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类文章阅读训练集萃

2024-08-11

科普类文章阅读训练集萃(共6篇)

科普类文章阅读训练集萃 篇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的眼睛——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

当神创论者挑战进化论时,人眼的进化是他们常常瞄准的好靶子,这个足以令高端相机望尘莫及的人体构造,精密得令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直打冷战”。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内面(脉络膜)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光线四处散射,不仅如此,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不论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捕捉影像,无需临时更改感光度,也不用外加滤镜;它还自带Photoshop功能(神经网络),成像之后迅速增强图像反差、调整颜色„„奇特的是,不论视网膜还是角膜,单独看来都没有任何作用,达尔文理论中那碰运气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将这些七零八碎的部件同时拼凑在一起的?今天的这套人眼精密仪器同万年前相比又做了哪些微调呢?

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

在进化路上,生物相当随遇而安,不需最好,只要够用。这种知足的性格使得眼睛若干中间产物得以作为不同生物的终点保留下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例如,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然而你已经能从这个简单的聚光工具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这些生物只要不撞上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就能高兴地活着;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各自进化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鹦鹉螺和人眼便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前者将眼睛的开口缩小,使它变成一架“针孔照相机”,从而让光准确到达感光细胞,眼前的物体就能边界清晰,在它们这个群体内,估计该是“眼小为美”;但是人类并不甘心采取这种舍弃光强获取清晰度的措施,而另走了一条迂回之道,我们这一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它同样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却赋予了我们一个比鹦鹉螺明亮许多的世界。

这样,大自然中不同眼睛的集合就如同一个活化石库,我们可以将这些化石理解为人眼进化之路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于是,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至少是有解的。十几年前,两位瑞典科学家甚至将这一过程量化,他们将鱼眼进化拆分为近2 000个步骤,并用计算机模拟了整个过程,经保守计算,他们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实现理论上只需36万年。现在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从一个感光细胞到我们的眼睛,最关键的变化就发生在最初几百万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人眼已如此适应陆地生活,要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不光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的作用,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也至关重要。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 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这便是为什么当你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那个时候这层泪膜和周围的水环境混为一体,在空气中可以发生的折射便不会发生,于是光线就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了。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人眼在陆地上感知周围的世界,需要晶状体、空气和角膜,而在水里感知世界,就只需要晶状体和角膜。

B.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对人眼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也至关重要,当人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就是证明。

C.人的眼睛不仅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还能利用晶状体感知周围明亮的世界。D.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认为,约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出现了单个感光细胞的生物体。

E.瑞典科学家通过将眼睛进化的过程量化,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测试,得出眼睛的进化理论上只用了36万年时间。

答案:BC 解析:A项,“只需要晶状体和角膜”说法错误,原文只说在水里因为缺少空气,光线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D项,不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看法,而是有的科学家的看法;是“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表面出现”,而不是“出现了单个感光细胞的生物体”。E项,去掉了原文的“经保守计算”,表述变得不严谨。

2.(概括分析题)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眼睛的进化经历了哪些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约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出现单个感光细胞→出现感光蛋白→出现眼窝→出现能将猎物与敌手分清的晶状体。

3.(赏析语言特色题)科普文的语言特色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严谨与趣味相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本来表现人的生活过程昏暗,用在这里,通俗形象、生动活泼地说明地球上生命刚出现的时候没有眼睛看清世界;在科普文的语言准确严谨之余,更添其文学性与趣味性。②“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1/3”“2/3”,用数字准确说明,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③“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把人体眼睛的构造比喻成照相机的构件名称,把人体眼睛的不同部分的功能形象、易懂地表达出来。(文中还有很 多例子,分析正确即可)4.(探究题)你认为“人的眼睛堪称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是进化而来的还是神创造的?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普类文章阅读训练集萃 篇2

关键词:英语阅读,阅读策略,使用与意义

英语阅读一直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 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英语阅读技巧的训练, 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根据以往的相关研究, 笔者将以下七个常用的阅读技巧融入日常教学中, 它们分别为:预测, 推测, 概括, 欣赏, 批判, 评估与监控。以阅读教学教材中的一篇文章“The Importance of 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为例, 具体阐述如何适当地将以上阅读技巧融入阅读教学。

首先, 预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阅读技巧, 指的是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内容与结构做出预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 笔者在讲解课文之前, 会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题目, 阅读课后的阅读题目, 以及文章的首段介绍部分。通过以上内容来预测文章话题, 判断文章内容、主旨及组织结构。以这篇文章为例, 学生通过预测技巧的使用, 判断出文章的话题是“生物多样性”, 并通过头脑风暴, 联想出很多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 如环境保护、全球变暖、饮食结构多样性、农业多样性等。通过对文章首段的阅读, 学生预测出文章的主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原因, 并且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为分析原因。

第二, 推测指的是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语篇、文章的相关性及语法知识等, 推测生词在文中的含义, 帮助学生有效理解全文。生词是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拦路虎”, 处理不当就会被吓得止步不前。在平时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查阅生词, 但考试中完全要靠推测的技巧。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指导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判断生词含义,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文中这个句子:“Some loss of species is inevitable—the history of life on Earth shows this.”学生可能会不太清楚“inevitable”这个单词的意义, 但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语法知识, 判断它是evitable的反义词, 或者通过上下文线索, 猜测它的意思是“不可避免的”。此外, “Maintaining biodiversity is important for our present and future well-being, and perhaps our survival.”, 在这个句子中, “maintaining”这个词的含义学生可能会有些模糊, 但是全文都是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作者为了避免重复, 在此处换了一个新的表示“保护”的词。

