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散文诗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2024-08-08

幼儿园散文诗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精选8篇)

幼儿园散文诗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1

幼儿园散文诗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摘要:散文诗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开展散文诗欣赏活动,可以通过音画渲染,引导幼儿从优美意境进入散文诗;可以通过巧设提问,引导幼儿在多元欣赏中理解散文诗;可以通过开展游戏,引导幼儿在动态情境中体验散文诗;可以通过拓展想象,引导幼儿在简单迁移中创编散文诗。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散文诗欣赏;教育策略 散文诗不仅能给幼儿美的享受,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让幼儿在学习散文诗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独特方法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因此,散文诗欣赏是幼儿园语言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散文诗欣赏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指导策略,将诗化语言作品所蕴涵的内在信息传递给幼儿,让幼儿充分地理解、体验和感受作品的内涵与意境。但目前幼儿散文诗欣赏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在幼儿园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主要表现为:将散文诗欣赏变成了传授和训练的过程,幼儿缺少参与体验和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1]忽视散文诗的意境美,片面强调幼儿的读与背,扼杀幼儿学习兴趣;对散文诗结构美这种表现形式的学习、运用(仿编、创编)能力不够重视等。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扎根于教育实践,从感知散文诗的艺术语境、散文诗的表现特点出发,提炼出散文诗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总结了多种教育指导策略,包括综合运用音像渲染、肢体动作、寻找图片、角色扮演、想象迁移、创造表达等,引导幼儿深入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意境,感知散文诗的特殊内在结构,想象画面意境,最后让幼儿在创造中获得能力的提升,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本文拟以散文诗《落叶》为例,阐述幼儿散文诗欣赏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一、音画渲染,引导幼儿从优美的意境进入散文诗 无论是散文诗还是诗歌,在美学上都讲究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是客观与主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的结晶,是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正如美学家桑塔耶纳所说,“语言首先是一种音乐,它所产生的美的效果是由于它本身的结构,当它结晶成一种新式样时,它就赋予经验一种料想不到的形式。”[2]不仅仅是散文诗,一切艺术只有当主客观达到高度统一时,它才是美的。《落叶》这首散文诗通过生动的画面描写展现了浓浓的秋景: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的树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落叶落在不同的地方,可爱的小动物会把它当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富有童趣。如何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将幼儿带人这一散文诗中呢?需要教师强化感情、再现形象,这是引入意境的最直接生动的方法。音乐、影视录像可以直接地再现形象,渲染气氛,因此可以利用音画渲染的方法将幼儿引人意境。如在活动开始阶段,让幼儿首先欣赏一幅落叶纷飞的画面,同时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声。在此优美的意境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思考和想象:秋天的落叶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树叶都会落在什么地方?如此巧妙地为幼儿搭起一座想象的桥梁,勾勒出浪漫的秋景画面。而后,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将幼儿自然带进散文诗中。

二、巧设提问,引导幼儿在多元欣赏中理解散文诗 在理解散文诗时,要避免过多地重复朗读散文诗,以免幼儿失去对作品的兴趣,但也要避免仅欣赏一次,就让幼儿回答所有问题,机械记忆背诵散文诗也是不可能达到欣赏的目的的。为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3]教师应通过多种欣赏手段,引导幼儿既是多次欣赏,但每次都不重复,同时巧设提问,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作品。《落叶》这首散文诗结构清晰,总体呈三部分:第一部分以优美的诗句开头,向幼儿展现秋天落叶飘舞的美丽景象;第二部分,以工整、重复的诗句讲述小虫、小鱼、小蚂蚁与落叶之间的趣事;第三部分,小燕子飞来,把落叶当作来信,说“催我们到南方去了”。在有规律的重复中增加了变化的语言,这种开放式的结尾使散文诗的画面感更为生动活泼。活动中,教师可以这样带领幼儿欣赏:如第一遍教师配乐诗朗诵,核心问题为:听完这首散文诗,小朋友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话?这样的问题容易让幼儿与诗歌产生共鸣,并努力用诗歌中的诗性语言来表达。第二遍教师结合肢体动作配乐诗朗诵,核心问题为:树叶都落在什么地方,有谁来了?把它当做什么?在这里,教师所设计的肢体动作应巧妙而富有情趣,形象大方可爱,符合散文诗的意境。教师结合描述性的问题来帮助幼儿梳理散文诗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第三遍教师结合图片配乐诗朗诵,核心问题为:为什么说小虫把落叶当作屋子?小蚂蚁把它当作小船?小鱼把它当作小伞?思考性问题的跟进,能够帮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深人思考和想象,感知作品的特殊表现方式。第四遍教师结合动画视频,引导幼儿想象创造角色动作,核心问题为:小动物们是怎么来的?看到小树叶它们都怎么做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以肢体韵律和语言提示为支架,帮幼儿搭起一座想象、表现、创造的桥梁,能够促使幼儿深入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三、美的游戏,引导幼儿在动态情境中体验散文诗 “美的游戏”是以美感体验为目的的有形式的游戏。康德认为美感高于快感,只有“美的游戏”才是真正的艺术。[4]幼儿文学是幼儿体验游戏的一种特殊场所。[5]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研究认为,幼儿思维发展始于动作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更能刺激幼儿,如通过角色扮演,采用游戏的形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感悟和体会。[6] 基于此,为推进幼儿对散文诗《落叶》的欣赏,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画面,鼓励幼儿分角色表演,理解和体验作品。画面和音乐的渲染能够帮助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幼儿用动作、体态自由表现、自然跟诵。在动态的情境中,富有趣味的游戏中,孩子们纷纷想象自己飞进了秋日的梦里,或者像可爱的小虫,或者像优雅的蚂蚁,或者像调皮的小鱼。幼儿借助角色扮演,将自己对散文诗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散文诗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从而为幼儿感知、体验散文诗提供了多方位的有益刺激。

幼儿园散文诗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2

1. 选择合适的欣赏内容

人的审美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从欣赏抽象的作品——欣赏抽象和具象并存的作品——欣赏具象的作品。一般来说, 幼儿比较适合欣赏一些抽象的作品,这些由线条、色彩和形状构成的画面留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很大,所以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比如奥托·奇科特的画, 他的作品都是由单色或多色的色彩线条狂乱地纠结而成,部分作品线条的舞动略有规律可循,其他的则是“手臂所能达到的地方就有活泼的线条”。他的画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用黑色的画笔把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在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包含着怎样的故事呢? 幼儿说:在一片大树林里,有很多小动物,有小白兔、小鸟、大象、松鼠、老虎,它们都是好朋友,在一起唱歌、做游戏,天黑了,它们唱累了,就在一起睡着了。你能想象到幼儿的“涂鸦”竟然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想象力吗?

2. 创设多彩的审美环境

审美环境的创设包括:第一,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富有审美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第二,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艺术活动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环境。皮亚杰认为:“幼儿听到的东西越多,就越想多看多听。”第三,教师可以在活动室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可引起幼儿很多美好的联想,我们知道,艺术是相通的,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欣赏,使幼儿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不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其艺术创造性的发挥。

3. 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

美术欣赏涉及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作品背后还涉及人类文明的许多领域。丰富的经验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原材料,也是幼儿进行欣赏活动的基础。生活中处处有美,关键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去提升,所以教师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应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例如在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时, 我们事先让幼儿听美国百老汇的爵士乐,然后又带幼儿参观了马路,走了迷宫,这样,幼儿在欣赏画面时,从这些黑色的线条和彩色格子中看到了城市里的马路、汽车和迷宫。

4. 设计巧妙的引导语言

在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语言的运用。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与幼儿进行对话。这类语言能开阔幼儿思路、启迪幼儿智慧。教师可以用“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一类开放性的语言来向幼儿提问, 引发幼儿积极的思考,而不是用“这幅画看起来真美,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问题来提问幼儿。封闭性的问题往往使幼儿漫不经心地没有任何思考地回答“是”。其次,教师的引导语言要有艺术性。这类的语言形式要多样,可以是一些形容词,也可以是谜语、儿歌、诗歌、童话等形式,其作用在于通过对对象的特点、色彩和构图等的描述,帮助幼儿将画面上的外在形象进一步地加工成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视觉表象, 从而调动幼儿的审美情感。

