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谈

2024-08-23

快乐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谈(精选9篇)

快乐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谈 篇1

四川省通江县沙溪中学 何泰宏

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长期以来是广大师生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小学阶段的固定模式作文教学,导致踏入了当代“八股文”的怪圈,与应试教育中的题海战术如出一辙。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长期依赖于优秀作文书和教师牵牛鼻式的指导。每次写作诚惶诚恐,兴趣不高,往往采取完成任务的作业形式,收效不大。再者从语文教师来说,同样苦不堪言,只为教学中没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毫无活力的课堂和繁重的批改令老师抱怨不休,容易造成恶性循环。总之,教师与学生写作中既苦又累,达到了望而生畏的地步。然而,从根本上说,作文是一个学生思想、情感、精神集中反映的具体形式,通过文字表达,是内心世界的一种需要。所以作文教学,尽一切可能去挖掘学生内在的真、善、美,并使课堂回归生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一、创改“作文”成为“作品”,诱发学生完美的享受和人文个性的追求,体会欢愉的成就感。

强烈的表现欲是学生的天性,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写作,更应适合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富有个性的挑战,抓住学生表现自己的动力,引导他们走上成功之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把学生的作文本合订成一册,可让学生创意作品的标题:《花季》、《薰衣草》、《阳光少年》、《同窗岁月》……有绘画兴趣的同 学自身设计封面,雅俗无妨,重在创造性。而且在扉页开设有“作者简介”和“写作宣言”等栏目,有的还拟用笔名,让学生尝尝小作家那种风光无限的滋味。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这份美好的憧憬,指引学生细细地去追寻人生的足迹,顿悟作品的珍贵。这样,不言而喻的不甘人后的拼搏精神,树立了学生的写作信心,创造了成功的机会,就会为作品的日益完美而必须付诸努力,才能实现的梦想。事实如此,许多学生甚至在封底标明定价“一百万美金”、“青春无价”等等,足见对作品的钟爱。教师只要学生不任性乱来,完全可以允许个性的存在。

二、采取课堂快乐教学,促使学生乐于动笔,达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作文难,难就难在难以下笔,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是最基本的问题。所以,教师除了授以写作技巧以外,最重要的是帮学生找米下锅,也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1、直观演示,丰富生活认知。写作源于生活,但农村初中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知往往是局限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教师可以将多彩生活浓缩于三尺讲台,或把大千世界汇聚到斗室之课堂,增加学生的深层形象,丰富内心情感,求得文如泉涌。组织户外活动如春游、参观名胜古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如精品展览、小制作、小实验等,生活的再现和创造如表演小品、绘制图片、讲述故事等等。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

2、利用情境,激发写作欲望。通过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电话教学手段,把“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地结合,集中利用课堂体现。感染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引起共鸣,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 生寻找情境的切入口,导入写作的冲动、灵感乃至震撼!从而捕捉“闪光点”,把握作文的灵魂,达到“乐写”的境界。例如播放VCD片《世上只有妈妈好》后让学生写作《我的父母》,许多学生都是噙泪完成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写出来的文章能不感人吗?

3、嘉宾作秀,挖掘写作潜能。根据实际需要,教师可特意邀请一些社会名流、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开展有组织如电视中嘉宾作秀的谈话节目。畅所欲言,台上台下互动,教师串演好主持人的角色,让活跃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语言丰富起来了,更让学生在欢快的课堂相互交流情感,体会感受,写作如鱼得水,表现淋漓尽致。

三、展开精彩点评,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和鉴赏能力。

作文需要评卷,没有评阅不能找出作文的成功失败所在,但也不能教师独揽生杀大权,一个人说了算。首先,作文快速完成后,教师需当场进行三项评估:

1、写作快枪手。抓住学生的竞争意识,在黑板上公布收卷前十位学生的姓名、耗时、大概字数以及质量等级。榜上有名,写作速度自然而快。

2、本次小乌鱼。主要针对那些不专心、拖沓的学生则以鞭策为主,在规定的时间内仍达不到要求就警示一下,目的在于激励。

3、推荐小作家。教师快速浏览学生上交作文,从中挑选几篇上乘之作,供大家当场点评(评一点,算一点),再综合评估,推选出“当日小作家”、“点评高手”,旨意乐在其中,强调整体优化,以达到共同提高。其次,精心组织“责任编辑”参加作文的评改,因为在乡村初中,不可能每人都能达到评阅的程度,所以教师选择部分脱颖而出的“责任编辑”分成几组完成作文评卷。教师总结,综合评议。但学生的评议也 有局限,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那么还可以开设“争鸣天地”与“同学留言板”栏目,供小读者们各抒己见,提高鉴赏能力。

四、广泛关注社会实践,组织课外阅读,积累语言,探求写作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1、每个学生置备《生活笔记》或《心灵笔记》,每周布置生活、感悟题材,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素材,积累语言,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在班会时间进行交流,相互记载读后感并点评。

2、组织学生有益的课外阅读。规定一期必须阅读十本以上文学名著,并做好读书笔记,修炼写作内功。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去锻炼,了解生活,实践出真知,感悟人生,感悟天下。

4、创办文学社团和作品期刊。做到一所学校一份文学期刊,一个广播室,班班设有创作园地。

5、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报刊投稿,征文活动,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快乐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谈 篇2

一、原因分析

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学生的作文是“假”“大”“空”, 假话连篇, 空洞无物, 甚至是故作高深,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远离生活, 断了学生的写作之源

现在的学生生活非常单调, 家门、校门两点一线的生活使他们远离社会生活, 缺乏充实的生活积累, 肚里空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样的生活怎能有“真切体验”, 又怎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呢?

