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政分析

2024-07-21

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政分析(共8篇)

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政分析 篇1

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一、当前国际形势: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的新阶段。世界经济艰难复苏,风险犹存,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国际形势分有如下5个特点: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五,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影响国际形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二、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

当前,随着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的深入推进,以及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进一步稳固,中国周边形势总体上将继续趋于平稳。主要形势主要包括:

1、周边热点继续降温,但存在着潜在危机;

2、大国继续争夺地缘战略优势,中国安全压力“西缓东急”;

3、睦邻互信继续增强,但“中国威胁论”依然存在;

4、安全对话更加活跃,多边安全合作机制“减压”作用加强;

5、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问题交织,维护国家安全任重道远。

三、当前局势与外交对策

我国外交的根本性原则关乎我国的性质、国际关系准则和我国及世界人民利益,必须坚持下去,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首先是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国家性质和我国发展利益所决定的,是与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相适应的基本国策。和平外交政策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包括维护世界和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对任何国家进行侵略或军事威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搞扩张等等。我国在实际行动中一直贯彻这些原则。以解决领土纠纷为例,中国是世界上陆地邻国最多和海上邻国众多的国家,存在着众多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在14个陆地邻国中,中国通过和平谈判方式,成功地解决了与12个国家的边界问题,并与印度达成维持边境和平的协议。在

暂时未能解决的领土问题上,中国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积极主张。我国始终坚持这一方针,从未主动挑起事端。所有这些都雄辩地表明中国维护和平与稳定的诚意。

其次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庄重宣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独立自主,首先是坚决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绝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的内政。二是一切从本国国情出发,完全自主决定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模式和政策。三是国际上保持独立的地位,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四是对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五是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问题时,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划线,顾全大局而不为一时一事所左右。六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畏强暴,不屈服任何国家的压力。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存身立业的根本,是我国区别传统强国的标志,也是我国大国形象的品牌。认真领会和把握这些原则,对我们处理当今国际事务和国家关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不能专心致志谋发展就有可能错失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但我国实际上是处于将强未强的时期,现代化水平还不够高,具体实力还不够大,离真正现代化目标尚有不小距离。全面发展依然是我国的主要任务,全国人民仍需继续集中精力艰苦奋斗相当长时期。如在此关键时刻过高估计我国力量,心生旁鹜,不能专心致志谋发展,就有可能错失历史机遇,影响关乎子孙万代的振兴大业。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引起世界上一些人失落、嫉妒、疑虑和恐惧,千方百计进行遏制和防范。中国越发展,他们越着急,在这些方面下得功夫越大。诸如设置障碍,限制排挤,制造舆论,诋毁形象,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

极,美国搞亚太“战略再平衡”,就是“平衡”中国,牵制我国的发展与影响。坦率说,世界上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中国人民发展自己的意志,阻遏不住中国崛起的势头。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于我国自己。

中国发展一是需要国内稳定团结,二是国际和平环境。美国人说他们陷于中东10年,给了中国崛起的机会。现在美国“重返亚太”,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设法搅乱中国的地缘环境,把中国拖进没完没了的邻国纠葛中,打乱中国的发展规划和部署。多年来,在我国的努力下,钓鱼岛、南沙群岛等问题虽存在争议但基本维持平静,既没有改变“主权属我”的事实,也没有妨碍我国与有关国家关系的发展。经过美国这么一搅,顿时成了众目关注的热点,也牵引了不少中国人的精力。

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政分析 篇2

1.1 经济过热的潜在风险逐步加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2010年2月, 中国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为105, 基本处于稳定运行状态。在预警指数10项构成指标中, 工业企业利润连续5个月、货币供应M2连续12个月出现代表偏热的“黄灯”。这些都表明经济运行过热的潜在风险正逐步加大。具体表现为投融资需求旺盛和通货膨胀压力的日渐加大。

1.2 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疏导压力依然巨大

一方面, 货币供应量依然处于高位增长状态。近年来,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不断扩大, 虽然2010年年初我国出现了彰显经济复苏的国际收支逆差, 但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仍不断增长, 而这直接推动了货币供应的过快增长。自2007年2月份以来, M2增速曾连续10个月高于央行16%的目标值, 货币创造效应趋于增强。虽然2010年以来央行加快了回收流动性的规模和节奏, 5月6日1240亿元的长短期结合的央票发行帮助央行连续11周实现资金净回笼, 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状况依然堪忧。

另一方面, 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使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和对冲的压力也不断加大。近年来,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 这致使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从2007年开始, 央行明显加大了对冲流动性的力度, 但持续大规模的对冲将加大未来的对冲压力, 同时致使央行的对冲成本不断上升。

最后是资产价格的大幅攀升。在流动性过剩和实际负利率的双重刺激下, 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导致2009年股市、楼市交投活跃, 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股市方面, 2009年的IPO重启、创业板的推出以及2010年推出的股指期货交易和融资融券业务致使大量的资金涌入资本市场。特别是股指期货允许QFII参与投资, 这加大了热钱涌入的风险, 增加了资本市场运行的不稳定性。房地产市场方面, 2009年3月份以来, 国家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连续9个月一路上扬, 创近年来的最高。2010年年初, 虽然我国政府打出了房贷新政的“组合拳”, 但只有如恒大地产等少数公司进行降价, 房地产交易量虽有所下降, 但房价仍在高位运行。

综合经济上述几方面的表现, 市场对从紧货币政策的预期不断加强, 但从紧的货币政策又会对我国刚从危机中复苏的实体经济带来“二次探底”的威胁。因此, 央行是否会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 决定了我国经济未来的运行方向, 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处于两难的境地。下文以市场普遍预期的“从紧” 货币政策为例, 分析了央行采用从紧货币政策的成本和收益。

2 从紧货币政策的主要操作及其“成本—收益”分析

2007年以来, 我国一直采取相对从紧的货币政策, 收到了较好的政策效果。从紧货币政策采用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回笼货币以及价格型的工具——加息。

2.1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以来, 央行已连续2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10年5月甚至达到了17%, 仅比金融危机时代的最高值低0.5%。一般情况下,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0.5%相当于一次性收紧1500亿~1700亿元银行资金。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成本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第一,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属于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 与提高贷款利率这一价格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不同。提高贷款利率会直接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 从而抑制企业的贷款需求。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抑制了银行的放贷能力, 造成银行信贷资金供给的减少, 给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增加了融资难度。直接结果是实体经济因为缺乏金融的支持而出现“二次探底”的现象。

第二, 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巨大, 因为信用社营业收入结构仍然以贷款利息收入为主, 放贷能力的减弱将直接导致贷款利息收入的减少;随着存款规模的持续增长, 其不利影响会逐渐增大。

第三, 存款准备金的提高使央行每年必须支付大量法定存款准备金利息。

2.2 提高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成本就会上升, 这会导致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规模的减少, 从而导致货币供给的减少。在此情况下, 如果货币需求不变, 市场利率就会上升, 市场利率的上升会抑制投资需求进而抑制总需求的增加, 总需求的减少又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减少。在此情况下, 商业银行由于放贷规模的缩减所引致的损失以及利率的提高所带来的利润的差就应该归结为是提高再贴现率的成本。

