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 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2024-06-06

形势与政策 浅谈台湾问题论文(通用9篇)

形势与政策 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篇1

浅谈台湾问题

姓名:***

学号:******

班级:*******

**大学**学院

2013年11月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地位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二、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渊源及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进入16世纪之后,汉人在台湾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世纪,西班牙、荷兰等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发展、开始把触角伸向东方。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这种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变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清政府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湾省,派出刘铭传治理台湾。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次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以后在日本统治的50年中。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的内战有关。1945年解放战争(中国内战)国民党败给共产党,蒋介石败退到台湾,毛泽东在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台湾一直处于国民党统治之下,一直没有和大陆统一。造成今日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三、台湾问题的现状

虽然在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后,台海两岸关系出现了有利局面,但两岸关系依然严峻。两岸长期处于敌对隔膜状态。造成这种局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内部因素:“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其中以李登辉和陈水扁为代表。2005年5月14日台湾“任务型国大”选举结束后,围绕“修宪”问题,陈水扁更是全力动员,以确保包括“公投制宪”内容在内的“修宪”方案得以通过。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制造阴影。而台湾当局媒体对大陆的报道,无论是平面的还是数字的,多是敌对和嘲讽的内容。很少涉及正面报道。电视频道以欧美和日本为主。从而,台湾对大陆的信息封锁和欧美日等对大陆的歪曲报道使不少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了解甚少,甚至误解。

除了内部因素,还有就是美国等国家对台湾的干预。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本可以解放台湾,但美国把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干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收复台湾。再后来,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做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现在的台湾也是因为美国等国家的撑腰,想一方面享受大陆给予的优惠,另一方面又不和大陆统一。

四、大陆为全国统一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争取和平统一,但是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积极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

1995年1月30日,江 泽 民总书记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后被称为“江八点”)。

2005年3月4日,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界委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胡四点”):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4、5月间,国民党主席连 战、亲民党主席宋 楚 瑜等相继对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新的党际交流平台——“国共论坛”建立;面对“台/独”的猖狂挑衅,中共采取了“促美遏独”、“联蓝反独”的正确策略,建立起了国际国内“反独遏独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所用,一次次成功地挫败了陈水扁的“台/独”冒险,终于通过2008年3月“大选”,把顽固坚持“台/独”的民进党赶下了台,实现了台湾政坛的再次政党轮替,“台/独”势力遭受重创。

2008年3月,胡 锦 涛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民革、台盟、台联委员时再次发表了重要讲话,呼吁“两岸同胞团结起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次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高到了“主题”的高度。

五、我们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大学生是祖国的新兴力量,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强大的力量。我认为大学生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坚决反对一切危害“祖国统一”的言论行为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加强祖国统一意识和宣扬祖国统一思想。

六、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的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门课程是对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能力。了解当今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药,也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种有效途径。

形势与政策 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篇2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问题

针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我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相关部门皆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可仍旧存在部分高校教学行为不规范的现象, 严重制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1.课程内容不符规定。虽然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有严格规定, 但由于教学内容多、教材发放滞后等原因, 部分高校教师在教学时会做出一定调整, 但调整并非与国家规定所吻合。2.缺乏课时。根据相关部门规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每学期至少要占16学时, 且必须贯穿大学四年教学, 不过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高校仅开设一学期或一学年, 甚至有的高校未开设该课程, 严重不符合国家要求。3.以影代讲不符教学规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播放音像资料的确能起到促进作用, 但播放内容乱、次数多则会起到反作用。部分高校课程影像教学几乎完全代替了教师讲授, 更甚者直接复制央视节目不做任何整理进行播放, 缺乏目的性、针对性的教育。而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分析, 进一步整合高校形式与政策师资力量, 提高学生素质将成为高校形式与政策教学中亟待改进的重要问题。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有效教学策略

1.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当前,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包括三方面。一方面教师队伍建设思路以“多渠道组织, 分专题培养”为主。学科种类齐全师资力量丰厚是高校主要优势之一, 高校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聘请相应学科专家补充课程师资, 并将课程内容分专题施教, 比如分为国内或是国际形势专题等, 同时针对各个专题组织相应的教师讲师团。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还需要具备其他相关知识, 针对授课教师高校要加强专业课技能培训, 特别是从别科聘请的授课教师, 更应该加强专业培训, 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授课教师要时刻保持与时代共同进步的步伐, 随时充电自己拓展自身知识面, 充分利用各类信息传播技术实时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最后教学活动重视与学生互动性探究。授课教师要正确认识教育对象,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变化, 做到针对性引导学生理解形势与政策中的各种问题及思想, 促进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

2. 科学选择专题, 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动态性特点进行更新。由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并非一成不变, 其具有较强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环境而变化。因此,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吻合国际国内形式需求, 第一时间将国内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呈现在大学生眼前。但教学内容滞后则会得不到大学生认可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例:十八大后,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就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主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地震后,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就是形势与政策教学重点……形势与政策教学要体现时政热点价值与教育的导向, 并且教学不能就事论事, 要以前瞻性、展望性眼光看待各时政热点。

另外, 该课程教学必须以教育部每年提出的教学要点为依据, 并结合教学实际围绕学生关注的敏感话题、突发事件等明确课程重点教育内容, 科学选择教育专题,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让学生真正融入课程学习中。借由师生共同探讨,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局变化, 让学生认识到对我国而言, 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确有我国值得学习借鉴之处。更让学生清楚看到我国当前也有许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和领域,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国为人才发展所创造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进而凸显该课程教学主题。

