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作描写动起来

2024-05-12

让动作描写动起来(精选11篇)

让动作描写动起来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多用动词,把作文写具体

知识与能力:巩固感受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难点: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训练中。

一、导入(略)

同学们,你想写出一篇篇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写人记叙文吗?你性让你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吗?要写人,首先必须学会人物的外貌描写。

二、复习外貌描写

1.感受人物的外在形象有哪几点?(外貌、体形、服饰)

2.展示几副人物外貌 漫画,看看画的都是谁?画的像不像?像在什么地方?

(陈龙、小沈阳、赵本山;作者抓住了他们各自最富特色的地方:如成龙的大鼻子,小眼睛,一笑起来就眯着眼的和善的样子;小沈阳三七开的发型和女士的打扮,尤其是他那身穿跑偏了的苏格兰裙子;赵本山那富喜剧色彩的旧得卷了舌的 “老解放帽”,一身农民的打扮)

3.出示一段外貌描写的例子,你怎样评价这段描写,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他身材不高也不矮,满头的黑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弯弯的眉毛下面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嘴巴上面有一个高高的鼻子,身上穿着一套漂亮的运动服,手上戴一块塑料手表,脚穿一双旅游鞋,——他就是我的同桌。

学生思考,指出问题所在:缺少人的特点,没有活性,千人一面。起不到表现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作用。

4.比较漫画和上段描写,你有何启示?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外貌描写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抓住最富特征的,最能表现其精神面貌的地方,对于描写对象外貌的与众不同之处要详细刻画,最好能够结合人物的性格来刻画。)

5.成功外貌描写的例子

“《故乡》一文中的杨二嫂外貌的精妙的描写:”我吃了一下,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一个女人,”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像个圆规似的立在你面前。

赵树里的小说《老杨同志》中的肖像描写就体现这点。“他(老杨同志)头上箍着白手巾,身上是白小布衫蓝裤,脚上穿着半旧的硬鞋,至少也有二斤半重。

6.观察一副图片,找出图中人物的外貌特点?

7.小游戏:猜猜这是谁?

学生在班级同学或任课教师中选择一位,进行适当的外貌描写,其他同学猜猜这是谁?

(第二课时)

三、学习动作描写

1.欣赏李连杰动作片《精武英雄》片段。

2.请同学说说你知道那些精彩的武打场面是怎样拍出来的吗?

3.人物的动作描写如果要借鉴拍电影的办法,可以把复杂的动作怎么样?

(复杂的动作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小的动作,然后对每个小动作进行描写,这些小动作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精彩的动作描写)

4.欣赏两个精彩的动作描写,看看作者是怎样分解动作的。

A

她又看见了一只蝴蝶,便调皮地奔过去,蝴蝶上下飞舞,她目不转睛盯着蝴蝶,终于蝴蝶停在了一朵花上,她躬着背,手中间隔着点空隙,脚尖小心翼翼踮着,汗珠从她的脸上滴落下来,她蹑手蹑脚地走到蝴蝶旁,猛地一弯腰,双手把花朵上的蝴蝶一捧。又小心地把双手露出点缝,把头靠在手缝上看,一不小心让蝴蝶飞出了双手,她又急又气撅着小嘴,双手往腰上一插,但马上又像只小鹿似的蹦跳着追赶另一个目标去了。

B

小姨将双袖向上一挽,裤脚也被卷到了大腿。她在小溪水里慢慢移动着,左脚轻轻地抬起一点,向前迈了一小步,右脚再慢慢拖向前,好像穿着千斤重的鞋。她把帽子扭了扭正,躬着背,低着头,眯着眼,双手做出捧东西的样子。这时,她停下脚步,不再东张西望,对着右边的一个地方目不转睛,猛然把手向水中一扎,将一条小鱼捧在手中了。

5.用分解动作的办法说一段话,描述一个简单的动作。

例如:跑步、打乒乓球、踢足球、打扫卫生等等

我先发球,我右手举起球拍,左手握成一个“小勺”里面有一枚乒乓球。我先以粗糙的一面用力一甩,把那枚银球打了出去,那是旋球。只见小明盯着那右闪左躲的球,他右手握拍,轻轻地一打,这个球像淘气鬼似的飞了过来,我见了,决定来一个“声东击西”,我先在左边接住了球,可我却向右打。小明果然中了我的妙计,他还没有看清球的去处,就向左猛跑,可是球却向右飞了出去。

等小明明白过来,可是已经太晚了。我的球从右边落了地,小明有一点后悔。接下来我接连失误,连输两球。可是,小明却不知道,这是我的“缓兵之计”。接下来我发给他一个旋球,他来一个反旋,可是他不知道,我最擅长以别人的力道来加强乒乓球的速度。所以我先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动作,发现它是左旋。于是,在右边一旋,把球旋了过去,这使球的旋转速度加快,再加上铁制的球台阻力小,我的球一触桌面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6.习作:

用上面的办法选写一个比较复杂的动作,看看谁写得比较好。

1.放学了,一个急性子的同学跑出教室(老师可现场表演或请一位同学表演)

2妈妈如何炒菜

1、玲玲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上,有一双水灵灵的眼镜。小辫儿朝天翘着,粉红色的发带在头上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彩蝶。尤其逗人喜爱的,是她那张伶俐的小嘴。

2、看上去,杜老师也就30来岁,那张严肃的长方形脸上戴着一副黑宽边眼镜,两只不大的眼睛在镜片后边闪着亮光;两个嘴角总是紧紧闭着,平时很不爱说话。在我的记忆里,好像他只有那么一身半新不旧的蓝衣服,袖子也总爱往上挽一截。每当下课的时候,他就把书本往胳肢窝下一夹,把用剩下的半截粉笔往口袋里一装,低着头,像找来时的脚印似的,慢慢地,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可是,在课堂上,他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讲起课来滔滔不绝,朗读起课文来声音异常洪亮,有时还会激动得脸上放出红光,一步跨到讲台前,挥舞着手臂„„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住了,睁大眼睛看着他。

3、这位老汉的眉毛胡子都花白了。但脸膛仍是紫红色的,显得神采奕奕。他身穿崭新的青布棉袄棉裤,头上还包着一块雪白的毛巾。老汉蹲在地上,乐滋滋地抽着旱烟。

4、太阳晒得墨黑的清瘦的脸上,有一对稍稍洼进去的大大的双眼皮儿眼睛;眉毛细而斜;黑里带黄的头发用花布条子扎两条短辫子;衣服都很旧;右裤脚上的一个破洞别一支别针;春夏秋三季都打赤脚,只有上山抓柴禾的时节,怕刺破脚板,才穿双鞋子,但一下山就脱了。

5、这是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身穿军用棉大衣,脚穿高筒皮靴。高个子,方脸盘,长得很魁梧。下巴上有一颗黑痣,那双眼睛在黑暗中闪着亮,使人觉得粗犷又精明。

6、李云是一个机灵、陶气的孩子。他胖乎乎的脸上,长着一对调皮的大眼睛,眼帘忽闪忽闪的,那两颗像黑宝石似的大眼珠只要一转,鬼点子就来了。在他那黝黑的脸上,不论是那鼓鼓的腮帮,还是那薄薄的嘴唇,或者那微微翘起的小鼻尖,都使你感到滑稽逗人。

7、这老汉,头上戴着一顶破草帽,露在帽沿外边的头发已经斑白了。肩上搭着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褂子。整个脊背,又黑又亮,闪闪发光,好像涂上了一层油。下面的裤腿卷过膝盖,毛茸茸的小腿上,布满大大小小无数个筋疙瘩,被一条条高高鼓起的血管串连着。脚上没有穿鞋,脚板上的老皮怕有一指厚,„„腰上插着旱烟袋,烟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钟摆似的两边摆动着。

8、除夕晚上,儿子、孙子都来到她身边,她满脸皱纹都舒展开了,就像盛开的菊花瓣,每根皱纹里都洋溢着笑意。

一天,她的老伴儿病倒了,她脸上珠网般的皱纹更深了,两道眉毛拧成的疙瘩锁到一块儿了。

她望着老伴儿的遗像,嘴唇微微抖动着,刀刻般的皱纹里,流淌着串串泪珠。

9、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附《如何写好人物外貌描写》

人物的外貌描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内容,描写好人物外貌也往往能使人物活起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物的外貌,主要包括人的容貌、体态、服饰、表情、风度等。人的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并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

怎样才能写好人物外貌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外貌描写要“准”。准就是准确地描写人物外貌,人物形象才会真实可信。

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职业、年龄、教养、习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因素影响。不同职业的人往往外貌也有所区别。如舞蹈演员的腿较粗而四肢修长;举重运动员往往比较壮实;渔民则肤色较黑,脚趾因长期在船上行走而像蒲扇般张开。人的年龄不同,其外貌也有明显的差异,少年儿童天真可爱,青年人血气方刚,中年人成熟稳重,老年人则耳聋眼花。这一些无不反映其人生的自然规律。

当然人的的习惯不同,也往往显出不同的特征来。如吸烟的人仿佛缺少了门牙,还不时透出烟草气味;不吸烟的人则牙齿洁白。人的教养不同,也往往能从外貌上看出来,有教养的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有文化的人讲话文绉绉的,且条理清楚;没有教养的人坐着站着东倒西歪,说话粗鲁而无条理„„凡此种种,我们要仔细观察,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人物的形象才能准确的描写出来。

