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内容

2024-06-26

楚辞内容(共4篇)

楚辞内容 篇1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2)文学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3)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2.楚辞

(1)形成:战国时由屈原创作。

(2)代表作:《离骚》。

(3)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汉赋

(1)形成: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①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②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②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8 屈原 楚辞 教案 篇2

一、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楚王宗室。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让他做三闾大夫。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通晓诸子百家,对儒、法等家思想都有所吸收。他讲仁义、言民本、颂德政,崇尚尧、舜、禹、汤、文、武等古圣先王,同情和关心百姓疾苦。他追求“法度”、“绳墨”,称道秦穆、齐桓,主张选贤任能,要求变法治国。他一生始终以国家兴亡为念,有着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在政治斗争中,他不屈不挠,坚持追求“美政”理想,代表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屈原的思想和性格 屈原具有崇高的爱国思想和浓烈的忠君倾向,他站在维护楚国的立场上,主张联合抗秦,但遭到不公正待遇。屈原洁身自爱,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献身。根据屈原的生平和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推知,造成屈原的悲剧,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屈原常常与楚国最高统治集团发生冲突。在内政上,屈原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他仰慕儒家美化了的传说中的三代圣君贤臣,对政治抱有某种理想主义的态度。同时他又蔑视那些小人,主张改革内政,这自然会招致许多人与他为敌,如上官大夫、公子子兰等。在外交上,屈原主张联齐抗秦,而楚怀王贪利受骗,顷襄王畏怯妥协,都不能接受屈原的正确主张,反过来因为他坚持己见而对他加以惩罚。二是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屈原是一个感情激烈、正直坦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加上少年得志,使他缺乏在高层权力圈子中巧妙周旋的能力,因而也就难以在这个圈子里长久立足。还在屈原受到重用的时候,上官大夫轻而易举的使怀王疏远了他,这不能说完全是由于怀王的昏庸无道(否则无 法解释起初怀王为何会重用他)。应该说屈原的正直而疾恶如仇的性格,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态度,同当时楚国已经衰乱的政治环境难以协调,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屈原的悲剧,是他的性格悲剧。在历史上,像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不断的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了杰出的文学家和优秀的文学作品。屈原的作品,《史记》中提到的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5篇。《汉书.艺文志》载屈赋25篇,未列篇名。据王逸《楚辞章句》,有25篇,即《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远游》、《卜居》、《渔父》,与《汉书·艺文志》所载篇数相同。现代学者多认为《远游》、《卜居》、《渔父》不是屈原之作,屈原所作23篇。

二、《楚辞》的含义、渊源及特点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教好的《楚辞》注本有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闻一多、郭沫若等,在楚辞的研究上有很多精辟的见解。

《诗经》之后三百余年,中国古典诗歌大抵处于消歇状态,至战国后期,一种“奇文”由楚国挺拔而起,那便是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屈原在深厚的楚文化基础上,并吸收中原文化的营养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美妙的歌声、突发的异彩,使沉寂已久的诗坛重新活跃起来,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典诗歌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峰并峙的发展道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简短的抒情短章向叙事抒情长篇的发展,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的基本完成。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

二、屈原的代表作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本出于淮南王刘安《离骚传》,《离骚》中有“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九歌.山鬼》中有“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尤”之句。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王逸:“离,别也。骚,愁也。”(《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另外,还有释为“牢骚”(扬雄)、“老商”(楚曲名,游国恩说)等。但以班、马二人之说最为合乎诗人命题之旨。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它作于诗人放逐汉北时,是他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全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四、《九歌》、《九章》及其它作品

《九歌》创作于楚怀王时,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它们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它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东皇太

一、太阳神东君、云神云中君、寿命神大司命、宰嗣神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水的配偶神湘君和湘夫人、河神河伯、山神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它不同于其它诸篇的情调和风格,而是取材于秦楚战争,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全诗激昂悲壮,刚健质朴具有强烈的感召鼓舞力量。《九歌》经屈原加工后,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首先,它吸取民歌的浪漫精神,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神灵形象和美妙神奇境界。这些神灵,多来自神话世界,兼有神和人的双重特点。他们住贝宫,居幽篁,乘云龙,驾鸾凤,居处不与人同,但他们或哀怨缠绵,或威严冷酷,或温柔妩媚,或痴情寂寞的感情则与人同。其次,在塑造艺术形象时,《九歌》善于把心理刻划和环境气氛描写和谐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写山鬼久候情人不至一段,诗人把女神的烦乱痛苦心境与凄风苦雨的环境交融相衬,真切地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的缱绻缠绵。另外,《九歌》语言清新秀媚,情韵悠远,既自然优美,又绚烂多彩