3. 根据层次需求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高校形势与政策要依照学生个体特点, 根据不同层次构建“梯形”内容体系。由于学生思想实际以及接受能力在层次、专业、年级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差别很大, 因此只有把握住学生反映最激烈、最关心的问题, 找准联结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需求的点, 形势与政策才能进行针对性教育。例:尽可能将基本的政策和理论安排在中、低年级。教学时数采以“梯形”结构为主, 从低到高逐渐减少, 因为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独立分析形式能力, 累积有相应量的理论基础, 所以适当减少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时数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但要注意系统化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 并构建梯形教学内容层次, 促使课程内容整体衔接, 并具有一定可持续。

总结

总而言之,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还存有许多尚待改善的问题, 这需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而学校方面则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科学合理选择教学专题, 保证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 构建层次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以确保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问题能有所改善。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担负着大学生思政教育重担, 是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教育渠道和阵地。纵观当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 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各方面都还存在尚待改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主要在于教学方法、认知及经验等原因, 作为一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 笔者认为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丰富教学方法, 更新教学理念, 将是各个高校当务之急。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际与前辈理论知识基础, 探讨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学问题,形势与政策

参考文献

[1]邓小丹.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规范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4) :40-42.

形势与政策 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篇3

摘要: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资力量薄弱;二是教学形式单调;三是课程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四是对学习效果缺乏追踪和评价。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实效;明确课程特征,定位教学内容;建立自主学习与互动教育相结合机制,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8)02—0026—03

“形势与政策”课是我国高校德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与其他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的特点,且教学内容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由于没有统编教材和固定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查方式等方面还缺乏科学的规范,使“形势与政策”课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在党和国家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下,进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效性已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者理论修养不高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由思政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部)负责,师资队伍主要由辅导员、机关党政干部和部分专业课教师组成,能够连续开设该课程的教师不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不少年轻的辅导员阅历较浅,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自己也认识不清,加之课堂经验不足,理论讲不深、讲不透,因此课堂教学缺乏感染力。

2.教学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

由于师资少,听课人数多,每个教学班都有一百多人。这种大课堂教学,学生与老师交流少,很难开展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而且几乎没有答疑课,教学形式单调,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也变成了单纯的放录像、看光碟,社会实践变成了完成任务的点缀,即使是外出参观也只不过是对理论学习的简单验证。这样的教学缺乏吸引力,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认知能力。

3.课程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该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学习的方法、途径;观察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任务、发展现状和趋势;当前国际关系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立场;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方面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等等。但高校目前安排的课程专题涉及面不够宽,而且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

4.对学习效果缺乏追踪和评价

学生通过上“形势与政策”课等渠道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缺乏系统性,比较注重社会热点问题,不重视基本的理论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也不深刻,有时只看现象而不能准确认识本质,有时看法还比较偏激等。高校又缺乏一套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客观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或办法,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这些思想状况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对策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按照“多渠道组织,分专题培养”的思路来建设师资队伍。“多渠道组织”即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师资源丰富的优势,聘请其他学科的专家来补充“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力量;“分专题培养”即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将课程内容分成国际形势专题、国内形势专题、社会热点专题等,组成各专题的教师讲师团。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有相当广博的其他相关知识,学校应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在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三是注重互动性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

2.改革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实效

(1)专题讲授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以增强吸引力

分专题讲授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组建专题教学小组,集体讨论教案,根据教学讲义宗旨,召开备课会,分章分节细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以及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形势,分析问题,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增强感染力

把“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发展趋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内化为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3)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以增强渗透力

学校思政部应及时搜集各主流媒体的最新形势与政策报道和热点评述,转刻成光盘用于教学,通过权威解读的方式迅速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教学具有较强的渗透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3.明确课程特征,定位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既与马克思主义原理课和大学生思想品德课紧密联系,又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形势与政策”课与“两课”的关系,明确其课程特征,这是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确立相应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一是理论性与科学性特征。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宣讲和分析中,贯穿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渗透科学精神,是“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性与科学性的特征所在。二是时代感与针对性特征。“形势与政策”课是以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教学内容的主线,由此决定了教学内容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教育导向上有着很强的指向性与针对性。三是多样性与综合性特征。“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形势与政策”课特定的教学目标及课程特征,决定其教学内容的特定性,即必须以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任务、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主线,以当今的社会热点为切入点,从当代大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把国家大事与身边小事相结合,形成情理相融、新颖丰富的内容体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如下几点:一是坚持原则。必须坚持以党和国家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大政方针为教学基本内容的原则,在这个前提下,结合分析具体、现实的社会问题。二是关注热点。密切关注现阶段由于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而引发的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并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现象。三是找准切入点。要切合学生实际,从学生最关心、最能接受的问题或现象人手,浅入深出,揭示学生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与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任务的内在联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把学生对自身利益的关心引导到对当前形势、任务与政策的关注和学习上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建立自主学习与互动教育相结合机制,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创新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互动教育。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成立以互动交流为主要特点的各类兴趣小组,组织学生以他们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话题(如“我们应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大学生欠费与诚信建设”等)开展讨论和辩论,并邀请“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专家学者及学校领导参与互动式交流对话活动。课程考试可采用开卷考试和撰写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内容以重大时事新闻与时事评论为主,成绩评定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通过以上做法,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5.建立“集政治性、思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许多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希望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网站,以便进行“菜单式”学习。网站内容应包括: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策、国内形势专题、国际形势专题、重大新闻回放、专家评论、学生论坛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高校校园网已经进入学生宿舍,为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了条件。笔者建议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思政部等单位联合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免费让各院系进行链接,这样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并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

形势与政策 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篇4

单位:生物技术班第四组

组长;宋姣龙

组员:刘瑞、韩帅波、郭占营、张同盟、、胡婷、李兰兰、黄盼盼、杜宜青、牛佳、丁歌、杜含笑、冯依依、安瑞、胡亚杰

联系电话:1593739151

2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

摘要:医疗卫生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审视近年来的医疗卫生改革,推进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使人人都享有医疗卫生保健,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药品安全、药价调控

