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2024-06-27

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共8篇)

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篇1

1 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中的主要问题

1.1 针对学生进行的知识补足有偏差。 法学研究生的知识补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知识补足,导师起辅助作用。一是无差别的知识补足,即导师根据被学生的整体情况对被其进行统一的知识补足。

就前者而言,导师的辅助作用发挥的不充分。受自我认知能力和学术视野的限制,学生很难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是否能支撑自己进行环境法研究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需要导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如导师忽视这点,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无准确的认识,就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就后者而言,对学生进行无差别的知识补足主要是通过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和讲授方式实现的。目前,法学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趋同化”和“单一化”的问题非常突出。这种情况既不利于结合地域差异,形成学术研究高地;又不利于集中专业优势,形成特色培养。单一化的课程设置也不利于学生获取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而影响其科研能力的提升。

1.2 在向学生传授科研方法的方式与技巧上存在缺失。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法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如此。各个导师所掌握的研究方法有区别,其所习惯运用的研究方法也有差异。作为被培养者的研究生本可以通过比较和相互借鉴,从而了解和学习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但基于师门之别,作为被培养者的研究生往往很难从其他导师处学习研究方法。同时,由于各个师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各师门间的研究生往往很难通过有效的交流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

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篇2

关键词:科研能力,医学研究生,实验能力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要求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已成为医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关键, 医学研究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医学发展的要求。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 需注重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并具备在本领域和交叉学科领域进行科学探索, 训练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具有在基础医学领域作出一定创新的潜在素质。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 毕业的研究生将为临床医疗工作或医学基础及应用研究输送大量人才, 无论是临床还是教学科研工作都需要较强的科研探索和创新能力。因此, 如何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加强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探索能力, 是医学研究生教育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提高研究生专业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科研思维, 增强实验技术和科研能力等问题, 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理论课教学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 不应该只着眼于基础知识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方面, 应更注重专业性强的内容, 尤其是学科研究前沿和新技术的发展, 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关领域科研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行思考, 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掌握科研探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科室在“临床病理生理学”课程中, 以授课教师自身科研方向的内容为基础, 结合学科前沿, 讲述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和功能代谢变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与研究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授“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内容时, 重点讲解近年来新的治疗靶标的发现及相关药物研发情况, 讲述新的药物靶标发现的研究过程, 让学生通过对科研前沿成果发现和发展过程的实例更好地理解科研思维和实践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和探索能力。课程在内容上涉及神经生物学、高血压、干细胞、细胞信号转导等多个不同的疾病相关领域,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研究领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科研思维方法, 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并增强科研能力。

二加强课题研究方向的文献阅读

研究生课题的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要求学生对特定的专业领域有非常充分的了解。医学方向的研究生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广阔, 在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上往往跨度很大, 很多课题属于交叉学科, 这就要求医学研究生需要更深入地阅读文献, 在进入课题研究前充分了解自己的课题及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而且,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需要及时跟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 以便根据需要对科研内容做出合适的调整。在文献阅读方面, 对阅读文献的选择和阅读方式的要求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文献阅读的效率和效果。在文献的选择上, 应优先选择发表年代较近和影响因子较高的文章进行精读, 这类文献代表了近年来该研究领域的最前沿, 对自己课题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不同文献的阅读方式, 直接取决于阅读的目的, 为解决实验技术的困难只需重点了解实验方法部分, 如果要了解研究内容则要重点阅读实验结果部分。本教研室的不同课题组研究生每周都会进行文献的读书报告, 将精细阅读的一篇课题相关国外文献以幻灯片的形式在实验室会议上进行汇报。在读书报告中, 学生除了对文献的内容进行讲述, 还要联系自己的研究课题提出想法, 其他教师和其他课题组的学生对报告进行提问和讨论。以读书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和讨论, 可以使学生养成及时阅读文献和总结归纳的良好习惯, 也可以促进不同课题组的学生进行思考, 获得启发, 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三提高基础实验能力

1. 基础实验能力欠缺的现状

医学专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较重的理论课学习及临床实习任务, 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忽视了基础实验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较薄弱。然而, 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 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实验功底, 还需要具备基本的生物学实验基础。一部分医学研究生对基础的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有了解, 但对实验不熟悉, 还有的学生对基础理论了解有限, 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科研实验能力。例如, 菌种和质粒的保存、PCR的引物设计和实验操作等基本实验的不熟悉和错误操作, 都可能会导致实验失败或实验材料的损失和浪费, 对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些基础实验能力欠缺的问题, 既与研究生个人因素有关, 又与本科院校实习管理不善有关, 同时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招生制度和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相互制约的结果。因此, 在研究生的培养阶段, 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基础, 使其基础实验能力与理论水平相匹配, 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2. 加强对基础实验理论知识的了解

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首先要提高相关的理论知识水平。医学研究生由于在本科阶段学习的课程内容不同, 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别, 有些学生来自临床医学对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较少。因此, 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理论知识, 是增强相关实验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 学习实验操作相关书籍, 如《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等经典著作, 会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的注意事项。

3.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指导和带教

进入实验室的低年级研究生, 刚开始往往不熟悉实验技术和仪器操作, 需要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进行指导和带教。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室常规仪器使用的培训。对基本实验操作的培训包括:质粒提取、RNA提取、PCR、凝胶电泳、细胞培养等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同时还要培训学生对PCR仪、显微镜、生物安全柜、酶标仪等常用仪器的规范使用。完成这些基本培训后, 根据学生研究课题的需要, 安排老师或高年级学生指导其进行课题相关的实验。在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带教的过程中, 要求低年级学生认真学习和了解实验的原理、操作细节, 反复练习并进行必要的实验操作考核。除了基本的实验操作外, 还需指导学生做好规范的实验记录,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4. 加强大型仪器操作能力和新技术的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质谱仪等大型检测仪器越来越多地用于生物医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而对于刚入学的研究生来说, 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积极参加大型仪器使用的讲座和专门的技术培训, 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大型仪器的规范使用和操作, 并更好地利用仪器功能为自己的科学研究服务。在科学研究方面, 新技术的应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研究生在科研中需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很多生物医药公司会经常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讲座, 适当的学习和了解将有助于学生掌握前沿的实验技术, 并及时有效地用于课题研究中。