《九章》是一组组诗,共九首。它非一时一地之作,一般认为,《橘颂》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惜诵》作于被谗而尚未放逐时,《抽思》作于放逐汉北时,其它六首是放逐江南后所作。《橘颂》通过对橘的特质和形象的拟人化的象征描写与赞颂,寄托了诗人秉德无私、横而不流的崇高志节,开了后代咏物言志诗赋的先河。全诗情调激昂乐观,无失意之悲愤,又基本是四言,“兮”字在句尾,显非屈原后期之作。《抽思》、《哀郢》,是倾诉对郢都的怀念和忧国忧民的感情的。后者写于顷襄王21年秦将白起攻陷郢都后,忧思之情比《抽思》更深切、更沉痛。《涉江》、《悲回风》、《怀沙》,写诗人艰辛悲苦的流放生活中,因谗见斥的愁苦心情和死不变节的志向的。尤其是《涉江》中对他流放路线的记述,具有重要的传记史料价值。整体看,《九章》是一组政治色彩浓重、感情充沛的抒情诗,它的大部分篇章是屈原斗争经历的纪实。诸诗在写法上,多直抒怀抱,写实多于幻想,注意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刻划反映诗人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语言华美生动,感情激烈奔放,结构跌宕有致,情景交融。五、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他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他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骚体诗这一新诗体,并写出光照日月的名篇《离骚》,从而在我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化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屈原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屈原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贾谊、司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屈原诗歌的艺术成就影响也很大,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宋玉便是这一体裁较早的开拓者之一。

六、《九章之八•橘颂》赏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文重要实词,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咏物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把握橘树的精神以及作者所体现的人生追求。

资料: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橘颂》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歌颂,橘树的形象是诗人用以激励自己坚守节操的榜样。

《橘颂》可分两节,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 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郭沫若翻译: 辉煌的橘树啊,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多么可爱啊,圆满的果子!/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植根深固,不怕冰雪氛霏。/赋性坚贞,类似仁人志士。/啊,年青的人,你与众不同。/你志趣坚定,竟与橘树同风。/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随波逐流,也不固步自封。/你谨慎存心,决不胡思乱想。/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我愿和你,永做个忘年的朋友。/不屈不挠,为真理斗到尽头!/你年纪虽小,可以为世楷模。/足比古代的伯夷,永垂万古!作业

1.背诵课文。

2.诗中哪几句写了橘的生长习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颂橘的? 具体从橘树的外形美丽动人和美好精神两个方面来歌颂。4.从哪些方面写了“橘”的外形美? 叶——绿;花——素;枝——曾;棘——剡;果——形抟、精色、内白 5.橘的外在美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请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课文原句:“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闭心自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说明了“橘”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自立、豁达正直的精神品质。

6.作者仅仅只是在颂橘吗?这种通过颂橘来表达自身品性的写作方式是什么? 作者看来是句句写橘,但不是仅仅在颂橘,而是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赞美。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7.作者是如何言志的?(结合课文分析)无论是对橘树的描述或对橘树的颂扬,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言志。用橘的特性表达了自己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宋玉

1、宋玉的生平。宋玉稍后于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出身寒微,曾做过大夫,后遭谗去官,郁郁不得志。思想和创作都受屈原的影响,是屈原的直接继承者,在先秦文学史上是仅次与屈原的著名辞赋家。

2、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宋玉赋十六篇”。对其作品的真伪多有争议。收入《楚辞》的有《九辩》,还有收入《昭明文选》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等。宋玉的辞赋是在屈原的直接影响下创作而成,并在辞赋等形式方面有所发展。它们是由楚辞而至大赋的一个过度阶段。

楚辞部分文字教案 篇3

楚辞和屈原

6.1楚辞的形成

一、楚辞的名称和涵义

(一)名称。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二)涵义。

1、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后专指以战国时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即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变成一部诗歌总集叫作《楚辞》。则“楚辞”又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二、楚辞的形成

宋人黄伯思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东观余论卷下《校定楚辞序》)这表明,楚辞首先是楚文化的产物。西周初,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建楚国。在长期发展过程衷,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楚文化。楚辞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发育成长的。

(一)楚文化的形成

楚国不是与周王朝同宗的国家,政权上有某种独立性,思想伦理不够成熟;巫风盛行;天热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好;贵族比较独立;人们的意识个性较强。

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西周初,据说熊鬻曾“子事文王”,后来熊绎又被成王封于楚(《史记·楚世家》)。这应该理解为周王朝对楚人实际控制江汉地区的承认。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兼并了长江中游许多大小邦国,成为足以与整个中原相抗衡的力量。楚庄王为春秋五霸之一,一度有北取中原之志。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其势力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

