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全科医学知识与态度调查

2024-05-08

浅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全科医学知识与态度调查(精选7篇)

浅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全科医学知识与态度调查 篇1

全科医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中国大陆以来,国内陆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全科医学教育。继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应该在培养全科医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后,1998年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开展。

2006年人事部、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部委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1,要求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学科教育,将医学生的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作为一项基本任务。随后,2009年4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3中再次强调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强全科医学课程建设,培养医学生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因此加强医学本科生的全科医学教育是目前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上半年,我国有59所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本科生中开设了全科医学及其相关课程。

本文通过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在学习《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全科医学的态度,为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进一步提高全科医学教育效果提供参考。

1.2调查内容与方法《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共计27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绪论,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人际关系与医患沟通及特殊人群保健,均为理论讲述,未设社区见习。授课结束后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对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②对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认可程度。统计学方法以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5.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1―般情况发放及回收问卷228份,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100%。228名学生中,男生120名,女生108名;平均年龄21.02岁;北京生源139名,外地生源89名。

2.2对于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掌握228名学生中,87.3%(199/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应该提供综合性和连续性的服务;87.3%(199/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应该管理慢性病;95.6%(218/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89.9%(205/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应该为患者提供预防性照顾;74.5%(170/228)的学生认为病史采集是全科医生诊治患者的主要工具;86.0%(196/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不仅在诊所内为患者提供服务,还要考虑其家庭因素,为其家人提供服务;84.2%(192/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应为社区人群健康负责;63.6%(145/228)的学生认为与其他专科相比,全科医学具有较高的成本效果比。

2.3对全科医学及全科医生的态度228名学生中,28.5%(65/228)的学生表示将来不愿意做全科医生,49.6%(113/22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将来是否做全科医生,21.9%(49/228)的学生表示将来愿意做全科医生;31.1%(71/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比较低,1.1%(71/22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7.8%(86/228)的学生不认为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比较低;28.5%(65/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得不到其他专科医生的尊重,1.1%(71/22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0.4%(92/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能够得到其他专科医生的尊重;51.3%(117/228)的学生认为在全科医学领域很难成为一名专家;48.3%(110/228)的学生表示虽然全科医学的知识非常好,但以后仍然想当一名专科医生,0.3%(69/228)的学生表示不确定,1.5%(49/228)表示不想做专科医生;64.9%(148/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健康问题;84.2%(192/228)的学生认为全科医学能够提高社区总的健康水平。具体讨论《全科医学概论》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则,了解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全科医生的角色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培养他们对全科医学的兴趣,认同全科医生的工作。

我校于1994年在临床医学本科生中开展《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经过十几年来不断地探索和改革,在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授课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临床专业本科生基本能够掌握全科医学的.概念、主要原则和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

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虽然通过对《全科医学概论》的学习,4.9%的学生认为全科医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健康问题;84.2%的学生认为全科医学能够提高社区总的健康水平,但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仍然不能形成对全科医学的极大兴趣,只有21.9%的同学选择毕业以后做一名全科医生,而48.3%的学生表示虽然全科医学的知识非常好,但以后仍然想当一名专科医生,这可能和目前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现状有关。有研宄显示,全科医生来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待遇偏低。其次,工作后学习的机会较少,导致社区全科医生的知识更新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也限制了社区全科医生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而且,由于全科医学是新兴学科,全科医生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社会地位相对于专科医生较低,全科医生的价值得不到认可,自信度受到直接影响,这直接影响了医学生毕业后选择做全科医生的积极性,限制了全科医生的来源。

此次调查还发现,有49.6%的同学对毕业以后是否做一名全科医生持不确定的态度,对于“虽然全科医学的知识非常好,但以后仍然想当一名专科医生”这一问题,有51.8%的同学选择不同意和不确定,由此可以看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毕业后选择从事全科医学或专科医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首先,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出现大学毕业生数量猛增,医学院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但与之相矛盾的是城市医疗人才呈饱和状态,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收毕业生。另外,大医院抬高就业门槛,学历要求提高。许多大医院把招聘门槛提高到了硕士以上,而且这种用人取向全国基本一致5。就业压力增加,竞争更为激烈,使得一些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不再一门心思选择毕业后到大医院工作,而是对择业问题进行更多的考虑。如果能够通过全科医学相关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全科医学的理念、社区及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方法,有利于引导今后医学生的就业取向。

