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2024-06-21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精选15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1

活动总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校依据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结合我校实际,在学校师生中了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的伟大,在活动中体验“民族精神代代传”的真正内涵,活动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校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总结如下:

一、我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二、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升旗仪式是我校多年来常抓不懈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之一。每一次升旗,学校全体领导和老师的均认真参与,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升旗仪式的庄重、肃穆与自豪。在每次升旗时国旗下热情洋溢的讲话都给全体师生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三、充分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教室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

园氛围。

四、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全

校教师认真实践课改新理念,教书与育人并举,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

神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

方面。语文、历史、综合实践等人文学科,充实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

内涵。数学、地理等理科课程结合教学内容,丰富中国科学家的科学

成就和民族精神的内容,是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人文

滋养。

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采的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和自豪感。

1、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为了表达学生对教师敬爱之情,各班学生

以班为单位自编自演一些节目给教师送上了美好的祝福。并体现了尊

师重教精神。

2、根据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计划,我校在各年级开展弘

扬民族精神手抄报比赛活动,班主任老师指导各班学生精心构思,认

真创作,然后每班筛选出5篇优秀作品。本次手抄报比赛的参赛作品

内容丰富,版面设计精美,色彩鲜艳,显示了同学们真挚的感情和较

高的书画能力。经过评审教师认真评定,共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3

名,三等奖3名,鼓励奖3名。

一等奖:八二班钱倩二等奖:八一班方红敏

九一班孙琦九一班包鸿雁

三等奖:八二班包青梅鼓励奖:八二班吴平凡

九一班孔瑞洁八一班孙先科

九二班孙兵

九二班张玉玲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各班班干部和团小组组长自行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出校园、参加勤工俭学拾花劳动,感受家乡的变化,感受社会变化,通过亲身体验劳动。让我们的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感受中成长,树立“吃苦耐劳,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

各班级利用班会活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祖国、对人民及家乡的热爱。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强化了尊重老师的思想品德,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5、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规范自我行为,认真学习和遵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注意仪表、自尊自爱,礼貌待人、团结友爱,遵纪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已,遵守公德;做到课堂、课间、两操规范有序。齐心协力使映照在蓝天下的美丽校园变得更加亮丽如新

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活动,我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使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决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争做时代先锋少年,刻苦学习,努力肩负起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并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学期的学习之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一如既往的开展下去,让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工程。

八十四户乡中学

2011年10月8日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

活 动 总 结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2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让广大中小学生进一步把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动, 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发出通知, 开展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第六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活动分为“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感受祖国变化”、“我为祖国服务”三个部分, 各地中小学要在秋季开学典礼中正式启动该活动。在“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部分中, 各地要认真组织师生收看讲述新中国建立历程的专题片;积极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 到中小学宣讲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组织中小学生收集、整理、宣讲家乡为建立新中国做出贡献的英烈故事。在“感受祖国变化”部分中, 各地要充分利用反映新中国建设伟大成就的《形势教育大课堂》系列专题片、新中国60年成就宣传图片、《共和国成长的故事》读本等资源,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调研, 以作文、书画、摄影等形式描绘祖国、家乡建设成就。在“我为祖国服务”部分中, 各地要组织中小学生本着就近、就便、安全的原则积极开展体验劳动、公益服务、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撰写活动体会或社会实践报告。通知强调, 各地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 创新形式, 用好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上的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和其他推荐资源, 协调社会实践活动场所提供协助和支持。教育部还将组织中小学校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第六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成果展评活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3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让广大中小学生进一步把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动,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日前发出通知,开展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第6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系列活动。

通知指出,活动分为“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感受祖国变化”、“我为祖国服务”3个部分,各地中小学要在秋季开学典礼中正式启动该活动。在“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部分中,各地要认真组织师生收看讲述新中国建立历程的专题片;积极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人员,到中小学宣讲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组织中小学生收集、整理、宣讲家乡为建立新中国作出贡献的英烈故事。在“感受祖国变化”部分中,各地要充分利用反映新中国建设伟大成就的《形势教育大课堂》系列专题片、新中国60年成就宣传图片、《共和国成长的故事》读本等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调研,以作文、书画、摄影等形式描绘祖国、家乡建设成就。在“我为祖国服务”部分中,各地要组织中小学生本着就近方便安全的原则积极开展体验劳动、公益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活动体会或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6日)

上海:多数学生对目前的假期生活不满意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少孩子抱怨,除了在家看电视、上网,就是玩电子游戏,想出去玩却不会玩,只能蜗居斗室。