2.3 公开市场回笼货币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最近中国人民银行频繁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上千亿规模的央行票据发行使得中央银行曾于2010年5月实现连续11周的资金净回流。此阶段, 央行票据的大量发行是有其必然性的, 面对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趋势, 为了稳定货币供给, 央行只能扩大冲销规模, 否则将给金融体系带来过多的流动性, 最终带来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央行票据发行规模的扩大会使央行票据利率不断提高。如果央行票据按照现行的利息率计算, 央票利息在2010年将接近3000亿元。

3 浅议当前货币政策的选择

从《人民银行法》规定的央行的最终目标来看, 央行会首先选择通过紧缩的政策来稳定币值和汇率, 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为防止实体经济的“二次探底”, 必须配合稳健的财政政策来对冲紧缩政策的部分消极影响。

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政分析 篇3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农业政策;创新;分析

自从在二零零四年后,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出现较大变化,并且农产品供给能力也在全面提高,农业收入也得到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根据现如今情况分析,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为其发展形势带来一定的调整,因此在日后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给与高度重视,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的经济得到不断的提高。

一、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具有着比较好的发展态势

现阶段农业经济总体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发展态势。形势好于预期,为实现全面增收以及种民生、稳粮的目标提供良好的基础,金融危机没有对我国农业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走势产生任何的改变。一是,农业生产得到比较稳定的发展,但是对于农产品而言,其供求紧平衡一直属于长期态势;目前由于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足,价格相对来说总体稳定,全面粮食以及农业生产都能保证其稳定的发展态势,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居收入的不断提高,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产品会处于平衡状态;二是,在二零零九年的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状况比预期的要好,但是持续增长这一趋势会出现变化;二零零九年上本年,农民在收入上存在困难,但是对于人均现金收入,进一步达到两千七百三十三元,实际增长为百分之八点一,对年初的预期要高。所以农民增收受到的主要影响就是市场因素;三是,农民公外出进行就业的这种形势已经出现好转,农村劳动力进转移的主要格局就是大规模的对就业进行转移;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劳动力在转移的速度上一直都出现减缓现象,但是根本没有对其转移的基本态势进行改变。现阶段,农民工外出就业基本上能够对二零零八年底的水平进行恢复,就业过程中的形式已经得到好转,但是对于就业中的压力,还需要持续相对来说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农村劳动力在整体上的就业形式还存在不乐观现象。四是,对城乡进行统筹发展已经得到比较不错的进展,但是关键领域改革依然是任重而道远;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进行充分的建立,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试点范围进行不断的扩大,普遍建立相对来说比较低的农村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有些地区对该试点进行开展,对农村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由于农村公共品以及公共服务供给具有着比较大提升空间,但是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依然会出现相应的矛盾。

二、在对金融危机进行应对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特征

现阶段,由于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条件出现比较大变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表现的相对来说比较明显。农业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和国民经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不仅使产前环节,还是产后环节都会加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能源等一系列相关产业以及农业的融合业在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特征比较突出,可以更好的去抱我金融危机的契机提高其向着新的阶段进行不断的演化。二是,农业产业布局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化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并且政策引导对其区域布局的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农业农村经济对其冲击表现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性,并且大国效应主要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从而凸显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其波动以及调整将会日益频繁。

三、农业政策的创新

(一)对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

以往在更多时候主要擅长对农业生产进行严抓,并且在农产品的实测中其宏观控制也缺少相应经验,并且缺少有效政策方面工具。对于农产品价格波动所出现的新形势,必须要根据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农产品特点从而对价格的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对波动周期进行掌握,不断完善农产品调控手段。与此同时也要统筹考虑生产者以及加工企业等自身效益,重点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因此在日后需要对其给与高度重视,保证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政策基本上的导向主要是为了突出强调农产业数量供给,在促进生产方面也不遗余力。然而其越来越为明显的趋势为连续丰收后,一部分农产品也出现区域性以及结构性等,所以必须要改变追求增产措施,从而尽可能的根据市场信息引导农业的结构调整。同时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必须要积极的传递市场信息,然而并不是对其市场信息进行扭曲,政策也要在稳定产量的目标基础上关注增收目标,因此在日后必须要对其给与高度重视,保证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水平得到全面发展,带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必须要提高户籍制度的改革

针对于户籍制度而言,主要制约二元结构转换以及农民快速增收的关键所在,十多年以来,根据沿海较为发达的省份以及小城镇作为代表的部分地区开展户籍制度的改革试验地点,但是没有能够涉及到户籍制度核心,主要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制度,比如:住房保障以及养老等。所以户籍制度的改革其关键主要是剥离和其联系在一起的各种福利制度,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城乡的基本权利,并且也能够让城乡居民共享到平等发展的机会。

(四)必须要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完善

现如今农村的低保以及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工作已经得到稳定的推进,并且农村社会的保障社会水平也在全面提高,但是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存在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城乡之间存在着两种不相同的设计、相互隔绝的社会保障制度。然而根据近期情况分析,必须要提高试点进度以及提高财政投入,从而提高补助标准,更好的实现应保尽保,抓紧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方法。然而根据长期分析,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不断的统一。另外,还要对国棉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加快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第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土地以及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育保证农民在除此分配环节中获得相应的利益外,政府还要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尽最大努力向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贫困农民倾斜。

四、总结

通过上述内容分析,现如今伴随着工业化以及市场化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自然以及市场等方面不确定因素以及调整,要想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必须要对农业政策进行不断的创新,同时也要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布局,从有效降低农业以及农村经济非正常波动所带来的影响,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带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红宇,孙立刚,张海阳,李伟毅,李娜.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判断[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24):120-124.

[2]回良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7,12(24):147-151.

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政分析 篇4

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西方大国还未从中脱身,中国已然取代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不断上升,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军事实力不断提高,多边外交日趋活跃,软实力不断加强,中国成为具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已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纵观目前国

际局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我国切不可放松警惕,麻痹大意,仍需坚持我国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 主权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虽说整体太平,局部**可谓险恶。中东问题永远是个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发端于突尼斯的中东乱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2月11日卡扎菲被枪杀事件才告一段落,可难民潮,宗教势力发展又接踵而至,随后引起的多米诺效应让局势变得更乱了,而一些大国对中东问题的表态和干预

让大国关系更加紧张。在这件事情上我国始终坚持着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保 持不干涉态度,避免搅入这场乱局,无疑是非常明智的。而面对着中东这场汹 涌的动荡大波,美国又更新了战略调整的发展方向,更加加重了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的投入力度,其独霸的意愿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其内部对

于各大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博弈手段肯定也是一贯的表面一套,背地一套,对我 们中国,在关键时刻往往连表面都不做。自从911之后,美国的眼里再也揉不进沙子,恨不能将全世界都掌控起来,飞速发展的中国让其可谓忧心忡忡,它 的太平洋海舰队从地图上一看,简直就是对中国的包围,怕留了空隙,还美曰 其名维护第三世界和平地专门在非洲建立了军事基地。被一直以主动防御而著

称的美国如此在乎可不是件好事。再看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可谓东核西恐, 北患南忧,海急陆缓,而内部东邪西独,其中意味大家自能领会。

现在我国表面相较世界局势而言已是太平,可是还有很多问题都是处在一个未解决,还缓着的阶段,各个国家都在加紧发展实力以加重自身砝码,以达到

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政分析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的大变革和大调整,认识中国国际地位及外部国际环境所发生的新变化,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动向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重点: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复苏和调整的基本态势;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和大国关系继续调整推进的国际体系变革;当前国际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加速变化的中国国际地位和我国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思考问题:

1.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复苏和调整的基本态势?