四定期实验室会议

实验室周会是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实验室管理方法, 目前已广泛用于我国的科研单位,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教研室课题组每隔一到两周举行实验室会议, 由研究生汇报课题实验的阶段性进展, 同时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工作计划。在会议中, 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指导, 其他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通过集体讨论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验中的困难, 更合理地设计好实验, 并促进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增强科研能力。同时, 会议中学生的汇报使导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实验的进展, 有助于研究生提高科研实验的效率, 通过对研究内容及结果的汇报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马金龙、高彦丽、南瑛等.当代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8) :50~52

[2]陆才德、王国良、叶华.浅谈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2) :133~134

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篇3

【摘 要】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关乎学生个人成长,并且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在重视本科生基本科研能力及兴趣培养的同时,致力于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建立本科生实验实践教育体系,强化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深入挖掘本科生科研创新潜力,对高素质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动物科学 本科生 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教改项目(2015JXGG01)

【中圖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35-02

【Abstract】Cultivating the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personal growth of them, but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in the undergraduates bas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terests in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committed to 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undergraduates experimental practical education system, strengthen undergraduate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s tutorial system, in-depth excavation of undergraduates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tential,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quality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talents i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Animal Science;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model of cultivation.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仍是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方式,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思维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如何培养高素质科研创新型人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动物科学专业是农业院校传统专业,随着科技的进步,该专业的研究内容已经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成为迅猛发展的研究性学科,原创与创新则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因素[1]。因此,如何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及生产实践经验则成为我们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就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

1.培养科研创新兴趣,夯实科研创新基础,革新课程教育体系

1.1 以兴趣培养为基点,启发本科生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本科生对本专业的科研创新兴趣,增强科研创新意识,通过课堂内外的宣讲、科研实例的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科研选题和准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了解相关研究课题的基本知识并查阅专业文献,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献身于科学事业的科研热情[2],从而充分发挥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其科研创新思维。

1.2 以专业训练为核心,强化本科生创新能力

1.2.1 文献检索及阅读训练

文献检索是科研创新准备阶段,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获取大量文献资料的过程。文献资料中涵盖了国内外相关课题发展的最新动态,是本科生快速了解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在科研过程中确定研究方向、评价研究成果的依据。中外文献阅读、文献检索是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本科生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之一。动物科学专业从新生入学起,依托各种教学环节并开设相关课程,着手于本科生文献检索能力及科研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期提升其科研能力。

1.2.2 实验能力的培养

文献检索只能为提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奠定理论基础,而支撑研究课题最有力的证据还是实验数据[3]。在动物科学专业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实证资料都来源于实验,因此,学院非常重视对本科生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本科生设有开放性实验室,以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科学实验中,为我院学子搭建一个真正能够参与科研设计与实践的平台。

1.2.3 论文撰写能力训练

科研能力的体现、成果的展示、学术水平的高低及所有科研过程,最终都要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人员想要有效地展示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只有通过书面的学术论文才能得以实现。对于本科生来说,论文的撰写不仅要注重内容,还应注重形式,论文内容是确保论文质量的基础,论文形式则规范论文格式,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治学态度。本专业设有论文撰写的专业课程,并有严格的课程考核,通过系统地学习,大幅度提升了本科生的论文撰写能力。

1.2.4 科研素质的培养

科研素质不仅是本科生从事科研创新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本科生从事其他工作和学习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动物科学专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积极为其科研能力训练创造条件和氛围,如按期举办畜牧专业知识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性试验,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学术竞赛及科研学术交流等。通过良好地科研素质训练,大学生不仅获得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1.3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设置创新课程体系

创新主体对各类知识的整合水平以及其所掌握知识面的宽窄对创新能力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因此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设置一个合理的比例,借此拓展学生知识面。其次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大选修课的比重,促进学科交流,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其他学科相关内容,从而加强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4]。

2.立足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实验实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1 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三位一体,强化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在实际生产实验中,基础实验属于认知验证性实验,侧重本科生基本素质与认知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基础科学实验及基本技能实验。专业实验是综合模仿性实验,注重专业素质与应用技能培养,包含专业综合实验和专业技能实验。创新实验又称为创新实战性实验,包括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及开放性创新实验,强调研究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5]。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实习和实践[6],动物科学专业通过优化实验实践教学资源组合,以创新实验为主线,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对本科生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进行了全面培养,使本科生科研实验水平得到提升。

2.2 以“产学研”关系为纽带,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实践平台

我国本科生虽有较为扎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其创新水平及实践能力仍较为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7]。学院应切实开展与企业实践技术、学生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利用“产学研”关系及其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培育更多社会所需的的创新型人才[8],加速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与孵化培育,为学生科研创新提供“实战”平台。

2.2.1 携手打造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

开设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管理者、技术能手、优秀校友进校园,上讲台为学生授课、做专题报告,在这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的人员技术需求及畜牧行业的前沿信息,引发学生科研创新兴趣。

