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培养案例

2024-06-11

思维能力培养案例(精选8篇)

思维能力培养案例 篇1

张胜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并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设计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主题词:实践活动、理性认识、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1]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

一、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里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二、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2]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

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

为了解决问题,我让学生画出图形,凭直观发现上面的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再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把思维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

思维能力培养案例 篇2

一、利用案例, 启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创造性从哪里来?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人的头脑里本身就固有的;而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来源于客观实践。而案例教学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优越性。

教师将一个案例生动地、实事求是地引导给学生, 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 确定必要的思考题。这里, 思考题的设置非常关键, 要提出切中要害的和关键性的问题, 思考题要具有启发性、诱导性和可讨论性, 要具有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要具有挖掘每一个案例价值的可行性。

比如“宠物狗被轧死, 该不该赔偿”的案例。教师没有将案例的详情先告诉学生, 而是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宠物狗被轧死, 该不该赔偿?”学生七嘴八舌, 各显神通。有的说该赔;接着就有人反驳说, 看主人有没有养狗证;还有的说, 看主人是否尽到监管义务;还有人说, 看看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同学们的思维多么活跃、巧妙而富有智慧, 他们恰好提出了教师要教给他们的知识。教师首先肯定了每一个人的发言, 并说大家的发言集中起来, 就形成了对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链, 最后谈了案例的经过及处理方式, 这正好是对学生回答内容的一个归纳和肯定。这样做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 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又解决了实际问题, 收到举一反三、抛砖引玉的效果。

在这里, 教师虽然置身于讨论之外, 但要时刻倾听学生的讨论, 并鼓励不同的意见, 允许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当学生的结论达到教学目标时, 教师要及时把学生个体的讨论意见集结在一起, 协助学生理清思路;当学生的讨论已经超时, 但还没有达成目标时, 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提示, 并在课后反思自己问题的设置是否恰当。只有这样, 他才能对今后如何引导讨论作好充分准备。

但对于法律案例教学而言, 虽然鼓励学生思考、辩论, 有自己的观点, 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 每一个案例都必须有一个最后的客观结论。比如对一个案例是抢劫罪还是抢夺罪的争议, 最后必须有一个结论, 到底是哪一个罪, 教师不能最后评价“两个罪名都成立”。唯一结论性要求教师必须对案例有透彻的理解, 并且形成客观、确定、准确的观点, 真正起到启发学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活动展示案例的策略, 活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如小品、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现场招聘或者站立小游戏等。比如站立小游戏这种方式, 一般是选择内容较多或难度较大的案例, 案例知识点小, 可设置成许多小问题, 用“是”或者“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认为“是”的学生请站立, “否”的请坐下, 坐下的不能再站起, 最后的站立者为最后的胜利者。事实证明, 学生乐于做这种活动式的案例题, 仅看胜利者脸上的笑容和其他人的懊丧, 就知道他们的参与热情有多高!这是典型的问题型案例, 可用在复习课、知识点多或难度大的教学中, 并且与过程性评价中的平日成绩挂钩, 效果较好!这些问题型案例的运用, 使原本较难把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而容易解决, 学习目标也较容易实现。

二、巧用个案, 创新思维

案例教学法是对课堂教学等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 是增加学生感性认识, 拉近现实生活与理论知识, 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有效形式。有时候只有巧用个案, 才能收到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最佳教学效果。

比如“职业生涯设计”这一课题, 既是全书的一个落脚点, 也是职业指导的灵魂。如何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 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是本节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采用了多案一用的“个人成长设计”案例教学。

根据学生的职业个性和职业理想, 将学生分为三组:升学组、就业组、创业组。首先组长有特色地介绍本组;其次在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写出对未来初步设想的基础上, 每组选出有代表性的一份分组研究其可行性及不足;集中全班智慧, 通过互提问题、互相讨论以完善不同类型的职业生涯设计, 用于指导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设计。最后, 教师总结升学、就业、创业三条道路是相通的, 一致的, 相互转化的。“条条大路通罗马”, 目的都是使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这也说明了职业生涯需要不断地“调适”。

运用“个人成长设计”案例既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实际自编案例, 也能很好地运用讨论式教学法, 将多个个案用于教学, 服务于教学目的, 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所学问题的重要性, 是对学生总结归纳和探索创新能力的一种培养和磨炼。