2. 漠视心灵, 灭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现在许多老师出作文题目时往往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甚远, 根本没有考虑到什么是他们最感兴趣的, 什么是他们最想说的。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不但对写作没有了热情, 还产生了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

3. 加强训练, 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 加强指导训练, 给学生指定文体和形式, 规定条条框框的限制,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写作技巧。这样学生的作文似乎大同小异, 个性的张扬, 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本谈不上。

二、解决办法

1. 走进自然, 享受生活, 积累写作的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要多接触社会, 感受生活:“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天地如此广阔, 学生怎能端坐教室, 足不出户, 自我封闭呢?“海为龙世界, 云是鹤家乡”, 龙要腾越, 必须有海;鹤要翔舞, 必须在天;学生要写好作文, 必须走进生活。庄子在《逍遥游》中也说到“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 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可见, 人的生活空间对人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样, 人的生活空间对写作也有巨大的作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 学生才能见多识广, 厚积薄发, 写出有深度有广度的文章。例如, 我们在上学期搞了许多活动:“作文竞赛”“歌咏比赛”、走进“桃花坞”感受春天之美、倾听“让生命充满爱”感悟亲情、友情、爱国情的可贵等等, 正是这些别开生面的作文教学活动, 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亲密接触, 学生作文的领域宽广了, 兴趣浓了, 对社会生活的思考深刻了, 假大空的东西也自然消失了。“眼处心生句自神, 暗中摸索总非真”, 这正是陶行知所说的:“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离不开生活。”可见回归生活也就是回归作文本身。

2. 尊重个性, 展现自我, 激发写作的热情

学生之所以谈“文”色变, 视写作为苦事, 就在于教师往往出一些与学生生活体验相距甚远的“成人化”题目, 没有尊重学生写作的个性。所谓个性, 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性, 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那么作文教中该如何消除学生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 让学生“易于表达, 乐于作文”呢?笔者认为:

(1) 要让学生写与自己生活经验有关和自己感兴趣的题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 钻进学生的心里去考虑, 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可出一些能激发想象力的题目, 一些新奇有趣的题目, 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 一些富有诗情画意的题目, 这样就可以对学生的视觉神经产生冲击力, 引发学生个性创造的欲望。

(2) 要不限文体与形式, 尽量减少“框限性”

让学生心情舒畅, 信心十足地进行作文练习, 在写真事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罗伯特·艾文斯认定, 只要学生把写作看成是一种“自我放纵”, 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因此, 应该把表达内心世界的欲望作为最根本的写作欲望加以保护和鼓励。

3. 抒发真情, 震撼心灵, 激起感情共鸣

浅谈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作文;情景;辩论;取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是首先要做的。

一、创设情景法

大多数农村学生一提到作文,未知题目先发愁,究其原因是对作文不感兴趣,往往是因为不知该写些什么,不知怎样才能写出让人满意的作文,还有部分学生急急翻出范文逐一搜索,找出同类项准备移花接木,所以我认为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得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众所周知,写一篇应用文对学生来说十分不易,我曾经一次训练学生写说明文,就采用了实物教学,课堂中,我带进了两只热水瓶,板书题目后,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这两只热水瓶,在外观上的不同之处,讨论后,我让他们写第一段,从热水瓶的外观或种类谈起,接着我让一名学生将此热水瓶大卸八块,他拔下瓶塞,拿掉底座,拆下外壳……每拆一部分,我都让学生说出它的名称、作用,或者它的样子像什么。如此演示完毕后,学生对热水瓶的构造已了如指掌,根据物理知识,又知晓它的保温原理,没等安装完毕,学生们已纷纷动笔,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全没有平日那种“咬破笔杆子,吐不出半点字”的痛苦与无奈。所以,给学生一个直观形象具体的构思环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就地取材法

发生在身边的事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对亲耳所闻、亲眼所见得来的素材,往往津津乐道,情有独钟,教师如果合理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学生作文,避免命题成规定话题,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即使平时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能超越自我,创造奇迹。我村一老人,生有六个儿子,如今年老体弱,生活无法自理,却无人赡养,老人无奈之下,一纸诉状将六个儿子告上法庭,弄得沸沸扬扬,对此,我有意安排了一次诱发写作的训练。首先,我详细陈述事件的原委,让学生明白“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然后提出训练要求:你对这件事持什么态度?为什么有这种态度?从中得出什么体会?假如你是老人跟自己的儿子对簿公堂,心里会想什么?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说完,我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父亲》,学生们时而掩卷沉思,时而奋笔疾书。一节课下来,全部完成了习作。下面是一个平时不善作文的学生所写:

题目:一父六子俱成人 六子一父独难活

“我无法想象一位父亲如何将六个儿子逐一抚养成人,可六个儿子的所作所为却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狼心狗肺。”

这个题目令我大吃一惊,他说是听这两天别人谈论的,但短短几句话却实实在在表达了他的想法。

还有学生从感恩谈起,且以央视公益广告“妈妈,洗脚”为材料,呼吁人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其想象程度超出我的预想。

三、巧设辩论法

有争议就有想法,也就能引出他们的兴趣,教师立即因势利导,学生也就可能产生写作的热情和欲望。

家长会后的第二天课堂中,发生了这样一幕:我告诉学生通过家长会,我发现家长们也挺苦的,那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理解他们,学生在下面叽叽喳喳地说:“我们才苦呢!”我一听乐了,“你们苦什么?”他们七嘴八舌谈开了,作业、升学压力、偏科……我说,那组织辩论吧,我代表家长方,经过几分钟激烈的唇枪舌剑,我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理由写下来,慢慢欣赏,题目定为“谁苦”。

课后作业交上来,有一个学生构思了一篇小说,大致写的是一位风雨无阻为孩子送饭的母亲发现儿子欺骗自己不去学校时,心中无言的苦。让我心中为之一颤,原来他能写出这样的作文。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学生并非先天缺少“写作细胞”,如果他们内心深处投入巧妙的一击,荡起情感的涟漪,溅起思想的火花,那么相信他们一定能在尝试中走向成功,从成功中尝到喜悦。

参考文献:

张文龙.如何使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走出低谷[J].青海教育,2004(Z3).

浅谈农村学校初中作文教学 篇4

作者:

来源:今日中国教研 2013年5期

 

 

字号:大 中 小

显示汉语拼音

打印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长期以来,农村学生由于日常交往所运用的母语不是汉语,加之受地域环境的限制见识有限,教师指导不力等,造成了学生作文水平停滞不前,严重阻碍了农村初中作文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关键词】浅谈 农村 初中 作文 教学

相当一部分学生写作水准忽上忽下,要有心理准备,逐步歼灭入侵写作之敌;要意识到作文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那只会让学生疲于奔命,丧失写作的信心;写作要把握机会,体现“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作文,即顺其自然,彰显个性。

一、农村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缘由

1.审题马虎,列提纲、打草稿实为无奈之举

没有读题审题的意识,写作前只是将题目粗略地浏览一遍,如果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或话题,如人教版(所举例均为人教版,以下同)九年级(下)第一单元作文为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性文章,相当一部分学生看到“土地”二字,就激动不已,大写特写水土流失带来的破坏,因而要重视环保,万变不离其宗,忽略了话题中对“土地”赞美的主旨,文章也就偏离题意了。

写作之前列提纲、打草稿,可以帮助我们划出文章主次,突出重点,避免离题,使自己的文章具体、生动、形象。但多数学生没有把它当做一回事,仍然我行我素,一直到交作文那天才动笔。这样临时抱佛脚写出来的文章,不可避免地要跑题离题了。