第三, 概括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地通过反问回顾全文并进行总结概括, 该策略能够让学生站在高处鸟瞰整片森林, 有效掌控全文内容大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概括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要求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高度。另一个问题是学生习惯于使用原文中的词句, 而不擅长自己总结归纳。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每讲完一个段落, 就指导学生总结该段, 最终把每段的总结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连在一起, 组成全文的总结。其实很多文章各个段落都有明确的中心句来概括整个段落, 如这篇文章主体部分的第二段:“Besides being a sourceof medicine, biodiversity is also important for agriculture.”单凭这一个句子就能够很好地概括上下两个段落的大意。笔者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各段段落大意串在一起, 并加进总结性的话语概括出全文。

第四, 欣赏指的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对于优秀的内容或者技巧能够选择性地欣赏, 并可能将其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对于以应试为目的的大多数学生来说, 欣赏策略往往在阅读中被忽视, 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单词、语法和句式结构上。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引, 指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独自发现文章中好的写作技巧, 说出好的理由和自己喜欢的原因, 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适当模仿使用学到的写作技巧或者优秀内容。例如文章中的一句话:“Possible methods range from high-tech operations in genetic engineering to simply the preservation of rainforests and the encouragement of biodiversity in agriculture and diet.”该句式通过一个“range from A to B and C”这样的固定搭配来连接三个句子或短语, 语言精练条理清晰。在跟学生讲解其优点后, 学生反映会在自己日后的写作中尝试使用该词组。通过这样的例子, 学生自己会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或者表达方式, 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第五, 批判指的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对作者语言的使用、内容安排及框架结构产生质疑,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相反, 具备一定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则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 或者提出与作者不同的观点及看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因为语言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 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可以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例如作者文中的一个观点认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保护热带雨林, 因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物种都生活在热带雨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个建议对于处于热带地区并拥有热带雨林的国家很有效, 但其他许多诸如我国这样的国家, 这条建议就显得有些鸡肋了。文中的另外一处观点认为我们现在饮食结构比较单调, 大多数人每天所吃的食物种类一共不超过12种。学生对此提出质疑, 认为对于结构丰富的中餐来说, 我们每天吃的东西一定会超过12种, 或许这个理念是否只适用于快餐制的西方国家。

第六, 评估是指学生对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给予评价, 查看自己的阅读理解是否有效并找出问题所在。学生以往会更多地依赖课堂测试或者阅读文章后附加的问题来评估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 在阅读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去寻找自己遇到困难的原因。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通过自我提问主动评价自己的阅读效果, 给文章的难度打分。在这篇文章的课堂教学中, 每讲完一个段落, 笔者都会鼓励学生自我提问, 评估自己对刚才这一段落的理解是否到位, 是否遇到困难。学生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 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分享出来, 组内讨论解决。

最后, 监控是一种自我监控与自我管理策略, 指的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理解加以分析并适时调整阅读技巧。监控的策略, 学生平时使用得不好, 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阅读理解本身, 而不容易觉察或监控到对自己正在进行的思维方式, 这样就很难做到适当地调整其所使用的阅读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定时监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并根据理解程度适时调整阅读技巧。例如学生对于推测策略的使用, 刚开始时往往更主要地依靠上下文语境来推测单词含义。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指导学生当一个方法遇到困难的时候, 应该意识到困难所在, 及时调整, 尝试采用依靠语法知识或者语篇知识来解决, 或者依靠全文主旨来解决问题。

总之, 英语阅读策略的训练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很有必要,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成绩, 更能够引导学生养成有策略地阅读的好习惯。当今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缺乏主动性或者条理性, 他们多是寄希望于教师或者学校, 以至于课外辅导机构帮助改善学习成绩。策略培训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帮助其理清学习思路, 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最终达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Chamot, A.U., Barnhardt, S., El-Dinary, P.B.&Robbins, J.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White Plains, NY:Longman, 1999.

[2]Cohen, A.D.&Aphek, E.Easify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81.

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篇3

在文体特征上,科普文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内容科学,表达准确,条理清晰,生动易懂。一般,要求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知识。此外会在具有知识性的基础上,讲求艺术性,即以生动灵活的方式介绍知识。

语言上,以普及科学知识(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为己任,所以它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等特点。

结构上,多采用总分式或递进式结构。(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在说明顺序上,常采用空间、时间或逻辑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2)时间顺序: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3)逻辑顺序: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在中心意思上,在于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介绍科学道理和科学规律。因此,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清中心论点及分论点,支撑观点的材料等;要弄清介绍的是哪个领域的知识,破除了哪些旧认识、旧观念,阐释了哪些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在评价上,一般是破除旧知,更新观念。要特别留意文本中所提到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在学术等领域所得到的相关评价,注意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对人类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上,要注意其科学严谨的特点,不仅表现为内容上的科学求实,而且表现为行文上的逻辑严密。行文逻辑严密正是作者思维严密的外在表现,从熟悉到陌生,从现象到研究,从本质到应用,作者层层深入地展现着科学的行文思路,既条理清晰地体现了行文科学严谨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规律。

在时代精神上,对文章探究要注意结合时代,挖掘科学研究成果对改善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

李政道

中国古代的物理学与世界古代的物理学很相像,都以天体物理学为基础。“物理”这两个字的使用最早可能是杜甫。杜甫在公元758年写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

杜甫这两句话,现在应用仍很正确。杜甫对“物理”用了“细”和“推”两个字,“细”就是要仔细观察,“推”就是要推理,所以这两个字,一个是实验,一个是理论,每一个字的份量都很重,如果要取两个字来描写物理实验和理论,很难有比“细”和“推”用得更恰当的字来说明研究物理的方法,也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杜甫是诗人,怎么对“物理”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呢?杜甫当时还是工部侍郎,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计委副主任,大家称他杜工部。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保存有一片甲骨,其上所刻甲骨文的内容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新星(Nova)的观察记录。所谓新星是与太阳相似的一颗恒星,一颗恒星的一生可以有几次突然变成新星的经历,每次它能够在几天,或者是一个月左右忽然亮度增加一万至十万倍。在另一片甲骨上,记录着一星期之后,那颗新星的亮度减少很多。这两片甲骨上的甲骨文是世界上对新星最早的记录。