2012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一词出现16次,医药出现3次;2011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一词出现15次,医药出现5次;2010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一词出现23次,医药出现10次;2009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一词出现15次,医药出现9次;2008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医疗一词出现26次,医药出现5次。由此足以见得,医疗卫生事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自古以来,百姓安居乐业,是统治者可以延续其统治地位的保障。因此,医疗卫生问题一直是切实保障民生的重点内容。医疗卫生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审视近年来的医疗卫生改革,推进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使人人都享有医疗卫生保健,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现状和及其产生的原因

1.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总费用的2%左右。同时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社区和农村承担基本医疗的功能不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由于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城市的医疗资源80%在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基层得不到有效治疗,只好奔向城市大医院。因此,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难;在偏远农村地区看病难现象凸现。

2.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比例过高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品的不断出现,医疗费用上涨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在于,我国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个人负担比例过高。据卫生部统计,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疗机构以药补医,公益性淡化

国家每年给医院的补贴常不到位,即使到位,也时常被各级政府以各种理由截留。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公益性质淡化,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群众看病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负担医院工资、奖金、买设备、盖病房。政府为了弥补补偿不足,允许医院对购进药品加成15%,这就意味着,药品进价越高,医院收入越多。

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和大医院集中,而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卫生资源总体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是“看病难”的根源。而国家卫生总费用中个人负担比例过高;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公益性质淡化;药品虚高定价,审批、生产、流通、购销混乱;医疗保险覆盖面小,已参保病人自费比例过高,是造成“看病贵”的关键。而产生上述因素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宏观调控不力、医疗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走向。市场化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如何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保证13亿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

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为切入点今年性思考:

一要强化政府职能。首先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职能。医疗卫生必须由政府通过直接筹资和间接投资的方式来降低患者个人直接支付现金的比重。其次是强化政府的分配职能。要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的卫生服务也应投向医疗保险和公共卫生领域,投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并保证投入到位,这样才能让大多数人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再次是政府要加强监管职能。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监督,促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健康方向发展。

二要构建多层次医疗卫生覆盖体系。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多面对低收入及弱势群体.其医疗卫生体系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其中少部分费用可以让有支付能力群体共同参与分担。城镇中的低收入、老年、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也需要一个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卫生服务网络。要为城镇每年医疗救助卫生服务的覆盖水平没定一界限,并让有负担能力的人群参与较低水平的医疗成本共担不仅可以鼓励个人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控制花费,还可以为重大疾病的医疗开销提供保障。基本医疗保险为城镇卫生服务网络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它应该在不减弱城市参保人员在参保前所享受到的服务和利益的前提下,覆盖适当的医疗服务范围。

三要大力发展医疗保险。为实现我国全民医保,在保险体系上可以采用医疗救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这样不同层次的网络来覆盖全民。医疗改革的具体操作方面也应与社会医疗保障的各个层次相对应。在社会救助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社会医疗救助主要是指对于处于社会底层、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很少无力支付医药费及保险费的人采取由国家为其免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其费用主要由国家来支付。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方面,保险费由企业、个人、国家、地方政府统筹集资。健康保险方面,主要由个人支付保险费,满足其多方面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药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地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当代精神风貌的主流是好的,但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和人群中,确实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把腐朽当神奇、把庸俗当高尚、把谬误当真理的现象,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格格不入,与文明社会风尚极为不调。对这些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要求尽快加以改变。

其中在医药领域从2006年以来,“鱼腥草”事件、“欣弗”事件、“刺五加”事件、“茵栀黄”事件,“清开灵”事件、“糖脂宁”事件、“双黄连”事件等等,重大医药事件不断发生,不断触动着公众脆弱的神经。

2007年广东佰易事件-广东佰易药业有限公司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等7个品种22个药品的批准文号,因严重违法生产而受到严厉制裁,被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

2008年茵栀黄注射液事件、刺五加事件、江西博雅生物制药公司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事件。

2009年复方丹参滴丸事件、哈药集团“双黄连”致死事件、平南制药“糖脂宁胶囊”事件及问题狂犬疫苗事件。

至2011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中《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多家药企被曝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事件。

从上面这些深刻而又痛心疾首的实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砭辱的新的社会风尚及增强全民法律意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我国经济仍然薄弱,仍需加强;发展仍然滞后,仍需扶持;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

上述医药安全问题,还需从经济问题上挖掘实质。

面对日益严重的药品安全问题,2012年2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举报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运行,并开通了网络、信件、走访等便捷通道,接受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和餐饮等方面的投诉举报。

据介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投诉举报中心将负责统一受理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在研制、生产、流通、使用方面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同时也受理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

3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办主任孙咸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面对药品监管最难防的“串货”难题。国家正在推行的电子监管码制度,有望给予解决。”

当前我国的医药领域出现了效益与安全、利益与质量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不严惩犯罪分子,不有效打击黑心药贩,不仅影响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阻碍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大计。事件的发生给党和人民惊醒的一棍,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商家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必须要得以提高的重要性。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2月底,全部307种国家基本药物,5.6万个品种,已经全部纳入电子监管,到2015年,电子监管将覆盖到我国所有药品品种,这将对防范假药产生巨大作用。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而全面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发展医药及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提高基本药物安全性势在必行。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看清国家发展的形势,理智的对此类问题做出正确的回应,不要太感情用事否定国家政府所做出的一切补救措施及努力,也要高度重视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性,但要切记“欲速则不达”要积极配合国家和政府的工作,要扮演好国家主人的角色,努力储备知识,提高技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自己微不足道的贡献。