2.当前国际力量对比的基本变化和大国关系调整的动向? 3.当前国际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化和我国外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要点: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仍在调整中震荡,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各种力量的较量和互动更加突出;快速崛起的中国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因素,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出现空前密切的融合与互动。

在此情况下,国际形势的变化动向,以及我国国际处境的好坏,对我国正致力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及时了解和认清国际形势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能使我们更好审视判断我国当前面临的整体环境,更好地理解我国加快改革调整的总体方针政策。

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未根本解决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势头,总体上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美、欧、日以及新兴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面对危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手应对,包含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大国的20国集团(G20)取代原有的八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协调的重要组织。20国集团先后召开了3次首脑峰会,达成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经济增长的行动计划。在全球的联合干预和在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

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美、欧、日等经济体逐步走出衰退,出现复苏。新兴经济体也较快实现复苏和平稳增长。2010上半年,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势头进一步明显,主要工业国家从第一季度开始均出现了正增长。目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恢复情况都好于预期。

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正轨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很不均衡。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中国经济增长今年预计达10%;而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虽然保持了复苏势头,但近10%的失业率居高不下;日本在中国等新兴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出口增长,推动了经济复苏,但其财政赤字高企,债务规模接近GDP的200%;欧元区经济总体上保持上行态势,但受到希腊等多国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经济复苏和调整举步维艰。总的看来,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后危机时期的结构调整,很难快速实现稳定的增长。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份量,其经济恢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的恢复。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其一,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高财政赤字风险,这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因素。目前从欧洲到美国,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都呈现加剧的状况,一旦主权债务危机爆发,金融市场将大幅震荡,拖累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去年以来相继发生的冰岛、西班牙、希腊和迪拜债务危机,就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带来很大冲击。(希腊债务危机: 09年10月希腊政府突然宣布,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对其成员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著恶化,全球信用评级机构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引发希腊债务危机。迪拜债务危机: 09年11月,迪拜财政部宣布,由政府持有的迪拜世界公司及旗下的房地产分支棕榈岛集团将推迟偿付数十亿美元的债务,以便进行债务重组。据《纽约时报》估算,迪拜世界公司的对外债务高达590亿美元,占迪拜总债务的74%。被此次迪拜债务危机深套其中的债权人包括汇丰控股、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全球多家知名大银行。)不仅如此,作为危机源头的美国金融业,其盈利前景仍存在很大变数。如身陷“欺诈门”的华尔街金融巨头高盛集团,在今年4月16日被美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涉嫌在销售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类证券的金融衍生品时存在欺诈行为。消息传出,由于高盛集团将面临司法调查,其声誉损失对业务产生的影响难以估计,引发全球金融市场不同程度动荡。其二,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高企。09年以来,全球经济的复苏主要是政策刺激的结果,是“无就业增长”的复苏。目前美国和欧元区失业率都达10%的较高水平。这已经成为目前美欧政府焦虑不已的一大问题。就业状况的暗淡,将直接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发达经济体缺少国内消费的拉动,经济恢复的基础很不牢固。其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当前国际上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主要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着外需的复苏,使中国这类的出口大国深受其害。09年以来,数十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调查和起诉,美

国等国又不断逼压人民币汇率升值。目前各国政府正在计划或准备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超过半数都是针对中国的。此外,国际主要股市、大宗商品价格震荡,也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性。由于为应对危机采取刺激性经济政策,各国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规模扩大,使潜在的通胀风险日益积累,去年以来,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相继出现粮食价格大涨、通货膨胀严峻的问题。(贸易条件的恶化和全球性通胀的隐忧,已成为明显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尤其是一些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国际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甚大的中国经济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发达国家的巨额主权债务或财政赤字、就业市场不振,新兴国家的通胀压力等问题,都反映了刺激经济政策的后遗症正在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

三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兴未艾,但引发危机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乃大势所趋,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危机后,主要国家和集团相继召开峰会,就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金融监管达成广泛共识。由于当今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源于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反映的是当时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数十年过去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两大机构中的发言权势在必行。在匹兹堡金融峰会上,与会国代表一致同意将基金组织和世行份额向发展中国家分别转移5%和3%。在今年4月的基金组织和世行会议上,也决定发达国

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重。世行这一改革进展,使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投票权整体超过47%。

但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远未取得令人满意的实质性进展。由于其涉及到改革成本的分担和传统主导大国的既得利益,如美元国际地位、国际金融救援,发展中国家权利与责任的不匹配等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严重分歧。(虽然各方都认为需要改革,但改革的意愿在各国之间明显不同。发达国家作为既得利益者,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意愿相对要小;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改革来增加发言权,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改革意愿更为强烈。同在发达国家之间,欧洲国家更强调进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而美国则多有保留,不愿放弃其在该领域的权势。)问题还在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缓解,一些发达国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意愿在减弱。

四是各国需要加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各国经济结构都面临大的调整。与此同时,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更趋深化,推动各国加快以科技创新来带动产业的升级。而不同经济体都面临如何处理好自身的调整问题:发达国家力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再工业化”,即重振制造业(经历金融危机打击后,美、英等发达国家意识到,其经济过度依赖服务业,靠消费拉动经济存在的问题,欲通过重振制造业来实现经济的再平衡,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和扩大内需);新兴经济体则需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但经济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艰难甚至痛苦 的过程,目前欧洲高福利国家的经济调整就面临强大阻力,欧美国家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不少国家还出现了社会动荡,英、法等国都接连发生大规模罢工抗议活动。

二、力量对比变化推动着国际体系的演变,大国关系的调整更显复杂

经过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国际力量板块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地位下滑,中国、印度、巴西等一批新兴国家加速兴起,新旧力量的相互挤压,推动大国关系的调整呈现更加复杂的态势。

(一)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消长变化,新兴大国整体崛起势头强劲。美国继续受金融危机和伊阿反恐战争拖累,软、硬实力都明显受挫。据统计,自9·11事件以来,美国用于反恐战争的费用已超过1万亿美元。美国近期虽然从伊拉克实现撤军,但在阿富汗仍然得维持大量投入。此外,美国国债和财政赤字不断创新高,对中国、日本主要债权国的依赖愈深。金融危机后,美国的自由主义模式遭到质疑,自信心和优越感大大受挫。欧盟、日本也是困难重重。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经济的复苏缓慢,多国社会发生震荡。日本面临通货紧缩、日元升值、个人消费势头减缓等多重挑战,在亚洲的经济龙头地位已受到挑战。

与传统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内外困难,实力和影响力相对下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大国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充当了世界经济复苏的

主要引擎,甚至成为西方解危脱困和解决国际问题的借助对象。尤其中、印等国在带动世界经济的复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在世界事务中的参与热情和影响能力都在增加。(如巴西、土耳其积极斡旋伊朗核问题)近期国际上二十国峰会地位的凸显,也反映了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带来的国际体系调整。(二十国集团即G20,于1999年底创建,成员包括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和欧盟。该机制的建立旨在促进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就国际经济、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的重要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并为相关问题的解决开展协商讨论,奠定合作基础。)2010年6月和11月,二十国集团分别在加拿大多伦多和韩国首尔举行峰会,加入了主要新兴大国的二十国集团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性问题解决和影响全球化进程的核心机制。传统的八国峰会地位和风光正在被二十国峰会替代。