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春秋战国时代,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也已成为楚国贵族诵习的对象。《左传》记楚人赋诵或引用《诗经》的例子,就有好多起。但另一方面,楚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小雅·采芑》记叙周宣王南 征楚国之事,说:“蠢尔蛮荆,大邦为雠。”并把“蛮荆”与北方的玁狁并列。《鲁颂·閟宫》又把楚人与北方戎狄并列,同作为应予严惩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而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认周王室权威的时候,也往往自称:“我蛮夷也。”(见《史记·楚世家》)

一般认为楚文化比中原文化落后,这样说不完全对。楚文化的兴起也许比中原文化迟,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尤其是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关系的政治与伦理思想远不及北方文化严密。——所以楚人需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与此相应,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楚文化不一定落后,甚至有许多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楚辞十分重要。

首先应该注意到,南方的经济条件较北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汉书·地理志》说,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由于谋生较为容易,就可能有较多的人力脱离单纯维持生存的活动,投入更高级更复杂的物质生产。所以至少在春秋以后,楚国的财力物力,已经明显超过北方国家。《左传》记重耳奔楚,对成王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已可窥见一二。据历史记载,楚是春秋战国时拥有黄金很多的国家。从近年地下考古发掘来看,战国时代楚国的青铜器,足以代表先秦青铜器冶铸的最高水平。至于楚地漆器、丝织品之精美,那是北方根本无法比拟的。可以找到不少例子。屈原《招魂》中描绘楚国宫廷内极其奢华的享乐景象,当然也须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样因为在南方谋生比较容易,途径也多,不需要组成强大的集体力量以克服自然,维护生存,所以楚国也没有形成像北方国家那样的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据《韩非子》说,楚国的贵族也一直拥有比较独立的势力。这对于楚国同北方国家的对抗也许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个人受集体的压抑较少,个体意识相应就比较强烈。一直到汉代,楚人性格的桀傲不驯,仍是举世闻名。《史记》、《汉书》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

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这是楚文化明显超过中原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

楚地出土的各种器物和丝织品,不仅制作精细,而且往往绘有艳丽华美、奇幻飞动的图案。《招魂》、《九歌》所描绘的音乐舞蹈,也显示出热烈动荡、诡谲奇丽的气氛。旧楚地、今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具备五个半八度的编钟,被中外专门家誉为“世界奇迹”,实际证明了楚国音乐及歌舞的发达。而北方的正统音乐,通常是限制在一个八度的音域范围内的。

综上所述,应该说:以春秋战国时代而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实是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如果单就艺术领域而言,楚文化的成就为高。文学是广义的艺术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要论述的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尤其楚国艺术的一般特点,如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等,也都呈现于楚辞中。

(二)楚辞的形成

1、楚辞的产生,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如前所述,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薤露》、《阳春》、《白雪》等。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还有刘向《说苑》所载《越人歌》,据说是楚人翻译的越国舟子的唱辞: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①(《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2、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民间的“巫歌”关系紧密。

楚地一向巫风盛行。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重淫祠”(《汉书·地理志》)。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且企图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见《汉书·郊祀志》)。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甚至《离骚》这篇代表作的构架,由“卜名”、“陈辞”、“先戒”、“神游”,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这种宗教歌舞,对楚辞的影响:

1)屈原创作的《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而成。《招魂》也是根据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

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边唱边说。这种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

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和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

3、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

4、楚辞的产生还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势力不断强盛,扩张吞并,使长江流域基本并入出国版图。土地的扩张,必然引起它与北方诸国的摩擦和交流,战争和外交活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南北的思想文化也相互浸润,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渐为楚文化所汲取。春秋以后,楚国贵族对《诗经》已经相当熟悉,这成为他们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他们“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三、楚辞在形式上的特点

就体式而言,楚辞有两种:一种是类于《诗经》而有所改造的样式,如《天问》、《橘颂》等;另一种就是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典型样式。一般说,楚辞或“骚体”,都指后者。

典型的楚辞体,在诗风、体式、语言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1、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

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的六七言。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大量涌现。“兮”成为楚辞的鲜明标志。(“兮”的位置有两种:句末和句中。)

6.2屈原的生平及作品

一、屈原的生平及思想

(一)屈原所处的时代特点

屈原生活的时代,社会情势有两个特点:一是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空前激烈,重新统一的局面行将出现。二是变法运动在当时各主要诸侯国之间相继进行。当时的楚国正处于这一时代的洪流之中,秦国和楚国是当时左右局势的两个中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因此,秦、楚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但是,楚国的旧贵族势力把持着朝政大权,他们毫无政治远见,只知道苟安享乐,以致楚王朝日趋衰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节节败退。

(二)屈原的生平屈原生平的大事主要有:

1、早年以贵族身份担任三闾大夫;

2、受楚怀王的拔擢担任左徒一职,力图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

3、蒙冤被疏汉北,创作了震烁古今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

4、再次遭谗言陷害,被疏于江南;

5、郢都沦陷后,自沉于汨罗江;

6、其流传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天问》、《九章》、《九歌》等。录《屈原-贾生列传》于此,意在使诸生思如下问题:

1、司马迁怀着怎样的感情来为屈原、贾谊立传?