案例教学法无论是“以案说理”还是“以案传道”, 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推导, 从而发现概念, 并从中发现前人研究总结的规律和方法, 重在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而多个个案运用, 通过案例的对比, 找出不同点, 可以说给学生提供了一条捷径。例如, 在讲“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时, 教师用“豪华婚礼与空中婚礼不同消费观念”的案例对比, 让每组同学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两组学生互相质疑, 使他们在争论与质疑中逐步认识到哪种消费观是积极合理的, 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这样有力的对比, 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经过思考的知识, 活的知识, 更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同时慢慢地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能力培养案例 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案例 问题特性 数学思维能力

教育学认为,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艺术”科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为学习对象的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搭建了实践“载体”,提供了活动“平台”。数学案例是数学教材内涵要义的生动“概括”和外在“代言”。初中生在感知、研析、解答不同类型代数案例和几何案例的进程中,需要通过思考、分析、概括、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使得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数学案例在锻炼和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方面的“功效”,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肯定和认可,数学案例已成为培养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现我就运用数学案例特点,培养思维能力进行论述。

一、巧借案例解析特性,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判断、推导、概括,是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活动形式。学生在探知、找寻、总结解决问题思路及解答问题策略方法的进程中,需要进行思考、探析、推导、概括等数学思维活动。学生在其探析问题案例的实践进程中,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从而为思维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打基础、积素养。初中数学教师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解题活动的解析特性,对整个案例解析过程进行有效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到对数学案例条件及解答思路的分析、思考等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分析找寻问题条件内在关系,层层紧扣,环环相连,逐步推导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教师做好初中生思维分析活动的指导点拨工作,保证案例解析活动效果,推理过程严密合理,逐步提高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如图1所示,EF∥AD,∠1=∠2,∠BAC=70°,求∠ACG的度数是多少?

图1

生:解析问题条件,结合解题要求,指出:根据问题条件及要求,可以发现应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内容构件等量关系求该角的度数。

师:对解析活动进行指点:要注意EF∥AD这一条件,利用问题条件中的关系,通过等量代换,建立有效等量关系式。

生:推导该案例解题思路:由EF∥AD,可以得到∠2=∠3,通过等量代换推导出DG∥BA,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

师进行解题思路点评:要注意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同时要注重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运用。

生:解决问题,展示解题过程,相互进行评判。

师: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归纳该案例解题策略。

二、巧借案例数形特性,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我发现,很多初中生空间想象能力低下,面对复杂抽象的空间图形时,手足无措,不能进行很好的抽象分析和想象思维。初中阶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高中阶段数学学科案例解答中,特别是解析一些立体几何图形案例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初中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基础工作。初中数学学科问题案例,特别是几何部分问题案例,它通过精确的数学语言和直观的图形符合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为初中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抓手”。因此,教师应借助初中数学案例数形结合的特性,设计数与形有机结合的问题案例,指导初中生结合数学问题条件内容,画出相对应的平面图形或观察图形画出条件揭示的关系,从而进行深刻的思维活动,逐步培养初中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如“⊙O是△ABC的一个内接圆,AB=AC,BD是⊙O的弦,并且AB∥CD,现在过A点作这个圆的切线AE和DC,它们的延长线交于点E,AD与BC交于点F,求证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如果AE=6,CD=5,试求出OF的长度”的讲解中,教师直接讲解问题条件及要求,初中生比较难以接受。此时,要求初中生结合问题条件内容,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图形符号,画出如图2所示的图形,初中生在数形互补的条件下,再进行问题条件分析,就游刃而解,较容易得到问题解答的关键之处在于:“正确作出连接AO,交BC的与点H,双向延长OF分别交AB,CD于点N,M的辅助线。”这一过程有助于初中生空间想象力的有效培养。

图2

三、巧借案例发散特性,培养创新求异能力

教育发展学指出,数学案例具有显著的发散特性,具体表现在案例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解题要求上具有递进性,解题途径上具有多样性。数学案例所具有的发散特性,为初中生创新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教师在问题案例讲解时,应借助数学案例发散特性,在问题设计上要力求丰富性,在解题要求上力求深刻性,在解题方法上力求灵活性,多设置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练等开放特点的案例,鼓励和指导初中生进行丰富多样、形式灵活的思维研析活动,让初中生在发散性问题案例解析中,创新求异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

如“如图3所示,在△ABC中,BE⊥AC,CF⊥AB,BD=AC,CG=AB”条件基础上,教师采用变式训练的形式,设计出“求证:AD=AG”、“AD与AG的位置关系如何”等解题要求,组织初中生进行思维和探究活动,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分析活动,以此锻炼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又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案例解析中,初中生根据问题条件进行探析三角形全等的活动时,构建不同等量关系,可以通过不同判定定理正确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师此时对他们的解题思路进行肯定,然后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最合适的解答方法。在此过程中,初中生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图3

值得注意的是,思维能力训练是系统、长期工程,需要教师落实在点点滴滴的活动中,需要学生认真进行实践活动,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秋燕.应用“问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06.

