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2024-08-08

对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精选8篇)

对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篇1

对当今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文/薛 峰

摘 要: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四个方面来简述对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量化评价;工作考核机制;素质创新能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社会大主题下,素质教育的提出可以说为我国的教育确立了根本的方向。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活泼、生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无论是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还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无一不与人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

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科技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均制订了自己的教育改革

规划,其共同之点都是注重素质培养,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具体为:(1)品德培养目标。(2)能力培养目标。(3)身体素质培养目标。(4)审美素质培养目标。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

1.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随着教育的发展,过去的许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阶段的教育实际。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树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观点,才能逐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健全教师工作考核机制

建立和完善教师工作考核体系:(1)紧抓工作态度考核。(2)盘活教师的用人机制。(3)探索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3.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

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师是崇高神圣的职业,应该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尊敬。在全社会倡导和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既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现阶段我认为有效实施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1)以人为本,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统一认识,营造良好的创新素质教育环境;(3)创新教学,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考试的量化评价性决定了现阶段

对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篇2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作为公共教育的细胞,其活力所在、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所在,越来越成为教育质量得到普遍提高的关键。要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多方面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本文就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实施人性化教育等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外,更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统一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激情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促使人们去做一种工作的精神状态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来自激情。”学生在学习中对学习知识的激情,即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兴趣也是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发现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讲,讲话,做自己的事情,甚至打瞌睡,往往心里非常生气,认为这些学生太差了,然而就是没有想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没有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注意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教学的激情,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那么教学通常就不会取得成功的。

2. 培养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常用方法是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直接学习兴趣是由所学的内容或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发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到备课充分,从问题的引入、学习步骤及过程的设计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要抓住讲课的中心内容,以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通过相关问题的启发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全新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

3. 培养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间接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所引发的,它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内在潜力。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摆脱学习的压力。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不断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就会爆发出强烈的继续学习的愿望,间接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由间接学习兴趣所引发的学习动机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和愿望,只有当他们看到或想到有可能成功时,才会更加努力奋斗,同时取得的成功又为他们争取新的成功提供激发学习兴趣的动力。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未来的社会更加需要有灵活应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着眼于充分开发可利用的一切教育资源,以优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教育是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应对职业变化的能力。

激发创新激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观,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和愿望。

四、实施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人性化教育是面向21世纪先进的教育理念。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需要人性化的教育。

“人性化教育”又称为人本教育。人性化教育尊重受教育者内在的成长规律,以人为本,把个体作为一个教育系统而实施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挖掘人的最大潜能。人性化教育要求学校做到教学与管理都以尊重学生自身的人格与自由为前提,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把学生引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之路,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1. 人性化教育要关注受教育者的心态

高校学生是人性化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高等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教育专家认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心态。人的行为是受心态支配的,人性化教育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的心态,进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在素质教育中,教师要和学生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对待学生要持平等、宽容的态度,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或想法,教师应该予以允许和保护,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灵性,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每天都有一个愉快的学习心情。

2. 人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关怀,关注人的个性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实施人性化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尊重学生间存在的差异。

在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中,都会涉及学生的智力因素。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个体智力差异,应该关心和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对不同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做到耐心而热情,让他们能尽量达到自己的最佳学习状态。

在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中,还会涉及许多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有学习动机、兴趣爱好、个人情感、个人性格等。在教学中同样需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人性化教育中,要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明确,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个人情感更加纯洁,个人人格更加高尚。

在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中,每个人的优势潜能是不同的,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潜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真正让他们在人性化教育中达到个性发展,满足他们的个性特色要求。

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受教育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还要认识到受教育者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差异性,要因材施教,因个性差异而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

高校教育具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它重视理论教学,更强调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问题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亲自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积极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以形象、直观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营造优越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杨银千.STP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和确立的依据.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2) .

[2]彭东.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述评.教育技术, 2004, (2) .

[3]常晓琼.论人性化教育的实施策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6, (04) .