5. 尊重丰富的审美感受

欣赏活动就其本然状态而言,更突出地表现出它的体验性,而不是认识性。幼儿在欣赏具体的对象时,可能还说不出为什么美,美在哪里,但却感受到美, 体验到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伟大的美术作品就像是一个人,它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绪中,看上去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应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欣赏她们,我们也不应该试图穷尽对它的研究。而幼儿有着独特的欣赏视角, 他们不满足于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情感。作为教师, 应充分肯定幼儿独特的想法,让幼儿大胆表达,而不应用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束缚幼儿的想象。

6. 保护独特的创作过程

幼儿园散文诗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3

关键词:第一感受者;情境讲述;肢体语言;视听结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48-01

一、教师应该成为音乐的第一感受者

音乐是一个抽象的事物,它可以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给人无尽想像的空间,带来美感。因此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理解作品。首先她必须正确地理解作品,了解作品的内涵,知道是给人们带来的什么?或者是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时,老师必须静下心来,细细聆听,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品。而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她要把音乐作品中复杂的元素,在自我消化的基础上用简短、浅显的故事把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组织起来,传递给孩子们,从而让孩子去了解作品。这也是幼儿园老师与小 、初中的音乐老师的不同之处。一个人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音乐活动中,听觉注意力是听觉的组织者;音乐记忆力是音乐思维活动的基础;而想象力是幼儿张开翅膀神奇的想象;思维能力则是智力的核心,经过分析、概括、归纳等思维,进而全面的认识事物。老师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元素,从而发展各种能力。

二、通过情境讲述来帮助幼儿理解作品

一段优美的音乐介绍给孩子,最常见的方法莫过于对他们进行情境性地讲述了。老师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给孩子传达音乐的美。如律动《海底世界》。在音乐的开头一段中,声音是从低到高,逐渐增强。老师就可以引导幼儿:“一群小鱼游来了,近了、近了……”。这时,老师可以双手合十,用动作代表鱼群的由远及近,让孩子深刻理解乐曲由低到高的过程。乐曲是ABA的形式,B段音乐显得比较沉重、低沉,老师用语言提问的方式来引导:“为什么这段乐曲听起来这么沉重?是代表大海中的哪种动物?”通过语言情境地讲述,帮助幼儿理解B段乐曲的意思。第三段仍然是A段的重现。老师同样用语言来帮助幼儿理解:躲起来的小鱼看见鲨鱼游走了,它们也游到其他地方去了。“这时的乐曲由高到低,老师可以这样描述“游远了,远了……”通过这样的一段语言描述,能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涵了。

三、肢体语言加深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肢体语言既把动作元素加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动作来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体验其中的情感。如:大班的《三只熊》是由三个性质各异的独立小曲组成。教师提示幼儿音乐是表现三种熊,然后提出问题:哪一是表现大熊笨拙懒散的步态,哪一是表现小熊跳舞的愉快心情,哪一是表现小小熊骑车穿梭时的灵巧和敏捷。带着问题让幼儿来欣赏分辨音乐,并让幼儿学学这三只熊不同的神态和心情。这种方法,是启发幼儿边听边动脑筋去想,把注意力引到音乐作品上来,启发幼儿自己去想,去探索。欣赏后,老师和幼儿还可以进行交流,给幼儿充分表达内心感受机会,让幼儿表现出来。

四、结合视听教学手段,辅助提升作品内涵

视听结合法是指在给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带来一定困难时,这时可以加入一些视、听觉方面教具。如VCD音乐光盘,画,头饰,玩具,PPT课件等。采用视听觉的辅助,给幼儿感受音乐旋律、节奏带来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欣赏《啄木鸟》乐曲时,其中有一段是讲述啄木鸟在为苹果树啄虫。在啄虫时是很有节奏的,但在欣赏这段音乐时幼儿较难分辨,这时教师就利用苹果树教具,将音乐中节奏以树洞的形式画在每棵苹果树上,老师边让幼儿听音乐,边以啄木鸟的身份演示教具中的啄洞节奏,使幼儿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很快就理解了音乐中的节奏;《欢乐颂》这首乐曲,是贝多芬著作,原歌词是著名诗人歌德所作,为便于幼儿理解和参与由集体改填了新词,歌词中有描述蓝天、白云、太阳、小鸟、鱼等。在幼儿欣赏时,教师可以一边出示这些图片一边让幼儿欣赏音乐,使幼儿视听结合,来便于幼儿理解音乐。这种直观教具是发展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

幼儿园散文诗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4

安星幼儿园 王懿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能陶冶情操、开启智力的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的又是终身性的内容。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推崇。家长们为孩子选择了学习各种乐器,带领孩子参加唱歌、舞蹈技能的比赛,以为这才是真正培养了孩子音乐素质,但这种想法是非常片面的,音乐教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也不是盲目随意的。只有当幼儿学会欣赏音乐、认识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才能驾驭音乐,进入音乐的天地。因此,学会欣赏音乐便是培养这一切音乐素质的基础。因为欣赏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不需要前期教育积累,不需要循序渐进的铺垫,无论是多大的孩子,都能够一定程度地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为各年龄段的、终生性的、广泛的、社会性的最为方便普及可行的形式。然而,在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充斥人们生活的今天,经常听到孩子们哼唱的也都是一些流行歌曲,很难听到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小调,地方戏剧,而孩子们更是对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长此下去,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将濒临流失的危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民间音乐是便是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们是民族本质最完美的音乐表现,不仅具有民间意义,而且更是具有民族意义。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音乐教育是幼儿期最好的启蒙教育,我们与家长配合,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相结合,通过收集、欣赏等活动,旨在拓宽幼儿的视野,扩大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理解力,培养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有力的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幼儿从小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

二.研究中主要问题的研究:

(一)主要的概念界定: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民族民间音乐:指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本课题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戏曲音乐、民族器乐。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

家庭民族民间音乐欣赏:在家庭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民族民间音乐,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对幼儿开展音乐欣赏的活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明,都有保护并发扬本民族文明的趋向。匈

牙利音乐家柯达伊也在上世纪初提出立足于发展匈牙利本民族音乐的音乐教育体系,他认为只有在民间歌曲中才最好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音乐传统。儿童的音乐教育必须从本国语言的韵律、音调入手。歌谣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的价值,对于培养儿童的基本音乐能力、感知音乐要素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始自歌谣。儿童从幼年起,通过大量歌唱民间儿童歌曲,培养了兴趣,也熟悉、积累了民族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并逐步感受到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一说法,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广泛的承认。我国早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曾经说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圆满地构建了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关系。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已有部分幼儿园开始重视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活动,如北京秀园幼儿园致力于幼儿民族音乐艺术的研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上海浦东新区东沟第一中心幼儿园开展的“京剧国粹艺术”教育,让孩子们接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等,然而在家长方面却有所欠缺,现在的家长让孩子学习民间乐器增多了,然而在培养孩子对民乐的欣赏能力方法不够重视,且大部分幼儿园教师也缺乏相关民族音乐的专业知识和兴趣,无法开展指导。因此,我们打算通过对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民族民间音乐欣赏的研究,来发动家长和幼儿园共同从民间收集一些广为传唱的民间歌谣、地方小调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歌曲,从中筛选出适合幼儿欣赏学习的教育资源,从而达到家园互动,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三.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家庭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现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家园互动的亲子音乐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创造性、自主性,进而达到家园一致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收集整理幼儿家庭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容及开展情况,并进行分析整理,从而便于寻找相应的指导策略。

2.注重家庭为教育个体的主体作用,突出幼儿园作为指导客体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开展各种家园亲子音乐欣赏活动,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3.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及在民族音乐欣赏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家长进行远程家庭音乐欣赏活动指导。

(三)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手段,对家长亲子音乐欣赏活动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家长对民族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活动意义的认识以及所采取的活动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

2.文献资料法:广泛收集有关的文献和资料,对概念进行界定,了解国内外家庭民族音乐欣赏的研究现状,加以研究分析使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3.行动研究法:采用实践指导、个案分析、网络互动等一系列指导策略,开展家园互动活动,并通过各种活动调整指导策略,从而达到提高家庭音乐教育质量的目的。

4.经验总结法:通过座谈会、家园报等形式,了解并总结家长与教师在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指导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以及获得的经验,并通过报告的形式给予展示。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目前家园合作已经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必然发展趋势,但是目前的幼儿音乐教育领域中,家长更重视的是对幼儿音乐技能培养,而对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特别是民族音乐欣赏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还是空白。然而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当幼儿学会欣赏音乐、认识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才能驾驭音乐,进入音乐的天地。音乐文化是有着鲜明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的,就象母语总能最直接地表达思想,贴近感情一样,对于华夏子孙来说,有着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的民族音乐在增强民族感情是最贴切最直接的。因此学会欣赏音乐,特别是民族音乐便成为培养孩子音乐素质的基础。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欣赏音乐,特别是民族音乐呢,成为了幼儿园和家庭共同探讨的问题。

