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夜_教学设计_教案

2024-07-11

1、秋夜_教学设计_教案(精选10篇)

1、秋夜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朗读、想像加深对诗歌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象、画面的理解,从而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

2.把握诗歌的情感,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教学过程 导 语:

同学们,从古到今,爱赏雪,爱用诗词、文章咏雪的人,数不胜数。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毛泽东就十分爱雪,他对雪景有着特殊的爱好。据说每次下雪后,他都不允许别人清扫院子里的雪。毛泽东爱雪,自然也会写雪、赞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PPT1]

出示课题《沁园春•雪》

[PPT2] 明确学习目标

1. 品味赏析优美的语言。2. 理解诗歌主旨。3. 体会诗人情感

[PPT3-4] 题解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以此得名。“雪”为题目

毛泽东一生写过不少诗词,其中我们熟悉的用“沁园春”填词的有《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 词的特点

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

[PPT5]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PPT6] 背景介绍:

①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②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欣赏“北国风光”。

③词里抒发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PPT7]

检查字词预习效果,明确多音词读音

[PPT8]

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T9-17]

朗读全词:

播放配乐配图朗诵《沁园春•雪》。[PPT18] 自由朗读 学生一起朗诵全词,注意音准、情炽。

借助“预习提示”中对本词主题的概括,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总体把握全词内容,并由此找到本词的“词眼”——“望”和“惜”这两个十分关键的字。抓“词眼”对于把握全词结构,领会全词思想内容十分重要。此处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本词的“词眼”,而是由此让学生懂得一个读词方法。[PPT19] 全文赏析

思考:上下阕之间有一句过渡句,请迅速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 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PPT20-23] 分析上阕

1.“江山如此多娇”是承上阕来写,用了一个“娇”字,是褒义,是赞扬。那祖国的江山有那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什么景?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2.北国风光怎样呢?

3.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 4.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 5.思考:望到了什么?

6.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7.“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8.“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为何写它们“舞”、“驰”?

9.以上景物确实很美,作者认为还有那种景色是美丽的呢?

10.“须”的意思是等到。表明天还没有晴,所以这句话是虚写。

11.总结上阕:先总写北方雪景。然后写眼前实景,接着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12.板书设计

[PPT24-27] 分析下阕

1.文中提到哪些英雄为江山折腰?

2.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3.“惜”中含有哪些意思? 4.下阕为何要评说古代帝王?

5.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总结下阕:评论历史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并板书

[PPT28]

拓展《沁园春长沙》

[PPT29]

探究:《沁园春长沙》里作者对当年的求索“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沁园春雪》中是否有了回答?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PPT30]

你从毛主席的诗歌中体会到了哪些美? 大气磅礴的意境美 超凡脱俗的人格美 深邃隽永的哲理美

[PPT31]

课堂小结: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又深化了写景。

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昂,充满了热爱祖国山河,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PPT32]

第1节__电压_教学设计_教案 篇2

1.教学目标

1.知道电源的作用、电压的单位,知道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电压值。2.知道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仪表和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 3.通过练习会将电压表接到被测电路的两端测电压,会读电压表的读数。

2.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电压的单位,学会使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会读电压表的读数。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能够提供电能,电路中有了电源形成通路就可以让电荷在电路中做定向移动,开成电流。但同学们再深入思考一下,为什么电荷可以做定向移动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55-56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了解电源的作用,电压的单位、符号,电压常用单位及5

556其换算,知道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电压值。

2.看课本p—,知道电压表的作用及在电路中的符号,记住电压表的使用5758方法,会使用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5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1.要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电路两端就要有________,在电路中提供电压的装置是________。

2.电压用字母________表示,国际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电压的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换算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记住几种常见的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______节蓄电池的电压:______ 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________手机电池的电压:________对人体的安全电压:________ 4.电压表的使用方法:①电压表要与被测电路________联。②电压表接进电路时,应当使电流从________接线柱流入,从________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压能不能超过电压表的量程?________ 5.怎样在电压表上读数(与电流表读数类比)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第三步:_____。

三、后教环节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4个小组同学分别展1个题目,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小组合作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并用电压表测出小灯泡和干电池两端的电压,进一步总结电压表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四、当堂训练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关于电池的电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干电池只有接入电路中它两端的电压才是1.5V B.电池不使用时没有电压 C.不论电池是否接入电路,电池两端都有电压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估计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为1.2-1.5V,如果用双量程的学生用电压表去测量,为使测量结果较准确,所选用的电压表的量程应该是()

A.一定要选0-3V的量程 B.一定要选0-15V的量程 C.要选1.2-1.5V的量程 D.哪个量程都一样 3.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压表测L1两端电压 B.电压表测L2两端电压 C.电压表测L1和L2两端的总电压 D.电压表测电源电压

4.请指出在a、b两个电路图中,电压表分别测量的是哪个灯泡两端的电压?画出它们的电路图

5.学生喜爱的便携式单放机通常需要的电压为 6V,它需要 ____节干电池____ 联使用,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 ____ V,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____V.