2.生搬硬套,缺乏真情

由于学风不够好,师兄师妹一届接一届,无论什么样的题目,无论什么样的要求,他们总能“以不变应万变”,事先从《全国优秀作文选》《考场满分作文》等杂志、书籍中寻找几篇类似的作文对号入座、生搬硬套,缺乏从生活中找“米”的意识,更不用说选材立意的求新、求高了,同时作文空谈,写不具体,作文语言成人化,缺乏真情实感也就在所难免。写老师,总是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写父母,总是雨中撑过来一把伞;写老人,总是过世后想起老人的慈爱、对自己的的关怀与教诲,缺乏真情实感。

3.应试教育及家庭疏于管理

当前,国家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体质发展,在全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高考、中考仍然坚定不移地站在考试的前沿,教学评价仍以教学成绩为主。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形势,使得应试教育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读一年级要考试,小学升初中要考试,老师们为了提升语文成绩,就根据以往考试情况亲自写或选几篇作文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应考试急需,学生升入初中后,其写作基础还得从头抓起。更主要的是随着初中学习阶段科目的增加,学习难度在年年加大,当代中学生爱赶潮流,要穿名牌高档服装,同学之间比赛请客;相当一部分学生呼哥唤妹地去网吧,网上的内容鱼目混珠,好坏难辨,使得他们开口闭嘴都是网上的语言,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网吧里,要想叫他们写篇像样的作文,是有些困难的。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生活拮据,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年轻力壮的父母都双双外出打工或做生意,家里剩下的是老的老、小的小,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几乎不过问,只管吃饱穿暖,自制力较弱、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对学习也就失去了信心。

二、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路径

1.关爱之心,写作的信心

老师就是第二父母,我们没有理由放任寄予厚望的花儿一朵朵地凋零,我们要有一颗爱心,一种关爱之心。学没有念完不要紧,老师要充满着期待,学生今天的作文没有自己的语言,更多的是范文选取的段落的组合,老师也要肯定他的思考布局合理,播一颗希望的种子,明天你会欣喜地看到他的写作来源于生活实践和自己的理性思考。面对他们懵懂一时的意识和行为,作为教师,要有一种敬业和奉献精神,深入宿舍,和他们谈心,到野外散步,与他们交朋友,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他们感到你是师长,亦是朋友,可亲可敬,从而燃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激起写作的真情实感,发出“都是同龄人,我们也能上”的感慨。要看到,即使最差的学生也有胜过他人的一面,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2.顺其自然,创设宽松的作文环境

⑴打破作文与生活的“厚障壁”。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不必局限于个人的上网、看刺激读物等小圈子,当你深入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时,你会发现它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是那样的令人陶醉、流连忘返,有数不尽的事、抒不完的情,让你写作的激情欲罢不能,从而不断超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这时,你就没有理由不深入生活、热爱生活。作为学生,可从了解家乡的民俗文化等方面激起自己写作的欲望。

这方面,贫穷学生李扬在《人生的转折点》一文中,用昂扬、向上的笔调,写出了贫穷人从出生到成人所经历的种种苦难,认识到人类出生的艰辛,意识到人要活下去,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积累语文知识的能力。

教师命题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特别是写作基础薄一点的学生)的实际,在不偏离作文范围或写作要求的前提下,可让学生自拟题目,放开手脚,自己去写。一次有趣的谈话,可以使学生感受八面来风,触发他的灵感,开拓他的视野,启发他的想象,题目的创新,乃至内容的创新也会得到体现。以“青春”为话题,学生就自拟出这样的题目:《划痕?成长》《爱我,就别把我抱得太紧》。对于读书几乎失去信心的学生,也有过令人激动不已的往事,教师要给予关注、引导,如学生李××就用《享受失败》,把自己想发明物理某个定律的往事诉之于文字,说明只要奋斗过,失败了也是幸福的。

王栋生老师说得好:“你的生活很重要,但我们不是为了写好作文才去关注生活的,实在是因为生活在显示我们的生命价值,生活太值得我们热爱。”鉴此,你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呢!你又有什么理由不提起笔来抒写一番呢!

⑵在教学细节上多下功夫。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是按不同时代、生活来进行单元编写的,我们可以在遵循课程标准规定的每学期作文不少于七次的前提下,将作文教学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模仿范文进行写作。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借助教材范文进行模仿写作,使学生多了一根支撑的“拐杖”,在模仿中逐步加深对范文的思考与理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能顺畅地用自己的嘴说出来,使学生看得见,够得着,同时也体会到文章的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通过模仿起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写作才会走上创新之路。一旦时机成熟,内容适中,就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训练。实施写后改不容忽视,它包括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学生作文交上来后,先由同桌互改,互相学习,找出写得好的方面与不足之处,后由教师收齐,根据互改情况进行点评,并及时做好记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又弥补了教师批改的不足;二是教师不能仅仅打一个分数了事,要进行评讲,写得好的作文要指出好在什么地方,个别篇目能进行朗读,让大家分享一下;三是尽可能发现后进生作文的可取之处,必要时进行善意的“打击”,并根据修改意见进行第二次乃至第三次作文,直至基本符合要求,重写作文不宜过多,要让每个人都有摘得到葡萄的感觉,不能总说葡萄都是酸的。

3.彰显个性,注意真实与创新

学生作文出现千人一面、雷同化的现象,主要在于对生活的认识面狭窄,没有创意,缺乏真情实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要求,简言之,就是要说真话,抒真情,即要有真情实感。为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作文不是生活的刻板,但它源于生活,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提炼、概括。写真实要允许学生虚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只有经过他们的思考、感悟等,才能不断积累,化为呼之欲出的激情才会“写真实”,作为教师不要在真实的原始性上较真,对号入座,从而使学生丧失了联想和想象,那种耕田时“人在前来牛在后”的秀才文章不应再重现。要将写“有意义”的观念转化为写“有趣的事情”,从而避免将作文过于政治化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不能用简单的意义去认识的。

⑵结合课文阅读教学,尽可能把文章写生动。要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包括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有着出人意料的开端或结局,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写作技巧,比如学会卖关子、“用伏笔”或调整叙述顺序。要善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笔下的人物、事物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也可抓住课文中人物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特征来进行学习和描写。如《故乡》中对闰土、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孙犁《芦花荡》中表现老交通员自尊自信、爱憎分明,要求自己近于苛刻,偶有过失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等方面的语言描写;《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艰难的动作描写。明确没有语言,缺少动作,毫无表情,都不是有血有肉的人物,那就是一个木偶人,描写就不够真实了。