药品价格调控

药品价格的虚高,也是看病难的一大原因,为此政府采取个助攻调控措施,求控制药品价格。一种药品从研发到患者手里,需要经过大致七个必要流程———批药号、批价格、各地价格备案、进医保、招标、进医医院、进科室。所涉部门包括药监局、发改委、物价局、各地方政府医保办等。而事实上如果再细化一下,具体操作时,一个药品所经历的利润润分配环节远比这七个流程更为细致。仅在医院这一环节,就要经过院长、药事委员会、药剂科主任、各科室主任、医生等。

更为重要的是,打通这些部门,每个环节都需要钱。这些层层叠加起来的“腐败成本”,所形成的虚高药价,最终埋单单的却是患者和国家。

1.变味的医药代表

一个药品从研发到患者手里,中间所必经的各个“要害”关节。

钱是打通这些关节的主要手段。用于各环节的“腐败成本”,直接导

致了药价虚高。

一个药品从研发到患者真正的使用,需要经过以下的流程:

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店———患者。

这个看似简单的一条明线,其下还存在着一条暗线。

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药品从厂家出来之后,必须要进入GSP医

药公司,再由医药公司送到医院或药店。

医药公司必须经过非常严格的资质审批,才有医药经销权。这一

做法不但是国家管理医药流通领域的一种有效措施,同时也是和国际

惯例接轨的标准化道路。

但实际上,大多数这种医药公司都不操作实际业务,只是负责走票(医药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和走账。有的甚至连物流管理都不进行,仅仅做个名义上的“影子医药公司”,能勉强符合国家的管理规定罢了。在GSP管理体系中,生产厂家是不能直接向医院供药的,需要经过医药公司这一中间环节。具体的操作流程是:药厂向社会上的推销公司、经销商甚至个人公开招商———这叫做总代理———与之签下《委托推广协议》。总代理挂靠在正牌医药公司之下,代理每种药品交付其8%以上的配送物流费。总代理下面是分代理,分代理下面是跑医院的医药代表,行业内俗称“药虫”。这一复杂的销售代理链上的每个人,都可被圈外人称为“医药代表”。

2、钱色打通各“关节”

一般情况下,药厂有药品研发创意时,就要找代理人了,这叫做“大包”。代理人从药品的研发到患者真正使用的所有过程,都会介入。其中需要经过几个必要的环节:批药号、批价格、各地价格备案、进医保、招标、进医院、进科室。

这些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花钱,这些钱大多数都是由代理经销商 垫付。

3、用纳税人的钱养医药体系的腐败

终于,经过层层加价后的药品到达了患者的手中。而患者最终本该付的钱,可能只是这个药品价格的30%左右。

综上所述,完善医疗体制、加强药品监察力度、宏观调控药品价

格,切实保障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雷婷、颖涛、医药企业:警惕并购的风险【J】.医药世界,2004,(3):27-13

[2]徐爱军,陈传明.医药生产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动因和形式

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1):61-64.[3] 《试论构建我国完善的药品安全信用体系》 洪兰,李野,赵健,中国药事出版社,2005

[4] 《药品安全生产概论》李志宁,李钧,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 《药品安全》 苏志良,张承烈,研究出版社,2008

[6]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药事管理与法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7]《论社会信用体系与药品市场诚信建设》 谢寿坤,朱荣欣,中国药事出版社

[8]《对药品安全问题的几点认识》,方来英,中国药事出版社,2008

[9]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现状与挑战来源:百度文库

[10]医药安全现状分析来源:百度文库

[11]2008-2012政府工作报告

形势与政策 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篇5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其它爱国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惟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

二、台湾问题现状

现状台湾问题发展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纯属中国内政问题的本质仍没有改变。2005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对台“四点意见”中就两岸关系现状做了定位。他说:“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对此,有学者评论说,这种对两岸关系现状的阐释,把1949年以来两岸尚未统一的状况明确限定在绝非主权和领土的层面,定义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没有因为两岸尚未统一而出现割裂,完全符合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的客观现实。既坚持了一个中国原则,同时也关联到台湾过去数十年在岛内行使的相关政治文件,提醒台湾当局必须尊重两岸政治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 蒋氏政权时期,蒋介石誓死宣称“汉贼不两立”,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国号,即是用中华民国还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统一中国的问题。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攀上台湾权力顶峰。在其任期前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突破种种阻力,曾取得重大发展,一度处于70年代初以来发展最为快速与互动较为良好的时期,不仅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交流不断突破与发展,而且事务性、经济性商谈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体现为“九二共识”的取得和“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

内因:“台独”势力上台,力谋分裂中国。

蒋氏政权时期,蒋介石誓死宣称“汉贼不两立”,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国号,即是用中华民国还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统一中国的问题。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攀上台湾权力顶峰。在其任期前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突破种种阻力,曾取得重大发展,一度处于70年代初以来发展最为快速与互动较为良好的时期,不仅经济、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交流不断突破与发展,而且事务性、经济性商谈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体现为“九二共识”的取得和“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

但是,自1995年以来,李登辉的“台独”面目逐渐暴露于世人面前,力谋分裂中国:在两岸关系上,鼓吹“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两岸分裂分治”,并以此作为处理两岸关系及对外关系的基点,阻挠两岸关系的发展,拖延统一进程;在国际上,则千方百计推行“务实外交”,鼓噪“参与联合国”,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并试图将台湾问题国际化,两岸关系出现严重倒退,台湾问题呈现出新面目。