2.2.2 创办企业助学班并设立企业奖学金

企业基于自身行业需求,为品学兼优、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现金奖励并开办企业助学班,极大地激励本专业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使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科研创新热情。这不仅对校企深度合作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进一步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2.3 积极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

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基础课之后,带着导师的部分课题任务到专业对口的企业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完成导师所交付的科研任务及生产任务,从而熟悉掌握操作技能,进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的形式,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可使学生接触生产第一线,并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中,激发其科研创新的灵感。

3.因材施教,大力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3.1 本科生导师制在动物科学学院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牛津大学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发源地[9],导师会因材施教,并依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细分,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并对其培养,其培养模式的开展,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动物科学学院校作为畜牧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注重加强基础,拓宽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科研素质,培养创新能力。通过导师带教模式,可组织带动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在为学生指导毕业论文的选题、查找文献、写作等方面的同时,保证对其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力争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环境。

3.2 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

3.2.1 精心遴选本科生导师

动物科学专业对本科生导师的遴选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政治立场必须坚定,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品德要高尚,再者专业知识必须渊博深厚,能够对本科生有一个合适的培养计划。选择导师时是双向选择制,由学生自愿填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经导师与学院商议决定。导师与学生以1:1或1:2的比例进行帮辅带教。

3.2.2 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本科生导师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参与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辅带教,为其个性化发展制定个性化修读计划并提供可行的培养方案,注重对其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并建立导师与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有效渠道,及时对信息进行反馈。

3.3 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互带互助模式

组织本科生与研究生相互交流学习,本科生的科研实验由研究生辅导开展,此举既可充分发挥和巩固研究生的实操技能,也可以使两者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沟通,以期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10]。本科生在这种互带互助模式下,一方面可以在导师的教导下学习科研创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研究生的指导下提升自身动手能力及科研实验操作水平,最终达到最大幅度提升本科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

4.结论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探索,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学生从最初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会了自主探索、研究、发现。这不仅提升了本科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本科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显著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大大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能激发起其科研兴趣和科研热情。近几年,畢业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比例逐年上升,不得不说,本科生时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后期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体系,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对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吉,侯鑫,刘明秋,等.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178-181.

[2]姜从盛.对高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思考[J].交通高教研究,2002(1):25.

[3]屈锋,程火焰,阳国峰.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119-121.

[4]龚放.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16.

[5]李存金.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105-110.

[6]商艳,徐晓璐,李强.教学医院实行实习医师导师制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3):83-84.

[7]吴树青.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增强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1-7.

[8]徐金梧.校企零距离对接产学研合作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J].北京教育,2007,(5):31-33.

[9]王璐,朱勤厚,苗乃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生实行导师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11(3):29-31.

[10]李耿,吴庆光,胡晨霞,等.导师制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44-146.

作者简介:

孟 军(1986—),男,江苏盐城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马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

通讯作者:

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篇4

摘 要:目前法学硕士毕业论文质量存在较多问题,应从教育过程寻找解决办法。科研训练包括竞赛类、参与类和融入类三种形式,在法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科研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从而有利于解决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存在的质量问题。同时,切实开展科研训练,也将推动法学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

关键词:法学教育;毕业论文;科研训练

一、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年年被吐槽,仅就毕业论文本身去思考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培养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不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本身,而在之前的教学环节。就法学教育而言,要写出一篇像样的硕士毕业论文,需要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各种能力的积累,包括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新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的能力,以及展示法律观点的能力等。在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进程中,学生普遍表现出明显的选题无目的、结构无逻辑、内容无思考、写作无章法、答辩无经验等现象。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现状反映了学生综合能力的不足。

传统的法学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在教学方式上以讲授法为主。有的教师还没有从观念上实现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因此,虽然学生大多能够获得较充分的知识积累,但所获得的知识相对固化,难于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在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知识运用的机会。然而现实情况是,实践教学环节也往往由于学生人数、教学时间安排、学生实习积极性、实习经费、指导教师精力以及实习场地、安保、案例典型性等原因,导致实习教学效果不佳。这样,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理论环节缺乏能力引导,实践环节疲软,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割裂,种种问题累积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学生方才充分显露出发现问题以及分析、解决和阐述问题各方面能力都极为欠缺的状况。缺少了学习过程中必要的能力训练,论文质量堪忧也在情理之中。

二、科研训练对硕士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回应

大学生科研训练始于196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倡的“硕士研究机会计划”,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硕士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开启了硕士生参与学术研究的先河。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以学科竞赛形式为主的硕士生科研活动,后来又逐渐加大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推广力度。这些都是大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有益尝试。科研训练以项目化的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检索资料和选题的能力。学会并熟练运用传统纸质和现代电子形式的检索工具,是论文选题和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基础。检索、处理资料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避免无效和低水平检索,把握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从而解决盲目选题、自说自话等问题。

科研训练可以提供论文撰写及修改技能的训练。通过科研训练,学生可以尝试独立地拟定写作思路和提纲,逻辑地展开观点论述,并对论文进行完善。论文指导教师普遍感到学生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或者法言法语把观点表述出来,文字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有的教师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不能进行有效的修改。科研训练则可以让学生提前接受拟定论文提纲、结构安排、文章写作和修改的多种练习,解决学生“不会写”“写不出”的问题。

科研训练可以为学生提供答辩环节的预演。答辩环节考察学生对论文所探讨问题的把握和理解程度,也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及反应速度。法学专业学生除了要有过硬的“笔杆子”功夫,还要有“嘴皮子”功夫,充分的科研训练可以解决学生在答辩时抓不住重点、表达混乱、临场紧张等问题。

科研训练是涵盖上述能力训练的较好形式。如果法学专业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这种积极的训练,相信硕士毕业论文便会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从根本上解决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

