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故事比赛中的故事

2024-08-08

儿童故事比赛中的故事(精选8篇)

儿童故事比赛中的故事 篇1

小溪流整天都在向前跑。不远处是一片已经干枯的农田,小溪流高兴极了,他身体的一部分随着水车流到了田里,溪水在农田里打滚、跳跃,枯黄的草变绿了,小苗也长出了嫩芽。小溪流听见了老农高兴地说:“这水真是好水,救活了咱们农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东西!”小溪流骄傲起来了。他慢慢瞧不起他身边的事物,很有“世间唯我独尊”之意。

小溪流离开了农村,来到了森林中,他瞧不起翠绿的小草,瞧不起鲜艳的小花,甚至瞧不起参天的大树。小动物们来他身边喝口水,他也轻蔑地戏谑一下他们。由于瞧不起别人,小溪流渐渐的不受欢迎起来。水里什么也不长,连小鱼儿也没有。毒辣的阳光照射着他,小溪流慢慢地干涸了。

儿童故事比赛中的故事 篇2

1.故事是伟大的

不要小看故事, 不要小看故事讲述, 千万。

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 “特定的人类生命, 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的确, 故事与人类生命紧密相连, 进而可以认为, 故事本应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形态, 创造故事是在创造生命, 讲述故事是在讲述生命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故事叙述界定为“戏剧性的模仿和人类行为的构想, 而叙述故事的艺术便给予我们一个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的确, 故事的叙述与倾听, 是在交流、分享, 是在感悟和思考, 在这一分享世界里大家都在进步。理查德·卡尼, 这位波士顿学院的教授认为, “叙述故事就是将时间从零碎的时刻与个人无关的消逝向一种模式、情节、神话转变。从而将时间人格化”。的确, 人格已融化在时间里, 融化在故事里。创造与讲述故事的深层意义是对时间的追寻, 对价值完善的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汀阳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故事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故事”。的确, 讲述故事正是讲述文化, 享用文化, 文化这一故事让我们拥有文化的思考, 而文化的进步让我们迈向自由的境界。

所以, 故事是伟大的。

2.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 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立场, 站在另外的立场上, 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 甚至是“反教育”。

儿童立场既复杂又简单。说其复杂, 是因为儿童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复杂、丰富而又神秘的世界, 要对儿童立场进行界定、阐释, 还涉及诸多问题, 需要认证、厘清, 也是很复杂的事。说其简单, 是因为陶行知早就认为, “儿童社会要充满着简单之美”。儿童立场, 就是把儿童当主语, 从儿童出发, 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则。因此, 说简单, 其实不简单, 真正想儿童之所想, 为儿童之所为, 谈何容易?

法国女革命家、思想家卢森堡曾经批评那些革命家, 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常常没心没肺地撞倒孩子, 她认定这是一件罪行。而我们呢, 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 撞倒了孩子, 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 儿童在哪里;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不管是自觉还是无意, 我们也会“犯罪”——这是站在儿童立场上勇敢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批判。斯霞、霍懋征、李吉林……决不会这样, 因为她们有坚定而鲜明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 既是教师的教育法则, 又应成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上的出色的儿童研究专家;甚至可以说, 教育家首先是儿童教育家, 说到底是儿童教育家。

所以, 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3.儿童立场在故事中

儿童立场不是虚无缥缈的, 它实实在在, 有自己的落脚点和载体。教育行为是儿童立场的落脚点, 也是儿童立场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儿童立场,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折射出不同的儿童立场。

一个个教育行为或者教育事件, 其实是一个个教育故事;教育故事是教育行为、教育事件的凝聚。犹如文化是一个故事, 教育也是一个故事, 是一个个教育行为编织的故事, 一个个故事中透析着儿童立场的密码。

儿童喜欢听故事。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 而往往是故事。要让知识、概念、道理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应当把它们寓于故事中, 故事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正是教育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儿童本身就是故事。童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故事世界, 在童年的天空下, 是一片故事的田野。从这个意义上去说, 建构、丰富童年生活就是建构、丰富童年的故事田野。同样, 教师建构、完善、坚守自己的儿童立场首先要建构、丰富自己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田野。事实上, 一个有故事的教师, 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教师的教育故事与儿童立场融为一体, 所以, 端正、坚守儿童立场不妨从创造与解读儿童故事和教育故事入手。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更具体生动、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更易于流传, 能影响更多的人。我以为,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应该成为教师校本研修和培训的课程, 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 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可以想见, 当所有教师都讲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都有自己关于儿童立场故事的时候, 这该是一种多么精彩、神圣的教育情景与气象啊!

所以, 从故事中去寻找、明晰儿童立场, 是一种智慧。

二、经典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第一个故事:一棵倒长的树

一棵树树根向上翻长了, 而树枝树干往地下长了, 它倒长了。一个穷人家的小孩刨地时发现了这棵奇异的树, 压抑不住好奇心, 顺着树干往下爬。爬呀爬呀, 这棵倒长的树里是一个奇妙的王国, 王国里美丽富饶, 而且, 想要什么, 只要一按电钮, 就来什么了, 这真是个科学化、现代化的童话世界。可是, 这世界不见一个人影, 静寂得可怕。当他爬到最下边, 也就是树冠顶端的时候, 眼前一亮——他看见了一个人, 而且是与他年纪一般大小的小孩!那小孩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一动不动, 原来是一个小皇帝。小皇帝没有脚, 一双手只剩下右手残存的一根食指。小皇帝看到不速之客欣喜若狂。小皇帝告诉他, 老皇帝已将整个王国的生活都自动化了, 需要什么只要按动电钮就能办到, 于是老皇帝把除了他们父子外所有的人全部杀掉, 因为王国里已不需要人干活了。

小皇帝不喜欢这个华丽、富有却寂寞无比的世界, 老皇帝害怕儿子离开, 死前就把儿子的脚和9个手指都砍掉, 反正只要一个食指就能无穷无尽地享受。小皇帝陷入孤独痛苦的深渊, 央求穷小孩带他离开。于是, 穷小孩背着他从这棵倒长的树往上爬, 虽然树根外面有着许多的苦难和纷争。

这是个幻想故事。现实世界中的树不会倒长, 倒长的树虽然发生在幻想的世界中, 却是现实世界的映照。对这棵倒长的树, 可以有许多角度的解读。但是, 重要的是, 我们要站在儿童立场上来解读。倒长的树, 是一种隐喻和象征, 它是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看世界和教育, 表达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控诉与抗议, 也表达了对真正属于自己世界的呼唤和争取, 其中隐藏着许多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其一, 儿童是人, 所谓儿童立场, 首先是把儿童真正当作人的立场。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 失去了自由, 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故事中, 老皇帝砍掉了小皇帝的脚和手指, 正是剥夺了小皇帝作为人的权利和自由——小皇帝已不是人了, 更不是孩子了。而且,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剥夺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爱。这是爱吗?在儿童立场上, 爱是对儿童作为人的自由的保护, 否则, 再多的爱也不是爱, 因为, 这样的爱是一棵“倒长的树”。其二, 儿童发展有自己的规律, 所谓儿童立场是遵循规律, 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当向上、向前、向外, 犹如一棵树, 伸向蓝天, 伸向太阳。倒长, 不是规律, 是违反了规律。违反规律的教育必然是对儿童成长野蛮、残酷的绑架与残害, 是从根本上扼杀了儿童, “倒长的树”, 伸向的是黑暗和地狱。儿童应当成长为一棵向上的树。其三, 儿童发展要经受锻炼, 所谓儿童立场就是要让儿童在锻炼中成长。倒长, 违反了规律, 但“顺长”并不否定挫折和困难, 免不了苦难与纷争。“顺长”需要爱心支撑, 还需要意志的支撑, 只有在风雨中, 才能长成一棵坚强的树。其四, 儿童需要过完整的生活, 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伙伴, 所谓儿童立场, 就是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脱离了伙伴, 就会寂寞无比, 甚至恐怖至死。儿童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 否则就成了一具物质的躯壳。让儿童去活动、去劳动、去游戏、去合作, 才会长成一棵健康之树。