2、司马迁为何要将屈原、贾谊合并为一传?此二人有何相同之处?

3、屈原的出身及才华对他的一生有何影响?

4、屈原为何要写下《离骚》等楚辞作品?

5、张仪的离间计说明当时列国之间怎样的关系?而楚国居于何位置?屈原的理想是什么?

6、屈原遭遇几次流放?都是在什么时期?原因是什么?

7、从楚怀王到楚顷襄王、令尹子兰,为何他们都不能纳屈原之忠?忠臣为何都是悲剧的结局?

8、屈原为何不能像张仪、荀子、苏秦一样去别的国家效力?

9、你认为屈原在当时的出路有几条?他为何选择投水自尽?

10、你认为,屈原、贾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三)屈原的思想主张

1、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2、联齐抗秦,振兴楚国。

二、屈原的作品

《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赋25篇”,但未列明具体篇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标明属于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符,但后三篇的真伪难定。另有《招魂》王逸列于宋玉名下。

在汉代,学者们对屈原作品之篇数、篇目的意见已不一致,于是演变成了历代学者聚讼纷纭的一桩桩公案。今人比较一致的看法大体是:《离骚》、《天问》、《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歌曲加工润色而成。《招魂》一篇,王逸《章句》虽列入宋玉名下,但《史记》本传明确说是屈原作品,当属屈原无疑。至于《远游》、《卜居》、《渔父》,多数学者考订为后人拟作。据此,可以确定为屈原作品的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6.3《离骚》

一、《离骚》的题义及创作时间

(一)题义

1、《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2、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3、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离,别也;骚,愁也。”

4、汉代扬雄解释为“牢骚”。

5、游国恩《离骚纂义》认为“离骚”乃楚地古乐曲名。一般认为,在释义方面,班、马之说更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

(二)创作时间

关于《离骚》的创作时间,汉代人的说法含混不明,一般认为,《离骚》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但从《史记》看,似作于怀王疏远他后。

二、内容分析

结构上看,全诗大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余下的为后半部分。

(一)前半部分思想内涵

基本采用实写手法勾勒了诗人的现实遭遇,描述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达诗人人格、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及其内心的矛盾痛苦。大致分为五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八句)诗人通过对自己的先祖、家世、奇异的生辰与美名的描述,说明自己出身高贵,本质内美,含蓄地表达自己对楚国兴亡所负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情肃穆,意蕴深刻,为他一生的自尊自爱自重奠定了基调,也为全诗的体制结构奠定了框架。

第二层:(从“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至“来,吾道夫先路”)写诗人的外美,即才能、品德与理想。

知识点:献身君国的理想;江离、秋兰、木兰、宿莽等花草的象征意义;两个“恐”字的内涵(充分表达了诗人为祖国前途而忧虑的眷眷之心和建功立业的迫切之情)。

第三层:(从“昔三王之纯粹兮”至“伤灵修之数讹”)列举历代兴亡的事例并对照楚国的现实,表达决不向艰难险阻屈服,要帮助楚王成就大业的宏伟志向。

知识点:对比手法,即“三王”的英明与现实的黑暗、自己的忠君报国之心与奸党的陷害及楚王的见疑对比。

第四层:(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至“固前圣之所厚”)抒写自己的报国心招来的重重迫害和打击。

知识点:以花草暗喻自己的品质和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思想内涵。

第五层:从“悔相道之不察兮”至“岂余心之可惩”:表达自己遭受迫害的悲愤之情及坚持理想、绝不妥协的立场和决心。

知识点:“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思想内涵。概括:黑暗的现实与诗人爱国理想的不可能实现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于是诗人感到苦闷、彷徨、愤懑、孤独和失望,不得不转入幻境寻求出路,诗篇由此转入了后半部分。

(二)后半部分思想内涵

运用虚写手法抒写诗人遭谗被疏之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历程,表达诗人内心的冲突及最后的抉择。大约分为六层意思:

第一层:(从“女媭之婵媛兮”至“沾余襟之浪浪”)先借女媭的规劝重述自己的节操品德,后写自己对舜帝(即重华)陈述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史实及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以壮烈的心情回顾了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悲惨遭遇。