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篇3

【关键词】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

国家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标,积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那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素质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在素质教育中是关键角色。怎样成功扮演这个角色,笔者认为,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该以下几点:

一、面向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关怀每个学生,使“好学生”、“中等学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优秀学生的成绩是相对的,对一个学生来说,100分是成绩优秀的标志;对另一个学生来说,70分可能就是很大的成功。因此,教师要有耐心善待每个学生。

二、尊重学生,用心去爱学生

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育家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应必须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实践证明,无论哪个教师,如果不调查研究,就不能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也就不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

爱学生还必须要严慈相济。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赋予,其目的是教育好学生,不是溺爱,而是严爱。热爱学生,应该以平和、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无私的友爱。

三、善于宽容与沟通 ,给学生亲近感

当学生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谅解和宽容,而绝不是批评和惩罚。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善恶观念尚不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认识,教师不能一棒否定,不能因为犯错误就把他视为坏学生。由此可见,教师应充分理解、宽容学生。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基础条件是平等,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重要特征。 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注,师生之间的情感,往往会有神奇的教学效果,会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愿意接近教师,向教师袒露自己的心里话。因此,教师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热情,以诚相待,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

四、激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是通过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它可以使学生把教学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由潜在的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的萌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触发学生的求知欲。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屡次失败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否定。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心的最佳方法。学生的成长更需要教师的适当激励。面对失败或成功的结果,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安慰和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因此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的责任是尽可能更多地运用表扬的手段,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

五、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见到教师有点“怕”,害怕自己说错、做错,受到批评或指责。如果由于“怕”,都不敢提问题,还谈什么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应该充分爱护,真诚面对学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不拘泥于“唯一答案”。对课堂上认识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师要倍加爱护学生,更要给学生以极大的热情赞扬、鼓励。有了这样的宽松氛围,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

六、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教师的评价一直被视为一种筛选工具。许多教师,只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选出最好,淘汰最差。然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考试中受到积极鼓励与肯定,就会心花怒放充满自信;受到批评就会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使学习更加困难。因此,考试应当强调发展起点,评价的观念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有再前进一步的信心。成绩只能说明学习起点的新状况,不能提供终结性结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多的采用发展性评价每位学生,要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不以考试成败去评价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地争取“更好”才是教师评价永恒的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

对劳动技术教育课的几点认识 篇4

内容摘要、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劳动技术教育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只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才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特点和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性、综合性、实践性、技能性、能动性、开放性。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劳动技术教育的设计、管理等方面。

关键词、综合性 实践性 技能性 能动性 开放性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服务社会的基本活动,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劳动技术教育。只有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可塑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探究欲,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而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一步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成为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总体上说,劳动技术课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但它强调在现实(或模拟现实)情景中开展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十分强调在活动中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促使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换句话说,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对于劳动技术教育的表现特征与教学原则,我认为应掌握以下几点:

一、课程性

劳动技术教育具有课程的本质属性,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系统的课程内容,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规范,并实施课程评价。从而体现出

较强的规定性和计划性的课程特点,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保证课时数,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劳动教育要求,训练不同的劳动项目,对学生制定系统的自我服务、家务劳动、手工制作、社会公益劳动等目标体系,使劳动技术教育制度化,并逐步建立劳动教育的运作机制。

二、综合性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强调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及知识的综合运用。如“编制工艺”,要求学生首先具有美学知识,用到了美术课的内容。“手工制作”需要学生具有熟练的几何知识及数学运算能力。

其次,反映在教学目标任务的要求上也是综合的。例如知识学习不仅有记忆、理解、接受的存在,而且更强调想象、尝试、创造经验教训等。在技能的提高上不仅有计算、阅读之类的东西,还有搜集资料、人际交往这样的一般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行为能力、情感态度等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劳动技术教育的教育功能也是综合性的。包括基本知识、能力的发展、相关知识、思想、思维的发展,以及活动所涉及的一系列操作技能的发展等。

第四、考察和评价也具有综合性。要求制定评价方案或设计指标体系时,却要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各“发展点”有尽可能多方面的设计。