这就是故事里透析着的儿童立场。假若, 还是用树作比, 站在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就是让儿童长成好大的一棵树。

第二个故事:鲜奶油蛋糕

有一天, 拉拉和弟弟 (故事中的“我”) 看见冰箱里有个大蛋糕, 妈妈告诉他们蛋糕是请客用的, 不许碰,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今天会来。妈妈说完就去买咖啡了。拉拉打开冰箱, 看那个蛋糕。“我”说, 不要碰它, 那是给客人的!拉拉说, 我根本不想碰它, 我只是在想, 鲜奶油蛋糕也许坏掉了, 如果坏掉了, 姑妈吃了就会中毒。“我”当然不想让姑妈中毒, 就问道, 我们该怎么办?很简单, 拉拉说, 我们先尝一口看看。“我”当然赞成。拉拉尝左边, “我”尝右边。啊, 真好吃!“我”说, 蛋糕没有坏掉, 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不会中毒。但是, 拉拉说, 我们只能说这两边没有毒, 其他地方呢?于是姐弟俩尝遍了蛋糕的每一边, 确实也没有毒。“我”说, 蛋糕周围都是好的。是的, 拉拉说, 外面这一圈是好的, 但是中间也许坏掉了。姐弟俩拿来刀子, 切开蛋糕, 尝了它中间的部分。当妈妈回来时, 看到蛋糕的样子, 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我们不希望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中毒!”拉拉和“我”赶紧解释。“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既然妈妈这么说, 姐弟俩就照着做, 把整个蛋糕都吃光了, 最后一起肚子痛了。“你看!”拉拉对“我”说, “这个蛋糕真是坏掉的吧!”

读前一个故事, 心里有点沉重, 读这个故事, 会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发出笑声。忍俊不禁的是:孩子就是个孩子!没有责怪, 只有感叹:孩子真可爱。这就是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真正认识、发现儿童才会真正站到儿童立场上去, 否则, 儿童立场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们对儿童既熟悉又陌生:有时熟悉有时陌生, 有的地方熟悉有的地方陌生, 有的熟悉, 实际上是陌生, 自以为熟悉了就忽略了陌生。所以, 我们其实对儿童不熟悉, 如果让熟悉遮蔽了陌生, 说到底是成人的视角遮蔽了儿童。这是因为, 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几米说得对:“大人自以为能分辨梦与现实, 小孩们却觉得, 分辨梦与现实是全天下最无聊的事。”“小孩信赖大人, 大人却不一定值得依赖。大人不依赖小孩, 小孩却常常值得依赖。”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 才能摆脱成人世界的束缚, 走进儿童世界, 教育也才能成功。

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 首先要让孩子说孩子的话。大雁为什么排队?因为大雁排队是为了去吃蛋糕。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因为小猫咪捉不到老鼠害羞了。吃饭时为什么不能看书?因为吃饭看书会把书吃掉……这就是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儿童表达的方式。对儿童话语方式的尊重, 才会有与儿童共同的话语, 才会有共同的心灵。在共同话语、心灵的互动中, 儿童立场才会慢慢建构起来。

儿童的话语, 在其内部其实是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拉拉和“我”真的想吃蛋糕, 想的办法是“蛋糕坏了, 会中毒”, 这是智慧的借口。先吃两边, 再吃四边, 再吃中间, 最后全都吃掉了, 目的达到了, 可是, 肚子吃坏了, 却说“这个蛋糕真的坏掉了”。这个看不见的儿童心理, 让我们看见了, 体会到了, 发现了。妈妈的伟大之处在于:“你们这两个馋鬼, 都给我吞下去!”不是责怪, 只是嗔怪;不是痛打, 而是把蛋糕都吃完的“惩罚”。如果她不了解儿童心理, 不会有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 这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智慧之举;智慧教育是遵循儿童心理特点的、坚定地立足于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第三个故事: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说的是女儿的故事。

女儿被同学叫作“23”号, 因为在50人的班级里, 她的成绩排名经常是第23名。爸妈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但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 而她的梦想竟然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这大大出乎爸妈的意料。可有一次, 老师告诉家长说, 在语文考试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哪位同学, 请说出理由”的答案中, 除女儿之外, 全班同学写的都是女儿的名字。刘继荣回去问女儿, 没想到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 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故事简单, 也写得简洁, 但内涵相当丰富, 意义十分深刻。这一颇具思想张力的故事, 在表达着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 故事告诉我们,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宗旨。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知识?是分数?是升学?当然, 这些追求都没错。正如怀特海所说, 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尽管有失偏颇, 但不能忽略知识的力量。同样, 让学生有一个好分数、好成绩、升一个好学校, 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这些是教育的核心吗?是教育的唯一吗?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健康发展, 这既包含知识、能力, 又超越了知识、能力, 更超越了分数和成绩。成绩不能说明一切, 分数更不能决定一切, 学生素质发展、成长则比成绩更重要。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 是一种对自我的定位, 是一种素养。此外, 教育并不反对精英人才的培养, 但绝不能实施精英主义教育, 况且,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英雄, 即使成为幼儿园老师, 成为路边鼓掌的人都是成功的, 所以, 所有学生都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优势。显然,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发展比名次更重要。

其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对儿童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慢活”, 需要慢慢来。慢慢来, 是对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完整、准确的把握, 是对急功近利、浮躁、浮华教育的抵抗和拒绝。因此, 当孩子不能名列前茅时, 不能心急, 不能焦虑, 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同样是一种进步。也许, 他永远不能跑到队伍最前面, 但他永远在队伍中, 永远在发展中。教育需要这样的心态。与儿童立场背道而驰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是把教育、把人生当成了百米赛跑, 因而带来心态的异化、心理的不健康以至阴暗。儿童立场的深意在于教育的平常心、在于教育的顺其自然以及顺其自然中的积极引导;在于学生的每一次参与, 每一个进步, 每一次起跑, 只要他在跑, 就在发展。而这一切都基于儿童的认识, 对儿童发展的认识。