除新星外,还有超新星。超新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010倍。像太陽这样的星,当它的氢核完全变成氦核时,就变成中子星,这个中子星直径只有几千米。所以像太阳这样大的星一下子变成几千米大,就要变成超新星了。关于超新星,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也在中国,是1056年宋朝时发现的。宋朝的天文记录已经很详细,每天有记录,记录中说,当超新星刚出现的时候,大如鸡蛋,然后它的亮度一天天慢慢变小。从记录中可以推出现在的蟹状星云是哪个时候哪颗超新星演变产生的。这颗超新星的寿命差不多是一年。

我想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对于天体构造的看法。中国很早就推测地是圆的,天也是圆的。这是诗人屈原推测的。屈原在他的《天问》里写着: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屈原用解析推理的方法,也就是“细推”了地是圆的。当时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推理出来的。屈原充分运用了诗人的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那是公元前5世纪。得到了这样重要的结论:天像蛋壳,地像蛋黄,两者都可以转,所以中国从古代开始,天体的运行轨道就有黄道、赤道两个道。屈原接着推测,地的形状可能偏离完美的球形,可能是椭球形。他问:“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屈原问,赤道圆周比通过南北两极的圆周,哪个更长。南北顺椭圆的长度到底多长。但是屈原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那时不知道,我们现在才知道地球的赤道直径和极直径差得很小,可是那个时候他问这个问题是相当了不起的。(节选自作者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纪念会上的报告《物理学的挑战》第一部分,原文发表时作了部分编辑处理,并经作者和叶铭汉教授审定。)

1.下列对科普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有着天体物理学这一共同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的物理学与世界古代的物理学唯一相像的地方。

B.最早使用“物理”两个字的可能是杜甫,从其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中可找到。

C.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仅保存下来一片甲骨,但却留下了世界上对新星所作的最早记录。

D.中国宋朝1056年发现了亮度为太阳1010倍的超新星,并留下了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

E.屈原是充分运用诗人的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做出“天地都是圆的”这一重要论断的世界第一人。

2.古代中国在天体物理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答:

3.从文中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科学与文学艺术有着怎样的密切关联?

答:

4.杜甫和屈原的作品所出现的符合科学精神的东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1.B、D(A“唯一相像的地方”错。C“现仅保存下来一片甲骨”错。E“做出‘天地都是圆的’这一重要论断的世界第一人世界第一人”错,原文是“很早就推测出”。)

2.中国现存甲骨留下了世界上对新星最早的记录;关于超新星,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记录也在中国;中国很早就推测地是圆的,天也是圆的。

3.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蕴含有与科学精神相通的东西,给科学研究带来过某些启示;中国古代文人运用其想象力和解析思考能力,对世界的大胆认识与推测,给科学提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

4.自圆其说即可。示例:文学作品虽然会有一定的创造性成分,但这些创造性的东西中总会有意无意地带上合理的成分。这也就告诉人们,科学贯穿在一切事物之中,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科学精神。

科普类文章阅读训练集萃 篇4

火焰山,维吾尔语称为亚勒坤,全长约100公里,宽约10公里,东西横卧于吐鲁番盆底中部,最高峰海拔851米,形成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距今约2亿年,出露的地层以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砂砾岩层褐红色泥岩为主,火焰山上寸草不生,夏季地表温度可达70℃以上,在阳光长时间的照射下,红色的山体热浪滚滚,蒸腾缭绕,恰似烈焰在燃烧,南北朝时名为“赤石山”,唐代称为“火山”,明朝始称“火焰山”。明代吴承恩著《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经此山,号称八百里火焰”。使火焰山披上了一层神奇色彩,成了一座名闻天下的奇山。

火焰山,国家AAA级景区,位于新疆吐鲁番市28公里处,312国道从景区门口通过。火焰山景区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地宫建筑面积9000平米,它包括西游文化长廊、火焰山地理文化厅、高昌历史名人厅、巨型温度计展示厅及酒吧、休闲购物中心等。

火焰山景区是整个火焰山山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景观,是由造山运动和长期的风蚀雨淋冲刷山体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道道沟壑。火焰山上寸草不生,阳光下褐红色的山体热浪升腾,恰似烈焰燃烧。

进入景区后,首先跟随我们走进西游文化长廊,24幅生动的浮雕再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艰辛。地理文化厅用火焰山微缩沙盘展示了火焰山的地形地貌,四周墙面用壁画、浮雕文字系统地介绍了吐鲁番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地理文化。高昌历史名人展厅展示了14尊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塑,还有生动逼真失传壁画、向游客呈现了火焰山的历史渊缘和掠夺者的丑恶面孔。在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温度计前留个影,就把当时你所处的地表温度和你的影像一同留在你的旅游记忆里,在地宫上方可体验火焰山的酷热,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旁,买一个鸡蛋,把它埋入沙子里,20分钟左右鸡蛋就被地表温度所烤熟,在石头上还可以烙薄饼呢。味道就是不一样。你可以骑骆驼、坐别有情趣的山羊拉车漫游火焰山。在火焰山石碑前观看民族歌舞,跟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合影留念,勇敢的朋友们可以乘坐刺激的滑翔飞机,鸟瞰火焰山。感受完酷热再进入地宫,在装有中央空调的地宫里,又可感受到凉爽的特殊环境。接下来品尝一下火焰山脚下最甜的西瓜和甜瓜,再喝一杯葡萄汁,那真使人留恋忘返。临走时别忘了给家人和朋友带一份火焰山的纪念品。