三、科研训练的体系化构建与开展

我国相关教育文件早已将学生参与科研纳入其中,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硕士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并将硕士生科研训练情况纳入普通高等学校硕士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硕士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種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但目前硕士生科研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尚未达成共识,对硕士生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什么是硕士生科研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应当看到,尽管科研训练与学术研究具有相同之处,但科研训练更多着眼于学生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对于硕士生尤其法学专业学生而言,科研训练的能力诉求与学生未来从业的能力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契合的。因此,应当摒除科研训练等同于学术研究的偏差性认识,并在法学教育中大力提倡科研训练工作。对科研训练形式的认识也不能仅限于项目研究的形式,应将科研训练予以体系化,并将其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科研训练的多种表现形式

科研训练本质上是对综合能力的训练,符合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必要把科研训练与法学教育全面结合。科研训练既可以表现为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可以表现为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根据科研训练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三类:

一是竞赛类科研训练。目前在法学学科范围内,竞赛类科研训练包括“挑战杯”竞赛、各类模拟法庭竞赛、辩论赛、写作翻译类比赛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这些赛事活动符合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精神,培养锻炼学生的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对彰显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个人能力具有显著意义。此类方式是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训练方式,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是扩大活动覆盖面,让更多法学专业学生加入其中,有利于法学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是参与类科研训练。此类训练形式多表现为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其结果或者体现在教师的科研成果当中,或者经过培育完善,转变为竞赛项目,因此具有半显性特征。这种方式在不同层次的院校广泛存在,但受制于多种实际因素而呈现出随意性。出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考虑,有必要提供学生参加教师科研工作的制度性保障。

三是融入类科研训练。即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多种方式的训练。融入类科研训练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的有意识的引导与训练,这种训练,在形式上没有文章或者报告作为训练的标志性成果,但具有根本性意义,它其实是竞赛类和参与类科研训练产出成果的`“幕后英雄”。前述两类科研训练对参与其中的学生来讲意义毋庸置疑,但有明显的不足,就是训练的受益范围不能周延所有学生。教育活动的宗旨恰恰要求能力培养必须及于全部受教育者,这就是融入类科研训练必须受到重视的意义所在。

2.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研训练

竞赛类和参与类科研训练需要一定的机制作为保障,如遴选学生制度、奖励激励制度、知识产权与学生权益保障制度等。在机制顺畅的情况下,这两类训练即可有序开展。与此同时,融入类科研训练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达成至关重要,应给予充分重视。

融入类科研训练的开展需要课上与课下的紧密结合。课堂上需要教师激发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国法学专业硕士生均为高中起点,理解能力有限。科研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认识和发现社会,从而发现问题。“组织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是实现由学习向发现转化的直接途径。”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与原理,探索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课堂上还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多次的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心理,学会通过语言、眼神与肢体的综合运用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下教师要着力训练学生的文献资料处理与撰写能力。法学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迅速发展传导给法律的易变特征。一名合格的法学教师的课堂上,仅做知识点的宣讲远远不够,还应教会学生查找、阅读、甄别、筛选相关资料。之后,通过不间断的练习、总结、反思与修改,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和驾驭能力。

总之,融入类科研训练需要教师认真对待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训练的机会,并且给予充分的指导与点评。融入类科研训练将对教师传统的教学习惯、方法产生巨大冲击,开展这种工作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教师激励、评价考核等制度,才可能使融入类科研训练在教学活动中变成一种教学习惯,沉淀为一种教学传统。

3.在毕业论文环节开展科研训练

毕业论文是硕士教育过程的最后一个综合性训练与考察环节,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科研训练。撰寫毕业论文,特别是对于大多数不能或不愿参加学科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而言,毕业论文的综合训练功能就变得不可或缺。实践中有人因毕业论文问题突出而提出取消硕士毕业论文的建议是极不可取的,如果取消这一环节,那么学生的培养过程将不完整。

毕业论文训练的综合性与过往学习过程中科研训练的分散性形成互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训练,有的倾向于理论论证,有的侧重于案例分析,分散在某一部门法领域,局限于某一具体问题。而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会涉及到跨部门法甚至是跨学科、跨专业的问题,需要学生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融会贯通各领域知识,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框架体系,之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或许也可以有更进一步的期待,即学生能有所创新。综合性是毕业论文较之前的训练所不同的地方,指导教师应当兼顾论文主题涉及的多领域知识,鼓励学生把握相关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围绕论文主题合理运用各学科知识,阐明并论证主要观点。另外,毕业论文是大多数硕士生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指导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社会,思考法律建议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等问题。

四、结论

法学硕士毕业论文作为整个法学硕士教育的收官之笔,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法学教育工作的效果,发挥着教学质量“晴雨表”的功能。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的问题,毋宁说是法学教育的问题,法学硕士毕业论文出了问题,应该引起法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科研训练要求法学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切实开展科研训练,必定会向传统法学教学方式、教学观念、教学习惯发起挑战,向教学过程要能力培养、要创新意识。大力开展科研训练工作,可以成为提升法学硕士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措施,也可能成为提升整体法学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俞林伟,施露静,周恩红.我国高校硕士生科研训练的发展历程、困境与未来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89-93.