三、实践性

以活动促发展”是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活动”和“发展”是在劳动技术教育中更明显的表现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即主张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实践或实践性活动。劳动技术课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静听、静观,强调教育教学的关键或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学生的劳动活动,给学生提供出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活动方法与条件。

四、技能性

劳动技术教育是侧重以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技能性等程度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的教学。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将知识划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后者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个体性和活动性,它关心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促进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以及如何将贮存于头脑中的命题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由贮存知识向探究知识,由缓慢的再现知识,向创造性解决问题转化,从而实现能力的发展,五、能动性

劳动技术课围绕劳动技术中心设计课程,以活动为载体,实施课程,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主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十分强调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的发挥。这样就使学生获得了主动探究、亲手实践的氛围中增长知识与才干的机会,真正让课程从

被动的、机械的传统模式中转变过来,为了使学生能料理和调控自己的生活,并能为他人服务,成为新时代的主人,我校的劳动技术教育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层次地把劳动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感到经过努力完全有能力实现目标价值。如七年级做简单的饭菜,八年级修理简单的家用电器等,培养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六、开放性

主要是指劳动技术课时间、空间可以不受限制,为学生能够自主活动创造条件。(1)劳动过程的开放,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需求,适时调整劳动的过程。(2)劳动空间的开放:根据需要空间可由课内向课外及至校外延伸,即使在课堂上,也可以根据情况打破原由的座次进行各种组合。(3)师生关系的开放:人格上情感和谐、民主平等;角色上形成动态机制,适时转换角色。

对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篇5

今年7月21日0时30分左右,由于铁路的外部侵害,货4道道口上发生了一起调车员重伤事故,一个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小伙子永远的失去了他的左腿。在痛惜之余,我们也为现场几名小伙子的快速救援而感慨:包扎、止血、找车、与急救中心联系要求浙二医院做好接纳伤员的准备、与110联系车辆闯红灯紧急护送伤员,一切安排得如此有序,用最短的时间为伤者开启了重生之门!人们不禁要问:几名二十岁左右的毛头小伙子,面对血淋淋的现场,何以能做到临危不惧,有条不紊?事后有人问及是谁叫他们这样做的,他们说:是张老师教我们这样做的。

这个案例,至少告诉我们两点:培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生死攸关;针对性的培训能产生针对性的效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优化和获取第一资源的重要途径。

借此机会,我谈几点认识。

一、肯定我们的培训成果。(略)

二、正确认识当前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培训教材不配套。储运公司专业较多,但现有的很多教材纯理论的太多,可实际操作的太少,体系结构也过于死板。具体表现在原理说得多,操作谈的少;文字多,图形化与数据化的东西少。接受培训的职工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学的不用,要用的又学不了。随着设备设施的不断更新,知识技能更新速度更快,而相关的教材很少,缺乏前瞻性和针对性,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在安全救生技能、针对作业过程的安全技能等培训方面,针对性强、简洁明了的培训教材就更少了。

2、教育培训缺乏创新意识和针对性。目前我们还没有走出传统的培训方式,不问需求,不选对象,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的情况还很多。缺乏挑战意识,只求完成任务的观念还依然存在,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和实质性的效果评价。

3、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教师队伍结

构不合理,讲授理论课多,培训现代新知识、新技能的偏少。二是教师本身的知识更新,业务进修和技能培训不够。由于都是兼职教师,平时忙于繁重的工作,很少有继续教育的机会,因而很难按教师的职业特点去提炼能使职工乐意接受的科学授课方式。

三、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提高培训效果。

1、转变观念,从企业生存的高度认识教育培训的现实意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表面上是经济实力的差距,本质上是人才的差距,战略上是教育培训的差距。职工的教育培训就个体而言,事关职工对岗位的胜任度和生命的自我保护能力,就系统而言,事关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的生死存亡。当前,钢铁市场面临巨大的困难,进一步提高职工在降本增效、创新发展、产品质量以及安全保障等各方面的能力,至关重要。这些能力如何来提高,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我们的教育培训工作。