知识点:女媭规劝的内涵(代表世俗的妥协态度);对舜帝陈词的内涵(进行历史的反思以作出正确抉择,即坚持信仰,不随波逐流);“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政治主张的内涵。

第二层:(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至“好蔽美而嫉妒”)写诗人在得到舜帝(重华)的肯定后,为了寻求理想而进行了第一次神游,即上叩天门,求见天帝,但以失败告终。知识点:求见天帝的内涵(暗喻对人间君臣志同道合的追求);神话世界的无比神奇。

第三层:(从“朝吾将济于白水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写诗人为了寻求理想而进行第二次神游,即“求女”,但同样以失败告终。知识点:三次求女(宓妃、有娀的美女和有虞的二桃)的内涵(同样暗喻人间君臣志同道合的追求)

第四层:(从“索琼茅以莛篿兮”至“周流观乎上下”)写诗人在极度苦闷彷徨中去找灵氛和巫咸指路,灵氛及巫咸都规劝他出走故国。

知识点:灵氛及巫咸规劝的内涵(代表世俗的态度及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第五层:(从“灵氛既告余以吉卜兮”至“蜷局顾而不行”)写诗人假设听从灵氛及巫咸的规劝而进行了第三次神游,即出走故国(也即放弃和妥协),但中途爱国感情占了上风而留了下来。

第六层:(从“乱曰”到结束)写诗人在三次神游失败后回到现实世界并坚持操守。

知识点:“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内涵(以死殉志)。

全诗概括:通过以上对全诗的简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的长篇政治抒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求索“的诗篇,即追求自己的高尚节操,追求能被君主赏识而共创伟业,追求自己美政理想的实现。

三、主旨

从内容上,《离骚》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侧重于对斗争经历的回顾,后半部分侧重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全诗抒发了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怀,对腐朽势力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现了对进步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忠君和爱国。诗歌以男女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所谓弃妇的,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以此可解释为屈原的忠君。忠君是他爱国思想的一部分,其爱国之情,是和宗族之情连在一起的。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1、君明臣贤的和谐境界。

2、以仁德为本。

3、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嫉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四、《离骚》的艺术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1、运用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描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

表现为从神话历史传说中汲取大量素材,驰骋想象,虚构出诗化的情节,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用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1)诗人运用大量的古代神话故事而又有所改造。

(2)神话的撷取与运用,是屈骚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楚辞”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体现。

2、咏史抒情,描述了一个意蕴深长的“往古世界”(即众多历史人物纷纷出场,正面的如“三后”即禹、汤、文王的清明政治,反面的如夏代几世君王的败国身亡)。

(1)“往古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观照对象: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批判。(2)“往古世界”给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及理性光辉。

3、屈原在《离骚》中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描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香草美人”世界。

作为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诗中写对诗人刺激最大的便是现实的黑暗与众人的随波逐流,在诗人看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人人不知自尊自爱,不修道德的缘故,因此,诗人在诗中一再强调自身的道德修炼与高洁的品行,洁与浊、美与丑、善与恶、是与非的对立,经过诗人创意性的构思而出现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的意象。香草的象征意义:象征诗人内美、修能、高洁、洁白的道德本质。爱情的比喻意义:表达对君国的忠诚和哀怨眷恋之情,以及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妒,苦恋与追求。

(二)塑造了峻洁纯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非凡的才能,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形象。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1、运用了较《诗经》更其丰富的喻象。

2、把《诗经》片断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

3、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熔铸成浑融的艺术境界。

(四)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

1、结构。

全诗围绕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谋篇布局。诗作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回顾历史,后一部分是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前一不分主要是实写,后一部分大体是虚写。前后两个部分,一虚一实,回环往复,抒情写志通彻淋漓。后一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诗章跌宕起伏,艺术境界层进层新,使思想情感得到了尽情挥洒。

2、形式和语言方面。

句式长短不拘,韵散相间;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语言丰富多姿,文彩斑斓,草木鸟兽纷至沓来,双声叠韵比比皆是。既丰富了诗歌的境界,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诗人还吸收方言入诗,极大增强了楚辞的地方色彩。

6.4《九章》、《九歌》、《招魂》及《天问》

一、《九歌》

(一)《九歌》的概念及名称来源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抒情诗,其特点是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含爱国主义精神。

《九歌》的名称最早来源于神话传说,有“九天”之意。共包括十一篇作品,依次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二)《九歌》的思想内容

《九歌》作品中,《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五首写的是天神;《河伯》、《山鬼》、《湘君》、《湘夫人》四首写的是地神;《国殇》、《礼魂》两首写的则是人魂。各篇在内容上虽有所不同,但从整体而言,是一组具有楚地民间巫文化色彩的诗篇。

