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论文

2024-05-15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论文(共8篇)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论文 篇1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而且,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和推进,小学语文教材中新增了“”综合性学习”主题单元,这就更加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征。小学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且积极研究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切之可行的途径,大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并以此丰富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

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原本机械枯燥单一的语文教学形式得以转变,学生能到更广阔的空间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能够培养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进取、分享合作的精神。另外,实践经验得以丰富,实践能力得以发展。那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促进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感悟,对此问题阐述建议和看法。

一、紧密贴合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

综合实践活动尽管不同于日常生活,但是不可与现实生活分割开来。我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知识与学生生活上世纪越接近时,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愈发强烈。”在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可紧密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赋予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气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以此大力拉近学生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距离,促进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倾心投入,进而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得到最优化。比如,以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这一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养成防止和纠正写错别字的习惯,所以,结合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我为学生布置了以下实践任务:自由结组,到本村的各个小超市、商店杂货铺,以及村庄其他会有汉字出现的地方,对用字不规范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进行指出并帮助纠正。然后在调查的基础上将用字不规范情况写成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将报告上交给我们。另外,学生也可自行组织以“普及汉字使用规范性”主题的宣传活动,农村地区的人们文化水平本就相对较低,学生可以趁此时机向他们普及汉字正确使用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容易使用错误的汉字,以此降低农村地区的人们使用汉字出现错误的机率,提升用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这样,通过开展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贴合的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能够极大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强化。

二、充分运用乡土资源,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农村学生天天置身于乡村田野,身边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对乡土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运用,以此使实践活动内容得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培养,进而促使综合实践活动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比如,赤田镇有着丰富的水库资源,共有鱼塘、水库161座,水面面积达29.2平方公里,课下,我们就可组织开展一次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对赤田镇水库资源的具体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用文字形式进行记录;在赤田镇,还保留许多有趣的民风习俗,如打春锣、吃红蛋、耍狮灯、开面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农村所保留的这些习俗作为实践活动资源进行调查探究,如此,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激发学生浓浓的乡情与亲情。

三、把握好实践活动的“度”,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大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无论实践活动内容是什么,涉及哪些领域和学科,落脚点都必须落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上[1],切忌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上成其他课程,如音乐课、科学课、美术课等。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好实践活动的“度”,以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角度开展实践活动,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得到大大提高。比如,以五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为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对现代媒体展开讨论,但绝对不能将其上成信息技术课,而是要依据这一综合实践专题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和布置实践活动任务,如设计由创意表达、故事交流、讲故事、演讲比赛、信息收集分析、小型辩论会等活动组成的探索实践环节[2],以此调动学生对实践活动任务的参与积极性,并紧紧抓住语文二字,凸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进而大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与实效性。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环节,并且积极研究各种行之有效的开展措施和途径,使综合实践活动途径变得多元化,以此丰富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施娇.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语文差异性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11-25.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

我校地处美丽的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州区总寨镇沙河村,是一所村级小学。这里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学生经常看到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质的社会资源。我们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亲近自然融入社会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因此,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有效地挖掘农村资源,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极富农村色彩的素材。

(一)收集农民语言

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寓意深刻、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而新课程重视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很多。我们因地制宜,让学生收集农民这些生动的语言,再摘抄到积累本上,选择合适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农民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村特色。通过活动,学生收集到许多妙趣横生的语言,

通过收集农民语言,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丰富了词汇,还传承了优秀的民间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体验农业生产

沙河村建成了国家级现代农业戈壁无土栽培示范园,肃州区大型综合养殖区,太阳能风能发电,750万千瓦变输电工程。这些都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提供机会与内容。根据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和本地的特点,我们围绕种植、养殖等方面做文章,开辟“反季节大棚蔬菜园”“综合养殖场”等校外活动基地, 例如,与反季节蔬菜种植户结对子时,我们与学生合作共同选择了以下研究主题:1研究如何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写好观察日记。 2结合观察日记,分析适合种植反季节大棚蔬菜的气候环境。3写一写与农民接触或亲身体验农活的心得体会……

(三)采访杰出农民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为此,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大户、养殖大王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如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农民企业家,老师指导学生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农民企业家的创业经历,使之成为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教材”。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学有所成, 回报家乡,使学生既得到语文能力训练,又受到品德教育。

(四)了解土特产品

本地富有特色的物产也是课程资源。如反季节大棚蔬菜、乳瓜、 食用菌、锦丰梨、洋葱以及名菜小吃等。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说说这些产品的特色、分类或者种植方法、加工方法等,学会向他人推销这些特产:可以写解说词,可以写广告词,可以做宣传画等。

通过以上这些富有农村色彩的优质语文资源,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二、历练自我感受成长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合作精神,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而农村学生由于受地域、学习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各种实践能力相对滞后。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调查、 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环节的指导,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各种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

(一)收集学习的信息和资料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为学生的发展开辟面向生活、面向自然、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让学生边实践边认识,边研究边实践, 真切感受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带给他们的那种可以自由伸展的探究的乐趣。例如在开展“我身边的白色污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 先让学生广泛收集有关家乡白色污染的情况,了解白色污染的原因。 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明白保护环境的意义。最后开展“反对白色污染,人人有责”“防止白色污染,从我做起”等活动,寻找防止白色污染的方法。学生们有的实地拍照;有的向科学老师请教; 有的到图书馆、新华书店查找;有的上网搜集下载;还有的甚至几个人合作一起摘录电视和报纸上的广告,办手抄小报、编写公益广告词,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和资源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学习的信息和资料,使他们初步掌握通过观察、 查阅、人际交往、网络媒体等获取学习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这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大亮点。

(二)展示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是一篇研究小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块展示图板;也可以是一场主题演讲, 一次口头报告,一本研究日记;还可以是一项活动的设计方案等。 总之,教师不必拘泥于单一固定的形式,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六一节即将到来,孩子们早已经欢呼雀跃。 “叽叽喳喳”地凑在一起谈论联欢的事情。我们抓住契机,引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一起讨论串联词的写作要领;起草庆祝会环境布置方案等。一周后,联欢活动按时开展,活动获得巨大成功。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有的学生说:“经历这次活动,想不到我们还有那么大能耐,竟能自导自演这么有趣的活动。”有的学生说:“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会安排得很有计划性。”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实践