当然,也应当认识到,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低估美国等西方大国的综合实力和纠错能力。它们不仅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有着相当的实力基础,而且在科技、商业方面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及较为成熟的社会、政治、经济调整机制,使其在国际上拥有的优势还可保持相当一段时期。国际力量对比中北强南弱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难以改变。即使是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国家,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追赶上发达国家几百年里积累起来的优势。

(二)美国等大国加紧调整对外战略。为应对金融危机后世界的变局,同时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各大国都在对外战略和政策方面做出新的调整。

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对美国对外战略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其主要着力点放在:一是对外告别“布什主义”,努力修复美国的国际形象。奥巴马上台后宣布放弃全球反恐战争的提法,并于今年8月底按计划将其战斗部队撤离伊拉克。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奥巴马政府更强调使用外交手段,不轻易对外动武,尽量通过对话等外交手段来达到美国的目标。如对僵持不下的朝鲜、伊朗问题以及巴以等问题的处理都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美国对外喧嚣一时的新保守主义基本偃旗息鼓。二是把重振美国经济,摆脱危机阴影放在重要地位。为此,美国特别提升了G20对话机制,两次主办G20金融峰会,推动各国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协调行动;另一方面,为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继续压中国人民币升值,并采用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确保美国的经济利益。三是放弃单边主义,更注重推动多边外交。为应对当前一系列全球性的政治、经济、安全重大问题,美国更加注意借重各种国际力量,推行“多伙伴”外交。既巩固与其传统盟友的关系,也争取同中、俄、印等大国的合作。

美国的对外战略调整,多少缓解了美国在国际上成众矢之的的状态,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局势。但是,奥巴马执政以来,虽然在对外战略和对内政策调整方面推出了不少重大举措,然而以其调整的实际效果来看,并未获得对他满怀期待的选民满

意的结果。目前,美国经济恢复仍然困难重重,美国国际地位的重振起色也不突出,由此带来美国国内民意对奥巴马政府支持意愿的大幅下滑,年底国会选举在即,强大的国内政治压力令焦灼的奥巴马班子急欲寻求新的政策改变来争取支持。

其它各大国鉴于快速的国际形势变动和美国政策的变化,也纷纷加紧调整各自的对外战略。俄罗斯在努力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外致力于加强和改善与各方关系,继续深化与中国的战略关系,重启修复与美国的关系,积极缓和并增进与欧盟的关系。欧盟则在09年底完成了《里斯本条约》批约进程,这标志着27国欧盟的一体化建设取得新成果,即政治一体化进程进入到新阶段。欧盟政治一体化的进展,不仅有利于更好解决其成员间的协调问题,同时也鼓励和增强了欧盟参与全球治理国际议程的积极性。日本在民主党首次上台执政后,对外战略的调整初显“回归亚洲”的端倪。鸠山政权提出了建立“东亚共同体”和中日美“等边三角形”外交关系的预想,旨在改变日本对外过分依赖美国,使日本外交向自主均衡方向转变。但面对近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民主党新上台的菅直人内阁对日本外交调整的方向作出明显修正。重新强调美国在日本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突出日美安保的基础性功效。(故近日菅直人获胜民主党党魁选举留任首相,被美国视为双方关系的一大利好。)

各大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目标均在于争取更加主动的国际地位,伴随这些调整而来的相互竞争和合作的深化,势必为各国的交往关系和世界局势增加新的变数。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大国关系的调整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呈现一种错综复杂的状况。一方面,大国间的传统敌友划分趋于模糊,诸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围绕不同的议题往往形成不同阵营组合,并不严守传统的盟友或对手的界限。(如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欧盟国家成为最大受害者,危机后美欧间利益和政策分歧日益显现,从经济发展模式到危机产生根源,从国际货币体系政策到拯救危机举措等,美欧都各执一词,尤其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问题上凸显美欧货币之争,甚至有人指欧洲债务危机就是一场谋杀欧元的阴谋,以至双方关系出现明显疏离。)另一方面,受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利益关系变动影响,各大国关系出现频繁的起伏动荡,充满更多的变数。如令人关注的中美关系,近些年一直保持着总体向好的势头,双方在各领域的关系不断深化。但双方地位的明显变化加上结构性分歧的存在,中美在众多全球重大问题以及自身重大利益上发生碰撞,触发大量新的矛盾和冲突。加上受近期美国国内经济、政治压力影响,两国关系更是纷争不断,出现严重的波动。(中美关系自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以来,明显出现一种高开低走的态势。2010年1月美国决定对台出售武器64亿美元,同月我国中段导弹反导试验成功,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获此技术能力的国家,给美国很大震撼;2月奥巴马不顾中国反对执意会见**;在处理伊朗核问题上,美国坚持对伊朗制裁的态度遭中国反对;美政府不断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以达限制中国出口的目的。)此外,中日关系也出现较大反复。由于天安号事件后亚洲安全局势的变化,以及面临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及外交上的压力,刚组建的民主

党新内阁欲借钓鱼岛撞船事件展示在海洋权益及对华政策上的强硬态度,使本处于向好态势的中日关系陷于严峻局面。

(三)大国关系互动更加活跃。当今各种力量对比发生明显改变,全球性问题大量凸显,任何大国都无力单独应对,这使世界各大国的相互需要明显增加,由此带来大国间的互动呈现异常活跃和复杂的态势。09以来,各大国的高层会晤、互访非常频繁,就当前国际重大问题及各方的利益关切展开对话、沟通。中美首脑在今年以来就进行了多次接触,4月华盛顿峰会、5月在北京举行的中美战略对话,6月在加拿大的G20峰会,还有下半年将进行的一系列会见。其频密程度为以往少见。在俄美之间,布什政府采取的对俄“挤压与削弱”引发的矛盾已趋于缓和,俄美双方在应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和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国际问题上加强了磋商与合作。虽然俄美发生间谍事件,但似乎并未影响到俄美军事领域推进交流。此外,俄欧在经济与及安全领域也在积极展开协调与合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新兴大国之间出现的加强协调联合的态势。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中、俄、印、巴领导人峰会自去年首次举行以来,今年4月再度举行,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几个新兴大国基于自身的发展和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关切点,开展彼此协调合作,扩大在国际事务中更大的影响力,这对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民主化将产生深刻影响。

三、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国际安全形势更显复杂

当前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总体上仍然保持缓和态势,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也在继续交织发展,给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带来新的挑战。虽然目前大国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不大,但因民族、宗教、恐怖主义、核扩散、陆海边界、能源、粮食、互联网纠纷、气候灾害等所引发的问题明显增加,且扩散效应更加突出,成为考验各国应对能力的重大挑战。

一是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在亚洲,“天安号”事件引发朝鲜半岛出现新的军事紧张,不仅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受阻,针对美韩进行大规模联合海上军演,朝鲜表示将“以强有力的核遏制力”来对付,使朝鲜半岛安全局势一时乌云密布,虽然目前局势有所缓解,但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正变得更加遥远。此外,吉尔吉斯斯坦、泰国相继出现严重政局动荡,缅甸、尼泊尔等国也出现不稳定状况;紧邻我国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形势仍然严峻。在中东,以色列袭击给加沙运送人道救援物资的土耳其船队,激化了以巴以、以土矛盾,中东和平进程在各方矛盾难以缓解的情况下举步维艰。近期巴以在美国的斡旋下在华盛顿重启谈判,但由于涉及犹太人定居点、巴以相互承认及安全保障问题的障碍,和谈成果难以预期。伊拉克在今年美国实施撤军计划期间(8月完成大部分美军撤走)其安全状况一直不稳,甚至有恶化迹象。