一篇作文,若是自己对生活的积累,有独到见解,即使写得很“土”也有其闪光之处,要给予表扬。来源于生活的作文比较朴实真挚,另有一番风韵,要树立以“土”为荣的写作思想。笔者以为作文要创新,除了注意标题、豹头、凤尾等之外,吸取民族本土精华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众多的“洋文”中,原汁原味的东西更能吸引人,如歌舞剧《云南印象》便是成功的范例,它是云南各个少数民族原生态精华的再现,演出数百场仍然经久不衰。那么我们在写作中何不将我们本民族的精华吸收进来,又何必邯郸学步,亦步亦趋呢?写作要有所创新,有严谨的谋篇布局,从而令人信服。创新体现在思想内容上,在恰当的表情达意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千万不要一味只在体裁和表现形式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最要紧的东西。

写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精神活动,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写作目标,注意关爱学生。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发展个性,进行身心愉悦的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水平才会有所提高;只有放开手脚,多写多练,才会有通顺流畅的文字;只有用心打动读者,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才能彰显个性。

【参考文献】

快乐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谈 篇5

云城前中

伍树娟

【摘要】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了解农村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措施,并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实验教学

现状

实验设施

质量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若要学好生物学,必须要重视实验,通过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和综合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我相信对于每一间学校来说,都希望学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能够全面掌握知识。对于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在较为发达的地区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农村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无疑是一个难题。

一、农村学生的现状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收入较低,出现了大批农民工频繁向大城市流动。而家中的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是交给亲戚朋友照顾,这样孩子就变成了留守儿童,除此之外,多数家庭的小孩是独生子女。在这种情况之下,监护人会把孩子的生活,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精神和道德的约束,而且对于孩子是过度溺爱和百依百顺,导致孩子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刻苦的钻研精神,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动手能力差;养成好逸恶劳、游手好闲、自控能力差等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农村实验教学的现状

1、农村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农村实验教学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实验设施的落后,农村学校由于受环境、经济、设施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可以这么说,实验条件和实验材料的限制,导致学生动手机会是非常少的,多数的实验都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实验现象而已。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的被动成分远远大于主动成分,没有让学生亲自操作,缺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农村实验教学的优势

在农村环境中,学生接触生物的机会是非常多的,对于他们周围的生物也有一定的了解,例如,在讲述“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提到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部分农村学生可能没见过家蚕,但他们都见过蜜蜂,菜青虫。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书本上的例子转移到身边最为熟悉的例子身上进行讲述,从而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蜜蜂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而“蝗虫或蝉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又例如,在讲述“微生物的生活方式”时,刚提到“根瘤菌”这一名词,多数学生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提到这种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如:花生、大豆等,这种菌在它们的根部形成一个凸起的根瘤。这时,学生就明白了,原来平时在拔花生时,见到根部凸起的根 瘤,是由于根瘤菌的存在。所以在上课时,只要我们能多运用身边的例子,要求学生回家自行观察,又或者尝试让学生采集生物回校作为实验材料,这样既解决了实验材料的经费问题,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点是农村实验教学的优势。

三、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

面对农村学生的现状和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1、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家长的帮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见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现在的农村,过分的溺爱和百依百顺,导致孩子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刻苦的钻研精神,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动手能力差;养成好逸恶劳、游手好闲、自控能力差等的不良行为习惯。要想孩子成为一位优秀的学生,希望家长能把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多关心孩子的功课,积极引导他们;生物好多的趣味实验,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完成的。例如,泡菜的制作在农村多数家长都会做的,而生物教科书上都有介绍怎样自制泡菜,那么家长可以参考书本的方法,和孩子完成这一个活动。家长的参与和教导,不仅让学生有了一次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进了感情。

2、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学校实验设施的配合。在学校,一个实验能否进行,必须要有实验设施的配合。虽然说,实验材料可以透过学生取得,但实验器材学校也是必须具备的。例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烧杯、培养皿等等。尤其是在讲授“显微镜的使用”时,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要求学生看书去掌握这一节的内容,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难度是非常大的。显微镜在农村的中学是有的,但数量实在是比较少,导致这一节内容不能给学生自己操作,老师只能给学生演示,学生又缺乏了一次动手的能力。所以,实验设施的配置大大影响一个实验的开展,希望每一间农村的中学都能重视,力求争取政府和各个部门的支持,购置一批实验设施,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3、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科任老师的指导。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学生充当一个主体,但老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不容忽略。生物老师在讲述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惑。实验是严谨的,任何错误都可能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初中生物老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对整体实验过程进行规范操作,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步骤,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还可以收到最佳的实验效果,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率[1]。但对于一些比较开放的实验,老师却不要过多的干涉学生的实验操作,要给学生自由,允许学生在实验中互相帮助、讨论,甚至争论。

4、充分利用农村当地资源,开展生物实验与科技活动。既然农村的存在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开展各项实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地和农田中观赏植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采集植物标本,同时观赏各类植物花卉,理解和认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主要区别[2]。在学习动物知识的过程中,可组织学生到池塘观察不同时期的青蛙,去菜地上观察菜青虫,或在草地上观察大小不一蟋蟀,从而比较这些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区别。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到田野、菜棚、猪场和鸡舍等进行实践学习,将学到的课本知识应用到种植和养殖的实际操作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四、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

实验的开展目的是让学生学到东西,但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到:

1、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上述措施中充分利用农村当地资源,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让学生实地考察,让他们在开放的情境中体验、决断和操作,观察各种动植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巩固课本知识。

2、教师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教师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所以,在每一个实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认真阅读实验要求,务求自己在实验操作中做到规范、熟练;此外,还要从多个角度思考在实验中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使实验教学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对于到野地或鸡舍做实验时,教师必须提前去实地考察,留意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做到实验安全稳妥进行。

3、加强实验课的管理

多数初中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如果对他们缺乏必要的严格训练,一堂课下来,教师会弄得疲惫不堪,学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3]。此外,在实验课上必须控制好时间,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完成实验,并指导学生整理实验桌,完成卫生工作。所以应下大力气抓实验纪律,规范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作文是智慧的火花, 要使之有绚丽的色彩, 必须多观察, 多阅读, 多思考, 尽量做到语言美, 题材好, 立意新。作文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由学习到掌握、运用语言文字。所以, 学生作文的好与差, 既是衡量其语文水平的重要依据, 也是衡量教师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在农村, 由于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基础好的, 作文可以洋洋洒洒;基础差的, 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 更别谈作文了。虽说素质教育是大势所趋, 但在农村, 高分、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认可学校质量的一个最重的砝码。语文教师迫于压力, 把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事实上转化成了应付考试, 造成了学生厌作文、形式作文, 教师难批改, 劳而无功的两难局面。