再次, 儿童立场关乎教育的方式。不言而喻, 教育是一种唤醒, 是一种引导, 是一种鼓励。杜威把教育比作输电管, 而非输水管, 其深意在于开发学生生命能量, 积蓄发展能量, 这需要鼓励的方式。当女儿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的时候, 她鼓励的是同学;当班上所有同学都最欣赏女儿的时候, 同学的认同、赞赏鼓舞了女儿;当女儿回答父母, 我不想成为英雄的时候, 父母受到了教育和鼓舞;当母亲把女儿的故事写成文章的时候, 她肯定了女儿, 鼓励了女儿, 当然也鼓舞了所有的人。任何人都需要鼓励, 儿童更需要鼓励, 鼓励之于儿童犹如温暖的阳光。立足于儿童立场的教育, 就是要在儿童前行时给予各种鼓励, 把阳光洒满道路。儿童怀揣着阳光, 正是怀揣着自尊、信心和希望。此时, 儿童立场已伸展为一条快乐、幸福之路。

三、在创造故事中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如前文所述, 故事是伟大的, 儿童立场是崇高的, 而儿童立场往往存活于故事中, 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来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无论是实践, 还是理论, 都说明这是一个准确的切入口, 也是有效的突破口。亦如前文所述, 教师应当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是一个创造故事的人。这样, 儿童立场就会萌发、生长, 而基于儿童立场, 教师通过体验、感悟、反思、行动, 可以成长为智慧教师, 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1.生活就是故事, 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故事, 并悉心观察和体悟。生活中有许多故事, 生活本身就是故事, 生活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 教师应当开发生活中的故事, 使故事成为自己生长教育智慧的资源和途径。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她和5岁的“小芝麻”散步。一天, “小芝麻”问妈妈:“妈妈, 月亮的样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今晚的星星为什么很少呢?”妈妈正准备给她讲一番科学道理, “小芝麻”自己回答说:“我看了好多天了, 月亮很圆很亮的时候, 星星就很少;月亮变成小船的时候, 星星就很多。为什么呢?”妈妈鼓励她说:“是呀, 为什么呢?”“小芝麻”说:“因为呀, 月亮像小船的时候, 是月亮没有吃饱, 肚子瘪着呢, 所以星星就多啊!等到月亮饿到好瘦好瘦的时候, 她实在受不了了, 就开始吃小星星了, 慢慢地吃饱了, 肚子就圆圆的, 星星就少了。”妈妈笑着点点头, 心想, 原来“月朗星稀”还可以这样解释。以后, 这位教师总是陪孩子去散步……故事很真实, 作为教师的妈妈, 智慧之处在于鼓励孩子观察、大胆提问, 而自己还悉心观察、耐心倾听, 不抢先回答, 更不包办代替, 不以所谓的科学答案纠正小孩。陪孩子散步是一种生活, 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生活中的故事就会跃然眼前。生活一定会开启智慧之门, 儿童立场定然随着故事的创造而生长。

2.教育细节是故事, 教师要在教育现场中细心捕捉细节、创造故事并认真思考。教育现场充满不确定性, 正是不确定性让教育现场丰富多彩, 充满魅力。细节往往无处不在, 等着我们去发现。一个小女孩因为画不出画来而生气。老师弯下腰看了看白纸, 让小女孩在纸上随便画什么。小女孩抓起一支笔, 在纸上狠狠地戳了个小小的点, 老师让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周以后, 那位女孩走进美术教室时, 惊讶地发现老师办公桌的上方挂着一幅画———她画的那个点, 老师还用波浪形的金色画框装了起来。“我还能画出比这更好的点!”小女孩涂啊涂, 用好多颜色画出了好多好多的点, 还画出更大更大的点。几个星期以后, 在学校举办的画展上, 这个小女孩画的点引起了轰动……这也是个真实的故事, 名字叫作“一切从‘点’开始”。孩子画不出画来生气了, 这是常常发生的事;老师不仅不责怪, 反而鼓励她只要画一个点;把画挂起来……这些都是细节, 老师没有让细节“溜走”, 而是敏锐地抓住, 细心地去开发, 于是就有了故事。犹如那个“点”一样, 教师的智慧也是从一个圆“点”生发的。的确, 细节是教育理念的具体显现, 开发细节是教育灵性的闪现。在一个个细节的开发中, 教师的教育智慧慢慢汇聚, 儿童立场也慢慢地凸显。这样, 看似偶然的细节也就成为体现教育规律的必然。也不难理解, 评判教师的儿童立场, 可以从关注和分析他的教育细节开始。

3.经典中存活着故事, 教师要在经典阅读中读懂故事, 潜心领悟和逐步提升。经典之于教师的智慧生长和专业水平提升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 读经典, 是否潜心, 是否与自己的心灵滋养联系起来, 效果是不同的。比如, 爱, 大家都知晓, 教育不能没有爱, 爱是教育的力量, 也是教育的方式, 不过, 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爱呢?教师又怎么施爱呢?不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写过一本书《爱与意志》, 他认为, 爱与意志是教育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没有爱的意志, 只能是一种操纵, 而没有意志的爱则是平庸、肤浅的。最近看了王周生写于2011年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桥在水上》, 我将其称之为经典, 因为, 我认为经典不完全由时间来裁定。她写在爱尔兰的某一个早上, 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 让他们去桥上给发烧的、浑身肮脏的流浪汉送早点, 孩子邀请没有家的流浪汉到家里去, 和他一起玩玩具, 3人拥抱在一起……故事的结尾这么写:“天空越来越晴朗, 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手表, 喊道:孩子们时间到了, 该走啦!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 和流浪汉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 两个孩子再次狂奔而来, 每人给流浪汉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 妈妈说了, 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 谢谢你让我们有这么快乐的早晨……我用眼角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 她依然站立在那里, 粉红的围巾在飘动。”无须多说, 桥在水上, 爱在心里。这一经典, 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 怎样去爱, 怎样教学生去爱, 当然, 也提醒我们思考:儿童立场在哪里?

4.实验研究和写作中活跃着故事, 教师通过研究去创造故事, 并要用心去表达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写作让故事沉寂, 也让故事沉淀, 正是在沉寂与沉淀之中, 儿童立场从深处显露出来。写作, 也是对故事的淬化与升华, 原本略显模糊的会慢慢清晰起来, 原本略显表面的会渐渐深刻起来, 原本略显分散的会越来越聚焦。我有一个感觉———因为还没作科学的统计和分拆———文章写得好的或者故事写得好的教师, 对儿童立场的认知程度总是比较高, 行动也比较自觉。而写作的基础常常是教育研究与实践。最近看到一份资料,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对小学生作文进行过实验。实验中, 托尔斯泰说: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有可能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在教师看来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 对学生来说却是复杂的。多少年以后, 托尔斯泰编写了他享有盛誉的作品集《23个故事》。后来他又说:“只有当实验成为学校的基础, 也就是说, 只有当每所学校都是一所教学实验室时, 学校才不会落后于普遍的进步水准。”托尔斯泰的写作基于他的实验, 在他身上实验与写作是合二为一的。教师这样去做, 我们就会自豪地站在儿童立场上, 把脚踮得更高, 去瞭望未来。