1、《东皇太一》:“东皇太一”为诸神中神位最高的神。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场古代祭礼的 隆重场面。诗歌前四句描绘了这场祭礼的隆重性及其主祭者—巫师的繁饰盛装。第五至第八句交代了摆在祭坛上的供物,表现出祭拜者的虔诚之意及典礼的规模之大。第九至十一句则写出了在祭礼上奏乐唱歌的三个过程,展现了祭礼的热烈气氛。最后四句写祭礼达到了高潮。全诗仅十五句,但却以特有的艺术手法极为成功地再现了一场具有原始气息的宗教祭典的全过程,表达了古代楚地人民虔诚的宗教感情及其企图通过娱神活动而获得安宁、幸福生活的愿望。

2、《东君》:“东君”为日的别称,亦为尊称。这是一首对太阳神的颂歌。全诗通过描写自然神(日神)光明、正义的形象,揭示古代人民对这一自然现象特有的信仰及膜拜心理,表达了诗人的审美意识(英雄主义精神)及爱国情怀。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点:(1)人物刻画细腻(如东君出场及下山时的神情及心理描写)。(2)景物描写及场面描写生动逼真。

3、《少司命》: “少司命” 是使生命由幼至长不受褋(die单衣)害的保护神,也可以说是主灾祥的神。这首诗各节的意思大致如下:

第一节:以迎神灵巫的口吻描写迎神殿堂的布置、少司命出场的情景及对少司命的温慰。第二节:以被爱灵巫的口吻写她被少司命独视的亦惊亦喜的感受。第三节:写被爱灵巫对少司命庄重行为的感慨。

第四、五节:以被爱灵巫的口吻写与少司命离别后的无限向往、想象及失意之感。

第六节:对少司命的热烈礼赞。

在艺术方面,这首诗具有心理描写细腻,想象丰富等特色。附:译文

秋天的兰花和麋芜,罗列生长在堂下。绿叶啊白花,香气馥郁向我袭来。是人都有好子女,司命神你又何必发愁。秋兰啊青青,绿叶啊紫茎。满堂坐满灵巫,司命独与我相视心通,来不说话走不辞行,乘坐回风车车上插云旗。悲伤之最是生离死别,快乐之最是初识相爱。荷花衣蕙叶带,忽而来忽而去。晚上休息天国郊外,你在云边等着谁?谁与你一起九河中游玩,暴风冲来水起大波浪。与你在咸池洗头,又帮你在阳谷晒干头发。盼望着美人却没来,迎风而站失意高歌。孔雀羽毛车盖翠羽旗,直登九天手持慧星。手举长剑拥少女,司命神最宜为民做评判。

4、《河伯》: 河伯即河水神。这首诗写一对水神情侣相聚出游,复又执手相别的场景,是河伯、洛神神话故事的一个片断。全诗大约分为三层:

第一层:相约同游。以河伯的口吻写其与洛水女神同游九河的情景。这一层开篇气势非凡,不仅描绘了一幅浩大的场面,而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对爱侣出游中欢快愉悦的心情。

第二层:水殿幽会。写河伯与洛水女神在水殿幽会的情景。这一层水殿描写神奇而美丽。第三层:送别南浦。以河伯的口吻写送别洛水女神的情景。这一层把恋人送别的情景写得十分动情,令人想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古诗词名句。特别值得一提得是,源于本诗的“南浦送别”成了后世叙写离情别绪的生动典故。

5、《湘君》与《湘夫人》:《湘君》和《湘夫人》实为一首诗的前后两章,诗中出现的主人公,仅湘水女神—湘夫人一人而已。

这是一首表达赤诚的情思、执着的追求、深长的怨望并带有一定情节性的恋歌。全诗两 章君以湘夫人的口吻写成,写她对所爱之人的思念、追求以及遇合不偕的失望和愁情。全诗成功地勾勒出一个苦恋者的感情历程,呈现给读者一个凄楚的爱情悲剧。各层意思大致如下:

《湘君》:

第一层:(开头八句)写湘夫人对湘君的期待而不得。

第二层:(从“驾飞龙兮北征”至“水周兮堂下”)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寻及追寻不得的痛苦、失望及沉思。

第三层:写湘夫人在极端失望中的决心。《湘夫人》:

第一层:(从开头至“将腾驾兮偕逝”)写湘夫人对湘君的企盼。

第二层:(从“筑室于水中”至“灵之来兮如云”)写湘夫人在企盼湘君中产生的幻觉。第三层:写湘夫人在失望中的决绝。

在艺术方面,前后两章均有以下特点:(1)细腻的心理描写。(2)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3)苍凉的格调(“爱”与“怨”)

