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老师-幼儿园活动指导

2024-06-27

郭老师-幼儿园活动指导(精选15篇)

郭老师-幼儿园活动指导 篇1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经验准备的意义

1.为学前儿童的美术教学活动积累表象经验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不是凭空的捏造,更不是漫无边际的瞎想,而必须基于儿童的生活。只有儿童具有丰富的表象积累后,才能有效地辨认观察对象、体验作品情感、选择适宜的内容。因此表象的积累对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十分重要,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儿童积累了丰富的相关表象经验,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才会成为可能。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经验准备则可以为儿童的美术活动提供表象观察,丰富儿童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使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

2.为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积累技能经验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前后的活动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只打好前期的基础,后期的美术教学活动才可能有效地并展。通过相关活动的经验准备,可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活动技能经验准备,为以后的活动提供可能。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经验准备的策略

1、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

家庭是儿童除幼儿园之外接触最多的场所,也是他们接受最初教育的场所。家庭在学前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儿童的很多知识都是通过家庭教育获得的,美术活动经验也不例外。因此,为丰富儿童的美术欣赏经验,应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通过与家庭的合作(添加微信/QQ:394005172领取一套幼教资源包)实现美术活动经验积累的需要。如在小班“小厨师做比萨”活动中,就可以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请家长利用双休日带孩子外出品尝比萨,积累关于比萨的感性经验,为之后儿童自己尝试制作比萨提供表象积累。

2、充分发挥教室环境的作用

学前儿童有着具象思维的特点,因此他们获得经验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教授过程,也不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通过与事物的真实互动来感知、,认识对象,因此环境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班级作为幼儿除家庭之外第二个重要的生活场所,是其最为熟悉的场景之一。通过为压童创设满足活动需要的教室环境,既可以引起儿童上幼儿园的兴趣,更可以在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丰富儿童的经验,增加他们的表象积累,为美术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因此在为儿童准备活动经验时,需要充分发挥教室环境的作用。

3.注意活动的连贯性

郭老师-幼儿园活动指导 篇2

一、朗诵的基本要求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1.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这种再创作,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2.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

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作品内容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鸣,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像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也使人动性。

二、朗诵的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1. 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二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三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四是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1)生理停顿和语法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2)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安排的。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2. 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通过增加声音的强度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1) 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2) 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3) 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4) 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5) 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话里成分较多,重读不止一处,则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南靖土楼。(回答“谁去南靖土楼”)

我去过南靖土楼。(回答“你去没去过南靖土楼”)

我去过南靖土楼。(回答“南靖土楼、永定土楼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

3. 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4. 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句调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于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末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和降调

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达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2)平调和曲调

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三、朗诵有助于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诵”出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郭老师-幼儿园活动指导 篇3

关键词:合作行为;幼儿发展;指导;培养

一、结合生动事例,探知合作内涵

幼儿有一个先天的习惯,就是善于去模仿事物的动作行为,他所模仿的对象不仅仅是人,也包括自然界的任何生命体。所以,幼儿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一行为特点,带领幼儿走进自然生活,寻找可学习的道理。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蚂蚁搬家这个现象,细细审视蚂蚁是如何移动大体积的事物,从而带领幼儿去学习,告诉幼儿共同合作的重要性。

二、削减竞争意识,鼓励与人合作

高要求的现代社会,已经将我们调教成了竞争意识十分强烈的生存者,适者生存的理念已经扎入心底,但这种无形的压力,只是对于成人来说的。幼儿时期的教育,本身就应该偏重于学生各种思想品质的培养,老师应该适当地削减孩子们之间的竞争意识,更多的是鼓励他们与人合作,注重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社会终会逼迫你自发地去竞争,但却很少会给你合作的机会。

三、创造时机,培养合作能力

这点可以充分体现在多种课堂活动之中,比如,老师可以事先布置一个学习任务,将幼儿们分成小组,让每一个小组领取一个任务并自主完成,最后在课堂上通过各组每一位成员的讲解,阐释清楚问题的最后结果,这个任务的布置,间接地将学生组合在了一起,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再者,老师可以带领学生玩“绑腿行走”的游戏,这就强制了学生要进行搭档的选择,并一起完成游戏,这些小的活动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都有着较大的作用。

四、教授合作方法,解决突发冲突

这里,就要求老师给学生讲清楚合作的内涵,并且怎样合作解决问题冲突的道理,但这种教授却仅限于口头,不进行亲身实践示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发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例如,老师可以组织一个购物的游戏,让学生购买一些特定的东西,在购买过程中设置种种关卡,阻碍幼儿任务的完成,但在此过程中可以寻求同伴帮助,只求最后可以圆满完成任务。这样,就可以让幼儿主动去寻求帮助,处理事物中的突发情况,达到真正合作所需的效果。

总之,合作能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老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幼儿培养出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琴.4~6岁幼儿对合作本质的认知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4(05):36-39.

[2]谢晓非,孔瑞芬,陈曦,等.儿童合作倾向与家长价值观[J].心理科学,2000(06):699-702.