由于我国目前基层医疗的现状,没有高质量的社区教学基地,因此《全科医学概论》主要为理论讲授,教学内容多集中于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见习和实习的机会比较少,使得理论和实贱严重脱离,授课效果不太理想,导致一些对全科医学感兴趣的同学对今后是否从事全科医学持不确定的态度。在韩国医学生中做的一项试验表明,经过2周的家庭医学实习,医学生愿意选择家庭医生作为自己今后的职业者,在未做实习之前平均为3.2(用0~10表示愿意选择的程度),经过家庭医学实习,平均分值为6.8。可见成功的医学院校的家庭医学教育能够影响医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9。因此,为了争取更多的高素质的医学生毕业后选择从事全科医学,我们应该加强对全科医学的宣传力度,并且在今后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临床医学生到社区锻炼的机会,重视提高学生的社区工作意识,转变其就业观念610,促使他们毕业后愿意选择到社区从事全科医生的工作。

总之,在本科阶段对临床专业本科生开展全科医学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思想、观念、原则及其核心知识,但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对于培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尚未达到一定的效果,应注意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引导更多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全科医疗服务,为全科医学培养更多的人才。有效手段,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7]。随着食管支架性能的不断改进,解决进食困难也不再是食管支架的研究重点,降低食管支架置入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成为众多学者和患者关注的焦点。食管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大出血、气管食管瘘、胸骨后疼痛、再狭窄和支架移位等?。20余年来,学者的研宄为提高各种原因引起食管狭窄患者的生活质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支架的并发症如胸骨后疼痛、支架阻塞与再狭窄、支架移位与脱落、大出血、穿孔等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早在1999年就有学者提出选择合适直径、长度和扩张力的支架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支架能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术中出现胸骨后不适感与支架弹力有关,支架直径越大,弹力越大。但直到目前,临床应用的食管支架直径通常均为16mm以上。16mm的支架治疗食管癌引起的狭窄,患者的不适反应明显轻于更大直径的支架,但在食管癌放疗后狭窄患者,术后疼痛仍然明显。食管癌放疗后狭窄患者,狭窄处疤痕明显,食管壁紧张度高,支架对管壁的张力大、刺激强,同时,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加,痛阈降低,是支架置入后疼痛明显的原因。针对此类患者,本组应用12mm直径的CZES型食管支架,旨在降低支架的径向扩张力,减轻支架对食管壁的刺激。从结果看,效果十分显著。12mm直径的支架明显细于16mm直径的支架,对管壁的压迫和刺激显著减轻,患者疼痛不明显,耐受良好。

浅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全科医学知识与态度调查 篇2

关键词:全科医学,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生,课程体系

发展全科医学是我国未来医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则是发展全科医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根据我国国情和医学教育实际状况, 国内医学教育界提出并建立了多种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 譬如转型培训、在岗培训、规范化培训、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医学生全科医学本科学历教育等等。值得注意的是, 近几年, 国内已有多所高等医药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医学生的本科学历教育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全科医学方向本科学历教育在各高校的开展, 也引起了教育部、卫生部及全科医学专家们的高度关注。

虽然人们对它褒贬不一, 看法不尽一致, 但这种模式还是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08年, 我国已有近20余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全科医学方向本科学历教育。不过, 在全科医学方向本科学历教育中, 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因为课程体系建设是该教育模式的中心环节, 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该种培养模式的成败。本文结合我校全科医学方向本科学历教育实践, 对课程体系的建设作如下探讨, 以期与同仁交流商榷, 为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提供一点借鉴。

1 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是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体现形式。课程体系则是各门课程有机的集合。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设置与确定需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并能充分体现出专业特点。在制定课程体系时, 我们紧紧围绕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除遵循一般的课程设置原则如整体性原则、渐进性原则、相对稳定原则、滞后性原则之外, 还特别提出了以下几项原则:

1.1 突出全科医学特点

全科医学培养的是全科医学人才, 全科医学人才是一种具有自己特殊的素质、价值观、知识结构与技能的专门医学人才。全科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医学专业方向, 在内容上与其他任何医学专业都有着明显的区别, 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专业特点。