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原本机械枯燥单一的语文教学形式得以转变,学生能到更广阔的空间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能够培养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进取、分享合作的精神。另外,实践经验得以丰富,实践能力得以发展。那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促进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感悟,对此问题阐述建议和看法。

一、紧密贴合学生现实生活实际,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

综合实践活动尽管不同于日常生活,但是不可与现实生活分割开来。我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知识与学生生活上世纪越接近时,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愈发强烈。”在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可紧密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赋予综合实践活动生活化气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化,以此大力拉近学生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距离,促进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倾心投入,进而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得到最优化。

比如,以五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为例,这一综合性学习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养成防止和纠正写错别字的习惯,所以,结合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我为学生布置了以下实践任务:

自由结组,到本村的各个小超市、商店杂货铺,以及村庄其他会有汉字出现的地方,对用字不规范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及时进行指出并帮助纠正。然后在调查的基础上将用字不规范情况写成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将报告上交给我们。另外,学生也可自行组织以“普及汉字使用规范性”主题的宣传活动,农村地区的人们文化水平本就相对较低,学生可以趁此时机向他们普及汉字正确使用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容易使用错误的汉字,以此降低农村地区的人们使用汉字出现错误的机率,提升用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这样,通过开展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贴合的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能够极大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强化。

二、充分运用乡土资源,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农村学生天天置身于乡村田野,身边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可对乡土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运用,以此使实践活动内容得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培养,进而促使综合实践活动效果达到理想的状态。

比如,赤田镇有着丰富的水库资源,共有鱼塘、水库161座,水面面积达29.2平方公里,课下,我们就可组织开展一次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对赤田镇水库资源的具体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用文字形式进行记录;在赤田镇,还保留许多有趣的民风习俗,如打春锣、吃红蛋、耍狮灯、开面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农村所保留的这些习俗作为实践活动资源进行调查探究,如此,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激发学生浓浓的乡情与亲情。

三、把握好实践活动的“度”,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目的是大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无论实践活动内容是什么,涉及哪些领域和学科,落脚点都必须落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上[1],切忌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上成其他课程,如音乐课、科学课、美术课等。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好实践活动的“度”,以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角度开展实践活动,促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得到大大提高。

比如,以五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为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对现代媒体展开讨论,但绝对不能将其上成信息技术课,而是要依据这一综合实践专题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和布置实践活动任务,如设计由创意表达、故事交流、讲故事、演讲比赛、信息收集分析、小型辩论会等活动组成的探索实践环节[2],以此调动学生对实践活动任务的参与积极性,并紧紧抓住语文二字,凸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进而大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环节,并且积极研究各种行之有效的开展措施和途径,使综合实践活动途径变得多元化,以此丰富语文课堂,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施娇.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语文差异性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25.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论文 篇4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 2009-9-17 浏览(580)【大 中 小】

 姜堰市沈高初级中学韩云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的,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显得犹为重要。

而在农村,由于有些语文教师对新课标的解读不深刻,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全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某些教师的口头上,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有被忽略的可能,有些语文教师依然是靠着一本教本、一支粉笔、一张嘴驰骋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他们的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手段简单,教学方法单一,离开了教参就无所适从。这样,必然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成绩不理想。而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支配了教学的行为;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

一、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关键要“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学习优秀教师成功的经验,不断地加强阅读(教育专著、文学名著等),丰富自身知识的积累,才会高屋建瓴,才会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指导学生活动。俗语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而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的一桶“死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得缔造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且是源头丰厚的活水,要随时能激起学生思维创新的浪花。名师出高徒,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有一支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是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因此全面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关键举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反思语文实践活动的重点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农村语文教师在抱怨学生语文基础差、能力低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省自身的语文教学,比如,你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没有注重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你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没有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你注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的梳理的同时,有没有注重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新知的能力?总之,反思是进步的基础,农村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没能很好的落到实处,也该进行反思了。在反思中,才

能发现问题,才能提出建设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也才能使农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正常开展,从而有效地落实新课标的精神。

语文实践活动不一定都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走到户外。教师利用课堂,利用学校、学生身边已有的资源一样能进行。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有“走进图书馆”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常听语文老师说,我校没有图书馆,怎么办?教师如能动动脑筋,就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手头上总有一两本图书,可在班级组织“图书角”,学生自带两本图书(特困生除外),教师登记(便于归还时丢失的图书按价赔偿)后,就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而且“走进图书馆”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有了依托。学生编写图书目录,给图书分类,介绍“我”所喜爱的图书,简介作家生平、故事及作品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可以开展。再比如,教师可设计“关注环境,爱我校园”等综合实践活动,利用良好的校园环境进行教育,又培养了爱校园、爱环境的意识,可谓一箭双雕。总之,语文教师要有“平中见奇”的眼光,就得不断的动脑筋,适时利用生活的有利时机,合理利用身边资源,就能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有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阳光明媚的活动天地中。

三、营造语文活动的良性环境为“条条大路通罗马”

有些农村中学周边环境恶劣,小摊位时不时的摆到了学校大门口,学校附近的市场、商场里的高音喇叭时不时的唱着“靡靡”之音乐。有些家长也不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活动的环境,甚至还有时不时的打点小牌的现象……针对这类现象,语文教师会同学校在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及时沟通的情况下,可组织学生就相关问题开展相应的社会活动,如“地方政府关爱教育的举措”等活动,让学生与主管领导直接接触,既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能力,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当然,不全是学生的功劳)。还可以围绕“如何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或“身教重于言教”等专题,让学生主持召开“家长会”,请家长代表发言。总之,多种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学生能力的生成,又拓展了良性的学习空间。

当然,学校教育需全社会通力合作,教育好孩子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职责。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全社会的职责!