郭老师-幼儿园活动指导 篇4

活动目标

1、练习钻、爬的基本动作,能手膝着地自然协调地向前爬。

2、感受在阳光隧道中钻爬的乐趣。活动准备

阳光隧道一条(一种用布、塑料凳制作的轻便的小“隧道”)、平衡木。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森林里的小动物。

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完成热身。

2、教师向幼儿介绍阳光隧道,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热身后,教师带领幼儿玩钻山洞的游戏(教师与一名幼儿双手架起当山洞,其他的幼儿用正面钻的方式钻过山洞),练习正面钻。(2)教师介绍阳光隧道:森林里新修了一条阳光隧道,非常好玩,小动物们只要走过小桥就能找到它。

3、寻找阳光隧道,尝试钻爬。

(1)教师带领幼儿走过小桥,找到阳光隧道。(2)请幼儿讨论要怎样爬过阳光隧道才会又快有安全。(手膝着地)添加微信/QQ:394005172领取一套幼教资源包(3)幼儿尝试爬过阳光隧道。

4、多次游戏,熟悉动作。

(1)幼儿扮演小动物多次游戏,走过小桥、钻过阳光隧道,熟悉动作。(2)教师可通过阳光隧道口迎接、轻轻敲击阳光隧道周边等方式增加游戏的乐趣,帮助幼儿体验阳光隧道中钻爬的乐趣。

幼儿园指导老师发言稿 篇5

每天清晨我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从家长手中牵过一只只小手的时候,我觉得牵过的更是一份莫大的信任和嘱托。孩子们像小星星般簇拥着我,使我深深地陶醉。从喝水、吃饭、睡觉等生活常规的培养;从动物、植物到宇宙等神奇世界的探索;从对幼儿全面观察到个体分析;从教育环节的涉及到新课题的研究……琐琐碎碎,点点滴滴,我在孩子的成长中体味生活,在孩子的笑声里寻找快乐。

每天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该怎样和他们交朋友?怎样才是他心目中的好老师?我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总结出,要让孩子喜欢你,首先要爱孩子,和孩子交朋友,给每个孩子母亲般的温暖。是的,爱那些聪明伶俐乖巧漂亮的孩子容易,而要爱那些调皮、爱打闹的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为此付出双倍的劳动和艰辛。我班有个叫英杰的小朋友,经常打小朋友,对老师十分抗拒,家长都不愿把自己的孩子放在他身边。为此我努力寻找他身上的可爱之处,用和蔼的微笑、赞许的眼神给他爱与关怀,慢慢的孩子们开始接受了他,他也快乐的融入了我们的大家庭。

在工作中,我为孩子们付出了很多,可他们更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当我站在椅子上擦洗电扇的时候,孩子们跑过来帮我扶着椅子说:“老师,这么高你可要小心点,”当我带着孩子到外面散步时,孩子会不约而同大声地告诉我:“老师,小心,别绊倒。你后面有个轮胎。”这是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多么感人的场面。我想这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真实感情啊!

孩子们的天真,孩子们的火热,孩子们的爱时刻感染着我,我清楚的知道自己从事的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所走的是一条充满青春气息的绿色道路。我带给孩子们的爱应该是真挚的、无私的爱。

郭老师教你填志愿系列(七) 篇6

考生林青(化名)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某中学2008届文科应届生,考后估分568分,估计在一本线左右,一本一志愿填报了黑龙江大学;二本一志愿填报了中国民航大学。分数公布后,他的实际考分是567分,而2008年该省文科一本省控线为569分,他以两分之差,与一本院校失之交臂。他的分数虽然比该省2008年文科二本省控线504分高出许多,但由于他所报中国民航大学属于热门院校,2008年在黑龙江省招生又遇到“大年”,文科二本最低录取分数是584分,高出二本省控线80分,比一本线还高15分。虽然二本第二志愿学校的录取分数比他的高考分数低很多,但由于该校在第一志愿就已经录取满额,林青与该校也无缘。对于省招办在网上公开征集的院校,林青又不太满意。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复读。

郭老师在线:

这个案例揭示了志愿填报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高校录取现象即“大小年”现象。何为大小年呢?所谓高校录取中的“大年”就是指某院校或专业在某一年特别火,报考人数特别多,录取分数线也就水涨船高了,这年就是该校或者专业的“大年”。而“小年”正好相反,由于报考人数少,录取分数线也相对较低。一般来说,“大年”“小年”是相隔一年或两年交替出现的。因为如果前一年某校或某专业分数特别高,次年报考的考生会担心不能被录取而纷纷改报其他学校或专业,从而导致该校或专业报考人数减少,录取分数线降低。而后一年的考生看到这一年该校或者专业的录取分数低,则纷纷报考该校或该专业,录取分数线自然又会升高,以此循环往复。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参考院校或者专业往年录取分数线时,要分析高校录取中隐藏的“大小年”现象,如能正确把握,有时会给自己的志愿增加成功的砝码。

林青所选的二本一志愿中国民航大学则属于二本院校中的热门院校。它的分数线在二本录取中一直很高,有时甚至要高于本省控线。中国民航大学2005年~2007年在黑龙江的录取线依次为546、571、566,再加上由于招生人數少,偶尔呈现“大小年”现象。这里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该校2005~2007年在黑龙江文科的录取情况。黑龙江2005~2007年二本文科省控线依次是501分、492分、499分。中国民航大学2005~2007年的最低录取线依次高出二本省控线45分、79分、67分。而2008年中国民航大学在黑龙江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84,高出一本省控线15分,高出二本省控线80分,该校2008年在该省录取恰好是“大年”。而林青的分数只高出二本省控线63分,二本一志愿选择中国民航大学就没有把握。

如果林青在填报志愿前,能先把中国民航大学往年在黑龙江的录取分数线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该校2008年在黑龙江的招生可能会遇到“大年”的结论。那么以自己看似不错的高考分数报考该校,就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报考时也会相当慎重,说不定会改报其他的二本院校,也不至于沦落到去复读的地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二本院校录取分数反而高于一本院校的这种现象呢?这与顺序志愿填报的方式与特点有关,因为每个考生都可以在一本、二本分别填一志愿和二志愿,在顺序志愿中发挥作用最大的是一志愿。如一些高分段的考生一本一志愿一旦填报失误,其他志愿没有接住,就落入了二本志愿中。这些从一本落下来的高分考生集中在二本的几所热门院校里,因此二本的热门院校录取分数比某些一本院校高就不足为怪了。甚至在前些年还出现过上海海关学院(原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在未升格成本科院校时,文科录取分数线不仅高于二本省控线还高于一本省控线。

致郭老师一封信 篇7

亲爱的郭老师:

您好!