2、加强针对性教育培训,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培训效果。通用式、课堂式的教育培训是需要的,但不是我们教育培训的全部。我们要更加注重针对作业过程的针对性教育培训。所以,作为教师,要深入研究作业特点,了解现场作业的关键点,针对这些关键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培训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集中授课,可以现场演练,也可以请有经验的老师傅传授一技之长。要让职工明显的感受到:老师教的,就是工作岗位要用的;平时工作做得好的,考试是没有问题的;考试考不出的,平时工作肯定是做不到位的或者难以到位的。我们要关注培训过程,创新培训形式,更要注重培训效果。

3、加强教育培训的基础工作。一是培训教材的选编工作。培训教材是职工学习知识技能的主要工具,也是教师授课的主要材料。职工培训教材的选编工作要突破现有模式,一是教材选用上要注重实用、明了、兴趣三个特性。二是自己动手,编修教材。编修教材时,要注意运用自己的案例说明问题。同时把现有的很多针对作业过程的规章制度、工艺规程编入教材之中,把规章制度、工艺规程、技术标准知识化、方法化。这样的教材更能体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更能有的放矢。这是一项要花大力气去抓的教育培训的基础工作。

4、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后的进修学习、课题调研、送外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兼职教师。以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有效调整师资队伍的结构,适应职工培训教学发展。

5、研究和细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责任制,将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真正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高祝初

对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篇6

西城教育研修网能够走过七年,其研修活动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

一、拥有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的搭建是进行网络教育研修的首要条件。在步入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网络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而教育也随着信息大潮涌进了网络。

二、进行资源建设。

只有网络是远远不能够吸引老师的,但如果老师走进去,可以让他们感觉到在这个网络中可以找到自己的所需,从而更好地进行工作、生活,简言之,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师。西城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共建网络资源26万余条,话题资源4000多次;个人日志资源,包括教学反思,个人叙事,教育教学随笔5万余篇,这些主要分布在个人工作室中;还有视频案例资源分布在视频协作组……这些资源是共建共享的,是和教学同步的,动态生成的,既有视频,又有研讨纪实的生成资源等。还有一些特色资源,如读书推荐卡、美术学科的诊室栏目等。这些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无形之间,使教师对教育研修网产生了依赖,并结下了情感。

三、开展网上研修活动

网上研修活动的开展是西城教育研修网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研修网近几年主要开展的活动主要是围绕学术报告和讲座开展的混合式的研修活动,第一类是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的研修活动;第二类是还有基于网上视频案例的教师混合式研修活动;第三类是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主题研修过程。

研修活动的开展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网上资源的提供是远远不能够的,研修活动的开展可以使教师之间交流互动起来,使这个网络不只是资源库,不只是资源共享的平台,而是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资源是死的,只有让它活起来,才能更好地为教师所用。

四、学习社区的建设

学习社区的建设引导教师在团队中共同成长。这样系统的人员编制,使大家在同一个团体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进行深入的学习,交流,开展活动,以快速地成长。

五、组织管理

对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篇7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传统教学背景下培养起来的学识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着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其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积累和突破,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标。所以素质教育中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同时开展创新教育,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是高中语文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需要。创新教育是应用创新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这其中包括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品质培养。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呢?

一、让高中生具有创新的意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的一切行为和表现都源于学生的意识。在传统教育教学环境下,过于强调学生的服从和被动接受,在教学中总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方式方法剥夺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旦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就会被当成扰乱教学而被评判教育。所以,传统教学环境不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土壤。近几年来实施的教学改革试图改变这一现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束缚,积极主动地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长时间训练,让学生无时无刻都保持创新意识思考问题。