1.2 体现当代医学教育的最新理念

21世纪的教育将是出现巨大发展和变革的教育, 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将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而不断更新, 而包括了全科医学教育在内的高等医学教育, 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将毫不例外的呈现出上述发展趋势。随着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IME)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的制定与颁布, 以及我国近几年卫生政策的调整和改革, 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蓬勃开展, 把当代医学教育的最新理念引入全科医生的培养过程中, 并将其充分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上, 则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1.3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全科医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 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全科医学教育中应充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这在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上应得到充分体现。

1.4 注重课程体系的实用性

在我国, 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并不十分健全与统一,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仍是一项迫切的任务。虽然国外有一些培养全科医生的课程体系, 但由于国情、教育对象、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差异, 对国外的课程体系只能借鉴, 而不宜原样照搬。我们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建立适合本国、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所谓实用性, 即在保证全科医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 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2 7课程体系的内容与体会

传统的医学课程体系, 一般将课程分为3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了更好地体现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特点, 使课程体系中全科医学专业课程显现的更加明晰, 我们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重新整合与划分, 构建了六大课程模块, 即人文社会科学模块、理科基础模块、基础医学模块、临床医学模块、预防医学与行为医学模块、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模块。这六大课程模块构成了全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涵盖了全科医学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

人文社会科学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基础、医学心理学、大学英语、就业指导、军训等课程。该模块以“两课”为核心, 在开设上述课程基础上, 逐渐向医学伦理学、大学语文、中外文学名著欣赏、美术鉴赏、医学论文写作等课程延伸。该课程模块的主要教育目标是提高全科医学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念,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际交流和交际能力。

理科基础模块以医用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生物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为核心, 并逐渐向医学科研基本方法、文献检索、电子显微镜技术等课程延伸。理科学科知识是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知识。其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全科医学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技术观, 培养学生的概括、综合、抽象、分析等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获得信息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基础医学模块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该模块是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临床医学模块包括临床医学导论、诊断学、影像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外科学总论、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眼科学、口腔科学、耳鼻喉科学、皮肤性病学、神经病学、急救医学、肿瘤医学、精神病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中医学等课程。该模块是课程体系的重点内容, 因为全科医生是临床医生, 疾病的诊断治疗能力是全科医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 是全科医生得以在社区立足的“脊梁骨”。全科医生只有具备高超的疾病诊断治疗能力, 才能取得居民的信任。因此, 对于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 临床医学课程的学时数以及教育教学质量都不能少于和低于临床医学专业。那种在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中减少临床医学课程的学时数和降低教育教学质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该课程模块的主要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丰富扎实的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的疾病诊断治疗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预防医学与行为医学模块以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等课程为核心, 逐渐向健康教育学、行为医学等课程延伸。该模块是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因为疾病的预防、促进健康及健康管理等能力也是全科医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该课程模块的主要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预防为主”的基本观念, 使学生树立大卫生和社会医学的基本观点。

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模块包括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社区医学、社区卫生管理学等课程。该模块是全科医学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特有的内容, 也是全科医学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区别于其它医学专业包括普通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标志性模块。在该课程模块中, 全科医学概论是最主要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学习, 能够弄懂弄通什么是全科医学、什么是全科医疗和什么是全科医生, 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社区卫生实践实习及锻炼, 学生基本能够胜任全科医疗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践表明, 通过这种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本科学历教育, 我们可以培养出适合在我国社区卫生工作的防治结合型的全科医学人才, 而这些人才又是我国目前所急用

参考文献

[1]陈联英, 陶立坚.医学教育全球化探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4∶16~17.

[2]鲍勇.解析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大力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全科医生[J].实用全科医学, 2004, 2 (1) ∶1~4.

[3]杨韵菲, 张瑾.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若干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1) ∶12~13.

[4]林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3) ∶94~96.