[2]冯彦伟.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学[J].数理化学习,2011,11.

思维能力培养案例 篇4

——以牛津英语1AM3U3 In the restaurant为例

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戴郁莲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阐述到“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英语学习的评价系统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光潜、林崇德认为: “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是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好途径, 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英语教学观, 通过开发学生思维的内在潜能, 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英语课堂效能。【案例描述】

本文将结合小学牛津英语1AM3U3 In the restaurant的教学片段,来阐述如何通过各教学环节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英语课堂效能。一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教师如果能作出恰当的引导,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等,以此来提高英语课堂的效能。

教学片段一:教授完核心词汇“cake”,出示蛋糕图片,进行快速问答。T:How is the cake? S1: The cake is nice.T:How is the cake? S2: The cake is sweet.T:How is the cake? S3: The cake is yummy.T:How is the cake? S4: The cake is red.T:Yes.The cake is nice, sweet and yummy.So I can say a chant “Cake, cake.Nice, nice.Cake, cake.Sweet, sweet.Cake, cake.Yummy, yummy.” Let’s chant together!

片段分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以较快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地积极应答,学生会进行头脑风暴,对蛋糕从视觉、味觉以及颜色上对蛋糕进行描述,这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学片断二:教授完核心词汇“pie”,出示苹果派的图片,进行组词游戏。T:Look, I can make an apple pie.What kind of pie can you make? You can say like this: Pie, pie, apple pie.S1: Pie, pie, orange pie.S2: Pie, pie, banana pie.S3: Pie, pie, peach pie.S4: Pie, pie, pear pie.S5: Pie, pie, cherry pie.S6: Pie, pie, lemon pie.S7: Pie, pie, pineapple pie.片段分析: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回忆,正确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宽广,学生也因为自己能够将之前所学的水果单词结合到新学的词汇中,显得尤为兴奋,发言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更活跃了英语课堂的氛围。

片段教学三:由句型“Give me a ____, please.”转换到新授句型“May I have a ____, please?”

多媒体课件上,依次播放顺序如下:,T:(picture 1)If you need a pie, what can you say? S1:Give me a pie, please.T:(picture 2)Yes, you can say ‘Give me a pie, please’.Now let’s listen what Winnie says.Winnie: May I have a pie, please?(picture 3)T: What does Winnie say? S1: May I have a pie, please? S2: May I have a pie, please? T: Great!Now let’s be Winnie together.Ss: May I have a pie, please? T: Now let’s sing a simple song May I have.Please listen carefully and try to follow it.(picture 4)片段分析:在新授句型“May I have a _____, please?”前,笔者先让学生回忆已学的句型“Give me a _____, please.”这是为后者做铺垫,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学生也会发现在英语课堂上有话可说,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更能接受。随后简单的英文歌曲May I have更好地巩固了新授句型的掌握,在后续的句型训练中,学生明显能较流畅地表达运用这个句型,达到了这一课时中对这个句型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断四:复习巩固后,教师下发作业单,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

T: Look, this is a nice pizza.Let’s make a pizza song by ourselves.今天回家后我们一起来模仿Apple tree的格式,创编一首属于自己的披萨之歌吧。

Pizza ______, Pizza ______, Pizza ______, Pizza ______, Pizza, pizza, I love you.Pizza ______, I love to eat.片段分析: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笔者下发作业单,布置了“创编儿歌”的环节,让小朋友仿照上一单元的歌曲Apple tree的曲调来为pizza这个新授核心词汇创编儿歌,经过本堂课的学习加上之前的积累,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可以描述披萨的形容词,比如nice, sweet, yummy, round, big等,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发挥,创编一首属于自己的儿歌。这不仅能够帮助更好的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也让学生在第二课进行成果展示时,氛围活跃异常。此次作业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所帮助。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作业,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的效能。【案例分析】