儿童产品中的故事体验 篇3

关 键 词:儿童 故事 体验

1.故事体验

这篇文章讲的儿童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故事体验,与故事板法有区别,也不是产品设计中的叙事法。故事板相当于一个可视化的剧本,应用在产品设计领域,其实是产品开发过程的故事化,是将设计过程可视化的一种语言手段。叙事设计,关注的是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让产品像文学作品一样来传递其自身的内涵。这两种设计方法,都是从设计师的角度去阐述的。

故事体验并不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设计方法,而是从用户角度去分析,是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沉浸于产品所演绎的故事中的一种体验。儿童产品中的故事体验是指儿童在与产品交互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产品带来的故事情节或者将自身带入故事作为故事的角色体验。

2.故事体验的作用

故事,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是一种经典的信息传播手段,人人都爱听故事。美国著名的认知科学和学习理论专家Roger C.Schank指出:“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美国作家,《故事动物:故事如何成就人类》的作者乔纳森·高特肖博士认为人类是故事动物。故事具有吸引人的注意力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故事甚至能重塑人们的情感和认知。

儿童是喜欢故事的,故事是陪伴儿童长大的伙伴,缺少了故事的童年如同缺少色彩的儿童画。Lifehacker上的一篇文章引用了一次研究,在听故事的情况下,人类大脑的活动状况与实际经历时的活动状态相似。也就是说,听故事本身就是对大脑的刺激,人类在听故事时整个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儿童爱听故事,正是大脑处于发育阶段的自然反应,故事的刺激对儿童的大脑发育有很大作用。

给儿童用户带来故事体验的产品,将儿童带入产品演绎的故事中,以多感官的角度让儿童享受故事,可以传递和调动儿童的情感,增加产品的趣味性和儿童用户的参与性,增加儿童用户与产品的互动。

3.给儿童用户带来故事体验的产品

什么样的儿童产品才是带来故事体验的产品呢?其实,给儿童带来故事体验的产品并不是一类新的产品,而是早就存在的。比如,随着《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一动漫的走红,市场上出现各种喜羊羊和灰太狼的系列的儿童产品。大街上,几乎儿童随身携带的产品都会有这一动漫中的形象(如图1)。这一类的产品主要依赖于电影或者动漫产业,借助于卡通形象。再比如变形金刚、机器猫、Hello Kitty等,他们都是动漫中的角色或者卡通形象(如图2)。这些产品基本是将原有故事中的角色形象,直接运用或稍加改变,通过平面印刷或者将形象立体化就运用到产品中。儿童天性喜欢故事,这些故事传递的情感或者价值观引起儿童的共鸣,吸引了儿童。当与这个故事相关的内容出现在儿童面前时,便能勾起儿童对这个故事中的角色或者情节的记忆,让儿童更加真切地再次享受故事。

第二类是设计师根据儿童用户内心深层次的需求来设计故事,设定故事情节,让使用者在与产品交互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故事体验,比如日本万代公司推出的拓麻歌子等(如图3)。

拓麻歌子也叫宠物蛋,1996年投入市场以后,风行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这个宠物蛋像真的宠物一样,需要喂食,喂水,会生病,需要看医生,也要运动,睡觉,不被精心照顾的话也会死掉。万代继而推出了宠物蛋的追加机能,增加了红外线功能,宠物之间可以结婚生子,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和伙伴们分享自己的宠物喂养成果。宠物蛋的构思其实很简单,利用一个便携的电子设备,设定了一个喂养宠物的的故事情节,以宠物为角色形象,并且这个角色具有真实宠物同样的生命特性,让儿童担当宠物主人的角色。宠物的诞生、成长、病痛、过世,都由孩子来照顾,孩子和宠物之间上演了一系列的故事。

儿童通过长时间的把玩,和宠物之间培养了感情,宠物成了孩子们玩伴。孩子在玩宠物蛋的时候,不再仅仅是个孩子,而是宠物的“家长”,“监护人”,朋友,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这一类的故事,情节与角色设计都更加现代化,和孩子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故事的形式给孩子们提供了另一类的生活方式,让孩子的生活更加有趣,更加丰富多彩。

4.儿童用户体验故事的方式

4.1 故事角色扮演者

当一个故事引起孩子的共鸣为孩子所喜爱时,孩子们的情感已经被牢牢地系在了故事角色的身上。这一类产品中,儿童把产品作为道具,作为玩伴,将自己或者周围的伙伴、父母等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以星球大战中波巴·费特的火箭炮为原型设计的儿童书包,作为星战迷的儿童,背着这个书包的同时,把自己想象成了银河系中最卓越的赏金猎人(如图4)。再如,儿童在玩宠物蛋时,按照程序的设定,要给宠物喂食,看病等,已经成为宠物的“家长”,“监护人”,同宠物蛋一起演绎着宠物生老病死的故事。

4.2 故事的导演者

高特肖说“人脑具有演绎故事的能力。人脑有一种天然的能力,它会情不自禁地发挥想象,把简单的甚至互不相干的东西结合起来,编成一张故事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版本演绎,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体会故事,生成故事,讲述故事。”这一类的产品中,儿童将产品演绎的故事或是动漫故事作为模本,根据自己对故事的体会,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生成故事,并把它“讲述”出来。这也是儿童学习和思考的方式,更是儿童用产品同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奥尔康公司推出的椰菜娃娃具有不同的发型、发色、容貌、服饰,千姿百态。每一个娃娃的身上附有出生证、姓名、脚印,臂部还盖有“接生人员”的印章。这些娃娃不是放在货架上等待顾客购买,而是放在摇篮里等待“领养”。在顾客“领养”时,要庄严地签署领养证,以确立“养子与养父母”的关系。椰菜娃娃被领养后,公司还建立了生日档案,每当娃娃的生日时,娃娃的“领养父母”都会收到一份公司寄来的生日贺卡。美国各地开设了“娃娃总医院”,由公司的职员装扮成医生或护士,娃娃生病时,领养人带着娃娃去医院看病(如图5)。

nlc202309021542

“椰菜娃娃”放在摇篮里等待“收养”,仿佛娃娃真正有了生命。儿童在领养椰菜娃娃之后,将椰菜娃娃作为真正的婴儿,照料娃娃的起居生活,给娃娃买日用品等。椰菜娃娃与儿童共同构成了故事的角色,儿童照料娃娃过程便是故事情节,由儿童自己发挥,自己演绎。

4.3 故事的倾听者

儿童爱听故事是大脑发育的需求。产品以自身给孩子演绎故事,儿童在倾听故事的时候,故事有很强的代入感。再比如,2012年德国红点最佳概念设计奖的得主,Jarpet交互式3D虚拟电子宠物(如图6)。Jarpet是一个可视化虚拟宠物罐,运用3D投影技术将生物的动态影像投影出来,给人们立体的视觉体验,让儿童能在罐子中更逼真更近距离观察到动植物生长的过程。

如果瓶子里是一只蝴蝶,在这个瓶子里面就会清晰逼真地展现出蝴蝶从卵变为毛毛虫,最后破茧而出蝉蜕蝶化的整个过程。当你敲击罐子,里面的“动物”会跟真的一样做出反应。宠物罐可以与电脑连接,在网上下载新的动物,或者新的动作进去,然后罐子内就能投影出新的这些东西了,想要小鹿就是小鹿,想要企鹅就是企鹅。