四、落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绝知此事要躬行”

农村中学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只要语文教师能迎难而上,努力探索,积极应对,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落到实处,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师集体的力量,同组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加强研讨,制定可行性实施方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落到实处,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泰州市的梅兰芳公园、姜堰地区的高二适纪念馆、溱湖风景区、“全球五百佳”河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等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活动的场所。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落到实处,应注重理论与实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语文知识,把语文知识具体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之中。其次,应把学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死知识的记诵,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思维,联想、想象,求同、求异、发散、创造等思维活动综合进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三,让大语文的教学理念在活动中得到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只是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能力,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方良药,灵活应用,定能够医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差的病症。

五、评估语文实践活动的角度应“横看成岭侧成蜂”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其他学科可以用书面考卷来测试成绩,它强调多元化,可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评定学生的活动成效,评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写活动报告、调查报告、小小论文、倡议书、方案设计等。在评估时更应重视过程,而不仅仅只是结果,应以形成性和发展性的评价为主。

农村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 篇5

教师的素质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比如,教师要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和课程理念,自身要有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知识和能力,要有处理学生之间个体差异的能力等等,另外还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比如,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如果教师的组织能力不强,往往很难成功。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教师还要有协调能力等等。而现实中,农村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的办学条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一定的限制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凭借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比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必须有计算机等设备,否则就成为书本知识的学习;劳动技术教育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片面地只学习书本上的劳动技术;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等等。但在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由于学校办学经费十分紧张,使得学校内部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十分有限,而且社区中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各种文化设施也特别缺乏,因此为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得活动的范围和程度都受到了限制。农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

(一)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是为了贯彻课程改革精神、落实课程改革目标而采用的措施之一。因此,要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利用多种形式、方法,比如,免费发放宣传材料、制作电视片、录像带等,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有清楚的认识,发挥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从而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新课程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二)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具有自身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它与学科课程不同,也与以往的活动课程不同,而且包括的内容也比较多,比较杂。对教师的要求也与以往的学科课程不同。对农村教师来说很多都是全新的。因此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举办专题研修班、召开经验交流会等,使教师了解、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意义以及要求等。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教师才能认识到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本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在实践中才能根据学校的实际、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社区的资源开展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课程资源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对硬件的要求较高。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搞成书本知识的讲授和课堂灌输,确保其活动性、综合性、开发性、生成性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或社区资源。挖掘社会资源的教育意义,并为本门课程所用。

(四)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但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农村学校应根据《纲要》的精神,根据本地、本校的资源或条件,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没有计算机的学校,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乡村的小学可以到城镇的小学学习计算机,城镇学校的学生可以到乡村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只要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义,具体的形式、内容可以不同。

(五)活动内容要联系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自主活动。所选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主题的选择、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等,都应当选择那些与当地的题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题材来进行。比如,目前许多学校一搞研究性学习,就是环境恶化、垃圾成堆的调查,一搞社区服务就是到敬老院或孤儿院照顾老人和儿童等。实际上,那些诸如环境恶化等研究性题目,农村中小学生的体会并不是很深。一项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表明,当以环境恶化等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效果并不理想,而当以[3]因此,在农村中小学,盲目向城市学校看齐。

(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在课程改革中的统领、协调作用。改变以往的以评价教师的做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将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纳入政府的管理视野,积极创造条件确保这些课程的实施。特别是,政府要协调社会各部门,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统筹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发挥综合效益。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管理的具体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落脚点在学校,程的校本化实施,行校本化实施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明确学校教育哲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具体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目标时,在学校育人目标内,动目标的一致性、和不足,充分评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所小学旅游资源丰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目标之一。“怎样腌咸菜”为主题时,效果却格外的好。千万不要脱离实际,考试分数和主要科目为主评价学校、求

学校能否有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进

既是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在学校层面上的, 应体现学校特色。在设计每学期学校首先应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将其活动目标统一拼凑性,保持学校综合实践活其次,要认真分析学校传统活动课程的优势从学校现有实际出发,对全构建整体框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目标。如有将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的实际为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基本保证。又是学校育人目标的载体之一克服学校目标制定的随意性、连贯性和延伸性,学校因势利导,二、教师进行专业化分工

学校要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安排上科学分工。关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分工的问题,笔者认为无锡锡山高中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将指导教师主要分为两类,班级指导教师和课题指导教师。每个班级分配两个班级指导老师,这些教师仍跟以前一样随班上课,负责所在班级的研究性学习管理和指导。而其他教师都可以作为课题指导教师,允许他们以一种灵活、自主的方式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老师一般都由学生聘请,不需要跟班,主要在课外或平时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实践证明,这种专业化分工,教师参与课程指导的方式灵活了,学生开展课程活动的形式也活泼了。

三、科学开发、整体规划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1、设计学校内容整体框架

一所学校要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科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是关键。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框架有个整体规划。这个框架的确立,主要依据学校设计的目标以及对学校情况的分析基础上确定。如,某所学校,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及情况分析,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整体框架为:(1)了解社区的基本设施与布局。如商店、运动场所、公园、电影院、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社区政府办公机构等;(2)调查社区的道路、交通状况。如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违规情况、交通事故、路标指示等。观察社区的居住环境。如社区绿化、风景名胜、违章建筑、环境污染、卫生、治安等;(3)探寻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如居民的业余休闲生活方式、社区下岗工人再就业比例、街道小摊小贩经商情况等。

2、全面关注活动组织线索

为了避免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窄化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全面展开,另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某项主题活动时,从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自然、社会、自我)切入,充分挖掘主题活动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同时,教师要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

3、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学生活动的基本类型、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式,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坚决避免将四个指定领域分割开来实施的情况。学校要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整合的基本方法: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共同价值追求;注意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延伸,开发不同领域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在每个主题活动内容的组织过程中,充分挖掘每个主题中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要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各指定领域之间的整合。

四、加强教师有效指导的方法研究

学校要引导教师加强指导方法研究。可从学生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设计,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学生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准备,活动的具体实施,课堂活动的组织,小组合作的有效开展、活动成果表达方式、原始资料的保存积累、学生自我反思等方面入手,加强实施过程的指导研究;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设计活动方案、搜集与处理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表达与交流、怎样进行调查、访谈、实验、手工设计与制作、利用网络与计算机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基本方法的研究。