二是核裁军、核安全与防扩散成为国际议程中的热点问题。今年以来核问题在国际安全领域中进一步升温。美俄签署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4月首次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举行,《不扩散核

武器条约》第八次审议大会召开。各国对合作应对核安全问题的共识在增强,对推进国际核裁军进程的期待上升。

但从各国的实际表现来看,未来若干年,核力量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很难有实质性变化。俄罗斯仍主要以核力量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支柱。美国则更不可能放弃核武。去年奥巴马提出的“全球零核”的概念,在国内就遭到传统势力的阻击。尤其美国在核政策上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强势打压其他国家搞核武,另一方面又继续加大其核武升级的投入,以确保其核优势。要美俄承诺履行核大国的特殊责任,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为核裁军提供必要的政治基础,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在目前世界最主要的朝鲜和伊朗核僵局问题上,伊朗虽然愿意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核谈判,但伊朗坚称,在外在的“敌对态度”和美欧制裁、威胁不改变的条件下,伊朗决不会放弃铀浓缩活动。而美国坚决要阻止伊朗发展核力量,除实施制裁,还宣称不排除对伊朗动武的计划和考虑。这就注定了伊核谈判几乎不可能产生任何重大进展。伊朗核问题仍然是危及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安全的一大隐患。三是世界高科技武器装备竞争趋于激烈。美国一方面倡导建立“无核武器世界”,以削弱战略对手,减少自身风险;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快速全球打击”系统等新型武器,维护美常规军事力量的绝对领先地位。美国着力提高各类作战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并正式成立网络司令部。其他军事大国也大力推行军事变革。国际军事竞争正由传统的陆海空向陆、海、空、天、网等新“战略边疆”拓展。

四是各种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注: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传统安全而言,传统安全主要指一国主权、领土的安全,即军事、政治、外交的安全;而非传统安全则主要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它对一国安全及国民、社会构成威胁的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灾害疫情、粮食能源供应、网络安全、金融安全、恐怖活动等)今年的冰岛火山爆发、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俄罗斯森林大火等的跨国影响引人关注。猖獗的海盗活动严重威胁到海上运输和能源、贸易的安全,成为当今国际安全的一大顽疾。此外,近年粮食安全、水资源纠纷等问题也愈加突出。非传统安全已经是当今各国须全力应对的一大挑战。非传统安全日益受到各国的关切和重视,使该领域出现更多国家间的激烈博弈。如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围绕金融主权与安全展开的规则制定主导权的争夺以及货币战呈加剧之势。气候变化问题也是狼烟滚滚。美欧一些发达国家在竭力推卸自己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同时,却在气候问题上设置碳关税,构筑绿色技术壁垒,严重侵蚀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气候问题甚至被高度政治化,成为一些国家对中国施加道德压力的工具。

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持续上升,全方位外交活跃世界舞台

(一)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及面临的新挑战

2010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国际社会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中国,视中国崛起为本世纪最重大的全球性事件。中国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量进一步上升。今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灿荣:08年奥运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动员力和民族凝聚力,09年阅兵向外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能力。)伴随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中国的外交自信心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

但是,随着中国地位和影响的迅速增大,各种外部阻力与压力也随之增加:一方面,不少国家和外部力量对中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不适应感,“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不断出现。一些大国更对我产生明显的战略敌意,使我国面临更多的麻烦和事端。今年年初以来,美国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接连发难,谷歌事件、美对台军售、西藏问题、贸易纷争和压人民币升值及南海军事问题。此轮中美关系的紧张,除了美国国内急于摆脱经济困境和中期选举的政治压力因素外,担心中国实力增强后会挑战美国的霸权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朝野普遍认为,中国正变得“自大傲慢”,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举措,被美国视为与美争夺亚太主导权,对美国在亚太的利益构成了威胁。美国国内一些智库的重量级人物公开主张,重新审视美国的对华政策,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中国成长产生的大国崛起效应也引起一些周边国家的疑虑和防范心态,增加了我们维护周边环境稳定的难度。我国周边环境复杂,邻国众多,又存在大量历史遗留的领土及边界划分争端。出现任何纷争,不仅当事国陷入麻烦,也为外部力量介入提供了机会。近年来中国在周边地区的一些维权活动,如中国渔政船在南中国海巡航、护渔、伸张主权,以及中国海军舰队在冲绳附近海域演习等,就引起周边国家的严重焦虑。一些周边国家为缓解中国实力上升的压力,希望美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平衡者”作用。菲律宾等国一直希望美国介入南中国海的争端。一旦外部大国介入,极易造成我周边安全形势的恶化。近期南海主权争端表面化和复杂化,美国的介入便是重要原因。(近两年,随着对中国护海行动疑虑的加重,美国一方面向中国施压,指责中国在南海问题处理上,妨碍了海上贸易的开展,违背了国际海洋法,另一方面,加快重返南海地区的部署。不仅以“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为借口,增加在该地区的投入,频繁派遣军舰在南海活动;还通过军售、联合军演来提升与部分国家的军事合作。今年8月,美国就与越南在南海进行了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近年我国已经面临日益严峻的领海权益维护的考验。象南沙群岛,钓鱼岛及东海大陆架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与越南、日本等国的争端都呈现加剧之势。

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上对中国关注和重视的增加,对我国的期待也大大上升。国际舆论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使我国面临履行大国义务的压力明显加大。(如对巴援助问题;气候问题解决上要求中国承担过重的责任)尽管承担更多国际责任有利于我国发挥更大的国际影响,可以增加我国的战略份量。但是,以我国现有的能力履行过度的国际责任,将影响到我国自身的长期发

展。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平衡好自己的国家实力与承担国际义务的能力。

(二)新形势下中国的活跃外交

面对我国国际地位变化和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是积极开展峰会外交,扩大我国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国际峰会的高规格、权威性,既是各国直接表达自己声音的最佳场所,也是有效处理问题和发挥影响力的极好机会。去年以来,我国领导人频繁出席和参加了一系列重要峰会,象联合国系列峰会、金融峰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及今年更为密集的核峰会、四国峰会、G20峰会、上合组织峰会,以及即将举行的中欧领导人峰会、亚欧首脑会议、APEC峰会等众多国际峰会。通过领导人参加这些峰会,直接向世界阐明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使世界了解中国的主张和诉求,既有利于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同时也使中国的重要利益得到维护。二是“世博外交”、“亚运外交”成为新的重要平台,促进中外相互理解与信任,展示我国开放包容、热情友好的形象。