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篇5

儿科学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能力全面、潜力良好的综合型儿科学人才为宗旨的高层次医学教育。研究生阶段的儿科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临床工作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儿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能力。因此,在保证儿科学临床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科研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应尽早地贯穿其中,培养高层次儿科医生在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具有将最新的生物医学研究进展运用到临床实践的能力,以实现尽早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接轨。

为了达到对儿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及下属实验室在研究生尤其是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在这些过程中收获了一些经验和心得,现总结出来供同道参考。

一、制订完整的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计划

作为高技术人才的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素质、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于儿科学研究生而言,学生要在一定年限的时间内完成专业训练,获得较高专业学历,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或儿科学科技工作者,除了个人的勤奋努力外,合理地制定培养目标,认真实施培养方案也同样重要。根据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华西临床医学院和我科室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研究生第一学年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同时,査阅文献,掌握自己研究课题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完成课题预实验。以此为基础,在导师指导下公开开题,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年开始进行论文科研工作,实施所设计的课题及解决研究工作进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协助导师进行相关课题的申报工作,参与“标书”的撰写、课题实施和总结等;并在规定的时间根据课题开展情况完成《四川大学研究生研究学期进展报告》。在第三学年继续完成课题研究,完成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毕业论文的书写工作及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二、组织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尽快让其进入研究课题一直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指导外,研灸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也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和研究生获得新思维、新灵感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研究生通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大大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使自己与其他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开展和参加丰富的学术活动是儿科学研究生在读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系列学术活动,使研究生们拓思维、丰富知识,同时熟悉儿科学及相关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研课题的能力。学院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20次。为了给研究生们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儿科教研室及整个四川大学搭建了不同领域的、面向研究生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包括各种各样论坛和讲座,主讲者范围来自五洲四海,大到国外的专家学者,小到本科室的医生护士,都可以登上这学术交流的一方平台,与广大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探讨。除了比较大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也组织和创办了科室和实验室自己的学术活动平台。每两周1次定期召开学术周会,安排研究生轮流主讲读书报告或试验进展,并在学术周会举行期间要求研究生事前作好文献资料准备,会上要踊跃发言,以培训科研思维能力。

三、以研究生导师制为龙头,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导师制为龙头,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能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高级医学人才。导师制具有高弹性、双向性、针对性等特点。导师制的双向性是指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可以自主选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导师的研究方向等情况选择导师,导师也可通过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对研究生择优录取。导师的针对性是指导师在了解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后,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订适合该生的`培养计划和重点培养方向,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科研生涯中能扬长避短,让研究生在其优势方面的潜力能得到充分挖掘。儿科教研室自招收研究生以来,坚持以导师制为龙头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为每个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由导师负责,教研组集体培养。

四、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与管理体系

为了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学院着力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与管理体系。首先,建立了学科分类评价与管理制度。儿科教研室的研究生从事的研究主要分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我们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临床型研究课题,我们主要看重其内在的应用价值和对临床实际的指导价值,而不是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和影响因子评价研究生所做工作的社会贡献和其个人学术水平。而对于基础试验类研究课题,我们评价的重点参考指标在于是否是原创,是否具有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否具有重大科学发现,以及在儿科学及相关领域、学科内产生的影响;提倡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强调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其次,建立了相对弹性的研究生课题管理制度。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积极性的调动,对培养优秀研究生,留住优秀研究生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上采用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四川大学设立了不同的研究生奖学金等级,根据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决定其前三学期获得的奖学金等级,而研究生入学后,则根据研究生前三学期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和自我评价,写出个人书面总结材料,交指导教师和学院领导审査。然后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评价,确定后三学期的奖学金发放等级和是否继续攻读相应的研究生学位。对在校研究生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厂实行中期考核分流,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我们认为,应当为研究生从事项目课题的研究建立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尤其是儿科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其在学习期间本来就担负着较多的临床工作任务,要求他们花大量时间在实验室从事试验研究是不大现实的。一味照搬刚性的机制与制度往往使大多数研究生不堪重负,甚至使个别研究生走到放弃学业的极端。因此,应遵从研究工作基本规律,建立弹性的研究生科研管理机制与制度,从而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热情,科研能力得到全面健的培养。

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篇6

5.1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

把握管理科学问题创新性的维度,不包括()。能力维

刘思峰老师认为,寻找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可以从()方面入手。除“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去寻找”

刘思峰老师认为,论文选题的准则包括()。创新性,重要性

因为博士论文特别强调创新性,因此论文选题必须选择过去没有人研究过、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对

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都是研究现实性的问题,CAPM模型不是。错

5.2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对于在职的博士研究生,刘思峰老师建议()。

尽可能在学校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融入研究团队,生活学习一体化

有效开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方法包括()。ABCDE

《论衡·程材》中讲到的主要观点包括()。

驱驰日以巧 盖足未尝行

有效开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方法之一是顶天立地。对

你想致力于写一篇理论文章,所以现实背景的研究没有必要。错

5.3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参考结构 南航博士发表文章的要求错误的是()必须是5篇SCI或相当的核心期刊

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包括()。ABCDE

研究方案应该包括()。除“用什么路线”

调查研究的方法一定要很具体,很有针对性。对

管理科学工程的论文每一章之间的逻辑结构很清晰,彼此关系也很紧密的。对

5.4 博士学位论文评判标准

方法类论文评价标准一般按照三大要素来评价,不包括的是()。理论意义

对论文质量有影响的有()。

除“论文引用的数据是否来着大家、名家”

论文不管选题、数据资料收集的方法新不新,研究结论一定要是新的。对

管理科学工程论文一般只要定量分析,不要定性分析。错

管理科学工程博士论文很难通过定性的分析,得到全新的结果。对

6.1学位论文的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如果你想将来做研究员,应考虑准确定位于_____。

理论,学术型

已下不符选题原则的是_____。角度要大

硕士论文选题要求_____。

ABCD

研究的方向往往始于学位论文。对

不管什么方向的研究生,都要积极接触工程实践。错 6.2学位论文的工作

学位论文的工作,需要具备哪些精神? ABCD

选题确定以后,如何进行广泛阅读? 除“只需阅读直接相关的内容”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主要提醒研究中的_____。