关于火焰山的传说及科普常识:民间留下了不少传说,维吾尔族人说,古代天山深处密林中有一条恶龙,专门吃童男童女,老百姓忧心忡忡。一个叫哈拉和卓的年轻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激战,将恶龙杀伤,恶龙垂死挣扎,带伤西逃,化作了火焰山,鲜血染红了整个山脉。今天火焰山仍然有一个叫哈拉和卓的村庄,火焰山的山脊也酷似龙的脊梁。而火焰山中的桃儿沟、葡萄沟、木头沟、吐峡沟、树柏沟等一条条沟谷,则是哈拉和卓用利剑在龙身上留下的伤痕。汉族人说,当年孙大圣大闹天宫,一脚蹬倒了太上老君的炼仙丹的八卦炉,炭火从天而降,恰好落在了吐鲁番,就形成了烈火熊熊的火焰山,幸亏孙悟空保护师父唐玄奘西天取经路过此地,大战牛魔王,从铁扇公主处借到芭蕉扇,三下扇灭了漫天大火,冷却后成了今天的模样。当然,上述只是民间的传说,“吐鲁番”为维吾尔语的“最低地”。此处地处欧亚大陆腹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为大面积的干旱区,又因气候极度干旱,流水搬运物质能力很弱,盆地中水力堆积作用甚微,而火焰山又盘亘在盆地中北部,阻拦效应使天山流水侵蚀的风化物质,难以进入盆地中心,其陷落后得不到物源补充,盆地自然越来越低洼。 吐鲁番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团无力进入,西来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其地势过低,山地与盆地在短距离内高差超过5600米,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的焚风效应,使得此地干燥炎热。故素有“火洲”之称。由于山地裸露,草木无覆,戈壁沙漠面积大,日照时间长,白天增温迅速,盆地过低,热空气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纬42°线以上世界唯一的热火炉。

“金箍棒”温度计

吐鲁番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虽然年平均温度只有14.5℃,然而超过35℃以上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热天气也有38日之多。多年测得的绝对最高气温为49.6℃(1975年7月13日),而地表温度能达到83.3℃,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热极”。火洲多年平均降水只有16毫米,夏季占一半,而托克逊年降水量只有5.9毫米,终年不雨或雨而未觉亦不足为奇,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干极”。 所以,尽管现在已经没有明火烧山,但是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仍旧将火焰山造就为“火焰山”,将吐鲁番造就为“火洲”。

交通联系方式:

铁路吐鲁番是兰新铁路和南疆铁路交汇的城市,所以从这里向西就是乌鲁木齐和天山以北地区,向南就会进入南疆地区。火车站位于市区北46公里,有中巴往返,票价5元。公路从吐鲁番至乌鲁木齐全程187公里,有高速公路连接,乘长途汽车非常方便。

周边景点、周边食宿:

火焰山周边景点丰富,围绕吐鲁番中心旅游区主要有交河故城、苏公塔、坎儿井乐园、葡萄沟、艾丁湖等。

因离吐鲁番市很近,所以建议直接去吐鲁番市食宿。

水景之美推三峡二

既言游览胜地,山景与水景必然密切相依,只不过有以山景为主或以水景为主。如果从水景之美考虑,也就离不开江河、海洋、湖荡、泉水与瀑布五者了。

江河之美,在于水流穿越于重峦叠嶂之间,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著名的当首推长江三峡了。三峡风光为何如此旖旎?自有它的地质道理。早在三峡出现之前,当地是一背斜山区,地势高耸,不断上升,分隔开四川盆地与江汉盆地。

于地质历史的晚近期间,江汉段的长江属于上游,具有溯源侵蚀的强大力量,也就是上游源头不断向四川方向前进,切穿背斜山区(显然是峡谷形态),沟通四川盆地,扩大上游汇水区域,奔腾倾泻,冲出夔门,构成既富雄奇壮丽,又具深邃多姿的峡江风光。诚如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经著》中描述的: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夏天发大水时,漫过丘陵,航道断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快马)御风(驾长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顶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濑(冲激)其间,清荣峻茂(水清、木荣、山高、草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相连不断)凄异(特感凄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今川东)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到唐代,李白流放夜郎(今贵州)途中,行至白帝城遇赦时,买舟东下,不禁赞叹云: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山景之美有黄山三

构成风景胜地的山脉,必须是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或是危岩奇石,形象毕肖。再配以山石的绚丽色彩与林木苍翠的映衬,就显现其幽雅、清秀、雄伟、挺拔的风姿。综观山景之美,大体有四:

古人曾说:黄山归来不看岳。意思是黄山之美胜过五岳,摘天下群山美景之桂冠。黄山美于何因?原来黄山是一座规模较大的花岗岩侵入体,它的矿物质成分中由结晶颗粒比较均匀的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等组成,当岩体暴露于地表以后,长期经受风霜雨雪的侵蚀和阳光的曝晒。

岩石表面就产生均匀的“层层”剥落,岩体的轮廓显现出逶迤起伏的圆润线条,具有了独特的曲线美。再加上小块的开裂或崩落,在许多山脊、巨石上构成诸如“五老上天都”、“猪八戒背媳妇”、“仙人晒靴”、“犀牛望月”之类惟妙惟肖的形象。

好事者再以神话故事的解说,把僵死的石头或峰峦说得好象会走动,使游人获得神秘莫测的联想。

另外,花岗岩体在地壳运动中又会产生纵横交错的节理裂缝,甚至断层,再经过风化剥蚀,细小的裂缝逐步变成深邃狭窄的裂谷,如刀斧劈削一般。于是,在巨大的岩体间显现出群峰壁立,陡峭万仞的“碧天削出金芙蓉”之妙景。同样的道理,也出现了“蓬莱三岛”、“梦笔生花”诸景,遂使黄山美景锦上添花。

西岳华山、东岳泰山的部分山景,也同属这一类型。

写人文章的阅读技巧与训练 篇5

编写:方育龙

第一部分:词语

方育龙的博客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二.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先搞清楚再写能不能哦!)