您是我们敬爱的班主任,是我们爱戴的语文老师。您的幽默、博学都令同学们钦佩不已。

最近,我遇到一个很烦恼的问题,想向您请教,所以提起笔来给您写这封信。作为一个女孩子,我该不该、能不能与男生交朋友?

现在在班上,男生和女生都保持一定的距离。班上若有男生和女生在一起打闹、说话或互赠礼物,很多同学马上就会在后面说闲话:“看他们俩的亲热劲儿!”“就是!”还有人造谣、夸张地仿效,弄得两人哭笑不得,不再来往。

在原校,班上的男生和女生总是无拘无束地相处,男生和女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假如我在大街上遇见以前班上的男生会很自然、很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但如果换成是现在这个班的男生,我只能像没看见一样擦肩而过。

其实,我认为男生和女生除了性别的不同外,人格、身份都是平等的`。男同学在数学、自然等反映思维和知识面的课程上表现得很好,而女生在语文、美术和英语等反映基本功的课程上表现十分突出。男生比女生坚强,女生比男生细心,男女生各有所长。大家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嘛!我认为男生和女生之间纯洁的友谊远远胜过了男女间的恋情的价值。

那么,我们是否应大胆地与男生交往,面对“交朋”这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应该怎么办?屈从流言蜚语,还是毫不理睬?郭老师,希望您能拨开我们心中的重重迷雾,让我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在此,我祝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美满幸福。

谢谢您在百忙之中看这封信。

此致

给郭老师的一封信 篇8

您好!

距您不在任教我们,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尽管早已熟悉分班后的新生活,习惯初二学习的繁忙节奏。但是,我的眼前,还是老是浮现,我们以前1703班一起相处的情景;我的耳边也老是响起,我们曾经的欢声笑语,以及您的谆谆教诲。

我自小就喜欢语文,喜欢写作。

记得初一刚入学时,您让我们写升入初中的感受。我怀着满腔的激动,和稍许的不安,写了一篇《新学期感言》。您写给我的评语是,“书写漂亮,作文也漂亮,期待你更优秀!”不仅如此,您还在全班同学面前,念了我的文章。

对于我而言,这是莫大的鼓舞。自那之后我便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写作文,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而您也是我读书以来,最喜欢的一位语文老师。

您上课幽默风趣,能使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沉浸其中;您和蔼可亲,即使我们答错了题目,也从来没有怪过我们;您对于我们作文水平的提高十分看重,我们的每一篇作文,您都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并写好评语;您对于我们十分尊重,如果我们的文章写的好,你想要分享给同学们听的话,您会先征求我们的意见,问过我们同不同意,不同意的话,您也从不勉强。

您跟别的老师有很大的不一样。您说,罚抄是最没有意义,且又费体力的事情,所以您从来不罚我们抄;我们班的男生很调皮,经常会惹出一些事,而你也没有罚他们之类的,让他们认个错就行了;您不常布置作业,除临考的时候,基本上只有周记。

可尽管如此,我们班的语文成绩还是遥遥领先,这与您的辛勤教导是很有关系的。

重新分班后,我们这个男语文老师,也就是宾老师,作文这一块是他的短板,所以对于我们的作文,重视度也没有那么的高。(上一次,周记收上去两个星期都没看。)

而且,他是学校的主任之一,事情比较多,老是需要调课。上课的时候,他注重讲一些课外的知识,反而课内的笔记很少,我学了一篇课文,感觉没有学过一样。

我越发的想念您了——

您真的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我老是会看到你的教材上布满笔记,而宾老师的书上老是一片空白,记得《回忆我的母亲》那一课时,他竟然连最后还有两个自然段都不知道。

您十分重视我们学习上的发展,而对于我们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是很重视的。

您会找我们前几名好好交谈沟通,让我们不要太努力,该学习的时候学,该玩的时候玩;体操比赛的时候,您腾出自己的语文课。来让我们进行“队列队形体操比赛”的准备;篮球比赛的时候,您带我们一起喊口号,喊加油!

“‘队列队形体操比赛’第一名——1703。”

“七年级组篮球比赛第一名——1703”

“期中考试全科第一——1703”

于是乎,一个又一个第一名被我们拿下了,我们的座位那一块总是会爆发出兴高采烈的呼声,你的脸上也总是挂着那满意的笑容,而一张张照片将这一幕幕永远地定格。

七年级下册的时候,您婆婆的身体出了些问题,所以经常脾气有点不好,但依然阻挡不了我们对您的喜欢。

郭老师,您知道吗?我跟珊珊讲话的时候,她告诉我,她很喜欢您。她的妈妈很喜欢您!您知道吗?其实我的家人也很喜欢您!您知道吗?我们班1703的同学都很想您!