一直以来, 我们的作文都是封闭在课堂上的。考试时, 作文统一命题, 统一时间, 统一书面答卷。平时的作文, 教师要么将教材中的单元训练题, 要么针对考试的题型模式, 进行着这样一个固定的循环 :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甚至要为学生构思好开篇、布局、段落、结尾等。批改时要仔细阅读, 从字、词、句、篇到主旨的表达, 最好还能有旁批、总批。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则是被动的听老师讲, 然后用一定的字数把它凑起来。老师发回讲评时, 溜一眼分数、评语, 就丢到课桌里去了, 对老师什么样的旁批、眉批, 视而不见, 课堂讲评听而不闻, 根本不思考如何切题、选材、开头、过渡、照应。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劳而无功, 学生练而无所收获, 既增加教师的负担, 对学生又没有多大的益处, 作文变成一种例行的形式。

另外, 在教师的教这方面, 大都是跟着教材的感觉走, 依着单元训练去出题、审题、分析, 没有真正能把学生带到教室外的生活中去观察、体验, 学生所积累的写作素材非常有限。再者, 口头作文没有得到重视, 只是教育理论上的东西, 在实际教学中没有得到贯彻, 教师所要教的作文仅限于书面作文。而学生认为只有写在书面上的作文才算作文, 根本就没有“口头作文”这个概念。在学生的学这方面, 情况就更复杂一点。虽然提出并实行了“减负”, 但为了高分, 为了升学, 学生还是从早到晚整天窝在教室, 作业、课外练习、测试等没完没了。基础好的也累得筋疲力尽, 基础差的根本没法应付。写作文的时候, 由于缺少素材的积累, 下笔离题太远, 甚至不着边际;收笔时又拖泥带水, 或画蛇添足。大部分学生采用了“套格式”的办法, 有的甚至直接抄袭别人的文章。有的学生到了九年级, 所写的作文还是“小时候”的事情, 没有开拓生活空间, 更无新鲜之感。这就完全和现实生活脱节, 缺少了对现实生活的感觉, 所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是内容单调、陈旧, 语言干瘪, 缺少生活气息, 结构公式化。基础差的同学错别字一大堆, 更别说遣词造句了。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 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不管是教或学, 都是脱离了现实需求, 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曹雪芹先生曾说:“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其意思是说能洞察明白世间事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 能熟悉而通达人的感情就会写文章。世事和人情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 揭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多阅读书籍, 写起文章来就能运用自如, 好像有神来之笔一样。要提高学生作文效益, 就必须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丰富学生生活内容, 重视课外阅读, 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变。要提高作文效益, 必须摒弃那种形式上的旧作文观念, 在原有基础上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观念, 让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 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所以, 我们的作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作文教学不应该局限在教室里, 应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 在生活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陶冶情操, 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是生活的必须, 是交流思想, 传达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要使学生明白作文与做人的关系, 培养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坚持说真话、实话, 不编造事实上不存在的感人情节、情景, 使学生具备一种刚直、热爱生命、追求真理的品格。我们在制定作文目标时, 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 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写作环境, 使之达到正如朱德同志所说的“腹中天地阔, 笔下涌巨澜”。学生作文的激情首先是源于对生活的激情。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十几岁的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可以用大海来形容, 如果生活的激情能成为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 那么作文的快乐是可以想见的。学生的激情需要教师去点燃。语文教师对写作要热爱, 要率先垂范, 经常写“下水作文”。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个以写作见长的语文老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也只有这种老师, 才能说出经验与技巧, 而且是学生们乐意接受的。师生之间能就写作的具体感受进行交流, 达成心灵的撞击、共鸣、磨合与默契。当一个班级乃至整个校园形成了一股热爱写作、交谈写作、探讨写作的风气, 那么, 写作文就会在这个班或者这个校园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次, 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 变教师的“要我写”为学生的“我要写”。从作文题目的审题、构思、作文的评改, 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在旧的作文程序里, 是“累了教师, 懒了学生”, 学生只参与了“写”这个环节。而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是主体, 如何发挥学生这个主体作用, 得靠教师的这个主导去引导、启发、开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材料, 哪能建造文章大厦?依笔者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应在学生中提倡“一字决”, 即从“事记”、“得记”、“见记”及“一闻记”等做起, 引导学生在生活空间中积累素材。如何积累素材?可以从以下形式鼓励学生去做:一是写日记积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 然后记录下来;还可以写每天的所见所闻。二是读书积累。加强课内外阅读, 让学生获取大量的素材。除掌握教材中的范文外, 还要求学生多去借阅古今中外名著, 开阔视野, 吸取知识, 广泛收集资料, 为以后写作做准备。三是活动积累。利用教室黑板的一角, 每天让学生轮流写一句名言警句;利用课前几分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等等, 让他们在竞赛中积累词汇, 这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种方法。

第三, 注意训练, 学生的提高思维能力。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 而农村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 学生习惯依葫芦画瓢, 习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千篇一律。为此, 我设计一些形式活泼的作文训练, 其中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使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习作训练方式。如教学《故乡》一文后, 我让学生写作《描绘二十年后的家乡》, 要求学生想象二十年后家乡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时学生们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 尽情的飞翔, 描绘出他们未来美丽的家乡。他们从自身的成长写到家乡环境的变化, 由家乡的变化写到自己对家乡的贡献……又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一次出了咸亨酒店后, 他的命运到底如何?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后续写。这样, 就成功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为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拓宽了道路。

同时, 提醒学生注意写文章要有四贵:一贵“新”, 让人看了长精神;二贵“奇”, 引人入胜着了迷;三贵“深”, 发人深思动人心;四贵“粘”, 增减修补动脑筋。在具体指导中, 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面对全命题作文, 要教会学生审题眼, 辨文体, 确题材, 定中心, 布条理, 酌写法, 搭架子, 取词句, 虑详略, 完结构。确实, 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 善于思索, 善于分析, 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 否则, 金子在你身边你也不会觉察到它的光亮。原来从题材到篇章、批改、讲评全由教师包办的做法要改一改, 既要让学生学会写, 也要让学生学会改。著名诗人何其芳曾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笔者在作文的教学中, 让学生互改作文。通过修改作文, 学生可以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 也可以互相学习, 找到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便更好地学习各种知识。事实上, 修改作文的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寻求好的表达形式的过程。学生能够找出自己或别人文章的缺点, 并从修改中获得益处, 写作能力自然能逐步提高。经多年的实践证明:学生互改作文后, 他们的作文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 效果佳。

此外, 要能写出好文章, 多读书至关重要。一个连课文都不能流利地朗读下来的学生, 是不可能写出合格的文章的;一个只看课本, 缺乏课外文艺阅读的学生, 也不可能写出血肉丰满的好作文。加强阅读, 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观察, 多了解, 多积累,

快乐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谈 篇7

关键词作文教学农村初中绿色作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089-02

农村学生知识面窄,害怕写作文,作文教学容易陷入一种高耗低效的恶性循环之中。富于幻想的青少年在传统作文教学中被束缚住手脚,畏首畏尾。题材仓库空空如也,想象天地逼仄狭小,语言内容呆板贫乏,学生的作文怎么不会是空话、假话、大话连篇,缺乏真切有见地的思想呢?