“目前你假期生活的主要活动是什么?”320名被访学生中,280人选择做作业,272名孩子参加业余补习。学生们最喜欢的活动中排名居前的是看电视、上网和睡觉,不少孩子暑假“宅在”家中,“虽然一个人呆着很无聊,但想不出还有其他什么好玩的”。超过半数的学生对目前的假期生活不满意。不少学生反映,很想痛快地出去玩,但缺乏场地、缺乏伙伴。更深层的原因,是长期两点一线、学习至上,由缺乏休闲时间发展成缺乏“休闲自主权”。静教院附校调查显示,学生暑假活动由家长做主的占58%,由自己做主的占36%,共同商议决定的6%。家长往往担心“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督促孩子多花心力与时间在学习上,认为玩是“浪费时间”。不少孩子只能跟着家长的安排走,长此以往,即使暑假有时间,也不知如何安排,百无聊赖。

(新华网2009年7月9日)

石家庄:就近得指导 构建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体系

在石家庄,18岁以下青少年一旦有心理困扰或问题,都能就近免费获得指导与帮助,这得益于该市构建的市、县(市、区)、学校三级心理维护体系。

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07年,石家庄市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市教育局共同投资200万元,建立了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之后,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建设26个县(市、区)心理维护分中心和190个学校心理维护工作站。在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建有心理咨询网,设有两部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以及心理测量、情绪疏导、综合访谈、音乐辅导、生物减压、物理治疗、沙盘游戏辅导、感觉统合辅导、催眠放松辅导、团体辅导10个功能室。两年来,市级中心已接待咨询和来访近5000人次,通过对1900名来访者跟踪调查,85%以上的人对所获得的帮助表示满意。

三级心理维护体系建设过程中,石家庄市的心理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校校有师资,班班有辅导,生生有档案”。各学校不断创新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有的编演“心理情景剧”,有的举办“心理活动沙龙”,都深受同学们欢迎。

(《光明日报》2009年7月23日)

赵骏:青少年财富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青少年在财富获取、财富支配、财富意识和财富价值观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现实的冲击、家庭教育的偏差与学校教育的缺失等。为此,我们需要对青少年进行财富观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财富意识培育、财商价值观教育、财富品质培养和提高。在此基础上,教育者需要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财富观。首先,抓住两个关键环节:要教育青少年学会控制对财富的欲望,特别是购买欲和享受欲;要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零花钱教育。其次,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学校要开展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的实践活动,使全体青少年普遍接受锻炼;家庭要根据具体情况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锻炼;贫富家庭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力所能及的勤工助学活动,使他们从小明白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从而真正理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再次,社会传媒要正确引导。一方面,要净化媒体风气,以符合时代精神的主流财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的财富观,以振奋人心的财富故事激励青少年,以健康向上的财富人物引导青少年,倡导科学地看待财富、正确地获取财富和理智地支配财富,为青少年健康财富观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媒体尤其是与青少年教育相关的媒体应进一步关注和强化青少年财富观教育问题。

(《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5期)

王玮:当代中国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

道德修养具有不同的境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关于道德境界的宝贵思想,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可将道德修养划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社会道德底线境界。社会道德底线境界是最基础的“好人”或“常人”境界,是合理利己主义的道德境界,是道德的大众层,它囊括最广人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大多数普通群众,因而是道德的基础层。第二重境界:社会主义道德境界。社会主义道德境界是“贤人”或“君子”境界,是舍己为人的道德境界,是道德的先进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主体层,其道德主体是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国家公务员等各行各业的先进分子,他们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第三重境界:共产主义道德境界。共产主义道德境界是“圣人”道德境界,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的境界,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理想境界。处在这一道德修养境界的人是道德的楷模层,是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倡导者、实际引领者和勇于实践者。深入研究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有助于我们分层实施、整体推进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冯铁山:德育的诗意与诗意德育的建构

诗意德育是弥补知性德育的不足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正确认识其基本内涵与理论根据,是进行诗意德育理论研究的起点和实践操作的基础。在工具理性的视阈,德育成为社会规则教化的同义语,丧失了应有的诗意魅力。从实践美学的角度审视,德育的诗意实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人的社会化与社会的向善化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化。所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建构诗意德育,就是要从本体论的高度尊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采用富于魅力的言说方式,创设浓郁的诗意激情的氛围,有效引导学生感受德育的诗意,并能够自主地诗意德育建构,从而让我们的德育富有生命的质感和活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4