我们走无数次的想,为什么江声学校要和我们学校融合办学?为什么您要离开?如果早知道您要离开的话,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惹您生气了。

郭老师,您永远是我最敬爱的一位老师。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20xx.11.3

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篇9

【关键词】美术区域活动;指导策略;创新;兴趣;指导契机;个体差异

美术区域活动由于自由性、自主性和指导的间接性等特点,教师在指导时常感到难以准确把握角色,常常会出现或消极指导或高度控制等问题,减弱了美术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将美术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有利于尊重和发展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使教师以参谋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参与活动,把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保证区域活动中各目标的达成。

一、学会宽容与尊重,激发幼儿兴趣

在美术活动中,我发现不少幼儿一笔画错了就重新换纸再画,或者受到老师批评或小朋友的嘲笑就马上失去了信心。首先我想到的是: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责备,而不加引导,那么幼儿将会失去绘画的信心,更无创新可谈了。因此在指导幼儿绘画时不能让教师的指导牵制住幼儿的思维,又不能放任自流,这就要科学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如一次绘画活动中,默默小朋友自我觉得画得不好,小朋友也笑他,就设法用手把图画给抹掉。这时我没有立即阻止,而对他说:“你画的是一个小朋友在玩皮球,还是一棵树?”他看了看那个被他抹地变成长方形的图案,由困惑到顿悟,兴奋地投入作画,将“那个图案”画成了一个小朋友在拍皮球。虽然他的作品并不十分精彩,但最后评讲时我特别表扬了他,能够面对困难努力去战胜它,最终完成作品,这种勇气和毅力是十分可贵的。

其次,让进行的美术活动对幼儿有强烈吸引力,就是说先娱目动情,然后才能激思励志。例如:我们在进行美术区域综合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的连环画制作过程中由于孩子们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已经对这个故事非常熟悉了有着强烈的制作和绘画欲望,因此孩子们进行活动时都乐于动脑动手进行美术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对自己没有绘画过得事物也乐于想象内化迁移绘画出来,同时看到别的孩子画的更为逼真时还主动请教,为进行美术特色教学线描画《青蛙》《大白鹅》等美引发了教育契机。

二、善于观察与倾听,寻找指导契机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是一个观察者、倾听者和引导者,考虑到每个幼儿的能力差异,我对幼儿提出了适合不同能力层次的要求,美术区域活动是对幼儿情趣的激发,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同于一般理性科目,教师要利用情境,谆谆善诱,唤起幼儿敞开心灵的大门,不能有强制性。幼儿的艺术创新具有多种童稚性和儿童特有的浪漫性,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在创作作品时随意联想,各具拟人、天马行空的特点。充满个性的作品需要教师有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去欣赏。在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时,教师要宽容理解幼儿。

例如:园园到了美术区域活动,她今天要制作一张自己的名片。写完名字后,她开始认真地涂颜色。花花刚制作了一张名片,他走到园园旁边,看到园园把油画棒涂到用记号笔写的名字上,“这么多颜色,老师会骂的。”园园:“不会的,有人也这样的。”她指了指旁边的雯雯。可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幼儿也是如此。因此,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我们应该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教师应给孩子提供“心理的安全”,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给幼儿带来莫大的快乐,激发起幼儿创造的兴趣,给予他们自由、创新的动力。

教师在观察、倾听后做一些记录和分析,有助于教师调整思路,做出客观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分析观察记录也能指导教师下一次的区域活动,使幼儿受益。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是相辅相成的,有指导的观察才是行之有效的,有价值的指导必须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因此,在观察的基础上,顺其自然,适时引导是保证幼儿主动发展的关键。比如当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发生错误、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观察他们的情绪,发现有消极情绪就鼓励他们:“想想有没有好办法”,“再试试看!”当幼儿出现学习兴趣疲软时,通过假设性问题“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引导幼儿去继续探索、发现。当发现幼儿的探索过程出现错误时,教师应用“确定是这样的吗?”“你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等问题,激发其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这样,当活动结束时,幼儿在自由探索中不仅发展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及不拘一格的表现力。

三、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有独特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生活经验。美术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开展美术区域活动的目的即是要让孩子在自身不同水平前提下相对提高,因此教师在指导活动时更要注重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可是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幼儿在作画前的谈话中,滔滔不绝,能用语言大胆勾画一幅想象奇特的画面;而落笔作画时,却由于技巧的缺乏而难以表达想象世界,往往就失去了绘画的热情,陷入绘画发展的低谷。比如有些孩子碰到一点困难就会想要老师帮助,“我不会”有些孩子遇到困难坚持自己独立解决,“我自己来”。因此在工作中我依据以上观点,实施了以下的措施和手段。

给郭老师的一封信 篇10

您好!

郭老师,我想对您说:“谢谢您!亲爱的郭老师。”

郭老师,您像一条亲爱的鱼妈妈,把我们带向美丽的知识海洋。您对待每位同学都像妈妈一样,有同学犯错误时,您总是给予机会,很少批评他们,有时,您生病了还来给我们上课。

郭老师,您还是我们的玩伴。有时输、有时赢,有时还把我们都弄得开怀大笑,给我们的活动带来了不少快乐。

郭老师,您还是我们的“啦啦队友”。在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上,您似乎比我们还要兴奋,当我们的小运动员们在跑道上“飞驰”时,您总是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并高声喊着“加油,加油,加油――耶!赢喽!”有时,您还会忍不住高兴得跳起来。

郭老师,我常常看见您在备课、改作业、布置教室……总之,您总是不停地忙碌着,很少休息。

亲爱郭老师祝您天天快乐

您的学生 郑佳慧

给郭老师的一封信作文 篇11

您好!

