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完美的归宿

2024-07-03

诗歌鉴赏:完美的归宿(共3篇)

诗歌鉴赏:完美的归宿 篇1

看见了吗?

那是一片圣洁的土地,

古老的森林依偎在连绵不绝的山脉怀抱

云端而降的瀑布溅起的氤氲雾霭弥漫着

在阳光明媚的正午挂起的彩虹,

蜿蜒的小河流过修道院左侧,

两耳长长竖立的小精灵活泼可爱

她们勤劳善良又好客

瞧!

她唱着古老的精灵迎客曲奔向我而来

拉起她纤细的小手走向古树屋

路边一排精灵路灯曲曲延伸至古树屋

庞大的古树在精灵艺术师的精雕细琢下呈现出神秘莫测般的精湛别致

顺着古树根茎上开凿的`门走进

一个个天然打造的台阶梯直通古树中央

涉猎为生的精灵之家里

各种未知名字的兽肉挂得琳琅满目

精灵祖传的特制美酒

能歌善舞的精灵姑娘相伴

但愿一醉方休

月色朦胧深处不是阑珊灯火

而是那精灵咒语召唤起的那些闪耀着蓝色夜光的路灯

那魔法点燃的灯火不止是照明

更是守护精灵安然入睡的守护神

古老的森林深夜

各种奇鸟异兽的交流声时而响起

然而不必担心

路灯会袒护你的安危

它们是具备灵性的魔法

不但守护精灵也守护人类

它们可以就近跟随你移动除去身边的危险

当太阳升起,标志着新的一天到来

拜别精灵族的热情款待

继续进行我的旅行

伴随鸟语花香穿越古老森林

来到一片荒野辽阔的大地

真是一去二三里

三村才有四五家

在一位隐居诗人的帮助下

我盖起了茅屋

开辟了菜园

种起了鲜花

请别问我这是哪里

我不知道

诗歌鉴赏:完美的归宿 篇2

美术鉴赏是以美术形象为视觉媒介的核心情景展开的,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 而后依据个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进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 获得审美享受, 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按心理学的理论, 高水平的感知觉是由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产生的, 依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来接受外界刺激或自身的信息, 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 有时甚至还会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同时参与。为此, 我们应以视觉情景为基础, 结合听觉、触摸觉等分析器的特点创建符合高中学生心理需要和具有美术鉴赏活动特色的教学情景, 并将诸多情景元素科学谋划、合理编排, 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鉴赏活动的教学质量。

一、视觉情景的编排

美术鉴赏涉及的美术作品极其丰富, 由于高中美术鉴赏课课时有限, 大量的美术作品走马观花式的展示, 让人目不暇接、顾此失彼, 极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在美术作品的选择编排上可以依据课时目标要求作适当取舍、有所侧重;并注意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动态画面动态与静态画面相结合。

例: (1) 在古代中国画这节课, 作品《清明上河图》可以作为鉴赏重点展开教学活动, 利用多媒体展示其作品, 并运用动画使画面由右向左慢慢移动, 放大细节, 产生空中府视、身临其境之感, 为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了解作品打开了另一扇窗。

例: (2) 将拉斐尔的《椅中圣母》与中世纪有关圣母绘画作品同时展示进行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 拉斐尔笔下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的圣母像中那种冷漠、僵硬、毫无生气的模样, 将圣母描绘成一个美丽、健康、和蔼可亲的人间母亲的形象, 她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预示着人性的解放, 有力地佐证了人文主义思想在绘画领域的表现。

例: (3) 适当选择视频文件是美术鉴赏活动的一种教学形式补充, 它丰富了视觉情景, 拓展了视觉空间。影片《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再现了十七世纪荷兰风土人情, 温馨、舒适、宁静的场景, 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感受到巨匠维米尔作品的光色氛围。

二、听觉情景的编排

音乐背景作为欣赏美术作品的陪衬, 巧妙的编排能更好的渲染感受美术作品时的气氛, 异曲同工地解读美术作品的内涵。

例 (1) :“哎唷杭哎唷杭齐心合力把纤拉哎唷杭哎唷杭拉完一把再拉一把解开卷叶的白桦树踏开世界的不平路爱达达爱达……”学生一边欣赏美术作品《伏尔加河纤夫》一边聆听背景音乐《伏尔加河船夫曲》, 学生仿佛置身于辽阔的伏尔加河边, 真情实感油然而生, 从而激发起对沙皇统治时期农奴苦难生活的同情, 被作品所展现的艺术魅力而深深震撼, 心随意动, 思维变得更为积极和敏锐。

例 (2) :在赏析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时可以以古琴伴奏的《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民族音乐作背景, 由于古琴结构的特殊性和演奏特点, 古琴的音色美感在于它似一幅中国古代山水画, 宁静致远、自然深邃, 蕴涵着中华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 营造出中国古代山水画特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