一、学奥运英雄拼搏,振奋民族精神,立足岗位争创“奖牌”业绩。

通过主题班队会、升旗仪式、读报活动及举办“奥运之光,我心飞扬”专题教育,橱窗、板报等形式的深入学习宣讲,奥运英雄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民族精神逐渐深入我校人心,奥运金牌的镜子照亮了我们立足岗位,再创奖牌业绩的前程。广大师生说得好:我们无法参加奥运获金牌,但我们却能在教学实践中夺奖牌。各班队以讨论、宣讲、比拼进步的教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创造、进取的积极性,较好地激发了同学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奋发有为的信心与勇气。

二、学校、班队订计划,拿措施,深入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努力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开学以来,各班级按学校德育计划要求,针对各自特色,立即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与措施。同学们在双创文明、生本教育及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中,谈心得、搞演讲、出板报、争比拼,形式多样而生动活泼地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自觉而努力地搞好学习工作。在老师们的带领与指导下,而今同学们精神面貌振兴,校园及班级环境大变样,各项计划、措施的贯彻实行,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实施,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形势的发展,升华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5

一、营弘扬民族精神的班级文化氛围

健康活泼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活动得以深化的契机。为此新学期伊始,借搬新学校、新教室这一东风,我们对班级文化做了整体的规划布置,充分发挥班级墙报、黑板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的班级氛围。

我们的班训:勤学 好问 努力 自信

我们的班言:

爱集体: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惜时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时间就是生命,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讲礼貌:生活里最重要的是礼貌,它比智慧、知识更重要。有礼貌不一定显得有智慧,无礼貌却常常显得很愚蠢。

爱阅读: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班级图书角:学生自筹300多本各类图书。

我们的板报:

9月份献给老师的礼物:祝老师节日快乐!

10月份写给祖国妈妈的礼物:祖国在我心中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笔、自己的手,设计、排版,让教室里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二、造弘扬民族精神的各项活动

活动是德育教育最有效的载体。在弘扬民族精神活动月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新学期,参与了学校举行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启动仪式”的签名仪式,全班同学面对鲜艳的国旗,献上了庄严、规范的注目礼、及少先队队礼,5名学生代表参与了签名,并为他们留下了精彩的瞬间。

2.开展了学生观看《开学第一课》说感受、写观后感的活动,将民族精神进一步强化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并推荐优秀的观后感参与学校评比,成绩喜人。

3.开展了亲子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写观后感的活动,进一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及传统美德,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并推荐优秀的观后感参与学校评比,成绩喜人。

4.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班级现场书法评比活动,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博客上进行了展示,并推荐出优秀选手参与校级比赛,成绩喜人。

三、收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实效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6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校自暑假开始,围绕“爱我中华,兴我国防”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收到可喜效果。先将我校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学校依照教育局的相关要求,制定“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计划。

2、暑假夏令营中,布置各班级根据本班级的实际情况,多途径、多方法地对全体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以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参观罗盛教纪念馆、洋溪“万人堆“”等教育基地,搜集查找交流有关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资料的活动,阅读或收看有关的书籍和电视节目,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并写下读后感或观后感。

3、组织各年级学生参加“传承郑和精神”的征文活动。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郑和航海的经历,感悟郑和精神。

4、开学后,组织低年级各班开展“抗日故事会”班会活动,以说故事的方式交流英雄们的事迹。组织高年级各班利用周五的班会时间交流读后感,评选出优秀作品,上交大队部。

5、以广播站为途径,向全校学生介绍英雄少年的故事,宣传他们的英勇事迹,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6、通过学校的宣传橱窗,展览假期学生搜集的有关抗日战争的文字、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勿忘国耻、建设国防的教育。

7、利用9月19日(国防教育日)和9月26日两次“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教育学生从小立志建国防、从小热爱和平。

8、为庆祝国庆节的到来,9月30日我校召开了“爱我祖国、爱我家乡”主题会,各班按照要求,以合唱、舞蹈、朗诵、武术、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在筹备、排练节目的过程中,全校师生全力以赴、全情投入,节目质量较高,演出很成功。

本次活动还有许多欠缺之处,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好。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7

党中央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上都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明确要求, 这使我国的民族精神教育有了制度和政策的保证。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 应该加强国防教育, 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在培养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时, 还应加强国家观念教育和国情意识教育

2006年11月,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公布《全民国防教育大纲》, 其中第二十三条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 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 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这是对高校国防教育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国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核心是爱国主义。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国情意识。

国家观念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对祖国和民族的正确理解, 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 了解我国的领土和主权, 了解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并且通过学习这些知识, 达到增进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国情意识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国家的基本情况, 即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传承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优良传统, 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 看到我国在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 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客观效果来看, 国情意识教育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显著作用。