孩子们倾听设计师讲述自然界各种动植物生长的故事。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动物,在其中了解动植物的习性、生命周期,学习到生命的全过程,甚至是学习动物的精神枢纽构造。这个罐子不仅是儿童寓教于乐、减少孤独感的玩伴,更是给城市中儿童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城市中的儿童与自然界动植物的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动植物生长过程的了解途径主要还是书本或者电视,Jarpet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微缩在罐子中,孩子们通过多感官的技术与动物进行互动。了解动植物成长的过程,孩子们可以体验到生命的过程,这绝对是带给孩子最重要的一堂课,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当然很多情况下,这三种体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例如,儿童在将产品作为道具的同时,将自己扮演成故事中的角色,同时也是自己在导演这个故事。

5.创造良好的故事体验

首先是关注并了解儿童用户的特征以及真实需求。儿童在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上有特殊性,这也是儿童产品设计必须关注的。儿童的神经系统敏感,脑部思维能力非常活跃,想象力丰富。同时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儿童处在发育成长阶段,价值观、道德观的可塑性极强。但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简单的事物更容易被儿童接受。

运用动漫元素营造故事体验,那么在选择动漫形象时要选择儿童熟悉的形象。熟悉的动漫形象可以唤起儿童对于动漫故事的记忆,有利于儿童对产品的接受。动漫形象要健康积极,负面的消极的元素不可采用,以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比如很多活泼可爱、拥有超能力的动漫角色,像美羊羊,变形金刚,蜘蛛侠等等都很受儿童喜欢。

设计师若是根据儿童用户的特征设计故事,那么这个故事要简单,有趣。儿童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对过于复杂深奥的故事理解不了,因而也不乐于接受。故事的设计要简单明了,主题要单纯,故事情节的设定,角色的选择都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易于被儿童理解的才易于被儿童接受。同时,故事一定要有趣味性,轻松精彩的情节,妙趣横生的角色,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其次,关注产品的交互性。无论是运用动漫元素还是设计师设计的故事来营造故事体验,都要增加儿童对故事的参与性和交互性。有很多运用动漫元素设计的产品,儿童与产品的交流是单向的,与产品的互动较少,故事体验感主要源自儿童自身对于动漫的记忆和基于动漫情节或者角色的想象。这种体验下,儿童很快会对产品失去新鲜感。虽然有些产品是加入了智能元素的高科技玩具,但是儿童通常是只要按一下按钮就可以,儿童只是一个观看产品表演的旁观者,这对于儿童动手能力、想象力等技能的培养十分不利。图7中左边是世嘉公司和孩之宝公司出品的第四代i-Dog Dance。你可以和它互动交流,他会根据你的动作来表达情绪,比如你摸摸它的头他会高兴,动它的尾巴它会很生气,还会撒娇,闷闷不乐,生病等等。它也会表达情绪,当它需要关心或者肚子饿时会发出蓝色的光,像宠物一样撒娇,吸引你的注意,让你和它说话或者“喂”它音乐;它高兴时会发出橙色的光,像阳光

一样,会高兴地吠叫,感染你的情绪,让你和它一起快乐和兴奋。它不仅能体验你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你的情绪,也会表达它自己的感情,和你交流互动。图7中右边是奥特曼玩具,脚底装上电池以后,可以前进、后退、转弯,里面存储了七首唐诗和四首故事,按下“唐诗”按键,它会背唐诗,按下“故事”按键会讲故事;另外还存储了四首歌曲,按下“唱歌”按键,它会播放音乐,眼睛、肩部和胸灯还会闪出炫彩的灯光。这个玩具看似运用了光,色,音乐,语言等元素,但是儿童在玩玩具的时候,只要手指按下按键,玩具就会自行表演,儿童缺乏一个和玩具双向交流互动的过程。

6.结语

人类是渴望故事的动物,儿童的大脑更是热衷于故事。产品带来的故事体验,从多感官的角度让儿童享受故事,让故事融入儿童的生活,让生活变成故事。以故事为载体编织儿童的生活,给儿童带来另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产品的故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65-68.

[2] 罗仕鉴,应放天,李佃军.儿童产品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9).

[3] 吴蓓蓓.产品的叙事设计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4):10-14

[4] 杨宁斌.故事板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2009(7):85-87

[5] Jeremy Hsu .The secrets of storytelling.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2008(19),46- 51.

[6] 王丹力,詹志征,戴国忠.儿童交互式只能讲故事系统[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1(23),7:1186-1192.

儿童讲故事比赛 篇4

今天下午,在黄岩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黄岩区首届故事大王比赛的决赛,比赛将从39名选手中决出二名金奖,四名银奖和八名铜奖。

一到比赛现场,整个场地里人山人海的,非常热闹。有的在化装,有的在紧张地练习,还有的在抓紧时间换衣服,甚至有的正积极地冲向厕所??要抓阄了,我抓到一个16号,心里很高兴,这是个不错的号次。接着,紧张而激烈的比赛开始了。看,这个讲的是《小猫钓鱼》,他还准备了一套渔具呢。那个讲的是《聪明的小乌龟》,只见她讲得绘声绘色,表情十分丰富,动作非常自然,一下子就把观众吸引住了。这时赛场里鸦雀无声,大家好像都闭住了呼吸,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她刚一讲完,赛场里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最后她拿了一个9、57的高分。但是,也有讲得不好的,有好几个小朋友讲着讲着就忘词了,有的过了几秒钟就想起来了;有的中间停了2分钟多,最后她实在想不起来了,就说:“谢谢大家,我的故事讲完了。”每当这时我心里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她们讲得不好,我就会有更大的机会获奖,担心的是她们讲糟了那她们就拿不到奖了。终于轮到我了,我不慌不忙、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开始了讲《小螳螂学艺》的故事。我一边讲,一边配着动作,把小螳螂学艺过程中犯的错都仔仔细细、清清楚楚地讲了出来,一会儿我模仿小螳螂砍大刀,一会儿我学螳螂妈妈捕虫,一会儿我又是猴先生教拳,一会儿我又是熊师傅锯木板。故事讲完了,我也累出了一身汗。最后,我以第八名的成绩获得了铜奖。

学前儿童讲故事比赛文字稿本 篇5

鱼儿有一个梦,她想看看大海的模样。于是,鱼儿对小溪说,你带我去找大海吧。小溪欢快地流淌着,对鱼儿说:好啊,跟我走吧,我知道大海在哪里。

鱼儿跟着小溪走了很远的路,经历了很多艰辛和磨难。可是鱼儿很快乐。为了那个美丽的梦,她的心中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大海,无论你有多远,鱼儿一定要找到你。

鱼儿跟着小溪走了很久,终于遇见了一条宽广的大河。小溪告诉她,这就是它所知道的大海。

小鱼儿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以为终于找到了她梦中的大海。

鱼儿怀着深深的向往,轻轻游进大河的怀抱。鱼儿在河水里欢唱,舞蹈,嬉戏,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鱼儿。她在心里想,原来大海就是这样啊,细细的,长长的,旁若无人、日夜不停地流着。怎么回事,好象和想象中的大海有点不一样啊。

虽然有一点点失落,鱼儿依然很快乐。——因为,她向往大海,大海是鱼儿美丽的梦。

有一天,她碰到了一群小伙伴。鱼儿对它们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快乐和幸福。鱼儿们都嘲笑她说:傻瓜,这是一条河啊,哪里是什么大海。鱼儿迷惘了,连忙问:那大海在哪里呀?伙伴们说:你真傻,世界上哪里有什么大海啊!