除“撰写”

在研究中,要多做比较,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过去看未来。对

工科研究生,若有好的数学功底,必能在工程里取得大进展。错

6.3 学位论文的内容

学位论文的题目,常见问题有____。除“简明”

对于论文中的摘要,既要短、精,又要完整,必要信息如____。ABCD

文章绪论要体现研究内容、预期成果、效益和意义,避免____。ABCD

文章正文必须交代清楚前提、假设等。对

文章收尾中的结论最好是各断小结的罗列。错

6.4学位论文的写作

学位论文选材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具体表现为____。除“精打细算”

学习中要勤报告、多练习,具体操作为____。除“每天整理”

做学术、写论文要有学术道德:_____。除“引用广泛”

学位论文,禁止咬文嚼字。错

工科论文结论除了指明研究成果外,还应指出成果的科学或工程意义。对

7.1什么是研究生学风

研究生学风指研究生在____等学术活动中的学风。除“生活”

学风是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在学术活动中的风气。对

7.2研究生学风的研究方法

研究生学风现状,存在15大类问题,以下哪类不在其中? 以正当手段影响学术评价结果

研究生对于学风15大类问题进行自评、他评,是分以下层面____。ABCD

既然研究生的学风存在问题,那么采取对策时要从哪几方面着手设计呢? 除“家长”

研究生的学风存在问题,其原因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导师的指导、学校是否开设相关课程等因素有关。对

研究调查的对象选取遵循广泛性、代表性、便利性。对

7.3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整体看,研究生学风有问题,__%的硕士生和__%的博士生承认其学风存在问题。

40.2,30.1

导致研究生学风问题的因素中,以下哪一个是调查结果中百分比最高的?

社会风气的影响

调查学校学风教育现状,结果显示____占比最高。没有学术道德课程

此次调查结果比6年前调查的结果相差无几。错

很多研究生出现作业抄袭、拼凑等,解决学风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校进行宣传、教育,制定对应惩罚措施等。对

把别人的观点、想法用于自己的文章中而不作说明,也是剽窃行为,是偷窃别人“财宝”的盗窃行为。对

7.4研究生学风问题的研究结论与建议

调研结果显示解决研究生学风问题的策略中____呼声最高。导师对学风进行教育,以及良好的示范

社会应倡导____社会风气,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规范学术出版市场和增强其责任感。ABCD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术制度____,来应对研究生学风问题。除了“提高学术规范认知水平”

从当前评价看,研究生学风有问题,但并不很严重。对 研究生应增强道德、是非观念,培养诚实品质、科学精神和学习、研究兴趣,适当投机即可。错

8.1背景分析

2012年4月2日,匈牙利总统施米特.帕尔因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是因为:

博士论文抄袭

2011年,德国前国防部长古藤贝格以及欧洲议会前副议长希尔瓦娜.科赫.梅林均因为博士论文造假而辞职。

王宇澄向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提交了举报导师王正敏学术不端的材料,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报告认为:其博士学位不存在造假行为。对

8.2发达国家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经验

Pierre Cossette提出的科研不端行为类型不包括: 在研究结果报告中的剽窃行为

在国家层面上,有独立机构处理科研诚信问题的国家有: 美国,丹麦

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借鉴的科研诚信建设经验有: ABCD

OSTP明确指出,研究不端行为不包括以下两种行为: 诚实的错误,意见上的差异

美国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程序包括: ABCD

在美国,被举报人对所举报的科研不端行为存在异议的,可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除“通知ORI”

在项目计划、履行或项目评审或研究结果报告中的伪造、篡改和剽窃行为属于研究不端行 对

科研诚信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国家工程院提出。错

科研诚信不仅仅是科学家内部的事情,如今已经成为全社会、全球性的共同问题。对

科研诚信是整个伦理文化与氛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

8.3中国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状况及问题

针对中国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科技部等12部委出台了科研诚信规范体系。对

2001年科技部出台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提到了科研不端的概念。对

8.4保证科研诚信,推进学术创新

在我们国家,基层科学道德委员会最早出现在哪所大学? 北京大学

目前论文查重率不超过()才不构成抄袭、不侵犯别人的版权。10%

以下措施能够推进学术创新的有: 除“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中国科研诚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ABCD

科研诚信缺失会造成科研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败坏学术风气、损害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等一系列后果。对

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篇7

1 当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现状

专业学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同时也不能忽略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讲, 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生, 生源参差不齐, 应届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能够较好的接受新知识, 但由于其临床经验不足, 往往为了获得更多的临床经验、技能而整日在临床实践, 缺乏学习和思考科研的时间;而往届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但知识更新层次、外语水平较应届生差, 缺乏科研的方法。对于学校来讲, 一方面很多医学院校设置专业学位的时间较晚, 培养模式上多参考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经验, 对专业型研究生要求等同于学术型, 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过高, 使得专业型研究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论文写作上, 临床技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培养;另一方面, 很多导师认为专业型研究生临床思维、临床技能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要求研究生整日在病房工作, 等同于住院医师、进修医师, 最后发表一篇质量不高的综述或病例分析即可毕业。不可否认, 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是临床能力的培养, 并不等同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应在培养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2 具体培养措施的探索

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 包括查阅和处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能力及实验的总结和论文撰写能力等[3], 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学术型研究生更重要, 需要系统地学习, 对于专业型研究生也是必要的。笔者认为专业型研究生可从掌握科研基础, 培养科研思维, 通过论文写作等方面入手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以下将分别进行叙述。