浅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全科医学知识与态度调查 篇3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学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57-01

一现行的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学模式

乡镇卫生院属于较低行政级别的卫生院,在它之上还存在着:县级医院,市级医院,省级医院。所以,乡镇卫生院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农村居民以及乡镇周边地区的居民。乡镇卫生院承担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农村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职责。所以,乡镇卫生院在乡镇以及周边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地区的公共医疗服务都依靠着乡镇卫生院。

在我国乡村卫生院现行的全科医学模式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首先,我国乡镇卫生院正在朝着社区卫生服务方向发展。现在的乡镇卫生院自從实行了全科医学模式,有一部分乡镇卫生院直接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变着,这些乡镇卫生院成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社区服务卫生站,进入社区防范着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乡镇社区的公共卫生工作,也预防了乡镇疾病的发生,加强了基层群众的医疗工作。

另一种情况就是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的变动,当下的社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十分严重,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弱化了许多,这样导致了乡镇卫生院逐步弱化了应有的作用,朝着卫生院向医院转变的趋势发展。更低层次的村级卫生院更是被"扭曲"的应当发挥的作用,他们甚至成为了村子内个人的卫生所,这样使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弱化了,而且互相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少,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松散。

还存在着一种就是改变了乡镇卫生院的整体体制。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一些原因来源于当地的政府的指导性错误,当地政府将乡镇卫生所的定位有了一定的偏差,政府作为乡镇卫生院的主导者,他们没有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他们就转变了乡镇卫生院的体制,将一部分的乡镇卫生院变成了股份有限制度的医院或者有的甚至变成了私有的小医院,这样严重削弱了乡镇卫生院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发展乡镇社区的公共卫生医疗工作的积极开展。违背了国家的指示。

二我国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主要弊端

我国实行的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学模式后,在实施的过程中全科医学模式存在着几点问题,可以总总结为下面的几点问题。

首先,认识的不全面,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得误区。他们认为在农村实行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以及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这些都应该是乡镇卫生院自己的事情,他们如何发展是乡镇卫生院自己的事情,与政府无关。于是政府在意识上没有形成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与居民的概念,他们也没有将这一观念纳入到政府公共服务的整体措施上来。也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于是在大部分的乡镇中没有形成一个乡镇社区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于民的概念。

第二,政府在职位上的缺失导致了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学模式的难以实行,政府的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有义务建设好乡镇社区的卫生医疗工作。可是在当前的乡镇当中政府并没有履行好这一职责,他们没有建立健全乡镇社区的公共医疗措施,乡镇的公共医疗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乡镇医疗卫生工作的的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城市的医疗发展速度,这一部分是由于经济上的差距所导致的,但是农村对于我国来说十分的重要,在农村的基本医疗服务上我国必须加以重视,要发挥政府应有的职责。

第四,乡镇卫生院进行医疗改革时自身存在着弊端。在一些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革他们没有考虑到如何与周边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加以联系,互相有一个"照应"相互之间沟通形成一个农村"医疗服务网"。有一些乡镇卫生院弱化了对疾病的预防工作,只是一味加强治理疾病工作。这样就对乡镇社会的预防工作有了一定的削弱。

最后,乡镇卫生所医疗设备投入资金不足,缺少卫生人才,管理制度落后。乡镇卫生所由于处在较低的层级上,他们不受到政府的重视,每年用于购置医疗设备的资金政府很少进行投入,这样导致了乡镇卫生所的医疗设备十分落后,由于乡镇卫生所的条件差,待遇低,许多人都不愿意进入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导致乡镇卫生院人才很少,专业素质十分低。在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工作上也有一定的管理问题的缺失,乡镇卫生所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对乡镇卫生院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政府的职能,加强乡镇卫生院的规划

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的职能,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工作。明确政府应当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哪些管理帮助工作。

乡镇卫生院作为为乡镇社区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主体,乡镇卫生院要以公共卫生工作作为主要任务,政府也要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去,要实现乡镇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做好卫生部门与医疗部门的配合工作。保障居民的健康生活,加强乡镇社区居民对疾病的防范意识,提高提供乡镇社区公共医疗服务工作的工作质量。

(二)、确立好乡镇卫生院的地位,强化卫生院的作用

首先,政府要每年给乡镇投放一定的资金确保乡镇医疗机构的健全,保障乡镇卫生院在乡镇社区中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地位,定期的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合理化建设,既不能超出卫生院的标准,也不能落后。要让乡镇卫生院真真正正成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对于国家实行的免补医疗服务政策,政府要切实保障好乡镇卫生院的利益,政府出资维护乡镇卫生院的利益,保障乡镇卫生院的有效运行。