今年暑假,我想邀请您到我的

我的家乡在西安,那里有很多名胜古迹,其中四大名山也有一座在西安,那就是华山。华山向以“奇拔峻秀”而著名,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山路奇险,景色秀丽,沿山路从玉泉院到苍龙岭可以看到许多胜景,从华山脚下到青坷坪,一路上风光幽静,山谷青翠,鸟语花香,流泉垂挂,令人心旷神怡,

 

听了我的介绍,您一定心动了吧?来吧,请到我的家乡来,我和家乡展开双臂欢迎你!

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幼儿园沙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12

一、了解沙游戏的特点

1.形态随意,便于操作

儿童们喜欢玩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要认识万事万物,包括沙在内。其他的事物都有固定的形态和特征,经过几次学习就可以认识而且不必要重复。可是,“沙”却不同。它虽然看得见、摸得着,可是它们却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你想把它变成什么就可以变成什么样,它是一种不定型材料,可随意操作,而且简便易行。这种特征,满足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表面上孩子在玩沙,实际上他们是在探索沙的特征。

操作是儿童主动学习的一种方法,当玩沙游戏中的各种材料出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能主动与材料发生交互作用,在触、摸、玩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探索,并在发现、探索中有所收获。从近阶段开展的一些沙游戏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操作意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体现:能挑选与目的相适应的材料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能认真积极地思索;能克服一定困难完成操作任务。

2.游戏渗透性强

沙子流动、可塑的特点,诱发了儿童的奇妙想象和欲望,蕴藏着无数游戏的契机,比如在绘画游戏中,幼儿可以利用彩沙来制作沙画,也可以在沙画盘中运用“抹沙、点沙、勾沙、漏沙”等技巧创作沙画,将儿童绘画游戏与沙游戏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孩子们也会将建构游戏、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等与沙游戏相结合,种类很多。

二、肯定沙游戏的价值

玩沙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感知觉、大小肌肉的动作、幼儿创造力的发展,还能让孩子获取沙水的知识、获得情绪上的满足等。同时与其他游戏活动相比,它更富有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更适合幼儿好玩、爱动的心理和年龄特点。

三、强调玩沙过程中的指导

幼儿在玩沙活动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这些学习很多来源于幼儿自己的探索和发现,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同时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保持密切的观察和关注,从而在必要的时候介入幼儿的游戏,促进,至少是维持游戏的发展。那么教师什么时候介入?应该做什么样的指导?

1.幼儿违反游戏的规则

虽然说在游戏之前已经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了游戏的规则。但由于幼儿的自控能力较差,游戏中还会出现像扔沙子,抢夺玩具等现象,在这个时候,教师有必要介入幼儿的游戏中,以保证幼儿在玩沙过程中的安全。而介入的策略是从游戏的内容出发解决问题,是维持幼儿的游戏而非中断游戏。如在主题为“瓶宝宝的冬衣”的彩沙活动中,有两个小朋友在争抢一个灌沙工具,互不相让,这时,教师过来问他们:“你们两个都想给瓶宝宝穿冬衣,可是我发现,瓶宝宝的眼睛和鼻子还没有呢?”说完,其中一个幼儿立刻放弃了争夺,投入到为宝宝贴眼睛的活动中了。在这个例子中,教师从游戏的内容出发来解决这样一个冲突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教育孩子要遵守规则,不能争抢,这样一来,不仅问题解决了,幼儿的兴趣也还在游戏上,维持了游戏的发展。

2.教师协助幼儿在玩沙活动中获得发展

(1)拓展幼儿的游戏阶段

前人的研究发现,幼儿在玩沙活动中使用的方式按照发展阶段依次是功能性玩沙:幼儿只是从感官出发来探索沙子,发现沙子像什么,可以用来怎样做,学步期儿童一般选择功能性游戏。例如,小班的幼儿很多喜欢看并感觉沙子从他指缝间落下;建构性玩沙:这个阶段的幼儿可以用沙子制作出他们熟悉的东西,他们想要做个东西,例如楼房,大坝等,让其他幼儿来欣赏;角色扮演性玩沙;幼儿可以利用他们的“创造物”,想象一个场景来进行游戏,四五岁的幼儿会经常选择这类游戏。例如,一个幼儿新盖了一个车库。他一边把车往里开,一边和用人说话,告诉他车子脏了,明天要洗一下,顺便加点汽油。教师在观察中应该反思如何适时介入拓展幼儿的游戏向下一个阶段发展。例如,一个孩子正在做一个建构性的游戏,教师可以为他提供一些玩具小人和马车,对他说“国王很喜欢你为他建的城堡”,将角色扮演引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拓展了幼儿的游戏,提升了游戏的质量。

(2)串联幼儿的单独游戏

以教师为媒介,可以将幼儿单独进行的游戏结合、串联起来。教师在观察中会发现,一

些幼儿的单独游戏之间是可以通过一些线索联系起来的。例如,在自由玩沙活动中,有的幼儿在挖洞,有的在堆山,有的在修路,有的在盖房子,教师可以以公园为媒介将这些活动联系起来,堆假山,在假山上挖一些迷宫,为管理员盖一座房子,曲曲弯弯的林中小路等等,启发他们都为建造公园帮忙,联系幼儿平时去公园的经历,不断对游戏进行拓展,这样的串联不仅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而且将幼儿的单独游戏转化为集体游戏,幼儿的合作、社会交往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的来说,玩沙区要保持自由和以儿童为中心,支持和鼓励幼儿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玩,玩什么,怎样玩,孩子有着更多的主动权,教师的指导和介入只是为了在适当的时机维持和促进游戏的发展。