一、快速问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有了思维敏捷性,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在英语课堂中,快速问答能够创造一种紧张的氛围,让学生积极的思考,提高了思维活动的速度。在快速问答过程中,学生好胜心强,反应迅速,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基础英语教育专家龚亚夫教授认为“语言学习可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并形成习惯,习惯进而渐变为品格。当语言的输入系统培养学生的品格与思维认知能力时,语言的输出则体现出学生的品格和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运用抢答、快速问答、连锁问答的手段,让学生在进行语言输出时,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而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学生灵活地进行思维迁移、运用规律的能力。案例中老师说出“Pie, pie, apple pie.”后,学生能立马举一反三,明白“Pie, pie, ______ pie.”的回答规律,将上个单元的水果词汇迁移到这个句子中,摆脱了教材中对“pie”的单一阐释,呈现了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水果派。当学生发现了这个句子的特点后,会去回忆搜索之前学过的水果相关单词,学生的思维也更活跃,发言踊跃,敢于说,乐于说,即使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话可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以及学习热情,课堂效率也在逐步优化。

三、推陈出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新旧知识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既能巩固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而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推陈出新的手段,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案例中,教师通过教师通过旧知识点“Give me a _____, please.”引出新知识点“May I have a _____, please?”,让学生进行比较,之后又通过一首儿歌进行巩固,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思维混乱,反而会加深对新句型的记忆,这对于学生转换思维,巩固教学难点也有一定帮助。因此,教师使用推陈出新的方法引导学生,能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创造性的想法进行鼓励与支持,就能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正如案例中创编儿歌的作业,每个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并体验创作与成功的喜悦,不仅巩固新知,复习旧知,对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思维的创造性训练贵在创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敢于对旧知识进行重组,敢于标新立异,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正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因此,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英语教学观, 通过对学生进行快速问答,让学生灵活综合性地运用语言,通过新旧结合的方式等,发散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内在潜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培养思维能力 篇5

定向思维是指按常规模式进行的思维。定向思维的训练可培养我们对问题做深入思考的能力,有助于我们养成深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良好思维习惯。

你可以拟订一些比较容易的叙述、说明、介绍方面的题目进行训练。为了使思维有条理,可在表达中插入一些常用的语言链,如关联词“因为”、“所以”、“于是”、“之所以··…是因为……”、“首先··…其次……再次··…”还可以按时间的先后和位置的移动进行表达,采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等方式进行练习。

2.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即反向思维,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变正面为反面,或变反面为正面。比如,世人一般把“这山望着那山高”喻为“贪心不足”而赋予其贬义;如果你化贬为褒地想一下,将其用于对人类勇于向新的科学高峰攀登的赞颂,岂不是赋予其褒义了?用运动员一次次刷新纪录等事例说明人就是要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进取精神,批评那种“无为而顺其自然”的“知足常乐”的消极态度。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能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独立发表见解的能力。

3.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是使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的信息,从而达到创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帮助人通过即兴讲话走向成功的最佳的思维方式。这里介绍三种训练方法:

(1)连接法:承接上一位表达者的话往下说的训练方法。

戴尔·卡内基在训练学员即兴演讲时就常用此法。比如,卡内基叫一学员以绝妙的词语开始叙说一个故事,这位学员说:“前几天我正驾着直升机,突然注意到一大群飞碟正朝我靠近,于是我开始下降,可最靠近的飞碟里却有个小人开始向我开火,我··…”说到这里,卡内基要求他停下,然后要另一位学员接着说。

(2)连点法:将头脑中闪现出的人、事、物等散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结构连缀成篇。比如,散点:①花儿.②气息;③跑。它可以以下文的形式连缀起来。

“置身各位青年朋友之中,我似乎感觉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大家都很年轻,都有花儿样的青春、花儿样的年龄、花儿样的生活。愿大家做航船,乘风破浪,挺进大海,愿大家做骏马,飞奔未来,跑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3)联想法:联想法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训练方法。其特点是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使说话具有流畅性与变通性。你可以运用如下题目进行训练。①出示一根玻璃棒,要求训练者通过联想,迅速说出它像什么。②出示一个红色的球,要求训练者通过联想,讲述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论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篇6

摘要:高考历史“能力与素养立意”的命题理念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真正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发掘内在潜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释放创新思维火花,借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才能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本文以2013年福建省高考历史试题为切入口,探讨命题导向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一、教学的核心在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人类个体反映、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从历史学科来说,我们认为:历史思维是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持续发现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结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殊思维。目前,我们中学日常教学中广泛提及的“历史思维能力”,一般是指分析历史事件、概括历史过程、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历史异同、归纳论证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实际只是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正确地说,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涵盖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能力,也包括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观念。