五、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机制

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和途径,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发展评价的机制。要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入手,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中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在评价目标设计时,要重点关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道德、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合作与社会交往能力、认知基础与方法等方面的目标;在设计学生评价指标时,要从实施方法、实施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等维度设计评价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体系;要认真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方法,运用成长记录袋、活动过程的观察、学生自我反思、师生协商式民主评议、成果展示等多种评价方法。在学生评价活动中,教师应注重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和数据;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提出改进计划;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小组、评价周期与时空、多元主体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做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设计

一、确定课题 本课题的确定是教师有意向的提出。是针对学校少先队的活动来开展的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做环保小卫士。

二、制订方案

确定了活动课题,就开始了制订方案。我召集所有的少先队干部,宣布了课题,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去研讨“怎样开展活动”。也就是怎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呢?学生们首先就这课题提出了几个方面的环保范围:

1、空气污染

2、水污染

3、土壤污染

4、噪声污染

5、光化学污染

然后就这几个方面的环保,我把队干部分成五个组,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小课题。并确定了活动方案,交流汇总的时间,每人不同的分工。

三、实施研究

各组明确了自己的研究任务以后,各小组就开展了实践活动。研究的方式从思考“怎样做一个环保卫士?目前存在那些不环保的地方?怎样去改造这些不环保的地方”这些问题开展调查、收集、采访,到提出改造方案,到检查监督执行,都是由学生自己操作的,老师只是起组织指导作用。下面就活动实施过程来看看学生们是怎样开展活动的: 调查---收集---采访---提出方案

调查:各小组就各自的小课题开展了调查活动,利用课间、课外、双休日时间向全校乃至校外人士展开了调查。一般是记录、观察。

收集:各小组把调查来的情况汇总,分类记录,从中思考,得出结论。采访:对一些问题有针对的开始采访。学生充当小记者,采访学生干部,采访家长,采访校外有关人员。虽然稚嫩,可学生的兴趣很高,而且采访的技巧越来越熟练。

四、交流展示

各小组把自己调查采访的结果向所有的活动成员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完善问题。

五、活动的延伸

由于开展活动实践的都是学生干部,所以,这些学生干部就把这些活动的结果实施于少先队活动中。

六、活动反思

1、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活动的保障

2、老师与学生交流很重要

3、善于做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有心人

4、老师的指导要点到即止,老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

《变废为宝》主题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二、活动准备:

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怎样变废为宝?

2、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

3、废旧的垃圾物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题目:

某村约有1000户家庭,如果每户家庭每天产生1千克的垃圾,那么1天之内,会有多少垃圾呢?

如果以30天计算,每个月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如果一年以365天计算,每年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2、学生计算。

3、“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垃圾的问题。怎样变废为宝?

二、活动过程:

1、学生观看录象。

2、“看了刚才的录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教师随机补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垃圾分成三类:

(1)、有机垃圾:又称湿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废弃物。包括:瓜果皮、蔬菜皮、变质食品、剩饭菜等。(2)、无机垃圾:又称干垃圾、可回收垃圾或可再生废弃物。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织物(布料)等。

(3)、有害垃圾:又称危险废弃物。包括:废电池、过期药品等。

三、活动延伸:

“刚才我们的同学都表明了自己环保的决心。大家想想,用什么办法能使全校的同学,全社会的公民都参与到保护环境、减少垃圾的行动中去?怎样变废为宝?老师请大家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分组参加变废为宝实践活动。

四、布置作业:

1、小制作:根据小组活动方案,小组分别带自己制作作品的废品材料,制作小制作的工具,小组合作制作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安全。

2、作品评比:评比出有创意的作品,废品利用的有价值的作品,综合利用废品的作品。

“让绿色走向未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 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与定位

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第二节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

1、教育学原理

①大教育学原理。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时间长,空间广。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博才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准备。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这些方法性知识包括信息收集和交流的方法、调查与访问的方法、统计测量的方法、发表和讨论的方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方法等等。基于以上认识,本课程努力拓展教育时空,使学习与学校外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例如,课程教材在开发时注意内容的引伸性,教育途径上想方设法与广播、电视、戏剧、报刊、图书、讲座等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链接。其次,本课程致力于实现内容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的重心转移,以及单一学习向综合学习的转变。②情境教学原理。情境包含主观情境和客观情境。主观情境即针对儿童特点,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所创造的一种“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智、趣”的学习情境。促使儿童以最佳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到学习当中,获得主动发展。客观情境是指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在客观情境中,由于每一个真实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得到学习者经验背景的支持,也需要运用多种概念、原理。因此,本教材力求弱化或打破不同学科间的界限,强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联系、整合。其次,客观情境中的各种事件与问题是学生要完成的“真实性任务”,由于这些事件和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他们永远处于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对事件和问题的综合探究过程中,必然会衍生出新的问题情境,即新生出许多潜在的学习机会,使自己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教学内部和进程就变固定不变的静态的教育载体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有机的整体,这有利于学生对整体世界的理解和把握,避免了简单地按顺序复现不同科目各个方面的信息碎片,造成知识专门化。可以说,情境教学原理使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③探究教学原理。传统学校教育课程是以教师“告诉”的方式传递知识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我们并不否认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但这种教育方式所能传递的只是学问知识或者说科学知识。而相对于科学知识还有一种体验知识。体验知识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当学习者在以后遇到相似的对象与情景时,体验知识就会转化为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探究学习特别注重直接感受和经验的积累过程,即注重知识的体验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指定探究的步骤,形成探究的环境,为学生的的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地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学不到许多科学的“事实”,但他学会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领会了一种探究精神,并体会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领域。因此,本课程将体验知识纳入其中,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学问知识的能力。并且体验知识的纳入,也将弥补传统分科课程非人性化的不足,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特质。