二、将近现代的历史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纳入国防教育的体系, 拓宽和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

高校国防教育应将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近现代斗争史纳入进去。江泽民同志指出, 对人民进行近现代史和我们党的斗争史的教育, “目的是要提高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 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抬头”。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通过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深入具体地了解我们的先辈是怎样反对外敌入侵, 以及怎样为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 有助于他们吸取和利用其中所蕴涵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树立民族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

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精神的继续、升华, 如航天精神、抗击雪灾精神和四川地震全国人民的团结精神等。将这些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融入国防教育体系中, 不仅可以丰富、深化国防教育的内容, 还有利于学生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育。

三、与其他学科结合、渗透, 共同担负起民族精神培育的重任

国防教育在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同时, 应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传统民族文化结合, 共同担负起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

一方面, 国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和渗透其他学科中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例如, 高校国防教育可以挖掘并扩充自身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如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思想中的哲学观点, 从而使学生能把握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和客观规律, 了解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世界观, 并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另一方面, 其他学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掘民族精神的内容, 与国防教育一起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例如, 理工科课程可以充分发掘学科史在弘扬民族精神上的独特作用, 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时自觉地把自身的价值实现与中华民族的历史飞跃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等包含丰富传统民族文化内容的课程也应是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和熏陶, 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 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最终使民族精神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升华。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营造有利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校园环境

民族精神应通过合适的载体和时机内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体验, 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在品质和精神力量, 这就需要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 以便于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开展各种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 可以使民族精神通过具体的活动得到弘扬和培育。如利用建军节、国庆节、“国防教育日”等重大节日, 通过观看升国旗仪式,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为内容的演讲会、报告会、朗诵会、辩论赛、书画展, 或拜访革命老前辈, 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阅读经典书籍等, 使学生从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 进一步增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效果。

五、利用互联网, 建立国防教育网站, 开辟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阵地

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又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 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的发展, 转换教育观念, 营建“网络国防教育工作阵地”。一是努力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国防教育教育网站或网页,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国防教育内容制成数字化产品, 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活动, 形成网上网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合力。二是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 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 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提高网络国防教育工作队伍的信息素养, 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 加强校园网的监管, 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 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

另外, 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高校通过互联网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必然趋势。高校还可以建立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经典名著、宣传改革发展的成果等内容的网站或网页, 开展专题活动, 借助网络开展互动式交流讨论, 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 使得网络成为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宏伟事业中,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必然。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关系紧密相连, 应该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职责, 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的青年学生作为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接班人。只有这样, 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而高校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弘扬,培育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8

关键词: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弘扬;培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所作的高度概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它始终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两者是内涵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党中央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上都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明确要求,这使我国的民族精神教育有了制度和政策的保证。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该加强国防教育,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在培养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时,还应加强国家观念教育和国情意识教育

2006年11月,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公布《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其中第二十三条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这是对高校国防教育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国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国情意识。

国家观念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对祖国和民族的正确理解,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了解我国的领土和主权,了解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并且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达到增进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国情意识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国家的基本情况,即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传承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优良传统,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看到我国在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客观效果来看,国情意识教育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显著作用。

二、将近现代的历史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纳入国防教育的体系,拓宽和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

高校国防教育应将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近现代斗争史纳入进去。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人民进行近现代史和我们党的斗争史的教育,“目的是要提高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抬头”。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通过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具体地了解我们的先辈是怎样反对外敌入侵,以及怎样为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有助于他们吸取和利用其中所蕴涵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树立民族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

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精神的继续、升华,如航天精神、抗击雪灾精神和四川地震全国人民的团结精神等。将这些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融入国防教育体系中,不仅可以丰富、深化国防教育的内容,还有利于学生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育。

三、与其他学科结合、渗透,共同担负起民族精神培育的重任

国防教育在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同时,应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传统民族文化结合,共同担负起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

一方面,国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和渗透其他学科中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例如,高校国防教育可以挖掘并扩充自身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如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思想中的哲学观点,从而使学生能把握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和客观规律,了解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世界观,并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另一方面,其他学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掘民族精神的内容,与国防教育一起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例如,理工科课程可以充分发掘学科史在弘扬民族精神上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时自觉地把自身的价值实现与中华民族的历史飞跃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等包含丰富传统民族文化内容的课程也应是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和熏陶,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最终使民族精神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升华。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有利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校园环境