2000年,前任台湾“总统”陈水扁第一次登台,沿着李登辉的“台独”路线一路直走,拒不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愿意回到“九二共识”立场上来。不仅如此,民进党当局还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的立场,一意孤行“去中国化”的政治路线,挑衅大陆,挑起两岸之间的紧张与对立,甚至提出与推行“公投”、“制宪”与“建国”的“激进台独时间表”,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对话及协商机制陷于停顿,使两岸关系陷于空前危机与紧张局面。台湾问题演变成为分裂与反分裂的问题,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以及“台湾独立”的斗争。2005年5月14日台湾“任务型国大”选举结束后,围绕“修宪”问题,陈水扁更是全力动员,以确保包括“公投制宪”内容在内的“修宪”方案得以通过,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制造阴影。这也是台湾问题在内因上达到一个顶峰阶段。

外因:美国等国家对台湾的干预。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本不该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然而,在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领土台湾被美国当做其国际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来摆布,台湾问题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末期,国际格局中苏攻美守、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残酷事实,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催生了三个“联合公报”。美国宣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同意最终从台湾撤出武装力量和军事设备。但中美建交三个月后,美国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为台湾提供法理保障。这表明,中美建交以后,美国一方面表示遵守中美联合公报,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同时又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基础,继续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扶植台湾,阻挠着中国的统一。至此,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形成了“以台制华”、维持两岸“不统不独”的局面的政策。也正是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支持下,台湾问题才迟迟难以解决。

日本与台湾问题 日本是台湾问题形成的最初原因所在。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拉开现今台湾问题得以形成的序幕。虽然台湾回到了中国人手里,但是日本重新染指台湾的野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战后初期,日本在对华关系、台湾问题上紧紧跟随美国,大谈“台湾归属未定论”,谋划“两个中国”,干涉中国内政。70年代中日两国建交后,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干涉程度有所收敛,基本遵守了中日“联合声明”和“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精神,基本履行了日本政府对中国所做的承诺,把日台关系限定在经济、文化领域民间的非官方层面上。

现形势下我们要处理好台湾的问题,就要处理好以上的两个方向。

连宋登访大陆 2005年的春天将永远镌刻在史页上。在事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首次回到大陆,令普天下无数华人华侨为之激动、欢呼。继这之后,亲民党也组团回到祖国大陆祭祖、拜谒黄帝陵等。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亚太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负有重大的责任。美国应该了解: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并没有伤害美国的国家利益,而美国所伤害的正是中国最重大的国家利益和最根本的民族感情。冷战后,国际关系中有一个“合作安全”的新概念,即认为“合作”必须建立在“相互安全”之上。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美双方不应再损害彼此最为根本的国家利益。

形势与政策论文-“南海问题” 篇6

《形势与政策》

题目:浅析“南海问题”

“南海问题”,是指南海周边的“七国六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在南海岛礁归属和海

武汉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浅析”南海问题“

域划分上存在分歧和争端。近年来南海频频出现领土争端,尤其在最近一段时间,中菲针对南海问题矛盾日益尖锐,菲律宾不顾自身实力,依靠海外强国支撑派出其国内最大军舰与我国在南海对峙,不断挑衅我国。做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针对南海问题,我想浅谈自己的看法。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出版的近200种地图集和权威百科全书无不明确的标明或承认,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在中国南海的传统海疆之内。

一、浅谈我对南海的认识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自古以来,南海都是属于我国领土的一部分。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重要的中国海上航路。从此,中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沙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为南沙群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管辖。对此我们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国际社会也长期予以承认。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 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南海相对来说还是“平静之海”。但随着其全球战略地位的提升,特别是油气资源的相继发现,周边国家陆续提出所谓“主权诉求”,逐渐使南海成为“复杂之海”。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际能源危机的加剧,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的动作频频,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大国的搅局,使得南海形势变得更加波橘云诡。

武汉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浅析”南海问题“

南海地处低纬热带,雨量充沛,南部岛礁密布,是我国海洋渔产种类最多的地方,初步估计油气总储量达630亿吨。经多年的勘探和实际开采表明,确属世界上除波斯湾、墨西哥湾以外的又一个蕴藏巨大油气资源的海域。另外,南海的矿物资源十分丰富,已掌握的有20余种。此外南海素有“亚洲地中海”之称,是沟通两大洋和联系三大洲的海上枢纽,是我国海上石油和贸易的生命线。原油进口的五分之四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船只总量的60%是我国船只,南沙群岛周边海域已经成为确保国家能源和贸易安全的生命线所在地,所以南海对我国的经济贸易以及周边安全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南海问题的由来

南海争端的发生源于对资源的争夺,南海诸岛,特别是南沙群岛之所以引起周边国家的垂涎,当然是由于它们在经济和战略方面的重要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南海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后又发现了南海蕴藏着数量可观、价值连城的“可燃冰”。此项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了菲律宾及越南武力侵占南沙地区岛屿的动机。真正的南海问题是从七十年代,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利用军事手段强行占领或企图占领南海部分群岛开始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其侵略强占的企图越发明显,军事活动日益频繁,甚至公然宣布对于南海部分群岛的主权,才真正把南海问题摆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三、南海问题的现状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

武汉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浅析”南海问题“

岛部分岛礁,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活动并提出主权要求。近年来,南海问题日益突出,周边小国纷纷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因西沙、东沙群岛已由中国控制,目前争夺焦点主要围绕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主要为中菲之争,南沙由于面积最大且石油资源最丰富,已形成“六国七方”介入、“四国五方”军事占领的武装割据格局,“菲占最早、越占最多、马占最肥”。对此中国政府一再严正声明,这些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非法的、无效的。这些国家的所谓法律依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如今,最嚣张的菲律宾依靠美国的庇护,不断在南海挑衅我国,并企图将南海问题国际化。2012年4月8日,菲海军最大战舰--3400吨的“德尔毕拉尔”号炮舰抵达黄岩岛环礁缺口处,非法将我渔船堵在泻湖内,并放下小艇,派兵持枪登上几艘中国渔船进行检查。国家海洋局接到呼救后,迅速派出正在附近执行南海定期维权巡航执法任务的中国海监84船、中国海监75船编队赶赴该海域,对中方渔船和渔民实施现场保护。当天傍晚时分,两船赶到现场,在环礁缺口处横在菲律宾军舰前面,阻止 菲军小艇进入礁湖。菲军士兵退回军舰上,从此不敢造次。至此,中菲在黄岩岛海域形成对峙局面。,至今已经持续十余天,未能达成协议,我国表现强硬,表现了我国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