二、外貌描写要“精”。精就是精心选择人物外貌特征,集中笔墨描写,使人物形象精确鲜明。

世上没有外貌完全相同的人,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从人物外貌中精心选择其与众不同的特征,集中笔墨描写,其它的可省略不写或一笔带过,使人物外貌更精确鲜明。

有时候,我们根据手头素材的实际情况,或为了某种表述的需要,可把外貌描写重头戏放在人物的某个部位。如写爷爷的手,硬而裂开许多道口子,虽难看却是勤劳的见证;帮我编玩具,又透出灵巧。这样写了往往会使勤劳而机灵的爷爷跃然纸上。

我们精心选择人物与众不同的外貌,加以精确地描写,往往能写出新意来。

三、外貌描写要“深”。深就是人物的外貌描写要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写出人物的深度。

我们描写人物外貌,要着重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个性特征,气质情感的外貌特征予以重点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达到神似的境界。

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写作的顺序,选好写作的角度,无论前后左右,正视侧视,仰视俯视,近观远看,哪个角度最能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性格特征,就从哪个角度入手进行描写。

让动作描写动起来 篇2

一设置课堂亮点, 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 属于非智力因素的兴趣对学生的学科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没有兴趣, 学生就失去了求知的原动力, 若没有兴趣, 发明创造就失去了精神源泉。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并因势利导, 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 进而转化成志趣, 这样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求知欲。

如何在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课堂活起来, 我觉得设置课堂亮点很有必要。如在讲过氧化钠性质时, 我一开始就对学生说, 平时我们都是用水来灭火的, 现在, 我可以用水来生火, 你们相信吗?很多学生对此有很大疑问, 怎么可以用水来生火呢?当我把水滴加到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上的时候, 棉花一下子燃烧起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很迫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时我开始讲解过氧化钠的性质, 学生们听得很认真, 觉得化学很神奇, 但不神秘。又如在讲化学能与电能内容时, 上课伊时, 我先设置一大悬念, 化学能可以直接转化为热能, 是否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呢?电能除了可以由机械能转化, 可否通过化学方法得到呢?对此, 学生的好奇心很高, 当他们看到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一起平行放进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 产生电流, 觉得很不可思议, 学习兴趣很浓厚, 整节课的学习气氛自然也很好。

课堂亮点的设置, 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1) 设置悬念, 联系实际设计一些与知识有关, 并且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验现象的问题, 作为悬念, 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找“为什么”, 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 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2) 联系所学知识, 进行知识的延续或迁移。初中时接触了一些化学知识, 而在高中阶段有些知识点就是初中知识的延续或迁移, 是在其基础上的再加深, 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轻松、简单, 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开展科学探究, 激活学生思维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实现这样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好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或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 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搜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做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 通过交流、辩论, 使学生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做”科学, 学生既能学到知识, 又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同时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探究未知是人的天性。人从孩童刚刚懂事起, 就会不断地问“为什么”, 这种“为什么”就是探究的起因和动力。所以, 探究不能仅限于课堂和实验室, 更要来源于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化学教学中, 很多时候可以运用科学探究, 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课堂学习的气氛, 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讲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时, 我不是直接讲出它的构成条件, 而是要学生对比课本中的例子, 自己设计方案, 再通过实验验证。学生对自己探究很感兴趣, 通过讨论研究以及老师在旁提示, 对比课本中原有例子, 基本上可以从三方面考虑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 是否一定需要两个金属片, 金属片要求怎样? (2) 反应的溶液一定是酸吗?其他溶液可以吗?对溶液有什么要求呢?探究出问题的结症后, 就进行实验设计, 针对第一问题, 学生分别设计出去取相同的稀硫酸溶液, 分别选取:Zn—Cu, Zn—Zn, Cu—Cu, Cu—Ag等组合, 通过这样组合反应的现象, 学生可以很快得出两个金属块的要求是:金属活动性要有一定的差异。一个较活泼, 一个较不活泼。同时, 较活泼的要可以自发地和溶液反应。再针对第二个问题提出实验, 通过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教学氛围很浓, 由于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其中, 学习的兴趣极大。