6.220V=________kV;0.39V=________mV;250uV=________mV. 7.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测出的电压是()

A.灯L1两端的电压 B.灯L 2两端的电压 C.灯L1和L 2两端的总电压 D.电源两端的电压 8.如图所示是两只电压表的刻度盘,已知电 压表V1的示数为4.5V,V2 的示数为2.3V,请 在图中标出两电压表指针的位置

(二)学生展示,反馈矫正。(调查学情,统计疑难问题,先让其他小组补充矫正,教师更正或点拨)

板书

16.1电压

一、电压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符号:U 3.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 KV =103 V 1 V=103 mV 4.常见电压值

二、电压表的使用

1.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不对准零刻度线 2.使用规则

1、秋夜_教学设计_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意义,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立志养成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2.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时间的意义,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名言吗?谁给大家说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程老师也喜欢收集名言,课下要送给大家每人一个小书签。(出示课件:)

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2、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3、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时间。――(德国)贝纳姆

谁能大声地给大家读一读?你能把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说说吗?老师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今天的学习对“珍惜时间”会有更深入的感触。

二、情境导入

(配乐出示古诗:)《长歌行》

师:这一老一少立于江边,昭示着人生短暂,转眼百年,时间就如同滔滔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是呀!太阳落山了,有再升起的时候;小鸟飞走了,有再来的时候;小树枯萎了,有再绿的时候;花儿凋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有人面对时间一片茫然,而有人却要和时间赛跑!两种态度,结果会一样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时间赛跑》。

三、领悟文章

1、带着问题,快速的读一遍课文,之后思考填空:出示思考题: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___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3、结合着学生的汇报问: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对“我”说了什么话?边读边画在书上。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4、指名读爸爸的话。爸爸想让孩子明白什么?

爸爸的话朴实,深奥。“我”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5、理解两句关于时间的谚语。(体会时间的宝贵)

6、爸爸的话比这些谚语还让人震动,还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爸爸的话是什么呢?再读。

7、爸爸的话始终围绕在耳际,爸爸的心愿从此埋在了“我”的心底。“我”发现时间果真过的是那么飞快,“我”是怎么明白爸爸的话的?

“我”不仅明白了,还非常着急、非常悲伤。想一想:“我急的是什么?”“悲伤的是什么?”“决定的是什么?”

8、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写“我”和时间赛跑的?他认为和时间赛跑就像在做游戏,多么紧张、多么快乐,赢过时间又是多么自豪。能体会着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读。

9、因为他时常能够赛过时间。这种游戏可能就是最好的珍惜时间的方法了。听了爸爸的话,不仅不为外祖母的去世而伤心了,反而更加懂得了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他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指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受益不浅”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什么使“我”懂得珍惜时间,与时间赛跑的?再读爸爸的话。

“我”理解了爸爸的话,爸爸的话已不是一个谜语。而且还找到了谜底:假如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我”要把这句话告诉自己的孩子,告诉所有的人。让我们也牢牢地记住这句话吧:(出示课件)齐读最后一句:假如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10、你能用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吗?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

11、这么多人都懂得珍惜时间,那我们做得如何呢?我们算一算:每天有24小时,睡觉大概用去9小时,吃饭要用2小时,上学时间用6小时。那大概还剩7个小时,哪里去了?我们来做个实验:我计时间,你们轮流来读这篇课文,看一分钟能读多少个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以上)我们算一算:一小时我们可以读一万八千字,7小时呢?(十多万字!)带着你们新的感受再来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课文拓展

像作者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就像我们课前说的那些名人名言一样,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你们看:(出示图片)

1、矿难救援与时间赛跑,一次次救援工作与时间争分夺秒。

2、中国的宇宙飞船与时间赛跑,三峡工程和时间赛跑,中国的发展和时间赛跑。

未来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设计师们„„你们一定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新的启发。请拿起你们的笔,尽情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吧。

(学生动笔写后进行交流。)

五、总结

孩子们,时间无处不在,它正悄悄地从你身边流逝,如果你听到了时光奔走的声音,请调整自己的心态,与时间赛跑吧!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好后贴在写字台前,时时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

2、发给每人一个小书签,继续收集关于时间的名言。

课后习题

13和时间赛跑

课时训练

看谁填得快,填得准。

sài

wâi

yōu

shǔ

()外

()蓝

()伤

()名

()跑

安()

()秀

()假

2.读拼音,写词语。

tãnɡ

ài

jiǎ

ruò

suī

rán

kuánɡ bēn

yuâ

suō

shòu yì

wú qiónɡ

3.请选择出对句子的正确理解。

(1)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

A爸爸对我说的话是一条谜语,我猜不着答案。

B爸爸的话我没有完全理解。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A是说时间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B是说黄金可贵。