四、重视对幼儿沙游戏的评价

事实上,活动的评价应该贯穿在活动过程的始终,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幼儿的状态,捕捉促进幼儿发展的亮点,适时对幼儿做出评价。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一般也要组织全体幼儿对游戏做一个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总结,这也是教师对玩沙活动指导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师宣布玩沙结束后,应给予一定时间保持玩沙现场的不变,让幼儿对互相的作品有直观的认识,而非在已经清洁整理沙池后做空洞无内容的讲评。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1.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

游戏对幼儿的魅力就在于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其中得到发挥,而评价也应该让幼儿成为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就游戏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问题解决等进行讨论,鼓励幼儿之间的分享与交流。

2.教师有效反馈幼儿的自主评价

评价以幼儿为主体,但有效的教师反馈也是必要的。反馈应具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不能只是简单的“很好”“真棒”“大家为他鼓鼓掌”等等。教师的反馈,一方面要给幼儿鼓励,肯定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幼儿交流的内容来反馈,注重幼儿交流中对活动过程的表达,教师的反馈要能有效地引起师幼互动和生生互动。

综上所述,开展幼儿玩沙活动,真正实现玩沙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如何进行组织和指导,需要教师将学习与活动后的反思结合起来,需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幼儿园应该将此重视起来,真正做到“以幼儿发展为本”。

学习郭秋芬老师心得体会 篇13

在学习了郭秋芬优秀事迹后,深深为她的精神所打动,我们应以郭秋芬为榜样,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努力做一名像郭老师那样的优秀教师。

第一、学习郭老师敬业爱岗、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敬业与爱岗都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教师只有爱这个职业,才能珍惜这个职业;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能不辱于使命。教育不是一人的事业,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事业,因此教师要具备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把这个工作当作一种事业的追求,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敢于担当、勇担重任、尽心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第二、学习郭老师无微不至,体贴入微,关心学生,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的高尚情操。我们要秉承这种传统美德,本着勤道乐业、爱生如子、舍己为人、至善大爱的博大情怀,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学习他们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不是职业造就教师的辉煌,而是教师铸就职业的辉煌,正因有郭老师这样十几年如一日的无悔执教,坚守那份清贫的职业,坚守那份教书育人的责任,坚守那份无悔的人生,才铸就教师职业的辉煌,谱写一曲曲感人的赞歌。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 篇14

首先,区域空间根据需要调整和拓展,有效利用闲置空间,改善拥挤现象在区域布置上我园倾向于“四周划分,中央留白”的格局,即将教室四周划分一个个区域,投放相应材料,区域间用矮柜隔开,教室中央留出大块空间以备集体活动之用。但经常面临的状况是一些区域幼儿很少进入导致闲置,一些区域幼儿非常喜欢,过于拥挤,中央留白处也处于闲置状态。如何解决空间浪费与空间匮乏并存的问题?我们尝试了打破区域界线、拓展封闭的区域空间的方法,根据需要将区域活动延伸到教室中央或其他角落。

建构活动区能容纳的幼儿有限,更多的孩子只能选择别的区域,在区域布置时又不可能挤占其他区域的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将建构活动区细分为搭建区、拼插区等,搭建区设在走廊外,主要以木质积木的投放为主,辅以其他废旧材料;教室内设拼插区,但只有放置材料的矮柜,没有设置具体的界线,想加入的幼儿可自取地垫,自选建构材料,自选位置,将区域空间延伸到教室中央和一些闲置的区域。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满足孩子活动的需要。

其次,在区域活动的时间的安排上,我们采取“制度化与灵活化结合”的方法,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由于大班幼儿面临升小学,集体活动占据了大块的时间,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只有半小时。时间的限制使得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孩子刚在活动区“渐入佳境”,没过多久老师就宣布“时间到”,孩子只好恋恋不舍地收拾、离开,第二天重头再来。很明显,规定的区域活动时间远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但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是制度化的,不能轻易改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了将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做法,在主题背景下实现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有目的性。

如在“我的班级”主题活动中,有的孩子建议在建构活动区搭建我们的班级,得到大多数孩子的赞同,纷纷跃跃欲试。这时,老师看到孩子活动的兴趣点已经发生转移,于是根据孩子的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提前结束集体活动,引导孩子一步步将“搭建班级”这一理想落实到行动中,将本来预设的几项内容“画班级”、“班级口号”等内容与孩子生成的兴趣相结合,放到小组区域活动来渗透。通过讨论,孩子们想到了盖楼前要画图、要有招牌等,于是自发分组,美工区小组设计班级草图,语言区小组设计招牌和口号,最后建构活动区小组根据“图纸”来搭建和设计班级,通过小组合作,幼儿经历操作、建构和设计的过程,实现了最初的构想。

二、区域活动的环境和材料安排策略

创设积极、适宜的区域环境,是幼儿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我们的建构活动区与角色区紧邻,美工区与自然角相连,这种相关区域空间的邻近设置,有助于引发促进相关活动的互动与交流。另外在材料安排上,我们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弄清材料的功能和教育价值区域活动的核心教育价值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以建构活动区为例,要让孩子玩积木,教师只有对积木有足够的认识,在亲自搭建、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分析不同搭建活动中所蕴涵的关键经验,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着手对建构活动区进行安排和布置,才能在面对问题时自如地给出适宜的指导。