三改进课本实验, 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程要求老师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应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质疑和超越,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有帮助。在上课过程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对课本实验进行改进, 既提高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教材中中和热测定实验, 实验主要通过测定Na OH和HCl反应前后温度差来计算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 从而得出中和热。由于实验温度变化受外界、实验操作影响较大, 因此, 按照教材操作, 容易造成温度差和实际的差别较大, 从而得不出准确数据。于是, 我向学生提出实验的改进。首先让他们分析出不可以准确得到数据的原因:试管直接和外界相接触, Na OH和HCl的浓度是否准确, 温度的读数, 反应时间的长短等等, 这些都对实验的最终结果有影响。针对这些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设计出新的改进方法:用一些隔热材料把试管和外界相隔绝, 如可以用棉花将试管包起来;Na OH和HCl浓度配置要同一个人配置, 尽量准确;温度计一直插在反应体系中, 随时读数;用玻璃棒搅拌, 使反应加快。学生大胆地对书本实验进行质疑和改进, 这无形中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意识, 同时也让他们从改进过程中享受到了化学带来的乐趣和满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连贯动作使人物动起来 篇3

妈妈从挎(kuà)包里拿出了一瓶橘汁,拧[nǐnɡ]开盖,倒进茶杯里,又拿起暖壶往杯里兑(duì)开水,又用勺子搅了搅;然后舀(yǎo)起满满的一大勺,慢慢地放到嘴边吹了吹,又把一滴橘汁水滴到手背上,试了试凉热;接着把勺子送到我嘴边。我喝着这酸中带甜的水,感到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

【句子点击】

这段话描写了妈妈喂“我”喝橘汁的过程。一系列连贯的动词——“拿、拧、倒、搅了搅、吹了吹、试了试”,无一不凝聚着妈妈的深情,将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老舍曾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作品中的人物是靠动作描写活起来的。进行动作描写时还要注意与人物的神态、语言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漂亮句子】

小朋友,仔细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作者是如何使用连贯的动作描写来表现小磊这个小迷糊的。

“毛笔,毛笔!”他找了柜子又翻抽屉(tì),总算在床底下找到了毛笔和墨,可涮(shuàn)笔瓶呢?他猛然想起上次大字课回来,他用瓶子捞鱼,放在窗台上了。他提起瓶子,一股臭味扑鼻而来,原来瓶子里的鱼死了。小磊赶忙把臭水连鱼一块儿倒掉,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屋子里的柜子张着嘴,椅子翘(qiào)着腿,抽屉伸着舌头,都在责怪小磊不把它们放好。小磊跑得满头大汗,一路上不住地责备自己。等他气喘吁吁地跑进校门时,校园里早已鸦雀无声了。

【动手写写】

試着运用连贯的动作描写,写写妈妈早上是如何为你忙碌的。

让课堂动起来 篇4

南阳市第七小学 曹毅 二O 一一年七月三十日

让课堂生动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尝试

南阳市第七小学 曹毅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成长,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是现今教学改革研究的主题,它关系着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否得到实质性进展。为此,我着重从调控适应学习环境、自我设定学习目标、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信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调控适宜的学习“状态”

调控适宜的学习“状态”,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其主动参与的前提。这种“状态”主要是指一种“自然性”状态,即一种接近生活、贴近自然、能使学生于其间产生共鸣,进行高效学习的状态。它主要包括:

1、和谐环境——语文教学中,教师注意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气氛,适时运用鲜艳的色彩,或浓郁或淡雅的香味和贴近学习生活实际的音乐欣赏等,给学生创造充分发展其才能的机会和条件,能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亲近感。让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并使他们能更集中自己的精力将语言文字与环境结合,成为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为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打下基础。

2、师生良好的情感场——建立在学生主动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应是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于爱心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共同进行美的创新活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朋友式的态度,用优美、生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配以对学生亲切感的体态动作等创设新颖有趣、引入入胜的课堂气氛,而学生则同样也可以“指向”教师,向老师提出问题,发挥普遍交流的权利等,这样,教师与学生间就会形成一种情感沟通、融洽的统一信息场,在这个场中,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会变得格外流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大大增加。

3、自我确定学习指向——人的潜能说提出:大多数人都会超额完成他们给自已设定的努力目标。为此,语文课上教师对课文的内容不能只停留在为学生设定“你今天该学习这个”这样一个目标层面上,而应从课之始就不断邀请学生自己来设定好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了解获得结果的可能性,计划他们自己的学习进程。正如有学者说:“如果他们知道他们要到哪里去,那么他们的前进道路就是明确的。”

二、挖掘最佳兴趣信息

生动的课堂绝非单调、机械的环节拼凑,教学内容缺乏波动、起伏,给予学生的刺激和振奋便会减少,以致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生理疲劳,形成消极情绪体验。因而,需将教学内容紧紧地和生活中的最佳兴趣信息联系起来。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许多让人高兴、愤怒、忧愁、悲伤的事,教学中,广泛引入这些生活经历,同样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并由此形成强烈持久的兴趣。所以,应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到集体活动中去学习。突破“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创造生活。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我课前带领学生观察了生活中爬山虎的脚,课文学习后,我再次组织观察活动,学生在两次不同的观念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了解了作者观察的仔细,懂得了围绕一件事物怎样说清楚的方法,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逐渐注意起来,产生兴趣。