4.请你把每组词语送到合适的“()”里。

①与其„„不如„„②虽然„„但„„③不是„„而是„„④假若„„就„„

(1)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老鸟,()小鸟了。

(2)将来我会告诉我的孩子:()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可以成功。

(3)他们知道()欺骗我,还()对我说实话。

(4)()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答案:

塞外

蔚蓝

忧伤

署名

赛跑

安慰

优秀

暑假

2.疼爱 假若 虽然 狂奔 日月如梭 受益无穷

3.(1)B(2)A

1、秋夜_教学设计_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1.2过程与方法 :

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分组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总结的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通过趣味实验的演示与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欲。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体会科学知识的价值。

2.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磁感线的理解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

掌握磁场的分布及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大家都知道小小的信鸽,有能够飞鸽传书的功力,很是神奇,比现在好多路痴路盲的学生们是要好多了。那么老师这边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为什么小小信鸽有如此大大功力呢?同学们好奇吗?好奇的话,跟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然后你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

6.2新知介绍

【师】上述所说的信鸽,还有我们常见的指南针,这些神奇的现象又是如何得以产生的呢?同学们先讨论。

【师】生活中我们常用磁铁吸引小铁钉玩,也会经常用铁钉来判断一个东西有没有磁性。那么现在来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候我们梳头的时候,发现掉下来的头发被梳子吸引了,或者发现冬天毛衣也能吸引小东西,那么刚刚说的毛衣呀,梳子呀这类物质,是不是也有磁性呢?

【生】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定义磁性

磁性: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这种性质叫磁性

【师】同学们观察下老师手中的条形磁铁,有两个颜色,这两个颜色代表了磁铁的两极,红色代表的是北极,字母N表示,另一端就是南极(S)了。那么现在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这根磁铁悬挂起来,北极会指向什么方位呢?

【生】指向北极

【师】对了,所以我们常用的指南针就是利用磁铁的这个性质而制成的。好,我们把刚刚的学习内容归纳整理成下列表格。

(1)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下来时,指南的一端叫磁体的南极,用符号S表示,指北的那一端叫磁体的北极,用符号N 表示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提问,如果现在有两根磁铁,将一根磁铁去靠近另一根大家觉得,这里会出现几种情况?利用手头的磁铁,做下这个小实验,得出这个结论。

【生】两种,有可能是相互吸引,也可能是排斥。

【师】对了,但是如果是条形磁铁的两极去接触另一根磁铁的中间的呢?有没有试过这个?

【生】也会吸引。

【师】对的,那跟两极间的吸引这里有没有区别呢?两极吸引,说明这两极是异极,但是如果是两极吸引中间,说明磁铁中间的磁性非常弱。

结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根铁棒去摩擦一根铁钉,然后同学们用这根铁钉去接触其他的小铁钉,发现了什么? 【生】被摩擦的铁钉会吸引其他的小铁钉 【师】对,这个现象就是磁化。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师】通过上述知识点,现在有有一只细钢针,想知道它是否具有磁性,有几种方法?怎样判断?

同学们思考老师给的这些方法思路:

方法一:将钢针靠近铁屑,若能吸引铁屑,则钢针有磁性,否则钢针无磁性; 方法二:用细线系住钢针中间,悬挂起来,使其可以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当它静止时总是指向南北方向,则钢针有磁性;当它静止时指向任意方向,则磁针无磁性;

方法三:将小钢针分别靠近小磁针的南北极,如果两次都吸引,说明钢针无磁性;如果一次吸引,一次排斥,说明小钢针有磁性。

下面通过图示,将上述过程再巩固一遍:

如两次都不吸引,则A、B 都没有磁性

【师】同学们,现在来思考一个难题,为什么磁铁会吸引小铁钉呢?是给了铁钉什么力吗?还是他有特异功能?

【生】各样回答

【师】我们都知道一个名词,叫做气场,其实啊,磁铁也有他的场,这个场叫做磁场,就是通过这个场,磁铁才能吸引铁钉这类物质的。

磁场:磁体的周围存在着一种叫做磁场的物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它们各自的磁场而发生的.磁场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认识.(1)磁场的基本性质: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2)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师】刚刚的介绍中我们知道,磁场很抽象,如何将抽象的磁场具体化呢?我们采用了下列的方法:

磁感线:磁感线是为形象描述磁场而画出的一些有方向的假想的曲线。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一致,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 N 极出来回到 S 极;磁体内部的磁感线由磁体的S 极指向 N 极——南进北出

磁感线是一些闭合的曲线,任何两条磁感线不能相交。磁感线实际并不存在,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假想的物理模型,它是依据铁屑在磁场里的分布和排列的情况,模仿画出的曲线。

磁感线可以反映磁场中磁性强弱的分布情况,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磁性越强.用磁感线表示磁场(如图):

利用这种方法的还有光线的引入。

【师】下面是几种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实例,通过刚刚磁感线的实验,分析下例用的探究方法:

①研究电流时,把电流必做水流; ②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

③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时,让物体的质量保持不变; ④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光线。【生】同学们讨论。【师】答案:①采用了类比法

②采用了理想模型法③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④采用了理想模型法

7、地磁场及磁偏角 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的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的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球的磁场叫地磁场.磁针受地磁场的作用,一端指南另一端指北.地磁两极与地理两极并不重合.水平放置的磁针的指向跟地球子午线间的交角叫做磁偏角.世界上第一个清楚而又准确地论述磁偏角的是我国宋代的科学家沈括.课后习题

1、以下描述两个磁极间的磁感线分布图中,正确的是(C)

2、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扬子江》一诗中著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句, 这里磁针石是因为受到地磁场 的作用,它的南极指向地理位置的 南 方.3、有三个形状完全相同的磁铁或铁棒悬挂在细线下,已知标有N、S的是磁铁,它们的相互作用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C)A.AB 是磁铁,CD 是铁棒

B.AB 一定是铁棒,CD 是磁铁 C.AB 可能是磁铁,也可能是铁棒 D.CD 可能是磁铁,也可能是铁棒

4、如图所示,两枚大头针被吸附在条形磁铁下,且两枚大头针的针帽互相排斥,这是因为大头针被磁化后(A)A.两针的针帽端都是 S 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B.两针的针帽端都是 N 极,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C.两针的针帽端都被磁铁的 N 极排斥 D.两针的针帽端都被磁铁的 S 极吸引

[1]作业布置

1、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第二十章电与磁 磁现象 磁场

磁性:能够吸引钢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磁体有两个磁极,分别为南极(S)和北极(N)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极。

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1、秋夜_教学设计_教案 篇5

1.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教学难点

1、基因突变的原因

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生物,教案

教学过程

问:通过美容手术,纹成弯弯的柳叶眉,这种柳叶眉能遗传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再举一例

问:太空椒的性状能遗传么?(学生回答)

观察P80图片引出基因突变

一、基因突变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的。

问:大家回顾一下,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分子结构如何?

学生回答。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碱基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图讲解。

强调基因结构不管按以上的哪一种情况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异。

1.基因突变的概念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那么,基因突变是如何产生的呢?

2.基因突变的原因

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例。

显示:正常型红细胞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的性状比较图。

镰刀型贫血症是一种异常血红蛋白病。一旦缺氧,患者红细胞变成长镰刀型,血液的粘性增加,引起红细胞的堆积,导致各器官血流的阻塞。而出现脾脏肿大,四肢的骨骼、关节疼痛,血尿和肾功能衰竭等症状,病重时,红细胞受机械损伤而破裂产生溶血现象,引起严重贫血而造成死亡。显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

问: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红细胞和正常人的为什么不一样?

问: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为什么被缬氨酸取代?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会成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由变成。

问:基因突变有何意义?

学生答出: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因而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3.基因突变的特点

问:基因突变作为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它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阅书第82页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穿插其中讲解,后归纳。

①普遍性

②随机性

③突变率低

④有害性

⑤不定向性 教师强调,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自然突变,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诱发突变。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 胞中。在高等生物里,大约10万到1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发生基因突变。可见突变其实也是不容易发生的。

二、基因重组

问:什么叫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遗传定律后,再—一回答。

1.基因重组的概念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这里必须注意到,基因重组只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新的基因组合,而基因本身的结构并没有改变。

2.根本原因

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即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该生物个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另一方面是由于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原来连锁在一条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由于交叉而交换,基因也随着交换。

上述二种原因,都能形成基因的重组,而新的重组基因类型又导致了不同相对性状的重组,使后代产生变异。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的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也就越多。以豌豆为例,当具有10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如果只考虑基因的自由组合(l0对等位基因位于10对同源染色体上)所引起的基因重组,可能出现的表现型210种。

课堂小结

生物的变异,根据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类。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结果是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了新的遗传物质。因而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生物进化最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板书

一、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概念

2.基因突变的原因

3.基因突变的特点

二、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的概念

2.基因重组产生的原因

1、秋夜_教学设计_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消费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及意义。

4、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科技;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一方面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也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经过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一定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在这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更明确地向学生指出:①我们的目标是“会学”;②我们是自由、富有个性、快乐的团队;③不怕说错,只怕胡说和不说;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2、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课文为基本载体,教师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意参与、设置具体情景,设疑导思,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有浅入深,由易到难,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合作探究学习法。结合课本中丰富的图片资料,注重联系生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今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爱国爱乡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探究“如何加大经济发展”来树立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意识。

四、教学资源:

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经济生活)课本及教学参考书

/ 9

人民网、新华网 自制的教学课件

五、教学纲要: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一)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情景一:《昨天、今天和明天》

大婶:那时侯穷,他家啥也没有

大叔:不是还有一件家用电器。主持人:还有家用电器? 大叔:手电筒呗。„„

师:一个手电筒让大叔当年引以自豪,而如今我们家里都有什么家用电器?(学生回答略)

师:几十年的光景,是什么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产生巨大的变化呢? 学生: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引出课题——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设计意图)

情景二:展示多媒体课件《找时间》 60年代在天上 70年代在墙上

/ 9

80年代在腕上 90年代在腰上

21世纪在„„

教师设问: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引起变化?