④活动教学原理。人的知识结构是通过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建立起来的,而活动(外部活动和内化了的思维活动)就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的联接点。因此活动教学努力增加学生活动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不断追踪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例如民族文化、人口发展、繁忙商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当活动课的选题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学科体系局限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将课堂和学校的教育延伸到无限广阔的时空。而本课程也致力于加强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时空中享受到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而且“活动”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单元”,其多样的活动方式,也使活动者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全面地、健康和谐地发展。

⑤合作教学原理。本课程注尤其重结合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使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因为在合作教学中,儿童在自己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完成的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解决。其次,师生互敬互爱、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儿童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团体经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与团队精神等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2、心理学原心理

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以及丰富的教育环境的提供。所以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以此促进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预定、分科的知识和按科目方式熟悉知识的组织型态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显然,这样的学习环境不能保证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联系,不能保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发生际遇,也就不能保证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学习方式、组织型态等等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取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除教师、教材、学生以外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是一个不断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特色和价值取向。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潜能和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设置一种有利于自由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本课程就致力于设置这样一种自由学习的情境,即为学生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的学习手段。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是整体的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即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整个的人着眼,将知、情、意、行的教育贯穿其中,融会贯通。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情绪、情感、情操、态度、道德、信念、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本课程的整体运作变纯粹的、工具性的灌输知识的操作活动为一种理想的、应然的对真理的追求,尊重人性,保护童心,崇尚自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

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观察学习,人类学习除直接学习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观察进行间接的学习。当然,观察学习不是对榜样的机械模仿,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可以抽样出榜样行为的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因为这种观察学习随时随地在人们的相互接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因此本课程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使师生的行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知识与个性得到互补。其次,社会学习理论也促使我们大胆地把不同区域内的生活内容引进教材。尽管这些内容,学生没有切身体验的机会,但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文字的阅读,大量图片、录像的观察,以及模拟情境中的模仿,学生还是有兴趣和能力接受。这种观察与模仿对人的个性形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智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内省智能。这七种智能要素同等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同等关注。而且,这七种智能应该统和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培育,而不能将智力目标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分段而单一地提出,并按部就班地训练、强化、巩固。

(二)差异性。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本课程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伙伴、程度上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其次,本课程引进了着眼于过程地多种评价方法,使教育在每个学习者身上得到最大成功。

(三)实践性。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着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创造出有效产品地能力。因此,课程开发要注重实践性。

(四)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因此,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让其充分施展一技之长,并以此带动其它智能要素地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

3、文化学原理

学校教育和环境文化。文化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的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的成果。也就是说,文化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社会历史背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地理区域分成了若干个板块,这种充分吸收“文化产生于特定环境”学说的划分不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整体感悟,相反,有利于历史纵深的推进。

广义地理解,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要使文化健康发展,教育就应塑造、养育内心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人。其中自然环境长期被视作被征服的对象,破坏严重,使人类直接面临生存危机。我们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必须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由之路就是教育,根本途径是学校教育。于是,环境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本课程重要的教育内容。第三节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 的界限,体现了水平组织的原则。课程根据组织成完整的教学单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思想和思维的统和工程。

从课程目标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人化”,即从课程的内容到结构的编排,从问题窗口到解决问题的材料援助,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学生精神底蕴的充实饱满、学生只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课程设计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程化”,即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学生而言,本课程不是接受的对象,而是开发、开创的对象。学生面对的不是既定的静态的课程“支持本”,而是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础的,可以叠加、拆分、完善的学习体系。对于学习而言,本课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履历、一种经验、一种方式、一种导向。学习本课程不是为了占有它,而是为了感知它、享用它。

从课程定位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息化”,即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量的无穷大。本课程追求一定的学问知识,但更注重体验性知识,并且力图促进两者之间的依存与融合,努力实现学科知识在应用中的沟通与活化;追求事实性知识、但更重视方法性知识,并力图体现两者之间手段与目的、基础与升华的统整性。第四节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地形成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体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义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责任心、共生心,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获得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6)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不断追踪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例如民族文化、人口发展、繁忙商务、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当活动课的选题范围不再受到传统学科体系局限的时候,它就自然而然地将课堂和学校的教育延伸到无限广阔的时空。而本课程也致力于加强教育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开放的教育时空中享受到丰富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而且“活动”作为一个综合的“工作单元”,其多样的活动方式,也使活动者的能力与个性得到全面地、健康和谐地发展。

⑤合作教学原理。本课程注尤其重结合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参与到学习“共同体”中来,使需要多种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实践活动得以开展。因为在合作教学中,儿童在自己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完成的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可以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解决。其次,师生互敬互爱、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也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儿童内在的机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强烈的认识、创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性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成为一种主动学习的团体经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合作的意识与团队精神等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

2、心理学原心理

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所谓学习是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意义、产生知识。学习成果有赖于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以及丰富的教育环境的提供。所以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运用上引发、保护、激励儿童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以此促进学习者的主动介入,促进学习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开放的。预定、分科的知识和按科目方式熟悉知识的组织型态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显然,这样的学习环境不能保证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相联系,不能保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发生际遇,也就不能保证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开放的学习环境,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学习方式、组织型态等等都应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和取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除教师、教材、学生以外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多种因素构成,是一个不断与学习者发生交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直接影响本课程的特色和价值取向。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潜能和动力,并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设置一种有利于自由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本课程就致力于设置这样一种自由学习的情境,即为学生营造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的学习手段。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中,人是整体的人,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即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从整个的人着眼,将知、情、意、行的教育贯穿其中,融会贯通。即不仅要传授知识、形成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情绪、情感、情操、态度、道德、信念、价值观的培养。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本课程的整体运作变纯粹的、工具性的灌输知识的操作活动为一种理想的、应然的对真理的追求,尊重人性,保护童心,崇尚自然,促进人的整体发展。