语文教材中,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极为丰富的兴趣信息也决定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不同之处。教师在语文的学习活动中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兴趣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主动学习行为的前提,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如在《曼谷的小象》教学中,我结合成功举办的曼谷亚运会和学校的远足观光活动,利用电视资料图片,由教师配音解说曼谷美丽的风光和隐含其中的人际友情,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老师让我们看的风光真是美丽!为什么要让我们看这个地方?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学生们的头脑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而形成这种新奇感的因素,正是教学中我们从课本中努力找寻的最佳兴趣信息,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也发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劲动力。

三、让学生经过尝试得到收获

语文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通过自学获得,自主学习是主动学习的外显特征。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经过尝试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自觉能力的集中体现。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内进行发散性思考,尽可能让其提出独特、流畅、变通的观点,并使这种能力主动延伸至课堂外的学习中去,形成并非经受结果,而是努力尝试后得到的经验。

1、鼓励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是学生欲求主动完成学习内容的体现,也是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欲求表现自己能力和作用的体现,只有学生们带着对课本、对教师的挑战来到课堂,才会使课堂充满求知欲和表现欲,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求真正的理解。其次,我在肯定其大胆质疑的同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教会他们从课题、内容、中心或标点符号等方面发问,当学生掌握了质疑的方法,才会满足其自我实现的愿望,由此产生对课堂的期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2、情境再现广——创设与课文内容密切关联的情境活动是语文课中加大学生探求力度的有效途径,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随着情境活动的开展,由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唤起热烈的情绪,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主动探求能力会大大增强。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我先通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提问:假如你是那只狼或老山羊,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启动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转移到教学中自己所关注的某个对象上,激起学生的强烈的内心体验。最后,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又采用分角色表演,课本剧《老山羊走了之后》等多种情境活动形式使学生情感与能力巩固深化。

3、有价值的讨论——教学中采用讨论方法,主要是因为要讨论的问题意见一致性较低,讨论结果能给学生体会教学内容以一定帮助。而语文学科中,有相当数量的问题尚有很大的商榷余地,讨论的目的很多,但都能启迪、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对课本内容中所包含的文眼或含有极丰富内涵的词名进行深入大讨论中,能使其逐步体会出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上,并能一直漫延到整篇课文的学习中去。如在《灰雀》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哪儿去了?”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大部分学生在激烈的讨中体会出了列宁和小男孩对待灰雀去向的各自的态度。《曼谷的小象》中,“转身”一词和“你能象阿玲一样指挥小象吗?”的问题讨论学生也能从中感受到小象的聪明和阿玲的能干等。

四、“庆贺”努力后的成功

对每一名学生而官,只要有学习活动存在,就会有学习的成功点出现。当学生出现成功行为时,教师的赞赏、同学的钦佩,是对其最好的“庆贺”方式。

“庆贺”活动可以是教师本着客观公正、尊重个性、因人施评、评点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的激励性评价,即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次成功都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扬,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不拘泥于学生暂时的成败,从学生的学力发展入手,激励学生向更高层发展,和学生共同感受求知的欢乐。如我结合课文内容的评价:“你讲得真精彩。”“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你的发言条理清楚,令人乱目相看”等等。

除此之外,“庆贺”活动实际上也包含了课堂中多个层面的肯定性的意识交流,如接受同伴的鼓励和自我自勉等。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庆贺”活动满足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成功归属需要。实践证明,课堂中的及时评价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使学生产生连续性主动学习行为的保证。如在《桂林山水》教学中,我在学习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些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分层练习,要求全体学生完成录像配音,部分学生补充具体有关句子,部分学生综合运用比较、排比、比喻、补充状语、感叹等方法自定内容把某样事物写具体,更着重要求学生在练习之后对自己的学习作一个简要评价,学生之间主动评一评、议一议别人的发言,加以补充和修改,我于其中适时调控,鼓励学生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的即兴创造,对于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及语言进行正面赞扬,促使他们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向更高层发展。在这样一些评价中,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成功的体验,他们在多项不同的有意义的“庆贺”活动中认识和发现了自我的价值,并促使他们对学习负责,在不断的主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

让动画动起来教案 篇5

执教人:黄婵

教学内容:《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下)》第五课“让动画‘动’起来”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画的基本概念,说出“帧”在动画中的作用及类型。2.能够独立完成添加操作,并根据图形辨认出帧的类型。

3.通过观察演示,感受动画制作的原理,进一步理解“关键帧”的作用及操作,从而掌握最基本的动画制作和测试影片的方法。

4.形成“静态图像形成动态的动画”的观念,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索问题答案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对“关键帧”作用的理解和操作,学会通过“关键帧”制作逐帧动画的方法。教学难点:

对动画制作原理的理解;

对几种不同类型“帧”作用的理解及区分和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帧”的处理。教具:Flash 源文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本课相关知识点

时间轴面板主要由图层、帧和播放头组成,在时间轴中,每一帧被赋予了特定的图形,通过连续帧中图形的变化,形成了连续的动画。

在时间轴中还可以设置不同的层,由于层的存在,可以在同一帧中放置不同的图形而互不影响。每一层都有自己对应的帧。

每一帧都对应于自己的编辑区,一帧就像一幅画,播放指针(播放头)指在哪一帧上,编辑区就将显示哪一帧的内容。

时间轴状态栏:当前帧、帧的播放速、播放到当前帧所需要的时间。

2.大家一起来看一幅画,在看的时候按照老师的指示来做。回答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视觉暂留现象:眼睛有一个重要特性是视觉惰性,即光象一旦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将会对这个光象的感觉维持一个有限的时间(中等光0.05~0.2秒),这种生理现象叫做视觉暂留性。

3.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本18页看一看这一段话,其他同学认真听,概括动画制作的原理。4.打开Flash软件,介绍帧的基本概念(时间轴上一个小格表示一帧)。5.看“骏马奔驰”的Flash动画文件,理解通过“帧”制作Flash动画的原理。

6.演示制作“开小船”的小动画,理解“关键帧”的作用和操作,学会测试逐帧动画的效果。

看“开小船”Flash动画。

分析在Flash中怎样使得“小船”移动?

分析不同位置的“小船”应该放在关键帧上(想一想是不是一定要放在关键帧上?)。

开始制作,学习插入关键帧(在要插入关键帧的位置单击右键插入关键帧)

测试动画效果(“控制测试影片”或者Ctrl + Enter)

讲解“关键帧”的概念和作用(关键帧定义了一段动画的起始和终结)7.请同学们翻开书19页,默读“帧的类型”这一段,看大屏幕回答上面的问题。a)有几种类型的帧?

b)把帧的名称和图片对应起来,并说出你是如何区分的。c)说出各种帧的作用或者特点。

d)教师评讲并出示Flash实物和同学们一起辨认。

8.一起制作“倒计时”逐帧动画(分析新建Flash文件(文件新建)写入第一个数字(文本工具、调整字体属性)插入关键帧输入数字测试逐帧动画)9.总结反思

让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篇6

关键词:课堂,学生,活起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学生则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学习的机器”,缺乏独立思考,更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最后变得不会独立思考,不会学习,只会等待,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课堂要从激趣艺术入手,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动起来,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一是巧设悬念,导入布疑,课前激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在导入时,教师运用巧妙的语言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所以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上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学习。

二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直观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课文教学内容,让学生听听美妙的音乐,看看生动逼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让学生沉浸在充满轻松,愉快的学习中。

三是精心设计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生好动好玩,有意注意时间短,容易疲劳,他们的思维是依赖于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的。而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得到巩固和熟练。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及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以文字、图像、动画、影像和声音的情景,在教学中以猜谜语,做游戏,课本剧、讲故事等进行教学,声情并茂,寓教于乐,以趣引思,学生们兴趣盎然,掌握了知识,训练了观察,思维和语言。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放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的教育思想。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师就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其次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引导学生,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己去探索,去掌握。比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课前,教师提供给同学能体现层次性并带有方法提示的“预习要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体会榕树的美。进而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感悟榕树奇特的美。让同学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同学经历“读—思—悟—通”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课后自选练习,教师出示三组不同形式的练习,同学可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特长任选其中一项,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差别性的练习设计,尊重了同学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得到发展。

三是建立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课堂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用亲切、风趣、鲜明的有声语言,自然、得体,富有启发性的体态语言,感染吸引每一位学生,凭借其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多方位关爱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学习语文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小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欢叫、呼吸新鲜空气,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让玩具动起来教案 篇7

区角活动是孩子喜爱的且适合智力开发、能力发展的活动形式。我们班幼儿都很喜欢玩区角活动,特别是对玩具展览区情有独钟。因此我们把每个星期星期五定为玩具分享日,让幼儿交换着玩玩具。在活动中我发现他们对各种会动起来的玩具特别感兴趣。但是,当我问他们:“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动起来?他们是靠什么动起来的吗?”他们都很迷惘,无法回答我的问题。所以,我就想让他们在原有玩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在实践中探索各种不同的玩具是靠什么动起来的。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观察利用惯性、发条、电等能使玩具动起来的现象,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2、对探索活动感兴趣,并能大胆地讲述探索过程与结果。

三、活动准备:

汽车、飞机等惯性玩具、发条玩具、电动玩具 若干、三个筐、纽扣、绳子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 创设环境、直接导入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玩玩具了,我们每个星期都有一次玩具分享日。今天小朋友又带来了很多玩具,但是今天小朋友玩的时候要想一想怎样让你的玩具动起来?