2.1 科研基础的培养

科研基本功的训练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 只有具备扎实的科研基本功, 才能发现问题之后, 根据问题的特点,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科研基础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切勿揠苗助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科研基础: (1) 在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首先往往需要上半年或者一年的基础课程, 在课程设置中可加入部分科研基础理论课程, 使其掌握科研的基础理论知识, 增加对科研的理性认知; (2) 培养检索文献能力, 及综合分析信息能力。目前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 各种各样的知识层出不穷, 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宽, 如何有效地获得知识?我国医学院校的图书馆和校园网基本上能够进行文献检索, 教授相应的文献检索的课程更能有效地获得本专业信息。只有熟练掌握文献检索的能力, 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后, 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查阅中外文献, 了解本专业的最新进展, 发现创新点。和导师沟通后针对有价值的研究可初步提出构想, 经专家论证后再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3) 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是一种工具, 在科研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阅读国外原始文献不但能够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 同时有助于提高外语专业水平。平时在查房、交接班的过程中使用英语, 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 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 时代要求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传递由于交换的网络化、高速化、双向化、多媒体化以及信息存储的大容量化, 使人类知识的更新、交换、积累和应用加快[3]。各个医学院校基本上都有计算机室, 个人电脑在大学中也较为普及, 为培养计算机技术铺平了道路。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循证医学的支持, 而统计学是循证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很多软件可进行统计分析, 学好统计软件的应用也是必要的; (5) 有条件的院校可制定时间, 定期参加实验室轮转。有必要制定相关措施保证轮转质量, 导师应鼓励有轮转意向的研究生去实验室轮转。真理来源于实践, 在实践中能够更好了解科研方法, 为科研打下基础。

2.2 科研思维的培养

科研思维是个体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思考的过程, 是科研能力培养的核心。笔者认为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应在临床工作中培养, 培养模式需要区别学术型研究生。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导师为主的模式, 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 往往是导师指定一个课题或课题的一部分, 或指定一个方向后让其从大量的文献中发现存在的前沿问题, 而对研究生而言缺乏兴趣, 殊不知在科学研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4]。笔者认为这种“自上而下”的办法在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中应加以改进, 可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 即自己在临床实践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创新点, 以此为出发点, 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专业型研究生较之学术型研究生在临床时间较长, 在实践中更能发现问题。导师在日常带教中要启发他们见微知著、追根问底的精神, 鼓励在工作之余带着问题去学习, 这样既可以提高临床基本理论, 同时又能在学习中发现需要改进的创新点。例如我的一名研究生在临床中观察发现应用唑来膦酸预防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时, 药物存在生物利用率低、副作用多的问题, 能否局部缓释来提高生物利用率、减少副作用?以此为创新点, 查阅相关资料后很快通过了开题报告, 经过体外药理释放试验, 目前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平时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讲座、学术报告等, 讲座能快速了解医学前沿动向、新进展, 拓宽知识获得的途径。科室可组织本专业的导师进行专题讲座, 讲解所擅长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基础研究等等。笔者科室每周一下午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 不但进行病例分析, 讲解手术经验、技巧, 同时讲解最新的科研动态, 对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专业型研究生来讲, 翻译国外文献、写综述也是较好的获得本专业前沿的研究动向的一种方式, 以此为出发点从事科学研究, 同时可以提高外语能力, 但较费时费力。专业型研究生也可尝试书写标书、申请各级科研课题等。

2.3 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是科研思维培养的重要过程。众所周知, 每个学校研究生毕业均需要至少一篇论文, 我校专业型研究生的论文要求一般低于学术型, 这并不意味着对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要求有所降低, 导师应鼓励其在国内核心期刊及以上的杂志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专业型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最好能紧密结合临床, 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切入点解决临床中的问题, 研究能对临床工作有一定指导和实用价值。同时用病例分析报告进行前瞻性或回顾性的研究, 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意义。本科室在开题时组织本院专家审核课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毕业论文的评审、答辩流程与科研型研究生相同。目前亟需建立一系列评价专业学位论文的考核制度, 以保证学位论文质量。考核制度要注重科研的实效性, 考核范围可包括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科研能力、论文进度与工作量、科研态度、科研条件、前期研究成果等方面内容[3]。科学评价原则的制订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的保障[5]。

3 结语

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是临床实践能力, 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医疗专门人才所必须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研究生将来更加有效地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有助于掌握科学思维方式, 能及时了解科研前沿动向, 有助于熟悉论文写作, 使其更能满足未来社会的要求, 将来才能更具职业生命力。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将来才能培养出引领医学前沿领域进步的带头人。应该清楚的认识目前我国的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不完善, 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的通知[S].学位 (1998) 5号.

[2]葛波, 熊川, 徐勤, 等.研究生创新环境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10, 23 (6) :400-401.

[3]王海东.加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3) :394-395.

[4]王林辉, 王志向, 杨庆, 等.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6) :1132-1135.

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篇8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6-0122-02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iming at the status quo,that is the clinical base,course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is text analyses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graduate students clinical ability.Form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ory cours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skills,and in the clinical situation of practice,this text aims at cultivate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of clinical skills and to improv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clinical skills.