1924年,美国教育家卡洛琳·普瑞特(CarolinePratt)设计发明了一套积木,被称为“单位积木(UniteBlock)”,我园配备的正是这种单位积木。其特点是保持木质的原色,并且以精确的比例设计了“基本块”、“双倍块”和“四倍块”,这三种积木的高度和宽度都一样,其长度则呈倍数递增。随后,又增加了许多弧形、圆柱体、三角块、叉路、半拱门、双拱等共计38种单位积木。

充分的活动需要有充分的材料、充分的操作和充分的时间,建构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在堆、叠、拆、搭的过程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事物,在操作过程中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初步的立体空间和数理概念、了解不同的几何形状、学习配对等。当他们搭建出自己的世界时,就会获得成就感。他们还可以展开角色游戏,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可以说,建构活动区积木的奇妙之处在于为孩子提供了整合性学习的途径和工具,将操作性、艺术性、创造性、探究性融于一体。

其次,把握材料的选择、投放和运用策略,充分发挥材料的“活”价值区域材料作为幼儿操作的对象,是幼儿发展的媒介,选择、投放、变更活动材料是教师影响幼儿行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指导策略之一。

以建构活动区为例,建筑材料是开展建构游戏的物质保证,我班从数量、种类等方面为幼儿的建构活动提供适宜的材料,不但给孩子投放了单位积木、塑料动物、小汽车、小火车、轨道等成品玩具,还从实际情况出发,提供充足、安全、卫生的废旧材料。多样化的材料丰富了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激发了孩子的创意和构思。

废旧材料的来源主要是孩子和老师自主收集,通过组织孩子讨论“废旧材料从哪里来?”“废旧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等话题,帮助孩子拓宽思想,觉得收集废旧材料是一项有趣的工作:喝了的酸奶瓶洗干净,就是建构活动区所需的柱子;家里喝完牛奶,剩下的纸箱可以用来搭“城堡”;买了新电器,包装泡沫板可以在搭建阳台时使用……因为这些材料是幼儿自主收集的,他们也格外爱惜,玩过后都自觉收拾好。在美工区,大家对废旧材料进行加工,使它们更适合在建构活动区使用。如烟盒做的砖块、薯片筒做的柱子、牙膏盒做的楼梯、果冻壳做的路灯、蛋糕盘做的花坛等,都成了孩子们搭建必备的“宝贝”。

在投放材料时,我们研究了每种材料所蕴涵的教育目标和价值,通过观察幼儿平时活动的表现和经验,分层次投放建构材料,使建构作品形象生动,使幼儿的搭建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当孩子在搭建“立交桥”时,需要搭出斜坡,但没找到可以支撑斜面的材料,经过几次失败的体验,孩子对搭建斜面兴趣减弱了。老师及时看到已有材料的局限性,拿出“多米诺”骨牌供孩子们选用。不一会他们就想出了办法,将骨牌搭成楼梯状,再把路面斜搭在上面,做成了让小汽车畅通无阻的斜坡,解决了“技术难题”。

另外,在搭建中遇到材料不足时,老师会提醒孩子可以用什么材料来代替、怎么去代替,也能搭出效果。通过巧用辅助材料,孩子学会大胆探索、一物多用,不但提高了搭建水平,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引导幼儿有序观察生活经验是幼儿区域活动的基础,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以建构活动区为例,平时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如由上至下、由近及远、由整体到细节来观察事物,观察物体的形状、色彩、结构,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如观察“桥”,先观察各种桥的图片,不同的桥造型不一样,有拱形桥、立交桥、铁索桥、风雨桥、浮桥;材质不一样,有石质、木质、混凝土;结构和组合也不一样。幼儿通过观察,感知其各部位的名称、形状,引导幼儿思考用哪些积木来替换桥的什么部位,怎样用积木来表现桥的结构特征和组合关系。

把握幼儿年龄特点,活动过程中自然介入,适度点拨,整体指导教师只有对区域活动的内容、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原有经验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在了解、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巧妙引导。大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搭建经验,也更注重细节,并有一定的创造性。他们开始考虑布局,能使所造物体的结构更加复杂、精细、匀称,并能与同伴商量、分工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教师的指导重点可放在经验的迁移和运用方面。但由于区域活动的开放性和动态性,相应地,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现场指导需要较高的技巧,既要基于预期、全面的考虑,又要随机应变、灵活调整。

区域活动前,要明确建构主题,使幼儿对建构活动的布局、分工以及活动的顺序做到心中有数。主题可以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可以是师幼共同讨论决定的,可以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可以是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的主题:“我生活的社区”、“我们的航天基地”等;也可以建构本土化的主题,如“长城”等。对于幼儿暂时没有关注、但很有价值的预设活动,应通过多种途径将其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

建构活动过程中,由于建构过程复杂,对智力和动作技能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指导,可能会导致幼儿因缺乏操作技巧丧失信心,放弃建构活动或长时间停留在敲敲打打,推来扔去的低水平游戏状态。因此,教师要对幼儿活动进行观察,在了解幼儿建构水平的基础上,明确引导方向,设置渐进性、建设性的问题,自然地进行随机教育,恰到好处地点拨,进行整体指导。

区域活动结束后,可请幼儿自评,如让幼儿说说自己搭的是什么、和谁一起搭的、搭的时候克服了什么困难,既满足了幼儿表现的欲望、增强了信心,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是教师引导下的群体评价,则要善于捕捉对大多数幼儿发展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点评,提升评价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如教师在评价“太空基地”的造型时,许多孩子争着说自己搭的部分,老师依次问完后说:“怪不得搭得那么棒!原来你们合作得好呀!”简短的评价使全体幼儿感悟到合作的重要性。还可以引导幼儿欣赏作品,用图谱记录幼儿的建构作品,将他们的成果拍成照片张贴在建构活动区。