民族精神应通过合适的载体和时机内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体验,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在品质和精神力量,这就需要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以便于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可以使民族精神通过具体的活动得到弘扬和培育。如利用建军节、国庆节、“国防教育日”等重大节日,通过观看升国旗仪式,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为内容的演讲会、报告会、朗诵会、辩论赛、书画展,或拜访革命老前辈,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经典书籍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进一步增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效果。

五、利用互联网,建立国防教育网站,开辟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阵地

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转换教育观念,营建“网络国防教育工作阵地”。一是努力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国防教育教育网站或网页,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国防教育内容制成数字化产品,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活动,形成网上网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合力。二是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提高网络国防教育工作队伍的信息素养,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监管,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

另外,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高校通过互联网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必然趋势。高校还可以建立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经典名著、宣传改革发展的成果等内容的网站或网页,开展专题活动,借助网络开展互动式交流讨论,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得网络成为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宏伟事业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必然。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关系紧密相连,应该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职责,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的青年学生作为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接班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贾云生.新时期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总结 篇9

一、活动目的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和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增强对伟大祖国、党和人民的热爱,进一步把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我为祖国服务”的崇高理想。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成立领导小组。

9月7日参加完全县中小学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后,召开班子成员会议,成立了有校长任组长的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领导小组,传达贯彻会议精神。9月8日,校长在我单位的启动仪式上做了“祖国发展我成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专题讲话,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引导全体同学走进该活动。之后,我校又通过国旗下讲话、板报、墙报、广播站等,大力宣传“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工作成效,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丰富活动,充实内容 1、9月8日上午,举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并在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学校在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小记者”走进社会家乡变化进行调查采访,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的提升。

2、“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通过搜集资料,教师讲解,了解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变化,感受国家在四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取得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9月9日9:00,以班级为单位,动员发动全体师生收看学校下载的中国教育电视台转播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学校制订了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学校的墙报、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的作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4、9月中旬结合教师节和本校的特点,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感谢师恩”为主题活动;中旬各班开展,“祖国发展我成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绘画、硬笔书法比赛。

5、结合“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课,组织学生学习刘延东国务委员的重要讲话精神。利用黑板报、自办小报、班会等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各班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先后以《老师赞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强化了尊重老师的思想品德,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培育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

6、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实施教育。在h1n1防控过程中,全校师生上下一心,学校组织出版《h1n1知识》专题板报,并利用学校广播进行宣传,每天进行学校安全工作自查,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7、组织“祖国发展我成长”红歌演唱活动。让学生,全面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取得的巨大进步,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8、认真学习《xx县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手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知文明、行礼仪”的好习惯,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到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形成我校中学生人人知文明,个个行礼仪的良好氛围;积极参加“班级文明礼仪之星、校园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在争优创先中不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展示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明风采。

9、继续深入开展“课前一支歌”活动,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学唱《少年强则中国强》、《歌唱祖国》等红色歌曲,通过歌咏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增强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10

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9月份以来,我校按照学校工作计划,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勇于创新、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为主题,创造性地推出我校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营造氛围。

1.利用9月1日班会时间,召开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启动仪式。校领导向全体师生发出号召,要求各班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学生代表宣读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自觉树立爱国意识,将热爱祖国真正地贯彻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充分利用国旗教育阵地,国旗下讲话以“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内容,把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二.开展主题教育。

1.开展“庆祝建国65周年”的校园手抄报评比活动。主要征集的是四五六年级学生的作品,透着孩子们的作品看出了他们对祖国的热情,对集体的荣誉。

2.各班级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这项活动主要以班级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班主任老师自己安排。以不同的形式达到同样的教育效果。

3.举行我爱我校的演讲比赛。本次演讲比赛,每班有三名选手参赛,要求参赛同学必须脱稿。参赛者在演讲中都体现了自己作为学校小主人应该尽的义务,同时承诺一定好好学习,回报母校,报效祖国。演讲中还让我们发现了不少孩子的演讲天赋,有的可以称之为大家。

4.结合音乐课学唱一首歌唱爱国主义的歌曲。由音乐老师选出好的作品,在国庆节演出中进行表演,激发了学生学唱爱国歌曲的热情。

5.活动月总结会,对活动进行总结,对优胜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三.总结积累,常抓不懈。

弘扬民族精神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工程,此次弘扬民族精神月虽然即将过去,但是民族精神的行动并没有结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一如既往的开展下去,让民族精神深入到每一个智障学生心中。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学案例 篇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因此,在整个政治课教学中都应始终贯穿这一内容,而且民族精神也在近几年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重要作用及各时期的具体表现。

2.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伟大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愿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案例描述

课前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渲染气氛,

(一)创设情境,话题导入

1.播放歌曲《红旗飘飘》,配以视频“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瞬间,通过播放这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师:看到这样的场景,听到这样的歌曲,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生1:心情很激动,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生2:中国真了不起,中国真棒,我爱中国。

生3:很激动,很兴奋,感到非常自豪。

师:我和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我为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感到无比兴奋。其实,中国的伟大成远不止这些,请大家再举一些例子。

生1: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生2: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生3: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

师:成就使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大家可曾想过:中国是靠什么精神支撑才有今天的成绩呢?