历史思维必须建立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对复杂的历史现象和丰富的历史材料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培养和开发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新课程的功能要“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就是强调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从近几年福建高考命题来看,也都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中学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学好历史的 关键。

二、力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升

我国著名历史教育学家白月桥先生指出:历史思维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由辩证思维、形式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理论思维相结合的,以时间和地点为主线的,通过史料中介逐步认识客体发展规律,不断揭示历史本质,朝着认识终极目标永无休止前进的特种思维。于友西先生等则认为:“历史思维是一种从全方位考察社会历史问题的思维,它是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整体思维。”基于对以上定义的理解,所谓历史思维能力,就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定义,解构具体历史现象,通过对历史事物本质的理解,来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运用已有的历史经验来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用活史料,为学生历史思维打牢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恰当地使用某些史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某些历史结论。例如在讲授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史时,部分学生就会提出问题:“戏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面对这样的提问,在中学教学中会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告诉学生已经得出的历史结论。这种处理方式使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第二种是围绕这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选择史料,供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由此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以上学生疑问,第一种方式的方法自不待言。现就第二种方式举例如下:

思维能力培养案例 篇7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 应用型本科大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 其主要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 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狭义工具论”, 即谈化计算学科的作用, 仅作为工具使用。如何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 开发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校本特色教材, 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关键。

1.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科学:确保美国竞争力》报告明确阐述, 虽然计算本身也是一门学科, 但是其具有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作用[1]。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其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2]。陈国良院士进一步结合中国大学计算机教育解释了“计算思维”, 并提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改革总目标[3]。2010年的《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 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4]。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V4.0) 指出[5]: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凝聚信息科学概念、技术和方法, 能够符合高等教育要求并有效支撑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课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 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 以及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计算机学科的思维能力, 能够具备运用计算机学科的思维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因此, 将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 以“计算思维+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路, 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注入了新的思维, 同时, 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开发与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2. 计算机基础教材存在的问题

(1) 教材内容框架变化小。从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设以来, 历经了4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 教材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DOS操作系统、Wps文字处理软件、CCED表格处理软件, 突出计算机系统和常用工具软件;20世纪90年代末, 教材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组成、Windows 95/98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97/2000、Excel电子表格软件97/2000、Power Point 97/2000、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 突出计算机文化普及教育;21世纪初, 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基础上, 增加了计算机操作环境和多媒休技术, 突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2010年后, 教材模块没有更多变化, 但在计算机系统配置、桌面办公软件等方面跟踪主流新技术。

(2) 教材内容组织注重理论性、系统性。大量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仅仅是一大堆所谓系统的理论知识材料的堆叠, 广而浅地介绍了计算机理论知识 (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编程知识、网络知识) 。使用这样的教材, 导致学生不但不能把握学科的全局, 而且, 头脑中只有一大堆肤浅的学科知识。

(3) 教材内容组织突出工具性, 忽视综合实践应用。Office办公软件是计算机基础教材中主流应用软件, 大多数的教材通过若干较为细化的操作步骤, 较为完善地介绍了Office办公软件的功能, 比如:仅“文件保存”介绍了4种方法等等。很大程度上把教材编写成了完整的操作手册, 很少有教材能够围绕实践应用需求, 设计综合的应用案例, 引导学生将零散的操作转化为系统的应用, 导致学生即使完成了较多的实验操作, 在综合处理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时, 难以有较好的效果。

(4) 教材内容组织与结构设计, 尚未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教材是为教学服务, 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融入教材的建设, 既可以提高教学资源质量, 也利于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而大多数计算机基础教材, 基本上是知识点主线, 很少有融入案例教学法的案例教材, 也很少有融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项目式教材。

3. 教材编写思路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 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融入教材的建设, 既可以提高教学资源质量, 也利于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应用型本科院校力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内容的组织与结构设计方面, 有必要精选知识点, 突出计算思维 (抽象和自动化) 、突出综合应用, 设计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容和结构。

3.1 凸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核心在于理解抽象和自动化, 计算机基础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 精简专业内容的同时, 要组织体现利用计算机解决计算问题, 从如何抽象问题的计算特性, 到如何通过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实现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构建如何用抽象和自动化的方式, 实现计算机解决计算问题的思维能力。