因此,此研究的开展,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的时空界限,并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和物质条件,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四.研究结果

(一)调查研究,了解需要。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大多家长从理论上还是赞成对孩子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方面的熏陶,认为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部分,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流失,甚至有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了学习民间乐器,如古筝、二胡等。然而,在实践操作上就显得有些无从下手,特别是在培养孩子民乐欣赏能力方面。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为家长其本身缺乏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以及对民乐相关知识了解,而生活的环境中也没有民乐欣赏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操作的过程中又无法找到相关的系统性、权威性的幼儿民乐欣赏的内容和教材。因此,家长迫切需要在教育理论上去武装自己,同时希望能学习和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来提高孩子的民乐欣赏能力。

(二)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幼儿民乐欣赏的内容及特征,寻找适合的亲子民乐欣赏教育的方法。家长对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方法上的需求,促使我们教师首先要在这两方面学习与提高,通过翻阅文献、查找资料,我们了解了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与特征,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从中筛选了一些适合幼儿欣赏学习的内容,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合民乐欣赏的氛围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的指导家长开展家庭亲子民乐欣赏活动。此外,亲子民乐欣赏是要在实践活动中产生效果的,因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促进家长主动、创造性的参与亲子音乐欣赏活动,通过家园互动,来促进幼儿民乐欣赏能力提高的目的。五.分析与讨论:

(一)家园互动,创设良好民乐欣赏的环境,为亲子民乐欣赏活动提供物质保障。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需要用耳朵听,用心灵去感受,因此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音乐欣赏的氛围是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基础。为了更好的组织、指导、开展亲子民乐欣赏活动,我园在园领导的支持、教师和家长志愿者配合下,共同创设适合民乐欣赏环境的活动。首先,由园方提供了一间教室作为民乐欣赏室,定期向家长开放。在民乐欣赏室里,分类放置了各种民间乐器,如古筝、二胡、唢呐、大鼓等等,供幼儿在吹、弹、拉、唱的操作过程中了解这些乐器的特点、感受它所发出的声音,从而帮助孩子理解感受这些乐器在民乐曲中所起的作用、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由教师与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收集适合幼儿欣赏的相关的民乐磁带、DVD碟片、软件、童谣歌词等等,通过电视、电脑、DVD等各种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幼儿欣赏,借助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的画面形象来帮助孩子理解这些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由于这些环境创设活动是在家长协助下进行的,使得家长在创设家庭中的民乐欣赏环境的过程中有了模仿对象,也保障了家庭民乐欣赏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民乐欣赏教育的技能。

然而,一切活动是为了提高孩子民乐欣赏能力这一最终目的上,因此,帮助家长掌握亲子民乐欣赏方面的知识与方法成为我们这个研究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发动家长志愿者,结合社区力量,利用各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民乐欣赏活动。

1.讲座、家长会: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家长知道音乐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开启智力的素质教育,因此也极为推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则将歌舞、乐器等技能性训练当作音乐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通过一系列的音乐知识讲座,帮助家长科学的认识音乐教育的真正含义,了解到只有当孩子学会认识音乐、欣赏音乐、体验音乐的美,才能驾御音乐,进入音乐天地,而欣赏音乐则是一切音乐素质培养活动的基础。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的民间音乐就象母语一样最能表达我们的思想、贴进我们的情感,因此民乐欣赏对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半日活动开放: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家长认为音乐技能训练有一定的方法和模式可以借鉴,而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则虚无缥缈,无从入手。为此,我们通过半日活动开放来帮助家长了解并掌握一些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如区域活动中音乐角的设置、早操律动中的民族音乐元素、以及教师教学活动的展示等等,使家长在活动中观察并了解教师是如何指导孩子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并尝试运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3.家园联系栏与星愿报: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要既要有理论依据,又要有具体操作的技能,仅仅靠家长和教师来园离园这短短的交流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进一步保证家园互动的效果,我们将家园联系栏和星愿报作为亲子民乐欣赏双向互动的载体,通过他们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交流先进的教育经验。在这里,我们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向家长约稿,请家长志愿者做报纸主编,共同探讨在民乐欣赏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介绍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大家在学习、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多角度多渠道的参与教育活动,由于这些活动由家长中来,也更能吸引家长的目光、取得家长的配合参与。

4.亲子活动:幼儿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是要在具体的活动中得以实施的。因此,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亲子音乐欣赏活动:如亲子音乐欣赏活动、幼儿器乐演奏会、亲子民间歌舞表演等等,让家长和孩子在活动中体会教育效果,提高自身音乐欣赏的能力。

六.调整与反思: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到民间音乐欣赏活动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极其包含的内容,并且开始运用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开展亲子民乐欣赏活动。从而使家园互动、亲子民乐欣赏活动成为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我们也发现了不少薄弱之处,如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有些家长讲起理论知识与教育方法上来是头头是道,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在其孩子身上所反映出来的却与其所说的并不相同,又如在指导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音乐素养的问题,对家长提出的有关民乐知识不能很好的给予应答,能供家长选择并且模仿实施的案例还不够多,致使欣赏能力培养的方法比较单一等等,因此如何帮助家长重视幼儿民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做到言行一致,如何提高教师音乐素养和指导能力,真正的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孩子身上,是我们今后将要继续进行研究的工作。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篇5

这是一本幼儿园专业成长丛书,是广州华南示范大学的袁爱玲老师的著作,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一线的教师,因为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是到策略,但是等我随便翻了几下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总觉得理论的东西比较多,我最害怕看到这些理论的东西,怕看了半天还是一字半解的。但是当我认真的翻阅这本书时却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理念都有一个个我们日常教育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非常的有帮助。《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一书,无论从幼儿教育的理念上还是在幼儿教育工作指导策略上都给予了幼儿教师可操作性较强的引导。本书由导言和五章内容组成。导言“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导出的是本书预设的理想与目的,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这是作者希望幼儿教师达到的新的认识起点,这也是读者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提出了实现本书所指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新的“生态环境”保障。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第四章“幼儿园各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从多种纬度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分类且就主要类型的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第五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策略”试图以新的评价标准来保障以上指导策略的落实。我认为其中最能帮助指导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是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这一内容,以易懂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让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就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指导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即该如何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这一章节的认真阅读,对我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环节策略方面有一个促动。学习到在观察幼儿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以此帮助自己可以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学习到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各环节的实施目的及如何准确把握活动进程与时间、节奏,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的使用应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逻辑性、生活性、文学性、简练性等,学习到幼儿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修辞、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实现在与幼儿交流沟通时实现完整表意的作用。其中最让我有感悟的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基本分为导入环节、高潮环节、结束环节,书中对这些环节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设计的更完美、更有利于幼儿发展。运用了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简洁性等策略会使我们的导入更加的有教育价值,书中还用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等,这会让我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提高。在第四章节中的一些教师指导、评价策略也让我受益非浅,其中针对个人活动的指导、小组活动的指导及集体活动的不同指导策略进行了说明,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些不够正确的行为可能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指导我们在指导时不能过分的干预,要按幼儿各种不同表现进行引导和帮助,教师指导时的耐心、细心时非常重要的,要以幼儿的兴趣点启发幼儿思考等。书中还以一个个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评价和指导,使我们可以感同身受。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教育指导实践工作有着更直接的引导,我也会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内容付诸于我的实践工作当中,发挥其作用帮助我的工作更具有效性同时也提高我的教育活动指导能力。其他章节的内容我同样也不敢怠慢的进行了研读,学习其中的策略经验进行一定的思考以后实施在我的工作当中,争取让我的教育实践工作全面有效的展开。

幼儿园教育指导活动学习后反思查找问题是 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学习的主要方式,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成为老师们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山东女子学院的朱海琳教授指出集体教学是教师围绕活动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全体幼儿进行的学习活动。但当面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时,我们就有些手忙脚乱了,既想照顾到每个孩子,又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我的集体教学活动遇到的问题,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一、重形式,轻内容,失去活动本身的内涵。作为一名工作不满一年的我来说,每次上课都想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但常常达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在中班《找相邻数》这一活动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准备了10个小动物、10座小房子,让幼儿给小房子装门牌号,然后找邻居,继而引出相邻数这一概念。但在活动中,孩子被我营造的过分夸张的情景所吸引,对我所讲的内容兴趣不大,甚 至说出“7比8大”等让我很伤心地话,辛辛苦苦准备的课就“浪费”了。