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观察学习,人类学习除直接学习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观察进行间接的学习。当然,观察学习不是对榜样的机械模仿,它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学习形式,观察学习,可以抽样出榜样行为的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全新的行为。因为这种观察学习随时随地在人们的相互接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因此本课程特别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使师生的行为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知识与个性得到互补。其次,社会学习理论也促使我们大胆地把不同区域内的生活内容引进教材。尽管这些内容,学生没有切身体验的机会,但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通过文字的阅读,大量图片、录像的观察,以及模拟情境中的模仿,学生还是有兴趣和能力接受。这种观察与模仿对人的个性形成,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养成,道德品质和社会性行为的塑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智能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元性。人的智能结构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交际智能、内省智能。这七种智能要素同等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同等关注。而且,这七种智能应该统和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培育,而不能将智力目标在不同的时间内被分段而单一地提出,并按部就班地训练、强化、巩固。

(二)差异性。不同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本课程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伙伴、程度上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可以随时进行有意识地自我调整。其次,本课程引进了着眼于过程地多种评价方法,使教育在每个学习者身上得到最大成功。

(三)实践性。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着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创造出有效产品地能力。因此,课程开发要注重实践性。

(四)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因此,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让其充分施展一技之长,并以此带动其它智能要素地开发,促进其全面发展。

3、文化学原理

学校教育和环境文化。文化是人类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依据他们的能力,在同周围环境的斗争中,以及在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中创造的成果。也就是说,文化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文化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社会历史背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根据地理区域分成了若干个板块,这种充分吸收“文化产生于特定环境”学说的划分不影响学习者对文化的整体感悟,相反,有利于历史纵深的推进。

广义地理解,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要使文化健康发展,教育就应塑造、养育内心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的人。其中自然环境长期被视作被征服的对象,破坏严重,使人类直接面临生存危机。我们要保护和改善环境,必须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对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解,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由之路就是教育,根本途径是学校教育。于是,环境教育理所当然地成了本课程重要的教育内容。第三节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 的界限,体现了水平组织的原则。课程根据组织成完整的教学单元。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思想和思维的统和工程。

从课程目标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人化”,即从课程的内容到结构的编排,从问题窗口到解决问题的材料援助,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的自我张扬、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学生精神底蕴的充实饱满、学生只能力的全面提升。

从课程设计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程化”,即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学生而言,本课程不是接受的对象,而是开发、开创的对象。学生面对的不是既定的静态的课程“支持本”,而是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础的,可以叠加、拆分、完善的学习体系。对于学习而言,本课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履历、一种经验、一种方式、一种导向。学习本课程不是为了占有它,而是为了感知它、享用它。

从课程定位的视点看,本课程的开发力求“全息化”,即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量的无穷大。本课程追求一定的学问知识,但更注重体验性知识,并且力图促进两者之间的依存与融合,努力实现学科知识在应用中的沟通与活化;追求事实性知识、但更重视方法性知识,并力图体现两者之间手段与目的、基础与升华的统整性。第四节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地形成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体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义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责任心、共生心,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获得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6)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7)培养学生使用学习工具、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8)对人类的起源充满好奇,关心人的生理、心理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9)对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如神奇的中草药、海市蜃楼,循环往复的食物链等充满好奇,并具有探究的欲望。领悟到这些大自然之谜和人类对大自然之谜的不懈探求构成了大自然的永恒魅力。

(10)热爱大自然,努力拓宽渠道、创造机会领略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向往绿色生活。

(11)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视作生命,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的自然事物,能领略到来自动植物的智慧、情感、幽默、思想……

(12)初步感知各种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 识。

(13)了解并积极关注现实中的各种环境问题问题,身体力行,把保护环境的承诺付诸行动,并积极作好环保宣传。

2、阶段目标 中段(3-4年级):

(1)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关系、生活常识、健康的休闲方式和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能力。

(2)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的地域风情和习俗,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和人间亲情,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

(3)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4)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的积极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5)初步培养学生使用文本、超文本学习工具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

(6)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7)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学习生活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8)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9)培养学生初步的计划活动和组织管理能力。(5-6)年级:

(1)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风貌和传统习俗,体验民族风情,社会家庭生活和人间亲情。

(2)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3)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5)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具有初步地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6)初步培养学生地成果意识、质量意识。

(7)使学生初步理解祖国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体味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情趣,关心人的心理和生命的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8)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9)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

(10)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看问题,并活用知识综合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1)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12)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13)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策划学习活动、主题论证、调查取材、分析判断和活动总结的能力。

(14)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经营和广告知识,生活安全知识、身心保健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经济活动能力和生活美化能力。

(15)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关心文化活动,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民情,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课程内容

生命之源自然风光自然奥秘动物植物环境污染主题活动窗口主题活动窗口主题活动窗口主题活动窗口主题活动窗口人类的起源黄土高坡循环往复的食物链动植物的语言暴走黄沙恐龙的足迹茫茫沙漠取之不尽的新能源动植物的智慧“渴”望未来人与自然圣洁高原神奇天然的中草药动植物的幽默天下“酸雨”人与灾害绿色草原……动植物的品格温室效应人体的奥秘神秘山林动植物的自我保护古镇风雨人口与社会烟雨水乡动植物的情感天地走出“喧嚣”……迷人海滨………………主题活动示例主题活动示例主题活动示例主题活动示例主题活动示例绿色编写台绿色编写台绿色编写台绿色编写台绿色编写台 生命之源 人类的起源: 恐龙的足迹: 人与自然: 人与灾害: 人体的奥秘: 人口与家庭: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自然风光 黄土高坡: 茫茫沙漠: 圣洁高原: 绿色草原: 神秘山林: 烟雨水乡: 迷人海滨: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自然奥秘

循环往复的食物链: 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神奇天然的中草药: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动物植物 动植物的语言: 动植物的智慧: 动植物的幽默:

动植物的品质:动植物的自我保护: 动植物的情感天地:

主题活动示例(专题与思路型;问题与材料型;窗口与例示型;板块与路径型)环境污染 暴走黄沙

“楼兰王国”失踪之谜 “渴”望未来 天下“酸雨”