(三)、建立一个创新型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

乡镇卫生院要求真务实,改变落后的面貌。建立健全各个卫生院以及分院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明确乡镇卫生院的责任,要改面原有的服务模式逐步向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向发展。要真正的服务于民,得到乡镇社区居民的认可与支持这样才能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另外乡镇卫生院也要积极提高职工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充分的配合政府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对乡镇居民的提供服务的工作热情。

结束语: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学模式十分重要,他可以促进乡镇医疗事业的发展,只要政府与卫生院紧密配合就能做好卫生医疗服务的工作。

参考文献[1]李凤英.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07:419-420.

[2]袁璟.新医改环境下乡镇卫生院的发展[D].山东大学,2012.

浅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全科医学知识与态度调查 篇4

摘要:三年制临床医学(全科医生)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响应党和国家实施“新农合”-,j“新医改方案”的政策,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大批“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医疗、保健服务型人才。将以学科设置的课程重组构建为综合性和活动性课程,注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开设岗位能力综合性实验(训);将“2+1”培养方式改革为“1+2”培养方式;专业课程实行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教学地点由学校转移到教学医院的临床科室;将课堂集体教学改革为小组教学、模拟教学和床边教学;增加寒、暑假和第3学年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临床见习和实习。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的改革

乡镇卫生工作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的前沿阵地,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有为农村献身的服务精神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从事乡镇医疗保健服务所必备的最基本的医学基础知识,能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做出初步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并能安全转送急重症病人,对慢性病进行社区和家庭的康复保健工作,能初步处理社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并对常见病的预防保健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借助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数据处理与上报工作。然而,目前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通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学科本位”为主线,基本上是本科专业的压缩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科的完整性;理论知识讲解过多、过深;学科之间内容重复较多;传授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都与农村卫生工作要求差距较大;最基本、最常用的诊疗、护理、急救技术、康复保健及健康教育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有些农村非常适宜实用的技术还尚未纳入学历教育之中。按照这样的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后很难到基层胜任工作。

1.1 锞程妻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目前,主要有3种课程类型。

1.1.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根据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1.1.2 综合课程整合若干相关学科,组成一门应用领域更为广泛的课程。综合课程的作用有:第一是认识方面的作用,既可提供整体观念,又利于联系不同领域的知识;第二是心理方面的作用,按人的心理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来编制,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第三是社会方面的作用,利于教学与社会方面的联系。

1.1.3活动课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提出了活动课程的概念,其基本特征包括: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1.2 课程的作用(1)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2)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3)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4)为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

1.3 锞程设置原则课程设置遵循职业特点素质教育原则、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1:3

1.4 组构建课程模块体系按照专科层次、农村实用型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新农合”、“新医改方案”的实施政策和其对农村卫生人员的素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为依据,以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主线。淡化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设置,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优化重组构建了3个课程模块体系。具体见表1。

1.5 课程重组的特点

1.5.1素质模块的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修养、.-I-Jg:管理与法律法规知识,掌握职业必备的语言沟通技巧;具有—定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贯穿于后期的专业基础、专业技能教育和f缶床实习的始终。

1.5.2 专业基础模块的特点以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基本概念、强化知识的应用为重点,淡化学科界限,设置学科型、综合型和活动型课程,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合理衔接,增加了基础医学的甥洽能力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只、技IiB的应用。

1.5.3 专业技能模块的特点增加了总学时和实践教学课时数;课程设置打破了学科界限,教学内容的设置突出职业的定向性和实用性。将内、外科以系统疾病为中心进行课程重组,删除基层不开展的外科手术内容,融合内、外科对同一疾病在诊断、治疗上的内容;突出预防保健、社区康复和急救护理,以适应基层卫生工作的需要;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衔接,部分课程按照知识结构的联系程度设置为群组,便于教学实施中的时间、场地安排;首次将安全、有效、廉价、方便的卫生适宜技术纳入学历教育之中;增加了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及考评内容。