3.2 凸现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组织培养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 关键在于把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 根据其他学科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 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质的现实需求, 教材内容的选取在体现先进性、实效性的基础上, 尤其要满足大学生在校期间和今后工作时的一些典型代表性的实际需求, 并在极大限度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 构建完整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的学习, 就可以立即应用到实际中, 并触类旁通地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凸现综合应用。

3.3 凸现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 目的不仅局限于对事例的分析与解决, 而重在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解决思路、解决方法等的了解和掌握, 使学生理解非典型事例, 进而用以解决尤为普遍的特殊问题。计算机基础案例教材开发, 在案例的设计方面, 应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

案例的设计不能过分强调实践操作, 而疏于介绍必要的理论基础, 要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地产生联想, 而不是一味的模拟, 致使不能创造性地使用, 也不容易掌握其方法。案例教材结构设计方面, 要打破按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原则, 摒弃庞杂臃肿的学科知识体系, 精心梳理知识点, 重构教材内容与结构, 把理论知识点融入案例中, 通过一件作品、一个任务的完成, 促进知识点的系统学习。

4. 基于“计算思维+应用技能”能力培养的案例教材开发

4.1 案例教材知识体系

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需求分析,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V4.0) 为指导, 构建了服务于“计算思维+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案例教材知识体系结构, 由两个模块组成, 模块一:体现计算思维培养的知识内容;模块二:体现综合应用技能培养的知识内容。见图1所示。

模块一包括计算思维基础、计算理论、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计算思维基础子模块介绍计算思维定义、特征, 计算思维应用案例。计算理论基础子模块介绍什么能计算、什么不能计算、人与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有多大、计算的表示、计算的复杂性。算法设计与分析子模块介绍算法的定义与表示、典型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子模块介绍硬件元器件、体系结构、组成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硬件设计与实现;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工程。模块一内容的设计, 旨在从计算思维的定义→计算、抽象、自动化→硬件与软件的实际实现→实际问题实现的优化, 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构建用计算科学的方法解决学科问题的思路。

模块二包括Windows 7操作系统、文字处理Word 2010、电子表格处理Excel 2010、演示文稿处理Power Point 2010、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内容涉及微型个人计算机组装、键盘指法练习、杀毒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Windows基本操作、资源管理器、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磁盘管理、制作简报、制作情人节贺卡、制作个人信息卡片、应用邮件合并制作学生基本情况卡、长文档编辑、公司员工档案及工资管理、学生成绩表的统计与分析、毕业论文答辩、社团宣传、搭建个人博客空间、体验网上购物等多个主题, 涵盖了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等领域的主要应用。

4.2 案例教材结构体系

教材的结构设计上, 以案例为主线, 将案例分解成子任务, 合理融入知识点与操作技能, “点”、“线”结合, 串起教材。同时, 为了兼顾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自学, 教材分为主教材和辅教材。主教材的结构设计体现“案例目标→案例内容→知识点与案例实现”三位一体, 重点通过案例内容的叙述, 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知识点与案例实现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学习。辅教材围绕主教材, 设计配合主教材知识模块的实训项目, 以练习为主导, 训练项目化, 让学生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习, 为了利于自学, 每个项目提供了完整的操作步骤。

4.3 计算思维模块案例内容设计

以算法设计与分析子模块为例, 说明计算思维模块案例内容设计。算法是一种工具, 通过定义良好的计算过程, 解决多个应用领域可计算性问题, 算法设计的目的是正确性、高效性。案例教材内容的组织时, 重点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思考某个应用领域或某类问题的算法设计方法, 培养学生能够应用算法设计与优化的思维处理某些问题。由于算法设计与分析内容难度大、抽象、不易理解, 案例的设计尤其要注重简单、有趣、易于理解。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与重组, 构建了3个知识模块, 选择了3种不同应用领域的典型算法, 通过对3种典型应用问题的分析, 由浅入深, 逐层次介绍算法知识点、算法设计、算法正确性、最坏情况分析、平均情况分析等, 通过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用计算科学的方法解决学科问题。算法设计与分析子模块案例集见表1所示。