学生齐回答:是靠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

(二)课堂情境,活动设置

合作学习,共同感悟民族精神

1.多媒体投影课件:主要从中国的服饰文化、戏剧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饮食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等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师:想一想,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够源远流长,不中断?

生:中华文化中深深熔铸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并且在组内讨论“什么是民族精神的内涵?”

师:哪位同学可以回答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填写下表,共同感悟民族精神

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学生讨论交流,补充下面表格:

学生交流完成后,各组派一名代表本组展示,由全班进行评选,选出3名做得最好的同学。

【教学思路:通过情境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解的更深入,引导学生思考,认识民族精神的特点;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2.交流讨论,共同感悟民族精神的作用

播放视频: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精神;抗日战争胜利的片段。让学生思考,而后提出问题。

师:抗震救灾的精神内涵是什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为有中华民族精神作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积极的、向上的,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师:既然民族精神对我们国家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呢?

(一分钟讨论时间)

生:培育民族精神,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

师: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如何弘扬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明确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抛弃的,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也在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四、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导入达到了预期效果,播放了歌曲《爱我中华》,利用汶川地震救援视频,给人震撼的力量和振奋的精神,顺势导入课题,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明确学习主题。

2.对于本课的重点解读的到位,让学生收集名言警句,历史典故,通过收集和交流,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到位。

3.材料的选择具有代表性,2008年“地震”、“抗日战争”、“神舟七号”无一不展现着民族的伟大精神,学生历历在目,恰恰能加深对民族精神内涵与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1.课前可安排学生搜集更多体现民族精神的事例;

2.引导学生思考民族精神作用时,语句欠斟酌;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12

文学作为人心之学, 是表现社会中各种人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学问, 人的尊严和使命, 人的权利和责任, 人的理想和品格, 人际关系和谐与协调, 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在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它对于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 了解社会, 研究问题, 开展工作, 培养必要的管理、表达、应变能力, 都有很大的帮助, 尤其是在弘扬民族文化, 培育人文精神方面, 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一、利用文学作品进行人文精神培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人文精神的传统, 中华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恒久价值, 应当深入开掘和发扬光大的基本精神表现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数量最多, 也最集中, 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 不畏强暴, 不怕困难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精神;注重和谐的“合和”思想;“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和对异质文化的“包容会通”精神;“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人格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三军可夺帅, 匹夫不夺志”的人格正气:“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以天下为己任”的重气节和大公无私的人生价值观;“立己立人, 达己达人”的处世原则:“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 ……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都是浓墨重彩加以描绘。正是这笔精神财富, 营造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也为我们在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准则方面提供了基本原则。只要我们在大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时稍作引导, 就可以达到对其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的目的。引导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自觉陶冶思想情操, 锤炼个人品质, 增强成长成材的紧迫感, 参与国际竞争的危机感, 为民族崛起而读书的使命感, 在刻苦学习、发奋成才、艰苦奋斗的实践中永葆民族精神和青春活力, 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纳入正确的轨道。

二、充分挖掘中国文学的审美意境,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人类需要美, 美存在于生活之中, 人的审美情趣与人的天赋、教养、学识、环境都有关系, 但主要还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而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诗歌、散文、小说为载体的中国文学尽管存在着不同的创作方式, 不尽相同的社会功能, 不同的审美特征, 然而其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华, 又都浸润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神韵, 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读后不仅能提高文学修养, 同时还是精神上的一种高级享受。在体味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 还能够陶冶人的性情, 提高审美情趣。