学生:反映人民人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

(设计意图)

情景三:真情对对碰,父母亲童年的玩具是

我童年的玩具是

现在孩童的玩具是

教师设问:玩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反映人民人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采访父母亲可以增进与父母亲的交流与沟通,并能得到父母亲潜移默化的忆苦思甜教育,升华情感、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亲身观察,体验生活(到儿童玩具店参观)感悟经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实践基础。

引出课题——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讲授新课:

师:“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这个课题说明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现在我们一起探究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学生甲:众所周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大汉皇帝富有天下,夜夜笙歌、酒池肉林。什么样的玩意儿我没有享受过?令后世人自愧不如。

学生乙:你虽说金口玉语、一言九鼎,但你用过电话、手机吗?虽说夜夜笙歌、酒池肉林,但你见过电视、电影吗?

学生甲:这„„,唉!今非昔比

/ 9

教师设问:“今非昔比”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这说明生产决定消费,人民的消费不是由观愿望所决定的,而是由当时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所决定的。

师:那么生产怎样决定消费呢?大家能不能举例说明,请联系生活事例来论证课本中的观点。

课堂探究:

(首先把全班分成四个行政小组,分别讨论和探究“生产决定消费”的四个论点,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分队,有寻找原理理论,有举例阐述的,本组各小分队可以互相补充。)

学生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人民要消费什么,首先这东西必须要先生产出来,否则谈不上消费。就象小品《今非昔比》里大汉皇帝想打手机,那时有吗?想也白想。即使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起码有个前提条件是癞蛤蟆看过天鹅。

学生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一些新产品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民的消费方式和娱乐方式。比如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使生产趋于自动化、信息化。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娱乐方式也有了变化,可以在网上购物、网上聊天。比如我们班的同学见面不再问“你吃了没有,你家里的电话号码是什么”,而是问“你的QQ是„„”。我爸爸也经常问他的同事说:“你博客了吗?”,一开始我还以为他们要去罗马做客。就象老人家常问什么是卡拉OK一样。

学生3:生产又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意思是说消费质量如何,够不够“档次”“名牌”有没有水平,取决于生产的发展水平。过去我们生产落后,人民见面关心的是“生存问题”,现在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变。比如,在“五一”节过后,大人互问“到哪里旅游?是本省还是国外?是坐火车还是飞机?是参加团队还是自驾车?”。再如过去是请客吃饭,现在是请客流汗——上健身房去锻炼。

教师进行适当点评:你分析的很对,还有哪位同学要补充或举例说明的吗?(学生补充的事例略)

学生4:那么课本说“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是什么意思?

/ 9

(由于这个观点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好能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给于讲解)

师:大家想一想,生产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消费,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高质量生活、高质量消费。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热衷于某种消费,是因为生产领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这种消费的念头和欲望。”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学生:有了DVD后,热门就有家庭影院的消费欲望。正因为汽车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人们才有了对“家庭轿车”的强烈向往,纺织业、服装业的大力发展,人们才有不再满足于“有衣穿”而是要穿名牌,这种追求时髦追赶时尚的动力还是生产创造出来的。

师:(总结、过渡)同学们分析得对,生产是不断发展的,是随着生产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欲望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结束生产发展的历史,没有生产的发展,不仅谈不上消费,谈不上生存。但是,消费对生产也有它的反作用。有哪些反作用?

生:消费调节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被消费了,生产行为才算完成,生产也才能继续下去。因为,生产者生产的目的在于实现商品的价值,只有把生产出来的产品让消费者买去了。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否则,产品积压,生产酒药受到影响。

师:这也就是说,消费实际上为生产提供了一个“信号”。那么,消费的这一点作用,对生产者有什么启示呢?

生:关注消费市场的变化,关注市场信息,面对市场。

师:对,消费市场的变化对生产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一点,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浙江有一家生产烟灰缸的工厂,出口到欧洲的烟灰缸小巧美观,口大缸浅,在欧洲一度很有市场,到了20世纪60年代时,这种烟灰缸很难卖了。原因是许多人在夏天都用上了电扇,风一吹,烟灰乱飞。该厂根据这一情况,生产了一种口小肚大的一款,于是又开始热销。到了80年代,这种口小缸大的烟灰缸销售又不乐观。原因是许多家庭里不再用电扇,而是用空调。这种口小缸大的烟灰缸显得不美观了,并且难于清洗。该厂有生产了一款口大、透明、不深不浅的烟灰缸,5 / 9

很快占领了市场。三款烟灰缸使该厂一直红红火火。请问同学们,这当中什么起作用?