附:《湘君》译文:湘神啊你不前来而犹豫,是谁将你留在了洲中?美丽无比打扮漂亮,去寻找驾起我的桂木舟。让沅水湘江安定无波,使长江水静静奔流。盼望那湘神久久不来,我吹着排萧苦苦思念谁。驾着龙舟向北进发,我的道路转过洞庭。薜荔装饰船舱蕙做帏帐,荪做浆兰草做旗帜。望涔阳直到水边。往来大江抒发我的精诚。抒发精诚未尽,侍女心痛为我深深叹息。涕泪横流潺湲而下,忧伤思君缠绵悱恻。桂木浆兰木舵,划动江水如砍冰击雪。如去水中摘采薜荔,如到树梢寻找荷花。心思不同媒人白费力,情感不深随便就断绝关系。水流迅急,龙船翩翩。交往不忠怨恨深,自己失约却说没空闲。早晨我驰骋于江边,黄昏我已留在北渚。只见到鸟儿停留屋顶,水儿环绕堂下。抛弃我的珏于江中,遗弃我的佩于澧水边。到芳香的洲去采来杜若,准备把它送给一位美女。时间一去不会复返,暂且徘徊而等待时机。

6、《山鬼》评析:本诗写的是山中女神的恋爱故事。全诗通过描写山鬼在追求爱情时的执着、自信及爱情受挫时的心理波折及苦恼,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苦恋者形象,描述了一个悱恻的爱情故事。大约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路险难兮独后来”)写山鬼的出场情景、穿着、神韵及心理活动。第二层:(从“表独立兮山之上”至“君思我兮然疑作”)写山鬼来到幽会地点而未见爱人的焦虑情景。第三层:写山鬼的极度哀伤与忧愤之情。艺术特色方面,本诗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景物描写均十分出色。

(十)《国殇》评析: 这是一首颂悼为国捐躯将士的诗。全诗以激越的感情,壮烈的战斗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死于国难的楚国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在艺术上,本诗具有感情激昂,场面描写悲壮等特点。

(三)《九歌》的艺术

把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愿望凝聚在浪漫主义的幻想之中,艺术境界高超。

2、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写,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语言情味悠深。

二、《九章》

(一)写作。《九章》作品写作于诗人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点,各篇所体现的思想内容与风格特点不尽相同:《橘颂》是写于诗人年轻时代的最早期作品,为咏物言志之作,思想风格比较乐观;《惜诵》、《抽思》及《悲回风》为诗人于楚怀王时期被疏去职时所写,虽然语意悲怨,但仍有眷恋不舍之情;《哀郢》、《涉江》为诗人于楚顷襄王时期再次遭谗被流放江南时所写,感情特别悲愤,语言比较激越;《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写于诗人晚年,其时诗人虽然壮志未减,但已濒临绝望,因此内容显得特别忧伤凄苦。通过阅读《九章》组诗,我们可以粗略了解到屈原人生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二)主要篇章内容

1、《橘颂》。

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首咏物诗,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全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对橘树斑澜夺目的外表和坚定不移的美质作了热情的歌颂,认为它可以作为自己的师表,实际上是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肯定和歌颂,也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的含蓄的表达。

全诗大约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为开头六句,主要是通过描写橘树的生长环境及本性,表达自己的宗国之情及乡土之恋。第二层从第七句到“姱而不丑兮”,通过描写橘树的结构、形态及颜色等,表达自己对内美外修人格的赞颂和自矜自许。第三层从“嗟尔幼志”到结束,是全诗的重点,通过讴歌橘树的志向及高洁品质以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本诗的重要意义,在于表达了诗人初始的、也是一生的向往,如最为人所感动的思乡恋土的爱国精神、廓其无求的无私品德、横而不流的人格保持、闭心自慎的好修精神,一直贯穿了诗人的一生,也几乎渗透到他一生的所有作品中。全诗在艺术上的特色大约如下:

(1)把写物的赋和寄托的比兴巧妙结为一体。

作为咏物诗,必须不即不离,贵有寄托,本诗虽用赋法来写,但有寄托,故又是比兴。(2)状物细致,不仅得其形且得其神。诗对橘树、枝、叶、果、皮、肉的刻画具体入微。(3)风格明快、情感乐观、语言优美、句式整齐。

2、《哀郢》。

此诗写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当时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都城郢都,楚王仓皇将都城东迁,老百姓则四处流亡,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全诗通过描述楚国郢都沦亡,诗人及百姓逃亡的经过与情景,表达诗人对故都的系念及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批判揭露了楚国统治阶级误国的罪行。