方育龙的博客

第二部分:句子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修辞的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比喻:用XX比喻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拟人: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仿写句子。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方育龙的博客

第三部分:段落篇章词语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1)开头,作用: 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引起下文 D、渲染气氛

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B、点明文章中心,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题目 D、照应开头 E、照应全文 F、引人深思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公式: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方育龙的博客

第四部分:写作方法

一.记叙的要素的作用。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二.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三.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四.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六.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七.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八.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九.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十.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写人文章的阅读

怎样阅读写人文章

一、抓住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每个人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都不尽相同,所以在阅读时,认真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内容,从而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人物的美丑善恶。

二、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是全文的中心,事,则是为表现人物的形象服务的。有的写人文章是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表现某一特征,有的则是通过几件不同的事表现某几方面的特征。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应抓住典型的事例,认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道德情操。

三、理清文章层次,明确写作目的。

在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还要弄清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看文章通过记叙或者描写表现、歌颂了什么,这也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了中心,有利于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准确抓关键字词语句

写人文章里写的人是活生生的人,其思想性格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材料来显示的。因此,在阅读写人文章时,要看一看作者是通过写什么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想一想所写事情的侧重点在哪里,它对表现人物特点有什么好处等。另外,有些文章能够直接找到反映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的句子或词语,阅读时只要找到这些关键的句子或词语,就能比较容易地领悟文章的中心。如果能这样阅读,不仅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欣赏能力。

小学课本中,写人的文章占有一席之地,有的直接以人物名作题目,一看就一目了然,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槐乡的孩子》、《小摄影师》;有的却并非如此,得细细品味,才能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意思。可不管它们以什么面目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只要扼住其要害,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一般写人类文章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在具体事例中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分析人物的外貌

外貌描写是作者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绘。人物的外貌往往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心。阅读时可以分析人物外貌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及个性特点。

二、读懂人物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文章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能反映人物一定的思想、个性和心理特点。读文章时分析揣摩人物的语言,有助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如《小摄影师》中高尔基说:“是个小男孩吗?如果是个小男孩儿,请一定让他进来。”读到这,启发学生讨论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他们在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分析人物的动作

阅读时,我们会发现,好多文章都是围绕人物的动作来写的。因此,人物的动作同样能反映人物的个性。在阅读文章时要细细地品味,并感悟其特别的地方。如:《灰雀》一文中写道路:列宁每次„„谷粒”表明列宁非常喜爱灰雀。“每次„„都要„„”表明列宁只要走到白桦树下,就会看这三只灰雀。如果他不喜爱灰雀,就不会专门看这三只灰雀。“仰望”是指抬头望[作动作],而列宁长时间仰望三只灰雀会使脖子发酸的,可以看出他喜爱灰雀;列宁经常给灰雀带吃的,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喜爱灰雀,否则,他就不会经常给灰雀好吃的。

四、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活动。对人的心理上活动描写能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往往是靠许多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个性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好,人物品质就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注意侧面烘托的描写的作用。

如:《槐乡的孩子》一文中写道:“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总之,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只要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就会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快速阅读训练

(一)毛主席爱读书 毛主席小时候十分喜欢读书。他特别喜欢阅读我国的古代小说。13岁那年,他白天在田里劳动,非常辛苦;夜晚在油灯下认真读书。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他总是坚持读书。

有一次,毛主席在野外放牛。他让牛在田边吃草,自己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起书来。看着,看着,他竟忘记了他的牛。突然,有人大喊:“牛吃菜啦!牛进我家菜园里吃菜啦!”毛主席听到了喊声,知道自己闯祸了。

1.文中的“闯祸”是指什么?

2.用“――”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3.毛主席在野外放牛,为什么到了别人的菜园里吃菜都不知道?

(二)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孩子们非常伤心,痛苦万分,埋怨命运不好。∥

恰巧,有位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听到了他们的埋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聋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 ”接着,他对眼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他可以避免一切喧闹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他可以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睛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闻名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们俩非常激动,拉住老人的人连连道谢。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喜欢()突然()伤心()避免()高度集中()闻名天下()2.在两个孩子埋怨命运不好时,老人对他们说了一些话,使他们开始新的追求,用横线画出来。

3.给第一大段选择恰当的段意。()两个孩子命运不幸,一个耳聋了,一个眼瞎了,十分痛苦。两个孩子的理想破灭了。他们感到失望,埋怨命运不好。两个孩子都非常伤心,十分痛苦。4.概括二,三大段的段意。

5.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 “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起火爆炸。”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只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是你吗?”

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儿子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能救出大家。因为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他都会和我在一起!

“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过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用横线画出对父亲外貌的刻画的句子,这里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对儿子的描写主要抓住人物的什么?从“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可以看出儿子具有怎样的品格?

3.“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中的“冲”可以换成“跑”吗?写出你的理解。

4.用曲线画出总领全文的句子

5.“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句话文中反复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是你么意义?

9.地震中这位孩子的父亲和其他孩子的父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位父亲会采取这种行动?写这位父亲,为什么还要写其他的父母?