生:消费对生产有导向作用。消费所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从电扇到空调的使用,引起人民对消费的不同需求,对工厂的生产起了很好的调整和导向作用,引起了企业的生产变化。

师:2008年第29 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申办奥运会是许多国家梦寐以求的事,这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巨大的利益。那么申办奥运会有哪些利益呢?

生1:主办城市要进行基础设施、体育设施的建造,这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等。

生2:举办奧运会,帯来了主办方城市的住宿、交通、餐饮、还有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生3:我在互联网上査到,北京为举办奧运会投资达1800亿元,经济学家认为,从申办成功到举办奥运会,这7年内,奥运会将平均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3-0.4个百分点,这巨大的利益是世界各国不遗余力地申奥的根本原因。

师:大家分析得有道理,这说明了经济生活中的什么道理? 生:进进力。

师:消费对生产还具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接着举例分析。

生: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消费的结果是生产出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生产岀了劳动力。

师:这对生产有什么反作用呢?

生:毎一个人的劳动能力,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都有一个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消费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各种服务,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有一定素质的劳动者,因此,消费提高了劳动力的质量。如精神消费提高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劳务消费使劳动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就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的发展。

师:对,这样一分析,我们就更明白,请大家注意,消费为生产创造出的是“新的”劳动力,这个“新”就体现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素质的增强、积极性的提高等方面。消费还有什么反作用呢?

/ 9

生: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俗话说“钱,只有在使用的时侯,才叫钱”这句话体现了消费的作用,挣钱就是为了用钱,生产就是为了消费。

(设计意图)

师:(小结)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糸系中,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这二者对立统一,为了加强对他们的认识,请同学们看这样一则材料,我们分成两组,各选一题,现场辨论。

(多媒体课件打出材料)某鞋业公司为了要拓展海外贸易市场,派出两位推销员到南剖非洲去进行市场调査,当地居民习惯光脚工作和生活。于是推销员甲向公司总部回复说没希望。推销员乙却说大有发展前途。如果你是该公司的老总,将釆纳谁的意见,南非是否有发展空间。我们分成两组。一组主张在南非拓展业务,另一组则反对。

(明确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分为八人小组,以四人为一方按辩论赛的要求、做好准备。要求其余的人填好纪录卡上交,作为课堂作业)辩论过程 主要观点:

正方:主张在南非拓展业务

(1)消费市场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商品生产者开拓出来的。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所形成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2)一个消费市场的开拓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新的消费热点是需要精心培育的。

(3)时代鼓励开拓创新。反方:反对主张在南非拓展业务

(1)商品生产者必须面对市场,产品必须适销对路。

(2)开发新市场,占领新市场是商品生产者的理想和追求,但是新市场的开发不是想当然的。主观臆断的。利益与风险并存。要反对开发的盲目性。

(3)生产决定消费,南非没有穿鞋的习惯由来永久了,并非市场空白点。消费者的需要才能形成市场。

/ 9

师:(教师对辩论赛进行综合评价各队同学的表现)

其实这个辩论的主题在于告诉人民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正如反方同学所说的要面对市场。但是我们不能拘泥于这种认识,要有创造性思维,如正方同学所说的,市场的空白点正是商家的用武之地。一旦开发成功,占领该空白点,那么这个新的消费热点就会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这就是消费的反作用。

(设计意图)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生:

师: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王选、金怡廉、刘东升、王永志等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他们是自2000年以来,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此外,国家还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大力发展生产力?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方法引导)

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应当从多角度去分析:(1)分析国情,通过对国情的分析应明白,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国家的根本任务。(2)从科技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分析,说明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技发展与创新。(3)从改革人是发展的动力切入,说明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来推动。通过多角度分析增强学生的国情意识、科技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

思路1: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最大的国情;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摆脱落后,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后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思路2: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 9

思路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思路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客观规律。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要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租金生产力的发展。

1、秋夜_教学设计_教案 篇7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正数、负数的概念,理解在同一个问题中,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经历举一反三用正、负数表示身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正、负数以及0的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综合运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与深化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这两种量,我们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那么另一种意义的量就用负数来表示.这就是说:数的范围扩大了(数有正数和负数之分).那么,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

问题1:有没有一种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的数呢?学生思考并讨论.(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0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问题2:引入负数后,数按照“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分,可以分成几类?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3:正、负数的应用举例,例

1、例

2、例3题,探究拓展、创新等;说明:这些都是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超过和少于”,“上涨和下跌”是两种相反的意义,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收人增加-64%,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可视教学中的生成资源情况进行补充。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4页练习和补充练习

课堂小结

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理解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1、秋夜_教学设计_教案 篇8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快慢变化的原因。

2)比较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学会利用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增长模式的时空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曲线图,探讨人口数量的历史变化过程,并掌握分析这类曲线图的一般方法。

2)通过阅读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统计图,探讨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并掌握分析这类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3)通过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等客观规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长方面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难点:人口增长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3.教学用具