三是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大国关系是我国外交关键所在。与大国的关系出现问题,往往产生损害到发展和安全的严重后果。今年以来,中美关系的压力明显加大,复杂性的一面进一步显现。面对中美关系事端频发的不稳定状态,我国在正视现实,承认中美结构性分岐长期存在的基础上,为化解纷争展开了高层战略对话和协商,敦促美方切实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排除两国关系的干扰,维持了中美关系大局的稳定。中俄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得到不断深化,在能源、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同时还保持了中欧关系平稳发展势头,加强双方在国际金融改革、全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合作。巩固和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增进政治互信,改善民意基础。加强同新兴大国的协调与合作。四是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今年我国在与周边地区国家的安全、能源及多领域合作得以切实推进。此外,通过推进多边区域合作还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政治上的互信。201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在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带动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两岸之间的ECFA签署生效,建立中日韩东亚自由贸易区成为谈判议题。在区域安全合作上,今年我国在哈萨克斯坦参加了上合组织举行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促进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政治关系及在反恐和维持地区安全稳定上的密切合作。但与一些海上邻国的领土和权益争端问题迄今尚未得到解决,其中包括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尤其是南沙群岛领土争端,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东海大陆架的划界和东海油气开发等问题上的争端。一些领土争端有日趋国际化的倾向,某些外部大国和地区多边组织介入其中,使得问题更加复杂化。

五是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金融危机后,我国不仅积极推动国际经济重建和国际体系的调整,我们还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参

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政分析 篇6

一、今年以来经济形势呈现以下三大特点:

1、经济复苏速度出乎意料。

首先,GDP的加速增长。中国GDP一季度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排名第一。

其次,工业止跌回升态势明朗。受去库存化影响,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并未随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而快速升温,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较低区间运行。但是从发展趋势看,工业增长振荡向上的趋势明显。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创去年10 月以来增速新高。

工业景气止跌回升态势还得到了以下二方面的证据支持:一是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已连续6个月升至50 上方,显示了制造业已处于景气扩张轨道。二是作为经济“风向标”的发电量连续3个月增长,6月份同比增长了5.2%,7月份增速略有回落,但增幅仍达到4.8%,8月增长9.3%。

第三,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今年前8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增幅高出去年同期5.6个百分点,按不变价计算高出幅度则应该在15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5个月保持30%以上的增速。其中,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43.2%,更是达到了改革以来历史高位。

为了落实4万亿投资计划,各地开工项目快速增长。新开工项目234906个,同比增加69223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6739亿元,同比增长81.7%。这为固定资本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四,消费加速增长,农村消费增长罕见地快于城市消费。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呈现平稳加速增长态势。前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5%,同比加快3个百分点。这一增速是1986年至今23年来的同期新高。8月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935亿元,增长15.3%;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181亿元,增长15.5%。农村消费连续7个月快于城镇。

第五,两大市场出现意外回升。从汽车市场来看,汽车增长逐月加速,连续6月超过100万辆,连续8月新车销售世界第一。上半年,我国汽车销售608.81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66%;7月份,我国汽车销售108.56万辆,增长63.57%;8月全国汽车销113.85万辆,同比增长81.2%。按此态势,2009 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1200 万辆几无悬念。

从房地产市场看,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2.9%,与1-7月相比加速6.2个百分点,与1-6月相比加快5.4个百分点。3-8月价格环比上涨0.2%、0.4%、0.6%、0.8%、0.9%和0.9%。

2、经济复苏严重依赖于政策效应

从投资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48729亿元,增长39.9%,高出整体增长6.9个百分点;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82.7%,国内贷款增长47.4%,自筹资金增长33.3%,利用外资下降12.1%。

从消费看,全社会零售总额中增长最快的政府消费和企业、居民消费明显慢于总体水平;农村消费加快主要是“家电下乡、电脑下乡”等一系列政策所致;汽车销售加速主要是政府对节能、低排放汽车进行补贴所致;房地产则是超宽松的信贷环境所致。

3、经济复苏速度呈现前快后慢格局

来自政府投资项目节奏和银行信贷的变化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房地产、股市走势带来相应影响。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6月78098亿元,增长33.6%;7-8月增长31.7%;幅速放慢了近2个百分点;社会零售总额:实际增长在7月份达到今年以来最高点17.3%,8月为16.8%,回落0.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今年第一季度增长5.1%,第二季度为9.1%,加速4个百分点;

7、8月在6月份10.7%的基础上分别加速0.1和1.6个百分点。GDP:一季度增长

6.1%,二季度增长7.9%,加速增长1.3个百分点;预计三季度9%,四季度10%,全年8.4%左右,均加速增长1个百分点。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产能过剩。今年上半年,电力、有色金属行业投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20%,造船工业超过50%,水泥业甚至接近80%。上半年,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大约30%,其中,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6.9%,铝冶金过剩34.3%,铁合金过剩29.6%。

其次,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进一步失衡。我国的投资率从2000年的35.3%上升到2008年的43.5%,大大高于多数国家20%左右的水平。今年以来,虽然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也有所加快,但是由于投资增长的加速度更快。根据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在7.1%的经济增速中,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87.6%。如果不考虑进出口贸易的情况,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率已上升到了62%比38%。

2、泡沫经济迹象显现

首先,体现在房地产业。人们对于未来中国通货膨胀的预期,使得大家加快持有房屋等实物资产,以期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

我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放大的原因是:降息、给第二套房贷松绑、土地出让金可延缓缴纳、户型比例限制放松、利率打折优惠、调低房地产业项目资本金比率,降低了开发商的贷款条

件和进入房地产行业的门槛。上半年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新增8826亿元,同比多增4860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4039亿元,同比多增2210亿元;购房贷款新增4793亿元,同比多增2633亿元。其中二季度房地产业从银行获得的信贷资金总量同比增速高达82%,远超整体信贷增速水平。投资企业投向出现了“房产业热,工业冷”的现象。统计显示,1-7月,外资投向重庆工业54.17亿元,同比下降4.1%,投向房地产业87.76亿元,同比增长62.3%,投向房地产的资金是工业的1.62倍。

目前房地产业潜在的风险:两大全国性房地产协会的一份报告预测,2009年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可能达到3亿~4亿平方米。随着中央9000亿元保障性住房投入掀起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高潮,楼市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深度调整期。不管是从美国上世纪70年代滞胀时期的经验看,还是目前美国房地产的走势看,以住宅作为保值投资手段是不成立的。

其次,中国股市的泡沫。在几年内企业业绩无法明显提高的情况下,股市今年最高涨幅达到60%多。

股市泡沫的迹象:一是多数股价已经透支业绩;二是资金推动型;三是利空当成例好炒作。

目前股市的潜在风险:这次是由信贷主导的资产泡沫,其破灭将直接导致资产负债表型衰退,更集中地体现在银行身上,对股票市场和经济的伤害将比过去更大。

第三,新能源成为最容易忽视的泡沫经济。中国新能源快速发展对于国家来说意义重大:既能提高我国未来低碳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又能促进内需,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大跃进”现象:中国在2008年的绿色能源投资超过156亿美元,比2007年上涨18%。北美洲可持续能源的新投资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8%。中国连续四年实现新增容量翻番,2008年突破2千万千瓦大关。目前,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者。中国已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风能市场。

目前潜在的风险:

成本大。据初步估算,若以煤电成本为基数,生物质发电成本为1.5倍,风力发电成本为

1.7倍,而光伏发电成本更高达11-18倍。

市场容量小。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虽然在2008年底已突破1200万千瓦,但其中仅有8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入网发电。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目前我国风电市场的容量,远远不能满足众多风电企业的需求。”