10.写出下例词语的近义词

安顿()昔日()叹息()

(二)陈嘉庚教子(11分)

①辛亥革命后,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回到厦门。他()下轮船,()谢退迎接他的人群,独自一人去集通银行审查账目。当他查阅到儿子阿国生活费的账目时,不由皱起了眉头,急忙叫人把阿国找来。

②陈嘉庚劈头就问:“阿国,你是不是嫌我每个月给你8块银元的生活费太少了?”

③阿国点了点头。谁知陈嘉庚却生气地说:“好啊,你一个中学生,每个月8块银元还不够花。集美师范的穷学生,每个月4块银元的助学金却能节省一半寄回家去。你真会花钱啊!”

④阿国辩解说:“可你……你已经有几百万钱财……”

⑤陈嘉庚一听更生气了,他用拐杖指着阿国说:“不错,我已经有了400万钱财了,我完全可以盖起豪华的别墅,养起大批奴婢。可是,我的钱是取之于社会,要用之于社会。我自己不敢乱花,也决不让子孙挥霍!”

⑥“挥霍?”阿国低声说。

⑦陈嘉庚把账簿摊到阿国面前,厉声说:“怎么不是挥霍!你好大的胆,竟敢在集通银行支领10块银元。我已经通知帐房,自下个月起从你的生活费中每月扣回2块银元,5个月还清。”

⑧阿国原先以为父亲这次回来,能多给点钱花,没想到父亲卡得这样紧。他满肚子委屈地说:“爸爸,你也太……”

⑨“太什么?大小气了、太认真了?”陈嘉庚压住心中的怒火说:“为了使你懂得人生要奋斗,不能坐享其成,我对你就要小气,就要认真。”说完,他气冲冲地走出门去,把阿国一人撇在房问里。

⑩陈嘉庚走出去好久,阿国才抬起头来。这时,他惊奇地发现,集通银行的叔叔们特地为爸爸布置的那些豪华家具全不见了,房间里的摆设仍旧是一张旧木床,一顶旧蚊帐,就连爸爸从新加坡穿回来的那双皮鞋,也打上了补丁。看了这些,他的脸“刷”地红了起末,惭愧地低下头来。

⑾从此,阿国()勤俭朴素,()十分用功读书。后来,他成了陈嘉庚先生事业上的一个好帮手。

1.给()里填上适当的关联词。(2分)2.请写出第④自然段中两个省略号的不同用法。(2分)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 3.你怎么理解第⑤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请把你的理解写下来:(2分)

4.读读文中描写陈嘉庚先生的语句,想想他是个怎样的人?请写下来。(2分)

5.这是一篇通过事情写人的文章,你认为故事的起因是:

,经过是,结果是。(3分)

(三)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的清晨,下着毛毛细雨,七班长欧阳海带领全班战士,走在野营队伍的最后。

朝前看,啊!好险的一道峡谷。两道铁轨绕过山脚,延伸过来。

七班,紧跟人欢马跃的炮兵连,进入了峡谷。突然,随着“呜——”的一阵汽笛长鸣,不远处,两山缝隙里,冲出一列火车,列车驶近了,炮兵连一匹胆小性燥的黑色驮马,突然受惊,背负着高大的钢铁炮架,疯狂地串上铁路,横在路心,瑟瑟打抖,死活不动。正在这时候,雷霆万钧的车头,喷着浓烟,鼓起强风,响声隆隆,排山倒海地逼近„„五十米,马不动!三十米,马,还是一动不动!

急转弯,陡坡路!三十米距离,每小时三十公里的速度,四秒钟后,翻车的事故即将发生。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欧阳海飞一般地冲了上去,他脸不变色,心不跳,用尽全力把战马推出铁道„„列车停稳了,五百名旅客的危险消除了!副班长在血染的钢轨上,抱起重伤的欧阳海,呼唤着英雄的名字。风停了,雨住了。雪白的云层里,射出了灿烂的阳光。欧阳海慢慢地睁开眼睛,看看朝夕相处的战友,又看看转危为安的列车,嘴角上露出一丝微笑,安详地合上眼帘。欧阳海同志为党和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上。

1、选择题。(按要求,在正确的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1)

这篇短文主要是:A、写事()B、写景物()C、写事表人()(2)

最能表达这篇短文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A、欧阳海同志为党和人民,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B、列车停稳了,五百名旅客的危险消除了!()

C、副班长在血染的钢轨上,抱起重伤的欧阳海,呼唤着英雄的名字。()

2、在文中用“——”画出最能表现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一个句子。

3、联系上下文,读下面对欧阳海外貌描写的句子,表现了欧阳海怎样的内心? 欧阳海慢慢地睁开眼睛,看看朝夕相处的战友,又看看转危为安的列车,嘴角上露出一丝微笑,安详地合上眼帘。

(1)

欧阳海为救列车,用尽气力,把战马推出铁道,他很累,就合上眼帘休息了。()(2)

欧阳海见到列车和旅客得救了,他内心想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就是死,也是死得其所。()

(3)

欧阳海想到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回去一定会受表扬,内心很高兴。()

4、按下列各句的意思,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写在括号里。(1)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2)山,能够推开,海,也能翻倒。比喻力量很大。()(3)形容威力极大。()(4)由危急转为平安。()

5、给文章加上适合的题目。

生命的启示

①有一个人,他有四个儿子。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依次给四个孩子一个问题,要他们分别去远方看一棵树。

②大儿子在冬天前往,二儿子在春天,三儿子在夏天,小儿子则是在秋天前往。

③当他们都回家之后,他把他们一起叫到跟前,让他们形容自己所看到的情景。

④大儿子()说:“我发现那棵树很丑,枯槁、扭曲。”

⑤ 我认为不是这样子的 二儿子()说 这棵树被青青的嫩芽覆盖了 充满了希望

⑥“树上花朵绽放、充满香气,看起来十分美丽,这美景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三儿子()说。