1、 玩好以后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玩具?你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

二、分享发现现象

1、 我发现刚才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刚才玩了什么玩具?你是怎么让它们动起来的?(请小朋友分类摆放)

、 XX玩具、XX玩具、XX玩具我们用手推着动的,手放了以后它们还会动,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惯性玩具。小朋友一起叫一下它们的名字叫惯性玩具。

3、 XX玩具、XX玩具、XX玩具都需要上了发条才会动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发条玩具。

4、 我们再来看一下XX玩具、XX玩具、XX玩具它们都是靠什么动起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肚子里都藏了什么东西?;(电池)原来它们是靠电池才动起来的,打开开关按纽电源接通了它们才会动起来。所以它们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电动玩具。

三、幼儿再次探索进一步感知外力作用对玩具动起来的影响

1、 刚才小朋友都把玩具宝宝分类了,那小朋友再想想如果我玩发条玩具的时候,发条拉的短一点和拉的长一点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我们再看一看惯性玩具,如果我推的重一点和轻一点,它们开的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3、 幼儿带着老师的问题进一步探索。

4、 教师小结:原来发条玩具的绳子拉的越长,它就跑的越快,而且跑的很远;拉的短一点它就跑的慢一点,近一点。惯性玩具推的重一点,它就跑的快一点,远一点;推的轻一点,它就跑的慢一点,近一点。

四、幼儿自制玩具

1、 刚才这么多有趣的玩具都是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了小朋友玩得更开心才设计出来的,所以小朋友要爱护它们。现在老师也要请小朋友用你们能干的小手来做一件玩具?是什么呢?(教师出示纽扣和绳子)

2、 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纽扣动起来的?

3、 教师示范做纽扣玩具。

4、 幼儿自由制作玩具(打结的时候可以请其他老师帮忙,但是要注意礼貌)。

5、 今天小朋友做了一件惯性玩具,以后我们到区角里去做电动玩具、发条玩具,好吗?现在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我们做的玩具吧!(教师带幼儿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教育资源来自于孩子们喜欢的事物玩具,作为中班的孩子有他们的年轮特点,有意行为开始发展,适应了科学活动提出的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作为我们老师应充分利用孩子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一要求的。反思我理了以下几点:

1,教师评价与孩子评价

玩具先动起来的孩子给了鼓励,让孩子和同伴交流示范的时候孩子的参与欲望,最后经理奖励每个人的电池,但本课也还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

2, 示范观察与交流

让孩子在玩具工厂里摸一摸,做一做,拆一拆等达到了让孩子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目标。让一部分的孩子的玩具先动起来,并让玩具先动起来的孩子示范自己怎么安装电池的。让玩具安装上电池但不会动的观察自己安装的电池跟别人安装的有什么不一样。并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也让孩子与孩子之间有一个沟通与讨论的机会。

《让色彩动起来》教案专题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色彩知识,掌握对比色、类似色的基本知识。

2、尝试体验调色技能并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进行表现,用类似色调或对比色调创作一幅漂亮的色彩画,培养学生对色彩敏锐的观察、辨别能力。

3、观察、欣赏自然界、艺术作品中的不同色调,感受色彩的美感,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了解色相环的排列规律,知道类似色、对比色的知识并能准确区分。

教学难点:

难点:掌握色彩的强烈对比和柔和对比的关系及不同的色调,并应用于创作表现。

教学准备:

(学生)水粉画颜料、画笔、调色盘、洗笔桶、等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色相环、教学道具(袋子、瓶子等,对比色卡纸,示范作品)等。

教学设计:

一、作品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彩色绘画作品(用布遮住)。

教师提问:老师这里有一幅花瓶的绘画作品,同学猜一下,它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回答。

2、显示绘画作品。

教师总结:同学们,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这幅画上有蓝色和黄色,有绿色和红色,还有其他各种颜色组和在一起,是一幅色彩画。

3、揭开课题。

教师提问: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什么事物是有色彩的呢?比如……

二、展开新课,欣赏发现。

1、观察色彩。

教师:我们来观察一张图,看一看,这张图片的色彩有什么特点?给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观察颜色,是什么颜色的?两种颜色像吗?)

2、欣赏感受。

教师:同学闭上眼睛幻想一下,如果当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了颜色,世界会变得怎么样?黑白电视机,世界失去了光明会变得怎么样?