四、我对南海问题的看法

自本月10日中菲在南海形成对峙后,双方均表现强硬。至今已经持续十余天。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一直采取隐忍克制的态度,反倒是菲律宾以小搏大极尽挑衅之能事。连世界舆论都认为菲律宾闹过头

武汉科技大学《形势与政策》论文——浅析”南海问题“

形势与政策 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篇7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也是一门教学性和教育性结合最为紧密的课程。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结合政治学、政策学、社会学等有关社会科学知识, 紧贴中国社会实际, 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 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特点, 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思想教育, 教育和引导学生较为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帮助其树立明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构建符合课程特性的课程管理模式, 不仅是规范课程管理,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更是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的重要使命。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适应性滞后

在当今网络化的社会中, 信息的传播数量是巨大的, 信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块。在一定程度上, 网络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它提供了以往不能想象的学习、交流平台, 使轻松学习成了可能。但与之相对的, 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 并且单一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不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 网络信息的传播业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不良信息。如果不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提高他们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网上不良信息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 甚至成为影响稳定的因素。如何引导, 并使其成为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辅助工具, 是新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当下的“形势与政策”课反应与对策明显滞后。

2、教学内容偏多、偏全, 缺乏时效性和具体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范围广、弹性大、选择性强, 但课时与师资力量却有限。以有限的课时和师资力量要讲好范围广、弹性大的内容, 极易造成重点不突出, 分析不深入, 热点不及时。大量实践证明, 这种面面俱到式的教学, 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自然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的构成呈现出多样化, 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泛化

随着高校学生来源的广泛性, 学生的家庭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地区、城乡差异依然存在, 学生家庭成员所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方式都趋于多样化, 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日趋明显, 学生之间不同观念、价值取向的碰撞也日趋明显。而当前“形势与政策”教学单纯采用合班甚至超大合班的课堂讲授和讲座形式, 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更不要说针对每一个学生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探索

1、坚持以人为本, 贴近学生生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对象是学生, 因此教学模式构建要体现针对学生的特色, 适合他们的学习需要, 具备合理的选择性。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实用性, 反对形式化, 过分刻板化、程式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要易于操作, 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又有益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针对一年级新生的教学, 侧重于了解国情, 树立理想信念, 可以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安排适应大学生活方面的内容。对大二、大三年级侧重于党的方针政策和时政热点分析, 使其理性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热点问题, 引导他们如何关注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 则可以配合学校招生就业部门进行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和创业历程, 做好就业、创业的各方面准备,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择业观。

2、坚持进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可以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探索多样教学方式, 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形势的认识, 加强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

3、坚持课程考评的多样化、综合化

《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卷面知识考查不能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出学生个体的思想实际情况和对理论掌握的程度, 所以要尝试有助于综合考核评价学生能力的办法。期末实行开卷考核, 以心得体会、论文、调研报告为主, 平时成绩为辅, 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发言表现等, 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即为本学期总成绩。

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形势与政策》课要与思政课等其他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与各学院、各党支部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与学校各专业课教学实习工作结合, 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更多地创造机会使大学生走出校门, 融入社会, 了解社会, 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合理构建和师资建设

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多以年轻的“两课”教师、各年级辅导员来担任教师。这种现状, 在较多高校中普遍存在。所以须重视授课教师的选拔、加强任课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与科研, 以科研促提高。比如, 提供集体备课的场所、条件, 增加课酬, 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任课教师学习等, 使任课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再加之师德的人格魅力, 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总体来说, 众多《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和理论研究者, 已经做出了不少宝贵的探索, 总结出了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在新的形势下, 深化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竭力作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我们每个思想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 我们只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 求实创新, 才能使我们的思政课教育工作增强活力, 显示出久远的生命力。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重要而又特殊的课程,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课程较为单一课堂模式逐渐不能被学生群体接受, 所以课堂模式的改变和创新需要引起重视。在实施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模式创新的过程中, 要首先以学生为主位, 要以实用性为原则。积极拓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渠道, 大胆鼓励学生参与。从而来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明平.“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4) :20-21.

[2]王健.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形势与政策 浅谈台湾问题论文 篇8

关键词:辅导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64-02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对大学生提高政治素养,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辅导员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教师队伍中最能接近学生群体,因此,很多高校让辅导员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优点如下。

第一,由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是与学生走得最近的人,辅导员能够最大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辅导员相比其他老师,更能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并据此挖掘出更适合学生的授课内容,提高授课质量。

第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关注的是当下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国内外发生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辅导员可以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岗位特性,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能很好地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能开拓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类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辅导员与专职老师比,相对来讲,辅导员年龄普遍比较年轻,因此思维方式及看待问题的视角与学生更为接近;另外,所谓“术业有专攻”,专职老师在其研究的领域,知识的深度要比其他领域要深得多,所以,在授课时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总是偏向其所研究的内容而忽略其他,而辅导员大多也为思想政治专业毕业,知识储备足以胜任《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同时由于大多数辅导员较为年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知识的广度也足以胜任该门课程。

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利用好自认的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积极、主动、高质量的完成《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如何上好《形势与政策》课