大量企业亏损: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分会的初步调查显示,全国70%至80%的风电场发电量远远低于计划,这一切源于匆忙上马、不严谨地进行前期可行性论证,目前排名稍后的企业已经处于半停产阶段。

投资效益较低:同样的财政补贴用以改造常规能源和发展农村沼气,无论是从经济效益还是从增加就业看可能更合算。

我们需要对我国新能源发展具有正确的定位:新能源不是刺激内需的主要手段。提高低碳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方式应以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等为主,新能源发展为辅。

第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财政部曾表示,今年地方政府为中央项目的配套资金在6000亿元,但地方债只有2000亿元的规模,余下仍有4000亿元的缺口。

据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测算,目前中国地方债务总余额超过4万亿元,约相当于2008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这还不包括“隐性债务”。[Page]

三、未来政策取向分析

1、经济危机背景下积极财政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总基调不会改变。

2、未来政策需要结构性转型。首先,当前如此巨大财政投资的刺激政策难以持久。其次,通货膨胀的预期需要货币政策的适当改变,新增贷款应该有所减少。第三,兼顾经济结构调整

3、需要应对多种不确定性。

首先,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可能会让经济泡沫浮出水面。目前,银行体系充裕的流动性如同潮水,掩盖了许多风险,一旦货币政策开始紧缩,一些经济泡沫就将破裂。

其次,经济泡沫一旦破裂,可能导致经济二次探底,往往会加大经济调整的幅度和长度,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教训可供借鉴。

第三,可能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压力。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正面谈到了通胀风险,9月25日G20峰会胡总书记再次强调警惕潜在通胀风险问题,这无疑表明中央对通胀已越来越关注了。

4、需要加速改革来激发新的增长极。

首先,经济之危也是体制改革之机。拆除玻璃墙,放松行业管制,启动民间投资来接手政府投资。

其次,经济之危也是经济增长格局转变之机。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体制,实施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实现经济由外向型向内向型转变。

第三,经济之危也是加大新农村小城镇建设、极大激发农民消费浪潮之机。启动农民消费需求是能够对冲外需下降的唯一途径,推进城市化时间太久,完善农村社保成本太大,建设小城镇作为过渡较为现实可行。

四、2010年经济预测

1、需要出口将复苏性低位反弹

首先,全球经济中存在十大不不利因素,将影响经济复苏的进程。主要发达经济体自主增长乏力、各国救市政策效应递减、金融系统可能出现二次风险、各国政府债务风险日益严重、大宗商品价格上推通胀压力、失业率上升、再储蓄化和再产能化道路漫长、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热钱可能回流新兴市场。

其次,主要受今年低基数影响,明年世界经济将出现低位反弹。联合国:今年全球GDP减2.5%,明年正增长1.6%以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全球经济增幅可能略低于3%。

第三,受世界经济技术性回升带动,明年我国出口将间歇性复苏。美国制造业去库存化异常猛烈,四季度的工业产出很可能较快上扬,这种订单增加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骤然转向,对中国出口产生拉动。

2、投资

首先,政府投资效应将衰退。4万亿投资中,最有保障的是中央投资。中央投资规模两年达到1.18万亿,2009年安排的规模大约是一半。按财政部的数字,今年大约是4875亿,明年还有接近6000多亿。地方政府投资这一块,今年已经显出投资不济的“败象”。明年各地都会出现不同的政府债务恶化,这进一步限制地方投资的能力。

其次,民间投资启动可能“雷声大、雨点小”。投资领域存在“国进民退”现象。前7个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49.9%,占全部投资32.3%,所占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而同期民间投资增长34%,远低于国有投资。

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也于8月上旬上报国务院,该意见计划向民间资本开放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金融保险、文教卫生和公共服务等五大领域。

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民间投资20条”包括扩大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范围,削减行政许可事项、改进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减轻民企税费负担等若干方面。这当中包括一系列政策亮点,比如研究制定《放贷人条例》、适当放开中小企业债券市场、民企税后利润进行再投资和技术研发可享受税收抵免等。

第三,明年投资的增长点来自两方面的“由负转正”。

房产土地开发: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25.3%;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492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7%。

库存投资:库存投资由“负增长(去库存化)”转为“正增长(再库存化)”。

3、消费可能放慢

首先,居民消费潜力大。城市居民消费需求还存在进一步的提升空间,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相同历史阶段的消费状况。农村消费潜力更大,2007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4.4台,电冰箱26.1台,空调8.5台,分别占城市的68.5%、27.5%、8.9%。

其次,政策刺激作用减弱。政府刺激内需的短期政策空间受限,而且政策效应还面临边际递减困境,甚至提前消费的负面效应会出现。明年可能的新政策但也只能保存量,不能产增量。

第三,汽车住宅消费减弱。

第四,今年基数较大。

4、出现温和通货膨胀

首先,国际市场传导有限。当前国家市场资源原材料价格已经上涨较大;明年原油将供大于求;世界各国有望在明年陆续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很可能会带动近期美元汇率的触底反弹。

其次,国内市场难有大的涨价动力。产能过剩、农业连续丰收、国家资源储备充实、居民收入增长平稳等因素制约银行信贷对CPI的传导。

第三,涨价主要动力。CPI的翘尾因素,资源价格的政策性调整。

5、初步预测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分析 篇7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 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

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 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 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目前为止, 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 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 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 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 影响面广泛, 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 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 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 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 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 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 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 与此同时, 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 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 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 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 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 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 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 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 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与此同时, 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 消费结构升级放缓, 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 金融风险将会增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 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 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 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 由于下调存贷款利率, 缩小了银行存贷款利差, 使银行的经营和利润面临较大困难。

二、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潜在风险分析

2009年以来, 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运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信贷高速增长有效地提高了市场信心, 各项经济数据出现了积极变化。中国的大部分指标开始企稳回暖, 也支持了股票市场出现一轮不错的反弹, 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所谓“小阳春”。但在国际环境、发展水平、宏观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 未来国家经济复苏过程中将会复杂多变, 物价在货币供应快速增加及“输入型”通账压力影响下, 很可能会快速上涨, 从而使我国经济面临的滞账风险大大增加。

1. 世界经济下滑态势没有根本好转。

此次金融危机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 其衰退严重程度可以说是“百年一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于严重衰退的泥坑。尽管目前三大经济体的经济指标出现回暖迹象, 但世界经济要真正走出衰退, 步入稳定的复苏轨道还很遥远。其原因是首先当前西方国家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填上金融机构的窟窿, 只是短期内防止经济变得更坏, 对经济增长几乎没有作用。其次美国经济缺乏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 美国出口顺差主要来自于它的虚拟经济, 在实体经济领域则是世界商品进口中心。随着虚拟经济的泡沫化的深入, 美国经济在一定时间内很难出现好转。

2. 通货膨胀预期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

2009年以来, 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一致实施较宽松的货币政策, 引发了人们对未来世界性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担忧。这样, 减少货币资产、持有实物资产成为人们的一种选择,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升。2009年初以来, 国际铜价已经上涨超过35%, 铂金价格累计也上涨了19%。与2009年2月中旬创下的不到34美元的近期低值相比, 5月末国际油价已经达到66.64美元, 3个多月的时间翻了一番。