鱼儿非常伤心,流下了透明的眼泪。没有谁能看到鱼儿的眼泪,没有谁能读懂鱼儿的伤悲。鱼儿对大海,甚至有点失去信心了。她怀疑,世界上,真的会有懂我的大海存在吗?

虽然鱼儿心里总是萦绕着悲伤,但是她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梦想。不久,鱼儿就带着哭泣的心,独自上路了。她还要去寻找大海,寻找自己心中那个美丽的梦。

走过山谷,走过平原,走过白天,走过黑夜,走过春夏秋冬。不知走了多远,也不知走了多久,连鱼儿自己也记不得经历了多少困苦和艰辛。很多年后的一天,就在鱼儿身心疲惫不堪的时候,忽然一阵风吹来,带着一种咸咸的味道。直觉告诉鱼儿,这就是海风。海风告诉鱼儿,你知不知道,我就是大海的信使。你朝思暮想的大海,就在前面。鱼儿的眼睛湿润了,——梦想原来是可以成真的。

鱼儿终于见到大海了。水天一色,浩瀚无垠。梦中的大海,真的就是这个样子的啊。

鱼儿游进大海里,哭了。

她对大海说,你看不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

大海说,我能感受到你的悲伤,因为你在我心里。

鱼儿擦干了眼泪,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鱼儿终于明白了,懂她的大海,原来真的存在。

儿童故事演讲中的故事 篇6

星星孩很高兴,他问乐乐:“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啊?”

“丽丽家的小花园。”

“不是,”星星孩说,“我问这是什么星球?”

“地球。”

“你是地球上的孩子?”

“嗯。”

“啊!地球上的孩子好漂亮啊!”星星孩看着乐乐,高兴地说。

“你是从哪儿来的?”乐乐问星星孩。

“从天上。”星星孩指着天空。

乐乐望了望天上,就问:“天上很漂亮吧?”

星星孩说:“不,没有这个小花园漂亮。”

乐乐说:“你说没有这个小花园漂亮?”

星星孩点了点头,说:“对呀!瞧,这花园里是花吧?”

乐乐说:“是花。你连花都不认识!”

星星孩说:“不认识。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花。”

星星孩蹲下来看花,说:“红的,黄的,紫的,白的,蓝的。啊!各种颜色的花都有呢!而且花的叶子是绿色的,真漂亮!”

乐乐问:“你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东西?”

星星孩说:“没有。”

乐乐说:“那我送你一朵花怎么样?”

星星孩说:“你送我一朵花?”

“嗯。”乐乐点点头。

“你真好!”星星孩抱着乐乐跳起来。

乐乐去摘一朵小黄花。

星星孩忙去阻止他,说:“别摘。”

乐乐说:“不摘,你怎么拿走它?”

星星孩说:“摘下后花会不会流血?”

乐乐说:“会的。”

星星孩说:“那为什么摘它?我宁可不要它!”

乐乐说:“我们经常摘花玩。”

星星孩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说:“摘花玩?你们真残忍!”

乐乐说:“女孩子还摘花插在头上。”

星星孩更吃惊了,问:“摘花插在头上干什么?”

乐乐说:“女孩子们觉得漂亮啊!”

星星孩说:“花儿痛苦地在她们头上哭泣,她们竟然觉得漂亮?”

乐乐无语。

半响,乐乐说:“那你要花,怎么带走?”

星星孩说:“我要连着他的泥土。”

乐乐只好找来一把铲子,挖起小黄花下面的泥土来。

星星孩制止住了乐乐,说:“不要这样。”

乐乐说:“你不是要他和连着他根上的泥土吗?”

星星孩说:“是啊。我不但要他和他的根,我还要这根上缀着的这个地球。”

乐乐吃惊地说:“地球这么大,你能带回去吗?”

儿童故事比赛中的故事 篇7

一、为什么选用“学习故事”做评价

选择“学习故事”作为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评价方式,主要原因是出于对教师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的思考。

(一)故事来自实践

当把这样一种评价方式介绍给教师时,她们会很兴奋,说得最多的感受是“讲故事,我们会!”这样的来自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是最为珍贵而有价值的。“以专业的观察技巧,从幼儿的角度深入幼儿的内心,进而记录其一切表现,再加以分析、判断,这就是理解幼儿行为的第一步。”[1]“学习故事”能让教师更多地关注幼儿,亲近幼儿,从而激发教师更大的热情,带来积极的成果。

(二)叙事就是研究

“学习故事”强调叙事,它用叙事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用叙事的方式进行研究,教师就是研究者。科克伦·史密斯和唐奈曾使用“实践者的研究”这一说法,认为教师专业实践的环境就是研究场所。因此,教师在记录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在与同行、家长的分享中,在用叙事的方式交流分析中,其实研究已经在进行,悄无声息而又自然伴随。

(三)研究成就评价

“学习故事”是有一套明确的价值观引领的,教师在研究与评价的同时,能体现“学习故事”的儿童观、课程观和幼儿的学习、发展观。正是因为有了正确方向的引领,才能支持广大教师围绕学习故事,在每天的“注意、识别、回应”中进行着“正式的评价”和许多没有被记录下来的“非正式评价”,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二、如何用好“学习故事”来评价

(一)固定模式与自由创新

在最初开始尝试这种评价方式时,为教师提供一种表格,表格从观察记录、分析评价、支持策略等方面给教师详尽的引领。有了这一参照,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就不会迷茫和不知所措,她们在实践中根据表格所提供的步骤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观察、记录和分析。在掌握了一定的观察要点之后,教师逐渐突破模式和框架,开始结合现场观察和记录要点的需要进行自主创造。教师脱离了表格,并且加入了现场的一些图片等,丰富了观察记录的内容。之后,再次放手,不规定每天观察的时间、次数、对象,不规定记录的字数、范式、话语方式,每个教师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需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叙述,从而让学习故事的评价更贴合实际、更有效。

(二)心智倾向与学习品质

“心智倾向”一词来源于发展心理学。“学习故事”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幼儿建构一种自我认知。“学习故事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儿童发展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帮助儿童建构积极的作为学习者的自我认知,从而激发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最大力量”。[2]因此,在给幼儿做观察评价时,要关注幼儿对活动是否感兴趣,有没有主动参与活动,在遇到困难或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是否能坚持,能否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否能够承担责任等。比如,一位教师观察幼儿在建构活动的表现,发现幼儿文文在社会性和学习品质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她具备的能力是成功搭好“高楼”的关键,虽然有失败,但是她不放弃,能细心发现失败的原因,始终积极主动,不怕困难,最后搭好了“高楼”……操作中,教师根据这两种方式的评价,全面、细致而又深刻地分析幼儿的行为。