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利于大面积提高写作技能(对农村学生而言),不利于学生“情动于衷而发于外”,不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必须加以改革。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作文课堂教学,倡导以写真情实感为主的“绿色作文”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学会用眼睛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注字里行间,从而全面提高了农村学校作文教学质量。下面笔者谈谈“绿色作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用心体验生活,收集丰富的写作素材

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亦授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写作的动机是生活激发的。热爱生活善于思考,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设身处地,懂事明理,知人论世,追求个性发展和生活情趣,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作文应有的能力。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专题体验,以此来增加他们生活积淀。鲁迅先生说:“水管里面流出来的是水,血管里面流出来的是血。”如果有了生活的真情实感,还怕写不出文情并茂的好文章吗?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一是勤记日记积累直接材料,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记录下来。仔细体会,用心品味,一旦灵感迸发,就会流于笔端;二是刻苦读书,勤做笔记,积累间接材料,注重针对性阅读。三是引导学生体验,将生活的感性积累和品味鉴赏的理性积累进行整合,互相促进,勤思考,多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亲身体验,学生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诉诸笔端。

二、课外设置写作场景

(一)参加生产劳动系列

农村学生家里大多有田地,可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自家的田地参加生产劳动。如种菜、割稻、摘水果等。可以想象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乐趣,酷爱劳动的辛酸和收获的甜蜜,或许也会有感而发写出可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媲美的佳句。而此时,布置学生写介绍某一蔬菜水果等农作物的说明文,或记述一次劳动经过的记叙文,那还不是信手拈来的活儿?此外,农村学生可以帮助父母喂猪、喂鸡、挑水、洗衣,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得到的是宝贵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以这些活动为材料写文章、写日记,还真不用担心材料用完。

(二)游览农村景色系列

在广大农村,“伸手即是水,抬脚便是山”,“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般美好的意境,完全可让学生在浏览中体验到。除了自然环境,广大农村的社会环境也是积累生活经验的宝库。改革开放,使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个家庭工厂、农场、渔场应运而生,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而这些变化就在教室外,柴米油盐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变化、体验这些变化、领悟这些变化,又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藏。

(三)考察风土人情系列

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的积淀,使得不同区域的农村形成不同的风土人情,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每逢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许多地方都要举行庆典活动,而活动的内容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农村的学生有幸亲临现场,参加这些活动,以这些活生生的东西作为写作材料,写出来的作品总会给人清新自然之感。组织学生对农村的风土人情进行考察,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接受文化的熏陶,这于人于文都是一笔财富。这个寒假,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收集春联,赏品美句;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贴对联,做家务活,利用登门或电话等方式给长辈拜年,学会做客,待客礼仪,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等,然后选取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这样使学生能感受民族文化,体验浓浓亲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经验。

(四)组织游戏活动系列

农村学生可开展有别于城市学生的游戏活动。如钓鱼、采花、登山、野炊等,好动好玩是初中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充分发挥农村在开展这些方面游戏活动的优越条件。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参加这些游戏活动,让学生暂时放下一切思想负担,尽情地玩耍。玩得尽兴,才能感受得真切。而真实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农村学生的文章中总是出现溜冰、上网、泡吧等洋玩意,也该是农村语文老师的悲哀。开展这些学生十分乐意参加的活动,可让学生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下体验生活,自觉地获取生活经验。

教师在创设以上这些场景时,可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起来的方式,体验生活应以课外为主,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生活经验。围绕着孩子们积累生活经验兴趣点展开的。由于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事物,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会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把兴趣的焦点逐步由“乐于做”转向“乐于写”,进而激发强烈的写作动机,促使兴趣“迁移”,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知识迁移。

三、布置绿色作文的题目

教师命题作文制约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写作态度以及写作能力的发挥。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写作水平等因素,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题目,多布置一些学生喜欢写、不限题材、不限文体的颇受学生的喜爱的题材,甚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立意,选择题材、选择文体,自由展现、自由写作,同时一定要求学生限时完成,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拖拖拉拉难完成,教师可以不必管它。铃声一响,到下面将完成的作文收上来,未完成的不收,几次下来,学生就会有一个紧迫感,四五次以后,就会充分利用时间力争在规定的时间完成。

四、倾吐自己的心灵话语

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情到笔至,妙笔生花,用自己的笔把自己亲眼看到的人、事、物、景以及对这些人事物景的独特感受和体会真切地“说”出来,说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非说不可的,真正属于自己个性化话语,将假话拒之门外。发真正从自己心里所生的“感”,把套话拒之门外;阐真正从自己心里悟出的理,将大话拒之门外。抒真正感动着,感动了自己而又非抒不可的真实的情。将空话的虚情假意,无病呻吟拒之门外。

五、构建“六步”作文修改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教师该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学生自改作文过程是生活经验在知识中“迁移”的一种途径。以学生自我修改作文为目的,以学生互助作文,共同提高为归宿,以发挥学生的“教师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为出发点,构建了“自改——互改——小组改——自修——师检”六步骤修改模式。逐渐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及互评互改作文的能力。

六、及时点评、表扬

固定利用每周一节语文课作为作文讲评课,及时予以讲评,表扬写得好的作品,并将优秀的作文朗读给同学听。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是很喜欢自己的作品为同学所欣赏的,也非常喜欢教师的表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同时每学期可举行几期班级优秀习作展给同学们欣赏、学习,定期举办几次“现场作文比赛”,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性、积极性是关键问题,有待于教师共同出谋划策。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绿色”作文仍需进一步探索,特别是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

快乐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谈 篇8

【论文摘要】目前,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体育意识、物质基础、师资数量和质量,地区差异和传统习惯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达到学习体育技能与身体健康全面健康发展,为祖国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全面素质合格人才的重任。然而,占有全国百分之八十五的农村初中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是教育改革中的难点,更是学校教育中被遗忘的弃婴。所以农村体育教学发展的状况迫切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那么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如何?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呢?