二、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孩子对活动提不起兴趣。每次上科学时,孩子都等着好奇的眼睛看着我,但我都却很头疼,尤其是实验课时,想让每个孩子都动动手,又怕孩子秩序混乱,出现安全问题,那就适得其反了。在中班课程《寻找空气》中,孩子要做给气球打气、往水盆里吹泡泡、蜡烛熄灭3个实验,虽然实验前我三令五申地讲述实验要求,可开始时,我看着这一组,就顾不上那一组,但孩子们还是兴致勃勃的,但我的心一直悬在半空中,生怕有的幼儿操作不规范,发生危险,所以,第二次时,我只找几个能力强的孩子上前面来和我一起做,其他孩子在下面观察,效果可想而知。

三、语言不精练,浪费孩子的时间。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开始活动前,要求老师把自己该说的话锤炼的非常准确、简单。但在《找相邻数》的“找朋友”这一游戏环节中,贴着一样数字宝宝的幼儿抱在一起,我随口说“你们这是一样的,是双胞胎”,以致于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双胞胎”上,而忽视找朋友这件事。同时“虎头蛇尾”这一习惯也让孩子对所学内容把握不住关键点,导致我总是机械地重复重难点,让幼儿非常疲惫。针对上述发生在我身上的问题,同班老师和徐园长都很着急,帮着我分析原因,让我一次次的演课,一次次不厌其烦的给我点评,让我的确获益匪浅。就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教学的艺术所需要的也没有别的,也只是要把时间、科目和方法巧妙地加以安排而已。” 首先,重内容,形式灵活,丰富活动内涵。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确实适合幼儿园孩子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尤其是数学这么抽象的内容,但这只是为我们更好地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服务,不能忘记这个基本点。所以在开展实际活动时,要理解、尊重幼儿,以适合他们的形式和他们欢迎的方式,去组织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因此,在第二次执教《找相邻数》时,我从本班孩子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合理的设置最近发展区,淡化情境的影响,让还在操作前,我都先示范一次,这样既提供范例,又鼓舞孩子的信心,让他们觉得“跳一跳,能摘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次,良好的常规为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变为可能。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一个班级也是如此,只有纪律的保障,才能让孩子体会到自由的快乐。因此,在同伴老师的指导建议和我自己的观察下,与陪伴老师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并且严格执行,对于违反的幼儿,严厉批评教育。同时,对于实验课的开展,我也继续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过程中,留意每个孩子的操作,及时和陪伴老师同时指导,保证幼儿体验到实验的快乐。最后,提升自己的语言魅力,合理安排活动。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用语言去督促,这就是教师语言的独特魅力。具体来说,教师的语言要平实、幽默、机智、激情、激励。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一个演员,而且是个演讲家,应该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孩子乐意且热烈地盼望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学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总之,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所以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会组织出更优质的活动,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课堂,同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包含哪些方面

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本书通过对对传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反思,阐述了幼儿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未来的方向。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自然,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各科知识都在急速生长,知识的淘汰率和陈旧率非常高,因此,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了多久就不行了。一个世界以前,如果一个人中学毕业,他的知识可能够一辈子使用,而现在不同了,即使是研究生毕业,如果5年内没有输入新的知识,已有的知识可能已经陈旧一半了,甚至更多,这也正是“终身学习”这一口号的提出的历史背景,现在人们已经对构件学习的社会的必要性达成了公式,幼儿教师教育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被提到一个日程

良渚云华歌罗桥分园 章忠英

这是一本幼儿园专业成长丛书,是广州华南示范大学的袁爱玲老师的著作,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一线的教师,因为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是到策略,但是等我随便翻了几下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总觉得理论的东西比较多,我最害怕看到这些理论的东西,怕看了半天还是一字半解的。但是当我认真的翻阅这本书时却发现里面的每一个理念都有一个个我们日常教育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而且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非常的有帮助。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一书,无论从幼儿教育的理念上还是在幼儿教育工作指导策略上都给予了幼儿教师可操作性较强的引导。

本书由导言和五章内容组成。导言“走向智慧的幼儿园教育学”导出的是本书预设的理想与目的,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中的基本理念之重构”,这是作者希望幼儿教师达到的新的认识起点,这也是读者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第二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提出了实现本书所指幼儿园教育活动质量的新的“生态环境”保障。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针对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第四章“幼儿园各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从多种纬度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分类且就主要类型的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第五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策略”试图以新的评价标准来保障以上指导策略的落实。

我认为其中最能帮助指导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实践工作的是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基本策略”这一内容,以易懂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让我们知道“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就是教师为促进幼儿发展,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特定的指导方式、方法,是教育活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要求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境和幼儿的需要及时调整具体方法,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外在表现,即该如何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对这一章节的认真阅读,对我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实施中最基本的环节策略方面有一个促动。学习到在观察幼儿时应遵循的原则和使用方法以此帮助自己可以更好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学习到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中各环节的实施目的及如何准确把握活动进程与时间、节奏,环环相扣,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认识到幼儿教师语言的使用应富有情感性、形象性、启发性、逻辑性、生活性、文学性、简练性等,学习到幼儿教师如何正确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修辞、节奏、停顿、轻重音等实现在与幼儿交流沟通时实现完整表意的作用。其中最让我有感悟的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基本分为导入环节、高潮环节、结束环节,书中对这些环节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策略非常的值得我们学习,让我发现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设计的更完美、更有利于幼儿发展。运用了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艺术性、简洁性等策略会使我们的导入更加的有教育价值,书中还用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说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运用等,这会让我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大的提高。

在第四章节中的一些教师指导、评价策略也让我受益非浅,其中针对个人活动的指导、小组活动的指导及集体活动的不同指导策略进行了说明,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些不够正确的行为可能会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指导我们在指导时不能过分的干预,要按幼儿各种不同表现进行引导和帮助,教师指导时的耐心、细心时非常重要的,要以幼儿的兴趣点启发幼儿思考等。书中还以一个个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案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评价和指导,使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这些都将对我今后的教育指导实践工作有着更直接的引导,我也会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内容付诸于我的实践工作当中,发挥其作用帮助我的工作更具有效性同时也提高我的教育活动指导能力。其他章节的内容我同样也不敢怠慢的进行了研读,学习其中的策略经验进行一定的思考以后实施在我的工作当中,争取让我的教育实践工作全面有效的展开。

浅析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注入式教学 做过幼儿老师的人都不难发现。幼儿教育的方工仍采取一种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普遍地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教几遍,小朋友跟读几遍,然后小朋友整齐读几遍;数学课,老师在黑板上讲,小朋友在下面听,然后做作业。”这种教学过程太机械,缺乏引导和启发作用,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少之又少,从而促使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就拿我们熟悉的舞蹈课来说吧,老师在教幼儿练习舞蹈时,只是把碟片放出来,让幼儿欣赏一遍,然后跟着自己,一个一个动作的模仿,边学边叫口令“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学完后,配上音乐跳几遍就OK了。教学过程中既没有动作要领讲解,也没有让幼儿熟悉舞蹈动作示范,幼儿只是为了跳舞而跳舞,并没有注入自己的感情,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舞蹈,更别说他对这个舞蹈过程中体会到多少快乐了。这种“注入式”的教学不仅存在于幼儿园教育中,也存在我们每个幼教者的身上,还存在各科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我认为这是我们幼教行业应该深刻反思和探索的问题。那么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a、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材料只限于光碟、卡片、挂图等等少之又少的教具,幼儿操作材料也贫乏,教师上课只靠一张嘴和几本书,这样就造成了课堂上气氛不活跃的状态。B、师资缺乏。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力量,很多幼儿园经常更换老师,造成老师流动性扩大,促使幼儿教育出现空缺与托尾,而且还有一些幼儿园并没有配备两教一保,这就阻碍了教师在教学能力上的提高,想想一名教师每天对着几十名幼儿,而且是形影不离,再加上月、日工作计划的拟定,哪有时间去更新教学方法。C、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的孩子“会跳、会唱、会写、会算”是很多了不起了,他们脸上也会光彩照人了,但他们并没有想到对于一个三至五六岁的孩子是一种多么不良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们玩的权力了。