适当选择与美术鉴赏作品有关的美文 (诗歌、散文、美术评论文章) 进行诵读, 达到视听共鸣, 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培养对美术作品的语言评述能力。

三、问题情景的编排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深入探究程度往往与问题情景的设置有关, 问题情景的设置应贯穿于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 问题情景的编排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 切忌随意性提问, 要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新颖有效的原则, 力求做到既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 又能够使学生始终在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和发现。

例如:这件作品你喜欢吗?为什么?;作品的内容表明了怎样的观点或思想?;在比较中请你谈谈这位画家的绘画风格特征;这件作品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如果让你创作同样主题的作品你会怎么做?…… (下转第68页) (上接第63页)

在问题情景中采用一问一答形式显然是达不到全员参与、深入探讨的目的的, 我们要以分组的形式组织起课堂讨论, 由于美术作品的模糊层面决定了对美术作品的评判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 讨论的结果往往有着多选性特征, 所以我们应更关注讨论的过程, 对讨论的结果作适当的补充和鼓励性评价即可。

四、活动情景的编排

根据课时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 适时编排学生动手进行美术设计或创作实践活动,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认识美术作品, 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在民间美术这节课可以安排一定的剪纸、小型纸版画、扎染或蜡染 (开发利用本土传统工艺美术) 等创作活动;古代陶瓷器这一课,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安排小型陶艺制作活动;现代建筑这一课, 可以采用剪贴或纸造型的形式进行建筑设计活动;现代绘画这一课, 可以根据一首歌曲, 让学生完成一幅抽象作品等等。

总之美术鉴赏教学情境编排的形式是多样的, 每节课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 教学情境的编排不能千篇一律, 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景的有机结合, 使美术鉴赏教学的实施过程更加生动化、艺术化、人文化、个性化, 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 完成一次又一次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 在情感体验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过程中, 达到个性心理的成熟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摘要:在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 学生在获取人文知识的同时, 也获得了心理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满足。情境教学是美术鉴赏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模式, 我们不能流于形式或哗众取宠, 必须深入研究、科学谋划、合理编排。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景中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 提高审美素养。

关键词:美术鉴赏,学生,情境,编排,审美

参考文献

郭沫若与闻一多诗歌的情感归宿 篇3

郭沫若的爱国诗其实是为青春热情寻找诗的语言和形式,他的《天狗》和《凤凰涅槃》贯注的便是一个热情、未历人生沧桑、尚处于理想主义阶段的青年的精神,它直露但不空洞,大胆但非胡诌,毫无遮拦的热情恰恰只有在郭沫若的诗的形式中才能体现出来,因为他有建功立业,自大于世界的野心。闻一多的爱国诗不在渲泄似乎也是为了蓄积,他将情绪以诗的形式聚积并储积起来,只给有限的渲泄,但这渲泄全似乎也是为了储积。所以他的诗歌读了令人感到含蓄有味。

郭沫若与闻一多的思想感情和诗的个性都是中华民族的那个特定时代所铸造的。正是在中华民族失去了固有的天朝大国的地位之后,正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的时候,正是在中华民族必须振拔而尚无振拔的社会文化机制的时候,才产生了他们的诗歌,产生了他们诗歌的独特意象群体和独特语言形式。郭沫若的诗歌表达的是人类的某些普遍愿望和感情情绪,是以这种愿望和感情情绪的本应有的语言和语言形式直接表现的;而闻一多则是以人类的普遍感情、情绪开始着发生形态的变化,一切都在特定民族的特定时代与现实社会的阻抑中发生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爱转化为恨,泪变为笑,温情因压抑而有了力度,美好而朴素的愿望开始露出狰狞严酷的面庞。

郭沫若和闻一多成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第一个十年的代表人物。正如“闻一多与郭沫若一样,有着无羁的自由精神与想象力(这里同时有西方浪漫主义与庄骚传统的影响),他们共同使新诗真正冲出早期白话诗平实、冲淡的狭窄境界,飞腾起的想象的翅膀,获得浓烈、繁富的诗的形象;而闻一多又以更大的艺术力量将解放了的新诗神收回到诗的规范之中”。而他们对于时代的切入、对于新诗的变革、对封建意识的反叛以及对人的肯定、对生活的探索、对美的追求、对自由的歌颂、对爱情的向往等等,构成了这个时期中国新诗的完整风貌。但由于审美风格,划出了新诗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他们这种独特的历史地位,往往会使我们联想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李白与杜甫。如果说,郭沫若如同李白“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闻一多则好像杜甫“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的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借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闻一多是在中国新诗踏入“迷途”,诗坛最为混乱的关键时刻,站出来给予有力的澄清与求证,引导新诗入正当轨道的杰作诗人。虽然二人诗歌创作方法不同,而爱国是他们表现的基本主题和情感归宿,他们在诗歌史上都具有至高的历史地位。

上一篇:诗韵集成下一篇:校园读书节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