3、《涉江》:本诗写于诗人晚年被流放江南之时,它记叙了诗人渡江南下的路线、途中情景及复杂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时俗的愤慨及坚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三)艺术

采用纪实手法为主;语言生生动微妙,工于抒情;结构跌宕有致。

三、《天问》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体现了诗人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用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关于创作年代和动机见文学史)

四、《招魂》 一说,屈原替楚王招魂,一说屈原自招。其艺术独具特色,对汉赋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一是结构精美;二是长于铺排描摹。

诗经楚辞取名 篇4

绰此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然此字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绰搭配。

字义绰表示端正、绰步、绰姿;然表示信守、合适、巍然,意义优美。

音律乐、绰、然的读音是yuè、chuò、rán,声调为去声、去声、阳平。

字型乐为独体字结构,姓名学笔画15画;绰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14画;然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12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15-14-12,五格俱佳。

意蕴该名字可以趣解为:“端正 • 合适”。成语绰绰有余 傲然屹立扩展了名字的意境。

2》、【若素】

若此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素此字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若搭配。

字义若表示灵木、若淑、若木;素表示雪白、诚心、质朴,意义优美。

音律乐、若、素的读音是yuè、ruò、sù,声调为去声、去声、去声。

字型乐为独体字结构,姓名学笔画15画;若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11画;素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10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15-11-10,五格俱佳。

意蕴该名字可以趣解为:“灵木 • 质朴”。成语安之若素扩展了名字的意境。

3》、【蒹葭】

蒹此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葭此字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蒹搭配。

字义蒹表示蒹葭;葭表示芦苇、葭芦、葭草,意义优美。

音律乐、蒹、葭的读音是yuè、jiān、jiā,声调为去声、阴平、阴平。

字型乐为独体字结构,姓名学笔画15画;蒹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16画;葭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15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15-16-15,五格大吉。

意蕴该名字可以趣解为:“两岸蒹葭秋色里 满庭梧叶月明中”。

4》、【叶蓁】

叶此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蓁此字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叶搭配。

字义叶表示叶吉、叶泰、叶和;蓁表示茂盛、蓁蓁,意义优美。

音律乐、叶、蓁的读音是yuè、yè、zhēn,声调为去声、去声、阴平。诗经取名女孩

字型乐为独体字结构,姓名学笔画15画;叶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15画;蓁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16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15-15-16,五格俱佳。

意蕴该名字可以趣解为:“花馥馥,叶蓁蓁(明末清初•李渔《笠翁对韵》卷上•十一真)”。

5》、【绿萝】

绿此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萝此字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绿搭配。

字义绿表示绿波、绿鬓、绿色;萝表示萝蓏、萝卜、菠萝,意义优美。

音律乐、绿、萝的读音是yuè、lǜ、luó,声调为去声、去声、阳平。

字型乐为独体字结构,姓名学笔画15画;绿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14画;萝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25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15-14-25,五格俱佳。

意蕴该名字可以趣解为:“绿水 • 萝卜”。

6》、【璟涵】

璟此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涵从生辰八字上看,名字中需有水相助,涵字的五行属性为水。从生肖上看,生肖为猴,名字中应有氵部首为吉,涵的部首为氵。

字义璟表示美玉、美德、瑜璟;涵表示包容、包含、滋润,意义优美。

音律乐、璟、涵的读音是yuè、jǐng、hán,声调为去声、上声、阳平。

字型乐为独体字结构,姓名学笔画15画;璟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17画;涵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12画;字型较好。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15-17-12,五格俱佳。

意蕴该名字可以趣解为:“美德 • 滋润”。

7》、【菡雯】

菡菡系女子名常用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雯从生辰八字上看,名字中需有水相助,雯字的五行属性为水。

字义菡表示荷花、菡萏;雯表示云彩、雯华、月云素雯,意义优美。

音律乐、菡、雯的读音是yuè、hàn、wén,声调为去声、去声、阳平。

字型乐为独体字结构,姓名学笔画15画;菡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14画;雯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12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15-14-12,五格俱佳。

意蕴该名字可以趣解为:“荷花 • 云彩”。

8》、【荑脂】

荑此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脂从生肖上看,生肖为猴,名字中应有月部首为吉,脂的部首为月。

字义荑表示荑英、荑稗、荑杨;脂表示香脂、凝脂、松脂,意义优美。

音律乐、荑、脂的读音是yuè、yí、zhī,声调为去声、阳平、阴平。

字型乐为独体字结构,姓名学笔画15画;荑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12画;脂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12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15-12-12,五格大吉。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格式下一篇:礼貌语言的文化差异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