4.4 综合应用模块案例内容设计

以演示文稿处理Power Point 2010为例, 说明综合应用模块案例内容设计。Power Point 2010的应用非常广泛, 几乎深入到所有的应用领域, 案例内容的组织与设计时, 内容必须适合学生专业知识或常识水平, 方便学生理解, 兼备实用性强。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与重组, 构建了5个知识模块, 选择了5种不同类型的应用, 在设计5种不同类型的应用示例中, 巧妙地将5个知识模块涉及的知识内容融入其中。演示文稿处理PowerPoint 2010子模块案例集见表2所示。案例在注重解决常用技术性问题的同时, 更多地注重演示文稿开发能力的培养, 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及操作能力。

5. 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其核心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更要培养学生能够具备运用计算机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计算思维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意识。为此,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是重要的挑战。文章提出了将计算思维概念和案例教学方法融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建设, 并组织教学团队研究计算机基础教材存在的问题, 以及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教材编写思路、教材结构体系、案例内容设计与组织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已于2015年6月出版, 已融入了案例教学方法。今后的工作中, 将围绕案例教材教学资源开发、案例教材运用效果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

摘要:针对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综合应用”能力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开发问题, 分析计算机基础教材存在的问题, 提出将“计算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融入计算机基础案例教材编写的思路, 以此为基础, 对案例教材知识体系、结构体系、案例内容设计与组织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计算思维,综合应用,案例教材

参考文献

[1]Presi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Computational Science:Ensuring America’s Competitiveness[EB/OL].http://www.nitrd.gov/pitac/reports/20050609_computational/computational.pdf, June2005.

[2]Jeannette M.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 49 (3) .

[3]陈国良, 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 :7-11.

[4]董荣胜.《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呼唤教育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10) :14-15.

思维能力培养案例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虚拟语气;片断描述;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61-1

一、片断描述

第一步:

(电脑屏幕呈现红色艺术字体:Subjunctive Mood ???)

T:You may ask any question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the two words!

S1: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the Subjunctive Mood?

S2: Why should we use it?

S3: In what situation can it be used?

S4: ...

T: quite good. You have thought of many good questions about this grammar. Now, lets see what we should learn about Subjunctive Mood in this class.

第二步:

Now, what conclusion can you draw when seeing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教师操作电脑,屏幕上呈现下列句子)

1. If you hadnt lent me some money, I couldnt have bought the new house.

2. I suggest that a meeting should be held to discuss this problem.

3. My advice is that we should take measures immediately in order to avoid the pollution.

4. You might have given him more help, but you did not

(下面为学生的回答)

S1: The first sentence means Subjunctive Mood can be used in adverbial clause.

S2: This grammar can be used in Object Clause.

T: Actually, Object Clause belongs to...?

S2: Noun Clause.

T: Yes, quite right.

T: S3,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about the third sentence?

S3: I think this sentence means Subjunctive Mood can be used in the Predicative Clause, belonging to Noun Clause.

T: I quite agree with you. What about the last sentence, S4?

S4: some 情态动词can be used to express Subjective Mood.(学生笑)

T: Good, You can speak Chinese if you cant express it in English, It doesnt matter. All of you summarize these sentences in a good way. To master a grammar, we must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its general structur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Just now, you have analyzed it quite well. Now , let me show what you should keep in mind.

第三步:

(屏幕呈现下列中文授课提纲,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与把握)

** 虚拟语气定义(Subjunctive Mood)

(表示动作或状态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说话人的主观愿望、假设或推测等)

** 虚拟语气的具体应用

条件状语从句(introduced by if clauses);

名词性从句中的应用;

情态动词+have done;

特例……

二、案例分析

首先,教师给出两个关键词,要求学生针对Subjunctive Mood进行提问。本步骤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能借助于分析与综合这一思维的基本过程,在思想上把本语法作为一个整体分解为部分,如学生从虚拟的定义、在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尤其是宾语从句与主语从句)、情态动词、特殊表达结构等方面去认识,对本语法进行思维上的分析。同时,这个过程也就意味着把虚拟语气的各种用法综合起来考虑,通过思维的过程——综合,从整体上把握本语法,形成虚拟语气的思维结构图,运用图示法掌握本语法。

其次,通过第二步所呈现的句子让学生在观察中总结规律,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尝试自我探究与发现。学习者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对该语法规则进行观察,并根据其特征进行抽象概括,然后归纳出规则,这也就是归纳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比较符合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探索精神,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与提升学习者的思维。启发式、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例句中去观察总结固定的句型或发现特点规律。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英语,传授给学生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去学习一个新的语法项目。同时,这样的教和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精神集中。

上一篇:真实的震撼――中国儿童美术的未来思考下一篇:淘宝店家写给客户的道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