3. 我国的物价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

首先, 因为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持续上升的势头, “输入型”通胀压力大增。从粮食价格环比变化看, 2009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价格环比已连续6个月上涨, 累计涨幅达4.9%。其次, 2009年大量货币投放并不会马上造成通胀, 而是有一个滞后期, 等经济回稳, 货币乘数效应会很快显现。最后, 历史证明, 过多的货币供应和通胀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4. 新增贷款在金融机构体内循环, 对实体经济刺激作用效果不明显。

由于经济衰退, 市场风险增大, 资信较好的国有大企业以及龙头产业公司, 往往也具备发债能力, 他们取得的资金往往回到银行, 导致没有真正注入实体经济。与此同时, 由于一些基层银行把关不严, 一些企业利用虚假合同和发票办理票据贴现, 部分贴现资金被存入银行谋取利差, 而未注入到实体经济运行中。

三、未来货币政策的取向

1. 货币政策在保持适度宽松的同时, 应对潜在风险作出反映。

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全面落实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一揽子计划, 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明智之举。与此同时, 必须加强对物价调控, 要加强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 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 同时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度上扬;综合运用财政政策、结构调整政策等从外围来化解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压力。继续推进电力、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与财政、反垄断、产权制度改革配套推进。

2. 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是解决经济复苏的关键。

从2009年一季度经济的止稳回升到三季度的经济回升看, 其主要动力来源于政府投资的快速增长, 但民间投资、居民消费有限。政府的力量可以使经济止跌, 却无法使其有效增长, 因此信贷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是解决经济复苏的关键。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 继续运用差别性货币信贷政策, 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 促进信贷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民生工程、“三农”、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区域协调发展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率;适当控制对一般企业的贷款, 限制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贷款。

3. 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密切配合, 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利用利率较低、资金宽裕的有利时机, 通过发行特别国债、企业债券和专项基金等方式, 合理引导和改变资金流向, 加大对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环境生态和基础公共设施等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 重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消费主导型社会建设。

4. 加强国际、国内合作,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在国际金融危机有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金融风险的情况下, 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和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加强中央银行与监管部门、财政部门的协调配合, 建立更为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和更好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

摘要:2009年以来, 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产生了积极效果, 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 促进国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文章对目前货币政策运行环境以及潜在风险进行分析, 提出我国未来货币政策的取向。

关键词:货币政策,潜在风险,取向

参考文献

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时政分析 篇8

关键词:GDP;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比较多的新问题和新考验,包括雨雪冰冻和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内房地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走弱、美国及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等,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影响,在国内较强的经济内在发展潜力的支撑下,在宏观调控和其他政策的作用下,总体看,我国经济表现了较强的抗冲击力,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整体运行态势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趋势放缓的特征,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0.6%,较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4%,回落1.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回落3.3个百分点,有权威机构预测,第四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可能会回落至5.8%。面对当前形势,结合多年宏观经济理论教学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尽快择机抉择,适度调整。

1《宏观经济学》中有关财政政策的理论

财政政策既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1.1财政的构成

财政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构成。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

税收是财政收入中最为重要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公债是财政收入的另一组成部分,它主要是税收不足以弥补财政支出时的有效补充。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它不同于税收,是政府运用信用手段筹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到期必须归还本金和利息。

财政支出中政府购买是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等;支出中另一部分是转移支付。与政府购买不同,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1.2财政政策的表现形式

(1)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

也称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失业会增加,经济呈现衰退特征。财政政策主要是以增加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或减税的措施,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国民收入得到增长。

(2)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经济呈现过热特征,此时财政政策是以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来进行调节,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及社会总需求水平。

1.3财政政策效果的lS曲线分析

(1)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

理论上,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政策效果;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即财政政策效果。如果LM曲线越平坦,或IS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如图1所示,

图(1)中,LM曲线呈水平状时,经济处在严重萧条期,即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当局已将利率降到最低点r0,但曲线仍处水平状,国民收入变动为零,即此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但财政政策不同,Is曲线由Is过渡到ISl,即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或减税,国民收入增加非常明显,由y0增加到y1,即yoyi

(2)宏观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财政政策效果比较。

我们将LM曲线形状大体分为三区域:当LM曲线完全呈水平状时,为凯恩斯区域,也称经济萧条时期;当LM曲线完全垂直状时,为古典区域,也称经济过热期;介于这两者之间区域为中间区域。在这三个区域,财政政策效果表现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图2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财政政策效果的不同。

图2中我们选择6条斜率完全相同的Is曲线,ISI到Is6。六条曲线间距——平移量完全相等,即六次出台的财政政策是完全相同的。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财政政策效果却明显不同。我们可比较在经济萧条期至中间区域的政策效果:ISI过渡到ISz时,国民收入增量为y1 y2;当IS2过渡到Is3时,国民收入增量为y2 y3,yl y2明显地大于y2y3,依此逐步向古典区域,即经济过热阶段过渡,我们不难发现每出台新的财政政策,国民收入增量逐步减少,在古典区域ISs到IS6可明显地发现,国民收入增量为零,即此时财政政策是完全无效的。从我国2007至2008年年初宏观经济运行所呈现特征,就可理解为什么在经济过热时我国实行稳键的财政政策及从紧的货币政策,道理就在这里。

2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可以从四个方面考察: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当前我国经济在总体稳定的同时出现新态势,宏观经济表现出“稳中有变”的特征。

首先,物价上涨压力依然不乐观。2008年5月以来,我国CPI指数出现逐月回落态势,政府防止全面性通货膨胀的努力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CPI指数仍然在高位运行,2008年前三季度CPI指数为7.3%。进入第四季度,由于国际大商品价格大幅回落及经济危机的影响,使物价走高预期明显弱化。

其次,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08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6%,较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0.4%,回落1.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回落3.3个百分点。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的经济增速依然是令人瞩目的,但是持续的经济增长应以企业发展为基础,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形势不乐观,我国外贸环境恶化,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的盈利能力整体下降并出现了局部大面积亏损局面。第四季度形势不容乐观,这种经济增速回落的特征值得关注。

第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倒闭,很多企业生存压力加大,企业裁员自然是缓解压力的首选,劳动者就业难度将日趋增强。

最后,国际收支格局出现分化,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贸易顺差显著回落,2008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11.8%。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及发达国家消费信心指数严重下降影响,我国贸易顺差呈现继续回落态势。

3保持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经济理论,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最有效途径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在实行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可按照“分类指导,结构调整”原则,提升财政政策的调控效力。从保增长的角度看,2008年上半年财政收入达到3.48万亿,同比增长33%,近年来财政收入远高于GDP增长速度,适当提高政府的支出水平及降低税率正当时,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决不能再优柔寡断,错过良好的时机。在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应采取以下措施提振中国经济:

(1)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特别是对铁路,桥梁,公路等的建设投入应加大,这是拉动内需的有效途径。

(2)增加工资性收入水平。老百姓手里要有钱,一方面可以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另一方面可提高消费水平,刺激经济增长。

(3)继续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和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对冲物价上涨对这些地区和人群的财富再分配效应。

(4)加大对农业的直接补贴,促进农业发展,使中国最大的消费大军的消费能力提高,有效拉动内需水平。

(5)实行大规模的减税政策

①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减税力度。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减轻企业压力,使其轻装上阵,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②调高个税起征点。课征对象由个人为单位过渡为以家庭为单位,充分体现税收的整体公平。

③降低或取消利息税。

上一篇:关于母婴市场调查策划书下一篇:周工作计划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