2、教学内容欠规范化 在教学上出现随意性和“小学化”现象。按照《幼儿园的指导纲要》来说,一日的活动内容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不得象小学那样形式化,更不得随意性的上课,讲解一下就行了,但大多数幼儿园存在一种相同的情况:都不以游戏的形式来上课。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室内识字、算术、写作业的情况比比皆是,再加上户外游戏活动的欠缺,完全把小学教育提前教育了。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小学化现象的主要原因:a、行为规范上,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遵守纪律,少玩少动。幼儿的天性本来就是活泼好动,然而教育形式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B、在知识学习上,灌输知识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模式,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才是有用的人,却没有考虑到给孩子增加的无形压力。这些现象都严重损害了幼儿的健康心理,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a、使用权幼儿形成不良的习惯b、促使幼儿产生厌学的情绪c、阻碍了幼的思维的发展和智力的提高孩子不是一个容器,什么东西都往里而塞,强迫他们学这学那是不行的,应该让孩顺其自然的发展,在玩中学。

3、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视学习品质的培养 就现状来看,不管是公办、民办、还是私办的幼儿园都在片面的追求知识技能的培养,开设识字、数数、背诗、唱歌、跳舞等课程,开设外语班,他们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行为来考评幼儿教育成效,来向家长交差,却忽视了幼儿学习品质、道德品质、身体健康的培养与发展,致使幼儿教育品质逐步下降,久而久之,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形成了。学习品质并非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反复强化建立稳固的动力型,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于,并且自动化。却没想到,幼儿应该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却被无形的知识压力抹杀了幼儿脸上的天真灿烂笑容。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A、娇惯 孩子是家中的宝,“小皇帝”、“小公主”的现象显而易见,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想干什么要什么,就一定要得手,否则就使性子大哭大闹,家长们见到孩子这样,心痛时,就会满足他们那些无理取闹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自私霸道,以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到幼儿园后,他们好认为“什么都得听他的,得让着他”,如稍有其不顺意,便哭喊攻击,这种行为给教师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教学过程也受到影响。B、替代 现在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什么事都有人代替做了,不必自己动手。这种过分溺爱的现象,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我遇到的孩子中就有过这么两种情况:孩子已经上学前班了,连脱胎换骨衣服都不会,如果老师不帮助的话,就以哭了事。还有一种情况,孩子上幼儿园,不肯自己走进课室,要家长抱进课室。想想下,孩子的独立性真的有待深思,他们连一些小小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又怎么去帮助别人呢?来到幼儿园,老师教育他们,自己的事要自己独立完成,不要什么事都依赖家长,帮他们改正种种不良习惯。然而,有些家长还是一手包揽,他们认为孩子还小,做不来,不愿让他们动手。很难想象,如果继续这样教育下去,孩子的未为会是如何?他们又是将如何担当建设祖国的伟大重任呢?这就可想而知了。C、过渡保护 “捧在手心里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句话就说明了孩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孩子是长辈的心肝肉,心头肉。一部分家长总是站到孩子的面前,替他们扫除障碍,容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一点点挫折。就拿一件最平常的小事来说吧: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模式,人员较多,幼儿与幼儿之间总会有一些小摩擦,总会不经意之间碰到摔伤,一旦出现问题以后,有些家长不理清事理,就先把老师指责一顿,或者对着做错事的幼儿大吼。尽管最后事出有因,家长也接受了老师的道歉,可是由于家长们的过度保护,使孩子变得不讲情理,变得更无理限闹,孩子们心中慢慢就形成一种扭曲心理:“天不怕,地不怕,出了事有父母撑职工腰”。这一现象,使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极端的心理:目中无人,胆小怕事。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A、开展幼教知识宣传活动 幼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在全镇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引导幼儿、教师、家长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比如:开设一些专门的幼教知识讲座,或者电视专题讲座,让家长和老师都同时参与这些知识或专题讲座,从中吸取经验,及时教育我们的孩子。幼儿园应多召开家长会议,让家长与老师多沟通交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和缺点,全面贯彻实施家园合作工作;幼儿园还应开设幼教宣传栏,帮助家长摒弃传统的知识观念。通过如此种种方法,让幼儿形成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让他们养成自信、自立、自强的人。B、提高幼师整体素质水平教师是教育中不要缺少的主体。据了解,我镇有一部分幼师尚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取得任教资格证,政府部门应引起重视。首先,教育局应提供培训机会,使那些有识之士取得相应的资格证;其次,应该让教师走出去,走出幼儿园,到其他幼儿去学习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来,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第三,保教结合,每班配备一名保育员,既有利于班级管理,又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钻研课题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多订阅幼教专刊,供教师参考学习。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与深索,不提高幼师的整体素质,开创崭新的幼教局面。C、保障幼师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师队伍 无意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原来是做什么的?幼师。怎么现在不做了?幼师很好呀”。听到如此问话,都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是好了,为什么有的幼师会放弃幼教事业,谋求第二职业,这就是幼师的保障问题了。同一样受过专业的培训,有任教资格的教师,幼儿老师工作时间长,责任大,为什么工资待遇没保障,同属教师行业,同样要求德才兼备,要上岗证,要为人师表,为什么不能拿相当的报酬?你有没有见过一个工种每天超八小时上班时间的,还不能分心,背负着巨大的责任,管一群人的吃喝拉撒,玩好学好乐好,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能力,却拿千来块的工资,还要担心被投诉?“尊师重道”不应该只存在学校教育,而且还要存在于幼儿教育,幼师应该与学校老师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幼师把青春献给了幼教事业,到最后连医疗,养老的问题都还得自己解决,更别说个人的发展了,连生活都成问题了。曾经有人提过这样一句话:“学前班的老师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工作,但小学一年级的老师未必胜任学前教育的工作。”确是如此,我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考虑儿童的教育,幼儿园的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一下幼师的合法权益,使她们更加专心热忱地投入到幼教工作中去.。D、逐步优化幼教环境,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 环境是每所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所幼儿园占地面积大小不一,但应该都充分利用起来。活动室,户外活动场所都应该逐步趋向规范,.各种工作室,环境条件都因该符合相应的要求。减少为幼儿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政府部门应多少给予帮助,使其逐步完善,尤其是教学设备方面,应该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观看与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园在操作中发现、创作、交流,体会活动的快乐与成就感。以上是我对我镇幼儿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建议,也许写得不够全面,分析得不够透彻,但是我相信,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届社会人士的关心支持与帮助下,在各位幼教同仁的努力下,我们的幼儿教育会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孩子们也会更加全面地得到发展,成为祖国未来的优秀人才。

教师怎样作教育行动研究实施问题解决方案问题情况

行动研究的成果展示以及相关的研究报告的撰写一直面临两种危险:一是满足于“小故事”而导致研究报告过于“随意”而失去“研究”的规范;二是为了追求研究的“规范”而丢失了行动研究的魅力。出色的行动研究报告往往在“规范”与“故事”之间权衡。它既显示行动研究的规范过程,又显示行动研究自身的个性和特点。

一、从“规范格式”开始 就中小学教师而言,部分教师之所以愿意做研究而不愿意撰写研究报告,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套路,以至于他们感到为难、退缩。对于这些教师而言,他们需要专门的关于如何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训练。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技术并不困难,对某些教师来说,也许只需要花费少量的时间就可以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报告的技巧。

教师研究最好先严格练习行动研究报告的经典格式,等到熟练掌握了行动研究报告的经典格式之后,再逐步自由写作、自由发挥。否则,教师很可能因为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而丧失行动研究的信心,也可能因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而败坏行动研究的名声。行动研究报告虽然有多种风格和风度,但经典的行动研究报告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问题与假设”;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结果与讨论”。这三个要素实际上是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基本形式。经典的行动研究报告之所以接近实验研究报告,原因就在于:行动研究原本就是“准实验研究”。也就是说,当行动研究者不知道如何撰写行动研究报告时,最好先阅读和参考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规范格式,然后,通过对教育实验研究的规范格式的模仿,逐步掌握撰写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

尽管行动研究报告的“原型”是实验研究报告,尽管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同样包含了“问题与假设”、“过程与方法”和“结果与讨论”三个部分,但是,行动研究报告的一般形式还是在某些细节上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一)研究的问题与假设