体育经费的不足使学校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严重事故隐患。因此,学校经费不足,场地、器材的匮乏,严重制约着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开展。片面追求合格率、升学率的影响远远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尤为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做他用,或是用于补语、数、外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自身没有及时“充电”,体育教学程式化、单一化、刻板化、根本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大多数体育教师备课是形式,上课是自由式。一个口哨两个球,学生高兴我自由。这样的体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体育因为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游离于教育之外,从而使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与身体素质差的问题普遍存在,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越来越明显。因此,改善农村初中体育工作的落后状况迫在眉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各位教师、家长及社会各届要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宣传体育教学,为体育教学鼓与呼,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改善青少年体质极差的状况。

关键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问题对策

一、造成我国农村初中体育教学水平落后的原因

(一)农村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1.1.思想落后,重智轻体.制度不完善,过度溺爱学生。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最要命的是这种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古人就有:“乡人羞于武夫齿。”的经典。就是现在对搞体育的也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见。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和文化差异,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以学习成绩奖惩孩子,以考取高一级学校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不参加体育活动不管不问。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展开。在学校很少有老师对体育非常出色的学生有赞叹之词,理由是他们学习差。就我们临夏县而言,有很多具备体育天赋的学生,本来可以凭特长上大学,但是初中没有特长班,所以他们由于文化课差一点有的别说上大学,就连高中的大门都进不了;学生家长也认为孩子到学校是为了学习而不是玩。在家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三面效应下学校体育失去了发展空间。

1.2.在片面追求合格率、升学率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我国农村,体育课程设置无法达到其他课程的标准,并且得不到学校及家长的重视,使得体育课形同虚设。

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为追求合格率、升学率,对体育课程教育更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从我上高中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16年中我们县没有举办过一次全县的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只有在2004年举办过一次中学生篮球赛。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多少年过去,合格率、升学率有所提高,但是体育场地不见扩大,体育设施不见完善,体育课程教育水平不见提高。

1.3师资配备不齐,体育课时不足。

由于体育不是考试科目,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大多由老弱病残者担任。这些人非体育专业毕业,不懂得体育教学规律,身体素质差,在体育活动中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大多数农村初中没有专任体育教师,体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代课。尽管每周安排2—3节体育课,但常常被其它学科以各种理由占用。临近考试,体育课就理所当然地被瓜分。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则是学生自由活动,没有教师统一组织;就是有也是流于形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大大缩水,身体素质得不到保证。

1.4安全高压线,束缚了体育活动的开展。

体育课由于它的特殊性决定了一定风险的固有存在。但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学校也出于安全考虑,取消了一些较苦、较累、较危险的运动项目,如长跑、三铁(铅球、铁饼、标枪)、跳山羊等,使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大为减弱。同时,由于缺少合作与交流,不少学生自私自利,性格孤僻,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过多的能量无处释放,使得打架斗殴、早恋、迷恋网吧等现象日益增多。再加上媒体对学校安全事故的曝光及家长维权意识的提高,领导和老师都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老师上课就怕出安全问题。一旦出了事故,家长就会来找学校和老师赔偿。虽然有时不是老师的原因,但学校还得应付。多数情况下为了息事宁人,学校和老师只好承担了费用。有的学校规定谁的课上学生出了事由谁负责,这种做法束缚了老师的手脚,严重打击了老师的上课积极性。只好“一把哨子,两个球”学生自由我高兴。

1.5体育活动的减少使得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现在学生的营养状况和体形身高都比过去提高了,体重也增加了,但肺活量、耐力、力量、速度等许多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势。2013年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令人震惊,以我们卢马中学为例,全校及格率不足30%。有的男生连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令人乍舌。“豆芽”和小胖墩体形屡见不鲜。女生有三分之二800米跑不到终点,男生也有半数以上跑步了1000米。

(二)体育课程教育资金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技能教育是体育课程教育的重要环节,而技能锻炼又离不开体育设施和器材的应用。但是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农村,体育设施和器材的购买资金严重不足,根本满足不了现有的需求。那么体育课程教育水平的提高则是相当困难,单靠体育教师在语言上的引导和落后单一的体育器材的应用根本无法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有的学校操场上只剩下一副摇摇欲坠的篮球架,仓库里只有一根拔河的绳子,很难见到传统的单双杠、山羊等既娱乐又健身的体育器材,更不用说高档的体育设施了。学校操场是坑洼不平的土操场,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片汪洋。场地狭小,没法统一做操。

二、改进我国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现状的对策

2.1.要从思想上改变学校及教师以应试教育为本,思想上忽视体育教学的现状,必须

严格宣传和落实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计划,使得学校和教师将体育课程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做到开满体育课,上足体育锻炼课,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加强体育教学研究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数量和质量。只有学校和教师的思想改变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学体育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应强行规定地方政府必须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全县运动会,以营造体育氛围。促使地方政府重视和发展学生体育运动,这样不但可以改变社会对体育的认识,更可以发现和培养许多体育后备人才。

2.2增加体育课程教育评定标准,提高学校及教师积极性。所以,这就要求有关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初中体育课程教育的资金投入,弥补农村初中体育场地简陋狭小和体育设施器材严重缺乏的不足。只有在资金投入上加大力度,才能使广大农村初中有经济能力去建设体育场地和购买体育器材。只有这些硬件条件达到需求水平了,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初中的体育课程教育质量。

2.3建立农村初中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开展教学评估有利于强化教育质量意识,有利于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有利于推进教学基本建设,全面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对那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农村初中坚决采取整顿措施。只有评估体系得到有效建立,才能解决教育经费极度短缺这个农村教育瓶颈,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将会有更加长远的发展和进步。

2.4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首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入领会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重教敬业。其次,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人。

2.5作为一个国家,为了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体育发展战略的转型已迫在眉睫。那就是减少竞技体育的投入,加大学校体育的投入力度。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不需要通过奥运金牌来获取民族自豪感,而要务实。想想奥运金牌光环的背后是一批批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我们的体育事业是在进步还是在后退。为了全民素质国家急需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学校体育上,要不然中华民族离东亚病夫也就不远了。

2.6充分发挥考试、评估的“指挥棒”作用,调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积极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学校体育工作的权重,将督导的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上海市把初中毕业生体育科目测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中考总分,并逐步加大初中毕业生体育科目测试成绩在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时的权重;全面实施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制度,将测试报告作为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列入学生档案,并作为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2.7政府应该给学校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政府应该给学校和学生上保险。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推行由政府购买意外伤害校方责任险的办法。”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学校和教师的经济责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开展。制定相应政策保障体育教师合法权益,让体育教师放开手脚,不要因为怕孩子摔跤而不让他们学走路。