“水墨古镇”——塘栖 还临平一片洁净的天空 第六节教学实施意见

1、关于于教学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

(1)在教学的内容组合方面,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地域风情和办学特色,围绕“绿色”主题,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在落实公共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的内容能够掀起学生的思想浪花、矫正和完善学生的性格、拓宽 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力求多姿多彩。尽量提供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倡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实践性、综合化沙龙式、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匹配指导教师和教学媒体,灵活应变学习的组织结构和学习的场所,为达成教学目标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3)在教学时间方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课时量,中段和高段每周1---2课时。教学时间的安排一般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学校课程教学的年、月,结合社区事业活动和学校的例行教育活动,确定本课程的集中教学时间和分散教学时间。集中教学时间主要用来计划、交流、展示、评价。

2、关于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三个要点:①目标集中而明确,并具有高于学科教学的学习难度,防止课程教学的低水平徘徊,而导致教学资源的流失;②尽可能安排学生体验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③体现教学弹性,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现场调节,确保教学活性,防止“满打满算”。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重视争取三个支持:①争取学生的信念和情感支持,以便开掘学习者的个体潜能;②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和学校教师群体的支持,以形成教学的合力;③注重警告学习资料的支持,充分享用教材里的学习支持库,同时,努力发掘和拓宽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途径,以丰富学习资料,提高学习的价值。

3、关于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强化六个结合,即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本课程的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本地环境与异地环境相结合、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相结合、显性成果与隐性收获相结合、学校与社会家庭相结合。

4、关于课程教学的管理与研究

本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为了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一方面要启用“精兵”来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主动培训教学骨干,努力使师资水平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强将”来主管本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使之成为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窗口。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篇6

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架起了一座桥梁。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备受人们的关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

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科书的延伸和重要补充,对语文教科书具有很强的、无可替代的补偿作用。如果说教科书注重的是知识,那么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应侧重综合语文能力的形成发展。现代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是见多识广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源泉,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应来源于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多种学科知识、技能以及道德文化涵养、人格养成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高级运用和表现,也是听说读写、思维、想象以及创造性品质的最佳整合方式,是现代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更好地贴近生活的体现。

如何在教学中实践这是个崭新的课题,据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本校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有的放矢,进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策略的探究。

一、参与活动策略

新课标对高年段的学生有这样一条要求:能策划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结合学校开展的读书节开展综合性活动,要求人人参与。这个活动都是全校性的活动,要求班级参与,参与方式班级根据情况自己决定。于是在这活动开展前,我都让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各组定出一个活动计划,拿到班级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有班级集体修订合体的活动计划,根据计划,开展活动。仅这一计划的制定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经过讨论,每人都要办一期《鲁滨逊漂流记》手抄报,然后全班的手抄报订成一个小册子,以便欣赏。这次活动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让学生们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课后,不少孩子不但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还写下了生动的日记。

二、游戏竞赛策略

综合性语文学习,不一定非要是教科书上安排的内容,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六年级开学不久,学校进行了一次《我的梦 中国梦》讲故事比赛。派谁去呢?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借此机会在班级进行一次讲故事比赛,一来可以确定人选,也让大家有个锻炼的机会。全班人人都来人数多,时间会拉得很长,于是我让孩子们自由组合,先在各小组进行比赛,有每组选出第一名参加班级比赛,这样全班有四个学生参加决赛,最后再选出一名参加年级组比赛。通过游戏竞赛,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大增,有利于活动内容的开展,更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整合资料的能力,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素养,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

三、动手实践策略

国标版六年级上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是《读报和剪报》。在这一活动进行前,根据活动要求,在班级进行一些小调查:你最喜欢读什么报纸?你读的报纸通常有几个版面?各版面主要有哪些内容?你平时喜欢读哪些方面的文章?然后布置学生做一做,在班级利用班级板报,专门开辟一个专栏“一句话新闻”,有全班轮流负责记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坚持读报的好习惯。有一些新词是经常出现在报纸上的:炒股、资讯、打非、倒计时、多媒体、地球村、豆腐渣工程… …先考考学生,看看他们知道多少,不知道的发动他们自己动手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多看报纸,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开阔视野。并且教育学生看过的报纸不要随便丢掉,可以根据需要,分门别类的剪下一些资料,做成剪贴报。

学生们很感兴趣,学期快结束时,几乎人人都有一个剪贴本,都是从各类报纸上剪下来的材料。有分类的,有综合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对他们的作品还进行了评奖,学生们的兴趣更大了。只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十分高涨,就能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写作策略

俗话说“趁热打铁”,在开展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后,为了巩固活动成果,通过写作的形式检验学生的信息资料整合和提炼能力。对开展的各种综合性语文学习,我都希望学生学生们能留下一些资料,当然要靠写作,写作要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所以这样的写作一般都不定题目,不定体裁,只要能围绕活动进行即可,自由发挥,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这些文章反而妙趣横生,充满活力。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老师真正起到导演的作用,鼓励学生把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引向深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组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综合性学习活动毕竟是语文课,不等同于综合科目的课程,不能上成综合实践课,既不能完全像平常的阅读课,也不能过多地介入非语文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很好地设计好教学程序,参与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有序的课堂上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论文 篇7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农村小学的独特价值

(一)有利于改善农村小学的课程结构,更好地落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农村小学,现有课程结构单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成为学校的全部,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缺乏动手能力,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创新精神。这样的农村教育,特别是这样的课程,很难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合格人才,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将农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正式的必修课程的范围,使之制度化、系统化。

(二)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综合实践活动以实践性、综合性、开发性等为主要特点。无论是信息技术的教育,还是研究性学习,以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都是要求学生要亲自实践、亲自动手,通过实践、体验来学习,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兴趣等来选择题目,选择活动,自我决定进度,其评价方式也不是简单的对或错等,这些转变对于在农村学校占主导地位的以书本知识为学习的一切,以端坐静听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考试分数为衡量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的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有利于加强学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农村小学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个人与社区发展的紧密关系以及各种技术特别是农业技术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等;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使学生走入社会,增强对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了解,特别是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信息技术的普遍落后,生态退化,环境恶化等的了解、熟悉,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游艺活动课