“问题与假设”这部分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简要的文献综述”和“研究的假设”等三个要素。(1)问题的提出。比如,研究者遇到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学英语,英语成绩低下。(2)简短的文献综述。已有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已经解决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哪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3)研究的假设。研究者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形成自己的研究计划或研究假设。比如,将传统的“听说领先”英语教学变为“听领先”的英语教学,这样做的假设是:“听领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于是,行动研究的主题就显示为:“听领先对学生英语成绩和英语学习兴趣的影响的行动研究”。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包括“过程”、“方法”和“研究的工具”等三个要素。(1)报告该研究的时间、地点、人物(被试)等研究“过程”。在哪个年级哪个班做的行动研究,该班级有多少男生和女生。该研究持续了多长时间。之所以需要详细地报告时间、地点和人物(被试)等“研究的过程”,是因为,研究者需要让公众相信该研究是在某个真实的地点所做的真实的研究,而不是虚构的、伪造的研究。(2)解释具体的改革的“方法”,详细报告研究者采用了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或方法。比如,在展开“听领先外语教学对学生外语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的行动研究”这个课题研究时,研究者需要详细地解释这个“听领先”的外语教学方法有哪些具体的革新措施,它和传统的外语教学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元素。此外,研究需要报告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分枝”和“循环”。这些分枝和循环使行动研究的过程呈现出哪几轮研究。(3)说明收集资料或解释资料的工具。研究者一般采用“试卷”的工具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在研究之前和研究之后所发生的变化。除了“试卷”之外,研究者也可能采用“访谈”或“问卷”的工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研究之前和研究之后所显示的差异。

(三)研究的结果与讨论

研究的结果与讨论包含“学习成绩的变化”、“学习兴趣的变化”、“预料之外的结果”等三个要素以及对相关结果的讨论。(1)学习成绩的变化。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可以通过研究之前的考试成绩(前测)和研究之后的考试成绩(后测)的对比显示出来。为了增加解释的说服力,研究者可以利用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进行多视角的分析。比如,前测与后测的“平均分”的对比分析;前测、中测与后测三次测量所显示出来的“平均分”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及格率”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优秀率”的对比分析;前测与后测的男女生成绩变化的对比分析,等等。(2)学习兴趣的变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可以通过访谈或某种特制的问卷显示出来。行动研究当然可以通过测量的方式探察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教育领域中的人(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等)的情感(比如学习兴趣)往往很难被测量。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在“日记”或“周记”中写下自己对于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改革)的体验和感受。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感受纳入研究的结果与讨论的范围。(3)是否出现了预料之外的结果,并对预料之外的结果进行讨论。

三、走向叙事的行动研究报告

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我”)“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

当“我”这样叙述“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时,我在“叙述”的过程中已经在“思考”或“反思”,这也就使“我”的“经验性教学”转化为某种“反思性教学”。尤其当研究者将学生的访谈内容或学生日记的体验纳入行动研究报告时,行动研究报告则显示出“叙事的行动研究”的风格。这种研究报告使以往的“议论文”、“说明文”式的研究报告转换为某种“记叙文”式的、“散文”式的、“手记”式的、“传记”式的、口语化的叙事文本。它显得更亲近读者或听众,容易“使有类似经历的人通过认同而达到推广”。

幼儿园散文诗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6

在幼儿园主题教学中的早期阅读活动,教师改如何进行指导呢?

一、教材选择配合主题的进程。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方式是以“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为中心,从而逐渐发散

产生第一子活动,第二子活动甚至第三子活动。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的,所以这样也使得幼儿对该主题事物的认知也逐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表入内。早期阅读活动也是遵循这一原则,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如:我们大班现在进行的主题是《大自然的语言》,我们选择了和大自然相关的绘本进行教学,有《农庄里的四季》、《花园里的一年》、《谁在夜里不睡觉》《永远的阳光》等绘本,这些绘本不经意间将自然界的小知识融会其中,孩子们看看、说说,从中了解和认识到自然界的相关知识,一年有几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什么样的特点?开什么花?小动物会怎么样?人在不同季节都会干些什么?再加上好看的图片,真是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展示出大自然的一切奥秘。

二、早期阅读应运用和发展幼儿的“经验”。

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幼儿阅读活动的起点。在主题活动的早期阅读中,教师应该基于幼儿的原有经验,不断引导和帮助幼儿理解文本、建构意义,并不断扩展和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如《大自然地语言》主题中,开展过诗歌教学《太阳,您好》和歌曲《太阳您真勤劳》活动,幼儿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到太阳的踪迹,知道太阳的光照所及是无处不在的,以及充分表达自己对勤劳的太阳的敬佩之情和对太阳给予我们光明和温暖的感激之情后,再来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永远的阳光》,与幼儿一起共读的时候,我们都会沉浸其中,并有所感悟。更重要的是觉得插图真的很美。同时,我们也会再一次眺望天空,体会天空之上的天空。体会永远的阳光。告诉孩子,人生中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阴霾或雷电暴雨的天气。但其实,在宇宙中,我们要知道在我们头顶的上空之外,还有更广褒的美丽蓝天和永远的阳光存在。早期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幼儿不断运用“经验”又不断发展“经验”的过程。

三、主题活动中,重视早期阅读的拓展活动。

阅读需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如果孩子在阅读活动中不具备读懂阅读材料所需要的背景知识,那么他在阅读活动中依然会遇到困难。因此在阅读活动后,特别是主题活动背景下的阅读活动,围绕知识经验的结构化、系统化开展拓展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还是以《大自然的语言》主题为例,在活动《看云去》、《云彩壁画》活动开展后,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到自然环境中充满奇妙有趣的现象。和云相关,开展早期阅读活动《云朵面包》,《云朵面包》故事充满神奇、浪漫和暖暖的爱意,配上由铅笔画,摄影,布衣拼贴等多种手法组合而成的画面,美妙而生动。在活动中有意识地为每个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以满足其展示自己的愿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课后的拓展活动中,为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供了帮助,以“如果你碰到了小云朵,你想把它做成什么呢?你能把遇见她的经过还有变的过程写下来和画下来吗?”这样的写话,激发幼儿诉说的愿望。并以手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此一来,孩子们有关云朵和自然现象的知识和经验都得到了很好的丰富和梳理。

幼儿绘画活动的指导策略研究 篇7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 也是片面的, 教师选择的绘画内容必须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 要适合幼儿创造表现, 做到难易适中。幼儿对自己熟悉的东西和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观察的十分仔细, 记忆深刻, 从而更加乐于去表现, 创造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对于那些缺少认识和经验的对象, 幼儿往往画不好, 也不利于他们想象力的发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绘画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 多问问孩子, “你想要画什么”。

二、注重课前引导, 提高幼儿绘画的兴趣

适合幼儿绘画的题材很多, 但关键是画之前, 必须让孩子先认识它、了解它、熟悉它, 要注意课前引导。如果直接告诉幼儿今天学习绘画的内容是什么, 将很难引起幼儿绘画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导入课程内容。比如用游戏导入、用故事导入、图片或视频导入、用能够引起孩子好奇心和兴趣的问题导入, 进而引导幼儿有目的的观察对象, 把绘画内容变成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受深的东西, 让幼儿“有物可画”, 为之后的绘画活动做好准备。

三、绘画过程的指导

1. 客观认识幼儿的绘画能力, 鼓励孩子独立大胆尝试

从生理发育特点来看, 幼儿的生理发展处于大肌肉动作逐渐向精细动作发展的转折期, 所以幼儿的绘画作品相对比较稚嫩、粗糙, 作为教师对此要有一个客观认识, 并鼓励幼儿大胆自信地画, 在幼儿绘画的时候不要过分要求幼儿画得规则、成熟。否则幼儿会因一时达不到教师要求而感到沮丧, 失去自信和信心。随着幼儿心智的不断成熟, 幼儿的认知、思维和智力也在不断地改变, 所以幼儿的绘画作品也会随之改变。

2. 给孩子创造轻松自由的创作空间并适度引导

幼儿的创作应该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进行, 教师不要过多的干预, 有时, 幼儿作品中表现的内容可能与教师预期的内容具有很大差异, 甚或是幼儿完全不按照教师制定的内容作画, 也没有太大关系, 允许幼儿自由表达。在绘画过程中, 还可以让幼儿边说边画, 一方面促进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 另一方面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 使他们能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在一次绘画课上, 一个5岁的小男生在画太空飞行物, 飞行物的后面狂放的画了一些线条, 一边画还一边激情的配着子弹发射的声音, 起初我觉得这团线条有些凌乱, 所以建议他:“些线条可不可以画整齐一些?”小男孩很认真地告诉我, “我想画出这个飞机飞行的速度, 如果太整齐了就不能表现它飞得特别快。”孩子的话让我非常意外, 我鼓励他:有道理, 继续画。