⑦小儿子不同意他们三人的说法。他说,树上结满了果子,累累下垂,充满了生气与满足。⑧这个人就对他四个儿子说:“()你们只看到这棵树一个季节的风景,()你们四个的感受不一样。”他告诉儿子们不可用一个季节的风景来评判一棵树或是一个人,关于一个人的内在实质是怎样的,还有一个人生命的欢愉、喜乐、爱,只有在经历过所有季节之后,才能衡量。

⑨如果你在冬天的时候就放弃,你就会错过你生命中春天的企盼、夏天的美丽、秋天的收成。你不要让一个季节的痛苦毁掉其他季节的喜乐。1.选择下列合适的内容将其序号填入第①自然段空白处。

A.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B.学会不要太快对事物下结论 C.团结协作,共同面对困难

2.给第⑤自然段加上标点。

3.仔细读一读④⑤⑥三个自然段,然后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提示语。4.在第⑧自然段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5.按要求改写句子。

(1)改为反问句:你不要让一个季节的痛苦毁掉其他季节的喜乐。

(2)改为把字句:这棵树被青青的嫩芽覆盖了。

6.儿子们听了父亲的话,可能会有怎样的感想呢?请你用简要的语言写下来。

科普类文章阅读训练集萃 篇6

考点阐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优秀的文章总是以情动人。在记叙文中,态度情感是其灵魂,是画龙的睛。

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自然离不开对态度情感的分析理解。综合分析近年来中考试题,对记叙文阅读中态度情感的考查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作者在文中的态度情感;二是文中记叙的对象的态度情感。

考查方向大致有三个:

一、分析理解

在记叙文中不管是作者的还是记叙对象的态度情感,有的是直接表述,明显集中;有的是分散多处,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的隐含在字里行间,需要仔细分析概括。所有这些都需要在阅读之后分析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态度情感。

二、评价评说

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中所蕴含的态度情感进行评价评说,表明自己的看法态度。

三、迁移延伸

在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态度情感的基础上,结合生活或自身实际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对记叙文所蕴含的态度情感的考查,提问方式大致有两类:一是通过理解与分析领悟、把握、概括文中所蕴含的态度情感;二是分析字、词、句、修辞等是如何表现态度情感的。答题指导:

一、如何通过分析领悟、把握、概括文中所蕴含的态度情感。

分析文中所蕴含的态度情感,就要紧扣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分辨色彩,弄清用意;分析段落,理解中心;还可以借助一些背景知识,如作者的生平、性格、思想以及时代背景和写作目的等。典型举例: 2012·成都

……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4分)

2.《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读完此文,你能说出它流行的原因吗?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分析:第一题是分析文章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一份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根据这一部分内容中的关键词语“凝望”“等候”等,以及“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等句子,可以知道作者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第二份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中,根据“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以及“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等关键句子分析可知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第二题是考查对文中所表达的态度情感进行评价评说,根据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们可以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态度情感,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一个角度回答就行。2012·咸宁

客人走远了再关门,是一种善;留下几秒,听对方把话说完,是一种善;在骄阳的炙烤下耐心等待红灯而不抢行,是一种善;等对方先挂电话,是一种善;路面积水,司机把车速降下来,是一种善。有些善很小很小,并就那么短短几秒钟。然而,正是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却能在心中氤氲(yīnyūn烟云弥漫)起一份真情的感动。

1、请你再列举一个学校生活中“善”的具体事例,来印证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在理解文中态度情感的基础上,结合生活或自身实际说出自己的理解。根据所选的这段文字,不难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态度情感,然后结合学校生活实际举例即可,如:排队就餐、不在公共场所喧哗等。

二、分析字、词、句、修辞等是怎样表现态度情感的。

首先要对文中所表达的态度情感有个全面的了解,然后结合字、词、句、修辞等进行揣摩分析,看其是如何表现和表现了怎样的态度情感。

2012﹒上海

有一天黄昏,我路过那儿,看见院子里有两株玫瑰开得实在灿烂。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我指着他们说想要。女主人摇摇头,说每年最好的两朵玫瑰她都要采摘下来,寄给远方的两个女儿。女主人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絮絮叨叨地埋怨妻子太落伍,认为还不如卖掉实惠,寄一包玫瑰花瓣给女儿毫无意思。可女主人执拗地摇摇头,眼里闪过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羞怯。

画线句“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

分析:通过阅读可知文章是要提倡由衷地为别人生命中的亮色喝彩,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分析具体的句子,不难得出,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玫瑰花瓣色彩的红艳,表达了“我”的喜爱之情,并为下文“我”为主人公的慈爱而喝彩作了铺垫。

强化训练一、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一所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田。事实上,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是让我头疼的学生。

我在讲台上念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已飞到爪哇国去了。我的火气腾得冒上来,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 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这才醒觉过来,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学生哄堂大笑。

我气得不知说什么好,示意他坐下,告诉他认真听讲。这样的事情反复多次,成绩自然好不了。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挂了彩,问是怎么回事,他还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像一群小马驹似的,转眼没了踪影。

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有个周未,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都酸了,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沉。原来,他父母外出打工了,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

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过了几个月,有一天,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因雨急路滑翻了车,还受了些伤。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有些村民在议论着:“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在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听到一声剧烈的咳嗽声。

他倚着门框站着,默不作声。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以后包片果园,再也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还是小声啜泣,到后来就变成了嚎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语文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下午是体育课,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倾洒下来,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他在操场奔跑着,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选自《教师博览》2012年第12期)

1、本文中“我”对李想的态度情感大致三次变化,请把它们概括出来。

2、从“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到“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李想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我”不敢和李想对视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我怎样的态度情感?