(三)行为观察与指南目标

在实践中,赋予教师更多的观察自由度,但前提是观察必须是有意义的。“当我开始围绕新的指标写学习故事后,我才意识到这些故事真正让我感到兴奋的是,通常我能在故事里对一个获一个以上的指标进行描述。”[3]为了促进幼儿的学习而评价,指标从哪里来?学习故事的核心理念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有着许多共同的地方。《指南》中“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这些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当然,《指南》不是评价标准,用一把尺子评价所有人的学习是不公平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结合《指南》中该年龄段幼儿的典型表现,根据自己的发现与观察对象的年龄群体应有的表现相比较,进而解读、评价儿童的行为。例如教师应根据《指南》中艺术领域子领域目标,根据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年龄特点,根据幼儿在游戏现场的表现,分析幼儿的潜能,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三、“学习故事”评价带来哪些反思

通过“学习故事”的记录和分析,帮助教师实现从理念到行为的链接,从而达到幼儿早期评价的目的,这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关注幼儿的兴趣、行为和思维,关注其中的方法、策略和关系,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行为反应,把它看作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从而给予最客观、直率、真实的评价。实践中,我们结合自己的操作,根据“学习故事”的评价特征,不断总结和反思。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

(一)明确目的,注重公平与客观

用于评估的标准、测验、程序都应该保证公平、客观、真实。在“学习故事”记录中,要求准确记录观察时间,甚至将被观察幼儿的年龄精确到几岁几个月,这样教师可以准确地算出被观察幼儿的年龄,并将此行为与发展阶段之间作公正的比较,等到下次观察时,能对幼儿的能力、表现等前后进行比较。同时要明确目的,这也是评价的首要原则,后续的程序和解释判断都要围绕目的来设计。观察的目的应该是观察者想探究的发展领域,它是比较宽泛的。确立了目的后,再产生具体的目标,也就是想观察的具体能力。但在具体操作中,经常会两者混淆。如教师将“观察云彩的不同变化,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欣赏之情”作为观察目的,而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观察目标,显然是没有分清观察目的与观察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家园联结,注重持续而全面

幼儿评价应该涵盖幼儿学习、生活、游戏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由此才能体现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延续性,体现教育评价的连续性。如幼儿园东侧的一片小树林,成了幼儿自由活动时的最爱,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常带幼儿去小树林游玩,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进行连续性评价。

同时,应发挥“学习故事有可能帮助我们建立儿童、教师、家长之间的联结”[2]这一功能,让家长参与其中,一起分享幼儿积极的学习过程。如幼儿学习接龙游戏之后,为满足幼儿现阶段对接龙游戏的浓厚兴趣,让家长参与其中,帮助幼儿深入理解图形接龙游戏的特征,并鼓励家长和幼儿在家玩各种不同形式的接龙游戏。

(三)自然状态,注重情境间链接

评价,应该体现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之间的互动。在做评价时,对幼儿行为表现意义的解释应联系其生活背景和过去经验,还原“此时此刻”的情境,从而建立幼儿与环境、关系之间的链接。如在探索尺子能吸住纸屑这一神奇的现象时,幼儿操作失败,但是教师没有武断下结论,而是分析科学活动特征,分析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进一步探索与思考,有利于扩展、整理和提升幼儿的经验,从而让幼儿获得最终的成功。

教师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了解幼儿学习的过程及他们的状态,评价自己设计的活动和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是否激发他们的兴趣,是否适应个体差异,同时要注意在真实自然的情境状态下做分析评价,尽可能让幼儿感到自在,这样才能让幼儿有真实的表现。例如:豆豆和伙伴玩陀螺时遇到了困难,因为教师的“置身之外”,因为环境的支持,才有了他们的无限创意。

参考文献

[1]蔡春美,洪福财,邱琼慧.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4][新西兰]玛格丽特·卡尔.另一种评价:学习故事[H].周欣,周念丽,王志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儿童故事比赛中的故事 篇8

小雨姐姐本名孙怡,目前作为节目制作人编辑、主持北京文艺广播《爱星满天》和《说学逗唱》栏目,还和其他同事合作《专题文艺》及《876资讯》。小雨是孙敬修的忠实继承者,在讲故事的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并因此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除了主持人,小雨姐姐在社会上也担任了很多角色,如现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青少年节目研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务。小雨姐姐曾获亚广联国际广播大奖、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特等奖等百余奖项。她主持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春天的童话》《倾听自然》《我有一个梦想》等节目已制作成英文版,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送往50多个国家播出。她编写、播讲、录制并出版了十几套《小雨讲故事》光盘,已出版的著作有《儿童广播现状研究与发展》《让孩子在赏识教育中成长》等。

“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雨姐姐。”伴随着《爱星满天》节目走过第20个年头,我也已经为小朋友们讲了20年的故事。20年,我不断地为孩子们讲故事和写故事,其间也仿佛变成了一个大孩子,每一天都过得开心、充实而有意义;20年,听我讲故事的小朋友已经成了二十几岁的大朋友,而我自己呢,也早已从“小雨姐姐”变成了“小雨阿姨”;20年,我逐渐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像孙敬修爷爷一样给孩子们讲故事,传播爱心,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境界。

为什么讲故事:

和孩子沟通,故事是最好的媒介

我可以说是一个儿童教育工作者,这么多年我去过400多个幼儿园做培训和讲座,加上电台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以及在社会上担任各种有关儿童教育的角色。大量的实践告诉我——讲故事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一个特别好的桥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事不便和孩子直说,比如与性教育相关的,比如孩子做错了事情,比如遇到比较尴尬的事情,在这些时候家长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与宝贝们进行沟通啦,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地表明做家长的态度。

记得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就给他讲过一个“小熊学做饭”的故事,我通过故事告诉他“一个人如果不会做饭,慢慢地他就要饿死了”。现在,儿子一个人在美国读书,也会做饭照顾自己,还通过做饭结识了很多朋友(因为不管他搬到哪儿,都会有人想要蹭饭~)。这让我很欣慰,后来我发现当初讲这个故事不光我儿子受益了,也有孩子长大了跟我联系说他们听了那个故事也慢慢学了做饭。你看,“讲故事”会在无形中锻炼他们一种生存的技能和本领。

还有,孩子们不懂事的时候经常会拿家里的钱去买东西,这种行为虽然我们不能界定是“偷”,但这个习惯特别不好,需要及时纠正。但由于不便明说,在这个时候,家长最好通过讲故事来让孩子明白这是不好的。

另外,很多家长都知道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做性启蒙教育,比如3岁之后要让孩子们知道男女有别,特别要避免孩子和异性的父母洗澡,前段时间《爸爸去哪儿》其中一个镜头就是某明星给自己3岁的女儿洗澡,引发了好大的争议。而对孩子进行性启蒙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讲故事”。

怎么讲故事:

