13.做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根据新《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 修订《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研究制定加强学校食品 (饮水) 安全管理等相关文件。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并督促各地做好食品 (饮水) 安全等工作。加大宣传力度, 多途径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14.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继续落实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文件, 推进并扩大高校艾滋病防控试点工作, 探索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教育与针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干预服务相结合的模式, 及时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召开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及高校艾滋病防控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 强调工作要求, 总结经验, 推进工作。组织开发大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网络课程, 并利用智慧树网平台, 向高校学生推送。通过教师培训、优秀教案和优质课展示、网上有奖知识问答等多种途径推进中小学健康教育, 扩大健康教育受众面, 提升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15.做好学生视力保护、学校结核病防控及藏区包虫病预防教育等工作。研究制定高校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修订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以及学校结核病防控相关文件。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做好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控及藏区中小学生包虫病预防教育工作。联合教育报等媒体, 宣传推广各地开展学生视力保护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16.继续开展学校卫生队伍能力提升工作。开展中小学校校医队伍建设调研工作。举办学校卫生人员业务培训班。组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论文评选活动。继续配合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实施“健康守护行动”, 即通过配备校医室器材、培训校医、开展健康教育等, 促进学生健康。

四、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 进一步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

17.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分省推进学校美育综合改革, 启动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工作, 推动以省为单位确定推进学校美育综合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加强对各地制定实施意见和组织实施的指导与检查。举办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领导干部学校美育工作专题研修班。召开高校美育工作会议。建立各地美育工作沟通交流机制, 建设一批学校美育综合改革实践基地。

18.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为重点, 深入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举办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加强美育课程信息化建设, 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 加大区域内美育统筹力度, 探索大中小学美育课程开设模式。依托高校力量, 建立学校美育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及专业艺术院校对口支持中小学校美育基地, 构建美育协同育人机制。

19.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 积极探索创造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形式。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基地创建工作, 举办好高雅艺术进校园、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结合传统节日探索学生群体性艺术活动的展示形式。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建设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美育环境示范学校。

20.推进美育评价工作。指导实验区和各地贯彻落实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制度和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组织第三方机构编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五、深化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改革

21.健全军事营地机制, 引导学校军事教学改革。创新方式方法, 丰富活动内容, 以引领学校深化军事教学改革为着力点, 探索建立学生军事营地育人长效机制。继续会同军地有关部门举办学生军事训练营, 2016年第三届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拟于8月份举办。

22.继续开展专题培训, 提升学校国防教育管理水平。继续委托国防大学和空军指挥学院举办3期高校领导干部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专题研修班。继续委托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举办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班。贯彻落实《关于印发<教育部干部培训项目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 认真组织实施好研修班项目评估工作。举办2016年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军事教学高级研修班。

23.开展军事教学检验, 建立学生军训质量监测机制。以提升学生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为目标, 将军事教学检验范围扩展至10公里野营拉练、无线电测向、核生化防护、识图用图等军事项目及军事教师教学能力。试行分区域学生军训年度报告制度, 以视频、汇编或现场展示等方式促进学生军训工作经验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学生军训质量监测、学生军事素养评价、学校军事教学改革、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领域的专题研究。

24.创新教与学的方式, 共建共享优质军事理论教学资源。加强慕课、视频公开课、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企之间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的有效机制, 建设并推出一批国家级优质军事理论教学资源。

202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篇8

一、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以更严的精神更实的作风推进教师工作

1.切实加强党建工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认真落实《教育部直属机关党员干部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规定》,严格执行“六大纪律”。巩固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结合中央专项巡视反馈意见,切实抓好整改落实。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

2.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党员教师延伸。坚持为教师服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党员教师延伸。不断加强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以德治教和依法治教相结合,对党员教师更严一层,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3.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把抓落实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努力使每项政策举措落地生根、见到实效。注重健全重大项目管理制度,推动项目承担单位制定实施办法,重点管理使用好项目经费。注重创新督促推进方式方法,打通每项政策举措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为乡村学校培养补充、稳定留住更多的好老师

4.加强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深入实施特岗计划,鼓励省级政府建立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注重村小、教学点教师补充。推动地方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鼓励各地选聘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讲学。深化“县管校聘”示范改革,推进城镇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

5.推进待遇编制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尽快实现连片特困县全覆盖。推动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村小、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首批荣誉证书。

6.提高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改革实施国培计划,提供符合乡村教师实际需要的持续混合式培训,培训乡村教师校长不少于100万人。推动地方整合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三、着力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7.深化教师培养改革。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全面推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课程、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综合改革,研制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文件,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启动教师教育监测系统建设。

8.推进教师培训改革。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推进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深入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教师不少于200万人。推进名校长培养工作,造就更多的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启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6-2020年),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新人职教师岗前培训,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四、不断健全教师管理服务制度,进一步营造教师发展良好生态

9.推进教师资格职称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地方完成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的平稳过渡和首次评审工作,研究制定深化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文件。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推进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出台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政策文件,推进高校调整教师考核评价导向,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配合推进高校编制管理改革研究。

10.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出台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标准、乡村教师校长培训指南,研制高校教师专业标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标准。

11.完善教师管理信息平台。完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教师管理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提高教师管理服务效率。

五、推动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从源头和根本上遏制违反师德行为的发生

12.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各地各高校制定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细则和办法,落实好严禁违规收受礼品礼金、严禁有偿补课等管理规定。

13.创新开展师德教育。开展优秀教师巡回报告进校园活动,为广大师生上好师德教育开学第一课。推动组织师德典型走进课堂生动诠释师德内涵,讲好师德故事。

14.加强师德典型表彰宣传。做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组织好第32个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

上一篇:通用文书范文下一篇:员工工作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