4、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一句忠告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父母不在身边,成了当今乡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巨大缺憾,阅读本文后,结合自身的实际,说说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缺憾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答案:

1、对李想不认真听讲而生气;对他的忧郁和漠然而难过无奈;对他因父母回来而快乐起来而欣慰。

2、父母不在身边时忧郁漠然,父母答应回乡不再出去时激动快乐。

3、了解到李想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变得忧郁漠然,而“我”对此又无能为力,所以不敢和李想对视;体现了我无奈难过的情感。

4、是声音的延长,表现了李想因父母回来而快乐自豪。

5、结合实际,言之成理言之有情即可。)

二、德国士兵偷吃了 徐立新

1941年,平安夜,年轻的德军俄语翻译卢卡斯跟随自己的部队,在进攻莫斯科的巷战中,身受重伤,丢了枪支和弹药,他的部队也被苏联军队打得溃散。

趁着点点月光,卢卡斯逃亡到莫斯科近郊的一个小房子前,此时的他又冷又饿,伤口还在不停地往外渗血,于是他推开门踉踉跄跄地走了进去。

这是一间存放杂物的小仓库,很矮很窄,借着窗户透进来的亮光,卢卡斯突然发现仓库的横梁下吊着一个长袜子。直觉告诉他,那袜子里面一定有东西。于是,他努力地将一只手伸进袜子里„„一大盒“曲奇饼干”!这让卢卡斯兴奋不已,他甚至忘记了教官在训练时曾告诫他,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吃来路不明的食物。他立刻狼吞虎咽起来,因为实在太饿了。吃完饼干,卢卡斯感到体力恢复了一些。他坐了下来,想休息一下就走,因为苏军正在四处搜索!谁知,卢卡斯一下昏睡过去了。

当卢卡斯睁开眼睛时,看见面前站着一个卷发小姑娘,六七岁的样子。小姑娘一见他醒过来,高兴得直拍手。卢卡斯警惕地用手握紧了藏在军裤里的匕首,然后他用俄语问小姑娘:“你是谁,怎么在我身边?”“我叫喀秋莎,你现在是在我们家的仓库。十几分钟前,我来取东西,发现你晕倒了,我便给你盖了一件我爷爷的棉袄。我知道你是德国兵,但你受伤了,我不会把你供出去的,也不会让爸爸妈妈知道。看,我还帮你包扎好了伤口,现在不流血了!”小姑娘说。“原来是这样,谢谢您!”卢卡斯松了一口气。

紧接着,小姑娘又开口说道:“你一定是饿了吧?没关系,妈妈说,如果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今天圣诞老人一定会送一盒我最喜欢的曲奇饼干,现在我就送给你吧。”说完,小姑娘踩着凳子,摘下吊在横梁上的那个长筒袜。

可是,小姑娘马上哭了起来。她说道:“原来我还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尽管我不断努力着。圣诞老人没给我准备曲奇饼干,这里面什么也没有。”说完,小姑娘伤心地跑开了,卢卡斯根本没机会向她解释。因为害怕小姑娘跑出去会引来大人,卢卡斯赶紧离开了仓库,向黑夜深处逃去。

幸运的是,卢卡斯最终逃过了苏军的搜寻,被送回德国接受治疗。此后,伤愈后的卢卡斯娶妻生子,生活也恢复了正常,但他心里一直无法忘记那个救过他的小女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对自己在“二战”中对苏联人民所造成的伤害越来越感到后悔和内疚!

到了五十岁时,卢卡斯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找到救自己命的喀秋莎,并向她当面致谢和道歉,以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和宽慰。他给俄罗斯政府和相关部门不停地写信,希望他们能帮他联系到喀秋莎,但是每次的回复都是:“查无此人!”

后来,俄罗斯的媒体得知此事后,被卢卡斯感动了。他们决定调动一切资源帮卢卡斯寻找喀秋莎。最终,他们得知,喀秋莎在多年前就随家人移居到美国了,具体住址不详。

寻找喀秋莎的行动就此停止了。然而,十五年后,一个电话让卢卡斯再也无法平静——在国外漂泊多年的喀秋莎不久前回到莫斯科了!

这年圣诞节的平安夜,七十多岁的卢卡斯专程飞往莫斯科,并把自己装扮成圣诞老人,敲响了喀秋莎的家门:“圣诞老人一直觉得您是个懂事且善良的好孩子,只是当年送您的‘曲奇饼干’被一个叫卢卡斯的该死德国士兵给提前偷吃了,今天他来当面向您道歉和致谢!”

这是一份迟到了太久的圣诞礼物,但依然不算太晚!

【原载2012年11月15日《羊城晚报·心灵驿站》标题有改动】

1、因为害怕小姑娘出去会引来大人,卢卡斯赶紧逃离,而后来他有为什么要想方设法去寻找当年的那个小姑娘呢?

2、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说说卢卡斯和小姑娘喀秋莎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3、战争常常会扭曲和毁灭人性,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你能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事例吗?

4、卢卡斯对喀秋莎说:只是当年送您的‘曲奇饼干’被一个叫卢卡斯的该死德国士兵给提前偷吃了。卢卡斯说自己“该死”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5、作者认为“这是一份迟到了太久的圣诞礼物,但依然不算太晚!”,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案:

1、因为自己的偷吃而使小姑娘伤心,因为自己在“二战”中对苏联人民造成了伤害,他要寻找当年的那个小姑娘就是要向她当面致谢和道歉,以寻求心灵上的解脱和宽慰。

2、小姑娘纯真而善良,卢卡斯善良并懂得知恩图报。

3、比如见义勇为,撞坏了对方的车子而车主又不知情时主动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等等。

4、表现了卢卡斯对小姑娘和苏联人民造成的伤害感到后悔和内疚。

上一篇:李场小学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工作方案下一篇:爱心募捐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