给孩子自由创造的空间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地位, 幼儿身心发育成熟程度较低, 其学习主体地位虽已明确, 但主体性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有效教育行为。在绘画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 当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作为引导者, 可以询问孩子的创作意图, 顺着幼儿的思路进行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对于积极思考, 大胆想象的幼儿, 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当幼儿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后, 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创作热情, 从而增强自信心, 对绘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并越画越好。在指导过程中, 教师的语言要能让幼儿乐于听、乐于接受, 要恰到好处。

3. 鼓励幼儿标新立异, 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大胆天真的想象力, 往往超越一切常规, 使我们惊奇不已, 有时他们的构图、线条、色彩, 甚至物体的比例都与现实大相径庭, 但正是这种童心无忌的大胆表现才使之有了一种创造之美。亨利·马蒂斯曾经说过, 画家“毕生都应当善于用儿童的眼睛观看世界, 因为丧失这种能力对画家来说同时也就意味着丧失一切独创性, 即丧失表达的个性”。如果老师以“在现实中, 这是不可能的”而否认孩子的作品, 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就会被无情的抹杀, 智慧的火花也随之熄灭。对一些违反常规, 与众不同的作品教师必须要能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多听听他们的表达意图, 及时肯定他们的奇思妙想, 甚至积极引导他们展开更加丰富的想象力。

为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在要不要给孩子范画、如何使用范画这个问题上, 很多老师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范画是必要的, 因为儿童的经验不足, 对于自由表达情感和想象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 范画可以给幼儿提供技术支持, 或者某种启示。但范画的使用应该是比较灵活的, 它可以是老师给出的一个简单形象, 或者是一些图片, 亦或是儿童的作品, 但范画最好不要过于具体, 要给幼儿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过于具体的范画只会导致幼儿作品的模式化, 概念化。

四、幼儿绘画的评价

幼儿绘画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关键, 评价作品的过程, 也是幼儿再学习的过程。很多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幼儿绘画时的标准就是看孩子的作品与范画相比“像不像”“好与不好”也是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衡量, 这种评价的方法忽视了儿童自身的感受, 会逐渐使幼儿丧失对绘画的感受能力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因此而受到遏制。

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具体的、鲜活的, 要想理解幼儿美术, 首先必须深入幼儿的精神世界, 尊重幼儿创作意图和绘画心理, 我们可以让幼儿解释自己的绘画作品, 让其享受自由表达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发现每位幼儿的不同点, 给予每位幼儿激励性的评价。如果不能融入儿童的内心世界, 仅以成人的标准去欣赏和评价儿童画, 则是对儿童绘画天赋的扼杀。我班上有个四岁多的小女孩, 非常喜欢画画, 她的作品常常内容丰富, 而且能融入自己的情感。在一幅画建筑的作品中, 她不但画了高楼大厦, 还画了一座正在建造的大楼, 楼顶上有工人正在施工, 工人不慎将锤子从楼顶掉下, 砸到楼底一个人的脑袋上, 此人脑袋上砸出个大包, 正仰着头愤怒的向楼顶看!工人惊讶的表情和被砸伤者愤怒的表情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高楼的旁边画了她的学校, 几个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学校, 学校门口有保安在执勤, 还有警戒线。由于当时本地发生了一些特殊事件, 所以幼儿园确实做了这样的戒备线, 这些生活中的细节都深刻的印在孩子的脑海里, 并且画在了画面当中。画面中稚拙的线条, 丰富的内容, 自然的情感表达, 让我很感动。然而, 让我意外的是, 这个孩子的母亲忧心忡忡地说幼儿园里其它小朋友都能按老师的要求用一些模具扣在纸上, 把图形画下来, 然后涂上颜色, 画面非常干净, 非常好看, 老师常常批评这位小女孩画面凌乱, 甚至说她思维相当混乱!这样的评价让我感到十分震惊!家长和教师都必须提高认识, 机械死板的教育模式和错误的评价标准会把孩子的优点当作缺点去对待, 就是对孩子本真的

电子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钟宁芳 (江西省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电子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是关键。乐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电子琴过程中对于美的感知, 对音乐的感知。只有先培养学生起码的音乐感知, 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电子琴教学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子琴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乐感的重要性。

关键字:电子琴教学;乐感培养;教学质量;重要性

在当前的电子琴教学过程中, 乐感问题一直是困扰学生学习的一个较大的问题, 能不能较好的感受音乐, 演奏出富有感情的音乐, 学生自身的乐感非常总要。没有乐感, 演奏出来的音乐平淡无奇, 学生的积极性将受到打击, 不利于当前电子琴的教学。因此, 在教学中, 为了避免学生失去对电子琴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感, 使其能够爱上学习电子琴, 爱上音乐, 才有可能会自主地去琢磨。

乐感是音乐教学中的灵魂, 没有乐感就不可能学好音乐。在电子琴教学中, 教师培养学生乐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利用学生听名家演绎的音乐, 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去感知自然界, 感知音乐的世界, 但是被动的感知只能是外在的音乐感知, 而不是学生自己去探索和研究的。学生的乐感是通过自主的对于音乐的探索和挖掘, 能够让心灵去感知音乐世界的美好, 激发创作的灵感, 从而表达内心的感受。

一、电子琴教学中的乐感培养分析

在电子琴教学中, 乐感的重要性有目共睹, 但是乐感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如何更好的理解乐感在电子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乐感。

一般来说, 乐感主要有三个不同层面的领会:初级、中级和高级。

在初级乐感处理中, 乐感主要是存在于节拍中, 例如2/4拍表示的是“强、弱”;3/4拍代表的是“强、弱、弱”;4/4拍是“强、弱、次强、弱”, 这是对于音乐最基本的感知, 在电子琴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最基础的训练, 是学生掌握音乐的动感和规律。但是初级的乐感只适用于音乐的初级感受, 让学生掌握到音乐的旋律。

中级阶段的乐感主要是指电子琴教学中旋律线的发展, 相较于初级乐感,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中级乐感主要是旋律线的发展规律, 有向上或者向下, 变强或者变弱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于电子琴音乐的感知, 感受其音乐的旋律发展变化, 是渐强还是渐弱, 感情越来越浓烈还是越来越平静, 到中级乐感阶段, 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旋律的变化, 以及作者的感情。

乐感的高级阶段, 一般是指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感知音乐的魅力, 同时也能通过电子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速度变化及音调的变化, 从而传达内心情感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 电子琴中的乐感就是通过电子琴这种有形的载体, 传达学生内心无形的情感。

二、电子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的重要性

类似于写作过程的灵感激发, 电子琴教学统一需要音乐的灵感, 学生通过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 在心底形成强烈的表达诉求, 通过电子琴的形式表达出来, 所以传达的感情是学生内在的伤害。

五、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幼儿受年龄的限制, 肌肉发展还不完善, 对一项单一的活动兴趣不能持久, 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手段, 会使幼儿对绘画逐渐产生厌恶感,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分阶段的更换绘画的工声音, 是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才能形成音乐的生动性和情感性。

第一, 乐感是学生学习电子琴的基本动力

只有在一定的动力支持下, 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实现高效率。在电子琴教学过程中, 只要让学生自己爱好电子琴, 才有可能涉及到电子琴创作。而让学生爱好电子琴的根本前提是学生有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能够体会到音乐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现代电子琴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势必要提高学生的乐感, 让学生的灵魂与音乐融为一体。学生有了对音乐的感知, 可以通过乐曲表达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也可以随意的使用电子琴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的世界, 也就能够通过感知音乐体味到音乐的美妙, 自然就形成了对于电子琴的依赖和爱好, 从而提高了学习电子琴的动力。

第二, 乐感是是学生表达某种心灵诉求的有效形式

在电子琴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首先通过感知音乐的美妙懂得了音乐的好处, 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诉求。音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在学习电子琴的时候, 可以通过电子琴的曲调表达心底开心的、忧伤的的情绪, 也能宣泄内心对于生活的不满, 总之, 电子琴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成为学生心情的倾诉对象, 也是情感的载体。而这些基本的情感输出形式, 也就是电子琴教学中学生的乐感, 听别人的音乐, 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有表达的情感, 而当自己弹电子琴的时候, 同样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这样的音乐才会具有生命, 才有可能吸引人。所以说, 乐感是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的有效形式。

第三, 学生富有乐感能够促进电子琴教学的质量提升

好的音乐总是富有感情的, 电子琴教学中, 学生只有富有乐感才有可能弹奏出生动的音乐。乐感对于电子琴教学的质量提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学生在听他人的音乐时, 能够身临其境的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 从他人的音乐中汲取精华, 产生心灵的共鸣, 从而形成自己的对于音乐的感受。令一方面, 只有具有强烈的乐感, 学生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利用电子琴曲表达会更加具有吸引力, 以我手弹我心, 将自己的情感付诸于琴键上, 形成具有感染力的音乐表达。因此, 具有乐感的前提下, 学生不仅能够较好的品味音乐, 同时能利用电子琴游刃有余的表达内心的感触。

结语

综上所述, 电子琴教学中, 学生的乐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电子琴与学习语言具有类似的规律, 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慢慢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从而达到电子琴学习的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非非.论钢琴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2011.