1.6新旧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比按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17.1。教学理论结构是指教师、学生、教材3要素的组合关系;教学实践结构包括纵向结构(指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程序)和横向结构(指构成现实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学内容、目标、手段、方法等的相关联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组合方式),本研究主要讨论教学实践结构的改革框架。

2.1培养方式的改革为了能更好地实现三年制临床医学(全科医生)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将旧方案中的“2+1”培养方式(即第1—2学年在学校进行基础、临床教学,第3学年在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改革为“1+2”式(即第1学年在学校进行人文素质与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第2—3学年在教学医院进行临床课教学和实习),并在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中增加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见习和实习,促进学生尽早熟悉工作岗位,与病人零距离接触,尝试医护患沟通、交流技巧,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感、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使学生初步学习各种疾病的典型临床症状与体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为其后期学习临床课奠定基础。具体安排见表。

2.2教学方式的改革

2.2.1素质模块与专业基础模块即“1+2”培养方式中的第l学年学校教育。根据各课程间知识结构衔接的紧密程度,采用并行和(或)先后开课的方式进行。注重传授的知识、技能与临床以及就业岗位能力相适应;各课程中的单项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同期进行;在教学模块完成后,按照模块中各课程的联系与特点,编排开设若干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2.2 专业技能模块即“1+2”培养方式中的第2—3学年。采用双循环强化式教学方式,经过2轮专业能力训练,使学生获取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和强化,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第1次循环(32教学周):专业技能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同步。第3学期(18周)前3周集中讲授成人疾病学(即内、外科学);第 18周将学生分3个小组(成人疾病组、妇儿组、中医组)5个循环周期,在教学医院的不同临床科室进行学习。第4学期(14周)第1周集中教授传染病学;第2—1O周分3个小组(综合学科组、预防保健科组、常用诊疗技术组)3个循环周期,在教学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地教学;第11—14周为卫生适宜技术、临床综合技能实训及考评的教学。

第2次循环(42教学周):即第3学年临床实习,改革以往单一的教学医院实习。第1—30周在县级综合教学医院实习;第31~42周分为3个小组,先后在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各进行为期4周的循环式实习。

2.3 教学方法的文革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借助黑板、教材、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在教室集中上课,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教学活动。本次改革实施以下教学方法。

2.3.1小组教学旨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如以教学单元某项内容为主题,通过教师提出问题一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外阅读一课堂异质分组(4—6人,组)一讨论、情境模拟(如外伤包扎)、角色扮演(如中毒急救)、教学游戏、演讲、课件展示等一师生观摩、共同点评,最终把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2.3.2模拟教学借助教学医院的临床科室、模拟病房、数字化模拟人、动物实验、标准化病人、多媒体等教学设施,采用理论与技能示范教学一初次模拟训练一录像分析总结一再次模拟训练一进入临床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经过反复模拟训练帮助学生在接触真实病人之前学会规范、熟练的医疗技术操作,在降低病人风险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开展实际工作的自信心。

2.3.3床边教学采用典型临床病例示教、教学查房、案例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与病人零距离接触,从病人身上学习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通过典型案例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知识点的讨论与分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临床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改革中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3.1教学史惘的制订教学大纲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是遴选教材的依据,是规范教学内容的标准,是指导教师实施具体教学行为的指南,是评价教学目标达成的尺度。目前,亟需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编写具有实用性、可行性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3.2 教材的缱选与编写教材是实施教学行为的具体工具,教材内容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超前性。目前亟需根据教学大纲遴选或联合编写与课程改革相匹配的教材。

3.3 师资队伍的建诅和培铡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靠教师团队来完成。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后,教学内容、方法、场所等都有了很大变化。为了能顺利、有效实施本方案,亟需评价、遴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选教学医院和任课教师(包括实习带教教师),并对教师进行相关教学内容、方法的培训,必要时将培训地点设到乡镇卫生院,或聘请具有代表性的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指导教师。

3.4 实验(训)拍导教程的缟写改革方案的一大特色就化学科技活动实验研究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改革实验(训)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实验(训)教学时数,增加了综合能力实验(-UlI)、卫生适宜技术和常用诊疗技术等新内容,为了能更好地实施改革方案,亟需启动实验(gJ1)指导教程的编写和规范。