讲睡前故事,宜越讲越慢

关于睡前故事,我在即将出版的《怎样给孩子讲故事》这本书中会有特别的关注。我特别不主张孩子在上床以后睡觉之前,还拿着书与家长共同翻看。其中的弊端是:从卫生角度讲,书白天会放在各种地方,会沾染细菌和灰尘,在床上看书并不能保证床上用品的卫生;从关注孩子睡眠的角度讲,家长开着灯与孩子一起看书不利于孩子入眠。

那么,正确的“宝宝睡前讲故事”是怎样的呢,我建议家长在睡前给孩子一个小仪式(其实我希望家中能够多一些仪式,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比如家长在睡前定好时间,跟孩子说“8点了我们准备睡觉啦”,然后爸爸妈妈拉着孩子去洗漱,最好还能伴有一些小歌谣,并自然而然地把这种仪式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接下来,宝宝洗干净后,我们就可以在卧室里把灯光调暗,打开音响,放一些古典音乐,比如说勃拉姆斯摇篮曲、舒曼的梦幻曲。在帮孩子把被子盖好后,爸爸妈妈就可以拉着孩子的手开始讲故事啦。最重要的是——讲故事的时候可一定要看着孩子的状态讲,随着孩子慢慢地闭上眼睛呼吸慢慢变得均匀,我们讲故事的语速也要渐渐放慢。

我们看到,现在的家长在平时都非常注重孩子的培养,因此一定不能忽视睡前这非常重要的一环哦,因为孩子的睡眠对于成长非常重要。我希望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能够越来越科学。

故事不在多,一故事多用

我特别推崇家长给孩子讲一个故事,然后就这个故事,家长和孩子分别扮演里面的角色,孩子最后还可以把这个故事画下来,通过图画来表达他听到的内容和对故事的理解。我觉得这样“一故事多用”能充分利用一个故事来完成对孩子情商和智商的多方位启蒙。

我不主张家长一天没完没了地讲很多故事,导致最后被孩子缠住讲更多的故事。其实一个故事如果能充分利用,能讲好几天。而且讲完一个故事不是非要直白地问孩子“从这个故事你知道什么道理”,这会让孩子有作业的感觉,容易引发抵触。我建议通过一个故事让孩子主动去想、去演、去画,从中培养孩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要讲孩子听得懂的故事

给孩子讲的故事一定是通俗的。我讲故事的时候会注意孩子们的眼睛,如果孩子们很茫然,我就知道一定是讲深了,得赶快拉回来,掰开揉碎了的同时还得举些例子。

我每次在舞台上演一个故事的时候,一定会去幼儿园先讲一遍,如果我讲的时候小朋友的表情是茫然的,就会换一种方式表达。比如以前我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原著上说“傍晚的时候”,我讲出来很多孩子就不懂,那我就换了个词儿,我说“黄昏”,结果效果也不好,那我就干脆换做“天快黑的时候”,这样小朋友们就都明白了。所以说同样的意思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达,同一个题材的故事可能也会适合不用年龄段的孩子。

(链接)小雨姐姐都讲哪些故事?

1、郑渊洁的故事,包括以前老的和现在新创作的。

2、经典故事。涵盖国内外童话故事,比如《小红帽》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经典是经过那么多代人不断地改编积淀下来的,所以经典是不能放弃的。

3、新创作的故事。现在给孩子们写故事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我都会接触很多新故事,也会创作一些故事。科普类的故事更是我注重的,将知识融入其中,加入科普的内容,比如把“插销不能碰”的道理编成故事告诉他。但是应该说,写故事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是很不容易的。

小雨姐姐的故事——讲到世界舞台

儿童节目更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有机会走到国外去,国际交流也比较多。我经常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进行交流,介绍中国儿童的教育,介绍中国儿童的情况。

现在国内外的儿童教育都在互相学习。很多国外的教育人士不太了解中国儿童教育的现状,对我们可能还有一些偏见。14年前我拿到了一个地球奖,那时我应该是比较早地做儿童环保节目,但当时国际上的人认为我们中国人不环保,其实从那会儿孩子们就已经有意识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是在成人之前的。其中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让国际上的教育人士知道“原来中国孩子那么了不起,他们也做了那么多环保的活动呢”。

我希望世界能够更了解中国,不过他们可能首先还是先了解了我们北京电台,因为我每次站到国际的舞台上,第一句话就会自豪地说“我是北京电台的一名节目主持人”,哈哈。

小雨姐姐的规划——不做“小雨阿姨”

作为一个主持人,总有职业生涯完结的时候,会有退休的问题,但作为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的“小雨姐姐”,我敢说只要生命不息我就会一直讲下去。

现在讲故事的渠道很多,如果我不能在北京电台给小朋友们讲了,还可以在别的阵地给孩子们讲。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的知识和经验还是能帮助到很多的家长和老师,那么与大家分享讲故事的经验和教育孩子的经验,都是我极为乐意做的事情。这不仅是我的事业和兴趣,更是我的责任和荣耀。

其实在20年中我也编了很多故事,包括给自己的孩子讲的,很多都是自创的。在北京市科协连续3年的支持下,我也出版了自己写自己讲的童话故事,反响也特别好。所以接下来,我想我也可以往儿童文学作家方面发展。

可能是年龄大了,现在真的会经常回忆,而且会碰到一些人帮我回忆——现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推出两个故事,有很多人会给我留言,说小时候听我故事的情景,说他们现在也有孩子了。

对于“小雨姐姐”的称谓,在2008、2009年时我曾困惑过——纠结于自己要不要改口叫“阿姨”。因为我儿子都21岁了,还叫“姐姐”,总有那么点恬不知耻的感觉,哈哈。于是,在节目中尝试自称“阿姨”,结果一个月后得到了很多不好的反馈。后来在一次活动上,我对几个六七岁的小朋友说:“叫我小雨阿姨吧。”他们说:“不,你的声音永远是姐姐。”这一句话给我很大震撼,于是我决定:“声音是姐姐,那我就还当姐姐吧。”

如果以后我能讲很久很久的故事的话,就直接到“奶奶”也行,中间就不用过渡了,小朋友们,你们说对么?

(链接)小雨姐姐坚持中的事情:

20年来

在北京电台做少儿节目主持人。

每天看大量的和儿童教育相关的书。

随身携带小本,记录故事灵感。

3年来

每年至少要出本书

每天至少要录1个新故事

在科协的资助下每年至少创作20个故事

(链接)六一到世纪剧院听小雨姐姐讲故事

《爱星满天》1994年5月底开播。之前小雨姐姐思考节目的名字时,写了满满一张纸,在这些名字中《爱星满天》是我最中意的,写在了最上面。当时我家住宣武门,晚上躺在床上能透过窗户能看到满天的繁星,望着夜空我突然想如果小朋友们的爱心都像天上的星星那么多,能够照亮大地多好啊。对了,就叫“爱星满天”!

临近六一了,《爱星满天》20岁了,今年六一在北京剧院要举办三场小雨姐姐动画音乐故事会。此外,六一前后美国金牌儿童音乐剧《芝麻街》将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演出,小雨姐姐会参与表演,和小朋友们进行互动,小朋友们要做好准备哦~

上一篇:组工干部要求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社会详案教案《感恩的心》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