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著名体育教学家马约翰先生曾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农村学校要以《意见》和《讲话》为指针,把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掀起体育锻炼热潮,让农村孩子在阳光体育运动中茁壮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一批批“智体双全”的建设者和合格公民,而不是一群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3、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姓名:谢学华

浅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 篇9

单位 宁县清华初中 作者 方忠忠

地理学课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而作为地理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地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加强对学生课堂参与习惯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很多局限性

一、农村师生素质与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一、专职教师较少,农村大部分地理教师是兼职教师,教师素质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地理素质教学的进行。由于长期受学科的偏见的影响,从事地理学科学习的教师很少。从广大农村(包括县城)中学的地理教师资源来看,真正获得地理学科毕业的教师不多,全县还达不到25%,很多学校和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就由其它学科的教师来兼任,而这些教师本身又缺少专业的知识,对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就是把课文给学生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应试教学,就直接叫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 下,叫学生下去多背诵,或者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这种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创新。

第二、教师的思想观念还与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受传统教学和学校对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很多的教师并没有把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在主要的工作精力上来。关心的也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资源上看,很多教师手头的资料也就是那本唯一的教学参考书,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就成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而自己也只有一杯多点的水的状况,谈不上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甚至自己必需有一条小溪或大河的能力。

第四,学生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最大的差距。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面、活动能力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课本和老师,要想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不太成熟。因为我们很多的学生基础很差,自我学习的觉悟不够,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很多学生的知识来源,从目前来说,往往是靠课本和老师的教学。

第五、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深入,教师理念和技能的培训还有待加强。教师是新教材的实施者,教师观念的是否转变,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教师没有对新教材的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和体会,那么新教材就仍然处于老教法之中。只有我们认真地对新教材的学习,深入地领会到教材的思想,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习的学上来,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再通过对自身的培训和学习来强化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自身的专业素质,然后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觉悟,付出行动,这样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才有待于取得成功。可是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农村的教师很多都是兼职的教师,他们本身的专业知识还不够,对于专业的通知培训和学习还不到位,在理念上很多的教师还没有转变,虽然新的课程改革都实施了几年,但我们农村还正处于实验之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他人成功的经验自己没有得到鉴赏,因而同样处于实验的过程之中,现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一步。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探讨别人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校和当地的实际,以学生为发展对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参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能力为目的。使教学能适应新形式下的要求。

二、推进地理素质教育的方法

1、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

课外开展创新教育系列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能加强与各有关学科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开展主题演讲赛,如“地球的未来”、“假如我登上了火星”、“假如地球上没有海洋”等;可举办如“我了解的南极”;可开展地理学具小制作比赛;可举办地理学创新思维小论文比赛。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不仅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种策略。人的智力、遗传素质和脑的活动方式,是有差异的,研究表明IQ与创新能力并不相关,智力一般的人,也可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非常的聪明的人,他的创新能力可能非常一般。地理科学既要求善于形象的空间思维,也要求善于理性的抽象思维,因材施教式的创新教育,既可培养“种子选手”,以点带面,又可让各层次的人都能发展,推动创新教育的深入和普及。

3、改革地理考试评价体系

现行的考试制度,某种程度上束缚着创新意识的培养,我想不管考试形式如何,都要有利于激励学生创新,比如,能否在现有的单纯静态理论笔试的基础上,增加动态的口试和地理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还可增设地理创新能力的附加分,以奖励在各项活动或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因为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是科学的、前瞻的。现代的教育,是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

4、建立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一个新颖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师生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老师的话不全是真理,教师和学生应有一种平等友好的交流氛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才能在松弛、甚至是玩乐的环境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会被老师接受,老师正用一种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们。

三、农村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备课虽能体现备问题进行教学,但教案太简略,实用性不强;大多有学案,但学案和教案不能结合使用,二者存在互相代替现象;教师备课的目标意识差,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少,以至教学的目标达成度低

2、课堂教学讲多练少,讲不出知识联系,不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教学不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基础的教,教学缺少针对性,多媒体运用少,课 堂教学效率有待提高;有些新课改教师对教学要求把握不到位,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学生的知识仅仅限于教材;不能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引导,教师教学过分依赖教参及网上教案

3、有的学校教研活动形式化,教师听本学科课较少,教师手中的教学资料少,学科刊物不足;教师的理论学习抄写大理论多,对照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少;地理学科不提倡课外作业,有的作业只为检查。

(二)几点建议

1、将教学常规和教研活动结合起来,把常规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强化集体备课,形式多样化,地理学科因人数少,我们提倡集体备课听课化,上课前通过相互听课、修改达到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初中教师提倡以题代讲,以题代练,备课就是进行针对复习内容进行综合性设计;新课改教师就是备知识点,针对知识备补充材料,备学生讨论的方式方法,学校检查人员也要改变只盖章,不检查教案质量的作法。

2、多开展地理学科类活动。地理教师少,在一所学校,专职地理教师一般一二个,20%的学校没有专职。研究氛围不浓。希望县、乡(镇)多关心地理教学,多关心地理教师,多组织相应活动,为地理教师提供研究交流平台。希望组织包括教学竞赛、教学研讨以及动手类的手抄报、自制教具、学具等竞技性活动。

3、多给地理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地理教师科班出身的少,半路“出家”的多(科班出身的基本被高中拔走了),学习的任务特别大,加之一个地理教师一般要任4----6班的教学(有的还兼有其它学科教学),教学的任务 也很重,特别希望能有学习机会。

4、加速农村学校地理教学资源配置。如教学挂图、地球仪、地理教学模型、多媒体等,应随着新课程的教材的逐步定型有计划地配置,以保证日常地理教学必需。

5、呼吁各级各方面重视地理教学。地理学科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还没有根本好转的今天,不重视地理教学,甚至歧视地理学科的现象在有的地方还是存在的。这也是地理教师不稳定,地理教学难于有突破性进展的原因之一。

总之,在新课改推进的今天,新课程的推进与开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理教学工作着应认清自己肩上的重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和探索,在教学中抓素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抓好教育常规工作。知识是金子,能力是点金术,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释: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地理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卜勇祯,2005,6 3《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张建华,2007,11,《甘肃日报》 4《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形成》,赵生珍。

浅谈农村初中地理教学

宁县清华初中方 忠

上一篇:读《老人与海》有感下一篇:青海茶卡盐湖的导游词