Keywords: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linical Ability;Cultivation Mode

随着中医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的中医研究生临床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社会形势的发展要求。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临床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部分,也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中医人才的重要路径。思索能够与现代化中医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还可以提高科研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中医临床能力的总体水平。目前的中医研究生临床教学模式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多的培养都重视理论基础,轻视临床实践,这与长期以来的中医教学模式有关,导致学生毕业之后临床能力水平相对不足,因此,思考研究能够适应中医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中医临床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医内科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1.1 临床基础 目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大多来自全国不同等级院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因为历年来研究生招考模式比较偏重于理论考试的成绩,使得大部分研究生在本科学习的阶段注重考研而有意缩短临床实习的时间,甚至放弃了临床实习的机会,这就直接导致了临床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总体临床能力较弱,在实际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方面存在着一些与理论脱节的问题,以致于在研究生临床转科阶段临床技能链接不上。

1.2 课程设置 研究生进入学校后,一般要先接受半年至一年的课程学习,这些课程除了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医学英语等公共课程之外,其他的专业课程安排大多还停留在重复本科教育阶段的单一病种课程模式,与实际的临床情况并不相符;另外,课堂教学仍以灌输式的讲授方式为主,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的主动性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直观、形象地将理论与临床联系,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发挥和调动起来,也限制了学生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1],直接造成中医课程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

1.3 临床实习 研究生在理论学习阶段结束后,大部分将进入临床,按照住院医师的培养方式进行轮转,参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临床实践,要求在中医内科学的相关三级学科科室、急诊和辅助科室进行轮转学习,每科1~2个月,轮转期间每周都有跟师门诊。但是在轮转期间,医院每个科室的病床数以及带教老师的人数都是有限的,研究生没有处方权,也缺乏经验,一般无法独立的管理病号。很多学生都是抱着看一看的心态在病房里写写病历,很少有能亲自动手实施操作的机会,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导致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影响。另外,我国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带教老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处理问题以免产生医疗纠纷。种种原因,以致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明显减少,研究生的临床技能也得到很好的发挥。

2 思考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尤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提高,目前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差甚远,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不能满足现代中医学人才的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2]。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医内科学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解决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所在。针对研究生目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以下方面的具体改进。

2.1 提高理论课程培养的质量 中医学在历代医家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病模式,其中的核心就是四诊,包括望、闻、问、切。只有正确的运用四诊,医生才可以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观准确地获取患者的信息,从而对疾病进行分析综合,及时作出明确的判断。四诊作为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临床诊病手段,对于研究生的临床基础技能的奠定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针对目前培养情况,应筛选适合研究生水平的教科书,结合多年来的教学改革经验,重新设定形成新的以四诊为核心的中医内科临床技能教学大纲、教案,由专家每周进行授课,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加强课堂互动,努力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演示临床典型案例,结合学到的知识,再现情境,使学生切身融入其中,从脑海中形成认知,熟悉掌握各种诊法的典型表现以及临床意义;定时放映以中医四诊为核心的教学视频,按其操作步骤规范学生的技能操作,让学生加深印象,熟悉四诊基本技能的操作规范。

2.2 加强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的结合 利用脉象仪、舌诊仪等中医四诊辅助器材使学生反复体会四诊的信息特征,让学生进一步从实践中理解、消化、吸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组员之间模拟中医诊疗场景,进行组内、组间问题探讨和临床技能演练,掌握临床望、闻、问、切等具体操作流程及其代表的临床意义。由带教老师按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挑选典型案例,研究生参与病案讨论,轮流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分析自己的思路,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对某种病例掌握比较全面的诊断步骤,而且讨论还能培养学生如何简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病因、病性及邪正对比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出完整证名,为立法处方提供依据。这样可以重点培养医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病例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措施,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在实际情况中,临床患者的病情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不像教科书中所讲的那么单一,需要同时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各种检查、检验的结果,根据辨证依据提出诊断及治疗方案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学会对临床复杂病例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分析思考,促进临床思维模式的形成。通过反复的理论知识的实践,在脑海中形成中医临床技能的运用意识,加强练习,使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融会贯通。

2.3 在实践环境中提高临床技能

2.3.1 在医院环境中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与操作技能后,安排研究生到中医内科病房进行科室轮转,分配研究生系统管理病床,安排医师二线督导,研究生首先独自接诊新入院患者,予以实地临床技能操作、画出辨证论治路线图,并在辨证论治后提出自己的诊治意见,开立医嘱与处方,由带教老师查看后进行分析,指出错误,并提出修改建议,在真正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医疗情景之中,自然而然地锻炼出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而临床工作中接收、处理患者的思维过程,可以巩固学生对于各种不同病证的确切认知,熟悉临床工作的详细流程,可以进一步使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融会贯通,并且灵活地运用于研究生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可提升学生的临床工作水平及与患者和谐沟通的能力,使他们达到可以独立处理一些常见疾病的培养目标。

2.3.2 在社区环境中 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善和医学的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对防病治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医疗保健从个体向群体改变,而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紧缺,就为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环境。与医院实践侧重点不同,社区实践中更注重的是健康知识普及与预防保健,可以在实践中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临床技能,增强与基层群众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升群众对疾病的防范意识,以求达到“治未病”,与在医院实践中的“治已病”相互弥补。

因此,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临床能力基础后,安排学生进入社区,利用中医临床操作技能进行健康普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练习临床操作的机会,进一步使学生得到更大的锻炼,对操作更加得心应手;对常见疾病进行宣传教育和生活指导,以熟练四诊技能操作规范,加强系统诊疗概念,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认知。锻炼学生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技能。

3 结语

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中医内科研究生动手能力的要求日趋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今后从事临床工作的能力及为广大群众服务的质量,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相应的对策及方案,不断提高、创新与改革,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高层次的中医优秀人才,才能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推动中医研究生教育工作不断完善[3],才能使中医得以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滕晶. 网络环境下多向互动式《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山西中医,2010,02:57-58.

[2]章新友,王思民. 对中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 中医教育,2009,01:33-35.

[3]李先强,刘喆,董文尧. 论中医临床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西医结合研究,2012,03:167-168.

上一篇:红色故事主持稿下一篇:贸易公司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