3.5教学效暴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学改革是否成功,需要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评价体系冈。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形成性评价,又要有终结性评价;既要有主观性评价指标,又要有客观性评价标准。这是衡量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3.6 实验(硼)基地的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有实验(训)教学条件作支撑,同时其也是完成评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教学设备,为完成教学、实验(91)、考核评价奠定物质基础。

浅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全科医学知识与态度调查 篇5

一、选择题(2分/每小题,共40分)1.已知波动方程为y5cost2

2x34

,则波长为()A.2B.3C.4D.5

2.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变化,温度每增高一度,声速增加()A.331B.1C.0.6D.0.8 3.人耳能承受的最大声强为()

A.听域B.痛域C.听域曲线D.痛域曲线

4.声源与听者的运动相对远离时,听者听到的声波的频率()A.增大B.减小C.不变D.不确定 5.关于流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流管内外液体能混合B.流管截面积大处液体流速快C.流管截面积小处流速快D.理想液体在流管各处的流速相同 6.流管两端的压强差一定,流阻越大,则()

A.流量越大B.流量越小C.流量不变D.不一定 7.雷诺数大于1500时,液体的流动为()A.层流B.湍流C.靶过度流D.不确定

8.粗细不同的毛细管插到同一个盛水的容器中,关于两管中水面的高度正确的是(A.粗管内液面高B.细管内液面高C.粗细两管液面同高D.不确定 9.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方向为()A.指向液体内部B.指向液体外部

C.沿液体表面方向D.指向弯曲液面的曲率中心 10.肥皂泡内外压强关系为(),其中R为半径,为表面张力系数。A.P外RB.P外-P内2RC.P内-P外4RD.P外-P内

4

内-P

2R

11.当固体与液体接触角为钝角时,液体对固体是()

A.润湿B.不润湿C.完全润湿D.完全不润湿

12.液体在细管中流动的速度为V,当管中混入较大气泡使速度为V’,则有()A.V>V’B.V

13.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使肺泡表面张力系数()A.增大B.减小C.不变D.不确定 14.人所看到的衣服的颜色是()的颜色。

A.入射光B.反射光C.折射光D.投射光 15.散光眼的矫正要戴()

A.凸透镜B.凹透镜C.柱面透镜D.放大镜 16.原子能级是()

A.原子总能量B.原子最大能量

C.原子最小能量D.原子不连续能量的有序排列 17.激光是由()产生的。

A.自发辐射B.受激吸收C.受激辐射D.自发无辐射跃迁

18.下述那一个不是激光的优点()

A.方向性好B.穿透能力强C.强度高D.单色性好 19.标识X射线与()有关

A.管电压B.管电流C.靶材料D.不确定 20.X射线的穿透能力与()无关

A.管电压B.被穿物质的密度C.被穿物质的原子序数D.管电流

二、简答题(5分/每小题,共20分)1.听域

2.润湿现象

3.气体栓塞

4.X射线的特性

三、计算题(10分/每小题,共40分)

1.一个机器的噪声声强为10-6W/m2,其声强级为多少?

2.已知波源的振动方程为yAcoswt,且振动状态沿着x方向传播的速度为3m/s,求波动方程

3.水在不均匀的水平管中流动,在管中找两个截面,截面积1处的压强为1.5×105帕斯卡,流速为20m/s,截面积2处的流速为10m/s,则截面积2处压强为多少?(33水10kg/m)

浅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全科医学知识与态度调查 篇6

某卫校护理专业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护理专业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为护理专业学生的营养教育和临床营养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问卷方式对某卫生学校429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营养知识(K)、态度(A)及行为(P)调查.结果 护理专业学生对营养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营养知识回答正确率为65.5%;学生对待营养的态度较好,对营养知识感兴趣及愿意改变饮食习惯的学生分别为69.7%和73.7%;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吃早餐、饮食无规律等不良饮食行为.结论 为促使护理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及提高身体素质,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营养教育,正确引导其饮食行为.