那我们再来想一想,如果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世界会变得怎么样呢?同学们来欣赏一下,充满色彩的世界。

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颜色?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3、发现探究。

(1)出示红、黄、蓝纸游戏——找朋友:刚刚,我们欣赏了几张图片,而且观察到了它们的颜色,几种不同的颜色组合在一起,会产生强烈的效果。那么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红、蓝、黄三种颜色的纸,我请同学给他们找下它们的朋友,找什么朋友呢?与它们各自颜色对比的朋友,两种颜色组合在一起能产生强烈的效果。

(2)、出示色轮(先显示红、黄、蓝三元色)教师:我们来看下他们找的对吗?

老师这里有一个圆形图片,这个是什么呢?等下同学就知道了。我们先找到红、黄、蓝在这个圆形当中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教师示范。

教师示范:对比色绘画。观察下老师,画面上出现了哪些对比色?

四、课堂延伸,应用生活。

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里运用了对比色的色彩?

五、欣赏作品,创作表现。

1、欣赏画家、学生作品。

2、学生创作。

(1)作业要求:运用对比色创作一幅美丽的色彩画,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用色、大胆表现。

六、作品展示,评价总结。

1、收集学生的作品,布置在展示板上。

让学生“动”起来 篇9

一、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凸显出来

毋庸置疑,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同时,对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应悉心加以关注和培养,以便学生能够形成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活动, 在学生主体性的激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初三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旗杆高度的测量”这一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集小组每名学生的意见总结出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然后在每一个小组中挑选一种方法来进行实际的测量活动(如利用镜子的反射、利用阳光下的影子、利用标杆等,不同的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 通过测量活动,每组学生根据本组测量出的实际数据来对旗杆的高度进行精准的计算. 相信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带来极大的提高,更能真正地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是有效课堂的关键. 而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之下,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才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分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内在思维. 而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当中,老师在上每一堂课之间都应该进行认真的备课,对每一节课都进行精心的设计,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造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通过先学(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学生展示后教师点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三、多让学生动手实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服务于生活. 通过实验可以充分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应用. 如果让学生达到了“身临其境”的地步,那么课堂教学便达到了目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课的设计来让学生“动”起来.

例1:在“频数与频率”这一节课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设计出这样的教学活动:首先,在班里开展主题为“我心中的学习榜样”的评选活动,评选之前告知学生整个活动的基本规则,并在其中设置讨论的环节. 在活动过程当中,学生通过选票的填写、唱票以及统计结果的环节来选出“我心中的学习榜样”. 在这些过程当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有关频数、频率的概念. 这一过程让学生轻松地完成了“频数与频率”的学习,也达到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例2:在“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一名学生独立利用草稿纸制作一个“任意三角形”. 制作完成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制作的三角形的各个边长进行有效的测量,从中找出各边的中点,然后将三个中点进行连接. 通过这样的过程,就形成出了一个全新的三角形. 然后将新三角形三边的边长进行测量,与之前三角形三边的边长进行对比.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的实验操作, 不但能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相关知识, 而且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必定会更加深刻.通过这样的动手实验,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来进行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自然也达到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四、巧妙运用多媒体引导,实施趣味教学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主流和趋势. 多媒体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将教学内容丰富化, 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而在趣味性数学课堂的教学当中也应该大力地采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沉闷、枯燥. 通过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中有效地愉悦学生的精神, 缓解学习的疲劳度. 从而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二次函数图像”的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来将坐标轴以及图像的整个生成过程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通过这样的过程, 学生能够在动态的环境下切实感受到在图像变化情形下的定点坐标和函数解析式之间的不断变化. 让学生在动感、形象的意境中产生学习的动力与乐趣. 从而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达到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

结语

《让色彩动起来》教学反思 篇10

为了让学生们更直观的感受有动感的造型能增加画面的动感,利用低年级小朋友画的花朵、树丛,与梵高画的向日葵、树丛进行比较,学生突然就很感兴趣,想看看到底谁的造型更具有动感,直观生动。

教学中,我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分析来认识对比色在色环中的位置关系,使学生体会到对比色给人们带来的运动感,难决了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我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巧设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加强示范,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对比色的形式美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反思本节课欠缺之处,环节中深层次挖掘还不够,新知识没有更具体的强调,观察让学生自己体验,感受。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的色彩对比带来哪些视觉的感受,如何捕捉自然界和生活中见到的对比色,更应该从探讨中发现各自的特点,从而真正理解对比色如何运用在画面中使色彩更加丰富。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欣赏绘画作品过程中观察与分析,培养了学生利用色彩对比知识表现跳跃的画面。

让信息技术课堂“动”起来 篇11

一、趣味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是我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我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电脑知识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们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之门课程。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让其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

上一篇:从苏州分行看西部农行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下一篇:大连居住证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