课件

4.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由世界第60亿人口及我国第13亿人口的诞生引入,来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在时间上是不均匀的

1、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人口基数以及自然增长率决定,而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死亡率决定。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通过实例解释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过课本第三页“活动”,学生可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而且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2、通过读图1.2及图1.3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从类似人口增长曲线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分析影响人口增长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通过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来得出原因。)

学生在分析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人口增长的快慢主要看曲线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为什么工业革命后比农业革命期间的人口增长要快,是由于图1.2的坐标单位间隔是不均匀的。)

(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不仅在时间上是有差异的,在空间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1、通过读图1.4观察人口增长的空间特点,并分析原因。(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地理统计图的分析方法。)

2、通过书本第五页“阅读”,进一步验证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再通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引导学生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出现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从而得出正确的人口发展观。

学生在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快慢的同时应说出判断的依据。(从人口增长统计图来看人口增长的快慢应该看人口增长的倍数,而不是看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特征的类型划分。它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的人口增长模式。

1、通过读图1.6,比较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注意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分析。静态:各种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动态:原始型逐步发展成传统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型逐步发展成现代型主要是由于出生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结合“案1例”芬兰人中增长模式的转变及书本第七页“活动”,综合分析得出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发生转变的因素。

3、通过下表分析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课后习题

1、秋夜_教学设计_教案 篇9

Module 5 Unit 1 一课教学设计

——《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四册

作者:沈阳市二经街第二小学

英语组 李 昕

通信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十纬路44号

邮编:110014 E-mail: xinli0125@sina.com muzi0125@163.com

Module 5 Unit 1 一课教学设计

Module 5 Unit 1 一课教学设计

——《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四册

教材分析:Module 5 Unit 1一课是在第二、四模块的基础上,理解新的语言项目“What are they? They are …”并在课文所设计情景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句型“Where are they? They are in the lounge/dining room/bedroom/bathroom.”

教学重点:能理解并掌握句型“Where are they? They are in the lounge/dining room/bedroom/bathroom.”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对房间名称lounge/dining room/bedroom/bathroom的记忆与运用。

教学用具:课文配套磁带、图片、每名学生一张大白纸、课前剪好的学生自己的小照片或画好的小的自画像、彩色笔。

教学过程:

T=Teacher

S=Student(A)Warming up.a.Listen and do.Teacher say some phrases of verb, students do actions.Module 5 Unit 1 一课教学设计

b.Sing an English song.Sing the song “Where is Betty? She is in the ….”(B)Teaching Steps.a.T : Boys and girls, I have a beautiful home.And I love my home very much.Do you want to visit my home ? S: Yes.T : But now, you can’t visit my home.Don’t be nervous ,I have a good idea , I will draw a picture of my house for you, through the picture you can visit my home.(教师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教师的家来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在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学习效果很好。)b.T :(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房间图)Look, this is the entrance , this is the door.When you go into the door , you will see the dining room.(教师用手势说明这一房间的用途,讲dining room 教师做出吃饭的动作,使学生理解)

On your right hand , this is my lounge, I always watch TV at here.On your left hand , this is my kitchen , I always cook at here.(讲lounge,做出坐着看电视的动作,kitchen做出炒菜做饭的动作,同时教师多说几遍kitchen和lounge,以强化学生的记忆)

Module 5 Unit 1 一课教学设计

Look , this is my bedroom , and this is my parents’ bedroom.(教师做出睡觉的动作,让学生理解bedroom的意思)Between two bedrooms, this is my bathroom.(教师做出洗澡的动作加以说明)(在这时学生已经理解了教师家的房间图,并已初步了解了各个房间的名称)

c.在这时教师出示各个房间的图片,带领学生朗读单词。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单词的掌握,教师设计了这样几项活动。①Look and Say.First, teacher do actions, students guess the word of the rooms.Then , practice the words in pairs.One student do action, other students say the words.②Listen and point.Teacher stick the pictures of the room on the blackboard.Each group choose one student take part in the game.Teacher say the words , students point the picture as quickly as they can.Let’s look who is the fastest.This game play two or three groups.③ Find the words home.Module 5 Unit 1 一课教学设计

On the blackboard , teacher write the words ,teacher give Students the pictures.All the groups of the students come to the front , when teacher say begin ,all the students put the pictures in the correct place as quickly as they can.Teacher hold a watch and add the time ,at last ,look which group is the fastest.d.Ask students to draw a picture of their house on the paper.Each part use different color.(在学生动手画之前,我对学生没有什么信心,只想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实际上学生却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惊喜,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家的房子画在纸上,还有的学生画出了家具和装饰品,有小设计师的风范呢!在画后,每个学生都流露出自豪骄傲的神情。)When students finished their pictures, ask them to introduce their home to others, using the drill “This is …”

(学生在互相介绍时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同时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e.Teacher show the photo of herself.Put the photo in the bedroom.(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师先讲授句型:Where am I ? Where are you ? Where is he/she ?)