此类活动将语文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表演、游戏、竞赛等有趣味的语文活动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例如教学《村居》《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旧知导入,激发兴趣”“自学全诗,解词释句”“感情朗读,深化理解”三个步骤,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田野的迷人景色和儿童活动的欢快情景。学了课文之后,我不禁想到:像课文这样的古诗有很多。这些古诗,不仅深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有多种教育功能,可入选教材的古诗毕竟是有限的。怎样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呢?于是,我把学生带入背诗、赛诗、赏诗的学习活动中。我利用班队课的时间,教学生读古诗、背古诗、欣赏古诗。伴着舒缓的古典乐曲学生们欣赏着古诗,大家读的读,记的记,议的议,怡然自得。我要求大家利用两周时间背诵以下十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第一场:“春”诗擂台赛。由教师选择诗题,以“击鼓传花”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春”诗擂台赛,比一比谁背得多。胜者则封为擂主。第二场:填字游戏:(1)填写含“春”字的词。(2)填写有关“春景”的词。

为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我趁热打铁,利用语文活动课的机会,带学生走出课堂,到郊外踏青赏诗。大家走向田野,惊喜地看到了诗人笔下所描写的“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田埂;大家走在河提上,高兴地发现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见河面上鸭子正自在地戏水,不知谁说了一声:“这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呀!”引来一阵欢笑声。学生们一路踏青,留下一路“春诗”朗诵声,好不热闹。赏诗活动,使大家真真切切领略到了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受到了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

(二)专题探究会

在学了课文《曼谷的小象》之后,有学生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象的机灵、乖巧令学生确实着迷,课后议论不休,还不时跑来向老师问这问那。我们就借机帮助他们确立了“有趣的象”研究专题,而后,他们还编了一份手抄报。既有插图又有文字描述,做得是有模有样。我们不仅以教材为载体设立专题探究会,还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来确立专题探究。例如,设立“家乡的一种农产品”汇报会,“我身边的新鲜事”等。

(三)主题活动会

通过设计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引导学生甚至于家长或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通过实地观察、调查访问、数据测量、查阅资料等实践性的活动,解放学生的口、鼻、手、脚、身、脑,去掉那种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应试形式的空洞的说教,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例如学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后,组织学生围绕自己村里的池塘开展环境保护探究活动。

摘要:本文阐述了农村小学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探讨了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进行开设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关键词:综合实践,农村小学,课程价值,具体操作

参考文献

[1]何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2,⑷。

农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论文 篇8

一、立足学生,制订合理的活动目标和计划

深入学生,依据学生特点,制订出来的活动目标一定要主题鲜明、定向明确;活动任务必须精要恰当,适宜学生;活动流程务必简洁清晰。如在七年级上期教材中安排一次“探索月球奥秘”的学习活动,农村中学比较缺乏相关的科技资料,缺少相关的信息,也难于从工具书或网上查找相关的详细资料,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活动效果,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改选用学生熟知的课题来开展活动,如开展“讲述与月亮有关的生活趣事”等贴近学生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要完成好每个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必须做到课前预设,周密策划,按计划有的放矢地组织指导学生活动。其次,明确活动任务,要让全体学生都清楚每次活动的主题,提示学生明确活动目标,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开展活动,以及活动中应注意的事项。同时,还要注意给学生分配不同的任务,在流程安排上,应事先拟出行动步骤,并在明确任务时告知学生,让学生能清楚地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需要在哪一个步骤完成什么事项,鼓励学生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和创新的举措。

二、立足农村生活,开发特色资源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农村有高山,有流水,有花草树木,有鸟兽虫鱼,有自然的天籁,有无穷的奥秘,更有丰富无比的人文景观。这个丰富得无与伦比的大自然,不仅给我们赏心悦目的风景,更蕴藏着供我们使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

1.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在自然中去汲取语文营养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开展一系列诸如“我和自然对话”“告诉你,我的一位动物朋友”“我爱家乡的秋色”等一系列以自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由于贴切学生生活,耳闻目睹,讲述生动,交流也精彩纷呈。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人文思想。

2.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结合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他们的生活里,有勤劳无怨的父母,有淳朴善良的邻里,有纯真无邪的朋友,更有与父母一道走向田间地里那种沉甸甸的生活感受,有从老师手中接过破旧的课外书籍时的那份欣喜……农村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生活的感悟也同样是厚实的。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更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熟悉的生活,把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与具有乡土特色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往往会获得意料之外的成功。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后,结合课文我指导学生开展了这样一次语文活动——向你们的长辈了解他们曾经遇到的困难以及怎样解决的,同时要求学生交流调查结果与自己的感悟。这次活动,不仅为学生积累了感人的写作素材,培養了相互交流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也让学生从长辈那里获得了思想的熏陶。在春节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走进压岁钱”的调查活动。在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走访自己周围的朋友,深入了解他们压岁钱的来源、数量、用途等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促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三、突出学生活动的主体地位

语文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意志力、创造力的最佳途径。在社会生活考察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现实生活情境,以此丰富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体验、文化积累、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实现活动之后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在对校园素材的选择与提炼活动中,则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和探究,直接地感受学校的文化艺术氛围和人文历史情结,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主题活动以及学校沉淀的文化底蕴,让学生获得第一手材料,在感悟中体会成功的愉悦。

四、强化教师对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语文综合实践虽然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体验为主要活动方式,但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相反,教师及时和适度的组织指导,是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的重要保证。一些同仁在进行综合性活动教学时,只追求外在形式的热闹,忽略了对学生必要的指导和调控,以至于场面热闹而实无收获,一节课完了,学生收效甚微。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应该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的全过程。

教师的指导必须具有实效性,既不能作简单的规定和统一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教师指导应重视学生活动主题的重点目标、活动过程、具体方法、学生活动必须准备的资料和工具以及活动中和活动后的评价。总的来说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要全程监控,做到事前有准备,过程有引领、辅导,事后有小结评价,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做和谐统一。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一个新的教学领域,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为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语文学习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更是对条件较差的农村初中语文学习的挑战。为此,我们不仅要转变教育思想,更要加强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提炼内功,使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充满兴趣与活力,掌握方法技巧,提升创新能力。

上一篇: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总结下一篇:如何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