二、让高中生具有创新性观察力

高中生对事物的观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学生如何观察和观察时的取向直接影响观察结果和能力培养倾向性。学生在观察时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也是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培养创新性观察能力,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由于语文学习中常常需要观察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因此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同时观察中教师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偏离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教师得出的结论,还是观察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让高中生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新思维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所不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需要教师培养,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 解决自己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 以问题为抓手,创设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问题的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不同解决方案, 这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肯定,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历一段时间的创新思维锻炼,一定能使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让高中生具有创新性学习能力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 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对路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关系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方面面。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则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创新性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研究,更要注重学法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还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渗透创新教育,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事。学生学习方法的取舍和掌握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规范。所以,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时代赋予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本学科实际,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当我们把教育教学眼光由教师移向学生身上的时候,会发现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很多,不只有智力因素更有非智力因素的深刻影响。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不仅要对学生展开智力训练,更要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和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成为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老师对此展开深刻研究。

对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篇8

一、为转变教师的观念提供了一个平台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效果。我认为,转变教学观念,除了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和思考外,参与课改实验是一种快速高效的途径。说不如干,参与EEPO有效教育课改实验,能迫使教师较大程度地转变思想,改变以往的课堂授课方式,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真正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而且, EEPO有效教育操作系统中关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堂约定、要素转换、经典性评价的方法,“五防”和 “抓关键要素” (教学中关键的知识点、能力点、考点、方法、思维、创造、思品、合作等)的策略等,实用性较强,能够促使教师在具体的课改操作中认识、理解、领悟和创新教学观念。

二、为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一种范例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方面,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就显得至关重要。尽管“以学生为主体”这个说法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旧的教学大纲和新课程都一直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们对此都耳熟能详,但在课堂上很难得到真正的、全面的体现。有些教师虽有交出学习主动权的意识,但却不清楚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时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还有些教师则完全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主体地位”成了摆设、空话。

EEPO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核心理念是“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单元组合作、团队合作的训练,约定、规则的制定, 表达呈现方式的运用, 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都是EEPO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在这些要素的支撑下,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这就不同于传统教学只是或者是大多数只是展示教师的才能,而学生的个性却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EEPO的课型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是要素组合方式。要素组合方式重点是关注看、讲、想、做、动、静以及各要素交换使用等教学互动要素。其教学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顺应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二是平台互动方式。在平台互动方式的主要流程中,“构建多向度平台”是其核心环节。多向度是指不同渠道、不同途径、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不同方式、不同个性表达等。一般地可以采用:问题——学生思考——学生做(一名学生上黑板)——教师点讲——下一个问题的流程。

三是哲学方式。哲学方式强调的是对学生发散性多重思维的培养,激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如一题多解、对一个问题的多种看法和多种解决方法。

这三种课型方式都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舞台上的主角,教师不再是导演,只是一个参与者,甚至是“观众”。

三、为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一种样式

新课程一直提倡合作学习,很多老师也常在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以往大多数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都是在学生领完合作任务后,便由一个人在组内发表自己的想法,而其他人只是在做观众。甚至还有一些小组成员干脆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实效性无从谈起。这样的课堂看似注重学生的参与,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那些为“小组合作”而“合作”的课堂行为甚至还会降低课堂效率。而EEPO有效教育的操作系统中,把小组合作的操作模式进行了细化,分别从小组的构建、目标的明确、合作要求、关注边缘人物、成果展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每个小组成员之间都能努力做到互相关注、互相关照、互相倾听、而且他们能努力营造有亲和力的氛围,为了完成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助性学习。这些操作模式,适用于所有课堂形式,很具有推广价值。教师掌握了这些小组合作的组织样式,就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一种指向

一个社会人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特别需要协作能力、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能力和遵守社会约定以及行为准则意识,这也是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重要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 记忆型教学文化”、“传授型教学文化”,重知识轻能力,尤其是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较难兼顾到。即便在很多的优质课中, 教师尽其所能,体现的不过是“ 展示型教学文化”, 展示的是教师本人的素质, 体现的是教师的水平, 学生仅仅是一种陪衬。当然也有教师比较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但由于传统课堂模式的局限性,教师主要起到的作用只是示范和传授,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并不多。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园地教学设计下一篇:房地产销售人员自我评价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