Module 5 Unit 1 一课教学设计

T : Where am I ? Look , I am in the bedroom.Now , where am I ?I am in the lounge.And I am in the kitchen.Teacher take a photo of a student.T:Where is * * * ? He’s/She’s in the …

Give students some time to practice the drill in pairs.学生分组用自己的照片与同学进行练习。

f.教师拿几名学生的照片,放在黑板的房间图上并且说:

Where are they ? They are in the bedroom.Where are they ? They are in the bathroom.教师将句型出示在黑板上,并领读几遍。

学生分组与同学用画好的房间图进行练习句型,“Where are they ?They are in the …?”

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Guessing Game.这一活动可以在小组间进行。一名同学将同学们的照片放在任意房间中,同组的其它同学将眼睛闭上,用句型来猜测。(C)Homework.用自己的照片和画的画与父母进行交流,同时使用本课所学句型。

1、秋夜_教学设计_教案 篇10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 3.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方法;

2、体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学习用图象研究物理问题;

3、通过实验、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提高根据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揭示物理规律,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认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难点:

1、运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2、运用数学一次函数图象分析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式。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将电源、开关、定值电阻组成串联电路,如下图所示。

问题:如何改变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 学生回答:

1、可以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压;

2、可以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 根据提示: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做出猜想或假设。

二、猜想或假设:

1、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导体中的电流可能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三、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

(1)前面学过的哪个实验与该实验相似?(2)这些实验中应用了哪种研究问题的方法?(3)再这个实验中怎样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学生思考)回答:

(1)该实验与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应用的是同一种方法,都是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的;

(2)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该控制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

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应该控制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来观察电流的变化情况。限于时间的原因,这节课只进行第一个实验的操作探究。【提出问题】

(1)如何控制电阻不变?(2)如何得知电流的变化情况?

(3)如何改变电压,并观察到变化的情况?(学生思考)回答:

(1)为控制电阻不变,可以使用定值电阻;

(2)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分别测量流过定值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的电压。

(3)电压的改变方法有两种:一是改变电池的个数;二是使用滑动变阻器进行调节。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明确实验需要的基本测量工具,并设计实验电路图。师生互动: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确定实验的最佳方案。

3、实验电路图:(课件展示)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是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呢?

答: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从而使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发生成倍的变化。

四、进行实验:

实验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课件展示)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阻值最大处。(2)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要正确,采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3)改变电压时,要使电压发生成倍的变化。(4)通电时间不要太长,测量次数不少于三次。(5)改变定值电阻,再次进行实验。(6)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及时记录数据。

五、分析和讨论:

下面这是教师在某一小组,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实验,设计表格并记录的实验数据。

【提出问题】

电流与电压这两个物理量,哪个量随哪个量变化?

分析表一(或表二),可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么分析出来的? 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哪个物理量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那我们能不能说成是“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呢?为什么?

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分析表一和表二的同一列,可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样分析出来的?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哪个物理量不变的基础是那个得出的?

电流和电阻这两个物理量,哪个量随哪个量在变化?

那我们能不能说成是“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呢?为什么?

【分析并逐层概括】

电流是由于电压产生的,电流随着电压变。

分析表一(或表二),发现每当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某一倍数变化时,导体中的电流也成相同倍数变化。于是可得“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电阻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应该是电流随着电压的变化而变化的”;

分析表一和表二的同一列,由于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电阻在成倍增大时,而导体中的电流却在成倍减小。于是可得结论“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个结论是建立在控制电压不变的基础上得出的。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与电流的大小无关,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所以是电流随着电阻变。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电流是随着电阻的变化而变化的”

总结:(课件展示)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学生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在课本25页的图7.1—1用描点法画出U—I图象。

(课件展示)U—I图象

问题:当导体两端没有加电压时,即U=0时,通过该导体的电流是多少? 答:通过导体的电流也为0.所以,在U—I图象中,还有(0、0)这个点,描点连线。【提出问题】

通过描点、连线后,得到的是一条什么线? 这两条经过原点的直线与数学上所学过的哪种函数图象相同 函数中的y、x分别对应图象中的哪个物理量?

请同学们利用所学过的函数知识,来确定出图象中的直线的函数表达式? 总结:(课件展示)I=U/R

六、评估:

要求学生在探究报告反思自己的探究活动一些问题,如:

(1)实验设计方案是不是最优的,还可能会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2)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读数时会不会有失误。(3)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的。

(4)探究中是不是还有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哪些问题弄明白了。

七、交流:

要求学生课后进行交流,交流时,可以相互交换各自的探究报告,也可以口头表述自己在探究与他人不同的意见,同时还应听取他人正确的意见。交流时,不应只是交流探究结论,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探究的过程中。

如:为什么我的猜想和别人不一样? 为什么我的方法与你不一样?

上一篇:弱电考试题(答案)下一篇:财务部本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