在中国文学中, 最能使大学生感受和领略民族文化风格和审美品位的文学作品所营造的圣贤意境和审美意境。在屈原的《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喟叹, 可以使人感受到作者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他人格的刚正峻洁;在庄子散文对鲲鹏展翅逍遥自在的诗意描绘中, 可以使人感受到摆脱物欲羁绊, 淡泊功名而拥有的德性充实;在杜甫的诗句“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中, 可以让人感受到宁静居敬带给生命的一份美好感受。[1]中国文学中对这种圣贤意境的营造在咏物感怀的作品中几乎随处可见。这种圣贤意境的营造往往借物寓意, 从咏物中感受到作者带给读者道德方面的启示和人格方面的借鉴, 感受到高尚人格的美, 体会到人格的力量。同时, 中国文学对意境营造的另一类型是审美意境。这种意境几乎是所有诗歌创作所追求的目标,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也处处可见。如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黄河落日圆”诗句中, 一个“直”字和一个“圆”字, 就为人们勾勒了一幅边塞风情的动人画面;在韦应物的诗句中“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中, 则以对比手法让人们处于一种悠然自在的情景之中;至于诗人贾岛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的典故, 更是形象的诠释了中国文字创作中意境营造的重要审美价值。[2]因此, 选取古今优秀的经典作品进行剖析, 为学生提供鉴赏范式, 可以让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人格的伟大、生命的活力……唤起学生心目中美的情愫;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具有审美感知、审美联想想象、审美思维的能力, 获得美的愉悦、美的熏陶, 自觉提高审美情趣, 提升审美品位。从而达到终极目标, 即帮助学生掌握文学创作的特点和规律, 进而了解和掌握文艺审美活动的规律,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从而铸造他们丰富完美的个性, 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面对世界。

三、利用中国文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爱国历来被看作一种大节。“当仁不让”、“舍生取义”, 崇尚气节, 讲求精神, 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感, 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 也形成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可以说, 一部中国史, 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史。每当中华民族国难当头之际,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等充满爱国情感高风亮节的民族精神, 就会点燃中华儿女心中的精神之火, 激励他们为民族的奋起而积极抗争。

在中国文学中, 爱国主义这一传统主题, 更为大多数文学家所珍视。散文家班固说:“爱国如饥渴”;诗人陆游则唱到:“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岳飞更是豪迈的说:“以身许国, 何事不可为?”他们的爱国之情, 忧国之心无疑让后人为之动容和折服。在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文学家、诗人, 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和诗篇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美, 人民的勇敢勤劳, 歌颂那些抗击异族侵略或反对民族分裂、为国家的自由独立而献身的英雄, 表达他们对于祖国人民, 对于自己民族光荣历史的挚爱, 以及对于美好未来的追求。这些作品以其蕴蓄深厚的激烈情感, 足以唤起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心。像屈原、杜甫充满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作, 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文天祥等人充满爱国主义的诗词……都是能够向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作品。甚至在那些对祖国锦绣河山、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的讴歌, 也会激起当代大学业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 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愫, 帮助他们树立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正确观念,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焕发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 以百倍的勇气和热忱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总之, 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弘扬民族文化、培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方面, 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进行民族文化教育。通过文学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及民族精神的底蕴, 在获得美的教育的同时, 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培育浓浓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学,大学生,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13

今年是建国63周年,为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中的工作要求,推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在我校广泛深入地开展,我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全过程,要求全体教师将民族精神渗透于各科的课堂教学之中,积极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最大光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继承和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悠久的文化传统。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以“祖国发展我成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领导高度重视,不仅形成学校活动方案,还召开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动员会。9月1日,开学第一天,校长在升旗仪式上做了“祖国发展我成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专题讲话,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引导全体同学走进该活动。之后,我校又通过国旗下讲话、板报、墙报等,大力宣传“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工作成效,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二、丰富活动,充实内容

1、在开学第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活动中举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并在校园内张贴“弘扬民族精神,做了不起的中国人”宣传横幅,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学校在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爱国情怀的提升。

2、学生收看《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美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探索美、创造美、传递美、和谐美,有效帮助学生做好开学的准备工作。四——六年级的同学并写出观后感。

3、9月下旬结合建国63周年,开展“歌颂祖国、爱我中华”为主题演讲活动。

4、开展黑板报评比活动,各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精心设计板报,弘扬民族精神这个主旋律,宣传阐释民族精神,为开展好此项活动营造深厚的氛围。教导处评选出各年级优秀的板报并给予流动红旗。

5、对起始年级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礼仪和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利用两周时间要求学生每天养成一个好习惯。

6、继续加强我校《德育考核制度》,对在校学生的纪律、卫生、文艺进行监督和管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战略抓手。我校将少先队员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并将与有关部门加强配合,整合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推动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趋同,教育理念一致,教育过程同步,教育途径互补,不断推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通过这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活动,我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使学生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决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争做时代先锋少年,刻苦学习,努力肩负起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并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新的学期的学习之中。