[2]何皎.试论器乐教学过程中乐感的培养与训练[J].《新课程 (上) 》2012年第08期, 2012.

[3]陈兰英.乐感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培养[J].《中小学电教 (下) 》2011年第02期, 2011.

幼儿园散文诗欣赏活动的指导策略 篇8

一、幼儿散文的文学审美特色

(一)贴近生活,情感丰富真挚

优秀的幼儿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字里行间渗透着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真挚情感。它以贴近幼儿生活的笔触、独特的审美视角、丰富真挚的情感,表现创作者对幼儿成长的关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种丰富而真挚的情感,通过叙事、写景、状物和抒情等形式,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作品形象、生活场景及自然景象等,反映出幼儿真实的生活、学习与成长状态。如作家望安的《小太阳》:

姥姥病刚好,我陪姥姥晒太阳,太阳暖洋洋。我给姥姥变魔术,一变变出个小橘子,圆圆的橘子红通通,就像个小太阳。

“来,姥姥,姥姥,我剥橘子咱俩吃。你一瓣,我一瓣,你一瓣,我一瓣。”

姥姥吃得甜蜜蜜,甜到心里暖洋洋。

橘子吃完了,我说:“小太阳变没啦!”

姥姥搂着我,亲亲我的红脸蛋儿,对我说:“这才是我的小太阳。”

作品中,“我”陪病刚好的姥姥晒太阳,并为姥姥剥橘子吃。“我”和姥姥“你一瓣,我一瓣”地分着吃,好像是在幼儿园里与小朋友一起分享。“我”变魔术逗姥姥开心,就像是姥姥身边的开心果和小太阳,把姥姥照顾得非常开心,也照得她“心里暖洋洋”。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却充分表达了幼儿对老人的关心与照顾,也体现了幼儿与老人之间温馨而又亲密无间的感情。

(二)充满想象,意境稚拙优美

幼儿散文作品充满了丰富、奇特、有趣的想象,它将自然万物、生活场景与社会现象等现实空间的形象,赋予天真、活泼、稚拙的幼儿情感、态度、行为和思想,以此来塑造富有诗情画意、童趣盎然的优美意境。同时,把对幼儿的理解与关爱,融入到简短凝练而稚气拙朴的文字中。通过具体可感、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引发幼儿的想象与联想,获得直观形象的阅读体验与审美享受。例如,作家谢武彰的《捉迷藏》:

黑夜用长长的手帕,把太阳的眼睛蒙了起来。颜色们赶快找一个自己喜爱的地方,静悄悄地躲了起来。黄色躲在菊花里;白色躲在云朵里;蓝色躲在天空里;红色躲在玫瑰里;绿色太多了,挤不下,有的躲在树叶里,有的躲在小草里。

大家都躲好了,黑夜就把手帕解开。太阳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颜色们全都给找出来啦!

捉迷藏是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但散文中描述的却不是幼儿玩游戏,而是黑夜、太阳和许多颜色在一起玩。黑夜怎样和颜色们玩捉迷藏呢?作家运用了大胆、奇妙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让黑夜“用长长的手帕”,蒙住“太阳的眼睛”,再让颜色们“静悄悄地躲起来”,这些颜色们都躲到哪里了?原来它们就像是幼儿园里小朋友玩捉迷藏一样,找到“自己喜爱的地方”。作家借自然之手、幼儿之心,营造出稚拙天真的意蕴和优美温馨的想象空间。

(三)突出情趣,语言自然清新

幼儿散文的语言是自然清新的,它是对幼儿生活语言的加工,凝练而简约。通过自然清新的语言,塑造奇趣的情景、生动的形象、质朴的行为和天真的童心。它是明朗鲜丽、流畅通透、轻松欢快的,自然而然地将幼儿带入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和艺术情趣的散文世界中。如作家吴珹的《梅花鹿》:

小鹿长大了,头上长出了角角。那角角好像树 丫丫。

春天来了,山青啦,水绿啦,草地上也开出了朵朵野花。为什么这些树丫丫还不发芽、不长叶呢?

哦!他一定喜欢冬天,要不,怎么身上开满了梅花。

我想,他的妈妈也许就是一棵会跑的梅树……

嗨!这简直就是一个有趣的童话。

作品给人一种亲近小动物、亲近大自然的强烈冲动。在春天的季节,山青、水绿,草地开出朵朵野花,这时“小鹿长大了”。但是为什么小鹿的角角“不发芽、不长叶呢”?“他一定喜欢冬天”,因为他“身上开满了梅花”。而且“我”还猜想到他妈妈“也许就是一棵会跑的梅树”。但是我知道,这只是“我”想象的一个“有趣的童话”。在简短的叙述中,道出了幼儿关爱自然界万物的由衷之情,并带给幼儿亲近自然、乐于倾听、富于想象的视听享受。

二、幼儿散文的教学指导策略

幼儿散文的教育教学,侧重于通过阅读与欣赏,对散文作品的生活情趣、优美语言以及丰富情感进行整体把握。在不断提升幼儿对散文作品的审美和理解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对散文中语言表达和艺术特色的自主探究和鉴赏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幼儿语言学习的身心特点和现有水平,在教育过程中以幼儿散文赏析为主,引导幼儿饶有兴致地深入散文语言和意境中,掌握丰富的语言信息,获得淳美的情感体验。

(一)把握幼儿的真实生活背景

优秀的散文作品,是写作者对幼儿真实生活情趣的再现,在看似随意的文字中,将幼儿的真实生活写照呈现于读者面前。在赏析时,应注意在作品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背景下,与幼儿一起发现生活的童趣,共同分享生活的快乐。例如,赏析《小草坪》(圣野)时,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真实生活经验,让幼儿自由表达已有的相关生活经历,与幼儿共同探讨周围生活中的草坪及其四季变化中所发生的有趣事件,如怎样去观察小草发芽、在草坪上打滚儿、捉蚂蚱、听蟋蟀唱歌、在雪地上踩脚印等等,引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关注与爱护。因此,赏析一篇幼儿散文作品,必须要把握幼儿的真实生活背景,在赏析中全面地解读和分析散文作品的幼儿艺术形象与生活形象,进一步理解散文作品中所反映的充满童趣的、艺术化的幼儿生活;并有效地指导当下现实中的、真实状态的幼儿生活,与幼儿一起学会发现生活、探索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

(二)欣赏作者的优美语言表达

清新的语言和和优美的句子在散文中是常见的。这是幼儿散文写作者为达到作品的艺术性,在语言运用上的独特表达。其一,要关注幼儿的内心独白和情景对话。独白和对话式的语言,最能体现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思路,它是作者驾驭散文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有助于理解散文作品中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其二,要关注语言环境和艺术氛围的营造。运用浅显、直白、简约和清晰的语言表达,有意识地营造优美的语言情境和融洽的艺术氛围,塑造幼儿能够感知和理解的、具体生动的散文形象,并使之富有天然童趣和生活气息。比如,在《春雨沙沙》(冯幽君)赏析教学时,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听读、欣赏、体味和想象作品中精致、细腻的语言,如春雨的沙沙声、穿梭的燕子、清亮的小河、欢快的鱼儿、雨丝织出的美丽图画。和幼儿一起感受春雨的活力和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引导幼儿用优美的语言模仿和表达独特的欣赏体验。因此,在赏析时,要学会与散文中的形象对话,学会与隐藏于散文背后的作者对话,学会从优美的语言表达中感知、体悟幼儿天真活泼的生活形象和灵动自然的艺术形象。

(三)感受作品的纯善情感意蕴

上一篇:谈话类节目策划案下一篇:重庆会计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