作 者:章艳珍 作者单位:黄山卫生学校,安徽,黄山,245000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7(23)分类号:G478.5关键词:营养知识 营养态度 营养行为 护理专业学生

浅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全科医学知识与态度调查 篇7

1 调查方法

笔者设计了“大学生学习态度和策略调查问卷”, 通过发放问卷对我校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调查, 问卷涵盖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堂状态及未来规划等20 多项问题。

2 调查结果

2.1 学生学习态度及专业喜欢程度现状

图1 显示,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只需要考前突击或根本无所谓。这说明多数学生因为没有学习动力, 自制力差, 不知道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 所以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有53%的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或根本无所谓, 这可能也是学生缺乏良好学习态度的原因, 学生当初选择专业可能受家庭、社会、高考成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没有积极的目标和学习态度,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知道就业形势严峻, 但并没有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 因此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培养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根据以上问题来看,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帮助他们建立未来规划。

2.2 学生课堂预习及思考现状

图2显示, 很多学生没有预习习惯, 有60%的学生不知道教师要讲哪, 从而不预习, 导致其上课不知所云。有78%的学生上课被动思考甚至不思考, 不会跟着教师的思路, 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这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积极性, 不去学习, 没有明确的目标, 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教师讲课的好坏不是根本, 重要的是学生如何对待学习, 缺乏学习动力是学生学习效果差的根本原因。上课期间教师要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 帮助学生思考, 建立自信。因此教师的带动作用很重要, 要帮助学生思考, 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2.3师生互动及专业学习现状

图3显示, 有71%的学生不喜欢师生互动。教师上课提问时, 大部分学生知道回答问题会锻炼自己的能力, 但由于害羞、害怕而不敢回答问题, 这样就使得课堂师生互动少, 课堂气氛沉闷, 缺乏活力, 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缺乏理解。经过调查, 有39%的学生愿意花更多时间在课外学习专业知识。如果以上几点得以加强, 相信课堂授课效果会越来越明显, 进而带动整个医学检验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4 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现状

图4显示, 绝大多数学生由于对自己认识不足, 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 尤其是对未来工作性质缺乏了解, 对自己专业发展前景产生质疑, 导致其学习态度差, 没有建立学习目标, 因此旷课频繁。若教师上课不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积极性, 会严重影响学风。

大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地方, 很多学生却仅为了考试及格而学习。大学不仅仅是学习一技之长, 学生不能因为专业的社会地位不高, 就认为专业不好, 以后的工作肯定不行。学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认识自己以后的工作, 产生兴趣;学校要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3 建议

根据问卷结果发现, 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自应对考试及就业, 也有出于兴趣爱好的。针对这些情况,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 不断提高, 本文提出以下意见。

3.1 转变学习观念, 变被动为主动

社会上关于大学生“眼高手低”的评价, 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度更低, 既然社会不认可, 那就没必要学习。这种观念是很可怕的, 学生务必要弄清楚学习是自己的事, 是一件长远的事, 当然知识本身不会发生作用, 关键是看你会不会将知识联系实际、运用于实际, 所以想要摆脱“眼高手低”的评价, 现在就更需要学习。

3.2 培养学习兴趣, 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若对某一门课程产生兴趣, 就一定会努力克服一切困难, 千方百计地钻研它、弄懂它。所以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兴趣, 并且根据兴趣选择学习方法, 使学习充满动力和激情。

3.3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学习方法正确了, 学习起来就顺心顺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别人的学习方法对你不一定有用。因此学生大一时就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为未来学习做好准备。

3.4 合理设置课程,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大学的责任, 所以大学课程设置要联系实际, 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要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真正将知识融入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5 加强校风校纪建设,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应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严明学习纪律和考核标准、考试制度, 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习由他律转化为自律。

3.6 积极发挥教师作用

某种程度上, 教师的态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要加强自身文化建设, 同时教学要有感染力, 学生自然就会对本门课程兴趣加倍, 精力加倍。

3.7 积极发挥家长作用

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医学技术也进步了不少, 因此医学领域人才需求旺盛, 每年都有大批的医学毕业生涌向医院、企业求职;随着低端市场的饱和, 中高端医学人才依然短缺, 尤其高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填写志愿时, 不少家长秉承这一观点, 对子女填报志愿多加干涉, 甚至完全由他们决定, 那么学生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也不是不可能。家长要尊重子女的选择, 教导其慎重选择, 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3.8 积极发挥社会作用

上一篇: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怎么进行治疗下一篇:第三章外汇与汇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