利用同伴资源,引导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同伴之间比师幼之间更容易沟通,一个群体中只要有一两个孩子搭建水平较高,这个群体的搭建技能马上就能很快提高。孩子之间的以强带弱、互相学习能力在建构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大班幼儿的建构游戏趋向于群体化,大班孩子甚至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设计建构复杂的造型。这时教师应能及时利用同伴资源,引导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建构作品。

同伴间的相互接纳是成功合作的保证,但在共同游戏时,各有各的想法,当彼此间发生争执时,要想使游戏能够继续下去,他们必须做出让步,并且协商解决争执,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绝对的权威。学会用他人眼光看问题,增强儿童对自己行为给别人带来影响的敏感性,从而促成积极的同伴关系。但是有时候幼儿之间还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冲突,就需要教师引导,既妥善解决冲突,又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郭老师-幼儿园活动指导 篇15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记录;指导策略

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信息,建构科学概念,促进探究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记录的现状分析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学习做观察记录,是有效发挥幼儿主体性,转变幼儿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做记录可以使幼儿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获得探究的乐趣,主动建构知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很少对科学活动中的记录进行系统研究,对它的价值性认知不足。

二、采取适宜策略,解决关键问题

1.重视记录结果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在关于“磁性”的活动中,教师先向幼儿出示了各种不同的物体和磁铁,请幼儿猜想磁铁是否都能吸起盘子里的物体,并请他们把自己的猜想记下来。正当幼儿纷纷表示自己对记录方法的想法时,教师话锋一转,出示了自己设计好的记录表,并向幼儿讲解记录的方法和要求:如果猜想能被磁铁吸住的,就在记录表中写有“猜想”的格子内打上“√”,不能吸住的就打“╳”。然后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到底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如此交代之后,幼儿便开始猜想→记录→操作→记录,然后教师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猜想与操作结果分别是怎样的,最后根据幼儿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就教师对幼儿记录结果的分析来说,教师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在上述活动中,虽然教师只规定了打“√”或“╳”这种方法,但不少幼儿仍采用自己独特的记录方法。如有幼儿用了↑、↓、⊙等记录符号,经了解得知,他用“↑”表示有的磁铁磁性比较强,“↓”表示有的磁铁磁性弱。如果教师重视该幼儿的记录方法,认真仔细地分析幼儿的记录结果,耐心地了解幼儿的想法,就会发现幼儿的记录已不仅仅磁铁能否吸住物体的问题,还说明了不同的磁铁磁性不同的问题。这个幼儿的观察很细致,记录很真实,可惜教师只关注自己原先的设计,对幼儿个性化的记录方法和结果视而不见,因而未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发现幼儿记录结果蕴含的教育价值。

2.记录的内容紧扣幼儿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班幼儿有关观察记录的经验与能力不同,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科学内容和表达科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幼儿的年龄差异。例如同样是“观察自然角中的植物”,教师要求小班幼儿记录的内容是“种子生长过程中主要的生长变化”,这些内容要求明确,易于小班幼儿操作。幼儿发现“今天,黄豆的种子发芽了,它的芽是绿颜色的”“黄豆长出叶子来了,叶子像桃心”等。到了中班,我们根据“在对比观察中感受植物各部分的不同,初步了解植物生长中的多样性”的目标,指导幼儿对不同植物的叶子、茎、花、果实等进行对比记录。为了引导中班幼儿发现植物生长中的不同状况,我们选取差异明显的植物来种植,并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大班幼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增强,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因此,大班“自然角中的种植”活动的目标是“能关注到植物生长的外部条件,通过对比观察和记录,幼儿获得了“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科学经验。

3.记录的组织形式灵活多变

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自主性程度的差异也直接影响科学记录的组织形式。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还会将个人记录本画得乱七八糟。教师不仅要时时叮嘱幼儿记录,还要手把手地教他们记录,更要防止幼儿将记录本弄丢、弄坏。集体记录是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观察和记录一个具体的事物,因此这种方式更适合小班幼儿。在组织小班幼儿记录小蝌蚪变青蛙的记录过程中,我们采用个人、集体呈现的形式,即在墙面的低矮处设置一面大的展示墙,教师指导每个幼儿及时将自己的发现加以记录,并张贴在展示墙上。这样既反映了小蝌蚪变化的情况,又减轻了幼儿的记录负担。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学习自主性,但缺乏自觉性和持久性,需要有人提醒和带领,因此我们较多地采用小组记录方式,同时结合集体记录。如在记录小蝌蚪变青蛙时,我们将幼儿分成红、黄、蓝、绿队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个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的管理、记录及经验汇报。这种方式不仅能及时有效地记录信息,还能分享记录的信息和记录经验,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大班幼儿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较强,能持续地关注事物的发展变化并自觉记录,而个人记录是幼儿自主自觉的记录形式,因此我们在组织大班幼儿记录时,以个人记录为主,结合集体记录。

没有了记录,幼儿就失去了精心反思、梳理实践过程的机会,失去了强化已有经验与认识的过程。记录使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真正成为现实,使结论和观点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教师要认真分析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采取适宜的指导策略,使幼儿的科学活动记录留下科学探究的足迹,使记录变得生动而有意义,成为幼儿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韦钰,等.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刘占兰.幼儿科学探究中的记录问题《幼儿教育》.2007.11

上一篇:一年级室内体育教案修改版下一篇:地下停车场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