辅导员如何才能上好这门课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辅导员应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这就要求授课者必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对国内国际形势发展规律的洞察力,具有高尚的教师职业操守和高尚的人格,这样才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

2.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知识储备

《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教学者要有较为广阔的知识面,所以,老师在授课前,必须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料,以拓宽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通过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经典新闻节目以获取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等信息,通过阅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报纸杂志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拓展国际视野,对于备课中所遇到的更为专业的问题,要及时查阅资料进行补充,尽量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

3.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具有时效性和动态性,加之该课程本非纯专业类学科,它不要求学生学会某种知识或者某项技能,而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手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它不像其他专业课程,一直缺乏一本统一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教师准备不充分,从而导致教师按照以前的课件照本宣科,使教师讲的无趣,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完全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因此,学校每年都应该组织相关师资力量进行联合备课,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整个内容做一次修订,课程内容应力求实用,所列社会问题应力求时效,剔除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增加当下热点和难点的社会问题,这样就即可以集众人之力,补充和完成课程内容,又可以扬众人之所长,避个人之所短,使整个学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统一化,且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4.教学方式应力求多样

辅导员应该很好的利用自身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优势,不仅仅通过课题,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实践教学,比如辅导员可利用大学生暑假时间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社会各阶层的接触,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社会,把握国情,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最核心内容。也可以以座谈会的形式,比如开完班会后,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能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能够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教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总之,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力求达到教学目的。

5.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由于传媒手段的高度发达,当代学生了解新事物的途径已经变得越来越丰富,传统的“单一化”使整个授课内容变的枯燥乏味。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实,在当今的学校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及,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优点突出:首先,大大节省了老师的板书时间,使老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完成教学工作;其次,通过播放图像、画面和视频等,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通过画面或者视屏表现出来的动态的教学内容,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降低了教学难度。

6.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师在授课时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热情,以饱满的精神去讲课,讲课时要力求做到入情入理,生动活泼,教学方法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能凸显重点教学内容,使学生易于掌握。笔者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引导式教学法,对于逻辑关系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此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法,对于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重点或者难点问题,可以采用学生讨论的办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散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相互协作和沟通能力。诸如此类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可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7.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在整个《形势与政策》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对于所有问题的分析,都要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去分析,不能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以案例说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植入理论,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后,老师应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中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对辅导员的提高和促进作用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通过参与《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使辅导员在各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一,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很多硕士研究生甚至更高学历的毕业生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其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中,更多的是将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过渡性工作,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通过辅导员这个平台,转向专职老师或者行政管理工作。而通过《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可以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及授课方式方法等,为自己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形势与政策》教学,辅导员可以在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以外,腾出时间关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运用各类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同时,也使辅导员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对学生更有效的管理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在于学生管理,日常性事务较多,如对学生进行纪律检查、卫生检查等,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因此,长期的纯行政事务性工作,会使学生与辅导员之间有疏远感,不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辅导员除了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状态等信息外,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另一面,重塑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有优势,也有能力承担起《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工作,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就能上好这门课程,同时,对自身各类素质及职业发展也有很好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2005-06-23.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2004-11-17.

[3]黄光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社会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5).

[4]魏珂,彭展.地方高校辅导员和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关系刍议[J].钦州学院学报,2010,(3).

[5]刘金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创新探研[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6]李治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4,(1).

台湾的未来何在 形势与政策 篇9

——试论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发展前景

摘要:大陆和台湾之间的历史纠葛,终于在近几年有所改变,在国际中逐渐被边缘化的台湾,究竟是该接受大陆的橄榄枝,还是继续游离在国际体系之外。无疑这是对于台湾领导人最为重要的命题。从ECFA开始,从太阳花学运开始,坐视这艘不沉的航母,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ECFA,太阳花学运。

目录

1.ECFA-橄榄枝还是特洛伊木马?

2.台湾的选择

3.两岸的未来

1.ECFA-橄榄枝还是特洛伊木马?

从3月18日发起到3月30日数十万人凯达格兰道大游行,此次台湾“反服贸运动”已进行了10多天。在这10多天里,部分抗议者占领了立法院和行政院,迄今尚未从立法院退出,此次事件如前段的乌克兰政变,已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

“服贸协议”是“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简称,是两岸政府根据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协商所签协议之一,文本正文四章24条,两个附件分别为《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关于服务提供者的具体规定》。自2013年6月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与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签署后,服贸协议在台湾开始进入审批程序,但由于民进党团坚持不懈的杯葛,协议不但迄今未能通过,还引发了严重的民间抗议。

台湾民众对服贸的恐惧、排斥和反对,是十分可理解的。这里既有经济上的恐惧,也有政治上的恐惧。经济方面主要是担心贪利权贵出卖台湾民众的利益;而政治方面则源于两岸政治制度的差异。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制度的冲突以及长期以来的统独之争,使得服贸这个看似单纯的经济问题无法不被政治化──问题在于,经济确实离不开政治,这正是此次台湾反服贸运动的内在原因。

不只是从中国内政,更从国际政治的地缘战略上看,大陆不可能放弃台湾,这是中国将来解决南海争端,重新划分东亚和东南亚势力范围的战略要地,美国不会让,中国更不会让。基于政治,经济的这些原因,这些理由,使得台湾民间坚决抵制,这就是反对服贸的主要原因。从台湾的视角出发,执政党有执政党的视角,在野党有在野党的视角,民间有民间的视角,如果缺乏应对分歧所需的共和精神,这些分歧就会造成社会的分裂状态。不抱偏见地说,民间的视角虽然分散,但通常会被认为较为公允,因为所涉党派利益较少。

然而,即使是民间,反对是一回事,如何反对是另一回事,而且后者更为重要,本文力图以对“3.18”运动迄今以来人们关心的事实与法治问题,以及引发此次事件的制度因素做一点检讨的尝试。