环南一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14

全区各中小学根据区教育局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了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一、寻找“我们的骄傲”活动。

各中小学校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书籍、实践考察等各种途径,从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当中,寻找令我们骄傲的中国人,或是令我们骄傲的中国的大事,了解和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自豪感。并将收集到的 “理由”用学生自己的语言、书画、摄影等形式在班队会上进行了交流,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怀。牡丹街小学举行了“建国六十周年”摄影展,学生们用自己的摄影作品反映祖国、家乡的变化。67中学举行了迎国庆书画作品展。佟沟学校通过开展“葫芦娃”特色活动,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我区少年宫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开展了全区各小学生故事比赛活动。我区教育局团委也以此为主题开展了全区高中生演讲比赛活动。

二、做文明中国人活动

为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做文明守纪的中小学生,我们把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培育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教育强区的总体要求,我们制定了《苏家屯区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意见》。对中小学生在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贴近学生实际的要求。通过学生自评、小组评定、家长意见、教师评语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学校开展养成教育情况制定了合理、可行的考评细则。各中小学校能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作用,通过板报、专栏、广播以及主题班会、队会、文明班级评比等形式,将《苏家屯区中小学生养成教育细则》中的要求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中,使养成教育细则精神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帮助学生提高分辨是非善恶、道德选择与行为评价的能力,争做文明守纪的中小学生。沙河学校在开展做文明中国人活动中,通过开展“爱车站整齐,大家都舒心”活动改正学生自行车摆放不整齐问题,通过水房“爱心部落”、“标语宝宝”等活动,教育学生爱护标语牌、爱护水房设施、节约用水。各中小学校都将开学第一周定为养成教育训练周,以此为起点,引导、督促学生建立遵规守纪意识,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学生。

三、结合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

全区各中小学都能充分利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中秋节、“九一八”纪念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和国庆节等)这一载体,丰富了“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活动内涵。各校结合学校实际,通过主题升旗仪式、主题班(团)队会、爱国主义教育讲座、观看影片、主题演讲、歌咏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了活动。9月1日,全区44所学校举行了主题为“传承中华文明、共铸民族精神”的升旗仪式。大沟学校在9月18日举行了纪念“九一八”主题升旗仪式,并由党支部书记为全体师生做国防讲座。佟沟学校、白清学校举行了“我的祖国”诗歌朗诵比赛。城郊学校、沈南二校等学校通过贺卡送祝福、为老师献花、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庆祝教师节。朝鲜族中心小学举行了隆重的“校庆”活动。王纲学校、永乐学校请区关工委委员水凤舞老师为学生做“勿忘国耻,展望巨变,弘扬民族精神”的报告。沙河学校举行了迎国庆文艺演出。

四、“我与祖国共成长”读书征文活动。

结合市下发的文件精神,我区以“我与祖国共成长”为主题,开展了读书征文活动。广大中小学生在阅读爱国主义图书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变化,以书信形式讲述了社会、家庭和身边发生的新变化新气象,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感受,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伟大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全区共选出1000篇作品进行邮寄,选出20篇作品参加市级评比。

在弘扬和培育养民族精神活动月中,各中小学校能充分利用学校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如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条幅等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各中小学校能按照区教育局要求,注重学科德育渗透,利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讲座,达到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的目的。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 篇15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族精神 培育与弘扬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取得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1.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领域的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始于20世纪初,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执着追求。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理论勇气和惊人的探索能力。他利用一切机会对中国的过去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井冈山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的亲身体会,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发现并提出中国革命不同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邓小平理论也逐步发展和丰富,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些思想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到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又一次实现了飞跃。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经过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党和建设一个怎样的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二、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培育与弘扬

1.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交融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了广阔视野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历史发展实践历程中,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和个性特征,是一个民族普遍认同、共同遵循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流传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虽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但仍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硕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培育与弘扬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是塑造和锤炼中华民族精神的模具,为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了崭新的境界和有益的思路。

2.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培育与弘扬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断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水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革命精神,对于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倡导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精心培育和倡导了“64字”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等,并要求全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大力弘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牢记“两个务必”,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实证明,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懈推动,使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得到不断培育与弘扬。

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提供了精神动力。它包含着对传统精神的继承、发扬和对时代精神的培育、弘扬,是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党的十六大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深刻领会这些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之,坚持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在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竞争力,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与弘扬,提升和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海荣.从文化认同到实践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过程[J].学术论坛,2002(3),1-2.

[2]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

上一篇:十渡镇垃圾分类工作总结下一篇:《小狗钱钱》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