早在去年6月21日,台湾国策顾问郝明义先生就发表反服贸文章,被称为打响反服贸第一枪。一个多月后的7月31日,郝明义因服贸协议所涉出版业方面的问题辞职,并且给马英九写了一封很长的辞职信,信中,郝明义直斥马英九政府在服贸问题上罔顾安全红线,对善意的提醒置若罔闻,隐瞒民众,在谈判和签署协议问题上搞黑箱操作。

应该说,郝明义这封辞职信中所指出的具体问题基本上都是事实,尤其是郝明义对马英九政府的警告,劝其尽早回头是岸显然已被目前的事态所证实。但无论是郝明义还是后来以及直到现在为止的抗议者指控马政府践踏民主程序、黑箱操作的法律依据依然不足,因为谈判过程的信息公开问题存在着很大的行政自由裁量权,只是说在这一十分特殊的陆台关系背景下,马政府若能更透明地披露谈判过程信息,是一种值得赞许的政治智慧,然而,也许是担心绿营的对立态度,或许是别的原因,马政府并没有听取郝明义这些不错的建议。

2.台湾的选择

对于冲进立法院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想要的是做出改变,不能引起社会的轰动,不能产生蝴蝶效应,一切都是徒劳。

对于ECFA本身,国民党团在没有进行朝野协商的情况下,就“强制”通过服贸的行为本身来说,已经是对于台湾现行制度的底线挑战。

对于民进党团来说,他们正好利用这次运动满足自己的诉求。

所有各方,都打着自己的算盘,对于这场运动,一切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单纯。从长远来看,大陆对于台湾的经济,政治的影响会越来越深,这也正是部分台湾民众对于大陆十分抗拒的原因之一。特别对于一个影响全岛数千万人身家性命的两岸协议,当然应该在其谈判、签署与审议过程中都尽可能信息公开。虽然由于谈判本身的缘故,不可能随时随地马上全部公开,但在签署前,政府基本上没有做过多少具体的信息公开工作,这显然是完全错误的,即使可以被证明为合乎《行政程序法》,也没有现实意义,并毫无疑问地进一步严重削弱现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服贸送审之后因各方因素致使出现张庆忠“30秒”事件,民众不能接受,这也是完全正当的,因此,为此进行任何和平地守法的政治表达都是正当的。

但是学生们的做法,其中的不合理性可以忽略吗?

3月18日晚9点,部分抗议者占领立法院是有预谋的,在以前的游行集会时就发生过占领立法院未遂事件,此次只是成功了。林飞帆被认为是占领立法院行动的领导者。占领立法院之后,国会警察曾多次试图夺回立法院,但在抗议者的坚守下都没有成功,期间有零星的员警受伤事件,但都是争夺过程中难免的,并非任何一方刻意的暴力结果。3月19日,抗议者代表提出三项诉求,要求马英九道歉江宜桦下台、服贸退回立法院逐条审议、立法院应该尽快立法规范两岸签署协议(立法之前暂停两岸高层互访),同时,抗议者继续占领立法院,并且继续阻止国会警察夺回立法院。3月20日,抗议者代表陈为廷又提出三项诉求,要求立法院长王金平否定存查服贸的正当性、退回服贸并且中止和大陆的任何经贸协议,要求立法院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并且公开检视任何协议。

在占领立法院之后,有的同学就开始在里面喝酒,吃饼干,各种晒照片,把立法院当成了游乐场,甚至把牌匾摘了下来,对其进行踩踏。那份牌匾,是于右任先生的亲笔,当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都专门派人护送,如今确是如此待遇。令人唏嘘。

任何一场社会运动都既是群体行动,也是个体行动,因此,区分这两者就变得十分必要,如果要对这场反服贸运动进行有效评价的话。几十万人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其中有瑕疵自然是难免的,但如果这种瑕疵是致命的缺陷──一些特别重大的行为会严重影响整个运动的性质,那么运动本身的价值评估就会变得复杂。

迄今为止的公开报道表明,“反服贸运动”中的绝大部分人是在和平、节制、守法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除了占领立法院和行政院的部分抗议者之外,其他抗议者是温和理性的。但两次占领行为由于过于怵目惊心,与民主政治的规则背道而驰,由此严重污染了整个“反服贸运动”──如果那些没有参与占领行为的抗议者也支持这种行为的话,那就更糟,即便只是如今这种放任状态,也对整场运动的品质没有任何帮助。

当然,无论最终结果是什么,至少对于马英九政府而言,教训已经够深刻,一直发展下去,马英九倒台也不是不可能。服贸问题至少获得了一次急刹车。

3.两岸的未来

诚然,我不认为太阳花学运会导致两岸关系的倒退。

两岸在这些年积累的互信基础,大陆方面给予的支持,台湾民众的支持都在。对于ECFA本身来说,大陆开放的项目远比台湾要多得多。马英九自己也曾表示“这对于其他资本市场来说都是不会有的待遇”。

作为领导这场运动的林飞帆同学,最近被起底是支持台湾独立的政治意向。苏贞昌在游行现场为本党候选人支持造势的行为,马英九对于服贸的解释,政府的信息公开。这些行为整体而言是在使服贸更多的被接受。

当年和香港,澳门的经济合作协议,在最开始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也曾让民众产生莫名的恐慌。而服贸,更像是绿营刻意塑造的一次社会运动,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存在,蓝营的一些行为,也让转型期的两岸关系受到了点小影响。

经济合作只是两岸之间一个小小的部分,但透过这个部分,却可以从整体上看出两岸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大陆在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对台湾方面示好,相信两岸未来会走出更坚实的一步。

上一篇:与祖国同行下一篇:传统节日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